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学工作计划 >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读后感大全(16篇)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指南读后感大全(16篇)

作者: 雁落霞

读后感是对阅读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感受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方式,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如果还不清楚读后感应该如何写作,可以阅读以下几篇范文来获取一些灵感。希望对大家的读后感写作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2014年9月。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四、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8分)。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学生在三年级教材里初步认识了分数,其中三年级(上册)教材是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下册)教材是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的意义,涉及的有关知识比较多,大致分成五部分编排。

第36~37页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第38~43页真分数与假分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第44~46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第47~50页带分数,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相互改写。

第51~5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编排的三道思考题都与本单元教学的知识直接有关,对理解分数意义和发展数感十分有益。

1教学分数的定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是关于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

例1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用分数表示一块饼、一个长方形、一根表示1米的线条、一个集合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并结合图说说写出的每个分数的含义。引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具体的感性材料。第二步告诉学生,被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的台阶,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被平均分的对象都是“一个”,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集合,“一个”用自然数“1”表示,学生容易接受。先理解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再提升成单位“1”,降低了认知的坡度。其次是体现了分数与自然数是有联系的,有利于后面教学假分数。第三步回答“大象”卡通提出的问题,再认各个分数的单位“1”是什么,使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实例中去。第四步揭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由于在前三步的教学中建立了单位“1”的概念,这一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练一练”和练习六通过写分数和解释分数,进一步体会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如“练一练”写分数时,要看懂每幅图里把什么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几份涂了颜色。思考和交流都是围绕分数意义展开的。又如练习六第2题在三个图里涂色表示23,从中体会看作单位“1”的对象不同,各次涂色的桃的个数也不同。第3题说分数的意义,是以后分析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思路。由第(1)小题作了示范,要求说清楚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另一个数量有这样的几份。第5题写成的两个分数有相同的单位“1”,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1份的分数也不同。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三个内涵会有整体的感受。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在例2之前,学生接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例2和例3陆续引出分子和分母相等以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然后把以前认识的分数和例题里新认识的分数进行比较、分类,得出真分数和假分数。

例2以分数单位为知识生长点,通过推理表示出假分数。先在三个同样的圆里涂颜色分别表示14、34和44,从已经认识的分数带出44,并通过说说每个分数各有几个14,理解44的意义,初步体会几个14是四分之几;再在图形中涂颜色表示5个14,利用“5个14是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看图写出54,再次体会几个14是四分之几。理解1个圆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2个圆非常重要,不仅直观感受54的意义,而且有利于以后认识带分数以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例3继续教学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先出现三个分母都是5的分数,说说这些分数各有几个15,并在图形里涂颜色表示。这样的安排充分利用例2的基础,紧紧抓住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说和画的活动中主动理解这些分数的意义。而且,学生经历四分之几到五分之几的扩展,对其他分母的分数意义也能理解了。

例2和例3先后出现七个分数,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子比分母大的以及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各种情况,这就具备了教学真分数、假分数的条件。教材的安排是先比较各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把七个分数分成两类,分别定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按分子、分母的大小,往往把七个分数分成三类,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学时只要把分子比分母大和分子与分母相等这两类分数合并起来,指出它们都是假分数。

练习七第1~4题是配合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编排的。第1题在直线上指出表示各分数的点,是再次体会分数的意义。三小题里的分数分别表示几个12、几个13和几个15。依次读读各组的分数,找出其中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能巩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看看表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点各在直线的哪一段上,初步体会真分数比1小,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数大于1,进一步充实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在解答第4题时,需要运用这些认识,才能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的意义表达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地球表面有71100被海洋覆盖,地球的表面是整体,把它看作单位“1”;被海洋覆盖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占整体的71100。事实上,分数的应用不局限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范畴,还经常用来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分数能表示两个同类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应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正是例4、例5的编排意图。

例4利用直观的图画,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分数概念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图画里一条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另一条黄彩带和红彩带中的一份同样长,很容易看出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教材要求学生表达得出14的思考,仔细体会其中的推理: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14;因为黄彩带与红彩带的1份同样长,所以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学会思考是这道例题的教学要求,但不要机械套用某种语言模式。要抓住分数的意义,体会黄彩带与红彩带的长度关系。“试一试”是例题的延伸,红彩带仍旧平均分成4份,蓝彩带的长与红彩带里的3份同样长,是红彩带的34。从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到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34,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长度的关系。

