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文学论文 > 古代文学的论文选题(优秀13篇)

古代文学的论文选题(优秀13篇)

作者: 念青松

范文范本是指通过对一些优秀作品或者典型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提炼出共性规律和特征,形成一种可以指导和借鉴他人行为的标准或者模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文章。

古代汉语论文选题

2.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许慎六书说论评。

5.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10.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11.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12.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中国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摘要:本文作者主要讲述了自己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探索:一是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二是以解读培养学生感受作品的能力;三是改进教学方法;四是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学遗产,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精品。学科内容综合性强,知识覆盖面广,教学难度极大。然而,在教授这门课时,不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教学模式基本还是因袭传统。课堂上,教师凭借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唱着“独角戏”,从文学史到作品选,从思想内容到艺术特色,滔滔不绝,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久而生厌。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学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下,涵盖了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的国学复兴热再次兴起,对文学遗产中思想底蕴的发掘和继承使学生有了学习古代文学的浓厚兴趣。如何利用好学生的“古代文学情结”,调动其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并使之产生持久的动力,是我们应该积极探索的。我在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工作的几年间,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注重学生对作品的诵读,培养其对作品的感悟能力。

每学期开始,我都规定一些阅读和背诵的篇目,认真地抽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并将其作为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内容之一。诵读,可以加深对文学意象的感悟,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进而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这一点尤为重要。它可以将学生“带回”千百年前,让他们的现代生活、情感与理念与古人的生活、情感与理念相融合,与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体验产生共鸣,进而获得美的享受。如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通过诵读,体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意象所渲染出的深秋傍晚的荒凉气氛,体味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让学生对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有深刻的感悟。诵读,可以充分体悟诗歌的语言美。优秀的文学作品都蕴含美的情感,通过朗读活动,可以使之渗透于学生的心灵。吟咏朗读除了可以感悟文章的真谛,还可以使人在不经意之间对朗读时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对学生来说,言语内容美与形式美对他们的思维活动的影响是不容易被察觉的,但却是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强大力量。因而,在让学生感知言语内容美与体悟言语形式美的过程中,要尽力诱发其审美情感,提高其朗读的感染力,使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诵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适应生活的能力,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丰富他们多彩的生活。

二、以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文本解读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一个审美的过程。好的解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欣赏,能使其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逐渐养成感受作品、感受自己、感受生命的能力,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如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欣赏这支曲子的情景下,我让学生讨论:苏轼的这首词千百年后为什么还会令我们感动不已?是表达了苏轼思想的苦闷,还是反映了他出世和入世的人生矛盾,抑或表现了苏轼对人间生活的热爱?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些说法自有其道理,但仅仅这样理解显然是不够的。它的动人之处在于,一是揭示了人类的一种普遍的生存困境:人生的缺陷(痛苦、不如意)是绝对的,我们不能指望人生和世界完美无缺,只能在绝对的缺陷中寻求相对的完满;二是苏轼以博大的胸怀对人们发出深情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与人之间更需要互相关怀和抚慰。因此,苏轼这一美好的祝福,才始终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这样的解读,诠释了作品的内在价值,拉近了古代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取得了育化心灵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所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解读过程中,启发学生把心沉到古代文学的.文化背景中去,触摸作家思想感情的脉搏,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文化背景角度切入去鉴赏诗文,同时引发学生对文化现象的思索。这是非常重要的。讲陶渊明,我告诉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的进步,这种文化现象几乎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人格,后人对陶渊明又非常推崇;作为一种观念,它还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现代人,你将怎样看待陶渊明的隐逸呢?有的学生认为,陶渊明抛弃做官而归隐田园,表明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价值取向,这种人格是高尚的。有的则认为,陶渊明的这种隐逸人格不值得歌颂,这种人格是有缺陷的。如果我们面对黑暗和邪恶都不闻不问、装聋作哑的话,我们这个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还有的说,陶渊明在归隐中心灵得到了安顿,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这对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有所启示。假日之际,人们总想离开城市的喧嚣,到野外感受山水之美,让浮躁的心灵得到净化,可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却越来越糟糕。尽管观点不一,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把作品的阐释、作家的评析与现代生活联系在一起,拉近了学生与古人的距离,提高了他们的鉴赏水平。

三、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个性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鉴于此,我开始尝试进行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改变以课本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以强硬灌输为手段的传统教学模式,借鉴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辩论法。经常拿出一些在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在正式讨论之前,我也做了大量的预备工作:事先布置好讨论的题目,让他们围绕自己的观点去查资料,并选出各自的代表发言人,非常类似于现在的辩论赛;我也要尽可能多收集资料,猜测学生会运用哪些论据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并模拟他们争论的情景,以便作必要的调解和补充。每学期我搞两三次这样的讨论。如在讲“先秦文学”中诸子思想时,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性”问题,孟子主张“人性善”,而另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则认为“人性恶”。讨论之前,大家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多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有理有据。事后学生自己说,这次讨论逼着他们看了很多理论书籍,提高了自己的思辩能力。

比较法。古代文学中很多问题可以说至今尚无定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诸家之说介绍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对多种答案及多种思路进行比较选择,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学习王维的山水诗,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唐以前,以及初唐、盛唐时期有关知识分子对山水的关注的资料,从比较分析中鉴赏王维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又如在讲到“楚汉之争”这段历史时,我要求大家对导致这场战争的两个主要人物——刘邦和项羽进行详细比较,刘邦作为一个无赖何以夺得天下,项羽既然是一个英雄为何却走向末路?学生通过激烈的讨论来总结两人的得与失,从而更深刻地认识了这段历史。还可以通过古典文学的现代改编问题,思考古代文学的经典性所在。如搜集一些根据古诗词改编的流行歌曲,像《别亦难》、《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寂寞沙洲冷》等在课堂上欣赏,让学生去寻找原文,从而思考古典文学历久弥新的原因,激发他们学习古代文学的热情。

四、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传统的教学模式,但长此以往,教学难免单调,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进行调节。在种种探索性改革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实施起来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办法。

音响媒体方面,可以运用便于携带的mp3加小音箱。课堂上通过欣赏相关的音乐,加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理解,如在讲授李煜的《浪淘沙》一词时,先让学生欣赏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把他们带进一个哀伤、凄凉的意境,然后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使他们对这首词表现的李煜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讲解《史记·项羽本纪》时,可以让学生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使学生对楚汉战争的形势、人物个性有更直观、丰富的了解。

声像媒体方面,包括对电视、dvd、电脑、投影仪等的运用。如在讲授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古典名着改编的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更加引人入胜。

将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课件运用于古典文学教学中,不但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深度,给教和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教师可以在课件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料,诸如作者家世、生平、思想、学术研究动态等,并突出教学重点。尤其是在诗词教学中,将讲读篇目演示在屏幕上,再配以音乐、画面、朗读、前人的评论等,教师再加上一些疏通与点拨,便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国古代文学永远不会像今日的某些时尚潮流一样红极一时,但也不会像昨日的某些流行概念一样成为“明日黄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殿堂,使他们体味到古典文学的永恒馨香,将是对学生精神完善的莫大帮助,而不仅仅是满足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阎续瑞.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

2、张嘉林.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1).

3、毛义玲.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j].文学教育,2007,(10).

