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课程 > 优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汇总18篇)

优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汇总18篇)

作者: 笔尘
优质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汇总18篇)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文体和语言特点,使我们的写作更具有风格和魅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摘要:校长是决定教育机构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提升校长领导力是学校获取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实现学校愿景、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全校教师、员工和学生的能力,以及与全校教师、员工和以学生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应从组织层面、团队层面和二元层面着手进行。

组织层面。

团队层面。

二元层面。

校长是决定教育机构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因素,提升校长领导力是学校获取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校长领导力是校长在实现学校愿景、推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全校教师、员工和学生的能力,以及与全校教师、员工和以学生的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校长领导力的提升应从组织层面、团队层面和二元层面着手进行。

1.凝炼学校的共同愿景、价值观和核心价值。

一个理想中的学校,应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组织,重视沟通与合作的学习共同体,迎接挑战、主动变革的实践主体。

第一,学校是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组织。教育性是学校的本质属性,因此,学校应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组织是校长作为学校领导核心实施领导力的重要关注点之一。

第二,学校是重视沟通与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学习是共同体本身内在的属性。在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既是一项活动又是一种态度,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生活方式。学校就是由诸多因素形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的、支持性的共同体,所有参与者在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沟通和交流,体验和分享,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共同学习,实现发展。

学校教育应该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是校长发挥领导力的终极价值。在以人的成长与发展为价值取向的理念中,校长应真正尊重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规律,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潜能,重点关注能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主要环节——教学,为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2.营造有利于变革的学校组织环境变化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是当前环境的主要特征,学校必须敏锐地适应这种环境。校长的作为在变革的环境中举足轻重。因此,校长不得不连续地完善组织结构和功能,否则就无法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保持一致。

(1)创造利于变革推行的心理环境。

校长在学校变革的过程中,和其它教师建立理解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跨越“认知障碍”和“沟通障碍”的必然要求。很多校长认为教师只要知道怎么做就可以了,至于“是什么”“、为什么”没必要了解很多,这种看法比较片面。

合理的学校组织结构能使学校组织各职能部门为达成学校教育目标很好地分工和协调,通过评价、考核等控制手段及时反馈,保证目标的实现。

校长有责任设立、控制和变革学校运行的结构、策略以及程序,以确保学校的组织循环和周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观、教师观、课程观等均发生了转变,原有的组织结构已经无法实现新的功能要求。此时,调整学校内部组织结构就成为校长重要的任务。校长应该有意识地发展组织的动态适应能力,使之能随机调整结构关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需要。

教学组织的核心活动是教与学的过程,这就要求处于教育系统基层的教师对这一过程进行控制。校长对教师专业成长力的引领要注重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从内容上讲,专业引领应该同时关注具体经验、实践情境以及理论提升。即从具体经验上给予指引,从实践情境上给予关照同时重视理论提升。第二,从过程上讲,专业引领应该引领教师不断自我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并再次进行验证。第三,从方式上讲,专业引领应该运用很多种方式,可以为教师与专家搭建沟通平台,如对话、现场指导、专题讲座和示范等,还可以为教师创造共同成长的情境,如示范课、集体备课等,让教师真正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生成实践智慧。

综上所述,校长领导力的组织层面解决的是校长如何使学校更有效地适应环境问题,涉及到校长对学校组织的基本定位、对外界环境的把握、学校发展愿景和价值观等方向性问题。校长领导力的团队层面解决的主要是学校文化和组织结构问题,这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依托、提升团队效能的关键所在。校长领导力的二元层面解决的是校长领导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问题,即强调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关系在领导力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简要地说,三个层面中校长的组织发展引领力是方向,团队效能提升力是依托,二元关系构建力是基础,三者在一个完善的领导力体系中缺一不可。

2015年11月。

何为校长的教师领导力

引导语:学校发展的动力,取决于教师自主发展的动力。而教师发展的动力,根本在于教师的思想。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何为校长的教师领导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金钱至上、自我中心的社会背景下,个人利益第一的观念冲击着教师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取而代之的就是职业倦怠,这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不相符。振兴教育、振兴学校,须从改变教师的价值取向入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 "人心齐"就是指价值取向的认同,那么如何实现教师价值取向的认同呢?这需要从营造学校文化氛围做起。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如同腌制鸡蛋,鸡蛋如果放进盐水里时间长了,也会有咸味,这就是环境的影响。因此,用文化唤醒教师沉睡的心灵,由文化认同作为基础,逐步发展到价值取向的认同,进而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合力,就是领导教师思想的关键一步。

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核心。要想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仅靠国家课程是无法实现的,尤其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方面,必须靠校本课程来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立足点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课程建设要成体系,不能支离破碎,要突出趣味性和实践性。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趣味性;二是缺乏实践性和创新性;三是与高等教育专业选择脱节。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基于这三个方面问题的解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满足学生兴趣的需求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实践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只能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提升,实践型课程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大重点。课程建设,需要校长带领全体教师对校内外资源进行系统开发与整合,把资源课程化,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优势资源的育人功能。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最终还是落实在课堂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如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保持不变,那就犯了刻舟求剑的错误,所以,课堂教学的改革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很多老教师有个认识上的误区:"老师讲不到就不放心",这种观念指导下的课堂就是满堂灌,所谓的启发式教学仅仅是老师预设情境下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也是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的。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学生没有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怎么能培养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所以,课堂的自主权要还给学生。当前,很多地方兴起了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进步,我认为,还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学科背后的文化价值,真正以学科学习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科育人的功能。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2014年7月30日-8月3日,周三至周日,上海)。

随着国家对幼儿教育高度重视,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家长关注的焦点。普遍认为:一个优秀园长就是一所优质幼儿园。因此,园长自身的领导素养和管理能力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各界评价幼儿园管理水平的重要的指标。为了提升园长的内涵和领导力素养,培养她们拥有优秀的口才、开阔的视野、优雅的仪态和平和心态,适应社会对卓越园长综合素质的要求,举办卓越园长领导素养训练营。本训练营依据园长现实工作需要的领导素养来设计课程,包括园长演说艺术、园长专业形象塑造、园长职业心态管理和园长实用礼仪等部分,旨在培育拥有智慧、品味和沉稳的卓越园长。

