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小学生演讲稿 >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23篇)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模板23篇)

作者: 琉璃

编写教学计划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以及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学科和教学内容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了解和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制定教学计划时要认真对待,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教学计划的制定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任务,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教学计划的制定需要耐心和细心,希望以下范文可以帮助到大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2、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经历统计的全过程,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进行分析。

用不同的形式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

课件、实物投影。

一、情景创设。

调查统计,体验统计的必要性。“我知道我们班的同学都爱看课外书,老师想买些书来丰富我们的图书角,你们说老师要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老师总结。

二、问题探究。

1、进行调查,收集数据。

“你们认为怎样调查?”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以后,确定一种方法进行。

2、整理数据:

活动1——涂一涂。

活动2——填一填。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和统计表,比较统计图和统计表的优劣。

3、分析统计数据,说一说“从统计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认为买什么书好呢?”让学生体验到统计是为做决策服务的。

三、体验感悟。

我们初步学会了如何进行调查,如何进行数据的整理并能够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学得都很棒!每人得一个“调查小明星”的奖章。

四、实践应用。

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活动——说一说。

2、小组活动——小调查。

3、调查小组的同学每天睡多长时间。

调查完后,要对你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五、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调查一下你们组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有多长时间吗?明天把你的调查结果告诉大学。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买书。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独立填写:

类别。

故事书。

漫画书。

连环画。

人数。

本节课以活动为主线,采取合作与交流的方式,学生分组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六单元《9加几》的教学设计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使学生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初步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用数学的意识。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1、教具:实物投影、投影片、小棒18根。

2、学具:每人准备小棒18根。

一、例1

1、教师用投影出示课本第9697页的全景图。

老师说明:这是学校运动会的场面,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看图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老师说明: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板书9+4

9加4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4、利用课本右边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二、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教师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都会计算9+几了?

学生每说一个算式,就让学生说出得数。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题目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个别指导和帮助,也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学习。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操场上》教学设计

生:一根绳子。(指导学生读准“绳子”的音。“绳”是翘舌,后鼻;“子”是平舌,读轻声。)。

师:知道用这根绳子可以开展哪些体育活动吗?

(生可能会说:拔河、跳高、跳绳……)。

师:那这些体育活动,我们一般都在哪儿开展呢?

(引出课题:操场上,并随机板书课题,先板书拼音,指导学生读准音;再板书汉字,请学生看着汉字读出课题。)。

过渡:有一个小学的小学生可爱运动啦。每次一下课,他们就会到操场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咱们赶快去看看吧。

二、指导观察,学习词语。

1、指导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各体育活动的名称。教师随机出示相关的词卡,带上拼音,请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词卡。教师提要求:会认汉字的同学看汉字读,不会认汉字的同学可以请拼音帮助你读,还可以举手问老师。

3、多种形式检查读词卡的情况,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4、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卡。抽读词卡。

5、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读词卡的情况。

6、学生把词语分成两类,一类是用手的动作,认识提手旁,一类是用脚的动作,认识足字旁,并随机教生字“足”,找出“足”和足字旁的异同点,并记住“足”字。(规律请学生自己去发现。)。

7、齐读词语。

8、练习用词语说话。

(1)学生自由用词说话。

还有的小朋友在……”的句式练习说话。

三、做课间操。

四、指导识字。

1、出示“打、拍、拔”,请学生分别认读,并发现规律,找规律识字。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跑、跳”二字。

3、认读“步”和“球”,练习组词。

4、猜谜语识字“高”,并练习用“高”说一句话。

五、指导写“八”和“入”

1、出示田字格中的“八”和“入”,引导观察,说说异同点。

2、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学生书空,掌握书写笔顺:先撇后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个别指导。

小学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灭鼠能手》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697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发现并概括出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能将整百数在计数器上用每个数位上都有数字的形式表示出来。

2.经历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探究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其算理。

教学难点:

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或末尾是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

见口算题卡。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信息窗2中的情境图。

今天啊,我们利用晚上的时间,一起到田野里去看一看,再认识一些新朋友。

2.请大家仔细观察,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2)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3)猫头鹰爸爸比猫头鹰妈妈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猫头鹰妈妈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田鼠?

(1)怎么列式:205116=为什么这样列式?

(2)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并作好记录。

(3)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把205看作200,把116看作100,205116约等于100。

方法二: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让学生借助计数器拨一拨。先拨出205,接下来从个位减6,个位上只有5不够减,应从十位退1当十,但这会儿十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讨论:从十位退1,十位上是0,就要从百位上退1作10,再从这个退下的10中退1到个位作10,这时十位上是9。明确因为加减法是相邻数位之间发生进退关系,所以个位不够只能向十位借,十位没有再向百位借,从百位上借来的只能先回到十位,这时再从十位上借1回到个位。

方法三:列竖式笔算。

提醒学生:注意验算,要细心。

2.比较这几种算法进行优化。

3.猫头鹰爸爸比孩子多捉了多少只?

