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报告 > pdca结题报告(优质16篇)

pdca结题报告(优质16篇)

作者: 雅蕊

范文范本不仅可以帮助学习者快速掌握写作技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些范文范本涵盖了多个领域和题材,适合不同层次的学习者参考。

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课题概述)。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体育基础,在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新型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现行的武术教学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为深入了解初中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因素,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实验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影响武术教学开展进行研究,努力拓宽利用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

结果表明:影响中小学武术教学的问题及因素众多,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对武术课的教学重视程度不高,师资力量匮乏,在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分别存在系统性不强、教学内容缺乏层次性、方法单一等问题,以及学生对武术运动及武术教学的认识有失偏颇。本课题针对武术教学存在主、客观因素,通过调查综合分析研究,找出其根源,提出对策,为推进武术运动在初中体育教学的普及与推广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可行性与参考性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及成果。

2004年4月2日,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出台《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其中指出“体育课要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武术是中小学体育必修课,是素质教育所必不可少的内容,符合学校体育教育目的、培育目标。

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的目的。培养学生顽强拼搏、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对手。做到自觉、自律、自强不息,唤起学生的主动性,是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华武术,让学生享受到体育的乐趣,使其得到全面、主动、充分的发展。

4、研究如何提高武术教学的发展,增强武术对学生的热爱,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品质培养。校园武术并不需要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只要动作和眼神合上音乐的节奏,能用肢体去表现发自内心的感受就足够了。让学生喜爱武术,有效地进行武术教与学,在此过程中,鼓励为主,培养自信,通过教师完整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武术并不是那么难,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多让他们进行表演,多鼓励和表扬,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已,提高自信心和学习热情。启发引导,领会要诀;优美示范,感染情绪;合作学练,交流提高。

五、研究重点。

1、探索武术教学的影响因素与教学的特征及现状。

2、改进武术教学的方法与方案,增强学生参与武术练习的途径和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武术的兴趣和爱好。

六、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从学生的兴趣、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和场地器材等方面入手作为调查内容,问卷调查以集体纸笔测试的方式进行,问卷实施测试前先与各班任课老师取得联系、协调,并由本人向受测试对象简单的说明测试内容,并强调问卷是采用无记名的方式作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独立完成问卷。

2、访谈法:通过与学生、任课教师的座谈,掌握教学现状及学生心理需要等方面的情况,综合多方面的情况,便于更准确地分析教学行为差异的形成原因。和学生对无数的认识和喜爱程度。

3、文献法:通过对先进的理论学习,增强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分析法: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从理论上来分析学生对武术学习的行为差异的成因。

八、研究的成果。

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我校的体育课(武术教学)已初步形成。体育特色(武术教学)在我校已经形成氛围,结出硕果。

1、通过多次研究实验,我校武术教学(体育课)有效地进行,让学生喜爱武术得到充足的发展,激发学习兴趣,弘扬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有力的前进和推动。

2、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研究探索制定出系统的武术教学(体育课的一部分)计划。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等方法制定出适合我校七、八、九年级学生的比较系统的武术教学的课堂计划。

3、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大武术教学内容的比重,将武术基本功动作作为学期考查的必考内容,让学生的重视程度增加,提高了身体素质;开展一些武术表演赛等体育活动等。

4、.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水平提高。在课题研究的同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大武术教学内容的比重,将武术基本功动作作为学期考查的必考内容,不但让学生的重视程度增加,同时也无形中提高了身体素质;再者,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我校一直坚持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研究开始后,在保持武术是其中的一个分组活动项目模块的基础上,又在广播操后增设全体学生进行的武术集体活动项目模块,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

九、研究反思。

本次课题实验历时半年,初步培养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爱好、优良的品格,形成一系列的良好教学方法,要想将至实现,需要进行一下的研究:

1、结合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加强武术运动在校本课程开发和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促进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认为在武术特色校本课程形成方面应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生源特点制定出具有本校特色、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和计划,让体育课形成一种特色。

2、中小学武术教学研究是一项长效工程,具有复杂性。

3、武术教学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对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结题报告

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付怀勇。

我校申报的研究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经县教研室批准,列为灌云县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八期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08—077)。本课题经过课题组成员近一年的研究,现已取得预期研究效果。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诚请各位专家对课题研究报告进行审议。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大家都知道,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课题的界定。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childrenleftathomepaythepriceofmigratio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由于留守儿童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的关爱,从而引发了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二)研究目标。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摸清留守儿童人数,掌握其家庭及监护人情况,了解本校或本地区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和主要存在的问题。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形成班级心理咨询室,学校建立心理咨询站。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摆脱心理障碍,调节自我,积累个案,为个案研究提供素材。

(3)特别关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业成绩差异程度。

(4)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搞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培养一批心理健康的学生,保障和推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5)通过对问卷调查进行分析,能较为清楚地了解农村留守儿童思想状况,以便根据调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研究,总结经验和不足,为有效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落实和发展相关政策服务。

活管理、“农村留守儿童”学校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班级管理、“农村留守儿童”节假日管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同,提供服务。

三、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概述。

(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了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变迁、现阶段留守儿童群体的背景成因及特性,研究分析留守儿童的存在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学校教育问题的关联性,研究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与数量规模。

(2)通过调查、问卷等,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主要集中于留守儿童的道德品德问题、学习现状、心理健康问题、安全教育问题等,研究不同特征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3)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资料的查阅,总结留守儿童教育的应对对策。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伴生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群体共同关注,并相互配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4)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留守儿童行动措施主要包括:开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教育培训;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开设生活指导课,实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导师制”;发挥学校少先队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通过开办心理健康辅导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班主任老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及实践能力。

2.研究方法。

文献法:通过围绕本课题广泛查阅文学资料,积累该课题的有关知识,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系统地了解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高分析和研究问题的能力,从而开阔视野,掌握教育理论,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能力,多出研究成果。

问卷调查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父母外出情况、祖辈或其它监护人的情况、监护人的教育教养方式等调查,再一步了解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个案研究法:建立成长档案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研究,观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差异程度。

经验总结法: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积累总结经验,相互交流提高。

四、研究成果。

2.论文。

五、存在的问题及后继研究设想。

1.存在的问题。

1.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做得很好,但是不善于总结,不能够在理论高度分析为题。

2.课题研究内容的提出欠完善.尽管课题研究内容经过再三论证分析,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还有部分内容欠完善。

2.后继研究设想。

1.加强基本功训练,每遇组织一次集体学习研讨,对基本功较差的教师进行帮扶提高。

2.加强团队精神,互帮互学,研究问题,研究知识,研究学生,研究课件,对比分析,整体推进。

3.用好网络平台,查找相关资料、借鉴经验,为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总结提供依据,使研究工作少走弯路。

结题报告

随着人类社会进人新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竞争对手扩大化等方向发展,互联网、知识经济、高新技术特征明显,企业的经营进一步打破了地域的阻隔,如何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如何开发和保持相对稳定的客户资源,已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型营销理念层出不穷,例如关系营销、一对一营销、直接营销、互动营销、对话营销,以及基于网络技术的数据库营销、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和技术驱动的营销等等。总的来看,这些营销新理念和新方法非常强调企业与消费者、供应商、分销商、竞争者、政府机构和其它公众保持良好关系,尤其是与顾客保持良好互动状态,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企业传统业务再造,降低营销成本,缩短响应周期,提高营销效率,满足客户定制化个性需要,增强客户服务能力等。

争使企业难以生存,而我国加人wto以及电子商务的实施,使他们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成为企业摆脱困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虽然一些企业正在或计划实旌crm,其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crm作为一种现代的管理理念,其复杂程度使得crm的实施被许多企业远远扔到时间表之后,我国有相当多数的企业仍不知道如何在组织、制度、资源配置、服务等与crm软件实施相适应,而分销商、特约维修商人为造成的不对称信息隔绝了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联系,企业营销生物链处于病态。因此企业如何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实施crm,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完善的客户服务机制,为客户提供合理的服务,与分销商、特约维修商、客户建立一个良好关系,成为学术界、企业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14.9%,2010年为12.9%;我国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的比例前六年(2000年一2005年)按照国际平均数1/3左右计算,后五年按照1/2计算(根据第十个五年计划),则未来10年第三方物流在物流市场上比例的算术平均值为42%(gdp增长率按8%计算)。根据测算结果,到2010年,我国物流总成本将达到28505亿元,分别是1997年的48倍、1999年的208倍,第三方物流市场总规模将达到l1972亿元。

长远发展。而且,并非所有的客户都是上帝,有相当比例的客户是会让企业产生亏损的。所以,维系和发展重点客户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建立比较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来收集市场信息,根据客户需求变化,随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是物流服务,这与其他行业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追求的不是短期的产品效益,不是通过简单的广告促销就可以达到目的的。作为服务业,它追求的是客户的满意度及回头率:作为新时代出现的新兴行业,它又与信息技术、网络密不可分。因此,要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企业竞争力,着重于对客户关系的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客户识别、客户获取、客户保持几方面着手,根据市场需要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在提供优质服务的过程中与客户建立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追求所服务的客户的最大满意度。这正是本文为什么要研究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之原因所在。

二、课题简介。

面:

1.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理念。

2.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服务营销中c跳理念进行详细的理论和实践分析,对。

客户保持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建立了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保持动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模型,帮助第三方物流企业科学地进行客户管理,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服务质量,达到客户保持之目的,从而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011年5月——2011年12月。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略模型的构建。从局部上看,客户知觉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引用了集对分析理论属于数学建模应用方面的创新。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为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c脯工作提供理论上的启示,论文写过程中,主要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

(1)搭建第三方物流客户保持动态模型主要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方法;

(2)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模型主要采用了系统思考的分析方法;

(3)在进行客户认知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客户知觉价值评价过程运用了数学建分析方法,有些还运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从本质上说,客户关系管理就是长期内都能够满足客户的个体化需求,提高其程度。如何才能够实现客户满意,可以用美国著名营销家菲利普.科特勒的客渡价值作较好的说明。客户是否满意不是单方面取决于总顾客价值或总顾客成高低,而取决于顾客让渡价值,即总顾客价值与总顾客成本之差的多少。产品是客户购买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客户基本需要产生的价值;服务价值是了方便使用产品或享用服务而提供其他服务,如培训、维修等而产生的价值;人员价企业工作人员友好的态度、良好的风貌给客户带来的满足;企业价值是良好的声誉给客户的认同感;它们共同构成总顾客价值。总顾客成本包括客户购买产服务所支付的货币价格,购买花费时间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做出购买决策的精本,以及所耗费的体力成本。

“客户资产”的定义是:所有用户未来为企业带来的收入之和减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营销成本,加上因满意的顾客向其他潜在客户推荐而带来的利润。所以,优质的客户服务虽然提高了成本,但能够提高企业长时期的稳定收益。由此可见,不仅仅是客户,企业同样能够在客户关系管理中获得巨大的好处。

客户关系管理不仅仅是把客户关系纳入企业管理的范畴,而且将管理的中心转移:由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转移到通过良好的客户关系及时发现和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上来,通过构筑稳固的客户关系增强竞争能力。这一思想比客户满又进了一步。它不但注重服务中的客户满意,更注重与客户建立长期的业务关系,“双赢”才是客户关系管理追求的目标。客户关系管理实质上是经营理念的升华,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遵循市场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

升。对品牌的宣传力度越大,就越容易吸取新的客户,对企业来说该客户的无形价值越大。

基于对以上评价体系的分析,笔者认为客户价值的核心是客户为企业提供长期现金的能力。企业从客户当前的利润水平和潜在贡献能力两个层面上来感知客户值的大小,企业对客户的价值的感知标准是客户对企业的长期经济效用最大化。建立客户评价体系时,应当遵循综合评价客户当酶价值和潜在价值,因此我们了用“当价值一潜在价值”客户评价模型。

客户满意度对于一个企业是很重要的,但是客户满意并不等于客户忠诚,即使客户对企业很满意,他仍然有很多理由离开你。虽然客户满意是促成忠诚的重要因素,但是客户对企业表示满意和对之保持忠诚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在赢得客户满意之后,企业最主要的就是要将满意转化为客户忠诚。

六、参考文献。

[4]姚建风(2004).论物流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策略[j].《现代管理。

科学》2004年第1期。

[5]董金祥,陈刚,尹建伟(2002).客户关系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结题报告

此次立项主要是为了研究一种新型的装置,能够自动的将恒定有序供货的螺栓和垫片组装起来,以便能够直接使用。通过相应的机构的作用实现自动装配,达到节能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宽广的市场。

本项目的设计方案是由一个电机提供动力,在自动装配过程中可以采用重力提供动力或者由电磁铁提供动力。

项目具体的进行步骤如下:

1.用pro/e进行三维造型,设定好相关的尺寸,再进行进行运动仿真。2.对相关需要的零部件进行可行性分析,主要通过到工厂现场进行现场的实习了解和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实验。

3.在自己论证完成后通过咨询导师和相关的资深工程师进行产品的整体的可行性分析。

4.了解专利的申报流程。

5.撰写专利申请的相关资料。进行专利申请。

在研究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需要论证的东西很多,主要是在个零件的可行性方面,在工厂实习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个摸索,这一步的过程中花费很多的时间。

在工作方案的确定方面,立项之前只有一个大体的方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一步一步贴近工程实际,将设计中所涉及的零件尽量的符合工程设计中零件的设计要求。这中间,理论和实践中间的差距很大,都是一步一步经由导师和相关专家的指点不断的改进。

项目的完成情况:

项目的完成时间和预期的有很大的出入,主要的原因是在项目申请时对问题的难度估计的不够准确,特别是对相关问题的论证上。

总之,在这次的项目的进行过程中,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其中不仅仅是工程实际方面,还有在于别人沟通方面,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比如说电机的选取方面,很多的参数都是需要跟实际的电机供应商进行沟通。

最后,要感谢导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所有的帮助过我的同学、同事对我的指点,特别要感谢的是感谢江大提供的立项的机会,让我有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变为事实。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1.《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读整本书。”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纵观整个小学阶段,一个学生所学的课文不过三百来篇几十万字,即便学得再好,所得也很有限。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重视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2.专家的研究成果。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研究:从儿童自身特点和学习现状、课程单元以及从教材自身出发,提炼教材的“主题词”,即与生命体验有关的属于“人生意义”的词语,以“积累、感悟、创造”为形式,由一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体系的“全身”,从而站在哲学的高度,进一步从生命的层次,全新全面认识课堂教学,整体构建课堂教学体系。这一研究侧重在课内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侧重在课内提炼教材的“主题词”,从而加升对教材的认识。而我们的课题则侧重于从课外主题性阅读进行实践和研究,有组织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李希贵先生的“语文主题学习”的相关理论:“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某一主题选择几十篇主题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性的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读本。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的年代、文体等等。每一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的难点编写,这就是“主题学习”编排的框架、思路。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

