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党课心得体会 > 忆党史走党路心得(实用19篇)

忆党史走党路心得(实用19篇)

作者: 琴心月
忆党史走党路心得(实用19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某个问题或经历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见解的呈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党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

党史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一项重要的内部教育活动,旨在通过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全党同志坚定信仰、增强斗争意志,进一步推动党的事业发展。通过参与党史教育,我深刻体会到党的初心和使命对我个人和党员同志来说都是多么重要和珍贵。

二、坚定信仰,跟党走。

在党史教育中,我从党的初心和使命中深刻感受到坚定信仰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通过学习党史,我深刻理解到只有坚定信仰,才能始终不渝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指南,只有抱定信仰,我们才能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勇于担当,为人民造福。

党史教育让我明白,中国共产党历经艰苦奋斗,披荆斩棘,担当起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重任。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在大时代背景下,秉持党的初心和使命,勇于担当,为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负责。只有不怕困难和艰辛,才能为党和人民造福,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四、传承红色基因,传播正能量。

党史教育让我深深领悟到,党的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我们党很宝贵的红色基因。通过学习党史,我感受到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和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他们的奉献精神、革命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精神都是我们充满正能量的力量源泉。在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些红色基因,传播正能量,为党的事业献身,为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五、践行初心使命,永不忘记。

党史教育让我明白,只有坚守初心和使命,我们才能够在新时代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真正力量。通过学习党史,我深深领悟到作为党员,我们要永不忘记初心,牢记使命。我们要时刻严以律己,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人民、为党、为社会尽职尽责。在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我们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参与党史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党的初心和使命对个人和党员同志来说意义非凡。坚定信仰、勇于担当、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这些都是我们在党史教育中学到的重要思想和价值观。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够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党史心得体会

五千年,滚滚历史长河奔涌向前,送走了多少英雄人物;九十年,一副宏大画卷渐渐展开,正见证一个政党的伟大壮举。历史和现实不断的告诉我们,辉煌的过去由人民群众来书写,璀璨的未来也必然由人民群众来开创。

人,正是由于作为先锋和代表站在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才能够从腥风血雨中一路走来,历尽无数艰难坎坷,带领人民群众走过秋收、走上井冈,带领新中国走出浩劫、走向开放,开创了一个个人间奇迹,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纵观党史,中共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而中共的每一步都是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坚实步伐。

1928年,中共革命走入低潮,大批中共党员被杀害。在此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在湘赣边境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效的保存并发展了中共军事实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这个坚实的堡垒,而正是...人深刻的理解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根据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给了当地人民群众以生存的期望,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等于是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这是真正意义的“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我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进取就调动起来了,争取到了当时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就争取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能有取之不尽的兵源,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能够说,土地革命是...发展壮大的基本保证,也是...人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性举措。

1978年,我国仍有2亿多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左”的错误的阴霾还未散去。应对这一情景,邓小平组织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对于农民,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力。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在中国是首当其冲的重大问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让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进取性,农业产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正轨。之后,在受到破坏最严重的科教领域,停顿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广大知识分子欢欣鼓舞,命运得以改变。...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做法贴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能够说,改革开放是...人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巩固执政之基的根本方法,也是...人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伟大举措。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仅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

2014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10万多平方公里地区严重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万多亿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组织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迅速汇成抗震救灾的强大合力,推动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进行,被誉为世界救灾史上的奇迹。恢复重建的三年,党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持灾区重建,以往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如今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与党中央始终依靠人民群众,心系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的根本宗旨密不可分,任何的灾难都吓不倒压不垮我们心手相依的党和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先进性的法宝”。

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九十年的风风雨雨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心系人民。战火中,多少英雄儿女为了解放全中国献出了鲜血和生命,人民把他们铭记于心;新中国成立后,多少创业者为了探寻国家富强之路而呕心沥血甚至忍辱负重,人民对他们感恩;现如今,我们的执政党也是兢兢业业,继承并发展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这份基业,以人为本,把民生事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是的,这是一种扬帆起航的壮志豪情,此刻的中国正是这样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干事创业的时代。从任长霞、郭明义到沈浩、杨善洲等优秀党员,谁不是当代中国的英雄,他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如何心系人民,作出有利人民有利国家的贡献,为党的事业添砖加瓦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做当今时代的英雄,是每一名普通党员应当思考的问题。

我认为,一名普通党员,要想更好的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更大的体现出一名党员应有的价值,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想干事就是要时刻想着为群众谋利益,而不能做“无为型”、“懒惰型”的机关干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要有“一日不为、三日不安”的职责感,把岗位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把事业作为自我追求的最高境界,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聚精会神干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敢干事就是要敢于破难,敢于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年轻党员要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同人民群众一齐研究办法解决问题,锻炼成长;会干事就是要善于谋事,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把情景摸全、摸准、摸透,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增强干事创业的实效;干成事就是要当“实干型”的党员,不当“纸上谈兵型”式的党员,仅有干成事才能真正地为人民群众服好务,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九十年的艰苦奋斗恍惚就在昨日,今日的中国大地上早已洒满阳光。...人,仅有牢记党史,牢记人民,时时刻刻不忘心系人民群众,才能续写老一辈革命家、老一辈创业者的辉煌,才能带领人民群众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史馆讲党史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150字)。

党史馆是一个让人们了解党的历史、传承党的精神的重要场所。最近我有幸参观了党史馆,并参加了一场关于党史的讲座。通过参观和听讲,我深刻体会到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也对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澄清的认识。在此,我将分享我在党史馆讲党史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党的光辉历程(250字)。

参观党史馆让我深深感慨到,党的光辉历程是如此令人震撼和感动。从党的早期领导人如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到党的创建和革命斗争,再到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党的英明领导和艰苦奋斗的身影。党史馆中的展品和史料详实地再现了那段艰辛而伟大的历史。我通过参观,深刻认识到党的历史重要性和党的领导的基础。

第三段:党的初心和使命(300字)。

党史馆中的讲座让我对党的初心和使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了人民,使命是为了全体人民谋幸福。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对党员的要求和党员责任的体现,也是党始终保持清醒、始终保持纯洁的重要标志。通过讲座,我进一步认识到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在为人民利益和幸福奋斗的过程中不断坚守的价值取向。

第四段:党的红色基因传承(250字)。

党史馆的参观还让我明白了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传承。党的红色基因是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员向党的纲领和目标靠拢的重要依据。通过实地参观和讲座,我深刻体会到党的红色基因在新时代中起着指导和激励作用。我们作为党员,要时刻保持对党的红色基因的敬畏和传承,坚定信仰、增强担当、提升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五段: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250字)。

通过参观党史馆和听讲座,我不仅对党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对自己的成长和社会责任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作为一名普通的党员,我深感党的成长与进步离不开每一个党员的努力和奉献。党员的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紧密相连,我们要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观党史馆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初心使命,善行善举、服务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结论(100字)。

参观党史馆讲党史让我受益匪浅。我从中了解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更加明确了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性和传承,同时明确了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密切关系。通过参观党史馆,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投身党和人民的事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党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

党史是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学习和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近期,我参与了党史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党史,深刻感受到了党的伟大历程和党的精神力量。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别是党史教育的重要性、学习党史的体会以及如何将党史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党史教育是我们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通过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历史,展现了党的伟大胜利和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党史教育能够激发共产党员的斗志,使党员进一步增强为民服务的能力和素质,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史教育还有助于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增强对党的制度和政策的认同,提高党的领导核心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水平。

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先烈们为人民利益和共产主义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精神。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新中国的建立,每一段历史都是党员们奋斗的历程,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党的领导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坚定的政治原则和执政能力,这给予了我们坚定目标信念和奋发有为的信心。学习党史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定信仰,才能战胜艰难困苦,走好党的路。

