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政治论文 > 政治课思考论文(通用22篇)

政治课思考论文(通用22篇)

作者: BW笔侠

范文范本的作用是指示和指导,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和规范。范文范本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文体和题材,适用于不同的写作任务和需求。范文范本可以启发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范文范本是我们学习和进步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通过研读范文范本来借鉴和学习优秀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范文范本是经典著作的结晶,是文学创作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份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对政治课运用反证法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学生应进行“创造性学习”,而“创造性学习”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动手参与”,劳动技术课就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很好的课程,我校在这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一、大胆对教材进行整合,加强课堂制作的数量和质量。

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各种农作物标本,引导学生参加秋收、秋种等农田劳动,在实践中学习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知识。通过各种洗涤剂的展示以及洗衣服、熨衣服的实践活动,使同学们加深了对洗涤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结合初一的《木工》,我们设计了制作地球仪、木制动物挂饰、粉笔盒、小板凳、手掷小飞机、万杰朝阳学校文化艺术节徽标设计等手工制作活动。结合初二的《金工》,我们设计了制作小铲子、酒瓶起子、果皮刀、相框、簸箕、万杰朝阳学校文化艺术节徽标设计等手工制作活动。这些活动都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与其它学科的结合,使劳动技术课与其它文化课相互促进。

劳动技术课的开展,既开发了学生潜能,又促进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初一地理课中同学们对于经线、纬线的认识并不完善,于是劳动技术课上我们便设计了地球仪的制作活动,同学们用乒乓球、铜丝、胶带等制作的小地球仪非常精巧。通过制作过程,学生从空间上建立起了经线、纬线的概念,有的同学还把各大洲的版图也认真地画到了地球仪上。下一步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制作长方体纸盒、学习电路知识及常用电器的维修、刻瓷等,加强与数学、物理、美术等学科的结合。

三、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使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在相框的'制作中,要把铝合金条的两端锯割成45°角,怎么确定45°角呢?同学们结合数学课上学习的几何知识,在需要锯的铝合金条的一端画上一个锐角向外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锯割下来,剩下的角度即为45°。在万杰朝阳学校文化艺术节徽标设计课上,各小组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设计并制作出了自己喜爱的设计图样。在木制动物挂饰的制作中,同学们首先讨论研究了各种小动物的线条表现方法,在雕刻、着色中仍是不断探讨,大胆创新,许多同学在课余时间还到劳技室精雕细刻,最后同学们制作出了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作品。

四、成立科技兴趣小组,培养学生对科技制作的兴趣和爱好。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我们要培养学生从小就热爱科学的思想,许多同学对科技制作都有浓厚的兴趣,在课外活动中,他们制作出了航空母舰模型、巡洋舰模型、潜艇模型、飞机模型等,受到了全体师生的关注和好评。这些科技兴趣小组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对科技的兴趣、爱好,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习惯、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下一步我们准备组建航模、船摸、工艺、摄影等多个课外兴趣小组,以满足同学们的不同需要。

国内的一位知名学者曾感叹在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上中国的学生成绩惊人,但他们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却远不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学生。他在访美时住在美国一友人家中,住处中1个十来岁的美国男孩背不出多少经典诗词,却能依靠工具书自己动手制航模。我国一名学校校长到德国的学校去考察,发现他们初中的孩子学习的知识还达不到我们小学三年级的知识难度,但他们从幼儿园就开始培养孩子往木板里砸钉子这样的动手能力。

[1][2]。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

2010年以来,我市先后提出“三案六环节”、“六模块生态高效课堂”课堂模式,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指导。笔者根据这两种模式,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中学语文小班化高效课堂的创建探索研究,现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

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愉快,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由于小班化教学班级的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性格的交叉区的范围更大,师生的交流量增多,更有利于教学情境的创设。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是师生交流沟通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对教材的理解、课堂给予的快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扶者和促进者。2.营造科学的教学情境。教师要注意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迅速进入最佳语文学习状态,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中跟着教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

二、自主探究。

尊重和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在课堂内的自主探究,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有独立认知、思考的过程,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民主文明的重要标尺。

1.开展学生课堂自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借助教材、工具书以及利用各种媒体把课文读对、读通、读好,自觉积累生字新词和好词佳句。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对于读不懂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主动思考、查找资料、处理信息,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积累、圈点评注、寻找疑点、发现问题。

2.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学生知识上建构的障碍,让学生提出来,师生共同疏理。浅显的问题可由学生直接回答、相互答疑;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由教师作恰当的解释;对有价值且指向教学目标和重点的问题,可作为进一步合作、探究的目标。

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语文教学经常采用的形式,在小班化课堂中,由于人数少,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才有发生的可能。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调、互动和交流,在教师、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当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共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1.科学组合。要科学组合学习小组,对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有利于组间竞争,激发学生合作意识。

2.有效互动。交流和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问答结果,不是对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和漫无边际的闲聊,而是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方向有主题的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考基础上的对知识和经验的灵活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清楚明白地表达观点,吸取同伴的有益观点及时修正自己的认识。

3.注重指导。在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不是局外人,教师要不断巡视,及时矫正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出现的偏颇,让合作学习不偏离主题。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及解决不了的难题,以备交流展示时进行适当点拨提升。

四、分类指导。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并且利用差异、改变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有效参与课堂,真正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1.学生组别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按照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建立档案进行研究,同时根据学习情况定期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按照不同层次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的,体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做到“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统一。3.教学方法分层。课堂教学要面向中等生,发展后进生,提高优等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既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又给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机会。

五、多元评价。

评价具有诊断、鉴别、调节、激励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注重评价的激励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1.注重导向的激励性。除了对学生知识能力掌握情况的评价外,教师要重视对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的评价,随时给学生以激励。

2.注重主体的多元性。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

3.注重语言的艺术性。教师在课堂内的评价语言不能单一、老套,不然学生会感到腻烦;评价语言也不能吝啬,要避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地“夸一夸”,会使课堂更加生动有活力。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在课堂改革道路上上下而求索,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堂良方。

优化高中的政治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论文

教师授课的根本目的就是以最大效率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考,生成知识,使学生不断丰富成长起来。而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大多数学生反映枯燥乏味,不同程度上存在情绪倾向。那么,如何增强学生政治课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呢?这就需要优化课堂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和扬弃,彻底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四转向”。

1.从老师讲清、讲透为主转向引导学生自己领悟为主

学生作为教学目标的体现者,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思维、领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学生的能力并不是教师讲出来的,学生只有通过动脑思考、体验、领悟,才能真正地把握知识的真谛。教师要提倡让学生自己领悟,适时地讲解启发为学生领悟做好引导。

2.从教师发问为主转向学生提问为主

教师要把提出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以学生的问题为纽带进行施教。教学过程必须从激发学生产生问题开始,再到产生新的问题为终结。教师的提问要力戒浅显直露,要问在要害处,要在认识矛盾的焦点处设问,要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设问。

3.从题海战术、应试训练为主转向以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主

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习题,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理解;要通过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讨论,深入理解知识点,举一反三;要开放课堂,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扩展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例如: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搜集近期的时政热点,并能用所学的知识简要地分析,在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地总结归纳,做到学以致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从纪律约束、强制管理为主转向科学、民主管理为主

教学管理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引导着课堂教学行为,制约着课堂效果,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必须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实行平等对话,感情共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理下释放出最大的学习潜能。

生动有趣、扣人心弦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设计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有密切的关联,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学生才会产生问题意识并乐于去探究,情境中蕴含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能造成一定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教学创设情境应力求体现时效性,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如:在讲《第三产业》时,可提出“我国举办奥运会有什么经济意义”,“奥运会的举办给我们带来了那些变化”等问题;同时,在课堂导入时,也可利用寓言故事、俗语等,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2.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导向、激励、凝聚和调控作用。知识、能力、态度三者是有机结合的整体,不可机械分割。要把能力的培养和态度的发展融于学习知识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方式的转变而忽视教学的有效性;也不能狭隘地理解教学的有效性,只单纯地强调知识与技能。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目标,一要符合课标、教材要求;二要符合学生学习实际及认知规律;三要准确、有序,突出教学重点;四要注意目标的层次性和全体性;五要有可操作性。

3.注重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重难点的突破要务实高效

我们对课堂教学结构明确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课堂组织要简洁明快,尽快切入主题。

二是课堂结构要详略得当,要依据学习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和学法,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三是教学内容要重点难点突出,体现知识的结构联系,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四是教学媒体要相得益彰,制作课件要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的需要,不要盲目随从,不能赶时髦、走形式。

另外,要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效率,需要教师合理的整合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尤其要适当地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关注新闻,关注社会变化。

