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育论文 > 最新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优秀7篇)

最新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优秀7篇)

作者: 纸韵
最新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优秀7篇)

答谢词是一种很重要的社交技巧,它能够展现我们的修养和素质,让对方感受到我们的真诚和亲近。答谢词要结合具体的事件或帮助的事项,向对方表达谢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答谢词范文,希望能够对你写一份完美的答谢词有所启发。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篇一

论文摘要:依据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诉求,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据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提出了“四化式”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理念,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方法,学生从业能力培养的新措施。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课程体系;高技能人才

近年来,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其突出特征是:在转型目标上,由投资驱动、硬件支撑向知识和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在转型内容上,由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知识经济转变;在转型范围上,由经济转型升级带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全方位转型;在转型动力上,除政府的主导因素外,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主体作用更加明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功能更加突出。其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改变中国企业处在产业链价值低端的局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现代化工业进程,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了解产业升级转型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诉求,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深化教学改革的措施与方法,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与课题。

一、产业升级转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诉求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操作性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历史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均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需求数量上来看。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测算,我国技术技能劳动者约有8000多万人,约占从业劳动者的50%。其中,初级技工4800多万人,约占60%;中级技工2820多万人,约占35%;高级以上技工,包括技师、高级技师380多万人,只约占5%。显然,这种状况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因此,《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提出要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到,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这不仅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更是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从培养质量上来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转型的基本前提是科技成果转化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首先要解决一流的设备生产不出一流产品,高品质的设计变不成实实在在的精品工程等问题。为此,业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诉求:

一是高技能人才应该能够手脑并用。高技能人才与初级、中级技能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区分度,他们应掌握娴熟的操作技能,同时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够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能够从事复杂劳动,解决生产难题。不仅能进行高难度的生产加工、能够维修精密复杂的设备,还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将设计思想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产品。

二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再学习与创新能力。随着生产工艺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更新速度将逐渐加快,要求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必须具有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和跟踪能力,确保自身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适应产业技术发展的要求。高技能人才不是简单的熟练操作工,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有能力移植现有成熟技术于相关生产领域,有能力提出新的工艺方法,具有一技之长并能够解决生产中实际技术问题的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规划纲要》要求:到20,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到20,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

三是高技能人才应该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较强的职业荣誉感、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忠诚度的高技能人才是用人单位的期待,也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体现。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诉求,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反思,需要正视目前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存在的四个不适应:

一是培养层次不明晰,与职业要求不相适应。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目标是:毕业生都要达到中级工水平,有一部分人达到高级工水平,少数人达到技师水平。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高”应该体现在既能动手又能动脑,是“手脑并用”的知识技能型或技术型人才,能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新平台上,体现较强的现场适应能力以及“一专多能”的技术复合性。然而,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将高技能等同于动手能力强,注重就业率而忽略就业层次,导致高职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不鲜明,区分度模糊。因此,进一步明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在职业层次上不可相互替代的技能型人才,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需要和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是课程体系较传统,与从业要求不相适应。近年来,尽管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力图改革课程体系,但受学科本位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制约,课程整体结构与本科教育没有根本差别,以学科为导向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与从业要求不对接;教材内容脱离企业实际,严重滞后于产业技术发展,导致用“昨天的技术培养明天的人才”;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环节设置目的性差、实效性差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长期下去,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理论上不如本科生,在技能上不如中职生,处于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尴尬境地。三是培养环境尚未彻底开放,与人才成长的规律不相适应。目前,尽管合作教育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途径,但在合作层次上需要提升,在合作内涵上亟待深化。在思想认识上,许多企业和学校尚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在现实条件上,资金的不足、设备的匮乏、场地的限制,以及企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差异等问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在培养过程上,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设计、学生评价方法以及工程能力缺乏的师资队伍等问题使合作教育的效能尚未充分体现。在运行机制上,企业重利益重效益而产生的应付现象与短期行为,学校追求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而出现的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等问题需要解决,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环境尚未真正形成。

四是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够,与高技能培养要求不相适应。师资是办学的核心资源,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德国的职业教育在要求教师具备必须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任教者要有2年以上的实习或工作经历并获得专业实际操作技能。美国则要求高职教师在取得学士学位以后,要到相关领域从事1~2年的实际工作;或者在合适领域有5年以上的实际经验。相比之下,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状况与培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主要体现为:在数量上生师比过大;在结构上青年教师比例偏高,专业带头人偏少;在教学能力上,专业实践能力普遍不足,缺乏工程经验的教师难以培养高技能人才;在教师培养上,由于数量不足,教师超负荷工作,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进修和实践锻炼,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对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契机,我们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跟、转、改”,即:“跟”就是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步伐,“转”就是进一步转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改”就是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诉求,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坚持校企合作这条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符合度的必由之路,深化改革、加快改革,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升级。

一是政府要支持。要加大对高职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统筹资源、统筹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协调企业和学校双方利益;规划合作方向、搭建合作桥梁、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企业、学校的责、权、利;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减免合作企业税收,建设教师能力提升基地,出资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对校企共建基地进行补偿,创设良好的环境;引导合理利用市场手段,提高校企合作效能。通过政府牵动、学校主动、企业随动,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引入“深水区”。

二是机制要创新。要通过政策引导,寻求校企利益的结合点,建立校企需求合拍的驱动机制,激励企业着眼于长期愿景下的合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互利互惠的利益机制,在课程改革、产学研项目、技术开发、学校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深层次、长远利益上进行合作;建立优势互补、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平衡机制,实现人、财、物双向流动,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实现“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建立动态发展的调整更新机制。专业链始终对接产业链,不断地适应企业、服务企业,进而在生产技术上引领企业。

三是改革要深化。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以校企合作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可谓是如火如荼,但基本停留在“松散合作,分段培养,缺乏机制”的层面,亟待深化到课程体系、培养环节、队伍构建、学习评价等人才培养的所有要素,形成学校与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的“全面融合”。要突出“三个注重”,开展“四化建设”,实现“三个对接”。“三个注重”是指注重从业核心能力培养,消除教与学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注重职业道德培养,将职业道德培养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注重学生个性培养,按学生兴趣特长,通过选修、专项训练等方法,张扬个性,培养专才。“四化建设”是指:一是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课程体系“三层楼”传统构架,依据岗位能力要求,按照知识能力链划分课程模块,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二是开展系列化项目教学。依据从业要求,构建成系列的项目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提供团队合作机会。三是实施多样化考核方法。要依据不同类型课程和不同教学环节设计不同的考核方法,注重学生平时表现和过程考核,实现平时成绩、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多元评判;要改变高职教育毕业设计模式,从实效出发,采用产品制作、工艺分析等具有明确生产背景的题目,重在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通过考核方法改革,引导学生由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实现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促进毕业设计由“照猫画虎”向应用创新转变。四是形成多元化师资队伍。要采取“智力引进、柔性使用”等灵活机制,聘用退休和在职资深工程师承担教学工作,采用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培养质量“双评价”。要依据产业技术发展,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共同开发新课程,联合编写新教材,实现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程参与,实现校企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通过上述改革,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融合为支撑,体现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个性发展三个维度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校企融合,全程参与,持续深化”的合作育人机制,确实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契合度。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篇二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发展趋势的辨析,提出了促进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合理化的相关思考和对策,即要仔细分析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需求来调整和确定培养目标;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注意解决“宽”和“专”的矛盾。

