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学工作计划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余映潮(优质18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余映潮(优质18篇)

作者: 灵魂曲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余映潮(优质18篇)

教学计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如果你正在制定教学计划,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文,或许可以给你一些帮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诵读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歌的能力;设置情境,引导想象,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堂课。为此,老师想给同学们送上一份特殊的礼物,就在后面。对啦,今天学校领导和语文组全体教师都来到了我们班,一起见证我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美好时光,也为一睹我们185班同学的风采。相信你们能用你们的妙语连珠,用你们的真知灼见,用你们热情似火让在座的老师叹为观止,有没有信心?(有!)会不会喜欢老师后面送的礼物?用掌声来给我答案,也让后面的老师感受一下你们的热情。(掌声热烈)

二、猜谜导入:

打开书191页,板书:水调歌头

三、解题:

1、“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词牌名)

2、请一名学生说说他了解的苏轼。

师小结:是啊!苏轼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

四、学习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正音、句读。

2、自由朗读——指名吟诗(扮苏轼,表演读,气氛热烈)——齐读。

3、小组学习:质疑——释疑。

4、分析:

(1)齐读词前小序,从小序里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作词时间、当时情形及缘由。)

(2)速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阙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望月、思圆)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

(4)整个上阙,作者没有只字片语涉及到孤寂,却时时处处让我们感觉到孤寂。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师也想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发挥你的想象,假设你就是苏轼,面对一圆月、一清影、一孤树、一壶浊酒(老师即兴作简笔画),极写当时之孤寂、郁闷的心情。记得,要感动你我,必须得先感动自己,让感动流泻于我们笔端!

(学生写作几分钟,后请几位同学展示成果,师生评价。)

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是啊!月光如水,地上藻荇交横,乃竹柏影也,微风轻拂,树叶婆娑,沙沙作响,似情人的呢喃,如好友的窃窃私语。“我”双眸痴痴凝望孤月,把酒临风邀圆月,无奈何,月光融融影子单,长夜漫漫何由彻。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惟有歌能释怀,细心聆听,共同感受《久别的人》(播放歌曲)

这首歌可以说是作者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他是多么渴望家人重逢、团聚,共享天伦之乐,来排遣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啊!所以呀,才有了下阙的怀人思圆。

(5)齐读下阙,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6)此词之所以为不朽之佳作,是因为它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词中的许多句子已成了我们今天许多人失意苦闷时心灵按摩的良药。自由地朗读诗歌,说说你对词中哪句话感触最深,结合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生各抒已见。)

师小结:是啊!人生是一道风景,快乐是一种心境。春看桃,夏看柳,秋观菊,冬赏雪,月圆是诗,月缺是画。风柔雨润,花好月圆,能不让我们赏心悦目吗?让我们以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一起去聆听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明月几时有》,唱熟了这首歌,词你也就能背了。一举两得哦!

四、唱“月”

(学生表现踊跃,唱到情深时哭了。)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录音小黑板

一课时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的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八年级学生对词不算陌生,对于诗词的积累有一定的基础,他们也很喜欢读诗词,但由于年龄及生活积累的局限,又使他们对于词的意境、内涵及如何鉴赏难于把握。因此,教会学生如何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脉搏,如何读词、鉴赏词,应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2)师生通过合作、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赏妙词、佳句,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丰富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

(2)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3、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 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 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 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 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情景教学法

3. 讨论点拨法

4. 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 朗读理解

2. 小组合作

3. 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引词)

二. 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 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 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 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五. 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 拓展:

2. 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李白 《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八.布置作业:美好的诗词意境总能引发人们无穷的创造。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画一幅简笔画或编一段舞蹈或创造一幅书法作品或制作电脑动画。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一. 引诗——“含月”诗句

二. 诵诗

我欲 又恐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 热爱人间 身世之感

何似

三. 析诗——

无眠 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 思弟之情

难全

四.品诗:想象、口述画面

五.拓展:欣赏、名句互通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时间:

一、目标与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

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重点: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

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教学方案

一、中秋话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了解背景

了解本文的学习目标,本文的作者:学生自由说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

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

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明确结构

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

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

五、抓住语句感受画面

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

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

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

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

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

师: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

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缘由

上阕:望月欲归–恐舞弄

下阕:责月怀人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词的大意,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豁达的心境,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树立正确且积极的人生观;体会词中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理解词的大意,背诵并默写整首词;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感受词中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体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达的是不为任何纷扰所动的旷达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抒发的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这两句千古名句皆出自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拥有崇高理想和博大胸怀之人。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一首词《渔家傲》,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伟大的词人。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三、复习有关词的基本常识。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歌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调或词牌,每个词调都有限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声律;词的篇幅长短不一,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词的段落也有数种,一段的称为单调,两段的称为双调,三段或四段的称为三叠或四叠,其中以双调者为多,通常把双调词的第一段称为上片、前阕或上阕,第二段称为下片、后阕或下阕;词的句式或整齐,如《浣溪沙》,或参差,如《渔家傲》,但绝大多数词调的句式长短不齐,短者仅一字,长者达十一字,因此,词又名长短句。

四、落实字词。

五、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3.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六、理解词。

1.范仲淹所作的《渔家傲》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致?从哪句词体现出来的?