学习党史不仅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重要的是要将党史知识融入到实际行动中。通过党史教育,我更加坚定了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意识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我将党史教育中了解到的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和奋斗精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发挥作用。

第五段:总结。

通过党史教育,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党的伟大历程和精神力量。学习党史教育不仅让我对党的过去进一步了解,更重要的是让我更加扎实地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发展,如何为人民服务,如何发挥我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坚定共产主义信仰,逐步完善个人思想和理论素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是我个人在党史教育活动中得出的最重要体会。我相信,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党员将更加奋发有为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党课党史心得

通过党课学习党史,我们要学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党课党史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五千年,滚滚历史长河奔涌向前,送走了多少英雄人物;九十年,一副宏大画卷渐渐展开,正见证一个政党的伟大壮举。历史和现实不断的告诉我们,辉煌的过去由人民群众来书写,璀璨的未来也必然由人民群众来开创。

共产党人,正是由于作为先锋和代表站在了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中,才能够从腥风血雨中一路走来,历尽无数艰难坎坷,带领人民群众走过秋收、走上井冈,带领新中国走出浩劫、走向开放,开创了一个个人间奇迹,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纵观党史,中共从成立到发展壮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而中共的每一步都是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坚实步伐。

1920xx年,中共革命走入低潮,大批中共党员被杀害。在此严峻形势下,毛泽东在湘赣边境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效的保存并发展了中共军事实力。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离不开当地人民群众这个坚实的堡垒,而正是共产党人深刻的理解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根据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给了当地人民群众以生存的希望,从《井冈山土地法》到《兴国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等于是承认农民的土地私有,这是真正意义的“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得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参军参战、保家保田的积极就调动起来了,争取到了当时占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就争取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就能有取之不尽的兵源,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可以说,土地革命是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基本保证,也是共产党人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历史性举措。

1978年,我国仍有2亿多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薄弱,“左”的错误的阴霾还未散去。面对这一情况,邓小平组织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必须集中主要精力把农业尽快搞上去,《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对于农民,必须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力。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在中国是首当其冲的重大问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让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产量显著提高,经济发展逐步走向正轨。接着,在受到破坏最严重的科教领域,停顿了十年的高考得以恢复,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广大知识分子欢欣鼓舞,命运得以改变。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做法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的序幕由此拉开。可以说,改革开放是共产党人带领中国走向富强、巩固执政之基的根本方法,也是共产党人心系人民、服务人民的伟大举措。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因为经验不足,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走群众路线,才能够得到解决”。

唐太宗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镜者,鉴也。镜子的意义在于让你有所借鉴,以便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党史正是这样一面明镜,其历史凝聚着无数革命党人的智慧和力量,也失去了无数革命党人的生命。每每抚今追昔,我们总能收获很多很多,体会到了今天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通过观看党史的纪录片,我认识到了我们祖国有着灿烂的古代文化、有巨大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有实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也认识到了失败后再爬起来的努力和决心、也认识到了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建立一个强大富强的中华民族。我们的党史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他告诉我们:对于我们共产党人,要牢记党的理想信念,始终不忘党的最终目标,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为将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这就是我们的理想信念。

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党引领着广大的人民群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此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上,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建成了我们第一条世纪之交的经济大动脉——京九铁路,在城乡结合处拉响了充满企盼与追求的汽笛;我们完成了三峡工程这项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我们雪洗了百年耻辱,迎来了香港、澳门的回归;我们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亚运会,世博会,领奖台上飘起的五星红旗,给雄鸡形的版图上镀上了金灿灿的色彩。硕果累累,我们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将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一个又一个杰出人物,为人类社会树起了不朽的丰碑。

回首昨日,祖国成就辉煌,展望明天,我们满怀信心。未来的世界,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才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变化日新月异。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用心思考,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每一个决定都经过深思熟虑、冷静权衡。同时,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学促用。今天,我们学习党的历史就是为了吸取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充分借鉴历史,解决好工作中的新问题、新矛盾。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的一员,作为社会上奋发向上的一员,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时代,奋起追赶时代前进步伐,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提高和发展。

面对时代寄予我们的任务,我时常鞭策自己要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从革命前辈的手里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我们这代人要做好承上启下的历史任务,不断保持和发扬党的胜利成果。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世经重托,我们要跨越世纪的一代,是二十一世纪的真正主人。我们要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祖国、时代、人类命运联系起来,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品德,发扬创新精神,掌握实践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以史为鉴”、“以史为镜”、“以史为戒”,做个新世纪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最近一段时间,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回观这一百多年的历史,一句毛主席的词在脑海中浮现‚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不容易的,走过的路程更是艰辛的,在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华大地千疮百孔,满目苍痍,饿殍满地,内有军阀连连混战,外有帝国主义炮火轰打,但是,为了解民众于倒悬的党的创始人们,伟大的革命先烈们,顶住了重重压力,于1920xx年创立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强,已经走过了90年辉煌的历程。

这9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救国之路,成成败败,经历了许多坎坷,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我们的前辈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要用尽全身的力量把它握紧,直到胜利的光芒洒落到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无不证明了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建国初期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是在改革开放、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和谐发展的中国。

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党的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党的先进性始终是贯穿党的建设的一条红线。在战争年代,我们党用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毛泽东思想推进党的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当时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站在革命斗争的第一线,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直至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形成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期间党员的先进性表现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最前沿,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的斗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率先示范,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xx大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这是党在新时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的生动体现。今天我们的中国人民,在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阔步前进。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按照院党组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执法水平,我学习了党史第二卷,为今后的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理论水平。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时时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执政为民,掌握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响应院党组的部署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结合实际情况寻找工作重点,坚持靠前指挥,减少层次,解决问题,深入调研,综合分析,找准难点,突破瓶颈,持之以恒地抓好落实,踏踏实实立案工作做好。

历史是一本严肃的教科书,我们的党史,正是一部描述中华民族走出劫难、挺起脊梁的鲜活教材。党史记录着新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其中的经验和智慧无不凝结于党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学习党的历史,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学好党的历史,了解过去才能把握今天,把握今天才能创造明天。

党史党史教育心得体会

党史作为党员干部必修的一门课程,是了解和学习党的历史、传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重要途径。参与党史教育,我深深体会到了党的伟大征程和奋斗历程,深刻认识到党的历史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的重要方法。通过党史教育,我的思想触动深了、方向还顶正了,对于如何更好地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党史教育使我深刻认识到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社会主义事业的初心就是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回顾党的历史,从党的成立到中国革命的胜利,再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党的初心始终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党史教育让我明白,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必须时刻铭记党的初心,始终保持党的宗旨意识,牢记党的嘱托,在自己的工作中为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努力。

其次,党史教育让我深深认识到党的道路是正确的。党的道路,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又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规划和选择。党史教育中,我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艰苦探索与坚定信念。无论是艰苦卓绝的长征,还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路线,坚持党的指导地位,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党史教育让我明白,只有始终坚定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党史教育让我更加深刻理解党的建设重要性。党的建设是党兴国强的根本保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党从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视自身建设,创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党纪党规。党史教育让我认识到,只有党的建设好了,党才能更好地履行使命,党的事业才能长久发展。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提高党性修养,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党史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党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党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从成立之初,就注重培养党的优良传统,如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密切联系群众等。党史教育让我明白,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守党性原则,始终保持良好的革命传统,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兢兢业业、积极向前。

最后,党史教育让我深深认识到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伟大使命,必须时刻保持职责意识,为党的事业负责任。党史教育让我明白,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党史教育让我对党的事业充满了自豪和自信,我将不辜负党的培养和重托,为党的事业不断奋斗。

