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报告 > 社会化养老服务调研报告(模板18篇)

社会化养老服务调研报告(模板18篇)

作者: 文锋

调研报告是通过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得出的一份详细的书面材料。调研报告是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某一特定问题或现象进行详细阐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如何撰写一篇优秀的调研报告是每个研究者都面临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调研报告的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__〕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民政局研究决定,于20__年11月6日启动了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全市共抽查了10个县区,24个城镇社区,51个行政村,成功访问了19048位老人。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经过逐村逐户普查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人41.616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73%,其中农村老人24.54万人,城镇老人17.06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9%和41%。通过对比分析,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年增长速度为3.2%,预计到20__年,将达47万人,约占总人口15%以上。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我市70岁以上高龄老人19.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由于我市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12万人,城市“空巢老人”5万人,分别占到全市老年人口的29%和12%;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全市“三无”老人2525人、“五保”老人50633人、贫困老人41664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失能老人12488人,半失能老人21626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3%和5%。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已有50299位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城镇其他就业职工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7292位老人按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7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有序发放,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192514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惠及全市8.5万老年人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18104位老人享受到了每年120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扶持资金;“五保”和“三无”老人供养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全省领先,全市已建成敬老院200个、社会福利院5个,共有床位2586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1.5%;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__县级老年公寓4个,民办老年公寓3个,社会化养老床位达到了1640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惠老、爱老助老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常态;各职能部门都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大养老保障投入,老龄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基本规范。

目前,全市200所敬老院、5所社会福利院和7个社会化老年公寓,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为事业单位的144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6个,落实管理服务人员编制250人,聘用服务人员2198人,50%达到持证上岗;管理及服务工作人员工资逐年提高,达到了2300元/月;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每人达到1200元/年。同时,各级敬老院积极开展以院养院、以副补院工作,基本保障了入住院民的生活水平。

从调查问卷分析看,作为贫困地区,我市老年人整体经济收入低,自我保障力差,全市有基本工资保障的老年人756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2534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27090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209人,81.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创收或子女供养。

(一)服务需求多样。

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居住地域、家庭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从问卷的19048位老年人回答的情况看,15619人选择居家由子女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82%;1905人选择社区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10%,1524人选择机构养老,占被访问老年人的8%。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习惯住在家里由子女赡养,希望村(社区)能经常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身体一般,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最需求的是村(社区)能提供上门送餐、日间托老、家政服务、服务热线、文化娱乐和上门看病就医服务;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家庭困难老人。从调查的1.9万老年人的反馈情况看,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开展助餐、家政、医疗护理、日间托老、呼叫热线等便民服务有需求;对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有渴盼。

(二)能承担养老费用不高。

从调查情况看,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能承受机构养老费用20__元以上占被访问老年人10%,主要是本人有离退休工资或子女条件较好的老人;21%的老年人能承受的机构养老费用在1500元左右;69%的老年人只能承受1000左右的机构养老费用,特别是农村没有固定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承受费用均在1000元以下;对居家上门服务能接受的服务费用是10元/次。

1、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市41.6万老年人口,仅有7所不足20__张床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安康城区为例,5.1万老年人,仅有一所容纳30人的低标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而大量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上门送餐、医疗护理、家政料理,呼叫热线等服务,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开始探索,投入方式、服务内容、运行模式、管理办法还不成熟,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2、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我市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容量大、高规格的敬老院,但敬老院对入住老人要求必须是生活自理的“五保”老人,且配套设施简单,服务单一,以吃住为基本保障,而留守老人、贫困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等社会老人本身无条件入住,而另一方面敬老院配套功能也无条件满足。当前最缺乏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生活状况十分恶劣。一个家庭要有一名失能老人,就必须有一个劳动力专门在家照护,不但不能从事经济创收,还要支出基本的医疗费用,给家庭也带来了沉重负担,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决定了我市只能建设保底兜底作用的低档次养老机构,部分收入高的离退休干部、条件优越的空巢老人想入住功能完备的高、中档养老机构还相对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吸引来安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集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高档次养老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

3、养老服务机构自我保障力差。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供养标准低,医疗设施配备不到位,每个机构配备1-2名管理人员,聘请2—5名护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在社会低状态下运营,勉强维持。目前正在运营的3家民办养老机构,因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政策优惠,全靠自己融资,主体房屋建成后,后期房屋装修、防火、防滑、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备受资金或政策影响,无法一次性到位,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民办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配套,不能入住,而真正能掏出钱又愿意在老年公寓颐养天年的老人,又嫌民办养老机构条件差,不愿意入住,这样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尴尬境地。养老机构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周转时间长的微利行业,这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负债大,运行艰难状况。

4、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持。我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安政办发【20__】42号),但政策扶持粗线条,支持力度不强。如:民建老年公寓、康复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财政补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提出号召和意向,由于政策的弹性,到了具体项目就无法落实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由于缺乏刚性奖励扶持政策,所以目前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全市仅有民办老年公寓3所,且规模不大,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老年人迫在眉睫的养老服务需求。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我市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是:以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生态养老基地为引领,构建公办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__年,使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39250张,其中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330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65%,净增床位7500张;市、县社会福利院总床位达到1100张,“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43.6%,净增床位660张;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150张,净增床位1450张;民办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00张,净增床位2500张。100%的城镇社区建设起日间照料中心,50%的村建立起幸福院互助院。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本文目录。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探索破解人口老龄化的新途径,加快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最近,我们对集安市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各地的做法和经验,就进一步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凸显。截止目前,集安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587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8%;8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3829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14.8%;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4425人,占老年人口的17.1%。集安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且老年人口数量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预计到xx年,集安市老年人口将达到36000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6%。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青壮年人口流动性增强,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发展速度快,老龄化伴随空巢化的特征,因丧偶等原因独居的高龄老人比重也相当高。据统计,集安市现有空巢老人2460人,城区三无老人109人。人口老龄化势必引起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照料功能不断弱化,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激增。据调查,集安市城区约85%的老人有享受居家养老服务的意愿,约15%的老人想入住老年公寓,所有老年人都希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在养老观念上,正在由养儿防老向国家养老转变;在养老形式上,正在由家庭化向社会化、普惠化、均等化转变。

(二)养老服务机构得到改善和发展。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使集安市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从xx年开始,集安市先后投入建设资金1921万元,对全市农村敬老院进行新建和改扩建,总建筑面积达14332平方米,新建床位812个,极大地改善了五保老人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xx年,根据省民政厅、省编办《关于全省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依照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将全市农村敬老院统一更名为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并纳入依照事业单位管理行列,完成了由敬老院到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过渡,理顺了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体制,进一步增强了公办福利机构承载能力,提高了五保老人入住率。目前,全市公办收养性养老机构已达12个,养老床位1000余张;民办养老机构3所,床位280余张。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启动。从xx年起,集安市加大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共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所,建设日间照料中心12个,日间照料床位50张。为了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视、电话、床、桌椅及老年人文化、娱乐用品,并为每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免费对外开放,城区老年人均可来此休闲娱乐,丰富了城市老年人的业余生活。日间照料中心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由社区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由日间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服务,集中了传统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两方面的优点,让老年人在自己生活的社区就可以享受到方便的社区福利服务,既减轻了老年人及家庭的经济负担,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节省了养老福利资金的投入。全市社区服务的工作规范、服务标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也在逐步探索。

从总体上看,集安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养老服务设施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与当地人口老龄化步伐日益加快、社会养老需求不断攀升的客观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从目前情况看,养老政策的宣传还不够主动,居民群众对社会化养老的有关政策知之甚少,很多人不知道社区有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有些部门对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认识不足,致使社会化养老仍处于自发的、无序的发展状态。市里虽然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很难形成合力,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其他部门冷。由于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导致居民群众参与社会养老的积极性不够,参与率不高。

二是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资金投入不足。虽然建立了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但能够得到上门护理服务的老年人比例很小,所提供的服务仅限于生活照料层面,鲜能给予老人精神慰藉,而且从业人员严重缺乏,更少有专业培训,总体服务水平较低,只靠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难以更好地承担为老年人服务的需求。由于财政困难,政府在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投入太少。为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政策,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公益性岗位补贴政策尚未出台;缺乏对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紧急援助、社区服务和机构服务等养老服务的制度和标准。由于投入资金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养老事业的发展。

三是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缺失,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导致赡养脱离,空巢老人现象严重,生活照料缺失问题普遍存在。而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相对落后,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主要面向五保老人。集安市11个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普遍存在设施简陋、功能单一问题,还停留在救助式的供养和运行模式上,服务内容仅限于吃、住等简单的生活照料服务,生产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难以开展,生活气息沉闷。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集安市目前仅有3所小型民办养老机构,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其养老服务水平及服务功能较低,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及生活需求。由于对优惠政策理解不深、对养老市场了解不透、对福利事业关注不够等原因,民间资本进入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的速度迟缓。“民办公助”的政策没有真正落实,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步履艰难。仅靠政府的有限投入,很难使社会化养老事业有快速的发展。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养老队伍素质偏低。全市社会养老机构在管理机制上、制度建设上、服务标准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和市场监管等亟待加强。社会养老的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管理能力弱化,服务水平低下。目前,集安市社会养老机构多半管理及服务人员是聘用的下岗人员或家庭中的闲置人员,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工作人员多数是从社会上随意招收的,文化水平和服务素质参差不齐,缺乏基本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尤其是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由于养老护理工作待遇低、保障差、不稳定,加上观念上的原因,社会上很多人不愿意干这种“侍候人”的事,从而导致养老从业人员偏少,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养老服务公益岗位开发不够。据调查,集安市养老服务类公益性岗位仅占全市公益性岗位总数的3.3%,而且这部分公益性岗位人员也未全部充实进养老队伍,导致养老服务人员严重不足,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和养老服务质量的提高。

社会化养老工作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走政府、社会、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要从实际出发,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安度晚年,共享美好生活。

(一)强化思想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大养老政策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各种敬老爱老主题教育活动,切实提高社会各界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为老服务的社会荣誉感和责任感,努力营造一个社会关心支持、个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还要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观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主动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推进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仅要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调动全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涵盖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居家养老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习惯和愿望,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居家养老作为主要的养老形式是大多数人的现实选择。对身体状况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服务、老年食堂、法律援助等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送饭上门、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务。探索建立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给予专项补贴,鼓励他们配置必要的康复辅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日间照料中心应配备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吃、住、玩的固定设施和接送工具,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饭、保洁、购物、护理、求医买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以有效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和供给。

(三)继续推进机构养老设施建设,夯实社会化养老服务基础。发挥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在保证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础上,改造一批具备收养条件和规模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提高对社会老人的收养能力;对个别入住率低、运营困难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进行合理整合,空余床位用于收养社会老人。以农村养老服务大院为基础,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逐步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就集安市而言,当前急需按照花园式、宾馆化标准,开发建设一所集养、护、医为一体的城市福利服务中心,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在保障基本需求、服务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行集星级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候鸟式”多元化养老服务,采取“南飞过冬、北漂避暑”的方式,使入住老年人像候鸟一样,随着季节气候变化选择不同的地方养老,让老年人在游玩中健康快乐地享受生活,颐养天年。

(四)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的投入力度,在列入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建立动态保障机制,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市场化运作,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联营、参股等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充分调动社会养老投资者的积极性,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发展。同时,鼓励社会慈善力量对福利性、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捐赠,拓宽民间资本的投入渠道。

(五)完善优惠政策,扶持民营养老机构发展。要优先将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城镇居民小区开发无论是新区建设还是旧区改造,都要预留足够的社区老年人活动和日间照料服务场所;在已建成的居民小区,可采取置换、租赁等方式,保证社区养老服务场所需求。要加大“民办公助”的扶持力度,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优惠政策,从土地使用、贷款贴息、基础设施配套以及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扶持,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及各类老年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吸引各商家加盟社区服务网络,鼓励民间资本向养老服务业聚集,促进民办养老机构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规范化管理,切实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制定完善养老行业管理服务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规定,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全面实行养老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强化安全防范措施,使养老机构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养老队伍建设,经常开展养老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将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就业再就业培训体系。研究制定养老服务人员优待鼓励政策,积极引进老年康复、老年病治疗、养老机构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不断优化人员结构。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努力培育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合理开发利用公益性岗位,增加社会养老服务类公益岗位比例,在搞好培训的基础上,充实到养老服务队伍中,并适当提高其薪酬待遇,落实岗位补贴,形成激励机制。

返回目录。

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xx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xx年左右。以铜梁为例:据统计,我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比全市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提前xx年达到全国老龄化水平。全县有空巢老人8万余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2%。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社会竞争,单纯由政府提供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的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主体的社会化转变,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政府福利供给方式,它是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机构向“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局面,面向全社会老人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负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运营模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养老福利机构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化管理,政府不投资建设而补贴部份入住老人费用;民间投资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四)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等服务项目,增加如托管、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各种养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支持。

(五)服务参与公共化。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除了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还有利于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全面落实各项养老政策。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养、高龄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县现有五保户2599人,城市三无人员1754人。自xx年10月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原240元/人·月调整为270元/人·月,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由原370元/人·月调整为415元/人·月,均达到市政府规定的供养标准。全县1686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取了高龄生活补贴,其中,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补贴标准居全市前列。

(二)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xx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修建铜梁县福利中心,采取慈善损赠、市级支持、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940余万元,新建了土桥、二坪、安溪、白羊、蒲吕、围龙敬老院;xx年,投资690万元,新建少云、安居和石鱼3所敬老院,扩建高楼敬老院;目前公办养老机构74所,共有床位2400张。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共6所,有床位800张,入住率达90%。我县还建成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所。

(三)顺利推进社区养老。xx年以来,我县相继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龙山、东方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培训和免费体检等服务。xx年,又在8个镇街各选定1个社区或村作为全县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设,建成1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2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xx年前实现全县50%的村、100%的社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做好示范、引领。

(四)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敬老院实施“268”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敬老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民办老年公寓实施“两规范一标准”(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每年对全县老年公寓和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选送部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到市局进行培训,县民政局每年采取参观见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待遇。xx年以来,两次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待遇。从xx年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长,每月工资分别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员、护理员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后,建立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生效之月起,以上四类人员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的1.4倍、1.3倍、1.2倍、1.1倍调整工资待遇。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县组织志愿者队伍500余名联系了306名空巢老人,在农村实行了邻里亲友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决纠纷等,极大地发挥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老人对社会的认可度。

(一)法规政策滞后,配套政策难落实。当前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法规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都是1998年至xx年期间制订发布的。自xx年国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思路以后,从上到下相继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渝办发〔xx〕252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涉及的单位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兑现优惠政策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落实土地难、享受补助难、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布局规划随意,投资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网点布局,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点、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致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比较零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养老服务业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致使投资者思想顾虑较大,投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新建养老机构平均每个床位要投入3万元(不含土地费),办一个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投资要300万以上。目前的补助标准是:新建100张床位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每张给予4000元的补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办50张以上床位的每张给予1000元的补贴,补助标准很低。

