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心得体会 > 优质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7篇)

优质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7篇)

作者: 温柔雨
优质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7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对自身成长和发展的促进,可以提升我们的自信和认知能力。以下是来自一些名人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的宝贵经验,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迪和帮助。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书简》。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爱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助,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天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符合上面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写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么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后,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曾经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己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对书有着很高的评价。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书可以医愚。"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想鸟儿没有翅膀。"一本好书是风雨中的一把伞,是烈日下的一处树荫,是严寒中取暖的火炉,是酷暑里沁人心脾的凉风。书是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爱读书,有一次,那是快到期末考试时,我高高兴兴的跑回家,拿出一本《红楼梦》就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正当我读的起劲是,妈妈便从我的手中抢过去那本书,妈妈很生气地说;"快考试了,应该去复习课本上的内容,等考完后,再读书也不迟呀!"我沮丧极了,只乖怪溜溜地回到自己的卧室。晚上等爸爸妈妈睡着了,我便灰溜溜地慢慢地从他们的'房间走过,那起那本书,悄悄地回房间读了起来。过了一会,不知不觉妈妈便来到我的房间,看到我在读书拍了拍我的肩膀,我顿时吓了一身冷汗,听妈妈话:"孩子,明儿个再读书也不迟呀,别到考试呀又生病了,怎么办?睡觉吧,别把身体给弄倒了,听话,睡觉吧,啊!"我点了点头,开始入睡了。

书犹如一杯好茶,我将慢慢的品尝,书犹如一幅画卷,我要慢慢地展开。有一次,我在看《红楼梦》时,那章题目是《终结红楼梦》,贾宝玉最后变成了和尚,我想宝玉为什么要当和尚,而不当原来的贾二爷了?难道是因为黛玉离世后没有去见她,还是因为他与宝钗的这桩婚事不好?这倒也未必呀!我一定要找到这个答案。我还看过《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天上大闹,佛祖便把他压到五行山下,又贴了一张纸整整五百年呐,他都在那里一动不动,无论春夏秋冬他都在那里等着,等着取经人的到来,倘若我被压在五行上脚下,早已饿死,渴死,热死了。我真为他感到失落,伤心好好的猴王,非要到天上去惹是生非。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读书是我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我坚信,只有让我们的灵魂融入到我们的生命,才能有一个比大海更广阔的心灵空间,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吧!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美学经典,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我们学文的人都应该瞧瞧,因为它对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将有很大的帮助。在戏剧和小说方面,“典型生态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章节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读懂戏剧和小说。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来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同时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却意识不到,或是了事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从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中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自然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自然环境。这个环境是直观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客观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确实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到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因。所以我们笔下手笔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自然规律,所以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人物形象的人物是早期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校园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某种程度。

最后,中会为了要演绎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勤于观察,看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涵义旨趣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所,让人物的特质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社交生活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我上小学一年级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字。我可以自己读课外书了,会查字典,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很高兴也很快乐。

书中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很留恋。每一本或每一篇我喜欢的,我都读好多遍,甚至都能背过了。我把喜欢的书或者文章讲给妈妈和同学们听,有时逗的她们哈哈大笑,我也乐在其中。我虽然没亲自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但书中的知识能让我感觉到她的庄严,雄伟。虽然没见过诸葛亮,但我知道他的机智。

读书给我带来了欢声和笑语,就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吧!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薄薄的一本《谈美书简》看完,这主要得益于作者严肃的写作态度和让人肃然起敬的内容。在这个场合仓的阅读过晨光中,我多次不自觉地进入半睡半醒的状态。但是这么长的时间也没有白花,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毕竟还是有了些收获。

首先,就是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终于对朱光潜这个人有了新的了解。以前由于种种原因我一直以为朱光潜是一个仍然在各大报刊杂志上写写《咬文嚼字》之类的小文章的人,翻开此书之后,我最大的惊讶就是发现朱光潜早已在1988与世长辞,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也是一个“追求真理的美学老人”,绝不是会莫名其妙的咬文嚼字之徒。

这本《谈美书简》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用回信的方式统一进行回答的小书,因此可以说比较浅显易懂,虽然不是系统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启发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学与戏剧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还应该是环境中的人物,因此创作者在创作故事的时候应该把握好人物个性与典型性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表达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这样的观点贯穿在这一节的始终,可以使读者在解读当代一些文学、电影中的“实验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词之外的评价。虽然在这个强调个性的年代里,这种典型性并不如作者写书的时候那么强烈,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这一想法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正是这些貌似平易近人,实则各有性格的角色,丰富了我们单调的电视屏幕,让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样,这样的想法也可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近年来讲述各种小人物的电影在国际影坛开始叫好又叫座的发展起来。

再比如,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一节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多年来把心血倾注在美学史研究上的学者把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门派以及其历史和影响向读者娓娓道来,无论是对于想要扩展知识的读者还是对于有志于美学研究或者文学创作的读者都有非常的益处。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身为作者的朱光潜老先生在这本书的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并不能够从中见识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这样一本可以作为启蒙书籍来读的小书中,我们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胜,带领我们观看胜景的好导游吗?作者的确非常成功地充当了这样一个角色。

