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毕业设计 > 渔歌子教案设计(优秀18篇)

渔歌子教案设计(优秀18篇)

作者: 雅蕊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果。这些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包含了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内容,适用性较广。

《渔歌子》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思路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大家作品中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

3、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想到什么?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生自由读词,要求把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有层次地指名诵读,点评,齐读。随机渗透词和诗的区别。

三、想像意境,读出词中画,。

(一)说说对词的初步印象。为什么觉得美?

(二)预设a:读出词中的景物。

1、边圈出词中景物,边借助课文注解理解。

2、学生交流景物,并随机理解。

3、边想像边美美读9种景物。

预设b:词中有画,透过词看色彩。

1、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

2、带上缤纷的色彩再读词。

(三)走进西塞山,走进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课件播放西塞山风景)。

1、说说现在的感受。2、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汇成了《渔歌子》中这样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自由练读,读出美。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配乐)。

1、交流。

2、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贴近词人,品位“钓”之意。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像词人的神情。

(1)用快乐、惬意等神情指名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感受情景,齐读整首词。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3)有层次地引导生齐读全词。

4、张志和鱼钩上不放鱼饵,不为钓鱼。他钓到了什么?感受张志和清闲飘逸的心境。(板书:心志平和)。

5、结语:读出了词中的画,还读出了词中的人。古代的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还可以演唱。播放歌曲《渔歌子》。

四年级《渔歌子》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在教材中,以叠词为课题的造型表现与欣赏评述相结合的课还是很有趣的,它能集中抓住某一方面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本课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游戏式的活动中体会构图中的聚与散的关系。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游戏、实验等掌握颜色的喷与点的方法,运用反复描绘某一形体的方法,以及在反复中寻求变化的办法,在玩中体会聚和散的感觉,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2、通过欣赏以吴冠中为例的大师的作品和优秀学生作品扩大学生视野,加深学生对聚和散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聚和散的感觉。

难点:用各种形式表现聚和散。

教具准备:各种绘画工具,各种纸张、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让学生欣赏吴冠中的作品,请学生说说作品中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

2、教师介绍吴冠中的作品,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的点的位置及产生的肌理效果。

3、板书课题——聚聚散散。

二、体会大师作品中的韵律:

这里有作品欣赏,请大家欣赏后小组讨论:“你最想为大家介绍哪幅作品?作品描绘了什么?”

“纤细的线条宛如少女长发般的垂柳传递了生命的信息。宣纸上彩墨点点,如春雨播洒池塘;又如春花灿烂点点梨白桃粉、迎春黄。”

通过欣赏你能不能找出吴冠中老师绘画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精髓。(板书:点的变化,线条的配合)。

在大师的笔下“点就是跳跃的音符,线就是舞动的长袖。”他运用点和线歌颂了江南,歌颂了春天,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眷恋。

同样都是用点和线来作画,吴冠中和西方画家波洛克、凡高又有什么不同呢?课后同学们可以通过查阅画家资料和搜集他们的作品进行对比。

三、美术活动。

1、教师语言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是否有见过聚和散。

2、师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哪些方法(工具、技法、绘画内容)表现聚和散。

4、师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范例。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

五、拓展:

引导学生欣赏用多种方法制作表现的聚和散的效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制作。

《渔歌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2.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准备:师收集作者哥哥:《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什么意义?谁取的名?(老师名——学生名——诗人的名字)。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2、出示诗题:读题;认识它既是词牌名,又是词名;正音,子读第三声。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能读得字正腔圆的请举手,自信的小手举起来;

读后点评(清清楚楚,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发现诗与词的区别了吗?(长短句)。

三、词中赏画。

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这幅画中有什么?

(一)读出词中的景物。

1、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

2、交流:

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共九种)。

学生一一说出来;一起读一遍。

把这九种景物填写在这张画(指黑板)上,让它看起来像一幅画。

指导填写:该怎么写呢,比如这“鳜鱼”、“蓑衣”该填写在哪儿?学生说师填,(目的:把词填在合适的地方,使得板书像一幅画)。

请两位学生合作,把这些景物工工整整地填写到黑板上,其余同学写在白纸上。

反馈,表扬(只要有自己的想法就该得到肯定)。

看画面,多种形式读。

(二)读出词中的声色。

春天是万紫千红,桃红柳绿,张志和的词不仅描写了美丽的景色,它还是有声有色的,你看见了吗?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走进这幅画,细细品读。

