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幼儿教师演讲稿 > 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优质20篇)

千克的认识数学教案(优质20篇)

作者: HT书生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师可以提前预知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准备。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下面是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技巧和实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千克的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和不足:

一、特点。

教学设计目标明确,理念新,教学中紧紧围绕这种新的教学思想,使用了实物,多媒体等辅助设施对教学加以协助。另外,教学中教师重视知识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乐趣,此外,学生在用手掂,比一比、找一找、填一填、想一想等活动中逐步理解克和千克以及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中始终把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了解克和千克的应用范围,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教学中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应用,所以设计了大量的强化练习,当堂学习、当堂消化。

二、不足的地方。

教学中,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各种秤的认识只局限在图上,学生所带食物少,演示克和千克的称重不够充分学生体会还只停留在表面上,所以这不够深入细致。师生配合不够流畅,不够默契。今后教学中,注重课前准备充分想到教学的各种环节,做到尽善尽美。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千克、克”的认识(第五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课件、台秤、天平、称的物品(盐两包、蜜枣一包、五个共约重一千克的苹果、李子一个、学生奶五瓶、一角硬币一个、一瓶500ml的水、铅笔一枝、《新华字典》一本、花生米约50颗,鸡蛋一个)。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口算。

二、导入:

同学们,老师手里拿着一包蜜枣和一包盐,哪一样重一些?

1、猜一猜;

2、掂一掂再猜。(让学生初步感受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

那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两个物体到底有多重呢?

明确:可以用秤来称,也可以看物体包装袋上的净重量。

三、介绍秤和常用的质量单位:

同学们说一说,你曾经见过哪些秤?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先让学生说,再投影。(台秤、电子秤、天平、磅秤、弹簧秤、杆秤等)。

明确:在生活中,称一般的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作单位。(板书课题:千克和克)。

四、掂一掂,认识“千克”

1、掂一掂两包盐。

2、你知道有多重吗?我们来称一称。(放在台秤上)。

你会看吗?指针指着数字“1”表示什么?单位呢?(表盘上标着:kg)。

明确:两包盐约重1千克,“千克”国际上用“kg”表示。

3、再次掂两包盐,感受1千克,边掂边说“两包盐重1千克”。

五、再次感受1千克。

1、你估计1千克有几个苹果?

2、掂一掂,比较这一袋苹果(5个)和刚才的两包盐,谁重?

先猜再称。明确:通常这么大的苹果,5个大约1千克。

3、如果是李子呢?一个李子比一个苹果重还是比苹果轻?猜一猜1千克有多少个李子?(要求作出合理的猜测,即要有根据)。

明确:一个李子比一苹果轻,因此一千克的李子数量比5个苹果多。

4、找一找,1千克有哪些物体?

例如:两包盐、五个苹果、五瓶学生奶、两瓶水等等。

5、思考题: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明确:质量都是“1千克”,所以是一样重。

六、认识“克”

1、那老师现在称一下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台秤上)。咦,怎么没台秤反应?(太轻了)。

用什么秤?明确:天平。

看天平的方法:当指针指着中间红色的刻度,就说明两边平衡了。

2、那我把硬币放在左边,右边放砝码,因为怕砝码被氧化,我们要求用小镊子夹(说明用天平的方法)。

那我们挑砝码时该挑大的还是小的?(小的)。

根据一角硬币的重量,选择适当的砝码。(教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选择)。

3、放最小的10g砝码也太重了,怎么办?用游标。(指导如何看游标)。

明确:约重1克。

4、表示比“1千克”轻得多的物体,我们常用“克”作单位,国际上用“g”表示。

1千克的物体和1克的物体质量差距甚大。

5、认识“千克”和“克”的关系:

那“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回头看两包盐重多少?(1千克)那我们再来看看一包盐的净重量――500g,那也就是说:

500+500=1000(g)1000g=1kg。

刚才我们称了大约5个苹果1000克,那一个苹果有多重?你是怎么想的?明确:1kg=1000g,1000divide;5=200(g)。

同理,一瓶学生奶也约重200g。

七、分小组动手操作:

先掂一掂,作出合理的估计,再称一称。(填表格)强调:填好单位!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1、结合具体生活情景,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模糊的质量观念,会用观察、掂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但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直接接触得很少,不了解千克、克代表的实际质量,没有千克、克的概念;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对认识克和千克有一定的难度。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在质量单位的使用上错用、乱用的现象多次出现但纠正之后仍频频出现,症结即在于此。

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观念。

灵活运用千克、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正确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合作学习法、讲解法、演示法、操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践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约2分左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始时学生的状态就为本节课定下了基调。因此,我创设学生熟悉的去超市购买水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引发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就需要用人们共同知道的质量单位,自然而然的引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开门见山点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约20分左右)。

