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读书心得体会 > 大学我们仨读书心得(专业18篇)

大学我们仨读书心得(专业18篇)

作者: 笔舞

通过读书心得的写作,我们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读书体验。接下来将分享几篇读书心得范文,它们涵盖了不同主题和内容,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读书心得我们仨

《我们仨》这本书买来有几年了,总是看过几页就睡过山去,再继续翻看就发现前面写的不知是何事了,尝试几次失败后就乖乖把书放回书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离14天期间,实在没书看便开始读此书。用了一个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动。

杨绛老先生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诉说着细碎生活的点滴,那些温馨是属于他们仨的,那些苦难却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从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儿的出生成长,到古驿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离别。“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虽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泪,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们仨一起捡拾的“石子”再填满。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每个字都饱含着深情。除了感动于他们深厚的情谊,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观的思考。

我站在书中父母的视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远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纠结,孩子远游时的“牵心挂肚”,虽然我还未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视角下,看到了所谓神仙伴侣的模样,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虽然我亦未为人妻。现在的.我就是圆圆的角色,然而我却漂泊在外无法时常陪伴父母左右。

经历这次疫情,对于死亡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曾经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头顶上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儿。可能大多数人年少时都想去游荡去掘藏,我曾经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让自己无怨无悔的,即使马上就要死掉也没有很多遗憾的。现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样过呢?还想不清楚。

我们仨读书心得字

目录中标出《我们仨》分为三部,第一部——我们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四年。杨绛先生似是用饱蘸感情的笔调写下自己对亲人醇厚的爱,也淡淡地写尽了自己的大半生。共中流露出来的时老人历经世事后的淡然与睿智,有忧伤,有怀念,有不舍,但都是在岁月的涤荡下安详,醇厚起来。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篇幅较少,写了杨绛做梦梦到与钱锺书走失,“梦中凄凄惶惶,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既表现杨绛对钱锺书的依赖,珍视,又引起下文“我们仨失散了”,“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

第二部钱锺书被安排在古驿道,起先杨绛和圆圆一起在古驿道上奔波,陪伴父亲。之后圆圆旧病复发杨绛夜夜梦到女儿受病痛折磨,圆圆不久离世,钱先生也体弱多病,最终我们仨在古驿道上相失。

情节概括起来似是如此简单,完全没有现代小说的爱恨纠葛,家国深仇。但一路随着杨绛先生的文字走下去,我切身感受到了年迈老人面对亲人病弱的无助和撕心之痛。杨绛先生没有用华丽的语句,扣人的悬念,这一切仿佛都是多余,她只有缓缓地深情地记下亲人间的点点滴滴,因为是真情,所以令人动容。我在这里只选一小段,“我的梦不复轻灵,我梦得很劳累,梦都沉重地很。我变了梦,我看阿圆忙这忙那,看她吃饭,还有电话打扰,有一次还有两个学生老晚来找她。我看见女婿在我家厨房里烧开了水,壶上烤着个膏药,揭开了给阿圆贴在颈后。都是真的吗?她又是颈椎痛吗?我不敢当作真事告诉锺书。好在他都不问。堤上的杨柳开始黄落,渐渐地落成一棵棵秃柳。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杨绛先生夜夜梦到圆圆,“看”到圆圆的病情加重,“心上盖了一只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圆圆离世时,“我”和锺书都“见”到了幻象的圆圆,锺书让她放心地“回去”(应是回到人出生前的冥界)圆圆笑眯眯地放心了。第二部似乎乍看之下可以说是离异的,杨绛每晚都梦入女儿的身边,女儿离世前灵魂向父母告别,崇尚科学及唯物主义的人一定觉得这些是编造的。但不论这些是否完全真实科学,在这些虚幻与现实的交错间,我们足可以感受到高龄老人杨绛的无助彷徨,对女儿、丈夫切切的关心珍视。因为他们早已融入彼此的生命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一人的伤痛都会让另两位至亲十足地担心,忧虑。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有一天清晨,母亲坐在床边,细细地注视着我,那眼底是慈爱,担忧,庆幸……。我说不清。母亲说昨夜她梦到我重病,直觉得胸口撕裂般疼痛,霎时吓得坐起在床上,惊醒才发现是一场梦。之后辗转难眠,心有余悸,想着来看我,又怕打扰我睡眠,只好挨到天亮,一夜未眠。记得当时我还嗔怪母亲太敏感,不过是梦,且梦都是反的,现在读到杨绛的“我们仨失散了”多少有些理解当时母亲的心情了。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篇幅最多,记叙了“我”和锺书二十来岁去牛津求学,到钱瑗、锺书相继离世。其间记载了“我”和锺书在国外的求学路,圆圆幼时的机智可爱和闹出的趣事,圆圆的成长、学习,“我”和锺书经历的----等等。我们可以从历史资料推想出当时杨绛和钱锺书所受的不公和屈辱,但在《我们仨》中杨绛只有简单地带过一笔,具有“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她把重点放在我们仨相守相念上,字里行间令人感受到至亲团聚相守的幸福。有了亲人的相伴支持,一家人面对任何困难都可以毫不畏惧。不论外界社会如何动荡不安,个人生活如何窘迫漂泊,我们仨都能共同面对,那便够了。