学生自由读,说。

学生举了很多,如:看到了叮叮咚咚的流水,还看到了蹦蹦乱跳的鳜鱼,还看到一些毛毛细雨,还看到一群白鹭在天上飞;还听见流水的声音是哗啦哗啦的,听到鳜鱼蹦蹦跳跳的声音是扑通扑通的,听到下雨的声音是沙、沙、沙的。还有一位白胡子老爷爷在钓鳜鱼。

………。

现在这幅画有声有色,大家一定能诵的更好了。

(学生读得不够味)老师说到:你们的朗读是早春,草色遥看近却无,该怎么读。

老师示范配乐朗读。

把自己当成张志和,把心贴近春天,让白鹭飞得更欢,桃花开得更艳。

学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评:你把我们带进了这个春天。

四、走近山水,贴近山水。

给他写了一首词《和答弟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生合作,采取三环叠唱的方式对读兄弟俩的词,

第一环,师引读“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生对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引读“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二环,师引读“狂风浪起且须还。”生对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三环,师引读“且须还”,生对读“不须归。”

对答完毕,师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你喜钓鱼却每每不放钓饵”你钓着了什么?(美景、美好的生活……)很自然地引出张志和向往淡泊、与世无争的心境。

2、再次引诵《渔歌子》后,他的二哥还因此特地为他在水边盖茅屋一间,从此每天一开窗就能欣赏到---生接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从此过上了这样的生活---生接读后两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五、结语。

《渔歌子》教学设计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

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

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一课时。

一、初读,建构田园生活的主题。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二、细读,走近田园生活的画面。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三、赏读,触摸一颗眷恋的内心。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四、拓展,感悟一份眷恋之情。

1.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

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

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

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

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景中有情。

[唐]张志和。

情景交融。

四年级《渔歌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诗词比较,引进课题。

1,课件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二、初读课文,字字落实。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四、深入文本,体会写法。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六、板书设计。

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然自乐。

四年级《渔歌子》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颂春为专题,选编了《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练习,一篇习作。前三篇为精读课文,后一篇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多角度地赞美春天、亲近自然,我们可以从这些绿柳飞燕、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感受春天的来临,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本单元的其他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专题安排的。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反复诵读,直至背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可以从课文中了解作者观察的方法,积累文中优美的句段。通过读、说、写及课外了解、搜集的活动,扩大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家乡和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二、教学目的:

1.知识: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能力: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要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

3.思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留心观察春天的景物,记下自己的感受和发现。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一步观察身边的景物,加深切身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

1.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

2.在古诗的学习上,解字词、明诗意、诵诗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意境美。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春景。

4.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春天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难点:

1.通过不断的阅读,熟记并达到背诵。

2.在古诗学习上,注意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3.重点理解本单元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并体会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理清课文段落,掌握课文大意。

五、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写会字词,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阅读时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2.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文中不理解的语句。

3.通过小组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分角色朗读、配乐表演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的朗读。

4.通过阅读主题学习丛书,扩展视野,掌握大量好词佳句,增加知识量。

建议本单元教学用14课时。

渔歌子教学设计

这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学习的一首词,小学阶段的儿童初步接触词,而且词的思想感情对于孩子们来说比较费解。要求孩子们借助词的内容想象词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应放在词的理解、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切不可逐字逐句讲解。

小学中高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生字新词的学习完全可以放在课前完成,孩子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并收集与课堂有关的学习资料。孩子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个别到一般。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组织、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生“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想一想”几个环节,读出词的韵味、找出词中景物、用简笔画画出词中的景物、孩子们看着直观形象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所描绘的景象,通过孩子们自己查阅的资料和老师的介绍理解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了解作者“不须归”的原因。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一)课前预习:

1、自学生字。

2、查阅并收集与词相关的资料。

(二)、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三)、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四)、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画简笔画)

4、想象画面: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五)、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六)、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七)、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七、教学反思:

1、以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引入课题,姜太公用直钩钓到周文王,为后面的张志和用直钩钓到悠闲自在的生活作铺垫。故事引入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

2、利用简笔画启发学生感悟诗情,学生通过画一画,既培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词的意境的理解。

3、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先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所描绘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等),孩子们很容易找出来,找出来的景物的颜色和形态是怎样的呢?结合词义和孩子们的想象说出是什么样的西塞山?什么样的鹭?什么样的流水?孩子们先进行扩词训练组成句。最后用这些句子连成一段通顺的话。既把词的意境用一段通顺的话描绘并表达出来了。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4、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和老师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作者不想回家的原因,孩子们就能更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教学设计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课时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风()雨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渔歌子教学设计

生:(叫)渔歌子。

师:读得好,好在“子”的读音非常正确,因为“渔歌子”是词牌名,所以读三声,千万不要读轻声。再读!