例5在红彩带的下面画绿彩带,体会“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这个关系的含义。以画促思是例题的编写特点,如果让学生先猜一猜画出的绿彩带比红彩带长还是短,并说出理由,既能激起兴趣,又能引发思考。“试一试”把花彩带的长与红彩带的长相互比较,提出了两个问题。体会两个问题不同,辨清各是什么彩带与什么彩带相比,才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长度的关系。要联系图画,理解前一个问题是花彩带与红彩带比,把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花彩带的长有这样的7份。后一个问题是红彩带与花彩带比,把花彩带平均分成7份,红彩带的长是这样的4份。

练习七第5~8题配合例5的教学。这些题分别通过线段图、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统计图呈现数量,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经常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必须分析谁和谁比,找到作为单位“1”的数量。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下列图案:

两个苹果、1瓶矿泉水、半个蛋糕。

3、比较这三个数字,哪个数字比较特别?

4、“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揭示二分之一,写作,读作二分之一。

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研究二分之一。

1、那么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呢?

(边说边用动画课件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都是它的。就是分数。

2、你能说说是怎么得来的?(先学生自己说,后指名说。)。

3、老师小结,并用课件出示文字,读一读。

三、操作活动,经历二分之一的产生过程。

1、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学生动手操作)。

2、交流:你是怎么得到二分之一的?

3、小结: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

4、这个分数里,1表示什么?横线和横线下面的数又分别表示什么呢?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分数线……分母。

5、分数的写法: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后写分子。

四、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1、你觉得还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2、你能用你准备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吗?(学生操作交流)。

3、下面的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第99页第1题)。

五、比较大小:

1、取出同样的纸片折出的不同分数,直观比较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交流,小结(同样的物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就越小。)。

3、练习:(书本第100页第5题)。

六、分析判断:

1、仔细观察下列图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2、观察第99页,第2题,判断,说一说为什么?

3、观察第100页第6题,思考并讨论交流。

七、轻松一刻:

八、总结:

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

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的教学设计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教学设计。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生答。)。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设计

学生在三年级教材里初步认识了分数,其中三年级(上册)教材是一个物体(或图形)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下册)教材是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本单元继续教学分数的意义,涉及的有关知识比较多,大致分成五部分编排。

第36~37页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第38~43页真分数与假分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

第44~46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

第47~50页带分数,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相互改写。

第51~5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

编排的三道思考题都与本单元教学的知识直接有关,对理解分数意义和发展数感十分有益。

1教学分数的定义,重点是建立单位“1”的概念。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是关于分数的描述式定义,单位“1”、平均分、表示一份或几份的数是定义里的三个主要内涵。相对于后两个内涵,单位“1”较难理解,是教学分数意义的关键,是必须突破的难点。

例1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用分数表示一块饼、一个长方形、一根表示1米的线条、一个集合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并结合图说说写出的每个分数的含义。引起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为建立单位“1”的概念积累具体的感性材料。第二步告诉学生,被平均分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或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这里把“自然数1”作为建立单位“1”的台阶,出于两个原因:首先是被平均分的对象都是“一个”,即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集合,“一个”用自然数“1”表示,学生容易接受。先理解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再提升成单位“1”,降低了认知的坡度。其次是体现了分数与自然数是有联系的,有利于后面教学假分数。第三步回答“大象”卡通提出的问题,再认各个分数的单位“1”是什么,使抽象的概念回归到具体实例中去。第四步揭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由于在前三步的教学中建立了单位“1”的概念,这一步的教学就顺理成章了。

“练一练”和练习六通过写分数和解释分数,进一步体会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如“练一练”写分数时,要看懂每幅图里把什么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几份涂了颜色。思考和交流都是围绕分数意义展开的。又如练习六第2题在三个图里涂色表示23,从中体会看作单位“1”的对象不同,各次涂色的桃的个数也不同。第3题说分数的意义,是以后分析分数乘、除法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基本思路。由第(1)小题作了示范,要求说清楚把什么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另一个数量有这样的几份。第5题写成的两个分数有相同的单位“1”,由于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所以表示1份的分数也不同。通过这些练习,学生对分数意义的三个内涵会有整体的感受。

2以分数单位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

在例2之前,学生接触的分数都是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例2和例3陆续引出分子和分母相等以及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然后把以前认识的分数和例题里新认识的分数进行比较、分类,得出真分数和假分数。

