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党员心得体会 > 商的变化规律课教案(专业17篇)

商的变化规律课教案(专业17篇)

作者: 笔砚
商的变化规律课教案(专业17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评价和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下面是一份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工作计划,它能够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1、新课伊始,出现有趣的思维体操题目,来启迪学生思维,来诱发学生的猜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扣住学生的心弦,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2、大胆地将教材提供的两组算式重新改编并打乱以口算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分类整理中初步感悟两组算式的特征,再让学生根据算式的特征从上往下观察、从下往上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去思考其中隐藏的规律,从而形成探究规律的冲动,再通过研究交流得出“一个因数变化时积的变化规律”,并适时进行验证。让学生在猜想验证中逐步概括提升。之后对研究出来的规律进行解释与应用。最后总结归纳本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

3、在研究规律时,因为张老师提供了大量的有规律的算式。学生建立在充分的感知上,所以水到渠成的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又请同学们讨论验证一下这个结果是否正确?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然后让学生在大量的`例子的基础上,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尤其是在探索第二组题由下往上观察时,能放手让学生探讨积随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让学生用刚才掌握的研究过程,实现方法的迁移运用,再让学生根据规律举例,充分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相互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与合作交流意识。

4、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课堂上必须要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养成善于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掌握牢固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中张老师在这方面做的特别好,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去创新、去总结积变化的规律,不急不燥。让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急于让学生跟着教案走。跟着老师走。虽然没有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设计,但是落实了知识点,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案设计

前两天学习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发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学生很容易把小数点点错位置,导致出错。本课的重难点是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所以要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探讨下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数、移、归纳,理解与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在这里,强调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在这基础山,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

总之,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已理解并基本掌握了知识。但是做题过程还不够熟练,很同意出错,所以还需加强练习,强化学习效果。

三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教案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练习课》教案

今天下午,我们全校数学老师参加了好课共享听课活动,听的是骆璇老师的《积的变化规律》。骆璇老师的这堂课轻松精彩,使我有幸又一次见识了生本课堂上的数学魅力。

《积的变化规律》这堂课是主动教育的范例,今天听了骆老师的这堂课形式独特,设计新颖,更是得到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让我知道了我今后的课堂该如何怎样去做。

开篇开门见山。一开课就揭示课题和出示问题生成单。根据各自提出的问题小组商讨提炼最想研究的问题。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从汇报的结果也看的出,学生实实在在把问题落到了实处,每组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恰当的方法。我觉得学生的主体得到了体现。当然老师的组织引导也非常到位,体现了老师的智慧。值得我好好学习。

精彩的过程。第二环节是学路建议。明确活动要求后,选择一组题进行研究,和上一环节的处理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通过这个规律的探索,学生理解了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过程老师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而不是流于形式。同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活动中思维得到了发展,得到提高。能力得到了提高。

这一活动我认为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动手操作符合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实践是创新的源泉”,老师充分认识到了学生具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大胆放手让学生“多动”,尽量让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

精彩的应用。分a类和b类练习,即注重了基础学生的培养,又注重了优生的思维拓展。练习题的巧妙设计突破知识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我个人觉得既巧妙又难得。这体现在b类题的处理上。值得我学习。同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节课真的是让学生去积极的探索,主动去学习,很好的满足了不同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机会。

骆老师为我们展现的是一节“生本高校课堂”,时时处处能让听课者感受到活力的绽放,智慧的迸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成长服务,这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通过这节课也使我进一步体会到生本课堂的魅力需要我们老师的不断努力。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教案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习了比算乘法和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与旧教材相比,本知识点作了适当调整:旧教材中只研究了商不变的规律,而新教材中却改为了商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探讨被除数不变上随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除数不变商虽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就使是这一部分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全面。

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填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渗透函数思想。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本节课从而激起学生一探究竟的兴趣。

关于商的变化规律,主要包含了商变和商不变两个内容,以前面掌握了乘法运算和除法运算为基础,从乘法变化规律入手,利用乘除法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不由自主的想到:在除法中是否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它们可能是什么?但只有猜测是不够的,要想证明猜测是否正确,就必须予以事实证明,通过对三次验证过程不同角度的指导,促使学生在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点的同时,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数学研究过程,尝试大胆合理猜测、举例加以验证的数学研究方法。学生比较难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通过猜测、探究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结论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积极探索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难点:正确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变化规律。

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摆学具、布置教室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教学准备:

课件,主题图,学具。

教学过程: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一、(出示课件)考考你的记忆力。

1、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出示两面白色的小旗)你知道这两面小旗是什么颜色的吗?为什么?