看《我们仨》时,我觉得就如在听杨绛先生娓娓地讲述自己生平,那些大风大浪,坎坷苦难,从她口中述出都醇厚淡然了,掩在她深深浅浅的皱纹中。像是香茗,微微的苦涩,更多的要你自己去体悟。读《我们仨》或许不要渊博的文学知识,不需要过多的历史常识,只须捧着一颗柔软、善良的心,便可理解作者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大学我们仨读书心得

一周内,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清晨,读完了杨绛先生这本不算长的纸质书。

前两部分,只是先生个人的感发,无法感同身受,很想放弃。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来的回忆,才让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伴侣,携手走过坎坷的一生,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爱得炙热,情深,容易相伤。你有你的缺点,我有我的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处,轻轻相拥,互补而后完整。你人生得意时,有我;你失意落魄时,有我。无论顺境逆境,有你,有热爱的事业,钟爱的书籍,纵使身处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艳羡。

一个家庭的组建,源于两个相爱的人,而后,有了爱情的结晶。三口之家,再平凡不过,却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觉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责任,从ta降生,就需要付出一切来爱ta,照顾ta,父母是无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当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亲子关系,是我从中学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读过的书,即便记不住,却也会在心中留下些许痕迹,当在另一本书中遇到相似的时期,地点,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时,睡去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它们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珠子,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帘。

我们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是人类获取知识、培养思考能力和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我们可以增加见识,开拓思维,提升语文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读书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思考能力,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进而促进我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第二段:读书的乐趣和享受。

读书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手段,也是一种享受和乐趣。当我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与角色共情,我们便能够感受到文字和故事的魅力。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如小说、散文、诗歌等,都能够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书中的世界,享受别人故事的同时,也能够找到与自己经历相关的共鸣。这种阅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第三段:读书带来的智慧和启发。

通过阅读,我们不仅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得到智慧和启发。书籍中的思想和观点可以为我们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我们可以通过吸收书籍中的观点和经验,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边界,提升我们的人生智慧。正因为读书给予我们深思熟虑的机会,我们才能够走出舒适区,迎接新的挑战,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第四段:读书的影响和启迪。

好的书籍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发。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从书中的主人公身上学习各种品德和价值观。书中的角色会在我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我们对人性、伦理和道德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我们也能够从书籍中学习到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方法。这些影响和启发将伴随我们一生,并对我们的人生选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第五段:读书的实践和回馈。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提升,也是为了更好地回馈社会。通过读书,我们可以培养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并通过行动来改变社会。无论是通过写作、演讲还是其他方式,我们都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智慧传递给他人,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力量和价值,同时也使读书的过程更具有意义。

总结:读书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能够满足我们的求知欲望,还能够带给我们乐趣、智慧和积极的社会影响。通过持续地阅读,我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成长进步。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倡导读书的文化,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们仨读书心得

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们仨读书心得,供大家参阅!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关于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感人故事。在这个炎炎夏日,它似一抹清风,多么得清新亮丽,吹散走躁热,带来别致的温暖,伴随着我度过整整一个暑期。

这是关乎于亲情、回忆、思念的叙事,有个再平凡不过的主题——我们仨。

然而,正是如此简单的三个字,却蕴含了多少的感情色彩。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就是仨个,是紧紧连在一起的一个小团体,似乎他们所说的每句话语前都会加上“我们仨……”这像是他们彼此间的自豪。

直到有这么一个梦,在一个不知是什么地方,太阳已经落山,黄昏薄暮,杨绛竟走丢了,她着急地喊着钱钟书的名字,声音在空空的旷野中,蔓延开来,可却没有丝毫的回应,她慌了,从梦中惊醒,向先生钱钟书细细描述,可他却只淡淡地安慰道: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让杨绛不惊感叹:他们老了。