例2以分数单位为知识生长点,通过推理表示出假分数。先在三个同样的圆里涂颜色分别表示14、34和44,从已经认识的分数带出44,并通过说说每个分数各有几个14,理解44的意义,初步体会几个14是四分之几;再在图形中涂颜色表示5个14,利用“5个14是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看图写出54,再次体会几个14是四分之几。理解1个圆只能表示4个14,表示5个14需要2个圆非常重要,不仅直观感受54的意义,而且有利于以后认识带分数以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例3继续教学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先出现三个分母都是5的分数,说说这些分数各有几个15,并在图形里涂颜色表示。这样的安排充分利用例2的基础,紧紧抓住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说和画的活动中主动理解这些分数的意义。而且,学生经历四分之几到五分之几的扩展,对其他分母的分数意义也能理解了。

例2和例3先后出现七个分数,有分子比分母小的、分子比分母大的以及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各种情况,这就具备了教学真分数、假分数的条件。教材的安排是先比较各个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再把七个分数分成两类,分别定义真分数和假分数。学生按分子、分母的大小,往往把七个分数分成三类,这是正常的现象。教学时只要把分子比分母大和分子与分母相等这两类分数合并起来,指出它们都是假分数。

练习七第1~4题是配合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编排的。第1题在直线上指出表示各分数的点,是再次体会分数的意义。三小题里的分数分别表示几个12、几个13和几个15。依次读读各组的分数,找出其中的真分数和假分数,能巩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看看表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点各在直线的哪一段上,初步体会真分数比1小,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假分数等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数大于1,进一步充实对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认识。在解答第4题时,需要运用这些认识,才能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3用分数表示同类两个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分数的意义表达的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地球表面有71100被海洋覆盖,地球的表面是整体,把它看作单位“1”;被海洋覆盖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占整体的71100。事实上,分数的应用不局限于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范畴,还经常用来表示两个同类数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分数能表示两个同类数量的关系,扩展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有利于应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正是例4、例5的编排意图。

例4利用直观的图画,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分数概念迁移到新的情境中来。图画里一条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另一条黄彩带和红彩带中的一份同样长,很容易看出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教材要求学生表达得出14的思考,仔细体会其中的推理: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它的14;因为黄彩带与红彩带的1份同样长,所以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学会思考是这道例题的教学要求,但不要机械套用某种语言模式。要抓住分数的意义,体会黄彩带与红彩带的长度关系。“试一试”是例题的延伸,红彩带仍旧平均分成4份,蓝彩带的长与红彩带里的3份同样长,是红彩带的34。从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4到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34,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可以表示两个长度的关系。

例5在红彩带的下面画绿彩带,体会“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54”这个关系的含义。以画促思是例题的编写特点,如果让学生先猜一猜画出的绿彩带比红彩带长还是短,并说出理由,既能激起兴趣,又能引发思考。“试一试”把花彩带的长与红彩带的长相互比较,提出了两个问题。体会两个问题不同,辨清各是什么彩带与什么彩带相比,才能正确地用分数表示两个长度的关系。要联系图画,理解前一个问题是花彩带与红彩带比,把红彩带平均分成4份,花彩带的长有这样的7份。后一个问题是红彩带与花彩带比,把花彩带平均分成7份,红彩带的长是这样的4份。

练习七第5~8题配合例5的教学。这些题分别通过线段图、平行四边形、实物图、统计图呈现数量,能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经常用分数表示数量关系。更重要的是深刻体会,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必须分析谁和谁比,找到作为单位“1”的数量。

4通过操作活动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例6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试一试”“练一练”里应用这种关系,用分数表示除法算式的商和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历来是教学难点。为了有效地突破难点,例题里安排两次分饼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每人分得的块数是饼的块数分饼的人数,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发现规律。第一次分饼活动,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在表现场景的图画里,能清楚看到饼的块数比分的人数少,每人分得的饼不满1块;在列出的算式里,被除数小于除数,商比1小。这些矛盾激起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愿望。交流两种分法,不仅得出每人分得34块的结论,还要在第一种分法中理解3个14块是34块,在第二种分法中理解3块的14是34块。这些是分饼活动里的数学问题,是两种分法的本质区别。理解数学问题,能使分饼活动在头脑中留下清楚的印象。第二次分饼,把3块饼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这次活动的特点是“想”出每人分得的块数,要在前一次分饼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每人分得3个15块或3块的15得出结果。

让学生观察3÷4=34和3÷5=35,从数学现象里发现规律,用两种形式表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先用语言讲述和用数量关系式表示,在充分的交流中理解新知识。再写成字母组成的等式,并从除数不能是0,推断分数的分母不能是0,建立新知识的数学模型。两种表达形式,前一种具体详细,后一种概括简明,可以看成理解分数与除法关系的两个层次。

