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读后感 >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模板19篇)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模板19篇)

作者: 琴心月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培养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现在我将分享一些脍炙人口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思考。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于是紧接着,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史学家布尔。

被封面这句话吸引而选择胡适这本书时,我本以为自己修成了慈眉善目。因了我们无力改变的现实,因了缺乏“两者皆可抛”的精神,因了对俗世那一点美好的眷恋。

所以,容忍的重要戳中每一个被拷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小民。

遗憾的是,胡先生的言论让人羡慕继而心生嫉妒和恨。因了这现世的不容忍不自由。

特别是在读到这里的时候:

“我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我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我的无神论与共产党的无神论有一点根本的不同。我能够容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也能够容忍一切诚心信仰宗教的人。共产党自己信仰无神论,就要消灭一切有神的信仰,要禁绝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胡先生在书里这样形容:“幼稚而又狂妄的不容忍态度”。

我不会错。

历史百年,竟无大改观。与那个某某像太阳的时代,在政治生活中并无二致,有所欣慰的是民智已开,几十年的开放和经济发展,给予小民以有限的自由空间。这个自由的一面是不过问不参与,你当你的官,我过我的小日子;另一面就是没有机会参与,你开你的会,至于何时被代表,不知道,自上而下的“民生之举”只有被动接受。这两面,哪一个都不怎么好。

剧烈的狂热的“文化之革命”后,筋疲力尽又大失所望的人们只想要一个安稳。被誉为转折点的1978,与其说是国运,不如说是注意力的转移,是让人快速忘却失心疯发作时举刀砍在他们身上的道道伤口。(因为并没有愈合,所以一直是伤口)。

“挥舞着一样的鲜红,高呼:我们改了,我们要拨乱,我们要不动摇,我们要一个中心……”这不是弥补,不是治疗,而是掩盖,是在坚信我不会错的前提下的惺惺作态。

阻塞视听、欺瞒利用,是基于高度不容忍之下的疯狂。胡适先生在文中用了与陈独秀书信中的一段文字来佐证不容忍的常见性:“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在胡适先生看来,作为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共产党的创始者,尚且如此,更何况升斗小民。

今天看到此一举例,只能感慨基因的威力。

他们就像不会道歉的父母,最多用“来吃饭了”一笔带过,然后继续站在权威高点,遭遇反抗要么是家暴要么的道德绑架,不断诉说着生活的不易,却绝不放下我不会错的执念。那一声声的哭诉就像万里长征时的草根与树皮。那在外面喜笑颜开的夸耀就像东方睡狮觉醒了的盛世欢歌。

内心决定论。

胡适在文中感谢社会对他无神论的容忍,盖因对于自由之可贵的享受。今天再说容忍,绝非政治社会反馈于个人的容忍,而是“你们不要忘初心,幸福是靠个人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多生孩子多种树”的容忍。

梦终究是个梦,你要容忍它不会变成现实。

于是,历来习惯修心的人们,又一次开始拷问自己,“我的初心呢?”呵,骗子在拿走一切后都会让你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责备的漩涡。骗子不会错,都是你的内因在起作用。

为何生,为何死,何为初心,何为始终。说到底都是障眼法而已。

遁世的言论最适合迷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信仰的那群人,怎么这会儿又举起了心学的大旗?真要为善去恶,可以先从最基本的容忍做起吧。

今日之作态,好似垂死之挣扎,回光返照的美好就在于叫人误以为起死回生,殊不知太美好的,都是最虚妄的。

我怀疑胡适在炫耀,只有享受到自由的人才会叫别人容忍,他只告诉我们要容忍,也谴责了不容忍,可是没有说遭遇不容忍时该怎么自由。

可能他也无能为力吧。

容忍,总归是要忍。不大喜欢。这暗含了终有一天忍无可忍的那份蠢蠢欲动。我想还是尊重吧。不用谁容忍谁,至少先平等,再谈别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姓名:王丽萍化学化工系材化四班学号:1411404029当我第一次看到容忍与自由这几个字眼时,我的第一理解就是宽容的大度的理解别人曾对你的抵触,对你的伤害,谅解那些曾经给过你痛苦的经历的人。对于自由,我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个体,拥有着自由的权利,不被所谓的教条束缚,对于任何事,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大胆的阐述,然而,当我读了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我深深的被震撼了,他独到的见解和理论让我折服,才明白自己的理解是这么片面。他的思想强烈的鼓舞着我们。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先生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因为他的一生起起落落,跌跌撞撞,他曾担任过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长时,与雷震共同创办《自由中国》杂志,触犯了国民党当局的专制统治,雷震被捕,杂志也被勒停,之后又在美国国际开发总署主办的亚东科学教育会议上作了25分钟的演讲,又被批判围剿,指责他贬低中国古老文明,力主向西方现代文明看齐。因而病倒。随后两年,又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四十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