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

明代考据辩证兼琐闻故事综合性笔记,十六卷,谢肇制撰。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历任湖州、东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员外郎,曾上疏指责宦官大旱之年仍大肆搜括民财,受到神宗嘉奖。入仕后,历游川、陕、两湖、两广、江、浙各地所有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咏,雄迈苍凉,写实抒情,为当时闽派诗人的代表。另著有《太姥山志》,并与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

《五杂俎》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全书十六卷,分为“天、地、人、物、事”五门。其中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天部记述天文、气候、节气和四时的人事活动。地部记述理理、疆界、山川、河流、名胜,包括当时的海外地区,是研究历代地理的重要资料。人部记述人的形体、心性、境遇,包括技艺、医药、术数、书画、宗教等各种活动。物部记述动物、植物和各种物品,鸟兽虫鱼花卉草木、饮食服饰、文玩乐器等都有论述。事部记述贫富、收藏、文字、职官、行政、姓氏、婚嫁等社会活动。书中提供的大量资料有助于研究明代社会状况,作者过记事,分析是非正误有评述,有论断,对读者很有启发。如据《西京杂记》中的“正月以上辰,三月以上巳”,驳送周密《癸辛杂识》所提出的“‘上巳’当为‘上己’,因为上旬无巳日”之说。又谓“蜻蜓点水”非爱水,而是产卵,以备一说。

如记京都乞丐:

京师谓乞儿为花子,不知何取义。严寒之夜,五坊有铺居之,内积草桔及禽兽茸毛,然每夜须纳一钱于守岁者,不则冻死矣。其饥寒至极者,至窖干粪土而处其中,或吞砒一铢。然至春月,粪砒毒发必死。许一年冻死毒死者不下数千,而丐多如故也。

但《五杂俎》同样有明人笔记以多为胜,忽略专精的通病,书中谈历代掌故部分,大抄前人笔记,又不注明出处;记录笑话,亦皆采旧文,甚为无聊,记鸟兽虫鱼,又多涉神怪。

《五杂俎》最早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如韦馆刻本。

今有:《五杂俎》中华书局1959年版;《五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五杂俎》台北:偉文出版社1977年版。

《丹铅杂录》《谭苑醍醐》《艺林伐山》。

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几部笔记。杨慎撰。杨慎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杨升庵集》。明代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名物的笔记以杨慎撰述的为最多。其中著名的有《谭苑醍醐》八卷,《艺林伐山》二十卷和以《丹铅》为名的《丹铅杂录》十卷和《丹铅续录》八卷。

《丹铅杂录》和《丹铅续录》考论经史、诗文、训诂,其内容非常广泛,举凡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如指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并非柳氏独创,而是来自郦道元《水经注》中“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杨慎崇经黜史,重视音韵训诂;敢于对宋儒进行大胆批评;又对传统经典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解释。杨慎重视史书的文采,强调修史要秉笔直书,反对官修史书,提倡个人独立修史;评价历史人物能不落窠臼,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杨慎读书广泛,对过去不为人注意的子部书籍进行了探索、讨论,扩大了人们的视野。

《谭苑醍醐》亦皆考证之语,与《丹铅录》大致相出入,而亦颇有异同。引《水经注》载诸葛亮表云:“臣遣虎步监孟琰据武功水东,司马懿因渭水涨,攻琰营,臣作桥越水射之。桥成,遂驰去”。此事《三国志·诸葛亮传》不载,可补史阙。杨慎在文学上既讲求文法,主张诗文用字要有来历,又反对极端的复古主义;反对诗史说;偏爱李白,亦好杜甫,对李白的身世进行了有价值的探讨。又辨李白为蜀之彰明人,历引其《上裴长史书》与《悲清秋赋》及诸诗句,以证《唐书》称白为陇西人及唐宗室之非,如此之类,考订辨论,亦多获新解。

杨慎虽然渊博,但其笔记中考证疏误,记忆错误处也不少。陈耀文曾撰《正杨》四卷,纠正杨慎之讹;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内《丹铅新录》和《艺林学山》两部分,亦专门驳杨慎的引证和论辩。

今有:《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俗言》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1936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中华书局1985年版;《丹铅杂录丹铅续录》上海书店1886年版。

《艺林伐山》商务印书馆1937初版;《艺林伐山》中华书局1985版;《艺林伐山》上海书店,丛书集成本,1986年版。

《枣林杂俎》。

本书是一部明代史料笔记,作者谈迁。谈迁(1593—1657)为明清之际著名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今浙江海宁西南)马桥人。明诸生。一生未曾做官,家贫,靠缮写、代笔或作记室维生。自幼刻苦好学,于经史百家无不致力,对明代史事尤其着力,历经艰险完成明朝编年史《国榷》。著作另有《枣林集》、《枣林诗集》、《枣林杂俎》、《北游录》、《西游录》、《史论》、《海昌外志》等。《清史稿》有传。

《枣林杂俎全》分为智、仁、圣、义、中、和六集十八门,其中“土司”一门有目无文,实有十七门。书中逸典、先正、流闻等门对南明弘光朝、明代典章制度及户帖式的记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对明代科举、民俗、物产、植物、山川等人文自然景观等也有详细的描述。本书对于了解明代历史,尤其是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书中也杂有神怪灵异等荒诞传闻。

今有:《枣林杂俎》罗仲辉胡明校点,中华书局,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06年版;《枣林杂俎》齐鲁书社1997年版;《枣林杂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影印本。

《板桥杂记》。

明末清初一部记载南京秦淮河一带歌妓生活的笔记,三卷,类似唐代孙棨的《北里志》。余怀撰。余怀(1616~1696)清初文学家。字澹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广霞,又号壶山外史、寒铁道人,熟读经史,学识渊博,有匡世之志,文名震南都。为国子监生,受到国子监司业的吴伟业的赏识。崇祯十三年、十四年(1640——1641),二十五、六岁的余怀被南京兵部尚书的范景文邀入幕府,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并掌管文书。清军占领南京,余怀化妆成道士流亡他乡,开始长期颠沛流离生活。从顺治年间直到康熙初年,他经常奔走于南京、苏州、嘉兴一带,以游览为名,联络志同道合者,进行抗清复明的活动。从康熙八年(1669)起,余怀隐居吴门,以卖文为生,民族气节始终不移。同时,精力集中于学术著作方面。他晚年自号鬘持老人。福建莆田黄石人,侨居南京,因此自称江宁余怀、白下余怀。晚年退隐吴门,漫游支硎、灵岩之间,征歌选曲,与杜浚、白梦鼎齐名,时称“余、杜、白”。《板桥杂记》亦作于晚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除笔记《板桥杂记》外,还著有诗文《甲申集》七卷,《余子说史》十卷,《东山谈苑》八卷,记明末党争之事的《汗青余语》多卷,《四莲花斋杂录》八卷,《砚林》一卷,《茶史补》一卷《妇人鞋袜考》一卷《宫闺小名录》一卷等。

《板桥杂记》三卷,署三山人撰。全书分上卷、中卷、下卷。收选了一些优秀的小品文。记述了明朝末年南京十里秦淮南岸的长板桥一带旧院诸名妓的情况及有关各方面的见闻。其中上卷为雅游,描写明末清初金陵秦淮河畔的梨园,秦淮河灯船,妓院和江南贡院;中卷为丽品,记金陵诸名妓情况,以旧院为主,珠市附之;下卷为轶事,杂记旧院诸狎客之奇闻逸事。卷首有余怀自识:“此即一代之兴衰,亦千秋之感慨所系,非徒挟邪之是述,艳治之实传。”《四库全书总目》评曰:“文章凄缛,足以导欲增悲,亦唐人北里志之类。然律以名教,则风雅之罪人矣。”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写道:“唐人登科之后,多作冶游,习俗相沿,以为佳话……自明至清,作者尤伙,清余怀之《板桥杂记》尤有名。”