师:同学们,词牌一般来说它规定了词的形式,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但本首词正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那就请同学们猜猜“渔歌子”的含义吧。

(“渔歌子”顾名思义,就是渔夫打鱼时唱的歌)。

师:唱歌,心情一定是高兴的,让我们美美的再读课题。

师:渔夫打鱼,究竟唱了什么呢?在进入正式学习这首词之前,请先看我们的学习目标,请看大屏幕:

1、我能有感情的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2、我能简单的说出整首词的含义,感悟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体会渔夫悠。

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师:齐读一遍好吗?学习目标,预备起!目标我们每个人都清楚了,那,你能达到这些目标吗?(能)声音洪亮、信心十足,老师相信你们!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自学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一):

(一)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要认真听清每个字的读音并思考:读者用什么样的心情在读?并试着模仿一下,听后要比赛谁模仿的最像,谁读得最有感情。

师:再来听一遍,注意每个字的读音和老师的问题。

预设:

老师征求一下同学们的意见,你们是愿意马上就展示一下还是自己先试着读一会儿?

(纠正)再找一位同学,正确的、字正腔圆的读一读。

师:恩,同学们,读诗词讲究吟诵,因此,把语速放慢一些会更好,再试一试——。

师:语速还要慢,声音再响亮一些。师:为了让同学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能读出自己的感情,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窍门:词,古代是用来唱的,是懂音律的人先写好曲子,再填入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既然是用来唱的,读词可就有讲究了,古人吟诵有一定的规则:每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一二声的字读长一点,,三四声短促一些,来我们一起读。我读前半部分,你们读后半部分。注意与老师一样的节奏,一样的语速。(换位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是那么有感情,你们不但模仿得像,还读出了自己的感觉,说明你们对这首词也理解了不少,下面我就要考考你们了,请看自学指导(二)。

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看110页书本注释,看插图,看看你能读懂哪一句,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说出所有诗句的意思。

预设:(师照著名单,随便叫人)。

师:同学们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师鼓励:同学们可真棒,不用老师讲,自己就能说出词的含义,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自己吧!

师:同学们,一首好的诗词,它不仅仅是诗词,我们还可以把它当做一幅画来欣赏。同学们,回顾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还有一个人)。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下面我们共同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请看老师给大家提供的自学指导(三)。

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这幅画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优美的音乐,听老师读这首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物?你又听见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提示:从景物的颜色、动物的情态、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发挥同学们独特丰富的想象力,三分钟后,看谁说得好)。

生汇报。

预设:

生1:我仿佛看到了连绵起伏的西塞山。

师:“连绵起伏”这个词用得很好。就这样,还有谁来交流?

师:都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可是,我似乎听见了??也闻见了???

生1:鳜鱼在水中嘻戏。

生2:鳜鱼在水中说悄悄话。

生3:桃花上的水滴在河中的声音。

生4:闻见了桃花的清香。

生5:闻见了岸边青草的味道。

指导朗读:

师:白鹭如此的纯洁、悠闲、自由自在,语速再慢些,声音再轻些。读出那份悠闲、宁静。

读----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看,欢快的鳜鱼自由自在游动于水中,似乎要跃出水面,读出鳜鱼的欢快!读—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风再轻些、雨再小些!。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师深情的说:晨曦微露的早晨,张志和缓步来到西塞山下,独坐于桥头溪畔,眼前那高飞的白鹭啊,那漫山遍野粉红的桃花,还有那淙淙的溪流声,如何不让他陶醉,如何不流连忘返呢?斜飞细雨中,他一遍遍浅吟低唱:(生读)。

