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学工作计划 > 腊八粥教学设计普学网(专业13篇)

腊八粥教学设计普学网(专业13篇)

作者: 纸韵

通过教学计划,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请大家浏览以下教学计划范文,了解一些经典和有效的教学计划。

腊八粥教学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

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腊八粥。

沈从文。

主人公:“八儿”

迫不及待。

苦苦等待。

美妙的猜想。

亲见时的惊讶。

腊八粥教学设计

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

腊八粥教学设计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第一课时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腊八粥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感受浓浓亲情。

教学重点: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教学难点: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品味:

(一)1、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的感觉,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读了作者笔下的腊八粥,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二)、面对美味的腊八粥,八儿有什么表现呢?读课文2—19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2、反复品读这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运用我们学过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简单做下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

a、盼粥:

1、抓住八儿心里活动的直接描写,“喜得快要发疯了,指导朗读。

2、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抓住关键词。“松劲“急红了”这样神态的描写,体会八儿的迫不及待。

b、等粥:从八儿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的天真、贪吃)。

c、猜粥、看粥:

看了粥后八儿心里会怎样想?

三、回读感悟:

1、回读全文,谈谈自己读了《腊八粥》的感受。

2、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四、拓展阅读:

阅读全文《腊八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腊八粥教学设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重点。

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准备。

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关资料。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19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徒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自身来到北京,升学未成,在郁x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于艰苦条件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最早载于《晨报副刊》,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来到上海,曾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中国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人们的注目。《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境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后至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后回京,在北京大学教书。问时编《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1978年调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次全国文代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专著。

腊八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相关词语的含义,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2.整体感知课文,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内容主次。

3.聚焦文中的细节描写,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初步感受作者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借助思维导图理清课文脉络,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抓住细节,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揭示课题,走进腊八。

1.说说腊八节(展示思维导图)。

2.板书课题《腊八粥》。

3.听写词语:腻腻的浓稠深褐搅和熬粥。

4.出示第1自然段。

思考:这段话中哪个地方让你觉得特别有意思?

学生互动交流。

想象画面,读一读。

板块二:梳理文脉,初识“八儿”

1.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2.课文围绕八儿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板书:等粥喝粥)。

引导学生质疑。

3.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想想八儿等粥时想了什么主意?试着补充下面的情节图。

提问:从这些情节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八儿?

板块三:聚焦细节,再识“八儿”

1.学习提示:自由读2至11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从哪个细节读出来的?用笔勾画出来,再到小组里和同伴说说。

2.交流预设:

(1)“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2)“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

(3)“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那我饿了……”

(4)八儿分粥可是有窍门的,发现了吗?

3.小组里分角色朗读。

板块四:补充资料,拓展留疑。

1.出示句子:我就生长在这样一个小城里,将近十五岁时方离开。出门两年半回过那小城一次以后,直到现在为止,那城门我还没再进去过。但那地方我是熟悉的。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的印象里。

2.沈从文的腊八粥里到底还有着什么不一样的味道呢?

腊八粥教学设计

1、请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比赛,在每组每人5秒内说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活动)。

2、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诉说着古往今来细细碎碎的无数动人的往事,勾勒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情感画卷,或赞美,或怀念,或憧憬佳节的团聚以及这自然的馈赠,粘粘的腊八粥包裹着的却是中国人浓浓的情,深深的谊,一切融化在粥里,流露于笔尖。今天,我们师生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腊八粥》。

板书:腊八粥沈从文(解读“腊”字)。

二、听读录音,整体感知。

1、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

糖唾沫浓矮亦胀。

2、思考课文:围绕“腊八粥”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否用小标题概括出故事情节来。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的?从文中妈妈与八儿的对话中,你还能感受到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播放录音,标清段落)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板书:煮腊八粥—盼—想—猜—看—吃腊八粥)。

三、精读赏析,激发灵性。

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写吃腊八粥为什么要不惜笔墨介绍这种粥的原料和这些原料煮在锅里的状态?