一、学习对象:希望持续提升自身修养、品味、人格魅力的园长、投资者、教育领导者等。

二、时间地点:外地学员29日到富驿柳营路店(柳营路719号,近共和新路);上海学员30日到会场。

五、教学安排:学习考察5天,包括专家授课、课中答疑、专题论坛、专家评讲、参观考察相结合。

六、活动费用:(1)学费:1980元/人,(含《培训手册》、资料费、《学习证明》费)。

(2)市内交通费:200元/人。

八、教育证明:学习结束主办方出具《学习证明》。

九、报名电话:021-6***1942909肖老师qq:***04653351。

5十、报到方式:报名成功后将收到《报到通知》,告知您本次活动报到具体地点和乘车路线等相关事宜。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通过2013年胶南校长培训班的学习,本人感觉受益匪浅。我深刻地领悟到提高课程领导力的必要性,也看到了教育发展的辉煌前景。在此谈几点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校领导,如何在课程提升领导力?我认为:首先,学校领导要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学校要办出特色和成绩,让主管部门满意,甚至欣赏,学校领导不要总是抱怨,关键是要有行动,要有所作为,重要的是如何为学生们办一所理想中的好学校。

近几年来,课堂改革轰轰烈烈,流派纷呈,各种教育创新和改革如跑马灯般,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天。但到最后很少有长久生命的东西,为什么?我认为学校领导因为没有自己的办学思路,没有坚定的教育操守,所以经常忘记了自己的目的,反而把一些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成了目的,比如教材、教法、分数、作业、考勤等都是学校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手段。这些手段在很多场合都自成目的,甚至让培养人这个目的反过来为这些手段服务,于是教育蜕变为压抑人、控制人、折磨人、奴役人的异己物,成为剥夺学生幸福生活的“教育因素”。

一所好的学校,它不在高楼大厦,不在权威讲坛,也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有自己独特的灵魂。通过讨论与交流,师生共进,教学相长,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氛围,并不断完善和发扬,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打造出亮点,创办出特色。所以一定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学——时时刻刻想到和做到。

作为学校的领头雁,学校领导必须牢牢把握“学校是为学生们而办的”理念。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个体生命都能在课堂中充分成长。华师大课程与教学系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崔允漷提出了“做好自己想做且能做的事”。他们以独特的视角,用别人从未尝试的教育方法创造了成功的素质教育的典型案例。

由此看来,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学生的兴趣爱好、感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等主观因素,教学内容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的语言表达、知识素养等综合素质。

那么学校课堂改革的成败由什么决定呢?

一、人心问题。

一所学校一定要有一种凝聚力,一旦失去教师的齐心协力,失去教师的信赖和支持,校长想要有所作为很难。真正为学生负责的教育,自然少不了要人文关照、人文情怀,因为有了这些灵魂的东西,教育才会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未来着想的教育,也才能成为润泽学生生命,为学生生命添彩的教育。

二、打造队伍。

有一支积极进取、业务精湛、品德高尚的优秀教师队伍,在学校形成一种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共谋发展、互比贡献的良好氛围,才能使课堂改革稳步推进,并结出累累硕果。

三、改革探索。

要使课堂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高,解决学生兴趣问题是关键。

校长运筹帷幄,稳坐校中,课程改革照样轰轰烈烈,照着你独具特色的想法走下去,这就是领导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认识到: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教育教学及课堂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是改方法,而是换“脑袋”;不是改良,而是重建。总之,校长的观念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让自己先进的思想引领学校的长效发展。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一、个性园长,特色园。

幼儿园园长,是幼儿园的负责人,是幼儿园管理的关键,一所幼儿园能否办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园长,这已被许多幼儿园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因此园长在创办优质园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们在上海徐汇区科技幼儿园看到的是特色,这里是激发幼儿好奇、鼓励幼儿好问、支持幼儿好学、满足幼儿好动的乐园!这里的园长告诉我们:富有个性化的园长是创办特色的关键,拥有特长的教师是打造特色的前提,有效的办学机制是形成特色的保障。

教育思想是构成办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形成特色幼儿园的重要思想基础。没有独特的教育思想就意味着没有特色的幼儿园。因此,对一名园长来说,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要。

(2)独特的管理风格。

独特的管理风格是园长在管理活动中独特的管理思想的表现。它主要体现在园长对管理工作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是影响形成特色幼儿园的重要因素。

(3)独特的人格魅力。

园长的性格、品质、气质、修养是最能体现园长人格魅力的因素。办学实践中,园长充分展现自己在性格、品质、气质、修养等方面极具鲜明的个性特征,来对幼儿园成员施加影响,引导他们共同进取的意向和行为,有助于幼儿园特色的形成。

带着这份领悟,我在本园11月份的家长开放日中做了实践,为了让本次家长开放日做得有特色,我们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召开了管理会议,安排年轻的管理者对本次活动的主题做创新、特色的计划方案。在活动开始前,我们的老师就在家长微信群里发放了本次活动的相关要求信息,要求家长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本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中,家长们都非常积极配合,活动圆满完成。这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富有个性化的园长是创办特色的关键”的含义。

二、生命教育。

人生命的全过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动所组成。一次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决定人生命全过程的质量,重视每一次生命活动的质量就是重视生命全过程的质量。教育就是对学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学习过程就是一种享受生命的过程,这种关怀是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教育自身发展价值在“生命活动”实践中的统一,在此教育实践中教师的价值得到实现,生命质量得以提升。

从最根本的意义来说,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生命管理,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都能最终实现“我之为我”的生命价值,即把生命中的爱和亮点全部展现出来,为社会、为人间焕发出自己独有的美丽光彩。

通过在上海芷江中路幼儿园的学习,我了解到幼儿园是幼儿接触生命教育的首个场所,也是关注生命认识生命的起点。一日生活皆教育,只有通过对幼儿进行生命的认识、生命的发展教育,使幼儿在每日的幼儿园生活活动中认识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长大之后才能理解和懂得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意义和道理,对他人抱有珍惜和尊重的态度,懂得关爱他人,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将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做好充分准备。幼儿园的各个生活环节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重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幼儿一日生活之中。

