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版(模板20篇)
总结心得体会能够激发我们的思维和创造力,为个人和团队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销售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
销售是一门需要技巧和智慧的行业,而望闻问切是销售中的重要一环。下面我将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分享一下我在销售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望。望即是通过观察来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心理。在销售过程中,观察客户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服装打扮等外在特征,可以帮助我们初步判断客户的喜好和需求。例如,当我注意到客户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或是他们对某件商品很感兴趣的表情,我就会知道这是一个潜在的销售机会。所以,在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细心观察客户的每一个细节,以便更好地进行后续销售工作。
其次,闻。通过嗅觉来感知客户的需求和情绪变化。人的嗅觉是一种非常敏感的感觉器官,可以通过嗅觉来辨别出客户是否有焦虑、紧张等情绪。在销售过程中,我会故意暗示出某种香味,观察客户对香味的反应,以此来判断客户的情绪状态。另外,在销售过程中,我也会留意客户的言语和声音,通过对其语气、音调的分析,来判断客户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和态度。
第三,问。问即是通过提问来了解客户的购买需求和意愿。在销售中,通过问问题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提供合适的产品和服务。合适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找出客户的问题和痛点,以及对特定产品或服务的期望。例如,当客户表示对某个产品感兴趣时,我会问客户关于该产品的具体需求,以及他们对此产品的期望。通过问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的需求和心理,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最后,切。切即是通过触摸来获取客户的好感和信任。在销售中,触摸客户的肩膀或手臂等方式,可以增加与客户的亲密感,从而建立起更好的信任关系。然而,在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适度和场合。适度的触摸可以给客户以友好和亲切的感觉,但过度或在不适宜的场合触摸可能会给客户带来不适甚至厌恶的感觉。所以,切要得当,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关怀,但不要让客户感到不舒服。
综上所述,望闻问切作为销售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心理,提供更合适的产品和服务。通过细心观察和触摸客户,通过嗅觉和提问了解客户的需求,我们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购买意愿,从而实现销售目标。因此,在销售中,我们需要注重望闻问切的技巧,并不断通过实践和总结来提高自己的销售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看中医心得体会
中医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现如今,中医已经不再是神秘的东方医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中医的价值和作用。最近,我也走进了一家中医诊所,开始了我的中医治疗之旅。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在看中医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第二段:选择看中医的缘由。
我曾经因为脸部长了一些顽固的痘痘而苦恼了很久,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都没有什么效果。后来,我听说中医可以通过调理内部环境来改善外在的症状,于是决定去看中医。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并没有太大的期望和信心,但是随着治疗的进行,我的想法也开始慢慢转变了。
在中医诊所看病的流程和西医有些不同,中医强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看病之前,中医会详细地询问你的病情、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以便更好地了解你的整个身体状态。然后会通过看舌头、把脉等方式给你开出适合你的方子。我曾经认为中药苦味难当,但是中医给开的方子还是挺好接受的。
第四段:中医治疗效果。
在看中医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一般都是从根本上入手,调整身体的内部环境,让身体自然地恢复。虽然治疗时间可能要比西医长一些,但是中医疗效显著,而且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负面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痘痘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也感到更加有精力和活力。
第五段:结语。
以前,我对中医了解得很少,对其疗效和价值也并不相信。但是在自己亲身体会之后,我已经不再怀疑中医的药效了。虽然看中医需要的时间和耐心比较多,但是很值得一试。如果你有任何疾病的问题,或者想要更好地调理自己的身体状态,选择看中医也许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中医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
中医望闻问切是中医学的四诊法之一,通过观察、嗅闻、询问和触摸来判断病情。多年来,我在临床实践中学到了很多,对中医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中医望闻问切不仅是一种诊断方法,更是一种与患者的沟通方式。它要求医者用心倾听患者的述说,细致观察患者的表情和动作,通过准确的感知,提炼出关键信息,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望诊是中医四诊法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舌苔、唇色、目色等,可以得到关于患者体质、病情、病因等重要线索。在望诊中,我深深感受到面色的变化能够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苍白的面色可能与气虚有关,而红润的面色则可能与血液循环良好有关。舌象也是重要的观察对象,它能够反映出消化系统、循环系统以及某些内分泌调节的情况。望诊不仅可以从表面看到疾病的症状,更可以揭示出病情的根本原因。
闻诊是通过嗅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人体体味的变化往往伴随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不同的疾病会产生不同的味道,敏锐的中医师可以通过闻味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因、病情和病位。我曾遇到过一位病人,其体味异常刺鼻。通过闻诊,我初步判断出他可能存在重度肺炎。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细菌感染导致的肺炎。通过闻诊,我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为其提供及时的治疗,避免了病情的恶化。
问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症状等信息。问诊中,医生需要善于倾听,理解患者的言语和表达,并注重细节的观察。例如,有的患者可能会有特定的疼痛感,有的患者可能会有特定的痛点。这些细节都可以提供重要的线索,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和诊断患者的病情。问诊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治疗,通过倾听和鼓励,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第五段:切诊的经验与收获。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和观察,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对于我来说,切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最难掌握的技术之一。在临床实践中,我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逐渐提高了切诊的准确度。切诊需要经验与智慧的结合,需要医生细心观察,灵敏把握脉搏的变化。通过切诊,我能够了解患者的阴阳、虚实等情况,帮助我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结束段:
中医望闻问切是中医学的基本功,是中医师必须掌握的技能。通过多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中医望闻问切的重要性和价值。中医的诊疗方法注重个体化与整体化,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为患者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
中医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
