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一年级科学单元备课(优质15篇)

一年级科学单元备课(优质15篇)

作者: 雅蕊

作文是我们展示语文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这些范文范本,我们可以进行仔细观摩和思考,从中提炼出一些好的写作技巧。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1字与画。

预设重点:1.观察图画,引导学生发现字与画的关系。

2.认识汉字,进行扩词训练,积累词汇。

教学方法观察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用“生字卡片、投影片、带田字格的小黑板”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看一看古时候人们写的字(出示书上的第一幅图)。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上有几部分。(有两部分:下面是太阳,上面是古代人们写的字)。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课《字与画》。

二、揭示学习目标(口头)。

三、导学过程。

(一)看一看。

(1)出示生字卡片“日”:谁能大声地读出这个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2)这个“日”字和图上的太阳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3)教顺口溜帮助记忆字形:一圈光芒围四方,只把火球横中央。(边看字边说)。

(二)说一说。

(2)指名到前边找出与图相对应的生字卡片贴在图边。

(3)看图猜猜它旁边的字读什么。(自己出声读)。

(4)指名领读,齐读,“开火车”读。(多种方式,熟读每个字)。

2.指着图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字。(如“山”,山字的外形好似隆起的、高耸的山峰,图中画的正是三座并排的山峰,中间那座高高的山表示山中间一竖笔,山两边的竖折、竖表示旁边的两座山峰;如“月”,顺口溜帮助识记:小小船儿弯弯月,嫦娥玉兔船上约)。

3.这些字我们经常用到,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介绍一下吗?

(可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画的是河水,你还知道有什么水吗2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山吗?)。

四、当堂训练。

1.看图读生字。

2.识字游戏。同桌比一比,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五、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课堂作业设计。

1、认读本课的生字。

2、口头组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

三、导学过程。

(一)认识“人、口、目”

看一看。

(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同学能互相解答的可以让他们自己解答,老师在学生有困难时做适当的点拨)。

评价交流。

找一找。

(二)认识“木、禾、竹”

看一看。

说一说。

1.你能读出图旁边的汉字吗?(指名读,领读,齐读,“开火车”读。多种形式认读:木、禾、竹)。

2.讲解:禾就是长在地里的庄稼。

3.自己看图下边汉字的演变过程,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认识“马、鸟、鱼”

1.出示图:这三幅图画的都是属于哪一类的?(属于动物类)你知道它们的名字吗?(图七是一匹马;图八是一只小鸟;图九是一条鱼)。

2.你能读出图旁边的汉字吗?(多种形式认读)。

3.仔细观察:这三个字和图上的动物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马”像马的侧面形象,四只脚后来简化为一横;“鸟”像一只鸟的形象,有鸟头、鸟眼、鸟身、鸟爪;“鱼”是最像的,有鱼头、鱼身、鱼鳞、鱼鳍、鱼尾)。

(五)当堂训练。

1.认读九个生字。

2.游戏:两人一组练习识字,谁认的字多,谁就获胜。

五、课堂作业设计。

1.板书学过的汉字,打乱顺序后,组织学生齐读、抢答。

2.识字游戏:小组活动(一人指出一个字,其他同学从卡片中找出来)。

3.老师带读汉语拼音,唱读学过的汉字。

板书设计。

1字与画。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二、揭示学习目标(口头)。

三、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前面两课的学习中,我们和丁丁、冬冬一起漫游在汉字的王国里,认识了汉字。今天,我们继续和丁丁、冬冬一起去语文天地看一看。

(二)连一连。

1.投影出示雨图:用一句话说出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上画的是下雨了)出示六个汉字:瓜、云、雨、羊、牛、虫,你能从这六个字中找出哪个是“雨”字吗?(第三个是“雨”字).你是怎么发现这个字就是“雨”字的?(雨”中有四个小点就像图中画的小雨点)我们把这幅图和这个汉字用直线连起来。

2.打开书,独立思考,连线。

3.小组合作讨论。

4.汇报讨论结果。

5.认读六个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比一比,记一记。

1.区分“口”和“日”怎样才能记住这两个字?(把比较字形与比较图画结合起来,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字形不同)。

2.区分“目”和“月”说说这两个字不一样的地方。(“目”是眼睛的意思,字形像一只眼睛的样子,“月”像弯弯的月亮)。

(四)口头组词练习。

1.你知道世界上都有什么水吗?(海水、河水、自来水、矿泉水、汽水、冰水等)。

2.和水有关的东西有什么呢?(如水杯、水瓶、水壶)。

3.用水还能组成什么词?(如缺水、水库、水分、水鸟)。

4.“火”可以组--火、火--。“山”可以组--山、山---。

5.“石”可以组什么词?

6.“人”可以组什么词?