描写的是边塞之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塞下”交代了写作的地点,“秋来”写了时间。“风景异”概括了这里景致的特点。

2.词分为上阕和下阕,本词的上阕以“异”字统领全文,词中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里着重表现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与中原大不相同。

(1)雁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反衬出边塞之地的荒凉。

(2)号角凄厉。“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夹杂着风吼、马嘶的声音,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

(3)重山叠嶂。交代了他们所在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群山之中,处于偏远之地。

(4)孤城紧闭。“孤”不仅仅交代所在城池的环境,也是自身心境的写照。“闭”写出“孤城”的冷落、警戒气氛,呈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

3.下阕则围绕一个“情”字展开,结合语句体会词人当时的情感。

(1)思乡之情急切。“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一杯”,举杯消愁,消思乡之愁苦;“家万里”,可是家却在万里之外,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突显急切的归家之情。

(2)建功之心强烈。“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而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由此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这双重情感的积聚下,使人夜不能寐。“羌管悠悠霜满地”,于是听到羌笛悠扬的声音,看到寒霜满地的景致。“将军白发征夫泪”也体现出将士们长期驻守边塞的劳苦和感伤之情。

4.小结。

本首词着力渲染边塞的悲壮气氛,抒写了思念家乡的情绪和抗击侵扰、巩固边防的意志。此词首开边塞词之作,其格调苍凉悲壮,感情沉挚抑郁,一扫花间词派柔靡无骨、嘲风弄月的词风,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成为后来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先声。

七、布置作业。

背诵《渔家傲》。

板书设计

渔家傲

范仲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明月为主题吟诗作赋,大量的咏月诗词不断涌现,请回顾我们曾接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词。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词人苏轼感慨良多,遂写下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体会作者是如何借月抒怀的。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开创了豪放派词的先河,并精通棋琴书画,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字子由)被世人称为“三苏”,同列“唐宋八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1076)年中秋节,当时苏轼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遭受贬谪,经历十分坎坷,与此同时与他弟弟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

三、朗读词。

1.教师范读,纠正字音。

2.教师领读,落实读音。

3.学生自读,感悟文义。

4.学生齐读,加强理解。

5.指名朗读,强化记忆。

四、理解词。

1.请在本首词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为众人知晓,并流传甚广。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当时苏轼与弟弟已六七年未见,他们饱受离别之苦,这句应饱含作者一种美好的祝愿,希望兄弟二人的情谊天长地久,借此抒发自己对弟弟的思念之情。

2.此句除传达一种美好的祝愿之外,你还读出哪些内涵?让我们结合前文词句详加赏析。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诗人问月问天,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之所以向往是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政治失意,故寄希望于天宫,并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诗人要乘风归去是想离开现实直奔天宫而去,幻想借此忘掉一切。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此时,天上和人间,理想和现实,使他产生一种矛盾的心理,欲登琼楼玉宇,却又留恋美好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此句写景表现出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作者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遍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在安慰的同时也传达了自己的真挚感情:既然人世间有许多离别、不圆满的事情,就希望天下所有与他境遇相同的人都能平安,虽远隔千里,亦能感受到彼此的真情,享有美好的月色。

3.小结。

此时作者的情感并未拘泥于兄弟之情,而是延展开来,以此祝愿天下人,更加突显其博大、豁达的胸襟。

五、拓展延伸。

积累以下苏轼的两首诗词,可选取感兴趣的一首加以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六、布置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自主、合作、探究

一课时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有关作者和理解诗词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多边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同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音乐、绘画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够全面,教师可提示注意“小序”中的“兼”字以及联系自己在课外所查询的资料。)

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上阕----望月(写景)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怀人(抒情)

联想: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主题: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的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雨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s:第三自然段“别打开”

t:意思是什么?

s:收起伞,打开门窗,脱下蓑衣拿下斗笠,去感受雨迎接雨。

t:第九自然段,春雨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s:快乐的安息。

t:快乐的安息是什么意思?

s:不会回答。

s:记住嘴里的那份甜呀,那是我祝福的心意。

t:是为了记住甜吗?期待什么?

s:自由快乐。

t:雨来自哪里?

s:来自遥远的地方。

t:那里怎么样?

s:那儿山峰耸立······。

t:白云的襁褓是怎么样的?

s:温暖。

t: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为什么雨说是笑着长大的呢?

s:雨很乐观,教我们笑着面对生活。

t:要怎样的笑?

s:勇敢的笑。

板书:勇敢。

t:柳条、石狮子、小燕子见了雨怎么笑?