说完了作者的优点,我很想再讲一些我在读这本书是对于写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书中曾经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学研究的时候,不可以总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没见什么具体分析,都是概念。由于这本书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几年,受旧思想的影响还很大,我认为作者在有的时候也犯了这样的错误,作者是一个研究了很多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写的书也如同马克思主义要求的那样,非常辩证的看待一些问题和观点,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让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学到了东西。

提出以上的两点内容,我并没有批评朱光潜老人,更没有否认马克思主义否认党的指导思想的意思,毕竟时代不同了,人们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产生了变化,然而我认为,以上的这两点,正是我国大部分政府与党的文献中广泛存在并且应当试图避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两点正是中国共产党让人感受到形式主义存在的主要原因。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书。对于朱先生,我虽有耳闻,但他的文字却是首次得见,真是欢喜得不得了。朴实流畅的文字和随和真诚的作文态度正是我所喜欢的。首先读的是朱先生当年从海外寄给国内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谈论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话题,但同时也是极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读书与作文,动与静,情与理,人生与我。读朱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真是一种享受,夏丏尊当年在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的序里说,朱先生的这些信“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看来夏先生对这些信太了解了,单就这句话就引我一头扎进了这些信里。

“谈人生与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讲到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两种眼光真是独特,朱先生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关于“人生与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真正思考过。然而,不论思考与否,我们却由不得不受这个问题的影响。人来到世间,活在现世,快乐与否,幸福与否,都与这个问题脱不了干系。同样是人,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有出世的态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终其一生只感到索然无味,这个中滋味也多半受这个问题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与我的关系,可是决定我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最好还是学习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这个问题的眼光非常独特。他把人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同时也把自己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他说人类比其它万物感觉到苦,是因为人觉着自己比草木虫鱼重要,同样,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觉着苦,也是因为这些人觉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这些见解实在精彩!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也许有人会反驳,人是万物之灵,怎能与草木虫鱼同日而语?!当然,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讲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我们就没必要纠缠于什么低等与高等的差异问题了。顺着朱先生的话想一想,的确,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说实在的,这偌大一个天地间,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罢,实在是无碍于“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虫鱼,无论和风甘露,还是凄风冷雨,不都是一样地活着,草木该繁茂时即繁茂,该凋零时即凋零,虫鱼该强健时即强健,该衰老时即衰老,谁也没有觉着自己幸运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独我们人类,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怜,自寻烦恼。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当作草木虫鱼看待,人生岂不惨淡?事实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无论看人生的喜剧,还是人生的悲剧,总带着欣赏的成分,总觉着有趣味,总能寻到美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眼光,这种特质,使朱先生最终功成名就,开我国现代美学之先河。可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慨叹着人生的无趣无味,又有多少人在无趣无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现在看来,人生到底有无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剧别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剧别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许多把玩的对象,自然毫无趣味可言。许多人终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从自身而来,这样的人生难免趣味无多。

学了朱先生的眼光,我发现人生的喜剧远远多于悲剧。比如,之前总看不惯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厌恶,如今换一种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还真是趣味无穷呢。如有的女人不论别人是否感兴趣,总爱在人前夸赞自己的老公,其实无非是要告诉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与达官显贵同进同出,如何如何享尽人生浮华,我之前很反感这样的人,觉得她们无聊肤浅。现在换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台袖手旁观,便觉得这种女人也着实可爱,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种态度欣赏她的津津乐道与沾沾自喜了。欣赏之余,还意识到自己当初也不免有狭隘之嫌,的确,她们能在这些事上寻到无尽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感,我们又何必嫌恶呢。还有,之前很看不惯一些口是心非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厕时见到了a同事,a同事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就夸赞说,哎呀,你的头发烫得真好看,多么适合你的脸型和气质。

a走后,b同事也来如厕,刚巧,b同事也刚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马上又扭头夸赞道,哎呀,你烫的这个发型真好看,刚才我看见a,她的头发烫得一点儿都不好,还不如不烫呢。一边说着一边兴冲冲地往外走,谁知话音刚落,便看到a还站在卫生间门口,这位同事当时窘得无地自容。后来在工作中屡次遇到这样的人和事,虽不如这个例子典型,但总是大同小异。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不免从心里鄙夷其两面三刀,说话办事不讲原则,做人没有诚意。但现在换个眼光看,便也觉无妨大碍。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脾性,他的话该如何听,时间久了周围的人自然会有共识,这样的人若能从口是心非中获得些乐趣,就随他去,若能获得些教训,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岂不更好,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当个喜剧看看,实在无妨。