总之,参与党史教育的过程,让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党史教育让我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政治觉悟,激发了我为党的事业作出贡献的强烈冲动。我愿意以党史教育为起点,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勇于担当,始终做一名合格的党员干部。

党史馆讲党史心得体会

党的历史是党员干部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指引。近日,我有幸参观了党史馆,聆听了讲官的生动讲解,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通过这次参观,我对党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领悟到了许多珍贵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党史馆为我们展现了革命先辈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斗争。在那一张张历史照片中,我们看到无数先烈在艰苦环境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懈努力。他们放下个人的得失,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理想信念不断前行。这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其次,党史馆的参观也让我深刻领悟到了党的领导力量的重要性。百年党史中,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和巨大变革。许多伟大领导人都树立起良好的典范,他们的智慧和勇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党性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为实现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

再次,党史馆的参观使我深刻认识到党的历史是一部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党在经历了无数次的风雨洗礼后,始终团结带领人民向前奋斗,不断开拓新的事业。党的历史是一部辉煌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前进的历史。尽管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但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不懈地努力,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伟大前进作出新的贡献。

此外,党史馆还展示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的演进过程。从中国革命的初期,到新中国的建立,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变革发展。这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借鉴,要善于总结经验,坚定信心,不断创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创辉煌。

最后,我深刻认识到党史馆展示出的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无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党的发展壮大依靠着亿万人民的支持,党的事业背后有亿万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要倍加珍惜党的光荣历史,要像先辈们一样,为人民利益,为民族进步,为社会发展不懈奋斗。

通过参观党史馆,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党的历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党史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是我们坚守初心使命的根本,是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的指南。我将倍加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将党史馆参观的心得体会融入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党史学习教育心得党史“哪里”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习党史,要在生活中学,在书本中学,在实践中学;既要学习党史理论,更要学习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优秀精神品质。

对我而言,党史如一缕阳光,洒在了年幼时我的心底;如一面明镜,让年少时的我看清那些峥嵘岁月;如一把利刃,为青年时的我披荆斩棘,让我奔向“诗与远方”。

党史“藏”在奶奶的故事中。奶奶出生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她的童年,经历过苦难,更经受过革命战争的洗礼。在我小时候,奶奶常给我讲她儿时故事。她说:“抗日战争那会儿,鬼子攻占了县城,于是,全村人开始逃难。我们白天逃,晚上就躲在桥洞底下,有天早上,我们被桥上的枪声惊醒,心里害怕极了,后来才知道,是八路军在与鬼子打仗,听到党来了,大家的心里便燃起了希望……”讲到这里,奶奶停了停,又哽咽地说道:“我们每次逃难,都是党在掩护我们,我们逃出来了,却再也没看到那些战士的身影。”除了她亲身经历的故事,奶奶常给我讲邱少云、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她说,我们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年幼无知的我对党史没什么概念,但听着奶奶讲述她的故事,我一直认为党是一个“无比伟大的人”,“她”全心全意为了老百姓,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生命”。

党史“印”在学校的书本里。上学后,我开始深入且系统地学习起党史。我清晰地记得,中学历史课本的第一页,印着一行醒目的大标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文章的配图是“一条小船”,文章开头写道:“中共一大就是在‘这条小船上’召开的,从此,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全国各地。”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一段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一幕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跃然纸上。对于少年时期的我来说,党史如一面镜子,透过它,不仅能让我警醒,让我找到自身与优秀共产党员的差距,更能督促我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因此,学习党史,不仅让我变得愈发勇敢、坚毅、向上,其更作为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入到了我的内心。

听他们讲述这片热土上曾发生的故事。在这里,我度过了难忘的7天。我想,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党史,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感悟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优秀精神品质,才能真正以学促思、以学促干。

党史.心得体会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是我们党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的灵魂源泉。了解党史,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进一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党史是一本宝贵的教科书,具有参与性、沉浸式教育的特点,通过了解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我们可以接受历史的洗礼,汲取智慧和力量。

第二段:党史的学习方法。

学习党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需要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参观革命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历史遗迹,感受先烈们的英勇sacrifice。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书籍等多种形式,了解先烈们的思想、经历和原则。同时,我们还可以与党员同志们开展座谈会、讨论会,交流我们对党史的认识和体会,共同提高对党史的理解。

第三段:党史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党史告诉我们,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共产主义的信仰,才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党史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先martyr的身影,他们为了党和人民不留后悔,这是我们每一个党员的榜样。同时,党史也提醒我们要充分认识斗争的性质和复杂性,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坚决不退缩,要有乐观自信的态度,用先烈们的精神感化和鼓舞自己,勇往直前。

第四段:党史的时代性和现实意义。

党史是与时俱进的,与我们当前的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到党的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逻辑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党史的反思,找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也可以借助党史的指引,思考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党史的角度和方法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非常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五段:个人心得和成长。

通过学习党史,我深刻地认识到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我们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忘初心,永葆共产主义远志,坚定不移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我也意识到了个人的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要学会自我反思和总结,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只有不断完善自我,不断进步,才能够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总结:了解党史,不仅是历史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当代革命事业的思考和规划。通过学习党史,我们可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增强自己的使命意识,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

《党史心得体会》

随着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的到来,对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和党的文化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广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党史心得体会》这本书成为了许多人的必读书目。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该书的看法和理解。

第二段:深入研究党的历史。

我认为,《党史心得体会》这本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这本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从党的创建到建国以后的所有重要历史事件。它不仅介绍了党的成长历程和重要里程碑事件,还揭示了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以及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挑战。这些内容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历史,为我们深入了解和宣传党的历史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段:领会党的理论。

除了历史内容,我认为,该书中还重点介绍了党的理论和思想体系。这些理论和思想涉及了党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从而对我们深入理解党的优秀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读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领会党的理论,及时用理论武装头脑,为我们更好地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和积极投身实际工作提供有益帮助,这对于我们进行工作也带来了极大的支持。

第四段:传承党的文化。

该书中也涉及了许多党的文化和传统,其中包括了党的优良作风和党的军民兼备等。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些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党的先进文化,发挥党的优良作风的优势,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大力发扬我们的社会责任感,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为新的历史使命而努力。

第五段:结束语。

总的来说,《党史心得体会》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理论、领会党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让我们对党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为我们更好地领会党的理论和思想,进行更多更高质量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思想保障。同时,该书还为我们传承和发扬党的文化和优良作风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相信借助《党史心得体会》这本书,我们可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积极地迎接新的一百年,共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心得体会

党史是我们党前辈们的革命经验和代价,也是我们今天不断前进、不断奋斗、不断发展的重要财富。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党的伟大性、党的道路正确性和人民群众力量的巨大性。在这里,我想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深入了解党的历史。

通过学习党史,我了解到党的道路是在不断摸索中开创的。从最初的萌芽到逐步形成和巩固,中间经历了多少困难和风雨,多少的鲜血和牺牲。但正是在这些磨砺中,党才变得越来越坚强和成熟。我们党的前辈们经过长期的斗争,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思想理论,这套理论对于指导我们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三段:发扬民主与涵养党性。

学习党史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维护民主和发扬党性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拥有纯洁的党性和优秀的党风,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看待和处理问题,同时也要坚决贯彻民主原则,促进党内事务的公开、透明和公正。

第四段:体会到人民的力量。

学习党史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在各个时期,人民的支持是我们党的发展要素;人民的切实贡献是我们党胜利的原因。只有真正为人民服务,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推动中国向着更加繁荣和富强的方向前进。

第五段:结语。

总的来说,在党的历史中,党这个组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切实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中国革命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今天和未来,我们需要传承和发扬前辈们的革命精神,保持党的纯洁性,扎实推进党的建设。让我们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得到踏实进步,不辜负我们的性命和责任。