(三)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低。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侧重于生活起居、日常护理,而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维权等其它项目的服务重视不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招聘为主,未经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同时因为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偏见等原因,专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引不起、留不住,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稳定性不高。

(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站在养老产业化的高度,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刚性指标,统盘考虑,同步实施。二是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好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整体布局,在土地划拨、建设标准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考虑,项目设施要纳入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用地要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实施。三是要细化各项指标,分步实施。政府要积极承担养老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养老事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二)政策层面给予足够支持。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很强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制定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购买公益性岗位、提高床位补助费。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帮助落实优惠政策,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

(三)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投资难的问题。

(四)积极鼓励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今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主要养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可由所在街道解决活动场所,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必要的开办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募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以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要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向社区延伸,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扩、改建,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型的养老机构,既满足社会对托老机构的需求,又实现医疗机构非卫生渠道的床位扩张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政府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消防以及财力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在土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规划方面,对发展养老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审批上予以支持;在财政方面,对村办老年公寓给予资金补助,以推动农村老年公寓的建设。

返回目录。

重阳节是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之所以设置这个节日是基于中国已转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今年重阳节期间,我深入街办辖区,就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自xx年以来,我街办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去年街办投入巨资,对破败的车库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了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达x平方米。设有男、女休息室,阅览室,诊疗,娱乐室,心理咨询室并配有教为健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居家养老服务站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文体活动、休闲娱乐、康复保健于一体吸引老人从家中走进社区,得到区有关领导的好评,并拟申报市级居家养老示范点。

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天宁路以北旧城改造而拆除,街办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设法在异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请示经区政府第xx次常务会通过,区发改委在今年重阳节前夕印发了《关于xx区幸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立项的批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x平方米,比原地扩大6倍,现在用地已落实,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我区乃全市居家养老建设的示点。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街办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社会各方对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认识尚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孝老敬老的意识日渐淡化,行政推动和宣传尚欠力度。调查发现,有些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不甚了解,其中有的更对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闻所未闻。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不强,对政府提供的无偿服务接受快,对有偿、低偿服务接受慢,有时还存在质疑心理。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向我道出苦衷:“我们能做好无偿服务,难做好有偿、低偿服务。”一些人对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偏见,大多年纪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认为伺候老人的工作脏,收入低,地位不高。有的人员在参加家政培训后,宁愿当孩子保姆,不愿从事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中站的服务人员主要以下岗失业人员、低龄老人为主,普遍老化,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没有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平和质量打了折扣。服务人员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档次不高,功能不全。居家养老服务中站存在专职管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窘境。

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场地、人员等因素制约,设施相对匮乏,活动开展不经常,服务内容单一,接受服务的人群只有本社区居民,其他几个社区缺乏服务用房,有的连居委会正常办公用房都非常紧缺,加上今年各社区都接收了2-3名网格员,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更显得提襟见肘,这已经成为社区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普遍难题。一些新建小区对幼儿园、会所等均进行了配套,但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规划大多缺乏。有的即使预留了场地,在小区建成后便改为他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仅为“三无”、80岁以上、重点优抚人员,许多处于边缘的老人还不能享受此项服务。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4.3%。目前我国各级养老机构的床位仅400万个,近2亿老龄人口“抢”400万张床位,平均每50个老人才能“摊”到一个床位。据调查,有90%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首选居家养老模式。在高度发达的美国有95%的老人过着居家养老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居家养老,逐渐替代传统家庭养老而成为主流养老方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上,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要让老人们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我觉到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予以加强。

要在扩大宣传的广度、增强宣传的深度上下功夫,尽快形成“政府热心、部门齐心、群众关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一是完善宣传网络。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不仅仅是街办的独角戏,要建立健全民政、老龄委等涉老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配合的宣传体系,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宣传网络,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率,尽快形成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是塑造先进典型。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先进镇街评比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在典型选取、典型塑造、典型宣传上下功夫。每年“五一”表彰大会、各级劳模评选等要增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身影,扎实推动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三是创新宣传手段。我国自汉代以后就有了“举孝廉”的做法,孝顺父母的人经推荐可直接入朝为官。现阶段,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从法律层面启发人们增强养老、助老的自觉性。要积极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养老消费观念,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创造条件。在五好家庭和优秀共产党员的评比中,要把敬老养老助老列为考核内容,各级部门务必把好入围关口。

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一是打造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服务等专业知识,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可以由卫校学生、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护工等组成,由政府为他们提供公益性岗位,并适当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补贴。对这支队伍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保证为老服务的质量。二是打造社区专职的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要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建议采用xx年我区招聘镇敬老院院长、会计的做法,提高其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三是打造社区志愿者队伍。对社区党员,可将其纳入党员志愿者活动,作为社区党员必须完成的活动内容并列入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转正的“必修课“。对在校学生,可采取将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一定的时间量。对社区低龄老人,可采用“时间银行”的办法,进行“劳务储蓄”,通过对社区高龄和困难老人服务以换取将来别人为自己的服务。

一是保证建设用地。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予以优先规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点,预留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面积。新建小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企业、学校、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二是实行收费优惠。政府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电视等经营单位,对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律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电话、网络、电视安装实行半价优惠。公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收费标准要按补偿成本原则确定,报同级发改、财政、民政部门核准。三是适当减免税费。对新设立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结构,应参照发展现代服务业、社会福利事业、老龄事业和就业再就业等有关税费扶持政策执行。要按规定减免征收福利性、非营利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营业税,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要通过税收优惠,发展龙头服务企业,促进开展连锁经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水平。

应以财政投入为主,辅以社会资助和民间资本投入,加大对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力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老龄工作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明确将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持续加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推动社会共建。建议通过发展民间资本,吸引各商家加盟等办法,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满足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建立准入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以“购买服务”、“。

合同。

外包”、“委托”等多种形式进行鼓励和支持。加强同国内知名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联盟,投资设施、提供的奖项可以冠名,充分利用其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政府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挖掘慈善资源。积极宣传《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性意见,鼓励和发动有能力的团体和个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捐资。每年都要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工作思路,致力使街办、社区单位以及个人等为老服务资源在社区各尽其能、优势互补、合理配置。一是优化政府敬老资源。要建立完善的街道、社区运作平台和支持系统,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尽快整合基层民政、劳动、卫生以及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对社区老人实行免费开放,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功效。二是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要完善部门结对帮扶制度,鼓励辖区内的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提供适当的资金、场地、设施等,并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保健知识讲座、健康体检等活动。积极挖掘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开展项目化签约承诺制服务,向资质高、信誉好的社会服务机构购买老人日常必需的送餐、理发、洗浴等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面。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将签约单位的各类服务信息在平台上公开,架设起社区老人与服务单位的需求对接平台,为社区老人提供适需服务。

返回目录。

构筑文化养老的魅力社区。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将对无锡市崇安区崇安寺社区的有关实践探索做以总结和阐述。

崇安寺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相当奇缺,给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xx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街道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是挺多的,其中主要的一种是老年化,这个是我们该去关注的一个问题,1999年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据老龄委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63亿,超过总人口的12%,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鉴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xx镇社会事务管理科在镇域内进行了居家养老服务情况的调研,如下:

调研方:甘肃省的村子。

调研地区:29个村、5个社区。

调研时间:2012年12月。

研究目的:

1、了解老年人的真正需求。

2、理清政策思路与具体要求。

3、了解目前居家养老政策对老年人的帮助程度。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抽样调查、重点访谈。

特殊老年人自理能力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与解读。

抽样调查:本次调研运用了分层抽样方法对xx镇47个村、5个社区全部享受居家养老补贴进行抽样,最后选取了总数的80%作为调研样本。

重点访谈:对镇与村(社区)负责居家养老的工作人员和服务商等,进行了深度访谈。

调研结果:

一、居家养老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范围逐步扩大。

2、各级行政体系很完善。

3、目标人群多样化。

4、服务种类向多样化方向发展,涉及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目前居家养老的中心任务主要是由政府出资为80岁以上老人购买服务。

三、符合条件的老人获得的是由与政府签约的服务商提供的服务,而非现金。

四、行政执行程序。

由村(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到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再到区老龄委,分级上报审批。

五、资金的结算程序。

老年人到服务商处消费后登记,服务商将每月消费总数报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然后逐级上报,由市老龄办审核批准后,再分级下拨资金。最后由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服务商按季度结算。

六、老年人基本情况及需求。

1、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目前本镇享受居家养老补贴的老年人有1000多位,约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其中不能完全自理的约占72%。

3、老人有服务券可享受的服务情况。

目前提供的服务主要有老年餐桌、家政清洁、理发、洗浴、家电维修、生活照料、老年用品换购等。老年人普遍认为目前的服务项目较少,服务范围较窄。

4、老年人可享受的服务补贴金额。

5、服务券对老年人的帮助程度。

老年人认为目前的补贴额度偏低一些,认为不太够与太少的老年人占67%左右。

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政策的整体评价是比较满意的,其中不太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老人约占13%。

七、服务商情况介绍。

老年餐桌13家、理发店4家、浴池3家、康爱乐家政等。

八、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服务商主要由家政公司、饭店、理发店、浴池等商家承担。这些服务商通常不是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引发以下几个细节问题:

(1)服务不能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与需求。如:老年餐桌的饭菜偏咸、偏油,不适合老年人清淡的口味需求。家政公司的服务员更换频繁,老年人适应不了。

(2)对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由于资金是一季度一结算,非现金及时支付,周转起来不划算,大部分企业会觉的麻烦不愿意承担这项工作。

(3)没有意识到居家养老服务是由国家为老年人提供的一项特殊福利,只有老年人才能消费并登记,往往老年人的子女或亲戚以老人名义消费时他们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没有尽到监督的责任。

2、服务商的数量少、涉及范围小,老人使用起来不方便。引发的细节问题有:(1)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农村与城市老人的生活仍有一定差距,本地大部分老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在使用养老券过程中最迫切需要的还是换购物品和医疗服务,他们认为这样比较经济实惠,对日常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他服务相比之下就不是很重要了。

(2)老人安全问题及经济问题。

目前提供的这些服务都是老人欠缺的,但由于受服务商的局限性,老人在享受服务的时候不方便。例如:拿50元服务券让老人自己去餐桌就餐,那么他可以吃三到四天,若是叫服务员送餐价钱就比较高了,50元最多只能吃2-3顿。由于居住地距离老年餐桌较远,出于经济考虑就只能自己到餐桌去就餐,非常不方便。

3、服务商受政府控制,服务成本高,收费比同行业也高,老人使用起来不经济实惠。存在的问题是:

(1)对于特困老人来说,目前的补贴标准仍然不够,并且服务收费标准过高,所以每月100元的养老券对于家庭困难的老人帮助不大.。

4、老年人家庭生活环境不容乐观。

老年人多与子女同住,但高龄老人的子女也都进入或即将进入老年,照顾老人越来越乏力。有些空巢或是独居的老人就更加难过了,子女都不在身边,基本生活和安全都是问题。

5、老年人服务多元化问题。

有些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的老人,不愿意使用这项服务,觉得局限性太多、资金额度也不大,使用反而影响他正常的生活。例如:他家本身有子女或是保姆照顾,且离老年餐桌、购物等服务网点都较远,最方便使用的还是自己子女和保姆。在这种情况下,老人会认为自己本身不需要服务,为了迎合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每月还得考虑要接受什么服务,影响了原来正常的生活,还不如不享受这项服务。

九、建议。

1、强化专业队伍培育,提高服务水平。政府鼓励与支持专业性连锁性的的居家养老服务商产生。

2、打破由政府主导的模式,扩大社会参与热情。适当引入一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进而使服务快速覆盖到更多老年人。

3、增加服务商,扩大服务范围,使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4、鼓励和扶持本地区开发属于自己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如:培养居家养老护理员、社区医院等。

5、加强社会公德宣传,营造敬老爱老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

6、对特困老人适当提高资助额度,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质量。

7、简化现在的一些行政执行程序,让一线工作人员有更多时间去发展服务商和监督服务质量。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全镇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按照国际标准,一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我国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20年底全国老年人口达1.9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4.9%。我市1991年有老年人口36.25万,占总人口比例的10.09%,标志着我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年底,我市户籍老年人口达87.264万,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06%,较1991年增长了1.4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32%。目前我市有空巢老人23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6.36%;失能老人19万,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1.77%。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中我市老龄化程度排第9位,在云南16个州(市)中排第1位,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城市,具有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剧增。

我市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人活动中心4所,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19所,总计拥有床位数1.6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18张,已建成投入运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72个,市级层面成立了市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协会、市养老产业协会,全市95%的城市社区和85%的农村社区(村)均成立了老年人协会。

根据省、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要求,我市于20年启动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当年省下达我市建设任务为60个,20年为80个,到目前为止已有72个建成并投入使用。

建设方式及规模。

我市因建盖较早的城市老旧小区难以找到800平米的场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新建、改扩建、租赁场地整合资源等方式进行建设,有的中心功能较为齐全,有的采取多点建设弥补或达到功能相对齐全。

服务内容。

目前根据我市不同社区老年人的需求,在个别“中心”四项基本服务已得到拓展,如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情感关怀、养老机构外展、小家庭结对等服务。

服务对象及方式。

服务对象为本辖区内60周岁以上老年人,具体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分为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无偿服务的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年人;低偿服务对象为具有本辖区户籍老年群体中的高龄老年人、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偿服务对象为有经济来源并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

我市积极探索不同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方式,按管理主体和经费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一是由政府全额负担运营经费的,如区长寿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结合“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招聘工作人员,成立至今已为12.9万人次提供服务,每年投入65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二是由集体经济承担运营经费的,如区中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年3月,新建小区预留用地建盖,每天为150余位老人提供用餐服务、为80余人提供康体娱乐活动。三是社会力量兴办、民营经济补贴。区916社区养老示范基地,成立于20年4月,由爱心企业家免费提供场地,成立至今已为3.6万人次提供服务,爱心企业每年提供运营经费120万元。四是大型工矿社区,由单位与社区共建的,如市新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于20年,与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合用,与单位离退休人员工作相结合,成立至今已为3万人次提供服务,至今投入运营经费70万元用于政府购买服务。五是市妇联探索的“三工”协作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即市由妇女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义务工作者三者结合,由市妇联组织牵头,引入南鑫家政服务公司提供社会工作者服务,招募志愿者参与,共同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和帮助。

3.取得的工作成效。

我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至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年的“星光计划”,即20之后的2-3年,通过发行福利彩票筹集的福利金,约40-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第二阶段是20年的“163”计划,即给予每个社区5万元启动资金,建立“1个”老年服务中心,针对社区内的特困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和患病老人,开展温情、援助、医疗、教育、康乐和维权“6项”服务,实行领导、标准和标识“3个”统一;第三阶段是当前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即建立健全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服务网络,城市街道和社区基本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80%以上的城市社区和2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包括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

目前已逐步探索出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资源为依托,社会力量参与的新路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西南地区处于中上水平。通过实地走访与了解,截止20年3月,我市72个建成投入运营的“中心”,获得省、市、区三级财政拨付建设补助资金累计达4900万元(具体补助标准见表五),其中申请省级财政补助2300多万元、市级财政配套投入1600多万元、县(市)区级财政配套投入1000万元左右,为近万人次老年人提供了服务。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截止到20底,我国有2亿老人,潜在1万亿养老服务消费,4万亿的养老产业规模等等,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也会陆续落实,同时,营利性养老机构预计明年内会有实质性政策突破,未来真得很美好。

残酷的一面以北京为例,陷入市场大环境,居家和社区养老根本无法找到生存可能,盈利更是遥不可及,逼得一些如日本礼爱、厚乐居等日间中心不得不被动转型为微型全托机构,而在居家养老奋战多年的青松和仁爱华,也依然步履蹒跚。

目前北京市有各类养老机构430余家,平均实际入住率不到50%。

2、关于养老:什么是养老?