岁月是无情的,割不开,断不了。它是佳酿的最好催化剂。两位携手走来的老人,无论是一个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经了然于心。

在这么一个令人尊敬的学者之家里,女儿圆圆是异常活跃的,她是他们的女儿,可有时却不似,仿佛一位跨越了年龄的好朋友,仨人都只是不大不小的朋友罢了。可是,当他们各自开始工作,却又是互不相扰,尊重着彼此。这样一个家庭,是让人羡慕的,它让人温暖、感动。

在书店出版的《我们仨》上,无论是他们的照片、诗歌、信件……都是那么的真挚和感动,细细地翻过一页页,心中似乎已被填满了。

杨绛说:“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家人已离去,亲情,过往的点点滴滴却是被真切地记录下来,记录在心中,记录在《我们仨》。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如果不是小米妈妈的推荐,成妈很难想到去读杨绛的这本《我们仨》,甚至连杨绛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成妈仅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读完此书,很是为他们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动,也为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仍工作的态度落泪,为互爱的一家人失散而悲伤。

杨绛是钱钟书老先生的爱人,钱钟书是《围城》的作者,他们唯一的爱女名钱瑗。此书是杨绛老先生于九十多岁后怀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书中描述了她们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却患难与共,相互理解与支持,同时坚守自己的信仰,没有抱怨,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描写一家三人的品质,但字里行间及一生事迹却透露着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高尚品格。

很是为文末所描写的一句话感动: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如此,会历经大起大落,会历经生老病死,端看我们用何种态度生活着。用积极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乐和幸福的;用消极的一面看待人生,则人生充满不幸。其实现代社会,我们人人是幸福的,没有饥饿,没有战乱,是和平发展繁荣昌盛的好时机,几百年才一遇。我们处在这样的好时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颗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回想着自己曾经许下的愿,为社会贡献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区资助些生活困难的孩子。但总是为生活中各种杂事缠绕和困扰,那些心愿抛诸脑后了。等成成大点要去实施了,带着他去去落后地区,体验当地的生活,让他明白他是幸福快乐的。

看完了《我们仨》,我也学到了很重要的一条,不要抱怨。其实人生中总会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会被误解,会被陷害,但没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弃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与失。

大学我们仨读书心得

杨绛随着船一遍又一遍地追随着那对父女的身影,最后爬上了最高的山,喃喃着看着他们顺流而下,化为一个点,直至不见。

后来,我知道古驿道是医院,那一个连一个的梦是真实在她身边发生的事时。在深夜,心是沉的,脑海里似乎出现了杨绛在每日早晨去医院靠着钱钟书谈论圆圆,黄昏又颤颤巍巍回家的情景,在听闻父女俩死讯时站不稳跪在地上掩面的情景,在回忆往事泪湿衣襟的场景。

她把往事一件件磨成珍宝,血淋淋地从心里面拿出来。钱钟书自嘲笨手笨脚,却还是为了杨绛做了一辈子的早餐。钱媛天资聪慧,却仍听信赞同父母的话。钱钟书爱杨绛,为她写出至高无上的评价。

但值得高兴的是,最后的最后,他们仨,肯定会再相聚。

《我们仨》读书心得

“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温馨单纯的学者家庭”是对《我们仨》这本书最好的概括。读《我们仨》时,总会感到亲切而又温暖,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杨绛先生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怀念。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杨绛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觉着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一样生动形象;也可以像“我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感觉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一样富有哲理。

而《我们仨》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个温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聪明能干的阿园,和蔼可亲、学富五车的父母,构成了一个普通却又独一无二的三口之家。我认为,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杨绛先生在书中记录的日常琐碎,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们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杨绛先生在面对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世时,心中充满了痛苦与悲伤。但她选择好好活下来,并以思念为笔,写下了感人的《我们仨》。钱锺书曾赞杨绛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绝对是有依据的,我单单从《我们仨》一书中就看到了一个善良体贴、富有智慧的杨绛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杨绛先生的一句话:“你的问题是书读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么睿智的一句话!