能用自己的话形容这样的场景,这是一副怎么样的画面?

s:简单讲画面。

t:春雨下的大吗?

s:细细的小雨。

t:细细的小雨会把柳条压弯了腰吗?

s:柳条本来就是弯的。

t:雨给万物带来了欢乐,来的时候脚步是怎么样的?

s:轻。

t:还有什么?

t:丝缕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爱心比作丝缕?

s:象网。

t:爱心织成的网是一张怎样子的网?

s:不会回答。

t:在天地之间,所以这个网是广博的。

t:“呼唤孩子的乳名”,谁才会呼唤孩子的乳名?

s:母亲。

t:那第二段应该怎么读?

s:男生读。

t:谁评价下?

t: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s:爱心的。

t:你试试吧。

s:读。

t:大家觉得a读的好还是b读的好?

s:b。

t:那大家学着他齐读。

2、

pp:雨对_______说。

s1:第六段,我也曾是孩子和你们一样爱玩。

t:像孩子一样贪玩。

s2:我呼唤孩子们的乳名又甜又准,是对孩子说的,所以呼唤孩子的乳名。

s3:第八段,雨教孩子们勇敢的笑?

t:哪里看出“你们”就是指孩子呢?

下课铃声响起。

《雨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余映潮《散步》教学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评析。

一、对”语文学习活动设计”相关理论的理解。

语文“学习活动”的提倡是从传统的讲授、提问语文教学实践的一大变革,真正能够体现“做中学”的真谛,也是对师生双方能力的一个挑战。首先,它在理念上就实实在在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留给学生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服务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也体现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其次,在形式上,以学生的“做”和“讲”为主,老师则仅仅起一个发起者的作用,如何完成“做”的任务,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则在于学生,而“做”的成果也要学生自己呈现,教师的角色由台前转到了幕后。另外,在难度上,较之于讲授和提问,活动教学的设计则更加考验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更加能够体现出语文教师的专业性,每一个环节的设计,既需要有创意又要有水平,而且必须达成语文教学的目标,这对每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语文课堂难度系数也非常之高,必须调动思维去踏踏实实的思考,运用自己所有的听说读写能力去完成任务。

综上,这样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式与意义俱在的语文教学形式非常值得推而广之。

二、余映潮《散步》教学中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评析。

从最开始,余映潮老师就出示出本节课的教学环节: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这与一般的语文教师没有太大差异,但在具体实施时,余老师却别具一格。在“理解文意”之前他给出这样的要求:“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

然后让学生思考,完成活动。在另拟标题的过程中就让学生对文意有了深刻的把握。学生回答,余老师给出适当的评价,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启发。对课文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了讲解。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答案即受到了老师的肯定,又得到了老师进一步阐发的深意。

最后看老师拟的标题。师总结本文的标题,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含蓄,有情致,有画面感,有故事味。

虽然最后课题还是回到了“散步”,但中间的过程则使学生亲身理解到了文章的主要内涵。这样的效果是让学生直接回答本课文意是什么所达不到的。

第二个环节:朗读课文,余映潮老师则这样设计。

建议你这样朗读课文:(1)中速、深情地朗读课文,好像作者写完文章后欣赏自己的作品一样。(注意要面带笑容)学生按要求进行朗读。

(2)读好文中的波澜,好像你一个人在扮演着故事中的几个角色一样。(解释了一下“波澜”。)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二次朗读。

(3)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好像你是带着深深的体会给人家作示范朗读一样。学生按要求进行第三次朗读。

师:现在请哪位同学来示范朗读,做一下小老师。

学生读,教师评,层层深入。使学生通过对读法的掌握,来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余映潮老师在布置任务时也十分值得考究,怎样让学生能最高效的完成任务,教师必须给出明确的任务要求,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品位语言。余映潮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建议大家这样来品味语言:以“字、词、句、段对人物的表现作用”为话题,自选文句并联系上下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评点。

如: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品1:“散步”紧紧扣题,全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品2: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给出任务,出示例子。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与同桌进行交流,再与大家进行交流。就这样对文章的主旨以及写作技巧进行了学习。

从以上可以看出,余映潮老师设计的环节并不多,但学生的任务量却不少,而且从始至终课堂都是处于动态生成的,老师只是引导和指导,把大权完全放手于学生,他们做他们说,结果自然而然就是他们学他们懂。文意理解--朗读课文--品位语言,步步为营。先是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让学生了解课本讲的是什么故事,输入信息,学生把握了文本之后,不是直接讲出答案,而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之后再输出,同时又要说出自己为何是那样的“加工”的,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摄取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概括能力。朗读课文环节,表面上是教学生怎么读,却巧妙地变成了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仿佛学生自己真的变成了“先生”在欣赏的作品,变成一个演员在演一部话剧,个中体悟油然而生。知道了文中的故事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感觉,再进行细致的语言品析,学生愿意投入进去挖掘,从而受到心灵的熏陶,整个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作为一种基本课型,已在第三章中进行了介绍。在本节内,将从教学细节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朗读”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线索。

