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报告 > 的认识教学设计报告(通用17篇)

的认识教学设计报告(通用17篇)

作者: 文轩

阅读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

《认识角》教学设计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周长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度量单位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具备了测量线段和计算总和以及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研究周长其实就是研究一个图形的“形”和“量”,“一周”是形,“长度”是量。教材通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为之后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等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苏教版版教科书第39—40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测量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树叶、线、铁线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一周边线。

1、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一周边线。

师:春天到了,小蚂蚁也不忘阳光体育运动,树叶就是它跑步的场地。请看(播放课件)。

(1)师:这三只蚂蚁哪只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2)师:那你认为什么是边线?

师:这只蚂蚁不是有沿边线跑吗?你们怎么也说它不是?师:那怎样才算跑一周?

(设计意图: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学生对“一周边线”的理解。教学中遵循从动作表象到符号表象的认知规律,创设了蚂蚁沿树叶爬的情境,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直观中了解一周边线,在思辨中感悟什么是树叶一周的边线,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周边线”和数学中“周长”的联系。)。

2、丰富表象,充分感知一周的边线(1)指一指。

师:(课件出示书签)这里有一张美丽的书签,你能指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指名指)。

师:只能从这点开始指吗?师:那我从这点开始指可以吗?

师:书签和数学书封面比,谁的一周边线长?(说完整话)。

1、物体面的周长。

(1)师:看来物体一周的边线有长有短,数学上,我们说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黑板条贴出)。

师:一起读一读。

师:那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2)找生活中物体面的周长,边指边说。

2、平面图形的周长。

(1)师:物体的面有周长,那下面这些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出示课件)。

师:说得真好。说明只有封闭图形采用周长。

(1)师:再看这些封闭图形,这两个同学描的,你们觉得哪个是对的?

(3)师:能描出它们的周长,那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师:什么是圆的周长?

师:把圆剪一刀分成两个半圆,这半圆还有周长吗?在哪?(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两条线:实物周长和图形周长。结合书签和数学书封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从看到指,从指到描,从物到图,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二、操作测量,再识周长。

1、测量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生:量……。

师:长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

师:我告诉你量的结果,谁来算算它们的周长。

小结:测量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只要用直尺量出各条的长度,再把它加起来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认识了周长是什么,这时抛出“周长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测量、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测量树叶的周长。

(2)学生活动(3)学生介绍量法(4)电脑演示量法。

师:可以先用下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周,把围到的线拉直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围到的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我们把弯曲的边线的长转化成直直的一段线的长来量,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化曲为直法。(板书:化曲为直)。

(在周长概念建立和探索出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后,设计这样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树叶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三、变式练习,深化认识。

1、拉一拉——体会变与不变。

师:老师这儿用铁线围了一个正方形,要想知道它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师:一条边是2分米,那它的周长是()。

师: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形状?(指名拉)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为什么它的形状一直在变,周长却没有变呢?

师:只要整条线的长度不变,无论围成什么形状,周长始终不变,都是这条线的长度。

2、数格子图(1)猜一猜。

师:下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3)数一数。

师:每小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怎样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呢?小结: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同时,周长也有可能相等。在比较时,不能被图形的大小所迷惑,应该比较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4)算一算。

师:这个图形除了数,还有什么更快的办法吗?

师: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时也能通过平移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时容易受到面积的干扰,所以在练习环节灵活运用周才的含义,设置了两次不同的比较,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怎么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才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既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又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方法。)。

四、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1、说一说。

师: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师:你都是用什么方法学到了这些知识?

线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

1/7。

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2/7。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教学目标:

3/7。

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4/7。

今天这节课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线)。

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有特点的线)。

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板书:直的线)。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找一找:请同学们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同学交流,找生活中直的线。

5/7。

师:想一想,我们找的这些直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直的线都有两个点,谁知道这里的两个点叫什么名字?端点。对。同学们找的这些点在数学上叫端点。我们把这有两个端点的直的线叫做线段。

3、找生活中的射线,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

4、读一读:自学读一读,学生明白线段和直线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并且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课件出示闯关练习:

6/7。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创新,感知提升。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鼓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地去探索,争取取得更多的收获。