今有:《板桥杂记》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板桥杂记》刘如溪点评,青岛出版社2010年版;《板桥杂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日知录》。

清代著名考据辩证类笔记,三十二卷,顾炎武撰。顾炎武简介见中国古代文学要籍简介(二)诗文别集《顾林亭集》。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顾炎武是明末清初大儒,学问渊博,见识通达,《日知录》是他积累三十多年的笔记,与经史、诗文、训诂、名物、典章制度、天文、地理以及吏治、杂事,无所不谈;许多条目,全都原原本本,考证详明。《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不包括黄侃《校记》增加的2条),长短不拘,最长者《苏淞二府田赋之重》有5000多字;最短者《召杀》仅有9字。这与作者立志学术创新有密切的联系。书前有其学生潘耒做的序。潘耒把《日知录》的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潘耒强调《日知录》的经世意义,认为此书只有宋元时期的名儒能做出来,明朝三百年来没有这样的书,将来治国者采用其说,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

《日知录》中,顾炎武提出社会风气的好坏决定社会兴衰的观点,说:“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他认为“风俗衰”是乱之源,并列举大量事例,说明奢靡浮华的社会风气,是导致国家衰亡的重要原因。他说评价君主的功绩首先要看社会风气:“论世而不考其风俗,无以明人主之功”。他不但从政治上提出了整顿“人心风俗”的具体措施,如重流品、崇厚抑浮、贵廉、提倡耿介和俭约等,还从经济上分析了“人心风俗”败坏的原因,认为要使风俗变好,必须有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物质条件:“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治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乎!”除正面倡导培养人心风俗、加强礼治,他还强调法制,主张严惩败坏世风的贪官奸臣,说:“法不立,诛不必,而欲为吏者之勿贪,不可得也。”顾炎武还看到了“势”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张进行社会变革,提出要顺势而行,“物来而顺应”的变革思想。在卷三十二中,作者还特别指出学界“座主门生”与朋党之祸的关系。指出唐代的进士,以主考为“主座”,自称“门生”。以中唐以后,遂有朋党之祸。并指出明代主考与进士,公然称“座师”与“门生”,朋党之祸,也不减于唐宋。

顾炎武曾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他这种研究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是对明朝空疏学风的反动,对有清一代学风的转变与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后辈学者对这部笔记多推崇备至李慈铭称赞《日知录》这部笔记,“直括得一部《文献通考》,而俱能出自于《通考》之外”;梁启超说:“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人”。除黄汝成外,为这部书作校补、笺注的还有很多,如李遇孙《日知录续补正》,丁晏《日知录校正》,俞樾《日知录小笺》,黄侃《日知录校记》等。道光年间黄汝成采各家之说为该书作注,为《日知录集释》。

《日知录》初刊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现在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国学基本丛书》本《日知录》是以黄汝成的“集释”本为底本。其中《刊误》和《续刊误》各二卷亦为黄汝成著。后附的《日知录之余》四卷,乃后人辑顾炎武著作遗佚而成。

今有:《日知录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日知录校注》陈垣校注,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版;《日知录集释》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日知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代文学的论文范文

摘要:在文学悲怨美形式表达中其融入了一定的个性色彩,继而由此凸显出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并彰显了中国文化-心理背景蕴含的“悲”与“怨”的特征,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

前言:

并追逐文化-心理背景创作行为,达成良好的艺术作品创作目的,最终实现由心理情感向文学悲美形式的转变。

本文从古代文学中悲怨美形式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悲怨美内容中的层次表达特征,旨在其能实现对文学作品中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

(一)人类共有的悲剧意识。

由于“悲”是人类情感的基本形式,因而其对人类的心理意识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即通过感伤、哀痛、激愤等情绪的传达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悲伤的氛围,促使其在悲伤情绪的影响下与创作者达成良好的共鸣,形成悲情感的体验目标。

此外,由于“悲”亦是人类审美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因素,因而在此基础上将哀痛等情绪灌输于文学作品中可达到审美价值表现目的,并由此激发读者的情感元素,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并利用自身审美意识感悟作品中对生命价值的体现。

另外,文学作品中对悲怨美的表达是基于对人类生活困境思考的基础上,亦实现了对审美的良好把握。

继而促使读者在对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从中寻找生活中的希望,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困境。

例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在内容表达的过程中即抓住了人类悲剧意识,并鼓励人类在生活中遇到困境问题时应毅然应战,最终发挥自身强大的力量,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1]。

(二)与西方悲剧作的比较。

在文学悲怨美形式表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彰显我国悲怨表达的特征,与西方悲剧作展开详细的对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悲怨来自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同时诗歌及散文领域在创作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其的灌输。

而由于西方悲怨主要源自于叙事传统,因而其在悲怨情绪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借助西方戏剧中的人物角色来传递相应的情感。

但是基于相应差异的基础上,中国悲剧作与西方悲剧作在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均遵从着真实表达的原则。

此外,从命运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悲剧作创作过程中逐步灌输了自己在强大命运面前是微小的思想。

例如,苏轼所创作的《前赤壁赋》。

此种生命认知思想的灌输导致读者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了顺应与逃避的困境应对思维。

而西方在悲怨美表达的过程中却强调了对不妥协及不屈服思想的灌输,继而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

(一)个体内容层次。

同时也由此表达了自身怀有一颗忧民的心,想要将自身价值应用于国家政治治理过程中,最终为民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生命本体内容层次。

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的内容层次亦体现在生命本体方面,即古代文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身对生命的理解灌输于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展现文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政治功利等问题。

此外,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亦发出了人生微小的感叹,同时也实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

例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即实现了对生命本体的阐述,且在诗句表达过程中阐述了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孤独感,并以个体生命本体表达的方式望与读者达成共鸣,引导读者深入到作品中实现对生命话题的思考。

另外,古代文人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细腻、敏感心理的运用将自身所思考到的生命问题融入到作品创作中。

例如,“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中即对时光飞逝进行了感叹,并引导人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性,继而以积极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难题[2]。

结论:

综上可知,在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悲怨美是作品创作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特征,且在长时间思考的背景下,创作者将“悲空”、“悲慨”等情绪均融入到了作品内容,以此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并引导其在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时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即实现心理情感的转变,最终达到良好的文学作品表达方式,且最终丰富作品表达内涵,并凸显出悲怨美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2]于海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古代文学的毕业论文

引导学生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关注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努力进取。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内容。

在今天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学的目标也由原来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文学发展的流派、思潮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文学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点也往往是作品的思想意义与道德价值,试图通过道德的判断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因而造成学生对道德说教的厌倦和反感。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文学性特征而过于追求学术化,以系统的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从而使那些优秀的作品成为枯燥的无生命力的文学资料。

这样的倾向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只将古代文学史及作品作为一条条的知识,背记一些条条框框,而缺乏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感悟,自然也无法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如何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结合起来?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庄子曾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畏,真亲不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大宗师》)人之常情和人性中最真实的那些东西才能真正感动人。

而在古典文学中,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固然有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但同时,也会在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毫无矫饰造作虚伪。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个古代文人都是个性鲜明,有着各种喜怒哀乐情绪,有自己风神气度的个体,但同时,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去理解一位文人,注意到他作为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真实性情。

