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科学发展观总结 > 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精选19篇)

中国雕塑的发展历程(精选19篇)

作者: 梦幻泡

通过阅读和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范文是提高写作效果的利器,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写作困难。如何写一篇出色的范文是许多学生关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

中国植树节的发展历程

在植树节里,让我们牢记,多走几步,不穿越绿化带,不践踏绿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我做起,从你做起。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植树节的发展历程,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

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

2020年7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1、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

森林能够平衡地球的二氧化碳。森林是二氧化碳的主要消耗者,每公顷森林生产10吨干物质会吸收16吨二氧化碳,释放12吨氧气,这使得森林成为一座巨大的氧气库。因此植树造林已成为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途径。

2、防风固沙。

森林能防风固沙。森林可以通过降低风速、改变风向减少风蚀的强度;林木,尤其是灌木树的强大根系,可以固着土壤颗粒。实践证明,通过营造防风沙林,配合农业、水利措施,会取得良好的防风固沙效果。

3、保持水土。

森林能够保持水土。森林能够调节径流量和枯水期的水量,还能保持水土,降低河水泥沙含量,减轻洪涝灾害等。观测表明,1厘米厚的落叶层能把地表径流减低到裸地的1/4,泥沙量减少94%。降雨导致裸地土壤的流失量是林地的100多倍,而乔、灌、草结合的固土能力却是纯草的1000多倍。有计算表明,我国森林每年减少土壤侵蚀总量为246亿立方米,减少土壤有机质流失量3.84亿吨,保护土壤的价值达2600多亿元。另外,森林对防止河床升高、水旱灾害等方面,也有根本性的减缓作用。

4、涵养水源。

森林能够涵养水源。森林是天然的“绿色水库”,能促进天上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正常循环。落雨时,有20%以上的雨量被树冠和枝叶截留,5%~10%被地面落叶和杂草截留并吸收,森林内团粒结构的土壤能较快地将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据不完全测算,我国森林年水源涵养量为3473亿吨,相当于现在水库总量的75%,每年水源涵养价值达2500多亿元。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森林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森林是“物种之家”,是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基因资源的最大储存库。世界上物种的50%以上在各类森林主要是天然林中栖息。

3月12日是我国自己的植树节日,同时这一天也是孙中山逝世纪念日。孙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在他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就设立了农林部,下设山林司,主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1914年11月颁布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15年7月,政府又规定将每年的"清明节"定为植树节。

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会第六次会议根据国务院的提议,通过了将3月12日定为我国植树节的决议,这项决议的意义在于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植树造林,加快绿化祖国和各项林业建设的步伐。将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之日定为我国植树节,也是为了缅怀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象征中山先生生前未能实现的遗愿将在新中国实现并且要实现得更好。

中国网球发展历程

10092603夏鹏飞671926小品最初原本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进行表演训练的戏剧小段,经过演变和改进逐步成为一门集表演、相声、音乐、舞蹈等诸多艺术交织的艺术形式,多以喜剧为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文艺事业的全面复兴,以及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小品逐渐成为了各种晚会的常客和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样式。更有甚者这样认为“一台好的综艺晚会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语言类节目的质量,尤其是小品……”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小品已逐渐经历了由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不断发展,再到今天的成熟的过程。期间更是涌现出一批大家熟悉并喜爱的小品演员,如陈佩斯、朱时茂、赵丽蓉、赵本山、黄宏等。并且在不同的时期小品的内容以及表演方式也可以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情况。下面给介绍一下各个时期小品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以及一些时代背景和代表人物。

4年,表演者:王景惠)。

第二阶段:诞生时期。一般认为这个阶段从1984年至1990年,领军人物:陈佩斯,朱时茂。1984年央视春晚由陈佩斯、朱时茂合作的《吃面条》正式宣布了小品的诞生。陈佩斯作为电影表演艺术家陈强的儿子在电影方面已崭露头角,而朱时茂更是凭借谢晋导演的《牧马人》得到了许多的电影奖项,也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两位在电影界都小有成就的演员开始涉足小品,并且取得了不逊于在电影界的成就。尽管这一时期人才辈出,但是由于其里程碑式的作用,使得二位的领军地位始终无法撼动。

这一时期的小品创作虽比萌芽时期有所进步,但是依然不够成熟,剧本创作还有很多问题。这一时期的小品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戏中戏的形式较为多见,《吃面条》、《拍电影》、《主角与配角》都是如此,这也是剧本结构还不够成熟,还需要借力电影、话剧等其他文艺形式的表现之一。代表作主要有:《吃面条》(1984年)、《拍电影》(1985年)、《羊肉串》(1986年)、《胡椒面》(1989年)、《主角与配角》(1990年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

表演者:郭达、杨蕾、高兰村等);《芙蓉树下》(1987年。

表演者:刘劲、壮丽);戏曲小品《狗娃与黑妞》(1988年。

表演者:陈佩斯、小香玉);《懒汉相亲》(1989年。

表演者:笑林、师胜杰、方青卓、黄宏。)。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从1990年至1998年,领军人物:黄宏、赵丽蓉。1990年由黄宏等出演的《超生游击队》引起巨大反响,在同一时期,陈佩斯、朱时茂仍在奉献高水平的作品,赵本山开始在小品届攻城略地,赵丽蓉也已经显示了她的超凡魅力,郭达、蔡明也成为了不可小视的力量……但是,有了《超生游击队》,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假思索地将这个领军人物的头衔给黄宏。这个小品的成功不仅得力于其本身独特的幽默性,其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对社会特定阶段的特定人群的自嘲式的黑色幽默的讽刺,使它成为了一个符号,不仅是小品史上的符号,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符号。这也说明,从这一时期开始,小品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它的教育意义和宣讲意义也开始越来越被重视。所以,小品在经历了长时期的自由时期后,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瓶颈的限制。其代表作主要有:《超生游击队》(1990年)、《手拉手》(1991年)、《秧歌情》(1992年表演者:黄宏、宋丹丹);《难兄难弟》(1990年)。

表演者:黄宏、严顺开;《擦皮鞋》(1993年。

表演者:黄宏、魏积安);《打扑克》(1994年获当年“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小品类一等奖。

表演者:黄宏、侯耀文)。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打工奇遇记》(1996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功夫令》(1998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等)。

同时期其他优秀作品有:《相亲》(1990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大米"红高粱》(1990年。

表演者:郭达、杨蕾、吴刚);《警察与小偷》(1991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魏积安、蔡明、巩汉林);《小九老乐》(1991年。

表演者:赵本山、杨蕾);《我想有个家》(1992年。

表演者:赵本山、黄晓娟);《妈妈的今天》(1992年)。

表演者:赵丽蓉、李文启、巩汉林;《姐夫与小舅子》(1992年)。

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张三其人》(1993年)。

表演者:严顺开等;《桥》(1993年)。

表演者:潘长江、黄晓娟;《哈罗!黄土坡》(1993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钟点工》(2000年。

表演者:赵本山、宋丹丹);《功夫》(2005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同学会》(1999年。

表演者:赵本山、范伟等)。

同时期其它优秀作品:《王爷与邮差》(1998年表演者:陈佩斯、朱时茂);《回家》(1998年)。

表演者:黄宏、宋丹丹;《老将出马》(1999年)。

表演者:赵丽蓉、巩汉林、金珠等;《爱父如爱子》(1999年)。

表演者:严顺开、凯丽、王景、李丁花盆》(2002年)。

表演者:黄宏、凯丽;《足疗》(2003年)。

表演者:黄宏、牛莉、沈畅;《都是亲人》(2003年)。

表演者:蔡明、郭达、李文启、刘小梅;《兄弟》(2004年)。

表演者:黄宏、程煜;《装修》(2005年)。

表演者:黄宏、巩汉林、林永健;《打工幼儿园》(2006年)。

表演者:牛群、阎学晶、刘小梅等。

中国小品未来命运将如何。

赵本山——“我有点害怕了,怕砸自己的牌子。1990年,从我第一次上春节晚会开始,14年没有间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冲力,没有压力,现在完了,一想到春节晚会就哆嗦。”“春晚早晚会把小品逼死。”

范伟——“现在表演小品压力特大,怕失去观众,站在台上的感觉越来越不自信,有几十秒大家不乐心里就急。很浮躁,很功利。”

说起小品的生命力,全国政协委员黄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忧虑,他说,小品的创作队伍、表演队伍、理论队伍都没有形成,现在已经没有人愿意来写、来演小品,“小品马上要完蛋!”

据黄宏委员介绍,小品是从电视媒体,更确切地说是从“春晚”获得生存空间并“火”起来的,目前它的发展已经进入死胡同。央视组织的春晚优秀小品作品评奖,只有群众在参与,在对小品的评价体系中,专家一直处于缺位状态,使得小品越来越朝着闹、浅、俗的方向发展,抹杀了小品的艺术性,它应该有一个矫正,应设一个由专家意见主导的专项奖。他还认为,小品演出中专业化的演员都是业余在演小品,如宋丹丹、赵本山、黄宏本人都是业余来演小品的,小品只是他们的副业,没有人站在专业的角度来总结它,也没有人从理论上对小品进行指导,小品已陷入严重缺人缺作品的困境。应让专家参与对小品的评价,小品人才培养与院校相结合,形成理论指导,同时,创作题材更要从群众中来,小品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艺术。”

论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本文对艺术史相关概念进行分析,基于中西方学术比较视角,对中国艺术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它律性外向观、自主性内向观两种观念下的中国传统艺术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情况,分析中国艺术史研究的边界问题,旨在不断丰富研究成果,为相关理论和实践活动做出有效指导。

对中外学术界研究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探究其对我国艺术史研究的主要影响,是现阶段国内学术界重点关注的内容。这其中包含三方面问题:首先,对于我国艺术史发展脉络的分析及研究,是属于自身的研究经验。其次,西方学术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主要视角不断更新,实际上直接体现出西方学术界以何种姿态及立场来分析中国艺术史。最后,西方的相关描述是否与自身经验相契合,将多种研究方法引入到艺术史研究工作中,能否发生一定反应,如弱化学科限制。

艺术史属于外来概念,兴起于欧洲,受到人文思想及理念的影响,艺术史具有人文性,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从“艺术史”名称本身来看,即可明显感受到其自身的定义,也就是将历史作为背景,并在其框架下,对多种形式艺术进行深入研究,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艺术,从而贴近艺术。黑格尔认为,不管是何种艺术形式或艺术作品,其必然具备民族属性和时代的烙印,且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艺术不仅依存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观念性和目的性。由此可以看出,艺术形式的发展必然与历史存在密切的联系,与文化、政治、经济及意识形态相互关联。在研究艺术史的过程中,脱离历史背景与环境,会出现片面理解的现象,不仅与历史发展进程相悖,同时也无法体现出艺术的独特之处。可以说,艺术并不是独立的,也无法实现“自给自足”,其必须是一个综合多种环境、语境的综合性实体。为此,在研究中国艺术史时,应兼顾到历史环境,并将其与社会文化进行充分联系。在历史的框架下对艺术进行了解,是现阶段我国学术界的广泛共识。

(一)他律性外向观。

所谓“他律性外向观”,主要为生活服务,是满足生活物质条件的一种技艺,也是人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桥梁。他律性外向观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具有历史性,从商周时期开始,到两汉时代,我国知识阶层出现官学与私学的竞争,并在此过程中构建出一系列知识体系,利用这些知识对未知世界进行分析,此项技能被称为“艺”,而人认识世界的方法被称为“术”[1]。在多年发展进程中,传统艺术并非完全出于审美目的`,而是与信仰、巫术等活动密切相关。他律性外向观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即使西方艺术观念对传统文化产生较大冲击,也未能完全改变。也就是说,将艺术观看作人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历史与现实的主要反馈。

