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文化论文 > 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论文大全(21篇)

会计信息化问题研究论文大全(21篇)

作者: 梦幻泡

会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既是一项技术性工作,也是一项战略性工作。如果你正在写一篇会计总结,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和范例供你参考。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

资产弃置义务,即企业为了在项目设计、开发和构建之初,为了获得有形资产而需要承担起将来一段时间内对有形资产弃置阶段的拆除、清理以及环境恢复等义务。该项义务是为基于国家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基础之上,利用法律制度以及政策实施等强制手段使得企业履行的。而针对资产弃置义务的会计处理工作,就是指企业资产弃置义务的确认、计量以及信息披露。我国当前大部分大型上市公司都没有计提资产弃置义务负债,因此提出弃置义务的会计处理意见,并针对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意见与体系就具有重要意义。

整个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过程包括从经济业务会计凭证直至会计报表的形成为止的一整套过程。从具体的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角度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对企业需要承担的主要弃置义务进行判断,然后在该机场上对弃置义务负债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和分析,为企业承担资产弃置义务提供具体的执行方案。

从资产弃置的会计处理视角而言,企业由于长期有形资产的报废而需要承担起报废的拆解、填埋、清理以及环境恢复等方面的活动的义务,从法定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法定义务以及推定义务两类。与企业其他的义务金额相比,长期资产的弃置义务金额通常较大,且确认过程中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质。例如,将企业应该承担的法定弃置义务引入至由于弃置义务而产生的负债当中,利用企业不同的利益动机以及主观意识出发而形成弃置义务行为。这将直接造成不同项目报告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必须通过在会计信息相关性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中进行权衡。

一般,由于受到法律、行政机构以及合同等条件的约束,企业难以避免将来利益的流出,导致资产的弃置义务成为了企业的现实义务。所以,在资产的弃置义务发生过程中对资产弃置义务进行确认就显得尤为必要,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可靠计量,最终形成企业的资产弃置义务负债。

基于此,本人认为资产弃置义务负债涉及的金额较大,资产弃置义务负债与企业的会计信息相关性较大,尤其对企业会计报表的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有直接影响,所以在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过程中应该以合理估计为前提,企业只要由于自身的行为导致企业必须承担弃置义务,就应该对弃置义务负债进行确认。

(二)实例分析。

某公司于201*年1月1日安装完成了一个油气钻井平台,且在安装完成之后达到了设计的使用状态。根据该企业的行业规则,该企业必须在将来某一时间内承担该设备弃置需要承担的相应任务。因此,该企业根据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相关要求,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进行了确认。其主要流程如下:

1、确认具备真实、完善的根据。

企业的环保部门人员应该在公司法律顾问的指导下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查阅,确认当前的环境保护法规以及特殊行业资产管理法规都对这种类型项目结束之后的资产进行弃置处理时必须承担资产的弃置义务。这给企业对该资产的弃置义务负债的确认提供了基础。

2、确定是否可以合理估计将来承担资产弃置义务的费用。

在企业内部工程师以及财务管理部门的估算下,该项目有形资产的预计寿命为十年。设该资产的估算公允值假设为:

假设1:拆除油气钻井平台的人工成本以当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水平为依据,预计花费的成本如表1所示。

假设2:拆除油气钻井平台行业日常管理费用与设备消耗费用占人工费用的80%,而且企业认为将来承担本企业弃置义务工资的合同承包方的费用水平不会不同于上述水平。

假设3:考虑到弃置承包合同的利润问题,企业将总成本的20%作为该合同可以获得的利润。那么该水平则是对方能够接受,且可以达到双方的项目意愿水平。

假设4:作为一项现实存在的工程项目,该项工程的承包方除了需要获得项目利润之和,通常还需要获得对应的市场风险补偿。考虑到当前是以现有市场价格来确定弃置义务项目的利润,因此工程承包商必然要承担未来十年内市场由于不确定而需要承担诸多不可预见的风险(例如物价、通货膨胀)等。所以,企业可以将考虑到通货膨胀之后现金总和的5%作为项目风险补偿。

假设5:假设市场在未来十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

所有上述工作都是在公司财务人员以及企业工程师在行业水平、市场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之后得到的,是对将来弃置义务进行支出的合理估计。该估计能够合理体现未来资产弃置义务负债金额支出的合理水平。

3、确定对应的其他资产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由于该项目油气开采已经达到了可以使用的状态,而且产出的油气资源产品在将来一段时间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基于此,可以人为该资产将可以承包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利益收入。根据弃置义务相关准则及要求,该企业最终确定了该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

资产弃置义务的会计计量就是利用对应的计量单位、计量属性等确定该工程项目中的金额变化过程。从当前资产弃置义务的会计处理过程来看,会计计量首先要对弃置义务负债进行初步确定,之后在完成后续计量工作,而对弃置义务的`成本资本化金额以及折算等的确定则应该考虑到负债计量结果的影响。所以,本文在分析最初弃置义务会计处理计量工作中以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为主要。

资产弃置义务的会计信息处理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基础之上的,企业在每个会计期末都应该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再次核算,以保证企业的负债情况真实可靠。与此同时,在资产负债考虑的过程中应该将时间推移(货币到账时日的延期)、资产弃置义务负债估算的修正给企业资产弃置义务负债金额变动带来的影响纳入到其中。其中,每个会计期由于负债时间的延期所导致的货币时间价值是建立在每期期初负债金额在该会计期间内所产生的。所以,由于负债时间的延期会计业务处理应该优先于资产弃置义务负债估计处理。

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现值估计的修正即随着根据时间的不断推移、变化而获得对估计对象估计价值信息,使得当前对信息估金额更加精确合理。因此,所设定的会计处理修正根本上是一种对会计变更的估计方式。当前广泛采用的fasb、iasb都需要利用相关规定采取对应的适应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若是建立在之前不尽合理的修正基础之上,则不属于会计估算修正的范畴,而应该采取更正会计差错的方式对之进行处理。

依然以第1节中的案例为例,假设该企业于12月31日对企业前期的资产弃置义务负债公允价值进行重新估计,发现成本现金流的期望值提高了10%(44,062元),而且折现率变更为8%。这时,需要对资产弃置义务负债进行重新计算。

由于20末估算修正增加了资产弃置义务的负债金额(38,316元),因此从次年起,该油气钻井平台每年的折旧费增加了9,579元。加之原始资本每年的折旧费为19,488元,那么从20起。每年的合计折旧金额为29,067元。(表2所示)。

通过上述资产成本期望先进流量估计的修正,导致资本成本资本化部分的折旧与费用增加变化、资产账面价值与资产弃置义务负债金额的影响变得更加清晰。

所以,在资产弃置义务负债会计处理过程中应该以市场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初始计量。在资产弃置义务的一段时间内构成项目方面,对人工成本、管理费用的分配、设备折旧、环境恢复活动利润、原材料成本以及市场风险补偿等因素予以考虑。同时将通货膨胀等因素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合理计量资产的负债额度。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的披露是保证企业信息披露完整性的根本。除了编制必要的财务报表之外,还应该及时的向外界公布财务报表附注等其他财务报告信息。

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我国很少有企业会在其会计报表中对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进行披露。而因为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给其他部分企业,甚至是其他行业造成重要的影响,在会计报表中不对这些内容予以披露将可能使得报告使用者在信息接受方面陷入被动,不利于风险的预警。

(二)案例分析。

作为会计报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附注在对会计报表的内容补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由会计报表自身难以充分表达会计处理内容以及项目补充缺陷而决定的。通常而言,报表附注中对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就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来讲,其确认、计量工作的复杂性要远远高于普通的会计处理事件。所以,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信息的披露应该在报表中予以附注。但是,我国很多企业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例如,厦门钨业201*年的年报表3。

在其报表的文字说明中,对企业所承担的弃置义务性质、所依据的会计准则、计量方法、折旧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同时,采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了资产弃置义务负债的实时动态信息。但是,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依然不能了解包括这就率、估计假设、资产弃置负债金额增加的原因等重要会计信息。

当前会计处理信息披露所采用的形式主要是报表、报表附注以及报表外信息披露三种方式来进行。为了确保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的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啊哟求,建议在以后的信息披露过程中应该采用以财务报表表内列示为主,财务报表附注、表外披露相互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四、结束语。

随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环境会计处理工作受到重视。作为特殊行业中的一个重要会计处理内容,弃置义务会计处理工作是企业会计处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除了上述内容之外,在具体的实际处理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创新性的方式,使得会计处理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化及会计教学变革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首先对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然后对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的制度化模型作出简要介绍,最后结合某企业实践,对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践行经验进行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各方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管理会计;变革;创新。

管理会计变革一直以来都是管理会计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比较成熟,企业可通过创新管理会计模式,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方式,对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以及资源变动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行科学预测。我国有关管理会计变革问题的研究相对较为滞后,所采取的模式多以引入西方国家先进管理会计方法为主(如平衡计分卡法、全面预算管理法、作业成本法等),上述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对企业管理会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从制度理论的视角入手,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与研究,望能够引起相关人员的关注与重视。

一、管理会计的理论分析。

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的一大重要分支,旨在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水平而服务。现代企业管理系统中的管理会计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学科,在企业组织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中同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管理会计起源于20世纪初期,为了发挥科学管理在提高企业生产、工作效率方面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开始尝试将差异分析、预算控制、以及标准成本等概念引入企业会计体系中,据此延伸出了“基于管理的会计”这一概念,主张将管理的中心放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中,后为进一步适应企业所处的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相关企业广泛借助于职能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管理的契机以提高产品质量,将管理会计作为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的.一大重要措施。

二、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的制度化模型分析。

从理论基础以及研究视角上出发,管理会计变革实施中所引入的制度化模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第一是路径模型,第二是过程模型,第三则是要素模型。具体可分析如下:

(一)路径模型。

路径模型的中心思想是要求在引入新会计制度实践的过程中伴随时间变革的方式实现路径化。路径模型能够全面展示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制度化过程,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管理会计制度、实践、以及变革的权过程。路径模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将社会学以及经济学概念引入管理会计研究范畴中,弥补了传统模式下以最优“静态均衡”为唯一需求目标的理论缺陷,变革的核心在于实现了全新管理会计规则的制度化。

(二)过程模型。

过程模型的中心思想是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全过程划分为多个阶段,并分阶段探讨各个环节所对应的影响因素。该模型中根据信息技术实施以及组织变革基本理论,将企业在引入某种全新管理会计模式并实现变革目标的过程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发起阶段;采纳阶段;适用阶段;接受阶段;惯例阶段;融合阶段。后有相关研究人员根据该阶段性划分依据,结合在变革实践中会对管理创新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一步整合优化提出了基于阶段―因素的过程模型,并可起到评价管理会计变革成效的目的。

(三)要素模型。

要素模型的应用能够评价管理会计变革实践中不同要素间结合、协调的方式,并据此促进管理会计变革的成功实施。有相关研究人员将管理会计变革的影响因素划分为三类,分别为诱发性因素,促进性因素,以及催化性因素。后也有研究人员为进一步确认不同因素在管理会计变革中所起到的作用,对企业管理会计变革的过程加以更加深入的了解,而增加包括认识混乱、冲突、以及推迟在内的阻力性因素。

三、企业管理会计的变革制度化。

以某企业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该企业在管理会计变革方面的具体进展与实施效果,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该企业通过详尽且周密的调查研究,实现了引入abc作业成本管理法的目标,促进了企业管理会计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具体分析如下:

(一)前期阶段。

自xx年xx月~xx年xx月,该企业成本管理系统面临变革压力,加之受到内部需求以及外部竞争压力的影响,企业领导层症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abc成本法的了解,领导层作出实施abc成本法以提高核算准确性的决策,在这一背景下加大成本管理力度,构建基于企业产品线的成本考核工作体系,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控制开支费用。为确保abc成本法在企业中的有效实施,该企业先后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第一,引入外部专家与内部项目团队,构建abc成本管理项目小组,前者负责提供理论指导,后者则负责推进成本管理项目的具体协调与实施;第二,由生产、质量、供应等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沟通参与调研,对成本核算的阶段性任务进行分解与优化;第三,与会计核算编制软件合作完善准备工作,并对员工进行培训,以促进管理会计的科学变革。