2、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你记住图上有什么了吗?(生答后,演示验证)。

如果要接着往下摆,该摆什么了?你怎么知道的?

3、出示:(出现短时间后消失)。

这次你记住了吗?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演示验证)。

接着往下摆,你会吗?

4、同时出示三组图: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师演示:

二、学习例题。

1、把彩旗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教室,小朋友们还用小花和灯笼来布置教室呢!(出示88页主题图)。

(1)仔细看图,你发现有规律地排列了吗?小组间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2)独立完成书上例题1的练习。

板书订正,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选?

同学们发现了校园里这么多有规律的排列,这些有规律地排列把我们的校园装扮得多么漂亮!同学们,当我们在欣赏美景的时候千万别忘记保护它,不随意踩踏小草、不随手扔纸片和垃圾、看到垃圾主动把它捡起来,……这样我们就能天天欣赏到学校的美景了!

三、联系实际。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教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呈现研究素材:

6×2040×5。

160×56×10。

6×40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160×5=800。

6×20=12080×5=400。

6×40=24040×5=200。

4、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相机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师生共同探究第二组算式,并总结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学生举例说明。

7、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导学生说简单些。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8、师:这个规律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你知道什么地方我们使用过?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指名学生回答。

2、神奇缺8数来挑战。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3、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法,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回答。

五、巩固练习:

1、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272×()。

16×34=272×()。

(16÷)×17=272÷4。

2、判断题。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应该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应该除以10。()。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如果长不变,宽变为原来的3倍,则面积也变为原来的3倍()。

(4)路程=速度×时间,如果时间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几倍,路程也会变相同的倍数()。

3、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图形的变化规律》教案

1.学生能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循环排列规律”,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生:发音是有规律的。

在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事物或现象是有规律的呢?

生畅所欲言。

1、情境导入。

2、感知规律。

师:好,那我们就一起去吧。看!这就是喜羊羊家的墙面和地面(出示课件)漂亮吗?可是,这里有规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引出课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找墙面图案的规律。(自由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喜羊羊家的墙面,有规律吗?有怎样的规律呢?你能说说吗?你们真聪明!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墙面的规律,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提高。)。

2、找墙面图案的规律。(横着看)。

师:下面请大家结合这些问题再仔细观察一下墙面。横着看,每行都有什么图形?每行图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吗?第一行的第一个图形在第二行的哪一个位置?第一行是怎样变成第二行的?(同桌讨论)。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2)教师在小黑板用实物来板演规律。

(3)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师:如果从下往上看呢?(反过来)。

3、找墙面图案的规律。(竖着看)。

(1)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

(2)课件演示规律,深化认识。

总结墙面规律:象刚才同学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就是循环排列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引领,使学生能有逻辑地理解墙面的存在的循环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4、找地面图案的规律。

师:同学们,喜羊羊家的墙面有这样的规律,那么它家的地面图案又有什么规律呢?(出示课件)。

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发现。(注意引导学生说出与主视图的不同。)。

(设计意图:让学生去比较墙面和地面的规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更好理解循环排列规律。)。

三、自主探究,应用规律。

1、摆一摆。(课件出示水果图)。

好客的喜羊羊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好吃的水果,可是,他只摆了三组,第四组的水果他想请你们自己来摆,你们会吗?(先看看前三组有什么规律?)拿出小信封中的水果卡片动手摆一摆,看谁先摆好就请他吃水果。(改编课本做一做)。

2、下面一组怎么排呢?