(二)自主性内向观。

魏晋时期是我国文化及文人探讨世界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开始从他律性外向观逐渐向自主性内向观过渡,形成自觉文化,这与人的意识觉醒存在密切关系。自主性内向艺术观不再仅仅突出目的性,而是强调艺术本身的美感,不仅让人身心愉悦,同时也逐渐脱离于现实,表现出超越历史的人文精神。与西方不同,这种精神追求将人进行抽象化处理,使人的精神超越神灵,并充分表达出来。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能够证实自主性内向艺术观确实存在。这样一来,艺术不再是文人思想的载体,也不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而是传达人的精神作用,彰显出人性的光辉。魏晋到清末,艺术形式不断丰富,且逐渐得到底层民众的认可。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艺术形态丰富,且变化复杂,并非完全由他律性外向观和自主性内向观演变而来。从发展情况来看,他律性外向观与西方艺术观比较契合,且一直延续到今日。但是,自主性内向艺术观则在上世纪初被割断,这是因为此种观念强调务实精神,与当时中国国内环境、社会需要紧紧贴合[2]。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与融合,西方学术界在对中国艺术史进行研究时,也将其划分到中国学研究中,并作为中国学研究的主要分支内容。现阶段,中国学者非常关注西方学术界对中國艺术史的研究,西方学术以其思想和逻辑,对中国艺术史进行分析和描述,或者按照其自身心理学、历史观对中国传统艺术进行定义,当中必然会存在一定误差,或者很多地方仍然值得商榷。

但是,不得不说,西方学术界从新的视角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进行解构,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国人的眼界,并且给人以新鲜感。之所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思路广泛,是因为西方学者对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比较高,且比较重视学术传承,除此之外,还有以下几点因素:

(一)西方学术界在开展学术研究时,很少设定研究界限,而是希望不同学派、学术之间能够进行相互交流,并借鉴对方研究视角,不断丰富自身研究内容。例如,根据中国学者的研究角度,来对自我视角进行补充或修正,从而不断丰富理论基础。

(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文化史及中国艺术观的过程中,也会对西方艺术史研究产生一定影响。在欧美社会中,其眼中的中国艺术学科,与其社会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互动性,从现实情况来看,西方中国学不仅关注中国的现实状况,同时也要求学术研究必须有益于国家建设。

(三)西方艺术史以传统艺术为根本,不断向新艺术史观发展,并且向视觉文化进行有效延伸,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术研究的创新能力,为中国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路。在当前学术研究氛围下,解构主义开始向艺术史研究领域渗透,必将对西方本身艺术史研究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一)比较方法,突出艺术史研究特征。

比较研究方法主要得益于比较文学的影响,在全世界范围内,比较文学研究体系非常完善,并且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研究体系,相关研究成功显著。西方学者指出,比较思维能够获取更多知识,并且能够不断加大知识交流层面,艺术没有国界,只有不断融入异国文化,才能在交融中得以进步和发展。对中外艺术史进行适当比较,可拓宽研究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延伸思辨能力,促进自我艺术史的认同和理解。中国艺术史具有时代性,并兼具地域性特点,在比较中研究,能够加深认识体会,开拓思维。

通过中外艺术史的比较,不仅能够及时了解西方艺术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同时也能在东方艺术中攫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不断比较,才能真正发现两种艺术传统的差异及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达到深入解构效果。例如,欧洲绘画和中国绘画在题材上存在一定联系,但是在表达同一思想上,表达手法完全不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西方文化的审美差异,而出现这种审美差异的根本原因则是不同的社会环境及历史背景。利用比较方法,能够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艺术史的思维特征,解释文化渊源,揭示文化差异。

19世纪中叶,英国很多艺术史学家普遍认为,艺术史研究与其他学科并无关联。但是,经过多年发展与探索,在艺术史研究上取得新的认识。在跨学科的鼓励下,英国艺术史研究人员开始对中国艺术史进行深入研究,并深入了解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联系,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较大启发。现代学术研究经验证实,研究艺术史,应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有效促进自身发展,使艺术史研究更具针对性与实践意义。从更确切的角度来看,艺术史研究可以大胆进行假设,并将其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开拓研究思路。

传统研究方法不仅沿用传统美学概念,同时在社会学的框架下开展相关研究。为更好的了解中国艺术史,应将艺术史研究与普通历史学家的研究内容进行有效区分,摆脱将艺术作品作为主要出发点的桎梏,在沿用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更加凸显艺术本身的特质,并使艺术史研究更具全面性。例如,包括将人类发展学、考古学、心理学等学科逐渐融入到相关研究课题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研究方法。艺术史研究不应局限在艺术品中,而是应该将艺术史研究作为切入点,更好的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凸显人类智慧。

西方学者在对中国艺术史进行研究时,能够不断创新,并为艺术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不仅能够使研究更具系统性和体系性,同時也能将理论研究上升到实践的高度,并且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人文科学。但是,从西方学术界研究现状来看,其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其一,西方学术界及西方研究学者毕竟属于他者眼光,在中国艺术史经验描述上是否存在偏差。其二,在研究中国艺术史过程中,需要融入众多学科,这样是否会消解艺术史的学科边界,从而导致中国艺术史研究趋向边缘化。

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艺术史开展研究时,跨学科研究将学科边界问题凸显出来。正如权威专家所说,要想充分理解一门学科,首先需要进行详细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科实践人员的具体做法进行探究。从近年来精英文化的不断变化上可以看出,艺术史研究逐渐向视觉文化方向发展,并且兼顾大众文化,在历史学的影响下,开始对艺术作品的社会背景、政治因素、宗教因素进行分析。这种情况的普遍存在,导致学科界限逐渐模糊。也就是说,即使是艺术史研究学家也会产生质疑,究竟其研究主体是艺术史学家,还是历史学家,亦或是考古学家。当出现研究风格偏离后,如何保持中国艺术史的研究立场,是中国学术界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对于中国传统艺术而言,其在价值观上始终存在自主性内向观,并且存在他律性外向观,两种观念相辅相成。受到西方艺术观的冲击和影响,自主性内向观逐渐被割裂,而他律性外向观则得以保留。西方对我国的艺术研究具有创新性,与其他学科启发、不同研究视角及同行业经验存在密切联系。在引入西方相关研究理论过程中,不仅要遵守我国艺术研究相关规范,还要详细考虑其他因素,如宗教信仰、社会环境、礼仪制度等。

中国平安的发展历程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平安”,“公司”,“集团”)于1988年诞生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至今已发展成为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为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及上海证券交易所两地上市公司,股票代码分别为2318和601318。

中国平安的企业使命是:对股东负责,资产增值,稳定回报;对客户负责,服务至上,诚信保障;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对社会负责,回馈社会,建设国家。中国平安以“专业创造价值”为核心文化理念,倡导以价值最大化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为过程,形成了“诚实、信任、进取、成就”的个人价值观,和“团结、活力、学习、创新”的团队价值观。集团贯彻“竞争、激励、淘汰”三大机制,执行“差异、专业、领先、长远”的经营理念。

中国平安的愿景是以保险、银行、投资三大业务为支柱,谋求企业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持续增长的价值,成为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和百年老店。

中国平安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及事业部,即保险系列的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寿险)、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产险)、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健康险);银行系列的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平安银行)、平安产险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平安小额消费信贷;投资系列的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平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证券)及中国平安证券(香港)有限公司(平安证券(香港))、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平安资产管理)及中国平安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平安资产管理(香港))、平安期货有限公司(平安期货)、平安大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平安大华)、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陆金所)等,通过多渠道分销网络,以统一的品牌向超过7,400万客户提供保险、银行、投资等全方位、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国平安拥有约49万名寿险销售人员及175,136名正式雇员。截至2012年6月30日,集团总资产达人民币26,449.99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为人民币1,467.62亿元。从保费收入来衡量,平安寿险为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平安产险为中国第二大产险公司。

中国平安在2012年《福布斯》“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中名列第100位;美国《财富》杂志“全球领先企业500强”名列第242位,并蝉联中国内地非国有企业第一;除此之外,在英国wpp集团旗下millwardbrown公布的“全球品牌100强”中,名列第78位。

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保险业中第一家引入外资的企业,拥有完善的治理架构,国际化、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中国平安遵循“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整体上市”的管理模式,在一致的战略、统一的品牌和文化基础上,确保集团整体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中国平安拥有中国金融企业中真正整合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位于上海张江的中国平安全国后援管理中心是亚洲领先的金融后台处理中心,公司据此建立起流程化、工厂化的后台作业系统,并借助电话、网络及专业的业务员队伍,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标准化、全方位的金融理财服务。通过业界首创的客户服务节及万里通、一账通等创新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中国平安以“专注为明天”为公益理念,致力于承担社会责任。在依法经营、纳税的过程中创造企业商业价值;在社会中尽到道德责任与慈善责任,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贯彻在环境、教育、红十字、社群等公益事业中。在环境公益上,继续推动“低碳100”项目,2011年全年,在mit移动展业平台、寿险及信用卡电子单据方面的使用推广,共节省纸张约511.7吨,同时,还节省了1800逾万次的邮递寄发成本;在教育公益上,基础教育方面继续推进“支教行动”项目,平安已规划援建了超过百所希望小学,已有5,362名平安希望小学学生,共计获得289.95万元中国平安希望奖学金;高等教育方面继续推进“励志计划”项目,已有3,905名高校学子,共计获得1,409万元的励志计划论文奖、奖学金、创业大赛奖金;红十字公益方面,连续十年组织无偿献血活动,无偿献血量3,675余万毫升,并为逾2500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无偿提供了保险保障计划,捐赠保额累计超过9亿元;社群方面,2010年,中国平安成立了由50万名内、外勤员工组成的“员工志愿者协会”,广泛开展志愿者活动。

中国平安因此获得广泛的社会褒奖:连续十年获评“中国最受尊敬企业”,连续七年获评“中国最佳企业公民”,连续六年获评“最具责任感企业”,三年获评“第一财经•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奖”。

论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审美心理和普通日常心理虽然都需要我们心理上的运作,但是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日常心理中,我们更在乎的是功能性、有用性,而在审美心理中我们却是以一种旁观性的眼光发现审美快乐。

在进行艺术活动过程中,审美心理要素决定着审美心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状态的存在。审美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各个要素,各个要素在审美心理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才能够产生一种愉快的审美感情。

首先,在这四种要素中,感知是最直观的体验,我们通过感知来感受世界,同时形成的社会经验也使得感知成为我们认知事物的第一把钥匙。在电影艺术中,因为视听的双重感官效果,我们会立刻从电影的画面和音乐中感知电影想表达的情绪、主题以及发展方向。比如我们可以在白色中感受到纯净,也可以在灰色中感受到压抑,舒缓的音乐使我们平静,高亢的歌曲使我们激动。在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整个影片几乎都笼罩在灰色调的压抑中,除了故事本身,这份灰色基调的处理深深让我们沉浸在封建压迫下不得翻身的牢笼中。虽然审美知觉迅速而又直觉地完成这一切,但是在这背后却隐藏着我们全部的生活经验,不可避免地有着想象、情感、理解的参与。其次,想象在其中为审美心理的整体性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我们之所以看到恐怖片会觉得恐怖,大都是我们的想象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看到忽明忽暗的灯光,听到若隐若现的'脚步声,我们的心理总会莫名地紧张起来,心跳也会加速。因为我们看不见恐怖形象本身,但是这隐隐约约的迹象却似乎预示着惊悚即将到来。所以,恐怖电影在运用观者想象的空间里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也只有给观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才可以称之为一部好的恐怖片。再次,情感是各个心理要素组成审美心理的中介。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作为审美心理的一部分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情感的联结。所以,感知产生情感,想象扩大情感,理解升华情感,情感在审美心理中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情感在电影的审美心理中集中表现为观众的“移情”与“共鸣”。所谓移情,按照里普斯的观点就是:我们在观赏事物时,把“努力”或“倾向”实现于事物中,我们向它“灌注生命”。这种“灌注生命”的活动以独特的方式发生,这时我们把亲自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和意志,我们的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植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去。这种移置活动使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所谓“共鸣”,是欣赏者与剧中人物在思想和情感上达到的基本一致,感到自己便是人物本身,所爱、所恨皆是同一物。只有欣赏者在影片中与人物情感达到共鸣,才会产生同呼吸共命运的效果,也才可以产生情感释放的最大化。最后,理解是审美心理中的理性认识活动,也是审美过程中理性的升华。