看《我们仨》一书,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楼,每天中午上楼时,都能闻到每一层楼里不一样的饭菜香,这样凡尘中的幸福,不遥远。进家门后,妈妈会为我端上美味的菜肴,在我吃完饭后,她会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习后,爸爸都会在路口等着我,本来就很短的一段距离,因为爸爸的等待而又缩短了几分。在妈妈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对我深深的爱,这一切,我都知晓。父母的恩情,做儿女的永远报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钱瑗那样,能干而坚强,能在父母老去后,用自己的肩膀撑起整个家庭。

曾经我想过一个问题:这凡尘到底有什么可留恋的?原来,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们是我最深的羁绊。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让人格外恐惧的事情。

我们仨读书心得

“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这个梦里有香甜的回忆,有忍受屈辱的日子,有病老时的挂念伤痛,也有离别时的难守与心痛。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单纯的温馨学者家庭的故事,也是一家三口人一辈子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没经历过那个年代,所以不能感受那个年代的不自由与压抑。特殊的年代给那一代人带来了特殊的经历,尽管这段经历谁都不愿意再走一遍。所幸的是,这一家子还算比较幸运,在暴风雨中,互相扶持,渐渐走到岁月的尽头。如果说“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是回国前的写照,“坐看顶端风起云涌”则是回国后的宠辱不惊,一代大师巨匠自有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场。在这本书里读到的就是这些了不起的中国学者的精神与意志,生活与现实。和我们普通人一样,经历着生老病死、幸福与恐惧,平淡与无奈。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当看到末尾这句话,才觉得心里是那么的难受。

说客栈有点凄凉,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家。家是宁静的港湾,是旅途累了的歇脚点,不是?家是亲人亲密关系的维系所在,家是我们奋斗的起点和终点。终其一生,我们都活在家的关系里,一旦关系断裂,家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真的变成了一个生命旅途的客栈。

有的时候,我们从这个客栈搬到那个客栈,可是只要有亲密的关系在,哪个客栈都可以看做真正意义上的家。爱我们的家人,珍惜眼前人,让我们的家在人生旅途上存在的时间更长久一些吧!

《我们仨》读书心得

我一向不爱看内容并不是很有趣的书,但我还是翻开了它,因为它的名字——《我们仨》,这个极其朴实无华的名字,却让人倍感亲切与温暖,仿佛有种心灵上的共鸣,我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它。呵,多好!妻子、丈夫、女儿,构成一个完整温馨的家。

从未见过一个人以梦的形态去表达那些岁月中的相聚和别离,可杨绛做到了。书中并未有一处明确写出丈夫与女儿去世后作者有多么的悲痛欲绝,但字里行间又没有一处不见她的伤感悲凉,没有一处不见她的思念与不舍,杨绛又做到了。

我不想让杨绛那么坚强乐观,我甚至希望她能大哭一场以示伤痛,只因这样的她,让我心疼。我想将她拥入怀中,轻声安慰,只因我无法想像,一个人去思念曾经的“我们仨”,是怎样的落寞与孤独。

杨绛在书中回忆了她和钱老那平凡却浪漫的爱情。他们共同经历过那么多——战争、__、疾病到生死离别。不感天动地,不轰轰烈烈,却让人为之动容落泪。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钱老在病重时的话,他说:“绛,好生过,我有没有说‘明天见’呢?”这简单的两行字,却击到了我的内心,我开始害怕离别,心中好像被堵上什么,让我喘不上气来,就像一个深陷泥沼的人拼命想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怕死,并不是怕死亡的痛苦,而是害怕生离死别的不甘与牵挂,就是前一秒还对你说笑,后一秒便再也看不到的痛苦。楼上有个比我大两岁的姐姐,两年前因癫痫病发作死在了家里,那时正逢家中无人。听到这个消息,我无比震惊,震惊于生离死别的无情与突然。珍惜身边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

钱老陪伴了杨绛一生,杨绛陪伴了钱媛一生,因为他们彼此相爱。陪伴,不需要太多语言。陪伴,是妈妈早起做好的香喷喷的鸡蛋面;陪伴,是上学时妈妈将自行车推出车库,目送我远去;陪伴,是一家人相携相拥走过一个个春秋冬夏……我想,一定要在妈妈下班回来时,给她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我想她会懂得,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我们仨》读书心得

早见识过时间的飞逝,但读了《我们仨》之后,更加强烈地意识到了时光流逝的速度,于是便开始愈来愈珍惜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