(五)学习正确的读书姿势。

1.丁丁的手里拿着一把金钥匙,这把金钥匙代表的意思是帮助我们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解决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2.看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在读书)。

3.想一想,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两手拿书,身子挺直,书稍向后倾斜,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的距离)。

4.自己做一做这个姿势,同桌互相检查一下,看对不对。

(六)总结。

你喜欢语文天地吗?你最喜欢哪项活动?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玩中学》教案

1.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2.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

3.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

条形磁铁、u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磁铁玩具。

一、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

2.探究知道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磁铁。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

(1)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片磁铁、条形磁铁、u形磁铁。

(2)磁铁两端有蓝色,一端红色。

(3)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

3.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同学们很棒,请你们任选蓝色和红色小标志的两头,互相对碰会有什么现象?(同颜色的两端相斥,不同颜色的两端相吸。)。

二、探究磁铁的应用。

1.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

2.学生探究,磁铁还可以吸引那些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3.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简介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玩中学》教案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

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

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

生2:玩具到处都是;

生3: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

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

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我上学了》单元教学建议

参加人使用人。

项目集体备课主要内容个人二次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的退位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简单的十几问题,即“用数学”。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初步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理解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难点: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课时安排1、十几减93课时。

2、十几减几4课时。

3、综合应用(解决问题)2课时。

4、整理和复习3课时。

教学建议1、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习知识。

3、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

4、采取灵活、有趣的方法提高计算练习的效果。

5、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一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本组教材是以好孩子、好品质为专题编排的。《识字七》对仗工整、语言优美的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白兔辛勤耕种,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白兔种的菜丰收了,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两只小狮子的不同生活态度,通过两只小狮子一勤一懒的对比,以及狮子妈妈的话,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我们应该勤奋学习,学会了本领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能依赖父母,也不能依靠父母的本领和地位。《小伙伴》课文以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春游活动为题材,写了春游时玛莎丢失背包后,几个小伙伴对待这件事的不同态度。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感悟,懂得:要用实际行动给予别人最需要的帮助。《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紧扣本单元好孩子、好品质的专题,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国王用“种花”的方法来选继承人,但花籽却是煮过的.最后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以自己诚实的品质赢得了王位,教育学生从小就要努力做一个诚实的人。《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是为了引导学生发现偏旁归类识字的方法。“日积月累”是让学生通过通读句子,积累句子并巩固生字。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围绕“诚实”这个主题进行。

1、认识常用汉字56个,会写30个。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7、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8、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诚实的美好品质。

1、在教学本组教材之前,要引导学生读读导读,并浏览本组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带领孩子们走进故事中人物的生活,使学生通过读故事,感悟故事内容,从中受到教育,愿意做一个好孩子。

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或句子,可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或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帮助学生理解。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三、教学计划(主要针对阅读和作文教学,在此间和课堂插入基础知识的学习)。

1、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阅读的能力;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上课要用普通话。

2、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利用工具书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或通过课外书籍、网络、咨询、请教等收集有关资料,或在生活和社会的大课堂中寻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或按照老师布置的思考题,做好准备。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认识、问题等走向课堂,促进课堂上的学习,更为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和学会运用知识,提供了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激发学生课堂上“我要学”的欲望。

4、根据这几年的中考题来看,要特别重视阅读教学,扩大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1)先预习、泛读,让学生在心中对文章主要内容有个大致的轮廓。

(2)精读,对文章的局部,即对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达到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使心中的轮廓更透澈、鲜明。有了总体印象之后,还要抓住文章的具体内容、具体人物、情节、结构和具体的描绘,进行深入精读,达到从“点”的深化掌握,到“面”的深刻理解。

(3)找重点的阅读来让学生去做(每周至少一篇)。

5、继续采用上学期的合作学习小组(4人,前后桌为主)。课堂上,尝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对老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自学后,小组合作解决,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会各抒己见,大胆发言,大胆提出反对意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学习就会是积极的。

6、加强作文指导,提高作文能力。作文训练题要创设情境,帖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话说、想说话,要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创作激情作文;作文评改也要形式多样,坚持“多写少改详评”原则;如可让学生穿插改阅或自行改阅,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面批,多写有激励性的评语。

7、将文言文作为硬件,除在课堂上精讲多背外,把文言文知识总结成试卷、课件,变换形式让学生熟稔于心中,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8、搞好单元过关的训练和测试。每单元结束后测验一次,通过语文成绩动向表对没过关的同学的课外辅导,力求人人过关。

9、认真备好课(制定一份备课计划方向表)。继续络的有关理论文章,进一步提高自己素质和业务水平。继续学习计算机技术,上好多媒体课。继续摸索、实验,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重点是阅读教学方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我们一起学科学》教案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师做趣味游戏:听话的乒乓球。

教师课前将乒乓球内部置人一块铁块并封好;课上,将乒乓球放在纸屏前,手拿磁铁在纸屏后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铁,使乒乓球在纸屏上爬上、爬下。学生观察实验可发现乒乓球“很听话”,从而产生疑问。

(一)玩玩具,提出问题。

1、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如是什么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玩的介绍提出问题。

2、学生交换玩玩具,互相向对方提出问题。

3、将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汇总提出的问题总数。

4、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很重要。

(二)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

1、教师播放飓风刮倒大树的视频,学生提出问题。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

(三)列举生活实例,提出问题。

1、学生列举生活实例,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教师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记录,可以用文字、符号用案等记录自己的问题。

3、学生展示自己对问题的记录并介绍分别是什么问题。

学生分享本课的收获。

教师布置作业: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在校园内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将问题记录下来。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板书课题及调查标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如果只看你自己组的统计表、统计图,能知道全班的情况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大的统计图吧!”