我国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目前出现了许多与现实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培养目标的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培养目标分级不明显。三是培养目标没有涉及为继续教育服务的内容。高等体育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体育教师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狭隘的专业培养模式,根据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和学校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制定相适宜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新模式下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器求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以各级各类的体育教师为主,新模式下高等院校和普教系统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应该是:l要由正确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思想修养,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作风。这就要求他们本身要又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思想修养,才能用正确的言行去教育和影响教育对象。(2)要由敬业精神。要热爱自己所选择的事业,并积极努力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3)要以身作则,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4)要成为多面手。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教师要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5)要具备一定的带队训练和管理能力。(6)要掌握与体育教育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科研活动,解决理论和时间中遇到的具体问题。(7)要求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能力。(8)要求毕业生品学兼优,性格活跃,喜欢接触青年学生。(9)熟悉设计和简单的维修场地器材的技能和一定的保健技能。而对于不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学生要求就会更多。

2根据社会招求来调整和确立培养目标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目标会出现多元化趋势,国外体育教育专业单纯培养体育师资的现象已经改变,鉴于这种发展态势,加上我国体育师资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现状要求,体育教育专业主要应着重于解决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问题,要改变单纯以竞技体育为主导,向健身、康复、娱乐、竞技和生活等全方位的育人方向发展。同时,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拓宽专业口径,着重培养适应面宽,应变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坚持实行主辅修制和主选修制。要求学生毕业是能够主教一门术科,还能兼教一门术科和学科。这就要求教学计划制定的必修课要精,要增加选修课的时数,应全面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的门类,重视课内外实践活动,加强教育实习和科研活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早就全面发展的人和不同单位特殊需求的人,应符合社会发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有中国特色,并且坚持以提高办学效益为中心,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此外,为制定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要在拓宽专业以及在专业面上打好基础,要有柔性的专业方向。尤其是体育已经渗透各行各业,各个阶层,并且性别年龄不同,采用健身方法和训练手段都有区别。面对现实巨大的需要,学校只能从培养学生人门能力、适应能力和人专业门的能力人手。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要在整体优化上提高素质,同时还需配合主辅修或双学位制,一二年级学习以归类知识为主,增开设体育经济、管理、公关、数理、外语四级考试,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等课程。三年级开设分流培养,三年大专应以专业为主,四年本科应以沉淀知识为主,加强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培养。

3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还要注意解决宽和专的矛盾

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注意宽和专在实质上并不是对立的。宽广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导致“不宽不专”的原因和理由。在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中,有一点必须突出,就是不断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这里所指的体育教育专业水平并非指运动技能水平,而提高专业化水平就必须重新设计休育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由注重单一转变为注重多样,由注重值化转变为注重弹性,由注重对口转变为注重适应,专业主要是针对社会就业而言的,它同时兼顾人和学科的发展,而不是针对专业本身,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社会的反映敏感力,避免舍本逐末。在实践中可考虑增设相近的副修专业,或是增设与社会需求相联系的专业课程,如公共卫生,营养学,健康诊断等。这些做法不仅不会丧失既有的统一性,而且还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特色,不仅不会丧失专业性,而且会在原有狭义“专”的基础上上升为广义的,高水平的“专”,即由过去的单纯的“体育教师”转变为博、专结合的“体育专门人才”。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篇三

摘要:快速增长的会展产业对会展人才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相应的会展教育市场也日益火爆起来。在会展人才的培养上,如何有效开展会展教育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等会展人才,已经成为教育体系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在培养会展人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会展人才;思考

一、我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现状

从总体情况看,我国高等会展教育呈现出如下3个主要特点。

1.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快

我国的高等会展教育最早开始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开设的展览设计专业。但是,我国会展高等教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经过不到的发展,截止到底,全国已有90余所高等院校先后设立了会展专业或在相关专业设立了会展培养方向,每年向社会输送会展专业人才6000人左右。中国会展教育发展速度之快由此可见一斑。

2.涉及领域宽,多学科嫁接

从目前已经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看,涉及学科非常广泛,其中占主体地位的有六大类。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广告学类,;艺术设计类;外语类等。从课程设置看,目前各高校提供的会展教育中,主要以会议、展览的策划和管理为主,其次为展示设计,装饰搭建以及服务接待方面的课程提供较少。

3.公办民办高校齐头并进,国内国外合作办学特征明显

从开办会展高等教育的主体来看,公办高校约占3/4的份额,民办高校约占1/4,当然也有“公办民助高校”以及“股份制高校”等其他形式。除此之外,“中外合作办学”的特征非常明显,来华合作办学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中国大陆的教育体系中,相对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以及中外合作办学等具有更加明显的“市场导向性”。民办高校以及国外高校对中国会展教育的青睐,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会展教育比较乐观的市场前景。

二、我国高等会展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会展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多数高校会展专业脱胎于工商管理或旅游管理专业,对会展人才的培向缺乏明确定位,一些高校对会展人才的类型和结构明确认识,只是看到这是一个热门行业,学生就业形势就盲目跟进,导致其培养出的会展人才名不符实。

2.会展教育体系不够完善,专业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

虽然说我国会展教育进入了“学历教育”时代,但会展学历教育方面的师资情况并不乐观。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会展实践经验不足。教师大多没有从事会展操作的实践经验,重理论轻实践,使课程讲授空洞,没有针对性;二是会展理论知识匮乏。教师多是半路出家,什么专业的都有,虽然博士、硕士、教授较多,但多是学习经济、外语、旅游、历史、社会学、广告、管理等;三是没有建立起一整套会展学科体系,专业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界定,教师本身不具备系统的.会展理论体系;四是会展教材没有形成系统,教师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上述种种表现都在不同程度的制约着会展教育的发展。

