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党团范文 > 庖丁解牛统编版教案范文(18篇)

庖丁解牛统编版教案范文(18篇)

作者: 笔舞
庖丁解牛统编版教案范文(18篇)

教学工作计划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计划的事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庖丁解牛教案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课文正确解读。

4、文言现象归类。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一)导入。

(二)明确学习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正确理解课文寓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现象。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正音。

将齐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找出来,共同纠正。

技盖至此乎?见其难为。行为迟肯綮大軱怵然。

学生完成资料提供的拼音题。学生们齐读。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完成资料提供的填空题。

(2)学生读背。

(3)检查:完成高考模拟题---五(1)题。

(四)课文解读。

1.文字疏通结构思路。

生描写了一个场面。师从几个角度正面描写解牛场面?生解牛时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师请同学完整翻译第一节。注意“所字结构”、倚、履、踦、向、中、乃、会。

庖丁解牛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读与解析中,认识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设想]。

1、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因而教学重点放在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在读后所能得到的启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题可以有二:一是庄子主观意图要阐发的“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为今天读者从中总结出的主题思想,即上述的启示。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会,动荡、复杂。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也反映其复杂性;他的养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学则应注重促进学生上进心,而且短短的一节课内,学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对庄子要人们像庖丁那样找空隙下刀,避免来矛盾,逃避现实不让自己受损伤的苟且偷生的人生观,提出批判。并着重于从一则寓言中我们可受到启发,获取教益上从事教学。

2、学难点是文章的三个境界的理解。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学应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提醒学生学习注意。

3、教学方法:朗读与讨论并重。

4、教学用具:多媒体(或录音机)投影等。

5、教学时数:1课时。

6、预习(略)。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

二读。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

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

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

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文档为doc格式。

庖丁解牛教案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丁是他的名。解:分解。

庖丁解牛:一个叫丁的厨师分解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庖丁解牛教案

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庖丁解牛教案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2、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

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一)解题:关于“养生主”的理解。

1、“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那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那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能够不思考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能够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二)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比较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

寓言故事不仅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这天我们。

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

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庖丁解牛教案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难点、重点。

教学过程。

一、指导自读。

自读作业:

1.朗读课文,正音正形。

踦砉騞郤。

窾綮硎謋。

2.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逐句翻译课文。

3.划分本文层次,归纳大意。

二、讨论以下问题。

(一)解题:关于“养生主”的理解。

1、“养生”二字连续,意为保养生命,“主”在那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续,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那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能够不思考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能够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二)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

庖丁解牛教案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类作业a类: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预习《项羽之死》。

寓言故事《庖丁解牛》教案设计

读罢《庖丁解牛》,不禁为丁厨师“官知庄而神欲行”的刀中至境而惊叹,更对她“技经肯綮之未尝”的高超技艺钦佩不已,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牛能达到这种境界也着实不易。

再读课文,发现这篇文章有几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首先,它给我们平常的解题带来了启示。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一头头完整的牛,自己也不容易找到下刀之处,然而,经过了三年的努力,庖丁眼中出现的再也不是一头头完整的牛了。再后来,观看牛时只是用心神领会,按牛的自然结构杀之,最后才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我们解题亦是如此,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出现再眼前的题目,很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经常感到很惶恐,而经过反复的练习,不断的巩固,却也不难发现一些题目的固定思路和一般解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再去一步步的突破,通过已知条件再慢慢推导,就这样经过长时间练习,初看题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题目应该如何去解。因此,再题海中就不难做到游刃有余了。

世间万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性,只要你在实践中做有心人,不断摸索,久而久之,熟能生巧,事情就会做得十分漂亮。

当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教育我们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的自己的学习当中,投入自己的感情于智慧,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学习境界,享受学习快乐。就如当年孔夫子听到韵乐之时,如痴如醉,竟“三个月不知肉味”,那便是一种全身心的投入。

虽然学习事很枯燥的,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把学习看成发现美、攫取美的过程,体验学习过程所包含的成功及快乐情趣,就能使我们的学习丰富内在自我,不再是乏味、痛苦的。

