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育论文 >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范文(20篇)

教育学心理学论文范文(20篇)

作者: XY字客

范文范本既可以成为学习的榜样,也可以成为我们挑战和超越的目标。希望以下范文范本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促使我们在写作中不断进步和成长。

心理学论文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良好品质和高尚的人生境界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取得较好的实效性,其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原则和教育实践等,也应该随着教育对象、教育环境和社会文化等众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它充分肯定人的潜在能力和自我价值,倡导尊重个体,重视鼓励与肯定,这些理念尤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并能够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供借鉴和引导。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点。

一、引言。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方法,(例如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以及质性研究方法等),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各种心理问题,更要研究人所具有的种种美德,积极品质和强有力的生命力量,积极能力和积极潜力等,将目光关注在普通人身上,探寻正常人的潜能和寻求幸福感的能力。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趋势,属于心理范畴,心理学是一种专门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用正确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及我赶快去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实践活动过程。它作为塑造人的思想的一项伟大工程,与积极心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内化过程离不开人的积极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启示和借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自觉不自觉地揭示出教育对象的某些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有机的契合点,二者在工作对象上、功能上和理念上存在有机契合,这一点为积极心理学,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同积极心理学都与人密切相关。

积极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的积极心理品质和积极情绪体验,提高人的幸福感,培养人的良好品性,使人的存在更具有意义和价值,促使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积极思考,形成积极的应对问题和困难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同样也是人,出发点在于培养人塑造人,用积极正确的思想武装人,培养人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感,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两者都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来渗透和影响人,增强人的本性中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

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这种对个体的尊重,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肯定,更是对人的尊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体现的同样是尊重个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便是“平等待人、尊重人”。尊重个体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念之一,这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有很多体现,在实际工作中,其工作方法,工作模式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尊重。而思想政治教育若要取得实效,必须尊重人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贴近学生,切实了解学生的需求,为学生优良的德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尊重个体体现在其研究内容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研究内容重点涉及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主观幸福感和主观情绪体验,这种强调各项内容的主观性就足已说明了积极心理学对个体的尊重。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中,人们更关注自我需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决定等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求,包括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自我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可以导致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会促使人的进步。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积极心理学功能一致。

从某种意义上讲,二者的教育功能是一致的,因为他们的目的都是促进工作对象,拥有阳光心态。积极心理学重视引导,从而使工作对象接受和内化积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用引导的方式使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这一点上二者一致。在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活动和工作过程中,积极心理学关注工作对象的改变和自我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关注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中通过尊重、理解、关心人的方式,把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灌输到教育对象头脑当中,使其对教育内容产生内化和认同。积极心理学尽管是应用目前比较完善的心理学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但其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体的发展与完善,这一点是脱离不开教育功能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依据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运用教育方法,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信仰,最终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积极心理学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方法上同样重视对个体的情绪疏导与引导,积极心理学通过理念倡导和实践活动引导个体走向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走向光明的未来。积极心理学在引导途径中,重视个体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觉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过程中,也同样看重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认同。总之,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教育方法,积极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共同的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6).[2]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xx.[3]郝宁.积极心理学:阳光人生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

教育学心理学试题

引导语: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科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教育学心理学试题,欢迎参考!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10.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 )。

12.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

13.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14.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1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

17.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的是( )。

19.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

1.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的主要部分是( )。

a.认知领域 b.日常生活领域 c.情感领域 d.动作技能 e.安全领域

2.文化发展对学校课程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

a.内容的丰富 b.增强国家对课程改革控制权 c.课程结构的更新

d.为课程改革提供物质基础 e.课程改革由受教育者完成

5.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三结合”,发挥教育合力,这“三结合”所指的三种教育是( )。

a.家庭教育 b.道德教育 c.班级教育 d.学校教育 e.社会教育

7.结合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的特殊性,组织教师进修时,一般是( )。

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的少年儿童社会权利是( )。

9.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课程的标准化建设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e.重视个别差异

1.教育:解释之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解释之二: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是广义的教育;但广义的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2.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3.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4.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5.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1.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科技进步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2)现代科技知识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 (3)科学技术改变了教育技术。

2.为什么学校教育工作必须要坚持以教学为主

(1)以教学为主是由学校教育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3)教学为主是由教学自身特点决定的; (4)历史经验已经表明学校工作必须要以教学为主,如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实践能说明这一点。

3.请说明教育目的同培养目标的关系。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而培养目标是根教育目的制定的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的在不同教育阶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其次,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建立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而教育目的又必须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实现。

4.简述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1.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与具体内容。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素质。2、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2.如何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教育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现实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再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 (2)教育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 (3)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4)教育还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

声乐中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文

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凡是在教学工作岗位上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无一不需要懂得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及其原理。教育方针、教学方针、所教课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进行教学的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凡在教育上取得卓越成效者,无不掌握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有人说,我没有学过教育学,照样能把教学搞好,也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如果你掌握了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则会事半功倍,有时候甚至得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在明确我国的德、智、体、美的教育方针上,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也就是有目的的进行教学,每学期根据教学大纲,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是从事教学工作的比经之路。无计划、无目的进行教学,至少是缺少工作责任心。

一、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是声乐课教学中运用的原则,也是教育学中必不可少的原则。

有的声带质量好,具有天赋的好嗓子,音色优美,和天生的歌唱音量。而有的则无歌唱的嗓音,天生声乐沙哑,无光彩,更无应有的音量。有的语言能力强,发音清晰,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而有的则吐字发音模糊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迟钝。

有的发声器官的生长适宜歌唱发声。小舌,软口盖易于活动打开,颌骨关节开合灵活,有的则口腔活动艰难,有的呼吸器官健康宜于发声,肺活量止常,喉部机能活动灵活,无疾病,有的则常患呼吸道感染疾病,如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等。

(二)因材施教原则运用的出发点又基于身心发展的差异。

表现在遗传因素,所处过的环境、所受过的教育以及学唱者的个人主观能动性。身心的发展是以上全部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生的个性常受父母或与他从小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影响,学生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接触的亲属、同学、朋友对他(她)的各方面无不产生影响,学生所受的教育,孔孟之道,儒家之道,社会主义思想,或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对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些构成了学生在性格,兴趣,智力,才能方面的差异。

智力的差异又表现在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诸方面。学生本身存在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消极、懒散的差异决定着内在因素的作用。因此,在声乐教学巾依据以学唱者得种种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方可获得成效。一位声带短而薄得女声,如要求她唱出宽厚的声音,这是对其嗓音的摧残。有这么一位女学生因此声带拼合不好,一度歌唱不能持久,嗓子极易疲劳。因为声乐训练巾违背了她声带的生理现象。

(三)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以巩固的保证。

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依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声乐训练,常使学唱者获益匪浅,可使学生的歌唱基本功学得扎实,以利学生今后在t作巾能较长时问运用它。教学的艺术大量地体现在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采用的适当,并能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常获得意想不剑的教学效果。直观的示范教学,易使学唱者得到直接的'音响启发,发声练习的不同对象的不同运用同样能获得举一反二的客观效果。

针对学唱者方法运用形成的不同演唱方法选择相应的声乐教材,以利于歌唱者的发挥和演唱效果。反之,对学唱者发声的不准确的判断,以不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错划声部;过早发展高音;造成发声上的毛病;带来声带的疾病等。

正确认识对待师生关系是教师的职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活动的一种形式,教师教,学生按教师所教的学,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又常使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地进行教学活动。一切均以实践为前提,又以实践效果为检验教学的效果。因此建立正常、协调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人在各种活动中,如工作、学习、娱乐都带着心理的活动。

记忆、想象、情绪、情感的心理活动,而人脑是人们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是神经系统巾各部分协同活动的结果,一切心理活动又具有反射的性质。这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教师或声乐教师必备的。个性的倾向性合气质的差异也都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素质,这一切无不与声乐学习及在声乐专业上的成败有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缺乏信心、懒惰伤感的人怎能在声乐事业上有所造就?歌唱是人们用他(她)的声音,结合语言,带着感情进行活动的一种行为。其巾包括发声水平、语言的训练和感情表达等因素。这种因素都是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完成的,而声乐教师在起着主导作用。

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能否依据学生的情绪、个性、气质方面的心理状况进行教学活动,又能否以条件反射的心理活动原理,进行科学的声乐教学活动,这都关系着声乐教学的成败。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热情、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这是学生在上课时的一种无形的情感启发,教师过多部恰当地询问学生自己不愉快的事,是不利于教学的。对学生在学习巾出现的困难,如过多地重复提,或以过分的示范扩大其缺点,造成学生在困难方面的条件反射,则不宜纠止其发声上的缺点。

例如:学生唱一首歌,有一处高音发音困难,如教师经常不适当地指责,而不是有效的指导,学生则会形成条件反射,一唱剑那里就破或不敢唱。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加以鼓励,及时肯定优点和进步,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情绪高昂,敢于冲破困难。

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其良好的心理条件在于“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因此学生学习声乐有无兴趣是其关键,一种是从小对唱歌就有兴趣;一种是经过与歌唱活动的多方面的接触的启发,产生民兴趣;一种是由于声乐教师的良好指导后逐步产生兴趣的。而无兴趣者,无论如何是学不好的。而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则是通过声乐教师的止确声音观念、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形成的。学生若始终能在发音观念上得到良好的发声条件反射,这也是至关重要的心理条件。

综上所述,声乐教学活动过程中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合理运用,不但能使声乐教学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挖掘出其意想不到的创造能力。衷心希望从事声乐艺术的教育者多多批评指正,为声乐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论文

目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培养合格的技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就现在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来说,还存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材体系安排不当、教学方法单一、学时安排不合理、师资安排不规范、教育评价考核体系不健全等多方面上,所以要从多方面角度来解决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达到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构想。