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生:……。

师:“那你们能看着这个大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提问。

(五)、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生提出建议,师选择其中一个方法统计结果,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六)、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片段、课前看到的录像片段及学过的课文插图)。

(生回答)。

师: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巴布工程师》片段。

师:这节课的任务我们能完成吗?

生:是的,一定行!

展示课前学生设计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学生发言。

(二)、深入探究。

师:看了他们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生:是的,一定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比()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三)、练习拓展。

还记的上节课我们课前观看的大课间活动录像吗?教师放录像,画面停在活动场景。

师:同学们,你能够统计出各项活动都有多少人参加吗?请你自己将活动统计图和统计表画出来。(教师发放统计图和统计表格)。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在提出并回答完问题时。

师:你认为他的问题看统计图回答比较快还是看统计表回答比较快呢?生回答。

师:请你说一说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有哪些好处?(也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说)(统计图绘画麻烦但是比较直观,统计表绘画设计简单但是没有统计图直观,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四)、小调查。

如果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你最想看到什么动物呢?

教师出示几张动物卡片。

老师征求确定学生喜欢的统计方法(比如举手示意)。

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方法选择的统计表,并提示学生这也用到了我们的统计,让学生知道统计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帮助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并完成统计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李克柱。

教学内容:111页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大蒜瓣数的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

2、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经历操作、观察等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小黑板,大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头大蒜,它里面有很多的蒜瓣,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瓣。

那么,谁能对大蒜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

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多掰开几头大蒜数一数;记录下大蒜的瓣数;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同学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

2、具体实施研究的方法。

同学们在课前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大蒜,你们带来了吗?说说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

那咱们就按刚才讨论的办法进行研究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收集整理数据。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各个小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4、分析总结。

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大蒜的瓣数,那么每个地方的大蒜是不是都一样呢?同学们可以在以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总结发言:

同学们,今天玩的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四、小结全课,点题激趣。

同学们,老师看得出你们对周围的事物能认真观察,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努力,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作业:与父母一起统计自己的文具类型。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开发区第三小学郝静。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小黑板、计数器、挂图。

学生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出示“雪山乐园”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间的滑雪场。同学们,你看到滑雪场了吗?有几个小朋友在滑雪?(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左边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堆雪人)。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右面有2个小朋友看冰雕,上面的小朋友正在登山)。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3、你们能按照顺序再数一数吗?(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小朋友上了几个台阶,图中共有几棵树?天上飞着几只小鸟等许多问题)。

三、综合练习。

1、第一题:说一说,填一填。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学生拿出卡片,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数的组成,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交换角色。

2、第二题:连一连,涂一涂。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数一数,再涂一涂,最后连一连。

3、第三题:圈一圈。

(1)仔细观察第一组数,圈出的数有什么规律?

(2)请你按规律接着圈。

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组,集体订正。

4、补充练习:比一比。

121191920191414。

四、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练习设计。

1、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

2、写一写,画一画。

()16()20。

3、按规律接着写。

(1)2、4、6、()、()、()、()。

(2)()、15、13、()、()、()。

(3)0、5、10、()、()。

4、填一填。

(1)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3)2个十是()。

(4)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15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

雪山乐园第二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刘长春。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学生准备:2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回顾知识。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停在树上的小鸟有多少只?

(3)飞走了多少只?

(4)一共有多少棵树?

(5)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

2、逐题解答。

针对第一小题,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做。比如有的学生会一只一只的数,也有的学生会用2个2个的数,通过数数,学生发现一共有十三只小鸟。

老师补充,用计数器来表示的话,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

针对第四小题,学生会想到吧近处和远处的加起来计算。计算8+6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

3、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教师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比赛,比一比,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2)7+5=。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11-2=。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综合练习。

1、117页第4题:游戏我说你摆。

游戏:同桌两人拿出口算卡片,一人抽卡片,一人口答得数,然后交换角色,比一比,看谁答对的道数最多。

2、第五题:踢足球。

第一幅图: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幅图:有几人离开了球场?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第六题:比一比。学生独立填写。

4、第七题:算一算,涂一涂。

审题,说说题目的要求。学生计算。集体订正得数。按要求涂一涂。

四、全课小结。

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全班交流。

雪山乐园第三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赵贝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物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二、复习:

(一)图形、位置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三、练习。

课后练习第十一题。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雪山乐园--(综合练习3)。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高素花。

教学内容:第115页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综合练习8、9、10。

题。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相互说一说,集体展示。

2、你都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进行整理的?

3、看情境图:分别说一说你的发现。

比一比大小、轻重、厚薄……。

4、综合练习:

出示第8题,复习分类。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行小组内交流。

全班展示。

出示第9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

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吗?互相说一说吧。

出示第10题。(比较知识的复习)。

看图说一说,小羊,小熊,小狗,兔子的比较结果。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作业设计: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吧。

我都学会了吗?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傅清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

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智力比拼,检验自己。

1、出示第1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根据情境图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表。

格,同位互相交流结果)。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解决钱两个小题。再交流。

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

个以后……。

3、出示第3题。

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

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四、小结全课,提出要求。

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业设计:

回顾所学知识,全面整理复习。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会数、会写、会读11-20以内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以及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学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11-20各数的认识是以后学习100以内数以及万以内数的基础,同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也是本册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一。

单元总体目标: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创设情景,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2、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归纳整理、观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

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1课时。

综合练习1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

教学目标: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法:引导探究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鸥吗?想不想现在看一看?请看大屏幕。美丽的大海边是海鸥嬉戏玩耍的地方,可曾经因为人们把大海弄脏了,海鸥飞走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海鸥回来呢?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

出示主题图: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也回来了。你瞧,小朋友们和海鸥玩得多开心啊!谁能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谁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你能分别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多少个小朋友吗?