从这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他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在北京大学教书就有一些同样保卫自己所信其实并未必都对的道理的正人君子也想要来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度量了。

他自己总觉得。他到今天还是一个无神论者,他不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也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他认为,这个国家,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绝大多数是信神的。居然还有这雅量,能容忍他的无神论,能发表他的无神论的思想,从没有人因此用石头掷他,把他关在监狱里,或把他捆在柴堆上用火烧死。他在这个世界上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他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对他的容忍态度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所以他一直用容忍的态度报答社会。他以一切的诚心谅解一切信神的人,也能诚心的容忍并且敬重一切信仰有神的宗教。

胡适先生用他的一生来阐述了容忍的重要性,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学会以宽容的心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只有学会了宽容与理解,才能获得精神物质的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诚然,胡适先生又从各种方面说明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比如,在宗教自由史上,每一个宗教团体总是相信自己的宗教信仰是对的,是不会错的,所以它总相信那些和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必定是错的。必定是异教,邪教。正因为这种思想,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所以就不能容忍任何与自己不同的思想。就像欧洲的宗教革新运动的历史一样,不满意于罗马旧教的种种不容忍,种种不自由。导致了各种惨史,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深深相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容忍的精髓是宽容,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所以我们要学会容忍,才能获得自由。在政治思想上,我们同样感觉到不容忍是常见的。胡适先生用陈独秀先生的故事为例子,说明“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这种态度是不容忍的,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的,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容忍。

通过看这篇文章。我有了深刻的理解。文章中所说的那个自由,容忍给了我们很多见解。关于自由,这文章完全打破了我一贯的看法,也是这段时间切身体会到的观点: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先说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人明显的挤兑你,可你还的微笑面对他,承受住了压力,然后体会到了更大的心灵自由度;再说个长远的,我这个人很怕别人的拒绝,之前有人一次拒绝我就直接放弃了,然后最近有人拒绝了我三次我还能坦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舒心一笑,体会到拒绝并不可怕,那是别人的自由,而我需要做的,我都全力以赴,也没留下什么遗憾,最终获得心灵的解脱。我觉得这个世界对我的容忍度量是可爱的,是可以感激的,我应该用容忍的态度回报社会对我的容忍。然而社会对影响也是挺大的。

关于社会,追溯我们成长的世界观,总认为我有多么的不适应现在的社会,这种观念是极为不对的,那是懵懂带给我的最错误的判断。我们所处的是最好的时代,是大变革拥有大机遇的时代,现在没有拥有你想要的,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有朝一天,幸福会挤满你的想象,行动会证明一切。

胡适先生说,他应该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容忍。他在常常想,他们还得戒律自己:他们着想别人容忍谅解他们的见解,他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他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他们受过实验主义的训练的人,本来就不承认有"绝对之是",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容忍不同的声音,容忍不同的呼声,才能使人人有思想的自由,有说话的权利。现在才真正明白,对人待物需要容忍的度量,我们要学会尊重人的权利。我们可以看不惯别人的为人处世的作风,但是一定要容忍。这样才能学会好好处理关系。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所以容忍是必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容忍,还要学会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知识的精髓。然而这篇文章让我学会谦虚求学,知识浩瀚无界,自己所学不过小之又小的一部分,就算有所成就,也不值得骄傲自豪,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学识,继续学,“以有涯追求无涯”。以及先生对待科学的态度,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怎么看待人生”。而不是盲目的去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要学会以一切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给我们带来的种种磨难。在困难面前,我们要学会容忍,不要老去抱怨,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生活不会因为你是谁就会额外给予你什么。也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分外的怜惜你。所以我们要学会以一颗容忍的心态去面对。我们要学会抛弃我们一直坚信的不会错的心理,敞开心扉去接受,去容忍,去理解,去宽容别人的观点。也许我们在包容他人的观点时,他人也在接受你的理论。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甚至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在这两篇文献中,胡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不容忍、主张容忍异己、容忍反对党的主张。

在胡适看来,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

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胡适秘书胡颂平写过一篇追忆胡适的文章,题为《胡适先生写字的故事》,讲的是1958年12月16日的晚上,胡适先生对胡颂平谈起十七八年前在美国去看康奈尔大学的史学大师伯尔先生的一个故事。胡适对胡颂平说:“这时伯尔先生快八十岁,早已退休了,他和他的夫人住在一个山上。那天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伯尔夫人亲自动手做菜请我,伯尔先生和我谈了很多话。