(二)中期阶段。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基于abc作业成本管理系统所核算的生产成本数据可在分公司对外成本核算体系中首先应用,以反应作业管理理念的不同程度接受、最小程度的持续使用、以及系统维持,同时也是常规化过程的开始标志。中期阶段管理会计变革实施过程的最主要标志即逐步建立起了包括《作业成本核算制度》以及《作业成本操作流程》等在内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而能够确保基于abc作业成本系统的运行稳定以及相关管理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在abc成本管理法下,以月度为单位出具报表数据并直接作为核算对外生产成本的依据。在这种全新规则的作用下,abc成本管理系统逐步发展为分公司成本管理日常活动中的重要部分,标志着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初步成功,管理会计制度化得以初步实现。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的关键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会计变革的融合。该企业项目团队通过与信息中心的密切合作,系统探讨将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以及abc成本管理理念与信息系统相融合的可行性。在双方的密切合作下,企业新引入财务系统中初步体现了基于abc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法以及管理理念,信息系统内部共设置有生产调试以及工程设计两个作业中心,根据定额工时×标准费率的方式进行核算。在具体实施中,标准费率还可调整为不同分配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相应动因。在这一背景下,基于abc作业成本法下所诱发的全新管理会计规则以及制度化过程才可称之为完成,管理会计的变革才意味着真正取得成功。通过对该企业管理会计变革过程的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对于现代企业而言,管理会计的变革不单单需要关注技术层面的创新,同时还应当体现以此为组织性的变革,从而发挥对企业的重要影响。对管理会计变革实施结果的分析主要体现为对正式性与非正式性变更的鉴定,正式性的管理会计变革是指企业通过引入全新规则的方式对企业组织行为产生影响,非正式性变更并非属于该范畴。以上该企业的管理会计变革属于正式性变革,是通过系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而事实的一种具有循序渐进特点的体制变革,变革效果同样非常显著。

四、结束语。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模式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管理会计不单单能够充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还能够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提供人力资源、财务风险等方面的信息。但同时,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发展,管理会计也必须尝试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以更好的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本文即对管理会计变革与创新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望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更大动力与支持。

参考文献:

[2]杨淼,陈艳。转型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群体职能[j]。社会科学家,2015。

[3]孟焰,孙健,卢闯等。中国管理会计研究述评与展望[j]。会计研究,2014。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会计档案作为体现和记录事业单位在业务方面的主要材料,正确、完善的会计档案能够研究事业单位不同阶段的财务及经济状况。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的运用极为普遍,社会正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给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会计档案管理方式较难符合不断提升的标准。会计档案电算化的管理将会成为事业单位在未来会计档案方面的管理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不足。在事业单位中,当前还具有一些遗留问题,众多在岗人员的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无法符合岗位当前所需,有的会计工作人员并非科班出身,在知识结构中有一些不足,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具有一些盲区,特别在当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中,电算化已经步入现代会计管理的工作当中,给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带来全新的挑战。有的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有些懒惰,并未注重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从而难以进行电子化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二)管理过程不够规范。会计档案管理是否管理得当,会影响管理制度的完善。在事业单位中,对职工的工作有效性考核较为欠缺,工作做到哪种程度都一样,单位会计考核制度的不足,成了当前会计档案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为档案管理工作十分严肃,应当以客观角度体现当时账目的往来状况,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使会计人员依照自己工作的方向着手,在创建会计档案时并没有为以后便于查找给予考量,这是由于未将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会计人员依照自身工作状况,任意管理财务档案,令档案管理不够标准。(三)会计档案管理技术较为落后。受到办公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事业单位在管理方面无法引入现代化技术。有的基层单位在普及电脑方面依旧具有电脑老化的状况,众多现代化软件无法运用。因为当前财政方面在事业单位的开支项目控制得非常严格,引入现代化技术以及设备需要十分烦琐的审核步骤。有的单位直接延缓引入现代化档案管理技术,从而令这一技术较为落后。

二、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会计档案是对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体现和记录的主要依据,会计档案管理在会计工作当中尤为关键。可是,由于会计档案管理处于财务管理当中的最后一环,通常较易被忽略,构成财务管理工作较为薄弱的一环,直接对财务管理的质量及水平造成影响。

(一)强化会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做好会计人员档案管理的培训。想要将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做好,则需具备管理理念。事业单位在财务部门中需要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由岗前培训开始,从基本到整体进行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从而令会计从业人员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档案管理部门应当严格依照国家的规定进行管理,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档案管理的指导,持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相互间应当传播管理方案,特别是老成员对新成员管理方式的传达,保障档案管理工作尽可能不产生错误,定期检查和梳理档案。

(二)积极推动会计工作和档案管理工作在信息化方面的接轨。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成为完成会计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根基。电子档案能够透过计算机技术完成。文件以及图像等相关数据转化产生的电子数据能够透过扫描仪进行,显著提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需要尽可能创建电子档案信息网络化以及共享化,透过互联网创建的平台完成会计档案的保存和调取,令会计档案的使用更加便利。在调取会计档案时,只要在相应的平台检索需要的会计档案,则能够获得所需的会计档案信息。对会计档案管理而言,单一档案管理信息化并不充分,想要令会计档案详实并吻合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度,则需完成档案管理以及会计工作信息化的结合,透过会计工作信息化和档案管理相一致,完成会计档案的运用。

(三)完善会计人才团队奖励与束缚体制。当前会计团队中具有消极心态,在事业单位中具有一些落后的状况,需要掌握会计人员的收入,了解会计人员的职责,时常审核会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只有创建科学的人才团队奖励与束缚体制,才可以令会计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公平、公正。透过这样的方式,规范会计管理人员,从而真正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能力,确保事业单位能够发展的更加长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管理人员需要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通过会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寻求出处理的方法,通过现代化电子信息方法提高会计档案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让员工在思想方面增强意识,创建完善的会计档案管理制度,令事业单位会计档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于1996年6月作出制定资产减值国际会计准则的目的是:第一,目前许多国际会计准则都涉及到资产减值问题,如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建造合同、职工福利、所得税等,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有助于保持资产减值会计核算方法的一致性。第二,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现行规定不够具体,不能保证各企业采用同一的方法进行资产减值的认定、确认和计量。因此,在客观上要求就资产减值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就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作出系统规定。

1997年4月,该理事会通过了第55号征求意见稿(e55,资产减值),并对征求意见稿的有关建议进行了实地测试。10个国家从事不同行业的20多家公司参加了实地测试活动。1998年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理事会会议上正式批准该准则,并于同年6月发布。

我国财政部1998年1月27日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取资产减值准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该制度,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必须在会计期末根据实际情况对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但对于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以下简称a股),除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外,是否确认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并未作出强制性规定,而是由公司自行确定。由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在以前年度大多从未提取过减值准备(坏账准备除外),因此,减值准备的提取对企业当年度的利润将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纯a股上市公司一般不会自愿选择采用四大减值政策。基于此,财政部于1999年第四季度末先后颁布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有关会计处理问题补充规定问题的解答》。明确无论是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的公司,还是其他上市公司和非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均应按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规定的`提取“四项减值准备”的要求,计提相关资产的损失准备,还将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扩充到应收账款以外的其他应收款。同时,还要求企业对由于采用补充规定而引起的会计政策变更采用追溯调整法进行会计处理;很显然,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会计政策变更,是将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分布在相关年度,而不是会计政策变更的当年。因此,企业根据《补充规定》执行资产减值政策对1999年度的利润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倒是一些上市公司由于将多年累积起来的不良资产在1999年报中得到集中释放,资产中的“水分”被挤干,相关资产的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以后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保障。

按照传统会计理论,资产计价的目的是:(1)反映资产的价值,展示会计主体的经济实力;(2)反映资产购置中的成本费用支出;(3)作为费用分配和损益计算的基础。这是一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资产计价观。这种观点把损益表作为重心,而置资产负债表于次要地位,它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面目全非,挤进了许多不纯的项目,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不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引发的会计信息相关性降低及账面价值与市值存在巨大差异就是很好说明。

[1][2]。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为了更好的发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职能和作用,应该进一步拓宽会计核算在石油企业的服务范围,对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全面深化,注意每一个环节的会计核算工作,确保能够向企业反馈最准确、最真实、最完整的会计核算信息,确保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为了对石油生产企业的运营成本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石油企业应该注意合理划分企业的成本费用,从宏观控制以及微观控制两个方面加强成本控制。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一定要详细记录各种成本数据,为企业后期成本核算提供科学、准确的参考依据。其次,对于企业成本核算也应该采用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建立一个和企业成本相关的数据库,比如科学划分低效井、高效井,有机融合单井产量成本以及经济产量理论。

2.建立一套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石油企业领导者应该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建立一套完善、系统、标准的会计核算体系。石油企业也应该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以及相关资源才可以提高会计核算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其次,在会计核算工作中也应该不断反思、总结,根据会计核算进行的情况不断改进、优化会计核算方法,积极鼓励企业所有员工能够共同参与、投入到会计核算工作中,能够自觉配合完成各项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加强成本控制。

对于石油企业而言,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不仅是为了提供科学、准确的财务信息以及财务数据,还有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石油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石油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石油企业应该细致、深入的研究、分析企业内部成本管理方法以及成本控制方法,根据企业当前实际生产运营情况构建一套科学、规范、标准的成本控制体系,确定一个合理的成本控制目标,并且督促相关人员能够全面落实成本控制措施,将企业成本支出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不断加强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是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执行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想要确保能够有效开展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应该高度重视培养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道德素养。石油企业可以组织企业会计人员定期学习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若有条件的话可以安排部分会计人员出国深造或者到专业的培训班学习、培训,多积累一些实践经验。会计人员也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综合量化分析可能对企业经济造成风险的相关因素,尽可能降低风险系数。

5.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审计力度。

有效的内部监督审计是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手段,石油企业应该进一步完善专项审计配套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不定期专项审计管理机制,在制定具体、科学的审计制度,有效监督、控制、管理企业的各种财会行为活动,保证能够规范、有序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决策者以及管理者提供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核算信息资料。

二、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核算工作对于企业的正常经营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石油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制定科学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以及审计监督管理体系,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充分发挥会计核算的职能和作用,更好的服务于石油企业发展。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被新的经济模式所取代。而新的经济模式促使新的财务会计理论产生,也就是所谓的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逐渐将传统的会计理论进行改变,从而创建了一些更加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理论。但是,在这个发挥暂中,难免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这就使得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相对受限。本文针对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主要内容以及其实际状况加以分析,从而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明确,并进行深入的探讨,希望能够提高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质量。

关键词: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问题;研究。

知识经济的出现给传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为了保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其会计理论也必须要进一步做出调整。现代化会计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所提出的一种新型会计模式。其将会计理论与会计细则进行了调整,并且使得财务会计理论更加符合新经济形式的发展,使得其成为了新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由于传统的会计理论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其难免会制约着现代化财务会计理论的构建与发展,故而必须要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加以研究,以保证其实用价值。

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

现代财务会计是一个相对性概念,其是相对传统的财务会计而言。从资产经济到知识经济,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会计模式也在这个背景下有所转变。因此,人们将其称为现代财务会计。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所创建的一个理论体系。该理论中主要包涵如下内容:

1.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的内容是明确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原因,以及其需要提供会计信息的对象,具体需要提供哪些信息等。会计目标当前已经成为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引导与出发点。而在实践中,会计目标也是其会计运作的最终目的,在这个目的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作为,能够让整个会计活动相对完整。

2.会计前提。

会计前提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等多个内容上。当前,会计的前提也主要是在其范围的规范以及会计要素的明确这两个方面。在经济方式相对改变的今天,传统的会计要素已经转变,会计范围也相对扩展。这就使得其作为会计前提作用相对削弱。因此当前会计前提是满足其行为的重要内容。

3.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一般包涵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另外,会计要素其实也包涵了会计主体、会计对象等多个内容。在会计理论中,这些内容都是会计的重要组成。

二、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

从传统的资本会计运作到当前的现代化财务会计模式,会计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在持续经营概念的理解上。

在财务会计理论中,持续经营实际上是一个长期的企业状态描述,而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其对于这个持续的认识相对缺乏。其对经营时间的认知不正确。然而,财务会计理论的建立,必须要以企业能够持续经营作为基础。现代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现代的经济形式而提出,其对于持续一次更加全面,其对于持续经营概念也相对符合经济发展。

2.会计分期概念的变化。

会计分期实际上是针对固定时间段对会计信息的`利用。在知识经济的影响下,会计信息的渠道相对增多,网络上也存在很多会计信息,但是这部分信息是否真实,有用,却成为企业利用所困扰的一个问题。会计分期的概念就在这种背景下所发生的一个变化。

3.货币计量概念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货币概念是建立在货币价值的一定上。而当前货币价值却很容易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货币作为商品的量化,其也存在一定的改变。如果单纯的依靠货币来进行计量,那么很容易导致其与经济发展脱节。在这种状况下,货币计量的概念也在不断的完善。

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研究。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已经有所发展,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缺失,也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被弥补。然而,笔者认为,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如下几点的认知。

1.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其运用在企业内部管理的可能性不断提高,当前会计运作已经打破了传统的人工、手写等模式,并且,涉及了一定的软件应用。在这种背景下,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也必须要趋于科技化。其中涉及的计算方式必须要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

无论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发展状态,其最终的发展因素都是人。相对应的人员在不断的知识运用中发现其与社会的脱节,然后,对其进行一定的创新,进而达到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必须要对现代财会人员的知识加以更新,让其充分认识到理论更新的重要性,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论更新。

四、结束语。

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相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而言,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而在传统会计的约束下,这种新型的会计模式还缺乏一定的发展基础,例如人才。这就需要现代财务会计更加注重其发展的各个部分,从其发展的优势与劣势着手,以达到发展的目的。当然,为了保证现代财务会计充分满足新的经济需求,必须要对其内容加以反思,从而使得其使用价值提高。本文从其会计报表创新、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变化、会计形式多样化等内容来进行发展评估,希望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西方财务会计理论问题探索(一)——西方规范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及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框架(上)[j].财会通讯,20xx(1):6-9.