(2)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让学生掌握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

2、动手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

(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海鸥在桌上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摆。

(6)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的题目。

四、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0个一是一个十。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十个。

20。

第二课时。

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75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

教法:引导探究。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10+()13=()+1012=10+()。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2、你们看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让学生充分提问,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进行板.如: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3)还剩多少桶食物?

三、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出示算式:12+3。

(1)你想怎么算?

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着再拿出3根。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

(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

(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哪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

(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

(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然后集体订正。

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

学生随便说一个加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五、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和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12+3=15。

3+12=1517-4=13。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第三课时。

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第76页。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

2、进一步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

教法:归纳整理、观察。

学法:讨论、交流。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展台。

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

(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

(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

(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

(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

(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

(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板书:

我学会了吗?

14-2=122+13=1517-7=10。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单元备课)。

教学目的: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1、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

3、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难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课时安排:19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1――82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运动会报名的场景。

(1)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在干什么?

师引导学生看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

(2)(看图后指名说)我们一起来帮他解决,好吗?

(同位互相讨论)。

(3)举手交流自己的想法:(1)数一数(1、2、3……16)。

(2)9+6。

6+9。

老师板书:9+66+9。

小组讨论9+6或6+9的算法。(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交流算法:

(1)数学具(先摆9根,再摆6根,数一数一共16根)。

(2)把9看成10,10+6=1616-1=15。

(3)“凑十法”,把6分成1和5,9+1=1010+5=15。

或把9分成4和5,6+4=1010+5=15。

只要学生的想法有道理,都应给予肯定。

2、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

(1)先让学生自己列式。

7+8=8+7=。

(2)怎样算?同位互相说一说。

指名说算式7+8=158+7=15。

(3)能说说你是怎样算得吗?

(1)数学具(先摆8根,再摆7根,数一数一共15根)。

(2)把8看成10,10+7=1717-2=15。

(3)“凑十法”,把7分成2和5,8+2=1010+5=15。

或把8分成3和5,7+3=1010+5=15。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1)让学生说一说,并解决。

(2)鼓励学生多说。

三、课堂练习:

1、课本第82页,第1题。(1)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小小运动会。

9+6=156+9=15。

7+8=158+7=15。

1、9+2=11(只)。

9+4=13(只)。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3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2题:看图列式。

(1)让学生根据图,自己列式。

(2)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2、第3题:计算。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2行,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3、第4题:连线。

(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做。

(2)让学生先计算出每一个算式。

(3)将答案相同的两个算式连起来。

4、第5题:填空。

(1)先让学生自己计算。

(2)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2、9+3=12(个)9+7=16(朵)。

3+9=12(个)7+9=16(朵)。

3、9+4=9+5=9+8=9+7=。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

教学目的:

1、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会根据图,列式,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巩固练习:

1、第6题:看图列式。(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第7题:看图列式,提问: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

(3)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3、第8题:看图列式,提问题。

(1)学生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信息?

(2)让学生自己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

三、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板书设计:

自主练习。

6、9+5=14(个)5+9=14(个)。

7、9+8=17(只)8+9=17(只)。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

教学目的:

1、经历主动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2、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交流自己的算法,感受算法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4、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进行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新课:

1、出示情境图(分发饮料)。

(1)引导学生看图,了解信息窗中的信息。

果汁:一组要8瓶,二组要7瓶。

矿泉水:一组要6瓶,二组要7瓶。

(2)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2、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多少瓶果汁?

(1)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

(2)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师板书:8+7=。

7+8=。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

(3)8+7=15。

7+8=15。

3、提出问题:两组一共要矿泉水多少瓶?

(1)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6+7=13。

7+6=13。

(2)学生交流算法。

4、一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8+6=146+8=14。

5、二组需要饮料和矿泉水一共多少瓶?

让学生自己列式,并解决。

7+7=14。

三、课堂练习:

1、第1题:圈一圈,算一算。让学生独立完成。

2、第2题,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纠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教师补充。

1生活中的数2比较单元备课

教学目标。

认识高矮的区别,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会高矮的相对性,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比较过程中,对差别不明显的,要先进行刻画,再比较。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

绳子字典。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师:同学们,大家认识大象与长颈鹿吗?

生:认识.

师:谁能告诉老师它们谁高?谁矮?

生:长颈鹿高,大象矮.

师:大象与小鸡谁高谁矮?

生:大象高,小鸡矮.

师:真棒!那为什么大象一会儿高了,一会儿矮了呢?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比身高。

1.擂台赛。

请班上长得很高的同学上台当擂主,其他同学挑战。当两个学生在台上比身高时,其余同学在台下当裁判,由a,b,c三名学生一一与擂主比高矮。再请学生d(教师事先掌握该生比擂主稍矮一些)上台挑战,但在比高矮之前,先让生d悄悄站在预先准备好的两块砖上,使其稍高一下.