在我看来,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强大的,这种情感,可以感化他人,改变他人,改变自己。本文总是提到钱锺书帮助杨绛,和她一起写文章、做饭、读书,正是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杨绛才能在钱锺书的不断鼓励和关爱下不断获得动力,有继续前进的希望,相信在杨绛获得中国文学史上的进步时,有她自己的努力,更少不了钱锺书先生对她的鼓励和帮助,和她的女儿、家人们对她的支持和认可。

人的一生真的很短暂,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我们是否有好好地关心、关爱身边的人呢?我们是否有好好珍惜有他们陪伴的日子呢?请多一份爱,少一点冷漠,在他们在的时候,好好地爱他们。

我们仨我们俩老了读书心得

这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他们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题记。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我们仨》,2003年由杨绛女士于九十二岁高龄时所作,是以纪念其先生钱钟书和爱女钱媛的散文般的传记图书。这本书纪录了这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学者家庭长达近一个世纪的成长跋涉。

杨绛先生的叙述,含蓄、节制、内敛、细腻,却有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读下来会觉得心里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缓间流动,烘得全身都有说不出的共鸣感觉。平和自然的风格,行云流水般的语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儿的老妇,在经历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后,将这淡淡的悲哀和怀念娓娓道来。平淡、平静、平和的文字,却如此深刻地震撼着我的心,让我的心思跟随杨先生的回忆一起走过了这个家庭已经经历过的那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聚散离合。

全书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杨先生先前所做的一个梦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与女儿住院治疗到弥留之际以及第三部分对mom、pop、圆o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灵魂所在。以意识流的写法,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从锺书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违抗的命令离家前往某地开会,到一家人在古驿道相聚,再到阿园离家住院治疗,最后到阿圆去世,锺书去世,杨先生一人迷失在三里河的寓所,虽然内心痛楚只字未提,但那种痛楚却简直是倾泻纸面,源源不绝,读起来字字是血,声声是泪,令人荡气回肠,谁能不为之动容!这一部分以梦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对失去两位至亲的苦痛,这样却带给我一种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绵绵的伤悲。

阿圆住院期间,“很坚强,真坚强。只是她一直在惦着她的爹妈,说到妈妈就留眼泪。”于是杨先生感觉“自己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包含着热泪的眼睛。”而阿园听从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后,杨先生“心上盖满了一只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这时一齐流下泪来。”“我的心已结成一个疙疙瘩瘩的硬块,居然还能按规律匀匀的跳动,每跳一跳,就牵连着肚肠一起痛。”而这时的锺书,“眼睛是干枯的,只会心上流泪。锺书眼里是灼热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泪。我自以为已经结成硬块的心,又张开几只眼睛,潸潸流泪。”读到这里,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泪如雨下。

锺书弥留之际,“还问我做梦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的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的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他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绛,好好里。”在古驿道上,他们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在这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中,他们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他们的足迹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战火,疾病,政治风暴,生离死别……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杨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护所:

mom拍着胸脯说:“没关系,我会修。”

pop自豪的说:“我会划火柴了!”

圆o说:“我和爸爸最哥们儿,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圆o对mom说:“妈妈,你不害怕么?”

圆o对pop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mom对pop说:“你太吃亏了,我的字能见人么?”

圆o对mom说:“爸爸,好好休息。”

圆o对pop说:“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有人说:“你们一家呀,圆圆头最大、锺书最小。”

mom说:“阿圆虽然结了婚,在我看来,她总像煞是个没出嫁的女儿,老是和爷娘粘在一起。”

圆o对mom说:“妈妈,该撮煤了。煤球里的猫屎我都抠干净了。”

mom曾说:“钱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pop和园o对mom说:“妈妈有点笨哦!”

pop说:“她爱教书,像爷爷,刚正,像外公。”

……。

mom说:“自从生了阿圆,永远牵心挂肠肚,以后就不用牵挂了。”

pop说:“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记挂着爸爸,放不下妈妈。”

圆o对mom说:“娘,你曾经有一个女儿,现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对mom说:“绛,好好里。”

mom说:“现在,只剩了我一个人,怀念着我们仨。”

……。

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散失,又在《我们仨》中重新聚首。我在这里,想要安慰杨绛老先生的是,珍宝在哪里,心就在哪里,爱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们三人在这里诗意地居住,在这无边无垠、永恒长存的时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离。

后记:早在1996年,钱钟书和女儿钱瑗先后生病住院期间,杨绛就起意撰写这部回忆录。这年年底,钱瑗病重,请求母亲由她来写《我们仨》。在护士的扶持下,钱瑗躺在病床上用颤抖的手开始一篇一篇地写。到1997年2月底,她已经写了5篇。杨绛看重病在身的女儿写得实在辛苦,劝她停一停。没想到5天之后,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钱瑗就去世了。杨绛接着忙着照顾钱先生。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去世后,她才开始动笔,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我们仨》读书心得