在电影艺术中,理解最基本的含义便是分清虚实,就如《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分不清现实与戏剧,于是造成一生无奈的爱情悲剧。第二层理解是对电影中意义、题材、技法的理解,只有懂得了蒙太奇的使用,才知道它背后隐藏的那种含义。最后一层理解也是最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对影片背后想表达的哲理的通透,只有追求到那份弦外之音,我们才可以领悟《百花深处》里想表达的对老北京古胡同、古建筑破坏的无奈与辛酸。这四种心理要素都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任何一样,审美心理都会有所欠缺,所以审美心理的整体性意味着各种心理要素协同的发生作用,从而引发审美愉快。这四种要素的相融,让审美心理从外部世界进入内心世界,又从内心世界扩充至外部世界,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达到了格式塔学派所主张的力的“同形”或“契合”,从而引发了审美的愉快。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虽然审美心理是一种整体性运作的存在,但是每个人因为不同的民族、时代、阶级便存在着不同的审美心理,而且不同的成长阶段其审美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这就造成了审美心理的个体性。在欣赏电影作品中,经常会发现一个问题,有些电影作品的评分非常高,同时受到了专业电影人的高度评价。但是在市场运作中,这些被大家高度赞扬的饱含艺术价值的电影却不能收到同样的市场回报,特别是在票房上。

比如20xx年上映的《百鸟朝凤》因为上映后院线排片量低以及票房低,著名制片人方励甚至不惜膝下黄金,跪在了大众的眼里,才引得大众对于此片的关注量急剧上升。而有的电影虽然恶评无数,但依旧在票房上占据了响当当的地位,审美心理的个体性也随之展现出来。各个不同民族在审美心理上的选择也会有不同。比如20世纪80年代,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正是因为特殊的“插队”生活,所以对黄土地上的农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简陋的条件下,和摄影师张艺谋重现了突破封建桎梏女子的爱与愁,中华民族的魂魄,表现了时代冲击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的心理变迁和传统文化价值的嬗变。除了陈凯歌的《黄土地》,同时期的张艺谋作品《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吴天明作品《老井》《人生》等都展现了我们中华儿女在那个时代的封建与突破中的较量。这是我们特有的时代,也是中国变革过程中的艺术个性化的产物。所以,当我们作为一个观赏者在影院中欣赏电影,我们自然会相较于外国人更加了解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同时也可以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看见过往的缩影,从而引起更大的心理触动。除了每个民族之间独特的审美心理,不同的历史时代之间也有独特的审美心理,“环肥燕瘦”“唐诗宋词”,人们不仅对美的要求不一样,同时表达审美心理的方式也不一样。

还有在每个人的生长过程中,其会因为家庭、学习、事件、社会变动产生不同的审美心理。比如现如今电影的商业化现象,作为艺术家的导演们也并不想深陷其中,但是在票房成为很多电影衡量标准的现在,他们不得不去考虑受众心理需求来拍摄作品。张艺谋近期的作品《长城》中甚至出现了现在当红小鲜肉鹿晗、tfboys等成员的加盟,这是在开拓不同年龄层,各种粉丝的市场之间,导演们越来越常用的戏码。在民族、社会、历史、个人的影响下,审美心理展现出不拘一格的个体性,创作者有自己的创作个性,欣赏者也有自己的欣赏个性,而且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变化,个人的审美心理还会出现未知的改变。这种个体性的存在使得审美心理因为不同而动人。

中国梦发展历程范文

一、历史性突破中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制工作是从1966年开始的.在攻克了卫星姿态控制技术、卫星再人防热技术和卫星回收技术等一道道难关后,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终于由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它在轨道上运行了3天,11月29日按预定时间返回了中国大地.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中国航天pku英文刊名:aerospacechina年,卷(期):“”(9)分类号:关键词:

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舞,是我们各民族代代流传至今的古代具有典范意义的舞蹈,是历代舞人经过不断实践演化和提升而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舞蹈。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戏曲中的歌也好,舞也好,是为了读故事服务的。即便是不唱不白的武戏也还是戏,其舞对角色行当的从属性也是十分鲜明的。

古典舞从其源来说,是古代舞蹈的一次复苏,是戏曲舞蹈的复苏,是几千年中国舞蹈传统的复兴。十分明显,它的审美原则不是什么新发明,而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流传和延续,是用一根长线从古串到今的,这些原则非但在戏曲中可见,在唐宋乐舞中,在汉魏“舞戏“中,甚至在商周礼乐中,都能见其蛛丝马迹它的文化特征,就其流来讲,它是在原生物上生成的一个崭新的艺术品类,这是一个可以和芭蕾舞、现代舞相媲美的新的舞蹈种类,这个衍舞种是地道的中国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专家、学者们的研究也进人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势。中国古典舞走入了一个多元发展的阶段。人们在追求创新的角度上都会对某一事物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切入点。我们知道宋明清以前歌舞结构之丰富,留给研究者们的是多视角的着眼点。因此,中国古典舞也应该向多元化趋势发展,只要是有利于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发展的元素,我们便应采取积极的态度拿来。

这里的“拿来”并非原封不动的硬搬。而应有一定的原则。这原则应当是、立足于本民族和舞蹈本体的基础上,以“我”为主的进行借鉴和吸收,强调“我”化“它”的原则。、目的明确的进行吸收,去掉盲目性。

也就是说,吸收“它”是为了解决“我”的问题。在吸收过程中,要注意吸收它们的本质和精髓,而不是无目的简单地模仿外形。吸收“它”应是为了弥补“我”之不足。在多元素的吸收之后,必须经过消化、融合,统一在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的主体风格之中。总之,运用民族的原则与价值为取向来丰富它、发展它、雕刻它。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具有多层面的特点。

论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历程

有道是:要读懂中国历史的精髓,必须参悟帝王心术;要掌握西方历史的命脉,必须研究金钱角逐。

艺术史的发展亦是如此。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脉络一直与皇家的文化诉求息息相关,除了那些由皇家主导的宫廷艺术之外,文人雅士或民间技人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无不笼罩在整个民族的文化大格局之下,这个大格局即是对皇权至高无上的尊崇和宣扬。或许你会认为艺术创作本身与政权没有直接的关联,尤其是那些文人骚客们的作品时常夹杂着对皇权不满或对仕途失落的情绪,民间技人们更是社会所不屑的下九流阶层,然而,这些或个人抒怀,或生活功用的艺术作品正是以皇权为本位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理念的表达,以至于从思维方式到表现手法上都紧紧围绕着这样的文化诉求而展开。西方艺术史也有着坚不可摧的发展主线,自从14世纪美蒂奇家族开始介入艺术资助和收藏后,艺术在西方即进入了一个金钱统治时期,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产业链体系,至今发展更是愈演愈烈。

文化一直扮演着政治、经济的形象代言人角色,无论其自身是枝繁叶茂还是残花败蕊,都无法摆脱政治、经济对其不断进行的洗礼或干预。特别是,艺术家作为社会人,其生活环境和思维结构由社会政治、经济主控,使得艺术创作不仅在文化观念上,而且在审美取向和受众层面上都直接反映着政治、经济的`现状和战略。近几百年来,西方凭借经济实力的优势不断向世界各个角落扩张,扩张的主要手段不是政治、经济方式的直接介入,也不是军事力量的直接对垒,而是使用文化这张王牌,不断对非西方文化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普及与渗透,以至于全球化的战略在各个角落生根开花,来改变全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取向,进而实现经济实体的全球一体化操控。

恰逢其时,技术领域的日新月异为全球化文化战略的实施铺设了更便捷的道路。从电视、电影等视听媒介到家用电器,从手机、电子通讯设备到电脑等一切电子化产品,以及网络技术、赛伯空间一类新科技,已经完全占有了人类生活的每一个时段和现场。其超速更新的技术领跑,带来的不仅仅是大批量信息的共振,而且完全改变了人类对文化的集体诉求,挑战了文化身份的现实意义和评价标准的固有模式,甚至发出关于人类本体的存在意义和方式的新一轮追问……错综复杂的消费化、媒介化、技术化、图像化、网络化、体系化的交互情景主导了个体性生存的价值判断,如此的历史沿革,所产生的是在文化资源共享情况下,寻找具有当下性的艺术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在视觉艺术领域,新媒体艺术正是先行者,它凭借视听媒介的共享来改变人类集体的视觉经验,并且在主体性特征消解之后的价值多元的后现代主义大浪潮中异军突起。新媒体艺术在符号语言的逻辑上主要的突破有二:其一,对于时空关系的呈现突破了三维空间的限制;其二,影像技术下的图像传播和生效模式与之前的视觉形式有了天壤之别。我们应该承认,早在部分未来主义与立体主义的绘画中,对于时空观念的认识已经有所表现,并且在视觉经验上的积累也已经通过几十年的电影发展与传播使其成为公众习以为常的一种方式。由此,作为艺术实验形式出现的新媒体艺术,其实是建立在对于成熟的影像技术体系的整体利用之上,是建立在发达的电视网络体系与相对普及的影像摄录技术基础上的观念影像作品,这也正是西方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立足点。

21世纪,伴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基于电脑平台的数字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入探索,新媒体艺术的含义与形式得到了更多角度的拓展。不仅是视觉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实现媒材的发展,而且从媒体自身而言,所谓新媒体概念本身就超越了艺术创作实现手段的概念,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体本身在形态上产生了超越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之上的“第五媒体”,同时在面向广泛大众的个性传播与信息互动上表现出更大更多的适应性与前瞻性。由此,新媒体艺术向更前卫的技术手段与视觉方式拓展,即产生了“虚拟艺术”――以虚拟现实为主要情境的一种视觉艺术概念,它将成为艺术家、作品和观众之间关系的全面洗牌的操盘手。视觉艺术正由现实情境无限扩张到虚拟空间,不仅拓展了科技与艺术的交互领域,而且使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虚拟现实”存在的必要性。从这个角度分析,首先,虚拟艺术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以构建一个虚拟场景为主要形式的艺术方式;其次,虚拟艺术主要挑战的是人们传统的知觉感知的经验,并以这种技术与感觉的追求为主要目的;再次,伴随着新材料与技术的运用,虚拟艺术的边界与实现形式得到继续拓展与延伸。可见,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形式的革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更为文化传播的实施提供了渠道与方法,最重要的是,全球化文化以新技术为手段刷新了人类的感知经验,改变了人类对艺术价值与功能的定位,使艺术转换成为消费客体,达到文化推广的最大容量。

中国戏曲发展历程

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支奇葩。戏曲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闪边,其声腔曼妙委婉、韵律动人;其人物形象饱满、鲜明生动;其故事感人至深、脍炙人口。戏曲纵横古今、博雅通实、韵律无穷,是一门品赏不尽的艺术。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谣。如果说戏剧史西方的歌谣,那么戏曲则是古老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文明史上的优美歌谣。然而,中国戏曲这么博大精深的艺术,或许是因为太古老太遥远,竟没人说得清楚它究竟起源何处。关于戏曲的起源,有一下几类说法:其一,起源于宗教仪式说。这一说法认为,中国戏曲的形成于原始鬼神崇拜之间有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他在《中国戏剧起源于宗教仪式考》一文中认为:“在中国,如同在世界任何地方,宗教仪式在任何时候,包括现代,都可能发展为戏剧,决定戏剧发展的各个因素,不必求诸于遥远的过去,它们在今天仍然还活跃着。”其二,起源于原始歌舞说。这是非常主流的一种说法,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原始时代的歌舞虽具有模仿性质,但它的宗教性质却决定了它并非审美静观之物,不是纯粹的表演,还不能成为“戏曲”。不过它一初具戏曲的前期形态了,中国戏曲就酝酿于这种原始时代的歌舞中。其三,起源于古代宫廷优人说。戏剧只能活在舞台上,没有演员的当众表演,也就不会有戏剧。上古宫廷的俳优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职业演员。他们或笑谑,或歌舞,或弹奏,以供人主之笑乐,所以不少古代学者视之为“优戏之始”。优可以说是中国戏曲最早的专业演员,他们为中国戏曲的发展积蓄了深厚的底蕴。其四,起源于傀儡戏说。早在戏曲正式诞生之前,傀儡戏就已在我国广大地区普遍流行,是深受群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因为傀儡戏是以演绎人物故事为职,故被称为戏曲之源。戏曲的起源决定了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同时也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