3.学生阅读实际情况。

绝大多数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根本达不到这一要求。原因究竟在哪里呢?除目1。

前小学语文没有完善的课外阅读材料这一外在因素,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指导还是一块“处女地”,正因为如此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不到激发,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是制约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鉴于学校和学生阅读的具体情况我们决定开展主题性课外阅读的策略研究。

二、本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

所谓“主题性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之外,围绕单元主题和学校编写的《快乐阅读》校本教材介绍的书目而展开的阅读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主题去读书,他们就有了清晰的猎取对象。教师再指导他们读思结合、读写结合、读书与社会实践结合,每次阅读也就容易在思想认识、思维方式、语言积累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有所收获。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我们现在的教材都是以主题组织单元,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如苏教版第9册教科书设计了七个主题,围绕主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七组教材内容。依次是:园丁之歌,自然的奥秘,故事集锦,无私奉献,祖国各地,百折不挠,走进名著,这就有利于在课题开展中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更好地成为课内阅读有力的凭借和依托,扩展和补充。

开展主题性课外阅读研究,对小学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向课外阅读过渡、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课题的实践研究对小学语文学科拓展性主题阅读方法的指导、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都很有价值,也对加强改善我校中午就餐学生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规范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课外主题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摸索出适合我校学生开展主题性课外阅读的策略。2.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主题拓展阅读内容选择的教材体系。

3.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发展语言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实施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

1.调查法。通过座谈、问卷,了解教师、学生、家长对课外阅读现状的看法,及课题开展前后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

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国内外关于学生主题性课外阅读的信息和学习研究,结合本校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

3.实践行动法。召开不定期的课题研讨活动,举行观摩课、研究课,撰写实验论文,开展读书活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采取新措施进行修正和完善。

4.经验总结法。及时对课题开展进行阶段性总结;撰写教学案例及相关论文的编写等。

另外本课题研究还辅之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带领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开展阅读和诵读活动,向学生推荐一些必读书和选读书,建立“书香校园”,让学生陶醉在书籍的海洋里,丰厚文化底蕴,涵养健全人格。

六、本课题研究的过程。

课题起止时间从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具体分三阶段开展:1.从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小学语文主题性课外阅读”课题相关理论。

2.2013年4月至2013年12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积极探索“小学语文主题性课外阅读”的实施策略,取得一定的课题实验成果。

3.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策略。

为积极落实《盐城市加强全市中小学语文和英语课外阅读指导意见》和学校课外阅读要求,按月规定阅读书目,充分利用中午阅读时间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具体的策略如下:

(一)营造浓烈氛围——主题性阅读的土壤。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会爱上做某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如此。什么是习惯?坚持做某事,久而久之,成了一种自觉行为,这便成了习惯。所以在孩子的生活空间里营造浓烈的读书氛围,便是我们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最佳途径,成了主题性阅读之花生长的肥沃土壤。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此我们做好了以下两方面事:

1、教师引读。教师有意识地在班上捧着一本书静静阅读,此时一些孩子也会效仿,这种势头在漫延,范围在扩展。平时那些不怎么也爱书的孩子看着同学们在认真地阅读,也从书包里掏出自己心仪的书,那一种多么美好的境界。

2、亲子共读。一方面,我们利用家长会,要求家长陪读,另一方面,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让孩子影响父母参与其中,建立书香阅读家庭。

为了做好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我们还做了四件事:

1、大力实施“660”学生阅读行动计划(解读:小学6年学生精读课外书籍60本)。我们精选60本名著,分解到每个学期、每个月,让孩子品味经典,沐浴书香。

2、精心布置校园书香文化环境。在大厅设置了“阳光书吧”和“阳光书桌”,对每间教室门口和走廊里按照“名著”“名人”“名城”“名画”“名诗”进行了整体布置,每个班级设置阅读分享栏等文化布置。

3、严格规定专门阅读时间。睡前饭后,是课外阅读主要时间段。每周的的阅读课,中午在校就餐学生饭后的半小时,以及上课前的二十分钟都是孩子品味书香的美好时光,看着孩子们端坐课桌前,手捧一本书,陶醉书海中,整个校园鸦雀无声,那是孩子畅游书海的最美时刻,是校园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伊始,我们将必读书目告知家长,动员学生家长给学生买书送书。为了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班级学生统筹购书,各班书籍定期漂流,实现每人一本书,可读全校书。另外,每班每周都有特定的时间到学校图书馆进行借阅。通过定期开办“图书跳蚤市场”,给学生搭设交换图书平台。

(二)编写校本教材——主题性阅读的依托。

李希贵先生认为,没有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的是你给他的书。他还指出,一定要给不同年龄的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不同的读物,要允许和尊重孩子有自己的爱好。为此,我们一方面参考了主管部门给不同年级段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另一方面通过发放《我最爱读的书》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各年级段学生阅读的喜好,在此基础上,确定各年级段学生必读书目,再结合现行教材各单元主题编写校本教材。教材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共分三册,每学期每名学生必读五本书,每月一个主题。围绕阅读主题推荐若干阅读书目,供学生选读。做到必读与选读结合,全体与个体结合。

(三)强化阅读指导——主题性阅读的摇篮。

上好各类阅读课是学生能否深入、有效进行主题性课外阅读的关键之所在。这好比,鸟儿能否搏击长空,取决于它是否有一对苍健有力的翅膀一样。在实施主题性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围绕校本教材中的每月必读课外书籍,相继开设“新书推荐课”、“阅读赏析课”和“分享交流课”。

“新书推荐课”上,通过看书面,读书评,聊作者,览梗概,说方法等环节,激发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期待,从而走近新书。

例如本人在结合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9课《海伦·凯勒》一文学习后,指导学生阅读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直接从作者谈起,谈海伦·凯勒的成就,从而引出书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看书面,读有关书评等环节进一步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赏析课”上,通过品美词,赏佳句,析人物等内容进一步走进作品。我们在每月的中旬安排一节“阅读赏析课”,此时,一般学生基本阅读过半,对书中的基本情节有大致了解,通过“阅读赏析课”,在交流已读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上,旨在给学生一个助推力,以便能更深入地进行阅读。

例如在学习了《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指导学生阅读赏析笛福的《鲁滨逊5。

漂流记》,让学生找出有关精彩段落,谈感受,说体会,挖掘文字的背后内涵,把握人物的精神,领会作家意图。

“分享交流课”上,主要让学生针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等谈感想,说收获,实现读思结合、读写融合。此类课一般在学生读后进行。

例如学生在读完萧红的《呼兰河传》后,让他们畅谈读后的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教材《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以乐衬苦的表达技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乐中不乐,苦中知乐”的生活真谛,认识童年的快乐,生活的幸福,珍惜美好时光。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请作家给我们讲阅读的意义和方法,我们先后邀请了著名作家曹文芳走近校园,和孩子们面对面交流,邀请了盐阜报业集团的知名编辑龚增英给孩子们做写作知识讲座,邀请了身边的作家老师——二小集团的梅艳主任为孩子们讲述她的童话。

(四)开展阅读活动——主题性阅读的助推剂。

本课题组积极推行“3+1”阅读模式(早诵课、午悦课、晚自读+阅读课),专门成立了文轩文学社,用家乡名人的励志故事激励孩子奋发向上,引领孩子读写结合,享受成功。课题组先后开展了校园阅读节,故事漂流,阅读知识pk赛,“我最喜爱一本书”征文、演讲比赛,“聆听花开的声音”学生读书成长汇报会、“采蜜本”展评、“阅读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评选等阅读活动,通过各类活动,有力地助推了主题性课外阅读的深入、持久、有效的开展,让孩子们享受阅读的成果,体验阅读的快乐。

八、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学生阅读习惯渐已养成。

8.朱军等58名同学的作文在《盐城晚报》上发表;9.另有156人次在各级各类作文比赛中获奖。

(二)教师科研水平得以提升。

1.《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1期。

3.《拓而有度,展而有序,学而有效》获市优秀教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张松元。

4.《让“评价艺术”成为提高作业质量的魔法》获区2013年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

刘霞《爱,为幸福课堂奠基》获2013年“教海探航”区级评比一等奖。

(三)配套阅读教材出版发行。

为了更好地指导课外阅读,我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和部分语文骨干教师,根据新课标阅读要求,在校本教材《快乐阅读》的基础上,精心编写《长篇名著经典导读》《传世名篇精选》《课文延伸精选》这三套配套阅读教材,现已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三套教材完全根据学生年段特点编写,阅读篇目经典、编写体例新颖、导读方法丰富,编写主题鲜明,拓展孩子阅读的空间和视野,延伸课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设想。

体系方面要有突破。

总之,小学语文主题性课外阅读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崭新的实践课题。正如所有实践课题一样,需要我们准确深刻把握内涵,积极参与实践探索,不断加强反思总结,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完善,在完善中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主题性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灵丹妙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结题报告

张爱红。

一、研究背景。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开展思想品德的活动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不容乐观,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结构不尽合理,过程管理不严密,教学评价单一化,再加上教师的观念尚未彻底转变,许多教师仍然把活动课当成是体育课或者是综合实践课,导致活动课上课的随意性很大,同时应试教育的潜在压力,使得教师对活动课的课堂结构、过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只着眼于教学任务的完成,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或者是教师越俎代庖,代替学生学习,把学生牢牢地套在框框里,既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的活动课就像在演戏,教师和学生都按照剧本已定的角色表演,或者是教师完全放手,不加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搞,学生无法从活动课结构上来把握活动课的上课要领,只能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活动课从表面上看气氛活泼热烈,但实际教学效果却是低效的。

马和穆托夫认为:课的结构是作为一种有益的组织知识,作为一种指示和标准理论而被人们理解和运用的,然而由于人们过多的强调教无定法,忽视了教学应当有法的一面,忽视了对这种组织知识更新和标准理论的研究,在冲破了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模式之后,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体系,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思想品德活动课,不少教师对四十五分钟缺乏通盘的考虑,导致活动课结构松散,教学指标不能落到实处。这与思品活动课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初三中考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将教研目标锁定在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上,寻求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教学结构的途径、方法、原则、评价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二、课题的界定。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在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以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常规的教学内容和进度,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基本特征,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实践,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

所谓课堂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课堂教学结构优化问题,是前苏联教学法专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最近几年国内专家也引用这一提法。同时,我们的教师也在着力争取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清优化的基本含义:“在课堂教学中,用比较少的时间,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完成以及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课堂教学结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的不同而变化的。

三、研究目标。

1、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思想品德活动课堂焕发出生命的色彩。

2、探索思想品德活动课的结构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有效的活动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

3、初步构建思想品德活动课清晰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

4、通过思想品德活动课课堂结构的研究,提高教师设计活动、组织活动、指导学生活动的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理论依据。

1、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个孤立部分的总和,总体功能都不能组合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新的特定的功能。因此,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只重视局部的优化,而应当着眼于整体的优化,从整体目标出发,研究课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和相互制约的规律,使课的各个要素相互协调,相得益彰。而形成这样一个“整体”的关键便是结构。

2、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支柱。杰出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识起源于活动”,前苏联心理学家阿尼•列昂捷夫则极重视活动的作用,并撰文强调他的“活动中心论”。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的一个非常重要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堂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标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事实上,系统的结构决定指系统的性质和功能,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制约的,只有当教学处于合理的课堂结构之中,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五、应用价值。

1、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确立起以生为本的思想。

2、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方式的转变。在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注重的是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促进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的、合作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活动课学习的过程中,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了一个由实践到创新的过程。

4、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活动课从课的内容、结构到组织形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活动课中体现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重视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活动课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5、抓住了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需要。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自我完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本身就是一项重大的改革,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的。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然会推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个教学因素的变革。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帮助我们积累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能提高本组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六、研究方法和途径。

(一)研究途径。

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课题组成员将首先进行调查研究,了解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分析原因寻找对策,接着从教案入手,加强对活动课课堂结构的设计研究,然后以课堂为载体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活动,通过开课活动来分析归纳优化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活动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结构策略,最后形成我校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形成我校的校本教学资源,最终目的是提高我组政治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上课能力和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的是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是政治教师每天的日常工作,因此,工作即研究,每一堂课的实践都是一次探索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任何理论都离不开实践的指导,因此该课题的研究需要深入学生的实践,进行广泛的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

(3)文献查阅法。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因而本课题的研究将大量查阅文献资料,以便于使研究更深入,更有力度。

(4)案例分析法。纷繁复杂的现象让人眼花缭乱,可能会影响研究的进度和方向,因此课题研究要善于抓住个案,抓住典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案例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5)经验总结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收集、学习习近平两年来有关的理论与实践文章,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从他人的经验学习中得到启发,形成思路、方案或采取行动。

七、研究过程。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2——2010.6)整理资料、研究成果汇总、结题报告、经验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集、教学案例集、教学设计集。

八、研究内容。

1、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现状,探究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现状的成因与对策。

2、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设计问题。

3、研究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以及活动评价体系建设的问题。

九、保障措施。

新北区实验中学新北区乃至江苏省的重点示范初中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设备比较先进,拥有包括多媒体教室、演播厅在内的校园网络,特别是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拥有四万多册藏书,为我们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技术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和关心课题研究,早就确定了科研兴校方针,制定并完善了教科研奖励条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们政治组有一群能吃苦、勤钻研、敢创新、肯奉献的政治教师,他们个个勤勤恳恳、脚踏实地,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并在教育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黄小燕、刘亚琴老师已经是常州市教学骨干教师,张爱红是新北区学科带头人,一批年轻的教师正在成长,如朱晓新老师在市的青年教师评优课中获得过一等奖,区的骏马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何姝勤老师获区的骏马杯比赛二等奖,还有黄淑娟、陈彩霞、樊丽艳等都在学校的“春蕾杯”中获过奖,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方面,黄晓燕、张爱红两位老师都曾经参加过常州市级的课题研究,黄晓燕、张爱红老师都独立主持过区级的课题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专业保障。

十、研究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1、张爱红:论文《善待构建教育的和谐之美》获市教育学会二等奖;论文《善待学生的艺术》获省师陶杯三等奖;论文《多媒体技术在思品课中的应用与研究》获省蓝天杯三等奖;论文《开放让政治课活起来》发表于市教育报;论文《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策略研究》获区一等奖,发表于市教育报;教学设计《学校与家庭的呵护》获区一等奖。

10、08——09获校优秀班主任。

4、黄淑娟:获第七届校“春蕾杯”一等奖;获第八届校“春蕾杯”二等奖;

7、黄小燕:论文《思想政治课研究性教学模式中学生收集材料处理材料能力的培养》获江苏省教育学会论文评比三等奖;《一次特别的失物招领仪式》获新北区教育故事评比一等奖;2008.11《由一堂市评优课谈政治课情景创设中的一材多用问题》获省师陶杯三等奖、市年会二等奖。

8、耿瑛辉:《初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与策略》获省三等奖、市一等奖;《思想政治课须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江苏大学学报发表。

十一、研究反思。

我们的课题研究的虽然是教学结构的优化,但涉及的方面颇多,它要涉及到广大教师的教学观念、知识水平、专业素养、调控能力、教学智慧、教学方式等多种因素,它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这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难性就不言而喻了。同时它还要涉及到广大的学生,而学生是一个个正在发展的、富于个性的、变化着的个体,他们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在课题的实践阶段中越发明显地显示出来。随着课题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所要做的工作是千头万绪,从课前到课中到课后一贯始终,因此我们只能从几个教学环节入手进行具体的操作实践,我们更多的是凭经验,而不是靠科学的测定来调控。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尚处在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的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坚信: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虽然该课题没有现成的固定的模式可以照搬照抄,但只要我们课题组成员齐心合力,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合我校师生实际的课堂教学的新路子!我们将为此而不懈努力!