[4]刘鸿嘉.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xx(8):175.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贴近实际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教学,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在该文件的统领指导下,通过实践得出:情境法教学法在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较为适用。

一、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二、基本会计等式教学中运用学生自身经历创设情境。

由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笔者认为对于他们的教学一定要突显学生自己的主体性,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心理。下面,以基本会计等式的教学过程为例,对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情况进行阐述。

(一)学生用自身生活经历创设情境。

例如,用一个学生的小视频“买衣服”作为导入内容:“要买一件上衣,但妈妈给只给了100元零花钱,于是和好朋友借了20元,买下衣服心情特别高兴”。同学们一边很有兴趣地看,一边在底下讨论。接下来老师根据这个短片的内容进行提问,让同学分组讨论:这件衣服多少钱;这位同学的资产是多少;以什么形态展现出来的;买衣服的钱都是从哪来的;这个短片涉及到哪几个会计要素,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随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适时给予启发引导。同学们准确回答出资金的两个来源,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20、20、100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二)学生用企业实践经历创设情境。

接下来,用小a调查妈妈所在单位——顺美服装厂的企业实例,创设一个真实的企业情境,如1月5日,顺美服装厂进布匹用80000元,以银行存款支付。引导学分进行分析,布匹属于资产,增加80000元,银行存款是资产,减少80000元,用这些实例判断“基本会计等式”左右两边的总额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帮学生树立职业信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会计,结合多媒体动画效果,直观地反映给学生。再用顺美服装厂其它实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梳理,得出知识的结论。

三、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程序。

实践得出,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适用于难理解的会计知识,通过总结具体得出该种方法的具体步骤:一是用学生自身经历创设真实生活情境;二是把自身参与实践的企业真实情境引到课堂,使学生逐步发现理论;三是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例,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即把“实践—理论—实践”作为一条主线,强调情境创设的主体和情境的内容始终由学生自主选择。

(一)捕捉生活素材,短片导入课程。

这个环节设计的前提是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老师把学生分成小组,设定拍摄内容的范围,让学生提前对自己最感兴趣的经历进行选择性拍摄。用这样的例子创设的情境,能迅速抓住学生。让他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情景之中,为下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如前所述,学生已经掌握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知识点,再让他们到生活中寻找与其相关的亲身经历;到父母单位调查了解经济业务,这样可以很自然地把生活与会计联系起来。

(二)巧用自身经历,激发学生探究理论知识。

用学生已有的自身经历和基础知识,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参与,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会计的真谛。如学生买上衣的经历,用这个大家熟知的例子,讨论分析、参考教学过程。

(三)活用会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前面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可以提高效率,减少盲目性。从学生主观看,在他们头脑中能反映出所学的理论,再与实践联系起来。这个环节是对理论知识学习环节的一个升华,是检验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一种方法,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如学生通过实践调查母亲的工作单位——顺美服装厂,通过顺美服装厂经济业务的'变化,分组讨论在“基本会计等式”中,它的恒等关系是否受到影响。用前面猜谜作为过渡,这样,自然就把学生带到企业实际业务中,使会计知识“活起来”。

四、基于用学生自身经历参与教学的情境教学法效果及分析。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无法提升,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基本会计等式为例创新做法——以学生自身经历为视角的情境教学法,适合于中职学生的会计教学,这种方法符合学生认知局限性,接受能力差等现状,从方法本身能增强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会计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非常具体、繁琐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如今在这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时代,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论文关键词】创新意识思想道德文化素质。

会计工作是一项内容丰富、涉及面广、非常具体、繁琐且极为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如今在这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进步的时代,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是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会计工作管理部门,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就这一问题做如下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严重,提高会计人员素质是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会计人员提供不真实、不完善的会计信息,在账簿上做文章,不按规定设置账簿或设置多套账等等,这些都是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这些会计信息的“制作过程”无一不经会计人员之手。某些企业为了吸引客户,扩大业务,在开具发票时不遵守财务制度,不严格如实反映发生的经济业务,而按照采购人员的要求虚开发票,甚至在没有发生任何业务的情况下也给开具发票。这就导致大量假票据出现,会计人员根据这些不真实的原始发票进行业务处理,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进而影响决策者的决策。

(二)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与目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不相称。在前阶段,澄城县会计事务所利用三个月的时间对全县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进行了注册登记检查,共检查会计人员1373人次。首先在学历方面,研究生4人,本科生93人,二者总计约占总数的7%,大专学历451人,约占总数的32・8%,中专学历566人,约占总数的41・2%,高中学历以下有253人,约占总数的18・4%。比较之下中专类及中专以下会计人员明显偏多,中专以上偏少,两者形成显明对比反映出我县会计人员总体学历水平偏低的现象。其次,在会计职称方面,注册会计师7人,高级会计师4人,中级会计师职称95人,初级会计师职称284人,全县拥有职称的会计人员尚不够400人,仅占会计人员总数的29・1%,明显偏少,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三)会计执业保护不善。会计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已有多年,但在检查中,仍有一些无证,低学历人员占着岗位,其中缺乏财经政策和财会知识之人大有人在,严重弱化了会计工作的严肃性,影响了会计工作质量。

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工作的产品,其质量高低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这是因为会计人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时,总是有其不同的实现动机和价值标准、伦理道德标准,这就反映出不同的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情况。诚然,会计人员的主体素质状况与其先天生理特点有必然联系。但是,他们的素质可以而且应该在后天的实践和学习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其主观努力程度如何,往往最终决定着主体素质的高低。从会计人员主体素质差异来分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可作如下概述。

(一)思想素质。

会计人员的行为是由其思想支配的,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会计行为。如果会计人员的思想不正确,就很难保证其会计行为的客观公正,其所制造的会计信息质量就难以令人信赖。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尤其要在会计人员中坚持实事求是、讲真话、讲原则、讲正气等方面加强教育,让他们为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二)道德素质。

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存在着很大差异,既有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先进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也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以及西方社会渗透进来的一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就造成了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会计人员对于某些领导要求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会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有的投其所好,有的拒绝,有的表面上服从,但事后向有关部门反映,有的等领导出了事再作交代,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这说明会计人员的主体道德素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几年有大滑坡的趋势。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稳定,产生了许多消极影响。大面积的会计信息虚假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下降不无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凡是道德素质高的会计人员,都具有道德自律能力,总是传播和实践着先进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会计职业道德行为,并与那些腐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作斗争。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久地进行社会主义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并通过先进会计人员的道德行为去影响其他会计人员,逐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风尚,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十分必要。

(三)文化素质。

在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比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具体分析,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既有高层次的,也有中等层次的,还有一些低层次的,差异比较大,还不能适应目前市场经济的需要,这也是造成会计信息质量差异的主观原因之一。因为有些会计人员本来也想把本职工作做好,但由于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过关,对会计改革和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难以全面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制造出来的大量会计信息不符合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的要求,有的甚至出现大量的技术性和基本原理差错,以至于发生某些违法、违反科学的行为还不自知,这就难免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的低劣。诚然,文化不等于文明,有了高层次的会计人员不等于有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如果上不去,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很难产生的,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会计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文化素质,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是目前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石油天然气资源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现代社会,在寻求经济高速发展时,还要考虑社会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油气田资产弃置的过程中就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等诸多问题。

一、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

(一)环境会计理论的发展。

环境会计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和法规,对企业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导致一系列企业环境成本与债务的产生。为规范环境会计的核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要求企业对环境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与此同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颁布了《环境复原负债》准则,为企业处理有关的环境支出提供指导。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也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环境问题披露的规定,1995年美国环保局发布《鼓励自我监督:发现、披露、改正和防止违法》,鼓励企业自愿发现、披露、改正其环境违法行为,对那些按照规定自愿发现、披露、改正其行为的企业给予减免法律处罚的优待。但国际上研究成果则主要集中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组(iasr)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而完整的指南。我国对环境会计的介绍与认识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主要是在介绍、借鉴、继承与局部创新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

由于传统会计在环境保护核算方面存在缺陷,环境会计的出现是对传统会计的完善。环境会计是一种以环境议题或环境活动为衡量对象的会计系统,透过已有的管理作业系统(包括会计系统),而特别从财务的角度找到企业现有的在环境上的努力和作为。环境会计的发展基本上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下的产物,同时与企业永续发展的阶段性需求相结合。

(二)环境会计的原则。

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假设、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多重计量假设。环境会计的最后总目标就是对外披露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因此环境会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环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主要包括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同时由于环境会计面临许多传统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新问题,所以还具有三个特殊原则。

(1)经济效益与环保效果统筹协调的原则。企业在努力实现营利性经济目标的同时,必须按照环境法规的要求处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废弃物排放,将环境保护与经济效益统筹起来。因此,需要对两方面的信息加以计量,并报告环境污染程度对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的影响。

(2)外部影响内部化原则。环境会计应该以环境责任与义务的履行为主线,采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对产品使用的环境损害赔偿、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的成本费用予以确认和计量,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将外部影响纳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范围,完整地对待企业的效益和业绩。

(3)强制与自愿原则。强制是指会计按照统一的规则动作,而自愿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和环境义务履行情况主动进行披露。强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强制性与自愿性是非常必要的。

(三)环境会计的核算。

环境会计的确认包括法规性确认和自主性确认。法规性确认是指企业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分析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会计确认。自主性确认则指企业根据自行确认的环境目标,管理自身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为达到环境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资金投入、使用、产出等方面的会计确认。环境会计计量所使用的计量形式是多重性的,主要分为货币计量、物量计量和文字说明三个层次。

对于环境会计要素的分类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同。我国更是有“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四类观点。环境会计的核算方法分为三类基本的方法:统计核算方法、统计与会计相结合的核算方法、会计核算方法。账户设置上主要包括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收益、环境负债类科目。

fasb指出“弃置”是指非临时性地将使用状态的长期资产移除,包括出售、放弃、再循环使用或者以某种方式处置,但不包括临时性的长期资产闲置。资产弃置会计主要讨论的是资产弃置费用的问题,也可以称作资产弃置成本的问题,主要指当资产弃置义务被确认为一项负债时,增加长期资产账面价值的予以资本化的金额。涉及到资产弃置会计的行业有石油天然气企业、矿业企业及核电站的核设施等。

美国fasb在1977年发布了fas-19《石油天然气生产企业的财务会计与报告》,在其中第一次对油气行业特殊资产的计价、矿产权益转让中的收益与费用等做了比较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并在其中规定了拆迁、搬迁和恢复成本(dr&a)的会计处理方法。由于缺乏实际操作性,导致报表缺乏可比性,于是在20正式发布了fas-143《资产报废债务的会计处理方法》,统一了资产弃置债务的概念、适用范围和会计处理方法。国际上iasb在19发布了ias-37《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指出当一项过去的独立于企业未来活动的事项形成的结果发生了现实义务时应当确认为一项准备。对ias37进行了修改,基本上与fas观点相同,只是在弃置准备金的计提方法上有些不同。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frs12(财务报告准则第12号“准备、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规定不论义务是法定还是推定的,都要对现实义务计提准备。并且英国在年英国石油行业会计委员会发布的sorp专门讨论了“计提的未来退役成本的资本化问题”。我国会计准则第4号、13号、27号对此问题进行了规范。美国有独立的准则规范资产弃置会计,而我国和国际准则未单独制定准则,仅在相关条款中有规定而已。

资产弃置会计的会计处理模式由于不同国家及组织的规定不同所以处理方法也不同:(1)负残值模式。美国fas19规定石油天然气企业探井以及相关设施的资本化成本应当按照单位产量法进行分摊。(2)抵消残值模式。一般假设未来拆卸、废弃和恢复成本将与设备及设施的净残值相当,在平时财务核算上不做会计处理。(3)费用化模式。每期新确认的新增未来资产弃置义务按某一确定的方法分配至对应的收益对象,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把未来弃置义务当做相关资产成本的一部分。(4)资本化模式。在资产弃置义务发生时,将对应的估计未来将发生的资产弃置费用确认为一项长期负债,并同时将其资本化,将其作为相关资产入账成本的一部分。

石油天然气企业在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在整个石油天然气的生产过程中,钻井废水、废弃钻井液、采油气废水、落地原油、井下作业废水、铺设管道、修建公路及居民区等建筑,以及生产过程结束放弃生产等都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涉及到石油天然气企业资产弃置的会计处理问题,规定“企业承担的矿区废弃处置义务,满足cas13《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应当将该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不符合预计负债确认条件的,在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场地清理等支出,应当计入当期损益。”cas《或有事项》中规定“预计负债应当按照履行相关现时义务所需支出的最佳估计数进行初始计量。……企业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应当综合考虑与或有事项有关的风险、不确定性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货币时间价值影响重大的,应当通过对相关未来现金流出进行折现后确定最佳估计数。”