养老作为一个产业,涉及多达40几个行业,养老的核心是养老服务业,而专业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慢病管理又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我的潜台词是:那些社会上其它行业已经足以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比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家政服务、金融服务等等,其实并不是养老服务的核心,比如老年餐可以作为餐饮行业的一个细分,同样老年医院可以作为医院行业的一个细分。理解这一点,是我们做好养老服务的基础,它让我们知道该在什么方向努力,要变得专注。

3、关于老年人需求:你真得了解吗?

客观的说,我曾经做一些项目策划时,也会从象征性地从老年人生理、心理、精神等需求分析出发,开始做市场定位、功能规划、服务体系搭建等看似专业的设计,但其实这些都是“忽悠”的,在理论上成立,在市场中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谈老年人需求,我会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

老年人都有哪些需求?依次排列?

有多少老人真的有这些需求?并为之买单?

他们到底愿意花多少钱?

其实,我们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拍脑袋”的阶段,这也就有了泰康陈总的母亲都不愿意去住泰康之家·燕园,也就有了耀阳国际市调时那些说建好一定去住的老人,最后都没有去。

4、关于养老模式:要理性设计。

1)我们现在谈养老,一定是建立在“市场环境下的盈利模式构建”,所以,我们在做规划设计、投资测算、功能配置、运营模式设计的过程中,要理性,要做减法,要考虑后期运营的压力,很多公司其实最后都忘了自己做养老的初衷并不是做公益,是想要挣钱的,是个生意。

2)“去机构化”的概念很好,但离咱们还远,这个阶段,一定是养老机构大发展的时候,从社会资源分配的角度,机构养老能实现养老资源的最大化;从老人角度,机构养老是成本最低的方式(考虑家庭养老模式下很多隐性成本被忽略)。

3)居家、社区、机构,真正要做到“三位一体”,如何理解这个模式的基础?目前,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看:第一,独立发展,目前居家和社区养老模式无法生存,机构养老有成功的可能和模型。第二,机构要贴近社区,贴近社区就是贴近需求,这样机构在解决自身入住的压力后,可等待市场的成熟,为日后居家和社区养老外延提供可能,扩大收入来源。但当下,一定要先做好机构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5、关于医养结合:几点思考。

1)医养结合是大方向,毋庸置疑;

2)医养结合目前更多停留在概念和设想,没有实质性突破和成功的案例;

3)我个人认为医养结合的困惑在于我们对其认识过于理想化,体现在两点:第一,养老机构做医疗机构的事儿,医疗机构做养老机构的事儿,我建议应该是各司其职,养老机构应把精力用在养老服务上,尽可能多的利用社会医疗资源,而不是自己去建个医院或者康复护理中心;第二,医养结合是个大工程,应逐步发展,不可一蹴而就,医保问题短期内很难解决,我们更应该站在市场的'角度去解决自身的企业问题。

所以,我们要找到结合点在哪里?这种结合模式能不能复制?

我认为目前理性的做法是:养老机构配置医务室和基本医务人员,负责机构日常老人的观察和预判。此外,解决好老人日常拿药问题最为关键,剩下的完全可以交给医疗机构,术业有专攻,有舍有得,才能成大器。

6、关于人才建设:谁才是核心人才?

我们可能过分强调了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机构管理者才是核心所在。把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统统归纳到没有专业人才其实是不完全正确的。目前体制下,养老的有效市场接受价格就在5000元上下,是不计成本地做服务,高薪挖人才,还是抓住老人核心需求,在保障入住率的前提下,理性降低成本,是企业的最终归宿。无论是高端机构,还是低端机构,若横向比较,其一线服务人员的构成几乎无异,但服务品质和老人满意度却大相径庭,这是因为其管理者——院长,才是机构良性运营的成败所在。相比于能力,“责任心”,“舍小家,为大家”的态度可能更为关键。连锁模式发展下的养老机构亟需的是一个个能撑得起来的院长,多几个高级护理员,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切莫本末倒置。

7、关于外国养老:多看,多思考;少抄,少崇拜。

我想说三点:

1)目前为止,所有外国的养老运营公司做的项目,没有一个是成功的,和它们合作的中国企业,同样没有。相反,国内一些草根的养老机构却似乎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方向。

2)外国的养老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从政策和市场环境都已经步入正轨,何况外国是高福利国家,短期内我们呼吁政府模仿介护保险很不现实(能发养老金就已经很不错了),也因此,那些所谓的成功养老企业来到中国,都会发现水土不服,因为他们脱离了自己的大环境,在同样的起点比拼,其实中国企业更有优势。

3)养老不光是商业模式的问题,更是“文化”的问题,我始终坚信:中国的养老问题归根结底是要由中国人来解决,这需要过程,但更需要我们大家的努力。

8、关于发言权:让我们多听听运营者的声音。

记得参加过一个国家级的养老标准讨论会,在座的除了我和四季青敬老院的刘忠丽院长,几乎都是70岁上下的老专家、老领导,当谈到养老时,他们也会畅谈候鸟式养老、日间照料、居家护理,认为这才是理想的养老模式,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其实老人也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需求是什么?因为他们还没到“那个时候”,他们也在飘。不身在其中,其实是无法说出真实的诉求的。

也因此,我们会说“运营才是养老的核心”,因为只有运营者才会天天跟老人、家属、员工在一起,他们才知道老人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大多数老人什么情况下才会入住养老机构?入住的过程又是如何艰难?老人每个月实际花费是多少?怎样沟通才最能打动老人和家属?员工的真实诉求是什么?如何排班才能最节省人力?有多少服务是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健康管理吗?是保健康复吗?是丰盛的自助餐吗?)?等等。但做事的往往最不善言语,实际运营者掌握了养老的核心价值,却很难有效地表达,系统地梳理。也因此,作为老总们,更应该主动深入一线,与运营团队多沟通,多交流,多学学听听运营者的声音,他们代表了真实的养老市场,他们或许可以为企业指明方向。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根据《**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做好曲靖市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的通知》要求,县老龄办结合工作实际,**年9月15日,老龄办积极主动与县民政局、县人社局、县国土局及县规划局联系,共同配合做好前期调查工作。现将**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前期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老龄部门的统计,截止**年底,**县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7.1万人,占总人口的11.5%,其中80周岁至90周岁的老年人有9408人,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有22人,与省、市同步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预计到“”末老年人口将增至7.97万人,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3%以上。“五保”人员1868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2.6%。全县154个村(居)委会100%的成立了老年人协会。我县和全国一样,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呈现出了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家庭小型化以及老年人口基数大、农村老年人多、贫困面大,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比例高等特点,伴随而来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呈现,趋于社会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满足广大老年群体及社会的服务需求,已成为了全社会的共识和县委政府必须面对的社会问题。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我县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了政府工作议程,纳入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同时,为建设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文化、体育、健身、娱乐等活动场所,新建小区已规划要求配套建设老年娱乐活动场所;已经建好的小区,要求充分利用现有公共设施按规定为老年人文化学习、体育健身、医疗保健、法律咨询等提供服务。**县国土局在符合土地用地总体规划下,根据土地功能分区,负责给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二、**县养老机构现状。

(一)政府主导促进政策实施。一是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将老龄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纳入各年度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内容,县政府连续两年将养老服务工作任务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内并进行督促检查。二是不断完善老龄政策。20xx至**年,我县出台了《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及《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逐渐系统配套了与省、市、县衔接紧密的政策性措施。三是通过对“”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确定我县“"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实现了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二)狠抓老年综合性服务机构建设。通过近年来不懈努力,我县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进程显著加快,目前,我全县有各类养老机构10家,总床位400张,占全县老年人口的0.6%,即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拥有养老床位数6张。其中,全县已建成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规模5600平方米,总投资525万元,已培训管理人员、护理人员共35人,将为老年人提供床位140张,为老年人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为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使老年人不出社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社区的照顾和服务。已列入**年计划建设的项目4个;加快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已在板桥、钟山建2所高标准的敬老院,建设规模5950平方米,项目总投资791.6万元,床位数260张,实际入住老人数257人,管理人员3人,护理人员10人。阿岗敬老院已立项审批正在建设中。

(三)健全完善高龄老年人津贴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我县对老年人的优待规定。**年,认真落实省级规定的高龄老年人补助津贴,80-99周岁的老年人的保健补助月人均45元,每人每年540元;10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的长寿补助由原来的每人每月260元提高到500元,每人每年6000元。今年上半年,享受保健(长寿)补助达9450人,比上年增加45人,百岁老人长寿补助,实行按月发放。我县从20xx年开始发放,并严格按照省、市规定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标准每年增长15%,已从20xx年每人每年200元增加到每人每年540元,到**年上半年已累计发放49715人次,发放金额1593.616万元,发放形式采用农村信用社“定活两便储蓄存单”发放。同时,组织人员对高龄老年人保健(长寿)补助资金发放情况进行督查,确保县委政府的惠老政策落到实处。20xx年我县落实了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县城内公交车优待政策。同时,切实维护老年人在家庭赡养和抚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由于我县养老服务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社会对养老服务业工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并不十分关注,还没有感觉人口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发展养老服务与经济、社会和谐的关联度也无清晰的认识,致使养老服务业工作推进速度慢,工作欠力度,基本处于启动状态。加之居民传统(20xx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家庭式养老观念依旧,机构养老的积极性不高。

(二)投资渠道单一。从我县目前养老机构开展的工作情况看,虽然依托省、市、县政府投入资金建起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组建了相应的服务工作组,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展的服务只有文体娱乐活动,入住老人为空白。尽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计了日间照料室、餐厅、厨房等功能,但绝大多数社区不具备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条件,原因是社会力量参与少,社区集体经济欠缺,一些配套设施让社区承担资金投入困难较大,因此,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施不完善、不齐全、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各项需求,难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敬老院处于有空床但不能接收老人的状态,目前“五保”老人还有1611人未进入敬老院,一方面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敬老院无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另一方面是老人思想观念未能转变以及资金原因,促使大部分“五保”老人达不到入住条件。

(三)专业人员缺乏。目前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无编制,人员不足,一人身兼数职,基本是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服务人员及老协会会员,多数未经过专业培训,缺少养老护理知识。

(四)政策扶持不完善。目前,我省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意见》等,但还未出台配套扶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发展的规范性文件。

(五)床位缺口大。目前,全县各类养老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6张,与国家、省有关要求“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任务差距较大。

(六)特色养老服务缺乏。目前,全县没有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公办综合性养老机构。

我县养老服务机构是更新养老服务理念,创新养老服务方式,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重要途径。就我县而言,人口老龄化加速,高龄化加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加之老年人口80%的在农村,收入水平低,这就决定着老年人养老形式主要是家庭养老,让老年人生活在社区,居住在家里,既有子女的照顾,又可以参加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因此,大力开展养老服务业,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现就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提如下建议:

(一)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开展养老服务工作要认真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要由政府主导,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组建养老服务工作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各领导小组职责,落实专项工作经费,形成工作全力,组织推进养老服务工作,切实把养老服务场所建成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养老场所,做到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服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养老服务业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因此,要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爱老、为老服务的浓厚氛围,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居家养老、敬老院的服务,老年人乐于接受,同时引导老年人转变消费观念和养老观念,接受新的养老方式,确保养老服务工作有力推进。

(三)制定政策扶持。各级政府应结全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逐步建立健全对养老服务机构的补助制度,省、市应提高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资金投入的承担比例,减少县级财政的压力,健全完善政策扶持机制,明确购买服务对象,实行购买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设有公益岗位,以保证工作岗位及人员到位。研究制定“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业,贯彻落实国家现行关于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

(四)加大经费投入。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政府民生工程,要把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补贴、管理人员工作经费以及购买对象补贴资金等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充分发挥福彩资金作用,支持养老服务工作。

(五)拓宽服务内容。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要从单纯的文体娱乐活动,维权服务拓展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更多个性化服务项目。根据特殊老年群体需求设定项目及服务标准,满足老年人需求。同时养老服务机构要建立老年人医疗健康档案,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充分发挥社区老协会作用,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类学习教育和文体活动,让老年人增长知识,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还要开展与老年人进行情感沟通,陪聊谈心,心理疏导等活动。依托法律援助中心,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六)建立管理体系。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在县、乡、村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管理,基主要职责是,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发布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和社会服务供给信息,对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老人进行资格评估;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资格进行审查,接受服务对象的服务信息反馈;检查监督服务质量。承担政府委托的其它养老服务事项。

(七)加强队伍建设。要加强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养老护理员必须经过培训持证上岗,同时,加强养老护理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改善和提高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和社区单位等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鼓励社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建立互助小组。创造条件,吸引专业和社会工作者从事养老服务工作,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服务水平。

(八)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应把养老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县、乡应配置相应的行政编制,强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政协主席会议的决定,自治区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在林国强、苏道俨两位副主席的具体指导下,从2011年5月份开始,就加快我区养老产业发展问题在区内14个地市和部分区直单位进行调研,并赴湖北、河北两省进行考察学习。

我国的养老问题,包括事业养老和产业养老两大块。事业养老是政府通过兴办福利院等事业单位对“三无”人员、“五保”老人和优抚对象实行无偿供养,属于福利性、公益性的养老。产业养老则是把养老服务发展为经济产业,按照商品交换、有偿服务的办法解决社会大众的养老服务问题,属于商业性质的养老。本次开展的调研,主要是围绕着如何把商业养老发展成为经济大产业的问题来展开,不涉及福利性、公益性的事业养老问题。