三、对我国高等会展教育人才培养几点建议

1.要慎重看待会展人才需求总量

要谨慎看待会展人才需求总量,谨防在解决“需求不足”的过程中出现“供给过剩”。面对会展业迅速增长的态势,会展教育的发展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经达到年招生3000多人的规模。诚然,这种发展态势对缓解会展业的人才约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会展业毕竟不是一个“大行业”,而且会展还具有明显的区域发展不均衡状态,会展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总容量有限,尤其是展会组织环节,更是如此。所以在发展会展教育时,对总体未来市场前景的预测,一定要谨慎乐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谨防出现“供给过剩”。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证

要加强会展人才的培养,必须先有一支较强的师资队伍。一是学院人才与行业人才的互动。

一方面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担任一定的咨询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聘请相关行业的管理人员来学院任教,促进人才的互动。二是会展教育的专家、教师直接参加会展相关的行业组织。一方面为行业组织的相关政策、制度和相关的行业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和咨询建议,另一方面可利用在行业组织的优势为会展教学服务。

3.注重学生岗位技能训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会展业是一门“学中干、干中学”的实用性极强的行业,会展实务不是在课堂上讲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练出来的,高校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出去,了解会展市场发展趋势,掌握会展项目运作流程,为此应多渠道、多形式拓展会展实践教学环节。

4.拓宽合作办学的思路与途径

为凸显会展专业开放性、国际化的特征,高校会展专业应加快合作办学步伐,广泛利用校外甚至国外教学资源,走国际化、合作化办学之路。与国外高校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高校可与会展产业或会展教育发达的国家或地区高校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吸收国外高校成功办学经验,培养适应我国会展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也可与当地会展协会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协会平台交流信息,参与各类会展项目,组织参与相关研讨会或论坛,承接会展科研课题,为学生实践创造条件;与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1]刘德艳董藩:美国的会展教育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11):46~47.

[2]刘大可: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5).

[3]张显春:对旅游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4]肖轶楠:关于我国会展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旅游学刊,2005.

[5]周云峰于景洋:会展管理与策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商业研究,2005(7).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篇四

摘要:“慕课”的发展为高等护理教育开拓了新的局面,在这场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中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本文旨在简述“慕课”发展现状,展望“慕课”的发展前景并剖析“慕课”在高等护理教学领域所面临的机遇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广大护理教育同仁提供参考。

关键词:慕课;高等护理教育;改革

目前,“慕课”在全球迅速发展崛起,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当代高等教育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核心,让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高等教育界的推广成为可能。高等护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是大学的永恒目标与追求。我国传统高等护理教育面对“慕课”这种全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寻找教学实施策略是目前高等护理教育改革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以前阶段高等护理教育领域开展慕课以来的经验为基础,对慕课教育在全球开展的现状,以及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慕课开展现状和慕课为护理教学方法改革所带来的思考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1全球开展慕课的现状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moocs)的简称,其本意为“大规模、开放性的在线课程”,呈井喷式发展,为教育界带来了一场革命。moocs这个名称是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cormier和bryanalexandaer提出的。massive大规模,指参与课程学习的人数之多。从建立至今的2年就聚集了世界上200多所世界顶尖院校的1300门课程,免费为超过2000万名学生提供在线学习的机会,其规模之大;open开放的,指没有设置门槛,世界各地的学生只要渴求知识,就可以注册学习,让参与全球名校课堂学习变得触手可及;online在线的,指课程7d×24h在线,学生可以在线观看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讨论互动、参加测试,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交互性;course课程,指其课程要素完整,教学过程包括学习目标、学习活动、时间安排、练习和作业、学习评价与反馈、学习成果证明等。目前,全球有十几个国家在积极推进慕课建设,比较有规模的慕课主要有三大平台,分别是coursera、udacity及edx,在这“三驾马车”的驱使下,后续产生了udemy、futurel-earn、canvasnetwork和open2study等4个使用率较高的平台,目前已初具规模。慕课这种崭新的观念涌入中国教育界,在各大高校内掀起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浪潮,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一流名校首当其冲跻身其中,国内的网易、果壳、超星泛雅等各类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全国大规模使用这种开放性网络课程成为可能,同时也对传统教育观念提出挑战。这种打破陈规的教学方式在护理教育领域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针对全新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又将面临怎样的难题值得思考。

2慕课应用于护理学科教学方法改革的前景

“改变教学模式”成为国外教育学者谈论的热点话题,他们指出科技的发展已经影响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怎样认识和处理所接受的信息是他们产生不同见解、产生积极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转换教学理念,将慕课有机融合到护理教育,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国际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接轨的第1步。

2.1慕课的应用促进护理教学方法改革

翻转课堂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起来,使传统教育的本质、主体、客体和重心都发生了变化,与传统教学相比,是两种相反的形式。翻转课堂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增加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体化的接触时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教师退居二线,在学生充分理解和消化知识点的基础上,重引导和解答学生困惑。慕课进入到我国进行大范围推广之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提前进入了护理教育领域范围内,并在其中迅速发展。田志娟等[1]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教学中,采用talbert翻转课堂模型,实现了以视频教学为引导,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导向的翻转课堂教学,教学效果成效显著。李晖等[2]结合护理学科特点提出了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及护理专业的人文性、提升教师实施翻转课堂的能力、实现见习内容的微视化、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信息素养等思考,初步设计了护理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图,用以提升护理学教学质量。以翻转课堂为契机所开展的教学方法改革在我国屡见不鲜,各大院校在摸索中寻找开展慕课建设的最佳方式。

2.2慕课的开展以评促教,有利于教学队伍的建设

目前我国护理人才引进最低门槛为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比例在逐年攀升,护理人才队伍基础厚实,为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分保障[3]。新鲜血液的注入为护理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但是由于教学方面经验欠缺,不能否认护理教育中低水平教师及教学的存在。年轻教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犹如一张白纸,在投身于教育事业初期进行刻画是非常有利于教员教学基本功、教学风格和教学能力培育和养成的。因此,让年轻教员参与慕课建设,不仅能更有效率推进建设进程,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出新一代的教学尖兵。教学活动需要反馈,特别是新的教学方法投入到教学后。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从应试教育过渡到大学的学生还需要教师的牵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在各大高校蜂拥而至开展慕课建设,针对于慕课搭建一个教学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如果缺乏成效分析和过程把控,缺少指标反馈,很难体现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所带来的影响,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最终有可能会让慕课市场泛滥化,学生也无法真正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里获益。慕课在国外先推广起来,一些评价评估教学效果的工具应运而生,值得大家参考。munoz-merino等[4]采用精细化效率策略研究法来评价学员在使用慕课过程中的学习效果,通过软件评价学生参与慕课的过程,其评价要素为是否选择性地学习重点知识?是否跳过重复的知识点?是否全程观看视频课程等,通过学习过程和课终考核来反映学习效果。另有学者采用felder的经典学习方式指数模型(1995)来观测了学生在参与慕课学习过程中所偏好的学习方法,该评分表为自我评分表,从果断地/深思熟虑地、感觉/直觉、有序的/总体的、视觉/语言8个方面对参与慕课学习的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表明,学生偏好于感觉(83%)和视觉(81%)上的冲击所带来的学习效果。作者认为,慕课的多样性和互动性所能带来的视觉和感官上的巨大震撼,可被广大学生所接受,将来极有可能取得较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因此,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建立适宜的评价体系,形成积极的反馈系统,不仅有利于教学方法改进,也有利于新一代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2.3慕课教学有利于教学资源整合共享

