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毕业设计 > 认识教学设计的(实用16篇)

认识教学设计的(实用16篇)

作者: HT书生

范本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已有作品的整理和归纳,为我们提供一种学习和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途径。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的思考和探索。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

预设:小羊没有绕着边线跑;小马没有再回到起点;2.小结。

大家看一下小马的路线,“一周”应是从起点出发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起点终点重合),像跑道一样在一个平面上能从起点出发绕边线一圈再回到起点的没有缺口的图形叫封闭图形,(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周长,我们今天就学习图形的周长。

二、探究新知。

1、找一找、摸一摸。

(出示课件)大家找一找身边的物体表面的边线,并用手来摸一摸。生讨论交流。

汇报。

2、大家真棒,老师这儿有几道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课件出示1小题。投影展示出错较多的同学。重点讲解如何测量树叶的周长。

三、巩固练习。

1、大家再看一下2小题,判断并说一下理由。

2、大家再算一下三个花坛的周长分别是多少?3.量一量,这两个图形的周长谁的长?

四、

总结。

谈收获。作业。

回家量一下你的腰围是多少?

《认识8》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p10—12页。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让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基本特征的过程,提高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研究,使学生掌握研究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圆柱的侧面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师:(出示长方体的模型),我们在认识长方体时主要认识了它的哪些方面?

生:长方体的组成,就是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师:正向大家所说,我们在认识一种几何图形时,通常研究它的两个方面:即它的组成和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种方式研究一种新的立体图形。

师:屏幕上的这些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

(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圆柱的认识。(板书课题)。

2.。

师:研究圆柱,我们先要研究圆柱的组成,每个人都有一个圆柱形的物体,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看一看,援助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学生独立观察、操作)。

生1:圆柱有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周围的面。

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生3:圆柱有无数条高。

师:你能给大家指一指圆柱的高在哪里吗?(学生指)。

 (5.49kb)3.。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圆柱是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侧面组成的,是不是任意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呢?(不是)我这里有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圆和一个侧面,他们能不能组成一个圆柱呢?(不能)。

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手中的学具进行研究。

汇报1:

生1:圆的大小和侧面的粗细一样。

师:大家的感觉没错。可是老师总感觉底面圆和侧面之间的关还不够具体,谁有办法能让大家很容易的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再次进行小组合作。

汇报2:

组1:我们可以把圆柱的侧面剪开,把它展开后就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这样它们就都成了平面图形,就容易进行比较了。

在以前的学习中,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这一方法?

生2:学习圆的周长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

生3: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也是用到了这一思想,把原转化成了近似的长方形。

师:大家的想法很有创造力,那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底面圆之间有什么关系?

组2:现在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

师:大家把剪开的圆柱体再围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结果。(学生操作)。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展开后的长方形和圆柱的关系?

生5: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

板书:

师:请同位两个用本子作学具互相说一说。

师: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发现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现在每个小组都有一张长方形纸(长62.8厘米、宽31.4厘米),你能利用刚刚学到的知识做一个以这张长方形纸为侧面的圆柱吗?请大家先讨论应该怎样去做,有了想法后动手操作。(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组1:我们组是利用长62.8厘米求出了底面圆的周长也是62.8厘米,62.8÷3.14÷2=10厘米,所以底面圆的半径是10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粘起来就做成了一个圆柱。

组2:我们是把31.4厘米作为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是5厘米,用圆规画出了两个圆做成了圆柱。

师:请大家把做成的圆柱举起来互相欣赏一下。虽然两个小组做成的圆柱形状不同,但他们都用到了今天所学的圆柱的基本特征:圆柱由两个完全相等的圆和一个侧面围成的,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发展,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圆柱?请标注来。

2.折一折,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图形,写到括号中。

《认识角》教学设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

一、内容设计。

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第1道例题是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抽象出图形,认识角的形状,教学角的各部分名称;第2道例题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并在操作活动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题是观察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所形成的角,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通过观察直接判断角的大小,接着教材还介绍了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题,大体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2、3题,主要是从图形中辨认出角或数出角的个数,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第二部分为第4。5题,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并提高对角的大小的直观判断能力。

二、编写特点。

1、初步认识角时,教材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实物,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这就是角。然后,让学生从教材所给的图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这样,把角的认识和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2、教材设计了做一个角和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活动。活动编写开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弹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能给出想法、做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既可加深对角的认识,又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