以上是本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感悟,愿与各位同行探讨和分享,以促进政治课堂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统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由教师讲,学生被动地听,导致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不高。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在学习中,同时使用视、听觉,能明显地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由于多媒体教高网络同时提供了图形、声音、语言等交互界面和窗口交互操作,编制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电脑程序,并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可以解决常规教学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它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下面我就谈一些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生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小学生学性好动,自控能力差,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创新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能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这些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特别爱听故事,看动画片,并参与其中。在教学:“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在一座山上,到处都是成熟的果实,兔妈妈对白兔和黑兔说:“家里种的桔子已经成熟了,今天,看谁摘得多,谁最能干。”于是两只小兔飞快地去摘桔子,黑兔摘了998克,白兔摘了1002克,黑兔说“我摘得多,”白兔说:“我能干”。兔妈妈急了,说:“谁帮我来当裁判?”听了这段图文并茂的对话,小朋友兴致很高,不约而同地说:“我来当裁判。”助人为乐的心情让他们记记是在课堂内接受知识。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在数学,特别在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很重要,学生从看图到认识图形都离不开观察。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运用教具让学生观察,常常因为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和不能随心所欲的活动,因而达不到理想的观察结果。例如我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锥的高先让学生发表意见后,边演示: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快速将三角形旋转一周。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在快速旋转时三角形会形成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高在哪里?(如图)由于电脑画面能动静结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发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观察并建立了清晰的圆锥高的概念,这样提高学生的专注力,让学生在轻松输快中掌握了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理解是指人们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抓住问题的实质。我发现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所表现的理解能力,主要是学生调用诸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理解新的知识。因此,我在几何知识数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数学课本上抽象的文学描绘和静止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例如,我为了使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两者关系的理解,在屏幕上先画出一个圆的直径。一条光亮的直径,再画一条闪光的半径,让半径以圆心为定点旋转,使它与直径在一条直线上,并闪动。(如图)。

这种动感的演示,使学生容易形成:在同圆或等圆中半径等于直径的一半这一概念。并且由于学生看到半径和直径的运动变化过程,形象而又直观,因而对概念的印象非常深刻,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往往会有一题多解,同时,存在分割,移动的方法。而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在教学中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而多媒体教学就体现了它极大的优势,将组合图形分析得清晰、透彻。

例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动手拼,当学生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进行拼摆,显得有些忙乱时,适当要求学生想一想,你是怎样拼的?学生有些为难了。这时电脑演示“旋转与平移”的方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重合在一起,把上面这个三角形,逆时针方向旋转180°直到两三角形底也成一条直线为止,再把右边的三角形向上沿着第一个三角形的右边平移,直至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

这样,使学生恍然大悟。

在分析组合图,或者补充条件的题中,只要教师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当学生说到哪种方法时,老师点击出来,并配以闪烁和声音,老师做到机动灵活,有备而来、随机应变,而学生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

总之,多媒体技术灵活地渗透在教学中,能化枯燥为有趣,化静为动,真正起到图文并茂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摘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一个探讨已久而又意犹未尽的课题。教无定法,教有多法。为改变政治课“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考后全忘掉”的僵化模式,真正把政治课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说”引向政治课堂恰似一剂良药。

关键词:说素质教育中学政治。

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被忽视的就是“说”的训练。其实,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此大任。然而,“说”这种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教师的心态上看,认为“说”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一头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升学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虽然也有学生感到“说”挺重要,但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怕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怕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说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实践证明,在政治课教学中重视“说”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听”、“思”、“析”能力的锻炼。“说”对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说”的训练,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到“能说会道”到“能言善辩”,能像阿庆嫂一样,讲话“滴水不漏”的。为提高学生“说”的能力,本文简述几种方法: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

这项活动放在每节政治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是一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在开始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政治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相互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免疫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

二、新闻发布活动。

此项活动每节政治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在打预备铃后的两分钟内,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发布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发布活动很感兴趣,从开学第一天起到学期结束从未间断过,而且又十分认真。学生们认为,新闻发布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三、乡情国情教育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放在每周的最后一节政治课上进行。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之恋,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

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为了夺取高分,许多学生演讲前会在家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注意演讲情感,考虑演讲姿势,选择演讲位置,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有的学生还请爸爸妈妈做评判。总之,学生在为成为一个未来的演说家而努力着。

五、辩论活动。

辩论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说”的训练形式,是在前几种“说”的基础上的综合应用。在辩论前固然要有充分的准备,然而在辩论过程中,要边听对方的话边归纳要点,然后运用自己的知识来确立自己的辩论内容,这一切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的。辩论时双方思维均处于最紧张、最活跃的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注意力的集中定向、现场应变等多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发展。实践证明,辩论活动是学生“说”的训练的最高层次,也是一种极好的锻炼机会。

在政治课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后,学生既学到了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可指导和实现人生价值,又提高了学生“说”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经过政治课“说”的训练的学生在大小场合的说话胆大了,气壮了,声亮了,音不抖了,嘴会讲了;学生的知识面宽,思维敏捷,能说会道,能言善辩。据测试表明,“说”在人的素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说最为基本。”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生活是一切道德得以产生并且存在的沃土”。

思想品德问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撇开生活,把教学禁锢在课堂和教材里,德育就淡失了生命的色彩。

但是作为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思想品德的接受是通过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而道德内化并不是一种由外道内的简单灌输过程,也不是光靠一般地讲课所能解决的。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强调:“思品课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在儿童现实的生活中逐步发展道德水平。

《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了思品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教育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同时,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因此,如何结合教材,采用科学方法,深化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近生活,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是小学思品教师所必须思考的。

一、将生活引进课堂。

目前,思想品德课教学效益低下,最终应归结为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先行德育的“理想化”,过于注重“未来”,而忽视了“现在”(即现实生活),从而使思想品德课脱离了生活实际,进入困境。

我认为只有将生活引进课堂,才会有知行和谐统一的可能,才会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生活课程。

1、让生活成为教育素材。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注重服务于未来生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隔离,也与学生本来的发展相去甚远。

为了改变传统的“说教”,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合有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特点,当今世界的社会现象千变万化,学生生活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里,适当引入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规则的力量》一课,就可以利用非典和禽流感,选取学生听得到、摸得到的例子,学生不会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也可以举一些身边的例子。

如结合本校实际,去看一看,比一比,真真切切地去体会规则的重要性,这毫无疑问会具有说服力。

2、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思想品德课课,先有系统性知识教学是不够的,学校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事件随时发生,因此,教师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促进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统一,生活与发展的统一。

信息时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

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堂里、和书本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

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儿童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学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

走进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当老师的应该做的事情。

比如,学生认识到自己长大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可家里的人不让做,于是,有的学生就会这样想: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让我做,那我就不做吧!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动脑筋想想办法,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得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就不只是自我服务能力的锻炼,还有对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将生活引进课堂是立足于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思想;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性思想;立足于学生社会活动的实践性思想的合理教学思路。

是力求教学目标、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符合学生的生活逻辑,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开放性教学。

这种教学思路既为广大教师所认可,又为全体学生所接受。

唯此,才能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一切学生喜欢的、真实有效的生活课程。

二、让课堂走进生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

思品课是比较系统地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必修的重要课程。

思想品德是人的灵魂,体现于人活动的方方面面,其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统一过程。

对于学生而言,“知”并不难,难的是“情”、“意”、“行”的到位,因为这才是他们思想品德成熟的标志。

而只有生活实践才能感其情,磨其意,检其行。

因此,我们不仅要促进课堂教学素质化,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狭小天地,投入到生活大课堂的每个角落,让他们去看去听,去谈去论,去关注家庭、关注学校、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更为广阔的天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过程,完善学生美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各种基本素质的协调、和谐发展,最终实现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

1、到生活中体验。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儿童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

而传统的书本教学只能造成知识的仓库、情感的沙漠。

例如,在教学《爱惜粮食》一课上,如利用多媒体演示种粮的过程,其效果最多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这个过程和一个结论----粮食来得不容易,并没有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俗话说,看人挑担不吃力。

怎样让学生去体验这份辛苦呢?我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模拟插秧活动,让学生左手抓一把鸡毛毽子,弯下腰,右手把这些毽子一行摆六个,人倒退着走,十分钟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有了这腰酸腿疼的真切体验,再来看种粮的过程,学生就仿佛是自己参与了其中的劳动,这劳动的辛苦、粮食的来之不易就深深地烙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

又如,在上《爱爸爸妈妈》之前,我组织了一个“小鬼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当一天家,从早晨买菜起,安排好家里一天的生活,洗洗碗筷,收拾收拾房间。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这一天的感受,再想想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最需要什么。

有的说,在理菜时最好需要帮忙,有的说,在感到累的时候需要歇一歇。

我就说:“是啊,你们的爸爸妈妈也和你们一样,最需要这些,请你把自己最需要的送给你的爸爸妈妈。

这种情感就是最真挚的、发自内心的。

2、到生活中实践。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性的。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从而削弱了教育的导引功能。

我们的思品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自己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此所谓“自主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品课上的认识,不搞“纯而又纯”的教育。

我在上《课间活动守秩序》这一课时,学生明理之后,给他们十分钟时间自由活动,喜欢活动什么就活动什么,尽量活动得开心。

活动结束后,教师作随机采访:“你活动了什么?活动得开心吗?为什么?你愿意以后一直这样活动吗?”通过实践,学生每人心中都有了自己的行为标准。

但,有时候学生的一些认识在生活中遭受挫折,例如,思品课上学了遵守社会公德,乘坐公共汽车不拥挤、给老弱病残让座。

可在现实社会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人争抢座位,对老弱病残者视而不见。

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我们必须正视这种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是非观念,按自己的是非观念去实践一下,你有何感受,人们对你有何评价。

学生就有可能从人们积极的评价中、自己愉悦的情感体验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建构起自己的内心道德标准。