慕课教育开展以来,我国各大医学高等院校投身其中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无疑提供了丰富而优秀的教学资源。本校今年参与了超星泛雅的慕课课程,平台上课程丰富多样,且多数为名校、名师所开展的课程。本校从选修课入手,直接利用平台上的课程资源,经过学生选课,开设了几门尔雅通识课程,本校教师安排课程学习进度,并参与互动和答疑环节。本校为军事院校,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学生或多或少对此有不同程度的疲劳感,来自不同院校的在线课程让学生体验到的是另一种别开生面的教学风格。后期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表示课程时间短,每堂课平均10~15min不等,注意力更集中;在短时间内,知识点相对集中精辟,能够保证在10~15min的课程里很好地消化这些内容。另外,课堂不拘泥于教室,可以更灵活地安排学习时间。慕课推进了教学资源的整合、重组和利用,节约人力资源,同时也给慕课的后期建设指明了方向。护理教育承担着培养优秀护理人才的重任,若能够通过以开展慕课的方式促进新一代护士的培养,充分发挥慕课大规模和开放的特点,利用好教学资源,使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护生及护士能够获取优秀的护理教学资源,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护理人才培养[5]。

3慕课为护理教学方法改革带来的思考

3.1对教师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学者对慕课的教学质量提出质疑,认为学生自学形式的在线学习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无法辨别重难点,一些重要的内容会被遗漏[6]。网络课程缺乏有效的`过程管理,无法管理学生的学习过程,继而导致学习质量和成果变形、失真[7]。面对外界对教学质量的质疑,各大平台应该加强研究网络学习过程数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线上线下学习、传统课堂和在线课堂逐渐融合[8]。国内知名学者以学生的身份完成“慕课”注册后,初步设计了一种护理教学与慕课相结合的形式:在课程开放的周期内自主安排学习活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及操作视频观看、指导性阅读护理前沿文献,针对性系统复习知识点,并开展练习操作,参与互动讨论,完成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9]。这样的设计无疑给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要开展慕课建设,护理教师应该如何整合、拆分知识点,达到在短暂时间内有效传递知识信息的目的?应该怎样对一堂课做完整的课程设计?怎样分配讨论环节和视频传授环节?加之前期的教学内容确立、教学设计、脚本撰写到后期的录制、特效处理,工作量成倍增加,这都会给教师带来新的挑战。

3.2学生的学习能力经受住了严峻考验

慕课与传统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完全自愿的,它需要学生充满内在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其参与度和实效性就不能得到保证。有研究显示,在慕课中,学生参与课程的完成率明显低于传统教学方式,麻省理工学院的一项在线开放课程有近16万名学生注册,而实际完成课程的却只有7000多名学生[10];杜克大学2012年开设的生物电冶课程共有12725名学生注册,其中7761名学生观看了课程视频,3658名学生参加了测验,345名学生参加了期末考试,最终仅313名学生通过了期末考试。由此可见,没有学习动机的支撑,没有规范的管理,课程的参与度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有学者对选择慕课的学习动机做了研究,学生选择慕课主要有4个原因:渴望了解新鲜事物,扩展现有知识面;对慕课有强烈的好奇心;自我挑战;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种结业证书。以上4个不成熟的动机导致有多达90%的学生中途退出学习,学生反映对在线课程教学内容理解有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解答,在学习中没有连贯的思维和逻辑感,容易丧失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慕课考验的是他们的自主性,而在我国传统教育背景下学生普遍缺乏的正是自主学习能力,在没有外界压力或学位学历要求下,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课程的延续性都难以保证,这为慕课课程的实施带来一定困难。

3.3护理教学改革在慕课建设中所面临问题的应对策略

护理学科有丰富内涵,它是以医学基础知识、基础护理知识、专科护理知识、临床护理知识等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人文精神为依托的,实训、实践、临床实习为重点的复杂学科。缺乏以上任何一个环节所培养出来的护理人才是不能为社会所用的,一些实践性的经验和经历并不能通过互联网学习来获得,这就决定了慕课在护理教学必然存在局限性。我国长此以往的传统教育在新的教学时代中所暴露出来的短板的确不容忽视,但是传统教育的存在必定有其不可代替的理由。新教学方法的出现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切忌不能盲从以之取代传统教育,特别是护理教育这门复杂学科,并不是所有的护理学课程都适合用于慕课,涵盖理论和实践的课程可逐渐伴行使用慕课教学,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根据其特点,mooc可分别为基于关联主义的慕课(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的慕课(xmooc)两种模式,cmooc其主要特征是基于社交网媒的互动式学习、非结构化的课程内容、注重学习路径的建立、学习者的高度自主性和极大的学习内在动机[11]。xmooc则是与学位教育为主的主流正规高等化教育课程接轨的,具有传统的课程特征,是在先进科技支持下的课程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和突破。从慕课的分类可以看出,护理教育的知识构架与xmooc教学模式更加匹配,可能成为护理教学开展慕课课程建设的靶向结合点。护理学知识分为基础型知识和专业型知识,慕课通常适合于通识性知识的传播。那么,在护理专业慕课课程平台建设时可以试图将护理学课程分为2个部分,通识性、基础性知识可以采用cmooc方式授课,而专业性、技能性、应用性的课程可以设置为xmooc。护理学作为一门兼顾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课程,如果能够做好优质的顶层设计,将慕课应用于护理教学将会有很好的前景,并有希望成为众多课程的参考。除此之外,慕课建设需由院校支持和牵头,制订相关政策,能够对慕课学分进行认证或认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平台建设方面,也需要有合适的、长期可持续的商业合作运营模式,才能具有延续性。如果没有以上政策及领导层面的支持,慕课建设可能会沦陷于起步瓶颈阶段。