“练一练”第1题既用分数表示除法运算的商,又把分数改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更完整,掌握得更扎实。“试一试”和“练一练”第2题都是把较小计量单位的数改写成较大计量单位的数,在五年级(上册)教学小数知识时,曾经解决过这些实际问题。现在再次出现这些问题,有两点变化:一是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较大单位的数写成分数;二是改写的范围不局限于进率是10、100或1000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还扩展到时间单位的改写。

练习八配合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教学而安排,除了分数与除法相互改写的练习外,还结合分数的意义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3题从1米平均分成3份到2米平均分成3份,结合图示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2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个13米,是23米。这样的思路,经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第4题里的两个问题既不相同,又有联系。求每人分得这袋糖的几分之几,要把这袋糖看成单位“1”,平均分成5份,如果写成算式是1÷5=15。求每人分得几分之几千克,可以通过2÷5=25(千克)计算,也可以通过每人分得2个15千克,是25千克的推理得到答案。在分别解答两个问题后,要进行比较,看到它们都是平均分的问题,都用除法计算;由于问题不同,两个除法算式的被除数不同。在解答第5题时,联系已有的经验学生能直接写出得数。题目要求先填出得数,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是让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都能用除法计算。在此基础上,第53页第10题就提出了列式求出答案的要求。

5先特殊后一般,通过改写假分数,教学带分数。

例7和例8主要教学带分数的知识,包括带分数的概念以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假分数等于1或者大于1,分子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能写成带分数。例7和例8按这样的思路编排。

例7把44、105和287化成整数,其中的44和105分别在第38页例2和例3认识假分数时出现过。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后,又可以通过除法4÷4=1和10÷5=2算得它们分别等于1和2。因此,把44和105化成整数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而且思路与方法应该是多样的。交流的时候,把貌似不同的方法在本质上沟通起来,如画图形表示105,在里能够看到,5个15是1,10个15是2,从而体会分子除以分母是比较简便的方法。287在教材里首次出现,把它化成整数是在44和105化成整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子除以分母很容易得出等于4。通过三个假分数化成整数的实例,教材引导学生研究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关系,理解能化成整数的假分数都是特殊的假分数,它们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

特殊的假分数都能化成整数,其他假分数呢?这是许多学生的质疑,教材适时教学带分数的知识。先告诉学生,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虽然不能写成整数,但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形式,即写成带分数。然后以43为例,讲了把它写成带分数的思路以及带分数的写法和读法。43写成带分数的思路是把它分成33和13两部分,33是1,1和13合成的数是113。结合数轴有利于学生理解改写的思路,体会43写成113是合理的,它们可以用数轴上同一个点表示。还为例8的教学作了铺垫。

例8教学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教学过程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联系带分数的含义,借鉴43化成113的经验进行改写。无论是画图的方法还是推理的方法,都是把114分成84和34两部分,再把2和34合起来写成234。画图的方法比较形象,推理比较抽象,两种方法相结合最适宜多数学生,这一点可以在交流时实现。第二步通过除法计算改写,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这种方法。联系第一步的推算经验,能帮助学生理解算理,11÷4商2表示从11个14里分出2个44(即84),并把它看成整数2;余数3表示还剩3个14。所以114是2和34合成的数,可以写作234。教材里没有讲带分数的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只在实例中体会和应用,不需要形成严密的文字形式的法则。

两道例题分别教学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化成带分数,第47页“怎样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引导学生整理新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练一练”,把123、85等四个假分数分别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体会两种情况都要用分子除以分母的计算,最终化成不同形式的数是假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之间是否存在倍数关系而决定的。

练习九第1~6题配合例7和例8的教学,其中第2题写出假分数和改写成带分数都要根据图意,一方面体会假分数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起来的形式,有利于理解带分数的含义。另一方面体会分子除以分母是假分数改写成带分数的方法,从而巩固例8教学的知识。第4题直线上面方框里的假分数,要根据分数单位以及几个13是三分之几的思路填写;直线下面方框里的带分数要根据带分数的概念填写,如1和23合成123、2和13合成213。如果再把各个假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就能使假分数化成相应的带分数或整数。编排这道题是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以及相互联系。另外,直线上下的33和1、63和2、93和3、123和4这四组数,要从每组的两个数都用直线上同一个点表示,每组的两个数可以互相改写等方面理解同组的数大小相等。尤其要思考1、2、3、4分别化成3的方法,为独立解答第5题作准备。第6题在比较数的大小时,学生可以联系多种分数知识进行思考。要鼓励策略多样,如56和76可以想分母相同,分子小的分数小;可以想5个16比7个16少;可以想56小于1,76大于1……交流各种思路和方法,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本单元只教学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不教学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因为小学教学里不进行带分数的四则计算,不需要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更主要的原因是,教学带分数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假分数,因为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容易感受假分数的分数值。体会数值的大小,是建立数概念不可缺少的。