到汉代,“百戏”开始盛行。“百戏”不是指一种单一的艺术形式,而是熔汉时杂乐和各种表演艺术技艺为一炉的综合体,是盛行于汉代广大社会,包含有民间散乐、歌舞杂奏、杂技、角抵、幻术等音乐艺术形式的总称。“百戏”又称“角抵戏”。《东海黄公》就是一出古老的角抵戏,演的是秦朝末年善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区降服白虎却法术失灵被虎所杀的故事。在《东海黄公》的表演中,有人虎相斗、人被虎杀的情节,有特定的服饰、人物、情节冲突和既定的结局,这显然已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出为表演既定的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因此,这出古老的艺术也一度被许多学者看做中国戏曲的雏形。汉以后的魏晋六朝一直到隋朝都盛行百戏,百戏的发展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戏曲萌芽的摇篮。

迈入唐代以后,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表演模式——弄参军。弄参军得名于表演的角色,“参军”属于官职的名称,是当时的芝麻小官;“弄”是古代百戏乐舞中角色扮演或节目表演的代称,如汉代百戏有“弄丸”,唐代有“弄参军”、“弄兰陵王”等。弄参军将两者结合,成为唐代戏曲的专有名词。弄参军的内容是提前准备、精心安排的。弄参军既风靡于宫廷,又流行于民间;既有男演员,又有女演员,如周季崇和妻子刘采春都擅长演的弄参军《望夫歌》。据唐赵璘《因话录》记载:(唐)“肃宗宴于宫中,女优有弄假宫戏,其绿衣秉简者,谓之‘参军桩’。”除了正式的参军戏,还有一些参军戏的延伸。

之后,出现了庙会和瓦舍,它们为戏曲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提供了客观和主观的条件,使其拥有固定的场所、稳定的观众和专业艺人群,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宋代出现的宋杂剧标注着戏曲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宋杂剧主要流行于都城以及繁华的商业城市,如北宋的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在北宋时期,杂剧没有明确的范围艰定,它不仅继承了唐代的“参军戏”,还广泛吸取各种表演艺术的技法,因此包含了傀儡戏、滑稽戏、角抵戏等,如《目连救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出。宋杂剧的演出形式有着生动活泼的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大致分为“滑稽戏”和“歌舞戏”两个类别,它们表现内容的方法各异,题材丰富。其中,“滑稽戏”所占比重比较大,《宋官本杂剧段数》中的280个剧种中,绝大多数都是滑稽戏。而歌舞戏在宋杂剧中则居于突出的地位。宋杂剧在开始的时候上演一段歌舞,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俗事,称为“艳段”;然后再上演正杂剧,通名“两段”,可以是一段滑稽戏,一段大曲;最后是开玩笑式的小节目“杂扮”。金灭北宋后,继承了北宋的杂剧,称为“金院本”。金院本和宋杂剧名异实同,在表现形式上也没有太多的区别,但是金院本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地域色彩,是金朝在燕京(今北京)定居时形成的北方派杂剧。金杂剧是宋杂剧向元杂剧转化的渡口,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推动了中国戏曲的历史性发展。

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时产生于元代的文学主题。我们常说的中国三大文学体裁“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华名翁灿烂辉煌的长卷中最为绚丽的篇章,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虽然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元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民间艺术发展而成的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虽然说中国戏曲的源头至今众说纷纭,但是中国戏曲成熟与繁荣的标志,却都一致公认为元杂剧。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点。元杂剧在金代就已经开始了其演变、形成的过程,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到了元代初年才趋于成熟而与原来的金院本有了显著的区别。二者继承的关系可以从其剧目上看出一二。不少杂剧就是把金院本加以丰富或改编而成的。如《太湖石》、《打球会》均取材于同名的金元本。此外,从杂剧的角色行当以及歌舞、表演、念诵等各种表演形式等方面,也不难看出其与金院本一脉相承的关系。元杂剧在形成的过程中还广泛吸取了其他艺术的成就和特色,如宋金时期的说唱艺术诸宫调就对元杂剧产生了极重要的影响。在舞台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曲调的音乐和声腔形成方面,元杂剧还充分吸取了北方各民族的民间歌舞及各种百戏等因素。同时,在金元时期,在北方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民和汉族人民杂居,这对于元杂剧能够融合各民族的艺术成就,特别是接受各民族音乐和歌舞的影响,以形成元杂剧的戏曲声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元杂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唱。元杂剧主要有三个角色,即正末、正旦和净。元杂剧一剧一角色,由正末演唱的成为“末本”,由正旦演唱的称为“旦本”。此外,还有外旦、贴旦(女配角)、外末、副末(男配角)和杂(有孤、驾、卜儿等)。元杂剧“一人主唱”——即在旦本戏中,正旦一人唱,在末本戏中正末一人唱,分工十分明确。元杂剧综合了丰富的文学和动听的音乐,继承和发展了说唱艺术,同时表演中也不乏滑稽和舞蹈。可以说,元杂剧是一个朝代的戏曲,它随着元代的兴起而孕育,伴着元代的发展而繁荣,最终随着元代的灭亡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元杂剧具有空前的艺术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的鼎盛时期,标志着戏曲的成熟,在我国戏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元杂剧的逐渐衰落,南戏迎来了发展的第二个春天。到了元末明初,南戏发展更加迅猛,并产生了一种新的戏曲形式——传奇。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传奇渐渐繁荣和成熟,成为继元杂剧之后戏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传奇”一词来源于唐代对奇异荒诞小说的统称,自元代起,“传奇”一名指称戏曲,宋元南戏、元杂剧都曾称为“传奇”,自明代以后,则多之明清两代以演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作品,寓意着具有传奇性和新颖性的特色。至今,戏曲学界对于传奇的指称范围尚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有的认为传奇包括元末南戏,有的认为传奇可追溯到昆腔......可谓众说纷纭。明清传奇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一系列因素,都促使传奇进入繁荣时期。这时期,传奇不仅创作人才辈出,各种优秀剧本更是争奇斗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辉煌局面。明清传奇的舞台艺术在南戏、北杂剧和元杂剧的基础上,有了更为显著的进步。在面部造型中,分为俊扮和丑扮,并用各种各样的脸谱色彩来区分不同人物的性格。另一方面,传奇演出注重场景的布置,充分运用简易的道具和写实的灯彩,达到了很好的视觉效果。需要特别强调的事,传奇突破了杂剧四折一楔子和一人主唱的体例,使《西厢记》那样五本二十折且部分突破一人主唱格局的剧本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稳固。同时,传奇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南戏的结束,二者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称谓的变更,更在于体制上已有很大的变化。明清时期常演内容复杂、人物众多的大戏,增加了许多新型人物,传统角色行当就分化、派生出新的角色,明清时期的角色行当没有改变以生、旦为主的体制,在角色行当的分工上趋于细密和合理,更专业化,表演的程式化加强。纵观明清传奇,传世作者八百多人,作品存目有两千六百种左右,保存至今的作品有六百多部,真可谓是繁盛一时。明清时期最突出的作品是历史剧,出现了“南洪北孔”两位伟大的剧作家,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是这一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明清传奇的崛起,不仅在戏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后来遍地开花的民间地方戏曲也有深远影响。

近代,各个地方剧种涌现,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川剧......纷纷走上历史舞台。戏曲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国戏曲如一枝春意盎然的红杏,蓬勃着生命和活力。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经济制度经过了怎样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又是如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的应对之策以及我国经济的状况及经济环境又是如何,2010年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的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持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针对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经济体制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但由于在思想上没有摆脱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分别看作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束缚,当时提出的改革措施至多只是加强一些市场调节的力度和作用,不可能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总的框架。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1979年,他提出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虽然这一提法仍然坚持计划经济主体框架不变,但它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要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体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992年,邓小平于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从理论上破除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制度属性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思想,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其基本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不断深化改革和建设,20世纪末,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的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江泽民也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30年来,我们既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创造性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更好的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比较。

就业岗位的主渠道和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的生力军。2008年,全国登记个体工商户2917.33万户,私营企业657.42万家。城镇非公有制单位就业人员的比例,从1978年的0.2%增加到2007年的75.7%。”2008年,我国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央行新闻发言人李超表示:“由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大,为防范这场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冲击,有必要及时灵活地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在内的相关经济政策,力争把这场危机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表示将采取审慎的经济政策,同时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定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过剩的国家;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劳动力剩余条件下的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相交织;我国面临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

中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存在的问题: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在递减;中央银行面临两难的选择。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相匹配,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当前必须从强化货币政策职能、保证央行超然独立性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等方面改革货币政策,目前财政政策支持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可以采取如下举措。如适当增加财政贴息资金的规模,扩大贴息政策使用范围:用财政资金支持建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等。

经济学家刘国光认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调整方面,“要创立多管齐下,形成合力的格局”。一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改善居民的就业和收入预期;二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乡消费环境;四要提倡超前消费观念,鼓励消费信贷;五要清理各种卖方市场条件下出台的抑制消费的政策;六要开辟旅游、电脑、轿车等新的消费领域。

政府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该立足于这样一个现实基础: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造成了富有阶层消费倾向低和贫穷阶层消费倾向高但购买能力低下,进而造成的社会平均消费倾向低是导致我国有效需求不足、内需增长乏力和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的根本原因。“如果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效果使收入继续向高收入的富有阶层转化,那么将继续加剧经济的萧条。如国债政策客观上就有这种作用,总是富人去购买国债,再享受国债利息,政府的政策加剧了“马太效应”(叶振鹏,焦建国,2002)。因此,扩大内需和治理经济萧条的可行的政策选择是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财政向贫穷阶层的转移支付力度,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较强,经济仍具备实现平稳快速增长的有利条件。但也应看到,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因素,一些长期性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和调整来加以解决。

(一)外部条件分析。

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有所改善,但外部需求恢复增长需要较长。

时期。在各国开出的“强力药方”作用下,全球经济出现大病初愈迹象。美国经济在经历了前几个季度的衰退后初露增长曙光。世界各大主要经济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长。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目前仍面临失业率飙升、财政赤字剧增和消费不振等诸多挑战,经济刺激计划也将收缩或陆续退出,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1、国内消费市场拓展空间广阔,但难度增大。

国内消费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力:首先,农村消费市场将会迅速启动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信心增加,有利于刺激本轮消费升级。但是,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增收困难情况下,同时受未来支出和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我国消费增长难以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2、国内投资增长具备潜力,但民间投资意愿不强。

我国的国内投资增长具备一定的潜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和改善现状的迫切愿望,形成了高涨的投资热情;房地产、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的产业规模扩大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变化,为投资提供了广阔空间;巨大的国民总储蓄和国外投资,为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主要还是依靠投资拉动,政府投资增速比民间投资增速要快得多。实现经济明显复苏的关键还是要带动民间的投资。

3、稳定出口政策成效明显,但外贸形势不容乐观。

首先,近期人民币升值压力有所上升,美元出现较大幅度贬值。美元中长期弱势格局难以根本改变,而中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和巨大的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压力近期有所上升,不利于中国出口回升。其次,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国。中国未来要想重现出口20%、30%及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局面已不太现实。

4、工业增长条件充足,但结构调整难度很大。

一方面,工业经济增速发展条件充足:工业企业利润的增长惯性依然存在;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的改善;消费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较快增长的态势将增大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工业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这一中国经济的顽疾。前几年出口的指数型增长,吸收了我国不断产生的过剩产能。

5、财政和金融环境良好,但通胀预期逐渐显现。

2010年我国面临的财政和金融环境相对比较稳定和良好。首先,财政实力和外汇储备实力逐渐增强。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趋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其次,我国的外债偿债率,负债率等各项指标均持续回落。再者,金融监管体系在稳健提高。但也要看到,2010年全国通货膨胀的预期和压力,都将逐步增强。

江晨捷10408070424国贸104。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历程

框架: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

第二阶段:停滞阶段。

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

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恢复与发展阶段时间:1978年至今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筹账户在发养老金时的不足,且和统筹账户一并存入银行,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基金作用。这种模式必然会影响养老保险金的投资运营效率,也会导致养老保险金的头筹层次难以提高。)。

4、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社会保障的法律监督弱)。

5、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对策。

1、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制度健全与否的标志之一。是看其是否将应该覆盖的保险对象全部覆盖。从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看,社会保险的扩大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已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人群纳入,即现在制度内的城镇职工;第二步是将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人群纳入,包括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城乡结合部即将农转非的居民、乡镇企业及各类收入比较稳定的中小企业职工;第三步是将从事种植业的农民纳入。而且应该是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同时,应该尽早的将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2、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由职工医保、城局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组成,即“三险一助”,新农合与城居医保制度的性质完全不同,因此应该根据城市化和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发展的趋势,按照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续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积极推进两项制度的整合,逐步实现社保制度的统一性。)。