有一句话,我至今还没有忘记。他说:‘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其实容忍就是自由: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我自己也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感想。”胡颂平说他当时听了很感动,就请求胡适先生把这句话写给他,胡适答应了,并当即在胡颂平的工作桌上“拿了一张已经截去一小半的信纸来写”。尽管这样,我们依然要感谢胡适,感谢他留下了老师对他说的这句虽非“惊天地”却是“泣鬼神”的话。

随后作者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之后作者开始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数人的权利;推动和平渐进的改革、实行立法的方法。他反对那种"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偏执态度,特别提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比自由更重要",把容忍纳入自由主义的行为规范。其所思所想,既有西方自由主义的理论精髓,又有胡适本人的思想结晶。读之让人感慨不已。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胡适的《容忍与自由》非常值得推荐,读完令人甚感畅快。这本书依据胡适先生在不同时期各个场合下的演讲编撰成册,饱含了一位谦逊富有智慧的学者对待自由、哲学、女性权利、教育、社会法治等等问题的真知灼见。

胡适先生对于“容忍与自由”的见解,本人深表赞同,也有切身体会。随着年龄阅历渐长,越来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只有可以容忍各家观点、不同意见时,才能收获真正的自由,才不被禁锢。自由是免于外力的压迫,真正的自由社会是有包容性的社会。自由的前提是容忍,社会应当允许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政治理想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人。

书中还详细阐述了白话文运动的前因后果,十分有趣。事件的起因竟是康奈尔大学的男同学们为欢迎女同学的秋季入学,夜晚租船游湖,不曾想天公不做美,下起了大雨,不得不将船靠岸,众人还被淋湿了衣裳。男同学中有位诗歌爱好者任叔永据此做了一首诗,并寄给已转学到哥伦比亚大学的胡适。胡适读后回复:诗是好诗,只是一半是古字,一半是白字。戏剧性的是这篇回复引来哈佛大学的梅光迪同学的批评,为证实自己正确,胡适寻找到大量证据可以证明自古以来,被一直传唱的优秀诗词、戏曲、文学小说都是白话文,并提出“文言是死文字,白话才是活文字”的见解。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并得到了陈独秀的积极响应。自此,轰轰烈烈的白话文运动拉开了序幕。

胡适一生未加入任何党派,保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尽力避免谈论政治,提倡少谈点主义,多研究些实际问题,追求法治社会,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勤谨和缓”四个字是胡适毕生恪守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准则,“勤”是努力不懈怠,不偷懒,不走捷径;“谨”是谨慎不粗心;“和”是不武断不乱发脾气,要虚心和和气气;“缓”是指不急于轻易下结论。对于做学问,他主张“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要相信“功不唐捐”,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

另外,胡适还积极为女性平权呐喊,呼吁减少对女性身体思想的束缚。他还结合自身的经历,给大学生们求学择业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几十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非常值得借鉴。

《容忍与自由》选取了引起很大反响的十九篇文章,并分为三卷。全书理论并不高深,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晦涩,尽力还原了胡适先生的思想精华,这些思想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极大的现实参考意义。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最近有幸阅读了胡适先生的《容忍与自由》这本书。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现在我们的国家处于一个和谐社会,胡适先生书中所写的容忍和自由对我们现在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甚至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

在胡适看来,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做任何事之前,态度首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好的态度,就不能跟好的学习做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由”。

作者在回忆自己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于是。

总结。

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作者用了很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再次论述自己的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

50年过去后,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在这之外,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自己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后来作者感慨在宗教自由史,思想自由史,政治自由史上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并例举了马叮路德和约翰。高尔文在欧洲革新运动上的例子,阐述过去非此即彼的异端邪说,因而导致互相残酷撕杀,无所不用其极,而这种性质是无助人类社会在和平与发展中迅速获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胡适先生很自然地把话题放到政治思想上,通过与陈独秀的书信再次表达作者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读了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这篇文章,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察觉到胡适认为“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当然,我想胡适先生早年也是不懂的,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后来胡适身上才在自己的人生中体会到了容忍远比自由更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先生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

胡适先生曾说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胡适先生可以说是用他一生来感悟这句话。有次在中央研究院,召开院士会议期间,在最后一次酒会上致开幕词,他说:“我去年说了25分钟的话,引起围剿,不要去管他,那是小事体,小事体,我挨了40多年的骂,从来不生气,并且欢迎之至"。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胡适先生他的容忍的态度,他大度谅解的心扉。