6优化小数与分数相互改写的教学。

例9教学把分数化成小数,从两个女孩比谁的彩带长的实际问题里提出比较05和34的大小的数学问题。相比较的两个数,一个是小数、一个是分数,联系已有的小数米相比,间接得到05和34的大小关系。这种比较策略在以前是少见的,现在特地选编在例题里。另一种是把34化成小数,先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再得出34与05谁大、谁小。把不同形式的数变成相同形式,也是一种策略。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是例9教学的数学知识,只要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子除以分母,商写成小数就可以了。这些对学生来说是不困难的。有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的商是循环小数,如“试一试”里的56,教材中有“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的指示。“试一试”选择925和56两个分数化成小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只能化成无限小数。至于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暂时不要深入研究。

例10教学小数化成分数,要应用小数的意义。只要回忆起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等知识,把小数写成分数是很容易的。教材考虑到小数意义是以前的教材里教学的,*例10的问题情境激活旧知识有困难。所以,安排了“象”帮助学生回忆。先对学生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并把相应的0.3改写成310。然后让学生继续想两位小数、三位各表示几分之几,把0.13和0.213也改写成分数。

练习九第7~11题配合例9、例10的教学。第7题加强小数的意义,有利于把小数化成分数。第10、11两题都要比较一个小数与一个分数的大小,再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讲,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两个小数的大小,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两个分数的大小,都是可以的。要让学生体会哪种方法简便些。一般情况下,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好些,因为接着比两个小数的大小很容易。如果把小数化成分数,接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经常还要通分。再说,教材里还没有教学通分,采用化成分数的方法,暂时更不可取。与分数的知识,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教材选择了两种典型的方法和学生交流,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一种方法是思考0.5米和3.4米的意义,凭数感进行比较。而且分别把0.5米、34米与1米相比,间接得到0.5和3.4的大小关系。这种比较策略在以前是少见的,现在特地选编在例题里。另一种是把3.4化成小数,先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再得出3.4与0.5谁大.、谁小。把不同形式的数变成相同形式,也是一种策略。分数化小数的方法是例9教学的数学知识,只要应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子除以分母,商写成小数就可以了。这些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有些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的商是循环小数,如“试一试”里的56,教材中有“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的要求。“试一试”选择925和56两个分数化成小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有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些分数只能化成无限小数。至于什么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能,暂时不要深入研究。

例10教学小数化成分数,要应用小数的意义。只要回忆起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等知识,把小数写成分数是很容易的。教材考虑到小数意义是以前教学的,*例10的问题情境激活旧知有困难。所以,通过“大象”卡通的话帮助学生回忆。先对学生说“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并把相应的03改写成310。然后让学生继续想两位小数、三位各表示几分之几,把013和0213也改写成分数。

练习九第7~11题配合例9、例10的教学。第7题加强小数的意义,有利于把小数化成分数。第10、11题都要比较一个小数与一个分数的大小,从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讲,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或者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都是可以的。要让学生体会哪种方法简便些。一般情况下,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好一些,因为接着比两个小数的大小很容易。如果把小数化成分数,接着比两个分数的大小,经常还要通分。再说,教材里还没有教学通分,采用化成分数的方法,暂时不可取。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1、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类推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估算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能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一、猜数引入。

老师想了一个数,它是个两位数,你们猜它是几?(随着学生的猜测,教师用“大了”和“小了”提示)。

回忆刚才我们猜数的时候,是不是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呢?像刚才这种在老师提示下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叫估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估计。

[说明:课前的猜数游戏,学生兴趣盎然,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铺垫。]。

二、感受估计的需要。

1、今天的课堂上,除了老师和你们外,还来了你们的一些老朋友呢!(课件呈现8只机器猫)来了多少只机器猫?(当数量少的时候,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了)。

快数一数,这里有多少?(课件呈现满屏幕的机器猫,造成学生数不清的困难)。

2、这么多,一下子数不清,我们可以估一估呀!(学生第一次估的差距比较大,有1000、100、500、200等)。

师:怎样估计能精确些?