如此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剧我见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学业无成,一直未寻到合适的工作,有几年游手好闲,苦闷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妈眼看着儿子一步步误入歧途,家庭也堕入困境,二老终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叹自己不该一次次纵容迁就。哥哥也终日愁苦,悔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青春好年华。他们都是我至亲至爱的人,看着他们愁苦,我也愁苦,觉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现在学了朱先生,换一种眼光看,正所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每个人只能择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较多坦途,有的人较多磨难,虽说有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更多时候人在命运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至于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运差,似乎千百年来也没人说得清,佛家讲前世,讲因果,讲轮回,就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论信与不信,我们却或多或少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谓的“知命”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顺也好,逆也罢,我们都须在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人生的悲剧,埋怨毫无作用,有时连抗争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负责任,也怪怨爸妈太骄纵儿子,对儿子的事大包大揽。可这些都于事无补。后来,我逐渐冷静下来,换了一种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责怪父母,而是尽己所能做些实际的事。我让哥哥离开原来的环境,到北京自谋生路。大半年下来,他虽生计艰难,但至少平静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爸妈看到儿子终于自食其力,心也渐渐安定下来,我从他身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出坚定与信心来了,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朱先生说,“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个热心,便道尽了“人生与我”的关系。我们对待人生的悲喜剧,对待他人,对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颗热心,一副冷眼能让我们气定神闲,从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随了世俗去,一颗热心能让我们发现趣味,发现美,既关爱他人,也顾到自己。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启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说,也许有人认为他拿人比禽兽诸物,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贤来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如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他都可以拿来作为护身符。但朱先生认为不必如此,因为“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这句话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更应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贤吓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之前,我一直很有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书香之家,对于人文哲理,虽有兴趣,可缺少底蕴,更谈不上学养,后来年纪稍长,渐渐有了些人生体悟,也想偶尔抒发一下情怀,但常常缺少勇气,羞于表达,生怕被人笑话,在古圣先贤面前出了丑。读了朱先生的这句话,总算对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种眼光和态度。

古圣先贤与我,时代虽有古今之分,天分虽有高低之别,但同样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浅,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将悟到的东西说出来总结出来,有的人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但无论如何,总不至于有大区分,既然如此,何必担心在同类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这个人世间体悟到的必是人类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顾及古圣先贤是否说过,或是如何说的。这样的话说出来,不知会不会引起误解,以为我竟然胆大妄为到不把古圣先贤放在眼里。事实上,朱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减少我对古圣先贤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让我有了勇气重视自己。单为这个进步,我也该好好感谢朱先生。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谈美书简》是中国现代美学家朱光潜晚年创作的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谈美书简读书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书。对于朱先生,我虽有耳闻,但他的文字却是首次得见,真是欢喜得不得了。朴实流畅的文字和随和真诚的。

作文。

态度正是我所喜欢的。首先读的是朱先生当年从海外寄给国内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谈论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话题,但同时也是极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读书与作文,动与静,情与理,人生与我。读朱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真是一种享受,夏丏尊当年在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的序里说,朱先生的这些信“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看来夏先生对这些信太了解了,单就这句话就引我一头扎进了这些信里。

“谈人生与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讲到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两种眼光真是独特,朱先生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关于“人生与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真正思考过。然而,不论思考与否,我们却由不得不受这个问题的影响。人来到世间,活在现世,快乐与否,幸福与否,都与这个问题脱不了干系。同样是人,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有出世的态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终其一生只感到索然无味,这个中滋味也多半受这个问题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与我的关系,可是决定我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最好还是学习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这个问题的眼光非常独特。他把人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同时也把自己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他说人类比其它万物感觉到苦,是因为人觉着自己比草木虫鱼重要,同样,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觉着苦,也是因为这些人觉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这些见解实在精彩!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也许有人会反驳,人是万物之灵,怎能与草木虫鱼同日而语?!当然,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讲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我们就没必要纠缠于什么低等与高等的差异问题了。顺着朱先生的话想一想,的确,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说实在的,这偌大一个天地间,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罢,实在是无碍于“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虫鱼,无论和风甘露,还是凄风冷雨,不都是一样地活着,草木该繁茂时即繁茂,该凋零时即凋零,虫鱼该强健时即强健,该衰老时即衰老,谁也没有觉着自己幸运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独我们人类,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怜,自寻烦恼。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当作草木虫鱼看待,人生岂不惨淡?事实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无论看人生的喜剧,还是人生的悲剧,总带着欣赏的成分,总觉着有趣味,总能寻到美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眼光,这种特质,使朱先生最终功成名就,开我国现代美学之先河。可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慨叹着人生的无趣无味,又有多少人在无趣无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现在看来,人生到底有无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剧别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剧别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许多把玩的对象,自然毫无趣味可言。许多人终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从自身而来,这样的人生难免趣味无多。

学了朱先生的眼光,我发现人生的喜剧远远多于悲剧。比如,之前总看不惯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厌恶,如今换一种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还真是趣味无穷呢。如有的女人不论别人是否感兴趣,总爱在人前夸赞自己的老公,其实无非是要告诉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与达官显贵同进同出,如何如何享尽人生浮华,我之前很反感这样的人,觉得她们无聊肤浅。现在换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台袖手旁观,便觉得这种女人也着实可爱,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种态度欣赏她的津津乐道与沾沾自喜了。欣赏之余,还意识到自己当初也不免有狭隘之嫌,的确,她们能在这些事上寻到无尽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感,我们又何必嫌恶呢。还有,之前很看不惯一些口是心非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厕时见到了a同事,a同事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就夸赞说,哎呀,你的头发烫得真好看,多么适合你的脸型和气质。