世界上的事情纷繁复杂,处理不当无形中会给人带来烦恼,如何摆脱烦恼,潇洒的处理好一切事情呢?就得象《庖丁解牛》一样,牛是复杂的,但是只要掌握了牛的肌理,就可以一刀下去,刀刀到位,轻松简单的解牛了。世上的事情也是一样的,不管它多么复杂,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充分认识和掌握事情的内在规律,处理起来就游刃有余了。

“依乎天理,批大s,道大u,因其固然。”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技术关键,沿着牛体内的空隙走刀。对于人事来说,这就叫绕开障碍走路,绕开障碍走路,比跨越障碍省力而且顺畅,即使使对方割爱也不会觉的疼痛。绕开障碍走路既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也是解决问题效果最佳的方法。“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l乎?”解决问题不要在硬节上碰,硬碰不但自己费力丧气,更糟糕的是容易击到对方的最痛处,致使对方痛的对你不可饶恕;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在合作的关键的门路上打上难以解开的死结。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公元1l70年,陆游赴任夔州(四川奉节)通判,从家乡越州山阴(浙江绍兴)出发,溯流而上,经运河,历长江,入三峡,历时五个月,一百三十多天,行程五千余里,写下了六万五千余字日记,于沿途山川形势、舆地风光、名胜古迹逐一记录。他将日记编入《渭南文集》第四十三至四十八卷,名为《入蜀记》。《过小孤山大孤山》即选自《入蜀记》,此段日记以其浓烈的爱国情怀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成为大学语文、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名篇。笔者于赏读中感触颇深,信手写下札记三则。

一、烽火矶的战略位置。

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提到的烽火矶,位于江西马当山附近。这是一座不引人注目的小石矶,(《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国名胜词典》、《辞海》均不载其条目)而陆游却花了不少笔墨描绘它,这主要是陆游十分重视它的战略地位。

陆游离乡入蜀,志在雪国耻,复中原。清人钱曾在《读书敏求记》中说陆游《入蜀记》“凡途中山川易险,无不排日记录”。由此可见他在一路跋涉之中饱览长江名胜风景的同时,还用战略眼光对长江沿岸的地形地貌进行了考察。

“长江浩荡,敌之巨防”,由于长江天堑的阻隔,历史上曾出现过魏蜀吴三国鼎立、十六国和东晋的分裂,以及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因此长江沿岸留有不少历代战争的遗迹。在这些历代战争遗迹中,尤其是以峭壁临江的石矶最为突出。它们峭拔峥嵘,兀立于江边,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地势险要,往往是古代的重要渡口或通道,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陆游在《入蜀记》中共记载了十九个知名的石矶,其中有的在历史上就曾发生过重大战役,诸如采石矶、赤壁矶等。陆游对这些历代战争遗迹的考察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宋南渡后,金统治者一直未收敛他们南侵的野心,因而长江又成为南宋的重要防线,一些历史上的战略要地又都驻扎上南宋的军队。烽火矶是以南朝在此设立烽火台而得名,“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到了南宋,这些古代烽火台依然沿用。《续资治通鉴》载:宋高宗绍兴二年,“初命沿江置烽火台以为斥堠”。南宋人周《清波杂志》也记载:“沿江置烽火台,每日平安,即于发更时举火一把;每夜平安,即于次日平明举烟一把;缓急盗贼不拘时候,日则举烟,夜则举火各三把。绍兴初,江东安抚使李光所请。”再根据陆游文章中所介绍的距离烽火矶不远的小孤山驻有“戎兵”的情况来看,这座古代烽火台在当时是不会废圮的,由此可知陆游为什么要对烽火矶细加描绘。

陆游在描绘烽火矶的过程中,先是自舟中远望,所见烽火矶自然是一个依稀的轮廓----“突兀而已”,待到“抛江过其下”,移远就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这还不够,作者又用特写的手法,描绘一块“杰然特起”的巨石,红色的枝藤和绿色的野蔓,萦绕在它身上,犹如宝石镶嵌的屏风,光彩夺目。作者对这块巨石大加渲染,显然是有用意的,他是以这块巨石来象征那抗金御敌的战士,在沿江烽火台上筑起一道“宝装”屏障。这段描写正是文章的融情入景之处。