中医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四种基本技术,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望指的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舌苔、面色、眼底等来判断病情;闻则是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和咳嗽等来获取病情信息;问是指医生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来了解病情,包括病史、症状等;切是指医生通过触诊来判断病情,包括脉搏、肌肉等。中医望闻问切是一种基于经验和感知的诊断方法,对于中医治疗、预防和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望闻问切是中医师通过观察、聆听、询问和触诊等方式来了解病人的病情、病因和病机,并据此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通过望舌苔、面色等可以看出病人的气血状况、湿热程度、阴阳平衡等,并进一步作出辨证施治;通过闻声音、呼吸等可以判断病人的呼吸道是否有痰鸣、嗽声等,从而确定病理变化;通过问病史、症状等可以了解病因、病程以及个体差异;通过切脉搏可以知道病人的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这些信息的获取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在我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中医望闻问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望舌苔和面色可以直观地反映出病人的身体状况。比如,舌苔厚重、呈黄色可能是湿热的体征;而面色苍白、唇色发青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其次,闻声音和呼吸可以帮助判断病人的呼吸道是否存在问题。例如,嗓音低沉、呼吸困难可能是痰浊阻塞的表现;而高亢的咳嗽声可能是肺热炽盛的症状。此外,通过与病人的对话,我可以更好地了解病因、病程和个体特点,并对病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最后,通过切脉搏,我可以对病人的气血、脏腑功能等进行初步判断,进而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法。
中医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具有许多优势。首先,望、闻、问、切是非侵入性的诊断手段,对患者的身体不会产生伤害。其次,中医望闻问切是基于中医理论和经验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然而,中医望闻问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为这种诊断方式主观性较强,医生的经验和水平对结果有较大影响;同时,望闻问切无法直接观察人体的内部状况,对一些疾病的诊断可能不够全面。
尽管中医望闻问切有其局限性,但它蕴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和经验,对于现代医学仍有重要意义。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进步,可以通过医疗仪器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但中医望闻问切作为一种综合分析病情的方法,仍然可以为做出正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重要参考。此外,中医望闻问切所强调的“辨证论治”理念也值得现代医学借鉴,即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地采用统一的治疗模式。
综上所述,中医望闻问切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对于确定病人的病情、病因和病机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综合状况,并据此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虽然中医望闻问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所蕴含的中医理论和经验仍然对现代医学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发掘和传承中医望闻问切的知识,为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全面、准确和个体化的服务。
中医讲心得体会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历史悠久,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最近我参加了一次中医讲座活动,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医的理解和感悟,希望能够传递中医的价值和智慧。
第二段:中医的核心理念和独特之处。
中医的核心理念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注重阴阳平衡和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西医在治疗疾病时侧重病因和病理学不同,中医着眼于人体整体的健康状况,追求人体的功能平衡和协调。通过调理气血、经络和脏腑等,中医能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种独特的理念和方法,使中医在某些慢性病和调节健康上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段:中医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中医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等。这些方法都是以中医的理论为指导,通过调理身体和改善体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与西医的药物治疗相比,中医的治疗方法更注重病人的个体差异和整体调整,针对的是“整体人”,而不仅仅是疾病本身。在实际应用中,中医的治疗方法在一些慢性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例如失眠、消化不良、腰椎间盘突出等。这些疾病在西医看来可能只能通过药物治疗,但通过中医的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功能和平衡。
第四段:中医的养生智慧和预防疾病。
除了治疗疾病,中医还有丰富的养生智慧,可以帮助人们维持健康和预防疾病。中医重视的是平衡和谐,注重预防胜于治疗。通过饮食调养、适度运动、平衡情绪等方式,中医能够帮助人们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降低患病风险。这些养生智慧有时候看似简单,但对于现代人来说却十分重要。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容易出现亚健康状态,中医的养生智慧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平衡,提升生活质量。
第五段:中医的现代发展和未来展望。
中医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在现代社会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在不断变革和创新,将传统的智慧与现代医学的研究相结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中医的价值和潜力在于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医学体系,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疗法和方法,针对个体差异进行精密治疗。未来的中医发展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传承和创新、科学研究和实践体系的统一等。但我相信,通过科学的研究和积极的探索,中医一定会在现代医学领域发光发热。
总结:
参加中医讲座活动给予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使我对中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中医的核心理念和独特之处,治疗方法和效果以及养生智慧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内容,都让我对中医充满了信心和兴趣。通过学习和应用中医,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调理身体和心灵。我希望中医的智慧和价值能够被更多人认可和接受,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销售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
销售是一门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艺术。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我的销售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望闻问切”的重要性,并从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望——以自然要素感受客户需求。销售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够通过观察客户的言行举止、面部表情、姿态等非言语信号,把握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感受。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客户的眼神、动作、语调等细微变化常常能够告诉我他们的期望和疑虑。因此,我通过在销售过程中保持警觉和细心观察,成功地捕捉到了很多客户的潜在需求,从而有效地满足他们的购买意愿。
其次,闻——通过倾听客户获得信息。一位优秀的销售人员需要善于倾听,用耳朵和心灵去感受客户的心声。在销售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让客户说话,引导他们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诉求。通过倾听,我不仅能够获取有关产品的详细信息,还能够了解客户的消费动机、购买意愿和预期结果。这些信息对我了解客户需求、调整销售策略非常关键,而倾听就是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
再次,问——通过提问激发客户思考和表达。在销售过程中,提问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技巧。通过巧妙的提问,我可以引导客户思考和表达,从而获取更多的信息,并激发他们产生购买兴趣。在提问的过程中,我常常运用开放式、封闭式和反问式等不同类型的问题,根据客户的回答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同时,通过提问我还能够帮助客户明确他们的需求,进而提供更加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善于提问对于销售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和工作方式。