(一)改革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

为适应现代化教育与对知识的领悟提高,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体系必须改变传统心理学教学内容,改为以注重教学实际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同时根据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增加相应教学内容。根据我院在教育教学上的根本需求,还应在教学内容上增加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成果重要标准包括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测量与评价能力也是学校教师必备的技能。但是,就目前教育心理学教材与公共心理学教材上涉及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的知识都很少,这就导致现在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的技能严重欠缺,比如,如何测定试题的难易度、区分度,如何根据不同的考试选择合适的题目,如何评价一份试卷的质量等等,这些都要求技工院校老师具备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的知识。

(二)技工院校公共心理教学方法的探讨。

我国教育水平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在不断发展,无论是教育观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平等、互相交流、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在技工学生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实现其课程价值,必须注重公共心理学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中的改革,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简单化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实现以下几方面:注重教法与学法同步进行、平衡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细节教学,抓住重点章节,发展独立个性;注重德智体全面发展,摒弃单一教学;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切勿只传授心理学知识。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学习潜能为目标,加强科技化教育,注重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的实践教育,运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教学与实际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技工院校在保证学生公共心理学教学课程质量的同时,开设公共心理学试验课程,让学在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实践学习给学生带来的帮助,真正提高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培养。我院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新的教学方法:自我描述、心理分析、故事编写、心理剧情、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实践操作等。从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证明,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

(三)变革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方式。

教学评价是公共心理学教育目标与教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唯一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单单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是非常片面的,必须采取多方面、多样化的评定标准来制定学生的公共心理学成绩。所以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学的改革应体现在考试评价体系变革之上。合理的考试不仅是心理教学改革的一部分,还是心理学改革的重要保证。考试变革主要包括考试内容与考试方式。在考试内容上,要注重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解决问题思路、掌握能力上,机械式内容的试题要相应减少。充分调动技工院校学生对公共心理学的积极性与喜爱,并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整体素质。在考试方式上,技工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增加学生平时各项考察比重,如课堂发言情况、读书笔记、听课情况、作业与论文以及实践操作成绩等,考试成绩可占其中一定的比例,从而制定综合分数。教师平时对学生应做到合理公正,不断鼓励,详细记载学生平时各项成绩。

结束语。

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教育课程改革是多方面的,改革的根本目标是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德智体对学生的教育应受到技工院校高度重视,学校应加强公共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老师对公共心理学课程不断提出改革的意见及方案,并且把具体的实施办法应用到教学中,只有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参与到技工院校公共心理学的教育改革上,才能使我院公共心理学教育课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公共心理学课程贯穿于其它课程当中,如何能让公共心理学教学应用到其它教学任务当中,也是公共心理学需要完成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实现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价值。

声乐中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论文

“两课”考试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分中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小学和幼儿园3个层次。申请认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中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小学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小学层次考试;申请认定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参加幼儿园层次考试。

“两课”考试报名工作采用网上报名与现场报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访问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网站()进行网上报名,并到户籍或工作单位、就读学校所在地的教师资格认定机构交费、采集照片。“两课”考试准考证由考生于考试前15日内登陆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网站自行下载打印,此证作为考试入场的必要证件之一。考试成绩可在5月25日至6月15日登陆山东省教师资格认定指导中心网站进行查询。“两课”考试合格证由省教育厅统一制发。“两课”合格证有效期5年,只限用于申请一种种类的教师资格。

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婴幼儿依靠感知运动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其思维与动作紧密联系。

(2)前运算阶段(2-7岁),此期儿童的思维特点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很难从别人的角度看事物。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开始进行心理运算,能在头脑中依靠动作的格式对事物的关系系统进行逆反、互反、传递等可逆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人),这一阶段已经达到了成人的成熟思维,是认知发展的最高阶段,能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能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

(1)概念: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时所具备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成人的帮助下或在与能力更高同伴的合作下实现问题解决时所表现出的可能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2)意义: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1)情绪和情感丰富而热烈。

(2)情绪和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1)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3)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

(4)引发的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表现出与其年龄一致的情绪。

培养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方法:。

(1)让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

(2)学会合理表达情绪。

(3)时时调整自己,养成良好的情绪习惯。

人格有以下特征:。

(1)人格的整体性。人具有多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才智、情绪、愿望、价值观和习惯等,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并整合为一个有机组织。

(2)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跨情境一致性。人格具有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是一成不变的,人格也具有可塑性。

(3)人格的独特性和共同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由于人格结构组合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强调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除人与人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的共同性。

(4)人格的社会性和生物性。人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在个体的遗传和生物基础上形成的,受个体生物特性的制约。

(1)第一阶段:0-1.5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2)第二阶段:2-3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感。

(3)第三阶段:4-5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对内疚,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4)第四阶段:6-11岁,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对自卑,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6)第六阶段:青年晚期一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对孤独,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7)第七阶段: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对停滞,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8)第八阶段: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完善对绝望,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中学生良好人格的.标准包括六个方面:。

(1)健康正确的自我意识。

(2)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3)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和谐的人际关系。

(5)乐观的生活态度。

(6)健康的审美情趣。

塑造中学生良好人格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基础上的理想教育。

(2)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3)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

(4)优化育人环境。

(5)建立健全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1)过渡性。青春期是童年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其过渡性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理上的过渡,二是认知上的过渡,三是社会地位的过渡。

(2)闭锁性与开放性。闭锁性是指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日趋复杂,不轻易将自己的内心活动表露出来。这种闭锁性是面向一定对象的,即他们对父母、教师等成人闭锁。但他们对同龄伙伴是很开放的,愿意向对方敞开心扉并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

(3)社会性。随着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中学生在认识方面不再局限于自己或周围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是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和判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与问题。

(4)动荡性。中学生面临着独立需要与社会地位以及心理成熟之间的矛盾,表现出各种青春期的动荡性,如思想敏感、偏激,敢于行动,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不安。

心理学论文

摘要:心理学蕴涵丰富的德育资源,在心理学教学中采用恰当的策略,使心理学的德育功能现实化并整体提高心理学教学的德育效果,必须把知识教学与品德引导相结合;教师引领和学生体悟相结合;有意安排与无意浸润相统一;教学活动与德育陶冶相结合;课内与课外多协调;教学与心理服务相结合。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心理学教学从字面上来看其实就是向学生们讲解与心理有关的故事,心理学其实是通过文学领域演变而来的,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挖掘学生内心的思想,对学生的内心深处进行感化。教师在对学生讲述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因为心理学的内容涉及面很广,绝对不单纯地只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要与生活联系紧密,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既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又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德育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思想道德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这个时候在很多方面都有德育的涉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德育的教育。在一般的情况下,学生们在青年时期都已经形成了十分健全的思想,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着自己的见解,他们在社会上希望能够被大家理解,同时还对未来抱有很多的希望。所以,在这段时期,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这段时间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品格,对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学习成绩有重要的作用。有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对其进行疏导和教育,遇到困难或者是问题时不知如何解决,往往产生消极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最终形成扭曲的人格。

2心理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作用。

2.1心理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德育建设。

很多的知识教学本身就是和品德相结合的,教师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品德的教学引导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心理学的知识还可以促进品德的提升。心理学主要是阐明人的内心活动,而且通过这些心理活动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在平时的实践活动中能够细微地观察出一个人的内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德育能够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2心理学与德育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

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学会体会,心理学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发现学生的内心思想,还应该去将心理学课本上的内容灌输给学生,同时还要融入一些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全面发展。如果教师不去对学生加以德育的教育,那么心理学的知识完全不可能主动地转化为德育知识,由此看来,教师对学生这部分的教育十分必要。

2.3能够促进有意安排与无意浸润相统一。

有意的安排与无意的渗透就是指教师既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德育教学,又要不自然地向学生讲解德育知识,可以通过举一些例子来向学生讲解,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得更为透彻。由于心理学学科的特殊性,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直接地向学生讲解心理学的含义及意义,需要教师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并不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学习得十分牢固。同时还应该积极地帮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学生一些行为的支撑点,学生拥有一个高尚的品德可以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构建积极健康的人格环境。由此看来教师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要求心理学教师拥有全面的素质、高尚的人格和过硬的专业知识,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和计划。教师还应该积极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3如何在心理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德育。

3.1改变教学模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强对学生心理学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总是给人以很难亲近的感觉,因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坐在下面听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单纯地在下面听讲,做好课堂笔记。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这样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融洽。新的教学模式的采用,可以很好地将这一问题有效解决,教师在教书授课的时候通常会用亲切的语气来讲解生活中的事情,这样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感受来制定教学计划。也可以说,如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方法运用得合理,就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提高课堂效率。尤其是在德育课堂中,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本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当他们无法自己独立去解决的时候,就会产生退缩的心理,时间久了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教师在这一方面要尤其注意,因为这点是最容易忽视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学教育并不是单纯地讲解心理学的内容,而是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应用到自己的所学知识,同时利用这些知识去不断地完善自己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授课的这段时间,教师应该多听学生们倾述自己的心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2充实教学内容,完成心理学课堂与时俱进的转变。

心理学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到亲切,还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自从在心理学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之后,能够大大改善这种局面,因为在心理学的课程体系要求之下,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学生多样化的个性,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差异化的个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同样,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中多列举一些例子帮助学生来记忆,例如:全国优秀少年标兵、十佳青年等优秀的事迹。学生在学习这些人物事迹的同时就能学习到课堂上的知识,而且记忆得十分牢固并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3.3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增强教师的德育观。

目前很多心理学教师的工作效率不高,通常都是花费很多时间在课堂上或者课后,但是取得的教学成果并不显著。所以,应该提高教师自身的德育素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要求:第一就是增强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只有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增强了,才能真正教会学生。第二就是教师的道德水平还是有待提高,只有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平,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往往会把老师当作是自己的榜样来学习,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是尤为重要的。第三就是教师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知识,教师应该多加学习新的心理学的知识或者是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地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充实起来,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才会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讲解知识。第四就是教师要时时刻刻地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指路灯,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在困境中成长。

4结语。

时代在变迁,经济在发展,竞争不断加剧,给我国心理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部门和学校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从很多方面完善心理学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思想。在心理学教育中增加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改变目前心理学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要,更能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这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2]b.a.苏霍姆林斯基,著.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心理学论文