2010年6月。

结题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生物教研组。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主研究人员:

杨宗福方林铭黄国权王术雄。

申緒斌张琦。

参研人员:

申华蓉岳浩叶国军刘俊国刘立帮。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背景。

往,而无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之间自由的直接交往,更无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之间的直接交往。在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时,只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对象看待,恰恰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蕴藏着巨大的学习资源。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不是把知识从外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作用。互动主义教育观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人际互动产生的。由此可见,充分的有效的互动是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的两种主要形式。现代合作教学理论也非常重视课堂学习中的互动状态,主张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有机会相互切磋,相互沟通,从而起到一种“共振”作用,这就是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温伯特所谓学习中的“共生效应”,这种效应能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仿效和矫正,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互动是长期被忽视的资源,但一定是今后必将充分开发的宝贵资源,故研究本课题。

(二)概念界定。

互动,也叫交互(interaction),是指相互作用的意思。互动是学习环境的灵魂。缺乏互动,各种学习环境要素的力量或“给养”就难以发挥。

互动教学按活动对象分,可分为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学习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等三种互动学习活动。

1.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环境的互动:指学习者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来进行学习。这种方式可以极大地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适用于学习者个体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2.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指多个学习者之间借助同步、异步通讯工具的方式进行的互动学习活动,有利于交流、协作学习,凝聚集体智慧,适用于主题、问题研讨或协作、合作学习。

3.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后者适用于讲授式教学,并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达成共识。

二、理论依据。

(一)教育的协同原理。

协同学理论认为,在任何复杂系统内的各子系统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当各子系统相互协调、相互影响,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则呈现有规律的运动状态,这就是系统的协同作用。教学作为一种复杂系统,其各子系统之间同样是既有独立的运动,又有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通过各子系统,使相互影响的整体运动占主导地位,便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从而优化教学结构。遵从协同原理需要,要正确处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是情感沟通的过程,是心灵碰撞的过程。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欢乐友好的集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素质教育理论。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学习活动不能由教师代替解决。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首先,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其次,互动是人活动的基本方式,是人的精神需要,教学中的互动其根本意义不在于使学生获得认识论意义上的对主体间性的理解,而在于让学生发现、展示和发展自我,在互动中获得个人完整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生物学习的主人。

(三)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互动交往的一般心理过程是:收入语音(即将作为第二信号系统的语音通过听觉神经末梢集拢并传导到听觉中枢)—理解语意(即通过大脑的分析和综合,理解这些语音所包括的含义)—储存信息(即将经过加工后的信息存储在大脑的记忆中心)—做出反应(即根据接受到的指令、采取相应的行为进行应对)。这种应对过程是思维发生发展、思维方式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形成及向外部语言转换等一系列心理操作的过程。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互动是展示思维的过程。提出问题,发动讨论激起思维的活动。组织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让学生相互合作,展开讨论,学生能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没有心理障碍的互动,自然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讨论中,思维也就活跃起来。

三、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

动主义教学观。其中“互动方式”观认为,生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有竞争与合作两种形态。d·约翰逊与r·约翰逊把竞争与合作看成是社交中的相互依赖。合作是基于积极的相互依赖,竞争是基于消极的相互依赖。合作优于竞争,但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陶文中同志自1996年9月以来,致力于“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提出了基本理念和基本框架。此外,还有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者对“师生互动”做了大量的研究,但都没有详细论及课堂互动的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对象、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

(二)研究的对象。

1.新课程实施中师生互动方式的理论研究。

通过对文献研究,比较新课程与传统课程中师生互动的不同要求,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师生互动方式的内涵,提炼、概括出与实施新课程相匹配、相一致的师生互动方式的要素和特征。

2.本校教师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存在问题的现状研究。

通过观测和调查,对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互动方式所呈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改善现状的方式和途径。

3.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呈现的案例研究。

分析选择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有效性较高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从中呈现的特征和规律,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4.促进教师对课堂管理进行变革的研究。

针对新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更新观念,变革管理行为,为师生互动的方式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三)研究的方法。

1.研究法。

通过对各种渠道的有关文献的研究,了解相关的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等内容,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更清晰地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方法、路线等。

2.实验研究法。

通过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生物科教学中具体实验、探索的教学组织新模式,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组织形式。

3.案例比较研究法。

在高中新课程的不同模块之间,不同的具体案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同年段不同班级、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探究有科学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新理论。

4.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5.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修改、补充。

6.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教学互动方法和原则。

五、研究过程。

(一)课程研究准备阶段(2012.1.20~2012.3.28)。

1.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及论证工作。2.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网络。3.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并编撰成册。

4.加强理论学习,组织课题研究人员培训,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掌握相关研究方法。

5.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课堂教学随机抽查等形式,对生物课堂教学的现状予以分析、教师及学生相关素质及其它制约因素情况作详细调查,撰写调研报告。

6.召开课题组成员参与的课题论证会,对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和修订。7.通过集体研究,确定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切入点和基本思想,初步构建出适合新课程和现代教育思想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并确定研究实施方案。

(二)课程研究实施阶段(2012.3.29~2013.5.30)。

1.邀请了有关教育行政领导、专家、学者莅临指导,对课题进行论证,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研究的有效性,扩大课题的影响力。

2.学习了理论、进行了问卷调查、应用研究,探索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水平的方法。

3.案例研究,每学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结合教学案例,开展了听课、说课、评课,探讨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举行了一次中期研究成果报告会。

(三)课程研究总结阶段(2013.6.1----2013.6.20)。

1.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并在全校加以推广,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进行研究结论的最终论证,组织专家鉴定。4.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

六、研究成果。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转变教师的角色。

现代教学要求教师退出往日的课堂的权威性的角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在不同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学习评价的参与者。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的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为此,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必须转换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如下的教育观念:

1.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发展观。

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生物学科某一方面或者综合能力上存在的优势和特长,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师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应用能力。

2.树立学生为主的教学观。

时,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中要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个体差异。教师要关心每一名学生,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根据学生的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教学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3.树立人人均可成才的学生观。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是有独立人格的主体,教师要相信学生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成才,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是不合理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形成要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激励学生积极活动、主动思考,使其能力得到锻炼,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4.树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观。

在传统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控制课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很少参与教学过程。而很多学生都是希望能够参与教学过程,希望教师能够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和探究。教师要努力促进师生情感和谐发展,把生物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师生、生生互动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发展彼此的合作精神。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的课堂。

1.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基本特征。

(1)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师的统治地位和权威性,增强师生间的亲切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愉快的学习情感。

(2)学生生动活泼的课堂。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体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和任务,学生充分运用多种感官,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在探究互动中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增强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

(3)开放并充满和谐氛围的课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多种学习情境,在民主、和谐、愉悦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开放式的教学。

(4)学习效率高效的课堂。教师合理整合学习内容,有效组织学习活动,积极进行学习指导,及时组织交流评价,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课堂教学效率高,学生学习效果好。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的教学策略。

(1)创设和谐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3)注意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不同的知识能力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要进行自主、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调控逐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良好的思维品质,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创新的快乐,促使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创造潜能,逐步形成独特的创造能力。(5)创设自我表现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和任务,为每个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供机会,并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其教学模式为“教师教授---学生接受”。随着师生民主、和谐关系的确立,课堂教学的中心已经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流。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课堂教学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并积极探讨以培养学生互动交际能力、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师导学——学生自学——合作探究——互动交流——评价反馈”的互动教学模式。

1.教师导学。

教师通过创设学习情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学习有关的情景过程。教师通过合理的构想,选用适当的学习材料,把学习内容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

2.学生自学。

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结合自身体验和思维方式,自主地观察思考、语言实践、收集和记录与探究问题有关的各种信息材料,让学生在互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生活体验,为自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获取知识同时,丰富情感,习得方法。

3.合作探究。

作学习,培养合作意识,分享探究成果,反思自身缺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正确估价探究学习效果和教师点拨释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学习肯定和评价,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协作学习的氛围。

4.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进行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生活经验等方面,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使学习过程更多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生生的互动学习,师生的双向互动,丰富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评价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包括学习态度,参与课堂状况,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评价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通过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根据合作交流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势利导,突出重点,实破难点,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要精讲精析,务求学生理解掌握,使学生形成清晰完整的知识结构,为知识应用和能力的提升铺平道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和谐师生关系基础上的评价策略。

传统的生物课堂教学,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也只关注学习的结果,而不关注学习的过程,造成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等方面都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在新型的师生关系条件下,教师要改变原有的评价方式,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间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课题研究过程的经验,我们认为在互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评价应采用如下的策略: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4.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能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生物学习状况和生物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进程,以便寻求适当的帮助,做出适时调控。教师也能较快较全面地了解掌握学情,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目标,科学高效地进行教学。

5.注意评价对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

学习能力交际的目的,使学生在课堂真正完成对生物自主学习的实践;提升生物教学品质,发展学生的生物素质。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从而使课程具有动态的、发展的特点,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五)研究成果。

1.课题参与教师素质显著提高。

(1)课题研究教师理论水平显著提高。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教学本质及其特征的一般性规律性的认识,多数教师已放弃原来单一讲授式的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和互动的教学模式在逐渐成为课堂学习和教学的主旋律,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愉快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特长。其中杨宗福、黄国权、岳浩、申绪斌、方林明、张琦、王术雄等七名教师利用暑假期间参加了网上课程远程教育培训,并获得了合格证书。

(2)提高了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在县、校优质课赛课、说课中有多次获奖,被评为县、校级教育科研骨干,优秀课题试验教师。

2、学生的学习品德和学习成绩显著提高。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学生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交流等优秀的学习品德逐步形成,并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对比班的学习成绩差距较为明显。

七、研究影响及效果。

(一)理论成果得到推广。

课题组的《新课程理念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被学校作为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推广。课题组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学校就生物教学进行讲座辅导,听讲教师达200多人次。

(二)实践成果及其影响。

1.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专业素质的发展,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开展本课题研究,促进了课题组成员尽快掌握新课程理念,积极反思传统教学行为,认真实践新课程标准。带动了全校教师主动适用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强学习,大胆实践创新,大力推动了我校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课题组成员设计的课堂教学“4122策略”被本校各年级参考运用,骨干成员被邀请在全校进行辅导讲座、上示范课,有效推动了全校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我校生物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二、高三生物成绩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2013年春季,高三生物在重庆市举行第二次考前模拟考试中人均分、优生率、及格率都是位于全县同级同类学校第一。

3.实践成果也得到初步推广。

实施课题研究近一年来,课题组成员举办业务讲座近十多场,上公开课、示范课过三十多节,其中,王术雄、方林明、申华蓉、黄国权、岳浩、张琦等教师参加校、片区、县讲课比赛均取得等级奖;高级教师申绪斌201年秋季上示范课六节,全校各门学科教师听课达200多人次;高级教师杨宗福2013年春季为全校举办业务讲座五次,参与交流的教师达190多人次。

八、研究结论及分析。

历时近一年,我们通过对新课程理下互动式课堂教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从目标、特性、原则、途径、方法要求等角度进行调查、体验、探讨、总结、归纳,初步构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且能有效落实高中生物教学“4122策略”理论体系。同时通过研究北师大版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要求,设计了大量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且有效落生物课程目标的教学实施范例。我们的新课程理念下的互动式课堂教学“4122策略”即高中生物教学要“把握四个特性”、“明确一个目标”、“坚持两项原则”、“采用二种途径”。

1、课程理念的前瞻性。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生物课程应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分析思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互动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分析思考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善于分析、思考”,“实践动手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能够独立的、自主的动手操作”,“互动探究能力就是培养学生集体协作、共同探讨、多角度地开发思路”。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先快条件。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是着眼于开放的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交流和沟通之重要的现实需要,更是根植于现实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培养高素质的未来公民着力。

2、教学目标的全面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基础、思维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学为。要达到此目的,而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一就是采用课堂互动,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此来带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思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综旨是:生物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创造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生物教学应“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生产实际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深入学生,了解学生,体验学生生活,积极开动脑筋,大胆地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进行互动式教学,以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4、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的理论知识,更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的思考方法,教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互助探讨,这是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核心。

(二)“明确一个目标”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要明确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核心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科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互动式课堂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生生互动,发挥学生充分的想象力,集体互助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

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往往追求课堂形式的花样,气氛的热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毫无收获。事实上,根据新课标要求,生物课堂教学应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应该特别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包括形象思维训练、逻辑思维训练和操作思维训练,通过选角度、举例子、打比方、设反问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互动讨论,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训练。

2、尊重学生的表达意愿和认知规律。

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对周围事物有自己的看法,老师如果能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谈,他们就会讲得头头是道,否则就会吞吞吐吐,不知所云。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新的知识学生从未结触过,不敢表述。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面对,不要怕出错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有时遇到一些学生认为较难的问题,教师可将难的问题形象化、简单化,帮助学生逐步认知事物的规律。

1、生物课内强化训练。

在生物课上进行训练。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生物学习能力,就必须在生物课内安排一定数量的课时,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专题训练,从从口头表述到体态语言,从教师引导的集体训练到定时训练,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交际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课外实践拓展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能力,适当的课外训练还是必要的。一是可根据学生的平时生活实际,给学生设置一些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生物知识问题,通过学生的观察、联系、思考、分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二是充分利用学校生物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一些生物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巩固学生的课堂所学知识;三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九、讨论与思考。

通过近一年的课题研究,本课题取得了一定积极的成果。但由于教学的系统性和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本身认识的局限性,课题研究还存在诸多待深入探究问题。

1、用先进教育理念武装起来的教师,理论才能付诸实践。教师的素质是实验成效的关键。提高理论修养,转变教育理念,强化教学素质,创新教学实践,仍是当前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更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保证。但是我们教师在此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