最后,切——通过关注细节来提升销售效果。销售工作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细节。在我的销售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注重细节不仅能够给客户留下良好的印象,还能提升销售效果。在与客户接触的过程中,我会注意自己的形象、仪表和言谈举止。我会主动了解相关产品的特点、优势和用途,并准备好实用的案例进行展示。此外,我还会及时跟进客户的需求,并及时提供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完善的服务。通过这些细节的关注,我收获了很多满意客户和了解产品的机会。
总之,“望闻问切”是销售中非常重要的四项能力和技巧,对于销售人员而言,掌握这四项能力并进行灵活运用,至关重要。望能够通过观察客户的言行举止,准确把握他们的需求;闻能够通过倾听客户的心声,获取更多的信息;问能够通过提问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激发购买意愿;切能够通过关注细节,提升销售效果。这些技巧和能力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销售业绩,还能够架起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的桥梁,建立起长久的合作关系。因此,作为销售人员,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总结,不断提升“望闻问切”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实现自身的销售目标。
新中医心得体会
随着中国传统中医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医学习与研究,新中医也得以迅速发展。在自己的实践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新中医的重要性,它的价值远不仅仅是传统中医的进一步诠释,更是一个融合了现代医学理念的创新医疗模式。以下从三个角度探讨新中医给我带来的收获。
第二段:从治疗方式的角度谈。
新中医最大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融合了传统中医和现代医疗手段,因此在治疗方式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在我的实践中,我发现新中医不仅仅关注患者的病情,更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采用针灸、中药、推拿等传统医疗方式,同时结合现代高科技医疗设备如MRI、CT等,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和传统医学手段相互补充,达到更好、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
第三段:从病人治疗效果的角度谈。
新中医的独特治疗方式让病人感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新中医诊疗过程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特征、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制定相应的综合治疗方案。并且新中医治疗强调预防,患者治疗后会得到针对性的养生建议。此外,新中医强调患者与医师的沟通,患者得到了情感上的关怀和安慰,对于病愈后的生活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第四段:从传承中医文化方面谈。
新中医秉承中医的精髓,让传统中医文化得到了更好地传承。这种治疗方式不仅让现代人了解了传统中医的哲学理念、医学理论,而且让人们能够真正体会“治未病”的思想理念。广泛推广新中医,不仅使更多患者受益,也可为中医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第五段:结尾。
新中医的诞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给我们在传统中医基础上注入新血液的机会。我经过实践后深刻体会到新中医的创新之处和价值,这种治疗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以及对中医文化的推广和传承,将新中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中医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字数:200字)。
中医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四个基本方法,其中的望、闻、问、切指的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观表现,听取患者的主诉和感受,询问患者的病因、症状和病史,以及通过脉搏等方式来判断病情。这个诊断方法源于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特色。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体会到了中医望闻问切的重要性和特点。以下,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分享一些中医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望闻(字数:200字)。
望闻是中医诊断的第一步,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从中可以看出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以及疾病的性质。面色红润、舌苔白腻与体虚气弱有关;苍白、舌苔薄白与气血不足相关;黄色、舌苔黄腻与湿热内蕴相连。闻的部分主要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等来判断病情。比如嗓子发干、声音嘶哑与肺火旺盛有关;声音低沉、咳嗽声低与肺气亏虚有关。望闻的观察要细致入微,需要准确判断并与病症进行匹配。通过望闻的方法,中医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第三段:问切(字数:300字)。
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后续步骤,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因、症状和病史,以及切脉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询问患者则需要运用中医学的特殊语言和理论体系来进行,例如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排泄情况以及身体感受等。这些信息对中医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排除病情,判断病因,确定治疗方案。切脉则是通过感觉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中医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通过切脉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状况、脏腑功能以及病变所在。这个过程需要医生具备熟练的切脉技巧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第四段:综合(字数:250字)。
中医望闻问切的四个步骤是相互关联和相辅相成的,不能孤立地应用。只有将这些方法整合起来,才能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和合理的治疗方案。在实践中,中医医生可以通过望闻问切的全面观察,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质、病程等因素,得出病因、病性以及中医病名;然后,根据病因病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中药等,以达到调整阴阳平衡、恢复健康的目的。总之,中医望闻问切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核心方法,准确无误的诊断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第五段:总结(字数:250字)。
中医望闻问切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了观察患者的身心状态、气血状况以及病因等方面的综合性诊断方法。尽管望闻问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在实践中,中医的经验和病案积累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判断。与西医诊断相比,中医望闻问切更注重病人的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因此对于慢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医的综合方法更加有效。作为一名中医医生,我深刻体会到了望闻问切在实践中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望闻问切对于疾病治疗的独特优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将中医望闻问切的精髓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医疗体验。
练真功真练功要学会望闻问切心得体会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更是明确了人才培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人才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已经形成,无论任何领域的人才,都正迎来最好的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人才评价部署要求,“要向基层倾斜,对在艰苦偏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等,要有一些特殊政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更是坚持把基层工作经历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条件,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基层实践是培养锻炼干部的“练兵场”,年轻干部要多“墩墩苗”……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我们都应心怀鸿鹄之志,以无远弗届的星辰大海为目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与国家和时代同向同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要涵养虚心接受批评的胸怀和气度,胸襟开阔、诚恳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闻过则喜”是一种学海无涯、谦虚谨慎的功夫姿态。被称为“半个完人”的曾国藩,后半生坚持通过日记来反省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子路,当别人批评他时,他不但不生气,还很高兴。揆诸当下,大多数人才特别是年轻人才都是象牙塔中走出的天之骄子,头顶各种“光环”,平常收到最多的是赞扬或吹捧,很少听到让人站不住、头冒汗、想钻地缝的辛辣批评,导致大多数年轻人才都养成了一颗“玻璃心”,要么对别人的忠告和劝诫不以为然,要么觉得丢了面子“大发雷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最重要的是坚持终身改过,年轻干部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要有“检身若不及”的自觉,保持“无时不涵养,无时不省察”的警醒,对于正确的批评意见,年轻干部应该胸襟开阔、从善如流、立知立改,唯有如此,才能事业之树常青,梦想之花常开。