婚恋心理包括很多方面,夫妻感情、婆媳关系、其他家庭关系等的处理,协调。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我们所爱之人,很少有在认识我们之前就被塑造好了的。为什么要有男人和女人呢?他们是那样的不同,不能相互理解,但又互相爱恋,必然相互伤害。有时候我想,设计男女这一套程序,唯一的可能是以这样的激烈的冲撞来帮助我们学习,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变得更宽容,有领悟力,不狭隘。

迄今为止,我的这段感情已经6个多月了。十分高兴在这学期选到《婚恋心理学》这门课,并且可以用婚恋心理学的知识来诠释爱情。

起初是我追的他,一直示好,总是在他身边出现,用婚恋心理学的知识来说这叫“曝光效应”,出现频率多了就增加了喜欢程度。由于男友是较内敛温和的性格,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使他接受我。后来老师讲到,求爱时间长会更幸福。我想这是有道理的,不要因为寂寞空虚或者流行趋势轻易的去恋爱。

恋爱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经常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男友是害羞少言的人,也不怎么表达自己情绪,什么事都是一个样子。我找不到恋爱的感觉,没有亲密情感的体验,总是患得患失。有时会夸大自己对其他异性的吸引力,以此来制造他的嫉妒。想试探我们的关系,看看男友是否会在意。希望他对自己投入更多的关注和承诺,有所反应,从而更加努力地保护和维持我们的关系。结果当我尝试与其他异性暧昧时,发现效果和我所想相距甚远,男友的反应很不好。这使我非常后悔、于是立马停住,向他做承诺表衷心。

通过对《婚恋心理学》的学习和男友交往过程中的摩擦,懂得了与其害怕表达自己的需要,把它们伪装起来,最后为得不到满足而失望,还怪对方没有满足自己。还不如明确的说出自己的需要。因为亲密关系不是猜谜游戏,恋人在认识、能力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我们得学会理解差异、处理差异。不同意对方并不会破坏关系。回避矛盾并不能解决问题,当我对男友做的事情不理解或者不喜欢时,会开始问对方为什么要做,在交流中了解清楚。问题一旦出现就要尽快着手解决,不然厌恶的情绪越来越重,最后冷战、制造壁垒来抵制另一方。《婚恋心理学》教我真诚地去听男友关心和抱怨的问题,而不去评价他。杜绝理所应当的心态,坦诚的和他交流并且表达自己,成熟的去爱。

和男友关系不断改善,现在是“稳定交往阶段”,从起初的“焦虑∕矛盾依附”进化成现在的“安全依附”。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不同的性格,站在对方角度想,相互尊重和迁让,一切都变得可以理解。鼓励男友的个性显现。渐渐发现男友只是感情比较隐蔽,并不是冷血动物。当我用宽容和耐心察觉到这些隐蔽,我感到很幸福。

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物质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好好的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未来。照现在这样稳定地发展下去,我们等毕业了就先订婚,然后两人一起奋斗。

刚毕业那一两年可能会稍微辛苦一点,要更努力。心中有爱,我们愿意吃苦。过了三五年,通过我们的认真和踏实,生活一定会好起来的。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等到双方都准备好了,不怕婚后失掉自由,愿意向对方、向社会、向子女负责时,这个时候我们要结婚了。

婚后住在一起,在家庭琐面前,避免无效争吵,只要不是原则问题,就不斤斤计较。人置身于生活之中的局限性,是各自的自私和软弱。丈夫有了缺点,要学会宽容。过分责怨会伤害他的自尊心。在早晨临出门上班前的4分钟以及下班回到家后的4分钟,都是我们身心最疲惫的时刻。在这两个阶段,对方若提出个问题,自己也许会没好气地回答,一场争执就在所难免了。因此,我和丈夫会约定不要在这两个时间段做任何认真的讨论。在上班前和下班后,给对方一个简单的问候或亲吻,这样有助于避免争吵。共同分担日常琐事。日常琐事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但它们增强了相互的信任。

保鲜爱情,在婚后生活中也要和恋爱一样,每天都要说“我爱你”;要有接吻、要在沙发上拥抱;性生活每周2—4次;即使在工作中,每天也要有规律地保持联络;每年有几个令人惊喜的周末、几次度假;也允许对方单独与朋友外出。

等我们习惯婚姻生活了,我们得生孩子了。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我们会为生孩子勤于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在怀孕期间,不忘对丈夫的关心和爱抚,以防他出轨。产后丈夫正沉浸在新爸爸的喜悦中,我要迅速恢复身材。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会咨询参考双方家长意见,毕竟他们是过来人,懂得比我们多。

承受巨大压力或疼痛时,要陪着丈夫一起。如果不行,让他带上我的照片。要使他意识到我的支持有多重要。

孩子顺利成长,婚姻也稳定时。这时候如果出现外来的诱惑,我希望我和丈夫都能保持初心,不被横生的枝节扰乱了心,忠于彼此、忠于家庭。我不会因为有了孩子而对丈夫疏忽,坚持关心照顾,坚持和他谈论他的工作,会去他公司接他,参加他的公司聚会,下班后一起去他和同事常去的饭馆酒吧,偶尔带些点心给他带到办公室。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心意,又防止他在工作时间和同事出轨。丈夫出差时因为孤独、寂寞、xing饥渴,防止他出差时出轨。出差前和他分享一些新奇有趣的性点子,给他强而持久的性感刺激,这样他在面对美丽女郎的时候,还能保持对我的热情。

偶尔一起尝试一些刺激的活动,做一些打赌游戏,重现以前浪漫的有意义约会的场景,学做小叛逆、引诱对方,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对方、不断发现他的优点,庆祝他的有意义的时刻,为他的努力和成就感到骄傲高兴。

慢慢的我们都三四十岁了,这个时候生活琐事积累成怨,让我们多出枯燥。在争吵时要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如果丈夫做了不对的事情,让他知道尽管我不喜欢他的做为,但我仍无条件地爱着他。就事论事、不伤及无辜、不翻旧账、不留积怨。吵架不是为了打败对方,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告诉丈夫,和女性交流有助于男性健康,让他知道我的唠叨是在表达爱,爱有多深,唠叨就有多久。多一些宽容,要看到我唠叨背后的情感需求。丈夫认真倾听,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对我的日常工作给予足够的赞赏,避免心理上的空虚和寂寞,就可以有效消除唠叨的困扰。跟丈夫诉苦时,先提重点,然后分享过程,这样才不会让对方因抓不到问题的重点而不耐烦;丈夫要知道,对妻子而言,唠叨是种情绪纾解过程。

不管未来生活怎样,我们都将如我此刻写下的一般,同舟共济、相互扶持,度过七年之痒,度过中年危机,把孩子养育成人、共同照顾双方父母。

谢谢《婚恋心理学》使我能对自己爱情做这样一个规划。在这门课的学习中,以及最后写这些字的时候,我触动很多,亦受益匪浅。这些对爱情的讨论和诠释,对男女双方关系的促进,对爱情的规划,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文档为doc格式。

心理学论文

摘要:近年来,幼儿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幼儿教学中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更被人们所关注。大家都懂得,幼儿一旦产生了逆反心理,就会对学校的同学表示反感,直至不愿意去幼儿园上学。在幼儿教学中它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幼儿学习的阻碍。认真研究幼儿逆反心理产生的理由,找寻消除幼儿逆反心理的办法,这对早期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合格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逆反心理;早期教育。

一、展开形象化教学。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由于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强,对一切都有着极大的兴趣,因此,在幼儿的教学中,要以直观的形象化教学为主。在感知事物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对客观事物的兴奋感以及求知欲,然后再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过多地讲抽象的东西,幼儿听不懂,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二、游戏与教学同步。

幼儿具有好动的特点,我们要针对幼儿的这一特性,多采用寓教学于游戏中的策略,让幼儿在玩乐中、不经意中学到知识及本领,这是有效防止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行为的一种有效策略。

幼儿还缺乏一定的抑制力,而且还容易疲劳。针对这一点就决定了幼儿学习、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只有强度适宜,才能更好地防止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作为幼教工作者都知道,幼儿有一个普遍的特点,那就是比较任性。当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时,既不能采取强硬之法,也不能任由幼儿为所欲为,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比如,观察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使幼儿掌握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取绘画法,把事物绘画得生动具体,形象鲜明,变静为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一个大情境,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幼儿在轻松的娱乐中学到知识。

四、引导形成科学的认知体系。

幼儿认识事物除了具有特殊规律之外,自身也具有一般规律。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能把幼儿学习的内容形成一个科学的、符合他们认知规律的体系,然后按这个规律有计划地将知识传授给幼儿。这样就会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轻松感,逐步地掌握新知,因此就会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幼儿教师对幼儿学习中所出现的难点,要进行比较耐心的、科学的引导,直至幼儿真的明白了、学会了为止,一旦幼儿产生了逆反心理,我们就要认真查清理由,及时采取相应的消除措施,让逆反心理从幼儿的头脑中彻底消除,让幼儿健健康康地成长起来。

教育学论文

这对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加强和探究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转变观念,对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准确定位;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以生为本,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健康教育形式多样化;健康知识教授要与学校的常见病防治相结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以课程为载体,在小学阶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教学活动,使青少年与儿童获得一系列必要的健康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健康教育课程存在课程内容不全面,课时设置不合理,缺乏专职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不充实等问题。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进行探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就是学生没有身体上的疾病。在这样错误观念的误导下,教师没有给予健康教育课足够的重视,往往不能按课时来完成教学计划。健康教育不仅包括学生的身体健康,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它是一门以所有人为对象,进行生理、心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知识教育,是改变不良行为,建立科学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学科。目前,小学阶段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搞好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养,就必须正确而全面地认识健康教育学科。因此,作为新时代肩负学生发展与成长重任的教师,需要提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有长远的眼光,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改变照本宣科,机械讲授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实用性不强,学生感觉不到与自身关联性,往往会认为学了也没有用,而且还枯燥单调,学生不感兴趣,教学自然不会成功。因此,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要善于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事例来入手进行教学,这样大大增强了教学的亲切性与可信度。学生会感受到健康教育课程与生活的关系,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会积极而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来。