3、选择合适的图形添在横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况中,更好地进行动脑、动眼、动手、动口,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四、课间欣赏,感受规律美。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图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五、联系生活,创造规律。

师:同学们,你们送了礼物给喜羊羊了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一块手帕送给喜羊羊。(出示一张长方形的纸)。

师:这是一块长方形的“手帕”,可是上面什么图案也没有,需要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给这块手帕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和花边。请同学们先为手帕设计有规律的图案。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1,并倒出里面的水果卡片,水果卡片后面都有双面胶布需要先撕开,后贴在手帕上。同学们要先商量怎样贴才能设计出有规律的图案,要充分利用手中的图片,同桌合作完成,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图案最漂亮,开始。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你能不能为你的手帕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呢?请小组长拿出学具袋2,并倒出里面的动物卡片,为你的手帕再添上有规律的花边吧。

学生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六、展示作品,互相评价。

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一个“小小设计师”,便以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生活美,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七、总结。

同学们,我代表喜羊羊谢谢你们,为他设计了那么多漂亮、有规律的手帕给他,谢谢!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四年级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案

《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需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回顾与整理,运用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总结梳理乘法运算的数量关系,充分体验运用相应的数量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学生已经有了乘法为前提,并且能够准确而熟练地计算。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四年级学生对于面积计算并不陌生,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来看,准备状况是良好的。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情况会很多,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多一点时间思考。

4.在探索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一定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我的思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这堂课在设计时,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推理得出结论。以及如何将新知与旧知相互之间如何转化,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来推导出结果并解决实际问题。

《积的变化规律》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并能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找:在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一组乘法算式,其中一个因数不变,而另一个因数发生了变化,那么积是怎么变化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三个步骤,发现积的变化规律,并且同时探究出研究积的变化规律的方法。

二、验:在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其他的乘法算式中也都有这样的规律呢?再在另外的题目中验证规律。

通过这样的步骤,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研究要讲究严密,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学习态度。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8×2=16(下)。

8×20=160(下)。

8×200=1600(下)。

这三题都是什么算式,在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因数)乘号后面的数也叫因数?等号后面叫积?同学们这三道乘法算式的积变了吗,猜一下,积的变化与谁有关?是的,积的变化与因数之间藏着一个秘密规律,是什么呢?同学们想知道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规律。

1、同学们,坐好了,小眼睛看黑板,请用数学的眼光来认真观察这。

三道乘法算式,你会发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一个因数没变,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大,积也随着变大)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

2、那么积到底是怎样随着因数的变大而变大的呢?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为了研究方便,可以把三个算式标上序号。)。

一个因数没变,另一个因数乘儿,积就乘几。孩子们,老师突发奇想,我们的这个发现是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规律呢?大胆猜想一下在别的乘法算式里行吗?别急,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这还需要我们来验证一下,用什么办法来验证呢?(举例)。

3、引导学生说出举例的具体方法-------。

师:通过验证,你们发现有这个规律吗?真是一伟大的发现,那就大声地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遍吧!(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4、探索积随一个因数缩小而缩小的规律。

(1)梳理方法。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通过哪些方法才总结出这个规律的呢?生:先计算出得数,仔细观察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最后进行验证。(板书: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师:刚才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举例验证的方法,总结出积的这个变化规律。

关于积的变化还有没有其它的变化规律呢?刚才我们是从上往下来研究的,请运用这些学习方法,按照从下往上的顺序观察这组算式,你又会发现什么呢?,先自己思考(1分钟左右)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一会我们选一位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2)、运用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师:你有什么发现?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愿意当一次小老师到前面展示一下。(指名板前讲解)。

生:我们从下往上看,仔细观察它的因数有什么变化?(指名回答)积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猜想一下,是不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呢?我们可以验证一下。比如(),大家在练习本上也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师:我可以补充一下吧。)(生举例)。

生:谁能说说你举了什么例子?(指名)大家有没有和我们不同的意见。所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小老师讲的真是太有条理了。我们把这个规律读一遍吧!(课件出示)。

同学们针对老师总结的规律,大家还有没有想说的或想问的问题呀?老师:0要除外。

5、概括规律:

师:我觉得咱们班的同学真是太厉害了,这么一会就发现了两个规律。同学们,数学讲究简洁美,我们能不能把这两条规律合成一条昵。

《积的变化规律》

例[4]通过学生观察两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探索当其中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情况,并从中归纳出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变化规律。第一组呈现的是: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几倍;第二组呈现的是: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成原来的几分之一,积也缩小成原来的几分之一。在教学中,侧重的是让学生在计算练习中理解数的变化,至于如何准确的表述出来,并不重要。

练习九的5题练习题都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要引导学生先找到变化规律,理解题意后再解答。特别是第4题,苹果5元3千克,不能算出1千克多少元,只能应用变化规律来解答:5元能买3千克,打算买6千克,千克数是原来的2倍,积也是原来的2倍,即5×2=10元。

教学目标。

(2)、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一出示尝试题,唤起学生得探求新知的欲望。

同学们的计算能力非常强,能快速口算这些题吗?(出示)。

6×2=1280×4=320。

6×20=12040×4=160。

6×200=120020×4=80。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己写得算式,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点拨:扩大的倍数相同。

教师进一步引导:刚刚在这组算式里同学们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如果让你接着再往下写,你还能再写出来吗?