3、加强社会保险资金的筹措机制(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一方面要继续扩大社保基金的征缴覆盖面和提高基金征缴率,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结余,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补充社会保障基金,包括发行社会保障长期债券、变现部分国有资产等。)。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减震”与“稳定”功能。

2、重视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

3、“社会保障制度”也要贯彻公平正义。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建立联动机制。

1、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减震”与“稳定”功能。

目前中国大陆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立法缺失、社会化服务发展缓慢、覆盖范围有限、统筹层次偏低、资金的筹措及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在現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扣完善現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加快社会保险各项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发展社区化的社会保障服务等。可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作用。

2、重视弱势群体与贫困人口。

重点考虑弱势群体,要用公平的理念来推进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主张起码在城乡的贫困人口的救济制度应该是统一。

3、“社会保障制度”也要贯彻公平正义。

保障公平正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处理好分配领域中的关系和矛盾。

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注意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发展慈善事业。保证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建立联动机制。

中国服务业三十年:发展历程

出版单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原产业政策司)。

成果内容简介。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本项成果是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原产业政策司)为制定国家关于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文件,委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由白重恩作为主持人)进行研究的项目“促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的总报告。总报告于2006年6月提交国家发改委,报告全文6万字,共分为三个部分,篇章结构如下:

4、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服务业的国际比较分析。

5、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评价――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的认识。

二、影响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行业分析。

三、我国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制约因素及其对策思路分析。

1、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经验与服务业的发展。

3、发展我国服务业的整体思路。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报告在课题组进行的扎实调研、广泛的数据分析、多个分行业研究等多项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中提出如下主要观点:

(1)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文件中出现的各种服务业分类、概念问题,报告认为对服务业做合理的分类非常有必要的。这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同时也会给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过多的概念会让人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报告认为关于服务业领域较重要的概念有: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服务、自然垄断型服务业、行政垄断型服务业、公用事业等。传统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提法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其成分随着时间而变化。报告建议以我国非公共服务业中各行业对制造业的贡献与oecd国家差距程度的大小作为划分依据,分为传统服务业、传统型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

(2)利用100多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的跨国经验研究发现,报告指出一国服务业的比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一国制度的质量、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程度、国民的教育水平、城市化水平等,其中制度质量对于穷国的服务业发展更为重要,教育水平对于富国的服务业发展更为重要,一国货物出口占gdp的比重对其服务业比重有负向的影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目前我国的服务业比重相对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现象并非难以理解。利用相关数据进行的拟合表明,我国服务业比重低于印度10个百分点问题是可以解释的。制度质量和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干预程度是理解中印服务业比重差别的重要因素。

(3)利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的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在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上,我国与oecd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异。首先表现在我国服务业总产出中,增加值的比重较低,其中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差距尤为明显,而税收所占比重反而高于各oecd发达国家。其次表现在生产过程中,我国服务业消耗了更高比例的水、电、气、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其他物质产品。最后,与一般常识有所差异的是,我国服务业总产出中更高的比重被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中,这似乎表明我国服务业的生产性更强;然而,按照第二产业产出中消耗了多大比重的服务业来看,我国的这一数值远低于oecd发达国家。综合这两方面的证据表明,我国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支持作用还需大力加强。

服务业、传统型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四类。其中传统服务业的两个比例都高于或接近oecd发达国家,表明我国的这些行业对于其他行业的支持作用已较为充分;传统型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在我国较为接近oecd各国;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衡量,我国新兴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持作用都落后于oecd发达国家。

(5)在总结提炼课题组对各个服务行业进行的研究后,报告指出,制约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市场是否存在失灵;二是政府的干预政策是否适当。各个服务行业在外部性,规模经济,信息不对称以及公共品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性,从而使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其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失灵要求政府的适当干预,然而当前我国政府关于各服务行业的政策又存在诸多不适当之处。为促进各服务行业的发展,政府应当根据各服务行业市场失灵的特点和范围,制定适当的干预政策。

(1)全面考查了目前服务业领域的各种流行概念,对服务业做出合理的分类。

近oecd国家;新兴服务业落后于oecd发达国家;我国服务业的增加值比重较低,其中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所占比重差距尤为明显,而税收比重反而高于各oecd国家;我国服务业较其他国家消耗了更多的水、电、气、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其他物质产品。

(wps4032),“doinstitutionmattermoreforservices?”中,同样利用跨国数据提出了与本报告类似的观点。

(4)在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方面,报告提出应当建立在总结我国过去20多年以制造业为主导经济发展阶段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取得的优势表明我们已经拥有一些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经验和有利条件,另一方面,这些经验以及现实国情是我国服务业发展所必须依赖的客观环境。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要审视过去的这些经验是否适合服务业本身的产业特点。

研究方法。

报告主要采用了历史分析、国际比较等研究方法。在国际比较中,注重利用世界发展指数(wdi)、各国制度评分等数据库进行计量分析;同时注重利用多国投入产出表考查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关系的差异。

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等。

本项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多个观点,得到了政府决策部门与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相比较可以发现,本研究报告的多项观点都被该文件所吸收。

作为本项研究成果的一部分(见第1章第3节的“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横向比较”,主要观点的第二部分),后来整理为学术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杂志2007年第7期的“政府规模、法治水平与服务业发展”一文,于2008年获得首届“浦山中银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最高奖(两篇获奖论文之一,见证明材料)。在世界经济学会介绍获奖论文的新闻稿中指出,该文“论题非常有趣,结构严谨,研究方法规范,结论富有说服力。尤其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的今天,这篇论文的结论更是具有发人深省的政策涵义。”,“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服务业,„„根据本文的结论,提高法治水平以保障合法契约得以顺利履行,消减政府的规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果社会反映。

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现产业协调司)出具的对课题的验收意见中指出:课题报告“研究思路清晰,视角新颖,方法科学,框架合理,对服务业相关概念的界定较为合理、可行,提出的观点符合实际。《课题》的研究成果为研究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性文件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项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后整理为学术论文发表于《经济研究》杂志并获得“浦山中银世界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最高奖。在世界经济学会介绍获奖论文的新闻稿中指出,该文“论题非常有趣,结构严谨,研究方法规范,结论富有说服力。尤其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的今天,这篇论文的结论更是具有发人深省的政策涵义。”,“要大力发展中国的服务业,„„根据本文的结论,提高法治水平以保障合法契约得以顺利履行,消减政府的规模,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成果引用或被采纳情况。

本项成果是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原产业司)委托申报人作为主持人研究的课题,“促。

进服务业发展政策研究”项目的总报告。研究报告在提交后,成为制定“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的重要支撑性研究。本项成果的多项政策建议,被该文件采纳。

成果获奖情况。

一)。

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严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100多次,遍及14省140多县(市),参加起义的工农群众和革命士兵有数百万人。

这些起义,高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旗帜,给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以有力的回击。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主要来源。

2、1937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warofresistanceagainstjapan)简称抗战,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

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sino-japanesewar)、日本侵华战争(japanesewarofaggressionagainstchina)。抗战时间从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1945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

3、1945至1949年的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亦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国民党方面称为“动员戡乱”,是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国共内战第二阶段。

4、1949年至今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指从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扩展资料。

历史条件:

一、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做了榜样,随后马克思主义为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并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四、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五、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梦发展历程范文

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技术合同管理暂行规定》,1989年2月15日国务院批准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1991年6月25日国家科委发布的《技术合同仲裁机构仲裁规则(试行)》是中国技术合同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15日通过,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附则第四百二十八条规定“本法自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同时废止。”

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正式废止。

在合同法制订过程中,合同法(草案)在总则中曾经规定了情势变更原则,但在全国人大审议中被删除。删除的主要原因是,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的条件“客观情势发生巨大变化”很难界定,容易造成法官滥用情势变更强行干预当事人的合同关系。但技术合同发生情势变更的情形却比较常见,首先,合同法第337条规定:“因作为技术开发合同的标的技术已经由他人公开,致使技术开发合同的履行没有意义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该条是对技术开发合同明确规定的情势变更。

对于技术转让合同,虽然合同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情势变更,但从合同法和专利法对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规定的处理原则分析,也存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由法官根据具体案情变更合同内容或者解除合同或者免除责任的规定。例如,专利法第50条规定,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对已经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对方造成损失,应当给予赔偿;如果原专利权人不向被许可人或者专利权受让人返还专利使用费或者专利权转让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原专利权人应当向被许可实施专利人或者专利权受让人返还全部或者部分专利使用费或者专利权转让费。

举例。

该条中的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就是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的“情势变更”,至于是否变更合同以及专利权人是否返还收取的使用费,由法官根据具体案情决定。再如,甲、乙两工厂订立了一个技术秘密转让合同,在合同生效后但尚未履行以前,合同的标的技术秘密已经被第三人向社会公开,使该项技术已经成为公众可以自由使用的技术,这对合同当事人来说,显然属于客观情势发生巨大变化,而且这个情势的客观变化是当事人不能预见,不能克服的。

此时,受让方一定会要求解除合同,因为如果履行合同,它就要按照合同约定支付使用费,这对它显然是不公平的,受诉法院对受让方要求解除合同的诉讼请求,显然应当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判决解除合同。如果在履行技术秘密转让合同期间,该技术秘密被第三人公开,转让人按约定收取了提成使用费,受让人实施该技术秘密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对于这种“情势变更”,法官应当变更合同,免除受让人继续支付使用费的义务。对于转让专利技术包含技术秘密的合同,合同中分别约定了专利技术和技术秘密的使用费数额的,如果发生专利权宣告无效或者技术秘密被第三人公开的情形,则应当按照上述原则和具体案情处理。

基本内容:

1987年6月23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共分为七章,55条(本法已于1999年10月1日失效)。其中主要内容是:

第一章。

总则。这一章规定了制定技术合同法的目的;技术合同的概念;技术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订立技术合同的基本原则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转让、申请以及完成技术成果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非专利技术成果的推广使用、费用、报批手续和技术合同的管理机关等。

第二章。

技术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具体包括:技术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的形式;技术合同的生效条件;代订技术合同的条件;技术合同的中介机构和费用;技术合同的主要条款;技术合同的履行;违反技术合同后责任的划分;技术合同的免责条件;无效技术合同的条件和处理;变更和解除技术合同的条件和程序;变更和解除技术合同的赔偿原则等。

第三章。

技术开发合同。包括:技术开发合同概念和种类;委托开发合同的概念和当事人双方应履行的义务,当事人双方的违约责任;合作开发合同双方的违约责任;技术开发合同技术成果的归属和分享原则;以及如何承担技术开发合同的风险责任等。

第四章。

技术转让合同。包括:技术转让合同的概念、种类和原则;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双方的主要义务;涉及专利的技术转让合同的有效条件;非专利技术转让合同当事人双方的主要义务及违反技术合同的责任等。

第五章。

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包括:技术咨询合同的概念;当事人双方应承担的义务和违约责任;技术服务合同的概念,双方应承担的义务和违约责任等。第六章,技术合同争议的仲裁与诉讼。其中规定了技术合同争议仲裁和诉讼程序及诉讼时效等。

第七章,附则。其中规定了技术合同法实施后订立的技术合同不适用经济合同法;国务院科学技术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技术合同法制订实施条例,以及技术合同法于1987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

文档为doc格式。

中国梦发展历程范文

三、取得众多成果中国返回式卫星带回了大量遥感数据和照片,广泛应用于国土普查、地质调查、水利建设、石油勘探、地图测绘、环境监测、地震预报、铁路选线、考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完成空间遥感这一主要任务的同时,利用其剩余的空间和载荷能力,多次以搭载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空间技术试验和微重力实验,在材料加工和太空育种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果.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中国航天pku英文刊名:erospacechina年,卷(期):“”(11)分类号:关键词: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心得体会

自1905年清政府颁布《学制》开始,中国的教育便经历了风风雨雨,历经了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磨难。在不断地发展和变革中,中国教育磨砺出了一批精英人才,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本文将会从五个方面展开对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心得体会。