在教学中:

上口,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训练之中,词、语、句、段、篇都能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朗读是培养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也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进行体会和品味。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风格,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朗读是“出声”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发言、复述、交谈、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用的教学线索,贯穿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于是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第一文库网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

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

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

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又如《秋魂》的“自读三步法”教学思路设计:第一步:自由诵读,约18分钟。建议将全文朗读三遍。第一遍快速读,要求读得顺畅。第二遍中速读,要求读得有抑有扬。第三遍中速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

第二步:选点精读,约12分钟。

2.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3.揣摩精彩的词句;4.理解段中的层次;5.理解段中通过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

第三步:语言学用,约15分钟。

建议同学们:1.自选内容,自由背读;2.朗读精段,提炼句式,口头造句;3.朗读精段,迁移变通,进行“仿”说;4.选背文中警句。

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从教学细节的角度看,朗读教学应该总是那样灵动多姿。

请欣赏下面不同的细节设计。

设计手法之一:分层推进这种设计将精短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形成教学细腻的步骤并覆盖全文的朗读训练。

例:《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教学活动: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这一遍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这里重点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

(这里从理解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

(这里训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

(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设计手法之二:小步轻迈这种设计将朗读技能训练的某项内容进行切分,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例:《天上的街市》第一个教学板块: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师:读诗,要感受诗的音乐美――首先是把节奏读好。

(教师示范读第一段。)。

指出: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

师: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我想”“不信”“你看”。(教师范读第二段。)。

指出: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女生齐读全诗。体味如何读好诗中的停顿。

师: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教师范读第三段。)。

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感受诗的韵脚。

教师就“体味诗的音乐美”简单小结。

这个教学细节呈总分总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读,学生学读,目标明确,小步轻迈,层次细腻,知识丰厚。

设计手法之三:主持引领这种设计手法由教师担任“主持人”,用跳读的方式,拎出并组合全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朗读。例:《鹤群翔空》教学片断。师:咱们先把课文读起来。课文这样读:老师当主持人,把你们的朗读串起来。

眼帘。请大家开始读第3段,读这一段要注意,有些字音要突出,你们看,“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句中,“一律”“笔直”“实在”这些词重音要读好,要以读好重音的方式把这幅很美的画面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3段)。

师: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这时候飞行的景观是多么壮丽呀!请读第8段、第9段。读这两段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你们看,“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后面一定要停一下。为什么?后面的句子都是来解说“壮丽”的。因此,“壮丽”这个地方是一个中心句,在这里停顿一下,就表示你能够理解段的层次了。生:(齐读第8段、第9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一定的速度,以表现战斗的激烈。

生:(齐读第13-16段)。

儿要读出情感,好像你就是那只大鹤,来救助那受伤的朋友。生:(齐读第21、22、23段)师:刚才咱们读的是课文中最精美的部分!??这个朗读细节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致上显现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节省,形式别致。设计手法之四:巧变形式这种设计将朗读的过程在“形式”上细节化,使教学的过程既有层次感又有变化性。

例:《曹刿论战》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背读。

1.教师提出教学任务:背读――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

(1)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2)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3)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

3.同学们背读。

4.用分小组或男女生或师与生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这个教学细节由于活动形式的变化而显得节律跳跃,气氛活跃。

此外,还有多角反复、角色朗诵、古诗吟读、品读悟读、配乐唱读、个性化朗读等种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手法,它们都能让朗读教学的细节显得美好而又生动。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1、了解写作的背景,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背诵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导入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导入2:“一切景语皆情语””,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笔下都是一曲浪漫的歌,一首美丽的诗。团圆之时的中秋佳节,浩瀚的深蓝的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月亮就更是牵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愫。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词被广为传诵,这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今天,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来对月长歌。

苏轼简介:

苏轼:

词人)、书画家,文艺评论家和审美鉴赏家。词集有《东坡乐府》。其词视野广阔,风格豪迈。与父亲苏洵兄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散文家”。散文有《前赤壁赋》词有《水调歌头》《念奴娇》。与辛弃疾齐名,为豪放派的代表。(苏辛)

时代背景:

该词是苏轼任密洲太守时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苏轼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所以词中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又从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内容简析:

小序:交代作词原由,领起全篇。(序常起揭示作品内容的作用。)

上阕:词人欢饮时的想象,表达。(问天)(人格化)

下阕:词人无眠时的探求,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问月)