同时,他也用着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他的宽容。曾在年轻时,曾强烈批判过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作者,然而并没有料到十年后他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就有一些同样“卫道”的正人君子也想要诛杀他和他的朋友们。当年他要杀人,后来人要杀他,动机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动了一点正义的火气,就失掉了容忍的雅量。

通过这篇文章,我的感想也颇深。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要有容忍才会有自由,要容忍不同于自己的思想、观点、话语,因为容忍是相互的,你容忍了我,你就获得了自由,我容忍了你,我也获得了自由。(刘欣雨)。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有人说:“病症是鲁迅看的准,药方是胡适开的好”。我们在这个系列里不谈政治,只是从胡适先生的文章中窥见一点日常生活中的有用之道。

先生是一位异常可爱的人,平和有趣,他的文章温和有仁,先生自己温煦蔼然。那种宛如天赋般的从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迎面扑来,令人异常舒服。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从容平和也恰恰是我们在工作中所必需的。我们从容平和,客户就会感到舒服,就会减少摩擦矛盾,我们的合作也会顺利不少。所以今天我们聊聊这篇文字中透露出的与人相处之道。

平和的心态需要包容的雅量,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我们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我们排斥另类的行为方式,这种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当大家都抱着这种信念,矛盾当然就会不可避免,冲突也会随着而来,麻烦多了,我们的业务,公司的利益都会受到冲击。先生说“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

我们在现场做业务的时候,我们在与客户沟通的时候,有太多的被冷落被敌对被刻意刁难,仔细想想,也许客户从心底里觉得我们不是他们,对于他们而言,我们是“异己”,是来找麻烦的人,所以才会产生那种难熬的局面。如果我们也采取相同的待人之道,那业务不可避免的肯定就黄了,所以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早就给我们指明了解决之道:“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我们不能假定自己是对的,这是与人平和相处的基石。

最后以先生在文章中的一句话结尾: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忍受、宽容、暂时容忍于你,下次不可;自由是享有某些行为不受干涉的权利,不受约束,必然是自由的基础等等。

我们要争取自由,但同时需要先承认别人也应该享受同等的自由,这样才是容忍。先生在文中一直说的“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没有承认别人自由的气度,就没有真正享有自由。先生的一些理论可能不深刻,可是现实意义大于学术意义吧。

先生文中还提到很多看似不深刻,但很值得深思的句子,随便抄写一些也会引起大家思想上的共鸣:

人世的大悲剧是无数的人一辈子做血汗的事情,而不能得着最低限度的人生幸福,不能避免冻与饿;人世的更大悲剧是人类的先知先觉者眼看无数人们的冻饿,不能设法增加他们的幸福,却把“乐天”“安命”“知足”“安贫”种种催眠药给他们吃,叫他们自己欺骗自己,安慰自己。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争自由的唯一原理是:“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凡不肯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不配谈自由。

胡适《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果然到现在为止都不是很喜欢读书,读过的书数都数的过来。我也比较挑书,很多书又不爱看,怕不能体会其中的精髓,索性等到想看的时候再看。但是这篇文章我看了不下五次,对我颇有影响,在此记录下来。

人有多自私,又有多伟大。我自己越长大越觉得自私与伟大并不是反义词,觉得一个人能让自己过得快乐,又能让身边的人过得舒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因为要把控好自己的私欲和对别人的妥协很难做到。很多的时候,我会不可避免的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从自己的第一感受,自己能得到的利益出发去思考一件事情,这样做出的决定多半是有利于自己而对别人多少有伤害的。而在此,如果你的愿望也是让父母幸福一家团聚,但你回头发现自己又不经意的因为自己的自私伤害了他们多少次,他们又对你的自私,做出了多么伟大的容忍。

在这之前的一段时间,也是没有读到这篇文章之前,我真的特别傻,我那时候还觉得我都过了所谓的青春期居然从来没有叛逆过,那段时间觉得自己很厉害,认为自己做到了从别人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换位思考,我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小姑娘,后来我发现可怕的不是有很多缺点,而是把这些缺点想成自己优点。那一段时间我在健身,在跑步,于是我开始觉得妈妈的身材走样了,生活也不规律,热量也超标了,同时觉得爸爸抽烟喝酒,又不运动的生活方式实在是不健康。制定了健身计划的我甚至觉得闺蜜的抱怨很没有必要,每天都在抱怨啥呀,想做的事情就去做呗。于是我现在回头才发现当时的想法完全是从自己个人的角度出发。我健身,所以我做的是对的事情,我是对的,但是我绝对没有权利去说别人是错的。何况硬要说,我根本不是对的,我自己本来的想法就是错的,片面的,就不能奢求别人看到的我是对的。