a走后,b同事也来如厕,刚巧,b同事也刚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马上又扭头夸赞道,哎呀,你烫的这个发型真好看,刚才我看见a,她的头发烫得一点儿都不好,还不如不烫呢。一边说着一边兴冲冲地往外走,谁知话音刚落,便看到a还站在卫生间门口,这位同事当时窘得无地自容。后来在工作中屡次遇到这样的人和事,虽不如这个例子典型,但总是大同小异。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不免从心里鄙夷其两面三刀,说话办事不讲原则,做人没有诚意。但现在换个眼光看,便也觉无妨大碍。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脾性,他的话该如何听,时间久了周围的人自然会有共识,这样的人若能从口是心非中获得些乐趣,就随他去,若能获得些教训,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岂不更好,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当个喜剧看看,实在无妨。

如此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剧我见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学业无成,一直未寻到合适的工作,有几年游手好闲,苦闷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妈眼看着儿子一步步误入歧途,家庭也堕入困境,二老终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叹自己不该一次次纵容迁就。哥哥也终日愁苦,悔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青春好年华。他们都是我至亲至爱的人,看着他们愁苦,我也愁苦,觉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现在学了朱先生,换一种眼光看,正所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每个人只能择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较多坦途,有的人较多磨难,虽说有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更多时候人在命运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至于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运差,似乎千百年来也没人说得清,佛家讲前世,讲因果,讲轮回,就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论信与不信,我们却或多或少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谓的“知命”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顺也好,逆也罢,我们都须在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人生的悲剧,埋怨毫无作用,有时连抗争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负责任,也怪怨爸妈太骄纵儿子,对儿子的事大包大揽。可这些都于事无补。后来,我逐渐冷静下来,换了一种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责怪父母,而是尽己所能做些实际的事。我让哥哥离开原来的环境,到北京自谋生路。大半年下来,他虽生计艰难,但至少平静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爸妈看到儿子终于自食其力,心也渐渐安定下来,我从他身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出坚定与信心来了,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朱先生说,“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个热心,便道尽了“人生与我”的关系。我们对待人生的悲喜剧,对待他人,对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颗热心,一副冷眼能让我们气定神闲,从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随了世俗去,一颗热心能让我们发现趣味,发现美,既关爱他人,也顾到自己。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启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说,也许有人认为他拿人比禽兽诸物,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贤来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如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他都可以拿来作为护身符。但朱先生认为不必如此,因为“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这句话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更应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贤吓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之前,我一直很有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书香之家,对于人文哲理,虽有兴趣,可缺少底蕴,更谈不上学养,后来年纪稍长,渐渐有了些人生体悟,也想偶尔抒发一下情怀,但常常缺少勇气,羞于表达,生怕被人笑话,在古圣先贤面前出了丑。读了朱先生的这句话,总算对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种眼光和态度。

古圣先贤与我,时代虽有古今之分,天分虽有高低之别,但同样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浅,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将悟到的东西说出来总结出来,有的人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但无论如何,总不至于有大区分,既然如此,何必担心在同类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这个人世间体悟到的必是人类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顾及古圣先贤是否说过,或是如何说的。这样的话说出来,不知会不会引起误解,以为我竟然胆大妄为到不把古圣先贤放在眼里。事实上,朱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减少我对古圣先贤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让我有了勇气重视自己。单为这个进步,我也该好好感谢朱先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在生命的黄昏还用如此细腻且深入浅出的文笔,将深奥的美学知识娓娓道来。对朱光潜老先生不由地由衷敬佩。

现代文化下人们更是发展了更多美学的分支。我们生活的现代城市格局,在追求现代感的同时融入大量自然元素,让自然在城市最大限度的得以保留加以体现,生态绿化的兴起,不正是体现人们在往更高层次的美的追求,在生活中时刻因外物美得到心理美,得到一种对于美感的满足从而欣喜,这也成为一种美。

什么是美?如何学好美学?我们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美学,就真的不懂美了么?难道一定要学好美学,才算懂美?朱光潜先生书中举例的杜甫诗句“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所反映的“移情作用”就明确告诉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和情趣外射,达到物我合一,用心感受美的存在,就是最本质的美了。文学美,建筑美,都可归于此源。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的话已经为我们指引了通向美的真理的正确方向。

今天又是心血来潮,看到书架上有本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正好电脑被儿子霸占,不如拿来读读。一开篇第一封信关于读书的议论就于我“心有戚戚焉”了,对自己也是一个指导,因为自觉不算得真正的读书人。

第二封信是谈动,“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倒是真的。每天闲时都做着同样的事,上网、聊天、听音乐、放音乐、唱歌,时间一长便觉无聊,因为毕竟不是正事。哪有忙着正事的人会发愁呢?即使正事让你发愁也不可能给你时间正儿八经的坐着发愁的,而是会拼命想方设法去解决,也就是说发愁的人往往发的愁也是无关紧要的。

不过,愁有用吗?“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对自己的看法不外乎这两种吧,或是伟大,或是渺小,都不该在闲时发愁。