3、教材加强与其他知识内容的联系,体现综合性。比较角的大小时选择“钟面”作为学习素材,通过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的转动,不仅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而且也深化了对有关钟面的认识。

4、教材结合已经初步认识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以及其他的多边形,让学生数出这些图形中角的个数,引导思考“你发现了什么?”。这样既巩固了对角的初步认识,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这些安排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数学内容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很有意义的。

5、例题的编写有层次,有一定的弹性,条理清晰,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如“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等启发性的语言确立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例题和习题可操作性强,调动了教师的能动性,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真正体现了《标准》提出的教材编写思想。

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比较、判断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角。

2、并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样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每人准备一副三角板,一些实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实物素材(钟、瓷砖、五角形、三角板等)。

1、导学:瞧!同学们,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的礼物,喜欢吗?请每个小组拿出这些礼物摸一摸,看一看,他们各是什么样儿的。(学生观察、相互议论、师参与)。

2、展交:你们发现了吗?这些礼物里藏着一些新的几何图形,瞧!(课件演示抽象角的过程)我们把这些图形就叫做“角”。

这些角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请仔细观察、找一找,是几部分组成的。(先让学生说,如有困难教师帮助。)。

3、组织互学:你还能找出这些礼物的哪些地方还藏着角吗?(自己找一找,然后在小组里指一指、说一说。小组长汇报学习情况。)。

4、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后指给同学或老师看一看。(相互评价)。

二、动手做角,加深认识。

5、导学:从叔叔阿姨送来的礼物中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一说角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吗?(相互说说后指名说)你能想办法做一些角吗?请动手试一试。

6、组织展示。(教师评价、鼓励)。

7、引导自学:看看蔬菜老师们又是怎样想办法做角的(引导学生读图)?你也拿出自己的学具学一学,做一做。做出后相互看看。

三、观察比较,感悟大小。

演示活动:教师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叉开的大小,感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与角的大小的关系。

1、导学:刚才我们转动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时看出两针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说说自己的体会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展示交流:根据你的想法判断教材74页四个钟面上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判断后在小组里说一说,相互评价。)。

3、导学:我们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先判断教材75页两个钟面上角的大小,然后再看看萝卜老师是怎样比较的。(课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较方法)。

用这种比较方法比较老师给你们画的两个角的大小,并给你的同伴说出比较的结果和比较的方法。

导学:你知道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角的大小吗?请想一想,试一试。(学生探索讨论后组织展示交流)。

四、应用拓展,积累经验。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同学们表现真棒,从叔叔阿姨们送来的礼物中学会了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老师也想考考你们,请完成第1题。

组织交流,评价鼓励。(作出判断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判断的理由。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2、自己测试。

完成“想想做做”2、3题。(老师报结果学生自己评价)。

引导思考:“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全班交流。

按规律判断。(师说图形生判断,相互评价)。

3、玩一玩。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纸扇和剪刀按老师的要求玩一玩。(师说要求,生亲自操作。)。

多玩几次后组织说说得出的结论。

根据刚才的结论你能很快判断一些角的大小吗?请试试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区别的角。)。

4、总结评学,拓展延伸。

总结评学。

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应用:“导学、展交、训练”教学模式,按照“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并认识图形、做角并认识角的大小、体会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思路分层次组织教学,巧妙地把导学、展教、训练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条有理,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

课堂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而展开教学。课堂活动中把课件演示和学具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促进对角的认识,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突出了‘动手操作’这一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总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做到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条件,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对教学设计认识

1、正确地理解教材。

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或思维导图。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

2、实证性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1)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

(2)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

(3)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

(4)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能进行有机整合。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主要包括以下七点内容: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1)运用表情、手势等体态语和副语言加强信息传达的效果。

(2)根据学情灵活地进行讲解、阐释、举例。

;..2.熟练运用板书。

板书设计巧妙,突出重难点和知识间的联系,有一定结构性。板书的呈现随着课堂进程有生成性。板书字体端正,大小合宜,有一定书写速度。板书包括正板书和副板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4.恰当地提问与有效追问。

(1)根据教学设计时构想的主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和对象、以恰当的方式提问。必要时对主问题进行变通处理。