三、学无止境,做不断学习的教师(园长)。

通过这么多天的学习,最深有体会的感悟是,我们要与时俱进地学习,永远不能停下学习的脚步。现今盛行的电子产品和虚拟化的网络时代无疑是科技化的产物,从小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我们幼儿园的课程仍需带领孩子去从生活中发现、体验、感受科技之美。但在每个园所里,我们总能听到有些老师讲:我年龄大了,跟不上这个时代了,技术这些东西,课堂变革这些我都有些搞不懂了,这些事情你们最好不要找我。但现实我们却看到七十岁的老妈潇洒地用手机打着“滴滴”,甚至还会拼车;一群老年人通过网络团购出游,通过网络团购订餐。如果你选择不融入,就只有被时代抛弃;你不快速虚心学习,你所拥有的只能是过去。

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要将自己的年龄烙上界限,什么样的年龄都会有不一样的精彩。而作为老师和园长的我们,更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充电加油,不负自己也不负学生,积极地融入未来学校的建设当中,先行一步,会步步领先,园长们、老师们,让我们一起携手起航,向未来教育前进。

宏昌启智幼儿园。

徐颖。

2016年11月11日。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教会上说“学校的校长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富有特殊的责任。”李岚清同志也曾说“一个好校长,带领一批好教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这些观点集中说明一个问题:新课程能否如实的推行,效果能否明显,关键在校长。

校长既是学校的一家之长,又是学校发展的设计师。一个学校的发展潜力、发展规模、发展前景与有一个什么样的校长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思想的校长对学校的发展会有一个科学的远景规划,会带领他的管理团队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制度来实现它的规划。

新课程要求校长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为此我从四个方向抓落实。

一、把准课程方向,转变观念。

新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社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要教师“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解决几个问题。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兴趣,发展个性,培养品德。作为管理者的校长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充分的了解。学校教学中的优势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并因此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加大宣传和动员的力度,取得党政,社会,家长的支持。比如我校在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方面所做的工作就足以说明观念转变重要与艰难。执行之初,我提出全面发展学生,不把学生摁在书本里,可以通过发扬他们的兴趣爱好,(成立器乐队,舞蹈队,运动队,课前三分钟讲、演、唱来促进文化教学,提升学生得实践和动手能力)。党政担心了,社会责怪了,家长不理解了。这不是把成绩抛开“不务正业”了吗?为此我积极宣传,耐心解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校园多彩了,活力重现了,吸引力增强了,辍学率降低了,教学成绩上去了,家长和老师笑了,党政和社会满意了。

二:理解新课程内涵,改革旧的评价制度。

“应试教育”方式方法已深入人心,教师已习惯“填鸭式”教学,“题海战术”加以强化,家长已习惯以成绩论英雄与成败。

首先,校长要从课堂教学手段着手改变,我们的做法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前提下,围绕重点、难点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小结;教师只是提示,归纳。课堂上要求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在学习中摸索方法。在成功中体验真快乐。

其次,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学生优劣的体制。每学年,学校都要对上学年做一个小结,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我们就抓住这个新评价制度宣传的大好时机,严格把关评优口,对那些爱思考,勤动手,品德优良,个性鲜明,特长突出的学生进行隆重表彰。把这些学生的业绩,模仿名人字画制成“校园风云人物”条幅在校园内予以张贴并赠送给家长。让学生,家长体验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转变其观念和努力的方向。

三,精心组织,带头落实。

计划不是用来看的,应付检查的,而是用来实施的。我校为实行新课改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课程安排上足额安排,日常检查必须照课表进行查验。领导小组经常检查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我兼任的是初三历史,为了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我不仅认真钻研教材,还经常给教师上示范课。示范课严格按照集体备课时设置的统一模式上课。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问题,先自学,再讨论,然后演示,教师只是指导。在疑难问题的讨论中一般都有争论,我也只是让学生去发挥。形成定论后,学生一般印象深刻,学生在这种方式中学会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常规,注重实效。

新课程要求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教材中常会出现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改变以往以“灌“为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动嘴。为了能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度,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设计了各种课型的基本模式、流程。要求教师按设计步骤授课,教务不定时地进行检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认真写好课后反馈,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注重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五,树立典型,全面推进新的教学模式有了,也配套了相应的检查措施,我们每学期还坚持搞好几个比赛。一是新课程优质课竞赛。比的就是哪位教师能熟练地运用集体备课设计的教学流程,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二是新课程教学效果竞赛。比的是哪位教师在课堂教学后的检测中,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比例大。然后对这些获奖者进行表彰,树为典型,立为骨干;优先晋级,晋职;拨给其教研经费,选送其外出学习、考察;通过集会,板报展示精英风采,介绍其成功经验,推广其做法,号召大家都来学习以点带面,全面提高。

六,持之以恒。

一天做好某件事情不难,一年做好也不难,难就难在一辈的坚持。校长调走了,做法不能改变;大方向定了,只能不断地改进、完善。一个民族有其特殊的文化底蕴,但是其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优良传统,良好氛围的形成也要靠长久的积淀。所以这种模式确定之后我们不作轻易改变。熟能生巧,只有教师教得越来越轻松,学生学得越来越有兴趣,教学效果越来越好,学生学习能力越来越高。新课程的课标才真正得到落实。

校长,校长。一校之内仿效其长。校长的思想和做法,还有执行的力度都是教师仿效的标准,新课标的落实关键看校长的执行力。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登封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张建超。

校长领导力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如何提升校长领导力是当前教育的热门话题。参加2011年第三期高中校长培训之后,对校长领导力的认识和提升感受颇深。

一个校长的领导能力,首先表现为较强的学校发展战略远景规划能力。提升校长的领导力,首先要提高校长的这种能力。所谓学校发展战略远景规划,是制定学校总体目标和寻求学校在环境中的地位并不断发展的谋划和方略,是有关学校全局性、长远性和根本性的重大谋划,是确定学校未来发展方向和总体框架的描述。它是一所学校领导活动的核心。所以,校长要学会从学校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特定的环境特征出发,高瞻远瞩地确立一个能对学校发展产生重大变革和深远影响的好的愿景,在“正确地做事”之前必须先坚持“做正确的事”,从中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促其成为学校员工执著追求的共同目标,推动学校和谐持续发展。