二、“安济夫人”的传说与“小姑庙”的兴衰。

小孤山祠宇又称启秀寺,相传始建于唐。寺内原供奉关羽像,后因“世俗转孤为‘姑’”,寺内便供起传说中的“小姑”像,[1]南唐时,曾有人指出这是“穿凿浮伪”,建议“去妇人位,立山神庙貌”。[2]但到了北宋时“又复妇人像,而敕额以圣母为称”。[3]陆游入蜀途径这里时,见到的神像已被封为“安济夫人”。

“安济夫人”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神祗?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八载有题为《安济夫人庙》的一段文字,兹录于此:

本朝开宝中,真州有渔者,钓一木刻妇人,背刻“丁氏“二字。既归,神事之,辄有灵验。立庙江上,舟过其下者,必祠而后济。州为保奏,封安济夫人。庙在长芦崇福禅院之西。

安济夫人本姓“丁”,原是传说中掌管长江航道的女神。“小姑”之所以也被称为“安济夫人”,是因为小孤山下水流湍急如沸,有“虽无风,亦浪涌”的说法。每当风雨季节,行船十分危险。行旅舟过其下,都要到庙内进香,求助“小姑”保佑其安全行驶。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就曾记载:“后人语讹,作姑姊之‘姑’,创祠山上,塑像艳丽。而风涛甚恶,行旅惮之,每岁本府命从事躬祭。”[4]北宋诗人陈简夫也留有“山称孤独字,庙o女郎形。过客虽知误,行人但乞灵”的诗句。[5]久而久之,人们便把“小姑”称为“安济夫人”。

到了南宋,小孤山祠宇的香火应当是更加旺盛,这可以从陆游的文章中的知,他交代了绍兴初年,抗金名将张浚“自湖湘还”,对小孤山祠宇“尝加营葺”。这件事一方面表明了爱国将领对祖国名胜古迹的珍惜,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长江沿岸人民(甚至包括南宋军队)在金兵的时时侵扰下,更是把命运寄托在神灵身上。陆游入蜀,还写有《晚泊》、《初寒》等诗,其中就有“丛祠无处不祈风”、“江边丛祠常掩扉”的句子,可见沿江设有不少类似“小姑庙”的祠宇,这种想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但这时陆游所见到的“小姑庙”已“极于荒残”,和“丹翠凌云起”的小孤山风光很不协调。对此,陆游甚感痛惜。祠宇荒残之状反映了大宋江山的破碎之貌。南宋统治者只求偏安一隅,哪顾得上对这些残破的祠宇整饰修理。陆游由此追忆起张浚营葺小孤山庙的往事。追忆的文字虽然寥寥数语,却寄托着他的无限感慨。宋孝宗隆兴初年,陆游曾参加张浚主持的北伐工作,和张浚结为知己。后因战事失利,陆游被投降派加上一个“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免归”故乡山阴。张浚辅佐南宋高宗、孝宗两朝四十载,竭忠尽智,力主抗金,曾被封为魏国公。但连遭奸臣秦桧、汤思退之流的陷害,困于谗忌,屡起屡谪。先后谪永州、连州、福州。隆兴北伐后,竟死于判福州的路上。张浚死时,陆游曾写下一首诗:

河亭挚手共徘徊,万事宁非有数哉。

黄阁相君三黜去,青云学士一麾来。

中原故老知谁在,南岳新丘共此哀。

火冷夜窗听急雪,相思时取近书开。

陆游既钦佩张浚的忠贞为国,也深深的同情他坎坷的遭遇。如今,陆游来到了小孤山,见故人“尝加营葺”的寺宇已“极为荒残”,只留下空载其事的石碑,怎能不触景生晴,感慨万分呢!