交流算法。

方法一:估算。

116接近100,所以300减116约等于200。

方法二:用计数器算。

方法三:笔算。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笔算。

比一比,看谁最细心,能够全部计算正确。

2.第2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第3题:竖式计算。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2014年9月。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有24瓶牛奶饮料,如果每箱可以装4瓶,可以装几箱?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解决过程,师生简单评价。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dd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除法一步计算和乘法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引入新课,指明学习任务,简明扼要。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学生搜集信息。

多媒体播放学生团体操表演的画面,指出:团体操表演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并显示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2.学生说出所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然后同桌交流,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先交流再解答。

4.个别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表扬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3.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学生独立练习,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汇报解决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

19600÷4÷2=1200(千克);。

2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充分说明算理,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明确问题,独立解决。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可能出现:

1954÷2÷3=159(张);。

2954÷3÷2=159(千克);。

33×2=6(场)954÷6=159(千克)。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些问题既可以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

3.编题、解题。

教师先给出学生三个数:240、6和2,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这三个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4.分组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5、16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积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今天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短短的一天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小学数学优质课的展评活动,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新理念,新感受,新思考,真可谓: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广阔舞台,令各家可一展风采。同时也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我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1、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习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

2、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各课都展示了新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数学更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为生活服务。老师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因为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

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找到生活的原型,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导”中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地获得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学生的内心感受体验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4、通过一天的学习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单纯依模仿与记忆。数学本身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里充满数学。我们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具有一定数学价值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策略与机智,吸收他们展开学习活动,并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三年级知识点

(1)在主题图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2)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理解分数的意义。

(3)结合具体操作,理解并掌握几分之一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能完成几分之一的大小比较(整体1必须相同)。

(4)结合具体操作,理解并掌握几分之几的含义、写法和读法,并能完成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整体1必须相同)。(5)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分数,能指出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二、分数的简单计算。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利用图示理解并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计算。

(2)理解并掌握和是1或被减数是1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并能熟练、正确的计算。

(3)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性。

一、分数表示整体与部份之前的关系。

二、分数的意义。

只有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就是分数。

表示平均分成多少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母,表示取出多少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子,其中的一份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

三、分数大小的比较共分三种情况:

(1)同分母分数比较,分子大的分数就大,分子小的分数就小。

(2)同分子分数比较,分母大的分数小,分母小的分数反而大。

(3)分子、分母各不相同的分数比较时,最好是画图来观察比较。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原实际问题的编排设计为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如果只用2吨的车,正好运4次”。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设计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题意。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由于学生是二年级,于是把难度降低,可以找到不同方案,有有序地,有无序的,有全的,有不全的,通过补充、交流、整理,最后达到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地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再选择恰好能运走8吨的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多余”地列举各种方案的目的,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技能。

1.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过程方法。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策略】。

1.问题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自己对事物对现象的探索,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这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会有积极的帮助。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记录等活动,逐步归纳并建构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意义,而不是老师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整节课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列表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此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成为交流协作的工具;成为提供丰富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2.学生用的资源: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2.预设:1元5角。

20。

12。

04。

3.师:是否有遗漏、是否有重复呢?

师:怎样能做到不重不漏?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生:从1元考虑,最多2张,然后1张,最后0张。分别看一下还差几张5角纸币。

4.师:他是从1元入手考虑的,还可以从5角入手考虑,这就需要一定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付钱场景,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着“运用策略”解决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补充课外知识,渗透爱国教育。

师:车票买完了,让我们出发吧,到达目的地,这是一个煤场。

你知道吗?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几亿吨,非常多。这是我国煤炭分布图,这是个城市煤炭资源占有量的饼状图。在很久以前,人们亲自到煤洞挖煤,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挖煤。

2.师:煤挖出来之后,需要运煤,看一看在运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等着我们。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是调度员,由你来安排发车你需要什么?

生:需要车。

师:还需要知道有多少吨煤。

生:还需要知道车一次能运多少。

师:也就是载质量。

师:方案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我们记录在表格里。

资源准备ppt要求:同桌合作:

(1).思考:怎样派车能把8吨煤运完?

(2).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表格里。

师出示表头。

小组合作:列表法解决问题。(平板电脑)。

资源准备ppt要求:资源共享:

(1).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方案。

(2).浏览别人的方案补充在自己表格里。

(3).怎样做到不重不漏?

3.汇报。

4.探索方法。

师:我们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2吨的车入手考虑。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运煤吨数是多少?

生:2x4=8(吨)。

师:这种运煤方案可行不可行?

生:可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也就是我们需要根据2吨的车来调整3吨的车。

师:哪种方案更好?

生:方案1和4更好,恰好运完8吨煤。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次)载质量3吨(次)运煤吨数(吨)。

1408√。

2319。

32210。

4128√。

5039。

师:还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3吨”的车子入手考虑。

6、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列表,完成填表的过渡。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培养数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巩固练习。

1.自主选择不同任务(平板电脑)二选一。

任务一: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任务二:第33页“做一做”。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找全所有付钱方案。

(3)标注可行方案。

师: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2.生生互评。

选择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中,前后呼应,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单元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和分米。《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有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为了给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思考空间,敢于放手让他们实践,培养创造性思维,因此,本节课教学中我创造性地安排了一些让学生量一量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开展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首先,我拿出准备好的粉笔、铅笔,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它们的长短,然后实际测量一下,看谁估计得准确。接下来我拿出10厘米长的硬纸条,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从而引出“1分米”的概念。认识了“1分米”之后,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一找”的活动,看谁能发现身边“1分米”长的东西。孩子参与测量活动的热情特别高,并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深入地思考问题。

通过今天的这节课,我还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自始至终,学生都在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学生的兴致很浓。

在一节课中,比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的“经历、体验、感受”,在某种程度上要比单纯知识的学习重要得多,“知识易忘,能力永存”;“学生”应当在教师心目中占第一位,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培养,应当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我想,“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的教学设计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通过本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6~87页。

教具、学具准备。

“文明顾客星”若干,玩具用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回收站所需的牌子,胸卡9个,让每人准备一个钱包(自制),学具人民币若干。

教学设计。

引入。

师:小朋友,你知道开封最大的超市是哪家超市吗?