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要主动向别人请教,该调查的调查,该研究的研究,不能不懂装懂、不计后果,想当然,冒险蛮干。怕丢面子、羞于请教只能给自己带来危险。好风凭借力,一木不成林。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期间,发现名家典籍说法不一致,且相互矛盾,便深入实际,向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医生、药工、樵夫等人请教,终于鉴别考证了历代记载的一千多种药物,为它们重新做出了科学结论。想要获取更多“活知识”,解决更多“困与惑”,必须主动放下架子向智者求教,以谦恭的姿态拜能人为师,与广大百姓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才会跟你掏心窝子,给你“开小灶、传真经”,你才能学到更多“能人所不能”的高超武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只会站干岸的旁观者,永远也迎接不了大风大浪。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参加了多少培训课程,拿到了多少奖项和证书,而是要把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去体悟、去反省、去改变。成长没有捷径可走,要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实践是最好的练兵场。过硬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实践中砥砺磨练出来的,不接几个“烫手的山芋”,不当几回“热锅上的蚂蚁”,不担几回“重任尖兵”,是练不出“几把刷子”的。要主动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各种斗争中去摔打锤炼,经受大风大浪考验,经受急事难事锻炼,才能明优劣、补短板、扬强项,增强核心竞争力,练就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真功夫。
销售望闻问切的心得体会
销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技巧。而在销售工作中,望闻问切是提高销售业绩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倾听顾客的需求和意见,了解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的情况,销售人员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销售业绩。在我多年的销售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望闻问切技巧的重要性。
首先,望。望即观察。作为一名销售人员,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观察力,以便从中发现新的销售机会。当面对顾客时,我们可以从顾客的言行举止中观察到他们的兴趣爱好、需求以及购买意愿。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准确地分析顾客的潜在需求和购买力,有针对性地进行销售。
其次,闻。闻即倾听。销售工作离不开与顾客的沟通交流。良好的倾听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和问题,从而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方案。当顾客有意见和建议时,我们要虚心倾听,并对其积极反馈。通过倾听顾客的声音,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动态,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销售的满意度。
再次,问。问即提问。在销售过程中,合理的提问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顾客的需求,把握购买的决策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来调查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了解顾客对竞争对手产品的看法,以及顾客对价格的接受程度等。通过合理的提问,我们可以把握顾客的心理和购买意愿,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最后,切。切即把握。在销售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对手的动向,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只有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需求变化,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并与竞争对手进行有效竞争。同时,我们还要灵活运用望、闻、问所获取的信息,及时调整销售策略,提升销售业绩。
在我多年的销售工作中,望闻问切的技巧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变化和重要性。通过不断观察和倾听,我能够更好地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市场的动态,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提问和切合实际的调整销售策略,我能够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销售业绩。
总而言之,望闻问切是销售工作中的重要技巧,也是提高销售业绩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倾听、提问和灵活调整销售策略,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销售业绩。在今后的销售工作中,我将继续运用望闻问切的技巧,不断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更好地服务顾客,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的目标。
中医心得体会
在临床实践中,尹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颈肩腰腿疾病及疑难杂病。在跟师学习的日子里,我深深地体会到尹老师是一位博学的老师,他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指导学生的工作,使我开拓了思路,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逐步提高了诊疗技术,坚定了对中医药的信心。从尹老师的身上感受到的是,他对古老的中医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医学在现代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中医至今已经几千年了,是古代医学。有人认为,中医是几千年前的产物,与今天的现代化格格不入,学习中医是过时的,甚至是历史的倒退。虽然,中医经典理论是陈旧的,但典籍中不少看来是旧的内容,却能够发掘出新的功效。例如大柴胡汤是1000多年前《伤寒论》中的方子,在现代西医治疗基础上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就很好。又如令现代医学棘手的冠心病,西医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较大,用中医药的益气化痰活血法治疗有好的疗效。尹老师用大剂量黄芪治疗血管病以及用大量温补肾阳药治疗骨质增生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师从尹老师后,我的学习态度不一样了。过去在学校是在“填鸭式”的学习方法下接受教育,死记硬背,不管是否理解,只求能把书本的内容全部背下来,待考试时一字不漏地默写出来,便大功告成,学习是被动的,以分数作为目标,毫无乐趣可言。而今,跟从尹老师临床实践,以医好病人为目标,尹老师善于把自己行医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上升为理论,使我逐渐“开窍”。
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讲究的是辩证论治,目前的跟师模式恰好是印证这个特点的模式,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作为一位名老中医,尹老师具有博大包容的胸怀和高瞻远瞩的视野,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对于现代医学,主张扎根中医,西为中用,中西医结合。正是由于尹老师这种开明包容、与时俱进的积极向上的心态,使他成为医学界经久不衰的长青树,在病人中有良好的口碑。尹老师常常教导我们“立业先立德”,作为他的学生,我不仅学到了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更领悟到了尹老师高尚的医德和强大的人格魅力。
xx医院为进一步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学术主导作用,传承他们的学术经验,培养造就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医院于20xx年10月全面总结了中医药师承教育工作20xx年所取得的成效,系统地指导继承人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术专长,更好的完成学习心得、临床体会和经验整理等相关师承教育工作,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师承教育基本情况。医院共有4名指导老师,其中市级1名,县级2名,乡级1名;继承人10名,本院7名,外院3名。