刚刚扣上谈美一书,便提笔来写感,颇有几分应付之意。但事实并非如此。于我,一个从未考虑过什么“美”是什么,并几乎不与艺术沾边的高中生来说,读这本书真的有些吃榴莲之感,首先是无从下手摸不到头脑,其次便是内容的苦涩。因此,我实属是怕不立即记下点什么,怕是白读了这篇佳作。于一门生疏的知识,我随时颇为认真读过,但仅仅一遍,还只是汲取了九牛一毛,本该读上二遍,三遍···可假期已近尾声,只能推到下一假期了。

于此,浅谈一下我的拙见。

这次使我真正了解了美的范围,我想这也是我受益最深之处。当然,美的范围无人可以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他是一个极为广阔的领域。语言、声音、画面、劳动生产、建筑···皆属美的范畴。人与自然,世间万物无一不是美得缔造者。可这之前,我只狭隘的认为艺术品之美,人之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此处的艺术品也只是狭隘的定义),用心领会2,我们时时刻刻都与艺术接触,都在与美接触,依据动听的话语,一道虹,一片发人深省的文章···没有人可以给美下一个完美的定义,正如文中所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眼中的美。美是颇具人性化和人道主义的。而美与美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没有脱离美感的客观美的单独存在,正如朱老所举,沙漠中再宏伟的建筑,没有得到主观美感的肯定,谁又能说他是美的呢?而美感是人的人性化的一种倾向,不同人的倾向不同,因此没人会了解且统一所有人的倾向,也就无法给美一个确切的定义。这里所说的没事一种倾向,就大大的扩展了美的含义,这就可以用我们所说的内在美和外在美来解释。我们一般人眼中与思想中的美,都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也就是外在美。可其实不然,我们心中冥冥中有一种自然地倾向(这貌似就要用生理学和心理学来解释了),就像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他即使外貌丑陋,可却拥有一颗感恩高尚的心,这时我们便产生了一种自然地倾向,倾向于欣赏加西莫多,也就是他的内在美。而同时,美感变产生了。

德国诗人歌德在一八二四年的《关于艺术的和感想》中有一段著名的语录:

诗人究竟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前一种程序产生出寓言诗,其中特殊只作为一个例证才有价值。后一种程序才适合诗的本质。它表现出一种特殊,并不想到或明指出一般,谁如果生动地掌握住这特殊,他就会同时获得一般而当时却意识不到,或是事后才意识到。

朱光潜认为,这种提法很好地解决了形象思维与文艺思想性的关系问题。我认为,这涉及到艺术典型在创作过程中是从共性出发还是从个性出发的问题。具体在我们的写作活动中,以小说写作为例,这个原则可以指导我们怎样来塑造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首先,我们应选择一个典型的环境。环境包括具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个环境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存在,因而它具有特殊性,小说的故事都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

其次,我们要选择的这个人物形象也要是典型的,他有自己的个性,即使你写的是一个普通人,其实也要写出这个人的特殊性。小学生作文中常常把人写成一个样子,通通是“高高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其实就是把人物类型化了,不符合典型人物的原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所以我们笔下的人物都要有个性,不然就不符合客观规律,当然就不符合写作的规律了。

再次,要树立用典型人物形象来表现一般规律的写作原则。正因为我们笔下的人物是典型的,所以他更真实,更能反映生活的原貌。因为典型,还原了生活多姿多彩的面貌;因为典型,囊括了生活的一般的本质。

最后,为了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找到一种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对事物的特殊性要深入挖掘。其次,就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最后把人物置于一个典型环境中,让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环境中碰撞、融合。这样我们就能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呈现生活的本质。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高尔基曾说过:我扑在书上,如同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我也像高尔基一样爱书籍。

我刚健的.书柜上陈列这许多大大小小的书籍,基本都读过了。比如:《简爱》《老人与海》都看过了。还觉得意犹未尽,又把妈妈的书胡乱的看了一遍。

我喜欢在网上看书。因为网上的书不尽全,还可以评价。我隔半个小时就在网上买了七八本书。这不,因为爸爸没有按时将书送回家,我任性了一次。由此可见,我非常爱书。

我像许多文学家一样热爱书籍,还把读书视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是先生新近送我的一本书。对于朱先生,我虽有耳闻,但他的文字却是首次得见,真是欢喜得不得了。朴实流畅的文字和随和真诚的作文态度正是我所喜欢的。首先读的是朱先生当年从海外寄给国内青年人的《十二封信》,其中谈论的都是青年人生活中极其普通的话题,但同时也是极易引起青年人困惑的问题。比如,读书与作文,动与静,情与理,人生与我。读朱先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真是一种享受,夏丏尊当年在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写的序里说,朱先生的这些信“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下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看来夏先生对这些信太了解了,单就这句话就引我一头扎进了这些信里。

“谈人生与我”是最后一封信,其中讲到朱先生自己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这两种眼光真是独特,朱先生真是一个很有“趣味”的人。关于“人生与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一辈子都未必真正思考过。然而,不论思考与否,我们却由不得不受这个问题的影响。人来到世间,活在现世,快乐与否,幸福与否,都与这个问题脱不了干系。同样是人,有的乐观,有的悲观,有的积极,有的消极,有的有出世的态度,有的有入世的精神,有的能活出生命的精彩,有的终其一生只感到索然无味,这个中滋味也多半受这个问题掌控。既然如此,如何看待人生与我的关系,可是决定我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的大事,也是关乎每个人一生的大事,我们最好还是学习一下,思考一下。