生:三毛时代广场。

师:来到三毛时代广场,你最喜欢哪个柜台的东西?为什么?

生1:玩具柜台,因为……。

生2:食品柜台,因为……。

师: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想把它买下来吗?

生:愿意把它买下来。

师:你都自己用钱买过哪些东西?

生:面包、学习用品、剪刀、玩具熊……。

新授。

师:开一家综合性的商店,第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师:对,首先先将商品按不同种类放在柜台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谁愿意用你的巧手布置柜台?(点六名学生上台将商品分类放在货架上,并挂上相应的牌子。)。

生:把玩具放在一起,把学习用品放在一起,把生活用品放在一起。

师:这些商品上标的价钱,你都认识吗?

师:谁愿意读一读。

生:一只恐龙18元……。

师: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我宣布我是“小小商店”的总经理(挂上胸卡)。现在我聘任8个组长担任“小小商店”的小经理和收银员,其余的小朋友当顾客,有请“小小商店”的成员和大家见面。(学生上场。)。

a.玩具柜台经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b.学习用品柜台经理:看一看呀,瞧一瞧……。

c.生活用品柜台经理:享受生活每一天……。

生:瓶子、废纸、易拉罐、旧电池……。

师:请回收站的站长为大家介绍一下。

(鼓掌。)。

师:听了这几位小经理的介绍,我想许多小顾客也有点心动了,心动不如行动,到底“小小商店”能否使大家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是让我们的“上帝”做决定吧!

师:我们在购物时,人特别多,你们应注意什么?

生:注意……。

(生答。)。

(学生排队购物)教师巡视。

游戏。

师:看得出来,每位小顾客都有收获,不知“小小商店”的服务是否得到大家的满意呢?(生答。)。

[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进行交流的习惯。]。

玩具柜台:收入……。

生活用品柜台:收入……。

学习用品柜台:收入……。

师:请回收站站长汇报一下你们的成果。

(生答。)。

师:你们打算怎样处理这些东西。(生答。)。

教师小结。师:通过这个购物活动,你学会了什么本领?(互相交流,谈感受。)。

教师总结。

反思: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

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五单元笔算除法教学设计小学数学第七册期末检测卷答案

知识与技能:

1、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

2、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重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竖式书写格式。

难点除数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和商的书写位置。

教具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60÷20190÷30。

2、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

40×()8360×()508。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今天是“阅读日”,这里有92本连环画,140本故事书。

(1)92本连环画,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先口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引导学生,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可以借助小棒算一算。

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现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3个30是90,商3。商写在什么位置?

3

30)92。

90。

2

练一练。

20)8030)64。

(2)出示例2:

178本故事书,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78÷30=5……28。

5

30)178。

150。

28。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

借助小棒尝试算一算。

展示直观图,结合口算引导学生:5个30是150,商5。商写在什么位置?

练一练:

小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是什么?

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练习:

1、板演:

20)8030)16090)820xx)480。

2、p73“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十三第4题。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1、通过具体操作活动,能识别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加深对图形与统计的理解。

3、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操作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能综合运用图形等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了解可以用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本单元教学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要求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图形的形状,形成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再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并说出他们的名称,能用简单的方法制作这些图形,初步感受图形的变换。本单元的内容三部分编排:(1)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2)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拼组,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它的图形,从而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3)通过动手操作、拼组七巧板进一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关系。

上个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立体图形,对图形的认识有一了定的基础,所以在学习平面图形方法上应该有知识的迁移,学习起来不会很困难,对平面图形特征要让学生掌握精确,特别是正方体、长方体、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要突破。

1、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会辨认和区分这些图形。

2、经历拼、摆、画、折等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3、感受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4、感受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重点: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难点:丰富直观体验,发展空间观念。

1.1认识图形。

教材第2页例1及相关练习。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通过将图形送回家以及画各种图形,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应用意识。

3、初步认识几何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创造性。

重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难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辨别。

课件、白纸、立体图形模型、平面图形、卡纸、印泥。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探究新知。

三、巩固训练。

四、总结延伸。

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学生自由回答。

你们想不想变一个给老师看看。

1、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问:你是用什么形状的物体印出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学生汇报交流。

将印好的图形展示给其他同学看。

2、多媒体课件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的一面分别抽取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的四个角不是直角,对边相等。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就把它叫做平行四边形。

4、请你观察一下,今天认识的图形与以前认识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图形都是平平的,只有一个面,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1、游戏:

(1)师说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根据要求举起图形。

(2)师出示各种平面图形,学生抢答。

(3)师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课件出示:说说以下交通标志是什么形状的?