《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在这一环节,我主要设计了5个层次来展开,以帮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具体概念,突出教学重点。

第一层次:认识秤。

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有多重必须要有称量工具——秤。再用课件展示各种常用的秤的图片,让学生认识秤。

第二层次:认识天平。

教师提问:“想知道2分硬币有多重,用什么工具?”接着用课件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为后续教学中克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三层次:克的认识。

“克”是一个很轻的质量单位,要结合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我分三个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建立克的质量概念。

(1)1克有多重。

教师演示用天平称2分硬币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枚2分硬币的质量大约为一克。

(2)掂一掂活动——掂2分硬币,体会1克的轻重。

首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说出自己的感受;接着让学生从自己带来的东西中找出质量为1克的物体,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的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突破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难点)为学生以后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3)多于1克的质量的认识。

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的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物品上的克数,并在四人小组中展开活动:掂一掂自己带来的物品,再掂掂一掂别人带来的物品,感受不同克数物体在质量上的差别。最后问学生:和1克比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加深学生对克的认识,并为接下来千克的认识埋下伏笔。

这一环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留下的印象深刻,从而增强学习效果,进一步突破了难点。

三、千克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通过四个步骤帮助学生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一袋黄豆太重不能用天平来称量,这时就需要用台秤来称量一般物体的重量。

(2)认识台秤。

教师出示台秤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台秤的计量单位:kg。并让学生认读课件上台秤指示的质量,说出认台秤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1千克有多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初步感知l千克的质量观念。为了让学生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分四个步骤展开知识探索。

首先组织学生分组用天平称出1袋黄豆有多重,通过实际称量知道教师所提供的每袋黄豆的质量是1千克。

接着掂一掂1千克黄豆,感受1千克的重量。

然后,掂一掂组中的饼干、铁块、盐等物体的质量,估测后再用秤称一称,看你估测的是否准确。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学生的估测能力,加深学生对“千克”这一质量概念的认识。

最后,教师从学生称出的1千克的物体中,找出体积相差很大的两个物品(如1kg铁块和1kg饼干)提问:“这两样物体的重量都是1千克,你们认为在估计物体轻重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感受到估计物体的质量时,不能只考虑外形的大小(体积),还应结合现实物体来估计;同时感受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通过开展“称一称”、“掂一掂”、“估一估”等实际操作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明确的质量概念,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估测意识和与人合作意识。

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探索千克、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体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两个质量单位间进率的理解与认识。因为“我做过了,我就记住了”。

教师先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再掂一掂1千克饼干,说出自己的感受。强化对两个质量单位的认识。为接下来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的学习做好准备。

对认识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认识,分三步来进行。

(1)教师提问:猜一猜,多少个1克是一千克?

(2)小组合作研究千克与克的进率。

(3)交流本组的研究过程和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方法1:每袋盐500g,两袋盐是1000g,放在秤上称一称也是1kg。

因此1kg=1000g。

方法2:看称好的饼干袋上注明为1000g,称一称正好是1kg。

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过程板书:1千克=1000克。

这样,简单、明了地揭示了克与千克的内在关系(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达到“有序”、“多样”、“有度”的目的。

(1)基本练习——给()中填出合适的单位。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感受千克与克的实际质量,巩固对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认识。

(2)装物比赛。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比赛要求:(1)装1千克的物品;(2)可以借助已有的东西,但不能用天平;(3)所取物品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与取到最接近1千克物品数量最多的小组获胜;接着,组织学生分小组从本小组的篮子中取1千克的物品;第三,派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称出所取物品的质量,教师在黑板上记录每一小组取出的物品质量;最后评选优胜小组,进行经验交流:请所拿物品质量最接近1千克的小组介绍本组取物品的经验。

通过这样的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认识与理解,并学会借助已有的物品估计未知物品重量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健康测评。

让学生在分组称量体重的基础上,结合课前测量的自己的体重,对照教师提供的青少年健康转状况测量表,测评自己的健康状况。并让其他的学生提出建议:“你想对他说点什么?”使学生认识到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交流:你本节课有什么收获?每位同学都评价一下自己,觉得自己哪些方面表现得很好,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知识探索的过程,把学生当作知识建构的主体,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力;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千克的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难看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知道秤在生活中的作用。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的单位千克,活动体验1千克大约有多重,使学生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3、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与数学联系着。

教学重点: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质量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2、了解用秤(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3、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交流、实验等能力;了解、体验身边的数学,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千克,初步建立起1千克质量概念。

教具准备:小黑板、挂图、大米、台秤、弹簧秤、书、1千克铅块、两个同样大小的盒子(一个是空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如何判断物体的轻重。

1、同时出示一本厚的书和一本薄的书。

老师问:这两件谁重呀?为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用眼看一看(观察)。

2、出示两个差不多大的盒子,一个里面装有物品,一个里面是空的。

老师问:这下又是谁重了?为什么?