一位有领导力的校长,首先应是一名优秀的教学专家,其表现为具有较强的教学领导能力。要提升这种能力,首先,校长要树立校本课程观,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规划学校课程方案,实施革新的教学方式,推行革新的课程评价,再造学校课程文化;第二,校长要吸引教育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任课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元主体参与,共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第三,校长要成为学习型校长,在引导教师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自我反省,在与他人合作中不断促进课程成熟,进而实现课程与教学领导的终极目标。

校长的领导力还表现在校长应具有较强的协调和激发教师团队活力的能力。教师是学校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学校管理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唤醒每位员工的潜能,学校管理的过程就是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与协调。的确,教师之间难免会因利益冲突而产生这样那样的不和谐。但是,一个有领导力的校长,总能艺术化地化解矛盾与冲突,促进人与人相互融合、和平相处;总能一心想着教师,为他们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总能发挥道德领导权威,将校长领导力发展成为学校领导力;总能激发学校组织系统内部每个员工的潜能,矫正学校的不和谐音符并逐渐奏出悦耳之音。

校长的领导力还表现为校长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校长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种很强的影响力和领导力,其教育作用是无形的,也是无穷的。锤炼校长的领导力,重在塑造校长完美的人格。一个有领导力的校长,善于走进和感悟他人心灵,从细节中透射出人文关怀;善于悦纳他人和为他人鼓掌,从无形中折射出大度和豪迈;善于为下属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指明通向成功的路标,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校长的领导力还表现为校长具有较强的发展力。这种发展力需要校长有非凡的豪迈气度,主要表现为两方面:校长不死抱着“校长英雄观”,而是清醒地看到,要靠制度来延续、固化特色活动,从而摆脱因个人去留而影响学校发展的尴尬。校长在培养接班人上,有容人之雅量,用材之胆量,育才之耐心。慧眼识英才,将年轻干部及早推上重要岗位,放手大胆地让他们挑大梁,以避免学校发展中核心力量青黄不接的局面。提升校长的领导力,就必须培养校长的这种魄力和发展力,使其达到一种高境界。

校长的领导力还表现为校长具有较强的争取社会支持的能力。经验表明,学校不是与世隔绝的桃源,校长也不仅仅是教学者和管理者,他们同时扮演着设计师、演说家、外交家和诗人等多种角色,他们必须走出校门,跨进社区,融入社会,走向媒体,从多方位、多层面赢得社会支持。正是这种与社会各界的多方面联系中,校长进一步拓宽了办学思路,巩固了办学特色,打造了学校品牌,宣传了学校形象。

实践也证明,校长具有丰富的知识,思维敏捷,办事果断,与教职工有共同语言,才容易取得大家的信任。如果校长与教职工能够建立起平等看待、感情融洽的关系,教职工就容易接受他的影响,各种矛盾和冲突就迎刃而解。这样的校长,其影响力自然就会增强。长期的学校管理实践,使我深深的认识到,提高校长自身的影响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

首先,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校长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提高政治素质,增强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端正办学方向,培养和造就对社会有用的建设人才。

其次,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加强政治修养。校长的品质修养直接影响其威信的高低。校长应该品质高尚,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表里如一,团结同志,严于律己,诚恳待人,以身作则,并有坚强的意志,勇于开拓创新,这样,才会有较高的威望,才能带动师生员工推行教育教学的各项改革。

第三,要深入实际,不能闭门造车。校长要善于走群众路线,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让大家参与学校管理,并把部分权力下放给相关部门,使教职工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另外,校长应深入实际,参与实践,积累经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及时处理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顾全大局,正确使用职权,认真对待教职工的影响力。首先,要正确看待职权。要襟怀坦荡、正直无私、任人唯贤,认真履行职责。如果校长把职权期望过高,飘飘然,觉得很了不起,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结果必然使权力性影响力严重削弱甚至消失殆尽。

其次,要遵循教育规律,按章行事,提高管理水平。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把握好学校的人、财、物、事,这样才能把师生员工组织起来,管理和协调学校与各部门的工作关系,正确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务,有计划有步骤地办好学校。校长要加强学习,努力实践,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

第三,重视教职工的影响力。一般而言,校长的影响力大于教职工的影响力,但是,也有个别教职工的影响力大于校长的影响力。那么,校长要提高个人的影响力,正确的做法是校长既要努力提高和不断完善自己,又要爱护下属。有些校长错误的认为,下属的影响力增大了,就会削弱其影响力,于是想方设法降低下属的影响力,有的甚至利用手中的权力,选一些不如自己的人来搭档,借此来扩大与下属影响力的差距。这种做法显然有悖于人才选用的原则。校长和教职工的影响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互提高的。一所学校既要有群众拥护校长,又要有一批具有较高威望、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才可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所以,校长应该爱护教职工的影响力,不能妒忌压抑他们。

总之,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负责学校行政和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工作能否取得较好的效果,关键在于校长的影响力。只有具备强大的感召力、说服力和影响力的校长,才能使教职工心悦诚服,才能胜任其领导工作,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园长的课程领导力

刘昊(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讲师)。

首先,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园长对幼儿园课程的选择、决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本案例中,这个幼儿园之所以遇到各种困难,其根源在于课程的设置出了问题。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如果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不当,不能够满足幼儿、家庭、社会的需求,也不符合本园实际的话,必然会对幼儿园的各项工作都带来不利影响。而课程的决策者,应当是幼儿园园长。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园长课程领导力的原因。

做好领导者,具体而言,要思考幼儿园的发展战略,运筹帷幄,把握发展大方向;其次要做好管理者,使每位教职员工各就其位,磨合良好、高效运行,并且心情愉快,保持激昂的工作热情;最后,最重要的,园长还必须是一位教育者,要有教育思想、教育经验,有能力带领本园教学质量的提升。

课程领导力,由两个词组成,“领导力”和“课程”。分别来看这两个词的含义。关于领导力,基辛格曾说过:“领导就是要让他的人们,从他们现在的地方,带领他们去还没有去过的地方。”而在《领导者的对话》一书中,将领导力定义为:“领导能力是把握组织的使命及动员人们围绕这个使命奋斗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领导力应当包括如下的环节:思想输出、方案设计、团队组织、过程管理、目标制订、评估调整。而“课程”则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课程评价几个要素。综合起来,课程领导力就是指:“以园长为核心的团队,围绕本园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管理、评价等各个要素实施领导力,促进园所课程质量提升的能力”。