陆游入属前,曾写有《通判夔州谢政府启》,文中写道:

三、不异丹青图画。

明人何宇度在《益部谈丛》中曾评价陆游《入蜀记》“不异丹青图画”,阅读《过小孤山大孤山》,确实犹如欣赏一幅清丽隽美的山水画卷。

作者是按照自己的游踪,运用逐景推移的手法,由水及山,连山带水,一景一景地窥探幽姿。他先是从峭壁临江的烽火矶着墨,然后写隔江相望的小孤山和澎浪矶,再写横扼湖口的大孤山。所写的这主要四处景物中,烽火、澎浪二矶同一类型,但在作者笔下,却各显特色:烽火矶因山石险峻,南朝在此设立烽火台而得名,所以作者着意写其石,所谓“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于它石迥异”,写得有形有色;澎浪矶因水流十分迅猛,疾湍如沸而得名,所以作者着意写其水,所谓“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写得是有影有声。大小孤山也是同类型的景物,但在作者笔下,也各呈异彩:因小孤山近旁有“沙洲葭苇”,所以作者着意写其山貌,描绘出小孤山的“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的峭丽之姿;因大孤山四周“渺弥皆大江”,所以作者着意写其水势,表现出大孤山“四面峭插水”,“望之如浮水面”的壮观之态,以及“开帆入天镜”,水流“合处如引绳,不相乱”的奇景。作者通过对同类景物进行不同特色的描绘,创造出一个两山相对,两矶相依,山水相得,刚柔相济的艺术境地,构成了一幅景物层层远去而又浑然一体的'画面。

对于大小孤山一带的美景,作者是通篇从一“望”字生发出来的。他时而自舟中远眺,时而在山下仰视,时而登高俯视,从多种角度捕捉景物的特色。譬如写小孤山,作者先是运用“远观取其势”[8]的形体透视,“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f然孤起,上干云霄”,把小孤山拔江而起的势态表现的淋漓尽致。接着是移步换形的空间透视,对小孤山产生“逾近逾秀”的感受。这是空间距离的变化对景物色彩的晦明所起的作用。作者把形体透视和空间透视结合起来,所见到的景物形体和色彩随着距离的移动产生了无穷的变幻。他也由此时之景迁想到它日之姿,生发出小孤山在“冬夏晴雨”中“姿态万变”的景外之趣,画外之情。然后作者又近观仰望,小孤山呈现出更为清晰的状态,连山上祠宇荒残程度也能分辨得出。他又把视线由小孤山祠宇引向澎浪矶别祠,俯视它在水中的倒影,化实景为虚景。傍晚时分,陆游又冒着微雨登临小孤山,视野更加开阔。“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鳎鸥鹭灭没”,他通过登高远眺,把数十里之外的迷蒙隐约的景物组织到小孤山地域中来,扩大了小孤山景物的空间。随后他又俯视山下“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的奇景,静中有动,平添活力,丰富画面的内容。陆游观赏景物的方法,颇象我国绘画理论中的“散点透视”。所谓“散点透视”,是指画家在描绘自然景物时通过视角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地不断移动,把同一空间不能尽收眼底的景物集中到同一画面。散点透视不同于西方画论中的“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只有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所反映的景物只有一面,而散点透视却打破了焦点透视的局限,能反映景物的多面,或全貌。这在我国传统山水画里表现的最为突出。陆游虽然不是画家,但他欣赏景物的方法却很符合这种“散点透视”,从而他在文章中描绘出大小孤山一带的高远、深远、平远之景,[9]表现了长江山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富有变化的节律,收到了和我国古代山水画同样的艺术效果。

在我国绘画史上,确有人以大小孤山作为绘画的题材。唐代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的《长江绝岛图》就描绘出大小孤山“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的景色。此画流传到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看了似闻“棹歌中流声抑扬”,随即写了一首题画诗。陆游在《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引用的“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诗句,就出自苏轼的题画诗。有趣的是,陆游也曾看到一幅《小孤山图》,并也题了一首诗,诗曰:

江平风不生,镜面渺千里。

轲峨万斛舟,远望一点耳。

大孤江中央,四面峭插水。

小孤特奇丽,丹翠凌云起。

重楼邃殿神之家,帐中美人灿如花。

游人徒倚阑干处,俊鹘横江东北去。

我们不妨将陆游的诗文相对照,两者写景状物相同,有相互渗透的微妙处,却章法各异。诗是依据《小孤山图》顺流而下来描绘景物,文章却是按照自己的游踪,逆江而上去描绘景物。两相比较各尽其妙。《小孤山图》已失传,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幅式已不得而知。从陆游的题画诗看,它象是一幅立轴,而陆游的文章《读小孤山大孤山》却犹如一幅徐徐舒展开来的长卷。

注:

[2][3]吴曾《能改斋漫录》卷5。

[4]孙光宪《杨镳偶大姑神》,见《北梦琐言》卷12。

[5]转引自《春明退朝录》(下)。

[7]陆游《渭南文集》卷8。

[8]唐岱《绘事发微》:“看山者,以近看取其质,以远看取其势,山之体势不一。”

[9]郭熙《林泉高致集》:“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望远山,谓之平远。”

[10]诗题为《观〈小孤山图〉》,载《剑南诗稿》卷5。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作者:陆游原文: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

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上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译文:

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蒙络在它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迟所历妙”。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

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1、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学习游记写景的方法。

3、区分散文与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解释题意:

1、写作背景:

陆游主张抗金,恢复中原,被罢官。至1169年,起用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由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出发赴任。一路沿长江逆流而上,历尽两岸奇山异景。途中作者以日记纪行,集成日记体游记《入蜀记》,以记其胜。《过小孤山大孤山》是作者路过小孤山和大孤山时所写的两则日记。

2、小孤山:

位于安徽省宿松县境内长江中,与对岸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隔江相望,每年汛期时四面环水,孤峰如柱,兀立大江,有“长江绝岛”、“长江天柱”之称。小孤山以其小、险、独、奇而著称。小孤山山势峭拔,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号为“楚塞吴关”、“海门第一关”,至今尚有古炮台、烽火台等遗迹。迎山而上则胜迹迭出,启秀寺、一天门、龙耳洞、龙角石、关圣殿、弥陀阁、藏经楼、先月楼、圣母殿、半边塔、界潮祠、竹林、御诗碑、梳妆亭等十余处景点,且每一景点都有每一景点之雅观和民间传说,并镌有历代名人的匾额和雅士墨客之碑文。

小孤山主要建筑是始建于唐代的启秀寺,座落在半山腰,青瓦红墙,寺内祀奉着小姑娘娘像,民称“小姑庙”。小姑,乃民间传说中一位纯情美丽的少女。她与彭郎相爱,但终难成眷属,于是投江殉情,死后化作秀资超然的“小孤山”,又名“小姑山”。彭郎因悲于小姑之死,遂化成石矶,立于江边,即“彭浪矶”,亦名“彭郎矶”。小姑庙历来香客众多,香火鼎盛。

(山上古刹启秀寺供奉有妈祖圣像,是中国长江中唯一一座妈祖庙。据《安庆府志》记载,庙始建于宋朝,明改建命为“天妃庙”。庙供奉“安济夫人”。安济夫人又称天妃,福建莆田县人,宋代都巡检林院的女儿。幼而事佛,死后立庙祭祀。)。

3、大孤山:

在鄱阳湖上,其状如鞋,俗称鞋山。民间传说此名为玉女大姑在云中落下的绣鞋变化而成,因而又名大姑山。

二、字词疏通。

1、第一段:

(1)朗读。

(2)学生疑难字词质疑。

(3)译文:八月一日,(船)经过烽火矶。南朝以来,从武昌(今鄂城)到京口,都设置了很多(报警的)烽火台,这座山应该是其中之一。从船上看山,只是见到高耸的山峰罢了。等到抛锚停船后,(我)走过山下,(看到)岩石镶嵌在洞穴里,奇形怪状,色彩光亮润泽,也和别的石头不大一样。又有一块巨石,与烽火矶不相连。高峻雄伟地拔地而起,高约一百多尺,有红藤绿蔓覆盖缠绕在它的上面,象宝石镶嵌的屏风。这一天,风平浪静,船走得很慢,又因为深秋,江水较浅,所以能看到这里的一切美景,(正象)杜甫所说的“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2、第二段。