诸如诗人李白,虽然他有很多气势磅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风格的作品,但同时,他在生活中、在诗歌中也显露出慈父的情怀,他的《寄东鲁二稚子》显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娣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充满对一双小儿女的无限疼爱和深情,而这恰恰是生活中李白作为父亲的最真实的一面。

杜甫的诗歌,虽然被称为“诗史”,但也充满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的感情,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情圣杜甫》中曾说的:“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从这一角度去解读其作品。

如其《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写出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经历了人生沧桑后短暂重聚时的情谊,真实而感人。

再如白居易,他的新乐府诗作因为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体现了儒家诗教观而受到推崇,在很多文学史教材中对这类作品评价很高,而对于他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的闲适诗和与元稹唱和的诗往往论述简略,评价过低。

而实际上,正是在这后一类诗作中,作者摘下了道德面具,回归了一个普通文人的本色,诗中所写的内容有时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个情境,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情。

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渐渐理解古人,会觉得内心与诗人有着相通的情感,因而会将古人引为知音,他们的心灵在真正地和诗人进行对话。

似乎古人将他们心中纠结缠绵,欲言难言或者不知从何而言的复杂情感一语道出,内心便会获得一种理解之后的解脱、宽慰与释然。

久而久之,诗意便会成为与他们生命相共存的东西,并且自觉地接受古人人格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在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过程中,教师不应是简单地串讲,同时也应该揭示出其中的感人因素,如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慨又何以会引发读者的认同和联想?当然,这种鉴赏和解读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加强对作品的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知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到其节奏音韵之美。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作品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尽量回忆自己与作品中所描写的相似的情境与经历,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揣摩作品中的情境,使这些情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二、关注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的艺术再现。

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处世,持有一个什么样的人格,这是古人今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正直刚毅,具有深沉忧患意识,不与世同流合污,在困境中心态达观并保持自己正直本色的人,是今天大学生的激励和榜样。

儒家思想指导士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内容,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履行。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文人的生平之时,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其身上所体现的人格理想和人生情趣,并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以当代意识审视那些人格与品质。

诸如,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依然以顽强的毅力著完《史记》,并在其中坚持自己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励司马迁忍受屈辱与痛苦,完成了历史著作。

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把板屈尊见督邮,而宁愿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淡泊生活,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内心的自由。

在讲到此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气骨和独立人格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仕进与退隐之间该如何取舍,等等。

宋代的范仲淹以正直的品格立身朝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担当意识。

古代文人也曾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他们的达观与超然的态度也是对今天大学生的一种鼓舞。

李白曾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尽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放弃对理想和功业的追求。

刘禹锡一生因参与政治革新,被贬荒远之地二十三年,而内心依然豪情不减。

苏轼一生在乌台诗案中身陷囹圄,政治上多次遭受排挤打击,但依然能够以达观洒脱的态度对待人生,能够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诗意化,从中找到一些让人的内心感到慰藉的内容。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当挫折过后,自己依旧以一片澄明的心澄明的人格面对这个世界。

年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论柳永艳词及女性形象塑造。

·庄子。

散文。

与《红楼梦》。

·《诗经》与周代社会生活。

·《诗经》十五国风地域考略。

·论《水浒传》中的忠义观研究。

·浅论。

诗词。

格韵。

·古诗词翻译巧妙用韵的问题。

·贾宝玉的爱情与婚姻悲剧的意义。

·浅析"聊斋笔法”及聊斋人物点评。

古代天文学的论文

1.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祕主义的气氛。

2.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天文学除了上述的各项外,亦显示了中国文化和其他人一样,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倾向。但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仅在于作为道德的化身。中国虽然在传统中也有迷信,但我们不认为上天是会控制一切的,结果仍在我们手中。中国人,无论是星相家、堪舆师等,都一直认为他们所预测的并非不可改变,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3令我们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国人勤奋向上、强调内省的性格,亦使我们把大自然看成朋友。由于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观规则,所以人们只有和天地合作共处,才能安身,对中国这个农耕民族来说,平稳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天地是人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征服对象。

这是一种符合环保的想法,是以虽然中国亦有破坏环境的时候但大多的中国人均是敬畏天命、爱惜大地的。中国的自然环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若然能将此与中国与自然为友的态度配合,当有助于推行环保。

4.最后,是古中国天文学知识本身。除了赤道坐标系统外,中国古化天文学中还有不少值得他人学习参考的。例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属世界所仅有,其对农业的用途,从通用公历的今天,中国人仍同用农历,可见一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中国天文学当对世界农业及其他若干事业有很大的用处。

古代文学论文

在初次接触生物学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差,往往学习的很认真但是学习成绩上不去。通过实验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对生物充满了兴趣,拥有了学习生物的兴趣,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初中生物的学习中,主动思考在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不在是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而是将学习作为一种乐趣,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中的难题。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初中生的学习基本上都是理解背诵为主,学生每天都是在教室中听教师讲解知识,很少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因此,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既可以缓解学生长时间学习的压力,也可以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教师在进行试验教学时首先要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敢于质疑,敢于改变。初中生物的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中,学生进行实验时密切注意生活中的相似处,将自己学到的生物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初中生物课实验教学的改善。

首先,初中生物课教师对于实验要有正确的认识,只有教师正确对待实验的重要性,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验教学。教师对学生讲解知识不只是为了在中考中有个好的表现,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验的机会,将更多的试验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索、自己思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拥有更好地动手能力。其次,初中生物教师在为学生设计实验的同时,要提供更多探究性的实验,在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结果会如何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实验,使学生对实验的过程更加有兴趣。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只起到指导的作用,当学生对基础知识有疑问,教师进行解惑,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性的实验使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的动手操作和思考,让学生掌握到更多的生物知识。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全部参与到实验中,对于不敢动手的学生要及时的引导,不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失去信心,所有的学生的实验基础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在实验中找回信心、找到兴趣,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越高,在课堂学习中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主动的思考,在课堂学习中更能够学会理解背诵生物知识,不再是死记硬背,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

三、结束语。

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是生物学习重要的环节,初中生不仅要掌握足够的知识,对于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教学,让学生拥有一定知识的同时还能够独立的思考和探究,保证学生的生物学习越来越优秀。

古代文学论文【】

对古代文学授课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人、物、时空和情感。

人当然是指学生和教师;物是指教学所使用的教案、教材和辅助工具等;时空是指教学场地和课时的设定;情感指的师生沟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等。

充分协调这四个主要的因素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的作用非同小可,教师要在讲课前充分备课,尽量脱稿讲课,教师是否能够灵活的掌握教材的使用和选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很大。

选择教材,不仅要结合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还要对学生日后的发展和深造考虑。

时空这一要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也较大,对古代文学教学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和学习是有固定时间和场所的,要学习生涩难懂的语言,时间跨度较大、知识面也很宽广,文学社团也很多,这就造成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教授所有知识,学生掌握情况也就不是很好。

所以通常古代文学所设置的课时要比其他学科课时稍微多一些。

最后是情感要素,对于所有学科的教学来说,都必然与师生的沟通交流为主体,古代文学学科也不例外,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主要包含对文学学科的爱好、兴趣以及情感交流,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变化,这对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二)改变古代文学授课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陶行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大师,他有一句名言:教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

