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学工作计划 > 乞巧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实用16篇)

乞巧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实用16篇)

作者: 影墨

教学计划是教师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教学内容,培养目标能力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活动的一份文件。教学计划是为了指导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详细安排,一个好的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组织教学活动。要编写一份完美的教学计划,首先需要充分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计划应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能力出发,注重个性发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是人教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再一次把学生带回儿时倾听大人们讲故事的快乐中去,感受古人的想象是多么丰富。《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读、思、议、想、说、写等形式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进入古诗境界。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重视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努力实现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拓宽语文的学习空间。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取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比较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和自我体验,重视过程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充分体现了传统“诗教”的熏陶、感染功能,也体现了语文课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当然,这堂课既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例如我深深地感受到学生的诵读还不够到位,我想,怎样挖掘诗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诗的神韵,还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乞巧教学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重点: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教学准备:

挂图、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1.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乞巧教学设计

看到这幅画面,让你不禁想起——《元日》这幅画面呢?——《九月九月忆山东兄弟》

读着读着文字,这些传统节日的画面仿佛在我们眼前一一浮现,多么神奇!

你知道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什么吗?(板书:画面想象)

三、乞巧的故事

师:同学的你的知道气巧的意思吗?

生:乞巧又名七夕,向织女乞取智巧(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注释,查资料袋(板书:看注释、资料袋)

师:是的,这也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四、看资料袋

师:那你们通过查资料袋的学习方法,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乞巧的习俗吗?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的有节奏、音韵感(形成一定的节拍感和音乐性)

3、语言的强弱,语言的长短(重读、轻读)(快读、慢读)

六、通诗意

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心中有没有浮现出什么画面呢,谁来说一说?“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看到了什么?你们能给这句诗的画面题个名字吗?“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你看到什么?说说诗句的意思。

七、想象画面

请一二组同学用笔写第一幅画面,三四组同学写第二幅画面。最后我们比一比谁的画面写的最美!

八、诗意配诗句读

那这首诗,给我们传达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过节的喜悦,追求幸福的美好祝愿

九、拓展古诗

理解体味《秋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怎样的心情?失意宫女孤独的生活和苦闷、凄凉的心境。

十、结尾

中国三千年诗韵如歌,它用极简短的字眼,却表达出了无穷的含义。希望同学的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运用画面想象这一学习方法,去感悟诗词之美。

乞巧教学设计

中国古诗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其中,唐代诗人林杰所作的《乞巧》就是一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这个神话传说故事,但作者要借这美丽的神话故事表达什么样的愿望和心境呢?则要教者巧妙地引导学生到古诗中去寻找答案了。为此,我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尝试。

“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对“读”作了多方面的设计,有范读,吟诵,个别读,齐读,小组赛读,引读,边读边议,边读边评等,课堂诵读层次分明,学生一遍遍地读,重复的是文字,不同的是意境和感悟。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诗情诗境,还强化读,采用“一读、再读、三读”,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读出其中滋味。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明显的写法特点。教学中,我运用音乐、图片、资料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的同时,还在诵读中帮助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像把诗中的文字转化成画面,转化为生活场景,使学生置身其中,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情味和意蕴。例如,我呈现教材中“天上”画面,让学生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借助音乐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会的情景,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等,最后还请学生大胆地与织女对话,启发学生吟诗明志,用说来体会诗人的志趣,体验乞巧的民俗,学生从中借诗咏志,借想象抒情怀,使学习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乞巧教学反思2

《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创设情境、互动教学的方式,也就是意境互动教学策略,事实证明还是比较成功的。

1.借画面互动

《乞巧》这首诗有两幅大的画面:一是天上,碧霄只是背景,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才是主画面,这在教材的底图很清晰;二是人间乞巧的场面。除了在课前搜索到了让我中意的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外,在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配乐再现画面,让诗句和诗意化为可以视觉感受的栩栩如生的图片。

2.借音律互动

3.借吟诵互动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吟诵是古诗教学很多老师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教学时由学生背诗入课,教师吟诗入题。吟中诵,诵中说,说中解诗意、品诗味、入诗境。

4.借想象互动

丰富的想象是这首诗最重要的特点。教学中,我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画面,想象人间乞巧的场面,最后请学生大胆地向织女祈愿,启发学生吟诗明志。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这样学生才会不满足于当一个听众,更会自主的去读,也会读得更动听,读得更动情,读得更感人。这是我此堂课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要与各位同仁共同努力之处。