我想,“过度保护”造成的势必是学生活和价值判断的“弱智”,只有对现实开放,对生活开放,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为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洞察学生心灵,了解所需,从学生生活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开拓思想教育新途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相互渗透,彼此联系,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才能真正步上正轨。

高中的政治课堂教学的思考论文

摘要:英语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怎样使课堂教学有效是教学理论和实践长期研究的一个永恒主题。文章就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实际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性教学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教学。

引言。

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具有有效性,让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焕发出无限的生命活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很多一线的教师和研究者对课堂教学这个基本形式是认同的,并不断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变化如焦虑、抑制、个性、动机、风格、兴奋、兴趣等的变化来获取信息和知识,以达到提高多种能力,最终成为一个成功者的目标。

什么是“有效教学”?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打个比方,一个厂矿或企业生产出的产品,除了它的产品要保证高质量以外,最重要的是企业的效益。

在这里我们不能忽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整个流程线,只看产品的良好走向,及最后获得的最大利益,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有效地生产,也就没有产品效益。如何把这个“有效生产”运用到我们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主要研究的课题。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原则以及教学方法后,在课堂教学中,用最短的时间,最佳的教学方法,来影响、指导学生获取最大的利益。并最终衡量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知识、进步或得到的发展。因此,对英语课堂有效教学进行思考势在必行。成功的教育者必定是懂得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的人,而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过程必须由教师引起、影响、指导和督促学生。

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教学活动的中心是课堂教学,但又不限于课堂这一时间空间的范围。(二)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三)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因素及关系方面横向探讨。(四)从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活动来纵向探讨。(五)从工艺学角度探讨教学过程的流程。(六)从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角度把教学过程当做一个系统工程、信息交流过程、控制过程来探讨。这样,对课堂教学能起到指导作用。

作为英语教师,我们时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同样的内容,我反复讲了三遍,学生仍然听不懂记不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说明我们对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还不太了解。一个教学过程,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整体的功能。比如,gy(教学策略)、approach(实践性教学法),method(课堂方法)、technique(技巧)、design(设计)这五个教学层次框架有着必然的联系。这就是教学规律。你不找到其本质,就不能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就流于形式。b.我们分析一个系统的三个环节,也是分析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

这就是factor(要素)―――construction(结构)―――function(功能)。那么,教学过程中含有哪些要素呢?目前,大体有三种看法,即“三要素说”、“四要素说”和“五要素说”“。三要素说”指的是students―――teach-ers―――teachingmaterials;“四要素说”指的是stu-dents―――teachers―――teachingmaterials―――teachingmethods;“五要素说”指的是students―――teach-ers―――teachingmaterials―――teachingmethods―――moralandpsychologicalatmosphere。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转移,符合它,教学就可以取得好的效果,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考察教学过程中的诸因素,讨论这些因素间的关系,否则,由于受各种教与学因素的相互制约产生了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寻找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方法,要进行课堂教学的自我评价,要不断的反思、融化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才做到有效地教学。有效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思想,即“师傅引进门,修行靠自身”现在还有形无形地支配着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所以,我们要有效的安排教学活动,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否则就会造成课堂的无效教学。

是两位分别来自应用语言学和教育心理学两个不同领域的英国学者。他们曾经提出一个全人教育理论―――whole-persone-ducation。他们提出“whatdoteachersbringtotheteaching-learningprocess?”[1]p46作者提到一个“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问题[1]p42。要义是:首先,“社会”一词我们取它的微观意义,即“人与人相互关系的”、“群体的”。其次,知识是由个人自己建构的,而不是由他人传递的;但这种建构发生在与人交往的环境中,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该模式确认了学生、教师、任务、环境四个方面的多种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处在中心位置的当然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学生,后三者则构成学习的中介因素和外围环境,对学习者的个人知识建构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1]p46。可见,我们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习者的全人发展。从而使外语教与学更具有教育性、更能促进学习的成效和学习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成效。

二、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的研究,目的是让大家建立有效教学的理念,确立一个信念(beliefs),探究有效的“教”。

让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间来发挥主导作用。

高成效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分享他所发现的对他具有个人意义的东西。因此,教师本人与其所教是难以分开的。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双方都在重新建立自己的认识方法、建构对各种事物和观点的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教师人格的一部分。这就要求教师对自己以及自己的教育观和教学方法有更多的自我意识。“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多样化,只要感到得心应手,能体现自我就行[2]p412。”当然,这一效果最终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利益在学生身上。

(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主要矛盾。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关系,不是教学过程中实质性的方面,而是形式方面的东西,实质性方面的问题应该和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关系,但它本身不能代表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时间与效益是我们英语教师必须建立起的全新理念。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为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必须关注有效教学力争提高教学效益。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效益就是在一节课或两节课中所传授的知识。效益取决于在这一时间段内学生的学习运用和学习过程中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所产生的结果。

(三)有效教学是对理解―――识记―――复用―――活用―――交际学习步骤的检验[3]p254。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学结果的变化,探讨教学目标的明确性与具体性,以便于检验教师的教学效益。当然也能够从这个过程中了解到英语教师对教学里主要矛盾的认识和反应,从而找出教学客观规律。

(四)有效教学需要英语教师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教,也要求学生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学,还要求教师和学生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把英语作为交际工具来用。教学活动要和以英语进行交际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做到英语课堂交际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看是否达到“教”和“用”的统一,并要不断地提醒自己的教学有效性。

(五)有效教学要进行课堂的评价与评估,评价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促进学习。课堂评价应该考虑教学的各种相关背景条件: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和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学生需求能力、时间、学习态度、教学资源与设备、教师能力等)。我教授的中澳电气工程专业英语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1.通过澳大利亚启思蒙学院自己设立的雅思考试,2.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及阅读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所以,从评价有效的角度出发,我把语言视为技能,即一种可被应用的技能。

英语教学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其指导原则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习者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必须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的情感及综合语言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此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不能错误地认为,英语只是传授知识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不能用单一维度的针对语言知识的考试代替多元的教学手段。否则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

(二)必须认真研究英语教学中有效教学的目的、功能、作用以及手段步骤等一系列理论与技能问题。

(三)有效教学评价和评估应形成开放性、成形性与灵活性的特征,起到激励作用。

(四)课堂有效教学必须激励教师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并鼓励教师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使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得心应手,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反思是有益无害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联系他们的现实生活和个人关注,多用对话,少用注入式,从而使学生自己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由教师简单提供结论。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导致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变化,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

四、结论。

人际互动对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对语言学习尤为重要。在语言课中教师须担当中介者的重要角色。通过他们的语言、教学方法、情感交流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并有效地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marionwilliams&robetlogyforlanguageteacher[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sngbyprinciples:anin-teractiveapproachtolanguagepedagogy[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4]加里・d鲍里奇,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1.创设情境,联系音乐和生活。

2.捕捉生活素材,提升学生的创编能力。

3.结合生活经验,解决教学难点。

实践证明,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课本知识,简单的去教一句学一句,学生在这种教唱过程中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和兴趣,更谈不上创造力。我们应该努力挖掘教材中可表现因素,找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点,精心设计,营造出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体验,并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情感,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主动认知和心理活动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情感被激发,能促进意志的发展,推动学生更加勇敢、自信、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教学合力,是把生活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效措施之一。

(一)学生与教者之间的情感共鸣。

在学生与教师的生活中,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或相近的感受。这些感受可能是对生活的零碎体验,可能是生活中的不起眼的点滴心得,可能是一现即逝的、而且永远不会再有、但可以回味的一种心灵感悟,也可能是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一感悟找到与学生感情共鸣的基点,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对教学的效果来说应该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在教师与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的时候,最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此种状态下,可以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可以有更多的人生馈言。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不只学语文,而是敞开心扉,用“心”和学生对话,用“心”和学生交谈,让“心”与“心”之间的碰撞,激起学习的火花。如在执教《小镇的早晨》第三自然段时,紧紧抓住“紧张”一词做开了文章:

师:生活中有过紧张的感觉吗?

生:有过,当我上学要迟到的时候,心里很着急,很紧张。

生:在很多人面前发言的时候很紧张。

生:我也有过,当我犯了错误的时候,就紧张。

生:有过啊,刚才那刘星宇说的就是,考试之前是紧张的感觉,我有过。

(二)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共鸣。

教材编排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的。教材中对许多内容的描述其实就是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剪影,一个不经意间从眼前滑过的生活画面。只是我们不是有心人,没有能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而已。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这些画面又会很自然地在学生的脑海中重现。这时,能利用这一瞬间抓住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共鸣,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形成是非常有帮助的。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主人翁”的感觉。还用《小镇的早晨》的一个教学片断为例:

师:选择这一节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小镇的热闹吧。谁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一读你选择的部分?

生:我也是选择的这一部分。

师:好的。那你也读一读吧。

生:“路不宽,人很多,沿街……第一批顾客。”

师:还有谁想读?

生:我也选择的这一段。

师:也选择的这一部分啊,那也读一读吧。

生:……。

师:选择这一部分的同学多吗?举手给老师看看。

(有一大半的学生)。

师:为什么你们都喜欢这一部分啊?

生:我读了这一部分,就好像自己和妈妈去买菜时一样,真的很热闹。

生:我也去买过菜,就像书上说的这样。

师:这作者就好像和我们在一起,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真是太“厉害”了!