党史

党史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记录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重要事件。通过学习党史,我深刻感受到党的初心和使命,更加坚定了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责任。党史告诉我,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目标,而我们要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为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奋斗终生。在党史中,无数先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我,让我铭记在心,时刻感念先烈的付出,时刻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们才能继续前行,永不止步。”

二、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忠诚本色。

学习党史,最深刻的体会就是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忠诚本色。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想信念高度统一的政党,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支柱。在党史中,我看到了无数共产党员不畏艰难险阻,坚定不移地信仰共产主义,为了这个信念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因为他们忠诚于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在困难的时刻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在党史的书页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一代伟人的浩然正气和坚定信念,他们追求真理、追求解放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

三、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

党史教育让我深刻认识到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红色基因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在党史中,我看到了一代代共产党人不畏强敌,敢于牺牲,始终保持了对人民和事业的忠诚。他们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无畏地为人民服务,立下了赫赫战功和伟大的壮举。作为当代革命接班人,我们要深入学习党史,增强传承红色基因的自觉性,践行初心使命,将红色基因融入到自己的血液和思想中,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铭记历史教训,警钟长鸣。

学习党史,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警钟长鸣。党史中不仅有光辉的胜利,还有惨痛的失败。敌人给我们党以沉重的打击,曾经出现过甚至威胁到党的生存和发展的危机。比如长征、遵义会议等,这些历史事件给我们上了一堂堂沉痛的历史政治课。党史告诉我们,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曲折中坚持发展壮大,把危机转化为挑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要深刻反思这些历史教训,时刻保持警醒,防止历史的悲剧再次上演。

五、勇担时代使命,为党和人民而奋斗。

学习党史,我们要勇担时代使命,为党和人民而奋斗。党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对中国人民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是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我们共产党员的责任所在。在党史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艰辛历程,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坚韧品质。学习党史,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发扬这种品质,勇往直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更加辉煌的伟绩。

通过学习党史,我受益匪浅。党史让我深刻认识到党的初心和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教训,勇担时代使命。我将始终保持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学习党史,坚定信念,永葆忠诚本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

党课党史讲稿:从“走走党史”中再识长征集合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出长江南北苏区,迁往陕甘苏区两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

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的是讲二万五千里。这里讲的是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

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的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也不止一个。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而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

开启新的征程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红军将士翻雪山、过草地,斩关夺隘,抢险飞渡,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流血牺牲和饥饿病痛,唱响了这部雄壮豪迈、惊天动地的伟大史诗。如今,长征胜利已经80周年,它所传递出的长征精神仍然推动着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行。那新时代的我们,到底该如何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呢?如何付诸行动,将长征精神与国家的长征路、民族的长征路及个人的长征路结合起来呢?一、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标定理想信念的“原点”漫漫长征路承载着革命先烈们血与火洗礼后的坚定信念,二万五千里的光荣道路延续着风雨之中不灭的革命火种。长征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征程”,更是一次精神和思想上的“远征”。在这场远征中,革命先烈们能够始终扛起解放全中国的这面大旗,在战火硝烟与严酷自然环境中,步伐坚定地向前挺进。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是单纯的在回顾长征岁月,聆听长征故事,更最重要的是继续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

一是要将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支柱。在红军心目中,革命理想高于天;

在红军行动中,血骨熬汤为理想。雪山严寒挡不住换个天地的追求,草原泥泞缠不住草编的军鞋,泸定铁锁拦不住红色的先锋,红军将士们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一种理想信念。可以说,理想信念是长征之魂,是胜利之源。同理,对于我们每名官兵而言,正确地定理想信念同样至关重要。我们的理想信念不但要建立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兼顾社会的发展需求,让理想信念成为我们进步的不竭动力,驱动自身与社会不断前进。

二是要将艰苦奋斗作为立身之本。遥想红军当年走过的峥嵘岁月,饱受缺衣少食,饥寒交迫的折磨,无时无刻不在的生死考验,给予我们当代人的震撼不仅仅只有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还有他们在面对恶劣生存条件时表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纵使在当今社会,人们已经能够过上富足优越的生活,吃苦耐劳的品行仍不能就此丢弃,它是鼓舞我们克服困难,跻身社会发展大潮的重要保障。而对于部队这个集体而言,艰苦奋斗是其长期以来秉持的优良作风。正如和平年代的军队,依然担负着奔赴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的责任,肩负着扎根艰苦恶劣环境的使命,这无一不依赖于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是要将积极乐观作为力量之源。红军长征在经历众多艰难险阻之后,依然能够昂首阔步向前迈进,不仅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保障,还有革命先烈们乐观积极的心态,这使得他们能够看到未来祖国大地上冉冉升起的那面红旗,从而心存希望地朝着目标继续前行。积极乐观的心态鼓舞着红军将难以翻越的雪山视为平坦大道,将难以跨越的草原视为荒漠之中的绿洲,将难以渡过的江流视为一股湍流,纵使千难万险嫣然已成为长征途中的一道道壮丽的风景。我们就应该怀揣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它将为我们提供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让成功的希望时刻缭绕在心间,激荡在脑海之中。

二、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瞄准新长征路的“方向”长征已经过去了82周年,走好新长征路,首先就得清楚我们所面临的长征路是什么,方向在哪儿,然后再想想怎么走。

一是走好个人的长征路。对于个人而言,无论是战士还是军官,身穿军装我们都有肩负着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人的军旅生涯就是一段属于我们的长征路,组织交给我们的每一项任务就是我们所面对的长征路上的关口和战役。面对生活和训练中的难题和挑战,坚定理想信念,迎难而上,就是走好我们军旅生涯的长征路。

二是走好军队的长征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成为全军上下最热门的话题和紧迫任务。在长征途中,在党和红军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时,遵义会议的召开及时地把党和红军从危机中拉了出来,而遵义会议也成为党第一次独立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这不也是红军的一次大改革吗?习主席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如今,改革强军的责任落在了我们肩上。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要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强烈使命担当,坚决拥护、支持和投身改革强军实践,坚决打赢改革这场不能输的攻坚战,向党和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以坚强的意志筑牢战斗力、完成改革强军的时代目标,实现强军梦。

三是走好国家的长征路。习主席曾专程到宁夏考察,参观红军三军会师纪念馆,并向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敬献了花篮。习主席指出:“长征永远在路上。这次专程来这里,就是缅怀先烈、不忘初心,走新的长征路。今天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长征。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回想当年红军队伍在长征途中尽管历经波折,但队伍却在不断壮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那时候的红军也有着一个“中国梦”,一个建立自由、民主、和平稳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梦。而如今,正如习主席所说,向“两个一百年”目标努力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我们的中国梦,也是我们当下正在走的长征路。

三、聚焦实践、继续前行,吹响强军兴军的“号角”新长征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继续发扬长征精神,将长征精神化为我们继续前行的不竭动力,关键在于将精神具化为行动。习主席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实实在在地践行长征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一是要有勇往直前的“冲劲”。在被女儿问到长征时都干了什么工作时,邓小平只用了三个字回答“跟着走!”。而就是这跟着走的信念支撑着红军将士,无论是遇到恶劣的生存环境,还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那一股跟着党中央勇往直前的“冲劲”是给予红军将士向前走的最直接的动力。而现在面对新的长征路,少数官兵缺乏为集体付出的意识,一心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忘记了自己参军入伍时的誓言,丢掉了为党、国家、为部队做贡献的“冲劲”,遇到难题难事第一时间不是想到怎么往上冲,而是往后缩。要走好我们的长征路也必须要拿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冲劲”,不能因为走在路上而忘了为什么出发,更不知道去哪儿,缺乏信念与信心是难以取得长征的胜利的。