生1:生d高.

生2:不公平!

教师:哪里不公平?

生2:生d脚底下有块砖.

师:对了,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在比较之前应该把比较的对象先放在同一起点上.

2.警车过桥洞。故事导入,出示图片(教材第19页)。

学生猜测警车能顺利通过桥洞吗?为什么?

大部分学生通过数木块判断警车不能过桥洞。难能可贵的是有的学生发现警车车灯是可以取下的,过桥洞后,再放到车顶上,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让不同的学生与老师比高矮,谁高?谁矮?为什么?

2.直线绳子与打过结的绳子比较,哪个长?哪个短?为什么?

3.字典与数学课本比较:a:平放着,谁厚?谁薄?

b:竖放着,谁高?谁矮?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实际的操作,掌握了正确的比较方法,比较高矮时要注意“同一个起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联系电话:5282664。

第四单元谁的手儿巧。

----认识图形。

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单元重点:。

通过观察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方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单元难点:。

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入学后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的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的对话,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这一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物品的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连一连”、“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地认识几何形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拼搭的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保证有足够的场地进行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地利用手中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想象和创造。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触摸、观察、想象等活动,建立形体的表象,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广泛地寻找生活中包含以上几种几何形体的物品,在对各种物品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基本形体。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加深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特征和直观认识。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地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又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4.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难点: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

三、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指导法。

学法:合作交流。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

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

五、教学内容:

(一)自由活动。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

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学生动手进行拼摆,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

(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

(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

(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认识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第二课时谁的手儿巧练习课。

一、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难点:观察和比较能力的提高。

三、教法学法:

教法:指导法、比较法。

学法:探究法、交流合作。

四、课前准备:展台、课件。

五、教学内容:

(一)做游戏:我摸你说与我说你摸。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名称,学生摸实物。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2、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本题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副图,能看到几个面,分别说出是那几个面,再让学生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接着训练学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颜色。

5、猜一猜。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小学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怎么知道》教案

教学目标:

1、逐步形成主动积极收集资料、依据计划进行研究的探究习惯。

2、能和小组同学合作探究部分建筑物采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能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获取科学的结论。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镜的反光作用,知道物体反光能力的强弱与物体表面粗糙程度有关。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并整合的远程教育资源中关于光的传播教学课件;镜子,铝板,纸板,凸透镜等。

学生:模拟建筑物(纸箱),电筒,弯管吸管;镜子,铝板,纸板等。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医院的长通道为什么会出现采光问题?

二、模拟实验。

1、实验探究光传播的路线。

(1)演示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来做模拟实验?

(2)思考:光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光照不到建筑物的内部?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学生猜测,大胆假设。

(3)学生实验:我们用弯管吸管能看见日光灯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利用弯管吸管观察日光灯,通过这一小实验探究光的传播路线。

2、阅读资料。

(1)谈话:通过弯管不能看见日光灯,说明了光传播的路线是怎样的?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日光灯不能透过弯管进入我们的眼睛,说明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知识链接:阅读课文第17页。

了解什么是光源。教师和学生共同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光源。

(3)课件演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利用课件直观地演示光直线的传播的现象,了解古人怎样研究和利用光直线传播原理的。(墨翟)。

三、问题解决。

1、谈话:光是直线传播的,能不能让光改变方向?怎样才能解决采光问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大胆进行假设。

师生共同利用镜子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实验,教师可以指定某一个方位,让每一组学生利用镜子把手电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镜子之后,再利用文具盒等身边常见的材料再次实验。

3、拓展研究:各种材料反光性能有什么不同?

4、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有哪些发现?把我们的发现记录到记录本上。

四、拓展学习。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学生交流,师生评议。

2、作业:请课后收集和查阅有关光传播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交流收集的资料。

1、谈话:同学们收集到哪些关于光传播的资料?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教师课件展示:光导纤维、放大镜汇聚光线等。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的课件把生活中难以见到的光导纤维等高科技,以直观的图片或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改变光传播路线的新方法。

二、设计方案。

1、谈话:我们刚才交流了这么多改变光传播路线的资料,我们怎样解决采光不足的问题呢?请各小组利用文字、图画或者图结合的方式,分组设计解决方案。

2、交流展示:我们的方案设计好了,请各小组向大家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组同学注意倾听,提出好的建议。注意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3、阅读:自主阅读p28/29页的科学自助餐。

4、改进方案:请各小组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建议,结合科学自助餐里的启示,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实验验证我们的方案能否成功。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第九单元雪山乐园--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教材运用综合的活动场景--雪山乐园,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回顾整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全册学习内容的总复习,对学生回顾整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初步归纳整理的能力、养成回顾与反思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单元的复习内容是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图形与位置,分类与比较、统计初步知识。