(2)根据课堂上变化的学情,临时提出一些散问题,或引起学生注意,或促进知识掌握,或启发思考。

(3)问题本身及其表述能让学生理解。提问精当并有一定顺序,避免杂乱、肤浅等弊端。

(4)掌握重复问题、重新表述问题、停顿、搁置、分配等提问技术对学生进行灵活有效的追问。

(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1)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尽量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满足于少数积极学生烘托的课堂气氛,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利用提问、目光交流、走动接近、个别指点等形式,对沉默和边缘的学生进行感情和智力的支持。

(2)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面谈、笔谈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个别化指导。

三、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标准:

1.学生的学业评价。

(1)能够利用提问、活动观察、态度表现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并及时利用评价结果促进学生学习。

(2)能够选择题目或命题,以考察学生当谈学习的效果。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1)能够评课。

(2)根据学生的表现,分析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的成败,养成反思的习惯并能够根据反思结果提出自己近期改进教学的想法。

;.

《认识角》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二、新授: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四、课堂小结。

《认识8》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熟练的数出8和9、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6—9数的顺序,会用“〉”、“”、“=”这些符号比较它们的大小。

3、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会用8、9表示物体的个数,掌握6-9的数序。

教学难点:能工整地书写8、9。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53页的主体图)当你来到这样一个花园里,你有什么感觉?

二、探究体验。

师:在这样美丽的花园中你都发现了什么?

师整理板书:大树(图)蝴蝶(图)。

小花(图)花盆(图)。

汉字(图)人(图)。

数一数、摆一摆:请大家用小圆片摆出和花一样多的数量?(8个)。

再添一个是多少?(9个)师板书:8和9。

2、掌握数的顺序,比较熟的大小。

请大家拿出计数器,在计数器上拨出8和9,和同学们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先拨7个珠子,在拨上1个珠子,就是8个,8个珠子,再拨上1个珠子就是9个珠子。

请同学们数一数54页直尺图上的数字,并观察点子图,你能发现什么?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直尺图上的数字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知道了点子图也是从左向右每次多一,从右向左数,是每次少一;我还知道9比8大,7比8小。

3、完成54页中间的4道填空题。

读算式板书:7889。

8798。

师引导学生观察这4道题,发现每竖行对着的这两道题之间的关系。

4、感受8和9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的区别。

指导学生给54页蝴蝶涂色。

5、写数字:师示范书写,并讲解要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8的第1题,让学生巩固1-9的顺序,学会正数和倒数。

2、完成练习8的第2题,问:你是怎样连的?

四、家庭作业。

1、你发现生活中8和9还可以表示什么?说一说。

教学反思:。

1.在教授学生能正确的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时,我充分利用了挂图,创设情景,使学生在有趣的情景中正确的数数量是8和9的物体个数。并且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意的培养学生有序的看图,有序的数数的方法。

2.在教授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时,我使用了直尺。学生通过学习直尺上的0-9的数字很直观的掌握了8和9以内的数的顺序。并且我安排学生看着直尺整着和倒着数直尺的数。

3.在比较9以内的大小时,我使用了挂图、点子图和计数器。使学生在比较了8和9的大小后,非常直观的了解到9大于8,8小于9。

4.在教授8和9的写法时,我采用先在黑板上示范,再让学生书空,最后才在课本上描红。这样安排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掌握的比较好。

5.在教授“几”和“第几”时,我采用了做游戏的方式,让班级中的一个小组起立,听老师口令,“请从前往后的第8个同学站起来!”“请从前往后的8个同学站起来!”这样的安排,学生直观而形象的理解了“几”和“第几”的区别。

对教学设计认识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优秀的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起学生对自己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青少年一般都具有好奇心。“新”才容易引起人的兴趣。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而且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了今天的视频讲座之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和认识。结合理论的学习,再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一、定好目标: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务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完成这一任务,落脚点在课堂教学。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教学,并以此统摄和改造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程改革的趋势,也只能是无本之花。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规定,创造性地开发教学资源、开放性地规划教学过程,以达到生成性实施课程的目的。要强调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必须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三维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对教学中设计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1、教学设计要讲究方式方法,无论进行哪一部分教学,都应根据内容,注意方法多样性。如果能从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的重点,从生疑、质疑入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因到果地思考,就能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块,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最好是所用手段和方法能使学生亲自参与进去,通过他们的说、演、论达到教育目的,比如说:在学习七年级下册第14课第二框“过富有情趣的生活”时,我就把歌曲、实验、辩论、快乐接龙游戏等纳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效果特好。2、教学设计要讲究要特别注意情境设计和材料运用。所用事例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距离学生近的、内容新颖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认可,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因为这些事件就发生在家门口,有些学生还亲身参与过。当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