近期阅读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全文用一种温馨而亲切的语言描述了钱钟书、杨绛和他们的女儿钱瑗一家人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他们一家三口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都是才高八斗的文化人,本以为他们的生活肯定是非常无趣和死板的,但在《我们仨》里,确是如此可爱的一家人,彼此尊重又相互调侃,充满着烟火气息。众所周知,钱钟书先生是一名才高八斗的博学鸿儒,是个大文豪,但在《我们仨》里面,钟书先生只是一名普通的丈夫,一个平凡的父亲,同时,还是一个生活盲,洗不掉墨水的慌张,砸掉台灯的焦虑,门把手脱落的愁容,与他的形象形成一个“反差萌”,让人忍俊不禁。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写在封面上的这句话,想想就心酸。他们一家三口,从英国到巴黎到回国,从家境优渥到居无定所,从倍受尊敬到__时的动荡,从日常时的相扶相帮和患难时的不离不弃,在杨绛老人的笔下一一展现开来。直到晚年,才有一个像样的寓所,但在他们心里,有彼此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是租赁的房子,哪怕只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

我随她喜,随她悲,随她一路陷入对亲人的思念。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读起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自己。想到自己身处异地,想到自己无法经常和家人在一起,想到回家时妈妈张罗的一桌饭菜,想到聊天时爸爸那一句句关怀,想到相见时爷爷开心的笑脸,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我们已经长大,但在他们眼中永远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在他们一句句唠叨中,明知道父母是在关心自己,偶尔也会觉得烦,这其实是最要不得的。父母不过是想知道你在外好不好,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有没有想他们……就是想跟你说说话而已。

杨绛先生说:我们仨,没有生离,唯有死别。关于亲情,最无法言喻。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多去陪陪家人,说话时耐心一点、语气温和一点、事情详细一点……父母已经陪我们长大,我们要陪父母变老,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我们仨》读书心得

这些日子,我在读杨绛的《我们仨》一口气读完,我就想写点什么,却迟迟没有动笔。因为自己有好几天都陷入了杨绛的情感里,在她编织的梦里穿行,心情总会随着故事传说的发展起起伏伏。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就再次失散,就这么失散了,现在就只剩下了我一个人。”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名叫做《我们仨》,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三,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文字都是饱含了心血,都是剜人心的情感在心里来回流动而结成的。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有朴素的心疼和淡淡的感动,它有对丈夫对女儿和三人生活点点滴滴的怀念,它有一个坚强的说故事传说的人。

在书中,杨绛用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在她的故事传说里我看到了无奈 坚强 释怀,杨绛先生在面对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任凭命运的各种不会,她就是笑,把它们当作历练,磨练自己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老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己,只能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她沉浸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己受到的伤害。

在《我们仨》中不仅让我看到了杨绛先生强大的内心,还让我走进了我想要的家,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作者在书中云:“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生一变,可变成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锺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姨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要我们母女把她当成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这种美好的家庭怎叫人不羡慕呢?我想,杨绛先生一定无比眷恋这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我们仨》中没有让人悲痛欲绝的词句,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没有无助的彷徨,只有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以及对往事的叙述,但是,不知怎的,读完《我们仨》会有一种悲伤和哀叹萦绕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

书中有两句话说的很好: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传说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乐的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纯真的快乐,快乐总夹着懊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另一句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自在;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杨绛先生见的太多太多,钱锺书先生和女儿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释怀,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有这样一番感言。

《我们仨》读书心得

“没遇到你之前,我没想过结婚,遇见你,结婚这事我没想过和别人。”这是钱锺书曾写给杨绛先生的一段很美的文字。他们的爱情十分令人羡慕,而最令我感动的还是先生回忆她们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日子,那本《我们仨》。