师:同学们,让我们再走近些,走进张志和,走进词中意境,真切的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展翅飞翔,忽而低悬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又峭立于树梢指头,忽而又飞向高空展现优美的身姿;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格外娇嫩,发出阵阵清香;水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渔夫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荡舟江上,尽心垂钓;任微风拂面、任细雨飘飘洒洒,多么逍遥自在、从容快乐。同学们,把他的那种逍遥自在,从容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师问:这是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预设:一幅美丽、迷人、春意盎然、令人如痴如醉、美妙绝伦的风景画?全班吟诵:

师:让我们静静的站在桥头,任清风拂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同学们,读吧,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1、师:我们刚才反复吟诵,不仅读出词中画,还读出了词中人,但还不够,还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走进他的心灵深处。课前老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张志和,皇上爱其才,封官又赐名,张志和心性耿直,后来他因得罪了权贵,被免去官职,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他讨厌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出示古诗:全班读)。

2、师生和诗: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由慢到快)。

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

师:好一个“不须归”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师:正因为张志和做到了“心志平和”平和,所以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

3、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假如你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

2、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3、咱们先来读读标题——渔歌子(指名读)。

4、“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什么是词牌呢?

5、看到《渔歌子》,你能想象这首词的内容吗?

1、自由读。下面我们来自由地读读这首词,至少读三遍。

2、指名读。指三名不同程度的后进生、中等生试读。

纠正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

注意停顿:划出节奏,读出节奏。

注意押韵: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

3、齐读。评价:真好!不少同学登上第三个台阶了,有点词味儿了。

板书: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1、读出词中画。

*听。我们要想读出词味儿,除了注意停顿、注意押韵,还要读出词中的画面来。闭上眼睛,听听配乐朗诵吧。

*再听。你的脑海中有画面了吗?再听一遍。

*说说。画面上都有些什么?把相关词语用横线划出来。

*再读。谁能把词中的画面读出来?点两名优等生试读,评价。

*齐读。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画出词中画。

3、品读词中画。

过渡语:这画面太美了!几支粉笔哪能表现出来呢?一起读出来吧。

*师:瞧,这桃花,这流水,让老师想起一句诗——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读句子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

*师:这细雨,也正是——读句子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

*师: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师跟上节奏指点黑板相应的画面)

4、想象画中人。

*词人简介。

到底是“不用归”还是“不想归”呢?看看词人简介。你读懂什么了吗?“贬官”、“隐居”、“烟波钓徒”,这位渔人很有可能就是词人张志和!

*想象神情。

生:……

师:选一个最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他的神情吧。板书:悠闲自在

小结:看样子,“不用归”也好,“不想归”也好,“不愿归”也罢,都对!但都不及一个“不须归”来得爽快,来得自在!

*情境诵读。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重复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过渡语:好一个“斜风细雨不须归”!

*拓展: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有词为证,验证一下。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轻声读出来。

*品味:哥哥的这首词写什么?让我们对照兄弟二人的词,仔细品味。我当哥哥张松龄,你们就是弟弟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词、和词吧。

1、读苏词。

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渔歌子》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相填写传唱。

出示苏轼《浣溪沙》,学生试读。读着读着,发现什么了?是啊,苏轼也曾贬官黄州,他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乎,一字不漏,直接把它纳入自己的词中。

2、吟唱。

词是用来唱的。最后,请大家跟我一起深情吟唱这首词,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渔歌子 张志和

词中有画 画中有词 悠闲自在

(画面)

渔歌子教案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课时。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设计

1、认识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3、体会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理解词的意思,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体会词中的意境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意境,导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我们先放松一下,请你看看画面,猜猜是哪首古诗,背一背。(课件出示:《江雪》《忆江南》《小儿垂钓》)

2、教师:同学们积累的古诗真不少。你有没有发现这些诗歌中其实有一首是不一样的?(词)那什么是词呢?(词是诗的一种,配上音乐可以唱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3、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渔歌子》。(课件出示古诗)

4、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范读,营造气氛。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蓑”的读音。

2、巩固字音,记忆字形,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文中的读音。

(三)、检查、指导: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读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男生齐读,女生齐读,最后全班齐读。

渔歌子教案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鳜鱼肥不须归。

渔歌子教案

一、教材简析《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张志和十六岁,举明经,曾献策肃宗令招待翰林,后被贬官,不再复仕,在湖州隐居五年,后来到会稽隐居,十载后再回湖州,写下千古绝唱《渔歌子》,倾吐了他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之情。