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特点与一般的固定资产清理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处理的发展反映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从其会计处理的发展历史看,会计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的发展与要求。从20世纪80年开始,随着国际社会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密切关注和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逐渐形成,联合国、相关组织以及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以维护生态环境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从会计研究上反映这些问题。

(2)油气田资产弃置成本巨大。随着环境法律法规的'完善,油气田油井、设施以及其他建筑物的预计拆迁,恢复成本相当巨大,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超过其建造和安装成本。这些费用将会在多年后发生,考虑到通货膨胀等的影响,将来发生的成本可能会比估计的成本更高。

(3)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确认与计量上的特殊问题。由于资产弃置成本金额巨大,所以在预提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资产弃置成本是否应该确认以及做何要素确认、何时确认、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如何计量等。

(4)外部成本内部化。油气田资产弃置成本具有典型的外部性。根据环境经济学的观点,其清理时发生的支出构成环境成本的一部分须予以内部化,应由企业承担。

(5)资产弃置成本会计处理大体实现国际趋同。各国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都倾向于预计且确认资产弃置义务的负债,同时予以资本化为相关资产,对相关负债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并考虑各种因素的变动和风险,在随后的储量生产期进行调整。

三、环境会计与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关系。

(一)包容性。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环境法律法规压力下的社会各行业由于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以及在未来确定或者潜在的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中可以用价值量表示的方面。这些行为包括带有严重污染的机器设备、被污染的土地、有毒化学物品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存货;环境污染治理支出的预提;监测支出、排污费、罚款与赔付、污染清理费用、环境管理费用等企业为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而发生的费用;此外还包括通过治理环境污染所获利益,如利用“三废”产生的产品收入及享受的税收优惠、环境借款的利息节约、政府对企业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的政府补贴等。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有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压力下石油企业在其油气田资产弃置过程中对于环境造成破坏可以用价值量表示的方面。这个过程主要指油气水井设施、油气水技术处理设施和输油气水管线等废弃时发生的拆卸、搬移、填埋、生态环境恢复等。这些弃置问题都属于石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从会计原则的角度考虑,环境会计的会计原则包括相关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可理解原则、重要性原则等,还包括一些特有的会计原则如经济效益与环保效果统筹协调的原则、外部影响内部化、强制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从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角度来看,其会计原则也与环境会计所要求的一致。因此,环境会计对于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具有包容性。

(二)递进性。

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对于环境会计存在递进性,这可从会计程序和方法入手进行讨论。会计程序是指账务处理的具体步骤,在西方会计实务中通常将其区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会计方法是指某一个会计单位在记录和反馈会计业务时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如计提固定资产时采取的各种方法等。实际上会计程序与会计方法有时是融在一起的,很难严格加以区别。笔者从会计确认、计量等方面对环境会计与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关系进行分析。

(1)环境会计确认。环境会计的确认分为法规性确认和自主性确认。法规性确认是指企业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制度,分析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带来的影响,在环境保护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会计确认。自主性确认指的是企业依据自行确认的环境目标,管理自身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为达到环境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资金投入、使用和产出等方面的会计确认。环境会计确认分为确认、再确认和最终确认,从而在期末确定环境报告列报的内容。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确认中也包括法规性和自主性确认。其中涉及污染现场清理费用的支出属于自主性确认的范畴。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确认也经过了确认、再确认和最终确认的过程,并在最终报表中以数量或者文字的形式进行列报。

环境会计中将在未来体现的环境成本确认方式有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isar指出,如果符合资产的确认标准应当资本化,然后在当期及以后各受益期间进行摊销;否则,应作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油气田资产弃置成本的确认主要存在资本化和费用化两种类型,但其处理方式则更加具体,主要包括负残值模式、抵消残值模式、费用化模式、资本化模式等。现在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是将油气田资产弃置成本资本化的确认方式。

环境成本在资本化时的确认方式有:单独确认和合并确认。isar认为,当一项可以确认为资产的环境成本与另一项有关时,应当作为其他资产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独确认;如自身能够产生特定或者单独的未来利益的,将其作为资产单独处理。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在这方面有自己的特点,如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中指出的企业承担的矿区处置废弃义务,满足《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义务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并相应增加井及相关设施的账面价值。同时进一步指出在确认井及相关设施成本时,弃置义务应当以矿区为基础进行预计。油田公司各单位一般应在办理油气资产转资时,测算油气资产弃置成本,并按“区块――资产类别”进行台账管理。

(2)环境会计计量。环境会计的计量形式是多重性的,包括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对于环境事项和业务引发的财务影响,环境会计主要使用货币计量形式,而对环境绩效则可能是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同时使用。对于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计量主要是货币计量。

对于环境会计来说,符合环境负债确认标准的计量的基本要求是:最优估计;选择最合适的计量属性;处理好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关系。isar认为,在相关的经营期内为长期拆撤成本计提准备是一种可行的做法,如钻井平台和核能厂房的拆撤。对于将在近期内偿还的环境负债,通常应当采用现行成本法计量,除此之外采用现值法。而对于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预计负债的预计上,我国石油企业采用的是现值法计量。并且在后续的会计期间,由于物价和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要对油气田资产弃置负债的变化金额进行后续确认和计量。

从上述分析看,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在环境会计基础之上又存在一定的递进性。

本文在对环境会计与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理论进行阐述的基础上,从包容性和递进性两个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是环境会计的一部分。环境会计可以作为研究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理论基础,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研究对于环境会计的研究起到了促进作用。因此,基于环境会计理论的油气田资产弃置会计的研究是可行的。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仅能够对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状况做出反映,而且能够为投资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定义、产生动机、粉饰手段以及社会危害做出简述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识别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报表粉饰;识别策略;抑制策略;

一、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概述。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指的是对会计报表进行伪造、变造的行为,从而促使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呈现出的真实财务数据、现金流量数据等呈现为更好的状态。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手段来看,主要包括运用关联交易、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等对自身利润进行调节、运用资产评估对潜亏进行消除、将其他收益分为主营业务收益;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动机来看,主要包括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等;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所引发的危害来看,一方面这种行为的出现,反映出了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以及外部监控体系亟待健全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人决策、弱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也正因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存在严重的社会危害,上市报表的会计粉饰行为引发了政府部门、债权人以及投资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如何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政府部门与上市公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识别策略。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社会危害性,决定了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必要性。而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的识别,则是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抑制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审计工作者需要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以及主导手段,提升自身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识别能力,继而为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整体分析。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是审计工作者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开展总体分析的重要依据。当然,审计工作者如果单看一种资料,很难发现上市公司会计公司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料进行结合分析,那么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的粉饰嫌疑将可能浮出水面。具体而言,审计人员主要需要通过上市公司利润表重点了解主营业务利润占比情况,从而了解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通过现金流量表了解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如果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说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可能为虚拟财产,而这也能够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流动资产变动情况,如果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出现异常变动,则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当持有怀疑态度;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报表数字异常情况是否具有详细说明,如果欠缺详细说明,则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也存在粉饰嫌疑。

(二)不良资产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剔除分析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可以运用两种方式来开展:首先,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总额,如果发现上市公司中的净资产总额低于不良资产总额,则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管理挑战;其次,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资产增长速度、增长额度与不良资产的增长速度、增长额度,如果二者增速呈现出较大差距时,则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粉饰现象。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中的不良资产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虚拟财产,而且包括上市公司在运营中的亏损项目,其中,亏损项目包括存货跌价、应收款长期挂账以及投资项目长期无收益等。

(三)关联交易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关联交易剔除主要是对关联企业利润进行剔除。在对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以及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关联企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以及收入都来自于关联企业,则审计人员需要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与关联企业存在不等价交换的交易。

(四)关注资产重组。

在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利用股权置换和资产置换等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手段。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而使用关联交易方式,使用自身的劣质资产、闲置资产交换优质财产。在对这种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对利润表中所体现出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益等作出重点审查,从而确定上市公司置换资产的金额以及性质,并确保这些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

(五)关注存货计价。

在上市公司运营发展过程中,存货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如果改为先进先出法,并且物价处于上涨趋势时,则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利润在会计报表上就会具有更高的表现。为此,审计人员在对审计报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对存货计价方法是否存在变动给予高度关注。

(六)关注虚拟财产。

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将已经产生的费用当作待处理财产损失或者待摊费用等形式纳入负债报表当中的行为,而事实上,这些费用并不会为上市公司带来利润,也不属于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真实财产。如果这些费用进行长期挂账,则只能说明上市公司具有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因此,审计工作者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时,需要对上市公司所具有得到虚拟财产明细进行关注,特别是对于金额较大的虚拟财产,应当重视查明为何没有有效处理或者没有有效摊销的原因。

(七)关注纳税情况。

在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识别过程中,如果上市公司纳税情况出现以下两种现象,则说明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存在较大差异时。虽然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不符并非个案,但是如果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时,则基本能够说明上市公司具有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账簿与报表,或者说明上市公司在内控管理环节具有明显缺陷,导致财务管理总存在较多错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纳税金额较大并产生突然波动时。我国税法对上市公司缴纳税费的时间具有详细规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纳税金额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波动。与此同时,当某个行业利润下降而上市公司的税费却呈现出提升趋势时,则上市公司也存在对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

(八)关注利息资本化。

上市公司在利用利息资产化手段对非资本性支出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所开展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对资金进行使用之后,审计工作者很难区分哪些属于资本性支出以及哪些属于非资本性支出。针对这种情况,在审计工作者对这种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对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用资金在上市公司总资产当中的比例做出分析。一般而言,利息支出资本化在上市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据的比例与这一比例十分接近。如果在审计工作中发现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具有的平均余额与规定利息率之积明显小于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时,则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

三、结语。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广泛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粉饰现象来看,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是上市公司对自身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重要动机,而为了有效抑制这一现象,审计工作者需要围绕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开展整体分析,并在使用不良资产剔除、关联交易剔除等方法确保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浮出水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所开展的资产重组、存货计价方式、虚拟财产、纳税情况以及利息资本化,从而确保上市公司具有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得以及时发现,继而对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做出指导。显然,这无论是对于推动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还是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笑。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xx(2).

[2]任风莲。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及防范研究--以绿大地财务报表粉饰事件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21).

[3]高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动因分析与识别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xx(8).

[4]刘战伟。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治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6(4).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国际会计师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论文

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国际会计师职业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保障。国际会计质量控制准则是促使国际会计师遵守各类业务准则、保证执业质量、履行职业责任的重要规范。

1.1国际质量控制准则使质最控制准则体系更完善。

新发布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适用于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历史财务信息审计和审阅、其他签证及相关服务业务,将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从事的全部业务都包括在内,从而能够为会计师事务所针对所有业务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提供最大限度的指导。国际质量控制准则是对会计师事务所全面质量控制的规范,统驭其它业务(如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准则,是会计师事务所建立质量.控制制度的依据,国际会计师在执行某项具体业务时应当遵守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中适用于该项业务的质量控制程序。

新发布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明确提出了质量控制的两大目标:一是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人员遵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以及业务准则的规定;二是合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和项目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出具恰当的报告。这样规定将对过程和质量的追求都包括在内,一方面迎合了报告使用者的需求,有利于塑造国际会计师职业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切实要求会计师事务所重视报告的质量,不能将在形式上满足准则的规定作为出具不恰当报告的借口,同时又运用“合理保证”一词保护国际会计师的合法权益,避免报告使用者对国际会计师职业抱有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

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内容比较简单,并未明确提出质量控制制度要素。新发布的国际质量控制准则对质量控制制度作了详细规定: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职业道德规范;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人力资源;业务执行;业务工作底稿;监控。“对业务质量承担的领导责任”强调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领导责任,迫使主任会计师重视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文化的建设,为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设定了良好的基调,将对质量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广泛和积极的影响;“职业道德规范”为业务质量提供了道德保证;“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则从源头上减少了质量问题,避免因为客户不正直或国际会计师自身的缺陷给业务质量造成隐患;“人力资源”为人员配备这个质量控制控制的重要一环提供了保障;“业务执行”则是针对具体的执业过程直接采取有力的质量控制措施;“业务工作底稿”为监控质量控制制度的执行提供了介质;“监控”质量控制制度的有效性,不断修订和完善质量控制制度同样.不可或缺。这样按照七要素设计的质量控制制度逻辑性更强,能够更好地实现质量控制的两大目标。

国际质量控制准则结构合理,内容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性和实务操作性,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如何落实对业务质量的领导责任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的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对质量控制制度承担最终责任。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主任会计师理所当然应对会计师事务所执行的所有业务负责。但是要真正落实质量控制的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应当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是重视质量文化建设,通过清晰、一致及经常的行动示范和信息传达,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主任会计师可能无法参与具体业务,但其对质量的态度和采取的行动却能对会计师事务所全体人员产生重大影响,为有效执行质量控制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重视项目负靑人的作用。按照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控制》的规定,项目负责人可能是在业务报告上签字的主任会计师或经授权签字的国际会计师。在实务工作中,经授权签字的国际会计师参与具体业务,对质量控制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负责人。事前的预防好过事后的补救,明确其责、权、利对主任会计师落实对业务质量的领导责任非常关键。