学生说。

(用手掂一掂)。

让学生上台用手掂一掂。(两名)。

板书:用手掂一掂。

3、刚才两名同学用手掂出了它重一些,那么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

学生说:(用秤称一称)。

板书:用秤称一称。

二、认识秤。

1、谁能说说你见过了哪些秤,大概是用来称什么的?

(学生边说边出示挂图)。

老师简单地介绍各种秤的名称以及用途。

再问学生: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而且最为方便的是那一种秤呢?

学生说:台秤。

2、出示台秤,还有台秤的挂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和挂图。

老师说:大家观察一下,看看这个台秤,都有些什么组成的?

(有学生说道:上边有“kg”这两个字母。)。

三、认识千克。

1。老师说:既然大家观察那么认真,发现了那么多东西。这一节课我们就学习一个新的单位“千克”,请大家看小黑板上的内容。

出示小黑板。

(小黑板上内容是“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作单位。可以用符号表示。)。

学生回答,老师指导,完成小黑板。

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并要求记住。

老师补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把“1千克”称为“1公斤”。

2、出示一个1千克重的物体(铅块)。

师说:现在我们来称一样东西,请大家认真观察。

把铅块放在台秤上边。

(学生观察)。

师问:台秤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说:指针指到“1”了。

师问:指针指到“1”,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说明了它重1千克。

(板书1千克)。

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吗?

(让学生上台指一指)(1名)。

四、课堂练习(想想做做)。

1、书本第30页第一题。

师说:请同学们先认真观察图中的内容,再完成题目。

(学生做题)。

师问:第一幅图中盐水鸭有多重?

学生答:1千克。

师说;第二幅呢?

学生说:5千克。

师说:大家再仔细看看,看看谁有新发现?

(净含量)。

师问:什么是净含量?

(让学生说)。

2、出示电梯图。p31(2)。

(有一个1000kg)。

这说明了什么?

(电梯最大能载重1000kg,千万不能超载,否则会发生危险!)。

出示卡车图。

在这辆卡车上面有没有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千克?

(5000kg)。

这个5000kg的标志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辆汽车的最大载重量是5000kg)。

注意:有学生把“1000kg”和“5000kg”说成是“1千克”和“5千克”。应要纠正,并强调“kg”是千克的符号,千克时一个完整的单位名词,不可拆分。

3、p30(3)说出每种蔬菜各重几千克。

这一题要提醒学生:称不同重量的东西可以用不同种类的适合的秤。

五、实践活动。

(一)称大米。

1、老师先示范。

(二)称书本和文具。

1、先整本整本书称。

2、不够时可以再加上一些文具,直到称够1千克的东西。

3、观察,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

(三)估计物体的重量。

1、出示1千克的枣子、2千克的香蕉、3千克的苹果,分别用袋子装好。

2、让学生上台拎一拎,估计重量,然后老师称一称。

六、课堂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啊?你有哪些收获?(出示课题)。

数学教案的认识

1.使学生正确数出数量是4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数字4.。

2.了解4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4以内数的大小,掌握4的组成.。

3.初步建立“序数”概念,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4.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4的含义,掌握4的组成.。

教学难点。

掌握4的组成.。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个数字娃娃,你们看,谁来了?

演示动画“3的组成”

生:1来了.。

问:1的后面应该是几?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师:对!现在2也来了.谁说说2是由几和几组成的?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2的后面是谁呢?

师:对!是3,看3也来了.。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几和几组成3?

继续演示动画“3的组成”

问:你们知道3的后面是谁吗?

师:对!就是数字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4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索新知。

1.建立4的概念。

出示图片“4的主题图”

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有3辆拖拉机在收割,后来又开来1辆,一共是4辆.。

我还看到有4位农民伯伯.。

师:4台拖拉机、4位农民等,它们的数量都是4,都可以用4来表示.(出示“4”)。

师:这就是印刷体的“4”.你能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吗?请你试一试.。

请你用掌声表示4.。

问:谁愿意模仿小动物叫4声?

4里面有几个1?几个1是4?

2.了解4以内的数序。

演示:先拨3颗珠子,再拨1颗珠子,现在一共拨了几颗珠子?

问:3添上1是几?4去掉1是几?(再拨去1颗珠子)。

出示图片:点子图.。

问:3的后面是几?4的前面是几?