二、吃透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学的蓝本,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教学的导向性。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是理解教材。离开了教材的分析,教学设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

分析好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了解学生思维方式、困惑疑点,以实施针对性、启发式;了解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以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防止因脱离实际、传授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四、做好拓展:思想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使教学设计的要素充满“六有”那就离不开生活。教育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一定要把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习惯,不仅仅是读死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教学设计要注重“思”,教与学的反思,是教学设计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既包括学生反思,又包括老师反思,学生可写自己的所得、所惑,老师可写自己教学中的成败得失。在不断。

总结。

中纠偏改错,在不断总结中成长进步“反思”部分,刘老师在今天的学习中提到:赖格卢特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因此教学设计中预留出“反思”的部分,便于教师及时、随时的对教学进行反思并改进。

总之,精心设计的思想品德课有了精彩的导入,环环相扣的过程,完美的结课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课堂想不高效都困难。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第一次系统的接触周长这个概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线段的长度概念和度量单位有了一定认识,并且具备了测量线段和计算总和以及熟悉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周长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周长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对周长的测量、计算及应用有更好的理解认识。研究周长其实就是研究一个图形的“形”和“量”,“一周”是形,“长度”是量。教材通过描一描、量一量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亲身体验、充分感受,从而理解周长的含义,为之后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等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苏教版版教科书第39—40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测量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学会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并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理解周长的含义,培养空间观念。教具准备:树叶、线、铁线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一周边线。

1、借助情境,初步感知一周边线。

师:春天到了,小蚂蚁也不忘阳光体育运动,树叶就是它跑步的场地。请看(播放课件)。

(1)师:这三只蚂蚁哪只是沿着树叶的边线跑了一周?(2)师:那你认为什么是边线?

师:这只蚂蚁不是有沿边线跑吗?你们怎么也说它不是?师:那怎样才算跑一周?

(设计意图: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学生对“一周边线”的理解。教学中遵循从动作表象到符号表象的认知规律,创设了蚂蚁沿树叶爬的情境,化静态、抽象为动态、形象,让学生在直观中了解一周边线,在思辨中感悟什么是树叶一周的边线,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周边线”和数学中“周长”的联系。)。

2、丰富表象,充分感知一周的边线(1)指一指。

师:(课件出示书签)这里有一张美丽的书签,你能指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指名指)。

师:只能从这点开始指吗?师:那我从这点开始指可以吗?

师:书签和数学书封面比,谁的一周边线长?(说完整话)。

1、物体面的周长。

(1)师:看来物体一周的边线有长有短,数学上,我们说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黑板条贴出)。

师:一起读一读。

师:那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2)找生活中物体面的周长,边指边说。

2、平面图形的周长。

(1)师:物体的面有周长,那下面这些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出示课件)。

师:说得真好。说明只有封闭图形采用周长。

(1)师:再看这些封闭图形,这两个同学描的,你们觉得哪个是对的?

(3)师:能描出它们的周长,那说说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师:什么是圆的周长?

师:把圆剪一刀分成两个半圆,这半圆还有周长吗?在哪?(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两条线:实物周长和图形周长。结合书签和数学书封面,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感知周长,然后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指一指、描一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学生们从看到指,从指到描,从物到图,经历丰富的感知过程,从理性上认识周长。)。

二、操作测量,再识周长。

1、测量三角形和长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呢?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生:量……。

师:长方形要量几条边,为什么?

师:我告诉你量的结果,谁来算算它们的周长。

小结:测量由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只要用直尺量出各条的长度,再把它加起来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认识了周长是什么,这时抛出“周长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测量、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认识,同时为以后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2、测量树叶的周长。

(2)学生活动(3)学生介绍量法(4)电脑演示量法。

师:可以先用下线沿着树叶的边线围一周,把围到的线拉直放到直尺上量一量,围到的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

师:我们把弯曲的边线的长转化成直直的一段线的长来量,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化曲为直法。(板书:化曲为直)。

(在周长概念建立和探索出多边形周长计算方法之后,设计这样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树叶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并得出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同时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

三、变式练习,深化认识。

1、拉一拉——体会变与不变。

师:老师这儿用铁线围了一个正方形,要想知道它的周长,我们需要测量几条边的长度?师:一条边是2分米,那它的周长是()。

师: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形状?(指名拉)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为什么它的形状一直在变,周长却没有变呢?