全词:问人生探哲理,寓哲理于抒情中。

(表达诗人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简单赏析:

这首中秋怀人词,久负盛名,横绝今古。开头一句虽在用李白诗句,而举止超逸,气韵终高一筹。人间天上,连通情感脉络。接着以浪漫瑰伟的想象,集中描写自己与朝廷的微妙关系,突出“去”与“留”的矛盾。下阕实写中秋赏月,写与弟的离别相思之苦,由怨而转入彻语,足见作者不为环境所拘束的豁达品格,“但愿”二字,忧患俱释,惟以善保天年,藉明月而寄相思互相劝勉。

翻译全词:

小序:丙辰年的中秋节,我畅饮到天亮,大醉,写了这首词,并以此思念子由。(本是团圆之日,天涯各一方)

上片:明月什么时候才会出现,端起盛满酒的杯子来质问青天。(一疑)

不晓得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二疑)

我打算乘风回到天上去,又怕在那高高的琼楼玉宇中禁不起寒冷。(三疑)

月下跳起舞来,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哪里像在人间啊!(四疑)

下片:月儿已经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

(描写月光)

月儿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偏要在人们分别时才变圆呢?

人都有悲欢离合之事,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1)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3)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透过词的本意,词人向我们暗示了什么?——“天上”乃朝廷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相关链接:点击生活,理解运用,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

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计说明:

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4、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一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

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设计说明:

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

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备课时间:20xx年12月

再备课于20xx年7月13日星期五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

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雨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t:上课,同学们好。

s:老师好。

一、以古诗词中的含“雨”的著名诗句导入。

t:看来大家的记忆力都挺好的,很好。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雨的文章:郑愁予的《雨说》。

二、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在“雨”前加上一个修饰语。

pp:快速浏览课文,的雨。

t:我想大家都经过预习了,想好了吗?

s1:无私奉献的雨。

t:看来大家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读文章读的很仔细。

s2:甜蜜的雨。

s3:像老师的雨。

s4:热爱大地的雨。

s5:轻柔的雨。

三、品读赏析。

t:通过刚才的描述,我感觉诗人笔下的雨,有了生命的灵性,它会说话了,那么雨说了什么呢?用“雨说:________”的句式来说。

pp:师范读,思考:雨说:________。

t:范读。课文朗诵好了,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雨说了什么?

s:未回答。

t:雨说的话都找到了。雨说的话都找到了吗?

s:第一句话。

t:等待久了写出人们了什么?

s:焦急。

t:春雨来临前大地是这样的情景?

s:读第一节。

t:讲到了牧场、小溪······禁锢是什么意思?

s:种子的生长受到了限制。

t:留滞什么意思?

s:未回答。

s:鱼儿现在怎么样了?

s:失去了自由、活力。

t:喑哑的声音是怎么样子的?唱出来的歌是什么样子的?

四月的大地是怎么样子的,能用几个词语概括吗?

s:死气沉沉没有生机没有活力。

t:雨来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s:读第五节。

t:大家觉得第五节写的怎么样?都说写的好,好在哪里?

s1: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雨后万物的生机。

s2:与第一段截然不同,写出了生机勃勃。

t:还从什么角度写大地的生机勃勃?除从修辞的角度外。

s3:听觉触觉视觉角度,(具体点)。

s4:分别讲听觉触觉视觉的句子。

t:“绕着池塘说声好”是视觉吗?

s5:听觉。

t:读这段应该怎么读?

s6:声调高。

t:相对比的第一段怎么读?低沉。

s:对读:男生第一段,女生第五段。

t:大家来评价下对方的朗读。

s:男生读的死板,最后一句“雨说”,声音高些;女生太轻了。

t:低沉跟死板是不一样的。

s:再读。

t: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除了讲了这句话,还讲了什么?

s1我是来亲近你们的。

t:刚才说是探访。

板书:探访。

《雨说》教学设计余映潮

本文充满了故事性。

故事波澜的“核心”就在第三段的那个“估计”上。在故事的开端、发展之后,这个“误会”在这里营造了一个高潮,自以为得计的害人行为结果害到了自家人的身上。“多行不义必自毙”——作者的反省是深刻的。

文中各个层次的语言标志清晰,文面匀称。全文叙事流畅,心理刻画细腻,结尾巧妙呼应文题,含义丰富。

2.给妈妈的一封信。

这封信的内容,是一次“真诚的思想交流”。

文中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处理得很好:一是开头自然,入题迅速,且选定了“妈妈不让我做事”这个便于展开话题的角度;二是巧选文题中的材料,以“摘菜”为话题,承上而启下;三是再增加一个妈妈“替我参加劳动”的例子,深化妈妈的形象,增加叙述的份量,并为下一步的议论作足够的铺垫;四是用比喻来讲道理,既表达了肺腑之言,又显得文气高雅。