正是这样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描述,与学生的认知相近,产生情感共鸣,激起学生内心学习的情趣,所以学生很喜欢读这一部分,让学习成了快乐,让学习成为生活,让学习成为享受。如果有一天,学生和他的家人再去菜市场买菜时,一定会想起作者这么生动有趣的描述,说不准还会情不自禁地背诵出来呢。

(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学生之间有着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他们可以谈天说地,可以天南海北,可以东拉西扯,可以……原因何在?因为他们是同龄人,有着共同的情感体验。传统的语文教学没有顾及到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感受,只是把学生引导到老师早已设定好的“圈子”,是教师对教材的再体验,是重复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所以,一堂课结束,学生学得更累,教师教得也不轻松。如果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能够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学习的感受,相信学生们一定会更喜欢上语文课,更喜欢学习语文。在教学《快手刘》时,让学生谈谈读了课文的感受。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从他们的角度,用他们的眼睛,解读课文。一个学习小组是这样交流他们学习后的感想的:

生1:快手刘如果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我一定会天天去看他变魔术。

生2:我会拜他为师,学会这个戏法,我就可以变给别人看,那多神气啊!

生3:快手刘真“精”,用变“小碗扣球”的戏法来吸引人买他的糖吃,真会做生意。

生4:他也该再学几种其它的魔术了,要不,天天去看的都是这个戏法,会觉得没意思的,他的糖也就很难卖了。

生5:他可以用送奖品的方法来卖他的糖。那北边的那个小商店就是这样做的,昨天我买笔的时候,还送给我一个贴画。

生6:我上次买笔记本的时候他送给我的是一个玩具小汽车,回去玩了一会就“咔嚓”了。

生2:反正是送给你的,你又没有花钱。

生5:我的贴画可不会坏啊。

……。

学生的交流并没有触及到教师想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多练、熟能生巧。但这些是学生的心里想说的,是他们生活中有过的体验。其中也不乏一些新鲜、有趣、独特的见解。看,那位学生建议“快手刘”要多学几种变戏法的本领,要懂得创新,这不正是我们祖国、我们民族需要的精神吗?语文的工具性在这里得到了很充分的体现。

二、善用教材,让教材走进生活。

如何让生活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让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这依赖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

(一)传统考评制度给教学带来的误区。

传统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教材的讲解,增加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功利主义的侵袭和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形成了“以本为本”教学思想,禁锢了教者的思想,不敢超越教材,教材成为教学的依赖。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只要有可能成为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都灌输给学生。相反,那些很具有实用价值、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但不可能在考试时遇到、无法用分值来衡量教学效果的内容则成为选学内容,抑或不讲,抑或略讲。这与《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大相径庭。

(二)善用教材,不依赖教材。

教材是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载体,是我们教学素材的参考依据,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论平台,是教育科研人员以及教学一线的工作人员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凭借自己多年教学积淀的经验编写而成,有着很强的科学性、思想性、知识的系统性。所以,教材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编排思想和内容束缚住手脚。我们应该结合实际,合理组合教材、运用教材,让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1)教材是生活的再现。

教材中编写的大部分内容都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是平时的生活场景经过作者的笔,利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是情感的再体验,意识的再强化。其意义在于把已有的认知、体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然后再付诸实践的过程,从而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和基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著名教育家、特级教师、情境教育的提出者李吉林老师提出的情境教学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根据教材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把学生带进教材,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同欢同乐。让枯燥无味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寓寄在生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过程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2)生活是教材的延伸。

教材只为学生提供学习知识的平台,但知识的渊博不仅仅与此。生活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宝库。教材只是语文教学的介质,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内容,应该把教材看成是一种有待于师生共同开发、构建的学习资源,师生应该利用各自的生活实践,共同合作,共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每堂课应该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下雨了,有些学生老是往窗外看,老师让学生到室外去“疯”,不过,有个“条件”:得带着任务,用心去观察。同班老师的小孩没人带,课间跑到教室找妈妈,快上课了,小孩赖着不肯走,教师索性让学生写观察作文《小妹妹来到我们班》。班主任在班上放了一本本子,取名《心灵网吧》,让学生们按照网络规则,用网名来写公开的悄悄话,老师叫“大江东流”,学生们则是“小酷妹”、“小侦探”……把许多不便言说的东西,都写在本子上。教师把生活中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片断、场景、细节,充分加以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一种生命活力。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教育资源。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其教学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拓宽教材运用的领域,注重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整合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努力构建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学习的世界,要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开发学习资源。

对政治课运用反证法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论文摘要:个人所得税自产生之日起,就因其具有聚集财政收入和调节收入分配的两大基本职能,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主体税种的地位也逐步显现与加强。然而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的普遍和严重,却也干扰着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制约着一个国家税收制度的发展,使得对个人所得税流失的防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作为一个个人所得税历史不长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也同样面临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严重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问题进行研究,进而针对如何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如何治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流失问题并发挥个人所得税的强大功能提出了思路和对策。并制定相关政策,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论文关键词: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对策。

一、个人所得税的职能。

个人所得税具有两大功能:一是筹集财政收入的功能。1994年个人所得税收入为72.67亿元,己达4837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从1994年的1.3%,上升到20的5.8%。个人所得税己成为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收入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税种,现已成为国家的第四大财政收入来源,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二是对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的功能。通过税收杠杆对社会经济运行进行引导和调整,既要拉开差距,又要防止贫富过分悬殊。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的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于1980年9月开征的,至今己有31个年头了。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得到不断改进,其组织税收收入和收入分配调节的职能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越来越被社会所认同。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个人所得税制度本身还有许多漏洞,导致税收大量流失,归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税模式不科学。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采取了分类税制模式,这样的分类差别待遇的征收制度不能较好地体现税负公平的原则,收入再分配能力有限。因为它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纳税人的税负能力,会造成收入来源多而综合收入高的群体却可以通过分解收入、化整为零等手段达到缴纳较少的税甚至可以不缴税的目的,导致税款的严重流失,在总体上是难以体现税收负担公平原则的。

(二)税率设计有待优化。

不同来源的个人所得设计高低不同的税率及档次,这种规定本身就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依据。其负面效应至少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抑制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我国对工薪所得和个体经营所得分别实行45%和35%的最高边际税率。显然形成对职工工薪所得的歧视性待遇和对收入较高的个体经营者和承包、承租者的优惠待遇。其二,增加了税务征管难度。繁多的收入分类项目及税率档次,客观上为纳税人避税提供机会,不仅会强化纳税人的避税动机,还加大了税务人员的工作量,不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

(三)费用扣除标准不合理。

(四)个人实际收入难确定。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收入分配渠道不规范,导致现实生活中个人收入多元化,隐秘化。如企业把个人的一部分收入采用提供消费服务的形式支付就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规避个人所得税的方法和途径;又如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除了城乡个体工商户外,都不到工商行政部门领取营业执照,也不需要领购发票,从而使税务机关失去了税务登记这个基础,谁应申报纳税、是否己申报纳税等都无法确认。个人收入隐性化既是个人所得税征管前提上的难点问题,也是税收收入在个人所得税上严重流失的漏洞。

(五)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健全。

从我国目前实施情况看,除工资、薪金所得外,其他各项应税所得基本上还没有执行代扣代缴制度,这就意味着代扣代缴制度,作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中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配套措施并没有得到认真地贯彻执行,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高收入者自行申报更多的只能是依靠道德底线,而缺乏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个税申报制度及其配套的监控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严重的局面。

三、治理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流失的对策。

(一)改革我国个人所得税的课税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十分复杂,在没有相应的'现代化征管手段和公民自觉纳税意识较为淡薄的情况下,实行综合税制难度很大。因此,参照国际上的一般做法,结合我国的情况,目前个人所得税宜采取综合分类制,并以综合为主,分类为辅。具体操作采取分项按次(月)预扣预缴,年终综合申报的办法。逐步推进,保持一定时期的相对稳定性,随着条件的逐步成熟,逐渐增加综合征税项目,最终实行完全的综合税制。

(二)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

我国个人所得税11个项目中,在税率方面应适当照顾工资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等勤劳所得,应提高利息、股息、财产租赁所得的税率,以增大对勤劳致富的激励,体现个人所得税的公平原则。另外,依据税收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结合我国实际国情,设计我国税率,既要调节高收入阶层收入,又要对中、低收入阶层不过多征税,形成合理的税率结构,即将个人所得税税率档次降为3—5档,以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简化与效率原则。这样也有利于我国个人所得税制与国际税制改革同步。

(三)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

我国现行税法对费用扣除的规定过于简单,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具体情况,难以体现量能纳税的原则。合理确定基本扣除必须以个人的平均收入和支出水平为依据,包括对教育、医疗、住房、保险的支出,以及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的支出等项因素。

(四)掌握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实际收入。

目前,税务机关要想掌握我国个人所得税纳税人的实际应税收入,应做到:第一,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纳税人永久单一税号;第二,个人报酬完全工资化、货币化,调整和规范职工工资收入结构,将各种渠道发放的、各种形态(实物、有价证券及其他福利)的收入,统一纳入工资管理范围;第三,通过个人的唯一银行账户发放工资;第四,加强现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以个人身份为惟一识别标志的个人基础信息及收入征管信息系统等等。