教材用一个涵盖了整册知识的十分综合的活动场景--雪山乐园提供线索,通过解决“主题情境”、“回顾整理”和“综合练习”中一系列有挑战性的问题,对全册知识进行整理与反思。通过反思对自己的所知、所能、所会有清楚地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复习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具有明显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综合情境图。在这一情境图中,涵盖了本册教材“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各个单元的所有内容。第二部分是根据综合情境图中的信息,按知识板块由中心向四周辐射回顾与整理的内容。采取引导、提示、点拨、指导的方式,启发学生自己回顾与思考,目的是将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借助提供的线索,对各单元中所学过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第三部分是配合回顾与整理的思路,精心设计的覆盖各个单元知识内容的综合练习题,目的是使前面理性的复习与整理在这里得到具体落实,以此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巩固与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综合情境图,引导学生按知识板块进行回顾整理。

教材设计了“雪山乐园”这样一幅综合情境图。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然后按照“回顾与整理”中所划分的知识板块分别进行回顾整理,解决问题。

2、提倡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整理复习时,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独立地思考,回顾整理自己所学的知识,然后通过合作交流互相补充,逐步完善。在整理的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全面条理地整理出全部知识,只要能整理出一点,教师就要为他们高兴,给予表扬鼓励,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有收获,增强学习的成功感,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对全册教材进行回顾整理,学生受观察能力、认知水平、综合分析等能力的局限,开始可能不会全面、系统的整理知识或顾此失彼。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回顾整理知识的方法做具体针对性强地指导。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中心板块,对全册教材内容的回顾与整理。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全册内容。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学到了许多知识,在数学方面,你都有哪些收获?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一下吧。

1、学生独立思考,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提出要求:(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忆,然后小组同学交流,其他学生补充。)。

2、归类、综合。

引导学生对于所学内容归类,大约可以划分为4个板块的内容。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分类、比较与位置;图形与位置;统计初步知识。

二、欣赏雪山乐园。

三、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思考,并在小组中交流。

3、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左上角板块--分类、比较与位置。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与整理左上角板块,分类、比较与位置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熟练的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

2、能对事物的长短、大小、粗细、胖瘦、轻重、高矮等进行比较。

3、熟悉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说出事物的具体位置。

4、培养小组的合作、交流、探索、思考的意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位置”知识的整理。

1、介绍雪山乐园的情况。

师:“我们欣赏过美丽的雪山乐园,知道里面有那么多数学问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雪山乐园的情况吗?”

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雪山乐园,教师适时引导。

结合学生的描述,教师可以进行板书:中间、左右、上下等。

2、师:“你还能提出哪些有关位置的问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小组汇报时,教师及时参与,学生没有涉及到的位置问题提出来。

3、师:“你能用位置的知识介绍自己身边的同学吗?谁能向介绍自己的家所在的位置?”

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熟悉的教室、校园环境等。

二、“比较和分类”知识的整理。

留心捕捉学生交流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如:学生介绍“小朋友在雪山乐园非常开心,有打雪仗的、堆雪人的、还有滑雪的”等。

教师可以及时引导:“你能换个角度给图上的小朋友分类吗?”组织学生讨论,理解分类的知识。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第8题,整理物品。

(1)说一说怎样整理,谈谈自己的想法。

(2)进行评价。“你认为这样整理怎样?”“你有不同的意见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3)统计表。

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指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将整理的结果填在统计表中。(4)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第10题,小动物玩跷跷板。

看到这幅图,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下面的内容:

位置:左右、前后、上下。

比较:比轻重、比胖瘦、比大小。

鼓励学生用“谁比谁……”,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从自己身边选取素材进行大小、厚薄、远近、宽窄、粗细、高矮等的比较,会用“谁比谁----”来表达比较的结果。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的?

第三课时。

左下角板块数与计算。

教学内容:

20以内数的认识及加减法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提高20以内进位加法、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序。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

1、出示雪山乐园情境图,提问:如果你到雪山乐园,最喜欢干什么?

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数的(可以按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或两个两个地数或一组一组地数,还有其他方法。)。

4、师:我们今天来了11个同学滑雪。关于11,你都了解哪些知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联想到以下内容,如果学生有没有想到的内容,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数的顺序:11的前面是10,后面是12。

数的组成: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

数位:11的十位是1,个位是1。

数的大小:11比10大,比12小。

计数器:在计数器上表示11。

6、综合练习第1-3题。

第1题,,教师出示1-20的卡片,让学生说一说数的组成、数位,还可进行数的排序、大小比较等方面的巩固活动。

第2题,先让学生数一数花生的个数,完成连一连。“涂一涂”,再让学生观察8个花生的颜色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然后自己设计排列规律,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完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第3题是一道找规律的开放性练习题。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观察两组数中所圈数的规律,然后把剩余部分圈完。还可让学生按自己想得规律换颜色圈一圈,并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二、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1、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打雪仗和堆雪人的一共有多少人?……。

2、组织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注意问一问:你是怎样计算?