(1)朗读。

(2)学生疑难字词质疑。

(3)译文:经过澎浪矶、小孤山,这两座山东西相望。小孤山属于舒州宿松县,山上有兵戍守着。所有江中的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山之类,都是名闻天下的,但从峭拔秀丽上看,都不能和小孤山相比。从几十里外看去,小孤山碧绿的山峰高高耸立着,直插云霄,已经不是别的山可以相比的了。越近(看)越秀丽,冬天,夏天,晴天,雨天,姿态变化万千,确实是自然界风景最优美的地方。只是(山上的)庙宇太荒凉残破了,如果再增加些楼台亭榭,与山光水色互相辉映,自然会比金山更漂亮了。庙在西边山脚下,匾额上写着“惠济”二字,(里面供奉的)神叫“安济夫人”。绍兴初年,魏国公张浚从湖南回来,曾经修缮过,有座碑记载了这件事。又有另一座庙在澎浪矶,在江州彭泽县境内,三面临着长江,山的倒影映在水中,也是一处名山胜景。船过澎浪矶,即使无风,浪也很大,澎浪矶大概因此而得名吧。古人有诗:“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传说的人因此说小孤山的庙里有彭郎像,澎浪矶庙里有小姑像,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天晚上,(我的船)就停在沙夹,距小孤山大约一里远。天下着雨,(我)又乘小艇到小孤山的庙中浏览。向南远望,彭泽、都昌一带山峦,烟雨迷茫,沙鸥和白鹭都隐没了。登山临水浏览名胜可算登峰造极了,徘徊了很长时间才回去。刚到庙门口站着,有一只健美的老鹰正在追逐水鸟,掠过江面东南方向飞去,非常壮观。守庙的人说,山上栖息着很多老鹰。

3、第三段。

(1)朗读。

(2)学生疑难字词质疑。

(3)译文:第二天早晨,(船)行不到二十里,忽然风起云涌,(于是)急忙系上揽绳。不一会儿,天又转晴,(船又)继续前行。泛舟到彭蠡口,四面望去,没有边际,这时我才领会李白“开帆入天镜”这句诗的妙处。这时才看到庐山和大孤山。大孤山的样子象西梁山,虽然比不上小孤山那样秀丽,但是小孤山的旁边,很有几块沙洲和初生的芦苇;大孤山的四周却是茫茫无际的江水,远望它象浮在水面上一样,也是一种奇观呀!长江从湖口分出一支成为南江,是江西路一带水域。(这一段)长江的水很浑浊,每逢要汲用江水时,都需用杏仁来澄清,过一个晚上才能喝。南江的水却很清,两江的水合流处象用绳尺划分过一样,不相混淆。晚上到达江州,州府设在德化县,就是唐代的浔阳县。柴桑、栗里,都属于江州地面;南唐时由奉化军管辖,现在是定江军。岸上的土是红色的,象墙一样起直立着,东坡先生所说的“舟人指点岸如w”,说的就是这个。(船)停泊在湓浦口,水也是很清的,不和江水相混。从七月二十六日到今天,前后才六天,其中有一天因为风阻(船)不能行,实际用了四天半的时间,逆水而上,航行了七百里。

四、鉴赏品析:

鉴赏要点:

1、本文作为一篇游记,其艺术形象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2、本文的景物描写有哪些特点?