这句话将教学的目的、本质和真谛描述的十分透彻。

教师讲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是为了不教,教师讲授课程不能只是单纯的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整理后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教会学生整理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困难的能力。

所以,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材料、教师和学生哪部分才是核心,才是关键?笔者认为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是学生,教学资源、教师或者是教学方式等,都是围绕学生展开并进行优化的。

教师要在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中,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和储备与讲课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讲课过程要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因材施教,也就是要做到具有针对性,而不是对所有学生采取一种方式。

另外,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使用和选择教材及辅助教学设备。

对于设置古代文学课类课时,要结合学生正常作息时间,尽量不要占用周末或晚上。

教学场所要保证明亮、宽敞和干净,教学设备和所有设施也要准备好。

同时在课堂上或课后,教师都要和学生针对信念、兴趣和意志等积极沟通,有利于提高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古代文学类学科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核心,不断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和进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古为今用和学以致用作为教学观念,将古代文学知识向当今社会开放,寻找古代文学对当今社会的启发,实现现实与古典的高度统一,使古代文学类课程不仅蕴含丰富的古典文化底蕴,还焕发着当今时代的勃勃生机。

教师在教学和备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整理、挖掘并快速领悟这些知识,这样才能更好的传授给学生,让古典文学知识对学生的职场及人生规划都有积极指导的作用。

古典文学很多典故中都蕴含着成功的技巧和为人处世之道,对学生日后择业和发展有借鉴作用。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开设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运用到所学知识,例如开展学生职业生涯素养的实践课程,或者为人处世及心态的调整等。

(三)增强古代文学类课程现代与传统的结合。

对于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方式来说可谓是五花八门,每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根据教学方式理念的不同,主要分为传统方式和现代方式。

传统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单纯的讲解教材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回答问题,而学生也只是单纯的听讲而已,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只是听教师的讲解。

传统教学方式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很容易掌握课堂秩序、教学内容和进度,教师根据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魅力吸引学生认真听课。

但也存在不足,例如学生和教师的观点存在矛盾时,就无法保证学生跟随自己的想法完成学习内容,这部分学生就被课堂教学所孤立,无法调动这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归根结底是没有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古代文学知识的某些问题无法以传统思想和教学模式很好的解决,此时就需要利用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充分结合。

现代式教学方式和传统方式有很大差距,多半是以真实案例或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中,教师只是指导者和引领者,对学生之间的探讨和矛盾进行沟通,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不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制性的灌输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和教师的思想可以持平,也就是当教师和学生观点产生分歧时,学生可以提出质疑。

这种教学手段并不单纯注重掌握知识,还关注学生是否具备独立辨析能力。

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学生一直处在积极思考的环境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起了一种自主探索文学知识并追求真理的习惯,在课后也会为了个人兴趣而不断探索,由此培养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步入社会环境中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学生会受到学习知识和自主思考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往往会得出不正确的结论。

在实际的文学类课程教学中,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依据课程内容的要求,关于文学史的知识教师可以采取传统陈述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跟随教师的思想脉络建立完整的文学史发展线路,基本掌握每个阶段古代文学的代表作家、著作和文学流派、文学发展环境等知识,初步形成自己对古代文学的理解认识,在具体学习古代文学著作时,就可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采取小组讨论、随意发言、指定演讲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看起来是一项普通的教与学的过程,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繁复多变的教学项目,其中涵盖了多个方面的教学元素。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资源,秉承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重视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的优化完善,进而提升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并培育出优秀的实践型高素质人才。

古代文学论文【】

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能读懂文言文。

学生不掌握好古代汉语,就难以阅读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基础薄弱的问题,古代文学教师在赏析作品前一般应先疏通文意,加强对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训练。

这种基础训练,首先体现在古代文学教师在疏通文意时,强调学生注意把握语言文字的各种含义及相关知识。

其次,要注意古代文学与古代汉语两门课程的融会贯通。

文选部分即语言学的经典,往往就是文学名篇,与古代文学重在赏析不同,其更侧重字、词、句的落实。

常用词的用法与古汉语通论部分,是读懂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相关知识。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师应与古代汉语教师进行沟通,使二者的教学紧密衔接。

对古代文学课程来说,有了古代汉语的相关知识和教师的语言学分析,学生就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欣赏、把握其文学特征。

在学生课外学习方面,主要依靠多读多看。

引导学生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开始时可以选择简练优美的唐诗宋词,进而选择散文名篇如《聊斋志异》《唐宋传奇》《世说新语》《古文观止》等。

通过多读多看,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语法规律。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大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认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效果就会事半功倍。

1、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

态度决定行为,学生对古代文学意义的认识深刻,学习的态度端正,必能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首先,引导学生消除“古代文学无用”的错误观点。

通过古代文学的学习,可掌握古代优秀文学文化,增加知识储备,提高综合素质,提高阅读、鉴赏、语言表达与文学创作能力,为以后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工作打下基础。

古代文学作品既给后人美的享受,又给后人提供无穷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现代文化文学对古代文学的借鉴与沿袭永远不会停止,如金庸、琼瑶的小说创作得益于古代文学丰富的滋养,又如方文山等众多音乐人化用、改编古诗词,不仅在文化传承上有积极意义,而且丰富了现代文化宝库。

其次,如王慧刚所言:“古代文学课程不是远离现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的。

古代文学的讲授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传承,更是人文精神的传递。

”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人格修养、修身养性都是必需的。

从古代文学可以挖掘与现代人生的诸多契合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想人格。

如苏轼的《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面对挫折,任运随缘;屈原的《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坚守理想;《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坚强包容,君子品性。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黑板粉笔加教师讲授的方法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适应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古代文学教师必须不断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情境教学,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情境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文学作品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

如学习《诗经蒹葭》时,可运用多媒体制作诗歌情境:秋水茫茫,芦苇苍苍,白露晶晶,抒情主人公徜徉在这寂寥的河畔,凝望追寻河对岸的“伊人”。

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同时播放背景歌曲《在水一方》。

通过创设的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投入诗歌的情感内涵感受体味中。

“实践出真知”,通过自身实践,触发想象和联想,学生才能深刻地领悟文学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形式。

情境教学,还可运用表演的方式。

且不说宋元戏剧、明清小说,连一些简短小诗也有改编与表演的张力和空间。

如布置学生表演岑参的《逢入京使》:“长路漫漫,诗人思乡之情顿起,不免双袖龙钟。

马蹄得得,诗人与故友偶然相逢,一番寒暄之后,本想托故友捎带家书,偏偏没有纸笔,只好捎带平安口信。

”诗歌情境的创设与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改编和演出,也是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兴趣的有效方法。

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以及动画、影视等的综合处理,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条件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而且便于创设情境,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达到声、图、文并茂的情境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传统的作者简介往往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将作家的画像、图片资料以及历史地图等引进课堂,配以文字介绍,形成的教学效果将大不相同。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诵音频文件,或播放《唐之韵——唐诗》《牡丹亭》《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影像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帮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作品内容。

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古代文学教学,形象生动的图像、直观丰富的文字呈现,可有效增加课堂知识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觉做学习的主人。

三、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要解决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存在的问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体会到学有所成、乐于学习。

物各有理,学亦有法,古代文学课程也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和学习方法。

诵读,是古代文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学习方法。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朱熹在《熟读精思》中亦云“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高专学生大多古代文学基础薄弱,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强化学生的诵读。

诵读是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积累知识、发展能力最基础的环节。

字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多读才能做到。

诵读不只是教师示范诵读吟或放音像资料,更需全体同学参与。

通过吟诵,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解赏析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信心。