课堂上所使用的教具有的供教师展示和操作,有的供学生操作,它们虽然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是相比较而言,学生能够实际操作的教具对于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学习效果也较好,这是由生本理念决定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当他们想去探寻一个问题时,如果老师可以提供一定的资源供他们自主探究实践,学生的学习动力会增强,学习的程度会大大加深,课堂的氛围也会更热烈。例如,在使用平衡膳食金字塔演示模型时,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在讨论研究,当上台演示的同学操作时,学生都认真地在比对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老师在黑板贴图指导。我想,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一定是扎实的。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既要有相应的内容传授,又要有适当的课堂讨论,更要有课外延伸。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班会、宣传栏、校报、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同内容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吸引学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不仅需要校内教育,还需要校外、社区、家庭的支持,通过邀请校外医疗机构开展知识讲座,召开家长会等,形成良好的健康教育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保健习惯,最终达到“教育一个孩子,转变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会”的功能,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健康教育”环境。通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进行健康教育,是促使中学生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形成健康行为的有利措施。我们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宣传活动,举办卫生救护演习、健康保健知识图片展、健康保健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深刻的健康保健与安全自救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在当前的学校健康教育中,很多学校都秉承着对疾病采取预防为主的态度,对于常见的可以通过学生日常行为加以预防的疾病,学校都积极开展相应的预防活动,主要集中在视力保护、龋齿防治等几种疾病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对视力保护不注意,就极容易造成近视的后果,因此学校对近视眼的预防格外重视,为此教师应当积极配合学校的.活动,监督学生做好眼保健操,并定期对学生的视力进行检查,从而促进学生眼保健操效果的提高。鉴于写字姿势不正确也会影响视力,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授课纠正学生错误的写字姿势,使学生的视力得到全方位的保护。小学生的生活习惯不好,例如吃糖过多或者刷牙不及时都会引发龋齿问题,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形成早晚刷牙、控制食糖量的习惯,并定期对牙齿情况进行检查,防止龋齿的严重性加大。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影响。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教育,而是要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相结合起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教育平台,使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宽广,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模式互相促进,使学生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内化,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生在学校学的是一套,到了家中与社会上又是一套的现象发生。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家访,尤其是对于一些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孩子,要及时与他们家长沟通,互相了解情况,使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技巧。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小学阶段的健康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与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加强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

教育学论文

梅里亚姆的著作《音乐人类学》是该领域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他主要是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音乐和他赖以生存的文化之间的关系。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包含了音乐哲学、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等学科,此后又将目光投向了音乐人类学。

从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发,研究音乐、人、文化的三重特征。

本文拟从音乐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当今音乐教育学在理论和实践中的观点和方法。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应成为一门涵盖多种门类的学科。

随着音乐学将研究的目光转向了人和文化,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学的分支,也逐步意识到文化、社会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的机械化教学。

音乐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或很有可能是音乐,是人类文化中的音乐、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

音乐人类学不仅包含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还包括音乐与之相联系的文化之间的研究,人类学的视野可以为我们挖掘更多的音乐内涵,从而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灌输到整个音乐教育活动中。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在特定区域或社区中进行的调查工作。

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乐学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类学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种以达到人和人之间交流为目的的现场工作,研究者是构成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时也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从而在互动中认识和阐释音乐文化现象。

当然,这里的“田野”并非指的是“乡村山野”,而是指一种音乐实践方法,即对音乐对象文化背景相关的研究。

巴西人类学家佩雷诺对“田野”的解释为:“只要存在差异,存在于自己的不同,那里就是人类学的田野。

”音乐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课堂,即教师的田野。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课堂行为中去,进入学生的世界,和学生形成一定的互动,以期寻找到更好的现场教学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学。

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则是课外。

通过走出教室,走进社区,探究周围的音乐世界,实践性地接触民间音乐文化,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活动。

“田野工作”的意义还在于,在音乐教育中贯彻中国音乐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体现了音乐教育的民族性。

柯达伊说过:“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严、民族意志的标志,民族音乐具有民间意义,而且更具有民族意义的一项财富,它是属于全体人民的。

”民族音乐作为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同时也是我国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民族音乐体验式的教学,不仅对音乐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还能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把一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带进课堂,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要面对现存的传统音乐中的社会以及生存问题,就不能仅仅是一种闭门造车的态度,而必须走进‘田野’。

”“田野工作”不仅是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是音乐教育学的.基本方法。

他给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野,也提出了一种对音乐事项本质探究的要求。

人类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乐、“人”的文化放在首位。

音乐是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生活,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几乎没有哪一种文化不包括人类。

在基础教育的艺术课程改革中,《艺术课程标准》在第三部分内容“艺术与文化”中也提到了艺术与多元文化的内容。

“艺术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

通过艺术与文化的连接,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和人类文明的了解,加强文化认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识。

郭乃安先生也说:“人是音乐的出发点和归宿。

把目光投向人,不仅意味着在音乐学的研究中关注人的音乐行为的动机、目的和方式等,还意味着在各种音乐事实中去发现人的内涵,或者说人的投影。

因为,人的音乐行为,不仅表现为有意识的活动,也可以表现为潜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活动。

”由此可见,对人的研究是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根本。

最早由德国哲学家亨德提出的“人类学”观点,是指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

音乐教育的研究也是应立足于“以人为本”的研究,而不仅仅依靠对书本、对课堂的教学。

其目的是通过音乐来培养性格品质,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处。

众所周知,经常参加合唱、合奏排练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

正如周杰伦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说:喜欢音乐的孩子是不会变坏的。

在音乐教育中,广大的教育者应秉承着“人文关怀”的宗旨,将“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现在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无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

一个教师的教学价值追求必将最后落实在学生身上。

在这个的舞台上,音乐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没有行业的偏见,没有性别的偏见,没有年龄的偏见,也没有种族肤色的偏见。

只要你愿意,人人都可以来表演,人人都会得到一份尊重。

人类学主张注重个体,平等地对待一切文化。

音乐是人类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了人的创造,音乐也将不复存在。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帮助。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讲究的是平等和包容。

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往往是以教师为本位,虽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但总改不了教师居高临下的局面。

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中,教师完全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学,很少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和计划。

从而使原本活泼生动的音乐课堂,变成了学生枯燥无聊的硬性任务。

音乐教学,本是一种美育的过程,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

同时他也融合了乐理知识、民族文化背景等内容,是一门工具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学科。

音乐课堂除了让学生学习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外,还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形成一种互动、平等的课堂情境效果。

对话视域下的音乐教育学,小的方面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中,往大了说也能体现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的话语权上。

“欧洲文化中心论”一直传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标准。

在此标准理论下,许多音乐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价值观和方法去研究中国音乐。

近年来,随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欧洲文化中心论”思想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质疑和反驳。

音乐人类学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研究,即从音乐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环境入手,进一步观察它的特征,探索它的规律及其独特的审美标准。

受音乐人类学影响,“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局限性已经被当代音乐家们所关注,许多音乐学家开始走向世界各地,发掘、搜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乐,将其制成录音、电影、录像,并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专著,在不少国家“世界民族音乐”已被纳入音乐教育体系中。

在音乐教育学理论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已普遍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中,大量地学习和模仿西方音乐理论,造成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日益衰微。

正如管建华教授在前几日的古琴研讨会中提出:中国音乐及文艺诗学注重语义、语境、意义的表达。

而西方音乐分析则注重语态、语法形式的分析,这是中西方音乐最大的不同。

在人类学讲究“话语权”的当代,音乐教育学也应倡导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平等对话,而不是文化殖民。

音乐教育学是研究音乐教育过程中教育现象的一门学科,他兼具音乐学和教育学的性质。

音乐人类学,则是把音乐置于文化和社会的语境中来研究。

教育的目的本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类学的观念和方法更好地为音乐教育打开了人的视角。

面对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唯有守护好自己的文化传统,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对话。

[1][奥]沃尔夫冈马斯特纳特,余丹红,张礼引译.音乐教育学导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萧梅,齐坤.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a].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c].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3]梁丽.从音乐人类学角度谈音乐文化和音乐教育[j].艺海,2014(1).

[4]杨曦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文化人类学视野[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3).

[5]管建华.21世纪初: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与音乐人类学在中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1).

[6]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j].中国音乐学,1991(2).

[7]王玉玺.音乐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念和方法[j].北方音乐,2013(12).

[8]张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础—析音乐人类学视野中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08(8).

[9]管建华.溪山琴况与“品味论”的文化哲学美学解读[j].文化研究,2015(1).

教育学论文

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出发,通过对游戏概念、游戏特点以及游戏类别的阐述,探究科学的游戏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幼儿教育;游戏;种类;教育作用。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对幼儿游戏是这样解释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其具有趣味性、具体性、虚幻性、自由自愿性、社会性等特点,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有目的地进行游戏设计,并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游戏的种类非常丰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多种形式,例如从幼儿的认识发展角度,可分为感觉游戏、运动游戏、符号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等,而从模仿社会结构的角度,可分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合作游戏等,而现实教育中,经常用到的幼儿游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创造性。

游戏所谓创造性游戏是指教师以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在一定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从实际生活中寻找情境创设的灵感,并通过创作性的环节设计让幼儿在游戏中了解生活、感受生活,并积累一定的经验,比较典型的创造性游戏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以角色游戏为例,教师教师如果想让幼儿积累购物经验,可以利用教具布置一个超市的情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收银员、理货员、销售员、顾客等角色,进而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买与卖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

2、规则性。

游戏所谓规则性游戏是指教师通过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规则的框架下进行游戏,并获取相关知识的游戏项目,其主要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以体育游戏为例,如某教师为了锻炼学生往返跑、钻等体育技能,利用纸箱和呼啦圈等教具布置游戏场地,并向学生讲明游戏规则,即两组学生分别站在起跑线上,排头的学生在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开始绕着纸箱跑,跑到场地的另一端钻过呼啦圈后,返回,拍到第二名学生的手,然后该名同学接着做前一个同学的动作,最后比较哪组学生完成游戏所用时间最短。在这个游戏中教师应该反复向学生重申游戏规则,让学生在获得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增强遵守规则的意识。