二是要有克服困难的“拼劲”。长征之所以能够让人们铭记,不仅仅是因为其规模声势的浩大,更是因为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克服了一道道看似不可能克服的艰难险阻。从湘江到金沙江、从大渡河到大雪山、从草地到腊子口天险,长征中一道道险关都被红军将士靠着敢拼敢闯的劲一一突破。这不仅需要需要智慧,更需要这种敢于向困难挑战的拼劲。在新的长征路上,难免会有困难与挑战,往往在这个时刻我们就需要像红军战士们一样,逼自己一下,也是推自己一把,让我们离成功更进一步,而这样的拼劲就是我们不断奋勇前进的“推进器”。

在面对过草地的饥荒,红军将士靠着吃皮带草根来抵抗饥饿。然而就是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红军将士依然能面色不改,团结互助,毫不退缩。这靠的不仅仅是一个人能做到的,而是所以怀揣着对长征胜利期盼以及中国解放梦想的红军将士的集体力量。所有红军将士都拿长征当民族和国家的事业去干,众志成城为长征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如今,这样强大的力量仍然是我们迎接新征程新挑战所需要的,需要每一名官兵拿出众志成城的“干劲”,真正以集体利益,民族事业,国家大局为重,甘于奉献,时时刻刻想到为强军梦,中国梦奉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征程中突破一个个难关,去实现属于我们官兵梦、强军梦、中国梦。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经典词句,有关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有关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在走走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走走,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罕见的。

这些年来了解和研究长征的人多了,不时遇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不以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准备的1934年7月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进作为红军长征的历史起点?这是因为那两支部队尽管是数千人的运动,但毕竟还属于小规模,前者主要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后者带有探路性质。它们无疑是长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年10月的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一是队伍达八万六千余人,是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二是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机关随军运动,影响巨大。因此,以1934年10月作为红军长征历史起点的标志是无可非议的。

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的是讲二万五千里。这里讲的是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

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因此,除了继续肯定中央红军的长征里程两万五千里外,还应当广泛宣传整个红军长征的里程为六万五千里,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样比较完整。

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西征”、“远征”。使用“长征”一词,最早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的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1)在瑞金出发时是到湘西洪江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2)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3)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4)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5)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6)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7)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8)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过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混在一起,不加区别。

其实,这是两个问题,应区别开来。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的失败,从主观方面说,无疑要归咎于错误路线。但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在当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前者说白了,是死路,不仅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而且苏区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基本耗尽,再也难以支撑一场需要大量兵员和物资的战争。进行战略转移,从理论上说是活路,只要指导思想正确,保存革命力量就能再图发展。这就是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因此,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一个问题;在这个危急关头作出战略转移即长征的决定,则是另一个问题。对前者要否定,对后者要肯定。不能因为否定前者,就不作分析地认为: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也是错误的。

这些年开展红色旅游,一些地方争着打“长征出发地”牌,对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争论愈趋激烈。我在考察红军长征路后,形成了“长征出发地的多元论”概念,即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的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也不止一个。比如,就中央红军言,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长征出发地,带有标志意义;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还有红军部队从其他地方直接出发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的,如红九军团就是从会昌出发的,因而也是长征出发地。属于这个层面的出发地,还有石城、长汀、兴国、宁化等县。讲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多元性,并不等于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都是长征出发地。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而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上述所列,还只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长征既然是“3+1”的长征,其他红军长征还有各自的出发地,如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罗山等。因此,红军长征出发地不只有唯一的一个,而是多元的。

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应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

第一个方面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中央红军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红四方面军以嘉陵江战役、名山百丈关战役和甘南的“岷(县)、临(潭)、舟(曲)战役”最为激烈。红二方面军的战斗以在云贵高原转战乌蒙山的大迂回作战和在陇南的“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最为著名。红二十五军以在河南方城独树镇和甘肃泾川王母宫塬的血战最为艰险。

第二个方面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这个方面包括两个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系列会议上:一是与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这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由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的直接斗争;二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由以朱德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进行的反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尖锐斗争。

第三个方面是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生死博弈。红一方面军以翻越四川宝兴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以翻越四川丹巴至道孚的党岭山,红二方面军以翻越从云南中甸至四川乡城的系列雪山,牺牲的指战员为最多。过草地是长征途中遭遇的最大的艰难险阻。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水草地狱”,牺牲者更多。这三方面的斗争和博弈,构成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共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共四大。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中共五大。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中共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1935年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开始进行全国性抗战。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0年,百团大战由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

1941年根据地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激烈的争论,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名《双十协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共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48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九大。

1969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共十大。

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号召发扬民主,加强团结,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开得生动活泼,热气腾腾,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充分的准备。

中共十一大。

1974年,中国赶走南越侵略军,收复西沙群岛。

1975年的全面整顿工作由邓小平主持进行。

1977年,党的十一大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揭批四人帮的初步成果,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为动员全党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共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共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共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十八大: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2021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21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同学们: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历时两年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经十四个省,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美味,喝着鲜奶,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8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在“走走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党史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走走党史”,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2021年度从“党史”中再识长征党课讲稿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在“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党史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共青团员,我深知党的历史对于我们每个人都非常重要。通过了解党史,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更好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心得体会,谈一谈我在学习党史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段:初学党史的感言。

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党史。当时我并不理解它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只把它当做一门功课来完成。后来,随着我对历史的逐渐了解和学业上的深入,我开始逐渐明白党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党史是一个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可以让我们回顾历史,也能够对我们未来的道路指明方向。党史教育不仅要提醒我们警惕历史上的错误决策和措施,也要让我们受到启示、提醒我们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第三段:学习党史的体会。

学习党史,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先进性、正确性和集体领导的伟大威力,更加珍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度,更加认识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发现,纵观百年历史,党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愿意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无论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工作发展,还是在治理国家、推进国家走向现代化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现,这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第四段:学习党史的启示。

通过学习党史,我认识到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各种形势和挑战时所做出的不同抉择。有时,一些决策表现出来的是位高权重、权威不可侵犯的意味,有时又主动举起半壁江山、百折不挠的自我革命的旗帜。这让我明白了,对于所面对的事态,不可抱有厌世情绪或妥协就阔,必须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按照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合乎发展规律的方向去不断推进。

第五段:总结。

回顾自己学习党史的体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始终坚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自觉践行初心的使命和盟誓,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奋斗。我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党课党史讲稿:从“走走党史”中再识长征范文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出长江南北苏区,迁往陕甘苏区两年。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在“走走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党史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走走党史”,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罕见的。

这些年来了解和研究长征的人多了,不时遇到这样的提问:为什么不以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作准备的1934年7月红七军团北上和红六军团西进作为红军长征的历史起点?这是因为那两支部队尽管是数千人的运动,但毕竟还属于小规模,前者主要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人,后者带有探路性质。它们无疑是长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一年10月的中央红军主力长征,一是队伍达八万六千余人,是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二是党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机关随军运动,影响巨大。因此,以1934年10月作为红军长征历史起点的标志是无可非议的。

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的是讲二万五千里。这里讲的是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

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因此,除了继续肯定中央红军的长征里程两万五千里外,还应当广泛宣传整个红军长征的里程为六万五千里,要强化这个概念。这样比较完整。

红军长征,最初叫“战略转移”、“西征”、“远征”。使用“长征”一词,最早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的2月下旬,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发布的《告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1)在瑞金出发时是到湘西洪江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发展复兴后再回来;(2)黎平会议决定到黔北的遵义地区建立新根据地;(3)遵义会议决定过长江到川西建立根据地;(4)会理会议决定到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去建立根据地;(5)两河口会议决定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6)毛儿盖会议进一步明确到甘南在洮河流域创建新根据地;(7)俄界会议决定到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建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8)在哈达铺初步决定到陕北去,随后的榜罗镇会议正式决定陕北为长征的最后落脚点。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过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将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同作出战略转移的决策混在一起,不加区别。