先生以梦境的方式絮絮叨叨给我讲述那些一件件小事,也许很是平常,但这就是生活。

我们俩老了:先生和锺书都老了,而先生做了个找不到丈夫的梦,我看到这时略感心酸,但看到锺书不为梦中的自己辩护,只安慰先生说那是老人常做的梦,我又觉得先生十分幸福。

我们仨走散了:先生回忆了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那段日子,在媛媛和丈夫相继离世后,家就变成了“客栈”。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这是一次在船上,骨瘦如柴的锺书问她是否还做梦时,先生的感触。我觉的先生以一种平淡、朴实的笔调把感情慢慢融入其中,让人读起来十分感动,也许是这才是伉俪情深的爱情。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先生全面地回忆了一家三口与世无争的日常,从夫妻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有了女儿,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钟书相继逝世。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先生在痛失至亲后难受且迷茫的状态,透过纸张,我能深深感受到先生那种低落的情绪我,以及那种锥心的疼痛。

文章读起来笑中有泪,温馨却又略感些许沉重,也许,这才是先生的心,或许可能是一片空白,仅存的,是对我们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于是,他们仨从此团聚,不再死别,亦无生离。

我们仨读书心得

虽然其中只是记载了作者记忆中家人的琐碎点滴,但是细细读来,仍是能收获不少道理和感动。

有人说,大智慧者必大愚笨,这似乎也符合持“上帝是公平的”观点的人们的认知。《我们仨》中以平铺直叙的方式记述了钱钟书、杨绛、钱圆(钱健汝)一家三口长达六十年的家庭生活、工作。从那些简单的词句中,可以看到钱老先生和钱圆身上都有很多不同于他们做工作时的干练、精细的踏实和笨拙。尤其是钱老先生,在有些日常的生活方面都近乎于痴了。我想就是因为这股痴劲,才使他在做学问上有诸多建树。客这种痴,有时候却与生活格格不入,但因为有了家人的包容和体谅,也使得这痴愈发可爱的让人不忍生气,只剩怜惜。

在那些艰难的岁月中他们所共同经历的苦难和挫折在书中也有所提及,虽然作者没有很详细的描写进干校、下乡的情形,但可以从只言片语中感觉出运动给他们带去的伤害。但是他们一家三口藉由爱相互扶持着蹒跚前行,以读书为精神食粮,以爱为生命支柱,终究是走过了充满会乱无奈的雾区,挺出了吃人不吐骨头的沼泽,迎来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文中作者对于丈夫和女儿的记述,对他们深深的爱溢于言表,让人感动,让人感到温暖。

芸芸众生中,每一个为人父母者,每一个为人子女者,都在平凡的忙碌中孕育着不平凡,都在看似冷漠的人情世故中追寻着温暖的亲情、友情、爱情。

总之,我想我相信,爱在人们心中,forever!

我们仨读书心得

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杨绛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不依附于任何人存在,她就是独树一帜的一座丰碑,一位值得所有女性和母亲去感受、学习的女性。

2014年7月17日,先生迎来103岁生日,一百年的岁月风尘难以掩饰她的风华,钱先生给她的评价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她的书我没有全部看过,《我们仨》是最近才又拾起的。

记得顾随时先生曾说过“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情过乐观之生活”个人觉得杨绛先生这本书就是在表现自己所经历的婚姻生活、家庭生活中的平淡但又不平凡的一生。

无生与有生,悲观与乐观。都是生命旅途上客观事实,无法回避,但你怀着一颗对生活的热爱就可以从“无生”的觉悟中获得将此生过得充分的理由,并借着对生命悲感体验,提升喜悦和满足。

《我们仨》展现了一家人在对学术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苦难的包容,一个家庭如何幸福的走下去与扮演妻子、母亲的这个女人有着无法分离的关系。杨绛先生用她的方式爱着他的丈夫,用毕生的精力成就了钱先生的才华和成就。作为钱媛的母亲用最好的婚姻给她最好的教育。

一个女人的成功,无论她的事业多么的辉煌耀眼,没有丈夫的爱,没有孩子的爱,她的人生无法称之为圆满。而一个女人如果不懂爱,不会爱也是无法达到她内心的自由与平静。杨先生之所以沉浸在她的学术中能这么恬淡的享受生活,皆因为她有一颗自由平静的心。

《我们仨》中无论杨绛先生角色如何变化,从字里行间都看不出先生任何的变化,遇到多少困难和委屈都不觉得委屈。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孩子的爱,这爱胜过自己。她的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越浓,但表现的越淡然。

相互理解才能相互支持,相濡以沫。看这本家庭会议录,我可以感受到,先生对于生活的态度,无论生活如何变迁,在先生眼中读不到苦难和辛苦,即便是一边是女儿病重,一边是自己的丈夫需要照料,也依然感觉每天都是新的,每天看到的树叶,听到的鸟声都是新鲜的。先生说: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没有一天完全相同。她要求自己待人更宽容些,对人更了解些,相处更合洽些,这方面她总是在不断有新体会。因此,先生觉得她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