1、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精力旺盛,渴望融入到成人的社会实践中,但是其心理发育却不健全,且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这就是一些儿童莫名其妙发脾气的原因。关注幼儿心理卫生,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关键,而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幼儿通过参加游戏活动可以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和同龄人的友爱、热情,并提高缓解暴躁情绪的能力;其二,幼儿通过参加角色扮演等模仿性游戏,可以满足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进而缓解其心理需求和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

2、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身体全面发育。

幼儿正处与身体发育的初级阶段,其身体机能的力量、速度、灵活性、协调性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而游戏正是实现幼儿身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幼儿教师为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及灵敏性,设计了“小兔采蘑菇”的游戏,在游戏中,教师在游戏场地中间悬挂一条高约70厘米的长绳,作为“树林”,然后在“森林”另一端撒上“蘑菇”,而扮演成“小白兔”的学生可以利用从下面钻、从上面跨的方式穿过“森林”去采“蘑菇”,而通过训练可以有效锻炼幼儿的'腿部肌肉的灵活性。

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阶段是开发幼儿智力的黄金时期,而游戏通过情境创设可以有效地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欲望,并在表达中实现幼儿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深度,进而实现智力的提升,例如在中班智力游戏“一枪打四个”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掌握游戏规则,即在教师说到“一枪打四个”的时候,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伸出作“枪”,右手则伸出四个手指作“靶子”,然后两手随着指令来回变换,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幼儿手指的灵活度,更能够提高学生大脑的反应速度。

4、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优良的品格。

学生的品德和性格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利用一些体现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游戏来帮助学生对“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形成基本的判断,例如在“坐公共汽车”的游戏中,教师利用椅子、彩色纸板等道具制成公共汽车和红绿灯,然后通过司机、乘客、等公交的人等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懂得基本的交通守则,并通过上车排队、让座等行为培养其形成关心他人、礼貌待人的品格。

5、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提高审美能力。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在游戏中,幼儿体会着、反映着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以及艺术作品中的美好形象。除此之外,幼儿还可以使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美,例如在音乐和美术的相关活动中,幼儿通过与色彩和音符的接触,融入美化后的游戏环境,在教师的鼓励下依据自己的意愿用语言、动作、歌舞等方式去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进而实现审美能力的提升。

总之,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也是最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幼儿生长与发展的整个过程,因此,幼儿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游戏对幼儿教育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学习探索,掌握游戏类别,为幼儿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情境与游戏环节中增加肢体训练和心理训练,进而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1]严小英.浅谈幼儿教育中游戏的重要性[j].经营管理者,2015,13:364.

[2]张晓春.幼儿教学中游戏教学的作用解析[j].亚太教育,2015,23:125.

[3]李春红.浅谈幼儿教育中教育游戏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7:2.

教育学论文

自我封闭式课堂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开放的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必须敞开校门。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一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的创造型人才。

如今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为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新的教育观念冲击和荡涤着教育的各个方面,传统的自我封闭式课堂教学体系已不能适应开放的素质教育要求,创新教育必须敞开校门,走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协调一致,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的创造型人才,对此,教研课题组将本校学生作为样本,将家庭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作为重要课题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激烈的择业竞争,使一些家庭将改变生活现状和决定孩子的命运寄托在将来孩子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据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名次不断进步或竞赛获奖,而最烦恼的事是孩子学习跟不上,成绩差。

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对学生将意味着怎样的精神压力?当有些家长发现孩子的思想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会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压力。有的甚至以经济制裁(不给或少给饭钱或零花钱)或大打出手来制服孩子,有的还有意贬低孩子的能力,拿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自己孩子的不足。很多家长都认为这是对孩子的关心教育,其实这种摧残学生精神的教育,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优点,从小产生自卑意识,形成缺乏自信、产生焦虑等心理疾病,长大难以适应社会。

有些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不顾孩子的实际,一味施压,不分析孩子自身素质和闪光点进行引导,认为学习不好就是爱玩,为孩子制定许多禁令,认为只有考试分数的上升才是孩子的进步和发展。还有一些父母出于美好的愿望为子女铺设一条充满阳光和鲜花的大道,希望他们能从这里走向未来的锦绣前程,不顾孩子自身的特点和兴趣,迫使孩子一举一动成为父母“梦”的复印机,但这样往往事与愿违。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对子女的娇宠溺爱,越来越多人的表现为包办除学习之外的一切,对他们的生活可谓无微不至,有许多家长唯恐孩子住校学习生活无法自理,母亲放下家中的老人、农活,到几十里外的学校周围租房照料孩子上学,许多家长认为孩子不做其他任何事都是应该的,唯有考试成绩低才认为这是自己教育的失败。有位学生母亲和教师的谈话中这样说:“这孩子早上我早起做好饭,才让他起来吃,放学也是进门就吃,每一碗都得我给他送上,从不让他干其他事,让他一门心思学习,咋就学不好呢?”父母苦心可见一斑,但方法是否可取?据调查,家长不管什么职业,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读点书,他们的普遍心态是:与其让孩子做其他事,不如让他们多做功课,孩子做其他事,家长不放心,只有做作业家长才放心。对学校有时过重的课业负担,家长从不会有任何怨言,在大多数家长的观念中,唯有分数论英雄,能否升学论优劣,过分关注智育和分数,使学生失去了许多生活中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的成长处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这样的学生将来就是分数高,也未必就是人才。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问题特别使家长们困惑,就是教育孩子的办法、招数太少,随着社会对知识观念的转变,9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消费列为重中之重,许多贫困家庭将供孩子上学作为自己外出打工的目的,由于他们的一切都倾注在孩子的学习上,一看孩子成绩不如意,就冲孩子大吼大叫,而孩子则根本不当回事。还有的更为简单粗暴,平时不沟通,不了解孩子,考试后上看成绩下看棍棒。有的家长为了能镇住孩子,树立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尊严,让孩子怕自己,在自己孩子面前总是板着面孔,连句玩笑话都不说。这可能使孩子对他产生畏惧感,拉大他与孩子之间的距离,这种自认为有效的封建家长式的教育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封闭和逆反心理,对家长、教师的话阳奉阴违,考试不理想,把卷子藏起来,不跟家长讲学校里的事,同时会逐渐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一旦成绩不好,就会厌学、逃学,甚至与家长对立。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利用这种强制、命令、警告、恐吓式的教育,这样极不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一个父母与孩子和谐沟通的心理过程,是一场心理战,在实施过程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好度,标准不宜过高。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目标过高,孩子做不到。强人所难,必然产生逼迫与逆反的矛盾冲突,孩子压抑,家长烦恼,适度的家庭教育目标,孩子跳一跳可以够得着,会引导学生向健康的方向进步、发展。

二、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多给孩子锻炼机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时,要注意不要使孩子有过多的精神压力,不要把孩子一生的最大砝码仅仅压在学习成绩上,应注意孩子兴趣、特长、爱好等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让孩子在生活中动手、动脑、动口,不管哪些方面,只要比原来有进步,就应给予肯定,善于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树立“我行”“我能干”的自信心。

三、信任孩子,多与他们沟通,做孩子的朋友。

与成人相比,孩子更需要在温暖可靠的信任中去学习,去探索,孩子在学习上进步,家长都能给予信任和肯定,但孩子学习上有退步和起伏想象时,大多家长都会收起对孩子的信任,大加责难,这对孩子打击很大。所以要提醒家长:信任是一种激励,信任中就包涵着允许失败、允许错误的宽容,当孩子有不正常的状态时,应多找机会与孩子沟通,用温暖、支持、鼓励的态度帮助孩子树立信心,面对困境,父母应成为孩子最知心的朋友。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独特、完整的个体,个体间的差异存在于兴趣、爱好、性格、自信等方面,而这些方面随孩子的成长和阅历、认识的提高都在不断变化,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初步掌握一些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况,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适应孩子身心发展,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张玉霞,王秀丽.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教育,200(7):27.

教育学论文

随着我国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本文分析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实施环境教育。指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环境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更要把教育眼光放在环境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上,在地理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培养学生能够经常性地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地理;教学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意义是深刻和广泛的。早在70年代,英国学者卢卡斯就提出了著名的环境教育的论述,在中学教育时期,要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而高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目的,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的必修课,在地理教学中拓展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能够让学生自觉养成好的环境观念和良好的人生观,并且能够通过地理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具有正确的环保行为,进而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是提高中学生素质的主要内容,在学生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育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环境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孤立地理解环境,就环境论环境,而要将这三者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他们之间具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在我国的地理教材中就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涵盖了丰富的自然环境知识、人文环境知识,比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知识,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这些知识为环境教育提供了硬件支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这些地理知识进行环境教育。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许多能够提高中学生环境素质的知识,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自身环保意识。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问题、人口问题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环境知识的学习,理解在任何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可能会产生环境问题,加上人口问题,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果人与环境不协调,将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灾难。懂得社会和谐的发展要素,懂得社会发展中人类的重要作用,能够珍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付之行动。所以,地理教学能够为环境教育提供学习的线索,提供科学发展的宗旨,在地理教学中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

让学生知道环境问题的严重,是提高环境意识产生的基础,学生经过身边环境污染的案例,能够切身的感受到环境恶化带来的影响,提高环境教育让其主动地去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提高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而地理教学除了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外,还要求具有实地考察和野外实践的丰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植树造林等一些社会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保护环境的荣耀感,培养环境忧患意识。此外,地理学特别强调不同地区的环境状况。提高全球性的环境教学,学生能够全面的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积极的去探索环保,识别环境问题,并提出保护环境的建议。比如通过西北农民燃烧秸秆的例子,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秸秆燃烧,对生态环境的害处。学生从这些案例中得到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产生对环境的危机感,从而深切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使生态环境更好地发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境保护知识,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和教育,能够更加生动地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并且地理教师还可以深入教材,积极地去挖掘,能够寻找环境与现实案例的最佳结合点,能够通过归纳整理,再加上教师适度的拓展与深化,能够把环境保护的知识渗于教学中,提高环境教育力度,环境教育还促使中学生在将来对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由此可见,环境教育不仅是环境知识的教育,还是环境意识的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结合高中地理教学的内容,适当运用一些身边的现实案例,对教材进行充分的补充、加上不断的延伸和知识内容的扩张,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这样教育能够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教育效果较好。通过对地理知识和环境问题的阐释,让学生明白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和人地协调意识,同时培养其正确的生存观和持续发展观。

[1]郑长龙.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法.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2]王宗明.中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意义和途径.互联网,2012,2.