让学生从1数到4,再从4数到1.。

3.比较大小。

出示图片:方块图。

问:左边的图可以用几来表示?右边的呢?

比较3和4的大小用怎样的符号连接?为什么?(板书:3<4=)。

问:由“3<4”你能想到什么?(板书:4>3)。

4.教学4的组成。

学生摆学具:将4个小圆片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总结出:

师生对口令,练习4的组成.。

5.建立“序数”概念。

演示动画“序数”

问:这些人在干什么?

师:他们多有秩序啊!

问:谁排在第一个?小朋友排在了第几个?

师:听口令:这一行第4个同学起立,前4个同学起立……。

6.指导书写。

演示动画“4的写法”:学生练习描红,然后独立写一行4.。

巩固练习。

1.填空。

2.按顺序摆出1、2、3、4的数字卡片.。

3.划掉任意4个圆。

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第五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初步尝试,也是为后面“吨”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学生的感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出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然后理解克与千克的关系及知识应用。围绕这节课的内容,以新的教学理念作指导,结合实际情况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2、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3、认识常见的秤,知道用秤称物品的方法,能进行简单换算。

学习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学习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二、教法和学法。

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些目标,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学法: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猜一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三、教学环节。

本节课设计了三大教学环节:一是激趣定标,激发探究欲;二是主动参与,探究新知;三是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1、游戏发现,激发探究欲。

在这个环节中,创设了“掂一掂”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轻和重,然后揭示课题,目的在于利用熟悉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亲切感,并营造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新知打下坚实基础。

2、主动参与,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分3步来实施:第一步:认识克。克相对学生而言,没有那么直观,感觉也不会那么清晰。为了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猜一猜1克的物体,说出自己的感觉。再说说生活中大约1克的物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感觉上建立克这个质量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认识千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找一找,掂一掂1千克的物品,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还设计了让学生想办法找几千克的物品,然后轮流感受,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仅一次次强化了学生对“1千克”的体验,更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是对学生自主探究程度、学生体验态度的一种信息反馈和检验。

第三步: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设计了两袋糖的质量是多少,从中引出1千克=1000克,接着进行“克和千克”的换算公式。

3、应用新知,升华体验。

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新知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为了使这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创设了两个问题情境:课本上的练习题;课外的练习题。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枚2分硬币、一枚纽扣、一片药等物体质量约1克,常见物品如1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50克等,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2)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

一个小朋友重23()。

2、填上合适的数。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践活动。

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土豆我的书包自选内容。

我的估计。

测量结果。

小学数学第五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案

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

教学实录:

(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

生2:我买的蛋卷75克。

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

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

生5:一袋茶叶450克。

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

……。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

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秤称。

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

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

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

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

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

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

(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

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

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

生:天平。

(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

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

生:l。

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

生1:1克。

生2:2克。

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

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

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

生l:一小块橡皮。

生2:2粒黄豆。

生3:1个扣子。

生4:1个小发卡。

生5:两块石子。

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

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

(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

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

生1:300克。

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

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

生:1000克。(板书)。

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

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

生:不行!重了。

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

(学生介绍)。

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

生:1千克。(板书)。

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

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

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

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

生1:1千克有点重。

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

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

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

师:为什么呀?

千克的认识教学教案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29~3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2.掂一掂。

谈话:刚才我们用秤称出了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一样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试一试。

小组轮流掂一掂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别掂三个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3.称一称。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给外婆过生日,小白兔也想给外婆过生日,它想准备苹果、黄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帮助小白兔称出这些物品吗?(把课前准备好的苹果、土豆、黄瓜分发给各个小组)。

反馈时,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称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可能不一样。

4.估一估。

提问:(拿出鸡蛋)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验证:1千克鸡蛋到底有多少个呢?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谈话:(拿出1个鹌鹑蛋)掂一掂,比较一下1个鹌鹑蛋和1个鸡蛋哪个重。

提问:1千克鹌鹑蛋的个数和1千克鸡蛋的个数哪一个多?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

三、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估体重。

谈话:谁愿意来称称自己的体重?(称两个学生的体重并告诉学生)。

提问:(指一个体重约在前两个学生之间的学生)你能根据前两个学生的体重,估一估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利用“轻一些”“重一些”等语言来引导学生估计,并称出第三个学生的体重进行验证)。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的体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体重吗?