4结语

慕课因世界名校的引领,专业化的制作与运营团队,以及互联网的规模效应和放大化的马太效应而备受关注[12]。对中国教育有巨大冲击,慕课的宗旨就是让学习变得触手可及。慕课的出现无疑给高校这位垄断知识的“守护者”敲了警钟,试想,一位极具天赋的程序员,若在慕课平台上获取了麻省理工大学或加州理工学院信息课程的丰富知识,并取得相关资质或证书,那么他有什么理由选择花几年时间坐在大学教室上课呢?这是广大高校及教育者在这场颠覆性改革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毕竟教育是主体,互联网是为教育服务的,不管科技多发达,好的教学方法是不会被轻易取代的。慕课为教学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但基于国情来讲,慕课在中国的开展,仍需要政府、平台、教师和学生各司其职才能让慕课有良好的生存空间。护理学作为医学院校一级学科,如何利用好慕课来推动护理教育改革,找到适当的融合点,让护理教育在根本上有所革新值得进一步探讨。需要在以往的网络课程、电视教材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的雄厚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迈向慕课建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是为传统教育改革服务的,兼顾传统,应用科技,在护理教学改革中必显卓越成效。

参考文献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篇五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更加重视,农村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之相随的农村教育也呈现了科技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村教育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农村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根本,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起步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本论文正是基于此,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现在的分析了解其所在的教育问题,并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试探性的提出一些需要得以改革发展的思考,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他人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并致力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全面强大的基础,依靠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技术生产力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70%的基础上,与之配套的农村小学教育却很难与城市的教育相提并论,其在基础设施,教育师资,教育模式以及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虽然,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良性的发展,国家也通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但农村的特殊社会属性使得小学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师资条件与学生评估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甚至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以整合生源组成,这些都需要各家长的教育工作者和农村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以使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使素质教育在农村得以展开。

1.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农村教育观念与思维的缺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深入,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里只希望学生能认识字、能进行数学计算,而如今,社会的需求使得学生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我国的部分农村,这种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变,其中就包括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概念和农村家长的教育认识,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是小学生必须该受的教育,但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的教育,对其他的素质教育能过则过,没有使教育效果得以体现,比如音乐课的教学依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教学模式,而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发音上存在方言的因素,使得小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够准确,这都是教师的教育概念没有得到改变的体现。

1.2农村教育设施的缺陷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使得农村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校园基础设施与教育基础设施,校园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育等相关的设施较为缺乏,比如很多农村的小学体育场还是砂石跑道,足球场也没有人工草坪的铺设,这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受伤的隐患,而至于其他的体育锻炼设施更是没有,影响学生的锻炼方式选择,使得学生课间玩的多数是自制的娱乐用具,如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而教育当面的设施缺陷是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不完备。据调查,目前只有10%左右的农村学校拥有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更多的`农村学校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电化教学器材,如收录机、投影仪等,音美体器材也很缺乏,几台简陋的录音机,几盒单调的彩笔往往就是农村小学开展音美教学的全部家当。

1.3农村教育师资的缺乏

我国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种群体组成:一是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二是年龄不等的代课老师;三是为数不多的各方面都合格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但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关系难以吸引大量的年轻教师前往教学,教学观念陈旧、知识体系单一、教育模式缺乏变通的老教师依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这种师资现状难以匹配国家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经费及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师外出培训和自我充电的机会较少,更加不利于教师力量的发展。

2.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分析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需要现代化的教育基础与配套设施,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与观念,需要现代化的教师队伍,这些就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农村地方政府进行不断的政革发展。首先,需要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现状,修建适合小学生身体锻炼和体育兴趣培养的基础设施,补充音乐与美术教育的设施辅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标准的听、读、写来为学生提供英语教学;其次,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家长更深刻的理解小学教育的含义,以配合学校教育完成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同时,需要学校与家长优化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办法,改变过去传统的只注重语文与数学成绩的考核方式,需要同时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兴趣、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从重单纯只是评价转向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摒弃只以分数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改革方面,需要通过平台、专业、特长、发展、薪资等方面吸收文、体、美专业的师范毕业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以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建立长效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市的小学教育相对于农村小学教育是先进的,使城市小学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一段时间,农村小学教师到城市小学学习一段时间,形成见习交流制度,以开拓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野。

3总结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发现其中存在的教育问题,并妥善解决时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政府的教育工作重心,改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投入,以及相应的师资体系改革是全面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根本思路。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提供一个参考,以培养出高素质的农村小学生群体。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篇六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实施职业教育大发展战略,高职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存在弊病,严重制约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难以实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根本目标。就如何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研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大百科全书》把高等职业教育定义为“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者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或技能的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以学校为本位、企业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逐渐被扩大为“职业技术和能力的教育与培训”,不仅仅包括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培训还包括对对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以及对下岗工人进行的再就业教育培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重要性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支持,其规模不断壮大,对经济社会的贡献显著增强。但由于高职教育起步晚,发展过程曲折,至今尚未形成完善稳定且普遍适用的教学管理模式。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还都停留在采用老牌高校的做法、相互探讨与交流、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缺乏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由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专科层次人才为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发展现状为端口,及时变革和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该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问题和对策,认真分析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当前教育实际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状况和运行机制,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准确的科学定位。通过体制创新,改革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找到一条适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与运行的机制,从而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三、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转过程中,构成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从而推动学校内部良性运转的方式。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运行机制一般由决策机制、推进机制、调控机制、评价机制、监督反馈机制整合而成。这五个机制通过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契合关系,作用于高职教育管理活动,以达成预期目标的早日实现。关于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现状,国内学者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主要体现在:

(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主要现状及问题

1.宏观角度。从宏观讲,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是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极,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现如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及问题体现在:(1)条块分割的问题。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绝大多数由中专、地方职业院校合并或改造而来,本身的主管部门不仅有地方,也有企业,性质或合办合管或单办单管,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都承担一定的管理职责,各个主管部门都分别有一整套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机构,难免出现协调和管理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2)形式以及途径多样化的问题。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是以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为主体,本科高校下设二级学院和其他形式为辅;独立建制的高职院校历史沿革途径多样,一般可分为由高等专科学校内涵转型、以中专为主的多校合并组建和成人高校和职业高校改制三种。合并改造后的高职院校很容易出现各部门之前无法短时间沟通协调,造成职能交叉;(3)各部门如何参与管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及其他管理部门如何参与管理问题以及这些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另外,社会力量如何共同参与管理。

总的来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现行管理体制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人才培养与就业分割等诸多障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权的划分和管理机构的设置复杂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职责的分散性,极易造成管理上的杂乱无章和工作效率低下。