诵读也不是光朗读,而应与思考、揣摩、感悟、想象等思维活动结合。

要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揣摩、感受作品的内容大意、遣词造句之妙、作品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诵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沟通,补充作品形象的内容,深入把握文章的旨趣。

除了诵读外,还应注意泛读和精读结合。

有的文章只要泛读即可;经典作品应该精读,有的需要逐字逐句地琢磨,做读书笔记,记下读书时的感想、看法和意见,名篇、名段、名句需要多背。

长期坚持,不但能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空间,增强审美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与思维水平。

平时多读多记,有了文言语汇的积累,有了文言语感的深切体会,阅读古代作品就不会有很大困难了。

古代文学的论文范文

美学的表现形式多样,传统美学主要的传播方式为诗词歌赋,其中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物情感和内涵。《诗经》在女性美学的探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描写女性的诗篇在总诗篇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本文针对古代文学《诗经》中渗透的女性美学展开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一、《诗经》的基本内涵。

《诗经》的主要整理者是孔子,春秋末期,《诗经》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诗经》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国风,第二部分是雅,第三部分是颂,其中雅又有大雅(31首)和小雅(74首)之分,颂又可进一步分为周颂、鲁颂、商颂,主要用作各自朝代祭祀乐歌。作品中不仅颂赞了真善美,而且批判了传统陋习。除此之外,《诗经》记录了商周时期较多的民俗活动、民间传说以及重大事件,其史料价值较高[1]。

(一)外在美。

1.容貌美。《诗经》中针对女性容貌展开描写的篇章较少,大多是利用衬托手法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其中正面描写女性容貌的典范诗篇是《卫风硕人》,描写女性容貌的诗句主要有“肤如凝脂”、“齿如瓠犀”、“美目盼兮”,意思分别是:女性皮肤犹如玉脂、牙齿犹如瓠瓜籽般整齐、眼睛明亮。庄姜夫人被如此比喻之后,其庄重典雅的女性形象被完美彰显。其中《周南桃夭》是对女性容貌进行侧面描写的诗篇,每章诗句都以“桃之夭夭”开头,间接描述了新娘的娇美容貌。

2.形态美。《诗经》中不同诗篇对女性形态美的描述不尽相同,《卫风硕人》用三部分描写庄姜的形态之美,从她的出身、自身资质、出家盛况等方面能够看出古代女性的审美观念,从“硕人其颀”这一诗句中可以看出,古代女性以身材健硕为美。《陈风月出》对女性形态的描述与《卫风硕人》中的描述具有差异性,“舒窈纠兮”、“舒夭绍兮”等诗句描述了女性体态具有轻盈性的特点,古代将优雅窈窕视为女性形态美[2]。

(二)内在美。

1.勤俭持家。《周南葛覃》中“施于中谷”、“维叶萋萋”、“维叶莫莫”、“薄浣我衣”、“归宁父母”等关键诗句的大致意思是:由于新媳妇过于思念父母,为了能够早日回到娘家,仍坚持做好本质工作,积极主动的做着换洗工作。诗中全面塑造了勤劳、孝顺的女性形象。《大雅思齐》中周姜、太姒、大任这三位女性是广大妇女学习的榜样,她们不仅能够在国事上贡献力量,而且能够在家庭中照顾好子女,井然有序的处理家庭内部事务。

2.热爱劳动。《诗经》中较多诗篇的诗名含有“采”字,初中语文课本中学过《采薇》,除此之外还有《采苓》、《采绿》、《采葛》等,这其中有的是药材,有的是食物,还有的是原料和染料。古代妇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采摘完成后,还有对采摘来的物品进行加工,进而满足实际生活需要。例如,《郑风缁衣》中,主要讲述了妻子为丈夫亲手做衣服一事。又如《魏风葛屦》中,讲述了农村妇女为了维持生计,在忽视丈夫鞋子的情况下,坚持为贵族家庭做鞋和衣服。从中可以看出,在古代,女性劳动美只能在贫困妇女中体现,社会上流人士的女性是不需要劳动的。

(三)情感美。

1.被弃之女。《诗经》中描写被弃之女的诗篇较多,其中典范诗篇是《卫风氓》,女主人公对狠心丈夫进行无情揭露,并向旁观者倾自身的婚姻状况。《邶风日月》中主要讲女主人公不理解丈夫的薄情,女性只能被动接受事实,却没有主动摆脱命运的勇气。由此可见,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低下,同时,也证明了女性与男性间的依附关系。

2.追爱之女。《诗经》中虽然描述女性追求爱情的诗篇较多,但是不同诗篇中女性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较为直接、勇敢,有的较为间接、含蓄。《邶风静女》中,从“爱而不见”、“彤管有炜”等诗句中能够看出,女性在爱情面前是积极主动的,这与以往传统的爱情思想不同,女性为了爱情能够大胆追求。《郑风子衿》中,从“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等诗句中,能够明显感觉到,诗篇中女主人公的爱情是含蓄、委婉的,本诗采用倒序以及比兴等手法描述女性情感,主人公将心仪对象的衣饰作为思念寄托,等待爱情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澎湃,进而塑造了娇羞、婉约的女子形象[3]。

三、结论。

综上所述,《诗经》中有关女性美学的描述,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探究意义和借鉴意义。《诗经》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经典文学作品,主要原因是《诗经》来源于现实生活,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对于读者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诗经》篇章中对当时女性的生活状态、体态、外表以及内心情感等进行了细致描述,进而有利于我们掌握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文化内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师范院校古代文学的课程群建设思考论文师范大学文言文专业

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这既是地方本科院校加快转型发展的立足之本,也是社会对于毕业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侧重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作为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专业核心课程,有必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笔者认为,关键是在教学活动中解决好以下几组关系。

一、教师点拨与学生自学的互动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高等院校课程改革的深入,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多样性与时效性的趋势,压缩传统课程学时,几乎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已将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总学时数缩减到200学时左右,有的甚至不到100学时。而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时间跨度甚为久远,课程内容涵盖了从先秦到汉魏六朝,经唐宋而至元明清的长达数千年的文学遗产,不仅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十分繁杂,而且还涉及到史学、哲学、语言学、文献学、文艺学及美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这就构成了一种深刻的矛盾,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改革的关键,乃在于师生关系的彻底转变。传统教学通常是教师采取一言堂的灌输方式,学生则机械地记笔记(现在的很多大学则多表现为教师在台上播放教学幻灯,而学生在台下用手机拍照再埋头抄成笔记形式,更有甚者,学生直接拷走教师的幻灯片,然后学生在课上自己玩手机),考前一周熬更守夜狂背式复习,考后一周忘得一干二净。很显然,这样的传统教学方式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应该是这样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是知识与学问的输出者,更应该是方法与思路的点拨者。教师最伟大的地方,不是站在讲台上机械地播放幻灯片和静态地灌输知识,而是将学生培养成善于自学并在大学毕业之后还能坚持自学的人,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与充满智慧的点拨而渐次达到的,而这也是判断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首要标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德洛尔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其中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及学会做人,学会求知乃是首当其冲需要学会的本领。无独有偶,日本作家白取春彦在其《独学术》一书中也如是强调:“不靠自己念书,你什么都学不会。”他说:“无论你进的是语言学校,还是去上大学,如果自己不念书,终究什么都学不到。换句话说,如果不靠自己独学打底,甚至可能连基本的课程都跟不上。”(p24—25)因此,一个真正称职的高校教师在他授课的过程中,务必使学生树立起自学的信念,培养起自学的习惯,让学生懂得一些自学的方法和门径,进而让他们走上独学的道路。学生好比大地上纵横恣肆的流水,缺乏的不是流动的力而是引导之方,而教师好比挖沟渠的锄头,锄头过处,流水亦趋。世俗一般认为是水到而渠成,却不知在师生关系中,实为渠成而水到,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之功,无论怎样夸张都不为过。具体到古代文学的教学,笔者以为,应当由教师先行讲解一段时间,使学生略知学习的方法;再渐次培养学生自学的本事,可运用一些教学上的手段(如任务驱动法)布置一定的自学任务,教师可抽样检查并作点拨式讲解。经由此种教师点拨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一个或几个学期下来(在有的高校,教师可连上两段,如笔者所在的高校,有的教师就能连上唐宋文学与元明清文学两段),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真正达到如古人所谓“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二、文学史与作品选讲解的主次关系。