(五)建立健全与我国个人所得税相关的配套措施。

目前的国情之下,扣缴义务人应该发挥更好的作用,不仅要出色完成代扣代缴义务,还应该帮助纳税人知晓其收入情况。同时国税局应该对一些经常给非本单位人员支付大额收入的单位(如出版社给作者付稿酬、有奖机构给获奖者发奖金、培训机构给外聘教师支付课酬)进行试点,要求他们在次年年初给获得收入的纳税人寄送收入凭证,逐步建立健全与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从长远来看,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要和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结合起来,比如实行居民身份证号码与纳税号码固定终身化制度,做到“全国统一、一人一号”;全面实行金融资产实名制等。更为重要的是,税务机关应当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实现征管网络化,通过计算机完成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入库销号、资料保管等工作,对个人所得税征管的全过程进行全方面的监控,这样才能把个人所得税征管工作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周利芬,经济研究导刊,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征管探讨,,20。

2王德祥,刘中虎,实践经济研究,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及其启示,,2。

3梁智,赵敏,中国商界,浅议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和完善,2010,12。

4史卫甫,庞德征,路庆宣,关于推进个人所得税税制改革的若干思考,经济研究思考,,(67)。

5王素荣,个人所得税改革,怎么改?人民政协报,2010,9。

6唐婧妮,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历程与评价,湖南社会科学,2008,4。

7杜君,现代商业,改善民生视角下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的思考,2010,4。

对政治课运用反证法的探索与思考论文

教法创新,既是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创新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而对于特别容易遭受“偏见”和“冷遇”的政治课来说,以教法的创新增进课堂魅力,提高教学效果就尤为必要。近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传统的教法,还尽量灵活地运用各种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的创新教法。通过“反例正用”“反话正说”“反面假设”让学生从反面归纳,推导出正确结论的“反证法”,就是其中一种。

一、“反例正用”,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克服其思维惰性。

“老面孔”的政治课,遭受学生的“冷面孔”是很难避免的。这时,学生的思维处于抵制的、被动的接受状态而毫无积极性,很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整个课堂缺乏互动,气氛沉闷,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对政治课失去兴趣,学生的听课状态反过来又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以致形成恶性循环。精心选用学生普遍感兴趣又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共同讨论、自主探究,课堂面貌会焕然一新,教学效果也会截然不同。

如上“市场交易原则”时,我首先问学生:“说起火腿,大学知道最有名的是――”学生脱口而出:“双汇火腿!”“然而就是这名扬天下的‘双汇火腿’,今年却经历了一个特别凄凉的春天,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的思维马上兴奋了起来,有人还迅速说出了主要原因――“瘦肉精”**。然后我运用多媒体出示“瘦肉精”事件及其后果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经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交流分析,学生明确了主要是生产者不诚实、不道德的违法行为,败坏了“双汇火腿”的信誉和形象,除非了火腿市场活动的正常进行。由此,学生不仅对“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企业的信誉、形象”等旧知识有了进一步认识,而且由生产者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导致消费者权益受侵害、生产者自身利益难实现、行业遭受“株连”、经济遭遇沉重打击等反面结果,十分自然地推导出坚持诚实信用等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性。与老师“强加”给学生的知识相比,学生更相信经过自己探究论证得到的东西,并且印象深刻。

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广,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但有时看问题容易片面化,思维缺乏严密性,表达时经常会出偏差。如理解“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的含义时,学生常常理解或表达为“意识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如果仅对其进行正面纠正,往往是接受容易巩固难,过不了多久又会老毛病再犯。

后来,当学生再次出现这种情况时,我就干脆将错就错,说:“是啊,意识总是能指导我们成功地开展活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在政治课教学中,有些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强,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严重不足,思维的方式比较单一,这种思维缺陷导致政治课的学习效果难以理想。因此,我经常有意识地鼓励、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甚至对立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如讲关于“纸币的发行”问题时,我问学生:“既然纸币的优点很多,用处很大,那么国家是不是应该多印发一些纸币,让人民快速地富有起来?”这下一些学生乐了,“好啊,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更有钱了!”不过也有一部分学生同时陷入了深思,他们觉得似乎不对,可又不知道道理何在。这时,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假如国家像企业生产商品一样,不断地印发纸币会怎么样”,再进行全班交流。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国家如果这么做,表面上的确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钱,而实际上必然带来市场供求不平衡、商品价格飞涨的混乱局面,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但得不到改善,反面会因经济活动受到破坏而下降。由此明确了先前的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即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随意地滥发纸币。“那么,为了使纸币更‘值钱’是否发得得越少越好呢?”学生再次讨论后明白这也是不行的。这样,学生不但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而且有效地锻炼了思维。

要使“反证法”在政治课教学中真正取得满意的效果,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应值得注意的。

第一,反例的选用要有的放矢,注重实效。教学的一切过程、形式和手段都应该是服从、服务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需要的。不然,再丰富的材料,再吸引人的话题,也是华而不实、没有多大意义的。特别是不恰当的、不必要的反面材料的滥用,会产生负效应大于正效应的消极后果,这就得不偿失了。教师必须要在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最贴切的素材。这样,才有可能水到渠成,自然推导出必然的正确结论,令学生深信不疑,达到知、情、信、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反论题的设置要能够触动学生思维的敏感点,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广度、深度及精神状态,极大地制约着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程度和质量。设置的反论题只有建立在学生一不定期的知识基础之上,触及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才能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使其活跃起来并积极参与进去,逐步发现结论并达成共鸣、共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事先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信息及能力基础有比较面的了解。

第三,教师必须发挥好主导作用,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使课堂不致于“脱轨”。一堂高质量的课既需要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也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灵活引导和对课堂总“方向盘”的有力掌控。为此,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指明思考、讨论的基本方向和特定要求,防止漫无边际发。其次,要有意识地给不同层面、类型的学生一定的表达机会,这样既提高了参与率,又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互相补充,有利于最终发现最佳、最完善的结论。再次,当学生出现思维堵塞而表达不出,或表达不出、表达不全时,都要给予适当的疏通和引导,如角度向更明确的问题转换,提示与答题有关的旧知识或相关背景,将较大问题分解细化为若干小问题,必要时甚至直接提示部分答案等。此外,对个别调皮学征的故意“唱反调”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可以运用反问、转问、引入小辩论等办法进行巧妙的处理,既使“别有用心”的学生心服口服,又使其他学生参与到位,一举而多得。当然,这需要教师有浓厚的教学功底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政治课堂论文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的教育应该解放学生的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去说;解放他们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常言说得好,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是孩子们的共同特点。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善于利用这一特性,将教学内容加载于游戏、实验当中,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例如,在讲《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时,让学生做一做折筷子的实验:先折一根,再折一把。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一根筷子容易断,十根筷子断就难。从而实现本课关于合作是一种力量,也是一笔财富的教学目标。

又如,在学习《公民有序参与政治》时,我布置学生先预习,并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一堂知识竞赛课,有必答题和抢答题,最后评出优胜个人和优胜小组。这种竞赛活动满足了学生有趣、好玩的心理需求。在欢快、活跃、情绪高涨的氛围中,个个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激发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掀起课堂教学高潮。可以这样说,只要不把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学问,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总之,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撒快乐的种子,让快乐在教学中发芽、开花,让学生在乐中学,最终会结出成功的果实。

政治课教学论文

知识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就其实质性而言,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传播逐渐成为当今思想政治影响的主要力量。

现代化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的传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较为狭窄空间的传播,基于网络环境下其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逐渐有着多个传输主体,传输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往往受到教育者自身条件的极大限制,但是其传输的内容有着多样化的个性化特点,不仅仅对于高职学生观念以及知识的更新有着一定的有利影响,同时又有利于网络知识新平台构建。

2.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选择性传播往往使得信息内容的失真。

传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有着单向传递的信息,同时其信息的接受又是出于被动状态的,高职学生所接受的基本上都是具有积极主流意识的信息,对于高职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的培养有着极其有利的影响。但是就其实质性而言,网络具有两面性,在实际的信息选择性传播的过程中,难免造成信息内容的失真,进而对我国思想政治创新教育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3.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逐渐减弱。

传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对知识以及道德有着一定的重视度,其教育往往有着一定的权威性,而教育者难免得到学生的尊重,而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于现代化先进的网络技术,高职学生借助于虚拟的网络平台,其政治思想教育难免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至于现阶段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在某种程度上逐渐下降。

信息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创新作为民族兴旺发达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地位。随着网络的大量普及,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网络环境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具体体现:

1.高职院校应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教育网站。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化信息化时代对于高职学生的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的网站主要是对学校加以宣传,并不能为学生提供最根本上的服务。现阶段高职院校在基于网络环境下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更要建立高质量的思想教育网站,借助于互联网将高职学生的视野拓宽,并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将高职学生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并以高职学生实际的心理特点出发开展网上讲座和心理咨询等活动。

2.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新媒体素质。

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出科包括学生政治辅导、班主任外,学生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学生应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网络时代,是每一个组成部分都需要努力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首先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综合素质。网络在高职教育中的普及如火如荼,但综观部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信息素养及媒介素养等方面仍然落后于网络发展的素质,对多媒体等设备的运用技术水平较差,无法满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对“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开展,以及开设网络教学辅导班、完善考核机制等手段提高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网络信息资源及时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不断建设和开拓。针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则可以通过在高职开设专门的大学生新媒体课程等,从而帮助学生清晰分辨网络传播信息的真伪等,促进大学生正确网络信息传播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自主防御能力,自主远离不良思想信息的干扰。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