经过半年多时间的调研,初步梳理出一些关于加快我区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自上世纪末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国老龄人口迅速增加。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内地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78亿,占我国总人口13.26%,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未来30年,是我国老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2015年将达2.21亿,约占总人口的15%;2020年将达2.45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6.61%;2030年将达3.55亿,占总人口的23.3%;2040年将达4.09亿,占总人口的26.52%。

老龄人口的迅猛增加,一方面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在4∶2∶1模式逐渐成为我国主流家庭模式的情况下,子女的养老人均负担成倍数增长,财力、体力和精力上的负担都不堪重负。同时,又极大地限制了年轻劳动力的流动,相对减少了我国的人口红利。另一方面是:老年人消费需求迅速膨胀,涌现出一个巨大的老年消费市场。如以一个老年人年均消费(包括生活费用、医疗保健费用、文化娱乐费用等)10000元计算,我国老年人消费需求目前约为18000亿元。2015年约为22000亿元,2020年约为24500亿元,2030年约为36000亿元,2040年约为40000亿元。这还是静态计算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及物价上涨等因素,动态的老年需求还要大得多,并将拉动旅游业、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商贸业、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相关产业的加快发展。

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发展养老产业,把原来主要由家庭承担的养老问题转为全社会共同承担,通过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即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大力发展商业性的养老机构,形成由这些养老机构向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务,然后由老人(或其亲属)向养老机构支付服务费用的养老服务业,并以此为核心,不断拓展和延伸,最终发展成为一个包括老年人生活服务业、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服务业、老年人文化教育体育娱乐业、老年用品制造与营销业、养老商业保险业、老年人法律服务业、涉老人力资源开发业等行业在内的新型产业。这是应对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需要,是减轻年青一代的养老负担,最大限度地释放优质劳动力潜能、弱化人口红利减少的负面影响的需要;也是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需要。

我区发展养老产业的紧迫性尤甚于全国,主要原因是:

一是老龄化程度和速度高于全国。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到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区常住人口为4602.66万人,其中60岁及其以上人口为603.6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3.11%,而65岁以上人口为425.32万人,占常住人口数的9.24%,高于全国水平的0.37%。据有关单位对全区总人口的预测,我区60岁及以上人口到2020年将达912.8万,占总人口数的18.4%,2030年,将达1274.2万,占总人口的25%,2040年将达1465.6万,占总人口数的28.6%,分别高于全国水平的1.76%、2%和2.08%。

二是我区农村人口比重高,空巢化家庭多、农村老年人照料难度大。2010年我区农村人口的比例高达59.9%,比全国的50.3%高出9.6个百分点,而且我区每年跨县以上转移就业的青壮年农民工约400—500万人,其中约有230—250万人常年在外省务工,致使农村家庭空巢化特别严重,居家老人的照料难度特别大。

三是我区未富先老的问题要比全国严重。我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又是老龄化程度和速度均高于全国水平的地区,加速经济发展和妥善解决养老问题两大任务都极其繁重。只有加快养老产业的发展,激活“银发经济”的巨大商机,才能把两大任务有机地融合起来,既解决养老问题,又加速经济的发展。否则,势必造成两者互相制约的局面,给我区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堪想象的后果。

(一)研制和下发了一系列涉老产业的文件,为全区养老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对老龄工作及养老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早在2002年,就制定下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规划》(桂政发〔2002〕43号)。2003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老龄工作的意见》(桂发〔2003〕2号)。2007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转发了自治区老龄办、发改委、财政厅等11个部门共同报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我区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桂办发〔2007〕57号)。自治区民政厅、人社厅和财政厅、物价局先后下发了《关于扶持我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桂民发〔2007〕162号)、《关于200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问题的通知》(桂老社发〔2009〕12号)、《关于我区福利机构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桂价费〔2010〕328号)。各市党委、政府也根据本市实际出台了一批涉老服务业的文件。这些文件,阐明了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组织领导体制以及老年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服务体系建设、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扶持办法等问题,为加快我区老龄事业特别是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着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养老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

10年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和财政、劳动保障、卫生等职能部门十分注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千方百计提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大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率。到2010年底,城镇职工(包括各类企业职工、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0%,参保人数由2005年末的288.6万人增加到2010年底的449.3万人,增长55.68%,“新农保”试点工作2011年将由原来的27个县扩大到65个县(市、区),覆盖面约达农村人口的70%。参加城镇医保人数由2006年的302.0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935.49万人,参保率达96.54%;参加新农合的农村群众已从2003年(开始之年)的124.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3953.47万人,参合率达96.22%。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待遇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如参保的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2005年的627元提高到2010年的1187元,增加了560元,增长了89.3%;2011年有望提高到1300元;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0%和60%,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职工年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约18—20万元)。新农合最高补偿金2011年7月底已达5万元。所有这一切,都为老年人的养老奠定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也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三)养老产业设施建设初见成效。

到2010年底,全区共累计建成收养性养老机构1474家,拥有床位5.27万张;建有社区养老服务站点397个;全区医疗机构建有康复医学科床位1250张;建有老年大学87所,可容纳37040人同时到校学习;共建有老干部活动中心(站、室)1006个,可同时容纳85797人参加活动。还建成老年门球场、老年气排球场等一批老年人体育设施。

(四)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呈现逐步增强的趋势。

一是国办福利养老机构的改革逐步推开。一方面是县城以上的各种国办福利养老机构,除了保证国家法定无偿供养的人员入住外,逐步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接受社会公众的入住。另一方面,在不改变养老性质的前提下将政府投资兴建的养老机构(已有18家)租赁给社会力量进行管理和运营。二是社会力量对养老产业的投资力度逐步增强。到2010年底,全区共有民办养老机构119家,拥有床位13956张,从业人员2570人。特别是去年以来,一批较有经济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始投资我区的养老服务业。如河池市民营企业家石海杰在都安县城投资兴办的老年人服务中心,总投资8000万元,建筑面积35000平方米,内部设有老年公寓、医疗中心、康复功能室、多功能娱乐室,可同时接纳1500多名老人入住,将提供600多个就业岗位,该项目现已正式营业。而(中国)五行创展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投资30亿人民币,在扶绥县城郊兴建一个面向国内外老年人的“中国乐养城”,项目包括老年养生公寓、老年专科医院、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特色商业等。建成后,可满足国内外13000老人入住养老,另外配套2000个子女探视床位的宾馆,2500多名工作人员居住的宿舍。这个特大型的养老项目已于2011年10月18日正式开工建设。

(五)经过努力争取,2011年国家已把我区列入全国社会化养老服务试点省区,中央一次性拨款5000万元。

(六)涌现了一批养老产业的先进典型,积累了一些发展养老产业的宝贵经验。如广西(南宁市)重阳老年公寓,入住老人突破500人,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单位”;桂林夕阳红养老中心,拥有养老床位200多张,先后荣获“全国养老十大标杆示范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柳州市老人康乐园,拥有养老床位400张,被中国老龄委评为“养老服务十佳单位”,康乐园负责人黎波波也荣获“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十大杰出人物”称号。他们成功的共同经验是:当地党政领导和主管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是民办养老机构得以发展的保证;医(疗)、养(老)结合是发展社会化养老服务业最有效的途径;优美的环境、灵活的运行机制、高素质的服务队伍、完善的服务功能、优良的服务质量则是养老机构得以发展成功的必备条件。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世纪头10年,我国养老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区能取得这样成绩是极不容易的,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特别是各级民政、人社、卫生、老龄等部门,在极为有限的条件下做了大量艰苦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功不可没。

(一)产业规模还比较小。

一是产业体系不够完整,提供的产品品种不多、数量不大。在养老产业众多的行业中,目前我区稍具规模的只有养老机构服务业、老年教育服务业和养老商业保险业,其余行业都是零零碎碎地从属于为全体社会公众服务的各个行业之中,所占比重和产出能力都极低,又缺乏为老服务的特色,无法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老年人康复保健业、老年人生活用品制造与营销业、涉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业等三大行业,市场潜力极大,但行业发展缓慢,机构和人员不足,致使老年康复保健、文体娱乐、老年用品的供应、法律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产出极少,不但老年人众多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也极大地限制了养老产业的规模和效益。

二是养老机构的服务与形势要求差距较大。第一是养老机构总量少、单个规模小。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为例。江苏省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5500家,湖北省有1780家,而我区只有397家。再以收养机构为例,湖北省共有收养性机构2313个,养老床位18.6万张,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41.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3.32张;河北省养老机构有924家,养老床位18.95万张,平均每个养老机构有养老床位205.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0.29张。我区虽然有1474家收养性的养老机构,但实有床位只有5.27万张,平均每家养老机构只有35.75张,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仅为8.72张,与民政部关于“十二五期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0张”的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第二是服务对象人数还比较少。全区约有250万老年人居住在城镇社区,但据统计,享受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服务的老人约10万人,仅占4%;按照入住机构养老的老人通常占老年人口的3—5%算,我区入住机构养老的老年人数约18万—30万人,但我区目前养老机构的床位只有5.27万张,即使入住率100%,也只有5.27万人,仅占应入住老人总数的18%—29%。

三是从业人员少,整体素质偏低。据民政部门初步统计,2010年底我区各种养老机构的从业人员为7802人。加上2011年养老机构新增加的从业人员和分散于家庭和医院照顾、陪护老人的护工,全区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应在10000人以下,而且大部分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书。

四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不够显著,由于产业体系不够健全、提供的服务产品少、服务对象覆盖率低、服务质量一般化、从业人员又不多,养老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不够显著。

(二)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

以机构养老服务业为例。从投资来源看,目前我区1474个收养性养老机构中,有1355个是政府投资,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则100%为政府投资兴建;从入住机构养老的人员身份看,政府负责无偿供养的人员约占50%,社会公众的入住比例还比较低;从从业人员的性质看,国办福利院等国家事业单位的职工和由民政部门出钱聘请的服务人员约占60%,企业用自有资金招聘人员的比例还不高;从营运收费看,无偿、半无偿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约占60%,由物价部门进行价格调控的低偿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约占20%,完全由市场自行调节的有偿服务的养老机构和服务项目约占20%。

(三)农村养老产业还没有发展起来。

我区农村老年人口约360万,占全区老年人口60%左右,加上空巢化家庭特别多,农村养老产业亟需发展。但目前我区农村中,尚无一家社会化、有偿性的养老机构;各乡镇敬老院供养的仍然全部是国家法定无偿供养的对象,还未能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对其它农村老人开放。

(四)民办养老机构困难较多。

一是用地难。一方面受用地指标限制,土地落实困难。如已在扶绥开工建设的“中国乐养城”虽然是我国养老产业目前投资最大、项目起点最高的项目,国家老龄办和扶绥县委、政府都大力支持,但由于用地指标有限,历时两年,至今用地问题仍未能完全落实。其他民办养老机构同样遇到类似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用地价格过高而无法接受。目前我国用地类别中没有养老用地这一类别,养老用地只能按商住用地供应,通过挂牌竞买。如此一来,养老机构根本无法与房地产商竞争,只好望地兴叹。

二是用工难。目前我区尚未建立统一的就业培训基地。民办养老机构用工只能从社会上零散招聘,然后再自行培训。不仅增加了工作难度和成本开支,更重要的是培训质量不高,而且不少服务人员刚培训熟悉工作不久,又因工作辛苦,待遇低等问题而辞职不干,从而使养老机构陷入招聘—培训—辞职—再招聘—再培训—再辞职的恶性循环之中。

三是开展工作难。绝大部分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不能获得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享受医保待遇的老人不能在入住的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刷卡”消费,不但增加了入住老年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医的难度,也提高了养老机构入住的门槛,导致了“客源”的流失;由于缺乏全区统一制定实施的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规范标准,无法规范养老机构与被服务对象双方的责、权、利,养老机构常常因为入住老人自己造成的意外事故而受到老人亲属的围攻、辱骂、索赔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加快发展养老产业”尚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相当一部分党政领导,对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有的甚至认为养老产业与经济发展无关,反而会耗费政府大量财力,因而主动推进不力;一些与养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职能部门领导,对发展养老产业过程中,本部门应承担的工作职责还不甚明了,缺乏主动介入、主动参与的意识;作为养老产业投资主体的社会力量对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和优惠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投资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干部群众仍然把老人入住养老机构视为儿女不孝,不愿意把亲人送进养老机构养老;部分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年人,认为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低人一等,即使失业在家也不愿到养老机构工作。

(二)养老产业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和老龄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

以养老服务业为例。未富先老和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是我国老龄工作的两大特点和难点。这两大特点和难点决定了我国养老服务业必须以社会化、市场化为主。我国数千年来形成的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业态,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和老龄化社会对养老业的要求。必须加大力度,推进这种传统养老业态向社会化、市场化为主的新的养老业态转换,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千方百计提高它们在养老业中的比重。然而,在新世纪的头十年,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区在这一方面推进的力度还较弱,养老的主体仍然是以家庭为主、政府为辅,而社会力量、市场作用等则微乎其微,致使养老服务业体制僵化、机制不活、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从而限制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效益。

(三)政策法规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优惠的政策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养老产业得以发展的巨大助推器。但目前我区养老产业方面政策法规建设与养老产业发展的要求明显不相适应。一是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由于缺乏刚性约束,投资者要真正在我区兑现很不容易。二是我区出台的优惠政策覆盖面还稍欠宽广。只有对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而涉老人力资源开发、老年用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老年人医疗康复保健等其他涉老行业,未出台扶持政策。三是已经出台的优惠政策中,有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够强(如土地使用的政策),对投资者吸引力不大;有些优惠幅度较小,如对民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补贴,补贴标准低(分50—100张床位、101—149张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三个档次,分别给予每张床位一次性补贴2000元、2500元和3000元)、兑现时间长(3年),对投资者的'激励作用不大。

(一)加强舆论宣传工作,形成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共识。

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和各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发展养老产业的重大意义、巨大商机和优惠政策,使全社会对发展养老产业逐步形成共识。特别是要使各级党政领导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养老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让政府的各职能部门,特别是要让民政、财政、发改、土地、城建、规划等与养老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部门领导明了本单位在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职责,增强主动参与的意识;要让各种社会力量、民间资本了解养老产业的巨大商机和优惠政策,增强对养老产业投资的信心和决心;使广大群众认识把老人交由养老服务机构照料,是新时期儿女尽孝的一种新形式,对老人和儿女都有好处,消除各种疑虑;大力宣传和表彰养老产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形成“敬老光荣、助老得福”的社会风尚,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主动参与发展养老产业的思想氛围。