乞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通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地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想。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习目标: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牛郎织女的故事、织女配乐介绍、古典音乐。

2、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及织女的简介。

一、课前活动。

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生背古诗)。

3、刚才我们一起背的几首古诗。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内容都有什么有关?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与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看屏幕,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那么怎么样来记住这个“渡”字呢?它是什么意思呢?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我们在读书之前,你能用最好的字把这首诗抄在老师发的纸上吗?同学们想不想和我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开始!写完的同学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得好!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课件出示织女介绍录音: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得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2、你还想为哪些人乞巧呢?你们愿意为谁乞取什么呢?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下课!

乞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述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透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这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明白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明白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齐读出诗句。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p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十分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3.让我们把自己完美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五、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述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明白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齐来欣赏欣赏吧!

七、小结。

这天这节课不仅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齐渡过一节完美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能够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忙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潜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好处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述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一、紧扣“看”字,想画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务必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透过文字,到达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资料。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那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透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立刻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期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期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以前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完美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述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述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潜力,还能够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能够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盼——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乞巧教学设计

1.会认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和嫦娥奔月的故事。

挂图、卡片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出示图片,播放优美的音乐,教师朗诵古诗。 看着美丽的画面,听着优美的音乐欣赏古诗朗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5分

二、复习古诗,欣赏评价 。

师:你学过哪首古诗,给我们朗诵一首让大家欣赏。

1.朗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2.互相评议谁朗诵得最美。复习学过的古诗,和朗诵方法。

三、读中识字,准确朗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编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仍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新的古诗,就反映了两个美好的故事。1.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查字典学习生字。

2.学生把生字的部首和意思及音节写下来。 3.学生跟随老师朗读两首古诗。

4.学生自己读两首古诗。

学习利用字典学习生字的方法。准确朗读古诗。

四、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

带领学生学习第一首诗歌。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等方法理解“碧宵、乞巧、几万条”等词汇理解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1. 学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小组学习第一首诗歌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

3.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把后两句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学习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五、配图想象,加深理解 。

老师把语文书为古诗“乞巧”配的插图展现在大屏幕上,配有音乐朗诵“乞巧”这首诗。1.学生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

2.用自己的话把诗句描写的景象说出来。

培养想象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意图时间

一、检查已学,激发兴趣 。

师:同学们,我们比一比,看谁把《乞巧》这首诗讲得清楚,背得有感情,画的有创意。1.学生现在小组里比赛。

2.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上展示。

3.大家评议。

互相启发、促进,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中教法,用法自学。

1. 带领学生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前两句诗句的意思。

2. 你能不能自己学习翻译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1、学生在学习小组里学习《嫦娥》这首诗的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小组学习后在班上讨论,老师点拨。

3.自学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古诗。

三、总结方法,感情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乞巧》这首诗。老师觉得大家朗诵得很好。这首诗应该怎样朗诵,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来呢?谁来给大家总结一下。

1.学生结合老师是怎样带领学生朗读的,思考朗读古诗的方法。

2.总结出:前四个子与后三个字之间有短暂的停顿。第五个字加重语气等。

3.学生朗诵练习,互相评议。

学习朗诵古诗的基本方法。并且朗诵《嫦娥》这首诗。

四、读诗配画,加深理解 。

老师播放音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嫦娥》这首诗诗句的理解画一幅画。1. 学生在学习小组里互相合作画画,根据图画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评价,老师点拨。

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的情感。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教学设计意图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2、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凭借图画和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识字、写字。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词语联系起来,理解文中词语。

3、了解大自然的美丽景色以及有关的民族风情。

二、教具准备:

挂图(或幻灯片)生字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没有去过桂林?谁来说一说,你眼中的桂林是什么样的?

2、是啊,“桂林山水甲天下!”同学们想不想去亲眼看一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2。

二、指导看图。

1、图上有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依次出示相应的词语,认读。

碧水秀峰倒影。

对歌榕树壮乡。

象鼻骆驼笔架。

竹伐鸬鹚画廊。

三、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1、学生打开书。

2、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借助拼音,认读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3、请同桌的同学互相听一听,读音有没有错误。

4、说一说在朗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字读起来较困难,现在你能读得准了吗?请你读给大家听一听。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是人教社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组教材围绕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一主题来编排的。《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述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这一教学素材,透过“读、写、议、想、说”等灵活多变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古诗境界,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诵读这首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讲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有关乞巧节的民风民俗。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乞巧图片、古典音乐。

2、牛郎织女的故事。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自悟。

1、揭示课题;

2、简介作者;

3、学生自读诗句;

4、学习生字“乞”“巧”“宵”“霄”;

5、一边读一边想,也能够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来解决!