对当前的高职学生来说,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于学习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于通过qq、飞信、微信等与他们联系,在天涯、猫扑等各种网络论坛了解全国各地的信息等。所以在网络背景下,对高职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对学生的这一特性加以把握,充分利用qq、飞信、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主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研组可以设立自己的博客,建设所带班级的qq群等,使学生即使身处异地也能通过qq、微信等接收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动态信息,与老师、同学加强联系,积极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在网络上对党支部、团支部等组织加以建设,使学生在网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习、工作两不误。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最为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流,进而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互联网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注的热点之一。因此当代高职院校基于网络环境下更应该重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并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进而将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性全面提高。

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

21世纪正以倒计时向我们走来。和平和发展,将是它的主旋律;而竞争,将是它的另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不管是政治上或军事上的竞争,还是经济上或科技上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素质高低的竞争。

关于素质教育,柳斌同志指出:它是“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目标,以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我们普通中小学落实和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根本所在。

普通中学的'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贯穿始终的核心部分,渗透在各门学科之中,它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的一门学科,它在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其他任何学科不能代替的。虽然世界上其他国家在中学里没有开设我们这样的思想政治课,但类似的功课则是必须开设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一:思想政治课教学应首先确立素质教育观念,克服单纯的智育型和片面追求升学(即分数第一)的旧观念。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教师,特别是教师自身教育思想教学观念的变革。

过去,思想政治课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许多教育工作者基本上是围绕升学指挥棒转动,教学工作不是为“育人”服务,而是为片面升学服务,“升学”教育压倒了“育人”的素质教育,结果往往是思想政治课的“教书”做得比较扎实突出,“育人”却未放到应当重视的位置。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的现象,年复一年,屡见不鲜。还有许多人把政治课看成是升学考试的“拿分课”,甚至以此作为评定职称和发奖金的依据。这种错误的导向,造成政治教师把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应付考试和拿高分上,而不是放在培养四有新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政治课的理论条文虽然背得很熟,考试成绩也很好,但他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并不高。这样的情况从反面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在育人方面存在着不足。

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要按照中央有关通知精神改革教学思想,根据其指导思想及基本任务的要求,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克服单纯的智育观念,片面追求升学的观念,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上。

只有克服了片面的升学教育观,确立了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观。

[1][2][3]。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摘要: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和正确把握,利用留白来突出设计的主题,激发人的想象力,进一步简化设计,不仅大大拓展了设计师的表现空间,而且观众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了解信息,这样才能使平面设计达到更加独特而震撼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平面设计;留白;表现;把握。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对生活的要求在变,对平面设计的追求也越发苛刻,为了满足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和商业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时尚而现代的平面设计作品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印记,要想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必须采用独特的艺术构思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虽然这些设计的风格多种多样,但还是可以从其中看到一些相似的设计手法,越来越多的作品更倾向于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平面设计师们积极从国内外艺术中吸收营养,发现设计中留白的运用可以使更丰富的意蕴和信息借助于相对简洁的方式传达给受众,从而获得更好的设计效果。

留白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视觉语言,它通过设计好的画面构图,用黑与白、实与虚、确定与未知的对比来引导观众去领略作者的情感和目的。中国画中的留白可以代表天、水、云、雾、雪等,虽然不着笔墨,只留纸面,但是观者能在画面中“实”的物象反衬下,通过自己主观意会获得对天、水、云、雾、雪等物象的体会和把握,从而达到以有限寓无限的画面效果。

南宋画家马远在其《寒江独钓图》上只是寥寥几笔来表示微波,微波之上是一个渔翁在船上垂钓,背景运用了大面积的留白,画面成功地表现了空旷渺漠、水天一色的广阔而富有诗意的意境,其空间空阔而深远。再如清代笪重光《画鉴》中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其中的“无画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留白。

许多画家都能将留白巧妙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留白的技法已成为中国极具传统影响力的一种特殊艺术审美心理,具有含蓄而又独特的审美境界,最终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我们将独特的留白艺术引入平面设计中,研究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和正确的把握,就可以创作出效果更好的平面设计作品。

二、留白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

(一)突出设计的主题。

平面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信息。设计内容若想在短时间内引起观众的注意,仅仅靠直接的表述会显得单调枯燥,密不透风的文字再加上太多的插图就会更显拥挤,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还会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任何一件平面设计作品都必须有一个吸引观众的视觉中心,而且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否则画面就会难分主次,真正想要传达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突显出来。

美国学者斯金纳的视觉心理学测试结果显示:在一个白色的表面上放一个黑点,便可以使读者的视线向这个黑点移动并停留在那里。这个结果说明了留白可以烘托出要表达对象的重要性,有助于视觉向对象集中凝聚,它所创造出的空间能形成一种路径引领观众的视线,有助于观众很快找到阅读的线路和主题,还能给以清新、明快、透气的轻松感。所以,很多现代、前卫的平面设计师都十分青睐这种留白方式。

(二)激发人的想象力。

按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完形压强”理论所说:当人们在观看一个有“缺陷”或“空白”的形状时,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紧张的“内驱力”,并促使大脑积极兴奋地活动,按照需要去填补和完善那些“缺陷”或“空白”,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得到满足。这种感受有点像力猜出一个谜语一样,潜力便得到充分发挥,会伴随一种创造性的知觉活动或创造性思维活动特有的紧张,这种适度的紧张以及解决问题后的松弛,是产生审美愉快的重要源泉。

所以我们要纠正以往的思维定式,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空间,硬是要把画面挤的.满满的才罢休,我们要知道正是这种留白才给了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发挥观众的想象力,还可以让眼睛得以休息,也能衬托内文。

(三)进一步简化设计。

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读者看一张照片,一般情况下只会用2秒的时间。如果我们把整个设计的版式作为一张图片看待,要在2秒中内把想要表达的重点传达出来是需要设计师精心的思考和编排的,这当然也离不开设计的简约性。

在20世纪60-80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时期,简约设计引领了一场“少则多”的设计风暴。无色就是有色,少就是多,简洁就是丰富,单纯就是饱满,从单纯中求丰富,简练中求明快。在平面设计中运用留白就可以达到简洁概括的目的,使得设计的主题尤显突出。

美国《财富》图片总监米切尔·麦克娜丽对于《财富》设计的封面为何可以抓住读者的视线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在色彩的使用上是很谨慎的,一般多以黑、白、灰为主,对其他色彩的使用也有限制。我们多采用白色,也就是留白。”所以,不二定用得色彩越多就越好,在如今的平面设计中,应该尽可能的用较少的色彩去表现更完美的艺术效果,合理的运用留白艺术是很重要的,可以提高设计的品味,更能展现出作品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红雨,浅谈中国画的留白[m],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4)。

[2]陈振平,报纸设计新概念[m]、,福建人民出版社,。

让说走进政治课堂论文

说起阅读,大家一定会认为,那是语文课的事情,与我们政治课没有多大关系。殊不知,从政治中考实行开放性考试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要求就越来越高。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应用。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阅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教会学生学会阅读教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思考,强调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感悟。而让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就能很好地达到这一理念要求。

一读教材,自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以自学为主。让学生先把本框题的内容浏览一遍,然后根据本框题标题的主框架(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常规思路,自行整理出本框题的知识结构图,并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多思善疑,找出不懂的地方,以便下一环节讨论。二读教材,共建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以讨论交流为主。上一环节学生的自我归纳,难免有疏漏和不完整,通过本环节的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总结出本框题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图,为内化教材奠定基础。三读教材,落实知识结构。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知识点在书中的坐标,对知识点作出直线、浪线、打圈点等标记,同时在知识点旁写上相应的问题。四读教材,拓展知识面。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各自的疑难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作讲解和点拨。如本框题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中华文化为何影响深远。此问题的提出、探讨和解决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知识体系中把握、理解教材,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学生的思路,从而有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通过上述的四步阅读,既能训练学生的主动思考、分析、归纳等能力,又可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既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为日后考试理解答案、查找答案提供了便利,又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探究合作的兴趣,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从心理上、情感上达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完美转化。

二、训练学生阅读考题,抓住题眼,力求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不少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考试成绩却往往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审题不清,出现了很多无谓失误,甚至还有漏题的现象。这些都暴露出其阅读试题的技巧不够强。针对这一现状,我在平时的训练和考试中,要求学生三“读”而后写。

一读考题,找出关键词,避免低级失误。这一点在做选择和简答题时尤为重要。二读考题,抓住重点,避免答非所问。有些学生在做材料分析题和辨析题时往往就材料谈材料,找不到重点,故而失分率较高。如果能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找出关键词,把握住题目重点,便能使其快捷地找到答案的切入点,同时使答案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例:有“遥望中原怀故土,静观落叶总归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这两句诗共同体现了什么情怀?此题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这两句诗,通过阅读体现诗人的情感,然后再结合教材内容作出回答: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三读考题,把握内在联系,避免偏离书本。不少学生在做材料题时往往就材料谈材料,脱离了书本,这也是考试之大忌。