对于文题中的种种限制,作者也应对得很好。

3.美,在我们中间。

文中表现出如下方面的写作技巧:

1.环境设置的技巧。小作者将故事放在“雨境”中进行,“雨”是人物活动的场景,由“我”在“雨”中的困难而表现出周围人们的心灵之美。

2.画面组合的技巧。作者注意到“美,在我们中间”的“我们”两个字,所以她组合了校外和校内两个方面的材料,有力地扣住了文题。

3.抑扬技巧。文中第三段是抑,第五段是扬,一抑一扬,既表现了作者的心情,也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的美。

如果说要使这篇文章显得更美,还可以在“剪裁技巧”上下一点功夫。

4.我懂得了父爱。

文中有一些妙笔:

作者的笔下,没有对父亲的语言描写,“父亲”,对儿子一句话也没有;但文中有“粗细”两种行动描写。“细”的,是三年前开学的前一天,父亲为我送行的情景;“粗”的,是对父亲三年中的关爱的概述。这些安排周密的事例,使父亲的形象显得格外美好。

文中有一些妙语:

比如“三年前”与父亲告别时,“我骤然发现父亲那被朝阳拉长的佝偻的身影,分明是一种象征,一种父爱的象征”;又比如三年来,我感受到“父亲用他那双皱裂的手塞给我一把钱时,好像是将自己成吨的汗水连着一颗纯朴的爱心,伴着日月星辰一起塞给了我”,这些都是真实的心灵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确实是“懂得”了父爱。

5.这就是生活。

文章呈横式结构,总分总式。

“生活像一只五味瓶”像一根彩线,串起了“我”对生活的种种感受——酸、甜、苦、辣,文章的主体内容十分突出。

开头的句子写得美,“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我说……”组织起很大容量的内容;收束的句子也写得美,“生活是……生活是……生活中……”总括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体验。

这篇文章的文题是一个“大题”、“宽题”,所以作者也将内容铺得很宽。铺宽了也就带来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写得不大“透”。

6.给周老师的一封信。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

首先表达对老师的尊崇,接着表达对老师不恰当措施的看法,最后再次诚恳地希望。第一段和第三段的出现都是为了第二段的内容更易于为老师所接受。此段是这封信的主体,它在语言上讲求表达的分寸感,内容上讲求层次感。可以说是内容实在,语言得体。

这封信写得很真实。

材料选得非常好。老师不公平地给学生调换座位,是常有之事,而这样的事又有可议论之处,而且还比较容易展开议论。小作者选中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材料,用得体的语言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很强的真实感。

7.老师笑了。

笑,是组织全文内容的线索。

文中写了老师的三“笑”。第一“笑”,是老师真诚的笑;第二“笑”,充满鼓励的笑;第三“笑”,是安慰“同学们”的笑。三次“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教师与同学们的关系。

不仅如此,“我”与同学们也在“笑”——这些“笑”回应了老师的“笑”,更加显出了老师与同学们在心灵上的呼应。

文章结构完整但文面不匀,第二段太“大”,结尾段显得匆忙。

8.由落花生想到的。

本文的作者很会“想”。

第一,他会扣住文题的要求来“想”,“想”得准。题目要求抓住落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的特点,以“做有用的人”为中心,谈谈自己的看法,于是文章就首段直接扣题。

第二,他会扣住题目中的关键来“想”,“想”得开。题目的关键处在于对“外表与内质”的理解。文章就安排第三四段从校外到校内、从他人到老师展开联想,进行议论。

第三,他会扣住主题来“想”,想得“深”。第三四段紧紧把握的,就是赞颂“有用的人”。

全文的主体是第一、第三、第四段,是全文的骨架;第二、第五段是文章的血肉,使文章显得丰满好看。

9.在悲伤的日子里。

题目是“在悲伤的日子里”,内容写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伤心。文章的开头能够抓住读者的视线,文章的主体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文章的结尾能让读者牵挂。为什么短短的文章能够产生这样的力量?就在于小作者抓住了“悲伤”二字,突出了“悲伤”二字。她没有编织大量的情节,没有衷心的期望与祈祷,没有升华也没有点题,只有现实的无限的烦恼和痛苦,文章写完了,她仍在沉浸在悲伤之中。

这是真诚的叙说。

10.良师。

此文的美点不少。

你看,标题多美。三个小标题,形成一个反复式排比句,带有抒情的意味,又清晰醒目地标示出文章的层次。

你看,文面多美。三个段落,用差不多的字数,组成篇幅大致相等的板块,给人一种匀称之感、清爽之感。

你看,情感多美。三个段落,每段都是先咏物,再抒怀,“我把……视为良师”反复出现,既显现结构,又点题扣题。

11.我的快乐与烦恼。

这篇文章在很多“细节”上处理得好:

开头写得好,情感丰富,入题快捷。

小标题设计得好,七言句式,副正结构,先说“快乐”,再说“烦恼”。

过渡语安排得好,“可是,烦恼也来扣门……”可谓“碧水东流至此回”。

诗句穿插得好,两个层次中都出现了诗句,都焕发出文采。

结尾写得好,好像是不经意的一句,其实在结构、在情感、在主旨上都有作用。

12.难忘的一件事。

这篇文章的妙处,在于它中间的“波澜”。

也许,妈妈永远不会知道这件事,但这件事在女儿心中,一定是永远难忘的。

13.我做对了一道人生的“乘法”

面对很难写的作文题,作者敏锐地抓住题目中“追求快乐和幸福用乘法”的提示,以“回报妈妈”为表达目的,记叙了母女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选材立意都合乎文题的要求。

但此文的优秀,更在于表达的技巧。其一,作者开头就说想“吻”妈妈,但她不接着说下去,而是宕开一笔,写妈妈对自己的慈爱。这一笔处理得特别好,它使全文的情感抒发有了牢固的基石。其二,有些局部的表达,如第二段中“想吻”的排比句,第三段写“沉思”的设问句,第四段中对妈妈的描写句都写得很美。第三,结尾巧用文题中的材料,自然而贴切,点题恰到好处。

文中写用人民币做“相思扣”,这是一个小小的败笔。

14.读书真让我着迷。

可以看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布局谋篇上运用了“蒙太奇”手法。

开头一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一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时常迷在书中”。

第二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二个镜头,它表现的是,“我的这种‘迷’,是由来已久的”。

第四段,是作者剪辑的第三个镜头,它表现的是,“读书真让我着迷呀”。

现在我们明白了,这里所谓“蒙太奇”手法,是说像电影一样,为了表现主题思想,把很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篇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文章。

15.说朋友。

这篇文章很好地达到了文题的要求,叙议结合,观点明确,叙事清楚。

作者用“放开——收拢——放开”思路进行谋篇布局。

先是“放开”,头两段先反后正,进行对比议论,紧接着提出自己的观点。

再是“收拢”,选出与自己有关的一个例子,叙述、介绍一个乐于帮助自己的好朋友。

接着再“放开”,承接前面的事例,进行两个层次的议论,尽力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清楚完善。

文章的缺点在于结尾的议论较“虚”,应该紧紧扣住作者自己提出的“贵在坦诚”进行议论才是。

16.不能这样做。

这篇议论文“以小见大”,一事一议,颇有力度。其特点是:

1口子“小”,主题专一。作者注重谈好一个问题,谈清一个观点,始终在“不能这样做”上下功夫,给人以深厚、有力的感觉。

2结构“紧”,全文议、叙、联、结,浑然成为一体。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位置和作用,段与段之间又注意相互勾联。由于结构紧扎,也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3语言“精”,全文用语准确、恰当、精练,句式简短、表达明晰,显得生动活泼,同样给人以有力的感觉。

17.雨夜,我一个人在家。

“雨夜,我一个人在家”是一个很“虚”的题目,乍一看,真还不知道如何“下手”。

此文的作者很聪明,他(她)巧妙地运用了“化虚为实”的构思方法,而且将“化虚为实”的角度确定得十分美妙。

一般来说,可能都是写“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做什么,而此文的作者却别辟蹊径,写的是“我”在想什么。

这个“想什么”的角度也是十分的精妙——那一盏火苗跳动的小油灯,将作者引向对昔日生活的回忆。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那就是爸爸的爱啊。

于是小小油灯就有了一定的表达意义,那就是“我”懂得什么是爱、“我”走向了成熟。

18.农人与老虎。

这是一篇选题作文。在“考场”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作者选择了“扩写”。相对于写议论文,这种选择是较为有利的。

文章写得相当有水平。情节的发展合乎情理,外貌、心理、环境的描写要言不烦,语言的描写与“人物”的身分相符。由于作者以语言描写为主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全文便段落细密,文面美观。

难得的是结尾的议论。由于文题中的材料没有点明寓意或者是含义,所以不管是写记叙文,还是写议论文,都得把材料理解透彻才行。文中一句“智慧胜于勇力”,说明作者确实是议论到了“点子”之上。

19.扑蝶。

这篇文章的题目及要求设计得有新意,作者按要求将一首诗改写为一篇描叙文,写得也有新意。

20.家中小事。

写得好的作文,受人称赞的作文,往往有一个大优点,就是选材好,角度新。

这篇文章便是这样。作者没有宥于对“家中小事”的习惯性思维,没有认为“家中小事”就是实实在在的“事”,他写的,是一家人的一次“玩”的合作。

作者写“玩”也挺有“心计”,他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他一个人玩积木时,总是“拼不好,拼出来了,又不美观”,而爸爸、妈妈和他在一起时,便把那个“家”建得“美极了”。于是,文末的点题显得自然而然且含义丰富。

这样的构思,能够让人品评、回味。

21.男孩也要细心。

这两篇文章有相似之处。

两文开头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为了点明题意,引起下文。两文主体内容的表达目的相同,都是完整地记叙一件小事,以有力地表现文章的主题。两文结尾的表达目的也相同,都是为了呼应文题,再次点题。

《男孩也要细心》、《女孩也要坚强》,结构大致相同的两篇文章,构成一道花季少年成长的风景。

这种“结构大致相同”现象,是否给我们学习写作暗示了一种结构文章的“规律”?