3、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生:滑雪的比打雪仗的少多少人?……。

4、学生解答问题,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综合练习第4-7题。

第4题,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活动前先说明活动的要求和规则,要轮流出示表示得数的数字卡片,反复练习,以达到正确熟练口算20以内加减法的目的。

第5题,通过第一幅图提出计算“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通过第二幅图与第一幅图踢球人数的变化,复习20以内的减法。通过回答“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出“黄队离开了几人?”“蓝队离开了几人?”“现在球场上哪队人数多?多多少?”等问题。练习时,要充分利用图中信息,达到一图多用的目的。

第6题是比较两个算式结果的练习。练习时,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比较,也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分析算式的特点,进行比较。如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一个数加0、减0,结果不变;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另一个加数大的,和比较大;被减数相同,减数不同,减数大的,其差小;减数相同,被减数不同,被减数大的其差大。

第7题通过“给得数是7的部分涂色”,涂出和平鸽的趣味题,巩固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练习时,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内互相检查说说涂出来的是什么,比一比谁涂得漂亮,以达到启发兴趣的意图。

三、博士提问:

关于数与计算,你还知道哪些知识?自己回家整理,第二天全班交流。

第四课时。

右上角板块图形与位置。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与整理中右上角板块,图形与位置的有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的图形与位置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

师:同学们,回想一下这学期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

出示准备好的积木,利用积木巩固所学的图形。

二、找一找。

三、游一游。

仔细观察雪山乐园图:看看这里边都有哪些是你熟悉的图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尽可能让学生找出多一些的图形。如雪人的头是球形的,注意培养他们对立体图形的形象思维能力。

四、看一看。

3、练习:综合练习9圈一圈,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中的形象然后圈出是在前后侧哪一面照出来的。通过小华照镜子的情境图,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五、评一评。

师:同学们将你们捏好的图形拿出来,咱们评比一下,好吗?评比之前教师要说明白要求。

1、分小组进行评比。

2、说说捏得是什么图形。

3、评出捏得好的。

4、进行奖励。

第五课时。

右下角板块统计。

教学内容:

雪山乐园回顾整理中对右下角板块的统计的相关内容的复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统计”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运用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统计的过程中,体验其方法,初步培养统计数据的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从雪山乐园里发现了许多以前学过的知识,这节课,你再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一下,还有什么发现。

二、数一数,并统计。

2、观察图后,请学生说一说,雪山乐园有……。

3、把你数的数量记录下来,就是统计。并出示表格。

4、学生自己数一数,完成统计表。

5、你还想统计什么?数一数,自己统计下来。

三、提出问题。

下面我们看这张雪山乐园的统计表,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综合练习。

1、课本第12题。

(1)说一说大海里有什么?

(2)你喜欢什么?树一数有多少?(在数的时候注意方位的准确性)。

(3)一一列出数据制成统计表。

(4)根据表格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

统计一下小组成员中家用电器的数量。

3、实践作业。

统计一下你们家一周内每天使用塑料袋的数量。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第六课时。

综合练习课你学会了吗?

教学目的:

1.通过练习使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有所提提高。

2.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多样化的培养。

3.在练习过程中力求使知识系统化和趣味化。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设疑激趣过关游戏、趣味练习丰收园内、品味成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唐老鸭博士。唐老鸭博士想带小朋友们一起去数学王国,但是要打开数学王国的大门需要一把金钥匙,只要闯关成功,就能得到这把金钥匙。怎么样,有信心闯关成功吗?那就开始吧!

二、过关游戏、趣味练习。

1、第一关,课本107页第2题。

出示图,先让学生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可以让学生给图上的两个小朋友起个名字,然后让学生针对图上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让学生自己解答问题,最后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系统梳理。

2、第二关,动手操作、分类整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形状的物体用一个大袋子装好。

(1)摸,说形状,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2)摆一摆,比比谁摆出的物体最好,最有创新精神(可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3)统计一下,你摆的车(或其它物体)所用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个数,用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展示给老师和同学。

3、第三关,课本108页,第3题。

先让学生自己看图,然后让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尤其要注意学生叙述数学故事时语言思维的完整性,对于表达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

4、第四关(涂一涂,想一想)。

(1)先让学生涂完书上12个汽球的颜色。

(2)想一想,第16个汽球是什么颜色?要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三、丰收园里品味成功。

唐老鸭博士:恭喜小朋友们闯关成功,你们得到了数学王国的金钥匙,看,数学王国里有一棵好大的智慧树,请小朋友们摘下这些智慧果吧!这里教师用手在黑板上画一棵大树,然后贴上提前准备好的五个大苹果剪纸,反面写上“积极、合作、会问、会想、会用”。学生每摘一个,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学习数学的体会,然后放到丰收园中去。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单元备课

一.本单元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加;0的加法;10以内数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法式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四、本单元课时数:14课时。p45----62可用7-8课时。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耿樱鑫。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信息窗5挂图)。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

(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课题: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单位:洪山中心校备课人:张贤英。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6--47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观看猴子跳水的情境图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情景图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5、自主练习第5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三、课堂总结。

课题: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小猴子钓鱼。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内容:教材48---49页。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会口算1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0以内数的两步加减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展台。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中讲述的故事。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然后推选一名在班内讲故事。

2.让学生明白事情发展变化的先后过程。

启发学生提出“有5只小猴子学钓鱼,跑了3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小猴子”的数学问题。

结合图意多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钓鱼的小猴子只数变化的过程。

3.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算式。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连减算是的运算顺序,口算出结果。

说说算式中各代表的内容及每步计算的意义,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格式表述运算顺序。5-3+1=3(只)。

4.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现在鱼缸里有几条鱼?