其实,这是两个问题,应区别开来。第五次反“围剿”在中央苏区的失败,从主观方面说,无疑要归咎于错误路线。但导致这个结果后怎么办?在当时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死守,与中央苏区共存亡;一是撤出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前者说白了,是死路,不仅国民党军重兵包围,而且苏区内的人、财、物等资源基本耗尽,再也难以支撑一场需要大量兵员和物资的战争。进行战略转移,从理论上说是活路,只要指导思想正确,保存革命力量就能再图发展。这就是俗话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因此,错误路线的领导使红军遭致严重失败,这是一个问题;在这个危急关头作出战略转移即长征的决定,则是另一个问题。对前者要否定,对后者要肯定。不能因为否定前者,就不作分析地认为:在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关头,作出战略转移的决定也是错误的。

这些年开展红色旅游,一些地方争着打“长征出发地”牌,对红军长征出发地的争论愈趋激烈。我在考察红军长征路后,形成了“长征出发地的多元论”概念,即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的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也不止一个。比如,就中央红军言,瑞金是中央首脑机关的长征出发地,带有标志意义;于都是中央首脑机关和红军主力四个军团的集结出发地。还有红军部队从其他地方直接出发作战略转移进行长征的,如红九军团就是从会昌出发的,因而也是长征出发地。属于这个层面的出发地,还有石城、长汀、兴国、宁化等县。讲红军长征出发地的多元性,并不等于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都是长征出发地。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而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上述所列,还只是中央红军的长征出发地。长征既然是“3+1”的长征,其他红军长征还有各自的出发地,如红二、六军团在湖南桑植,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苍溪,红二十五军在河南罗山等。因此,红军长征出发地不只有唯一的一个,而是多元的。

红军长征的内涵很丰富,它不简单地是突围、转战、打仗等,应包括三个方面的严峻斗争:

第一个方面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大搏斗。中央红军以湘江战役、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最为惊心动魄。红四方面军以嘉陵江战役、名山百丈关战役和甘南的“岷(县)、临(潭)、舟(曲)战役”最为激烈。红二方面军的战斗以在云贵高原转战乌蒙山的大迂回作战和在陇南的“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最为著名。红二十五军以在河南方城独树镇和甘肃泾川王母宫塬的血战最为艰险。

第二个方面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搏击中中国共产党内部的指导思想和政治路线有尖锐斗争。这个方面包括两个内容,突出地表现在两个系列会议上:一是与博古、李德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斗争。这以中央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和遵义会议最为关键;二是与张国焘分裂主义的斗争。这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两河口会议开始,直到俄界会议,由以毛泽东为实际核心的党中央同张国焘的直接斗争;二是在红军总部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后在阿坝会议和卓木碉会议上,由以朱德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进行的反对张国焘分裂党中央的尖锐斗争。

第三个方面是同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的生死博弈。红一方面军以翻越四川宝兴夹金山,红四方面军以翻越四川丹巴至道孚的党岭山,红二方面军以翻越从云南中甸至四川乡城的系列雪山,牺牲的指战员为最多。过草地是长征途中遭遇的最大的艰难险阻。三个方面军都经过了“水草地狱”,牺牲者更多。这三方面的斗争和博弈,构成红军长征的基本内涵。

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的长征,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长征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系列)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

关于红军长征的里程,过去比较多的是讲二万五千里。这里讲的是中央红军走的长征路。现在既然明确了整个红军的长征是“3+1”的长征,那么仅仅讲二万五千里就不全面了。据军史资料统计,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1个月,转战8省,行程两万余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历时19个月,转战6省,有的三过雪山草地,行程1万多里。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4省,行程约1万里。将上述四支红军的长征路,历经14个省的里程加在一起,长征的实际总里程为6.5万多里。

红军长征到陕北,这不是预先设定的。进行战略转移,开始并没有打算走很远。长征的路线和目的地是根据军事形势和作战情况而不断变化的。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红军长征目的地,据我初步统计,仅中央红军言,先后有8个设想。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批准了榜罗镇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决定,宣告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随后,中共中央将“红都”设在瓦窑堡,陕北成为中国革命大本营。

各路红军长征都有自己的出发地,属于不同层面的出发地也不止一个。其定位标准,就中央红军而言,大体以1934年10月7日中革军委下达撤离战斗前线到集结地的情况来确定。各部队接到命令时所撤离的那个地方,均可视为长征出发地。

同学们:

一位小女孩天真地问父亲:“红军爷爷长征时为什么不喝健力宝,为什么不吃巧克力呢?”对于他们,长征已成为一个老外婆的传奇故事。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长征精神以越来越深刻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的人们到长征路上去追寻,去思考。

1934年10月16日傍晚,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历时两年整,行程两万五千里,途经十四个省,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

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在枪林弹雨,雪山草地之间打不烂,拖不垮的硬骨头精神,这就是面对敌人的屠刀与诱惑,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大无畏精神!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民族又开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长征。虽然再没有雪山和草地,但我们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这种挑战,是一种更为长期、更为严峻的考验。它表面上看起来并非那么艰难,那么壮烈,但要取得胜利,却是相当不易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于网络游戏,失去自我的时候;当你留连于武打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美味,喝着鲜奶,为超女疯狂的时候……想一想长征吧,想一想80年前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当年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政权的话,而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当代中国的国际地位,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当代的热血青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的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学们,让我们重踏长征路,弘扬长征精神,努力拼搏,去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火红的太阳!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执政党,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共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

1922年,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现阶段的革命纲领即最低纲领是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大为中国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对中国革命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中共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3年,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

1923年,党的三大召开,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共四大。

1925年四大召开,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中共五大。

1927年五大召开,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但对争夺革命领导权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改造武汉国民党、改造武汉国民政府、组织和扩大党对革命武装的领导等问题,均未做出切合实际的回答。大会对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认识。五大实际上并未解决挽救时局的问题。

中共六大: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党的代表大会。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和瞿秋白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指出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这次大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对后来中国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

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

1935年长征过程中,遵义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也开始进行全国性抗战。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40年,百团大战由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指挥。

1941年根据地经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1945年10月10日,国共两党经过激烈的争论,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又名《双十协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七大做出的历史性贡献。大会把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中共八大: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1948年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是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九大。

1969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八大党章作了错误修改,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指导方针都是错误的。

中共十大。

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号召发扬民主,加强团结,集思广益,共同努力,开得生动活泼,热气腾腾,从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为党的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作了充分的准备。

中共十一大。

1974年,中国赶走南越侵略军,收复西沙群岛。

1975年的全面整顿工作由邓小平主持进行。

1977年,党的十一大是在粉碎四人帮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大会总结了揭批四人帮的初步成果,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在为动员全党完成这个历史任务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中共十二大: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1982年十二大召开,邓小平在这次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崭新命题。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共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召开,十三大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有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大会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为党的十四大召开作了充分的理论准备,1992年10月十四大召开,这次大会作出了三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决策:一是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是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大会指出,中国共产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中共十六大:与时俱进的大会。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新世纪乘胜前进,规划制定新世纪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会议,也是与时俱进,为指导思想增添理论新成果的代表大会,在大会通过的党章中,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实现了我们党承前启后,完成整体性新老交替的任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中共十七大:科学发展,共建和谐的大会。

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党的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中共十八大: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2021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十八大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制定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前进方向;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回答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政策立场。