三、品读鉴赏。

1、透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

2、要理解“牵牛织女渡河桥”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古代四大民间神话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在课前是不是认真地阅读了老师发的故事资料呀!那我考考你们,牛郎织女每年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好的,谁能简单的介绍一下织女?

5、原先古时候的姑娘们每年都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在人间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乞巧节是人们十分喜欢的一个节日。

6、假如渡过河桥的织女的两个孩子想请你把人间姑娘们乞巧的情景画一幅画送给他们,你会画上一些什么呢?(学生自由说)说中体会“家家”、“穿尽”、“几万条”、动作“望秋月”

a、你怎样明白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乞求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能够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7、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完美啊!诗人林杰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表现人间少女们乞取智巧的热烈场面,我被姑娘们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深深地感动了,我很想读读这首诗。(配乐朗诵)请同学们也在音乐里自由的朗诵吧!

2、刚才我看见有的同学在读的时候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在诗情画意中。我想,他必须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齐背吧!(学生齐背)。

五、体验升华。

2、那古代到底是怎样的节日景象呢?我那里有一组再现古代乞巧场面的镜头,请欣赏。乞巧场面欣赏。(配文)。

3、请同学们坐端正,闭上眼睛,默默地在音乐里背着古诗,静静地在心里为亲人、为同学、为老师、为朋友乞愿吧!(音乐)。

4、看着同学们专注的神情,我仿佛听到了你们心灵的话语,我相信你们的愿望必须会变为现实,因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祝福他人幸福的人,自己同样能得到幸福!

《乞巧》教学设计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一年来,老师与你们共同诵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名句。那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积累了哪些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呢?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学生诵读《清明》、《元日》、《寒食》、《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2、那同学们在平时学习古诗时,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吧!你可以先说说吗?(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查字典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3、过渡:原来学习古诗有这么多的好方法啊!可以多读、多背、多记,也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看注释,还可以想别人请教。那就带着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吧!

1、请同学们读出课题。(学生读题)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再读读课题。(学生读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指名读)。

3、正音:大家发现了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吗?(宵—霄,用点标出来)那你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想字典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字典真是我们学习上不可缺少的好伙伴啊!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学生齐读古诗)。

4、古人云:独而无学友。(生:则孤陋而寡闻)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呢?(生: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对,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想一想,议一议,没弄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交流的时候提出来解决!五分钟够吗?开始吧!(学生讨论)。

5、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说)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也正应验了孔子的话:三人行(生:必有我师焉),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向他人请教!

6、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1、“碧霄”是什么样的呢?2、诗句中的“乞巧”是什么意思?3、不理解“穿尽红丝几万条”)问的好!古人云:敏而好学,(生:不耻下问)我们在读书学习时,就应当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

1、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谁来说一说。(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2、(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牵牛星和织女星)。

还记得老师曾经教你们积累的杜甫的《牛郎织女》吗?请你们背一背!(学生齐背)。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指名读、男女赛读)。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可以看看课后资料袋里是怎么说的?(学生再次回答)。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巧。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节日啊?(六一儿童节)。

想想你们在过六一儿童节时,周围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学生自由说)。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a、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b、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穿尽)。

c、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指名读,齐读)。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同学们,诗中的疑问,你们都解决了吗?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看见有的同学都已经闭上眼睛,仿佛沉醉于诗中。我想,他一定是背出来了?你们能背吗?一起背吧!(学生齐背)。

3、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生: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积累下来,和往常一样,打开“古诗积累本”把它记下来吧!(学生记古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

总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收获很大,不但复习了以往积累的古诗,还学习了一首新诗,同时还诵读了很多很七夕有关的古诗,真了不起!大家陶醉在诗海中。充分地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还应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积累,去发自内心地热爱古诗,你们能做到吗?(能)。

下课。

《乞巧》教学设计

1、今天我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神话故事的片段,知道故事名字的就把它喊出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盘古开天地、牛郎织女(抓住孩子喜欢故事的心理,激起孩子的学习的兴趣。)牛郎织女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会,这天就叫做七夕。七夕的怎么来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动画(出示视频)。

2、七夕是现代人和古代人都很重视的节日,很多人为七夕写下了很多名篇,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古诗《乞巧》。书写课题。

1、你们在书写课题时有没有想过怎么记住这个“乞”字呢?