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先自主探索,根据自己的理解独立列式计算。

3+2-1=4(条)。

算完得数后,组织学生结合自己列的算式,说说鱼缸里的小鱼的条数是怎样变化的,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三、总结全课:说一说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总结:加减混合运算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看图,说说图中的意思。根据图意及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

列式解答。说一说运算顺序。

问:还可以怎样列式?说一说想法。

2.看图,说一说图中原来有几只天鹅,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怎样列式?

说说运算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口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运算顺序。

板书设计:

小猴子钓鱼。

5+1-3=3。

5-3+1=3。

3+2-1=4。

3-1+2=4。

小猴子钓鱼(练习)。

洪山中心校张良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猫钓鱼”、“小羊过河”、“讲故事”等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自主练习。

1、p50第3题出示口算卡片,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p50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出示p50第5题小猫钓鱼图片。

(1)、引导观察图片:图上什么?小猫做什么?

(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4、出示p51第6题“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提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

(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

(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5、出示p51第7题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走进花果山回顾与整理。

洪山中心校刘云林。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加减混合口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观察加法算式分类。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

教师准备:未完成的加减法表格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海底世界的奇特风光!

(电脑播放海底世界录象)。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算一算:你看,来了一群小鱼,身上还写着算式,自己会不会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愿意怎样排?同位交流。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谁还有不同的排法?

5、观察再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些什么?

6、读一读:那么我们把这些算式读一下,好吗?男女同学比比赛,听谁的声音即洪亮又干脆!

7、整理其它得数的加法算式。

过渡语:同学们,再看又来了一群小鱼,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

(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

(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4)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5)汇报交流。

轻轻的跟你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还有没有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让学生畅所欲言。

(6)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也可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针对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谁想评评?

三、模拟情境、在玩中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的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2、游戏--比比谁最先走过桥。

男女同学再比比赛,看谁最先走过桥?

谁想帮张老师走过桥,谁想试一试?

3、游戏--补阶梯算式,畅游海底龙宫。

(1)下面小组的同学先讨论,再去写一写。

(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样想的?

四、活动欣赏。

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海底世界的大门终于向你们敞开了!(课件播放录象欣赏)。

七、教学随笔:

课题:走进花果山我学会了吗?

单位:淄川洪山松龄小学备课人:李素芬。

教学内容::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科书第5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自主观察。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课堂总结。

数学广场:找规律。

洪山中心校孙红秀。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场景,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对图形、物体等的排列规律有初步的了解。

2、经历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初步体验寻找事物规律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能运用简单的规律解释现实中的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学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出示一座楼前花池和中心花坛的真实照片。明明说:瞧,怎么样,漂亮吗?)师:不仅漂亮,而且还藏有一些小秘密,找一找,有什么秘密?(停5秒)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开始吧。(学生分组交流,师指导观察)。

3、小组汇报: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充分让学生说,同时师跟着指主题图。再让其他生说出其它的排列规律。师提示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规律。

1、看看找找,探索新知,寻求规律。

出示练习1:

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画吗?试一试,找出规律,画一画。

出示练习2:师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你能把空填完吗?试一试。

让学生先找规律,再填数。

2、玩玩摆摆,巩固新知,初用规律。

出示练习3:你能接着画下去吗?小组合作,找出规律,填一填。

3、移移画画,深化新知,变用规律。

刚才我们根据给出的物体、图形从形状和颜色等方面找到了它们的排列规律,解决了许多原来没有解决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拿出课前发给你的纸条,上面什么都没有。谁能在上面自己创造一种规律或者说把你在生活中看到的有规律的事物,用图形涂在这张纸条上面。可以涂你想象的看到的图形、颜色或其它的什么,看谁涂得最快最美丽。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三、小结本课内容:

小朋友,今天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会做什么了?谁能说一说。

相关推荐

端午节活动策划案创意(优质22篇)

活动策划是指通过一系列组织、安排和执行的措施,设计并实现一项特定活动的过程。活动策划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下是一些综合性活动的策划案

长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教学计划是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安排和计划。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优秀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

小学语文培优辅困工作计划(热门19篇)

工作计划书的编写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下面是一份经过精心编写的工作计划书,希望能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提高优生的自主和

治理雾霾的建议书(优质17篇)

给出意见建议是对问题关注和思考的一种体现,也是对时间和精力的一种珍惜。这些意见建议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提取出来的,可以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各位市民朋友们:第一点要缩短

班主任工作总结个人(专业18篇)

通过写一篇班主任工作总结,我可以对自己在班级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以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班主任工

新员工三个月试用期个人工作总结(实用18篇)

月工作总结需要包括工作内容、工作成果、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内容。【个人创业】一月份工作总结--努力奋斗,追逐梦想!回顾这段日子,虽然有些辛苦,

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方案总结大全(23篇)

活动总结是对活动目标的检验和评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活动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召开座谈会主持词(热门23篇)

6.我们的努力和付出需要得到总结和评估,以便更好地发展。在这里,我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主持词,供大家参考学习。各部门、各党支部:。按照市委教育活动实践办的部署

集体宿舍的管理制度(优秀19篇)

规章制度的执行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只有大家共同遵守,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以下范文供大家参考。为加强员工宿舍的管理

茉莉传奇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后感是对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情感及体会的一种记录和表达,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读到的内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