2.微观角度。从微观上讲,由于受中央和各级政府制度的严格限制,导致高等职业院校还缺乏办学自主权,存在着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目标定位层次相似运行机制不同、发展不平衡、重点不一致,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1)人事制度不健全。人才配置不合理、人事制度僵化。目前高职院校问题集中于管理人员和教师比例失衡、仅靠死工资无法形成激励制度,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高职教师缺乏完善的激励、评价与监督机制,也就不能激励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有所建树;(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构臃肿,办事效率低。合并与重组后导致管理机构设置过多,工作效率不高,很多部门人员浪费,不能合理有效进行分工,不能保证教学活动正常进行;(3)没有建立完成的运行体系。办学条件较差,特别是学生实训条件不足,专业教师实践与技术能力不够强。各项规章制度很不健全不能对教师的行为合理有效的约束,导致机制混乱,缺乏合理有效的保障措施。

c(二)我国高职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现状

运行是指系统的结构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得以运行并产生的功能和性能。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主要体现在办学主体与各级职业教育部门机构之间的衔接问题。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办学特色不明显。高职院校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性、技术型人才为主。但是不是一成不变地针对市场区培养人才,还要有眼光,瞄准市场前景,因办成自己的特色,追求个性化的生存方式。有的高职院校过分迷信国外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常常将将国外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生搬硬套到自身的办学中,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造成了人才资源的严重浪费。就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来看,只有对学校自身资源进行高效整合、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有效结合市场需求,才能办出亮点。

2.缺乏与企业、行业互惠互利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薄弱,无论从生源还是从制度上都得不到保证,加上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困扰与束缚。高职院校以其专业的灵活性得以生存立足,但是很多企业仍然打着追求高学历的技术人才的旗帜,过分重视眼前利益,招收未经职业培训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

3.管理运行机制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社会地位逐步提升。但与高等教育相比,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仍然有限,因此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教学资源缺乏等问题,加上高职院校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人才流失现象愈来愈严重,造成高职院校一度陷入困境,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与认可。

四、完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对策

(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传统的过多的用计划、行政命令手段进行高职院校的管制型政府已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政府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要求政府要处理好政府与学校、培训机构、企业、公众的关系,尤其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从从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提供者”逐渐转变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训的“购买者”;从具体办学中超脱出来,重点做好政策制定与统筹协调等工作以及宣传,监督与调节的功能和效率。运行机制是否有效以及效率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层次间是否职责明确,这一点对改变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的混乱局面尤为重要。

(二)要发挥地方政府在管理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十年,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主体,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角色发挥,地方政府通过政策调控和监管保证高职教育得以正常运转。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把当地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遵循国家方针、政策指导的前提下,动员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对高职院校给予必要的支持,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所辖区域内的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和领导。

(三)健全法律,完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

首先,建立健全法律规范,确保运行机制的规范性。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由于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复杂,各方面无章可循,对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内部结构、职权范围、议事程序等没有明确规定,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没有保障。另外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才能更好的提高效率;其次,还应该规范基本的管理制度外,还要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具体分工、形成相互协调和制衡的治理机制,这样才能既能加强行政管理,也能实现学术创新和学科优化;最后,高职院校要建立合理规范化的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信息的及时回馈,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部门提供依据。通过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通过严格的评价制度和反馈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教师开展高水平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

(四)强化“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打造高职院校的特色品牌

“以人为本”强调把人作为学校管理和决策制定的中心。传统的管理理念仅仅追求数和质的提高,却往往忽视对被管理者个性需求的尊重和关怀,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得不到重视,缺乏积极性。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做到关心教师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积极主动地为高职教师提供服务,以激发教师更大的工作热情。高职院校应当尊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除了教书育人,更要强化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培养职能,发挥人的主动性,激发其创新的热情。高职院校要充分展现其办学特色,做到以特色求质量与效益,以特色求生存和发展,要做到专业特色有别,把自己的学科、专业做到与众不同,形成特色和优势。树立品牌意识,着力打造高职院校的专业品牌和师资、学生品牌,彰显高职院校的特色,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目的和归宿。

餐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题目篇七

论文关键词:防灾教育防灾训练防灾意识

论文摘要:防灾教育对保证国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愈义。目前我国防灾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扣防灾意识不够、防灾应急机制不健全、防灾知识宣传不到位等。从防灾教育的模式、内容和其体措施等方面,对我国的防灾教育体系提出一些看法,以期对我国日后防灾教育的开展有所启示。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主要有地震、洪水、干早、泥石流等。我国自然灾害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明显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我国每年因各种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在亿元左右,受灾人数为3亿一4亿人次。这些年来发生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涝、重庆和四川特大干早、淮河流域特大洪涝、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这次四川汉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更是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一直以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防灾减灾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因我国灾害预防和应对突发性灾害的体制不够完善,特别是防灾教育方面还很薄弱,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仍然十分的严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防灾教育对保证国民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一、我国防灾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的防灾教育十分薄弱,存在很多问题:

二是社会防灾应急体制不够健全,责任不够明确,没有建立完整的防灾应急体系。社会各级和学校对防灾应急预案缺乏了解,缺乏实际防灾、减灾的经验,预案演练不够。例如,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玛依市的剧场火灾酿成的300多名儿童失去生命的惨案,如此严重的事故背后,逃生者拥堵逃生通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逃生时没有良好的秩序,没有逃生的训练,没有临危不乱、不惧、不抢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

三是防灾、减灾的科普知识宜传不够,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缺少必要的避灾、自救和互救常识。比如,11月26日,江西瑞昌与九江之间发生了5.7级地展,地震波及到了湖北省,导致湖北5县市受灾,造成1死81伤,其中81名伤者中78名是学生(其中多名学生受重伤),主要是在避震时拥挤、踩踏造成的。不是因地震本身,而是因地震恐慌造成的人身伤害,着实使人震惊[’〕。

四是各级学校的教学楼、宿舍等达不到规定的防灾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在坟川大地震中,有多所学校的教学楼垮塌,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的建筑达不到应有的防震级别,这是值得教育部门反思的。

二、防灾教育的模式

(一)讲座模式

讲座是防灾教育中比较简便易行的模式。灾害研究专家认为,要提高讲座的效果,首先要促进灾害高度关心人群和灾害低度关心人群之间的互动。对灾害关心度不高的人往往是没有灾害经历,因此他们对灾害的估计比较乐观;而高关心度的人多是亲历、亲见过灾难场面,能够较深刻地理解灾害的破坏性和杀伤力,同时对于灾害中的逃生和救助方法也比较熟悉。通过灾害高度关心的人群对灾害低度关心人群的讲述、劝导和方法传授等,可以使灾害低度关心人群感同身受,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因此在防灾讲座中,适当加人灾害亲历者、救灾人员等人讲述或记录,可以使听讲者通过这些重要的案例知识对某方面灾害有更深刻的认识,再加之专家或教师的讲解,使听讲者获得比较全面的有关灾害的知识。