经过几代人的研究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业已形成了一种类型化的授课模式,即以文学史为线索而适当穿插作品讲解。但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因为授课内容偏多而课时不断缩减,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不少高校教师有意无意将这门课程变成了只讲文学史而不讲具体作品这样一种授课模式,老师所有的授课似乎都是为了帮学生拉通文学的史的流变,这样一来,在学生的心里,历代诗人作家便只是一个个抽象的名字,他们所遭遇的时代只是一些印象式的描述,他们的生平与思想成了一种无关痛痒的概述式的介绍,而他们的作品则成了文学史这条长河里跳荡生灭的一片片浪花,触目所及,全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印象。至于那些作家作品的写作方式与艺术特色,其所受传统作家的影响,及其在整个文学史上的大概定位(此即“考镜源流”或“追源溯流”),基本是付诸阙如,或照着教科书宣讲而已。毫无疑问,这样一种授课模式,教学效果是大打折扣的,也是跟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格格不入甚或背道而驰的,这既是古代文学教师普遍面临的尴尬困境,也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应该是重新审视文学史与作品选讲授的主次关系。古代文学教学在课时减少、教学内容增加的情况下,应根据古代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优化文学史内容(注意:是“优化”而不是“缩减”),正确处理文学史与作品选的主次关系,以突出重点,合理分配文学史和作品选的授课时数。借用数学上的点线面关系而论,窃以为古代文学课的授课方式亦当作适当调整。众所周知,因点成线,因线成面,如果说文学史是一条长线的话,那么组成这条长线的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作家及其作品,此即点。点有粗细之别,正如作家有高下之分,一流的大作家及其作品就是文学史这条长线上的重点(一般而言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先秦段的《诗经》与《楚辞》,汉魏六朝段的陶渊明,唐宋段的李白杜甫苏东坡,元明清段的四大名著,都是文学史上一流的作家作品,师生务必重点对待。二流作家的重要性则次之,教师当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可采取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自学为辅的方式展开教学。至于文学史上的三四流作家,虽然也是一个个具体的点,但因其重要性逐渐减弱,故不必平均用力进行讲授(容易费力不讨好),教师可适当点拨自学之法,然后安排学生课后完成。至于面,一般多见于文学史每编之绪论,故需简明扼要进行讲述,最好让学生课前预习绪论部分的内容,然后绘制出某一时期的文学生态图。除此而外,文学史中的面,还有一种情况,即时代相近或风格相类或影响力相当的几个作家可使学生进行面的把握。如讲授唐宋文学时,可将初唐四杰作为一个面,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是一个面,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是一个面,乃至韩孟诗派,元白诗派,大历诗风,晚唐诗歌,都可从面上进行讲授。至如宋代文学,则江西诗派,豪放词,婉约词,唐宋八大家等,都可从面上进行点拨式讲授,如此则纲举目张,化繁为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文学史的主体是一个个具体作家的文学创作,因此,中国古代文学课应当自觉回到文学文本世界,教师要有分析文学作品的自觉意识,对作品的分析导读不应少于总学时数的3/5。只有引导学生阅读尽可能多的古代文学作品,并学会分析和鉴赏文学文本(需要结合文艺学、古代文论、古代文体论、美学、历史学、禅宗佛学乃至阐释学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积累较多的原始材料,有助于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需要教师自己对于各作家作品都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并能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认真施教。而文学史的讲授不宜超过总学时数的'2/5,而且不必过多按照教材照本宣科地复述,可适当让学生参与完成文学史的拉通(可采取任务驱动法,让学生绘制一张文学史流变图,或让学生编写作家生平与创作年谱),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研读与归纳总结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授文学史的过程中,应当自觉地反复引导学生回到教材的目录,并教学生读懂教材目录所蕴含的学术信息,把握其中的重点难点。姑以隋唐五代文学为例,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将隋唐五代文学编排为第四编,除了绪论,共分十二章。从教材目录即可看出,李白、杜甫、白居易(含元白诗派)、李商隐为本编重点,各占一章的篇幅,因而应是讲授和学习的重点。而王孟、高岑及王昌龄和王翰诸人,共占一章的篇幅,重要性自不能与李杜及白居易李商隐相比。至如唐传奇与俗讲变文,虽专设一章,但只有两节的内容,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课后完成。

三、课堂教学与课外研读的内外关系。

大学生以自学为主,这既是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体现。这就需要教师解决好课堂教学与课外研读之间的关系,要将课外研读视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鉴于当代大学生普遍厌学的情况(学生厌学,一方面跟物质功利主义的时代思潮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跟学生缺乏自学方法的指导有很大关系),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自觉注入自学方法的探讨与点拨。对于那些不需要精讲的次重点(如大历诗风和韩孟诗派),以及一些简单的诗词文学作品,教师可采取自学指导法,提前布置好自学的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可独立完成,亦可分组完成)。当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时,教师要及时予以点拨。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注意课后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双向交流的方式可以灵活处理,如可网上答疑(教师可组建一个学习沟通群),也可每周定一个时间面对面答疑,还可以利用导师制与学生分享自学经验与读书心得。教师应鼓励学生坚持写读书札记,或组建古代文学兴趣小组,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总之,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既要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绝佳场所,更要让课外研读变成学生的入门捷径,从而为学生毕业之后的自我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材讲授与知识延展的辩证关系。