三、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

“教材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个话题,生活才是学生的真实世界”。正如此话所言,每个人最关注、最熟悉的是自己每天经历的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从吃饭穿衣到交通出行,从电影电视到网络文化,从爱情亲情到友情真情……可谓包罗万象,缤纷多彩。然而只要你细心观察,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是课堂。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中国电影网络的繁荣,不同时代爱情方式的变化……生活的变迁岂不正好验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所以,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课堂会与生活一样缤纷多彩。

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这恰恰也是每种生活经验的获取方式,初中生的感性认知能力较好,所以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就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情境,在生活化的课堂学习方式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明晰价值取向。第一,克服传统的“灌输”方式,创设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体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特别是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在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道德认同。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概念,把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寓于学生参与的课堂活动之中,用生活化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的认知转变和德智发展。第二,相信学生,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积极尝试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探究学习。生活本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生活经验的获得也多是对群体经验的分享,所以政治课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教育价值。正如马卡连柯曾说:“对个人进行工作最实际的方式是将个人保留在集体中。”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日益多元,而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所以教师应该努力适应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中,无论是生活情境的创设、调查数据的展示,还是学生的自立宣言以及最后的实践演练,都有意识地把学生置于一定的群体中,这既能够发挥群体的力量,弥补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从而引导学生在群体的活动中学会学习。

浅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论文

现在有些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内容枯燥,编写乏味,常常导致课堂上学生不听课、这给我们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想政治课要有魅力首先在于课堂上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幽默的语言和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我们的政治教学会再上一个新台阶。

幽默 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景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死气沉沉,更有甚者,理科班学生“趴倒一片”。这些现象的出现是政治老师的悲哀,当然也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针对目前学生不愿意学习政治课,学习是为应付考试的实际,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目的性、重性教育,教育时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用结合则,阐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趣,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教学手段:

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学变成一种精神享受。运用教育幽默就要掌握大量的幽默素,教学幽默的素材很多,大致来源于三个方面:

一是教材中的幽默。这是教学幽默中的“富矿”所,最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教材中生动活泼的教学图都富有幽默感,可以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而新鲜好正是诱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

二是艺术作品中的幽默。许多笑话、漫画、相声、格、警句、歇后语、谜语等,无不妙处横生。教师拈手拿,便可获得良好的幽默效果。如讲述教条主义的'危害,跟学生讲个笑话:粮店的职工对经理说:“经理,老鼠跑到油缸里去了”经理问:“你把它捞出来了吗?”工回答:“没有,我把猫放下去了。”学生在笑声中认了教条主义的危害。

三是生活中幽默。如教师、学生和周围其他人在日常活中所发生的轶闻趣事和出现的形象比喻、俏皮话、顺溜、打油诗等。对于这些活的幽默素材,教师应独具慧、善于发现,精心运用。如在讲述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端时可以运用一句顺口溜:“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大家拿一’。又比如在讲述我国农村生产力落后状况,把农民形象地比喻为“1007部队”,"1”是一条扁,"00”是两只水桶,农民种地就是拿一把锄头,刨一坑,撒上种子,然后挑水浇地。这一比喻形象地揭不出国几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生产状况。此外,在学习模仿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加工幽默、改造幽默、创造幽默。例:“金钱不是万能的。”这一格言人人皆知,把它改变下,就会产生幽默创新:“金钱不是万能的,请不要让人有机会向你说这句话。”这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趣。

使用音乐导人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卧新感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为新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讲事物是遍联系时,先播放音乐《说句心里话》,接着让学生考并回答:作为军人的“我”为什么还要想家?“我”什么还要出来当兵?“我”和妈妈、他之间,家与国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后归纳: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联系。这样导人,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思想政治课讲述的概念、原理一般比较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对教师在理论上的讲解不感兴趣,因此在理论讲解时借助于音乐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时播放音乐《山不转水转》:“山不转那水在转,水不转那云在转,云不转那风在转,风不转那心在转……”通俗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变得形象生动。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法,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述“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时,可以做一个这样的实验:在放满水的透明玻璃杯中放一根竹筷,让学生观察竹筷是直的还是曲的,学生观察到此时的竹筷是曲的。老师从杯中取出竹筷,让学生再观察,原来竹筷是直的,然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学的物理学知识进行分析,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哲学观点,同时使学生对学哲学也产生浓厚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的许多观点深奥抽象,而寓言典故则具有具体形象、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在剖析观点时,适当地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例如: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说明普遍联系的原理;用“荆人袭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五十步笑百步”、“愚人吃饼”说明量变和质变辨证关系原理等等,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总之,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见。让高中政治课堂生动有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才能提高。

对政治课教学的现实性思考

影响中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主观的因素,即身心发展引起的一系列矛盾;又有客观的因素,即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的影响。从客观因素看,学校教育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中思想政治课在正面引导学生思想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政治课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思想实际。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不能无视学生思想中业已存在的观念与认识,只求片面地拔高学生的思想境界,灌输高尚的思想,而不考虑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比如:教材在阐述“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这部分内容时,仅仅是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角度来设计和编写内容,以较多的篇幅来叙述树立崇高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远大意义和必要性。但另外一方面,如果在教材的编写和实际的教学中能够注意结合当前的社会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学生现有的觉悟水平,重视教育的实际效果,多在较低层的理想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上做文章,我想这更能引起学生的认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更具教育意义。因为,这与学生所能达到的层次更接近,也与大多数人们今后的生活更密切。如果能够在学生的职业、生活理想等方面使其认识水平有所提高,无疑是理想教育的最大收获,也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如何更贴近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实际,如何切实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采取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是政治课改革和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因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我们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我认为,我们少些说教性的理论,多些基础的道德理念和判断正确行为的价值标准,少些对现行制度的解析,多些对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则和方法,会使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说服力,也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分析与判断社会制度的正确态度和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摆脱目前政策、制度的解释者和说教者的角色,而应该更多地向社会科学的基础领域发展。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个性解放和有独立见解的.人才,而不是机械接受现有观点、墨守成规的人。改变封闭式的传统理论结构,代之以开放式的现代理念和人文精神内容,应该是政治课改革的方向。二、政治课教学必须考虑时代的精神特点。市场经济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竞争带给人们的压力,使得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另一方面却又抱怨社会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我们的教育对象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和成熟起来的,即富有时代精神和竞争开放意识,也沾染了一些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倾向。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与爱憎,也无意隐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平和、谦恭也不再视为美德。在一次学生崇拜偶像的调查中,有较多的学生把比尔・盖茨、克林顿、香港李嘉诚的儿子李泽楷等人当做英雄和偶像,很少有学生再把周恩来、雷锋、孙中山甚至袁隆平等当做偶像,显示出了与传统思想的背离和明显的功利性。我想,这并不能说是我们的学生道德沦丧,而只是价值观已随社会发展而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我们的政治课对这些变化似乎并没有作出多少反映,教材的内容始终坚持着固有的体系和格调,没有谋求针对学生现有思想和时代精神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和发展。中学政治教师的教学也只有在现有的教材体系下,去解释教材,向学生灌输教材的理论和观点。三、政治课教学必须注入新的内容与形式。由于学生获得信息渠道的多样性,教材观点与教师观点已不再是学生惟一的思想来源,当他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与传统思想或者与教材观点相左时,他们往往会怀疑传统的思想和观念。如果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总是与客观现实有较大的差距,那么学生将会对整个理论体系持否定态度,久而久之,会形成与我们所要求的思想观念相背叛的心理倾向,这不能不说是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面对学生这样的思想状况,政治课的教学如果仍然继续踩着自己不变的步伐,脱离当今社会思潮的变化发展,最后被许多学生所忽视也就不难理解了。有许多学生直言不讳地说,在所学科目中政治课最枯燥,明确表示最不喜欢政治课。我想这除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外,教学内容的现状以及教学方法的单一,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原因。

政治课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在人与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中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动态外部条件。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奠定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所内蕴的新的思维方式去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自身变与不变的特征,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增强的有效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中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也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环境论,对我们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具有方法论意义,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的本质及其主体性,实现了对前人的'批判与超越。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在这里,马克思诠释了“实践”的真实内涵,即人的感性活动。从而通过对费尔巴哈人本思维方式与唯心主义思辨的思维方式的批判,完成了对整个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初步形成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基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社会、历史等问题的理解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在马克思之前,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观点主要表现为自然主义的历史观与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例如德莱柏和其他一些自然科学家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等人提出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这一观点在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时,力图用现实的物质原因来说明人的形成和性质,认为人的一切差别都是在后天环境中获得的。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中片面夸大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没有看到环境本身也要通过人的实践来改变、否定实践活动的主体对环境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将人与环境对立起来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当然,马克思在批判“环境决定论”时,并没有否认环境对人的影响,而是对其进行超越,提出不仅环境创造人,而且人也改造环境,这是同一实践过程的两个方面。正是立足科学的实践观,马克思提出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指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实践中介,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实践使环境发生了变化的同时人自身的存在形态也发生了变化,从而解决了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悖论。这种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辩证法,形成了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的新的思维方式。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须回答“何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前提性问题,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定形成了两种观点:“要素说”与“外部条件说”。“要素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由四个要素构成,分别是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的受教育者、作为教育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和被称为教育环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就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处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的。而“外部条件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外部条件,是外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其实,这两种观点的对立集中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的确定上,也就是说,到底是“人的思想品德”还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的问题。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所以我们应当以马克思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既唯物又辩证的阐释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马克思指出:“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所以,我们就可以排除与人无关的纯粹的自然和与人有关的生物性自然,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等同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由此,能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只能是那些参与或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外部条件。也就是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联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赖以形成的外部条件的广泛而复杂的动态总和。”由此可知,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价值观以及道德规范等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中心项。只有厘清了这一基本概念,我们才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来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关系。