生1:圈出一份估一估,然后再看有这样的几份。

生2:给这些机器猫排排队。

……。

3、课件给机器猫排队,排成8行。(按先估每行大约有几只,然后乘8的方法估一估)。

4、师:机器猫每行有29只,排成8行,大约有多少只?该怎么列式?

[说明:创设数机器猫只数的情境,分成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教学:

1、直接呈现数量较少的机器猫,学生一眼就可以观察得出;

2、呈现很多机器猫,造成数不清的困难,引导学生感受估计的需要;

3、由于眼花缭乱,第一次估计不精确;

三、交流估算的方法。

1.29×8大约等于多少?把你的想法,在练习本上表示出来。

2、交流展示学生的估算方法。

a.29×8≈240,把29看成30。

(师介绍约等号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与等号进行比较)。

b.29×8≈160,把29看成20。

c.29×8≈290,把8看成10。

d.29×8≈300,把29看成30,把8看成10。

……。

3、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4、同样是把因数看成整十数,但估出来的结果差距很大,这是什么原因啊?

5、通过交流明确:应该把因数看成和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估算。(去掉29×8≈160)。

6、剩下的三个结果,哪个与准确值最接近?(课件演示每种估算方法)。

(a是多估了1个8,c是多估了2个29,d是多估了2个29和1个8;这里不需要向学生直接说明,只要让学生感受即可)。

小结: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

7、全班42人,如果送给每人5只机器猫,估一估,这些机器猫够送吗?42×5≈200(只)。

和前面一题进行比较:29×8≈240(估大),42×5≈200(估小)。

8、试一试。

21×6≈48×5≈397×3≈510×7≈。

9、小结:我们在估算的时候,都是把这些乘法算式中的某个数看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那是不是可以看成任意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呢?(要看成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的数)。

四、拓展提升。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和估算有很大的联系。陆老师今年暑假的北京之游就碰到了很多和估算有关的知识,让我们以数学的眼光去看看吧!

第一站:长城。

长城离陆老师所住的宾馆有点远,汽车每小时行驶53千米,3小时才到达,长城离宾馆大约有()千米。

第二站:美丽的北海公园。

告示:每条大游船限乘120人。

正好有4个旅游团,每个团有31人,估算一下,他们能同时上一条船吗?

比较:31×4○120(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另一个用途)。

第三站:天坛公园。

每张门票8元,陆老师所在的旅游团共有39人,320元钱够买门票吗?

为什么同样是估算,刚才不能上船,而现在买门票却又够了呢?

学生通过辨析比较发现,刚才是估小了,而现在是估大了,所以够了。

比较:39×8○320。

第四站:购买北京特产。

每种特产,老师准备都买8份,请你们帮助我算一算,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反馈:1.(58+11+33)×82.58×8+11×8+33×8。

≈(60+10+30)×8≈60×8+10×8+30×8。

=800(元)=800(元)。

比较两种方法,哪种简单?想一想,老师大约带多少钱就够了?(让学生明白估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

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而学生估算习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估算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充分挖掘估算题材,重视进行估算示范,使学生认识到估算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并关注估算在培养学生逻辑思辨、辩证看待问题能力上的作用。

1、大胆改变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估算的需要,体验估算的现实性。

乘法的估算,学生以前并没有接触过。在这节课上,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的内容做了一些调整,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所学习的新内容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并通过现实问题,让学生明白估算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课中所设计的一系列练习,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问题,并具备用估算解决的现实需要,因而整节课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生活味。

2、深入挖掘教材内涵,让学生体验数学课堂的思辨性。

成功的数学课,既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能将简单的问题深化。“乘法估算”一课,教师们都会想到要让学生体验估算的“必要性”,设计的学习素材要富含现实气息,但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够的。如果深入研究教材我们就可以发现,在现实运用估算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形:一是根据估的结果就可以解决相关问题;二是因为估的结果有时估大有时估小,单凭估出来的数据并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所要解决的问题,即还需结合现实情况进行考量。我在教学中充分考虑了这些情况,精心设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到“估大”、“估小”的情况及如何运用这样的结果解决问题,同时穿插比大小的训练,从而将现实性、思辨性较好地统一起来。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操场上》教学设计

生:一根绳子。(指导学生读准“绳子”的音。“绳”是翘舌,后鼻;“子”是平舌,读轻声。)。

师:知道用这根绳子可以开展哪些体育活动吗?

(生可能会说:拔河、跳高、跳绳……)。

师:那这些体育活动,我们一般都在哪儿开展呢?