3.1全面控制。

全面控制是指组织的全体成员,对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和全部内容进行的控制。既有系统的特征,又有整体的特征,所以会计师事务所既要对控制主体和控制客体进行控制,又要对方法等进行控制。运用全面系统的原则,对会计活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和全部内容的控制,在质量控制上要有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共同努力,要通过业务项目实施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来实现。

事前控制是指组织及国际会计师在项目实施之前进行预防性控制的方法。这是一种积极的.控制,也是会计质量管理发展的方向。它包括了:周密的事前分析;判断风险的大小;拟采取的预防性措施等等。

事中控制是指项目组成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其进行的同步控制。由于范围广、工作量大、任务艰巨,所以它应是会计质量控制的重点。在实施事中控制时应区别两方面的情况:第一,根据项目组成人员分工,分别按事前确定的有关会计策略和作业程序办理,严格遵循执业准则,有组织、分步骤的控制;第二,项目负责义应时刻保持与项目组其他成员的沟通,对其策略的运用、程序的执行、具体项目程序重点的把握进行检查、监督,对作业质量加以控制。

事后控制是指组织及其人员在项目现场作业完成之后采取的质量控制方法。只有通过事后专职复核检查、考核等,在随机事件中问题才能暴露出来。对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发现并进行补充、完善,子以清除,并及时。

事前、事中和导后控制的方法和内容不能截然分开,应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根据客观需要灵活运用。

3.2重点控制。

重点控制是针对影响会计质量的国际会计师质量控制问题的研究重要因素、重点项目和重点环节进行控制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找出“重点”。主要是找影响会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重点项目。重点项目有两个基本标志:其一是看其在所有会计项目中是否占有重要位置;其二是看其在整个会计质量控制中是否具有典型性。最后要找重点环节。从新准则的内容上看,了解被会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及针对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应当作为重点环节,对此要加强监控力度。第二,区别对待。要区别不同情况重点控制。首先,对照有关标准和制度,分析质量偏差的程度,偏差小的、影响不大的,可采取惯用的控制手段予以纠正,使其符合标准;对带有倾向性、苗头性、宏观性的质量问题,应认真研究对策,进行预防性控制。同时,对质量偏差较大、性质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一步分析成因。若是国际会计师人为造成的,要分清主客观,分别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另外,对会计质量控制责任不清、目标不明、措施不当的,应从制度措施上进行改进。

以上两点互相联系,在实际工作当中应注意结合运用,在全面控制过程中突出重点,在突出重点后才能达到保证会计质量的目的。

4.会计师事务所会计质量管理模式。

将质量控制制度化是会计组织抓会计质量的一项长久的任务,一是要有一套健全的包括业务承接、业务委派、作业程序为主的执业规程、复核程序等质量控制制度;二是要有行之有效的促使质量控制制度执行的措施,明确质量控制责任等;三要随时总结质量控制经验教训,对质量控制制度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质量控制措施,改进质量控制方法。

同时,会计质量的控制体系,是对影响会计质量的诸多因素通过形成体系的业务承接的控制、风险评估的控制、业务委派的控制、作业程序的控制以及业务质量完善性的回顾与检查的手段和措施来保证的。会计质量控制的主体是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会计质量控制的客体是质量控制对象,质量控制的对象在会计组织内部,贯穿于会计活动的全过程。所以,为了保证和提高会计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和国际会计师对行业协会和本所制定质量控制的内部管理制度所形成的质量控制体系必须严格执行。

实行分级质量管理制度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促进质量控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按会计组织内部的纵向分工,对会计质量实行分级负责进行控制,形成会计质量纵向控制网络。其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范围进行组织内部纵向分工,合伙人、项目经理、督导人员和一般会计人员对质量控制各自分担相应的岗位责任;第二,对出现会计质量问题,根据其影响程度划分质量等级,并根据等级,分析各岗位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实行质量问题问责制;第三,逐级检查落实质量控制制度,将不同等级的质量问题按纵向分工,层层落实,具体实施。

分级质量控制的实行应与会计组织的内部责任制度结合起来,在责任制中明确规定质量控制方面各级人员的职责,按其岗位职责,履行质量控制责任,并签名或签署意见。经过各级人员逐级审阅,以避免或减少失误,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也便于追查有关人员的责任。健全的分级质量管理制度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从而大大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新准则条件下,会计师事务所在建立会计质量控制内部管理制度时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不能片面化、理想化,应在遵循新准则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出一套严格而周密的质量控制保证制度。

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研究论文范文

摘要:epc总包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工程建设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模式,它在给工程建设带来节约成本、提高质量安全等优势的同时,也给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形成了更高的难度。如何提高epc总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信息质量,防范纳税风险已经成为目前这一模式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根据epc模式下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分析,为提高建设企业会计核算质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epc总包模式;建设企业;会计核算。

一、前言。

epc是“设计、采购、施工”三个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缩写,epc总承包模式是指建设单位作为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工作,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最终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的工程中被广泛使用,它在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强化工程安全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然而epc总包模式下的各个环节更为复杂,会计核算对整个承包项目的完成速度以及完成质量有着重要影响,而这种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税收风险,一旦操作失误,将会给建设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尽快找到解决会计核算中各种可能出现问题的方法,这就是现代epc总包模式下的重要工作。

二、epc总包模式下的建设企业会计核算现状。

(一)涉及的法律法规复杂,不利于会计核算。由于epc总包模式包含的三个环节:设计、采购、施工,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不同,尤其是在税收政策方面,每个环节、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习惯都不同,很可能出现遗漏现象,因此,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很容易因为触犯某项法律法规而受到处罚,增加企业进行其他会计业务的风险,不利于会计核算。

(二)建设企业间接接触各项施工会计数据,容易失真。建设企业将工程项目承包给总承包单位,只需要盯紧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工作量虽然减少很多,但是失去了从中把握会计数据的便利条件,各项会计核算数据在整个施工进度中几经周转,数据失真现象时有发生,给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成为影响epc总包模式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会计核算方法不适应现代工程建设的发展。epc总包模式是现代工程施工建设中被普遍采用的模式,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然而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依然比较单一传统,不能适应现代复杂的工程建设的发展要求,出现会计核算过程繁琐复杂,导致会计核算结果与成本预算形成很大偏差,降低会计核算的效率。

三、提高epc总包模式下建设企业会计核算质量的途径。

(一)明确相关环节中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首先,政府应该为epc总承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将其中的.三个环节分开,明确各个主体的责任,明确会计信息一旦发生问题应该如何惩罚,达到政策监督的目的。其次,聘用优秀、高端人才承担建设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此行业的准入门槛,为建设企业会计核算奠定人才基础,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对明确法律法规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应加强与承包单位之间的沟通。建设企业作为业主,对建设工程各个环节的费用应该有全面的把握,尤其是资金流向方面,掌握全面的资金流向情况才能更好的把握整个工程的进度。为了提高两者之间的沟通质量,承包单位应该定期向建设单位汇报会计核算工作,形成详细的会计报表,确保真实有效。

(三)创新会计核算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越来越复杂,所涉及到的经济会计核算内容也越来越多样化,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存在预计总成本不准确,累计实际发生金额时也容易出现问题等,导致会计核算与实际发生的业务量有一定的偏差,会计信息不能做到准确完整的反映整个环节的成本费用情况,因此需要优化epc总包模式下的会计核算方法。由于此模式下的工程建设是分阶段进行,各个环节会计业务的发生情况也有所不同,因此,优化创新会计核算方法很有必要,例如,将设备采购按建造合同完工百分比核算,这样可以在安装并构成工程实体的一部分时进行确认,做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避免在最终的结果确认过程中出现问题却无从下手的状况,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真实性。

四、总结。

epc总包模式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产生的,在整个工程项目过程中为建设企业节约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工程安全质量等作出了重要贡献。epc总包模式下的建设企业会计核算对整个工程质量安全等有着重要影响。随着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会计核算的质量受到更多不利条件的影响,会计数据失真现象不断发生,这就需要建设企业与总承包单位之间建立起密切、合法有效的沟通关系,采用创新有效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和工程建设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宇.勘察设计企业epc总承包项目会计核算模式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xx(18)。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尤其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产业获得了长足进步,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繁荣与社会发展。分析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对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农村文化产业论文。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助性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2]孙金华,闫光美。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34)。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立足已经发展了多年的民生新闻栏目的现状,对目前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概括和分析,总结出其存在的记者职能错位、报道的新闻价值低以及报道内容同质化等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论文关键词:民生新闻舆论监督媒介责任。

民生新闻的出现改变了电视新闻的常态,与原来追求大而全且形而上的新闻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以其贴近式的报道、互动式的传播、个性化的播报、品牌化的经营使这类栏目很快成为了收视的焦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我们看到部分民生新闻相继遇到发展的瓶颈,民生新闻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也相继暴露。

1民生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

1.1记者的职能错位及主观性报道。

施拉姆在对媒体的社会功能的概括中认为,媒体具有社会雷达作用,即“通过传递信息监视社会环境”。对于民生新闻而言,“以民为本”、“关怀平民”这些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使媒体的舆论监督的作用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即媒体和记者成为老百姓认为的解决问题的首选或者说是最佳途径。他们认为自己遇到的不公正的事情甚至不合法的事情,在相关部门未必能够得到重视和解决,但是如果经过媒体曝光,事情往往会引起较强烈的社会反响,也就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在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事情就会按着自己的愿望得到解决。

在哈尔滨曾发生过这样的一件事,一起交通事故发生后,事主先打电话给黑龙江电视台《新闻夜航》和哈尔滨电视台《都市零距离》的热线,然后才打电话报警。当警察先于记者来到现场时,当事人竟然阻止警察处理现场,并称“等记者来了再说”。这虽然体现出了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但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民众对政府和法治的不信任。应当说从媒体职能的角度来说,如果警察要等媒体来了才能处理问题,媒体就已经处于越位的状态了。

1.2报道信息内容重复、新闻价值低。

在民生类新闻栏目中,容易出现报道题材狭窄且内容重复并且次数多的现象。民生新闻栏目的大部分内容源于本地新闻或地域性新闻,新闻来源比较有限,而且内容又多集中在某几个方面。观众每天打开电视机看新闻,内容都不外乎交通事故、邻里纠纷、漏水停电等等,题材雷同重复,琐碎而冗长。纵观整个节目,能表现栏目个性化和特色的东西并不多。大量的重复就意味着多样性的丧失,栏目题材内容的大量雷同和反复播出不仅暴露出记者报道视野的狭窄,而且也给受众造成一种模式化印象,无法产生强烈的收视期待,节目也容易流于浅层表现。

新闻价值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纵观现在的新闻发展状况,我们可以发现某些记者为了过分追求新闻的趣味性价值而片面追求新闻的娱乐性,忽略了新闻价值。为了提高趣味性和收视率,记者和编辑只选择那些故事性强、容易满足受众“看热闹”兴趣的新闻,这种情况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和黄色新闻盛行时的情况大同小异,这种新闻传播的特点是单纯地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充斥在民生新闻节目中那些车祸、吵架、纠纷以及具有低级趣味的新闻价值较弱的消息是不符合新闻基本报道原则的。

虽然在民生新闻内容的选取上主要以新鲜事、稀奇事为主,也有歌颂拾金不昧、爱心救助、社会新风尚等内容,但长期的重复势必引起观众的“收视疲劳”使观众失去收视愿望。虽然“不管是人咬了狗,还是狗咬了人,都可以是民生创作的好新闻”,但对于有些新闻价值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的新闻来说,记者完全可以去采访更有价值的新闻,否则就会造成新闻资源的浪费。

1.3报道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地方台的民生新闻着重强调内容的本土化这是由民生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的,但目前,民生新闻栏目在各地已呈饱和状态,许多地方出现了同一城市拥有多个民生类新闻节目,造成了一条新闻这个栏目刚看完,换个频道又看一遍的情况,这种情况尤其在省会城市台特别明显。正如《南京零距离》的孟非所说:“在南京,一个老太太不小心摔倒在地,跌掉了一颗牙,等她抬起头来会发现有5台摄像机对着她。”[2]这话虽有些夸张,却深刻地说明了不同媒体的不同栏目之间同质化竞争激烈。媒体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导致了传播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大量定位、风格、内容雷同的栏目拥挤在一个相对狭窄的时段内争夺受众市场,分摊广告收益。以哈尔滨为例,黑龙江电视台的《新闻夜航》、哈尔滨电视台的《都市零距离》、《都市发现》等多档栏目几乎处在每晚黄金时段播出,几家记者都在努力拼独家新闻、抢时效性、变报道形式,但结果还是大同小异。以大冬会期间的一条消息为例,笔者先是在晚上6点钟播出的《都市零距离》栏目看到了两名戴着假袖标冒充大冬会治安协管员的未成年人在小区楼道内粘贴小广告,被真正的协管员抓住的新闻,在6点半的《新闻夜航》中,同样的新闻也报道播出了,在第二天早上《都市发现》的重播中,笔者也看到了这个消息,而且采访的内容也基本相同。作为一个观众,看到这样的消息,对于新闻的新鲜感一下子就没有了。同一城市多个栏目争夺同一资源,这种内耗式的竞争只会让各自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这种不考虑自身和市场情况而继续盲目发展的话,只能使民生新闻栏目变得千篇一律,逐渐失去受众的喜爱,导致民生新闻收视率的降低。