学生如能在教师指导下成功进入课外研读的轨道,那么教师将赢得课堂教学的宝贵时间。教师在课时缩减的情况下又该怎样进行课堂教学呢?应该说这里面既有一个认识上的问题,也有一个技巧上的问题。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要从传统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书匠角色转变成以点拨自学方法为主的引导者角色。因此,教师必须做到既要深刻理解他需要讲授的内容,又要懂得钻研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提炼出方法论原则以分享给学生。如果教师自己都只是满足于做知识流水线上的传输者,那么他就不可能做到方法论的点拨。学生毕业之后,很可能会迅速忘记他在大学学习的具体知识,而方法则能帮助他较好地完成从学校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化。当然,教师只讲方法是不对的(那会造成对于方法的过分依赖从而扼杀方法本身),但是只讲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而不涉及方法,恐怕也不是成功的教学。最正确的方式应该是:教师借助于某些知识点的讲解从而引导学生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知识可以淡化甚或遗忘,而获取知识的方法却能在学生心底变成智慧的种子,作用于他的未来。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仅要研究知识与学问,更要自觉钻研获取新知与整合思想的方法,方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所显示和彰明。举例而言,《古典文学知识》杂志就常刊登名家的治学方法(如台湾学者张高评先生的治学门径专栏文章,颇值得研读效法),教师应着力推介给学生,课堂上亦可结合教材知识点而略作诠解。他如台湾学者杜松柏先生所著《国学治学方法》,虽是专论治国学的方法,但其中亦有不少可资古代文学教师借鉴者。至如笛卡尔之《方法论》,杜威之《思维术》,都可研究。总之,治学方法与具体知识的辩证关系,诚如杜松柏所云:“自思想的方法言,方法是手段而非目的,自治学研究言,方法是明道的工具,所以道固然应重,而方法亦不可或忽。”其次,在课堂教学的技巧方面,教师应在讲授教材知识点(包括3/5学时的作品选和2/5学时的文学史)的同时,适当拓展知识面,而不能拘囿于教材本身(否则有照本宣科之嫌)。教师应旁搜博采,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如讲初唐四杰,可引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王明好《卢照邻研究》及陈于全《杨炯研究》中的相关研究成果。讲孟浩然,则可提及王辉斌先生的研究。他如郁贤皓先生的李白研究,叶嘉莹的唐诗研究,莫砺锋的杜甫研究和江西诗派研究,袁行霈的盛唐诗坛研究,龚鹏程的唐代思潮研究,魏耕原的盛唐名家研究,甚至罗宗强和张毅先生的文学思想史研究,王运熙先生、顾易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张伯伟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周裕锴先生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程千帆先生的问题意识等等,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贯穿讲解的拓展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高度责任感,如此既有教材中的讲解与分析,又有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更有自学方法的点拨与熏陶,配合学生课外的广泛研读,我们相信,是有助于提高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论文【】

通常来讲古代文学作为中文专业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门课程对于中文专业学生的后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该门专业课程从本质上讲涉及知识领域较为宽泛,不仅涵括史学知识,同时还涵括文学知识,甚至是哲学知识也包含在内。课程从内容上讲可以说是我国上下三千年的文学知识综合体,不仅含有较为丰富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含有众多的文学形式。因而可以说该门专业课程对于提高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艺术修养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价值。

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意义主要是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能够促进学生对于古代文学发展规律以及实际演变过程和相应的文体发展的有效理解。其二是通过丰富的文学作品以及较多的文学形式进行帮助学生了解古人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状态,更重要的是了解这些文学知识对于后世的实际影响价值。其三是通过对于古代文学的实际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帮助学生具备崇高的文学情怀,并促进学生将这种文学素养以及文学情怀实际的应用在现实的工作学习中,进而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1、教学方法之启发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首先要从启发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启发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依据学生学习客观规律以及教学任务最大化的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处于主体学习地位,通过正确引导学生进而帮助学生主动解决学习中实际遇到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该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良好启发与引导,通过应用该种教学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文学知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文学思维给与有效拓展。如果将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比喻的话,启发教学就是在教师的循序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主开启文学的学习大门。例如教师在讲解“《诗经王风》”中可以就“悠悠苍天而此何人哉”这句话向学生进行提问,而之所以专门针对该句话提问的原因在于:对于“何人”的了解是掌握文章思想主题的关键所在[1]。而教师在提出该问题之后可以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由解读并对在解读之后阐述对“何人”的个人见解。通过这种启发提问进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解读方向并最终获得文学知识。

2、教学方法之情境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还可以从情境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实际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一些生动的场景氛围来帮助学生有效的理解文学知识并促进学生实际心理机能获得良好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情感感悟,另一方面也能够对学生的实际文学审美进行有效拔高和良好陶冶。例如教师在讲解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著名诗歌时就可以进行文学情境的有效创设,通过播放“春江花月夜”进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感知诗歌内在情感,同时通过动人旋律在大脑中勾勒出诗歌联想画面,而这种身临其境的情感感知则能够促进学生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2]。再比如教师在讲解庄子的名作“《逍遥游》”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漫画课件来创设文学情境,学生通过这种漫画课件的形式犹如置身作者的情感世界进而将文学知识更加的形象具体化。总结来讲无论是利用音乐还是多媒体来进行文学情境的实际创设都可以较好的促进学生对于文学知识的有效深层次获取。

3、教学方法之表演式。

对于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实际教学方法的研究除了上述两种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从表演教学展开。具体来讲所谓的表演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将学生放置于实际的文学情节演绎中进行促进学生获取文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式。而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则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最大化的发挥文学想象,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提高文学创新意识。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实甫的名作“《西厢记》”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人物进行角色划分,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通过自身对于该文学作品的实际理解来进行文学表演,而具体的情节设置以及演绎道具都需要学生进行实际准备,而学生在该种文学演绎过程中也会直接加深对于文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将自己的一些文学想法添加其中[3]。再比如教师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同样也可以利用上述表演教学方式来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总结来讲通过表演教学能够最大化的提高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知识的有效理解还能最大化提高其创新意识。

综上分析可知我国在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看重文化的良好传承,而作为实现文化良好传承的中文专业则逐渐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性关注。而作为中文专业中较为重要的古代文学课程而言,良好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有效的促进该门课程教学实际目标的有效实现,通过利用启发式以及情境式和演讲式、表演式以及研究式这五种教学方法进而真正的促进中文专业学生获得人文素养的有效提高以及专业知识的有效掌握,为其今后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张海楠。对开放教育专科《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混合教学模式应用实践探讨[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5:80-82.

[2]王自红。民族地区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升本后的四川民族学院汉语文系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4:111-113.

相关推荐

晏子使楚的读后感想(优质17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作品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经典读后感的摘录,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读了《晏子使楚

职业人生规划结束语(热门17篇)

人生是一段旅程,我们要有勇气去冒险,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幸福。在这个专题中,小编将为大家分享一些备受好评的人生总结样本,希望对您有所启发。(一)计划定好固然

电气工程基础实训报告(优秀15篇)

报告范文需要进行反复修改和润色,以确保表达准确、流畅、有条不紊。阅读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和了解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兴趣。

购买手机委托代理合同范文(18篇)

代理的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它需要得到合法的授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代理合作范文,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代理的概念和实施方式。甲方:乙方:一、甲方委托乙

灯箱安装合同(热门16篇)

合同协议的签署是双方达成共识和信任的体现,对于建立良好的商业关系非常重要。看看下面这些合同协议范本,能够让您更好地了解如何撰写合同。2023灯箱广告牌甲方:乙方

福利房购房合同(专业20篇)

在购房过程中,我们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包括价格、地段、配套设施等因素。以下是一些购房者的满意度调查和评价,供大家了解不同楼盘的口碑和口感。卖方(甲方):买方(

公司隐名股东转让协议书(模板16篇)

通过转让,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于转让的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以下几篇文章可能对您有所帮助。公司股东股权转让协议书由本站会员“zf

配送食品类协议(模板18篇)

食品的质量和口感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我们应该选择品质优良的食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食品总结样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创作灵感。甲方:乙方:甲

初一新生军训开营仪式精彩发言稿大全(14篇)

发言稿的撰写过程需要反复修改和完善,以确保每一个词句都能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看看下面这些成功的发言稿示范吧,或许你能从中找到一些灵感和技巧。

plc实训报告范文(20篇)

通过撰写报告范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在领域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这些范文是基于大量的实证研究和调查数据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