2、进一步加强课题的管理,尤其是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和经验的总结,以便不断对研究取得的成果进行提炼、反思、总结,更好地促进深化课题的研究成效。

3、课堂师生互动具有双向性、教师主导性、情感性和同质性等特点。因此,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师生互动观,要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主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参与学习活动;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不能忽视学生对教师的影响,达到教学相长。

4、教师要及时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反思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生物教学与师生互动关系的研究,我们仅有了良好的开端,取得了初步成果,以后还要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一定会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十、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11)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法》(于明主编)。

2、《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实施(二)》(北京师联教育科学研究所编)。

3、曾俞《新课程视野下生物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现代教育科学2008年第3期)。

4、金绍荣《略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教育艺术2006年09期)。

5、《新课程与评价改革》(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编写)。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二、课题界定。

三、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七、课题的研究内容。

八、课题研究成果。

九、遗憾和思考。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课题背景。

“语文教学正面临危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体系的重大弊端造成了‘少、慢、差、费’,厌教厌学的恶果,不彻底改变它,中学语文教学就走不出死胡同!”(《审视中学语文教育》)在此严峻形势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的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两省一市试验三年后,根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于2000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使用,从而取代了这以前使用了近20年的高中课本,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应该说这几年课程、教材的变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进行有意义的理论研究和有价值的课堂实践。新教材是出来了,可如何适应新教材在体系和结构方面对旧教材所作的三个方面的改革(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破除以记叙、说明和议论的文体为中心的模式;为扩大学生的阅读量,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高中课本必要的组成部分),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指导思想,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新教材的教法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题界定。

关于“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中的“新教材”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2000年秋在全国大范围内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及配套读本。其“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展意识的培养;3.强化了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4.突出了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新教材使用研究的范围包括:围绕新教材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从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等教学元素出发,以理论研究为主导,侧重于教学实践,在构建有关新教材多层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上下功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预设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高中语文新教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的相关内容为基本研究对象,在进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以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品位,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塑造完善健康的人格为目标,在具体的教学研究中,不仅有实践的操作、理性的思考,更要构建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的多侧面、多功能立体交叉的课堂结构和有一定操作性、示范性的课件模式。特别在我们这所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学校里,拥有国内比较先进的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积累了一定的校本课程的教学经验,教学的对象也是不同层次的,这些个性和特色更加激发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有效地开展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凸显我们研究使用新教材的个性,走出研讨教学相结合,以教法促学法的路子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论支撑。

多元智能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在智力观、教学观、学生观、评价观等方面对我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他在1993年出版的《多元智能》和其他著作中对八种智能作了明确阐释。他认为,语言智能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其他还有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加德纳认为,相对于先前的一元智力理论和智力评价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更为准确地描绘和评价人类能力的面貌。这些智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构成每个人的各具特点的个性心理结构。他还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也并非一成不变,教育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智能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育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因为,所有的智能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需要其他智能的支持。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多元智力理论给高中新课程实施带来的启示是:学生的智能是多元化的;社会与学校提供学生的学习机会应该是多元化的;学校与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学习课程应该是多元化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多元智能理论给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发现和发展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强项,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心理优势的地位,能在发展过程中及早地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从强项领域走向困难领域。我们倡导教师“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为多元智能而教”在于尊重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充分认识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智能特点,对学生的多种智能一视同仁,强调使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得到充分发展,并从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出发,促进学生其他各种智能的发展。“通过多元智能来教”在于努力使不同智力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同时,通过调动不同智力活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认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中新课程教育教学观的构建主要包括: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开发多种智能。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和创新的基础。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且必须与社会的事业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强调智能的可变性,可以通过课程的设计,加以培养和发展。新教材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首先要求的是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课程观,树立多元课程观,既要重视必修课程又要处理好选修课程,既要重视讲读课程又要上好阅览课和研究性课程,既要重视课内又要指导好课外。

(二)教学设计个性化,满足个体差异。

学生个性包括学生个体的丰富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学生个体的社会性。正如多元智能理论表述的那样,学生存在八种不同的智能,而且每个学生具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基于此,教师必须树立多元学生观,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能与学生深度交谈,以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和持续发展的态度关注不同的学生个体,关注学生学习方式,树立多元学习观。

(三)学生评价多元化,促进全面发展。

长期以来形成的评价观是把考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这种用分数来评价教学的方式给师生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师生教与学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师生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智力和教育测验应当通过多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从评价方式上也不能只看书面考试成绩,只注重终结性评价。通常,评价的主体也可以包括被评价者本人,自我评价有利于发展其自我认识智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学生的评价可以利用观察法,在教学情景中直接评价,由教师或学生互评;也可以用档案袋评价法。积累学生的个人作品,了解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情况,结合形成性评价,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功能,使教与学的质量不断提高。

现代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这样认为,对学生来说,只有那些关联的、成体系的、符合个人情感价值的知识才容易被内化,才容易被调动,从而激发起学生创新的灵感,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恰是新教材的使用的出发点和指归,新教材的使用也正要遵循“内化”的规律。

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方法设计。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总体上力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整体和局部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要点是:

1.应用研究是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应用研究是一种有别于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

2.强调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究,提倡质的研究理念,对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作描述性、解释性的建构说明。质的研究对研究结果的价值判断(研究效度的确认)一般具有描述性、解释性和建构性等特点。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总体上分为四个阶段:

这一阶段是相对比较困难的阶段,首先是熟悉教材的编写体例,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编写特点。然后在具体的教研过程中,阅读部分结合单元教学要点——整体感知、揣摩语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等,进行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讨。注意继承以前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写作部分结合各写作单元的专题进行,注意“规矩文”和“放胆文”结合。加强写作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将片断的、感性的认识上升为完整的、理性的认识。至于全新的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则本着边摸索边探讨的宗旨不断进行学习、实践、总结。

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文学鉴赏来进行,重点在研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养成思维的规范性品质结合起来;如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尤其是如何使用好《语文读本》。写作教学方面,除了承继第一阶段行之有效的做法,及时总结经验之外,还注意探讨如何将条理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3)2003.8:中期评估。主要负责人:王兆平。

这一阶段课题组对前两个阶段研究的得与失进行小结和评估,并整理一部分研究成果,除了明确第三个阶段的研究重点之外,还根据学校的具体教学实际,将一些还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提交下一轮次的高一高二备课组,让全语文组的教师都参与进来。

这一阶段课题组面临着人员和教材两方面的变动,但课题组还是首先确定了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内容、侧重点,并针对人员的变动,吸收了一些新的成员,召开了新的课题组成员会议,调整了内部分工。又针对教材变动情况,将先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

(5)2004.9——2005.7。

由于面临着学校的百年校庆,原先预定的结题时间不得不推迟,再加之2005年秋学期,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一年级又使用了苏教版教材,这给课题组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课题组还是在农历新年前后多次集中,放弃假期休息,进行整理、进一步的研讨,从而梳理形成了我们的结题报告。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研究内容。

课题涉及语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教材、教者、学生和教学手段四个教学元素,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诸多方面。由于我们的理论水平、认识能力、实践经验的局限,只能囿于以下五个方面做一些肤浅的探究:

一、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之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已经在语文教育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正如“标准组”成员巢宗祺先生解释的:“我们相信,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成为人们的共识,也反映了社会各界对语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施。”布鲁姆说:“事实应该是清楚的,即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是密切交织在一起的。每一种情感行为都有某种类别的认知行为与之相对应;反之亦然。……我们在情感领域与认知领域之间的划分,是为了便于分析,完全是带有主观任意色彩。”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是和在训练这些“技能”、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态度”、“人文”、“情感”紧密相关的,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任何一次“技能”的训练,任何一种“知识”的获得,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都“沾染着特定价值观的色泽、黏附着特定的价值观。”

从教师这个层面来看,教师设计这个环节本身就蕴含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念”,蕴含了教师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是说,教师之所以是“这样设计”而不是“那样设计”,是有他自己的理由和思考的,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对文章的把握而设计的,体现了教师特定的“情感”、“思想”和关于语文教学的“理念”、“态度”,决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

教师与学生以教材为媒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但是即使是新教材,因为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要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譬如说,不同地域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其感知、领悟的能力也就不一样,我们在教学中对课文的切入、启发、激发和组织等各个方面也就要有所区别,形成有效的个性。另外,与新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是“必修本”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切不可视有为无。我们知道,单凭一本教材完成教学任务,培养语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在学期初,组织学生商讨、制订阅读计划;在落实过程中通过写评语、写欣赏文或仿作、背诵精彩片断、设计思考练习题等多种形式进行督促检查,这样既拓展了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又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习惯乃至阅读意识和能力。

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

首先,遵循有序原则,在有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定的系统。新教材阅读训练可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写作训练也分为三个阶段,口语训练分为两个阶段,构成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各自独立而又相辅相成的训练体系,对能力作由简到繁、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安排,体现了语文学习的阶梯式上升的特点。其实,这一点在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体现。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除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阅读心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一中心目标外,还应该注意指导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大致的思路可以是:第一年“学会”。在教师指导下,学会品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第二学年“会学”。学生能够使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阅读任务。第三学年“学好”。目标是提高阅读的质量和速度,达成“理解、运用、鉴赏、评价”的目标。

其次,遵循直观原则。在直观的前提下,优化学生的感悟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感性知觉开始的,感知生活、感受生活是前提。语文的感觉主要是语言。新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丰富的感知材料。其中文言诗文的篇幅占近50%,要求熟读背诵的要占3/4。按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本无法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在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的前提下,大胆放手,留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去自我品读,熟读背诵。当然放手不是放任,必须规定时间,并且辅之以形式多样的反馈机制,以提高效率。这期间,教师也须在难点上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总结和归纳文言文及其学习的规律。学生背多了,积累多了,语感自然就形成了。这种直观获得的文言语感和知识、形成阅读习惯和能力的方法,比之教师的越俎代庖,其效果要好多了。因为他们获得的不仅是表层的东西,而且是内化成的自己的语言。现代文作品的教学等也是这样。

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

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这是一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表现。袁振国先生在他的《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对此有过这样的精辟阐释:“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其实,教学应包含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如第一册第二单元重点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概括,例如《琐忆》的内容较多,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学生预习十分钟,浏览全文,疏通字词;再复述,指导学生围绕谈话的背景、原话、作者的感受三方面复述谈话内容,掌握复述方法;再后是提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每次谈话的要点;接着综述,指导学生从文中找到关键性的语句进行综述;最后小结,也是抓关键语句,理清思路。这个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能力培养、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培养自学能力的宗旨。经过这样的有条理的训练,自学能力自然会逐步提高。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这样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现代教学观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因此,改进教法,必须以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培养为原则。“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当今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作品的阅读,每一单元都有它的学习重点,册与册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重点又彼此联系,呈现出一种由基础到复杂的逐渐提高的整体特征,体系非常科学。既然每个单元每一课都有明确的训练目标,教学就要有的放矢,而不是“乱打乒乓”。例如第一册的《荷塘月色》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到单元教学重点中去,就是“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不再像过去那样去死抠时代背景),然后分析思路,对景物作细致的分析、鉴赏,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单元重点是“整体感知”,不用说就是要尊重学习者的初读印象。也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逼近语义,直接得出整体的印象,一下子感觉出文章的气质。本于此,可以“读”字为先为本。先放录音感染学生,再投影出“朗读的要求”,让学生根据要求自由读,并尽力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书时间总共花去25分钟左右。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师也完全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到第四段范读时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得意忘言”的地步,仿佛自己就是当时的朱自清先生,由于学生朗读的时间充分,稍加点拨,学生就很容易感知作者感情的变化。每个重点都这样落实到位,长此以往,循序渐进,学生掌握了学习的基本方法,学生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渐提高。

第二、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新教材所依据的《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教材相应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约占了60%。如果按传统的惟理是尚的教学方法,重逻辑轻直观,重理性轻感情,重灌输轻领悟,把具体的形象抽象化,只重视把道理讲深讲透的“讲”,学生就会失去情感的陶冶、失去审美的提高、失去思想感情的感悟,总之,就会失去人文的滋养。明智的做法应该是:(1)文学作品的教学应以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为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能对课文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注重积累、感悟和熏陶。(2)文学作品的教学应遵循文学自身的规律。如小说着力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而人性是共同的,从人性上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才是抓住了根本,千万不要再用贴标签的方式,将人物“阶级化”、单一化,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才是文学。再如,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散文中的情趣、理趣,这些都较抽象,可以让学生按学生自己的体会,按自己擅长的形式加以改编,用语文实践活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加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徐建新《在不知不觉中练功夫》是总结)尤其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约占43%,主要方法是指导学生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有利于吸收传统文化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审美能力,形成较为厚实的文学底蕴,让文学教育真正成为培养人,培养个性,培养人格的有力手段。

三、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

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无疑,只有这种结构才有利于新教材的使用。

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九十年代以前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1.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2.学生是知识传授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3.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工具;

4.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

这种结构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严重弊病则是: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按这种结构培养出的绝大部分是知识应用型人材而非创造型人材)。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则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结构的特点是:

1.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2.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3.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

4.教材不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主要从其它途径(例如图书馆、资料室及网络)获取大量知识。

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这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结构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另外,由于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这又是其不足之处。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它的主要理论基础。

由以上分析可见,两种教学结构各有其优势与不足,不能简单地用后者去取代或否定前者,也不能反过来用前者去否定或取代后者。而是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努力做到既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思想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便培养出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跨世纪新型人材。为了与前面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相区别,我们把按照这种思想和目标实现的教学结构称之为“学教并重”教学结构。其特点是:

1.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本门课程的教师、同学以及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和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及网上资源)获取多方面的知识。

四、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教材使用的重要的教学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大势。

信息技术与新教材教学整合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有机统一在一个时空平台上,借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要应用于教学,使之既能增加教学良性效应,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信息技术一样,教学也是一种手段,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结果也仍然是一种手段,使用这一手段的目的,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促使教学任务的更好完成,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显然,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也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有力支撑。其作用主要有:

1、教学演示的工具。这是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最初形式,也是最基本的层次。教师可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影片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等。

教学,既能代替教师的部分职能,如出题、评定等,还能较好地实现因材施教,解决因主体个别差异导致的质量失衡问题,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投入性、自觉性。

3、资源环境的生成。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可以突破书本知识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而不断优化生成新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环境。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这样的资源被开发利用,使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条件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类似于尺幅千里、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想象范畴的东西,一旦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就会极大地丰富教学资源,而且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新的知识的构建。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新知识构建的载体,缘于它与教学整合时,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这种整合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时,对信息进行重新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因而能将大量知识进行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样一来,它不仅能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打好扎实、全面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利用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潜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资源的平台。我校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起步较早,1996年就形成了校园网,搬入新校区后,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多媒体设备的配置,每个教室、每个教师都拥有一台电脑,使我校教师都能参与资源建设,可以说我校资源建设参与者众,资源丰富,形成了系统,每位老师都能自觉的制作课件、音像资料,熟练的运用多媒体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课题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语文教学资源:

一是交流,我们课题组和全国各大语文网站有着良好的共建关系。我们和三槐居、中学语文资源网、中学语文网中网本着“资源共享、互通有无”的原则,进行资源交换,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我校资源库。

二是原创,我校的资源建设主要靠原创。全方位、全立体的参与,我们的教案几乎全是原创,如王兆平校长的《沁园春•长沙》就体现了他的教学思考即诗歌教学应当采用“诵读——揭标——激疑——研究”的教学模式。

三是建立专门的媒体制作队伍。学校为之配备了“多媒体制作中心”,课题组有一支专门从事媒体制作的队伍,定期开会、交流、制作新的媒体制品,一些老师有自己的音像制品,现在我们拥有本套教材的全部课文录音和绝大部分课件、视频。

我们学校用于整合语文教学资源的平台有四个:

一、供校内语文教师交流互动的平台:局域网——高中语文组(从1998备课组到2005备课组)。我校语文资料已经过8年的积累,共计拥有课件1600多个,音像资料600多个,教案2000多份。

二、用来贮存语文多媒体制品的局域网——语文音像资料,主要贮存音频、视频、图片和课件,作为永久贮存,一般语文教师没有权限修改。

三、教师的个人空间,主要是每位教师的电脑,有40g的空间,教育网上有200m的空间。

四、供我校师生之间、校与校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三人行中学语文网”。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的创始人和总斑竹是王兆平校长,技术主管是我校网络中心的单东明主任,课题的各位老师分别担任各个版块的版主。

这个网站分为首页和论坛两个部分,首页主要为本站的精华展示、理论探索、专题研究等内容。我们的课题《高中语文新教材使用研究》可以在首页的“专题研究”中搜索到(首页有文章、图片、试题、音像等频道;有“特级教师王兆平论文选”、“高一语文备课中心”“高二语文备课中心”等专题)。

“三人行中学语文论坛”目前点击率比较高的是高考专题、高三试题,截止目前为止,本网已拥有江苏省10个省市的所有语文一模试题;“三人行中学语文网”每天在线平均3000人,每天点击有7000人次,在全国语文教育类网站中目前排名第86位。在全国语文界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三人行中学语文网”以高中内容为主,但也辐射了人教版、苏教版的内容,初中版块每天的点击率也很高,影响力也很大。

五、怎样延伸使用读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指归,“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改革的前两项是对以往语文知识教学系统的“资产重组”和“盘活再流通”,而第三项改革则是从无到有的崭新创造,是真正的“创世纪”。因此,后者对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冲击和对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者。可以这么说,这次以改革教材为契机的语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取决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否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从操作层面来看,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同时,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语文读本运用得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在语文教科书教学内容已经占满了法定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决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语文性质、语文教育性质、语文教学性质的问题。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但无论哪一种选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都应注重其辐射功能,注重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语文学习方法的举一反三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文读本》过程中掌握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则。这是落实《语文读本》编辑意图的一种途径,也是宣传语文学习重要性的一大举措;更是扶植和保护乃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利用做如下延伸。

五、怎样延伸使用读本。

新教材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指归,“在传统语文教科书的基础上,作了三大改革:一是阅读和写作、口语交际分编;二是破除比较复杂的记叙、比较复杂的说明和比较复杂的议论‘三阶段’模式;三是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语文读本,作为学生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认为改革的前两项是对以往语文知识教学系统的“资产重组”和“盘活再流通”,而第三项改革则是从无到有的崭新创造,是真正的“创世纪”。因此,后者对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思想冲击和对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冲击,力度都将远远超过前者。可以这么说,这次以改革教材为契机的语文教改能否取得成功,从深层次上看,取决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语文教师能否转变语文教育教学思想;从操作层面来看,则取决于我们能否充分利用好《语文读本》。同时,能否充分意识到利用《语文读本》的重要性,语文读本运用得好坏恰恰是测度一个教师是否已经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的风向标——在语文教科书教学内容已经占满了法定教学时间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语文读本》的学习,决不仅仅是工作态度或者教学方法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语文性质、语文教育性质、语文教学性质的问题。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的教科书。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能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还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正是在这一目的要求下,专家学者编写了这套《语文读本》。

《语文读本》编者将其阅读部分的选文分为延伸性的、鉴赏性的、知识性的三部分,但无论哪一种选文,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都应注重其辐射功能,注重积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语文学习方法的举一反三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文读本》过程中掌握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因——延伸原则。这是落实《语文读本》编辑意图的一种途径,也是宣传语文学习重要性的一大举措;更是扶植和保护乃至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和有效方法。要言之,我们可以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利用做如下延伸。

(一)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课堂教学。

“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课本)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语文读本》与课本都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编写者对《语文读本》和课本所规定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是不同的,“对教科书(课本),一般要求精读,训练比较系统,力度也比较大;对《语文读本》,一般要求略读,运用从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做这样的区分是必要的,它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读。但一些教师就此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语文读本》中所有的选文在其知识含量上,训练可行性上,甚至作品的艺术性乃至学习的趣味性上,都不如课本中的选文。学习语文的知识和经验也是由学习课本的过程单向地流向学习《语文读本》的过程。然而事实是,知识经验就如同细胞中的自由水,它的运动是没有方向的;又正如虹吸管中的水,哪里低就流向哪里,可以由此及彼,也可由彼及此。并且,《语文读本》中的选文也并不比课本中的选文差。谢冕的《永远的校园》与课本选文江泽民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都是纪念北大、介绍北大的文章,并且两文的语文训练要点都是寻绎作者行文思路,但两文文体不同,作者身份不同,行文角度不同,行文思路隐显不同,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先侧重性地对谢冕的文章进行详解,那么学习《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效果将会更好。先秦诸子散文单元,在精讲课本中《季氏将伐颛臾》之后再精读《语文读本》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不仅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它能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孔子的为人和儒家学说的基本原理。《逍遥游》由于其超常规的难度阻遏了学生学习道家学派作品的兴趣,我们应该大胆选讲《庄子)中内容相对浅显又有较强趣味性的作品以做弥补,如《庖丁解牛》《秋水》等。

2.我们的研究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浅尝辄止。

3.我们的理性追求难免带有理想化的色彩。

4.我们提出了如何分配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个系统之间教学权重的问题,也作了一定的努力,却没有能够如愿的探寻到一个科学的结果,还有待于我们今后的努力。

5.在写作教学上我们已经摸索到了很好的路数,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诸多原因,在报告中未能作专题小结,这也不能不说是个不小的遗憾。

结题报告

主要成员:白灵芝钟士红何花白家发郭磊落白凤珍。

县级一般课题()。

《农村民族小学传承彝族歌舞实践研究》。

执笔:郭润。

一、课题的提出。

(一)教育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传承各兄弟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继承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独特的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础的文化识别标志和精神财富,是族群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内驱动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传承彝族歌舞,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彝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1.国外研究动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国际研究,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外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支撑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

2.国内研究现状。

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后,随着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例如:罗骏《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张应军《传承彝族文化,助推和谐建设》、《扬武彝族烟盒舞保护和传承模式初探》、红秀《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王雁《彝族民间歌舞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生存与发展》等等。对某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成是一个极具文化凝练的积累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较为广泛。在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则主要有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汪立珍在《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6期上发表的论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普丽春教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往研究成果主要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加以描述、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彝族文化的成果为数不多,尤其是以彝族歌舞传承的学校教育对策为主题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有待深入。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时。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彝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776.23万,广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云南占其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彝族歌舞是我国民族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学校教育中研究彝族歌舞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探讨民族教育发展的出路和改革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可在理论上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新视域。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一种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可在实践中扩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选题、立意的现实意义。

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是省级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莜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传承彝族歌舞,将彝族优秀的歌舞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二、课题的界定。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范围界定为现在的“农村民族小学传承彝族歌舞实践研究”。农村是指王马寨村委会所属的6个自然村,因为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这个村委会的学校就是名副其实的民族小学;“歌”主要是指当地六个自然村的传统山歌“沙莜腔”;“舞”是指当地六个自然村传统的彝族烟盒舞。这里有省、州、县级彝族歌舞文化传承人,我们进行这个课题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这个课题研究更贴近生活实际,更贴近我们所在的农村小学,更有利于我们开展各种研究工作。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并创新其文化理论,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进步的标志之一。在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整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

四、研究假设。

本课题的研究开展,可使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供我们有效地利用,让学生感受彝族文化丰富多彩、愉悦生活的特点。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彝族民风俗文化进行挖掘和整理,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填补学校教育中彝族歌舞资源的空白。研究我校彝族歌舞的文化传承,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当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和教育选择的可能性。

五、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调查了解当地的彝族歌舞,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2.搞好彝族歌舞的宣传活动,加强校园彝族文化建设,营造特色氛围。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以学校为载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和沙悠腔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找到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期盼为学校和有关部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提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为最终在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新行为和新途径,提供有益经验,促进民族教育和谐发展。

六、主要研究方法和对象。

(一)、研究方法。

本课题学校教育的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对当地彝族烟盒舞的家庭熏陶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状况、内容、形式、困境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整合,记录和整理彝族烟盒舞、沙悠腔这一宝贵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彝族文化与学校教育调适的对策。

(二)、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王马寨村委会辖区的王马寨小学(包括学校所属的三个村小),其核心是研究农村民族小学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探索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有效模式。

七、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13年8月——2015年8月,为期两年。

(一)准备阶段2013年8月。

2013年8月,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拟定研究方案。组织申报课题。

(二)课题启动阶段:2013年9月——2013年11月。

2013年9月——2013年11月。完成文献收集整理,撰写开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6月。

1.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舞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记录整理。

3.明晰保护和传承彝族歌舞的重点内容。

4.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传承彝族歌舞活动,并将其设置为地方课程,聘请擅长彝族歌舞的专家进行教授。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撰写中期调研报告。

(四)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6月——2015年8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编辑系列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八、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彝族歌舞文化的理解,初步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彝族歌舞的习惯。

根据实验前后学生测查统计分析、教学活动、经典教学案例、家长调查、课题组成员撰写的文章,显示出了学生良好的传承、学习效果。

1.促进了学生对彝族灿烂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了解,使他们感受到彝族文化的多样性,愉悦性和美。

2.培养了学生对彝族歌舞理解、尊重、学习的态度。

在对彝族文化态度方面,随着学生对彝族歌舞,民风民俗资源不断的认识,学生的情感、态度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由不了解、不理解、朦胧、误解到了解、理解、认同、接纳。表现了学生发自内心对彝族歌舞由衷的喜爱之情。从心理上、情感上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1.教师对彝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彝族文化虽然就在我们生活周围,成人、教师也存在不了解、不理解,认识不全面的现象。课题组教师在开始做课题研究时,受历史因素、周围环境影响,也认为彝族文化是相对落后的,肤浅的,对传承彝族歌舞并运用于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持怀疑态度,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对彝族文化的认识日益全面、客观,逐渐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从而对民族文化持平等、尊重、理解的积极态度。教师对彝族文化的欣赏、喜爱之情为促进幼儿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2.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改变。该课题研究之初,一些老师认为将彝族民风民俗教学材料、知识传授给幼儿就等于将彝族民风民俗资源运用到了学校教育中。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很多老师都逐步转变了观念。逐渐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孩子们一些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学习的方法,培养孩子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为以后孩子客观、全面地了解事物、认识世界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不仅仅停留于会唱一曲沙悠腔或是会跳几个烟盒舞了。

3.教师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如:在该开题研究过程中,教师收集彝族民风民俗教育资源,对资源进行整理、遴选、改编、重塑,这些工作提高了教师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这几年教师撰写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其中有部分文章在省、县教育杂志上发表。

4.随着学校传承彝族歌舞活动的深入开展,家长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随着科研活动的一步步开展,家长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由当初的担忧、顾虑,变为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支持学校组织的活动。如:学生孙颖的妈妈对我们讲道“最初让孩子学习彝族歌舞还有些顾虑,担心彝族文化的教育会对孩子有影响,会使其他教育内容减少,但近三年的学习,孩子的成长,方方面面的进步说明该课题的开展,不仅没有影响孩子学习其他知识,还拓展了孩子的视野,扩大了孩子的知识面,丰富了孩子对彝族文化的感知。这样的例子很多。

(三)打造了学校办学特色,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依托本地古朴的彝族文化氛围,营造了浓郁的彝族校园文化,在学校的走道旁、操场边、教室走廊等显眼的地方,通过展示图片、资料、故事、山歌、烟盒舞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彝族的历史、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信仰崇拜等文化,了解祖先留下的独特多姿的彝族民俗风,体验古老的彝族文化韵味。校园彝族文化的建设,凸显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

(四)校园特色文化建设专题片成功拍摄完成。

该片制作已完成并已在网上宣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开播就得到了学校师生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不但提高了我校的社会影响力,还传承和推广了我校的彝文化品牌,为校特色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论文类成果。

1.郭润《浅谈以学校为载体的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论文获“2014年云南省教育成果二等奖”。

2.白灵芝《对彝族烟盒舞进校园的思考》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3.白凤珍《传承彝族歌舞。

丰富校园文化》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4.郭磊落《彝族歌舞进校园》论文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5.白家发《传承彝族歌舞》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6.何花《浅谈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少先队活动的开展》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7.钟士红《小学生厌学心理问题的研究》论文获“2014年县级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

九、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本次实践研究活动,班额课题组成员认为有以下经验值得深思。

其一,校长理念直接影响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正所谓“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王马寨小学小学在传承彝族文化方面取得较大成绩,与校长的重视分不开,校长常教导学生说:“学好沙悠腔、烟盒舞,你们今后就会多一个成功的机会,成为彝族烟盒舞民族民间艺术传承人。”

其二,家长和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和热爱,是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基础。根据对王马寨小学四、五两个年级部分学生,以及王马寨小学村小学一、二年级的调查显示。在所调查的110多学生中,所有学生都回答“了解烟盒舞”,占100%;有98名学生回答“会跳烟盒舞”,占80.9%。另据对王马寨村委会王马寨村村民的随机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80名村民中,有69人认为烟盒舞等彝族民族文化“很优秀”,占86.25%;4人感觉“一般”,占5%;7人认为“太土了”,占8.75%。有76人“希望孩子在学校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占95%;仅有3人回答“不希望子女在学校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占3.75%;有1人回答“不清楚”,占1.25%。

以申请财政补助,只是没有形成制度。例如王马寨小学小学欲重新做一套烟盒舞伴奏音乐,也因为无经费而搁浅。工作需要资金支持才可以开展。

总之,教育在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塑造民族性格、开放民族胸怀、提升民族理想、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王马寨小学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有的益经验。

参考文献。

[5]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6]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7]普丽春.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基于云南省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0(2).[8]普丽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9]普丽春.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反思——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烟盒舞为例[j].民族教育研究,2011(2).