3、猜一猜,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一组这样的算式验证一下。学生写出后汇报。

如果扩大30倍呢?如果扩大100倍呢?

你能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吗?

让我们一起把刚才的发现记录下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根据我们发现的规律,同学们来查一查你写的算式,对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谁来出一组算式,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4、同学们,你能把我们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概括吗?

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5、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刚才同学们通过积极得动脑思考,交流探究,发现了……(学生读板书)这也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积的变化规律”(同时板书课题)。

运用这个规律,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的数学问题。想不想试一试?

三、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教学建议和教学思路。

本课内容的学习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因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自已的想法和发现的规律,对所得到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概括,教师则作适时的提示、补充和纠正。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小黑板。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例四,59页练习九)。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谁来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

生:6╳2=12(元)。

师:你能说说在这道乘法算式中,6和2是什么?12又是什么?

生:6和2是乘法中的两个因数,12是积。

师:说得好!第二个问题呢?

生:6╳40=240(元)。

师:接着说第三个问题?

生:6╳200=1200(元)。

师:和他们想法一样的请举举手。(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6╳2=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观察得真仔细!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生:(2)式与(1)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2括大20倍是40,积12扩大20倍是240。

师:2括大20倍是40,也就是另一个因数乘2,积呢?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

师:说得很清楚。再把(3)式和(1)式比看?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100,积也乘100。

师:大家比的结果和他一样吗?

生(全体):是。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生2:(2)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5,积也除以5。

生3:(1)式与(3)比,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0,积也除以100。

生4:老师,我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生:我们可以自己找一些乘法算式的例子用刚才的比较方法研究,看看积的变化是不是具有相同的特点。(其他同学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生1:把60乘9等于540,另一个因数8不变。

师:你猜猜看,积会怎样?

生1:积也会乘9,等于4320。

师:那你们横着算,540乘8是等于4320吗?

生2:也是4320。

师:祝贺你们猜对了。再来试一次。

生3:我把6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30,猜积也乘30。

师:你们横着算一算。

生4:对,也是14400。

生5:你们都举的是乘几的变化,我来出个别的,60除以12等于5,8不变,积也除以12,是40,横着算,5乘8的确等于40。

师:你的研究意识真强。除次以外,还可以有多少种变化.。

生:无数种。

师:下面,你们同座位之间也这样相互出一道乘法算式作标准,自己将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观察积的变化情况。,好吗?计算比较大的数时,可以用计算器帮忙,开始!

汇报情况略。

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师: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说得太棒了!

小精灵: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那就跟我走吧!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

师:32×50的积是多少?

生1:等于1600。

师:怎样算的?

生2:以8×50=400为标准,把32×50与它作比较,一个因数5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也乘4等于1600。

生3:还能以16×50=800为标准,把32×50与它作比较,一个因数50不变,另一个因数乘2,积也乘2等于1600。

师:很有数学头脑,运用规律算得可真快。

……。

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

时间可行()千米。

生: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第二个问题呢?

生: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3;我还学会了研究规律的方法。

……。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18×15=。

18×5=54×5=。

……。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乘除法计算方法和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积的变化规律。

本课的教学思路:用口算导入,其中口算中安排了一些因数变化的对比题,如:25×4和25×8等。口算完成后,教师板书:3564×158=?你能口算吗?怎么办?使学生明白用计算器方便我们进行大数目的或复杂的运算。

新课教学,出示教材中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积的变化是什么意思?跟谁比变化了?怎样计算?在计算前,先让学生猜一猜:你觉得积会怎样变?能提出你的猜想吗?然后学生借助计算器进行计算,填写教材中的表格。集体交流,提出问题:你的猜想正确吗?那在其他的乘法算式中还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写出一道算式,运用刚才的方法去试一试,并在你的小组里交流。小组汇报,并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就是原来的积乘几。