请一个学生来验证同桌的估计。

要求: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直接告诉你的同桌他估对了没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体重,课后可以用秤称一称。

2.找体重。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俩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动物,他们来到一座小桥边,发现一个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桥的小松鼠拦住了他们:“要想过桥,你们必须去称体重!”于是他们一起去称体重了。

提问: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 2kg。

大象 70kg。

公鸡 40kg。

小狗 200kg。

小鹿 900kg。

学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完成板书:认识千克)。

谈话: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千克的认识》教案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谈话:刚才我们用秤称出了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一样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试一试。

小组轮流掂一掂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别掂三个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给外婆过生日,小白兔也想给外婆过生日,它想准备苹果、黄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帮助小白兔称出这些物品吗?(把课前准备好的苹果、土豆、黄瓜分发给各个小组)。

反馈时,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称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可能不一样。

提问:(拿出鸡蛋)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验证:1千克鸡蛋到底有多少个呢?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谈话:(拿出1个鹌鹑蛋)掂一掂,比较一下1个鹌鹑蛋和1个鸡蛋哪个重。

提问:1千克鹌鹑蛋的个数和1千克鸡蛋的个数哪一个多?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

谈话:谁愿意来称称自己的体重?(称两个学生的体重并告诉学生)。

提问:(指一个体重约在前两个学生之间的学生)你能根据前两个学生的`体重,估一估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利用轻一些重一些等语言来引导学生估计,并称出第三个学生的体重进行验证)。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的体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体重吗?

请一个学生来验证同桌的估计。

要求: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直接告诉你的同桌他估对了没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体重,课后可以用秤称一称。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俩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动物,他们来到一座小桥边,发现一个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桥的小松鼠拦住了他们:要想过桥,你们必须去称体重!于是他们一起去称体重了。

提问: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鸡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学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完成板书:认识千克)。

谈话: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千克的认识》教案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数学《0的认识》教案

1、通过观察与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的两种含义:表示没有和起点。

2、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0”的含义

1、三只小猴图片,2只桃子、1只桃子和没有桃子的图片

2、课件(手提电脑)

学具准备:1——5的数字卡片和1张空白卡片、直尺

一、故事引入0

清晨,天刚放亮,森林的小鸟就叽叽喳喳唱个不停,请听,他们唱得多热闹啊!(画面出示巢里2只小鸟,过了一会两只小鸟飞走了)瞧,巢里的2只小鸟多可爱啊!你们想想看它们去干吗了?(小组先说说,请几个人回答)

生1:它们想去捉虫子。

生2:它们想去晒太阳。

生3:它们想找妈妈。

生4:它们想去找朋友玩。

……

师:(渗透)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小鸟十分爱劳动,我们也要向小鸟一样从小爱劳动好吗?那我们看鸟巢里一只小鸟都没有了,我们就用0来表示,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大家的新朋友。(板书:0的认识)

二、学习新知

(1)揭示“0”的第一个含义——什么也没有。

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看图中的猴子都有什么表情?

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

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

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

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并领读“0”

2、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

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

(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

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

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

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

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

三、教学书写0

1、我们已经认识了0,你能说说0像什么吗?我们给0编首歌吧,仔细听;数字0,像鸡蛋,上下长,左右扁。

2、师示范写0

想知道0到底怎么写吗?写的时候要注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起笔处和收笔处要相连,并且要写圆滑不能有棱角。

请大家伸出手指,跟着老师写一个0。

3、学生写0

在书中第29页描红,另请两位同学上台写,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

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

四、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

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

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

五、巩固练习:

1、出示第30页的第1题

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

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

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

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

六、板书设计

0的认识

一、“0”表示什么也没有

贴图片一贴图片二贴图片三

二、“0”表示起点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认识秤,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操作。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一、情境引入。

师:通过直接看物品包装袋上所标识的净含量可以知道物品的质量,读一读!(出示几个包装上标示的重量)。

师:g是克的英文缩写,kg是千克的英文缩写。再读一读标示的质量。(课件)。

师:刚才你们所读到的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所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板书:克和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克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为质量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为质量单位。(课件)。

师:老师还购买了一些水果,比一比,你能知道哪一样水果的重量重一些吗?

师:大家的意见为什么这样不统一?

师:其实很多物品没有包装袋,而且这两样水果的大小又差不多,光凭观察,能看得出谁轻谁重吗?能不能换一个别的办法试一试!

师:我们不如同时拿在两只手上,看看能不能感觉得出。谁想来掂一掂?

师:怎么办呢?拿在手上掂一掂还是难以确定。其实要想知道物品准确的重量可以用秤来称。

(课件导入):电脑里有几个录像片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课件)那么大家认识这种秤吗?它的名字叫天平,一对手臂长又长,两手托着两只盘,可以上下来摆动,头上长着一根针,它的作用特别大!左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左偏;右边的物品重一些,指针就会向右偏;不轻不重指中间。

师:既然天平可以分辨出哪一边的物品重量重一些,我们为什么不请它来帮忙呢?(操作演示:把一只苹果和一只梨子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只盘子里,并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

师:结果怎么样?谁稍微重一些?为什么?