课题结题报告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潜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潜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超多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转成了被动理解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潜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透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用心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潜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潜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潜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资料。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潜力。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透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潜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透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潜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带给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透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状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用心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潜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校园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校园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校园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贴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个性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潜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贴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潜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贴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潜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证明鉴赏潜力越来越高。

2.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潜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潜力以及语言表达潜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用心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潜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潜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理解,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潜力,相信他们有鉴赏潜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证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推荐。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简单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能够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透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潜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决定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理解批评的潜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透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潜力。

科研结题报告

项目成员:

赵**计算机学院**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毛**计算机学院**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李**计算机学院**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指导教师:

宋**讲师博士。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植物的建模表示、绘制与动态模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提出了许多针对植物这一特殊对象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研究此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科研初步收获和体会:

首先进行了了解及熟悉使用vue5软件,我们学习掌握了导师推荐的计算机图形学专业教材,对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数学基础,理论是科研的基础,通过理论的学习,我们规范了图形学的科研思路,在对计算机图形学、生物学相关知识及开发环境——vue5学习之后,我们阅读了相关论文,开始了自己的自然场景建模与绘制的科研。

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植物的建模表示、绘制与动态模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提出了许多针对植物这一特殊对象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结果。植物的建模可进一步细分为模型表示与建模方法两个部分,模型表示、建模方法与绘制三者之间是相互依赖和密切相关的,一般结合在一起实现。对于自然景观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国外有很多相关软件,国内虽然支持过类似方面的研究项目,但专业软件的报道极少。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对于该项目有极大的兴趣,现阶段包括未来前景表明,计算机中的动态建模将有很大发展,现在就了解和学习一些相关知识,将来也可以倾向这一方面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对该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之前只有大概了解,并没有深入的学习、分析,但是兴趣是最大的动力,研究此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总的来说,该小组里,赵旭升和李雪梅同学总体来说善于接受新的知识,比较擅长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动手能力强,思考深入,能够很好的将新学习到的知识加以思考达到融会贯通。

而作为组长,赵旭升同学能够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布局;李雪梅心思细腻,擅长处理复杂精细的部分。出于此考虑,由赵旭升主要对软件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和应用,李雪梅则重点攻克建模中最复杂的几个点,如渲染等。

而另一位组员毛玉婷则更擅长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图形学的算法有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毛玉婷主要学习和研究对于建模的基础——图形学。

协调配合:

总体的知识是每个组员都要学习和研究的,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安排不同的组员重点研究不同的部分,然后及时讨论,向其他组员讲解,其他组员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学习。导师指导情况:指导老师宋成芳老师对建模方面有所研究,带领我们探讨此科研的命题方向、创新点等问题,并向我们提供软件,推荐参考书目。除此之外,宋成芳老师还指导我们制定不同阶段的研究学习任务,对于不懂的问题及时引导及讲解。总之,导师的引导在此科研项目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次科研项目综合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和生物学理论,重点研究新的快速高效的大规模动态植物建模和实时绘制方法。我们以视觉效果和实时效率为主要目的,着力保证形态真实感和运动真实感,而不是严格忠实于动力学与生物学理论。采用几何与图像混合式表达方法来对植被等对象进行建模,并采用较为特别的方法对场景进行绘制。

建模对于现代来讲虽然已经不再是一个难题,但是真实场景的植被建模涉及到户外的天气、光照以及植物的阴影等,特别是怎样在短时间内对大规模的植被进行真实感建模仍然是个有待研究的问题。本项目着重于此,进行一系列的学习和研究。

科学意义:

对于自然景观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国外有很多相关软件,国内虽然支持过类似方面的研究项目,但专业软件的报道极少。直接从国外购买这些软件成本并不低(大型造型软件的插件价格大约100美元,提供源代码开发的speedtree软件的每个单机license价格为8500美元)。探索新的高效建模和可视化技术,开发自主版权的植被建模与绘制平台,对于我国在军事仿真,园林设计,森林防护和数字娱乐的发展非常重要。

同样对于我们来说,研究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该项目自20xx年9月科研立项以来,在宋成芳导师的指导下,在我们项目组三个人(毛玉婷、李雪梅、赵旭升)的点点滴滴的学习钻研下,历经一年的时间,结题在即,对该项目的实施进展情况作一小结。

09年暑假和**年9月,项目组三个同学进行了大学生科研立项的前期资料信息了解和选题工作,经过仔细了解,结合专业背景及个人兴趣组合,我们三个人选择了计算机图形学方向,并有幸得到了宋成芳导师的指导。宋成芳老师根据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情况及自己的研究方向,给我们选取了“自然场景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这一科研课题。在宋成芳导师的悉心指导和我们自己的认真准备下,9月下旬,我们成功的申请了校级科研立项。

第一阶段:了解及熟悉使用vue5软件。针对我们的情况,导师要求我们先掌握好计算机图形学支撑专业绘图软件vue5,在此,我们感谢导师给我们提供了vue5软件和学习指导书目。10月11月份,我们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抽出时间学习掌握vue5软件,在我们面前打开的是一个专业丰富的三维建模画图软件,通过该软件,我们进一步感受到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

这一部分也是比较富有挑战性的。在学习图形学的同时,根据老师的建议,我们阅读了相关生物学图书,对自然场景中的生物生长规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可以明确植物生长规律,遵循自然现象,最大限度的接近现实。

第三阶段:在对计算机图形学、生物学相关知识及开发环境——vue5学习之后,我们阅读了相关论文,开始了自己的自然场景建模与绘制的科研。在该阶段,我们深切体会到科研的艰巨与科研取得进展的喜悦,增强了对计算机的热爱和各位老师的敬爱。

回首这一年的科研时间,我们深切的体会的科学研究的博大精深和自己在科学面前的浅薄无知。“自然场景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充分利用几何模型在可控变形,图像在外观细节表达等方面的长处,实现融合几何和图像的混合式树的多分辨率表示。

植物的模型表示应当具有三维几何,便于动态模拟,能够提供不同距离和视角下的逼真效果,以保证模型在形态上的真实感;为了高效地获得真实感,以纹理图像来表达细节和外观。

本次科研项目基于导师的科研成果,综合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和生物学理论,重点研究新的快速高效的大规模动态植物建模和实时绘制方法。我们以视觉效果和实时效率为主要目的,着力保证形态真实感和运动真实感,而不是严格忠实于动力学与生物学理论。采用几何与图像混合式表达方法来对植被等对象进行建模,并采用较为特别的方法对场景进行绘制。

一年的科研立项“自然场景的真实感建模与绘制”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时间,我们又困惑,有喜悦,但无论如何我们收获了青春大学时代的一次美好的记忆。

友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之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走了过来,是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彼此信任,互相体谅,共同思考解决的思路,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在老师的知道下,在我们自己的努力下,我们一步一步,迈着稚嫩的脚步,一步步歪歪斜斜的走了过来。几年以后我们工作后大家可能就不在是同学,不再是师生了,但是闲暇的时候,我们还是会偶尔记起在一起共同努力项目的开心,会记起在这个项目中我们的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学习到了一些计算机图形学的知识,了解到计算机图形学的一些前沿信息,学习掌握了计算机三维绘图软件vue5vue5中物体的创建与编辑;对物体的编辑有:选择,移动,旋转,扭曲,缩放,改变材质颜色,分散,复制,导出等。图像的渲染;取景;材质等内容。学习了解了植物的建模可细分为模型表示与建模方法两个部分。植被场景的绘制方式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基于纯几何和传统光照明模型的真实感绘制;其二,基于预采样的光亮度重用方法。三维模型建模方法是计算机图形学的重要基础,是生成精美的三维场景和逼真动态效果的前提等等专业知识。这次科研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学到一些平时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术。对于我们而言,研究次项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拓宽视野,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这次科研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一些珍贵的品质。坚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坚持,“千淘万漉虽心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是一种坚持,当我们面对困难,一连好多天找不到思路和方法的时候也是一种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我们不折不挠,因为坚持,我们一如既往,因为坚持,我们走到了今天,因为坚持,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走下去。感谢这次科研中的许许多多的小纠结,感谢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小挫折,在这些纠结和挫折面前我们坚持了,我们经历了,我们走过来了,我们觉得内心是强大的。“我始终不愿抛弃我的奋斗生活,我极端重视由奋斗得来的经验,尤其是战胜困难后所得的愉快;一个人要先经过困难,然后踏进顺境,才觉得受用、舒服。”

勤奋。来到大学之后,偶尔也会怀念高中高考时候的辛苦的充实着。因为勤奋,所以充实,所以有收获。在这个科研最初开始的时候,因为我们对计算机图形学近乎没有过专业的接触,所以遇到了好多困难。包括后期学习使用软件绘图和自己动手绘图的时候,我们遇到了好多困难,这些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有勤奋。花更多的时间去阅读相关资料,尝试更多的方法和思路。戴尔卡耐基说:“一个懒惰心理的危险,比懒惰的手足,不知道要超过多少倍。而且医治懒惰的心理,比医治懒惰的手足还要难。因为我们做一件不愿意不高兴的工作,身体的各部分,都感到不安和无聊。反过来说,如果对于这种工作有兴趣、愉快,工作效率不但高,身心也感觉到十分舒适。因不适宜的劳动,使身心忧郁而患成的病症,医生称为懒惰病。”经过这次科研,我们更加认同。

很感触在大学时代可以有一次属于自己的科研经历,经历这次科研,我们知道了自己的稚嫩和诸多不足。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学习好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阅读相关专业学术论文,更好的去锻炼历练自己,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更加注重实践所学专业知识,我们会注重多和同学交流学习讨论,多和老师交流学习,我们会更加努力勤奋的度过余下的大学时光,收获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在此,再次感谢我们的导师宋成芳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他给予了我们诸多帮助,我们铭记在心。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活动性游戏的相关研究是十分重要的。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学校体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各校体育工作者从理论到实践都在努力研究和创新。体育已不仅仅只是锻炼身体和培养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品质,它还能造就学生顽强、敢于竞争的心理习惯,还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及与他人有效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新课改所倡导的“快乐体育”和“愉快式教学法”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它作为基础性教学课程,使得“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如何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成为我们的共同关注话题。

如何让课堂活跃起来?如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游戏活动去锻炼自己的身体,并在学习、体验思考的过程中,在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下,认识体育课的重要性,达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游戏活动的实效性,唤起学生对体育课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活动,让体育课真正起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的。

为此,在我校领导的支持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小学体育课堂中游戏性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活动方案的制订和实施,有计划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喜爱游戏,会编游戏,会玩游戏。由于活动性游戏便于组织、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特别是对儿童更有具有吸引力,因此它很容易在学生中间开展,通过活动可以改善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极大地丰富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并尽可能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想像力提供驰骋的空间。

研究活动性游戏如何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运用?

1、研究小学体育教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体育游戏活动的目的、价值、意义和作用。尤其是如何发挥体育游戏的健身功能、心理功能和教育功能。面对全体学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

2、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游戏的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方法。重点研究采取什么方法和通过什么途径使学生喜爱游戏,自己会玩游戏,会编游戏。

3、研究小学生进行体育游戏的改编或创编,游戏器材的制作和利用的意义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方法与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开展游戏课堂教学研讨。在课程开发期间进行以游戏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展示课,通过上课,听课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更新课堂教学中游戏性活动教学的思想。

2、优化课堂教学。落实游戏性教学课时计划,每周两节游戏课,把游戏课教学直接纳入到日常教学中。

3、实施以游戏为主的群体活动和分组活动,成立游戏小组,定期分配各组项目和创编游戏任务,并集中展示推广。为确保使每一名学生都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对抗比赛。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为我校营造了深厚的体育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活动的兴趣。

(二)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1、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证本课题研究的可行性,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引导性理论,并及时了解当前国内外同一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不断总结研究的成果。

2、通过运用实践、问卷、访谈、查证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调查与分析。

3、将行动研究法应用在本课题课堂教学研究之中,及时进行案例分析,及时调整研究行为,并使阶段研究成果更为科学。

4、将经验总结法贯穿在本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积极撰写课题研究文章,促进课题研究成果的不断凸现。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分析。

(一)形成了小学生体育游戏的系列活动。

1、开展了新编游戏。

列,号召全体学生大家动手动脑,开展新编游戏的活动。一则,我们以前开展了大师的体育游戏活动,学生们对游戏的要求、规则有了很多感性认识,开展“创编游戏”活动有一定的基础。二则学生自己编的游戏自己玩,兴趣更浓厚。老师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游戏的创编”活动付出了更多的心血,大家忙看“分析创编”游戏的难点,寻找有关创编游戏的资料,筹划新编游戏活动开展方案。首先要解决两个思想,一是认为新编游戏很容易。这样编出来的游戏往往是似曾相识的老一套。二是新编游戏很神秘,这样学生的聪明才智往往被扼杀,不敢去编,那么系列活动也无从开展。经过反复思考,决定首先要求师生打破对新编游戏的神秘感,要求在背后字上做文章,组织大家讨论:什么是“新”?“怎样去编”?讨论后大家统一了认识,所谓“新”,只要符合“人无我有,人有我变”的要求,这个游戏就可以玩了,这些并没有什么神秘感,我们都可以做到。

成了一个高潮,更多同学投入到新编游戏中去了。

2、开展了主题游戏。

体育游戏的种类繁多,为了拓展学生创编游戏的思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更深厚的兴趣,使得体育游戏得到更广泛的开展,我们又结合学校思想教育的要求,组织了各类“主题游戏”。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的《爱祖国主题游戏,结合向革命先烈学习时的《军事主题游戏》,结合节假日、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少年教育的《亲子游戏》等。主题游戏与思想品德教育密切结合,价值指向明确,既要符合体育游戏的各项特征,又要结合主题进行创编和开展。起初,我们认为难度较大,担心开展有困难,可一推广,出乎我们的预料,进展非常顺利,师生均被主题吸引住了,迅速形成热潮,使得体育游戏的开展有了新的高度。

如“亲子主题游戏”,《二人三只脚》游戏,两人各有一只脚绑在一起,按规定路线,看谁走得快。游戏在欢声中进行着,同学们感受到亲密合作,团结才能成功。

3、开展了“一物多用”的游戏。

体育游戏与其它游戏的不同之处在于二点:一是游戏的内容与方式与肢体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二是游戏的器材一般采用体育运动器材。而一物多用就是一种器材在多种游戏中使用,另一种是将器材进行改造、制作,变废为宝的一物多用。