3、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教室里,哪些面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

4、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图形?

1、我说你想: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画一画。

2、猜图形。

(1)用卡片遮住一个圆,露出一小部分让学生猜,并说说理由。

(2)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三角形,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3)教师用卡片遮住一个长方形,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来猜,并且说说理由。

提供学生常见的立体图形模型,以小魔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在轻松的玩乐中,认识几个图形,并体会到“面在体上”。通过动后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让学生体会由长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在层次清晰、趣味浓厚的习题练习中巩固新知,加深印象。

结合生活实际巩固知识、应用知识。

通过猜图形这个有趣的游戏,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图形的特征。

堂清。

1、辨一辨,连一连。

2、认一认,填出下面图形的名称。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注重把思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将操作与思考有机地结合,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获取新知,尤其是特别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无论是学生“观察、发现”还是“探索创新”、“巩固深化”或是“联系实际”,都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或再组织讨论交流,这样学生在充分的思考之后,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科书第106109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五第14题。

本课内容的编排,注重与学生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联系。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特点及作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又有利于让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教材注重从生活、生产中选取素材,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相关教学元素,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数据收集的渠道,也体现了统计与生产、生活密切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认识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旧知识性的对比,自然形成新知识的生成点。学生在学习中,应该能体会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据的特征。

1、通过实例和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2、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3、能从扇形统计图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具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一天内的作息时间安排情况的相关数据和家中一个月支出情况的相关数据。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2、选一名学生做主持人,统计全班喜欢的各项运动的人数。(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直接出

示条形统计图,如右

图。)板书课题统

计,小黑板出示学 习目标。

二、对比分析,生成新知

1、学生观察并讨论

(1)观察条形统计图,你 从中得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从条形统计图中,还有哪些信息不容易表示出来?

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发现条形统计图不容易看出各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2、教师用多媒体投影出示扇形 统计图,如右图。 讲述:这个统计图叫做扇形 统计图,在这个扇形统计图中, 用整个圆表示全班学生人数,其 它各部分扇形表示各部分数量占 总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3、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 中,你得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 息?(学生根据直观观察,发表见解)学生根据信息同桌互提问题,互答。

4、回顾知识生成,并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读出很多数学数学信息。)

5、多媒体投影出示做一做, 如下图。

(1)学生自主看图,说一说, 从图中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数 学信息?

(2)根据题意自主计算,选五 名学生分别板演五种营养成分各 多少克?

三、解决问题,展示提升

1、多媒体投影出示练习 二十五第13题,如下图。 学生以小组讨论形式完成这三 道题。

2、完成后小组选题汇报。(小 组汇报时可让学生从板书汇报 和多媒体投影展示汇报中任选 一种方式进行展示和讲述。)

四、总结概括,拓展应用

1、回扣目标谈话:通过这一 段时间的学习,结合本节课的 学习目标说一说你觉得你有哪 些收获?(让学生充分发表见 解)

2、根据课前收集到的信息,在 组内交流,教师可选择几个同 学的数据制成扇形统计图进行 展示。使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辛 苦和对自己的爱,激发学生对 父母、对家庭的爱。

3、多媒体展示收集到的扇形统 计图,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创新精神。

板书设计:

扇形统计图

直观地反映部分数量占总数的百分比

教学后记:

在统计教学中,学生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表现形式有一些基本认识。但学生没学扇形,却要学习扇形统计图,这就要老师居高临下,化难为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扇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基于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以及圆的知识。但是,学生对于扇形的知识尚属于空白,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现状,从扇形的感性认识入手组织教学。

首先,我带领学生复习我们已学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让他们回忆统计图的作用和优点。

接着,我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学习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紧扣学习目标学习本课内容。并把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分割成几部分来完成。

1、引导学生认识扇形统计图中总数与各部分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观察,从扇形统计图中寻找直观的数学信息。

3、训练学生根据直观信息互问互答,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特点的感性认识。

4、通过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归纳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使学生深刻理解扇形统计图。

5、新知生成后,完全放手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五13题),从而检测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中,我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程度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不断更换和教材不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数学第一单元位置教学设计

1、掌握重点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含义,体会运用修辞的作用。

2、了解并区别童话、寓言等文学体裁,了解这些体裁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训练点。

1、体会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领会联想和想像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能有意识地进行联想、想像和夸张的训练。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领会课文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独特精巧的构思美,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典型美。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进行本单元知识汇总,编写好知识点汇总细目表。

2、进行巩固训练,知识抢答赛,误点矫正,以练代讲。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课文所体现的中心,以及人物刻画的方法。

2、夸张、想像、联想手法。

四、课时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师生共同回忆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学完这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

首先能有意识地区分童话、寓言、神话。童话一般以儿童的视点和儿童的语言来观察生活,反映生活,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寓一般很简短,揭示弊端,讽刺“恶”的,以达到教育人的目的;神话一般都夸大或“神”的力量。

其次要注意这些文体中联想、想像和夸张的合理性,而不能想像或夸张的漏洞百出。如《古代英雄的石像》一文中写人们庆祝石像成功纪念会的狂欢,作者运用夸张,但夸张得令人信服。又如《皇帝的新装》中皇帝不穿衣服去游行,这是作者想像和夸张的,但我们除了觉得好笑之外并不觉得奇怪,是因为它符合文章的情理,所以我们在作想像和夸张训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想像和夸张的“度”,要合情理,不能天马行空乱想像乱夸张一通。