师:天平不仅可以比较出物品的重量,还可以称出物品的重量。(课件)使用天平时,左盘放要称的物品,右盘放砝码。要使天平保持平衡,还可以再移动游标,最后砝码的重量加上游标所指的数量就是物体的重量。

师:用天平称一称,我们的数学书有多重呢?

三、认识1克。

师:下面我们要称1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上掂一掂,互相交流一下感觉如何?(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课件)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2分硬币的重量吧!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课件)。

四、认识1千克。

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

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

师:(课件)一袋糖500克,两袋呢?(1000克)。

师:就是这两袋糖,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课件),你们发现了1000克和1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000克=1千克)。

师:把1千克的糖放在手上掂一掂,感觉怎么样?

师:两袋糖重1千克,刚才的一大包萨其玛也是重1千克,分别拿在两只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一样重)。

师:对,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大小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是一样的。

师:判断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谁重?(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品的质量也是1千克?

五、应用。

1、填写质量单位:(课件)。

2、数学日记找错误:(课件)。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那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克的小猴子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3、学生阅读:(课件)。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大约只有2克重。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大约重100千克,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六、课后延伸作业。

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课件)。

《认识米》的数学教案

1、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建立1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估算物体长度的意识。

4、通过测量、观察、比较等学习活动,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形成1米的长度观念,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感受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交流的时候都用到了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亲自测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自于生活。

二、探究体验。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

师: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着拉开的绸带,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那请小朋友用你们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方便,而且也不容易得出正确的结果。

这样测量你感觉怎么样?(很麻烦)。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出示米尺。

(1)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出示米尺图)这就是米尺的缩小图,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数字不同,刻度线不同)。

(2)请一位学生拿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老师的米尺上从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长?(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1)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指名量出1米的绸带。你是怎么量的。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课件演示)。

(2)提问:王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3)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刚才在自己身上估计的1米。

(4)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量一量。

交流。问: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

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三、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牌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组织交流。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千克克的认识》的教案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教学难点:体会1千克是多重。

学生:称好自己的体重、带1千克重的物品。

情境: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些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两袋不同重的食品)。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重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秤称物品。

1.演示:介绍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

2.认识台称,学习使用台秤称物品的方法。

(1)引导学生看图:在秤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指针、刻度)秤面上的刻度告诉我们物品重多少,像物体的长度单位是米一样,物品重多少也有他的单位,国际上通用“千克”来作它的单位(板书:千克),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又叫什么?(公斤)。

3.动手试一试。

(1)小组合作派一人称出重1千克的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你的感受。

(3)请带了1千克水果的.同学数数这1千克水果有几个。

(4)情境:老师这儿有许多东西,你能从中找出1千克重的吗?

4.估一估。

(1)请你猜一猜老师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看一看、抱一抱。

基础训练:

1.想想做做1。

谈话:通过称一称,我们知道表示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出示商品实物照片,观察后交流从图中获得的数学信息。

问:你知道什么是净含量吗?

2.想想做做2。

谈话:生活中处处都可以看到关于重量的信息。

出示图片,了解数学信息。

从这两幅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3。

学生观察秤面说出各种蔬菜的重量。

交流反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看出秤面上所表示的物品重量的。

根据刚才说出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口答解题。

4.“你知道吗?”

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使学生感受计量单位千克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作业设计:

我会填。

(1)要知道物品有多重,可以用手(),用秤()。

(2)称物品有多重,一般用()做单位。

(3)()千克可以用符号g表示,它又叫做()。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谈话: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希望同学们课后到商店去看一看,记一记,哪些物品重1千克,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一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试试你能帮妈妈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

掂一掂称一称看一看。

千克(公斤)g。

17个鸡蛋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

认识梯形数学教案

1.认识梯形,能按图形特征进行归类。

2.探索用不同形状的纸变出梯形的多种方法。

3.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1.教具:教学挂图(一)中同样大小的长方形和等腰梯形各一个,不同大小的四边形和等腰梯形。

2.学具:幼儿用书第14页《认识梯形》的操作材料,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纸,剪刀、笔。

(一)认识梯形。

1.教师提供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分类,并说出图形名称。

教师:这里有几个图形,谁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教师:梯形和长方形相比,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3.教师在幼儿讲述时,可将长方形和梯形重叠起来,引导幼儿观察比较,然后请幼儿回答。

教师:梯形有两条平平的边,还是两条斜斜的边?