7/7。

认识线教学设计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图片。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条直线,最多可以画()条直线。

“认识比”教学设计

结合“图片像不像”“调制蜂蜜水”等情境,找到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各部分名称,能通过化简比或求比值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用两种形式表示比例。

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自学和合作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通过情境理解比例的意义,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通过求比值或化简比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并正确的写出比例。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学卡。

1.复习学过的有关比的知识。

2.谈话引入新课。

1.教学比例的意义。

你们能说出每幅图的长与宽的各是多少吗?请在学习卡上写下来。

写出长与宽的比,并求出比值。完成学习卡的第一题。

2.初步感知比例的意义。

(1)交流反馈。

(2)引出比例的意义,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3.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请大家自学16页的“认一认”,完成学习卡的第二题。

4.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师:在图上这五张图片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系统的总结,传递给学生一个信号,考虑问题要多方位思考。】。

5.内化意义,提高认识。

(1)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要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怎么办?”

6.引申应用。

学生自学数学书的16页的问题三。

7.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8.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17,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根据给定的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导入。

谜面:有位勤劳的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谜底:太阳。

(2)继续追问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并让学生指出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即东;太阳落下的方向为西,继续让学生指出西所在的方向。

这是通过太阳知道的两个方向,除了这两个学生还认识哪些方向?引出南北这两个方向,又该怎样辨别呢?(学生可能存在疑惑)。

揭示并板书本节课题“认识方向”。

二、提出问题。

生活中怎样辨别方向?

三、

尝试与探索。

(一)认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1、借助儿歌进一步认识方向。

(1)齐读儿歌后并让一位同学独自朗读。

(2)老师带领学生配合动作示范方向歌。面朝东方,伸出右手指出前面为东、后面为西、左面为北、右面为南。

(3)找一位同学台前展示方向歌的动作,加深印象。

2、通过做游戏,进一步认识东西南北,发现特点。

(1)先做简单的用手指方向的游戏。老师说方向,学生按要求指方向。

(2)后加深难度做听口令转身说方向的游戏,老师着重说东西、南北两对相对的方向。

(3)找两位同学台前展示分别面向东方和西方时的情况,让学生发现东西相反的特点。

(4)再找两位同学台前展示分别面向南方和北方时的情况,让学生发现东西相反的特点。

(5)教师。

总结。

这两个相对的方向的重要性,并强调说到东就要想到后面的方向是西;说到南就要想到后面的方向是北。

3、给出一个方向,能辨别出其他方向。

(1)继续做转身的游戏。老师台前示范,让学生连续向右旋转并说出对应的方向。

(2)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刚才依次说了哪几个方向。

(3)根据刚才说出的东南西北的顺序,追问学生东南、南西、西北、北东两两方向的距离--离的近即挨着的。

(4)同桌互相说一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在什么位置。

(5)老师提出问题,当面向东时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让学生自己根据一个方向辨别出其他的方向。

(6)当面向北方时,你的前后左右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四、交流与解释。

回顾我们是怎样辨别方向的?

教师总结:利用太阳这一标志性物体找到其中一个方向,再辨别其余的三个方向。

五、应用与拓广。

实地辨别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呈现小军迷路的情景图,学生帮小军辨别建筑物分别在他的东南西北哪个方向?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标志性物体太阳,即小军面朝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东方。

(2)让学生说出其余三个方向。

六、小结作业。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北南(卡纸)。

西

对教学设计认识

1、正确地理解教材。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2、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

(3)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

(4)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进行有机整合。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内容: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2)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2.熟练运用板书。

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板书包括正板书和副板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3)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4)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对学生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1.学生的学业评价。

(1)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1)能够评课。

(2)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

《认识角》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二、新授: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四、课堂小结。

《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认识角教学设计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啊?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啊,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老师啊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课件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3.1分师:小朋友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

1谁来当小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介绍绍?这枚硬币啊,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板书:分)。

元、角、分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单位名称。

4.认其他人民币。

(这张紫色的是5角,黄色的硬币是5角,还有硬币是1角,2分,5分)5.同桌互认。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快速的认出人民币了吗?同桌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人民币,另外一位小朋友说说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开始。