最后要注意会课文以外的童话、寓言的中心,尤其是寓言,要能把握住寓意。

1、字词的形、音、义,加强识记、理解。

2、文学常识的识记和区别。

3、课文知识点。

(1)童话、寓言的知识讲授。

(2)描绘人物的方法。

(3)重点的.理解。

(4)重点语段加以理解。

(5)知识探究。

(三)质疑释疑并进行误点矫正。

(四)师生互动,进行知识抢答赛。

学生根据复习汇总表各设计三个题型不同的题例,集体抢答或分组抢答,教师或请学生做评委。进行评点和误点矫正。

(五)课堂综合训练。

“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_____“我十二分的满意!”

1、在方格内填人恰当的标点符号。

2、下面四个句子各表示什么语气?答案在括号内。

(1)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2)多么美的花纹!()。

(3)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

(4)这可骇人听闻了。()。

3、“这可骇人听闻了”句中的“可”属于_______词(填词类),其作用是______。

4、对“诚实”一词的理解,下列四项中正确的是()。

a、从两个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他们并不诚实,所以用词不当。

d、指两个官员老实、憨厚。

c、这两个官员本来是诚实的。

d、取其反义,讽刺两个官员的虚伪。

5、画线的句子如果改成:

“不错,”皇帝说,“我满意。”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文字的第二节运用人物描写中的___描写与___描写,前者写皇帝___,后者写皇帝对根本不存在的布料的赞美,这样对照着写,揭露了皇帝的____。

(六)拓展延伸。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我说:“对?再造一句。”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我说:“对,等等,不对!”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的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这句“水很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既要别人看懂,又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天天一脸的不解,问:“为什么?”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1、“习以为常”,的同义短词是____。

画线的句子中“枯萎”的反义词是______。

2、“水很活泼”采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

3、选出下列不是并列关系的一个复句()。

a、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b、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c、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

d、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的,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

4、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的题目《水很活泼》与结尾所问“为什么,”联系起来看,揭示了什么问题?

(2)你认为语文教学应怎样改革,请提出两点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数对,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正确地用数对描述物体的具体位置。

1、认识列、行的含义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

(2)多媒体课件把全班同学的座位转换为座位示意图。

师:哪位同学上来找找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在哪里。

问:数列数和行数的时候,你们分别从哪边数起?

教师小结:竖排叫做列,横排叫做行,数列数的时候是从左往右数,数行数的时候是从前往后数。

(3)谁能说出自己的座位是在第几列第几行,你的好朋友位置是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大家猜猜他(她)的好朋友是谁。学生交流反馈。

刚才同学们都用了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同学的位置,那么在书面上应该怎样记录位置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2、认识数对,会用数对表示自己的位置。

(1)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位都能说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第几列第几行)。

小结:用一个括号表示位置,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我们把物体的位置用这个简单的方法表示,称为数对表示法(板书)。

那么反过来,数对(5,3)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小组探究,交流汇报。

(2)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位置数对。写后与同桌互换检查。

(3)数对闯关活动。

第一关:下面两个数对是表示哪位同学的位置的,就请这位同学站起来。

(4,3)、(3,4)。

这两个数对有什么区别。

(2,3)、(3,1)、(1,3)、(3,3)。请坐在这几个位置的同学逐一站起来。

第二关:谁能给这些数对分类。

(3,4)、(3,3)、(2,3)、(4,3)、(3,1)、(1,3)。

第三关:在坐标轴上确定上面这几个数对的位置。假如,把(3,3)的位置定在这里的话。(如下图),其他数对的位置分别在哪里?让学生思考并完成。

3、确定方格中的位置。

师出示例2,先让学生说出图中几个场馆的位置数对,再让学生在图中标出其他场馆的位置。

1、介绍“地球上经纬线知识”

2、现在同学门应该知道科学家们怎样迅速的找到反回舱了吧,gps-卫星全球定位系统就是监测出“神舟五号的降落的位置的经度和纬度,从而帮助科学家们快速的找到英雄杨利伟叔叔了。

3、“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思想”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1)同学们今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2)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本节是学生首次学习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本章节元知识的基础。按照教材的编写意图,要利用天平让学生亲自参与操作和实验,借助天平平衡的道理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以加深理解。因此本信息窗安排了三个内容,第一个首先利用天平平衡原理理解等式的意义。第二和第三个红点部分是学习方程的意义。

1、这节课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并掌握用字母表示数,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为以后学习运用准备。

2、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学习本节课是今后继续学习代数知识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节教学方程的意义,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有关方程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经过探索,掌握方程的特点和意义。

1、能利用天平,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等式的意义。

2、结合具体实例和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达简单的'等量关系。

3、培养保护动物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方程意义的理解。

难点:建立等式、方程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2)、结合实际问题情境,学会分析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了解图表在生活中的应用,能看懂用图来描述的事件或行为,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简洁、明了的特点,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图表描述事件或行为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确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图形语言直观、简明的确特点,增强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与数学应用的意识。

认识图表,并能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怎样看图,如何用语言去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