(二)运用已知经验正确判断图形。

1.教师出示倒放、斜放的梯形和四边形,引导幼儿观察。

3.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刚才得出的经验进行判断。

(三)幼儿操作。

2.教师:小朋友可以拿一张图形纸先折一折,让它变成梯形后再沿着折痕把多余的部分剪掉,变完之后还要将你变梯形的方法记录在相应的图形标记上。变一次记一次,看看谁变的方法多。

(四)活动评价。

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你是怎么做的?怎样记录的?还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

:数学区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探索如何用各种小图形拼成梯形。

《千克的认识》教案

1、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会用“千克”表示物体的重量。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1、多媒体课件演示:两个小卡通人物,一个举着一包红枣,另一个举着一包膨化食品。两人争论不休,都说自己的东西重。

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来比一比,哪个物品重些?

2、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办法,得出结论:掂一掂、称一称。

3、师生共同小结:比较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4、认识秤。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秤,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和充分感知。

二、操作体验,认识千克。

1、活动体验,初步感知。

掂一掂1千克红枣的重量,体验“1千克”。

掂一掂不够1千克的膨化食品的重量。

比一比,掂两种实物重量的感觉。

学生实践后交流体验的结果。

2、观察秤面,认识秤面上的数字刻度。

根据秤面上的数字刻度,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据中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概括:如果称某种物体重量时,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就表示这个物体重1千克,如果指着2,就是重2千克。

3、教学“试一试”,进一步感受和体验1千克。

小组活动:分工合作,轮流实践,交流体验。

活动一:称出1千克大米,装进袋里,拎一拎1千克大米有多重,用心好好体验。

活动二:称出1千克鸡蛋。先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个重1千克,再称一称,然后数一数,拎一拎。

4、介绍千克的符号:kg,板书:千克(kg)。

三、巩固概念、拓展应用。

1、出示标有净含量的`袋装食品,让学生观察外包装,交流从包装袋上获得的数据信息,然后再掂一掂,称一称。

比较净含量和秤得的重量,理解“净含量”的意义。

2、借助多媒体播放乘坐电梯的录像实况,了解电梯和货车的载重情况。

3、看秤面上的刻度说蔬菜、水果的重量。(想想做做第3、4题)。

4、阅读课本32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四、课内总结,课外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吗?

2、课后实践活动:

(1)到超市里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

(2)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到菜场去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自己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数学认识1教案

1.教幼儿认识1、2,知道它们能表示物体的数量。

2.养幼儿安静地倾听老师和同伴的讲话以及愉快地参加小组活动习惯。

3.引导幼儿学习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图卡1—2、贴绒动物卡1—2若干、数卡1—2、教学挂图等。

1、以游戏“捉谜藏”引入:幼儿找动物图卡并数一数图卡上有几只动物。

2、出示动物卡、数卡、请幼儿给动物卡匹配数字让幼儿了解数的实际意义。

3、引导幼儿认识数字1、2,并请孩子想象它们分别像什么?

4、分组活动:

第一组:给数卡排队,匹配实物。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片,分别是…(让幼儿说),请小朋友把他们按顺序排好,排好后按顺序读一遍,再看看是数字几就送几个花片。

第二组:给数卡排队,做点卡。

引导语:请小朋友把这些数字卡按顺序排在操作板上,按顺序读一遍。再用印章在纸张上盖印,做成实物卡,数字是几就印几个,然后按顺序排在各自的数字卡下。

第三组:数物拼板。

引导语:这里有许多的数字卡和实物卡,当数字卡找。

实物卡朋友时,拼起来便会成一个长方形,请小朋友为每个数字卡找对实物卡朋友,然后把它们拼在一起。

5、展示第二组个别幼儿的操作卡,引导幼儿检查,看印得对不对,表扬认真操作的幼儿。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机地利用环境中的物品巩固幼儿对数字的认识(如:一张凳子用数字1来表示,两张桌子用数字2来表示)。

克千克吨的认识教案

本单元教育目标是: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千克和1克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量物体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培养估计的意识。

3.在测量、比较物品质量的过程中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4.对身边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有趣的比较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本课教学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在测量和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认识千克和克。

(一)生活了解。

1、你调查了哪些物品的质量?(指名回答)。

2、老师也调查了一些。(展示)。

3、指导:我们调查的克和千克都是质量单位。国际上用g来表示克,用kg来表示千克。

(二)认识秤。

1、说一说:拿出西瓜和梨?谁轻谁重?(学生根据生活经验)。

2、到底有多重,生活中人们用什么来称它们的质量?你们在哪见过什么样的秤。(指名回答)。

3、认识各种秤(课件展示)。

(二)称西瓜和苹果。

2、放在天平中称出西瓜和苹果质量。(重点指导怎样看台秤)。

西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苹果有多重?你们同意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秤食盐(认识1千克等于1000克)。