教育学论文

案例教学法是近年来较为受欢迎的教学方法,这主要是其优势明显,它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能力的提升,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

此外,案例教学的优势就是能够真实和直观的展现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这样更加利于学生的参与。

在案例选取时,要遵循真实可信和典型性等原则,这样才能保证案例发挥出好的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要能够有效的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对案例进行详细分析,从中揭示出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贯穿教学所用到的案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就案例教学法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作简单的探讨,提出几点应用意见。

案例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精选的案例作为情境,在这个具体的情境中利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所遇到的难题的方法。

和传统的教学法比较,案例教学法具有特殊性。

学生可以自觉运用学习到的教育学原理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并解决真实教学情境中所涉及的教学难题,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够给学生更多学以致用的机会,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其次,情境性是案例教学法的第二特殊性。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利用案例为学生建造一个有多种教育问题的复杂情境,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案例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下开展,在案例情境中,运用案例内容,解决教育面临的困难情境。

因此,案例教学法是有一定的情境性的。

再次,整合性是案例教学法的第三特性。

案例教学法中运用到的案例,不仅只涉及当前所学习到的新的知识,学生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分析问题时,新旧知识并行,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所以说案例教学法还具有整合学科教育新旧知识的过程。

最后,案例教学法还具有开放性。

案例教学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就会运用到“头脑风暴法”,在这种方法的刺激下,学生会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一)提升能力,师生共同进步

利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同时也在学习知识。

因此在进行案例讨论时,教师不能旁观,要和学生共同参与,在参与学生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促进自身的进一步思考,使自身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共同提高,教学质量也得到提高。

(二)调动主动性,突出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育学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满堂灌,只顾自身能够讲完要讲的内容,对于学生能否接受,是否有自己的想法想发表是不关注的,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参与不了课堂教学,也无法在课堂上和教师交流,学习过程只是被动听课。

应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有机会进行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积极性被调动,共同进行问题分析,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直观呈现事件,更易于参与

案例是指在一个具体真实的情境中发生的客观并真实的事件,利用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加入其中的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力。

以前的教育学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对于教师讲授的枯燥知识不感兴趣,在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教育学课堂教学后,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进行案例讨论,这些真实的案例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此外,案例教学法不忽略任何一个学生,使全班都能参与到案例讨论中。

(一)真实可信

真实性是指教育学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案例是对现实世界真实事件的描述。

教学案例反映的内容既要系统又要全面,要展示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还应该有相关的数据和图片。

教学所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对案例的介绍不能凭空想象,不能随意增减案例情节,一定要做到如实的介绍。

真实的案例能够给学生更为真实的感受,同时认识到学习的知识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体验到案例教学带来的乐趣。

为此,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关注更多的领域,开拓自身的视野,使自身有更敏锐的教育感悟性。

(二)矛盾冲突

案例设置核心是两种矛盾的冲突,在这种两难情境下,没有特定的处理方法,教师和学生需要对案例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形成不同的观点并利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一个好的案例不仅是一个平台,更是一个桥梁,通过案例,教师可以将真实发生过的事件拿到课堂与学生分析,这样的教学,学生不用参与真正的社会实践,就能在案例讨论中了解很多处理实践问题的方法。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要拥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组织学生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典型性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有要求,要有价值和代表性,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也能够将教育事件的.矛盾和冲突展示出来,从现象揭示教育规律。

典型的案例所包含的关系更全面,涵盖更多的知识,能够给学生更多利用理论进行验证的方向。

以此来开拓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的思路,让学生从问题解决中整理出规律,并将这种规律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使学生能够做到学习的举一反三。

(一)甄选案例

教师利用案例进行教学,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案例。

教学中运用案例,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育理论知识并提高自身的教育敏感性。

教师选择案例时,要根据实施者、实施情境来进行遴选,教师对所选取的案例要有深层次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案例分析中。

另外,教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案例选择要考虑教学对象的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情况,不能选择难度过大的案例,内容不能太复杂也不能太简单。

教师选择的案例要贴近教育实践同时要有矛盾和问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还能提升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案例

在案例教学中,引入案例的时机很重要。

引入案例前,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原理概念,再引出课程,最后进行案例分析。

也可以在新内容讲授之前,将案例介绍给学生,学生私下进行案例分析,复习学习的知识,并提出新的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此外,案例的呈现方式也有讲究,教师要根据具体案例选择文字、视频、真实情境模拟或音频等。

另外,案例也可以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穿插。

当教师在解释知识点,感觉言语已经不能准确阐释时,就可以引进案例教学法来解释这个内容,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的认识。

(三)讨论案例

案例教学中,讨论案例是最关键的,通过讨论,学生对于所学的理论知识会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案例,领会案例包含的教育理论,最终达到理论知识内化的效果。

学生在案例教学时,对案例模拟情境中的问题发表各自的看到,利用头脑风暴进行陈述,最后达到一个较为理性的认知。

每个学生都可以挖掘出案例的不同意义,剥离一些细枝末节,就能够看到教育所要呈现的规律,利用规律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关键问题。

同时,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案例教学氛围,组织学生紧密围绕主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看法,要给予公正和客观的评价,并要表现出欣赏和认同的情感。

(四)总结案例

案例总结是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这个是知识升华为能力的环节。

在进行案例总结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课程中的原理来进行案例内容解释。

帮助学生进行案例总结,体会通过案例学习教育学原理的意义,利用案例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

另外,教师在案例总结时,对于学生的合理见解要进行肯定,并且尊重学生有创造性的见解,对于学生的不足,要指出并指导学生改进。

也可以通过问题,让学生进行补充,切忌不可以直接公布标准答案,不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和探讨。

案例教学法是教育学课程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个解决社会实践中难题的机会,通过选择真实可以并且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最后进行案例总结,真正达到案例教学法的目的。

[1]董明海,庞君,郭哲璐,郭永升.案例教学法在“船舶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

[2]张正茂,戴余军.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3).

教育学论文

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势在必行。传统的职业教育已经无法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为此在论述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角色定位以及发展现状,提出了“确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专业、建立任务型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策略。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亿万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新技术型人才的重大使命,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策略的重要前提准备[1]。在当今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均取决于人力资本的综合素质[2]。传统典型的职业教育包括家传世学、学徒制、师徒授业,其模式课程千篇一律,且不利于技术交流与普及,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甚至成为阻碍人力资本综合素质提高的桎梏[3]。为了满足市场竞争环境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形式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存在的不足,回顾和反思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的方向与策略,这对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改革开放30年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生产型、服务型、管理型等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纵观这一历史进程,得到许多启发。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劳动岗位的复合,各种新兴职业的频繁产生,都是影响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因素。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只有不断地调整变化,才能培养出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性需要的各类职业人才,才能获得更加充分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固然会出现高潮和低谷,职业教育亦然。改革开放30年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1998年,我国政府根据时政需求,改革开放政策应运而生,国家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经济领域,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在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表现出三个明显特征:

(2)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萌芽,首批大学逐渐建立;。

(3)在1996年我国的首部职业教育法颁布并实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高潮阶段,表现最为突出的即各种职业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大约在1999年~2002年,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回落期,这段期间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开始出现回落。在这一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的比重由1996年的58%下降到了2002年的38%。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瓶颈期。第三阶段是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为2003~2010年,这一阶段我国实施了“十一五”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与此同时,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职业教育———受到国家的关注。在此期间发布了一系列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各类会议文件,此外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鼓励措施。例如,职业教育建设的“四大计划”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四大工程”,并出台了农村贫困生教育资助政策等措施。经过这三个阶段的洗礼,职业教育不断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以及成功经验,逐渐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改革开放的30年,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发展无论是从广度、深度、力度还是难度,一直受到不同时期的经济体制变革、制度变迁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回想职业教育转型改革走过的道路和总结的成功经验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创新的过程是在办学体制方面实现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型向市场驱动型转变;在管理体制方法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政府直接管理到政府宏观引导的转变;在人才培养体制方面上实现职业教育从升学导向逐步向就业导向的转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有创新性和决定性意义的制度变迁即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这一变迁引发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乃至经济主体基本属性的深层变革,同时也对职业教育体制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和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已经开始从改革发展的时代进入到了转型改革的时代。

(一)向扩大职业教育概念转型。

基于市场竞争背景,职业教育的概念应该向“大职业教育主义”进行转型改革,这是对职业教育认知的加深,同时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要。

(1)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注重“培养具有全方面综合素质的人”。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大量劳动力,不仅需要培养他们的生存技能,还要培养他们追求个性发展的能力,特别是提高职业素养。从整个社会的发展角度出发,职业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问题。(2)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应该向多元化发展,要综合全社会的力量,国家与政府、社会院校要联合各个行业、企业共同兴办,建设职业实训基地,培养更加专业的.师资团队。

(3)市场竞争环境要求职业教育重点区域要放在教育观念薄弱的农村,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4)职业教育的办学形式应该进行转型,逐渐向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

(5)市场竞争环境下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也应该向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转型改革,注重“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提倡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训。

(6)职业教育还要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提倡开放性办学模式,面向全社会,着眼于广大农村区域的剩余劳动力、农民工以及失业群众。

(二)向促进人终身学习与发展转型改革。

在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有很大一部分农村区域剩余劳动力曾经有过短暂的工作经历,或者时刻准备下一次工作经历。但是由于其知识和能力有限,只能选择竞争力比较低的岗位,由此说明,要提高职业能力,进行必要的职业教育与实训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既能够实现这些群众的终身发展,也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必经之路。还有一部分群众虽然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实训,但是面对日益深化的职业教育改革望而却步,不具备社会所必需的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国家政策方面也对加强职业教育和实训给予鼓励,这也是这部分群众从阶段性教育向职业教育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转型改革的机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在满足不同年龄群众的终身学习与发展需求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将促进人终身学习与发展作为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的方向。