【明确】。

1、具有独特风貌的、蕴含着丰富的情趣和韵味的山川景物形象。

2、(1)各处景物千姿百态,但又均有山水辉映的描写,构成整体背景,使景物于多样中见统一;(2)注意各景点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如写江流与船行,即在分散景点中贯以线索;写澎浪矶与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写大孤山时又与小孤山作比,更见出其间联系,从而构成完整的长江山水图。

3、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使一景一物似乎都带有了诗的灵气,文的雅致,神话的氛围,历史的积淀,诗文传说与胜景相互映发,更为引人入胜。

五、比较阅读。

苏轼《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释义】山色苍翠,烟水迷茫,大小二孤,矗立江水中央。崖高险绝,猿鸟不度,乔木破空。有客舟从何处而来?桨声流水间船歌抑扬。沙岸平整,轻风徐来,望客不见,唯浪涌船高,孤山低首,此起彼伏。两山如发髻高耸,正对江水之镜,二美梳弄新妆。舟中商贾,切莫轻狂,小姑前年,已嫁彭郎。

【对比】[清]吴乔:“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诗歌展现的形象和具体事物间的距离比较大,多有跳跃和省略,能让我们想象飞得更高。散文交待具体,描写细致真实,给人具体逼真的感受,能让人身临其境。

熊武辉。

庖丁解牛教案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

问题探究法。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过小孤山大孤山》《庖丁解牛》教案

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自舟中望山,突兀而已。及抛江过其下,嵌岩窦穴,怪奇万状,色泽莹润,亦与它石迥异。又有一石,不附山,杰然特起,高百余尺,丹藤翠蔓,罗络其上,如宝装屏风。是日风静,舟行颇迟,又秋深潦缩,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

过澎浪矶、小孤山,二山东西相望。。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凡江中独山,如金山、焦山、落星之类,皆名天下,然峭拔秀丽皆不可与小孤比。自数十里外望之,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信造化之尤物也。但祠宇极于荒残,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庙在山之西麓,额曰“惠济”,神曰“安济夫人”。绍兴初,张魏公自湖湘还,尝加营葺,有碑载其事。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倒影水中,亦占一山之胜。舟过矶,虽无风,亦浪涌,盖以此得名也。昔人诗有“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之句,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南望彭泽、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徙倚久之而归。方立庙门,有俊鹘抟水禽,掠江东南去,甚可壮也。庙祝云,山有栖鹘甚多。

二日早,行未二十里,忽风云腾涌,急系缆。俄复开霁,遂行。泛彭蠡口,四望无际,乃知太白“开帆入天镜”之句为妙。始见庐山及大孤。大孤状类西梁,虽不可拟小姑之秀丽,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盖江西路也。江水浑浊,每汲用,皆以杏仁澄之,过夕乃可饮。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晚抵江州。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柴桑、栗里,皆其地也;南唐为奉化军节度,今为定江军。岸土赤而壁立,东坡先生所谓“舟人指点岸如赪”者也。泊湓浦,水亦甚清,不与江水乱。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其间一日阻风不行,实以四日半溯流行七百里云。

《庖丁解牛》备课教案精选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课文正确解读。

4、文言现象归类。

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寓言寓意。

(一)导入。

(二)明确学习要求(小黑板展示)。

1、熟悉课文。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庄子及《庄子》。

3、正确理解课文寓意。

4、师生共同归纳文言现象。

(三)学生齐读课文。

1、正音。

将齐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找出来,共同纠正。

技盖至此乎?见其难为。行为迟肯綮大軱怵然。

学生完成资料提供的拼音题。学生们齐读。

2、文学、文化常识积累。

(1)完成资料提供的填空题。

(2)学生读背。

(3)检查:完成高考模拟题---五(1)题。

(四)课文解读。

1、文字疏通结构思路。

生描写了一个场面。师从几个角度正面描写解牛场面?生解牛时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师请同学完整翻译第一节。注意“所字结构”、倚、履、踦、向、中、乃、会。

庖丁解牛教案【】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比较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好处和用法。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务必透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述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述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课时。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

寓言故事不仅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这天我们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庖丁解牛教案

当涂二中。

陈颖慧。

【教学目标】。

体悟本文蕴含的庄子的养生道理。【教学方法】读议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ppt:《庄子·知北游》一段。