22.我和书的故事。

本文最为可取之处是运用了“蓄势”技巧。

“蓄势”,就是尽力把前面的内容写好,以使后面的内容更有表现力。

在本文中,作者写“我和书的故事”,是尽力地写了《世界科幻小说精选》的来之不易——忍着求书的渴望,一个夏天不吃冰棍,不喝冷饮,一分钱一分钱地积攒,等候特价书市的来临……。这套书,是作者的“最心爱”之物,是多么值得他珍爱啊。

但为了山区小朋友看上好书,作者竟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套书送给了他们!

正是由于作者尽力地写出了书的来之不易,这后面的“送”就愈显得品质高尚,就愈让人感动。

23.少年覃楠孝心可敬。

两篇文章,一叙一议,主题都是关于孝敬父母的。

前文在主体上呈叙议式结构。作者选用贫苦少年覃楠对盲人爸爸和清洁工妈妈尽孝心的动人事例,全面地表现了覃楠的可敬孝心,赞美了覃楠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后文在主体上呈对照式结构。在篇首提出论点之后,作者先从反面举例并针对例子进行议论,然后从正面举例并进行议论,在两相比照之中,批评错误,赞颂美德。

两篇文章“共同”告诉我们:进行习作时,选取材料要全面,布局谋篇要严密。

24.该看什么样的书。

这里选的两篇文章,都是看“多幅”图作文。两个小作者都很会看图。

前文的作者是从“看整体意念”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啥学啥”,然后据此进行议论,主张要多读好书,多读健康的书。

后文的作者是从“看情节发展”的角度去理解这四幅图的表达意图——看了《蒙面大盗》,某小孩学坏了;后来读了《雷锋的故事》,向雷锋学习,成了好孩子。

“看整体意念”,是为了把握其主旨,有的放矢地进行议论。

“看情节发展”,是为了了解其变化,以更顺利地展开想象。

可见,写作的文体不同,读图的角度也是有区别的。

25.由我做主的一件事。

小作者自己对不少的事情做过主,但有一件事,他感到“至今难忘”。这是事件给他的总的“感受”。

五年前的一段日子,他感到“一场大的暴风雨近在眉睫了”。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一。

在爸爸妈妈要分手的时候,在和谁生活在一起的问题上,他感到这种选择是痛苦的。这是具体的“感受”之二。

在毅然决定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之后,他感到“从来没有后悔过”,感到“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礼,我成熟了,长大了”。

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是:在叙事中注重抒写自己的感受。

抒写感受,是文章有深度的表现之一。

相关推荐

小学语文科组长学期工作总结(汇总18篇)

通过学期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借鉴这些总结范文中的经验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总结自己的学期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中学习心得体会和感想(热门20篇)

心得体会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规划,可以为我们的个人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和指导。6.以下是一些独特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引发大家对写作风格和技巧

书香校园工程实施方案(热门20篇)

实施方案是在充分分析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应该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实施方案的衡量和评估中,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指标和标准。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

社区换届总结发言(精选17篇)

发言稿的撰写需要充分准备,包括收集信息、整理思路和反复推敲文字,确保内容精炼和准确。下面是一些优秀发言稿的示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灵感。为进一步扩大基层民

市场销售工作计划和目标(汇总15篇)

销售工作计划的评估和调整应该及时进行,遇到问题和困难要及时解决。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整的销售工作计划是如何制定的。一、自我认识。做到“走在前面,面

小班体育活动丢沙包教案(模板22篇)

教师在编写小班教案时,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活动目标:1、锻炼

初中语文教案详案(优秀14篇)

教案是中小学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步骤等进行详细规划和梳理的一种教学设计文稿,能够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学习这份教案范文,教师可以了解到如何设计富

守规矩心得体会及收获(热门16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过去的经历,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作为一个烟草行业从业者,我一直秉

村级支书述职报告大全(18篇)

述职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表现的总结和概括,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文书。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述职报告范文,供参考和学习。自我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在镇党委

燃气公司开工报告(优质20篇)

公司是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组织,它拥有独立的财务和管理体系。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著名企业的公司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如何写一篇出色的总结。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