朱先生看待这个问题的眼光非常独特。他把人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同时也把自己与草木虫鱼一样看待。他说人类比其它万物感觉到苦,是因为人觉着自己比草木虫鱼重要,同样,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觉着苦,也是因为这些人觉着自己比另一些人重要。这些见解实在精彩!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也许有人会反驳,人是万物之灵,怎能与草木虫鱼同日而语?!当然,这样的说法无可厚非,但人家朱先生讲的是一种看问题的方法,我们就没必要纠缠于什么低等与高等的差异问题了。顺着朱先生的话想一想,的确,人干嘛非要那么在意自己呢。说实在的,这偌大一个天地间,多我一个,少我一个,我欣喜也好,悲苦也罢,实在是无碍于“天地之和”。看那些草木虫鱼,无论和风甘露,还是凄风冷雨,不都是一样地活着,草木该繁茂时即繁茂,该凋零时即凋零,虫鱼该强健时即强健,该衰老时即衰老,谁也没有觉着自己幸运或者不幸,欣喜或是悲苦。惟独我们人类,七情六欲俱全,最易自艾自怜,自寻烦恼。

既然把他人把自己都当作草木虫鱼看待,人生岂不惨淡?事实上恰好相反,朱先生看人生的眼光似乎全在“趣味”二字。无论看人生的喜剧,还是人生的悲剧,总带着欣赏的成分,总觉着有趣味,总能寻到美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眼光,这种特质,使朱先生最终功成名就,开我国现代美学之先河。可是,古往今来,多少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慨叹着人生的无趣无味,又有多少人在无趣无味中苦度了一生呢。现在看来,人生到底有无趣味全在你自己的一双眼一颗心,朱先生眼中的喜剧别人未必能看到,朱先生眼中的悲剧别人也未必感受得到。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人生也就少了许多把玩的对象,自然毫无趣味可言。许多人终其一生,全部的注意力只在一己身上,悲喜全从自身而来,这样的.人生难免趣味无多。

学了朱先生的眼光,我发现人生的喜剧远远多于悲剧。比如,之前总看不惯某些人身上的毛病,甚至厌恶,如今换一种眼光,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还真是趣味无穷呢。如有的女人不论别人是否感兴趣,总爱在人前夸赞自己的老公,其实无非是要告诉大家其老公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能与达官显贵同进同出,如何如何享尽人生浮华,我之前很反感这样的人,觉得她们无聊肤浅。现在换了眼光,把自己放在后台袖手旁观,便觉得这种女人也着实可爱,于是也便能以另一种态度欣赏她的津津乐道与沾沾自喜了。欣赏之余,还意识到自己当初也不免有狭隘之嫌,的确,她们能在这些事上寻到无尽的乐趣和人生的满足感,我们又何必嫌恶呢。还有,之前很看不惯一些口是心非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总是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以前的一位同事,一次如厕时见到了a同事,a同事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就夸赞说,哎呀,你的头发烫得真好看,多么适合你的脸型和气质。

a走后,b同事也来如厕,刚巧,b同事也刚刚烫了卷发,我的这位同事马上又扭头夸赞道,哎呀,你烫的这个发型真好看,刚才我看见a,她的头发烫得一点儿都不好,还不如不烫呢。一边说着一边兴冲冲地往外走,谁知话音刚落,便看到a还站在卫生间门口,这位同事当时窘得无地自容。后来在工作中屡次遇到这样的人和事,虽不如这个例子典型,但总是大同小异。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总不免从心里鄙夷其两面三刀,说话办事不讲原则,做人没有诚意。但现在换个眼光看,便也觉无妨大碍。一个人是什么样的脾性,他的话该如何听,时间久了周围的人自然会有共识,这样的人若能从口是心非中获得些乐趣,就随他去,若能获得些教训,也算是得了生活的教化,岂不更好,我们完全可以拿它当个喜剧看看,实在无妨。

如此这般,人生的趣味真是多了去了。

人生的悲剧我见得不多,但也并非没有。比如我的同胞哥哥,由于学业无成,一直未寻到合适的工作,有几年游手好闲,苦闷之余便生出一些事端。爸妈眼看着儿子一步步误入歧途,家庭也堕入困境,二老终日愁眉不展,悔自己没有教育好儿子,叹自己不该一次次纵容迁就。哥哥也终日愁苦,悔自己做错了事,辜负了青春好年华。他们都是我至亲至爱的人,看着他们愁苦,我也愁苦,觉得父母不幸,哥哥不幸。现在学了朱先生,换一种眼光看,正所谓“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人生的路有千万条,但每个人只能择其一,有的人一生道路较多坦途,有的人较多磨难,虽说有时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但更多时候人在命运面前也是无能为力。至于为何有的人命好,有的人运差,似乎千百年来也没人说得清,佛家讲前世,讲因果,讲轮回,就是为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信,也可以不信,但不论信与不信,我们却或多或少不能摆脱命运的安排和捉弄。既然如此,儒家所谓的“知命”就是立身处世的根本。顺也好,逆也罢,我们都须在这世上走一遭。