(二)编制好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建议自治区政府尽快组织力量,编制好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区发展养老产业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从而更好地指导全区养老产业的发展。建议编制规划时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既要遵循养老产业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我区的区情特点,使我区的养老产业走出一条符合区情的发展路子。二是要注意体现协调发展的原则。养老产业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水平相协调,注意把握好发展的规模和高、中、低各种消费档次的空间布局,避免供大于求和供不应求同时并存,造成社会资源的低效利用。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养老产业必须具备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源之间的相互协调,防止因某种资源的供给不足而导致产业链的脱节。特别是无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还是小区建设规划,都要明确老年公寓、老年医院、老年大学、老年文化活动中心、老年特色商业等涉老用地,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三是要把养老产业的发展规划纳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利于统筹考虑解决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三)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促进养老产业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是要着力推进“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业态向“社会化养老”为主的新型养老业态的转换。努力扩大对国内外的开放,实施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和引导区内外、国内外的社会力量进入我区养老领域,兴办各种商业性的涉老服务机构,为广大老年人提供各种各样的有偿服务。通过众多的商业性的涉老服务机构及其丰富的服务产品、良好的服务质量和并不昂贵的服务价格,并辅之以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和推动,使社会大众逐步认识并接受社会化、有偿性的养老,使这种新型的养老模式逐渐成为我区的主流养老模式,从而实现由“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业态向社会化、有偿性为主的新型养老业态转换。

二是进一步深化政府养老投资体制改革。建议今后我区各级政府不再兴办或尽量少办专门供养“三无”人员、“五保”老人和优抚对象的国有独资的养老机构,改由政府向商业性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由商业性养老机构代政府供养这些老人。把原来用于建设国有独资养老机构的资金用于对民办养老机构的扶持,使出台的扶持政策更有“含金量”,更具有吸引力,以激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产业,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局面的形成。

三是进一步深化现有国有养老机构的改革。要按照“国有民营”、“托管”、“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对国有养老机构进行改造,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和运行机制。暂时未具备改造条件的,也要进一步搞好国办养老机构内部的改革,赋予国办养老机构经营用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行政领导负责制,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和绩效评价制度,以及按劳分配和股份分红等多种分配方式,使国办养老机构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内部运行机制,激发生机和活力。要积极引导,大力扶持国有养老机构实行“三大转变”,即从单纯的为“三无”人员、“五保”老人和优抚对象服务向为“三无”人员、“五保”老人、优抚对象和全社会公众服务转变;从单纯供养模式向供养、医疗、康复、教育、娱乐等全方位服务的模式转变;从单纯的服务向服务、经营一体化方向转变。通过改革,使国有养老机构的所有制性质、运行机制、服务对象、服务模式和运营业务都发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根本性变化,成为养老产业中重要的一部分。

四是强化城乡养老统筹工作。在加快发展城镇养老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产业养老问题。建议改变目前在农村千篇一律地由政府兴建“五保村”集中供养“五保”老人的做法,借鉴河北等先进省市的经验,鼓励农村中的经济能人和外出务工人员充分利用农村已建成的7000多个“五保村”和其他闲置房舍,在本乡、本村投资兴办“家庭养老院”、“老年服务中心”,通过低偿服务方式回报乡亲邻里,并代政府供养“五保”老人(政府为这些五保老人购买服务),政府则在物质上给予扶持、在精神上给予荣誉,鼓励他们辐射周边、连锁经营,就近安置和服务更多的农村老人,使广大农村老人既能享受到政府的关爱,又能在乡情亲情较为浓郁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通过上述举措,使我区养老业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社会化的格局。

(四)努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强养老投资能力和个人养老资金能力。

拓宽投资能力方面:

一是进一步加大争取力度,争取得到中央政府的更多支持。

二是根据我区经济发展状况,逐步增强我区财政对养老产业的投入。

三是千方百计扩大福利彩票发售量,筹集更多的福彩公积金。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合理布局福彩发售网点,加强宣传鼓动,强化发售网点的内部管理,大幅增加福彩发售量,从而分成到更多的公积金用于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四是制订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和利用国内外资金发展我区养老产业。

五是通过优惠政策和荣誉鼓励,引导各种社会组织、慈善机构和个人向养老机构捐赠或提供无偿服务。

拓宽个人养老资金来源方面:

一是继续加强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大社会保险的宣传发动,特别是“新农保”、“新农合”的宣传发动,做到应保尽保,扩大两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并加强基层征缴网络队伍建设,强化征缴工作,确保足额缴交、足额支付。

二是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实施企业年金制度,增强企业职工的资金储备。

三是大力鼓励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参加个人储蓄、商业养老保险。建议在全区推广柳州市实施城镇职工住院附加保险和学生儿童补充险的经验,增加个人养老资金能力。

四是逐步探索“以房养老(逆按揭)”、“以地(地租)养老”等新的筹资途径。

(五)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和服务规范,为养老产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是实施优惠的税费政策。要切实贯彻落实全国老龄办、国家发改委、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10部委联合下发的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文件规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此基础上,建议自治区对社会养老机构免征或减半征收教育附加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新建房屋产权登记费、有线电视初装费、自来水和管道燃气按民用价格标准收费。

二是出台关于涉老机构用地问题的优惠政策。建议自治区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原有的国有疗养院所、培训机构、国有企业充分利用闲置的宾馆、招待所、托儿所、学校等兴办养老产业,以减少对用地指标的挤占。建议在商业用地指标中切出一块作为养老用地,明确规定这些土地只能用于涉老项目的建设用地,而且必须是专业的涉老机构(如养老机构、老年康复保健机构、老年护理人员培训机构、老年用品研发生产营销机构等)方能参与竞标购买,以避免涉老机构与房地产商一起竞买用地,使地价飙升而最终无法落实养老用地。

三是出台涉老人力资源开发的扶持政策。包括:鼓励高等院校开设涉老专业,为养老产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级人才的政策(如:对开设涉老专业的院校给予新增专业补助经费等);鼓励各级职业技术学校或医疗机构大力开展养老护理人员业务培训的政策(如:把这些学校或医疗机构纳入人社部门的职业技术培训基地,使其能够使用人社部门掌握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费等);提高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经济待遇和政治地位,使其安心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如:在养老机构从事服务工作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大力表彰和奖励优秀的养老护理人员等)。

四是出台方便老人就医的政策。针对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就医难的问题,制订养老机构医疗室建设标准。养老机构收养的老人,在达到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的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就医所发生的费用,可在养老机构内部医疗室按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并积极理顺各种关系,逐步推行全区“一卡通”。

五是建立和完善养老产业机构管理制度,促进养老产业机构的规范运营。建议自治区及早组织人力,制定我区《养老产业机构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养老机构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等法规性文件,促进养老产业机构的规范运营,也为对养老产业机构的监管提供法制依据。

(六)抓好示范。

建议自治区分别在我区相对发达城市,沿海城市和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桂西各市等不同类型的城市,各选择1-2个示范点,同时鼓励各地市也抓1-2个示范点,在养老产业设施建设、服务项目开发、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对象的扩充等方面,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促其上规模、上水平,使全区养老产业学有榜样、干有目标,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

(七)重点抓好下列行业的发展。

一是科学发展各种养老模式的综合服务业

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业。首先要逐步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由政府行为为主向市场行为为主的转换,逐步实现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具体运作。其次要加大投入,大力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如老人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日托老人照料场所、卫生室等等)、信息平台建设(如老人家中的呼叫服务系统、紧急救援系统等,千方百计扩大居家老人入网数量和加盟商数量)和服务队伍建设(如养老服务站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医务人员等)。三要努力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站服务项目,如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包括饮食起居的照顾、环境卫生清洁、代为购物等)、医疗保健(为老人提供预防、医疗、保健、护理、康复、心理咨询等等),文化体育娱乐(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近距离旅游等),通过服务功能的完善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吸引越来越多的居家老人,达到扩大服务覆盖面的目的。

适度发展机构养老综合服务业。要实施优惠的政策,大力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兴办环境优美、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上乘的以中端服务为主的养老机构,为入住老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以增强对老人及其亲属的吸引力,使这些老人放心入住。

充分发挥我区生态美的优势,做大做强异地养老服务业。建议自治区政府选择全区生态环境、自然风光、气候条件都特别好的地方作为异地养老基地,高起点地编制好发展规划、大力完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并实施优惠政策,引导区内外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上规模、上水平的、功能完备的养老服务机构,发展集居住、文化娱乐、度假疗养、休闲养生、商业服务和意外保险于一体的面向国内外的提供高端服务的大型异地养老机构,把生态保健、医疗保健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吸引国内外老人前来养老。

二是大力发展老年医疗康复保健业

一要大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挖掘内部潜力,扩大康复保健业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康复保健需求。二要大力鼓励各级医疗机构,充分发挥自己拥有医疗技术的优势,走“医养结合”的路子,通过股份制或股份合作等形式与各种社会力量、民间资本联合兴办养老服务机构,把医疗业务从医院向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延伸,使各种社会资源优化组合,既满足广大老人方便就医的愿望,又拓展了自身业务、增加收入。三要大力扶持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的内部医疗室建设,强化对医疗设施、医疗技术的投入,使其获得基本医疗执业许可证和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资格,使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的老人能在这些内部医疗机构中“刷卡”消费。

三是大力发展老年文化娱乐业

一要继续大力鼓励发展老年大学和老年广播、电视、网络及函授教育,为老年人提供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知识;鼓励出版部门组织出版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二要鼓励发展老年文化活动中心,由社区养老服务站点或养老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老人开展与老年人相适宜的各种文体活动,如书法、桥牌、棋类、歌咏、文艺表演或钓鱼、养花、盆景栽培、太极拳(剑)、气排球、门球、近距离旅游等,满足老年人社交、娱乐、健身的需求。三要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和养老机构开设适合老年人的小工艺车间、小农场,让有兴趣的老年人在这些小工艺车间和小农场开展他们各自喜欢的制作或生产,自娱自乐,得到充分的满足和愉悦。

四是大力发展养老人力资源开发业

一要鼓励我区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增设老年管理学、老年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老年营养学、老年用品开发学等专业,为养老服务输送更多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的高级人才。二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职业技术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有偿服务的原则,大力开展养老护理员的培训,为各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养老机构输送更多的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养老护理员。三要通过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宣传、发动、组织各界人士定期、不定期地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无偿服务,逐步形成养老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服务队伍。

五是大力发展老年用品供应业

一要鼓励房产商大力开发老年住宅用品,向老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住宅用品,如无障碍设施住宅用品、具有看护性质的住宅用品,能和家人共同生活(二代居)的住宅用品等;二要鼓励工商企业大力开发更新换代老年人日常生活用品,如可报警的床、椅,具有特色功能的便凳、拐杖以及适合老年人的食品、保健品、药品、服装、被褥等;三要鼓励创作、出版、生产等部门大力创作、出版和生产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电子玩具,可与老人对话的机器人,电子宠物等。四要合理布局老年用品经销网点,开设老人专用品商店。

(八)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建议将加快发展养老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民生工程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提到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列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目标计划和考核范围;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范围。

二是建议加大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投入,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政府对养老产业的投入,重点用于产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等)建设、大型或特大型养老项目基本设施建设补助、高龄老人和低收人老人的养老补贴、以及兑现各种优惠政策所需要的费用开支,等等。

三是建议进一步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责任。如宣传部门要加强养老产业的宣传教育,营造发展氛围;发改部门要牵头编制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对重大发展项目优先立项;财税部门要加强对优惠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确保国家和自治区对养老产业的优惠政策得到落实;民政部门要加强对养老产业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社会保障部门和卫生部门要进一步抓好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工作;土地部门要优先安排养老产业用地;城建部门在审批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项目时,要确保养老产业所规划的建设项目得以落实。

四是建议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推进力度。要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养老产业的工作汇报,召开养老产业发展情况通报会,现场会和经验交流会,肯定成绩,表彰先进,寻找差距,制订措施,不断推进养老产业发展。

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调研报告

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工作、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意义重大而且紧迫重要。按照省委党建办的部署和要求,我们及时组建调研专班,采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调研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活跃性。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将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如采取“银行+协会+农户”捆绑式信贷模式,为镇40多户养鸡户贷款320万元,有力推动了该镇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代办点的目标,构建了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已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1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15个,村便民服务点116个。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畜禽、水产、蔬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1家,带动农户12万户,年营销额达13.6亿元。

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走正规化发展道路,争取市场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林尾裕波兴隆棉花专业合作社、彭场禾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等26家专业合作社经工商部门注册成功。此外还有昌湾养殖协会、大武牧业协会等一大批农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注册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

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种植、养殖营销服务,而是逐步扩展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方文秘范文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镇今年新成立的金汇农机合作社,共有8个农技大户入社,从购种、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全机械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机散户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问题,又降低了农机服务价格,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服务主体实现多样化。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服务组织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不仅有种植户的参与,也有运输、销售大户的参与;金汇农机合作社既有农机大户的参与,也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参与,还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汇化工有限公司的参与。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农企双赢。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推进部门资源整合。加大农业、科技、商业、交通、财税、金融等有关涉农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引导其自觉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大合唱”,同心协力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具体来讲,就是要把单项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系列性服务,把产前生产资料、生产资金供应、产后销售、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农村工作网为载体,围绕农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以及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数据库,及时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

2、以服务均等、成果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体系。“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等不得。应从群众最急迫、受益最直接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抓起,从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积小变为大变,积小胜为大胜。一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牢固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先行意识,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仙洪试验区的示范效应,重点建好百里网箱养鳝经济圈、4万亩优质稻和1万亩吨粮田三大特色板块,以特色板块促进农民增收。围绕三大板块建设,抓好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产基地建设,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把产业板块的现代格局做出来。加强产业通道建设,把仙洪线打造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经济大动脉。二是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

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技能就业计划”等转移培训项目,做好市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专项治理。把农村污染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和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张沟等地的水产生产就做到了“养殖过程有记录,投入品有规定,养殖程序有规范,销售产品可追溯”,产品免检进入韩国市场,成为出口备案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排放和扩散,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扶持全市各个乡镇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

社会养老服务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xx市与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近年来,xx市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老龄化程度加深,未富先老、空巢留守、高龄化、失能化等特征明显,养老形势严峻。尽管“十一五”和“十二五”中前期,xx市养老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托底养老保障得到加强,居家养老开始起步,老年文化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市、县财力有限,投入不足,管理服务理念滞后,专业人才匮乏,导致xx市养老服务业水平不高,层次较低,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切实解决制约xx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笔者认为,应抓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35号)文件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做好养老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布局。一方面,应加大公立养老机构的建设,健全完善财政投入、统筹城乡、人才培养、老年文化建设等制度机制,打造一流的养老服务软环境。另一方面,应结合xx市红色旅游和良好的自然地理气候资源,大力发展以“避暑游”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业产业集群。坚持“两条腿”走路,逐步形成养老事业科学发展格局。