(二)体脸模式

体验模式可以分成假想体验、模拟体验和真实体验三种形式。一般来说,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前两种。假想体验是让受教育者想象灾害发生的情景,可以是防灾训练人员口述,也可以是录音、影像等教学资料,营造灾害气氛,让受教育者去体会当时的感受,想象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可能采取的自救措施等,也可以让受教育者观看灾害和自救的影像,让他们通过观察学习来丰富自己的逃生知识和技术。模拟体验是模仿真实的灾害现场,制作地震或火灾等等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虚拟的场景,配以指导人员的说明和讲解,让学生亲自使用灭火器等工具,实施模拟自救。这种体验的方式较之讲座具有生动、实用的特点,是比较理想的防灾教育模式。但是体验模式对设施的要求相对较高。比如,日本针对本国自然灾害多发的特点,在全国各地设置了大量的防灾馆、防灾训练中心等机构,接受社会各界人员来此学习如何应对火灾,亲身体验地震发生的情景,学会在灾难发生时如何自救。这种教育模式有效提高了社会大众的防灾意识和防灾能力。

(三)综合活动模式

综合活动模式的方法比较多样。防灾教育机构可以让受教育者自己确定题目,通过查阅资料和社会调查等方法了解灾害的历史、形成原因、预防方法和自救措施等,大家相互之间通过讨论、相互交换意见或谈感想等增加对有关灾害的知识的了解;也可以通过组织与防灾有关的游戏、运动、表演、远足、夏令营等各种活动,增加防灾体验,习得逃生本领,触发对他人的理解和同情。

三、防灾教育的内容

(一)一般防灾教育的内容

一般防灾教育主要是面向大众的防灾教育,主要包括对国民的防灾教育和训练,机关事业团体的专业性防灾教育和训练及其政府组织的综合性防灾教育、训练和演习三大部分。

1.面向国民的防灾教育和防灾演习

在各地方消防部门应专门设立相应的防灾教育中心,由专人负责到学校、单位讲解消防知识,并指导各种防灾训练和演习。

学校应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防灾教育和防灾演习,包括灾害的基本知识讲解、灾害时的避难演习等,同时还包括灾害发生时如何将学生安全交接到家长手中等具体措施。消防员和交通警察则应分别到学校给学生开设消防安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以及自行车的交通安全,从小学开始进行防灾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普及。

社区的防灾演习和防灾知识的普及。各地方政府或社区居委会应定期组织居民进行防灾演习,包括地区的灾害特征介绍,自己所处位置(住所或工作场所)安全性检查和确认,如房屋的抗展性的确认,所在地区届时发生毁坏的可能性大小,以及火灾延烧的'概率等确定;所在地的避难场所的位置和路径的确认,灾害时如何安全避难,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如何急救,灾害时家人安全状况的确认方法等。

2.机关团体的防灾训练

各机关团体应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专业性的防灾训练和防灾演习。通过对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灾害进行预测,针对预测到的灾害特点,进行相应的防灾演习。如地震时指挥和疏导被困的地铁乘客安全避难;防止火灾延烧的消防演习等。例如,韩国地铁火灾事故后.日本地铁公司除了全面检查地铁的防灾系统外,还就地铁在灾害时的紧急停车,通过手动装里打开车厢门,伤员的急救,并在地铁司机的指挥下,沿着地铁隧道进行安全避难等防灾演习。

3.政府组织的防灾训练和演习

国家应制定灾害应对基本法,规定国家防灾训练义务和国家的“防灾日”和“防灾周”,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和企业团体在每年的防灾日举行防灾训练。例如,日本就规定了每年的9月1日为全国的“防灾日”,9月l日所在的周被定为“防灾周”。所以每年的9月1日,日本政府都举行大规模的综合防灾训练和演习。同时,日本的中小学、机关团体以及地方自治体也都将举行不同形式的防灾训练。政府通过这种防灾训练向国民提供必要的防灾知识教育,以达到提高整体防灾意识的目的。

(二)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生作为未成年人,由于缺乏自我救护的知识和能力,往往会成为自然灾害的最大受害者。因此,做好中小学防灾教育对于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是很重要的。对学生的防灾教育,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和心理发育阶段特点来进行。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状况不同,对灾害情况的估计和处理能力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我们在进行防灾教育时,应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安全为原则,在教师和成人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前提下,增加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救助能力。

幼儿园的小朋友对事物的辨别能力相对较低,语言功能也不够完善。他们往往不能意识到危险,或者即使知道危险也无法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成人。因此应该比较早地通过图片、声音和录像等让孩子了解灾害,训练孩子在灾害发生时按照保育员的指示快速行动,当孩子发现火灾等危险隐患时,能及时告知教师或身边的大人,以争取撤离时间。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已经可以认识到灾害的危险性,也能够传达灾害警报,这一阶段防灾教育的重点是使小同学能够在大人的指导下快速、正确地逃生;小学中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灾害的危险性,并自行采取适当的自我保护措施;高年级的学生应了解对各种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况,快速采取行动,不但要确保自己的安全,还应密切关注他人的情况,并采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人。

初中阶段,应该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灾害的理解,不只是让学生产生对灾害的危机感,还要让他们了解灾害可能发生的情境,尽量减少灾害可能给学生造成的伤害,使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应急技能,自制灾害应急手册,做好灾害的日常的预防,在灾害发生后能进行正确的避难活动。初中阶段的学生还应该深人理解防灾、救灾志愿者行动的意义。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都比较成熟,反应灵活,行动敏捷。与老年人、孕妇和残障人员相比,他们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但可以自救,而且他们中的部分人还可能成为救助他人的生力军。因此高中阶段的防灾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在灾难到来的时候,不但确保自己的安全,而且还要为朋友、家人、社区等其他人员的安全做贡献,高中生应具有保护他人的态度和应急技能,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参加当地救灾志愿者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处于困境中的他人提供帮助。

四、防灾教育的其体措施

防灾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包括灾害前的预防,而且还有灾害来临时的逃生、自救和救助他人。