杨绛先生今年一百岁,她说她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的边缘,她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她深知自己快“回家”了。“我得洗净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先生面对生死,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态度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感知,无法用文字去评价一个如此柔韧又充满力量的女人,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这位百岁老人。希望她能如愿的过好未来的日子。

我们仨我们俩老了读书心得

古往今来,离愁也好,欢聚也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合上书,摩挲着它略带粗糙的纸质,心中的思绪涌上,看着杨绛与爱女,丈夫的生离死别,不禁想起我们初三毕业时那六月的阳光。或许我们经历的别离的程度不一样,但当我们回想起以前与别离之人的往事,大抵就在一句: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们仨》是杨绛记述他们一家三口的往事。杨绛女士在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九十多岁的高龄。在写这本书时,我想她既是愉快,又是感伤。就像我们现在翻开在书桌上占一席之位的同学录,看着同学以往的笔迹,看着哪张照片将你带入回忆的漩涡,既甜又苦。

在书中杨绛主要记述的是一些生活琐事,其实与我们也没有特别大的,在性质上的差别。杨绛会收拾钱锺书的残局,抱阿瑗去婆家做媳妇,为钱锺书烧红烧肉,做出血牛肉给阿瑗吃。在当时这些只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小事罢了,但在阿瑗和锺书的相继离开后,这一切都变得奢侈。不,确切地说,是再也不可能了。就像我们从前,和同桌争论着题目的对错,即使上一秒面红耳赤,下一秒脸上便是晴空万里。可现在,我们也没有那个机会了,我们只有回忆,回忆着回忆,笑着笑着,哭了。

我们总希望我们当下的某个时间会是永恒的,可什么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没有海枯石烂的爱情,没有永不凋谢的鲜花,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如同白驹过隙,时光荏苒。我们眼前的时光都是可贵的,无论是与谁度过,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们所以为的永恒,会是后人的历史。

《我们仨》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学之家的生活,更让我们明白,何人都畏惧别离,伟人也好,平民也罢。我们在此感受,大抵也只能将我们以后会怀念的现在的寻常日子,在以后怀念。

《我们仨》读书心得

整个假期,我把这本书读了两遍,每一次阅读,穿越平淡朴素的字迹,用潺潺柔水写成的文字,字里行间那无言的感动,相失之后的痛楚与难过。团聚,生死离别,感情的大起大落,全部蕴藏在杨绛先生的文字中,文字叙述很简洁,很平静,但是我们心里却掀起一层又一层的波澜和无言的感动。

故事很简单,普通不过的一家三口。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读到第七章,阿瑗两年不见父亲,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晚饭后,她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真是绝句啊,这父女间的对话!

相关推荐

心得体会监狱(通用18篇)

总结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通过阅读以下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写作形式的要点和特点。

雇佣合同解除协议书(通用20篇)

当事人在签署合同协议之前,应该全面了解涉及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条款。如果你对合同协议的格式和内容有疑问,以下范文可能会解答你的问题。甲方:_____________

幼儿心得体会中班和感想(汇总17篇)

心得体会是将我们的思考和感悟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从中得到更深层次的反思和启示。下面是一些关于写心得体会的技巧和要点,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x月26日晚上

股票投资技巧心得体会(模板23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如果你正在写心得体会,可以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会给你带来一些灵感。

预备党员群众意见(模板18篇)

预备党员要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践行党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预备党员总结范文是大家积累经验、交流心得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人只有在党的培训、学习、

撤销劳动仲裁申请书(通用15篇)

劳动仲裁申请书的提交时间应符合法定期限,确保申请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劳动仲裁申请书的写作要点,我们特意整理了一份实用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共同承担债务协议书(专业12篇)

合同协议是商务谈判中最关键的一环,它具备法律效力,是双方约定事项的有力保障。小编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债务转让方(以下称甲方):___

学党史三力心得体会(优秀22篇)

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以下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实践和进步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血液内科护士述职报告(通用20篇)

通过撰写述职报告,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不足,为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做出调整和改进。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述职报告样本,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如何

施工项目管理制度汇编(汇总14篇)

施工是指根据设计图纸和工程规范,在施工现场进行建设或安装工作的过程。对于施工管理者来说,了解一些成功的施工案例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一些值得学习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