如果你看不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甚至是样貌,你当然可以看不惯,但是却不一定要说出来,可以想想自己有时的不良行为,生活习惯是不是也被别人容忍,接受。就像文章中说的:

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能够容忍谅解别人的见解的度量。至少至少我们应该应该戒约自己决不可“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渐渐地我开始觉得以前的一些想法真是愚蠢,有时甚至觉得一小时前的想法真是愚蠢,也有时,会继续我愚蠢的想法。但每次想到这篇文章,想想至此之前,别人对我种种幼稚,不明智的行为的容忍,便会想通很多。特别是想起父母,我这么不聪明,又没有什么作为,还老是不懂装懂,他们还是很爱我,容忍了我到现在,我真是想不出有人能比他们更伟大了。有时候就会觉得很感恩,感谢整个世界。

然后突然想到,啊,柴米油盐一肩摊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的小姐吧。

想抱怨别人太吵时,想到了自己发出噪音时别人的忍耐,有时觉得世界真宽容,自己真幸福,身边的人真好,能够忍受我的坏脾气和坏习惯这么久。

不过要做到每一件事都做好,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作为一个人,我真的很难不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有时我自己的思想会打架,会继续做愚蠢的事情。人是自私的,但人也是伟大的。我越来越觉得容忍确实比自由重要得多。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于我而言,就是当一个人因某人某事而恼怒时,如果无法容忍,就无法释然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不安灵,自由便无可言说。我想,这大概是对胡适先生的文章最通俗的理解了。

从写作角度来讲,胡适先生用他17岁那年发表的一篇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的文章,来阐述他对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再总结这几十年过去后,自己对当初那篇文章的态度。胡适先生用了许多个“50年前我没有想到……”来论述自己“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发现‘容忍’远比‘自由’重要”的观点。

50年的时光,胡适先生仍是原本的自己,依然是个无神论者,依然“不相信一个有意志的神”,“依然不信灵魂不朽的说法”,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能从他的文章中看出他的个人处世态度却完全地变了,因为他“在这个世界享受了40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所以要用自己容忍的态度去报答世界对自己的容忍,于是再一次提到他作这篇文章的观点: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越觉得容忍有重要的意义。

在胡适先生利用古今中外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从年轻气盛到能够随年龄增长体味到容忍的重要性,从无法容忍到包容,然后在思想上及行动上获得自由。这些都可以从他对《礼记·王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解中发现;而且在中国古代“四诛”与西方宗教迫害的举例中,我们更能看出他对“容忍与自由”的深致理解,从而让我们随他的脚步,随他的亲身感受,一点一点的吸纳他的信念,最后明白他对“容忍与自由”的深刻感受。而胡适先生通过与陈独秀先生的书信再次表达他对武断不容忍态度的反对和觉得自由的重要性来表达他的政治思想时,这让我们更加实在地明白他的“容忍与自由”。

“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这应该就是胡适先生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吧。

因此,我们也应该懂得包容,学会包容,然后为自己的心灵谋得一片自由的天空。

《爱和自由》读后感

是谁说教师教育自己子女之殇有多痛,是谁讲我们用师爱捆绑学生,是怕落后的焦虑还是放不下的得失,多少次自我劝勉,多少次激动辩论,可是当你遇到《爱和自由》这本书,你也许会真正和自己和解。

得知这本书,要感谢孟凌老师。孟老师是省家庭教育团讲师,主持我校的家长学校工作,负责校心理咨询室。偶然交谈,听我诉说“拗不过”幼小儿子的种种,微笑颔首,推荐我阅读此书。欣然买来,然而临近期末实在无暇顾及,假期白天还要带孩子,始终读得断断续续,即便如此,每页每句都如获珍宝,相见恨晚。

我第一次知道了“精神胚胎”,明白了成年后的“孩子”问题出在哪里,惊讶于孩子的“吃”居然能发展智能、建立自尊和意志,对“自由与纪律”、“发展心智与掌握知识”等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一边接受着书中的理论,一边饶有兴味的观察着孩子的活动,心头萦绕的是安静的喜悦。我不再怀疑自己爱的能力,我相信我可以走出爱的误区。