生:气去一横、吃去掉口。师:乞是求人的意思,求人呢就少了一口气,而且求人呢要弯下腰表示尊敬,所以它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让我们再来写写这个字。(抓住孩子的求知欲,进行趣味引导)

2、“乞”是第几声?“巧”呢?在一起要怎么读?

3、乞巧是受古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林杰七岁就能写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请同学们打到课本122页,自由的读诗。

4、随缘起来读读?

刚才的同学读得不错,因为他们找到了诗的节奏。(及时表扬能使孩子增加信心和学习的积极性)这首诗是七言诗,让我们根据它的节奏一起来读读。

5、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有两个同音字?是哪两个字啊?生:宵,霄。我们怎么才能记住这两个字呢?生:相互讨论,发表意见。

6、你们知道吗以前宵篆文的写法是…宝盖头像所房子,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上要回家睡觉,所以“宵”指的是晚上。“霄”是雨字头,雨从哪里落下来?生:天上师:所以“霄“就指天空的意思。(趣味识字,抓住孩子们的喜欢听的东西来讲)

1、现在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的时候想想都看到了什么?(根据孩子说的出示四句诗)

2、同学们想不想看看当时的碧霄?出示图片

在农历七月七日这天,仰望星空牛郎和织女通过鹊桥来相会。用诗中的两句说是: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3、想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生:各所己见,并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读。

5、人们在乞巧,向谁乞巧?——织女(加以介绍,出示云锦的图片,进而引出乞巧节)。

6、人们乞巧时时怎样的场景呢?——家家乞巧望秋月

通过这句记感觉到乞巧的人多吗?从哪里能看出来?——家家

7、他们可能会在哪乞巧呢?生:各所己见师:在每一个能看到织女星的地方都可以对月乞巧。

9、通过“穿尽红丝几万条这句诗中你还能从哪个字中看出穿了很多汗你红线?生:尽

12、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七月七日,拿出笔写下自己的心愿吧!

我乞:

在星月如钩的夜空下人们:

在茫茫银河上喜鹊搭桥让:

让爱聪明的少女昂起头:

为了那美好的心愿人们:

14、现在同学们能背过这首诗吗?

15、一个美丽的传说成就了我们优美的诗篇,孩子们只要你们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你们也能成为充满神奇的人。

乞巧教学设计

配乐,师讲述。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齐,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明白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样明白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确。

1.录音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评价。

【二读】———读节奏。

1.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2.师生合作读。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2.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思是不是也相同呢?

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必须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来说?

4.全班齐读。

5.师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课件放大两颗星)看碧霄啊看碧霄,……。

看碧霄啊看碧霄,那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2.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

3.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这天他们相会了,你必须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样的情绪读一读这句诗。

5.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6.两行诗连起来读。

7.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向留在人们心中,这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资料。

师: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智巧。

3.(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明白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5.(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6.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9.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10.交流:多么完美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三、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乞、巧)。

五、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智巧。

幸福。

靖城中心草坂小学刘燕玉。

《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朝诗人林杰描述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得简单愉悦。

一、突破难点,授之以渔。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是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我安排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让学生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体会意思,真正到达望文生义。而“碧霄”一词部分学生又比较陌生,我就借助课件演示“碧霄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词义。透过观赏碧霄图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融入七夕节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化难为易。

七夕、乞巧节是我们闽南地区的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诗歌中。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我先从介绍牛郎织女星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明白七夕节的由来,明白牛郎织女为何要渡河桥?,理解“渡河桥”一词。让抽象陌生的词语变得通俗易懂,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的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三、抓住重点,拓展升华。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又透过拓展训练:如果是你,你期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浅显易懂,兴致又高,学习氛围浓。学生回答的资料层出不穷,始料不及。使课堂教学到达了高潮。

四、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诗歌不是无情五,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资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个性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主角朗读,小组赛读,到全班齐读,老师引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乞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搜集诗人林杰的资料。

3、了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一、故事引入。

1、教师讲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2、刚才老师讲的故事与我国一个传统节日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明白是什么节日吗?(乞巧)。

3、板书:乞巧,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认记“乞”字。

对于“乞”字,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区分“乞”与“气”)再读课题。

2、理解“乞巧”