总地来说,园长领导本园的课程,主要包括三项工作:课程的决策——为本园选择优秀的、适当的课程,确定课程理念、课程总体目标,并对课程的层次、结构等做出恰当的定位;课程的管理——组织实施幼儿园课程,保证日常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的顺利、高效进行,发挥课程的效果;课程的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过程、结果做出准确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修正、完善幼儿园课程,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做好课程决策在此方面,要做好两个工作:1.确定正确的课程理念。

可以以“一个标杆”为依据来选择正确的、科学的课程理念。这个标杆,就是国家颁布的《幼儿园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在这个文件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我们可以用一些关键词来进行简单概括。如,对于幼儿的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倡幼儿要“主动建构、增强自主性、发展兴趣、强调发展适宜性、全面发展、享受童年生活、健全人格、自由、创造性、探索、参与、表现自我”等等,对于教师的作用,则应当是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以“尊重、鼓励、启发、平等对话”的方式激励幼儿的学习。相反地,将儿童视为“小大人、成人的附属物”,认为童年完全是成年生活的预备,他们是被动学习、割裂地学习的,提倡灌输、分科教学、居高临下、指令、过度保护、过度指导等教育方式的,则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工作中,园长们要经常面临形形色色的课程模式、产品等,就需要利用专业知识、采取批判性的思维,对其加以甄别和判断。如当今市场上流行的“脑潜能”开发教育,有不少打着脑科学的幌子,片面地夸大了其教育效果,秉承了不科学的教育理念,需要园长等专业人员帮助家长们加以甄别。

还有一些常见的不当理念,如“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给我一个机会,还你一个神童”“全面开发孩子的脑潜能,拥有一个爱因斯坦式的大脑”“专门培养艺术天才/科学天才的课程”等等,对于家长甚至一些专业人员都具有相当的蛊惑性,尤其需要有理论、有经验,有判断力的园长帮助教师、家长去加以厘清、判别。

2.进行恰当的课程定位与选择。

第一层筛子,要运用有关儿童发展的知识、理论、经验,把关“可能性”问题,识别和筛选出真正符合幼儿发展规律和身心发展特点的,幼儿有可能学到的课程内容。可以称为对课程内容的“去伪存真”过程。比如,某些“少儿读经”的教育方式,在孩子未出生就给他们读经,妄图在其“不专心就能学”的阶段达到所谓“一心百用”乃至“一心千万用”的效果。这显然是违背了幼儿发展规律的,在胎儿时期,孩子的各种感官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别说听取经文,就连普通的说话声都难以辨别。而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能力看清、听懂。

第二层筛子,要基于一定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儿童的长远、终身发展,分析幼儿阶段的真正需求,从“可以学”的东西中选择、突出“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幼儿园的课程特色。这可以称为“去粗取精”的过程。因为儿童可能学的东西很多,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应当挑选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教给他们。例如有的孩子学珠心算或“手脑速算”,虽然能够学会,并且短期内表现出算数能力的迅速提高,但从长远看,这些技能对于小学之后数学的学习并无太大帮助,有时甚至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不应该学。基于很多研究的结果,对于幼儿未来的小学学习生活有巨大帮助的,是一些非认知的因素,比如交往、情绪等社会性发展,以及坚持性、专注力、耐心等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在此方面,《完美成长·品格+智能》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好的范例。该课程将对幼儿的当前发展以及未来一生发展都具有重大价值的21种品格提炼出来,采取多种形式施加教育,可以说是抓住了幼儿时期“应当学”的东西,值得我们借鉴。在此方面,我们提出一个“二维坐标系”,帮助园长们根据自己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准确地找到本园适合采用的课程形式。

(1)横坐标,是以课程的综合性程度为轴,将幼儿园课程分为两种取向。

第一种,分科课程,即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主要体现为“领域式课程”,即分领域的课程。

第二种,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在幼儿园课程中,主要体现为“主题课程”、“网络课程”等形式。

通过《小班科学活动:蚂蚁过河》、陈鹤琴先生的“龟兔赛跑单元活动教学”、“蛋的秘密”以及美国“项目教学”中的案例,体会分科课程、综合性课程的特点。

两种课程各有优势和劣势:第一,分科课程的优势劣势:

它的优势在于,首先它所教授的知识更于集中,教师便于把握、组织;其次,所谓“术业有专攻”,新手教师专攻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更易于迅速积累经验,获得成长。

它的劣势在于,首先,它一定程度上不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和特点,因为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幼儿的生活是整个的,所以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也应当是整个的”,而不是用人为划分的学科、领域进行割裂;其次,从长远来看,教师分领域的教学,虽然短期内会成长较快,但它实际上会限制教师的高层次专业发展,因为一个真正高素质的教师,必定要是个全面的多面手,对于每个领域都应比较熟悉,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第二,综合课程的优势劣势:综合课程的优势劣势:

其优势在于,它契合了现代学前教育理念,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身心特点;并且它能够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其劣势在于,它对教师的水平、思考习惯和教学技能要求较高,缺乏经验和相关能力的教师难以胜任;其次,相对而言,采用综合式课程,需要较多的课程资源予以支持。

(2)纵坐标,是以课程的结构化程度为轴进行划分。两个取向包括:高结构化课程:有固定、模式化的课程内容、教学程序,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操作也作出规定,灵活性低,不允许教师自由发挥、灵活创造、生成。

低结构化课程: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程序没有规定,允许教师根据儿童的需要和特点随时调整、发挥、创设、生成。

通过“回合试验教学法”、少儿英语教学的案例、科学活动“测量”等例子体会高结构化课程和低结构化课程的特点。两种方式同样各有优缺点:

第一,高结构化课程的优势在于:(a)所教授知识更为系统、有条理,学习效率较高;(b)便于教师组织、把握,教师“上手”快。而其劣势在于:(a)相对僵化,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现代的学前教育理念;(b)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并不低,高结构化课程的良好设计,需要教师对幼儿有深入的了解。

第二,低结构化课程的优势在于:(a)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有利于其全面发展;(b)教学过程灵活,给教师巨大的发挥空间,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劣势在于:(a)不易组织,对教师要求较高;(b)往往需要更多的家长沟通工作,以获得家长的认可与支持。

在上述的二维坐标上,每位园长都应分析本园的实际情况,恰当地作出课程形式的选择和定位。具体而言,应综合考虑三个主要因素:(a)本园的教师队伍水平(b)可用的课程资源(c)家长的观念与认识水平。可以问自己如下的问题:关于教师水平:

本园教师中,模仿型、独立型、创造型、风格化教师各占多少比例?