1、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两个小小的游戏:

游戏一:考听力(出示幻灯二)请你用语言把你听到的描述一下。

游戏二:考眼力(出示幻灯三)请你用语言把你看到的描述一下。

2、刚才,同学们分别利用听觉和视觉描述了公交车的运动过程,表现得很好。不过,在数学上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更简洁直观的方法来表示公交车的运动过程,通过预习,你知道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示吗?(图表)(出示幻灯四:观察)。

3、这张图表示哪两个数量间的关系?(时间和速度)。

你是从图上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点幻灯四:介绍横轴、纵轴和折线)。

4、观察这张图,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怎样的变化。(板书:看图找关系)。

1、学生看图找信息,自由发表,教师适时插问,如“你从哪里看出汽车的速度在上升、在下降或汽车速度不变?线往上画往下画分别表示什么?”“纵轴上的400表示什么意思?”“横轴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速度最快达到多少?”“为什么图的上面是平的?”“第4分钟时,速度降为0表示什么意思?”等。

(1)、现在谁来比较完整地对着这张图来说一说时间和速度间的变化关系?(请学生回答)。

(2)、大家来看一下老师是怎样用语言来叙述这张图所表示的事件:公共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到商场站共行了4分钟,从0分到1分,汽车的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1到3分,汽车的速度保持400米/分不变,3到4分,汽车的速度在下降,第4分钟,汽车的速度降到0,汽车在商场站停下。

(3)、让学生观察图表和文字叙述表达的是同一事件,但图表更直观、简明。图表叙述则显得抽象、繁杂。从中感受到用图表来描述的好处——直观、简明。

3、现在请同学们利用了解到的信息,完成书本61面的的填空。(点幻灯五:我会填)。

(1)公共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之间共行驶了___分。

(2)在第1分钟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提高到____米/分。

(3)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增加。

(4)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在减少。

(5)从___分到___分,汽车行驶速度保持不变,是____米/分。

(1)从0到第一分钟,汽车从解放路车站出发,速度从0提高到400米/分,从第1分钟到第2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从第二分钟到二分半钟汽车的速度从400米/分下降到0,第3分钟又开始行使,到第4分钟汽车从0又提高到400米/分,第4到第5分钟汽车以400米/分的速度前进,第5到第6分钟汽车速度减少到0,第6分钟汽车到达商场站,停下来。

(2)、为什么会中途停车?可能是遇到红灯,教师顺势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1、提供信息:小明的父母一起出门散步,走到读报栏后,小明的母亲独自返回家中。小明的父亲看了一会儿报后回家。下面的两幅图,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父亲的行为,哪幅图描述的是小明母亲的行为,说说你的理由。(出示幻灯七:试一试1)。

在观察图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两张图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间的变化关系。(离家的距离和时间的变化关系)。

第一副图,离家的距离变远,再变近,符合小明母亲到读报栏后直接回家的行为。

第二副图,中间有一段时间离家的距离是不变的,这和父亲在中途读报的行为相一致。

2、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

3、适当拓展:

(1)、仔细看图,(出示幻灯八:

老师对刚才反映父亲和母亲行为的两副图做了些修改。大家仔细观察,两副图有哪些区别?说明了什么?(父亲回家的线段图坡度放缓了,是因为父亲回家用的时间比母亲长。)。

(2)、大家再看图,现在请同学来分别说说父亲和母亲离家的距离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3)、小结:所以我们在观察图表是一定要认真,仔细。要能看到图表的细微差别。

1、阅读书62面试一试2,独立思考:学校教学楼有四层。五(1)班的同学第一节课到三楼上数学课,第二节课到二楼上美术课,第三节课到四楼上音乐课,第四节课回到三楼上语文课,中午到一楼食堂吃饭。下面哪一幅图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这一过程?(出示幻灯九:试一试2)。

集体反馈,说说排除另外两幅图的理由。

为了看起来方便,老师可以给这张图加些辅助线。这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楼层的变化。

1、(出示幻灯十一:实践应用):

(1)登山活动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2)登到山顶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中途休息了几分?

(3)下山用了多少时间?

2、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事件或行为可以用图表来表述?

3、总结评价: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觉得用图表来描述事情有什么好处?(简洁、直观)生活中有很多用图表描述的情况,只要用你的慧眼去观察,你会发现很多图表的美,数学的美。

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4页至第35页的内容。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在生活中已经具有了测量物体长度的经验,并在前面的学习中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具有初步的估测意识,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合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多动、多说、多想,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一些思维的空间和活动的余地。本课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多种活动,建立丰富的表象,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让学生通过认识毫米、分米的学习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学生发现厘米、米不够用时,自然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新的长度单位。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由学生主动探索、解决,从而建立新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建立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的表象,提高估测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估测活动中反复体验,加深认识。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新授课。

1课时。

教学用具。

教具:米尺、1分硬币、铅笔、电话卡、光盘、课件。

学具:学生用尺、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一)上课之前,老师要考一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估一估老师的身高是多少呢?(学生试着以米或厘米作单位估计)。

(二)你知道米和厘米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米=100厘米)。

米和厘米是长度单位家族中的两兄弟,用什么字母怎样表示?你能用手比画出1米和1厘米的长度吗?长度单位家庭中还有很多兄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设计意图:创设估计老师身高的情景,复习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实践操作,引导探究。