你明白“乞巧”是什么意思吗?快打开书看看注释吧。

3、除了题目,你还能在哪儿找到“乞巧”这个词呢?(在诗句的第三行)第二个“乞巧”与题目的“乞巧”意思一样吗?我们先打上问号,等一下再来理解。

4、认识诗人。

有谁明白诗人林杰是怎样一位诗人呢?介绍一些大家想明白的资料。教师针对学生的介绍,相机补充。

5、初读古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朗读要求: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学习古诗中的生字,并把古诗读通顺。

6、检查自读状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正音:(宵——霄)(“宵”是宝盖头,“霄”是雨字头)(宵——晚上,霄——天空)。

7、书写“霄”

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看后练习。

8、再读古诗。

再读古诗,边读边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读不懂的地方请作好标记。读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三、品读鉴赏,积累内化。

(一)学习第一、二行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个词明白的?(碧霄)(板书:看碧霄)。

师: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貌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学生欣赏并朗读诗句。

师:七夕这天看到这样的“碧霄”你想到了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渡河桥相聚。)(板书:渡河桥)。

2、牛郎和织女见面了以后,你仿佛听到他们在说什么呀?

师:多么幸福的场面啊!(板书:幸福)。

3、师:我觉得他们一年才相聚一次实在是太少了,如果你是王母,你会怎样做呢?(指名回答)。

当时的人们也想让他们幸福地过日子,所以,在七夕的晚上,人们看着天空就会想起(读诗句:“牵牛织女渡河桥”)。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

1、生自由读三、四行诗。

2、汇报。

师:人们是怎样向织女学习的呢?在第三行诗中有个词告诉了我们。(乞巧)。

师:这“乞巧”又是什么意思呢?(结合课后资料袋回答)原先这就是乞取智巧的意思,那少女们是怎样乞巧的呀?(穿红丝)来,读读诗句吧。(生读第四行诗)。

a、读了诗句,你有什么想问的呢?根据学生的提问引导学生理解“尽”以及人们对“巧手”的追求。

b、同学们,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巧,她们有的在……有的在……有的在……(引导学生说出可能出现的地方)。

c、有这么多地方呀,那当时的场面就……(热闹了),这两句诗该用什么语气读好呢?(指名读、齐读)。

教师小结:就因为这样,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四、体验升华,熟读成诵。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来表达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完美心愿,大家能读好古诗吗?(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2、有的同学在这么多次的读书中,已经能把古诗背诵了,能一齐背吗?(学生齐背)。

五、拓展。

1、这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老师也搜集了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请你自由读读吧。(古诗《秋夕》)。

2、能够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读后区分两首诗的异同,老师对诗作介绍)。

3、积累。

学习古诗,光会读会背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学习的古诗积累下来,期望同学们课后把古诗抄在积累本上。

六、总结。

透过古诗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其实,不光在课内,在课外我们也能够去朗读更多的古诗,了解更多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看碧霄-渡河桥-追求幸福。

乞巧。

穿红丝-乞巧-学习巧手。

教学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本着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理念来进行的。本节课主要通过两个模块来进行的,每个模块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设计了达成学习目标相对应的评价方式,力求做到使目标、教学活动、评价一一对应,达到一致。

在本节课中首先设置三个问题的知识回顾,这三个问题每一道题的设计都是有目的的。既能巩固旧知,又能对本节教学有帮助,为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在第一模块电阻的串联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串联总电阻是变大还是变小”,而知识回顾的第3题此时对学生猜想起作用,能使学生有根据的进行猜想,并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在课堂上学生经历“由猜想到实验验证”的实验探究过程,从感性上认识电阻串联之后总电阻变大了;又初步体验“理论推导”的解决问题模式,从理性上认识了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的定量关系,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建立“等效替代”的方法理念。

在第二模块电阻的并联的教学中,教学环节与第一模块很相似。有了探究电阻的串联作为基础,同学们很容易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但是,在进行实验与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并联比串联还是有一些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做出必要的点拨与指导。

两个模块完成之后,利用一个综合练习巩固本节的两个学习目标。本人认为本节课习题的设置不易过难,学生会完成简单的计算即可,本节的目标就可达成。

由于正处于“目标—教学—评价”三者相一致的教学模式的研究阶段,所以教学中肯定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定会吸取采纳,以求成长!