(引出课题:操场上,并随机板书课题,先板书拼音,指导学生读准音;再板书汉字,请学生看着汉字读出课题。)。

过渡:有一个小学的小学生可爱运动啦。每次一下课,他们就会到操场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咱们赶快去看看吧。

二、指导观察,学习词语。

1、指导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各体育活动的名称。教师随机出示相关的词卡,带上拼音,请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词卡。教师提要求:会认汉字的同学看汉字读,不会认汉字的同学可以请拼音帮助你读,还可以举手问老师。

3、多种形式检查读词卡的情况,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4、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卡。抽读词卡。

5、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读词卡的情况。

6、学生把词语分成两类,一类是用手的动作,认识提手旁,一类是用脚的动作,认识足字旁,并随机教生字“足”,找出“足”和足字旁的异同点,并记住“足”字。(规律请学生自己去发现。)。

7、齐读词语。

8、练习用词语说话。

(1)学生自由用词说话。

还有的小朋友在……”的句式练习说话。

三、做课间操。

四、指导识字。

1、出示“打、拍、拔”,请学生分别认读,并发现规律,找规律识字。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跑、跳”二字。

3、认读“步”和“球”,练习组词。

4、猜谜语识字“高”,并练习用“高”说一句话。

五、指导写“八”和“入”

1、出示田字格中的“八”和“入”,引导观察,说说异同点。

2、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学生书空,掌握书写笔顺:先撇后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个别指导。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表内除法(一)课本p13~36页。

本单元划分为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两节,包括下面一些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

表内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

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

第二,在“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认识“平均分”开始,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编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既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亲切感。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按被除数从小到大的顺序分成两段。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

第一段,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用的乘法口诀中积不超过12.第二段,被除数不超过36。这部分教材,突出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是用乘法口诀求积的逆思考。

解决问题是结合除法计算出现的。首先在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孕伏解决问题的内容。然后在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之后编入了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和需要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对解决问题的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先编排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再编排用乘法和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兴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难点: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认通过观察、动手操作、探讨动学习活动,逐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敢于发表自己对于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左右。

除法…………………………………………………3课时左右。

2、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用竖式计算,并且验算。

426-258=答案。

300-149=答案。

810-568=答案。

802-637=答案。

学生计算完成后,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

二、自主练习。

第4题:看懂表格后,完成。

第5题:学生先看图,读图中信息。

第6题:火眼金睛辨对错。

让学生先判断对错,再找出错在哪里。最后改正。

第7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说题中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然后由学生独立解决,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第8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统计表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第9题。踩气球。

做这题时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订正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是用什么方法?

第11题。

本题是一道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只要学生选择的光盘架能放得下210张光盘,并能作出合理解释,就给予肯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进行分析。

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课件、实物投影。

一、情景创设。

调查统计,体验统计的必要性。“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课外书,老师想买些书来丰富我们的图书角,你们说老师要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总结。

二、问题探究。

1、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你们认为怎样调查?”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后,确定一种方法进行。

2、整理数据:

活动1——涂一涂。

活动2——填一填。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劣。

3、分析统计数据,说一说“从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认为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是为做决策服务的。

三、体验感悟。

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并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学得都很棒!每人得一个“调查小明星”的奖章。

四、实践应用。

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活动——说一说。

2、小组活动——小调查。

3、调查小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

调查完后,要对你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五、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调查一下你们组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时间吗?明天把你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学。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买书。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独立填写:

类别。

故事书。

漫画书。

连环画。

人数。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采取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

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二、计算。

(1)9×8+12(2)20+24×2(3)72÷8+30。

三、脱式计算。

(4)6×8-24(5)36÷6×4(6)49÷7+63。

四、在〇填上、或=。

(1)5×4+5〇5×4-5。

(2)6+7×2〇7+7×2。

(3)5×2×3〇5×(2×3)。

(4)42÷6+7〇42÷7+6。

(5)40-8×5〇40-8×4。

五、列式计算。

(1)7与8的积是多少?

(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

(4)78比36大多少?