(一)认识毫米。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下面的三条线段请你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在测量一下,看你的估计和实际测量是否接近。在测量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以四人为一组测量作业纸上的线段。

学生汇报,你发现了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第三条线段比3厘米多,又不够4厘米。当不够1厘米时,为了测量得更精确,我们要用到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4、毫米的认识。

(1)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毫米的知识。直尺上1厘米中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我还知道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2)拿出手中的直尺看看、数数1厘米中有几个小格,直观感受1厘米中有10个这样的小格。

(4)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5)请组长组织你们小组的同学拿出准备的学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把结果填在作业纸上。

物品。

我的估计。

我的测量。

一元硬币的厚度。

电话卡的厚度。

我的铅笔的长度。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线段的活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是学生体会到毫米这个长度单位产生的必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估测能力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认识分米。

1、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直尺量一量课桌的高度。

2、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用厘米和毫米都不方便,而且课桌的高度又不够一米,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3、教师指出:测量稍长的物体时,我们用分米做单位会比较方便。(板书:分米dm)。

1dm到底有多长呢?(课件演示)。

板书:1分米=10厘米。

1dm=10mm。

4、现在你再量一量课桌有多高?

5、估计一下你的小臂的长度,再测量一下,小组内比一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测量课桌高度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体验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

三、全班练习,巩固提高。

(一)说说我们一共认识了单位家庭中的几个兄弟?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游戏:变一变。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毫米、厘米、分米、米的长度。听老师的口令用手指比划一下,看谁的准确?学生在老师的口令下比划几个单位的长度。再睁开眼对比一下。

(三)修改日记:课件出示。

4月10日星期天晴。

今天,我和妈妈去秦岭野生动物园参观,玩得可开心呢。

我们穿过4厘米高的门就来到了动物园里,哇,里面有好多动物呀!我看见左边是3分米高的大象,右边的犀牛个子也不小,大概有2分米高吧,再往前走就是蟒蛇馆,里面的蟒蛇好吓人呀,最长的一条估计有30毫米长。我觉得最好玩的是溜滑滑梯,滑滑梯一定有4厘米高。

在滑梯的旁边我还发现了一群蚂蚁在搬家,别看它们个子不大,每只蚂蚁只有2米长左右,但是即勤劳又很团结,我想我们应该向它们学习呀!

(四)拓展训练:有一把断尺,零刻度已经没有了,怎样用它来测量铅笔的长度呢?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提高估测能力。)。

四、课外延伸,结束全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长度单位的大家族里,还有它们的老大哥,你们想知道吗?那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新单位千米。

第一单元数学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寻找完毕,纷纷举手准备回答问题。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回答:楼房的形状……。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电视机包装箱、现代汉语大词典……)。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

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教学中渗透给学生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各种学具,教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使学生不光理解了知识,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数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向指路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用“试一试”、“比一比”、“做一做”等体验方法,将“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再现”,使之成为丰富思维的活动。学生正是在这种“体验、认识、再体验、再认识”体验性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思维是独立的、独特的,很容易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其创新的潜质有条件得到开发。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新的思想方法,每个学生又能够充分地表现自我,学生的思想、能力、个性都是发展的。每一个学生又都在不同的学习层次上得到自我实现,学生的体验也是发展的。这节课的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了解决问题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从而在使用方法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过程意识。“应该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应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逐步感受,逐步领悟,逐步形成,逐步发展。几何图形是很抽象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用手摸,用眼观察去体验立体图形,循序渐进最后抽象出长方体,并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实践——总结”这一探究过程。整个过程,从观察思考,到讨论、操作、探索发现,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经历了探索长方体棱、顶点及特点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创造力,迸发创新的火花。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长方形纸板,不同边长的正方形纸片(硬卡纸做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

1.情境导入。

2.出示问题,明确要求。(理解重点要求,如整分米数,整块)。

3.学生猜测可选用几分米的地砖。

4.介绍教具,明确活动要求.5.小组活动。

二、自主探索,形成概念。

1.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结果。

2.教师将不同铺法展示到课件上。

3.明确王叔叔对地砖的要求必须符合什么条件。(地砖的边长必须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

4.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揭示课题。

5.巩固练习课本80页做一做。

三、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出示例2,独立思考,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归纳方法,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之间的关系。(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他们公因数的倍数,他们的公因数是最大公因数的因数。)。

四、巩固练习,

总结。

提升。

1.81页做一做,独立思考,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总结规律。(当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就是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时,那他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五、小结。

谈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第一课时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课题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三个方向。

2、让学生参与活动,能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

3、从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在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方位知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一、学前准备。

1、复习旧知。

提问:你座位的前后左右分别是谁?

教室在第几层?楼上是几年级?楼下是几年级?

如果现在咱们要开家长会,请家长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你怎样告诉家长自己的位置呢?