面对人生的悲剧,埋怨毫无作用,有时连抗争也未必管用。之前我也埋怨哥哥不懂事,做事不负责任,也怪怨爸妈太骄纵儿子,对儿子的事大包大揽。可这些都于事无补。后来,我逐渐冷静下来,换了一种做法,既不埋怨哥哥也不责怪父母,而是尽己所能做些实际的事。我让哥哥离开原来的环境,到北京自谋生路。大半年下来,他虽生计艰难,但至少平静了心情,端正了生活态度,而且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养活自己。爸妈看到儿子终于自食其力,心也渐渐安定下来,我从他身上也越来越多地看出坚定与信心来了,家里又有了欢声笑语。朱先生说,“悲剧也就是人生的一种缺陷。它好比洪涛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见出庄严,在黑暗中见出光彩”,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朱先生在文章最后写道:“我无论站在前台或站在后台时,对于失败,对于罪孽,对于殃咎,都是一副冷眼看待,都是用一个热心惊赞。”这样的人生态度让我倍感温暖。一副冷眼,一个热心,便道尽了“人生与我”的关系。我们对待人生的悲喜剧,对待他人,对待自己,都既用得着一副冷眼,也用得着一颗热心,一副冷眼能让我们气定神闲,从容大度,既不要自命不凡,也勿随了世俗去,一颗热心能让我们发现趣味,发现美,既关爱他人,也顾到自己。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启迪了我的心智。朱先生说,也许有人认为他拿人比禽兽诸物,会将其视为异端学说,那他本可以搬出古圣先贤来为自己的理论辩护,如孔子所谓“知命”,孟子所谓“尽性”,庄子所谓“齐物”,宋儒所谓“廓然大公,物来顺应”,和希腊廊下派哲学,他都可以拿来作为护身符。但朱先生认为不必如此,因为“我虽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贤的声威”。这句话之于我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它使我认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个人更应看重自己的悟性,而不要被古圣先贤吓得畏首畏尾缩手缩脚。之前,我一直很有种自卑感,觉得自己没有生在书香之家,对于人文哲理,虽有兴趣,可缺少底蕴,更谈不上学养,后来年纪稍长,渐渐有了些人生体悟,也想偶尔抒发一下情怀,但常常缺少勇气,羞于表达,生怕被人笑话,在古圣先贤面前出了丑。读了朱先生的这句话,总算对待自己也有了另一种眼光和态度。

古圣先贤与我,时代虽有古今之分,天分虽有高低之别,但同样为人,人性大抵是相通的,每个人从生活中得到的感悟也是相似的多,不同的少。只是有的人悟得深,有的人悟得浅,有的人悟得早,有的人悟得晚,有的人能将悟到的东西说出来总结出来,有的人说不出来总结不出来。但无论如何,总不至于有大区分,既然如此,何必担心在同类面前出了丑。我只要相信,我于这个人世间体悟到的必是人类真理中的一部分,我的理由就是理由,不必顾及古圣先贤是否说过,或是如何说的。这样的话说出来,不知会不会引起误解,以为我竟然胆大妄为到不把古圣先贤放在眼里。事实上,朱先生的这句话并不能减少我对古圣先贤些微的敬畏之情,只是让我有了勇气重视自己。单为这个进步,我也该好好感谢朱先生。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的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的身影,这是我感受到的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苏东坡的一生,充满了极度的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的一生。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0xx年,被贬谪20xx年。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的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的哲学思想。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但他与生俱来的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的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的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的登峰造极。"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苏轼的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的'诗。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的子由而写下的。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的哀思跃然纸上。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的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顾。有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的,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的哲学人生观。而我十分喜爱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的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的登峰造极,他的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时代性。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的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的力量,有着人性的力量,有着迷人的魔力,有着一股强大的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他所具备的这些难能可贵的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我的房间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有《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我每天都会看一两篇故事,虽然有很多句子我不懂是什么意思,但爸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最喜欢的书是《安徒生童话》,它让我在品读一个个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让我懂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丑小鸭》这篇故事让我很感动,丑小鸭面对别人的嘲笑,不放弃自已,最后实现了愿望。我要向她学习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鲁迅先生有的故事是通过那些人物的事件来对现在的社会进行批评与讽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胜利法”显示出了鲁迅先生的无知、自欺欺人,以及最后冤死的事情讽刺了社会的不公。再如狂人的那一册日记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变态的内心世界,但是反衬出了社会上封建礼仪对人精神的束缚如同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人们的心上。再如孔乙己那满嘴的`之乎者也、不赖帐和最后惨死的经历些出了鲁迅先生的迂腐、善良还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心灵残害做出了锋锐的控诉。