作者孙瑞雪深谙蒙氏教育之精髓,并结合中国特色,从孩子成长发育的角度阐述,列举许多成年人的例子,串起了我们很多关于成长教育零碎的感悟。反观自己的成长,我似乎懂得了自己,今日的个性和童年的环境密不可分,我一直期望改变,然而又害怕畏缩,直至近年,才慢慢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很多事情却豁然明朗,越来越好。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担任过班主任的我,在此书的阅读中,也渐渐放下执念,心中泛起层层悲悯的涟漪。正如王君老师所说“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温柔以待”。面对十三四岁的孩子,那些你不曾参与过的他们的成长,那些因为没有被好好滋养后留给你的“问题”困扰着你,他们在你苦口婆心,在你软硬兼施后却收效甚微,甚至变本加厉,虽然所幸你只陪他们走一程,然而深深的挫败感不正在渐渐销蚀着你职业的幸福感吗?那些从其他幼儿园转到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园的孩子变化之大,让我的“心灵受到震撼,让我感动而愧疚”,认识每个孩子,尊重每个生命成长的节拍,找到适合他们的方法,这样的“因材施教”因为有着理解的心理学渊源,才不会是伪善。

一定要读《爱和自由》,还有比孩子的未来更重要的事,比遵循规律更有效的教育吗。静待花开,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默默松土。这本书,教你给孩子阳光一样的爱,教你给孩子光辉灿烂的自由,让你和孩子一起幸福的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我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觉来感受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今天,我读了《还我自由》这篇文章,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说:小作者自从上四年级后,父母对他的要求明显提高了,整天泡在书山题海里,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简直得了“恐学症”一样,最后,小作者只想对他的父母大声呼喊一声:“还我自由吧!”

看了这篇文章,我觉得小作者说的每一句话应该都是广大少年儿童的心声吧!是啊,现在我们除了在学校能和同学们玩一会儿,回到家后又是一大堆练习题向我们招手,一点休息时间也没有。周末也要参加兴趣班、补习班,除此之外还有一大堆练习题向我们抛来,这样我们整天都处于紧张状态,我们会“消化不良”的,这样不仅会使我们视力下降,还会对我们的身体状况有影响。我能理解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也能理解家长们为自己的儿女将来的前途、生活着想,但是请你们也能体谅一下我们。

我想对广大少年儿童的父母们说:“请你们给自己的儿女一点空间吧!”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昨天中午从校门口快递处,踉踉跄跄搬了一箱书回寝室。在学校可以吃不好,精神粮食可缺不得。一般来说文学类书容易看一些,完毕后马上看胡适的书。今天晚上读完,此时感觉如同看完了胡适大部分的演讲视频。

首先简单介绍说一下这本书。我这本《容忍与自由》由中国画报出版,不是潘光旦版。至于是不是删减版,我就不清楚了。此书是胡适从1918至1960年期间在个处的演讲稿集,按照时间倒序,追溯胡适演讲历程。其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其中内容对我而言,有些可精读,如《容忍与自由》、台大讲的《治学方法》。而有些只须泛览。有些属于胡适个人爱好,啰嗦许多篇幅,这个我直接跳过。如《水经注》《醒世姻缘》等考据细节。

胡适每次演讲题目大多由邀请方拟定,故内容涉及面甚广。从这些演讲中可以看出胡适的为人。通过语言可以想象胡适平实的风格,像一位长者将人生经验娓娓道来,给人以亲和感。讲到“博爱”话题,他告诫学子:实际的博爱是“修己”,把自己弄好,再帮助别人。即独善其身然后兼济天下。这就不像鲁迅式人物,观点极端激进,情绪波动巨大。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夸大表达,听着让人害怕,听者生怕暂失理性卷入其中。胡适也十分可爱。一谈到古籍,他马上兴致勃勃、长篇大论地讲得忘乎所以。因此季羡林说过胡适是个“书呆子”。平时他也乐观,说“功不唐娟”,努力是不会白费的。他朋友说他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

胡适说过以下一些中肯话语。

“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容忍与自由》是胡适1958年最初在《自由中国》上发表的一片文章。1959年又在世界新闻学校演讲此文。“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是胡适老师布尔先生说过的话,胡适自己深表认同,写道“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的确,不容忍就会认为自身绝对正确、正义、“不会错”。从文章当时背景来看,胡适可能在批评当时政治。如今已经过去半个世纪,拿到今天中国依然适用。极权政府不容忍自己的反对者和批评者们,新闻、出版、言论、教育等自然没有自由。自然有“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防止西方价值观渗入”等这些说法。以上这些可以看出执政党的狭隘心胸。当然,容忍就有代价,要牺牲自身利益。但是不送忍代价更大。估计后来蒋经国考虑到这一点才容忍了。我认为这句话在个人方面也适用。人总是喜欢跟自己相同环境、信仰、思想、行为的人在一起,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甚至是一根筋,一元价值观(我包括在内)。这些人需要去接触反对、批评自己的人及其观点。书架上也应放一些自己不喜欢的观念对立的书籍。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这是胡适谈治学方法总结的精辟之语。举个例子:看到《红楼梦》这本书,就可以大胆假设作者是写清朝的纳兰容若。然后想尽各种方法去考证它。这句话的价若全部体现在治学领域,其价值就太低。它可以扩张到社会问题,人生问题,宗教问题,道德问题等。举个反例:最近柴静出了个记录片,民间反响巨大。有一部分人开始怀疑柴静动机不纯,于是各种阴谋论,诛心论相继而出。这些假设确实大胆,但证据不足。这些人凭空猜测就大发言论。随随便便就可以黑人,说来可恶。所以有些求证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需要时间和精力,不能轻易完成。