2、导入新课。

师问:太阳是从什么地方升起?(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发言)。

二、探究新知。

1、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1)全体到操场,找一找太阳在哪里。(2)说一说,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东方)(3)想一想,太阳从什么方向落下。(西方)(4)指一指,西边在哪里。

(5)请同学们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

提问:你们面对的、背对的、左手的、右手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方向?(6)讲述前、后、左、右与东、南、西、北的联系。

2、指出校园内的四个方向。说说我们学校的校门朝什么方向。

站在操场中央,看一看,校园内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建筑物。

3、学习两组相对的方向。

(1)站在操场上,你能确定出你家在学校的什么方向吗?(2)面向你家所在的方向站好。

(3)观察:家在东、西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背对背而战)。

(4)观察:家在南、北方向的同学,他们是如何站着的?(也是背对背而战)。

(5)发现:东与西两个方向,南与北两个方向是相对的。(6)说一说,操场四个方向的建筑物,那两个是相对的。

(7)说一说,你与谁家的方向是相对的。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把教材第3页例1补充完整。

(1)提问:小明是面向什么方向站立的,你是怎么知道的?(2)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操场四周的建筑物各在什么方向。(3)把结果填在教材上。

2、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1题。(1)说一说,教室在操场的什么方向。

(2)说一说,教室里的东、南、西、北各有些什么。(3)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第2题。向同学们介绍你的房间是怎样布置的。

四、思维训练。

出示**广场及四周建筑物平面图。观察后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说一说**城楼、正阳门、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毛主席纪念堂等建筑物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位置关系。

第二课时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题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辨别地图上的方向。

2、使学生能够在图上表示出各建筑物的位置关系。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正确绘制出校园示意图。

教学难点能准确运用词语,正确描述行走路线。教具准备四张卡片(东、南、西、北)。

一、学前准备。

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

(1)回忆学习了哪些方向。(2)连一连,找出相对的方向。

前左下东南北西上右后。

(3)提问:谁能说出我们校园内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课题教师根据回答,板书:。

2、导入新课。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指出北京市所处的位置,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的。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校园示意图。

(1)描述地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2)把教室内的黑板看作地图,指出北在什么位置。

(3)提问:现在我们确定了方向北,你能不能辨认出其他三个方向?请同学到前面黑板上贴出相应的位置。

(4)用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具体方位。(5)提问:如果我们把上方规定为其他方向行不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请你们尝试着做一做,并说出其他三个方向。(6)小组交流。

(7)集体反馈。比较各种方式,说一说,怎样画最清楚。

2、小结。

通常情况下,地图都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来绘制的,这样标准统一,简单清楚。当我们看一幅地图时,一定先看清所给方向,然后根据所给方向,辨认出其他方向。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尝试操作:

(1)绘制出自己房间的平面示意图。(2)确定图上的方向。(3)和同伴交流。

第三课时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能够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出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1)课件演示。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1)出示指南针。(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课题。

教学目标。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1)说明题目要求。(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2)按要求独立完成。(3)订正。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

课型。

新课。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路线。

2、体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学前准备。

提问:你去过米易县城哪些地方?你是怎样辨认方向,找到要去的地方的?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参观动物园。(1)熟悉导游图。

师出示例4主题图。提问:动物园里有哪些主要场馆,每个场馆都坐落在什么位置?(2)了解学生的参观意向。

问:你最想参观哪个地方?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教学过程学生一人当游客,一人当导游介绍行走方向和经过的地方。

文文位于长颈鹿馆,她要去看狮子,再去猴山,应该先往西北方向走到狮山,再从狮山往西南方向走到猴山;小平位于狮山,要去熊猫馆,可以向西北方向走,也可以先向西走到大象馆,再从大象馆向北走到熊猫馆。

同桌互相提问题时,可以提的问题有很多。例如,从大门到熊猫馆怎么走?

2、拓展。

师:看着这张导游图,作为游客,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5—7题。(1)明确题目要求。(2)按要求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四、思维训练。

从你所在市区的地图中,指出自己家所在的大概位置,并说一说自家相对于学校的位置。

相关推荐

2024年药品生产企业工作总结汇报(热门24篇)

通过撰写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习惯和效率,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您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保安公司讲话心得体会好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中总结的一种宝贵财富,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

舞蹈生演出的心得体会(优质13篇)

总结心得体会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制定计划。接下来是一些写得非常有思考深度的心得体会,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学习。

大学职业规划书范文(17篇)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制定的行动和决策,能够帮助我们明确职业目标并达到自己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是每个人都要经历和思考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文章供

农村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计划(实用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分析作品的共性和特点,进而提升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如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阅读。新闻部,作为我们协会的一个

2024年补轮胎合同(优秀16篇)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写作视野,并培养我们对于各类写作形式的敏感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欢迎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工作问题及

聘用退休人员劳务合同(优质13篇)

劳务经纪人起到了桥梁作用,他们运作着劳务市场,将供需双方进行对接。这些劳务范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劳务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兹有因需要,聘用退休人员同志,双

最新油画创作心得体会从到个性化创作(热门15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后的一种深刻思考和领悟。以下是一些著名学者和作家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油画作为一种古老而丰富的艺术形式,给

小学六年级下班主任工作总结(通用17篇)

在班主任工作总结中,我们需要客观记录自己在管理学生、协调家校关系、推进教育改革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下是一些班主任工作总结的范文,我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

大学职业规划书大全(21篇)

职业规划是为了实现个人职业目标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职业行动。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职业发展的经典案例,供大家参考。20xx年的次贷危机让我们当代大学生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