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本特征决定了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就是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变化。首先,处于社会历史中的“现实的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同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总体性的变化。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不是僵死不变,他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实现自己的目的,将理想变成现实,正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然而人自身的发展过程也是环境的变化发展过程。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由此可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人的思想品德与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也准备了下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新环境,如此循环往复,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化发展。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运动中。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部包含多重要素,比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并且诸要素不仅自身会增减,其相互间也会发生作用,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整体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第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认识环境、改造环境的能力也相应提高,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技术因素也不断丰富发展。一方面,环境中越来越凸显出文化因素,注重以文化人;另一方面,网络环境的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越来越复杂的影响。第二,从最初封闭的环境到发展中的半开放的环境到当下的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例如,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越来越难以划界,文化环境和科技环境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第三,环境对人思想影响不断强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却有所减弱。现代环境中,信息能够被存储并且通过传媒、网络不断出现,还可以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越来越占据着人类,从而使得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不断深入。

首先,一个大前提没有变。这个大前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所遵循的社会发展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因为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变迁是统一的,只有在遵循这个规律的前提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才会紧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质”没有变。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所固有的规定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质”变了,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不能称其为其本身。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不同于其他环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承载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环思想政治教育之境,所以其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体系,以期对受教育者产生价值观上的影响。所以,分为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种渗透性引导关系。在这个质的规定性下,又具体表现为三个不变: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呈现的意识形态性没有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本质就是使人们持续认同其所处的并对其价值观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关系的真理性与合理性,所以承载着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必然具有意识形态性。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历史性、可塑性、渗透性等几个基本特征没有变。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势必发生变化,而其变化发展恰恰体现了其历史性,这就需要我们历史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又是可以塑造的,其可塑性不变。具体来说就是指,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可以结合教育教学目标与教育对象的行为特点等,创造或优化一定范围内的小环境,从而达到教育效果,最终满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渗透性特征是指环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特殊的育人功能不变。遗传、教育、环境是影响人成长的三大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育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出价值,实践出真知,价值观念是在相应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生成的,是对现实价值环境的客观反映”,所以从环境论的角度来看,环境虽然是外部条件,却会对人们内部的价值观具有引导功能。以上是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然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准确把握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水之间的差距,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变与不变,必须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变的是现象,不变的是本质,既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中之不变,又要坚持以不变应万变,还要营造符合时代要求的环境,积极求变,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政治课堂论文

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创设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快乐”因素,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撒快乐的种子,让快乐在教学中发芽、开花,让学生在乐中学。

政治课堂中的留白艺术论文

一张白纸,挥毫洒墨,留下一片空白,获得心灵的芬芳。

——题记。

一箪食,一豆羹,在南山脚下,菊花盛开,你是否看到陶潜辛勤耕耘的身影?你是否听到“千朵万朵压枝低”的吟唱?以他的才能本可以在官场上叱咤风云,可他却没有,他选择了远离世俗的勾心斗角与冷眼嘲讽,为自己的生活留下一片空白。桃花源中,他收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陶潜因留白而未在人类记忆的长河中被遗忘。

触摸留白,收获心灵的悠然,你是否看到陶潜“晨兴理荒秽”的超然?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他是不羁的风,豪迈的云,大唐盛世前,他毫不畏惧,本可以就此堕落下去,可他却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一片空白,开启唐诗的盛世传说。是他,不畏妃子研墨,力士脱靴的后果,不畏玄宗的赐金放还,依旧豁达,依旧不羁,留白处,他的不羁将永远注入史册。

触摸留白,收获人生的豁达,你是否听到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不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子,是你吗?你在人间徘徊,在江畔彷徨,身披长发,一身素衣,白杨般立在那里,面对皇帝的昏庸,面对自己才能的无法施展,你仰天长叹,叹世事浮沉。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你抱石沉江,为自己的人生留白。然而,你的灵魂将永远与爱国连在一起!

触摸留白,收获生命的价值,你是否感受到屈子“举世皆浊我独清”的爱国情操?

为自己留白,我们才能看到“独钓寒江雪”的意境,才能达到“绕梁三日,余音未绝”的效果,触摸留白,感受陶潜的悠然,体会李白的豁达,品味屈子的爱国情操,触摸留白,我们的人生将更加精彩!

政治课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容出发,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优化。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大学生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必然受到来自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网路媒体环境的影响。如何更好地利用并发挥好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环境及其影响高校是培养人、教育人的地方,高校环境的优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环境一般包括校园的建设、校园环境、图书馆、实验室、宿舍等客观环境;还包括学校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师资力量、管理制度、师德建设等软环境。而一般情况下,软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更大。首先是高校的学术氛围、学风的影响。一个尊重知识、学术氛围浓厚的学校往往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高校坚持什么样的理念、教师对一个问题的讲解等等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品德。其次,校园生活的影响。高校通过举办一些校园活动,一方面,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锻炼了大学生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活动,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家庭环境及其影响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家庭成员在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等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等,往往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也成为家庭关注的重点对象。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长辈与晚辈之间的沟通就往往会影响到子女的看法,同时,家长要不断的提高认知,更加科学地教育子女。

(三)社区环境及其影响社区就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作为高校来说,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难免处在一定的社区环境中。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打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一些报刊专栏的展示,举办一些社区文化生活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在这种正能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其次,使良好的社区风气蔚然成风。良好的社区风气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大学生耳濡目染,成为习惯,同时,大学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也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认知。

(四)大众传媒环境及其影响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播的形式。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环境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日益广泛。因此,高校一定要建立起校园网络,打造安全的校园网络阵地,杜绝不良信息的干扰和侵害,要用积极的、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弘扬时代主旋律大学生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大环境中,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往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首先,要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时代主旋律。其次,要有良好的舆论导向。作为网络、广播、电视等要发挥好舆论导向作用,不能过分夸大负面影响,忽视正面能量,要用辩证的思维去看待问题,积极引导人民。

(二)优化学校环境,培育合格人才优化高校环境,首先要加强校风班风建设,发挥优良风气的积极作用。班风是一个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精神面貌的展示,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为直接和具体的。只有一个班的班风好了才能推动整个优良校风的形成。其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师通过课堂向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解决现实和理论中的矛盾,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素质。再次,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文化活动,通比举办德育讲堂、开展技能大赛、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活动,让大学生充分的参与进来,使大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激发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求。促使他们在浓厚的校园学术气氛中成长成才。

(三)优化家庭环境,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优化家庭环境,首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提倡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要经常和子女积极沟通、平等交流。其次,作为学校,要努力做好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再次,家庭成员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科学的教育子女。多一些积极沟通,少一些责骂打罚。

(四)加强师德建设,优化工作环境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体力行。要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用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其次,积极营造平等和谐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繁重的科研压力,工作强度也很大。因此,和谐愉悦的工作氛围能使人感到轻松,工作起来事半功倍。同时,同事与同事之间,领导与同事之间大家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大家都充分发扬“主人翁”的精神,那么,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

相关推荐

管道实习心得体会及收获(通用19篇)

通过写实习心得体会,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成长的瞬间,也可以帮助他人了解实习的经历和感受。通过阅读这些实习心得体会范文,可以了解实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和不同的挑战。

实习自我鉴定(热门23篇)

实习鉴定是实习期间学生与导师和同事之间交流互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以下是一些实习鉴定的范例,供大家参考,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完成实习鉴定的写作。本人于20xx年xx

2024年赞美的总结(实用19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写作的技巧和要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借鉴和帮助。红柳是最顽强的,我歌颂红柳!我的

会场布置心得体会(专业17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己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经历、感悟和收获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文字材料,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成长和经验。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

雕刻艺术的体验心得报告范文(18篇)

报告范文的撰写需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同时还要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在下面这些报告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所研究项目的深入分析和细致总结。

个人工作述职报告例文(专业14篇)

这份报告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不足之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几篇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希望能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根据会议安排,我就20__年

房屋租赁附件合同(汇总23篇)

租赁合同是租房时必不可少的法律约束,可以确保租户和房东之间的权益得到保护。租赁合同的签订是租户和房东之间的重要约定,希望双方能够遵守合同条款并共同维护租赁关系的

学校健康管理制度的内容(实用23篇)

学校是我们梦想的源泉,每个人都怀揣着未来的梦想,在这里追逐着自己的目标。学校是一个以教育为主要任务的组织机构,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提高学习成

校园火灾应急预案大学(汇总22篇)

应急预案是在突发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以应对风险和危害的预先制定计划。这些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经历了多次演练和实践,经过验证是可行有效的。消防安全工作系达依乡中心小学

人社局依法行政工作报告(模板21篇)

工作报告可以提高工作效果,推动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周期性的工作报告对我们的工作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是一些写作要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