(一)宣传防灾知识,建立预警系统

防灾知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应将“防灾教育”的内容纳人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教育部门应编写危机应对和防灾教育指导方面的教材;政府部门应通过电视、报刊杂志、影像资料、互联网等途径介绍防灾知识,进行减灾知识宜传。另外,消费部门可以通过印制灾害应对手册,散发给居民,详细介绍应对灾害的各种知识;多种多样的防灾培训和演练。个人更应积极配合,从自身做起,不仅要自身掌握防灾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积极参与防灾知识宣传等公益活动。防灾工作的首要环节是房屋建筑、设备器材、门窗等的安全性能,要对其抗震性、耐压性、排水、逃生路径等方面要进行全面的检测和修缮,而且还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预计各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配置灾害发生的警报装置、临时照明装置、紧急对外联络装置、必要的药品和粮食等救灾物质,提高对灾害的反应速度,安排好灾后生活。在许多发达国家,学校不但是学生的学习场所,还是大量市民灾后的避难场所,因此加固学校的建筑,增加设备的安全性能,配备充足的救灾物资等,对整个社区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授自救助人方法,建设防灾教育基地

防灾教育要根据各种灾害的特点,传授相应的应对方式。以地震、火灾、交通事故为例,地震中如何确定震级的大小和危险系数、哪些地方适于避难、什么时候需要撤离房间、需要采取怎样的防护措施;发生火灾如何使用灭火器,防止被烟熏倒,在逃生之后如何请求帮助等;在对待交通事故问题上,怎样避免交通事故、在事故发生后通知警察、早期急救等都应该明确地告诉给学生。另外,建设防灾训练基地也是提高防灾教育效果的重要措施。例如,日本京都市政府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出资兴建了京都市民防灾教育中心并且负担80%的维持费用,用于市民及参观者提供防灾教育及培训。中心最大特点是采用给参观者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为主的教育培训方式。

中心有多种体验项目,如地震体验及训练屋、泥石流体验屋、消防训练室、风速体现室、烟雾躲避训练室、紧急梯子逃生训练等。地震体验及训练既让参观者体验真实的地震发生过程,又培养了参观者减少次生灾害发生及自我保护的意识。泥石流体验能使体验者体验到泥石流发生时的恐怖。消防训练室主要训练灭火器等消防设备使用。中心展示厅用各种图片、文字向人们介绍日常各种防灾知识。中心还开设面向公众的各种减灾培训课程,有面向单位开设消防员培训和向广大市民开设外科医护急救培训等。中心只对单位收取一定培训费用,对公众参观、体验项目均为免费。防灾训练基地是模拟训练模式的必备场所,可以达到防灾演习的效果。

(三)进行逃生和避难训练

在了解了防灾和自救知识后,应有意识地对大众进行实地的演习和训练。政府机构、学校、企业团体应经常在各自的单位进行逃生线路、楼梯的使用、撤离的先后顺序、到达安全地点后的站队位置等方面的训练,这些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演练,力求快而不乱,井然有序。逃生训练可以是有准备、有组织的。当人们逐渐掌握和熟悉了逃生方法,也可以进行突击训练,增加人们的临场感,更真实地体会灾害现场的情境,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人们也需要了解避难场所的合理使用方法,因此可同时展开宿营地的选择、救灾物资的领取、水源清洁、个人卫生、疾病和瘟疫的预防、救护等训练活动。坟川大地震的重灾区的中安县桑枣中学,从20开始每学期组织逃生训练,灾情发生以后全校2200名学生和数百名教师在1分36秒内全部安全撤离,创造了坟川地展中全校幸存的奇迹。逃生和避难训练是保证人们生命安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需要各级单位引起重视,常抓不懈。

(四)加强社会各界的合作

防灾教育需要政府、专家、市民和学校的通力合作。专家的作用是总结和归纳灾害发生的原因、抵御的方法、自救的方法等等,帮助各级单位构建防灾教育的知识和技术支持体系,并且对各单位的防灾教育活动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市民不但要鼓励自己的孩子参与防灾的学习和训练,而且也应该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以形成全民参与、共同学习的氛围。灾害不会只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灾害的偶发性使社区中的所有人都可能成为受灾对象,为了减少灾害所带来的损失,每个人都应该成为防灾教育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校应该成为市民的避难场所,并具有传授和培训防灾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职能,学校教授给学生的防灾知识,还要通过学生传达给其家长和邻居等其他市民,从而增加学校防灾教育的影响面和受益群体。政府要为以上三个部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鼓励和组织多方面的合作。防灾教育需要政府、市民、专家和学校紧密联系,以“尊重和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为中心理念,通过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和普通市民的防灾意识、防灾能力,以创建安全文明的社区和学校。

参考文俄:

[1]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

[2]膝朝阳.恐慌之祸有甚于灾害[n].南方日报,.11.28.

[3]膝五晓,加藤孝明,小出治.日本灾害对策体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郑居焕,李翅庄.日本防灾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启示[j],基建优化,,(2).

相关推荐

迎元旦活动策划书活动安排 元旦活动策划(通用10篇)

征文可以为读者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观点的机会。征文时如何选取适当的话题,吸引读者的兴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征文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写作带来帮助和启发。

2023年的证婚人致辞 精彩的证婚人婚礼致辞(通用13篇)

非常感谢大家今天的到来,使得我们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在撰写总结时,我们需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和段落的连贯性。我挑选了一些开场白的佳作,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的证婚人致

一个人的张扬的散文作品 一个人的村庄散文(精选15篇)

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轨迹和故事,总结人生经历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如何能写出一篇有实质内容的人生总结,需要我们关注于关键事件和关键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2023年大班春季开学温馨寄语 春季大班开学寄语(模板8篇)

奋斗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追求梦想的必经之路。认识到奋斗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要享受奋斗带来的成长和收获。请看一些奋斗中的挑战和困难,或许能够引发我们的思考。大班春季

最新经典年会策划(汇总8篇)

培养环保意识,注重环境保护,是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素养和道德要求。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和监督,保障环境权益和生态安全?接下来是一些环保领域的案例总结,希望能

2023年大学生不旷课保证书(通用8篇)

青春是一本精彩的书,我们应该努力去翻阅每一页。青春是一个磨练意志的时期,我们应该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以下是一些优秀青年的成功经验,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大学生不

最新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内容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模板15篇)

在处理复杂问题时,写一份请示可以有助于集思广益,听取多方观点。在写请示信时,要注意尊重和礼貌,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或冷漠的措辞。这些请示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请

最新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质17篇)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上合作共赢,共同促进国家繁荣发展。如何建设民族团结,需要建立和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

最新简洁的伤感爱情句子摘抄(精选8篇)

运动会是一次展示个人才能和团队协作的盛会,我们需要宣传让更多人了解。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如拉拉队表演、舞蹈比赛等,吸引更多人的目光。运动会宣传语中蕴含着对于体育运

防溺水班会教案初中生(大全8篇)

高三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科知识的难易程度,使其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教学要求。想要了解如何编写一份高效的小学教案?不妨看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