师:只要整条线的长度不变,无论围成什么形状,周长始终不变,都是这条线的长度。

2、数格子图(1)猜一猜。

师:下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3)数一数。

师:每小格的边长是1厘米,那怎样知道每个图形的周长呢?小结: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同时,周长也有可能相等。在比较时,不能被图形的大小所迷惑,应该比较它们一周边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4)算一算。

师:这个图形除了数,还有什么更快的办法吗?

师: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有时也能通过平移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在比较周长时容易受到面积的干扰,所以在练习环节灵活运用周才的含义,设置了两次不同的比较,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无论图形怎么变化,只要一周边线的长度不变,周才就不变的道理,突破了难点,既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又渗透了平移的数学方法。)。

四、全课总结,课外拓展。

1、说一说。

师:说一说你这节课的收获。

师:你都是用什么方法学到了这些知识?

线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

1/7。

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2/7。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教学目标:

3/7。

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4/7。

今天这节课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线)。

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有特点的线)。

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板书:直的线)。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找一找:请同学们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同学交流,找生活中直的线。

5/7。

师:想一想,我们找的这些直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直的线都有两个点,谁知道这里的两个点叫什么名字?端点。对。同学们找的这些点在数学上叫端点。我们把这有两个端点的直的线叫做线段。

3、找生活中的射线,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

4、读一读:自学读一读,学生明白线段和直线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并且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课件出示闯关练习:

6/7。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创新,感知提升。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鼓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地去探索,争取取得更多的收获。

7/7。

认识方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生活,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会根据给定的东、西、南、北中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2、经历探究辨别方向与确定位置的过程,体验合作探讨问题的乐趣。

3、能在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有关方向和位置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并会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导入。

谜面:有位勤劳的老公公,天色一亮就出工,从东到西忙不停,直到傍晚才收工。谜底:太阳。

(2)继续追问太阳从哪个方向升起?并让学生指出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即东;太阳落下的方向为西,继续让学生指出西所在的方向。

这是通过太阳知道的两个方向,除了这两个学生还认识哪些方向?引出南北这两个方向,又该怎样辨别呢?(学生可能存在疑惑)。

揭示并板书本节课题“认识方向”。

二、提出问题。

生活中怎样辨别方向?

三、

尝试与探索。

(一)认识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1、借助儿歌进一步认识方向。

(1)齐读儿歌后并让一位同学独自朗读。

(2)老师带领学生配合动作示范方向歌。面朝东方,伸出右手指出前面为东、后面为西、左面为北、右面为南。

(3)找一位同学台前展示方向歌的动作,加深印象。

2、通过做游戏,进一步认识东西南北,发现特点。

(1)先做简单的用手指方向的游戏。老师说方向,学生按要求指方向。

(2)后加深难度做听口令转身说方向的游戏,老师着重说东西、南北两对相对的方向。

(3)找两位同学台前展示分别面向东方和西方时的情况,让学生发现东西相反的特点。

(4)再找两位同学台前展示分别面向南方和北方时的情况,让学生发现东西相反的特点。

(5)教师。

总结。

这两个相对的方向的重要性,并强调说到东就要想到后面的方向是西;说到南就要想到后面的方向是北。

3、给出一个方向,能辨别出其他方向。

(1)继续做转身的游戏。老师台前示范,让学生连续向右旋转并说出对应的方向。

(2)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说出刚才依次说了哪几个方向。

(3)根据刚才说出的东南西北的顺序,追问学生东南、南西、西北、北东两两方向的距离--离的近即挨着的。

(4)同桌互相说一说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在什么位置。

(5)老师提出问题,当面向东时你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让学生自己根据一个方向辨别出其他的方向。

(6)当面向北方时,你的前后左右又分别是什么方向。

四、交流与解释。

回顾我们是怎样辨别方向的?