(三)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转型改革。

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迅速转型,建设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内在要求。

(1)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实行学分制度,促使农民系统接受专业职业教育与实训,满足农村区域大量剩余劳动力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2)全日制职业教育与非全之日职业教育并重发展。

(3)社会群众再就业的职前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

(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以便于从业群众的可持续发展。

(5)满足不同类型的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6)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与现代产业体系、终身学习、教育体系建设融会贯通,实现良性互动。

(一)确立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

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环境中的重要地位要求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与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注重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是当前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转型改革需要兼顾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与群众劳动就业、与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确立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新型战略发展地位,国家的政策提倡与支持是基础保证,国家的财政支持是关键。

(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专业。

为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已经开始从原来的学科课程形式向工作任务形式转型改革。一方面,工作任务的结构对学科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工作任务对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标准也提出了更加严苛的要求。这一目标的提出对于促进社会劳动力就业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应该注重职业教育在工作任务的课程形式中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专业,避免全国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千篇一律。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大,大量社会劳动力逐渐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但是由于其中大部分劳动力教育水平低下,无法适应更高职业教育要求的岗位,这部分劳动力就需要到专门的职业教育院校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我国地大物博,区域经济与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专业,这样有利于吸引不同层次的社会劳动力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还能够很好地与当地区域经济实现有效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发展职业教育资格认证与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接服务,加强职业教育相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相互沟通与有效对接,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建立任务型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考核评价制度。

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以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现行的职业教育考核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转型后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考核主要针对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以提高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为目标,通过加大考核中实践考核所占课程学分比例来实现,例如以举办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职业教育项目成果考核等形式进行考核评价;另外还要注重职业教育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让学生的毕业与职业教育专业证书相结合,明确只有学生取得了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认证,才能够顺利毕业的思想。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顶岗实习制度,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方式,明确职业教育院校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中企业、学校、导师、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责权互相统一,共同推进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市场竞争环境下职业教育转型改革策略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其独特的背景以及理论基础。本文对我国当今市场竞争环境下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与反思进行了论述分析,提出了一些适应市场竞争环境的职业教育转型改革方向和策略,以期对我国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参考。

[1]鄂甜.论“新常态”下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22):8-12.

教育学论文

学前教育在本质上应当是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的素质教育,是旨在促进婴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学前教育要促进婴幼儿的智力发展,但是也不能忽视人的其它方面的发展,尤其是人的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教育。

社会性、人格品质是个体素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通过社会化的过程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学前期是个体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在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与周围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婴幼儿逐渐形成和发展着最初也是最基本的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奠定着行为、性格、人格的基础。研究和事实均表明,6岁前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是儿童养成礼貌、友爱、帮助、分享、谦让、合作、责任感、慷慨大方、活泼开朗等良好社会性行为和人格品质的重要时期;并且,这一时期儿童的发展状况具有持续性影响,其影响并决定着儿童日后社会性、人格的发展方向、性质和水平;同时,儿童在学前期形成的良好的社会性、人格品质有助于儿童积极地适应环境,顺利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成才。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身体和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有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有趣的。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2-3岁的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前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像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

处于学前期的儿童虽然发展变化迅速,具有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这种发展特点只是说明了婴幼儿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要将这种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成人提供适宜于儿童发展的良好环境,尤其是良好的教育影响。已有研究证明,早期教育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单调、贫乏的环境刺激和适宜的学前教育的缺乏,会造成儿童认知方面的落后;而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给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和教育,则能够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的质量还直接关系到儿童能否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而不适宜的学前教育如单纯对儿童进行机械的学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不但会损害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内在的学习动机,降低其自我效能感,而且会使儿童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

近年来中国关于孤儿院儿童与正常家庭中成长儿童的比较研究则进一步表明,如果在婴幼儿时期缺少了恰当的抚育与学习机会,将会使儿童的智力发展受到压抑、迟滞。研究发现,在孤儿院的单调环境中成长的婴儿,与生活在一般正常家庭环境中的婴儿相比,不仅情绪行为表现异常,而且智力发展水平低下。此后,研究者将这些婴儿分成两组,第一组迁居到丰富多彩的正常环境中,并有成人很好的照顾和引导;而第二组仍处在孤儿院单调的环境中。一年后,这两组儿童的智力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差异:第一组儿童的智力远远高于第二组;随着在不同环境和教育影响中生活时间的延长,两组儿童智力发展的差异愈加显著。

总之,学前教育是人的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科学的有计划的高水平的学前教育必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为受教育者的人生发展奠定终生受用的基础;而失败的学前教育也将对受教育者的一生产生消极、难以弥补的影响。

教育学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持续开展,对教学课堂的各项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参考大量文献与在互联网上搜集的信息为基础,对高中的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实施了分析。分析中提出了怎样改善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方法。增强自己的专业学习,提升教学的水平;仔细的设计课上讨论内容,并进行有效的讨论;调整课上提问的行为,进行有效的提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教学行为。

随着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高中地理教师尽管最大程度的调整了以往的教学思想,并实时的进行了新型教学方法的创新尝试,但如果新的教学思想没有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作基础,即便地理教师己经接受了新的教学思想,却短期内难以从课堂的教学行为方面获取有效的改变。

1、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现状。

在高中地理课堂上还是有新课改的标准与以往教学行为矛盾的情况发生,比如课堂上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缺少自己单独的考虑时间及自己主动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课堂的氛围比较沉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没有主动性,造成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时常冷场;师生的沟通比以前虽有些增强,但还是教师在提问学生在被动的回答的状态;学生对小组合作形式的探讨能力不足,教师对学生一味的灌入书本的知识,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产生了一种机械式的学习现象。

1.1、地理课堂上的语言行为。

语言行为所包含地理科的专业语言行为与肢体形式的语言行为。随着地理老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可运用标准的地理语言实施授课的讲解己成了权衡地理教师合格于否的主要依据,合理适时宜的选用肢体语言来辅助地理课堂的教学,比如一个带有肯定的眼神、一个带有暗示性的手势这些都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的清楚教师在教学中所表达的信息。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专注力,利于学生高效快速的掌握所学的重点内容。

1.2、板面书画行为。

板画板书是评定教师专业性的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在地理的教学当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其是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总结,可以直接表现出教学的内容。板画行为是地理的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要有的最基本的行为。经过深入到课堂发现,教学实践经验充足的教师在实施书写或绘制板书和板画的时候,更加偏向于黑板分区结构的运用,在课堂结束的时候,黑板上会呈现思维导图与知识的框架关系相关联的板书,如此不但方便了学生也是把重点知识分解的过程,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1.3、多媒体应用行为。

地理新课改重视的是教师在课堂授学中对于多媒体应用的重要性,经过对一些学校的访谈中了解到,高校在硬件的设施及教师的培训上己投入了较大的资金支持,地理教师在教学的方式上更为的专业化。这一现象是因为教师觉得在应用ppt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时太过消耗时间,会耽误课程进度,并没有传统型式的板书板画简单易行。因此在做多媒体课件时,较多的直接采用语言表示呈现,并没有选用音像类的资料。教师只单一的在不是重点的章节或是公开课的时候会应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

1.4、课堂提问的行为。

教师把对于课堂的提问一直视为自己和学生间沟通及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在对地理教师关于课堂提问进行调研时发现,随着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课堂的提问方式也趋于多样化发展。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教师有时所提的问题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性的问题,这些教材上都己有了答案,并没有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二是教师所重视的学生有偏差,以学习成绩来实行分类,主要针对成绩在中上等的为重点的目标,而对成绩最好的和最不好的则忽略,这便造成学生认为自己被教师放弃了,没有信心回答问题。

2、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的完善方法。

依照我国现在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类别划分,可将其分成课前的行为、课堂的行为、及课后的行为三个主要类别。通过对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分析,重点从地理课程的课堂语言运用、板画、多媒体的应用、课上提问、组织课上的讨论、课堂重点内容等方面加以有效完善,全面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学水平。

2.1、增强个人综合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教学的表达能力是一项基本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会应用到口语,还要通过文字及体态等重要信息的传递与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习方向,推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架构水平。教师教学的表达能力重点呈现于教师和口语与板书及体态等。

2.2、细致设计讨论行为,组织有效讨论。

所有的地理教师均会把课堂讨论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来,但却没有取得相应的价值收获。首先,在讨论内容的选择上,应尽量进行开放性问题讨论,例如对于黄赤交角变大扣,将会对地球形成哪些变化影响?其次,在组织形式上,应将层次差别大的的学生进行互补型分组,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教师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与节点,准确地进行时间控制与时机控制,形成有效讨论行为。

2.3、调整课堂提问行为,实行合理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与同学们实施有效互动与交流,清楚了解学生的个人学习等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所以教师提问时不要拘泥于形式,不仅可以从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与之相适应的问题,通过运用分层教学法加以有效实施。

结束语:

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的持续推行,我国的地理新课改已经渐渐进入深入发展阶段。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对学生地理审美情趣与求知动机的培养,所以地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成为了影响新课改成效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潮洛门.高中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反思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xx.

[2]杨晓霞.地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高一学生学习兴趣影响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xx.