2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对策。

2.1注重报道题材的新闻价值。

民生新闻栏目要放宽选择的报道题材,避免内容的重复,避免成为“日常生活小事的投诉站”,树立起媒体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提高其报道的新闻价值。对于民生新闻来说,只有与民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社会问题,往往才会被观众长期广泛的关注。比如关系着国计民生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选题都应当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将这些全社会较为普遍关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并在报道上赋予更加广阔的视野,深入挖掘其新闻价值和社会效应。对于那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琐事的新闻价值较弱并且不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应当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对有价值挖掘的,应把其具备的深层次的新闻价值开发并表达出来,使其满足受众的需要。

2.2创立栏目特色,增加评论的深度。

面对着民生新闻形式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的情况,民生新闻栏目更应当找准市场、因地制宜,走异质化竞争道路,发挥个性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并以此为创新的动力,在发展中求得风格稳定不变与内容形式创新之最佳结合点,才能不断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另外民生新闻注重实效性、贴近性、故事性和现场感十分重要,但同时更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深度。针对报道中许多可进行深度评论的消息,要深度挖掘加强其评论的深度,没有深度的民生新闻不会有生命力。尤其是对于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题材要深度解读,当老百姓不能很好地理解国家政策方针其对个人的影响时,民生新闻栏目也可以以百姓的视角进行分析和评论,能帮大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2.3加强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

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能是守望社会、舆论监督。开展舆论监督也是要促进社会秩序健康稳定,但是如果监督不当,就会造成一些新闻失去报道价值,甚至失实,使受众失去对媒体和记者的信任。所以对于记者来说,要加强自律,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失去新闻记者本身应有的科学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不能盲目的站在百姓一边,要对报道的双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正确处理好用事实说话和主观判断的关系,为受众提供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报道。同时还要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增强法制观念,以法律和道德为准绳对待报道内容。要以高品位为广大观众提供健康丰富的新闻产品,从而提升民生新闻在和谐社会构建体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婧。中国民生新闻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19。

[2]许原。历史草稿的另类写法―浅谈新闻娱乐化趋势[j]。中国电视,,12。

供电公司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论文

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实施目标为:构建一个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和规范现有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流程化与自动化,全面提升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油墨公司现有的管理流程,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第一是全面预算编制与批复系统,实现全面预算在线编制、多级审批以及预算指标批复等功能;第二是全面预算执行与调整系统,实现预算执行数据自动抽取、实际数与预算数比较以及在线申请预算调整等功能;第三是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系统,实现在线分析、指标评价与考核等功能。

3.3全面预算编制与批复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全面预算编制与批复系统分为预算编制、预算审批、指标批复三个模块。

3.3.1预算编制模块按照现有的编制流程分为职能部门编制和财务专业编制阶段。

(1)职能部门编制阶段:统一编报格式,固化各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采用“计划事件项”机制,即从部门工作计划出发逐项编制预算,建立计划与预算匹配规则,业务人员不再受会计科目束缚,大大降低对其财务专业知识的要求,减轻工作量,提高填报效率及数据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2)财务专业编制阶段:统一定义职能部门预算汇总、合并规则以及计划事件项数据与专业财务数据之间的转换规则,通过系统实现数据自动汇总功能,并自动关联和刷新财务标准报表,大大缩短专业预算编报周期,降低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负荷,提高编制效率和预算数据的合理性、科学性。

3.3.2预算审批模块改变以往纸质流转审批方式,通过在预算审批模块中固化审批流程,实现审批流程的规范化、流程化;同时满足各职能部门和预算主控部门分类预算审批的要求,实现在线多级审批,提供审批驳回、召回等审批功能,加强审核的便捷性。

3.3.3指标批复模块设置预算指标体系,规范指标取值与预算数据勾稽关系,结合预算编制数据及审核意见,通过系统规则形成预算指标批复数据,提高预算指标制定和分解过程的效率,提升预算指标和分解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

3.4全面预算执行与调整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全面预算执行与调整系统分为预算执行预警、预算调整两个模块。

3.4.1预算执行预警模块。

通过系统实现与公司财务、物流等信息软件数据的有效衔接,实现预算执行实际数自动抽取以及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的实时监控对比,设置预算差异率指标作为预警标准,当实际数超出指标时实时发出预警信息并及时反馈业务部门,使其能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及时纠正;定期生成各职能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表,实现各部门自我控制的目的,有效将事后稽核转变为事前、事中控制。

3.4.2预算调整模块。

预算一经批复,原则上不予调整,但因主客观原因出现重大变化时,应结合实际情况,提出预算调整申请。通过信息系统将预算调整从提出申请到审批再到预算调整编制整个流程固化,在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强化预算调整严肃性和程序化的基础上,也实现预算动态调整的目的。

3.5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系统的信息化管理方案。

全面预算分析与考核系统分为预算分析、预算考核两个模块。3.5.1预算分析模块利用信息系统搭建预算分析模型,采用比较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等方法,以表格、图形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现企业经营成果,实现对数据的分析与钻取来满足管理人员的分析需求,使管理人员能够对发现的问题挖掘其原因,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能快速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3.5.2预算考核模块在完善预算考核制度的基础上,将预算指标体系作为预算考核指标,并在系统内设置各指标完成率区间所对应的分值,通过预算执行模块提供的各部门实际执行情况,系统自动完成打分工作,减少人工干预,保证业绩考核的规范化、公开化和透明化,为职能部门、公司员工的激励提供了科学可靠的基础,有效促进预算管理的良性循环。

4结语。

全面预算信息化管理是保障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它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先进管理思想在企业中的充分运用和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油墨公司加快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

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更高的学术水平,更加强调作者思想观点的独创性,以及研究成果应具备更强的实用价值和更高的科学价值。下面以会计资产减值为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是怎么写作的吧。

摘要:在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两个基础:一是早就存在的“单项资产”概念;二是“第8号文件”中引入的概念“资产组”。原则上,我们都将其作为单项资产来计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无法确认某个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的情况,因此“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弥补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尴尬。

关键词:会计资产减值研究。

(1)减值迹象的判断在实务中不易操作。

《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以下简称“第8号文件”)第二章第五条列举了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七种迹象,认真研读后会发现,七种迹象并没有列举实例,都是一些用语模糊的原则性标准。如“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限制、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资产是否被限制、被终止使用、被计划提前处理的理解,可谓是“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些“哈姆雷特们”的存在,将成为公司存在可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悬殊巨大的隐患。

“第8号文件”的用语中还存在着大量难以把握尺度的词汇,如“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跌幅明显高于……”、“……发生重大变化”。资产的市价下跌多少才算是“大幅度”,跌幅为多少时才算是“明显高于”,怎样的变化算是“重大变化”,其评判标准全由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及职业技能决定,自然也留给企业无限自行操作盈利的空间。退一万步讲,全体工作人员都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及高超的职业技能,但多多少少彼此之间仍存在着教育背景、社会阅历、风险评判标准等差异,这些也都将成为公司面临回收金额与其账面价值悬殊巨大的“蝼蚁之穴”。

(2)资产减值确认基础的确定,缺乏明确标准。

“第8号文件”第一章第二条中对“资产”的解释如下:“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由此可知,在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两个基础:一是早就存在的“单项资产”概念;二是“第8号文件”中引入的概念“资产组”。原则上,我们都将其作为单项资产来计提,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无法确认某个单项资产可回收金额的情况,因此“资产组”概念的引进弥补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尴尬。

“第8号文件”第一章第二条对资产组的定义如下:“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该定义的描述将对工作人员的实际操作产生两点困惑:一是描述过于抽象,没有确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依据的准确标准。而标准划分的不同又将直接影响到资产减值是否计提及计提额度等。企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挑战极大。二是,衡量标准完全依据现金流入的特性,这点的判断需要会计从业人员具有相当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能敏锐的预测现金流量。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国家便已经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我国也在顺应形势要求企业采用现金流量表而非财务状况变动表,但大多企业因预测现金流量能力有限,并未能按要求编制现金流量表。矛盾累积至今,仍然有限的现金流量预测能力也将局限企业对于资产组的判断。

(3)可回收资金的确定存在模糊性。

“第8号文件”第一章第二条对“资产减值”的解释如下:“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显而易见,当资产发生减值时,其减值损失额为账面价值减去可回收金额。账面价值很好确认,但可回收金额却很难得到合理确认,而“第8号文件”也未对此作出界定。

可回收金额却很难得到合理确认主要有三点原因:一是由于专业能力限制,对于某些因技术创新、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导致减值的资产,会计人员无法单独确认其可回收金额。唯一的解决办法是联系企业其他部门协同认定,或是聘请专业评估机构来认定,但这样往往耗时耗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说不定该减值资产又出现新的可回收金额。二是难以合理选取折现率。折现率是指将未来有限期预期收益折算成现值的比率。它主要反映了在考虑资产实际价值和风险价值等因素的基础上,投资者对该资产所带来的盈利的预期。由于需要考虑资产的风险价值,而风险价值存在的可能性太大,因此,用什么标准来体现该风险再次交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会计人员来决定。三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也未形成相对独立且具规范化水平的资产评估机构,在没有统一标准的'前提下,无法保障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得到科学合理的预测。

(4)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不明确。

“第8号文件”并未拟定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行业内自行总结出了三个标准:永久性标准、经济性标准、可能性标准。但这三个标准应用领域相对局限,仍无法满足实际操作中的需要,资产减值确认的标准亟待规范。

行业内自行总结的资产减值确认标准所属应用领域:一是固定资产及存货一般适用永久性标准。由于永久性标准不需要考虑资产的种类及数量,而此类资产种类繁多、数量相对大,采用永久性标准将大大降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资产属于永久性减值还是暂时性减值的判断相对容易。二是委托贷款及短期投资适用经济性标准。由于企业一般不希望长期持有该类变现能力相对强的业务,因此对于这种类型的业务,采用某个时间点的价值作为其资产减值确认标准具有实际意义。三是长期投资类业务适用于可能性标准。相对于该资产的现有价值,资产持有者更关注其在未来的盈利能力,而未来盈利能力变动性大,采用永久性标准、经济性标准都不切实际。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性标准要求会计人员掌握丰富的信息及较高的职业技能,当会计人员能力不足时,往往被逼选择经济性标准。因此,业内十分期待“第8号文件”能对资产减值确认标准作出详尽的阐述。

(5)企业对应收帐款的计提存在随意性。

“第8号文件”未规范应收账款的计提方法。而应收账款普遍存在于各企业中,它直接影响了企业利润的计算。而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符合转回条件可转会坏账损失。因此,为防止企业钻空子、非法获取利益,应收账款的计提方法亟需规范。不仅应收账款的计提方法没有规范,坏账损失的转回也相对随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企业已经记作坏账的应收账款又还回来以后,需冲减之前的坏账损失。这就意味着可以在确认后再转回应收账款坏账损失,这再次给了企业进行利润操作的机会。

基于“第8号文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上述不足,本文从文件之外的角度提出以下三点完善建议: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净化资产减值准则的执行环境。通过法律法规规范统一的资产减值评价标准、要求各企业的会计报表必须揭示某些项目,逐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在此过程中,必须调动审计人员、社会舆论的力量加强对法律实施效果的监督。同时还应逐步建立起汇聚各行业各资产价格信息的意见领袖,当某些无法确认减值额的情况出现时,会计人员可参考意见领袖的指引。最终实现为会计人员提供相对客观公正且具操作性的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依据。

(2)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会计人员直接面对资产减值计提,其业务水平及职业操守很大程度决定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否客观公正。因此,加强会计人员职业素养的培训,不断提高其实操能力,能更好的推广资产减值会计规范。而为了使得会计人员具有更加统一的资产减值计提标准,财政部需要制定更加详实的指南。

(3)通过强化法律法规、传播媒介、社会舆论、中介机构、审计人员等外部监督,削弱因“第8号文件”未规范的各种漏洞而导致的企业从中获取非法利益的可能性。面对经济诱惑,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情况下,企业很难不为所动。由于资产减值计提的专业性,相对社会舆论点第三方监督组织,审计人员的监督显得更加具有说服力。审计人员通过制定专业独立的审计准则,明确各项减值准备的具体审计程序,能遏制企业利用“第8号文件”中存在的漏洞进行利润操纵。