二、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三、监督考核。
一年来,我院师承工作通过跟师带教、临床实践、定期讲课、典型医案讲评、示范诊疗教学等多种形式的师承活动,特别是在指导老师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技的指导熏陶下,继承人的中医理论及临床诊疗水平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据统计,继承人收集整理讲义21篇;月记102篇;读书笔记26余万字;跟师学习522。5天;独立实践3054天。医院师承教育考核小组对照每位跟师人员协议书任务内容的考核指标认真查阅资料,考核结果10名继承人均按要求完成了本阶段学习内容,通过合格率100%。
以上初步成绩的取得,归纳为四点体会,一是制订行之有效的师承管理目标和规章制度;二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建设了中医馆,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为师承工作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三是搭建了中医学习的良好氛围,为继承人提供高水平的学习研究条件;四是注重师承工作的过程管理,强化质量监控。
当今世界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最主要成分,而科技竞争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中医要在竞争中与时俱进,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同样在于人才。我院在xxx院长数年来,清楚的认识到中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断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思路,不断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在思想上重视,组织上保证,督管上严肃。营造中医氛围,在学习中强化;推动中医进步,在实践中深化。采取多种多样师承模式,坚持传承和发展中医,努力培养一批中医后继人才。
一、开展层次分明的师承培养模式。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容为主的基础部分和以中医经典经文在本专业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诊法心得,遣方用药心得,病案分析为主的临床应用。面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文字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中医传统古籍的涉猎程度及心得。
二、开展师承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1、提高认识、培养人才。
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继有人,年轻的中医力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继承人员的带动作用,起到传承的作用,让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得以发扬光大。最终,中医药的本质将会被传续。
2、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医院领导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院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医后继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分管院长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互相协作,指定专人管理,组织继承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3、管理有力,互相促进。
(1)严格管理过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规定和医院领导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医院办公室,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过程管理,对培养人员和继承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了解培养和继承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督促专项人员认真自觉地完成既定计划;同时,也为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管理效率提供整改依据。
(2)合理使用经费:经费支持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医院建立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使用和审核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分配,经费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培养对象学习的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约束了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从事和继承工作无关的其他开支,同时医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3)认真督促实施: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计划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正是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各职能部门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管措施,我院开展的多样保持中医中姓本质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我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制定各种工相应的制度规定及计划等。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我院开展多样的中医传承实践来保持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见到了成效,但过程管理仍需进一步的规范,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通过不断的总结,来获得宝贵的经验,发现尚存的问题。这样才能促进我院中医传承工作的不断前进,从而为推动中医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心得体会
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疗效显著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中医理论“肝开窍于目”内治配合现代医学技术制成眼护系列治疗眼周疾患汗管瘤、黑眼圈、眼袋、眼角皱纹50例效果显著。
选择病例50例,女性,年龄18—50岁,病程3个月至4年。其中汗管瘤10例,单纯眼角皱纹3例、黑眼圈15例、眼袋10例,汗管瘤合并眼袋3例,黑眼圈合并眼袋7例,眼袋合并眼角皱纹2例。其中8例长期使用含铅、汞或油腻眼霜,2例长期将不易吸收的面霜涂于眼部,4例汗管瘤患者有3例高血脂病史,1例胆囊炎,1例由于工作经常上网熬夜,其它无明显原因。所有患者都伴有不同程度的眼睛干涩易疲劳、睡眠不足、多梦、腰膝酸软或伴有急燥易怒、经前乳房胀痛、月经有块。
在我的美容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标本兼治,中医中药结合针灸内调脏腑、经络、气血以治本,外用眼护系列以治标。
(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13例汗管瘤患者定为肝肾阴虚、痰瘀互结型。
1、口服中药补肝肾阴、化痰软坚散结。配合神针点破较厚处,个别汗管瘤结痂脱落。外用汗管瘤眼霜配合美容院护理。
(二)将其余患者定为肝肾阴虚、肝火上炎型。
1、
2、口服中药补肝肾阴、清肝泻火。配合点穴精油,选取眼周穴位轻揉点按轻起。
穴位:印堂、睛明、太阳、四白、乘泣、瞳子髎。
丝竹空、鱼腰、攒竹。
3、配眼护系列按摩膏按摩,要轻拉,提眼角、提眉等手法。用平刺法、挂针法,针灸眼部皱纹留针30分钟。将眼膜薄薄涂于上、下眼睑盖面巾纸后加敷倒膜20分钟。
1、汗管瘤患者分三个疗程治疗,每疗程15天,第1疗程眼周汗管瘤颗粒有平滑消退,第2疗程汗管瘤基本消除,第3疗程治愈,睡眠差、多汗、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明显改善,嘱其继续口服中药巩固治疗一个月,随访无复发。
2、眼袋患者经3个疗程的`治疗眼袋明显消退,眼袋胀鼓消除70%,面色由青转红润,眼红,眼干等症状消失,伴有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黑眼圈消失,皱纹多数消失仅个别变浅。
3、单纯黑眼圈和眼角皱纹的患者效果显著,黑眼圈的患者只有1名效果不明显其余都治愈,眼角有皱纹的患者皱纹消失。
显效96.7%。
有效100%。
1)采用中药内服疏肝解郁健脾,清肝泻火养阴、去湿软坚化痰;
3)根据的“浅刺肌肤深固里”和刺激腧穴,可以调气血的原理采用针刺和按摩疗法配合精油和按摩膏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老化细胞组织,加速血液循环,对眼袋、黑眼圈皱纹的治疗起辅助作用。
中医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两年中医课程之后,我渐渐意识到中医基础理论是讲述中医如何思考的,中医诊断学是讲述中医如何看病的,中药学和方剂学是讲述中医如何治病的,这四门课程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中医学生对中医的完整认知,也构成一个中医医生看病的的全过程。思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广度的,诊断可以是多方面的,中西结合似乎是现代临床。的趋势,而治疗更可以是多种的。针灸推拿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更为被认可和广泛通行,更有甚者认为扎针就是中国。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我更希望可以实际操作一下,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以丰富我的中医素养。于是,我到我们当地中医院针灸科见习三周。