本园教师是否有观察和体会幼儿的兴趣、需要的能力?

本园教师是否熟悉各个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学习能力?

本园教师是否熟悉五大领域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本园有多少教研人员能对教师设定的目标、教学方法和环节是否适当进行有效的指导?关于课程资源:

本园在五大领域是否有充足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阅读、使用?

本园是否有足够的户外场地?

本园各班的师生比例有多大?

本园是否有高水平的外部专业支持?

本园各个班级之间能否共享教育资源?关于家长观念:

家长更看重孩子在哪些方面的学习?

家长是否支持教师以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

家长是否愿意参与教育活动、配合教师和幼儿提供一些支持?

总体而言,一所幼儿园的教师水平越高、课程资源越丰富、家长观念越开明和先进,就可以更多地努力采取综合化、低结构的课程形式,反之,则应根据实际需要,多采取领域式的、高结构化的课程形式。当然,所有幼儿园都应以综合化、低结构的课程形式为努力的目标。

(二)做好课程管理1.基础管理。

《课程实施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课程实施与管理的基本依据。幼儿园要从园情出发,形成一个有完整结构体系、可操作的课程实施方案,据此实施课程管理。具体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a课程实施基本条件分析。一般而言,可借鉴工商企业管理中的“swot”分析或“sws”分析,对本园在设施、设备、教师、管理人员队伍、家长、社区、外部专业资源等多方面的优势、劣势、机会、策略等进行细致的分析,决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和努力方向。

b课程理念与目标。要有整体理念,以此为纲,要制定本园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下还有确定各年龄段、各个领域的分解目标。此方面,可参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及各地区所颁布的课程实施细则或课程指南(各地叫法不同,但基本各省市都会出台对于幼儿园教育内容的较为详细的规定)来加以制定。c课程设置和组织形式。即本园要开始哪些形式的课程,分别占多大比重。针对每种形式的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在《课程实施方案》中确立操作要点,让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章可循。

d课程实施的组织与制度保障。组织保障,要建立课程领导与管理的组织与网络,包括幼儿园课程领导小组等,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度保障,要建立成套的制度,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运行,相关的制度包括三大类:与课程实施者有关的管理制度,如人员培训、工作人事安排等制度;与课程建设有关的制度,如园本课程的研制(或教育方案)、课程质量评价分析等制度;与教学有关的工作制度,如教研制度、一日活动安排、教学环境创设、保教计划记录制订等制度。e课程实施的资源保障。确定该内容的目标是:树立教师和幼儿家长共建、共享课程资源的理念与机制,充分挖掘幼儿园地域、社区、幼儿家庭等资源优势,争取社会及企业的支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充实课程资源,并采用多样化的手段实现有效利用。要考虑的可用资源包括: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环境资源、设备资源(信息技术设施设备)、专业资源等。

除了上述的基础管理之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应下大功夫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本园课程的品质与层次,更上一层楼。在此方面最重要的工作包括两项:

(1)加强教研,提高教师的自我成长、自我生成能力。

也就是总结和提炼本园的课程特色,形成鲜明的风格,提升课程的整体品质和形象。

总之,园长是幼儿园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也是一个幼儿园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的力量。每一位园长,都应当成为有思想、有理念、有领导力、有执行力的专家型园长,带领全园教师不断为提升幼儿园课程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成长而不懈努力!

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

在目前,上海中小学校已全部使用二期课改新教材,新教材实施背景下,改进教育教学策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提升教学质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长、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校长是学校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校长与提高教学有效性之间存在必然联系,需要深入思考。

一、改进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主要环节。

上海二期课改实施至今,提高教学有效性业已成为深化改革、实现课程目标迫切要求开展的工作。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方法受到普遍关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问题导向学习、个别化学习等等,在不同层面都得到了重视和实践。然而,对教师的调研表明,当前,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依然是教师的直接教学。因此,提高教学有效性,重要的还在于提高教师直接教学的有效性。

直接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我以为在认识上要重视两个维度:一是时间维度,即如何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二是过程维度,即如何保证教学各个步骤的成效。综合起来看,就是要在行动上把握好教学的基本环节,做到时间效益和过程效益的有机结合。这两年,我们重点强调抓好“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和辅导”这五个基本的教学环节,认识的根源就在于此。抓好五个环节,能够保证教学不走样,能够确保比较高效的教学。有人指出,这是退回到前苏联凯洛夫的那一套。我们暂且不论是不是凯洛夫的那一套,但是我们要正视“当前教师直接教学依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这一现实前提,在这一前提下,直接教学依然有它特有的生命力。提高直接教学的有效性根本在于有效落实教学的五个环节,否则,教学的低效必然导致教学过程成为生产“夹生饭”的过程。

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校各项工作均是围绕教学开展的。校长是学校教育教学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校长掌控着学校全部教育教学资源,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但是实践当中,情况并不乐观。一些校长不同程度地脱离教学一线,不熟悉教学业务;一些校长虽富有工作热情和改革激情,但因年轻和经验不足,缺少对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把握,导致目前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投入与产出不匹配、形式与实质相脱节、知能与情感相分离、控制与开放左右摇摆的不足。因此,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要抓好校长这个因素,要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是校长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能力贯穿于学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全过程。课程领导,关键在于把握教学本质、引领教学理念、建设共同研究的团队,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团队专业能力的升华。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一要建立校长的专业权威。目前校长对教师的专业权威不够理想。有人做过调查,问教师“哪些人评课对自己帮助最大”,教师回答帮助最大的是“有经验的同事”,其次是“学科教研专家”,“校长”则居于末端。我认为造成这种选择的原因,一是如前文所言,有些校长渐渐远离课堂、远离教学,无以评课、不会评课;二是有很多校长习惯于用权威和物质刺激对教师进行行政领导,而不善于用“听课、评课”这样的方式对教师实施专业领导,校长对教师缺乏必要的专业权威。如何树立校长的权威?恐怕还是要在教学上下功夫。苏霍姆林斯基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长达22年之久,他曾说过,如果今天去开会而没有进课堂,明天就得补上,听4节课;如果在一年中听一位教师的课不足15-20节,就会对他毫无了解。苏霍姆林斯基把听课和分析课当作校长的重要工作和滋养自己思想的源泉,我想校长的专业权威离不开这一点。