一、xx市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一)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按国际通行标准,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即进入了老龄化社会[1]。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贵州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总人口数的比重为8.21%,据此可以判定,贵州省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xx市是本次抽样调查的一个样本,可认为,xx市与全省同步进入老龄化社会。笔者收录了-四年全市老龄人口的相关数据(表一),从表中可以看出,到20,全市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逐年增加,且老年人口增长率较高,60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7.9%,65岁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9.2%。从xx市2010-2013年老龄人口统计柱状图(图1)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人口变化走势。

(二)未富先老形势严峻。据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要超过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资料显示,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左右[3]。我国东部发达省份广东省于20进入老龄化社会[4],同期广东省全省生产总值21701.28亿元[5],按年底汇率计算,折算为2689亿美元,人均gdp约3000美元。2005年,xx市进入老龄化社会时,gdp按不变价格计算仅742亿元人民币[6],折算为92亿美元,人均gdp仅1268美元。由此可见,在人均gdp较低时,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养老形势异常严峻。未富先老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首先,随着人口结构走向老龄化,人口红利消失,阻碍了xx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其次,养老负担的加重,倒逼财政增加投入,影响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再次,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难以得到有效的照料,老年人群体不安定因素增加,社会风险加大。

(三)空巢留守较为普遍。xx市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地,外流户籍人口较多,忽略少数外地户籍人口常住xx市的情况下,可得到公式:外流人口=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按此公式计算,xx市至2013年外出流动人口数,分别为102万人,123万人,150万人,161万人,159万人,164万人。根据贵州省统计局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全省外出流动人口中,15岁至50岁人口人口占80%以上[2]。如果再加上51-59岁外流人口,可判定,xx市外流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数量几乎可忽略不计。由此可见空巢和留守现象之严重。与空巢化一样影响养老因素的,是家庭的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这主要是由三个原因引起的。一是家庭的不断细分。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化,社会人个性差异越来明显,利益诉求多元化,家庭聚合力降低,家庭规模变小。从笔者的经历发现,现在很难找到四世同堂的家庭,家庭人口超过6人的也少之又少,从统计数据上看得更清楚,从20至2013年,xx市户籍人口户均人口数从3.63逐年下降至3.3(表二)。二是少子(女)化。导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控制了人口的增长,另一方面,社会逐渐迈向现代化,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孩子的抚养成本倍增,抑制了家庭生育子女的需求。三是家庭伦理的变迁,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异地置业的需求增加,加之房价物价的上涨,中青年承担了较重的生活成本压力,不但难以向老人们“输血”,可能反而需要老人们接济,老人逐渐沦为家庭的“剩余价值”提供者,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有反向为“养老防儿”的趋势。事实上,空巢化也是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集中体现,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使得很多老人失去家庭的庇护,直接裸露于社会发展变革风险冲击之下,扶养赡养、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料等,必然需要更多的社会公共服务来补偿。

(四)高龄化、失能化比例较高。xx市高龄人口数量大,比例高,且高龄化绝对数量逐年加大(表三),xx市2010-2013年75-79岁年龄段老年人口分别为103329人,121949人,133444人,145961人,这些老人在5年内将全部进入高龄,老年人口加速进入高龄化。xx市失能半失能老人的估算,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估算方式:一种是根据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出的比例估算,20年末全国城乡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占总体老年人口的19%[7],按此比例计算,则2010-2013年xx市失能老人分别为17.6万人,19.6万人,20.1万人,21.7万人。另一种估算方式是将失能半失能老人简单地统计为80岁以上老人和60-79岁残疾之和,按此种估算方式,2010-2013年xx市失能老人分别为12.6万人,14.1万人,14.7万人,17.6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5%,13.7%,13.9%,15.3%。不论按哪一种计算方式,xx市失能半失能老人都数量大、比例高,从变化趋势看比例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

(一)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是xx市社会养老事业发展的一块短板。以来,xx市在省民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市县政府加大投入,加快了各类养老机构建设的步伐,全市共投入资金8.6亿元,其中,省级2.5亿元,市级1.2亿元,县级4.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敬老院210所(实现全覆盖),建成后床位可达2.47万张,加上其他养老机构1460床位(福利公益性养老院2个,床位数55张;老年公寓5个,床位数494张;民办养老机构8个,床位520张;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6家,床位391张)。另外,争取中央投资2300万元,用于实施xx市社会福利院老年养护楼(300张床位)和xx区养老服务中心(200张床位)项目。20在建项目建成后,xx市总床位将达到26380张床位,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3.87张。

养老服务社会化问题的调研报告

**是我国进入老龄社会较早的城市之一,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10年左右。以铜梁为例:据统计,我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1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4%,比全市高1.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4.7个百分点。老年人每年以6%的速度持续增长,已提前10年达到全国老龄化水平。全县有空巢老人8万余人,占全县老年人口的52%。老龄人口总体呈现出规模大、增速快、空巢老人多的特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家庭小型化、空巢化以及年轻一代面临的巨大社会竞争,单纯由政府提供机构养老已不能满足养老需求,实施养老服务社会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养老服务是指为满足老年人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为其提供的服务。养老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服务对象和服务提供主体的社会化转变,不再是原来单一的政府福利供给方式,它是养老事业的发展方向。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主体多元化。打破由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投资兴办社会化、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传统养老模式主要由福利机构向“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等特殊人群提供养老服务的局面,面向全社会老人并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情况,实行有偿、减负或无偿等多种服务。

(三)运营模式多样化。改变以往养老福利机构全部由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引入政府投资建设,委托专业化管理,政府不投资建设而补贴部份入住老人费用;民间投资建设,按照市场化模式运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四)服务形式多样化。通过拓展养老机构社区服务等服务项目,增加如托管、心理咨询、康复治疗等各种养老服务,为家庭提供支持。

(五)服务参与公共化。养老服务网络的构建,除了政府的主导和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外,广大志愿者的参与也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支持,特别是在社区养老服务中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通过互帮互助为老年人提供便利,而且还有利于加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一)全面落实各项养老政策。我县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社会养老工作摆在民政工作的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抓好五保供养、高龄补贴等政策的落实。全县现有五保户2599人,城市三无人员1754人。自2012年10月起,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由原240元/人·月调整为270元/人·月,城市三无人员供养标准由原370元/人·月调整为415元/人·月,均达到市政府规定的供养标准。全县1686名90岁以上老年人每月按时领取了高龄生活补贴,其中,90—99周岁老人每人每月200元,百岁老人每人每月400元,补贴标准居全市前列。

(二)统筹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2010年,筹集资金1500万元修建铜梁县福利中心,采取慈善损赠、市级支持、自筹等方式,筹集资金940余万元,新建了土桥、二坪、安溪、白羊、蒲吕、围龙敬老院;年,投资690万元,新建少云、安居和石鱼3所敬老院,扩建高楼敬老院;目前公办养老机构74所,共有床位2400张。同时,鼓励发展民办养老机构。目前民办养老机构共6所,有床位800张,入住率达90%。我县还建成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所。

(三)顺利推进社区养老。2011年以来,我县相继建成巴川街道正街、和平、龙山、东方4个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所,为老年人提供文体娱乐、培训和免费体检等服务。2012年,又在8个镇街各选定1个社区或村作为全县社区养老示范点建设,建成10个星光老年之家和12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为老年人开展健康娱乐活动提供了阵地保障,为20前实现全县50%的村、100%的社区建成社区养老服务站做好示范、引领。

(四)多举措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管理。敬老院实施“268”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敬老院的组织建设和日常管理。对民办老年公寓实施“两规范一标准”(即: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每年对全县老年公寓和敬老院进行全面检查,加强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监管,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每年选送部分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到市局进行培训,县民政局每年采取参观见学、集中培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三是提高从业人员待遇。2010年以来,两次提高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待遇。从207月1日起,按院民50人以上、20人-50人(不含)、20人以下(不含)的院长,每月工资分别由1200元、1000元、1000元提高到1470元、1365元、1260元,敬老院炊事员、护理员由900元提高到1155元。今后,建立与最低工资标准联动机制,从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我县最低工资标准生效之月起,以上四类人员分别按最低工资标准的1.4倍、1.3倍、1.2倍、1.1倍调整工资待遇。四是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全县组织志愿者队伍500余名联系了306名空巢老人,在农村实行了邻里亲友结对帮扶空巢老人的制度,定期看望、生活照料、解决纠纷等,极大地发挥了社会的关爱,提高了老人对社会的认可度。

(一)法规政策滞后,配套政策难落实。当前对养老服务机构管理的法规如《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等大都是19至20期间制订发布的。自2000年国家提出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思路以后,从上到下相继出台了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去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扶持发展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意见》(渝办发〔2012〕252号)。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涉及的单位多,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兑现优惠政策的难度比较大,主要表现在落实土地难、享受补助难、审批时间长,严重制约了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

(二)布局规划随意,投资回报周期长。地方政府对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缺乏统一整体的规划,没有具体的网点布局,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点、数量、规模等方面的随意性比较大,致使民办养老机构的建设与发展比较零星,没有统一的标准。另外,养老服务业初期投入较大、服务成本较高、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经营风险较大,致使投资者思想顾虑较大,投资积极性不高。据测算,新建养老机构平均每个床位要投入3万元(不含土地费),办一个100张以上床位的养老机构投资要300万以上。目前的补助标准是:新建100张床位以上且符合条件的每张给予4000元的补助,租房新建且租期在5年以上办50张以上床位的每张给予1000元的补贴,补助标准很低。

(三)服务内容单一,从业人员水平低。目前,社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仍侧重于生活起居、日常护理,而对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法律维权等其它项目的服务重视不够,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层次需求;从业人员大多以临时招聘为主,未经专业培训,边干边学,同时因为待遇不高、劳动强度大、社会偏见等原因,专业的养老服务从业人才引不起、留不住,从业人员流动频繁,工作稳定性不高。

(一)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是要制定科学系统的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站在养老产业化的高度,以适度普惠为目标,建立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基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覆盖城乡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总体规划。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刚性指标,统盘考虑,同步实施。二是要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根据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规划好养老机构、养老设施的整体布局,在土地划拨、建设标准设置等方面进行宏观考虑,项目设施要纳入地方城乡建设总体规划,项目用地要纳入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多方筹措资金,保证项目如期实施。三是要细化各项指标,分步实施。政府要积极承担养老事业的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建立养老事业考核激励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考核指标。

(二)政策层面给予足够支持。要结合实际,制定出台操作性很强的相关配套政策,不断丰富和扩大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政策体系。可以考虑制定为民办养老机构服务人员购买公益性岗位、提高床位补助费。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帮助落实优惠政策,在审批、各种手续办理等方面建立绿色通道,对有关手续费用给予减免。

(三)拓宽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资金投入上对养老服务机构配套设施予以倾斜,逐年增加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性、示范性的社会养老机构。同时,积极动员民间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以投资、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参与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社会养老投资难的问题。

(四)积极鼓励居家养老。居家养老是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一种养老方式,是今后老龄化社会的一种主要养老方式。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充分发挥社区在居家养老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可由所在街道解决活动场所,市、区(县)两级财政补助必要的开办资金。同时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募捐,用于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以适应居家养老服务发展需要。二是完善社区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服务平台,其基本功能要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需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社区老年娱乐活动中心,提供菜单式的服务;要整合现有养老资源向社区延伸,开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收附近社区的老年人;结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新、扩、改建,探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型的养老机构,既满足社会对托老机构的需求,又实现医疗机构非卫生渠道的床位扩张和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完善。三是推进农村老年公寓建设。政府要予以鼓励和支持,出台具体扶持政策,在土地、规划、消防以及财力方面制定相关规定,在土地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可以划拨方式供地;在规划方面,对发展养老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在审批上予以支持;在财政方面,对村办老年公寓给予资金补助,以推动农村老年公寓的建设。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

为认真做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xx〕35号)的贯彻落实工作,及早研究具体实施办法,按照市政府领导批示精神,经市民政局研究决定,于20xx年11月6日启动了对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研。本此调研采取普遍调研、抽样调研和典型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入户问卷,调查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全市共抽查了10个县区,24个城镇社区,51个行政村,成功访问了19048位老人。

(一)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经过逐村逐户普查统计,全市60岁以上老人41.6166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3.73%,其中农村老人24.54万人,城镇老人17.06万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的59%和41%。通过对比分析,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呈现“一快二化三多”的状况,一快就是增长快。年增长速度为3.2%,预计到20xx年,将达47万人,约占总人口15%以上。二化是指高龄化和空巢化,我市70岁以上高龄老人19.25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6%;由于我市主要以劳务输出为增收项目,农村“留守老人”达12万人,城市“空巢老人”5万人,分别占到全市老年人口的29%和12%;三多就是贫困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多。全市“三无”老人2525人、“五保”老人50633人、贫困老人41664人,三类人员共占老年人总数的21%;失能老人12488人,半失能老人21626人,分别占老年人总数3%和5%。

(二)养老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民生为本,积极构建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城乡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已有50299位企业离退休职工和城镇其他就业职工按月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347292位老人按月领取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70周岁以上高龄补贴有序发放,全市享受高龄补贴老人192514人;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更加规范,惠及全市8.5万老年人口;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全面实施,18104位老人享受到了每年1200元的计划生育奖励扶持资金;“五保”和“三无”老人供养政策不断完善,农村敬老院建设全省领先,全市已建成敬老院200个、社会福利院5个,共有床位25860张,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了61.5%;养老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建xx县级老年公寓4个,民办老年公寓3个,社会化养老床位达到了1640张;居家养老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农村幸福院建设试点取得明显成效;养老惠老、爱老助老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进入常态;各职能部门都能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加大养老保障投入,老龄事业步入了良性发展态势。

(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基本规范。

目前,全市200所敬老院、5所社会福利院和7个社会化老年公寓,由机构编制部门批准为事业单位的144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6个,落实管理服务人员编制250人,聘用服务人员2198人,50%达到持证上岗;管理及服务工作人员工资逐年提高,达到了2300元/月;集中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每人达到1200元/年。同时,各级敬老院积极开展以院养院、以副补院工作,基本保障了入住院民的生活水平。

从调查问卷分析看,作为贫困地区,我市老年人整体经济收入低,自我保障力差,全市有基本工资保障的老年人75646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8.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干部25347人,企业离退休职工27090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3209人,81.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创收或子女供养。