到针灸科的第一天,这与我在学校所见到的针法有所不同。我在学校所看到的只有下针,过20分钟之后起针。而在这里,我了解到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穴组方,如同我所熟悉的组药成方一般,再一一施针,同时要配合上电疗机以代替医生间断行针来给病人持续有效刺激,再加上烤灯给针扎处强有力的渗透治疗。此外还会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或推拿按摩、或艾灸、或拔罐等来辅助治疗,以使病人尽快缓解病痛,达到康复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电疗机的连接。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波形,如一般情况下是连续波,而对于初期面瘫、腹部因肚凉二扎针者就不需要用电疗机,中后期的面瘫患者则需要给予疏密波;根据施针部位不同给予不同的连接方式,如上肢、脖子、背部、腰部一般同侧连接,不可跨越心脏,而下肢可以在同一条腿上横向连接,是膝关节疼痛处更应如此连接;根据病人对针跳动的耐受程度给予不同大小的电流刺激,如年老体弱者、女性、小儿一般用较小的电流,而体格强壮之人或疼痛部位日久麻木者就要给予较强的刺激,电流大小要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好,不可太大以使扎针处感到疼痛而不可忍受,也不可太小已起不到治疗效果。
此外,还应间隔一段时间询问一下病人感受来调整电流大小。同样,烤灯的摆放也需要根据施针部位、病人耐受程度来灵活调整。看到老师们的治疗过程,我也深切感受到要一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学习对象,不断调整自己的治疗方式手段。
除此之外,我也学会了一些推拿手法,经过练习,在爸妈身上得到较好的效果,使其疼痛减轻,身体轻松。拔火罐、熏艾条等这些我早已熟识的方法也有机会大展身手。大椎放血、梅花针放血,耳穴压豆等只听过没见过的治疗手法也得以见识,可以说在针灸科的见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感知。
暑假见习期间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间,我也有幸参与到三伏天的贴敷工作中。早上不到六点钟,科室还没有开门,已有不少病人来准备贴敷。我们立即展开工作,把一卷卷医用胶布撕成分别适合大人小孩两种大小的正方形,准备待用,根据每一次贴敷位置的不同,依次选穴,扎梅花针,拔罐放血,再放上小药丸,贴上胶布,就可以了。如有鼻炎,还要带上两个药丸,每晚各贴印堂一次,连贴两天。小孩一般不用扎梅花针,身体强壮的、年龄较大的可以拔罐,年龄较小的可以直接放药丸贴胶布。
有些病人对医用胶布过敏,可以用麝香壮骨膏等膏药代替,贴敷24~48小时就可以撕下来,期间尽量少出汗,以防止胶布不粘而掉下来。三伏贴用于治疗鼻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小儿体质弱易感冒,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有些病人三年就好了,好了之后也可以再贴以加以巩固效果,而有的病人甚至贴了一年就病愈,不再复发,不少小朋友贴了之后冬季感冒次数也大大减少,这些都证明三伏贴是有确确实实的疗效的。
在见习期间,通过阅读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书籍,我了解到中国最顶尖的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一直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模式,医学生进入协和后要经过八年学习,十余年住院医师的培养才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医生。而现在,我正处于医这一阶段,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临床学习,向病人学习,已得到知识、能力,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方面的素养,努力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中医生。
中医是有用的,它带给人们以健康,帮助人们减少病痛,并且在在现代社会中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我相信这样的科学不会消失,因为有一代代的学子在学习、教授、研究它,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在选择相信中医,这也激励着我们更好的传承它,发扬它。
中医心得体会
课上老师给我们仔细取穴讲解了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中的足三里、上下巨虚及内庭穴、阳陵泉穴,太冲、昆仑、太溪穴,委中、承山穴,并一一在同学身上针刺,中医针灸班课程心得。每个人因为骨骼、肌肉的形态不同,穴位位置也要按照不同的比例细心辨别。
之后同学们互扎腹针,经过一周练习,手法都有所提高。邢台的马同学上周第一次扎针就十分干净利落,这周看起来已经很成熟了。
大家的发力方式,大多是直刺,单手发力,男同学王林林最初双手发力直刺,显得不太协调,后来受马同学启发,也改为单手发力。但这种方式当自身内力不足时,碰上质地致密的部位会入皮太浅。我就是这样,床上的同学直喊疼。仔细观察了老师的手法,斜入翻掌,手腕一转,借助动势释放内力,果断深入皮肤。这个发力的过程比直刺行程长,力量一定会大些,加上老师内力强,从选穴、持针刺穴、捻转,三部完成只在须臾间。
我是最后一个扎的腹针,很幸运,白老师亲自扎了五针。这周的感觉没有上周那么痛感强烈,但很得气,心得体会《中医针灸班课程心得》。留针大约半小时。和上次不同,这次气开始往下走了,先是左腿有麻麻的感觉,紧接着右腿内侧上部不断有跳窜感,然后到了小腿内侧。一直不通的右腿有感觉了。
白老师给大家示范了温和灸和直接灸。没想到同学们对直接灸还是很热情的,米粒大小的`艾绒,直接放在皮肤上,中脘,足三里,涌泉,每穴三壮。在艾绒点燃之后,当火力和皮肤接触时,同学们的痛苦表情各异。我没敢一试,暂时没有勇气,三年前给自己隔姜灸了几次,留了几处瘢痕,后来没有坚持灸下去。老实说,我不喜欢瘢痕,但艾灸确实很舒服,回去试试无瘢痕直接灸法。
白老师一直在给我们讲授灸法的重要处,和祛除寒邪的力量之大。一些阴寒极重的病人,其身体的寒邪也会对医者有不良的影响。无形无相,会趁虚而入,需要谨慎为宜。同学王林林直接灸了三年,对灸法极有经验心得,他和白老师的对话很有意思。
下课回家,臭屁不断,不一会家里空气混浊。晚上相当疲乏,却难以入眠。腿部内侧的阴经部分不断窜跳。腹针的感觉一直存留。第二天排便量大,浑身发冷。以前看过老师博客,知道这是正邪相交排病反应,并不在乎,只是觉得神衰气乏,想睡觉。艾灸神阙,稍安。周三风和日丽,出门看展,走走停停快五小时,回家之后,后脑头疼不已,时有跳动感。周四仍然头痛,除了脑后,左右两侧也不时窜疼。手边没有针了,在脚上找了些痛点按揉,稍有缓解。晚上头痛逐渐散去。
周五身体依旧很累,左侧嘴角上火,起了一堆小包。下腹痛。
周六,生理期如期而至。下腹较以往轻松,排出较多淤血块。
这周主要和身体斗争了,心神散乱,体会到的针法还未好好实践。只空手练习了进针、捻针,手上没气力,常常把针扎弯。
中医心得体会
说到学习中医,那就不得不谈谈,高考填报志愿了。犹记得那时候家父极力反对我填报中医学院的,而是希望我去闽江或者师范,至少毕业好找工作,再者不必那么的辛苦。因为学医学的,终究是要活到老学到老。
大一的这一年,可以说是我自己性格表现最为突出的一年。自大、率真、桀骜不驯、狂妄、特立独行、无所畏惧的那种感觉,至今回想起来,真的感到自己很可笑,甚至很可悲。在学生会里、班委上、社团里,我几乎是一开始的兴趣,到后来的厌倦,最大原因是因为我自己的性格。这一年,学习没有落下,活动参加的也很多。到了大一下学期的时候,我就开始不自觉的往中医这边靠拢了,至今也不记得那是什么原因。
学校的环境是那么的美,夕阳下的校园,我总喜欢捧着书,去散步,偶尔还会写一些小诗,就这样大学时光一年就过了。
到了大二的时候,就更加坚信自己往中医这条路了。期间家父因椎间盘突出,不能行走、干活,只能卧床,吃遍了西药,结果无效。后经别人引荐,到民间的骨伤科去做推拿,首诊一次,隔三日复诊一次,然后回家休息调养一个月就好了,症状全部消失。然后回想自己高二那年的病毒性感冒,整整一星期没办法上课,校医给我连续打了好几针,都不见效。后来去一个在县城开诊所老乡,给我开了一盒的小柴胡颗粒,回去第二天热就退了。
大二这一年课程很多,但我花了挺多的时间在传统文化的学习。经常是没课时就往图书馆里跑,大多会是在综合类的书库里,扎在老子、孔子、孟子等,还有《周易》。虽然什么都没弄明白,但是能了解它原来有那么的一回事。对于易经的入门学习,使得我对于中医里一些有关易经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
除了在综合书库里头,当然也没忘了要在医学书库里好好充充电。查阅手诊、面诊、足疗等,还有就是关于阴阳五行的重新认识。虽然没能学透,但是总可以理解一些问题。大二这年学习中药和方剂,我当然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背这些东西,当然考试也没难到我,每次考试的时候我都是早早的睡觉,然后考完试听到同学们一直在嚷着“我昨晚熬到了三四点,背的都没考到。”关于中药的学习,对我有很大帮助的是在学校第二国医堂药房里学习抓药。那是在第二学习的后半程时间里。学习药性和功用以后,对于饮片的颜色、质地、气味、形态以及一些特殊的结构的学习,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当老师谈到某某药的时候,出现在我头脑的第一画面是饮片的气味、颜色、形态等。
关于学习方剂,我和传统的学习方法一样就是背方歌。然后就是不断的去看一些方论,比如说《医方集解》、《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等等,还有一段时间特别着迷于抄一些民间偏方。
大二的暑假过得特别有意义,那是提前预习了《伤寒论》,整体上有了一个认识,对后面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帮助。
到了大三,回想那时候,虽然对中医执着,或许说是盲目的热爱更恰当一些,依旧是连门都没进。新的学期,学习中医四大经典课程,就有更多的激情。上学期专心的投入到《伤寒论》的学习中去,不断的看书学习,自然还有就是不断的背诵条文,除此之外就是背一些《药性赋》这类中医入门的基本歌诀。《伤寒论》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只是我还在寻找一种适合我自己的学习方式。
大三的下学期,看了挺多实践的书。唐步祺的《郑钦安医书阐释》、黄煌的《经方的魅力》《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四诊心法要诀》、《王洪图黄帝内经临证指要》、《刘渡舟伤寒论临证指要》等等。只是泛泛而读,谈不上是精读。不过《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学得不好,或者说是自己花的时间太少。