中共十九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21年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经典词句,有关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怎样认识红军长征的基本概念。

有关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怎样认识遵义会议与其前后一些会议的关系。

在走走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怎样认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中的贡献和作用。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怎样认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的两个奠基礼。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走走,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2021年度从“党史”中再识长征党课讲稿在人类历史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历时两年多,行程共计6.5万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奇迹。多年来,长征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关注,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热点和文学创作的丰富素材,关于长征的亲历回忆、口述日记、学术专著、文学作品不断涌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长征无疑成为了一种世界级学问。作为党史研究工作者,我从2003年初开始“走走党史”,断断续续地用了10年时间对红军长征的主要路线和发生的重要事件作了实地考察,在宏观上构建起了一幅比较完整的红军长征的生动图谱。这里,我根据亲历亲知的实际考察,谈谈对长征的认识。

关于红军长征,首先必须明确一个基本概念,即“红军主体的长征”。它是指到达陕北的4支部队的长征,即红一(中央红军)、二(最初称红二、六军团)、四方面军,再加红二十五军的长征。红军主体长征开始的时间,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中央苏区算起;结束以三大主力红军(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11月并入红一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和今属宁夏的将台堡会师为标志。这个“3+1”的红军长征,历时两个寒暑,纵横14个省(四川省分出重庆市,按现在地域说为15个省市),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战斗,渡过了近百条江河,越过了约40座高山险峰,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其历时之久,规模之大,行程之远,沿途自然环境之恶劣,敌我兵力较量之悬殊,在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

红军长征全过程应包括长征序曲、红军主体的长征和长征尾声,即将“3+1”的长征向前和往后延伸。向前延伸:1934年7月红七军团(在方志敏的部队加入后合编为红十军团,他任军政委员会主席,领导该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闽浙皖赣地区,这支先遣队就是为了调动和牵制敌军,为中央红军长征作战略准备。随后,红六军团离开湘赣苏区,前往湘西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为中央主力红军长征探路。这两支先于主力红军的长征,是长征的序曲。往后延伸:就是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的远征。因为红军西渡黄河这一重大决策是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后作出的,其主要任务是进行宁夏战役。组建为西路军的两万多名将士都是参加过红军主体长征的,既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和原属中央红军的第五军,还有红四方面军总部。这样,西路军远征河西就是红军长征的继续,是红军主体长征主脉延伸的一段支脉,即红军长征的尾声。

如果把红军主体的长征看作长征大剧的“主戏”,那么这场包括序曲、主戏、尾声在内的红军长征,就是一部完整的震天撼地、威武雄壮的历史大剧。

在“党史”的实地考察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长征的基本内涵:红军长征既突破了反动派军队的围堵,又克服了党内错误指导思想遭致的困难,还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落脚西北的战略大转移,由此实现了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以遵义会议为标志,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从而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政治上和组织上的根本保证。

在长征途中,我们党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其中最为重要和著名的是遵义会议,它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具有伟大转折的历史地位。但实现这个历史转折有个过程。就遵义会议前而言,最早的通道会议实现了战术“转兵”,在中央高层第一次否定李德主张,为遵义会议改组中央奠定了初始基础。黎平会议改变原来去湘西建立根据地的决策,实现了战略“转兵”,并通过决议指出在适当时候开会讨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问题。这就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了直接准备。猴场会议驳斥了博古、李德,重申黎平会议决议,并限制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限,从而增加了遵义会议改组中央领导的可能性。遵义会议前的这几次会议,为实现伟大转折作了重要准备。

遵义会议实现党的历史伟大转折是势所必至。博古报告强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客观原因,与会者绝大多数不满。张闻天代表他本人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批评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作长篇发言,尖锐指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路线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周恩来讲话承担了领导责任。会议主要根据毛泽东发言的内容,委托张闻天起草决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三人团”;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周恩来成为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遵义会议在长征危急关头,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统治。

遵义会议后的几次会议巩固和发展了遵义会议成果。一是“鸡鸣三省”会议。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并没有撤换博古;对毛泽东也没有作具体分工。这次会议顺利实现了“博洛交接”,由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党的一把手,还决定以毛泽东为周恩来在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二是扎西会议。会议通过张闻天起草的遵义会议决议,决定电告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及红四方面军令其传达贯彻。这就将遵义会议决议昭告到全军。三是苟坝会议。经过毛泽东力争,不打固守打鼓新场之敌,否定了之前通过的决议,避免了红军可能遭致的重大损失。根据毛泽东提议成立的新“三人团”,代表中央政治局全权指挥红军军事行动。毛泽东虽然在军内不是一把手,但“团长”周恩来非常尊重他的意见,实际上他是“总设计师”。

当然,遵义会议是系列会议的标志和旗帜。因为此前的几次会议都没有从根本上拨路线之乱,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解决这个问题;此前的会议都没有解决组织领导问题,只有遵义会议才开始改组中央,此后逐渐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红军长征胜利是以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师为标志的。对于红四方面军进行的长征和作出的贡献,过去的党史书讲得很少。我在2004年7月对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根据地及其随后的长征作了考察之后深深感到:张国焘的错误对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无疑有很大影响,但不能因此就淡化红四方面军长征的贡献。

根据我的考察和研究,我认为红四方面军的贡献和作用至少体现在:其一,对中央红军北进川西发挥了重要策应作用。红四方面军在1932年底开辟的川陕苏区,将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战争由东南引向西北,并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中央红军的长征,在遵义会议前几乎陷入绝境。为尽快改变这个局面,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电告红四方面军派兵南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其二,对中央红军克服物资匮乏、补充兵员起了巨大支援作用。其三,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强大的“宣传队”作用。其四,在所经过地区发挥了“播种机”作用。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包括后来南下到一些地区,仍然宣传党的政策,坚持地方群众工作。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5年11月初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陕甘支队编为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并入红一方面军。这时,国民党对于红军的会合加强了“围剿”部署。为打破“围剿”,从11月20日到26日,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歼敌1个师又1个团,击毙敌109师师长等1000余人,俘敌5300多人。这次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围剿”,为党中央和红军在西北建立大本营,举行了“奠基礼”。

2003年我开始了“党史”,到陕北作现场考察后感到,当时的“奠基礼”实际应当是两个:除直罗镇战役是“军事奠基礼”外,中央纠正陕北的“肃反”错误可视为“政治奠基礼”。因为陕北的“肃反”造成的政治危机,丝毫不亚于国民党军的“围剿”。当时,国民党军正在实施“围剿”,而在中央红军到陕北前的领导机关——中共中央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认为陕北党内有严重的“右倾取消主义”和“右派”活动,不顾前线紧张的军事形势,开展“肃反”运动;并派人到前方和陕甘边逮捕干部,甚至将已任红十五军团副军团长的刘志丹也关押起来。红二十六军的营以上干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区以上干部,还有一些从国统区过来的青年知识分子,共200余人惨遭杀害。刘志丹等60余人被施以重刑,昼夜审讯。这样大规模的捕杀,使陕北根据地面临严重危机。党中央和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吴起镇获悉情况后,立即指示:停止逮捕、停止审查、停止杀人,一切听候中央解决。经过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五人领导小组对案卷材料的审核和广泛调查,认为强加于刘志丹等的罪名不能成立。在党中央的直接干预下,刘志丹、高岗、习仲勋等所有人员全部被释放、平反和恢复工作。中央纠正这一严重的“肃反”错误,为巩固和扩大陕北苏区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因此,可将其视为“政治奠基礼”。

党史党史心得体会

作为一个党员,我曾经参加过多次党史学习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党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通过学习党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奋斗历程、理论信仰和价值观念,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益。在此之中,我对党史学习的心得体会有如下总结:

第一段:党史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是一个庄严而伟大的历史纲领,通过学习党史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初期的艰苦奋斗到如今的辉煌成就,展示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和伟大的历程。党史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我们党员的学习宝库。党史中充满了先辈们的艰辛和牺牲,他们将党的利益置于个人之上,舍小家为大家,坚定信念、保持革命精神,并为中国革命做出卓越的贡献。通过学习党史,我明白了我们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更加珍视党的宝贵历史。

第二段:党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信仰。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是一个思想宝库,里面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思想观点。通过学习党史,我发现中国共产党一直坚守初心,不断发展和改革党的思想理论,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学习党史使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政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核心理论,它不仅解读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而且引领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在党史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和思想观点,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信仰。

第三段:党史塑造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

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是一个价值观念的汇集和传承,通过学习党史,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念是多么的伟大和崇高。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党员干部要始终做到为民服务、为民着想。这种价值观念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党史中,也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学习党史,我明白了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以此为指引,不断提高自己,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党史激发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自觉性。

通过学习党史,我对中国共产党产生了更深的情感和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理论信仰和价值观念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也使我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和追求。学习党史激发了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自觉性,使我更加明白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怎样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好地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五段:党史学习对我个人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学习党史,我不仅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党史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坚定,更加重视党的宝贵历史,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党史学习也提醒我,党员干部应常怀感恩之心,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时刻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目标,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深度思考,并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教益。党史不仅是一部庄严而伟大的历史,更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和党员的学习宝库。通过学习党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的奋斗历程、理论信仰和价值观念,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启示和教益。我将继续学习党史,不断提高自己,为党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学党史心得体会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来临之际,重新学习党史我觉得十分必要,通过学习党的光辉历程,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冲天热情和无私奉献,到今天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丰硕成果,令全世界为之赞叹。

我为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感到无比的光荣。

如今重温党的光辉历史,我更多的是感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振兴所付出的奋斗历程,尤其是面对险境和挫折时的果敢和坚毅,保证了思想路线的正确和方针政策的英明,才有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非凡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通过一次次纠正思想,一次次的修正和改善自己,勇敢的面对挑战,坚决的进行改革开放,才有了今天发展成果。

现在虽然我们的发展又将面临着种种不确定因素,但我们的党完全有能力,把握世界激流。

科学发展的概念指明了今后的前进思路,也完整的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呈现在世人面前等等,这一切就是党史给我的启发。

总之,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坚定不移的执行党的方针路线,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在日常工作中,时时发挥先锋和模范作用,在业务上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党史党史心得体会

党史是党的灵魂,是党的发展的宝贵财富。党史既是一本教科书,又是一项重要的历史遗产。通过研读党史,我深刻感受到了党的理论、实践和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也明白了立党之初的艰辛与伟大。在今天这个世界飞速变化的时代,研读党史,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对于加深我们的党性修养、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研读党史,我感受到了党的理论的重要性。历史告诉我们,在中国的政治斗争中,党的理论是推动党的事业前进的最强大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了中国社会从封建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党的理论的核心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在中国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与此同时,党的理论也不断吸纳国际先进理论,注重结合中国的实际,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通过研读党史,我明白了党的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只有不断深化对党的理论的认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才能保持党的理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其次,党史还使我认识到了党的实践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证明了党的实践是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重要保证。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艰苦创业的实践,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实践,都不是靠空谈和口号能够实现的。只有通过艰苦的实践,才能够真正锻炼出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培养出革命的军队。流血流汗,经受了生离死别的洗礼,才能真正使我们党在各种困难面前不屈服,坚定地站稳脚跟。党的实践也是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过程,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的过程。

再次,通过研读党史,我深刻认识到了党的精神的重要性。党的精神是由党员对于党的事业的热爱、忠诚和奉献精神所形成的。党的精神是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是一种对理想的无限追求和对信仰的坚定执着。党的精神不仅仅是个人的品质,更是党员共同的精神力量,是党的力量的源泉。正因为有了党的精神,才能够在困境中崛起,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根基。通过研读党史,我更加明白了党的精神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说是多么重要,只有在实践中践行党的精神,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最后,通过研读党史,我强烈感受到了立党之初的艰辛与伟大。中国共产党是在革命的火炬中诞生的,她的前身是中国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于1921年。我们的党是在国家遭受列强侵略、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成立的,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和挑战。在那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人要面对的是国共合作及其背后阴谋的复杂形势,要将一颗种子种进中国的土地上,需要耐心和智慧。正是因为有了革命先辈们的英勇奋斗,中国共产党才能在困难与压力中崛起,最终成为党领导中国的中流砥柱。

总而言之,研读党史使我深刻认识到党的理论、实践和精神传承的重要性,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只有通过不断深化对党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站在历史的高度上,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让我们在党史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党史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懈努力和无数共产党人的艰辛奋斗,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回顾党史,深感身为新时代的一名共产党员责任重大。通过研究党史,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能够保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先进性,不断发展壮大,始终站在时代引领的最前列。同时,我也深入领悟到党史对于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的重要意义和启示。因此,我坚信只有牢记党史,牢记初心使命,我们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回首党史,首先我深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历史的发展证明,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服务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的争取农民解放,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与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都彰显了党的为民立命的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以人民的利益为重,真正把党的一切工作都落实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中间。

其次,通过党史的学习,我深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历史告诉我们,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到现在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以贯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在世界上树立了崭新的形象,也为党和人民在这个伟大事业中取得了非凡的成果。回顾党史,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我们的目标不懈奋斗。

再次,党史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逐渐形成,到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系列制度创新,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与时俱进,主动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和全党的高度重视,让我深感党的探索和创新是超时代的力量。对于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而言,将党史的经验和启示运用到实际中,主动作为,加强实践创新,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最后,学习党史也让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重要时期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无私奉献、一身正气、勇攀高峰,以忠诚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无愧于党员的称号。回顾党史,我们每一位共产党员都要以其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秉持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坚守信仰,保持初心,勇往直前,永不止步。

总之,通过学习党史,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光荣。党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初心使命,保持理论自信,不忘历史、勇往直前,我们才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深刻领悟党史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和责任,为党的事业继续前行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

搬家签合同(优质18篇)

合同协议可以规范商业活动,保障各方的权益,减少交易风险。如果您需要参考其他行业的合同协议,可以在下面找到一些实例。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特订立本合同,供双方共同遵

客服试用期的工作总结和计划(通用18篇)

在进行月工作总结时,我们要注意从客观的角度评价自己的工作表现,不要过分自我吹嘘或轻视自己的努力。如果你需要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参考材料,可以查看下面提供的范文,

生活中的营销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积累,通过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启发。自我沟通,父母之

三角形的中位线说课稿湘教版(热门16篇)

教案模板可以作为教师备课的基本工具,帮助教师合理地安排教学进程。大家可以通过对比和参考这些教案模板范文,提高自己的教案设计水平和教学效果。“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属

倡议书只有一个地球(优秀18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各个领域的优秀作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运用了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亲爱的朋友们:。你们

学校实习报告(优秀21篇)

实习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和建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习报告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参考。一,实习目的及意

做生意的心得体会总结(优秀13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事情和感受的一种总结和概括,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接下来,我们将向大家展示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社区参观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6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于所经历和所学的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感悟,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以下是一位优秀学生的心得体会,通过他的经验和总结,我们可以学到很

贫困生被帮扶心得体会(模板12篇)

编写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对学习和工作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和思维模式的培养。这些心得体会范文中的一些观点和思考或许与我们的经历和观念不同,但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自己的问

线路工个人先进事迹材料(模板14篇)

事迹材料可以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一个人,从而引发共鸣和自我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一些优秀事迹材料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