一、历史意义。

中国的教育起始于古代,最早的教育场所是寺庙。此后,孔子提倡的儒学成为中国教育的主流。到了清朝之后,由于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国内情况的变化,管理者开始进一步规范教育体系。这一时期,被广泛看作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记录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教育体制的变革。

中国的教育承认与传承着优秀的文化。但也在不断的变革,以适应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要。改革开放以后,教育体制的不断调整和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校的自主发展。由以前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为主转变为学校多元化融资的方案。以废除文凭挂帅体制为例,标志着中国教育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技能和素质,而非纯粹的书本知识。

三、人才培养机制的升级。

“以育人为中心”是中国教育长久以来追求的目标。但深入实践时却面临着很大挑战,例如大量留学生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需要。2014年,国家制定并推出了“全国高等教育名校工程”,旨在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高。此外,《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精神的实施、以及编制各类人才教育培训计划,都意味着中国教育老师需要时刻开拓创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教育外交的重要性。

作为蕴藏着众多文化元素的国度,中国教育的影响力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国。随着中国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借鉴中国教育经验,其中便有许多学术大咖和政府领导。不仅如此,坚持“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的理念也将教育融入了更大范围的国家影响力的工作中。

五、发展需要借鉴经验。

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师资、资料、课程,还关乎全社会的心理文化传承问题。故而在发展之路上,借鉴历史经验不可少。纵观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它之所以越来越强大,就因为它不断吸取经验、改进方法。中国教育的成功之道就是始终坚持科学管理、精诚团结。

结语。

总的来看,中国教育发展历程极其漫长,充斥着艰辛和苦痛。但中国教育依然没有放弃,国家也一直在推进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期望中国教育在未来得到更多改进、得到更高的发展,助力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业升级发展已形成的体系,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发展创造出新的有利地形。(1240字)。

中国兰大百年发展历程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前赴后继、勇当先锋,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华章。实践证明,共青团不愧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不愧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并领导的一个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自诞生以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核心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关怀下,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青年,始终站在革命和建设的前列,在建立新中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进程中发挥了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100年来,中国共青团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前,各地共产主义者在建立党的早期组织-共产主义小组的过程中,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5月5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纲领、章程和其他一些决议案。大会通过的团的纲领上,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是为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从此,团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团结教育青年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

1925年1月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时,为了迎接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为了明确表明我们党的政治主张-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表示我们团组织是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革命青年组织,大会决定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6年11月,中共中央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为了更广泛地团结各界青年投入抗日救亡的斗争,决定改造共产主义青年团,建立各种抗日救国的青年团体。

1946年9月,中共中央根据人民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和满足广大青年积极分子的进步要求,提出试建青年团组织。随着解放战争胜利的发展,试建青年团的成功,在全国解放的前夕,1949年1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了《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决议》,在全国开始了普遍重建青年团的工作。

1957年5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当时鉴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早已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广大团员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并把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为了确切地反映青年团所担负的政治任务和广大团员的意志,大会决定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现在。当时在改名的决议上还提出“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应该将改名以后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和过去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以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相衔接,依照次序加以排列,把下次团的全国代表大会定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青团根据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紧密围绕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开展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尤其是1993年5月团的十三大以来,共青团以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把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牢牢抓住青年成长成才这一根本需求,积极探索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有效途径,全面开展团的各项工作,不失时机地实施了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共青团服务万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行动。其中,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文明号、希望工程、“手拉手”互助活动、培养青年岗位能手活动、培养青年星火带头人活动、振兴千家中小企业行动等在社会上都引了较大的反响,共青团工作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03年7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共青团召开的第一次盛会。大会提出了新世纪新征途中共青团的光荣任务,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继续深化新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新世纪青年人才工程和服务万村行动,努力开拓新的工作领域,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坚定信念、发奋学习、锐意进取、自觉奉献,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生力军作用,为实现新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努力把青年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随后,大会又修改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2008年6月1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陆昊代表共青团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全会选举陆昊为团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一书记。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大会一致同意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写入团章。

2013年6月17日至20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秦宜智代表共青团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了题为《高举团旗跟党走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报告。会议通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团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通过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在共青团十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产生新一届团中央领导机构,秦宜智当选书记处第一书记。

2018年6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贺军科当选为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大会同意报告对今后五年共青团工作的部署。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修正案)》的决议,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大会一致同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共青团的行动指南。

共青团十八大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全国各族团员青年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次大会将进一步动员广大团员青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2019年共青团中央主持起草了《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经党中央书记处专题会议审议并批准同意团中央选取10个省份的20个县(市、区)启动首轮改革试点。锚定持续提升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不断强化大局贡献度的目标,建机制、强功能、增实效,推动共青团改革不断向基层延伸。

2020年8月17日至18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第十三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和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大会深入学习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部署了未来5年的青联和学联工作。

2021年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扩大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团中央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确定了619个县(市、区、旗)参与本轮扩大试点。

2022年5月5日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100周年纪念日,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结带领共青团员和广大青年前赴后继、勇当先锋,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华章。实践证明,共青团不愧为党和人民事业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不愧为党的得力助手和可靠后备军。今天,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早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血液;作为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广大青年已成为我们时代的风向标。

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

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国传统乐器发展历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这段时期的乐器以击奏类为主,出土实物以曾侯乙编钟影响最大,音乐也是以钟鼓乐为代表。

秦汉隋唐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

宋元明清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当古典音乐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你可以清楚的看到,在空气中流动的是高山、是流水、是丝竹、是冬雪、是千古的生命,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就是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是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叶之前,经历了远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以其多姿多彩的品种和内涵丰富的体系闻名于世。人们习惯上将他称为中国音乐的“古代期”或“传统期”,但每个历史上的时期都有“古”、“今”之分。

灿烂悠久古音乐

古人说: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吕氏春秋”。根据20世纪考古发现,中国音乐的历史源源不是三千年、五千年,而是八、九千年或者更为遥远,八、九千年以来,中国音乐同中国文化一样,从未间断,这在世界古老文明中是很少见的。

1.上古音乐:伟哉华夏乐亘古一脉通击石百兽舞箫韶奏九成

在相关的历史文献,中国音乐起源传说一直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主要体裁是“六代乐舞”。从半坡遗址发现六千年前的半坡埙。在西周重要的音乐是宫廷雅乐,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2.中古音乐:乐府采诗颂相和大曲兴鼓吹起代北清商吴楚声

这个时期为秦汉隋唐前。乐府始于秦,在汉武帝时代得到高度重视。汉代宫廷最有代表的音乐是“相和歌”,他是汉代各种民间歌曲的总称。相和歌原本是无乐器伴奏的徒歌,一人唱几人和,经乐府乐工加工整理,加入了琴、瑟、筝、琵琶,笙等丝竹乐器的伴奏,并由歌者敲击板或击鼓掌握节奏,史书中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著名相和作品”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首歌曲被认为是相和歌的正声,叶是传于后世的最古的一首五言体乐府。他的前三句是独唱,后三句当为三人和。

隋唐时期:民族大迁徙声情更相融乐奏十部伎舞旋丝路风

隋唐燕乐最为光辉灿烂,燕乐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标志。燕乐,又称宴乐。其是统治者享乐需要的汇集宫廷俗乐的总称。隋到贞观,有十部乐:燕乐、清商乐,西凉乐,天竺乐,高昌乐,龟兹乐,琉勒乐,康国乐,安国乐,高丽乐。作为一种传统音乐体裁,到唐朝时,中国古代音乐更丰富,达到前所未有的艺术水平。

船行十里一曲犹未终唐人多壮举乐舞呈颠峰

也就是这个时期,古代几种乐谱就形成在隋唐,中国古谱大约有32种,代表: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等。敦煌曲谱成为古谱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3.近古代音乐:伶工失恩宠乐自民间兴填词协乐律说唱调诸官歌舞演鼓事杂剧得繁荣

这一时期包括宋辽金元明清两宋时普遍流行曲子词,许多著名词人的作品被用语演唱,还出现了精通音律的词家。在宋元,真正作为说唱音乐品种而登堂入室的事鼓子词和诸宫调。而宋元最重要的伟大贡献事杂剧的产生。“宋人重乐论,著述颇硕丰,乐书卷浩繁,漫志多考证,琴史载琴家,笔谈见解精”。著名杂剧“汉宫秋、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等永垂史册。在音乐理论,从北宋到南宋,先后有四部重要乐学著作留给后人。最著名的是“乐书”。“四大声腔起,戏曲渐鼎盛,皮黄与梆子,昆高胡乱灯”,中国戏曲到明清两代,迈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有一幅著名图“清,同光十三绝图”,这一时期器乐独奏,合奏艺术特别是琵琶“海青拿天鹅”、“月儿高”、“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浔阳月夜”灯十三大套曲的演奏艺术提高到空前水平,合奏更是品类繁多,百花齐放。福建南音,西安鼓乐,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北京智化寺音乐,江南丝竹,潮州弦丝,潮北锣鼓,陕北唢呐,鲁西南鼓吹,冀中笙管乐、弦索乐,广东音乐和少数民族的芦笙,冬不拉音乐,土家族打溜子音乐灯。

可以说“明清理遗产,音乐集大成,长河源流远,传统得继承。”

传统乐器和器乐

金声谐玉振,钟鼓调管弦。鼓器分八类,乐奏有源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器乐艺术十分发达的国家。乐器按照各自使用的物质材料分为八种类别: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称为八音。乐器分为四类:吹,拉,弹,唱。依器成组和传播在民间合奏用仪式独奏娱雅间器乐仪式的表演方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奏,一是独奏。在中国传统生活中,器乐合奏大多数都用于民间习俗和信仰仪式活动中。独奏在封建时代多半是文人以古琴,琵琶,箫等自娱,或在民俗场合中由唢呐,管子,笛演奏者作即兴演出,与合奏相比,形式,品种都要少一些。

1.器乐合奏

传统的民间器乐合奏,依其不同的组合,可以分六类:锣鼓乐,唢呐锣鼓乐,鼓吹乐,丝竹锣鼓乐,丝竹乐,弦索乐。

a.锣鼓乐:锣鼓势磅礴热烈且酣畅十番十样锦威风响八面

这种和乐但存,乐队以单一色的打击乐器组成,少数情况下,可以加一两种有音高的乐器,如十面云锣等。

b.吹打乐:吹打地域广唢呐笙笛管鼓为群音长坐行节奏缓

在这种合奏音乐中,虽然有明确的主奏乐器,但打击乐依然有很重要的地位。

c.鼓吹乐:鼓吹荐朝会僧道有古传和笙伴筚篥(音bili)大曲套十三

一种以吹奏乐器为主,少量打击乐助奏的民间合奏。他的分布比任何民间乐种都更加广泛。

d.丝竹乐:丝竹生水乡清雅尚柔婉幽深得古韵华丽制新篇

以丝弦与竹管类乐器组成乐队演奏的音乐,主要流传南方各地。乐队规模不大,少则五人,多则十人。代表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弦诗,福建南音等。

e.弦索乐:弦索品种少中洲遗微澜潮州筝曲谱《胡笳》声久远

仅用丝弦乐器演奏的音乐。其品种颇少,流传也不广。只有弦索雅乐,中洲古乐和潮州筝谱三类。线索雅乐是指19世纪初蒙古族人荣斋收录的“弦索备考”。

2.器乐独奏

在传统器乐的演奏活动中,独奏形式很少见。只介绍古琴,琵琶,筝,笛,二胡等乐器。

a.琴:古琴文人乐历经三千年曲目烟波浩人文海蕴涵

古琴,在中国音乐中,常常为了强调某些乐器,乐种才有很长的历史,都习惯加一个“古”字,如古筝,古乐等。其实,最古老的乐器,都以一个单字称呼。如琴,笙,埙,瑟,箫,笛等。关于这件乐器的历史,曾有很多传说和文献记载,太长,不说了。但神农削桐为琴,舜做五弦之琴还是请朋友自己查看。

b.琵琶:琵琶马上鼓隋唐成大观声器咸流美于今更璀璨

最初记载为枇杷或枇杷,弹弦乐器,在古代,琵琶一词曾做多种弹拨乐器的统称。“枇杷本出自胡中,马上所鼓也”-东汉。唐“敦煌琵琶谱,五弦谱现今还在演出。

c.筝:施弦高且急名取筝筝然南北多流派雅俗同一源

筝的称呼来自这件乐器的音响效果,古人说:施弦高且急,筝筝然也”,快而目者,真奏之声。筝最早为竹制的五弦乐器,汉魏演变为十二弦,唐以后为十三弦。明清至今,先后由十五弦,十六弦增加到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代表曲目有“寒鸦戏水,昭君怨,黄鹂词,柳青娘,凤求凰”等。

d.二胡:二弦马尾弓阳刚阴柔兼声名播中外明月映二泉

二胡是中国拉弦乐器的代表,与琴,筝,琵琶等乐器相比,历史是最短的,但自明清以来,用途极广。到20世纪发展也最快,因此,它已经成为中国乐器艺术的代表之一。民间二胡多称为胡琴,南胡,胡胡等。二胡音域宽广,音质音色甜美,左右手技巧多样,阳刚阴柔兼而得之。

e.笛:流水落梅花均孔七调翻北吹五梆子南奏花六板

笛子为竹制管伸,管身开有吹孔,膜孔,两个出气孔及六个按音孔。一律用横吹姿势演奏。代表曲目: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等。