巩固练习,由浅入深。先是模仿例题的练习,根据规律直接填表;然后是直接根据一道算式填出变化后的得数;最后是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买同一种商品,数量发生变化,总价也跟着发生相同的变化。

教学后,有几点体会:

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

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

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

不足之处:

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

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习,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

三、练习设计可以更有深度。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在表格中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习,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商变化规律说课稿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一开始我选择这一个内容,还以为只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条规律,可是经过仔细阅读教材之后,才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商的三条规律,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很多,从量上来讲就很足,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这给我上好这堂课出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思考过后,要同时完成这些内容,那么这节课就只能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编排的时候,把被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最后是商不变的性质。因为我们知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于是,我把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放在第一个,这样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反比例,学生想度来说较容易理解。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得出规律、表述规律和应用规律来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学习这三条规律时,也是一条比一条轻松。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手让学生学生自己去观察算式,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在这里我要感谢那些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听我试讲,不断帮我改教案、帮我指点的老师,真的感谢你们!另外,在我的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在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希望你们能给我多提一些宝贵的建议。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迁移旧知,巧导入。 。

2、543+380=()。

1、543+382=()。

3、546+382=()。

师:出示1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有困难的同学可笔算。

师:大家算的真的挺快啊,这是个小小的热身,比赛开始。 。

出示2题,这么快啊,快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

出示3题。学生用刚才发现的规律很快的说出了结果,有困难的学生也会了方法。

师:说说你为什么算的快?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发现,用自己的话说说呢?

二、引导观察,巧探究。

6×2=5×4=。

6×20=10×4=。

6×200=20×4=。

师: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

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1、在第一组中,6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变了,积也不一样。

2:我发现6都是一样的,第二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后面多一个0。积也多一个0。

师:在第二组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哪组愿意说?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请2-3个组汇报。(边指边说) 。

预设:1、一个因数不变都是6,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也除以10。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4,积也除以4.

……。

你能不能也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的发现呢。

预设: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

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试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谁 和 老师合作,你说一个算式,我来写第二个,好吗?

7×=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因为0不能做除数,学生会发现,在这条规律中应加上(0除外)。

三、巩固拓展,巧运用。

1、师:我们找到了规律,有什么用啊?我们来做组练习吧。(课件出示)。

2、想想?是谁。 。

4×50=200。

(4×2)×50=200×?

4×(50×3)=200×?

(4×2)×(50×3)=200×?

板书设计:

6×2=5×4=。

6×20=10×4=。

6×200=20×4=。

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让过程和方法进课堂”的新理念。

1.精心选题,巧引入。

2.合作探究,体快乐。

3.学练结合,显梯度。

整节课的设计,把自主、合作、探究落到了实处。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和主动探索数字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相关推荐

商业计划书汇编大全(13篇)

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或学习效率。在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的计划书案例,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中药前处理工作总结(精选18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工作业绩的一种自我激励和肯定,也是对未来工作的规划和展望。以下是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模板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份优秀

小学教师法治培训心得体会(专业20篇)

培训心得是对培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收获和感悟的整理,有助于巩固所学并提高自身的学习效果。培训心得体会是在参加培训过程中对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重要

低保提升的申请书(专业18篇)

转专业申请书是申请者向学校申请调整自己所学专业的一种书面材料,它需要准确表达出个人的转专业意愿和理由。这些转专业申请书范文涵盖了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个人经历和动机。

心得体会企业与国家和感想(优质16篇)

写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新力。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总结,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

网络调研实践报告(汇总13篇)

实践报告是对实践活动进行记录和整理的一种方式,通过写作实践报告,我们可以更好地梳理和总结自己的实际操作经验。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践报告的经典范文,希望可以为大

党建引领安全生产工作总结(精选22篇)

安全工作总结需要对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安全隐患、事故情况以及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总结。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安全工作总结的写作要点,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范文供参考

督导工作体会(热门12篇)

工作体会是一种成长的过程,通过总结和反思,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工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篇优秀的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餐饮督导工作是一个丰

远程研修实习总结(模板15篇)

实习总结是对实习期间所参与到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记录。以下是一些写实习总结的技巧和要点,供大家参考和借鉴。1.研修让我受益匪浅。通过远程研修,专

体育锻炼的体会(通用22篇)

写心得体会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探寻内在的需求和潜力。请大家阅读以下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全体师生们:“生命在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