“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这是煮粥的基本原料,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老舍《北京的春节》)衬托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为下文做铺垫。

抓住“甜甜的腻腻的”“合并拢”“叹气”“大碗大碗,大匙大匙”“塞灌”等词分析。

2、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

过渡:一碗碗美味可口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住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我们首先来学习盼腊八粥和想腊八粥这两段情节。

(第一句就采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腊八粥所有人都喜欢;接着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加以小结。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

2、试理解课后思考题。

《腊八粥》的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分角色朗读等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的变化,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3、学习文中人物对话的描写,感受浓浓亲情。

结合文章对人物细致描写,体现人物特点,感受深深情感。

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八儿对腊八粥的渴望与喜爱,体会浓浓亲情。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1、快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粥的制作过程和人们吃粥的感觉,感受腊八粥的美味。

读了作者笔下的腊八粥,你想到了哪个成语?

(二)、面对美味的腊八粥,八儿有什么表现呢?读课文2—19自然段,要求:

1、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什么描写?

2、反复品读这些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运用我们学过的语文学习方法进行学习,简单做下批注。

3、学生交流汇报:

a、盼粥:

1、抓住八儿心里活动的直接描写,“喜得快要发疯了,指导朗读。

2、八儿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

抓住关键词。“松劲“急红了”这样神态的描写,体会八儿的迫不及待。

b、等粥:从八儿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八儿的天真、贪吃)。

c、猜粥、看粥:

看了粥后八儿心里会怎样想?

2、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说说喜欢的原因。

《腊八粥》的教学设计

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

2.查找有关中国传统节日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民俗文化。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 母亲

其乐融融

《腊八粥》的教学设计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文中人物的对话描写。

4、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重点文中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教学准备建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腊八粥》,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课题。

二、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请其他同学们认真在心里跟着读。

3.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件什么事?

4.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三、默读课文,圈画批注。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八儿”。

2.“八儿”这个人物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请默读圈画相关语句。

3.学生圈画后汇报。

4.教师及时总结: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

四、总结升华。

1.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一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

2.学习作者语言的妙处。

3.当堂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腊八粥沈从文主人公:“八儿”迫不及待、苦苦等待、美妙的猜想、亲见时的惊讶。

幼儿园腊八节教学设计

“各位家长好!明天是腊八节,幼儿园为全体师生准备了一份腊八粥,所以周一早上大家来幼儿园吃早餐哦!”前一晚,鳌江镇务垟中心幼儿园的所有家长收到了这样的信息,纷纷感言:“幼儿园可真细心,孩子们在腊八节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可真是太好了!”

20xx年1月10日早上,刚入园的孩子被门口的各类五谷杂粮吸引了。“这是莲子、桂圆、红豆、黑米……”“啊,我知道了,因为是腊八粥,所以里面就有八样宝贝!”稚嫩的声音把一旁值日的老师逗笑了,顺道讲起了腊八节的'由来。

各班老师把一碗碗新鲜出炉的腊八粥端到的孩子们手上。“我吃到花生啦!”“看,这是红枣!”“我妈妈说,吃了腊八粥就要过年啦!”孩子们一脸幸福地品尝着腊八粥。老师们也加入孩子们当中,和他们一起品尝香甜可口的腊八粥。

窗外是天寒地冻,冷风刺骨,但每一个教室里却是欢声笑语,热闹非凡。“这碗腊八粥,是我们吃过最暖最甜的粥!”老师和孩子们一同说。

腊八粥教学设计

通榆县××镇第二小学马××。

案例题目:《腊八粥》教学设计方案教材分析文章选自沈从文先生早年的小说《腊八粥》的前半部分,全文围绕“八儿”等着吃妈妈熬煮的腊八粥的情态、心情,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学习者特征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学习比较积极,参与学习的面儿比较广。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文章中人物的对话描写。教学方法看图法、合作法、小组活动。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1.请学生说一说对“腊八”或腊八粥的了解。

2.教师导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腊八粥》这一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指名读课文,边读边标记自然段记号,划出读不准音的词语。