六、应用题。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五单元《游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数据若特殊可以选择计算周长的不同解法;

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自制图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活动一:游园。

(1)出示黑板,创设情境:

奇奇和爸爸,妈妈到动物园游园,他回家后就来找我,边指着门票上的示意图(黑板代替)边告诉我他为什么这么开心。(出示黑板)原来在这里住着许多动物,有:老虎,猴子,狮子,长颈鹿,海豚,熊猫等等(贴自制动物图片到小黑板上)还有一些游乐设施。全家人坐在电动车上,沿着小路环绕游园。

(将课本上的插图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他们的注意以及学习的兴趣)。

我原先以为他只是玩得开心,后来才知道他学得更开心。为什么呢?原来他和你们一样都上三年级,都刚接触“周长“的概念。趁这个游园的机会,就想动手算算。

(由情境引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积极主动参与复习)。

奇奇先想:这个园子的周长是那部分呢?谁能上台指指?(复习上节课知识点)。

——奖励动物图片。

(由课堂再回到情境中,学生被激发起的兴趣此时急于表现出来)。

(为避免出现小路是面不是线,而引起园子周长的争议,在之前的小黑板上画的小路就画成线)。

(2)我们准确找到了它的周长,就和奇奇一起来计算一下吧。(标数值)。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

a.240+410+200+190+560+200=1800(米)。

b.190+410=600(米)200+200=400(米)560+240=800(米)。

600+400+800=1800(米)。

c.190+410+200+200+560+240=1800(米)。

(1.像a这种算法,学生易以为起点不同就是不同解法,老师需指出入园子和出园子的点不同,但是都是一种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不要重复。

2.用不同颜色粉笔在黑板算式上划出学生运算时的顺序,引导他们观察数据找方法。)。

(鼓励学生充分说出自己不同的解法,对于学生的简便方法进行计算给予充分的肯定。)。

(5)总结计算多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先说,老师再总结)。

——奖励动物图片。

2、活动二:算一算。

(1)课本46页的算一算这些图形的周长,学生独立完成。

(2)小组内交流算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让学生自己发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对边相等图形时有简便算法。在于为下节课铺垫。)。

(3)全班交流。

3、活动三:动物做客。

动物和人一样都喜欢到朋友家做客,长颈鹿,熊猫,猴子和老虎就是这样。看!(将动物卡片贴在小黑板上,并标数值。)。

400m。

500m。

长颈鹿图。

猴子图。

300m。

老虎图。

熊猫图。

看图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

老师示范:我是熊猫,我想去长颈鹿家,然后去猴子家,最后回我家,我要走多少路?

(学生上台先根据问题,指出路线,即找出周长部分。再列式计算)。

学生活动:一学生提问题,点另一个学生上台指出并列式计算。(情况不,不回自己家的问题可以不提,重点练习出去后再回到自己家的情况和三家都去最后回到自己家的情况。

在互动中你问我答,老师对其奖励。)。

活动四:谁的周长最短?

4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摆成如下的图形,动动小脑筋:谁的周长最短?

学生先上台勾画图形的周长,再回答问题。

(再次强调周长的概念,不包括里面的线段。判断周长的时候数一数外面的线段。)。

4、课后练习。

练习六第1题。

5总结。

学生说说自己在这节课上学会了什么?

今天,袁老师觉得你们和奇奇一样,都能将我们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不仅玩得开心,而且我们学得也愉快。大家都很棒!(出示大拇指图片于黑板中间)。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相关推荐

简单点的婚前协议书(汇总19篇)

婚前协议的修订或撤销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决定,不能一方擅自做出改变。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帮助大家理清思路,制定一份完善的婚前协议。兹因立约人____

活动的经过和心得感受(热门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制定更明确的目标。为了方便大家写心得体会,小编整理了一些写作技巧和范文,供大家参考。自去年年底_系列漫

礼仪队个人心得总结(实用15篇)

个人总结是对我们自身价值和能力的梳理和展示,也是对我们个人发展方向的思考和规划。以下是一些优秀的个人总结案例,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写作上的灵感和思路。

日语考研心得体会(优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

学籍登记表自我鉴定高中大全(20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模板,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语言和结构,使我们的文章更加有条理和连贯。以下是一些范文范本的经典作品,希望对大家的学习和写作有所帮助。

小班家长会感悟和心得体会(精选24篇)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经历、感悟和思考的一种总结和反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推荐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优秀文章,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周末家长会作为

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年终总结(通用20篇)

在即将迎来新的一年之际,年终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为未来制定目标和计划。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年终总结范文,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年终总结的写

企业分公司领导发言稿(汇总17篇)

作为一个企业家,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公司企业的运作机制和管理原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公司企业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借鉴。尊敬的各位同事们:大家

感恩教育个人总结(汇总12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个人总结,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成长与进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

莎士比亚心得体会(模板20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所学知识、所经历事物的深度思考和感悟,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领悟生活的真谛。下面是我整理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