(一)服务需求多样。

由于老年人的收入差距、居住地域、家庭情况不同,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多种多样。从问卷的19048位老年人回答的情况看,15619人选择居家由子女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82%;1905人选择社区养老,占被访问老人的10%,1524人选择机构养老,占被访问老年人的8%。因受传统观念影响,只要是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的老人都习惯住在家里由子女赡养,希望村(社区)能经常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身体一般,子女又不在身边的老年人,最需求的是村(社区)能提供上门送餐、日间托老、家政服务、服务热线、文化娱乐和上门看病就医服务;真正需要机构养老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家庭困难老人。从调查的1.9万老年人的反馈情况看,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开展助餐、家政、医疗护理、日间托老、呼叫热线等便民服务有需求;对社区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社区老年文化活动有渴盼。

(二)能承担养老费用不高。

从调查情况看,老年人及老年人家庭能承受机构养老费用20xx元以上占被访问老年人10%,主要是本人有离退休工资或子女条件较好的老人;21%的老年人能承受的机构养老费用在1500元左右;69%的老年人只能承受1000左右的机构养老费用,特别是农村没有固定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生活困难老人,承受费用均在1000元以下;对居家上门服务能接受的服务费用是10元/次。

1、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我市41.6万老年人口,仅有7所不足20xx张床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以安康城区为例,5.1万老年人,仅有一所容纳30人的低标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而大量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社区为其提供上门送餐、医疗护理、家政料理,呼叫热线等服务,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开始探索,投入方式、服务内容、运行模式、管理办法还不成熟,能为老年人提供的服务十分有限。

2、养老服务机构功能单一,覆盖面窄。我市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容量大、高规格的敬老院,但敬老院对入住老人要求必须是生活自理的“五保”老人,且配套设施简单,服务单一,以吃住为基本保障,而留守老人、贫困老人、失能和半失能等社会老人本身无条件入住,而另一方面敬老院配套功能也无条件满足。当前最缺乏医护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特殊养老服务需求。失能、半失能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生活状况十分恶劣。一个家庭要有一名失能老人,就必须有一个劳动力专门在家照护,不但不能从事经济创收,还要支出基本的医疗费用,给家庭也带来了沉重负担,这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十分突出。我市养老服务机构主要以政府投入建设为主,决定了我市只能建设保底兜底作用的低档次养老机构,部分收入高的离退休干部、条件优越的空巢老人想入住功能完备的高、中档养老机构还相对较少。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市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吸引来安休闲养老、“候鸟式”养老、生态养老的老人越来越多,集休闲、养生、娱乐为一体的高档次养老服务机构还没有建立。

3、养老服务机构自我保障力差。公办养老服务机构供养标准低,医疗设施配备不到位,每个机构配备1-2名管理人员,聘请2—5名护理人员,管理和服务水平都在社会低状态下运营,勉强维持。目前正在运营的3家民办养老机构,因政府没有给予任何政策优惠,全靠自己融资,主体房屋建成后,后期房屋装修、防火、防滑、无障碍设施等配套设备受资金或政策影响,无法一次性到位,需要入住机构养老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因民办养老机构医疗设施不配套,不能入住,而真正能掏出钱又愿意在老年公寓颐养天年的老人,又嫌民办养老机构条件差,不愿意入住,这样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低的尴尬境地。养老机构本来就是一个投入大、风险大、利润低、周转时间长的微利行业,这就造成了民办养老机构负债大,运行艰难状况。

4、养老服务业发展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持。我市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意见》(安政办发【20xx】42号),但政策扶持粗线条,支持力度不强。如:民建老年公寓、康复中心、临终关怀医院、医疗保健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老年服务设施,对政府及相关部门土地供应、资金扶持、财政补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没有明确规定,只是提出号召和意向,由于政策的弹性,到了具体项目就无法落实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由于缺乏刚性奖励扶持政策,所以目前社会力量投入社会养老服务业积极性不高,全市仅有民办老年公寓3所,且规模不大,配套不完善,不能满足老年人迫在眉睫的养老服务需求。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保障老年人权益,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形成我市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根据我市区位优势、生态环境和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提出我市养老服务业发展目标是:以打造独具陕南特色的生态养老基地为引领,构建公办养老机构为支撑、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民办养老机构为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到20xx年,使全市各类养老床位达到39250张,其中农村敬老院总床位达到33000张,集中供养率达到65%,净增床位7500张;市、县社会福利院总床位达到1100张,“三无”老人的集中供养率达到43.6%,净增床位660张;公办养老床位达到2150张,净增床位1450张;民办养老服务床位达到3000张,净增床位2500张。100%的城镇社区建设起日间照料中心,50%的村建立起幸福院互助院。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各县(市)区之间呈现不均衡发展。二是各社区之间发展不平衡。

(二)缺乏市级层面的政策支撑,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合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涉及规划、土地、住建、专业人员培训、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需要多个职能部门的协同推进。

(三)工作开展过程中“三难”问题突出。一是“中心”用房选址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二是各级配套资金落实有困难。三是运营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四)服务项目有待扩充,充分发“中心”养老服务功能挥。由于“中心”的建设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心”建设的基本功能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另外,一些“中心”由于缺乏宣传,虽然具有较为齐备的设施和配置,但呈现出服务量不饱和的状况,“中心”难以真正发挥养老服务的功能。

(五)社区功能不健全,社区内资源整合利用率不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支撑在社区、根基在社区、服务对象在社区,需要社区内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家庭的参与协作,需要整合社区内各种资源,纳入整个社区的发展建设统一规划之中。但调研中了解到,许多现有社区资源还处于“分离”状态。一是社区内的基层组织未能实现有效联动。二是“中心”与小区物管没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三是社区内公共单位、组织拥有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引入不够。

(六)“中心”责任主体要不够明确,助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中心”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二是助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专业养老护理员紧缺。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精选_

为了推动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从5月下旬开始,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深入城关、毛坝、汉王、绕溪、高滩、高桥等十个镇及部分村组和人社局、考评办、财政局、审计局等四个部门,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方式,对我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基本情况。

继xx年实施农村医疗保险后,县委、县政府又于xx年8月启动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各镇和相关部门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积极引导,广泛发动,认真实施,全力推进,连续两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任务,考核位次名列全市前茅。

﹙一﹚县委政府重视。一是成立由县长担任组长,人社局、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县情出台了《紫阳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等系列政策和制度;二是及时召开了动员会议,对全县养老保险工作进行了精心部署,并将其列入xx年度20项重点工作之一;三是与各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纳入县委政府年度考核目标。

﹙二﹚强化工作督导。县人社局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镇的责任制,经常深入镇村,走访了解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县考评办加强督查,强化考核,先后四次组织人员进行督导检查,促进了工作的开展。截至xx年7月底,已收缴保险基金1645万元,缴费人数达到13.8万人,参保率达到98%,实现了参保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率先在全市实现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导积极主动抓落实,镇村组干部,深入农户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序开展养老保险调查摸底、养老金的收缴和兑付工作;三是采取召开群众会议、印发资料、发送手机短信等形式,多渠道宣传政策;四是以村为单位对参保缴费情况和待遇领取人员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四﹚积极兑现待遇。及时兑付养老金,让参保群众及时享受待遇,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一是财政部门加强资金调度,确保了养老资金按时到位;二是各镇及时收集上报申领人员资料,县经办中心快速审核批复,经办银行及时办理兑付手续;三是对在领待遇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县社保中心和各镇社保站严格审核领待遇人员变动情况,杜绝了养老金的流失。止7月底,全县领取待遇人员4.3万人,占应发放人数的100%,上半年累计发放养老金1986万元,占应发放金额的100%。养老金的及时兑现,打消了群众的顾虑,调动了群众参保积极性。

﹙五﹚加强资金管理。一是开设了基金收入户、基金支出户、财政专户等三个基本账户,实行严格的分户核算管理,确保了基金安全平稳运行。xx年度累计结余基金3030万元,采取定期存款的办法,实现了基金保值增值;二是建立健全了各项业务经办制度,参保缴费、待遇申报、审核发放、内控稽核等各项业务工作均实现了规范化运行;三是xx年度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参保信息、缴费信息全部录入陕西省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信息系统,xx年度信息录入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县农户居住分散、外出务工人员多、实施时间短等因素,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是个别镇领导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把该项工作看成是一项短期的突击性的工作,认为只要把款一解,考核不受影响就行了,没有站在讲政治、重民生,促和谐、保稳定,拉内需的高度去认识国家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和深远意义,工作落实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二是少数干部不认真学习,对国家政策一知半解,没有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深入细致的做宣传动员、调查摸底、登记造册等基础性工作,反而埋怨县上下达的任务量大、人数多,对自己所包联村组究竟有多少参保对象、哪些人应该参保,说不清道不明。三是部分群众对养老保险政策认识不够,年轻人说“我还早”,老年人嫌钱太少;有的怕政策变,担心几十年之后是否能兑现待遇;还有的存在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总想政府大包大揽,主动参保的意识差。

(二)宣传工作不够广泛。一是全县上下还没有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没有把党和国家施行养老保险政策目的意义、现阶段经济基础与国家每年巨的大财政支出矛盾、农民参保后的好处等,给干部群众宣传到位,群众知晓率仅在47%;二是县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专题宣传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节目偏少;三是大部分镇村没有形成有效的宣传机制,没有建立固定的宣传栏和公示栏,没有在集镇、要道口刷写永久性宣传标语,没有利用好养老金发放、集镇逢集和典型事例进行宣传;部分镇村没有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会议,仅靠打电话通知群众,宣传效果差。尤其对外出务工人员这一参保主体,没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宣传办法,将政策及时传达给他们。加之部分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有限,解答不了群众提出的问题,致使部分群众的参保积极性还没有真正调动起来。

﹙三﹚档案管理不够规范。一是部分镇没有按照县上的档案管理要求,统一规范档案内容,造成了档案内容不统一,材料收集不齐全,反映内容不完整,缴费数据不清的现象;二是部分镇经办机构没有固定的档案室,少数档案保存在经办人员手中;三是参保缴费证发放速度慢,群众意见较大。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使利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镇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从思想和行动上,把养老保险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政策的落实放在执政为民、和谐民生的高度,专题研究部署,常抓不懈,切实推进该项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二要强化工作措施。各镇要根据本辖区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建立和落实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包村联户干部的工作责任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

三要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国家“个人缴费、集体帮助、政府补贴”政策,对参保的残疾人、优抚对象、独生子女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县财政、民政、计生等部门给予补助。

四要加强基层建设。加强县、镇、村三级经办人员队伍建设,对基层经办人员实行县人社局和各镇双重管理,确保在编人员专人专岗,并保持相对稳定。要切实解决镇经办机构和村级代办人员的办公经费和劳动报酬问题。对经办人员要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将工作完成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群众的需要。

五要完善考核机制。继续推行县级年度目标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考评办法,科学确定考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硬化奖罚措施,确保各项保障措施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使利民政策深入人心。

要积极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各镇要深入落实干部包组联户工作机制,结合三问三解、作风转变年活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宣讲政策,及时解答问题,使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县广播、电视、网站要适时增加宣传农村养老保险工作的节目,相关部门要组织编排文艺节目到城乡演出。各镇要利用集镇逢集、养老金集中发放时间,向群众现场讲解政策,宣传典型事例,讲解办理程序。在镇村公路要道口刷写永久性宣传标语,要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单向群众发放,消除农民参保疑虑,使群众放心投保。

﹙三﹚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使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一要加强档案管理。各镇和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牢固树立无档则乱的思想,按照统一领导、逐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把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等工作,纳入主管部门和各镇年度目标考核。要加快档案管理电子化建设进度,提高工作效率,使参保人员档案始终保持安全、完整、真实、有效状态。

二要优化办事程序。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养老金申领、审批、发放等办事程序,规范经办银行的服务内容,简化相关手续,方便群众办事。

按照要求,现就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政策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状况。

(一)统筹规划发展养老服务设施情况。我县将发展养老事业、兴办服务设施纳入全县民生工程。现已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个,床位60张;农村幸福院18个,床位90张。

我县积极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现有民办养老机构一所,床位72张。除此之外,我局积极引入资金,兴办老年公寓,发展民营养老事业,白鹤老年公寓建设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装饰。今年立项老年公寓及老年公寓,积极申请纳入全省ppp示范项目。

(二)完善土地供应、补贴支持和税费优惠等政策情况。我县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积极规范土地使用。今年县财政安排资金175万元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我县正积极探索通过补助投资、运营补助和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老杨服务机构、开展养老服务。养老机构用水、用电、用气均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我县积极参加省市组织的养老服务人才培训,力争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养老服务队伍。

(三)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箱结合情况。我县现有养老机构17所,现均无条件单独设立医疗机构,但均与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县卫生局、医院和各乡镇卫生院积极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开展,不定期下乡或进入养老院为老年人开展免费检查、宣传老年慢性病防治,进行康复护理。老年人在卫生院和医院就诊,均享受优先服务。

(四)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情况。我县积极开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健康服务活动。划定专门场地,支持老年人跳健康舞、打太极拳;组织老年人成立各种协会,方便集体活动;认真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倡导正确养生;开办老年大学,成立各种学习班,引导老年人学习;举办书法和绘画展览,让老人有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情况。我县将发展养老服务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养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工作协调,定期分析养老服务业发展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未形成体系。居家养老需要社区、社工、志愿者上门入户提供养老服务。而我县社区尚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也未建立社区社工组织。目前社会自发的家政服务,如:保姆、钟点工、清洁工等,可视为原始的养老服务,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有效的管理,从业人员也未经过专业培训,所提供的服务缺泛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性,难以满足居家养老的要求。

(二)城乡困难群众参与社会化养老难。目前,部分农村老人和城镇低收入家庭老人养老困难的情况非常普遍。许多农村老人七、八十岁了还要下田种地,几乎是劳动到生病老死。除了政府负责保障的弱势群体,还有部分处在低收入边缘的群众也因经济拮据得不到应有的养老照顾,没钱的人花不起钱,心疼钱,无法心疼身体。

(三)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健康服务相关支撑产业任务难度较大。由于相关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基层从事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人才缺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因此完成任务难度大。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坚持筹资渠道多途径。县、乡(镇)政府将逐步加大投入,确保政府举办的养老机构的基本建设、机构运转、人员经费和机构内集中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保障经费。要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要加强对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的培育扶持。

(二)探索运行管理多元化。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方参与、统筹规划”的原则,积极摸索养老服务领域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多种实现形式和分类管理办法,切实贯彻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重点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管理、合资合作、购买服务等运营模式,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养老服务,有序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促进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三)探索服务项目多样化。一是在服务项目上要由单纯的生活照料向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综合型服务发展。二是在服务内容上要由协议型(托养方和养老机构签订的托养协议)服务向人文关爱型转变,如针对老人年龄、文化、生活经历和兴趣爱好的个性化特点,提供节日、生日纪念,聊天、读书读报,康复、保健指导,兴趣小组、亲属访谈、聚餐等活动,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人健康快乐地生活。三是在服务队伍上由单一的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向社工、义工、社区群众共同参与,甚至是托养人员互助服务发展,努力形成助人自助的良好局面。