4、开展了自主游戏。

一定的时间内围绕一定的范围形成一个高潮,无疑是必要的,然而体育游戏的主体毕竟是学生,课余的时间主要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支配,自己来把握,所以到了一定的阶段,自主游戏的开展,必然要放到第一位。我们提出了“我们要做开展体育游戏的主人,要让体育游戏占领一切可以利用的课余时间,要让体育游戏遍地开花”的口号,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课余时间去自主地做体育游戏。大课间当集体操做完后,学生就以班级为单位,做自己的游戏。

这一系列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使得我们的研究计划紧扣目标得以顺利落实,也使得我们在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中,获得了大量的资料总结出宝贵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爱好体育游戏,有一定组织能力,具有初步创编游戏能力的学生。

(二)、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游戏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喜闻乐见的形式,紧张激烈而友好竞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能使学生在参与游戏和创编游戏的过程中,各方面和谐地得到发展。实践证明,体育游戏的开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身体锻炼手段,体育游戏具有良好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效果。体育游戏项目繁多,大多涉及跑、跳、投、掷,有的还要求在尽短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动作,使肢体接近极限。这类有氧运动被科学证明对人的体能的增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创新能力的培养。

体育游戏是体力和智力相结合的运动。很多游戏单靠身体实力不足以取胜,往往要靠灵活机敏,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来辅佐。在游戏中,经常需要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去设计出最佳完成游戏的方法,去争取胜利。因此,体育游戏的活动与创编过程中蕴含着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经常参与各类体育游戏,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提高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体育游戏以其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得每个学生参加游戏的同学都有可能获得胜利,并在活动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及竞争意识。最为典型的是三年级一班有一个学生,因智力轻度残疾,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在班级中一直抬不起头,老师做了许多工作,收效甚微。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后,这位同学也参与其中,经过努力,也能取得胜利,笑容出现在这位同学的脸上,每次游戏时他都信心十足,和同学一起竞争,争取胜利。

4、协调和融洽人际关系。

游戏是提倡协调配合,在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相互合作去理解他人,理解周围,理解个人的成功是融于集体成功之中的。懂得了和睦相片,互帮互助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游戏强调合作,学校体育游戏能建立起新型的和谐的教师现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的人际关系。它排除一切强制的手段,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各种游戏中去,不断地提高能力,去体验游戏的乐趣。

5、培养心理素质。

体育游戏内在包含着丰富的精神价值,一般体育游戏总要求人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担和心理负担,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再说游戏充满了竞争性和不可预料性,学生在频繁出现胜负的情感体验中,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耐挫折能力,并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了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同时也树立民在失败中争取成功的坚定信念。

有的同学平时娇生惯养,可是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有时摔倒了,擦伤了,可是爬起来继续参加游戏,这样的表现,令他们的父母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学生意志品质的表现。

6、有利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游戏本身是一种丰富的实践活动,游戏的选择,游戏场地的规划、设计和布局,游戏器材的制作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

如游戏的场地,有的需要划线、旋转器材,学生自己动手,虽然开始不一定非常规范,但是即使线是歪的,器材放得不整齐,但这是学生自己动手的,久之,一定会有提高。至于器材的制作就更能体现学生的心灵手巧了,当然也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五、结论与反思。

在游戏开展的阶段,我们发现开始学生的兴趣呈上升趋势,但是兴趣易变化,时间久了,学生的兴趣减退了,只有部分学生仍在进行,而变换了游戏内容,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回升,不久则再次出现下降现象。改动学生开展自己创编游戏后,学生的兴趣明显延长。以上表现说明学生对体育游戏是有兴趣的,但不持久,兴趣较广泛,但不稳定。兴趣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而玩自己创编的游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能较长久地保持且比较稳定。这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引导学生推陈出新,不断地把体育游戏推向新的领域。学校体育游戏的实质是王菲综合性的教育,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等有机地统一在体育游戏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之中,我们应该将体育游戏由课内推向课余,由学校推向社区及家庭。

主要的参考文献。

易东平《请关注游戏》,陈飚《游戏教学中教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与培养》,司马容《体育游戏:人类生存的辩证法——现代哲学家对体育本体的反思》等网络资料。

结题报告范文

thehearts。

desire.的翻译“要是天公换了卿和我/该把这糊涂世界一齐都打破/要再磨再炼再调和/好依着你我的安排,把世界重新造过”(胡适),“啊,爱哟!我与你如果能串通‘他’时/把这‘物汇规模’和盘攫取/怕你我不会把它捣成粉碎/我们从新又照着心愿抟拟”(郭沫若),“爱哟!你我若能和‘他’沟通好了/将这全体不幸的世界攫到/我们怕不要捣得他碎片纷纷/好依着你我的心愿再抟再造”(闻一多),“爱啊!假如你我能勾着运神谋反/一把抓住了这整个儿‘寒尘’的世界/我们还不趁机会把他完全捣烂/再来按我们的心愿,改造他一个痛快”(徐志摩),“爱呀!要是与命运能够串通/那残缺的宇宙把握在手中/我与你便能摔碎了/又抟起/抟成了如意的另一个穹隆”(朱湘),“啊!我爱!愿咱与命运商讨/抓住这万物的糟糕图稿/怎不把这世界捣成碎片/好按我们心愿重抟再造”(柏丽),“爱人哟!你我若能与他合谋/掀起这大千世界的可悲结构/我们岂不会把它砸个粉碎/再重新塑造得更接近心的要求”(飞白),“爱人哪!要是你我能同他协力/把握这全部事物的可悲设计/我们就不用先把它砸个粉碎/再把它塑造得比较称心如意”(黄杲妍),学生不仅能看到不同译者之间的才学性情差异,而且能充分领会到用词、用韵、停顿等对诗美产生的关键作用。

(三)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教师,学生自己的习作。

以“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要指导思想编写的新教材,尤其是《语文读本》,还给教师展示自己的学识、才华、个性、爱好兴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如能将教师的“下水。

作文。

”和学生习作与读本中的相关篇目作对比阅读,往往出乎他的意料,激发他们的兴趣,收到较好的效果。事实是学生对此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和浓厚的趣味。这种形式,至少有如下几种客观效果:

1.大大提高了教师和学生优秀习作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

2.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包括课外阅读的兴趣,写作尤其是改作的兴趣,评析作品的兴趣。

3.激活了学生本来处于“待机状态”下的语文潜能。

(四)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班会、团队活动以及其他课外活动。

(五)将《语文读本》的学习延伸到更深广的课外文学阅读。

《教学大纲》强调,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注意开发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要强调课内外的沟通”。《语文读本》本身就是课堂语文教学伸向课外的一根触角,是语文走出象牙塔走向生活大世界的一块有力跳板,因此它的学习,更应该注意向课外延伸的原则。《语文读本》的封面设计就含情脉脉地表达了这一“心愿”。设计者淡化作为主体背景的《清明上河图》,而凸显了读本编者要向广大师生推荐介绍的各种文学刊物:《人民文学》《作家》《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中篇小说选刊》《散文》《博览群书》《世界华文文学》《译林》等等,就是要求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上述文学刊物。事实是,我们可以利用《语文读本》的封面将学生引入阅览室中的层次较高的优秀文学刊物的广阔天地。另外,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语文读本》选文的出处向学生推荐优秀文学、学术刊物以及文学作品集。如许墨林《大佛的沉思》选自《钟山》,宋晓梦《访西安古城墙》选自《当代》,正之的《怎样读一篇文章》选自《语文学习》,教师可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顺便介绍推荐以上三种刊物;《雨的随想)选自《汪国真诗文集》,《老屋窗口》选自《文化苦旅》,我们在学习介绍以上文章时,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文章选自的两部文集——当然这种建议应该是切合学生实际的。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研究成果。

一、  成果综述。

1.通过对如何正确认识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关系的研究,我们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不存在单纯的“工具性”,也不存在单纯的“人文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因而,“人文性”与“工具性”这一对概念,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能实体化,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有机结合。

2.通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1).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物质基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灵活有效地处理好教材。而《语文读本》就是为了让学生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养成阅读习惯,形成自学能力的最好材料。(2).正确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灵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遵循有序原则,其次应遵循直观原则。(3).清晰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保证。既要重视教师的教,更要重视学生的学。教学中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4).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要明确训练重点;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体验,加强教学的人文性。

3.通过对怎样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和创造性问题的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学教并重”教学结构。

二、资料汇集。

1.理论探讨系列资料:

王兆平 《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崔国平 《新教材文学阅读纵横谈》。

杜金鸿 《中学语文改革的主要特点及教学和复习应对措施》。

程如荣 《谈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杜金鸿 《定准目标提升素养》。

徐建新  《阅读教学的指挥棒该指向哪里》。

2.课堂教学模式资料:

王兆平 《诵读•揭标•激疑•研究》。

顾 权 《优化语文教学过程的几点做法》。

王玉生 《口头交际——即兴讨论》。

顾 权 《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做法》。

韩丽萍 《“把课教活”方法举隅》。

王玉生 《古诗鉴赏一得》。

崔业慧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胥照方 《一个形式新巧而内容实在的教学设计》。

徐建新  《在不知不觉中练功夫》。

郑如芹 《演讲着教演讲词——董宗仁《我有一个梦想》课堂实况撷英》。

3.学法指导研究资料:

王兆平 《高考话题作文提升品级的关键词》。

杜金鸿 《谈谈新诗创作》。

周鹤峰 《拥抱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

胥照方 《高考语文新教材备考方略》。

胥照方 《于细微处见精神》。

马亚峰 《写出真情实感》。

郑如芹 《作文过渡技巧的创新》。

郑如芹 《故事新编的完形艺术》。

4.其他相关资料。

《三人行中学语文网》网站。

电子资料(见东中校园网dzfiles目录下相关资料)。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遗憾和思考。

课题结题报告

自从我校学习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区下发了《关于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之后,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活动,保证了我校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使学生从繁忙而又紧张的室内课堂中解脱出来,参加体育活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体的宗旨。可是,对于一所西陲边缘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团场学校来说,我校的体育设施资源非常有限,根本满足不了现有学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课程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有很大的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可见,合理开发体育活动资源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各种课程资源。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正是利用了校内课程资源(包括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体育场地等),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加强了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的意识与能力。以下是我对大课间体育活动资源开发与课外体育活动拓展的一些见解:

老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老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大课间体育活动除了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外,更重要的是实现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例如,活动期间,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把握,离不开音乐教师的教导;在编排民族舞蹈的时候,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掌握,也离不开舞蹈教师排练;大课间期间,对于班级秩序的管理,离不开班主任老师。可见,开展这些活动光靠体育学科是不够的。此外,还要积极开发校内场所和设施,如图书室、实验室、老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风校纪、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要着眼于校内课程资源。没有校内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奢谈。

新课程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并按自己的需要设计教育活动。让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动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很好地利用了学生这一重要资源。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学校的团队精神,增强学校凝聚力,增进师生情感,团结奋进,丰富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同时对发展学生体能,增进身体健康,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及心理素质、养成终身体育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学生积极向上和豁达乐观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脑力疲劳,减轻紧张的课堂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培养学生的兴趣,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养成锻炼的习惯,我们安排了长短跑,篮球、羽毛球、踢毽、乒乓球、体育游戏等。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得到了锻炼。小型竞赛是非常适合少年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不仅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活跃学生生活,培养学生荣誉感及集体主义精神,我们根据季节变化开展比赛,以单项分散为主,有班级队列比赛,小足球比赛,跳绳,长跑比赛,广播操比赛等。同时,创造性的开展一些有特色体育活动,例如:1有趣的瓶子。(每位学生准备一个空矿泉水瓶子,可用砸、滚、拼、搭等方法进行活动。如:保龄球、砸瓶子、换物接力、盖房子、把瓶子当成障碍或目标进行游戏、掷远、套圈等);2神奇的报纸。(每位学生准备一张报纸,可用顶、翻、踩、折、掷、踏石过河、纸飞机、过障碍、接力跑、翻斗龙等);3各种动物的爬、走、跳。如:狗熊爬、鸭子走、螃蟹爬、虾子退、青蛙跳、兔子跳等,可练习,也可进行小型比赛;4短绳游戏。(每位学生准备一根短绳,可用夹、甩、拉、拼、折等方法;5用短绳做游戏。如:踩蛇尾、抓尾巴、拼图、掷准、拉力赛等);6游戏(贴烧饼、跳皮筋、阳光伙伴等);7长绳。(每班两根长绳,可进行各种方法的长绳练习。如:单人单跳、双人单跳、加减跳、童谣跳、双绳跳等);8素质练习。如:立定跳远、扶膝直腿走、踮脚尖走、高抬腿走、高姿俯卧撑、连续深蹲、原地高抬腿。

每班班主任必须到本班活动场地,选择、设计分散活动内容,组织安排本班学生站队和活动。分散活动时以推荐内容为主,各班可根据实际情况操作,尽量做到顾全点面,让每个学生活动起来,并注意安全。体育老师负责本年级班级的场地安排,并对学生的站队、广播操、分散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活动必须由班主任到场负责管理,做必要的技术指导。加强安全防范管理。班主任必须加强教育,引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参加活动。如果遇到小型体育竞赛,体育老师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场地。各班快速、有序地进入比赛场地进行比赛。遇到阴雨天不能进行正常室外活动时,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进行室内游戏(器材自备)。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见解。总之,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要遵循实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则,尽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资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一切有利于有效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课程资源。只有那些进入课程,与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增强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结题报告

一、结题是课题研究重要且必要的环节。

课题研究的主要环节包括:课题立项、开题、实施、结题、后续工作。后续工作包括:鉴定、表彰、宣传推广等。

二、结题要拿成果说话。

什么是成果呢?

1、研究报告是成果的主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

2、工作报告(即:研究工作总结)是成果的附件。应体现我们课题研究的足迹。可同时附带:学习的文件、学习体会、论文案例集、课件、活动录象等原始资料。研究成果分为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显性成果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数字、图片、表格等形式出现;隐性成果是可以感知的,可以以个案的形式出现;理论成果即学术论文或专著,它阐明的是主张或观点,所以应坐而论道,以正面阐述为主,不做过多的描述,但也需要一些事例为依托;实践成果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可用事例表述,但也需要理论说明,说明实践操作的价值是什么,蕴涵了什么道理。

三、总结什么成果(以“德育实效性课题”为例)。

1、要扣住课题。也就是研究什么,总结什么。

需要回答的问题:

a、什么是德育实效性?

在这里回答什么是德育实效性,并不是回答概念问题,而是通过实践要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与自己独特的认识。实效,最基本的表现就是“接受”,学生对我们的德育不接受,就是无效;接受了,并且主动地化为知、情、意、行,就是实效。

b、中小学为什么要研究德育的实效?

c、哪些途径与方法是有效的?