二要加强对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的领导。学校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课程与教学是完成教书育人任务的主要载体,校长必须关注课程与教学,提高课程与教学领导力。校长一方面要执行好国家课程,满足国家课程实施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在现有国家课程体制下,围绕学生需要和学校特点,渗透自己的办学理想和教育理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开发本校课程,形成学校的课程体系。当前,仍然有一部分学校没有很好地实现观念转变,不严格执行规定的课程计划、随意增减课时、随意拔高教学要求等,要消除这些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课程实施要求的现象,校长要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根据国家课程计划,统筹校内外各种资源,根据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原则,开齐开足课程计划,同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学校课程与教学计划。校长要引领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要确保校本课程服务于学校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

三要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领导。课程实施不是学校和教师简单执行课改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关键是在教育规律、学生发展和教育理想之间寻求平衡点,提高课程的执行力和开发力。校长要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领教师实施新课程,要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分析教学动态,抓住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带领教师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充分引导和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策略技能。要能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明确学校核心价值,倡导上下平等的合作精神,营造学术氛围,建立伙伴式的团队文化,培养新课程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学校课程实施团队。

1.处理好规范与创新的关系。

学校是教学实施的基本单位,提高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运作。近几年,教育系统处在更新换代的高峰期,校长大面积调整、年轻教师增多。过渡期间,新校长、新教师对岗位和职责暂不完全熟悉,加之社会、舆论对学校施加的不利于教学规范实施的外力,课程实施中难免出现一些不太合乎规范要求的行为。最近,我们通过调研、视导、督导以及其他一些途径发现,当前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规范问题,学校层面如教学计划的执行问题,教师层面如教学基本要求的执行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若不得到正视,将阻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抓好课程实施规范是校长提高课程领导力的一个环节,强调规范不是要束缚校长、限制校长的课程实施自主权,而是希望校长通过对规范的了解和执行,最终把规范内化为领导课程实施的自觉行动,在此基础上,从规范走向创新。课程实施是一个规范化和个性化交融的过程,个性化对校长而言主要体现在其对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上。校长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对学生成长需求的认识,渗透到学校课程实施计划之中,一方面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把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另一方面,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研制实施校本课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充满创新成分的过程。

2.处理好基础与发展的关系。

有效教学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有一个固定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教学的基础性,即基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达成。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能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基本的要求。这两年上海强调抓好教学五环节,重要目的之一是打好有效教学的基础,推动高效教学的实现。当然,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程序和规律,达到教学基本目标和要求的途径也会不同,学校需要加强探索和实践。如何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取得进一步发展?这里提出几个关注点:第一,关注教育教学的多样性。教育的对象是具体的一个一个学生,他们不仅在思维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认知的风格上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而且拥有的基础可能不同,需求也会存在差异。现代教育的理念要求给学生更加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和指导,从而回应学生存在的差异。从教师角度而言,教师的禀赋不同,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认识不同,对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对环境的取舍有个人偏好。所以有效教学首先要关注学生和教师的多样性。第二,关注教育教学的多主体性。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应该具有主体性,对自己的学习有选择权,他们可以对学习的内容、过程、方法甚至是学习结果的应用等作出更加符合个人实际的取舍。若不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育教学恐怕很难有效。教师是另外一个重要的选择主体,教师是不是可以选择教育的内容、主宰教育的过程?是不是可以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事方式去影响学生?我想,缺少师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恐怕难以有效。第三,关注教育决策的多主体性。政策制订时,每一级组织和每个个体都有表达观点和诉求利益的权利。政策执行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通过政策本地化来体现执行的主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层面的执行主体同时又是决策的主体。校长要从政策的要求和学校的实情出发,既能担当好上一级决策的执行主体,又能够担当好本级层面的决策主体,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教学向前发展。

3.处理好国家课程与校本实施的关系。

国家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国家课程展开的。因而,学校如何实施国家课程十分重要。国家课程服务于所有学生,提出的是统一的规定和基本的要求。以课程计划为例,国家规定每门课程每周多少课时,学校一周总课时不超过多少节等,但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如果大家认真研究市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是可以了解到学校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同时,为了有效地落实国家课程的总体目标,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方式方法可以因地而异、因校而异、因人而异,因为国家课程的实施需要一个校本化的过程。因此便产生了国家课程与校本实施的关系。背离了国家课程的主旨,违反各项原则和规定或者机械地照搬国家课程的规定,不分析学校的实际,这样的实施都会影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处理好这对关系,校长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执行与课程开发的关系。今天有的校长习惯于把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等割裂开来,不太关注国家课程在学校结合实际、富于创造的有效实施,而仅仅关注在拓展型、探究型课程中的科目开设和教材编写(当然这些工作在上海二期课改中也是重要的工作),把课程开发仅仅理解为开发占学校课程一定百分比的“校本课程”,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国家课程的执行有不同的层次,基本层次的执行,特征是学校大体上按照国家课程的基本要求去做,学校课程安排基本符合一般规范,但缺少对学校实际情况的深层次分析,在实施中还缺少创意。高一层次的执行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予以创造性地执行,即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这种层次的执行本身也是一种开发,是让国家课程得到更有效的实施。在高一层次执行的基础上,学校根据目标定位、办学特色、校长的教育判断等,除了有效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能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载体,当然是我们乐意看到的。

改进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促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命题,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各级教育机构的重点工作。校长连接着教育的神经末梢和顶端,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是落实内涵发展政策和推动内涵发展实践的关键抓手,牵动全局,需要常抓不懈。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新课程方案是在学校中通过校长领导下的教师队伍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而变成现实的。校长的管理理念及所产生的行为将直接决定新课程在学校中的实施状况,新课程中的新教育理念与创新要求要求学校管理发生相应的变革.