中国民族乐器

古乐器一般都具有双重功能——表现性和实用性。即是说这些乐器既是表现音乐的工具,又是劳动生产的工具,或是生活用具。如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记载有:“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文中所说用生活器皿——缶,蒙上麋鹿之皮而成鼓。而“拊石击石”则是先民们将狩猎的石器,敲击成声,以伴奏化装成百兽的原始舞蹈。又在《汉书·杨恽传》:“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这一记载,描述了人们酒后兴趣大发,一面敲击盛酒用的器皿缶,一面仰天歌唱。古时的石磬可能导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工具。可以这样设想,先氏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发现某种石制片状工具能够发声,可以作为乐器,于是发明了磬。

乐器的实用性不仅表现在某些乐器原来是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器,并且人们用它们来传递一些特定的生活信息。如击鼓出征、鸣金收阵、晨钟暮鼓、打更报时、鸣锣开道、击鼓升堂等。在中国有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以吹奏口弦传递爱情的信息,口弦成了表达爱情的工具和信物。

葫芦丝

乐器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达和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由石磬演变成金属的磬和出现金属的钟,在石器时代是绝无可能,只有当人类掌握了较高的冶炼技术才成。也只有当养蚕业和缫丝业的发明和发展,才可能产生“丝附木上”的琴、瑟、筝。

先秦时期的乐器,见于文献记载的有近70种。仅在《诗经》一书中提及的即有29种,打击乐器有鼓、钟、钲、磬、缶、铃等21种,吹奏乐器有箫、管、埙、笙等6种,弹弦乐器有琴、瑟等2种。由于乐器品种的大大增加,于是在周代时产生了根据制作乐器的不同材料而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作“八音”分类法。

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乐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乐器。无论是重达五千多斤的乐器巨人——64件编钟,或是在造型、制作和彩绘都很精致的鼓、排箫、笙、瑟等,都向我们揭示了春秋战国时中国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状况,它是中国古代乐器光辉创造的见证。

自秦汉以来,又不断涌现出新乐器。如秦时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弹弦乐器——“百姓弦鼗而鼓之”。弦鼗是一种圆形音箱、直柄的琵琶,后至汉代发展成四弦十二柱的“汉琵琶”,又称“阮咸”。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的民族,自汉以来,广泛吸收了大量的外来乐器。如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时张骞通西域时传入的横吹(亦称横笛);汉灵帝时传入竖箜篌(曾称胡箜篌;约在公元350年前后的东晋时,从新疆、甘肃一带传入了“曲项琵琶”,明代传入了扬琴和唢呐等。这些外来乐器,经过不断地改进,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在中国乐器发展史中,值得注意的是拉弦乐器的出现大大晚于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和弹弦乐器。据文献记载,唐代(公元618—907年)才出现以竹片轧之的“轧筝”和“奚琴”(在宋时作“嵇琴”)。宋时的嵇琴用马尾弓拉奏,并出现了“胡琴”的名称。如宋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云:“马尾胡琴随汉车,曲声犹如怨单于。”自元代之后,在奚琴、胡琴的基础上发展成各种类型的拉弦乐器。

中国的“吹、打、弹、拉”四大类乐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对传承乐器的音质不纯、音律不统一、音量不平衡、转调不方便、固定音高乐器之间的音高标准不统一、在综合乐队中缺少中低音乐器等不足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并涌现了许多成果。

我国民族民间乐器的分类

八音分类

周代,我国已有根据乐器的不同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分成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在周末至清初的三千多年中,我国一直沿用“八音”分类法。

金类:主要是钟,钟盛行于青铜时代。钟在古代不仅是乐器,还是地位和权力象征的礼器。王公贵族在朝聘、祭祀等各种仪典、宴飨与日常燕乐中,广泛使用着钟乐。敲击钟的正鼓部和侧鼓部可发两个频率音,这两个音,一般为大小三度音程。另外还有磬、錞于、勾鑃,基本上都是钟的变形。

唢呐

石类:各种磬,质料主要是石灰石,其次是青石和玉石。均上作倨句形,下作微弧形。大小厚薄各异。磬架用铜铸成,呈单面双层结构,横梁为圆管状。立柱和底座作怪兽状,龙头、鹤颈、鸟身、鳖足。造型奇特,制作精美而牢固。磬分上下两层悬挂,每层又分为两组,一组为六件,以四、五度关系排列;一组为十件,相邻两磬为二、三、四度关系。它们是按不同的律(调)组合的。

丝类:各种弦乐器,因为古时候的弦都是用丝作的。有琴、瑟、筑、琵琶、胡琴、箜篌等。

竹类:竹制吹奏乐器,笛、箫、箎、排箫、管子等。

匏类:匏时葫芦类的植物果实,用匏作的乐器主要是笙。

土类:就是陶制乐器,埙、陶笛、陶鼓等。

革类:主要是各种鼓,以悬鼓和建鼓为主。

木类:已经很少见了,有各种木鼓、敔、柷。敔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制呈伏虎状,虎背上有锯齿形薄木板,用一端劈成数根茎的竹筒,逆刮其锯齿发音,作乐曲的终结。用于历代宫廷雅乐。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形如方形木箱,上宽下窄,用椎(木棒)撞其内壁发声,表示乐曲即将起始。用于历代宫廷雅乐。

古琴

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乐器。古琴充满着传奇的象征色彩:长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个徽位,代表一年的12个月及闰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为平象征地,为天圆地方。有西方音乐人评价:这个乐器的构造,是依据中国天与地之间关系的观念而设计的,使人联想到传说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听得到的音乐。

中国原始的丝弦乐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诗经》中有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瑟曾销声匿迹千年之久,而今“幽兰汉乐”将传说中的声音再次呈现于舞台之上,琴瑟合鸣,乐声如流水,如凤鸣,如南风,如月行,引我们走进大自然深深的芬芳里。

箜篌

中国古老的弹弦乐器,始于汉代,历史悠久;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唐时期曾用于西凉、龟兹、疏勒、高丽、天竺诸乐中。明代后失传达300年之久。

方响

古代打击乐器,由十六块大小相同的长方形玉片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两层悬挂,用小铁锤敲击;出现于北周。隋唐时用于燕乐,后也用于宫廷雅乐,自宋代后渐少。

八音

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原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

八音也指民间器乐乐种。如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八音会,所用乐器有管子、唢呐、海笛、笙、梅笛、箫、堂鼓、小鼓、大镲、小镲、大锣、云锣等;广西壮族的隆林八音乐队,使用的乐器共有8件,它们是:横箫(笛子)一对,高胡、二胡各一把,小三弦一把,锣、鼓、钹各一副。南宁市邕宁壮族八音则主要由大唢呐、小唢呐、五孔笛、锣、鼓、钹、壮族乐鼓等组成。海南地区流行的海南八音源于潮州音乐,因使用8类乐器而得名,即: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彝族八音所用乐器有二胡、环箫(无膜笛)各一对,以及牛角胡、五鍟(小锣)、鼓、钹等;仡佬族八音又名八仙,所用乐器有二胡、横箫(笛)各一对和五鍟、锣、鼓、钹等。

《佛学常见词汇》

佛所持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歇音。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

第二类,气流通过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动的有唢呐、海笛、管子、双管和喉管等。

第三类,气流通过簧片引起管柱振动的有笙、抱笙、排笙、巴乌等。

由于发音原理不同,所以乐器的种类和音色极为丰富多彩,个性极强。并且由于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不同以及地区、民族、时代和演奏者的不同,使民族器乐中的吹奏乐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极其丰富的演奏技巧,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与流派。

典型乐器:笙、芦笙、排笙、葫芦丝、笛、管子、巴乌、埙、唢呐、箫。

全部乐器:木叶、纸片、竹膜管(侗族)、田螺笛(壮族)、招军(汉族)、吐良(景颇族)、斯布斯、额(哈萨克族)

(汉族)、排箫(汉族)、多(克木人)、篪(汉族)、埙(汉族)、贝(藏族)、展尖(苗族)

、姊妹箫(苗族)、冬冬奎(土家族)、荜达(黎族)、(口利)咧(黎族)、唢呐(汉族)、管(汉族)、双管(汉族)

喉管(汉族)、芒筒(苗族)、笙(汉族)、芦笙(苗、瑶、侗族)、确索(哈尼族)、巴乌(哈尼族)、口哨(鄂伦春族)。

弹拨乐器

我国的弹拨乐器分横式与竖式两类。横式,如:筝(古筝和转调筝)、古琴、扬琴和独弦琴等;竖式,如:琵琶、阮、月琴、三弦、柳琴、冬不拉和扎木聂等。

弹奏乐器音色明亮、清脆。右手有戴假指甲与拨子两种弹奏方法。右手技巧得到较充分发挥,如弹、挑、滚、轮、勾、抹、扣、划、拂、分、摭、拍、提、摘等。右手技巧的丰富,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擞、煞、绞、推、挽、伏、纵、起等技巧的发展。

弹奏乐器除独弦琴外,大都节奏性强,但余音短促,须以滚奏或轮奏长音。弹拨乐器一般力度变化不大。在乐队中除古琴音量较弱,其它乐器声音穿透力均较强。

弹拨乐器除独弦琴外,多以码(或称柱)划分音高,竖式用相、品划分音高,分为无相、无品两种。除按五声音阶排列的普通筝等外,一般都便于转调。

各类弹奏乐器演奏泛音有很好的效果。除独弦琴外,皆可演奏双音、和弦、琵音和音程跳跃。

我国弹奏乐器的演奏流派风格繁多,演奏技巧的名称和符号也不尽一致。

典型乐器:琵琶、筝、扬琴、七弦琴(古琴)、热瓦普、冬不拉、阮、柳琴、三弦、月琴、弹布尔。

全部乐器:金属口弦(苗族)(柯尔克孜族)、竹制口弦(彝族)、乐弓(高山族)、琵琶(汉族)、阮(汉族)、月琴(汉族)、秦琴(汉族)、柳琴(汉族)、三弦(汉族)、热瓦甫(维吾尔族)、冬不拉(哈萨克族)、扎木聂(藏族)、筝(汉族)、古琴(汉族)、伽耶琴(朝鲜族)、竖箜篌、雁柱箜篌。

打击乐器

我国民族打击乐器品种多,技巧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根据其发音不同可分为:

1、响铜,如:大锣、小锣、云锣、大、小钹,碰铃等;

2、响木,如:板、梆子、木鱼等;3、皮革,如:大小鼓、板鼓、排鼓、象脚鼓等。

我国打击乐器不仅是节奏性乐器,而且每组打击乐群都能独立演奏,对衬托音乐内容、戏剧情节和加重音乐的表现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打击乐器在我国西洋管弦乐队中也常使用。

民族打击乐可分为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的两种。无固定音高的如: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钹,板、梆、铃等有固定音高的如:定音缸鼓、排鼓、云锣等。