(可结合身边的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个人的自醒)。

3、成果的质量要求。

a、要有理论高度;。

b、实践上要有亮点,让人看了耳目一新;。

c、有特色:独特性、地域性。

撰写课题报告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但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由于其结构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色。研究者撰写课题报告,首先必须把握各类报告的特征。教育调查报告是对某种教育现象的调查,经过整理分析后的文字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正文、讨论或建议、结论等几部分组成。

教育实验报告是教育实验之后,对教育实验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概括地反映的书面材料。一般由题目、引言、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结论、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部分组成。教育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由题目、引言、正文、结尾等几部分组成。

至此可见,课题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种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一篇完整的教育课题报告。除了上述几个组成部分外,还应有署名和参考资科两个部分。其目的是表示对报告负责并表明对报告的所有权。

附录和参考资料是必须向读者交代的一些重要材料,参考文献是指在课题报告中参考和引用别人的材料和论述。应注明出处、作者、文献标题、书名或刊名、卷期、页码、出版机构及出版时间。

五、撰写课题报告的基本要求。

1.引言。

引言是课题报告的开场白。引言部分必须说明进行这项课题研究工作的缘由和重要性;前人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存在什么问题;本研究的目的,采用什么方法,计划解决什么问题,在学术上有什么意义等。要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

应该指出的是,有的人在文章中对前人的工作随意否定,或轻易断言此问题前人没有研究过,属于历史空白,这是不妥当的。怎样开头为好,应根据课题报告的内容、各人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全面考虑后确定。但必须注意防止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等毛病。

2.正文。

正文是课题报告的主体,占报告的绝大部分篇幅;是课题报告的关键部分,体现着报告的质量和水平。所以,必须重视正文部分的撰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课题报告在正文部分叙述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要写好正文部分,都必须掌握充分的材料,然后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过程,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并以观点为轴心,贯穿全文,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材料与观点的统一,这是基本的要求。对初学者来说。

往往易出现两种毛病:一种是只限于表述自己的论点,而缺乏科学的论证;只有论点,没有材料,缺乏说服力。另一种毛病是罗列大量材料,平铺直叙,看不出其主要论点是什么。出现上述毛病的原因就在于没有能以确凿的论据来说明论点,做到论点与论据的统一。

为了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研究成果,提高说服力和可信性还应减少不必要的文字叙述,而采用图、表、照片来集中反映数据和关键的情节。当然,选用的图、表、照片也要注意少而精,准确无误。

3.结论。

课题报告的结论部分是作者经过反复研究后形成的总体论点,它是整篇报告的归宿。结论必须指出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还有什么问题尚待研究。有的报告可以不写结论,但应作一简单的总结或对结果开展一番讨论;有的报告可以提出若干建议;有的报告不专门写一段结论性的文字,而是把论点分散到整篇文章的各个部分。

不论是哪种类型的科学研究报告。都必须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揭示规律。而不是正文部分内容的简单重复,更不是谈几点体会,喊几个口号。写结论必须十分谨慎,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具体,不能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六、撰写课题报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点应放在介绍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方面。课题报告的价值是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条件的,而这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因为只有研究方法是科学的,才能保证研究结果是可靠的。人们阅读或审查课题报告,主要关心的是如何开展研究,在研究中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了没有,是如何解决的。

研究结果在现阶段达到什么程度,还有什么问题需要继续解决等。因此,写作课题报告,主要精力应花在方法和结果部分,把研究方法交代清楚,使人感到该项研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从而不得不承认结果的可靠性。

2.理论观点的阐述要与材料相结合。在课题报告中怎样使自己的观点得到有力的论证,是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论点的证实除了必须依靠逻辑的力量外,还需要依靠科学事实的支撑,做到论点与事实相结合。

课题报告一定要有具体材料,尊重事实,从事实中列出观点。首先在论述过程中要处理好论点与事实的关系,要求研究者首先选好事实。除了要注意事实的典型性、科学性以外,还要善于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问题,揭示普遍规律。其次是恰当地配置事实,用事实论证,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不熟悉的论点。

3.分析讨论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不缩小。在下结论时要注意前提和条件,不要绝对化,也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经验说成是普遍规律。

项目结题报告

我们科研小组五位成员全部来自于电子信息学院级的电子信息科学类专业,队长是**,队员有*******;我们的指导老师电子信息学院空间物理系的**副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空间物理。我们科研小组的课题是“电离层斜向返回电离图合成技术研究”。地球大气层在约80公里以上的热成层大气已经非常稀薄,在这里阳光中的紫外线和x射线可以使得空气分子电离,自由的电子在与正电荷的离子合并前可以短暂地自由活动,这样在这个高度造成一个等离子体,在这里自由电子的数量足以影响电波的传播。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方法是一种在地面向上斜投射电磁波信号,并在同一地点接收回波的探测方法。它主要记录后向散射回波的幅度、时延、频率与时间的相互关系和散射回波的多普勒频谱,可用于监视远距离电离层的宏观状态,研究电离层传播信道特性。斜向返回散射电离图包含了大量的电离层信息,对研究电离层特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项目的实施,我们认识到了电离层的物理特性是千变万化的,从而导致由电离层探测获得的电离图具有多变性,目前还不能完全利用这些信息。返回散射电离图的模拟能解读电离层结构和电离图特性之间的关系,为斜向返回散射电离图的反演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研究电离层。自20世纪40年代起,武汉大学就开始了电离层研究。1960年,龙咸宁在黄陂主持创立了我国首个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站,并在1962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手动的电离层斜返探测仪。之后,由龙咸宁、侯杰昌等教授主持,先后成功研制出简易手动斜返探测仪(1968)、电离层自动同步斜测仪(1978)和fxz(1980)实时选频系统。斜向返回散射探测利用电离层对信号的折射与反射,能探测到大范围的地物和运动目标,能够获得由频率和群路径决定的返回散射回波能量,形成斜向返回散射能量图。该探测机理能为短波通信预报资料,管理雷达频率,监测远距离的运动目标。高空电离层的等离子密度受到高度以及日变化,月变化,季变化,年变化,太阳周期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了电波的传播以及各种卫星通讯。电子系统工程日新月异,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电波传播的问题,电波传播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通讯、国防以及各种电子系统工程的运行效果,因此研究电波传播对无线电通信系统起着奠基的作用。借用斜向返回探测技术,我们可以对电离层中的电波传播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二、项目成员内部分工;。

**:专业知识掌握牢固。有深厚的数学知识储备,精通c,c++,fortran,matlab等编程语言。作为本次科研任务的负责人,刘祎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协调本团队的各项事宜,包括重大决策,人员调度,任务分配,资金管理等诸多方面,以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力、凝聚力,使本团队能够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在具体的科研任务中,刘祎主要负责射线路径方程及编程,并获取有关的数据。

**主要负责相关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技术以及对射线路径方程的求解进行编程,能通过设备实时得到电离层的数据,并收集相关电离层与电波传播的各方面资料。

**负责对射线路径数据的模拟与合成,以及图像处理。通过相关软件处理数据进而得到相关电离层电子浓度进而与实测数据进行比对。

**老师主要是为我们提供相关专业知识点拨和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技术实测数据,以及射线路径求解方程等。

三、项目的创新点与特色;。

我们项目主要是利用武汉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系统研究电波传播问题。首先我们利用电离层的iri模型,获得电离层的电子浓度分布规律,基于费马原理编写并修改射线跟踪程序,数值生成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图像,并进一步研究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规律。利用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系统进行观测,将真实的射线路径与模拟的图像进行对比,验证斜向返回探测方法的可行性。我们项目的创新点是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技术能有效并准确的测量出电离层中的各种参数。利用程序建模的方法模拟出电离层中均匀体的电子浓度分布以及射线在其中传播的不同特性。实验设计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

四、项目实施的进展情况与创新成果;。

首先我们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有关电离层及电波传播的基本知识,并通过对iri模型的学习和利用,数值模拟出了一些不同模型的电子浓度分布图,从而了解了一些电离层的分布结构。其次通过不断地熟知射线追踪程序,我们已经在原有的程序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讨论了在电离层背景坏境下的射线的一些参数,如射线传播过程中的高度、初始仰角、到达地面的距离、射线的群速度及射线的频率之间的关系和在不同的电离层背景坏境下的变化,并且获得了一些射线路经图和斜返电离图。

我们利用电离层的iri模型计算得到电离层电子浓度分布图;利用射线追踪技术在特定的电离层传播环境下合成了射线路径图,讨论在电离层背景环境下的射线的一些参数(如峰高、射线传播过程中的高度、初始仰角、到达地面的距离等)与射线传播距离的变化规律,进而探讨射线在均匀体中传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利用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系统对理论结果进行验证,在这里,我们利用了武汉大学电离层实验室研制了一种新型电离层斜向返回探测系统—wiobss,由于wiobss系统在非常小的发射功率下也能够实现远距离的电离层探测,在探测模式上,该雷达采用等间隔收发探测模式,不但能够实现无距离盲区的探测,而且还能够取得所用伪随机序列的最大增益性能这样使得我们的实验数据能够更加准确!

我们模拟了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固定的经度上,电离层中的电子浓度在纬度上的变化;在不考虑地磁场的影响下,在电离层电子浓度背景下射线在纬度上传播过程中距离和高度的关系;在不考虑地磁场的影响下,在电离层电子浓度背景下射线在经度上传播过程中距离和高度的关系;射线到达地面的距离与初始仰角和峰高的关系;射线在经度和纬度上传播过程中群路径与频率关系。

runge-kutta方法,对方程进行了求解。预测了不同电离层扰动模型下的返回散射电离图,得到的数据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二者吻合很好。具体的成果将在结题报告中展示。

在结题后我们会将课题继续进行下去,以便取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取得更好的成就。已经正式发表论文在《电波科学学报》增刊,并被第十二届全国电波传播学术讨论年会录用。

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

其实,在项目刚开始时,很茫然,但我们在准备这个项目的时候就是希望了解并熟知我们的专业知识有哪些用途。因为对整个项目的了解程度有限,只是在周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了一些皮毛而已。再着就是对做科研的过程很是陌生,所以在起步阶段大家都是手忙脚乱的,我们也是在这一阶段,对自己有一个充电的过程。我们阅读了很多有关的书籍和论文,比如说刘选谋老先生的《电波传播》、j.a.拉特克里夫的《电离层于磁层理论》和清华大学俎栋林教授的《电动力学》等等,感觉受益匪浅,了解了很多关于电离层和电波传播的有关知识,这其中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但是在周晨老师的详解之下就明白了;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们需要使用很多计算机辅助软件(matlab、mathmatic等)和熟悉众多计算机语言(fortran、c++、c等),不论是以后做研究还是工作都非常有好处。

由于该项目数据量比较大,所以在处理数据时很考验组员们的耐心。我们在使用matlab画图时,有时需要导入几兆的数据,才能画出电离层电子浓度分布图,这不仅提高了我们对matlab的使用技术,还让我们知道了正确处理数据是多么重要,细心和耐心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在为射线路径求解编程时,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不仅是因为专业知识的匮乏,更是编程能力的薄弱,不仅程序算不出结果,甚至经常出现各种不过bug无法解决,也意识到了计算机技术对于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在刚开始写程序时,我们需要对我们的整体项目有个宏观认识,程序的主体框架和结构非常重要,我们是通过时间以及经纬度来计算出该点实时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分布,了解我们的需求以及所要达到的目的才能写出好的程序,才会对整个科研项目带来帮助。对于射线路径求解编程的主体程序是由周晨老师提供的,因为这样就帮助我们把整体框架弄好了,我们所要完成的就是实现具体功能,并使用该程序来计算出我们需要的结果。将我们的实测数据导入matlab画图时,要进行进行仔细的检查,核实,并且调试,错误重新带入数据,核实,调试,如此反复。因为如果其中一个数据出现了错误,最终的结果会很不一样,这样对科研很有坏处!

通过项目的完成,我们知道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波传播正在进一步扩展研究和应用领域。例如,电磁波的生物效应、地震过程中的电磁现象的研究等,都有可能获取进展。

根据我们的科研成果,意识到了建立更加完善和更加精确的电波监测系统的重要性,这样才能获取更加完整的媒质和传播特性数据,总结出更加接近实际的数学模型,利用电子计算机,迅速提供环境数据和电波预测数据。同时,随着专业知识的加深,在做科研的同时需要更加密切地同地球物理、空间物理、天体物理、大气物理等的研究相结合,这样更能发挥电波传播在这些物理研究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体现电离层与电波传播对于整个世界的意义。

尽管在途中遇到的一系列的困难,有时候想放弃,有时候彷徨有时候浮躁,有时候迷茫,太多的难题摆在我们的面前甚至有时候让我们不知所措,比如fortran大家不熟悉,matlab画图没学过,电离层知识知之甚少,斜向返回探测技术更是么怎么听说过,还好通过周老师的指导帮助,同学们的支持下,朋友们的鼓励下,最重要的是大家不懈努力之下大多数难题(不管在技术上得还是在心里上)大家都克服了。

经过一年周期的学习,实践提高了我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并了解电离层对于整个地球的重要性,增加了对电波传播的了解,使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了解并激发我们了的学习热情,更好的为创新增添想法,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同时还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相关推荐

哈利波特的心得体会(优质17篇)

心得体会的写作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改进和提升。值得一提的是,以下这些心得体会都是真实的故事,它们可以给我们启示和启发。近年来,哈利波特系列小

大学生职业规划计划书(汇总19篇)

通过职业规划,我们可以明确自己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制定短期和中期的职业计划,并不断调整和完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职业规划的实用建议,希望能对大家的职业发展有所

最新大学职业规划书(汇总21篇)

职业规划也需要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以下是一些成功职业规划的实例,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指导和启发。面对大学这个熔炉,常常问问自己,

年度思想工作总结高中教师(优质17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的重要方式。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最新大学生职业规划书(实用23篇)

职业规划是一个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随着我们个人的成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需要不断适应和改变职业规划。职业规划的路上,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借鉴他人的经验,下面是一

区民政局副局长述职述廉报告(通用14篇)

廉政工作的述廉报告是对廉洁从政的内外部监督和评价的一种反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述廉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在撰写报告之前,可以先阅

四年级我闯祸了(通用19篇)

优秀作文往往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备受赞誉的优秀作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我是一个女孩子,但我却有男孩子

小学毕业典礼发言稿学生(汇总17篇)

毕业典礼是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对学生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毕业典礼主题演讲稿,希望大家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思考。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安全用电的心得体会(通用19篇)

心得体会可以是对一本书、一部电影或者一次旅行的思考和感悟,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以下是一些读者们的心得体会,他们分享了自己在不同领域、不同经验中

幼儿教师月份工作总结篇(热门21篇)

教师工作总结是教师职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它能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教师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路。我园贯彻"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