1、拿出一包500克的食盐,先看看上面的标示的质量,然后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2、拿出两包来,先算一算一共是多少?再称一称。(在克单位的秤上)。

3、再放到千克单位的秤上,这两个数有什么关系?使学生了解1千克等于1000克。

三、称土豆(或西红柿)。

1、每人拿出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告诉学生大约有一克,(或称量)。

2、拿出土豆,掂一掂(学生轮流掂)。

3、估计有多重?拿一袋食盐(硬币)比较一下,估计有多重?(在教学时学生估计有500克时我的处理粗,应拿1袋食盐让学生比一比)。

4、称一称1个土豆。体验形成。

5、教师称出1千克土豆,猜猜有多少?数一数。(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

7、学生称出一千克的土豆(学生小组秤)。

8、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想的?

9、实际数一数?

10、放在结实的袋里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感受1克——估计——感受土豆几克)——体验1千克大概是几个土豆?——体验千克)。

四、称水果糖。

1、学生拿出水果糖,估计有多少克?(疑问:还有必要吗?)。

2、称出1千克的水果糖(学生小组秤)。

3、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4、估计有多少块?

5、数一数。

五:小结: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有什么收获?

六:考考大家:

练习1:认秤。

练习2:选择合适的单位(说说填的理由)。

六、生活中的数学。

文档为doc格式。

认识表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认识。

2、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参与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路(上面镂刻不同形状图形)。

2、内装有形状不同的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3、三个贴有形状标记的篮筐。

4、幼儿人手一份操作纸。

活动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123变变变!你们看老师变出的是什么图形呀?(逐一出示图形)。

幼儿辨认图形。

二、把图形宝宝送回家。

师:我们从形状标记上知道了这是正方形宝宝的家。

师(边讲边示范):我把正方形宝宝送回家。

2、请个别幼儿尝试送。

3、师:后面桌上还有许多图形宝宝还没有回家。请你找一个你喜欢的图形宝宝把它送回家,一边送一边要说:我把xx图形宝宝送回家。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游戏—铺路。

2、师(出示镂空小路)这就是图形宝宝家门前的小路。宝宝,你们看到了吗,现在小路上出现了不同形状的坑,有哪些形状的坑呢?(三角形、圆形、正方形)。

3、教师讲解要求,幼儿操作,要求幼儿根据坑的形状、大小寻找相应的材料。

四、图形宝宝找朋友。

1、师:图形宝宝还想请你们帮他找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2、师(出示大操作纸):请你从这些物品中分别找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宝宝的好朋友,找到以后用一条直线将相应的物品跟相应的图形相连。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好的幼儿给后面的客人老师看。

五、结束活动。

师:好了吗?那现在我们就沿着铺好的路去图形宝宝家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推荐

煤厂实习心得体会(模板18篇)

实习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出合理规划。小编整理了一些实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对正在实习或者即将实习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保护洱海的心得体会及收获(实用16篇)

通过整理和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发现和改进自己的问题和不足,实现自我完善和提升。接下来,请大家一起阅读一些具有启示意义的心得体会,共同提高。洱海作为中国南

合购买房子协议范文(22篇)

签订合同协议可以有效地防止纠纷的发生,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合同协议范文中的条款细节事项非常重要,需要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修改。甲、乙双方遵循自愿、公平和诚实信

中专班主任毕业鉴定(专业16篇)

范文范本能够丰富我们的写作经验,拓宽我们的写作思路,让我们的文章更富有创意和个性。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小编整理了一些热门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故事(模板16篇)

优秀作文不仅具有准确的语法和拼写,还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和句型运用。以下是一些经典作文的欣赏和点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借鉴。传说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也是个才

银行借款贷款合同大全(20篇)

借款合同是约定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方式等关键条款的重要文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借款合同范本,供大家查阅和参考。乙方:______。根据国家规定,借款方为

感恩党个人心得体会及收获(实用16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思考、理解和成长的一种自我反省和总结。现在就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对大家的写作能力会有所帮助。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大家

银行中层干部竞聘演讲稿(汇总16篇)

银行是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想要写好银行总结,不妨参考一些经典的范文,以下就是一些精选的银行总结范文,供大家借鉴。

财务进修心得体会及感悟(汇总21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理解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下是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精彩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第一段:引言(200字)。近年来,财务管理的重要

弘扬红十字精神国旗下讲话(模板23篇)

在国旗下,我们怀揣着对祖国的深深感情,感受到了民族的团结和力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旗下宣誓仪式范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五月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