有时,鲁迅先生也通过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儿描写,比如说:《一件小事》通过自己的自私和那个车夫的伟大赞颂了这种光明磊落、敢作敢当的伟大精神。《头发的故事》就是通过“我”和“n先生”的一次谈话揭示了辫子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在写作中,鲁迅先生也会通过在文章中哪些不起眼的线索带给人们道理,如《药》之中夏瑜的牺牲赞扬了革命但是反对了革命的不彻底性,赞扬了夏瑜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康大叔的冷漠、封建。

鲁迅先生不之会通过哪些事情来批判社会,还会描写出来自己真挚的感情,如《社戏》中通过孩子那些近似于胡闹的事情描绘出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聪敏和顽皮,更是描绘了双喜、阿发两个人物。

《呐喊》实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通过哪些事情在呐喊,崇尚光明反对黑暗。在这其中,有许多好的写作手法等着我们来借鉴呢!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翻开这本散发着芳香的书,一句话映入眼帘,"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传播者,有了老师爱的滋润,,学生的心灵才会绿草如茵,繁花似锦。"在我心中,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含辛茹苦的培养我们成长,这是多么无私啊!

老师是最古老,最伟大,最神圣的职业之一。自古以来,多少"先生"勤勤恳恳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数老师站在三尺讲台上,手中握着一支粉笔,娓娓动听地向同学们传授着知识。老师的眼睛好像会说话,当我们上课看小差时,老师就会露出略带严肃的神情,来提醒同学们要专心听讲;当我们认真完成功课时,老师会微笑着表扬大家;当我遇到难题时,老师会轻轻走过来,拍拍我的肩,给我鼓励……不仅如此,敬爱的老师们常常在背后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甘愿牺牲自己的青春,悉心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

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是啊!老师不仅传授给我们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真诚的师爱塑造了我们的灵魂,老师以实际行动诠释这个职业对"爱"的独特理解。

感谢老师!感谢您的温暖。当您知道我的家庭出状况时,您就处处关心我,把我当做自己的孩子似的,是老师您的'目光,让我由懦弱变得坚强。

感谢老师!感谢您对我学习上的一切关心。那一次,我英语期末考试不理想。您把我叫到办公室,我紧张极了,害怕受到批评。而您却让我坐在您旁边,耐心地询问我近期的打算,教会我一些学习知识的方法,并且温柔细致地把我做错的题再讲解一遍。真的很谢谢您,我亲爱的老师,有您这样的好老师,我一定加倍努力学习!

老师您好!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我上小学一年级学到了很多知识。我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字。我可以自己读课外书了,会查字典,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很高兴也很快乐。

书中的知识丰富多彩,让我很留恋。每一本或每一篇我喜欢的,我都读好多遍,甚至都能背过了。我把喜欢的书或者文章讲给妈妈和同学们听,有时逗的她们哈哈大笑,我也乐在其中。我虽然没亲自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但书中的知识能让我感觉到她的庄严,雄伟。虽然没见过诸葛亮,但我知道他的'机智。

读书给我带来了欢声和笑语,就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吧!

谈美书简读书心得体会

我的房间有一个很大的书柜,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有《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

我每天都会看一两篇故事,虽然有很多句子我不懂是什么意思,但爸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最喜欢的书是《安徒生童话》,它让我在品读一个个精彩故事的同时,也让我懂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丑小鸭》这篇故事让我很感动,丑小鸭面对别人的.嘲笑,不放弃自已,最后实现了愿望。我要向她学习做一个自信、自强的人。

相关推荐

实用消防大队长述职报告(汇总13篇)

描述自己的工作成果和经验,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并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目标和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述职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在写

最热做最自信的自己读后感(汇总13篇)

读后感可以是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想法,也可以是对作品的客观评价和分析。下面是一些读者写的读后感,他们通过文字描述了对书籍的思考和独特观点的表达。李开复先生毕业于哥伦

专业体测请假申请书(通用19篇)

8.转专业申请书需要真实、客观地陈述个人情况,不要夸大或夸张。以下是一些转专业申请书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各位申请者提供一些灵感和借鉴。尊敬的××老师及学校领导:我

最优全面提升履职能力心得体会总结(通用13篇)

写心得体会是一种思考和反思的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式。下面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典型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身为一名民间代表,履职能力是我的

优质参观文昌孔庙心得体会(通用1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梳理,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和提升空间。下面是一些关于人生感悟和价值观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考的启

最新工伤申请书如何写工伤的申请书(案例15篇)

2.申请书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可以向招生官员或招聘人员展示你的独特之处。最后,小编为你准备了一些写作技巧和申请书范文,希望能给你的申请带来一些启示和帮助。

实用活出生命的意义的心得体会(汇总14篇)

心得体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经历一段时间后,对所获得经验和感悟进行总结和记录的一种方式。它是对自己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是对他人分享的一种交流形式。心得体会

2023年河道保洁工作总结范文(15篇)

工作总结是我对自己工作的一个交代,只有认真总结才能不断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关于月工作总结的样例,供大家参考和学习。目前,单位在医院的员工共(15)人

专业病人的心得体会范文(18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的特长和擅长,为未来的发展做出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范文涉及到学习、工作

优秀敬老院内容与心得体会(模板14篇)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个过程或者经历中的所思所感所悟的总结,它是对学习和成长的一种自我反思和概括。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自己的思路,发现自己的不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