2.正音,并反复读关键词语。

3.同桌一起读重点段落。

三、再读课文:

1.学生围绕课后题默读思考。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

第1小题: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先适当提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围绕“妈妈”和“八儿”结合课题来概括,这样先降低了难度,概括效果会更好。

第2小题:这一题旨在训练学生对“八儿”这一人物是否理解。是在梳理文章大意后关注作者的表达。聚焦到主人公“八儿”身上,因为他的心理活动变化构成了本课的线索,可以此为突破口。从“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到“美妙的猜想”再到“亲见时的惊讶”,文章随处可见“八儿”急切想吃腊八粥的情形。

第3小题:全文围绕“八儿”全家吃妈妈熬煮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的图景。表达了一家的其乐融融。

4.教师相机总结。四、分析人物特点:

1.“八儿”是个怎样的孩子?结合文中语句加以说明。

2.师生交流。

3.文中的母亲呢?用刚才的方法。

4.师生交流。五、指导朗读:

1.本篇课文人物对话描写较多,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2.通过揣摩人物心理,联系提示语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组织朗读比赛,互相点评,取长补短。六、作业:

1.有感情地将课文朗读给家长听。2.学生自由读课文。

腊八粥。

沈从文。

“八儿”母亲。

其乐融融教学反思。

《腊八粥》教学设计【】

开篇写“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等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腊八粥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吸引着。再从视觉上写出食材多样以及具体做法,从嗅觉上写出腊八粥的喷香,从味觉上写出腊八粥的味甜。“叹气”“咽三口”“大匙大匙”“塞灌”,文章语言俏皮风趣又亲切,描写得有声有色有味。

作者选取了八儿“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四个场景,抓住八儿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详细地把八儿“等粥”这一过程写清作文吧楚,让八儿的馋样儿跃然纸上。

1、“……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动作频繁)。

2、“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语言急切)。

3、“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八儿要哭的样子。”(神态失落)。

4、“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是猜想:……”(心理好奇)。

1、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两部分内容,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2、默读“等粥”部分,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场景?结合文中句子说说。根据学生汇报交流,伺机引导板书。(内容上写法上)说说详略结合的好处。

3、其实不只八儿渴望喝腊八粥,“小孩子、大孩子、老孩子”等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被腊八粥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吸引着。这是为什么呢?(关注对腊八粥的描写的句子)。

4、再读第一段,照样子写一种自己喜爱的事物。

相关推荐

挂名股东协议书(汇总19篇)

合同协议是商业合作中的法律依据,对于双方的权益保护至关重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园体验当保育员的心得(通用23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过程或者经历中的所思所感所悟的总结,它是对学习和成长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概括。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和

砂浆供货合同(汇总22篇)

当市场需求增加时,供货就显得尤为关键,企业需要及时调整供应链以满足客户需求。我们为您搜集了一些关于供货的经典案例,希望能给您的供货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保险公司综合内勤工作总结(精选16篇)

保险工作总结是对我们工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的梳理和总结,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便利和经验借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保险工作总结范文,旨在为大家提供写作

销售内勤工作心得(精选21篇)

在工作心得中,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方法,以备将来参考和应用。以下是一些工作心得的实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我于xx年02月份任职于x

幼儿园教师工作计划中班配班大全(21篇)

幼儿园工作计划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幼儿园工作计划范文,探索如何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我们要怎么写幼儿园配

特许经营加盟合同(汇总20篇)

经营需要合理规划和有效执行,以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和利润预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成功企业家的经营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启发。特许者:________公司(以下

调整薪资的通知(热门14篇)

通知的内容通常包括时间、地点、内容、要求等要素,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在通知中,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确保接收者能够清楚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填写提高工资通知时应

度少先队工作总结范文(20篇)

少先队工作总结是了解过去一段时间内工作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以及制定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的重要手段之一。小编整理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少先队工作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

网络安全隐患排查情况报告(热门21篇)

情况报告可以用于向上级汇报、分享经验、指导决策等多种目的。情况报告的写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和格式,使其易于理解和阅读。为深入贯彻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省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