(四)强化宣传,为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化养老文化宣传,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加强扶持政策宣传,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益文化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支持参与社会化养老服务。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一)社会养老观念仍需进一步转变。%,%。主要因为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多数空巢老人不愿意到养老机构养老,或子女怕被说不孝顺而不愿让老人去养老机构。事实上,部分空巢老人的日间照料服务需求较大,从入住的养老机构人员来看,大部分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迫不得已送到养老机构照顾。xx县xx家民办养老机构,收住老人xxx人,x/x以上的老人为失能、半失能人员。调研走访的xx家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占比xx%。

(二)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配备不足。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滞后。全市已建住宅小区中,配有养老服务用房的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用房不足,服务开展缺乏基础平台。以xx县为例,xx县共有xx个城市社区,已建成住宅小区xx个,住户xxxxx户,现有社区养老服务用房xxxx平方米。按照每百户xx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应建设xxxx平方米,尚缺xxxx平方米。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深度不够,我市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工作,只是增加楼梯扶手、斜坡道等无障碍设施,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个性化的改造需求。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资源相对缺乏,基础设施配备尚不完善,养老服务有效供给不足。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相对薄弱。居家养老服务现有供给能力不高,服务内容单一。全市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可提供日托、康复护理的有xx家。社区养老服务站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投入不足,运营服务缺少标准,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与老年人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保障不足,缺乏医疗护理和精神慰籍,特困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和上门医疗护理服务难以开展,不能满足高龄、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叠加的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保障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根据要求,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养老服务设施要实行“四同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调研中发现,我市新建住宅小区有不少未按照“四同步”要求配套建设养老服务用房。敬老院经费保障落实不到位,个别县区财政向敬老院拨付xx万元运行管理经费不够及时。税费减免扶持政策落实力度不够,一些民办养老机构未能享受用电、用水、用气居民价格优惠政策。

(五)医养结合作用尚未真正发挥。医养结合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衔接需要进一步加强,在服务资源整合、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仍需完善。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居家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纳入医保定点范围的医疗型、康复型养老机构偏少,医疗机构巡诊养老机构的协作协议有的还停留在纸面上。全市医疗机构总数xxxx家,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的xxx家,占比x.x%,开设康复保健康科的xx家,占比x.x%,医养结合服务资源供给仍需进一步优化。

(六)养老服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缺口大,养老护理人员整体年龄偏大,专业知识不足,护理技能单一。养老护理员年龄大多在xx岁左右,调研中发现,一家农村敬老院聘请的医护人员xx岁,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占比低于xx%,缺乏专业型管理和服务人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人员待遇平均在xxxx元左右,城区xxxx元左右。护理人员队伍不稳定,护理人员缺岗率在xx%以上,人难招、人难留的问题突出。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整体职业水平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

居家养老服务调研报告

我国已进入老年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的加剧和大量“四二一”(一对小夫妻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家庭模式的出现,传统养老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加之,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面推行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使退休人员由过去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已是大所趋,未来城市社区将承担着老年人管理和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如何找到一条更加适合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是摆在社区面前的现实而迫切的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阳光雨家政服务中心对长治市东街社区的居家养老有关调查做以。

总结。

和阐述。

二、东街社区老年人口现状。

东街社区现有常住居民5487人,社区老年人口有1470多人,60岁-69岁的老人有779人,70岁-79岁老人有452人,80岁-89岁老人有206人,90岁-99岁老人有32人,100岁老人1人,老人人数占社区总人数的26.79%,空巢老人有52人,约占老年总人口的3.54%。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极大改善以及人们择业观念改变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今后,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将越来越重。

三、

目前社区老年人居住、养老和居家服务情况。

(一)居住方式。一是老人(或与配偶)和儿女住在一起。二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儿女在同一城市。三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打工。四是老人(或与配偶)单独居住,无子女。五是老人(或与配偶)与成年或未成年的孙子孙女住在一起。六是住在养老机构的三无老人。

(二)生活来源。老年人生活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退休金,养老保险金,个人账户积累,子女供养,政府供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在以上几种情况中,靠子女接济和吃养老保险金生活的老人数量最宠大。

四、目前老年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的衰退及晚年的孤独感已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他们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才能生活。根据调查了解和分析,目前老年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机能的衰退影响着老年人日常生活。随着老年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开始出现头脑不清晰、记忆力减退、视力模糊、听力有障碍、手抖、腿脚不方便、咀嚼困难以及其他健康问题。这种机能衰退问题,已经深深影响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行动,且有相当比例的老人存在两种以上的症状,这损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将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下降。尤其是在高龄老人中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二)各种老年人日常生活辅助设备缺乏。各种老年机能问题的发生在不同程度上妨碍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许多老年人不得不借助各种辅助设备,维持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对提高视力、助行类、听力辅助、居室无障碍设施等各种辅助设备需求。在调查中了解听力有问题和行走不便的高龄老人人数是最高的,所以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提供提高视力和助行类设施将成为首要考虑的对象。但由于目前市场上有关老年人生活辅助设备不丰富,老年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多数老年人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进行有偿服务。在调查中了解,多数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都没有固定的收入,生活来源主要靠子女接济,而子女本身并不富裕,给老年人的生活费相当的少,只够生存最基本的需要。所以用在健康、医疗等上的开支很少,对社区提供的有偿服务根本不敢接受。

(四).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对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调查中,就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来讲,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进食、烧菜做饭、打扫卫生、买菜购物、洗衣洗被、洗澡、起床、穿衣服、上厕所、外出活动共十项内容。在十项具体日常活动内容中,烧菜做饭、打扫卫生、外出活动、买菜购物和洗衣洗被成为主要的困难。

我们在调查中得知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和精神文化服务上面的要求是最多的。在以上三项需求中医疗健康排在第一位,老人对精神文化服务的需求相对较低。

(一)老年人对社区日常照料服务需求。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日常生活照料主要还是子女。但由于老年父母对子女照料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子女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所带来的照料成本很大。这让子女和老人都很为难,相反,对由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需求更加强烈,如果有其他合适的照料人选,情况就会得到大改善。在调查中老年人希望社区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有:小时工上门服务、社区日间照料室日托、上门做饭、日常登门巡视、代理购物、协助洗澡、修理指甲及修脚、理发、家庭修理、修电器、送货上门、邮寄等。

(二)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老年人就医的首要选择。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是老年人接受卫生健康服务的另外一种方式。在走访中得知绝大部分的老年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门服务或者居家护理。老年人中慢性病较为普遍,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将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分为陪同看病、家庭病床、专业护理、找办取药、急救、康复、健康讲座和指导等内容。在老年人报告的最主要的健康服务需求中,对健康讲座和陪同看病服务的需求最高,其次为专业健康护理和急救服务。绝大多数老年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对社区健康服务的需求,而且超过一半的老人有多种需求。所以发展社区健康服务有广阔的前景。

(三)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精神文化服务是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求的重要内容。有超过半数的老年人存在各种内容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包括:文体娱乐、表演展示、绘画、法律咨询、心理咨询、读书读报等。由此可以推断,绝大多数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社区精神文化服务需求。

六、加强管理力度,组建为老服务队伍。

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关键要抓好为老服务队伍建设。我们主要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抓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者队伍。二是抓好专业队伍建设。三是抓好志愿者队伍建设。

七、今后工作打算。

做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整合社区资源,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已快半年,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意识不强,自愿来社区参加活动的老年人少,要求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更少。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宣传报道,营造社会敬老、社区助老、家庭养老的良好风气。

2、充分整合社区资源。由于服务场地有限,辖区老年人口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受限。我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人力、物力、财力,整合社区资源与驻辖区单位等签订为老服务协议,免费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3、加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的工作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劳动保障部门协作,对现有的管理与服务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其次是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努力造就一支由党员、干部、学生等组成的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提高为老服务水平。并开展“服务明星”的评选活动,激发为老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强服务意识,使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也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八、结语。

居家养老是一项贴民心、暖人心的夕阳工程,是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居家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我们要一如既往地把居家养老为老服务工作作为街道的民生工作来抓,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探索创新居家养老的新模式,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要。

智慧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养老服务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情况的主要情况:。

第一、声称已经做好了准备,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声称调查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之多,四处打听,综合考虑,作出判断,并作出结论。

第三、声称调查需要做的准备工作非常之多,包括:选题的目的、意义、调查的方式、调查的时间、调查的人员、调查结果、调查结果的陈述、确凿的证据等。

第四、声称这次调查没有白纸黑字。

第五、声称这次调查没有犯罪事实真相,没有诋毁堂皇虚报真相。

第六、声称这次调查没有犯罪事实真相,没有因为犯罪受过刑事追究刑事责任。

养老服务业调研报告精选_

尊敬的各位领导:人口老龄化是当今社会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发达国家已于上个世纪中后期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于2000年也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10.18%。预计到2040年我国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安义县目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3.1672万,占总人口的11.73%。各种养老需求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养老事业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加强对养老模式等系列养老问题的研究,了解安义县社会化养老事业现状,分析目前养老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老年人对养老资源需求的影响因素,对于推动安义县未来养老产业的发展,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最近,我们对全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外地的做法和经验,就进一步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我县养老事业发展现状。

1、目前,我县养老的主要模式有四种:一是传统的子女、后代居家瞻养老人;二是五保老人(含城镇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及分散供养,经费由财政负担;三是福利机养的自费代养;四是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近年来,我县老年福利服务机构发展较快。5年来,通过向省市争取资金及我局自筹资金,共投入了2500余万元,兴建了十所农村敬老院,一所老年公寓和一个现代化的福利中心。实现了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敬老院,使全县上千名孤老老有所养。2010年建设了文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创了我县社区居家养老先河,拓展了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目前,我县共有五保对象1580人,其中集中供养186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3744元,实现了全县五保对象应保尽保。

2、城乡老年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县共有106个农村老年协会、158个基层老年体协。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还设立的协会、学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业余社团,基本能满足有参加集体活动意愿的老年人需要。全县老年社团发挥群众性组织优势,积极引导老年人发挥专长,培养兴趣和爱好,丰富和活跃了城乡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我县养老方面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虽然,我县老龄服务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不够大,个体私营企业参保率低。二是政府针对“五保”老人兴办的敬老院供养水平还比较低,公办的老年福利机构体制不活,入住率偏低。三是民营养老机构仍处在起步阶段,政府缺乏支持政策,全县仅有1所老年公寓,规模较小、设施简陋,而且护理人员队伍不够稳定,经营状况不佳。四是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缺乏系统规划,因地方投力限制,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只有一个社区设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点,因处于起步阶段,效果还不明显。同时,居家养老还处在社区组织的自愿服务阶段,还没有建立系统化的低偿服务政府补贴机制。五是老年人文化娱乐场地严重不足,设施不够健全,资金普遍缺乏,影响了老年人参与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六是传统养老观念束缚养老事业发展。老年人家庭观念较强,不愿离开家人入住养老场所。比如我县的老年公寓设有床位160张,受传统观念及经济状况等因素影响,现入住老人只有54人,护理人员均是来自下岗职工和农村打工人员。

三、加快我县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智慧养老服务调研报告范文

为推进我县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工作,建立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努力构建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良好社会环境,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推动健康老龄化,根据《江西省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xx—20xx年)》(健康江西办发〔20xx〕5号)和健康新余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实施方案(20xx—20xx年)的通知》(健康新余办发〔20xx〕6号)的要求,结合分宜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请各地各部门按照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工作,确保我县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工作任务的完成。

到20xx年,全县老年人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老年健康相关政策制度更加健全,有利于老年人健康生活的社会环境进一步形成。全县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12%;老年人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二级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达到60%以上;养老机构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比例、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医绿色通道比例达到100%。

(一)注重老年健康素养提升,推动健康老龄化。

2、加大老年人健康素养监测。将老年人纳入健康素养监测重点人群,掌握健康状况,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健康教育活动。推广普及适宜老年人的健身技能,积极宣传适宜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方法。搭建完善智慧养老应用服务平台,提高全县养老健康服务信息化水平。到20xx年,全县老年人健康素养水平不低于12%。

3、注重老年人营养状况。开展老年人营养改善行动,逐步开展老年人群营养状况监测、筛查、评价工作,对低体重高龄老年人进行专项营养干预。推动农村颐养之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为老服务机构配备营养师,为“入家”老年人提供营养配餐。将老年人群营养健康状况纳入居民健康档案,实现有效管理。到20xx年,老年人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4、开展老年人体育活动。全面改善老年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加强社区老年人体育建设,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作用,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健身组织和体育健身活动。推广八段锦、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健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带动老年人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赛事活动。

(二)强化老年健康服务水平,构建大健康格局。

5、加强老年疾病防治。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健康指导。加强老年人健康管理,落实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提供一次较全面的体检、健康评估以及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加强老年人自救互救卫生应急知识技能培训。推广老年期常见疾病的防治适宜技术,开展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等筛查干预和健康指导。实施失能预防项目,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到20xx年,65—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相关推荐

节水环保心得体会版大全(20篇)

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我懂得了明确目标和坚持不懈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例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灵感和思路。水是生命之源。俗话说:人能三天不吃饭,但是

疫情期间幼儿老师心得(优质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生活中的一种重要体验,它能够帮助我们总结并概括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接下来是一些针对不同主题的总结范文,供大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参考材料。

文明健康上网倡议书(通用21篇)

范文范本是一种在学习和写作中常用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写作形式。范本是我们写作的良师益友,可以给我们提供启示和灵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创新

语文教研组工作总结会发言稿范文(13篇)

月底了,我想写一份总结来总结自己这一个月的工作情况。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些许启示和新思路。语文教研组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组织,

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专业18篇)

毕业论文的成功完成对研究生的学术发展和职业发展至关重要。借鉴以下的毕业论文写作技巧,可以使你的论文更具备说服力。1.内容摘要(150~200字)及关键词(3~8

园艺心得体会报告分享(热门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思考、行动和成长的记录,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优化自己的发展路径。小编搜集了一些有关心得体会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和阅读。引言:人力资源报告作为企业

年度述职会议示范范文(18篇)

年度终结是对过去一年所取得成绩和经历的一个总结,也是为下一年的计划和目标做准备。好的年度总结范文不仅可以给我们提供写作思路,同时也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

医学听课心得体会(优质17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向,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验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和启示。在我们的生活中

一年级语文画教案(汇总14篇)

教案的编写还要遵循教学原则和方法,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这些教案范文讲究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和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帮助学生更好地

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自我鉴定(热门20篇)

毕业生是指完成学业或培训后即将离开学校或培训机构的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我们不能因此气馁,我们要积极寻找机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本人于年进入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