教师总结:利用太阳这一标志性物体找到其中一个方向,再辨别其余的三个方向。

五、应用与拓广。

实地辨别生活中的东、西、南、北。

呈现小军迷路的情景图,学生帮小军辨别建筑物分别在他的东南西北哪个方向?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标志性物体太阳,即小军面朝早上太阳升起的方向东方。

(2)让学生说出其余三个方向。

六、小结作业。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布置课后任务让学生找找还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北南(卡纸)。

西

线认识教学设计

王亚玲。

吴正宪老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这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所以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把预设周全作为备课的一条标准。“线的认识”这节课结束后,我静静地反思了一下这节数学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在授课之初,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生活的实际,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

新课标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的理解数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线,让我们去找找看吧”这一生活实际中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找线,从而引入课题《线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展开生活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还让学生把线段、射线和直线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个新课程理念。

4、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大家看到铁轨时,有什么感觉?”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觉得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交流,让他们观察,猜想,独立思考等,从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足:

本堂课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所以造成整课的不完美。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还应加强,学生参与面还要再广一些,这样,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

毫米认识教学设计

陈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3、明确进率。

生:一个1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就是2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练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5、测量。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7、画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长28毫米的线段。

三、综合练习。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2、同学们真棒,闯过第二关了,看看第三观。《课件:文字叙述》。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10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m

dm。

cm。

mm。

1厘米=10毫米。

数认识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认识角教学设计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啊?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啊,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老师啊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课件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3.1分师:小朋友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

1谁来当小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介绍绍?这枚硬币啊,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板书:分)。

元、角、分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单位名称。

4.认其他人民币。

(这张紫色的是5角,黄色的硬币是5角,还有硬币是1角,2分,5分)5.同桌互认。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快速的认出人民币了吗?同桌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人民币,另外一位小朋友说说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开始。

6.分类。

我们能把刚才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重点按单位分。

7.想想做做1。

1.教学1元=10角,1角=10分。

师:好,小朋友请坐好。刚才啊,这两个小朋友最先坐正而且做得很直,好,请你们上来。老师要把我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呵呵,羡慕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努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呢)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打开看看就知道了,是吧?(老师揭开两个红包,得出1元和10角)师:这是多少?(1元),再看看,有没有了?(呵呵,很多小朋友忍不住笑了,确实,比起长辈们给你们的百元大钞,确实挺少的,不过却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一元钱很珍贵。)。

数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自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感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小学里所学的数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2、师:数的认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整除,内容较多,我们先来梳理下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梳理数的意义。

2、师:什么是自然数?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

3、小数的意义:

师:小数可以怎么分类?板书:(1)按小数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还可以分为纯循环小数如0.55…、混循环小数如:7.23838…(2)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否为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混小数)如0.78和1.25小结:小数实际上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的意义。

三、梳理数的读写法。

1、师:下面我们复习梳理第二个内容数的读写法,提到数的读写法我们就要说一说计数单位和数位表,谁来说说我么学过的计数单位有那些?课件出示: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2、师:大家看着个数位表,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如万所占的位置是万位,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课件出示。

小结:谁来说一说整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小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梳理数的改写。

2、数的改写。

师:有时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我们做一下练习。订正时问一问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数的改写只改变计数单位,结果是原数的准确值;取近似数是在改变计数单位的同时,对尾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近似值。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一般情况我们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卷。

六、全课总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相关推荐

村委委员工作心得体会(热门20篇)

总结工作心得体会是一个积极的行为,有助于我们成长和进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给大家一点灵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我

安全自护教育活动总结(通用23篇)

每次活动总结都是一次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的机会,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做出相应的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动总结范文,这些范文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

投资的心得体会和感想范文(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心得体会是在一段时间内对所经历、所学习的心情和收获进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写

煤矿股权转让合同协议书(实用14篇)

转让合同是一种约定,用于将某种权利或财产转让给他人。下面是一些转让合同的模板,希望对大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甲方(转让方):乙方(受让方):经甲乙双方协商,并经

2024年商铺协议书范文(20篇)

范文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和指导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各类写作任务。借鉴以下范文范本的写作思路和结构,让我们的文章更加精彩和有说服力。根据《合同法》,就甲方将位于

教师一学期述职报告(热门19篇)

权威性、准确性和客观性是一个好的述职报告必备的特点。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看到不同职位、不同行业的成功述职报告,同时还有一些写作技巧的分享。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

医德心得体会的传承(汇总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让他人从中受益,并促进团队的共同成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进入高中心得体会及收获(汇总15篇)

通过撰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心得体会让我明白,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所以我决定在学习上更加用功,相信付出的努力必定会有回报。"

心得体会军旅及收获(热门17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过程或者经历中的所思所感所悟的总结,它是对学习和成长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概括。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和

新闻报道策划书经典案例(汇总17篇)

新闻报道是媒体对于一定时间内发生的事实或事件进行客观、准确、及时地报道的一种表达方式。以下是一些新闻报道的经典范例,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新闻写作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