庄子认为万物生于道,又复归于道,道无形无声又无处不在。在《庄子》内、外、杂篇中庄子反复阐述了道之“不可言说”的特性,同时又对这超越时空的永恒和无限、这绝对自由的存在本体“再三言说”。

二、文本推进。

(一)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1.场面描写。

明确: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熟练流畅;牛皮骨分离时发出和谐、富有韵律的音响。庄子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竟让庖丁解牛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2、神态描写。

明确: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警惕,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四下张望,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3、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1)ppt:良庖。

岁更刀。

族庖。

臣之刀。

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明确:良庖用刀割肉,族庖用刀砍骨头,庖丁能在牛骨节间发现空隙,让薄而锋利的刀刃在宽绰的空隙中游走,因此十九年屠牛数千而锋刃如初。

(2)ppt: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

方今之时。

吾见其难为。

明确:此三“见”出现于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上。一“见”是庖丁初操牛刀时,他见到的是牛的表面,是一整只牛,也是常人之“见”;二“见”是在庖丁经过三年的解牛实践后,他洞悉了牛的全身结构,能透过表面现象,将注意力集中在牛的内部构造上,已属行家之“见”;三“见”凝结着庖丁十多年来丰富的解牛经验,他能眼到神至,“每至于族”就能迅速作出判断,此时的“见”已是技艺高超、反应敏捷的通人之“见”了。

(二)寓言。

重言。

卮言。

明确:“庖丁”虽然只是一个厨子,但庄子笔下的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厨子,他是一个可以在“文惠君”面前“解牛”的人。并且他的一番慷慨言说赢得了显贵君主的肯定,这足以让人忘却庖丁的身份而顺着文惠君的意思去揣摩“养生之道”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同时也延续了庄子寓言的一贯风格,本应是一个充满血腥的屠牛故事,庄子却将它演绎得充满艺术美感,看似不着边际、像醉话,读者却也十分认同。

三、养生之道。

处世之道。

技经肯綮之未尝。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四、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一)闻一多先生说:“读《庄子》,本分不出那是思想的美,那是文字的美。那思想与文字,外型与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只那一点,便足注定庄子在文学中的地位。”

(二)课后搜集其他寓言故事,以《我读〈庄子〉》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庄子。

言:

创造形象。

寓言、重言、卮言。

不可言:

《庖丁解牛》备课教案【】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庄子·养生主》及其思想。

“养生主”:“养生”意为保养生命,“主”指道理和方法。这里指生之主,即精神。“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养生主》的思想:全文的论点是“缘督以为经”,核心就是一切顺乎自然。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相关推荐

初中政治课后反思范文(17篇)

范文范本是书写技巧和对应内容的典型示范,通过模仿和学习范本,我们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和指

如何写施工总合同补充协议书(模板17篇)

在进行施工项目前,签订一份详细的施工合同是十分必要的。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施工合同的范文,供大家进行整理和改编,以满足实际需求。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

蒜苔炒肉心得体会(实用19篇)

心得体会是对人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一种思考和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人成长和进步。我们可以参考以下心得体会范文,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提

试用期协议书(热门18篇)

在商业交易中,合同协议起到明确双方责任和权益的作用,有助于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在此,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合同协议模板,供大家参考和使用。甲方:乙方:根据甲

学生会社团部工作计划(实用12篇)

学生会工作计划是学生会在一学年内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的一份工作计划,旨在促进学生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工作,我认为我们需要

汽车网络推广方案范文(23篇)

汽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经过了近百年的演进和革新。下面是一些热门汽车品牌以及它们的特点,供大家参考。比如,丰田是一家以可靠性和舒适性闻名的汽车品牌,

教师德育工作自我评价(专业20篇)

自我评价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并及时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评价标准。通过阅读下面的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些优秀的自我评价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本学期以来,在

悟空拜师心得体会(优秀14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和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第一段:引入悟

事故之后的心得体会(优秀24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些心得体会范文包含了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体验和感悟,非常有参考价值。

日常生活劳动心得体会(精选21篇)

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还能为他人提供有益的借鉴。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大家写出更高质量的总结。人的一生是充满各种各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