6.分类。

我们能把刚才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重点按单位分。

7.想想做做1。

1.教学1元=10角,1角=10分。

师:好,小朋友请坐好。刚才啊,这两个小朋友最先坐正而且做得很直,好,请你们上来。老师要把我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呵呵,羡慕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努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呢)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打开看看就知道了,是吧?(老师揭开两个红包,得出1元和10角)师:这是多少?(1元),再看看,有没有了?(呵呵,很多小朋友忍不住笑了,确实,比起长辈们给你们的百元大钞,确实挺少的,不过却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一元钱很珍贵。)。

《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数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自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感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小学里所学的数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2、师:数的认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整除,内容较多,我们先来梳理下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梳理数的意义。

2、师:什么是自然数?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

3、小数的意义:

师:小数可以怎么分类?板书:(1)按小数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还可以分为纯循环小数如0.55…、混循环小数如:7.23838…(2)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否为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混小数)如0.78和1.25小结:小数实际上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的意义。

三、梳理数的读写法。

1、师:下面我们复习梳理第二个内容数的读写法,提到数的读写法我们就要说一说计数单位和数位表,谁来说说我么学过的计数单位有那些?课件出示: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2、师:大家看着个数位表,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如万所占的位置是万位,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课件出示。

小结:谁来说一说整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小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梳理数的改写。

2、数的改写。

师:有时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我们做一下练习。订正时问一问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数的改写只改变计数单位,结果是原数的准确值;取近似数是在改变计数单位的同时,对尾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近似值。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一般情况我们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卷。

六、全课总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认识角教学设计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创设: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二、探究与体验。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三、实践与应用。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数认识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认识比教学设计

能根据示意图辨认事物所在的方向,并能用方向词语描绘事物所在的方向。

经历观察、描述平面图中事物所在方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辨认方向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科书上插图。

复习引入。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线路图。

1.丫丫家的位置。

(1)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每个建筑所在的方向。

(2)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丫丫家的位置吗?

(3)提出“说一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丫丫家的人会去的地方,并说出这些地方行走路线。

(4)学生讨论去某个地方的行走路线。

2.行车线路图。

(1)出示线路图。提出问题,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4)议一议。

师:张大爷在长途汽车站,要去火车站,请同学们议一议他该怎么走。

指名汇报,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以下两种行走方案:

其一:可以乘1路先往北走2站到达邮局,再往西走2站到达火车站。

其二:也可以乘5路先往西走1站到达商场,再往北走2站到达火车站。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2)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从“长途汽车站”到“火车站”该怎么走?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2

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

(板书)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1、认识黄金比:

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

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

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前思考:

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课前思考: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

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相关推荐

2024年文秘工作的理解(精选15篇)

利用范文范本进行模仿和仿写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和写作速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实用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帮助。市教育局办公室为党政合一办公

书法社团工作总结范文(16篇)

一个月一次的工作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以改进,避免重复犯错。通过阅读他人的月工作总结,可以了解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和特点,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

抗震救灾工作总结建设系统范文(22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内工作表现的回顾和总结,对工作成果、问题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范文中的月工作总结充满了思考和反思,通过对自己工作的梳理和总结,发现了许多

电力基层员工心得体会(实用20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生涯,无论是高层管理还

员工租车协议书篇(优秀12篇)

范文范本的阅读和学习是提高写作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写作技巧的有效培养方法。这些范文范本来自于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优秀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经甲乙双方平等

复工复产公司(汇总15篇)

为了确保公司的长期生存和竞争力,管理层需要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优化。以下是一些关于公司战略规划和变革管理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空港经济区水务局当

物业儿童节活动方案(专业15篇)

活动方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参与人员的需求和意见,从而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以下是一些通过精心调研和策划的活动方案,它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组织和推进活动。

数据库总结心得大全(19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工作或生活后,对所获得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记录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是对过去经历的一种

安全培训心得体会和认知(精选12篇)

写培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知识结构,形成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请看以下的一些学员的心得体会和总结,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借鉴和启示。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场认知图式

XX年文明创建工作总结(实用17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过去一个月工作的回顾和评估,也是为了更好地规划未来工作的关键一步。最后,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并写出令人满意的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