二、教学对象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但还应不断加强。学生在课内已学习了本组的前两首古诗,在课外收集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对于田园生活的主题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对田园生活的诗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三、教学目标一、认识4个生字塞、箬、笠、蓑,指导书写鹭等字。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词句,并能熟读成诵。三、体会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四、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入境,读中悟情。

五、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六、课前准备(一)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二)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张志和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教师用语言渲染,用图片辅助,帮助学生对单元本题温故知新。

(二)师生交流,理解词牌名。

(三)请学生自由朗读词句,把词句读通顺,字音读准确。

(四)教师检查整首词的读音,重点指导塞的读音及鹭等字的书写。

(五)请学生再读词句,指导读出词的节奏。

(一)请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回顾理解词意的方法。

(二)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并在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中的见解。

(三)反馈汇报对词意的理解。

(一)教师配乐范读,请学生谈感受,让学生初步感受诗人的不须归。

(二)由不须归切入,让学生交流汇报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1.景美中感悟不须归。

(1)请学生了解词中描写的景物。

(2)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想象词中的画面。

(3)学生交流想象的内容,教师紧扣画中的色彩及飞字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用其他词语来形容春景。让学生通过多元品读,继而诵读,感悟画面的和谐与动态之美。

(4)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初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2.鳜鱼肥中感悟不须归。

(1)引导学生关注肥字,让学生交流从肥字仿佛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品读前两句词,感悟诗人用词的精妙。

(3)回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进一步感悟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3.箬笠、蓑衣中感悟不须归。

(1)学生感悟斜风细雨,引导学生用其他的词语形容春雨的特点。

(2)学生品读,继而诵读第三、四句词,感受春景的宁静之美。

4.让学生把感悟到的画面用文字描绘下来,并在全班中交流,提升画面的整体美。

出示补充资料: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并让学生提出心中的疑问。2.师生交流诗人的生平,教师补充对诗人的介绍。理解诗人不须归的是什么地方,进而走进诗人的内心。3.教师引读第三、四句词,提升情感。4.补充学习诗人的另一首《渔歌子》,让学生初步了解词意,并朗读积累。5.回顾诗人生平的著作,师生带着对整着词的感悟,一起诵读《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渔歌子教案

1、掌握生字词“鳜”、“箬笠”、“蓑衣”的音、形、义。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试着边读边想象,感受画面美,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朗诵诗词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欣赏、积累的好习惯。

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感受画面美。

体会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学会欣赏,诵读,养成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

一、 导入新课:

1、(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渔歌子》。

2、《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看到这个词牌,你会想到什么?是啊,渔歌子作为词牌们,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

3、有谁知道这首词是谁写的?(板书张志和)(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二、整体把握古诗:

1、首先请听张老师把这首词读一遍。注意难读字的读音。

抽读:鳜鱼青箬笠(竹子编成的像草帽一样的斗笠,所以是竹子头)绿蓑衣(草字头)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词,边读边在书上划出词的节奏。指名上台划节奏。请你读给大家听好吗?齐读。

3、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张志和的`好朋友,夸他: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着这首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者)(评价语:你关注到了这画里的人。 乐而忘归,乐不思蜀,你关注到了画里的颜色,如梦如幻)

大家都关注到了画面的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红。色泽鲜明但有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让我们看着这幅画面,一起诵读这首词。齐诵。

5、这画面不仅有动人的颜色,还有动听的声音。(播放声音)还有迷人的味道(出示桃花图)你听到了吗?闻到了吗?请把你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流畅优美的句子写下来,要写出画面的色、声、味。(出示无字图片)

6、学生写话。5分钟。

7、指名朗读学生所写的话。

8、这样声色味俱全的美景就浓缩在张志和27个字里。让我们一起有感情诵读。

三、体会中心

1、你对张志和有什么了解?(原名张龟龄,后赐名张志和,后因事被贬,隐居江湖间,自号“烟波钓徒”,能书善画,长于音乐。)

《江雪》这首诗中你读到的是什么?(孤独、寂寞)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渔歌子》里你读到的是什么?(恬静、悠闲、闲适、淡泊、自由、对自然的热爱)

3、你从这首词中的哪里读出了悠闲、恬静?