“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半句话可以看出胡适温文尔雅的文人风度。说得挺好的。在生活中,不能没有证据随意猜测他人。一个人想得太多,对自己和周围人都不好。要有大度的胸襟,包容别人一些无意过失。大概这也是胡适的人缘广的原因之一吧。

书中还有许多话题没有谈到,如自由主义,女人,教育,好政府等。肯定不能面面俱到,因这本书并不是系统性的。但是胡适先生亲和平实,温文尔雅的形象已经印入我脑海。

这周事太多,晚上一直失眠。现在才写完这篇读后感。正好今天三八妇女节,祝愿所有的妇女节日快乐!

《爱和自由》读后感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异常认同,此刻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我,只明白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往,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了解自我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我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齐欢乐、自由地成长!

《爱和自由》读后感

这是本文作者孙瑞雪老师特别钟爱的一首诗,《爱和自由》始终贯穿着爱和自由如何平衡的关系,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并不是溺爱、纵容、没有规则,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用爱的情感唤醒孩子成长积极性;以自由空间确立孩子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形成孩子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用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彤彤出生后,妈妈在家休了一年产假,没有离开过一天,等要上班时,想孩子肯定受不了一天没有见到妈妈,没想到他竟然适应的很好,没有所谓的分离焦虑症,当时不是很明白,怎么跟大多数孩子不一样,是不是晚熟呀,看了此书才明白孩子在爱的环境下成长,安全感一旦建立,就不太会对新环境产生恐惧,这一点在他刚入园时也得到了体现。

很多人都认为彤彤是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但更是个开不起玩笑的小孩,开始好好的,只要一逗,就翻脸,就会恼,发脾气,甚至还会哭。但是周围大多数的孩子都不是这样的,无论怎样逗,都笑嘻嘻不在乎。所以经常会有人私下跟妈妈说,这孩子遗传谁呀,你们两个性格都挺好的,怎么他的脾气这么大,妈妈也大惑不解。看了这本《爱和自由》后恍然大悟,第五章 不同品质的心理和智力中专门讲了这种状况,原因是妈妈对彤彤说到做到,也要求爷爷、奶奶言出必行,欺骗孩子会造成他对你的不信任,彤彤一直在这种环境下长大,自然不经逗。大多数成人跟孩子交往的一贯方式就是逗,但是他们大都不知道青少年“恶作剧”大多是源于儿童时期的“逗”。

彤彤上幼儿园选择的是蒙氏班,那时妈妈对蒙氏理念还是模模糊糊,选择是因为蒙氏班是小班制,孩子少,老师多,孩子可以得到好的照顾。上了几天后,老师向妈妈反映彤彤是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心所欲、自由自在,人家都在上课,他在玩玩具,人家都在排队,他站在一旁观看。还好是蒙氏班,还好老师受过蒙氏教育培训,虽然老师认为他自由过度,但是也没强加干预,渐渐的彤彤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了。看了这本书后,深刻了解了蒙氏教育的精髓,庆幸当初的选择没错。

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每个家长都是以欣赏、赞美的眼光看着独一无二的宝贝,渐渐长大以后,欣赏、赞美被越来越多的批评、指责、约束所代替。正如作者所说的,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到爱的礼物,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每翻看一次总能得到新的收获,好书真的是要不断翻阅学习的!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胡适先的《容忍与自由》首先用其母校老师布尔先生引出论点: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然后又用自己年轻时发表的抵制封建主义的一篇文章作为例子来说明了五十年后的自己觉得年纪越大就越觉得容忍比自由更加重要。文中说“我自己总觉得,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信神的,居然能有这种雅量,能容忍我的无神论----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总而有感悟出自己“要用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我的容忍”。

随后文章又通过宗教信仰里的容忍与自由,从而得出宗教历史留给我们的教训,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结尾以自己和陈独秀以前住在报纸上发表的对待白话文不同态度的认识来结尾,最后再次说明了我们必须戒律自己,必须要有容忍的度量。