除了学习课内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在国医堂跟廖军博士坐针灸门诊,跟张亮亮博士坐内科门诊,其中的学习心得体会自然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得明白。一年的时间了,见到的病人挺多的,不过病种单一了一些。就像陈建博士开玩笑的说“找我看的不是失眠就是抑郁症,看得都烦了,都不能换换病种啊!但医生是没有选择病人的权力。”
唠叨了这么多,但时至今日,我依旧在中医这路上,不断的爬行着。作为一个学长,先把自己的一些学习历程告诉你们,然后就是一些自己的感悟了。
要有坚定的信念,明白自己为什么学中医?如果是单纯为了钱,那么就不要荒废这五年的时间。
遇到问题,不要退缩,也许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又上了另一个台阶。
学中医,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也许有的人会说“中医需要悟性,我的悟性不好”,那我想告诉你,每个人的悟性都是一样,只是有的人开悟的早,仅此而已。
学习中医需要一种缘分,一定程度上,悟也算是一种缘分。
中医心得体会
研修期间,我们按照由公共管理、教育管理及人文素养三大知识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研修班起点3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今公共管理和理论前沿,又关注了教育管理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研修班只有短短的17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这次研修,我们完成了120学时的课程计划,22门课程基本涵盖了公共管理专业应涉猎的主要领域,从宏观经济学、危机管理、公共管理、公共财政、公共政策、教育管理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新环境及应对策略、领导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等,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聆听了教育部有关官员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人保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中国教育电视台等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悟的是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一是学习了很多科学的管理方法。如中国人民大学侯景新教授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周石教授的高绩效团队建4设、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李克实教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国际关系学院郭惠民教授的突发事件处置与危机管理等专题讲座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管理的一半是科学指的是管理的制度要合理、科学,即既要符合当前的教育方针政策,又要适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管理的一半是艺术指的是学校的管理要讲究技巧。即要善管巧理。它告诉我们,只有把合理的制度和管理的技巧两者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管理效果。可以预见,在培训期间所学到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必将给我今后的工作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中国基础教育办学现状、热点和发展趋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的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宏观背景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王有强教授的公共财政学等,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出发,以不同的研究视角,展现了许多新颖的思维方法,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教育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5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如中国教育电视台闻闸教授的领导者语言表达艺术、清华大学孙静惟教授的媒体新环境与应带策略、清华大学孟波讲师的管理沟通等课程,都结合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为我们讲述了沟通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管理者,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外界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外界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如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的科学发展观与干部素质提升、清华大学李燕教授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漫谈、清华大学朱汉城教授的走进音乐世界音乐赏析等课程,对提高个人的6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这次研修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
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
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研修,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一名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掌握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效益,使学校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心得体会
这一学期的公选课,我很荣幸地选上了美容药物学。
初听这个名字,是我读大一的时候,当时我还没有上公选课,有位师姐对我讲她在上美容药物学,当时我觉得这一定是一门很难的课,应该是关于配护肤品的药物学吧。然后听师姐解释,这是一门很有用处的课,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怎样护肤,哪些护肤产品比较好,很有用的。
由此,我开始了对美容药物学这门课的向往。
从第一节课老师讲的一些基础知识到最后一节课的护肤品品牌介绍,相信爱惜自己的女孩子,都受益颇多吧。
特别是对一些日常护理的误区,在这门课上了解到很多。现在就对自己的收获列举一些。
1.对洗面奶的误区。由于我的皮肤偏黄片油性以我很希望洗面奶中不但能清洁,还能控油、清洁加美白,认为这很省事。所以我用过妮维雅的美白泡沫洗面奶(当然,最后我没有体会到他的美白功能)在这堂课上,我了解到洗面奶只要能做好清洁工作就好了,例如美白等功能,由于在网上停留时间很短,很难有效果,所以,现在不在追求它的美白功能,而是看重它的清洁功能。
2.对防晒霜的误区。前段时间,买了一瓶欧莱雅的多重防护隔离喷露,专涂颈、肩、臂。但是,由于这一瓶对于我来说也不算便宜,所以在用量上也有点省。老师上次讲的防晒知识,才让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够量的防晒霜抵抗紫外线弱,也是会晒黑的。如果我用得省的话,那不是得不偿失,又花了钱有被晒黑。所以,我改变了以前的观念,并且会隔两个小时补涂一次(户外)。
3.对添加酒精、防腐剂护肤品的认识。以前的时候,和其他人一样,觉得添加酒精、防腐剂的护肤品一定不好,会伤害皮肤,以为追求纯天然。可是,在美容药物学的课上,颠覆了我这一观念。那些打着纯天然的产品也许不比添加防腐剂的产品好,这使我不再抗拒防腐剂。同时,也使我不再那么容易受骗,买一些鼓吹纯天然的产品,结果受骗!
例如这样的误区,我还有很多很多。在这堂课上,我的观念很多都改变了。并且对护肤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俗话说,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看着田中老太太的皮肤,心里不禁感叹,保养工作一定要做好啊,否则,老了就补救不了了。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这门课也已经结束了。美容药物学这门课就像一盏领我进门的灯,让我能窥探护肤、化妆等的奥妙,并最终在其中受益匪浅。
中医心得体会
之前的我对自己的医术缺乏信心,已故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曾说:“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处可误人”。我曾问自己:“我能像老师们一样看病吗?”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在我疑惑的时候,20xx年我去xx参加了为期5周的纯中医义诊服务。在师兄们的带领下,加上我们从国内带去的中药饮片,我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以纯中医的方法救人活命,看到了许多病人从中医药学这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获得了健康,也让我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师应有的目标和责任。这个体验鼓励我读研读博,更深一步探索经典的魅力。
我认为,作为一个学生,真正的跟诊是你有一个辨证论治的思索过程。
首先,收集到患者四诊信息后,会在你脑海中出现第一个病机,然后去思考这个病机和你收集到的四诊信息是否相符合。如果不符合,那就可能是另一个病机了,应再次把病机和四诊信息相匹配,重复这种过程几次,就大致可以找到病人的真正病机了。
其次,你再想一下,这个病机可用什么方呢?《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学里有相对应的方药吗?而不是看老师用了什么方药,重点是你要有这种思考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千万不要去看老师的方,因为可能会影响你的思维。因为有可能老师看病太快了,他的辨证论治思维过程太熟了,你追也追不上。