会计代理记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会计电算化是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现代数据处理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过程中的简称。“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含义,是指把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过程当中,逐渐实现运用会计软件来代替手工记账的方式,计算机作为处理会计业务的主要方法。现代化的会计电算化就是代替人工处理一系列的会计业务,并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有效的信息,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在的企业正在有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转变,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交叉的综合学科,随着会计业务的不断扩展,会计电算化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因素。

2.1对会计电算化认识不足。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尝试阶段到自然发展阶段再到后来的有组织、稳步发展的阶段,我国的电算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因此一些企业的领导观念比较落后,认识不到实施会计电算化会给企业带来更好地发展时机。企业的一部分的领导片面认为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人员只不过是一台机器账户,受这种落后思想的影响,企业领导只注重与投资会计电算化的硬件设施,然而,忽视了对软件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导致会计电算化软件功能的落后,甚至使用盗版的会计软件,导致会计在核算时麻烦不断,同时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在现代化企业的顺利实施,阻碍企业的发展。另外有一些只习惯于传统的手工记账财管理者,对会计电算化的安全性也存在质疑,因而出现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无从下手的局面,造成了会计信息的滞后,造成的一系列的财务问题阻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2.2缺乏会计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会计复合型会计人才比较缺少,有很多的会计电算化人员都是由企业内部手工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所培养的,在这种状况下,他们在使用计算机处理业务中多数是運用最基本的财务软件进行简单的核算,因为对计算机的知识掌握的并不多,因此,不能够熟练的操作财务软件进行会计数据的处理,同时对于财务信息也不能够正确的处理。在会计工作中,当计算机运行出现故障时,由于会计人员没有掌握专业的电脑知识,并不能够进行电脑维修,电脑维修人员也大多是计算机专业人员出身,他们对于财务软件专业知识也并不了解,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可能把财务软件知识与电脑知识结合在一起,仅仅是排除计算机表面故障,在维修电脑时,如果对财务软件操作不当,就会导致财务信息的丢失和泄漏,给公司带来严重的损失。

2.3会计电算化软件存在局限性。

3.1转变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应用的观念。

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和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即使会计电算化作为关键点,但由于其认知水平的不高,同时对会计电算化工作并不了解,以至于未来的`会计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会计电算化正逐步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发展,会计电算化的技术的革新以及现代化的趋势都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的潮流,也是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企业领导者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企业领导者应该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看清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形势,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对企业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以身作则,学习和掌握会计电算化知识;采取一些列的措施,对公司内部的会计电算化进行的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调整;根据本企业的发展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会计电算化实施方法,从而来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的管理水平。

3.2培养复合型会计人才。

在新形势下,对于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根据要求来选择相关的全面的人才进行培养。对于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需要各方面协调发展的人才,不仅能够掌握熟练的计算机技术,还要懂的企业运行与发展的管理方法。首先应选拔和培养那些接受能力快,会计电算化才做水平高,管理能力优秀以及发展方向与企业需求一致的人才。现代社会的主要竞争力就是人才,会计电算化也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重要一面。及时的给会计人员灌输最新的会计知识,在会计软件不断更新的环境下,要保证会计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与时代共同发展。

3.3加强会计软件的开发管理。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是指采用各种方法保护数据和计算机程序以防止数据泄密、更改或破坏。it部门要加强对会计软件的开发,确保会计软件的安全性,开发的会计软件能够满足会计专业人员的需要。管理软件开发人员应该学习国内外成熟的开发技术,针对企业的发展模式,根据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来开发制定安全、可靠、高效的会计软件。对一些重要的数据、记录,甚至字段都要进行加密设置,从而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来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安全措施可以防火墙设置,以实现商业机密信息,在这种方式中,由于没有秘钥,入侵者无法获取数据的密码,就不会对会计信息造成影响,这样就确保了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

资产弃置义务会计处理问题研究论文

在商业银行的资产保全过程中,为了尽可能收回银行的不良资产,并对银行的信贷资产或其他资产进行保全,各家商业银行都回收了大量的非现金资产,用于抵偿银行的贷款或其他债权。但对于抵债资产的会计处理问题,各家银行各行其是,造成银行之间的会计处理差异较大,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因此,对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会计处理进行合理的规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对我国金融企业会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一、抵债资产的定义。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抵债资产无非是商业银行收回的用于抵偿债务的非现金资产(本文以后所提到的抵债资产均指非现金资产)。因此,根据企业会计制度有关资产的定义,并结合抵债资产形成的具体特点,我们可以将抵债资产做如下说明:抵债资产是一种非现金资产,它是商业银行遵循债权债务协议,依照法定程序行使债权和担保物权而拥有所有权的资产,或者虽未拥有资产的所有权但已被债权银行实际控制而且有未来预期使用收益的资产。

根据上述,抵债资产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银行拥有的抵债资产。该类抵债资产主要是指,因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受让债务企业的资产,导致抵债资产的所有权归属于受让资产的银行。这类资产主要包括:通过资产抵债协议获得的资产、通过法院裁定获得的资产等。

2.银行控制的抵债资产。该类抵债资产主要是指,因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控制债务企业的资产,并获得该资产的未来预期收益,但该资产的所有权并没有归属于控制该资产的债权银行。这类资产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因其逾期债权而通过法院查封控制但并未处置的抵押资产和质押资产,通过有关协议而使银行债权转化为使用权的资产等。

二、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

截止到目前,我国对抵债资产入账价值的确认问题,有以下三种规定:

1.财政部《关于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的通知》(财债字[]217号)规定:“金融企业按照法定程序取得的抵债资产,要按法院裁决的价值或借贷双方协商议定的价值(扣除法定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和处理变现费用)入账”。但是,在实务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地方政府行政干预、评估机构按评估标的收费等因素的影响,法院裁定的抵债资产的价格往往远高于市场价格,而银行方面不得不被迫接受,使得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远高于其未来变现价值,缺乏科学性。

2.按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财政部财金[]17号文)规定:“待处置资产应按取得时的公允价值计价”。此处的待处置资产亦即本文的抵债资产。我们知道:公允价值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概念,其在企业的推广尚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及实践经验。因此,在一个因不成熟的市场经济而存在的非完全竞争市场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要寻求抵债资产的公允价值是非常困难的,缺乏可操作性。

3.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财会[]49号)规定:“金融企业取得抵债资产时,按实际抵债部分的贷款本金和已确认的利息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回收资产抵偿银行的债务,属于债务重组的范畴,因此,按照新颁布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从上面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制度和准则的规定是一致的,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规定相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制度和准则的规定考虑了:抵债资产的取得和处置不属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交易行为,而是以保全银行资产为目的,因此在确认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时,基本上只按照银行债权的账面本金数额确认(按照现行的有关规定,逾期贷款利息要冲回),尽量不确认收入,降低了银行的税收负担,这比财政部《关于加强金融企业财务监督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更加科学。但是,制度和准则的规定只是针对商业银行已拥有的抵债资产,亦即只规范了第一类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而对于商业银行实际控制的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并没有规定,缺乏完整性。值得注意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银行控制的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问题应该是其派生的无形资产——资产使用权的入账价值问题。

基于信息化环境下农村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生态系统分析,应用教育生态学的相关原理探寻出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开展虚拟校本培训;加强校务网上公开力度;平衡信息资源配置。

一、前言。

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开始较早,相对来说也较为成熟,但是国内外的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界定并不一致,仍然众说纷纭。综合现有定义,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以教师个体在专业领域内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师个体的经验反思为媒介,不断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渐提高自身从教修养,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由此可见,教师专业发展内容突出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四个方面,既是教师成长的结果,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科技的高速发展,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教师自身而言,如何在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得以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研究此问题大多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生态学视角为基点研究的文献比较少见。教育生态学实为教育学和生态学相互渗透的结果,概括而言,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样也是一种生态现象,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进化过程。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与影响其专业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信息环境等生态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即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该系统的运行规律也就是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本文试图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系统中,应用整体效应、花盆效应、最适度原则、限制因子定律等基本生态学原理,思考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教育生态系统是由各层次的教阶结构单元和外界多维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所构成的网络。各个单元和因子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形成一种复杂的结构,在功能上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参数及其变量,彼此间具有相互调节和制约的作用,从而产生整体效应。教师专业发展根本目的是实现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最终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整体效应”法则,教师专业发展在个体独立中并不能很好地进行,而应强化其群体的整体效应,这就要求教师各个体之间需要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协同、相互提供营养,在协调整体效应的前提下进而促进个体教师专业发展。同时,在教师专业发展这个开放的的生态系统中,不仅以教师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积极互动作为进化发展手段,亦需和学校系统、社会教育系统等进行各种有效及时的交流。

迫于升学率的压力,一线教师成为新课改的被动执行者,所谓动态生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一般难以实现,教学方式方法一成不变、毫无创新,习惯于运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师交流和合作意识不强;一部分新老师有畏难情绪和懒惰的想象存在,不愿或羞于向其他教师请教探讨。但现实教学中有些学科要求教师不仅拥有本学科扎实的知识基础,而且需要积累相关专业知识。例如,高考文综试卷每道题包含政治、地理、历史三科知识,因此要求文科教师将三科知识融合贯通。不同学校教师之间、教师与社会教育系统之间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

利用现代网络为不同学科教师、不同学校教师、教师与社会教育资源创设有效的交流和协作环境,就其关注的教育教学问题、教育现象进行相互交流,通过相互交流达成相互合作的目的。这种有效的学习型组织即网络学习共同体,在此共同体中每位教师的身份都是平等的,彼此之间相互分享对方的观点,充分利用社会教育的有利资源,在相互帮助中提升教师的“整体效应”,最终促使教师专业发展共同发展。信息化环境下构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途径很多:可以利用qq群、bbs等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现代远程教育等方式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便捷教师快速获取校外教育资源。教师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的平台,共享实践智慧,共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之间的思维火花碰撞机会增多,导致新观点、新见解、新假设增多,为创新孕育了丰厚的土壤和环境。

“花盆效应”在教育生态学中又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花盆作为一个半人工的小生境或栖所,不仅在空间上具有束缚性,而且由于是人为创造的适宜环境,易于导致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在花盆内的个体或群体对花盆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旦离开此生态环境,就难以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与此类似,如果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是局限在传统封闭半封闭的继续教育系统中,而教师脱离现实的教学生活与实践坐而论道,也会使教师产生局部生态环境效应。

传统的教师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培训内容以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为主,忽视教师其他方面需求,如教师教育技术知识和技能较为欠缺;二是培训方式单一,忽视培训方式的多样性;三是培训经费短缺,教师外出培训实践机会不均、加大教师的负担等。不可否认,传统式的.教师培训具有强大的理论优势,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在深厚的理论修养前提下得以提高,但却脱离学校实际,造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分离,由此衍生了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虽然目前人们对校本培训的认识并未统一,但是,总体来说,它以促进学校及学校中教师发展为根本目的,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资培训机构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学校发起与组织,以学校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注重教师教、学、研的时空统一。校本培训以实践为导向,学校和教师的主体性都得到升华,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全员性、互动性、全程性特点,并可节省大笔经费,降低时间和精力的消耗,减少学校和教师的负担,提高培训效率。通过校本培训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实践性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从“封闭”环境到“生态”状态的回归,摆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一种有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活动或模式。由此类推,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虚拟校本培训,借助于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交流、共享与协作的工具,非常有利于摆脱教师专业发展的“花盆效应”,是促进信息化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虚拟校本培训使校本培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方便校内教师与校外专家的广泛参与,便于校内教师第一时间享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应用blog和wiki为教师搭建自我反思的良平台;通过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如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网络课程、虚拟课堂、虚拟实验室、电子书籍等),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实现资源的共享。教师运用网络的同时可以补充操作性强、能提高教学效果的计算机软件知识;节省外出培训时间和经费的消耗。

教育生态的个体、群体和生态系统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上、下限幅度之间,教育生态的主体能够很好地发展,这就是教育的“最适度原则”。

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未得到充分的调动,教师专业就得不到最适度的发展,教师专业得不到适度发展,必将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究其原因,涉及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的诸多主客观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校务的公平公开化是调节众多主客观因素的重要手段。实行校务公开,让广大教师知校情、参校政、督校务,不仅是加强学校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教师在发扬主人翁精神的同时更是调动了教师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政务公开现状是一方面校务公开的程序还不够规范,另一方面校务公开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实际操作上,对一些人事制度改革、财务收支状况、教师职称聘任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公开力度不够,使教师对学校校务产生抵触心理,加重教师的心理负担,造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超耐失衡,阻碍教师专业发展。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可以效仿国家行政部门的“政务公开”方法,将制度决策、评估方法等公开在网上,奖罚明确,做到真正的政务透明化,并集思广益,允许教师参与决策制定。在积极参与决策的过程中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得到极大发扬,工作热情得以维持。

限制性因子是一些生态因素缺乏,或低于临界线,或超过最大忍受度的因子,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生态因子都可能成为限制性因子。信息化环境下亦存在众多限制教师专业发展的因子,要使教师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必须分析各种限制性因子,找出起主导作用的限制因子,想法设法消除主导限制性因子的束缚。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导限制性因子有:教师专业发展的信息化环境较差;信息资源区域性配置失衡;教师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偏弱。因此,急需改善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健全校园网络系统;平衡信息资源配备,尤其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化的投资力度,同时增添相应数量的信息化设备,缩小城乡学校信息化差距;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的内容培训,使每位教师都能获得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自身专业发展生态困限的主动超越。