(1)不须归:想象自己就是张志和,一行白鹭飞上天空,空气里弥漫着桃花的芬芳,清脆的鸟鸣,溪流的叮咚是大自然演奏的天籁之音。风来了,雨来了,你回去吗?(连指数名)不想回到哪里去?(家、官场里)远离世俗,寄情于山水间。

(2)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在这里,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快乐、悠闲、自由、风光、愉快?)

是啊,现在我们知道张志和志不在鱼,而在于山水也。

预设:肥?(壮、大、胖)有什么感觉?(鲜、嫩、好吃)

美景衬托美好的心情。

这才有了千古名篇《渔歌子》让我们再次朗读,要读出味儿来。

志和这两个字就是“心志平和”。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

心志平和就是张志和,心志平和就是渔歌子。

老师带读:全诗。

5、小结: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6、此词吟成后,便在民间传唱开来,而且还流传海外。就让我们再次聆听着千古绝唱。(播放歌曲)

学生学唱

四、拓展

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

课后,我们可以像今天一样对这两首诗进行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收集更多描写春天的诗歌。

渔歌子教学设计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

揭题。

1、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诗人张志和,他哥哥张松龄怕他不回家,呼唤他回来写了一首词:

谁来读读: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他在声声招呼弟弟回家,一起读。你有什么疑问?

一回读:读流利(5分)。

1.预习反馈。

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我想考考大家。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吗?(指名两位学生)。

(1)指名读。

预设:

a学生完全读正确。

你真能干,声音响亮,字字有交代;词中这几个难读的字你都读正确了,读准了鳜字,读准了塞和蓑是平舌音;箬翘舌音,让我们一起读好他们所在的词。

b你很努力地读,读准了几个难读的字,可惜读错了字音,再来正确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读好它所在的词。

(2)写字指导。

看这个词——“箬笠”,你有什么发现?他们都是竹字头,说明是用竹子编的斗笠。

谁还想来读读这首词。

2、读书不仅要字字有交代,还要有板有眼地读,谁来?

预设:a当学生读得很好的时候,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大家要向你学习,语断气不断,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奖励你再读一次!

b当学生读得不好时,评价:读书,尤其读古诗词,不可一字一顿,要语断气不断,师示范,读出词的感觉,词的节奏。

3、师生合作读。

a我和你们一起读,好吗?红色字体你读,剩下的——我来。

b读得有滋有味。我们再读一次,现在,我读红色字体,剩下的——你来。

c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二回读:感受美,初解不须归。

一、融情想象,感受意境美(13分)。

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

共九种景物。透过这些景物,我们可知道地点在——西塞山,是江南地区;当时的天气——下雨,那时的季节是——春季,怎么得知?桃花(桃花一枝知春来啊)白鹭(鹭是个形声字,我们可猜它是——一只鸟,是的,羽毛是白色的,它是一只候鸟,天暖便回)鳜鱼(春天最为肥美,它的肉曾被媲美为天上的龙肉呢)。

1、想象“西塞山前白鹭飞”

(1)读诗句(轻轻地读,缓缓地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交流。

(2)指导朗读。

a在不同的诗人笔下,白鹭是不一样的。如白居易写道: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白居易《白鹭》。

这是一双让人心生愁绪的白鹭。

在李白眼里。

白鹭下秋水,孤飞如坠霜。——李白《白鹭鸶》。

这是一只孤独的白鹭。

在张志和眼里。

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渔歌子》。

这是又是一只怎样的白鹭?自由自由、悠然自得、快乐、幸福。

带上这种感觉读(指名两位)青山,白鹭,一静一动,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画面。齐读。

b如果诗人是一位摄影师,那么这个画面应该是近景还是远景——远景。请同学们再把远景的那份幽远、宁静读出来。

2、想象“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

a鳜鱼。

b流水。

这水里都有哪些颜色啊?

(3)指导朗读。

(4)齐读一二两句。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此刻让我们头戴箬笠,身披蓑衣,拿起钓竿,一同与渔翁坐在斜斜的细雨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指导朗读。

这雨中给你怎样的感觉——谁愿意把这朦胧、轻柔的感觉读出来?(点评:好大的雨啊,大雨倾盆啊,这是绵绵的细雨,润物细无声啊)。

(3)(音乐起)走在绵绵春雨中看风景会别有一番情趣,欣赏ppt,看着远山,望着近水,鹭在飞,水在流,鱼在泼剌泼剌地嬉逐,渔翁在斜风细雨中垂钓。好一副烟波垂钓图啊!齐读(配乐)。

二、

1、在这样的美景中,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你想回吗?为什么?