典型乐器:堂鼓(大鼓)、碰铃、缸鼓、定音缸鼓、铜鼓、朝鲜族长鼓、大锣小锣、小鼓、排鼓、达卜(手鼓)、大钹。

全部乐器:梆子(汉族)、杵(高山族)、叮咚(黎族)、梨花片(汉族)、腊敢(傣族)、编磬(汉族)、木鼓(佤族)、切克(基诺族)、钹(汉族)、锣(汉族)、云锣(汉族)、十面锣(汉族)、星(汉族)——碰钟、钟(汉族)、编钟(汉族)、连厢棍(汉族)、唤头(汉族)、惊闺(汉族)、板(汉族)、木鱼(汉族)、吾攵(汉族)、法铃(藏族)、腰铃(满族)、花盆鼓(汉族)、铜鼓(壮、仡佬、布依、侗、水、苗、瑶族)、象脚鼓(傣族)、纳格拉鼓(维吾尔族)、渔鼓(汉族)、塞吐(基诺族)、京堂鼓(汉族)、腰鼓(汉族)、长鼓(朝鲜族)、达卜(维吾尔族)、太平鼓(满族)、额(藏族)、拨浪鼓(汉族)、扬琴(汉族)、竹筒琴(瑶族)、蹈到(克木人)、萨巴依(维吾尔族)。

拉弦乐器

拉弦乐器主要指胡琴类乐器。其历史虽然比其它民族乐器较短,但由于发音优美,有极丰富的表现力,有很高的演奏技巧和艺术水平,拉弦乐器被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与伴奏。

拉弦乐器大多为两弦少数用四弦如:四胡、革胡、艾捷克等。大多数琴筒蒙的蛇皮、蟒皮、羊皮等;少数用木板如:椰胡、板胡等。少数是扁形或扁圆形如:马头琴、坠胡、板胡等,其音色有的优雅、柔和有的清晰、明亮;有的刚劲、欢快、富于歌唱性。

典型乐器:二胡、板胡、革胡、马头琴、艾捷克、京胡、中胡、高胡。

全部乐器:乐锯(俄罗斯族)、拉线口弦(藏族)、二胡(汉族)、高胡(汉族)、京胡(汉族)、三胡(汉族)、四胡(汉族)、板胡(汉族)、坠琴(汉族)、坠胡(汉族)、奚琴(汉族)、椰胡(汉族)、擂琴(汉族)、二弦(汉族)、大筒(汉族)、马头琴(蒙古族)、马骨胡(壮族)、艾捷克(维吾尔族)、萨它尔(维吾尔族)、牛腿琴(侗族)、独弦琴(佤族)、雅筝(朝鲜族)、轧筝(汉族)。

1、古琴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伏羲在位年代2400bc-2370bc,参见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2370bc-2338bc)所作(《古史考》:伏羲作琴、瑟。《纲鉴易知录》: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说文》:琴,苞牺氏所作弦乐也。《帝王世纪》:神农始作五弦之琴,以具宫商角征羽之音。历九代至文王,复增其二弦,曰少宫、少商。)琴发明的地点在今鲁西豫东地区(伏羲之都在今河南淮阳,神农之都在今山东曲阜)。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这个琴字指的就是古琴。“琴者靠天地之声”,“通神明,惊鬼神”,“因而瓠巴鼓琴,飞鸟翔集,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玄鹤延颈”.....几乎古代所有有关音乐的故事都来自古琴。古琴又有着极为广阔的艺术表现力,清越、古朴、圆浑而又极富穿透力和质感,所以其表现境域十分宽广: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质雅清纯的《梅花三弄》、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刚烈粗厉的《广陵散》、哀婉沉痛的《长门怨》、气势磅礴的《流水》,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是古琴所不能表达的。

2、瑟

瑟的起源十分久远,在考古发现的弦乐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它的出土地点集中在湖北、湖南和河南三省,并且绝大多数出自东周楚墓。其他如江苏、安徽、山东和辽宁等省,只有一点零星发现。文献记载“庖羲氏”作瑟。

传说在夏代已经有瑟了。甲骨文上的“樂”字,上面就是“丝”字,下面是一个“木”字。瑟要用弦,那么瑟的产生应该在蚕丝出现之后。瑟弦的原料,至少有能够巢丝的技术才可能制出弦线。先秦前后的弦乐器就是琴和瑟。

另外一个推测,象琴瑟这一类乐器,可能和狩猎的弓弦有关。当然,弓弦的原料也可以用牛筋或其他动物的皮筋条制作。我们在1984年复制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瑟,最粗的几根低音弦,用的就是牛筋弦。

3、鼓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4、笙

笙,古称卢沙,是源自中国的簧管乐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藉由每根管子中的簧片发声,是吹管乐器中唯一的和声乐器,也是唯一能吹吸发声的乐器,其音色清晰透亮,音域宽广,感染力强。在传统器乐和昆曲里,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笙的形制多样,音色明亮、浑厚,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间常用于芦笙舞伴奏和芦笙乐队合奏。经过改革,已在民族乐队中应用,可独奏、重奏或合奏,有着丰富的表现力。

5、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古时候,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后来人们觉得挺好玩,就拿来吹,于是这种石流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埙。最初埙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作的,后来发展成为陶制的,形状也有多种,如扁圆形、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为普遍。埙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侧壁开有音孔。埙经历了漫长阶段,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两个音孔,能吹三个音。进入奴隶社会以后,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前些年在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父系社会晚期至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时期,埙发展到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埙由一个音孔发展到六个音孔,经历了3000多年的漫长岁月。

6、笛

笛是一种管乐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笛,特点是无簧片。笛字属于由字族。在由字族里,由字都是声符兼义符。由字族汉字都与“滑”之义有关。笛的本义是“气体在其中滑行的竹管”。长期以来,对于中国竹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一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与我们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历史,应该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另外还有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侯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三号汉墓(公元前168年)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广西贵县罗泊湾出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比其他任何乐器都早几代的、最原始的乐器。

7、箫

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骨哨应该就是箫笛的鼻祖呢?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中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箫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

8、编钟

编钟是中国古代汉族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9、二胡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宋代称“嵇琴”。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二胡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擦弦乐器)之一。唐朝便出现胡琴一词,当时将西方、北方各民族称为胡人,胡琴为西方、北方民族传入乐器的通称。至元朝之后,明清时期,胡琴成为擦弦乐器的通称。

10、琵琶

琵琶被称为“弹拨乐器之王”,属于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用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本作“批把”,拨弦乐器。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一书中曾有记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这名古文的意思是:琵琶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琵,向后挑进称做琶;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琵琶)。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历程

摘要:公关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引进公关关系?公关关系在中国的发展?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将揭开公共关系在中国的神秘面纱,以飨读者。

一.公关到底是什么。

(1)公共关系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涉及政治、经济、金融、旅游、文化、传播等领域,服务于各行各业,包括:一般公共关系咨询、调查研究、为企业决策做参谋,协助客户与有关的公众联络及建立业务关系;为客户撰写新闻稿件,为企业搜集和汇编有关新闻报道、市场信息及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情报;为客户设计公共关系广告,协助客户推广产品;为客户制定销售计划,组织大型会议;为客户设计、编制和印刷企业公共关系内部刊物和外部刊物,为客户制作影片、录像及其他试听材料;培训公共关系人员和传播媒介人员;等等。

(2)市场经济渗透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政治上的、经济上的、文化上的、科技上的等领域,加上信息全球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冲击使得国际化的竞争日益激烈。为此,全球化经营业的企业十分重视树立国际信誉的形象,一些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关公司更是把公关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来抓,通过一系列成功公关案例策划和危机处理,树立了公司高效、公正、专业化和优质服务的全球形象,吸引了公众的眼球、赢得了公众的信任,使得公共关系成为全球焦点。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时期,现代公共关系便已经传入台湾和香港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香港地区,一些跨国公司在其分公司内部设立公共关系机构,聘用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从事公共关系工作,他们开展的公共关系活动一般具有比较高的水平。此后,企业、酒店和宾馆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部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公共关系专业公司,公共关系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公共关系以其独特的社会作用在香港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公共关系在港台地区的健康发展,为其传入中国大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公共关系这种新兴的职业开始被中国的企业所接受。

(一)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布局:公共关系传入大陆后,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由城市向村镇、由企业组织向事业单位、由服务行业向工业企业、有外资企业向国有企业、由企事业组织向政府各部门逐步发展的格局。

(1)1981-1991:萌芽和普及阶段国门的打开和经济建设的需要使得现代公共关系这一新生事物得到迅速传播。在此期间,出现了第一个企业公关部、第一家专业公关公司、第一个地方公关组织以及第一份公关刊物。

立了两年一届的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举办两年一次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进行年度行业调查和行业工作研讨会,在全国范围开展公关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这些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本地公关公司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员加入我们这一行业。随着社会公众对公共关系认知的提高,中国公关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84年4月28日,北京长城饭店在其美籍公关部经理的策划下,把美国总统访华的答谢宴从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搬到了刚刚开业的北京长城饭店。来自全世界各地的500余名记者把里根连同长城饭店一起推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4年,广州的白云山制药厂率先挂出了国内第一块国有企业公共关系部的招牌。白云制药厂的声明也随着其赞助的足球赛事和收购的歌舞团的南征北战而威名四播。

1984年,全球最早成立(1927年)的世界第二大公关公司伟达公关(hill&knowlton)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该公司亚洲地区经理认为在中国首都没有公共关系机构是不可想象的。1985年1月,深圳总工会举办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家公关培训班。公关的左右开始为企业所重视,成为了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

1985年8月,世界上最大的公关公司博雅合资新华社下属的中国新闻发展公司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共关系公司。

1985年9月,深圳大学首先设立了公共关系专业,开设公关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从此公关进入高等学府的讲堂。到1987年,国家教委正式把公共关系列入行政管理、工业经济、新闻学等专业的必修课。

1986年11月,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公关课题组编著的我国大陆第一部公共关系专著“公共关系学概论”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

1991年4月26日,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在北京成立,前任美国大使钱泽民任会长,并提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宗旨和“知道、协调、服务、监督”的工作方针。1991年,伟达公关受中国政府所聘,负责在美国国会游说,争取美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成为第一家服务中国政府的外国公关公司。

1993年起,有中国国际公关协会主办了中国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每两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五届。

1994年9月6日,“中国公共关系市场高级研讨班”在北京举办。同年“中国经营报”刊登“中国公共关系市场探索”专版,引起中国公关市场讨论热潮。

2000年12月3日,首届全国公关员职业资格统一考试进行,24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000人参加了初、中、高三个等级的公关员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公关作为一个专门职业被社会认可,公共关系也成为一个求职热点。

2002年,中国申奥成功、国足出线、入世成功使该年度成为了世界的中国公关年。2003年的公关最高奖项“环球杯”授给了北京2008奥运会申办委员会。

中国公关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我们看到这棵破土而出的幼苗已逐渐长成一棵小树。进入21世纪后,中国成功地加入了wto,明年又要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接着举办“2010上海世博会”,这一切都为中国公共关系的发展赢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方面的公关建设都要以赢得国家荣誉为重心。放眼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我们将认真总结二十几年来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以我们行业特有的勤奋,再加上百倍的悉心,浇灌和培育这棵小树,让它枝繁叶茂,长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材。

相关推荐

特色体育活动心得体会(通用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对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进行检验和调整,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未来学习和工作。以下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样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范文推荐),供大

公司乔迁心得分享(专业17篇)

总结公司的经营状况,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并及时解决,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公司社会责任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垃圾分类调查实践报告总结(热门21篇)

在实践报告中可以分析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果你正在写实践报告,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范文,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思路和写作技巧。(一)实习的项目:

班主任工作总结(优质22篇)

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些班主任工作总结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其身正,不令则

韩语专业就业调研报告(优质15篇)

调研报告的写作要求准确、简洁、逻辑清晰,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调研报告的案例分析和讲解,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国际大环境对商

送货合作协议范文(15篇)

在合作中,团队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信任和尊重,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下面是一些合作能够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希望能让大家对合作有更深入的理解。甲方:法定代表人。通讯地

最新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精选17篇)

通过月工作总结,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月工作总结是一份对过去一个月的工作进行概括和总结的文档,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提升工作效率。在一个月的

预备党员转正意见总结(实用18篇)

预备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预备党员的成长经历和收获,以下是一些真实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尊敬的党组织:转眼学期已过,在这半年的

家具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领悟的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参考。段落一:引言(200字)。在家具设

预备党员思想汇报份范文(15篇)

思想汇报是党员参与党内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思想汇报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敬爱的党组织: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