蜊江中学。

《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民间故事导入。

1、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你都知道哪些民间故事?

2、29课《古诗两首》就和牛郎织女、嫦娥奔月这两个民间故事有关。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首——《乞巧》。

二、识字解题、指导书写。

1、板书课题。学生空书,说笔画。

2、“乞”字和哪个字特别像?(板书“气”)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观察“乞”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怎样写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

教师示范。

拿出田字格本,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3、“巧”字能组词吗?

怎样把“巧”字写漂亮?(教师示范)。

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地写一个。

4、普通话有一个音变规律,当两上连读时,前一个音读二声。“标本读变”

5、“乞巧”什么意思?

6、对作者林杰有多少了解?

师介绍:林杰,唐代诗人,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还精通书法棋艺,可惜他英年早逝,17岁就离开人世。《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下面,我们就一起领略大诗人林杰的文采。

三、一读——读音正确。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大声读一读,要求:字音读准确,诗句读通顺。

合作:查字典,看看字义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这两个字?

有个顺口溜记住它们:肖加宝盖熬通宵,雨落肖头是云霄。

3、指名读。

四、二读——读出韵味。

1、见过古人读诗吗?读出古诗的节奏。

2、范读,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3、师生合作,分句读。

4、齐读。

五、三读——入情入境。

1、在小组内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2、交流,你从诗句中知道了什么。

3、前两句中隐藏着一个传说,知道吗?

当你听到或读过牛郎织女这个传说后,想说点什么?

引读:一双儿女终于见到妈妈了,读——。

盼啊盼啊,终于盼来了这一年难得的一面,读——。

人们都仰起头,为牛郎织女一家祝福,读——。

4、就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呢?

看看课后的资料袋,你知道了什么。

由这两行诗你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真的把这世上的红线都穿完了吗?

5、如果他有一双像织女一样的`巧手,就可以——。

6、让我们一起来到这场景中,姑娘,你好!你姓——。

姑娘,你在月下干什么呢?

不管是陈家的姑娘,还是王家的姑娘,或是李家的姑娘,姑娘们都在穿针引线,这正是——。

7、难怪唐朝诗人崔颢曾这样赞叹:

(示)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这是怎样的盛况呀!民间《乞巧歌》这样唱道:

(示)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男孩,在这美好的七夕之夜,你也来乞点什么——。

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心愿。

9、此情此景,诗人林杰情不自禁的吟道——。

让我们把这美好的心愿都融进这首诗中,一起来吟一吟——。

六、适度拓展、课后积累。

牛郎织女这个美丽的传说感动了许多人,七夕也成了一个美丽又凄婉的节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竞相题咏,留下了许多诗篇,课下去收集。读一读,背一背。

相关推荐

煤矿对标管理实施方案(模板17篇)

一个好的实施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能够指导实施人员的具体行动。在这里,我们将介绍一些实施方案的实践经验和教训,供大家借鉴和吸取。重点,进一步深化非煤矿山

防灾减灾国旗下讲话演讲稿(模板17篇)

每当我们站在国旗下,我们都能感到一种凝聚力,因为在这里我们是一家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旗下的感人图片,让我们一起感受爱国情怀。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

领导力课程的收获和体会(汇总13篇)

写心得体会有助于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总结的过程中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思路。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和学习。在学期即将结束之

家长会安全教育家长发言稿(汇总17篇)

家长会是加强家校沟通的桥梁,可以增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信和合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会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午好!感谢你们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

活动总结报告(精选15篇)

活动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工作质量。活动总结是对某一次活动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手段。在写活动总结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合的表达方式,如表格、图表、

大学生财务会计实训心得体会(汇总18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说真的,真的完

阅读经典文章读书心得感悟(优秀21篇)

撰写读书心得有助于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通过对书籍的评述和分析,我们可以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独到的读书心得,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军训会操心得体会(优秀17篇)

军训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回顾整个军训期间的成长和变化。以下是一些军训心得体会的范例,希望对大家撰写军训心得有所帮助。军训是大学生活中一段难忘的经历,而会操排练则

开幕式主持人主持稿串词(专业16篇)

主持是一门艺术,我将以平稳而有力的语言,引领大家进入活动的氛围。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阅读一些典型的总结文章,感受其中的语言之美和思想之深。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乡村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美篇(专业20篇)

培训心得体会应该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即对于其他人员参考和借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这些培训心得体会经过作者详细的反思和总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普通话的学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