2、词中还有谁不想回?渔翁、张志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不须归。(板书:不须归;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或许这位不思归的渔翁就是他本人。原来大家都因美景陶醉了,连诗人都化为渔翁融进这春天的美景中,乐而忘归了!

4、小结写法。

(1)当他仰望西塞山时——不须归。

凝望白鹭飞时——不须归。

近看桃花流水时——不须归。

笑看肥美鳜鱼时——不须归。

垂钓斜风细雨时——不须归。

(2)若说它们是景的话,那么,不须归则是作者的情(板书:情)27个字,24字的景,字字看来皆是——景,其实,声声品来却是——情。这样的情感借助这些美景来抒发,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三回读:深入解读不须归(15分钟)。

一、群诗阅读。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着荷衣不叹穷。

2、小组合作。

合作学习要求:

a在组长的组织下,把词读正确,读流利;

b讨论并填写表格(由记录员记录);

3、交流。

(1)粘贴两组,看他们都共同发现了什么?哪些可以归到这几点中去?还有补充的吗?

相同点:a都是词;形式一样(知道为什么形式一样吗?)。

补充资料:因为他们的词牌名都是渔歌子。词原本是配合音乐而创作的歌词,有一定的旋律与节奏,词牌名规定了它的形式。)。

b都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出作者的情感。

同一词牌名下的几首词他们在内容、情感上都是一脉相承.

(2)同学们真能干,从词的形式、内容、情感、方法上去寻找,竟发现了这么多的奥秘。

5、我们读词不仅要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读读这段文字,相信会让你有更多的发现。

(1)出示作者生平简介:出示:

张志和,(约730-810),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后来,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你争我斗,而选择了留恋于山水之间。

(2)交流:

(慢)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慢)斜风细雨——不须归。

(音乐起)不想回啊,不想回。

晨曦微亮的早上,张志和独自划着小舟,顺着春江水,绕过西塞山,高兴地吟唱——。

午后时分,他依旧悠闲地坐在船头,津津有味地吟唱——。

天色已近黄昏,炊烟已袅袅升起,他依然坐在船头,美美地吟唱着——。

结课(2分钟)。

向大家推荐两外两首。

写如画:

借抒情:不须归。

醉情山水。

享受闲适。

渔歌子教学设计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相关推荐

森林防火承诺书幼儿园范文(13篇)

范本的选取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选择与自己写作方向相符的作品进行参考。如果你对范文范本感兴趣,可以继续阅读下面的范文范本,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为认真贯彻落实

五一劳动节活动策划书幼儿园范文(20篇)

活动策划需要有创新思维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因为活动策划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变化的工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活动策划的知识和技巧,不妨阅读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资料。

劳动模范代表发言稿(模板16篇)

发言稿的开头要生动有趣,引起听众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愿意继续听下去。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这些精心挑选的发言稿范文,相信它们会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用的启示

小学数学教研心得体会新浪(优质15篇)

心得体会是在工作学习或经历某些事情后,对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精彩的心得体

吊车合同报价单(热门17篇)

在签署合同协议之前,双方应仔细阅读并理解合同的条款和条约。阅读合同协议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合同的结构和内容,从而编写出更完善的合同协议。承租方:_____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后感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对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以下是一些非常精彩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它们能激发大家写作的灵感和激情。看完《孔雀东南飞》,心中一片

爱与责任演讲稿串词(精选17篇)

记叙文是通过叙述事件、人物故事等方式来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种文体,它可以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故事情节。接下来是一些优秀作家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生元旦晚会活动策划方案(优质16篇)

在制定策划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和喜好。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策划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又一季元旦节来临,为了迎接这次节日,热舞年华社团和

授权签委托书范文(16篇)

在执行授权委托前,委托人应对受托人进行仔细选择和考察,确保其具备完成任务的能力和经验。授权委托的范文可以为委托人提供思路和写作的灵感,使委托书更具规范性和有效性

激励员工分享方案(热门20篇)

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数据,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计划。通过阅读计划书范文,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写作技巧和创新思维,提高计划书的质量和效果。薪酬激励作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