三、结语。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现象,通过教育生态学原理探寻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仍存在着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

会计代理记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科学的职称评定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本文通过梳理高校职称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职称评审存在问题原因,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的对策。

(一)考核机制不健全,考核办法不完整。

在高校中,需要考核的专业技术人员种类及系列多,情况复杂,各系列考核标准都不一样,考核指标弹性也不一样,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在考核工作中有一些不实、不细、不全、不适的问题。比如:公共课及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重,省报科研项目难度要比专业课教师大很多;而辅导员老师,当前队伍中学历结构中以本科为主,科研能力也偏低[1],导致辅导员群体职称评聘较难;体育和艺术类教师在评聘过程中也有与辅导员类似的问题。

(二)重科研轻教学,片面追求论文和课题的数量、级别。

虽然高校中最重要的是教学,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最主要职责,但由于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教学效果又不易量化而科研成果比较好量化,比教学客观性高,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重科研轻教学[2]、一硬一软导向突出,评审时,只看能否完成工作量,而不看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基本上是“教好教坏一个样”。因此,高校普遍出现“教授不教、讲师不讲”不正常现象,很大一部分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科研,能不上课就尽量不上,也不重视教学,教学效果一般。而一些刚到学校、缺乏教学基本功、经验浅的教师长期任教,让教学成了走过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很难保证,引发学生不满,而且也很大程度打击认真教学教师的积极性,成为高校教师评审中最突出的问题。

(三)“外行评内行”的评审。

职称的取得除了首次确定、采取考试取得资格外,其他均采取集中评审的方法。职称的评审是将申报者的材料汇总,由学科组专家或评委审阅材料后,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一般说来,学科组因其成员都是同行,其评审结果比较客观、公正,但到了评委会,由于人数的硬性要求和评审对象从事专业的多样性,组成评委会的委员往往是多个相近专业的大融合,评委会专家只是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家,并不是全行专家,这样的评审必然存在“外行评内行”的现象。高评委专家一般来自各个学校,由于时间紧,评审材料多,没有时间将材料逐个详细审阅,只能粗略翻阅。高评在对评审对象的情况不熟悉的情况下,一般主要听单位评委宣讲,但在单位评委宣讲过程中,难免掺杂个人因素,那么评委因专业不同、情况不熟,容易受单位评委的影响,投票不能避免的有失客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审的公正性。

(四)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严重阻碍着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

二、存在的原因。

(一)思想桎桔。

在主导高校人事职称管理的思想上,也存在论资排辈的思想。有些管理人员对职称工作理解不到位,也有惧怕可能遇到的困难、回避遇到的矛盾,在行动上疑虑政策执行的效果,按主观来分析标准。

(二)制度漏洞。

当前,国内高校仍没有完全摆脱计划体制的影响,在原有体制下所形成的权力构架、资源分配的.格局并未完全改变。大部分高校对政府政策都存在着很强的依赖性。这导致目前高校的自主权受到很大的制约,也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制度基础存在不足的很重要原因。

(三)程序缺憾。

高校职称评审还存在外行评内行、关系职称和人情职称等现象[3],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流程不完善,不公开。现在大多高校职称评审采用匿名投票表决的方法,投票时时间仓促,不能充分了解参评者信息。但这一点已经在一些学校开始改进,辽宁省就有很多高校在職称评聘过程中开始实名投票。

三、对策。

(一)健全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

针对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制订不同考核办法。教师根据自身特点申报教学岗、科研岗、教学科研岗。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设计考核分值和权重。

(二)提高材料真实性审核工作。

评审专家很难再短时间核对评审材料真实性,所以这部分应用由被评审教师学校负责。可采取以下措施:一,强化材料公示行。要求各高校内部公示时间不低于1个月,一律网络公示。省职改办开通网络举报途径。二,省级人事部门可按照一定比例随机抽检各高校职称送审材料,真实性出现问题者,除处理当事人外,对高校也要进行处罚。三,省人事部门可将近年来国内各高校职称材料弄虚作假的典型案例公示,并根据典型案例完善材料核实办法,制定统一的核实办法与流程。

(三)提高教学业绩权重。

把教学效果作为评审的重要指标,职称申报人员必须按照有关要求,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凡考核达不到相关要求者,应一票否决,取消职称评聘资格。学生在选报所学课程的任课教师时,一定会把教学水平作为选择任课教师的最主要依据,评聘过程中应将上课人数与教师教学效果联系起来,客观评价教师教学的数量和质量,从而提高效果评估的效率和客观性。

(四)对科研的考核标准要兼顾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以质量为主。

1。重点评价其代表作。代表作最能反映该教师的学术水平。代表作可以是专著,也可以是论文,即发表在权威期刊上或者权威的出版社出版的专著。

2。协调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的转换换算关系。要解决职称评审工作中对科研水平标准的认定,在当今唯一方法是尽可能使评审指标体系细化、量化、明确化,操作上简单明了,最关键的问题是给不同档次的期刊赋予不同的分值。

(五)除了对教师的聘任条件有着明确的规定外,还应该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所聘教师“名副其实”,如在日本,每隔3—4年,都要对教授和副教授,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聘用。

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程序,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也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有利于人尽其才和人才流动,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选拔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宁。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现状调查与制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王凌峰。高校职称评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3(01)173—176。

3。刘汉峰。高校职称评审若干问题探析[j]。价值工程。2013(33)289—290。

供电公司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论文

会计管理信息化是近年来新发展的管理理念,它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将所需的所有有用的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对其进行删选、加工、处理,以便于为企业在战略制定、市场分析、内部控制等经济活动中提供全面的信息。建设好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手段,对企业所有的财务会计活动提供的数据资料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以及信息分析,同时根据设定的指标,得出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整让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信息满足现代化企业决策、发展的要求,以便为企业的未来发展筹划。

(一)信息化是实施管理会计的有力保障。

如今供电公司实施了管理会计的方法,如全面预算管理、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等都进入了应用阶段,但财务人员并无将诸多方法理解并实践,导致管理会计实施的效果不佳。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就可能将各种方法融汇到软件中,真正方便了财务人员实践盈利能力分析、投资分析等,助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采用高效集成化的管理信息化技术能预先判断风险,并对风险进行预警,以有效防止财务风险。当前企业财务数据日益庞大,财务人员需借助信息化方法,并在系统里设置一定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对数据的加工,从中发现出对财务风险,以达到对财务风险的管控的目的。

当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引体系尚未健全,供电企业是一种资金密集型的企业,尽管已具备了会计软件、硬件的条件,但就目前从供电企业的情况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供电企业在建设管理会计信息化过程中没有根据自身情况借鉴其他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模式,使用的应用软件系统难以满足企业的财务状况需要,致使无法满足管理会计信息的决策需要,导致实务处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同时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与企业管理水平成正比,当企业制定决策时目光相对短浅,即忽视了利用管理会计规划、决策与评价能力来站在战略层面上关注长期目标,难以得到其应有的效果。

当前企业已转变经济活动的事后记录和反映转变为事前的预算及风险控制,但当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系统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其是企业内部未建立计信息化高效的传递及共享模块,致使形成“信息孤岛”。例如,各个部门未能把相会计信息及时传递给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披露的信息不完整,信息的及时性较差,延迟了信息在内部的传递速率,特别是管理层次较多的企业更加不利。

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技术与网络的支持,因此保障网络安全性是实施信息化系统的前提。个别供电企业忽略了会计信息的系统的维护,未能及时更新软件系统且未对操作人员使用计算机的行为加以监控,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准备不到位,致使在系统风险上的漏洞未能填补,这将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外泄,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潜在的威胁。

管理会计信息化是在会计管理活动总融入了信息化技术,它是计算机、管理学、会计学、信息学等学科的综合应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需要具备一定计算机技能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会计人才来对海量的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当前供电企业的绝大多数会计人员的会计技能不容置疑,能够较好的处理日常的会计核算等工作。但难以胜任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操作,主要原因在于无法对复杂数据的分析、处理及决策,严重阻碍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供电企业尽管与时俱进得推广管理会计信息化,但进展相对缓慢。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高层及财务人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程度不够。大多人仍认为管理会计就是根据财务指标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及预算计划等内容,没有全面认识其功能。随着企业的发展规划日趋超前,企业的战略管理能否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会计的实施。当前的经济社会是一个“信息云”的社会,信息是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进行竞争的重要因素,所以企业以一定要加强信息化管理。因此,企业的管理层、基层财务人员应该及时改变对管理会计的认识,才能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顺利执行、推广。

企业应当从各个方面来提供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以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顺利实施,例如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企业人才培养、保证资金薪酬、强化内部文化等几方面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第一,企业高层应确定一种争先学习知识的企业文化,通过邀请专家开展学习、交流讲座等方式使高层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能够清醒认识到信息化对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促使企业员工积极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第二,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体系和薪酬福利,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学习带来的益处,便于为企业的管理会计储备人才,保证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长久发展。

(三)建立健全供电企业内部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

管理的会计主要是从美国引入的管理方法,其基本的思路和管理模式都源自于美国企业的实际情况。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发展较晚,跟美国显然存在着显著地差异,现有的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的企业,我们不应该全盘接受。我国供电企业在学习和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时应该在借鉴美国管理会计体系的同时,充分的考虑我国的宏观环境以及我国的企业文化。同时企业在建立管理会计体系时应该充分考虑体系建设的有用性,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考评指标体系,从而在制度上存进管理会计的发展和落实。

供电企业先前的'管理会计体系的资料比较少,并且管理会计的分析工具也非常落后,使得管理会计的诸多职能难以在企业充分实施,管理会计中的会计核算数据被大量闲置。因此,企业应提升对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资金量,通过购买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及软件,引进最新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使企业在硬件上保证管理会计的实施应用。然后将企业的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的电算化相贯通,借此提高企业管理会计的现代化水平和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

(五)加强供电企业对管理会计软件的持续创新力。

在供电企业的管理会计日常实际工作中,通过采用管理会计电算化,能最大程度上降低财务、会计的失误数量,保证企业财会信息的准确性,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依据,也节省了繁杂的工作量。但企业应加强对企业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软件创新,与软件供应商制定一软件定期更新的协议,将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软件供应商反映,督促软件供应商积极更新会计电算化软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六)强化供电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管理会计是电力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实施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专业基础和业务水平。随着会计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综合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高层要不断开展教育培训来强化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提高管理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同时,还要重视管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管理会计人员自觉遵守管理会计法规,坚持自身的工作原则和操守。

五、结论。

供电企业的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实施的好坏决定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对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应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相结合,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方法加强加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保证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关推荐

男女交往的演讲稿(优秀15篇)

演讲稿是演讲者在演讲活动中使用的一种文字材料,可以使演讲更加有条理和有力。演讲稿的写作技巧很重要,下面是一些演讲稿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各位老师,同学:大家早上

高中毕业生自我鉴定表(通用23篇)

毕业生需要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准备。以下是一些毕业生自我营销的策略和技巧,希望能提高大家的竞争力。我在高中的三年中,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

春天联谊会主持词(汇总23篇)

今天的活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时刻,由我来主持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以下是一些获得好评的主持人表现,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借鉴。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

考勤打卡通知发大全(18篇)

发布通知的时候需要注意语言简洁明了,抓住重点,并遵守相关的格式和规范。最重要的是,范文会启发我们思考通知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用通知来促进组织和社会的发展。

农田租赁合同违约金(专业17篇)

租赁合同的签订对于租客和出租方来说都是有利的,可以确保双方的权益受到合法保护。小编整理了一些实用的租赁合同模板,方便大家进行参考和编辑。房屋租赁的过程中,会遇到

我的名字教案小班(优秀20篇)

制定小班教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个性化教学提供基础。如果你对小班教案的编写感到困惑,不妨参考一下下面的一些教案范例。1、学用普通话说出自己的名

新初一班长竞选演讲稿三分钟范文(21篇)

演讲稿需要有一个清晰的主题和结构,使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演讲内容。下面是一些著名演讲者的演讲稿范文,这些范文中的观点和语言都很精彩,非常值得一读。

第届教师节活动方案(优秀21篇)

活动方案的制定包括活动的目标确定、活动形式选择、时间地点安排等方面的考虑。活动方案的制定并非易事,以下是一些范例供你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一:活动主题:“感念师

幼儿园小班安全工作总结上学期范文(19篇)

幼儿园工作总结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会倾听和理解幼儿的需求和意见。下面是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的范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这段时间确实是十分的充实,幼儿园的工作有时时

餐饮员工入股协议书(模板19篇)

合同协议应当遵循公平诚信的原则,保护各方的合法权益。接下来是一些精选合同协议范文的分享,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受资人(甲方):出资人(乙方):为维护甲乙双方的合法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