多多训练这种思维过程,比你抄了或背了某中医老师专门治某病的常用方更好。因为中医自古就不分科,最多就分个骨伤与外伤杂病,所谓的外伤就是外感病,所谓的杂病就是内、外、妇、儿等,全都是一以贯之,全都依赖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如果连辨证这一步都没有走好,如何论治?要有针对性地去学习、去提升自己。
首先,学习中医经典,最好是先看原文。至于版本的问题,我觉得对一个连辨证论治都不太明白的人来说,就先别了解,少走一些不应该走的路。
其次,阅读条文的时候,我们要去想象自己就是在看病。条文显示的是一个病人的病情,想象自己就是个医生,一边看着条文,一边去学习如何分析。在阅读的时候,可能一开始看到一两个临床症候表现,就会去想是不是某个病机,是表是里?是寒是热?再多几个临床症候出现,就会去想跟自己方才想的病机相对应吗?有矛盾吗?多次重复这种思考,最后就得出一个病机,就是这个条文想要表达的中心病机。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已经做了一次辨证论治了。所以,张仲景所著的书被后世认为是辨证论治的模范书,就是因为它里面的内涵、它的重点在于学懂中医的辨证思维,辨证求机审因论治。
中医的教育,为的是培养有辨证思维的中医师。在与不少中医学生交流时,我发现大家出现了一种“返祖性”的中医思维。所谓“返祖”现象,就是置辨证论治于不顾,而重视一种类似于西医的症候群治疗的思维方法。什么寒热、表里、虚实等,都只是一堆症候总结,之后美其名曰是什么病机引起的,甚至连病机都不说,辨证论治的过程也弃之不用。
从对《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医的看病方法,也可以说是中医的“看家本领”是在四诊后合参,在一堆临床症候表现中找出其本质的问题、疾病的矛盾处,是对病机的总结。而在四诊时,在脑海中有可能出现几次病机,反复思考那些症候表现,是不是对应这一个病机,也许这一个病机应该有另一个证候表现,然后再去问病人。所以,这其实跟阅读、分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条文是一致的。由此可知,我们不应该只着重于对条文的背诵,忽视了对条文的分析,因为缺乏分析也仿佛脱离了临床,脱离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方法。
中医心得体会
我这里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中医综合。中医综合是由国家统一命题,考生报考学校所在地区组织阅卷,由国家来划定分数线。20xx年开始中医综合满分300分,覆盖六门学科,包括中基、中诊、中药、方剂、中内和针灸,考查知识面广泛,是非分明,考生基本没有临场发挥的余地,全凭考前知识的积累与掌握。试题既考查你对固定知识的掌握,又考查你对问题灵活运用的程度,复习起来难度大,还很费时间和精力,我只是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要注意的几点。
1.购买考试大纲。按照大纲的要求复习。
2.购买对你有帮助的复习资料。这里我向大家推荐由北中医编写的《中医综合复习指导》和《中医综合最后冲刺试题》。虽然时间紧,我们也应该尽可能将课本通篇复习,当然这里的通篇复习是按照复习指导所列的要点对照课本进行复习。
3.不要偏废个别学科。由于六门学科是大一、大二、大三时学习的,很多知识点都被大家忘记了,要知道一分之差就可以决定你的命运,千万要将每一分都认真对待,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4.按比例有重点地复习。由于内科和方剂占分值较大,联系也很紧密,认真复习相当重要。
5.大量做习题以增加实战经验。复习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始做题了,对待每一道题都应认真,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将你做错的题加标记,考前再次复习一遍。当你参加考试时,发现很多题见过甚至做过你会更加自信,答题的效果也会更好。
6.谨防盗版书。购买复习资料时一定要选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盗版书的错误很多,有可能使你将错误的答案带到考场上去。
上面罗罗嗦嗦说了那么多,概括起来其实就是积累与重复。中医综合的内容多,因此,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想考好这门课主要是靠平时的积累,而不能凭侥幸心理,自己主观进行取舍,这也就是“学到底”的意思。我们在复习时还会发现,书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到头来脑子里还是空空如也。这是正常现象,惟一的对策就是重复重复再重复,重复的遍数多了,最后你会发现,其实考的并不是你的水平,而是你的熟练程度。熟能生巧,最后对题目能产生条件反射的效果是最好的。那么,重复就要求有大量的时间,所以以我个人之见,最佳复习时间应至少九个月。
精读教材与广泛联系。
1.确立报考学校,索要招生简章,以明确学校的要求、考查范围和考试所用的教材。如果该校使用的不是全国统编教材,你又在本地的书店购买不到,就要汇款向你报考学校的研究生处购买。
2.带着问题看书。将你认为可能考的知识点做标记,以题的型式一一列出,并认真做答,这样你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出一本试题集,在以后的几轮复习中,着重看这些问题。你也可以做一本笔记,将重点列出最后只需看笔记就可以了。
3.精读教材,不能有漏掉的内容,做到融会贯通前后联系举一反三。
4.多与周围同学交流学习心得,将自己认为的重点说一遍,听别的同学讲自己的重点,这样可以帮你查漏补缺;做别的学校历年来的试题。由于主题重点是一样的,别校去年的考题很有可能是你今年的试题,复习专业课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注意的问题。
1.近年来,由于报考中医学的学生较少,录取比例很大,而我们正好是中医学专业,而且好多导师都是我们授课老师,那么不妨利用一下这个有利条件。
2.大家都知道临床方面的研究生较难考,有些专业相对很热门,你不妨改报基础学科。你又怎能断定搞基础的前途不如搞临床好,要知道,搞基础学科,科研经费也很多嘛。
3.报考学校时眼界要宽,不要死盯着一些著名的医学院。一些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强,学习环境好,就是由于学生的闭目塞听,每年生源都不足。考生应结合自身情况,多查一些招生简章,你报名时的正确选择,将决定你未来的前途。
4.如果在成绩公布之后,你的成绩达到国家要求的分数线,但未达到你所报考学校的要求,或由于排名较后,没被录取,千万不要气馁,你应该及早向其它院校、研究所发函,介绍自己的情况,请求转校,甚至可以转专业。
5.尽管目前中医的就业情况不乐观,中国社会已经进入老龄化,中医在未来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一定要坚定信心。而且研究生找工作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好、更容易,就业后更具竞争力和上升空间。当然考西医是个不错的选择,但付出的努力会更多。
6实习与考研就像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有舍才有得。其实实习目的就只是让你对医疗过程熟悉而已,而且考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不可能在短短一年的临床汲取太多的中医考研知识,况且实习地大部分是西医医院。应该尽早布置好自己的安排。
中医学心得体会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唯一的医学。中医学。
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中医学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阅读!
我是学中医出身的,如果你是想进医院,拿医师资格证,成为一个中医临床医生的话不防自考去实现,但是现在的就业形式对自考来说是不太合适的。如果你是为了兴趣,并不以此作为谋生手段的话,我可以推荐几本书你看:首先是《中医基础理论》这是必看的,这是基础,是你踏入中医殿堂的铺垫。
必须认真的掌握。其次是《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这些是临床基础,也是必看的。中医基础血扎实了,学这些可以比较轻松,尤其是诊断。学中医其实就像走路,一条道,分几条岔路,等你完全掌握之后你会发现任何一条岔路都能帮你达到目的地。
再次就是中医的各个临床应用的了如《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等,值的一提的是《针灸学》很有用的,就算给自己保健也是不错的。最后如果想拓展,学习古代的中医专著则《医古文》要看,前人的精华太多了,如:《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丹溪心法》《景岳全书》《脾胃论》等都可以看的。
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
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
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但都还过的去,这种病不是太厉害(相比伤阴之类的),那伤阴我在生活中见到的就如中暑之类的,因为暑为阳邪,阳邪盛则伤本阴,病人就会出现混身大汗淋漓,这个时候病人就很危险了,因为体内血汗为阴,而随着阴的流失,那阳气失去依附的载体阴液,阳气就会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险的,像一些休克呀之类的。现在西医来的还是快一点,马上输液,补充体液,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西医还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输液呀之类的,西医比中医来的快。
我是自学中医的,我觉得中医好,它是对病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一种分析,在中医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药”四个方面。
理自然就是对病人发病的过程,病人发病的机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种分析,运用阴阳的思路,去看谁轻谁重,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重则治标,轻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一个道理。
法,在这里我觉得除了中医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法能灵活运用之外,还要能够能灵活运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针法等等,要灵活多变,要法无定法,药无定药,那才是医者最高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