[3]李慧.有效提升地理学习兴趣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x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学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大学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其心理状况正走向不良的方面发展,表现出孤独、苦闷、迷茫和焦虑等现象。部分特殊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这种现象颇受家长,老师及教育各界人士所高度关注和重视,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问题理应受到各界的重视和关注。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我们对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全方面的调查,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使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我校大一、大二、大三部分学生。项目实施的目的在于研究大学生心理状态,使大学生们在大学校园里有积极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的压力;避免情绪与心态失衡,导致大学生走向偏激行为;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人际与社会关系;通过心灵的语言,使大学生对爱和温暖有更深的理解,使他们愿意接受这样的爱和温暖。活动的意义在于帮助存在心里问题的同学更好的面对现实,认识和解读自己,他人以及处事方式,并且正确的处理好人际关系。项目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了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搜集典型心理案例、正确面对自身的心理问题等等。关于解决方案,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环节,了解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邀请请心理专家进行讲座。与心理患者面对面交流,使他们感受到爱与温暖。

发放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发放一共150份,回收140份。大一共42份,大二57份,大三41份。其中男生30人,女生110人。调查显示,我校学生心理状况基本健康。经过调查与统计,80%以上的同学愿意接受面对面的心理咨询方式,并且认为去心理中心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惑是有必要的。当遇到心理问题时,70%的同学会寻求心理咨询,20%的同学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当身边的同学朋友遇到问题时,更多的同学愿意倾听他们的困惑。当现实事务的发展与自身所期待的不一致时,同学们能积极调整心态,适应变化。同时,心理讲座的开展与心灵电影的播放吸引了众多学生的眼球。不同年级同学的心理因素不同。大一年级学生思想单纯,刚刚来到大学,思想态度积极热情,心理素质较好。大二年级学生随着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不断增多,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多。大三年级学生负担更重,同时也逐渐开始面对就业的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加,因此调查对象中更多的大三学生会参与到心理咨询的环节中。

研究发现,以下是影响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外地求学,远离家庭,还有很多贫困学生因为自己上学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荷而增添心理压力。总体上看,大学生能够接受和感悟到来自家庭的力量很薄弱。可以说,家庭的支持显得鞭长莫及,来自学校的支持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发展起很主要的作用;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很大的影响力,当人们的心理出现某种程度的不适应和失调时,就容易引起心理的矛盾、冲突和情绪上的变化,而严重持久的心理平衡失调会导致心理异常,影响身心健康。大学生是社会最活跃敏感的人群,他们常常能敏锐地感觉到当代社会的各种变化和冲突,又由于他们正处于在人格和观念的形成期,这种变化和冲击在他们心理上引起的反应也十分强烈;学校因素的影响:首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必备的心理卫生知识,不能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自我调节与社会适应能力差,一旦在某方面受挫就出现情绪低沉,抑郁甚至精神分裂与自杀等。学校心理保健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不同性别的心理健康差异:研究显示,男女生在一些因子上有差异,但这种发现往往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调查中女生在抑郁、焦虑和恐怖等几个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生。这可能与男女生的性别特征有关。一方面,女生较胆怯、懦弱,男生相对而言比较大胆、坚强,承受打击能力也比女生强;另一方面,女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她们不象男生那样采取一些强烈的手段来充分宣泄压力,而更容易将这些压力逐步累积,日久形成抑郁等负性情绪;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就业的双向选择,使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这在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尤为显著,许多大学生在大四毕业前或毕业后都没有找到合适工作,心理问题就凸现出来;恋爱与性心理问题:这也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报复心理等,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在性器官的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结语:本次大学生心理调查与研究是我们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项有重要意义的活动,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仅帮助同学们发现解决了一些心理问题,还学到了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努力,不断挑战自己,研究和创新。争取在团队建设等多个方向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作一名敢于创新的大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教育学论文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教育方面都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高校美术教育也逐渐地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重视,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主要问题就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使当代艺术在高校美术中发挥其最大价值。全面提升高校学生艺术水平,在当代的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元素,不仅可以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当代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进行了分析。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在不断向前发展,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并且被各阶层的人所关注,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融入当代艺术,不仅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在各大高校的美术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元素,使美术教学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美术教学的意义也越来越全面。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高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加入当代艺术元素,大部分学者都曾提过。当代的艺术元素可以为美术教育带来什么样的价值,这样一来,自然会引起一些争论,中国的美术教育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40年代末期,这个时期的美术教学刚刚从欧洲传入中国,美术教育里大多沿用了国外的美术教学方法和内容,既没有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艺术体系,也没有形成属于中国独有的美术教学方案,所以,这个时期的美术教学体系还不是很成熟。

(2)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革,这样一来,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当代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缓慢,不被重视,关注美术教育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3)60年代末以后,中国开始试着实行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国外的美术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逐渐传入了中国,中国的美术爱好者逐渐吸取了外国的美术观点和美术文化,并且加入了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和艺术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美术文化,在这个特殊时期,美术文化刚刚走向成熟。

(4)70年代初,中国的美术教育体系越来越成熟,逐渐加入了中国元素和中国艺术,虽然美术是从国外传播到中国的,但在这个时期,美术文化已经基本成熟,不再单纯地借鉴外国的美术内容和美术知识,而是逐渐地加入心理学、哲学等中国艺术,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体系。

从19世纪开始,国外的艺术就已经开始走向成熟化,并且在当时的高校里形成了一定的艺术体系,这种艺术体系在当代基本符合大众的审美取向,并且被人们所接受。19世纪后期,当代的艺术体系逐渐加入了心理学、哲学、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等艺术元素,艺术内容也越来越丰富,高校的美术教育内容也逐渐走向成熟。在改革开放时期,印象派和写实派的出现完全地打破了当代美术教育的传统观念,当代的一些学者在艺术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这一改革,在当时的各大高校并没有被普遍接受,而是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这样大胆的改革和创新,有利于高校美术教育创新和发展,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样的改革完全是荒诞之谈,不符合当代的美术艺术和美术教育,完全将美术教育引向了另一个方向。在这两种争论中,印象派还是冲破了传统的观念和束缚,没有被当时的言论所影响,这才使后来的`后印象派得以发展。这些都对中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1.当代艺术开阔了高校大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们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都在相互融合,取长补短,逐渐地形成世界性,也就是说,世界的就是民族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当代艺术的内容较复杂,形式也多种多样,这也给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创作空间,同时,对我国艺术的发展也发挥着积极向上的影响。艺术本身的范围就很广,不被内容、形式所局限,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本身就存在多元化和世界化,任何的艺术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和意义,都是值得被尊重和学习的,不应该因为艺术的民族性和世界性而被歧视。在近年来艺术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以往所没有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近年来,经济发展越来越快速,这也影响了艺术的发展,传统的艺术观念和思维逐渐被改变,据调查显示,各大高校也在逐渐的引进当代艺术作为美术教育的基础,各大高校的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和学习当代的艺术文化,各大高校教师也在美术教育中加入了艺术元素和艺术文化,使当代的美术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不再像传统的美术教育那样枯燥、乏味。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还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能力。为高校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以新的方式培养高校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创造力

在现阶段的美术创作过程中,不可以只对传统美术教育简单模仿,而是应该注重创新和改革,只有创新,美术教育才能得到发展,才会有更加优秀的作品;只有这样,美术教育才不会被淘汰,美术文化才能被更好地传承下来。在以往的高校美术教育中,高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是简单的教师在讲,学生在画,没有突破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死板,只是简单的色彩绘画教学和传统的素描教学方式。高校学生在平时的美术学习中接触不到新鲜的教学方式,更学不到感兴趣的内容和知识,长时间下来,学生也会疲劳,也会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并产生反感的情绪。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兴趣,这并不难理解,美术学习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应该想办法激发学生的灵感,带给学生创作的激情,而不是死板地教学生绘画的方式方法,学生需要的并不是这些。美术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在美术教学中加入当代艺术,使美术教学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古至今,艺术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不管是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风格,都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改变,任何形式的艺术都需要创新和发展,艺术也只有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才能提到提高和升华,艺术只有经过不断地创新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才能为人们的创作提供灵感和想法。在我国传统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大多是以简单的素描和绘画的形式进行教学,高校的学生每天接触的也只是简单的色彩、颜料、书本、纸张这些基本的绘画工具,并没有接触到真正与艺术有关的美术教学。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对美术教学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没有办法从美术教学中得到快乐,这样的学习氛围不仅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教师教学的效率,对于高校学生的美术教学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然而当艺术紧跟时代的潮流时,会吸取一些当代的艺术元素和艺术特征,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会更加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和目光,也会使学生对于美术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现在科学技术发展较快速,高校教师可以适当地采取一些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多媒体教学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美术教学的实际意义。比如高校教师可以采用投影技术、摄影技术、幻灯片等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将现代的科技与艺术结合起来,增加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使艺术在美术教学中更有价值。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东西方文化逐渐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学习,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我国的当代艺术具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法,紧跟时代的潮流,吸取了一些当代的艺术元素和艺术特征,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当代艺术也在不断地被引入到高校的美术教学中去,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极大的艺术价值。

[2]张贺.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的重要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4(11):166.

相关推荐

观看庭审活动心得体会(通用20篇)

心得体会是通过思考和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的提炼和归纳。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和参考。观看法学庭审是法学专业学生日常

北海采风心得体会(优秀20篇)

总结心得体会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还可以帮助他人从中受益。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通过阅读他人的经验和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幼儿园十不得心得(热门18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增强我们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总结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这一次关于幼师培训的活动也

学校幼儿安全工作计划(精选14篇)

安全工作计划的落实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共识,实现安全目标。这里有一些企业安全工作计划的样例,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1、部分幼儿早到,一方面教师对这些幼

外贸样品协议书(通用19篇)

范文范本是在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方面表现出色的样本材料,可以对我们的写作提供很好的借鉴。下面是一些优秀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甲方:乙方:订立本协议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18篇)

职业规划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还可以提高我们在工作中的满意度和成就感。了解他人的职业规划经验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和选择。

心得体会和感想包保心得体会(优质22篇)

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回顾过去的经历,总结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以及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在写作心得体会时,可以参考以下范文,以获得一些写作技巧和思路。近日,我在学习

大学生职业规划书范文(18篇)

一个好的职业规划可以使个人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职业规划是每个求职者都需要关注的重要话题,以下是一些实用的职业规划参考文章。“金无足赤,人

大学生读书分享会心得范文(18篇)

通过读书心得的撰写,我们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记忆,并更好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书心得范文,供大家参考,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公益募捐活动策划书(精选20篇)

在现代社会中,活动策划已成为促进社交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几个优秀的活动策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点燃烛光点燃期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