我的语文老师黄老师在分析全文时,首先从题目入手:分析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进而提出为什么要先容忍了才会有自由?这时我才真正明白,容忍其实是自己必须容忍别人的观点,别人才能自由,相反的别人容忍自己的观点,自己才有自由而言。我自己转念一想,的确如此,就像卢梭曾经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我认为这句话放在这里就是这样理解了: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能够容许你这种观点的存在。

我再仔细的想一想,其实这不就是我们老祖宗所说的“和而不同“吗?其实孔夫子在两千多年以前都已经提出来了。文章中说:“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受自由,但因为不容忍态度是基于我们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容易养成的雅量。”我深深的被胡适先生这句话里所透露出的一种人文观点所折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个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正是因为如此多的差异而显得是那么的生机勃勃,试想一下,如果春天仅仅只是一种颜色,那不太单调了吗!所以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容忍他人的观点,这样才会丰富自己的观点,容忍他人的优秀,自己才会变得优秀,容忍世间万物,花草小鸟才会对你微笑!

想想自己刚进大学的时候,曾经对很多事情看不惯,觉得太不合规矩,现在想想当时自己也是没有能够容忍的度量,因为看不惯就觉得这种行为需要消失,不能出现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去年我才慢慢的是适应过来了。直到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才真正的明白了,我需要有容忍这种度量,我可以看不惯,我可以讨厌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或行为,但是我可以允许它的存在。突然想起我最先了解胡适也是在大一的时候,是在我的邓老师胡老师的课上。时间可真快,但也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我觉得这篇文章要告诉我的,因为容忍是互相的,我容忍了你,你能够获得自由,你容忍了我我也才有自由可言。为什么我们需要容忍,说明对方的事情或者行为是我们所排斥,是我们所不喜欢的,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喜同恶异。正因为是喜同恶异,所以才会有“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说法,才会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也”的观点。而我们则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我们才会得到相同的“回报”。我们才会感觉得到“互相的容忍,互相的自由”。

忽然又想起了自己在大一的时候,因为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所以在寝室里经常放的是古典音乐,而另外一个室友则喜欢英文歌曲,就这样,当中国古典遇到了外国流行,就会碰出一些小火花来!

呵呵,如今不知不觉已经走完了四分之三的大学路,站在大三的春天里,我会很自信的说我学会了容忍,当然比起胡适先生所说的那种度量,我,还有我们都需要时间的!而我将会一直前行着,这样,当我漫步过容忍的花丛,就会到达自由的田野!

《爱和自由》读后感

自10月3日收到《爱和自由——孙瑞雪儿童教育演讲录》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

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用带磁铁的鱼竿吸水里的带铁的塑料鱼)。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

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相关推荐

幼儿园支教工作总结(专业14篇)

总结是幼儿园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可以提升园所的整体效益。我们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幼儿园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在撰写工作总结时有所帮助和启示。

行政前台个人转正申请书格式(热门18篇)

行政是一种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方式,它在各个组织和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收集整理了一些行政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学习和参考。尊敬的领导:首先在这边要感谢

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专业19篇)

学期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时间,使学习、休息和娱乐等活动得到平衡。下面是一些成功学生分享的制定学期计划的经验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班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

开学典礼的策划文案(精选18篇)

开学典礼是学校在每个学年开始时举行的一项庄重的仪式。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开学典礼总结,它们记录了学生们对典礼的真实感受和反馈。性别:女。民族:汉族学历:本科。籍贯:

集体闲置土地租赁合同(热门16篇)

租赁合同是租入方在租赁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确保合法租赁,并规定了租赁物使用的相关规定。您可以点击下方链接,查看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实用的租赁合同范本。

大学生军训心得体会教官的好(优秀14篇)

军训心得体会是对军事训练的经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一篇文字材料。接下来是一些写得生动有趣的军训心得体会范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所有有经验的教官都说现在

八年级英语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19篇)

写工作计划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掌握自己在工作中的进度和成果,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示例范文十:通过对市场趋势和竞争环境的分析,制定了一份前瞻性的工作计划范文,旨在为

和孩子读书心得体会六年级(汇总20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一个总结和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以下是一些发人深思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引起大家对于自身成长和发展的思考和反思。

超市中秋节促销活动策划方案(专业14篇)

一个好的策划方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步骤,让我们能够有条理地推进工作。请大家关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经典策划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进行策划工作。

酒店收银员工作总结(优质21篇)

在写月工作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回顾这一个月的工作内容和完成情况。阅读这些月工作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的工作特点和总结要点,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