1、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改革教育的弊病,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家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建国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七次课程改革,每次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最近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期,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行的体系。增加了“选修课”、“活动课”,初步改变了多年来只有“必修课”的模式;初步推动在统一基本要求前提下的教材多样化,引入了地方课程,初步改变了国家对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在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一批重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生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这些成绩为当前的课程改革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但是,课程是必须不断改革、不断建设、不断创新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弊端明显地突现出来。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难、繁、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于反映现代科学、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学生的经验和社会实际;学生死记硬背、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的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于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它们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和不良影响,说明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针对性。

2、新课程的特征。新课程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第一,新课程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第二,新课程强调“三维”结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整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第三,课程结构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改变了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第四,课程内容现代化、生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了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改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获得合法的地位。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中小学校长不但要有良好的知识素养、现代管理理论和学校管理能力,还要建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富有变革精神和创新精神。新课改中校长的应有管理行为包括:

1、帮助教师建立新的角色模式。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小学校长应关注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以及通过实施新课程而达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教师尽快地成为新课程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校长应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相关的课程改革的培训班,参加相关学科的课改展示活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帮助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地理解、诚心地接受、热情地投入,并有效地运行。让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检验、完善和发展新课程,并加速实现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必定引起一场教育因素的重组活动,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即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就是变化的核心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作用和身份的转变是变化的中心。校长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实施前景,帮助教师明确自己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角色定位。新课改的教师角色要求是:第一,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知识传授者角色转变。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传递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交流转变;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合转变;由重教学结果向重教学过程转变。第二,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感情与想法;与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第三,教师首先成为研究者。每一位教师都应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校长应帮助教师学会判断教师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逐步养成自我反思、设计教育教学行为、从事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在教学研究中体验成功。

2、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校长应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在学习中,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倾向于抽象的思维,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有的学生为了家长、教师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却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成功。这些特点,校长都应该促使教师对其进行全面、具体的了解,并付诸教学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成长。

3、处理好“三级”课程的关系,开发校本课程。

作为校长,应注意发现和体验学校管理重构对于新课程实施的重要性,确立新的学校观和管理观,理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在新课程与学校发展之间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明确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与国家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新的课程管理体制下,教师、校长、教研员以及各种教育力量如何加强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有哪些新的要求,对当地的风俗、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分析研究,组织人员开发校本课程,创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校长为领导,教师为主力,课程专家为指导,包括家长和社区人事共同参与的,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以学校为基地,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开发工作。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学校明确自己的教育哲学,调动全体同仁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以减少教育冲突甚至相互抵消的现象,同心协力地实现既定的目标,促使学校特色的形成。

4、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评价改革首先是评价指导思想的变革。《纲要》指出,评价改革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明确将评价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评价改革的方向,这是新世纪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为了达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我们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作为校长,应了解认识一些新的评价方式和思路,进而产生改革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到评价改革中来。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校长应树立发展的评价观。对于学生的评价,《纲要》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发展。”对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使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纲要》指出,要“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校长应努力探索如何使评价更具有激励功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从而提高学校管理的效能和效益。

5、促进课改与学校同步发展。

新课程的最终发生地是学校,新课程只能在学校中生成,课改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人们常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意味着有一所好学校,新课程的实施是否成功,学校的管理者尤其是校长起着关键的作用。新课程促进学校概念的变化,教育变得丰富多彩、复杂多变。校长要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更新学校管理的理念,独立性地思索、创造性地制定学校发展计划,创造性计划是创造性工作地开始。校长应重视学校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强化校本管理机制,提高社区参与程度,通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能动性,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中小学校长必须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到实处,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为师发展服务:课程领导中校长的角色与作为

根据对新课程中教师角色变化特点的剖析,新课程对中学生物教师素质发展的要求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包括:适应时代的课程理念素质,高尚的思德修养,深厚的专业素质,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素质,多方面的教育教学能力等.

作者:岳丽红姜辉吴恒梅张卫东作者单位:岳丽红,吴恒梅,张卫东(佳木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姜辉(佳木斯市教育研究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2)。

刊名:华章英文刊名:huazhang年,卷(期):“”(23)分类号:g451关键词:教师角色专业素质课程改革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

目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有计划、有步骤地分层推进,这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是一场有着深远意义的教育革命。要实现改革的目标,各实验区面临的工作纷繁艰巨,崭新而富有挑战性。课程改革推进的道路是坎坷不平和反复曲折的,它需要各级政府自始至终密切关注和支持,需要教育行政部门高水平规划和运作,需要基层学校勇于实践和探索,需要社会各方面关心和理解,同时,也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和参谋。

长期以来,县级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机构县教科室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职能和作用。其对基层教育科研的指导功能,对区域内教材教法的指导功能,对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监控、评估功能,以及对基层教育教学决策中的咨询功能,为保证教育教学有序推进,稳定和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每一次改革中,教研室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教科室承担的工作面临崭新的课题。教科室必须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作用,推进课程改革向前发展。

在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特别是在改革处于实验时期,教科室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区域内课程改革决策的参谋者,方案和计划制定的参与者。

当教育行政部门在对课程改革的具体行动作出规划和决策时,教科室应该并必须提出专业方面的咨询意见,积极介入改革实验各项相应的准备工作。

在课程改革启动的准备过程中,教科室应该参与实验区实验方案的制定,对开展实验的目的任务、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的范围和对象、实验的步骤和措施、实验的指导思想等,提出教育理念和教学专业方面的意见,供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思考、研究,从而制定出符合课改理念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能逐步完善的实验方案。与此同时,教科室应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区域内参与课程改革实验的学科、年级(在一个区域内统一)、学校以及教师人选的建议性菜单和依据,供教育行政部门决策。会同相关部门提出课程计划方案,提出教材选用、教辅材料、教学辅助设备选择的建设性意见。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下,制定出对实验各层面人员,尤其是对教师的培训方案、培训计划。此外,教科室还应组织和指导各学科、各学校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计划和教学计划。

二、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学习培训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1][2][3]。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

一、真正理解“课程”的内涵。课程绝不等同于课堂、科目,也不仅仅是指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学校提供给学生在学校期间得以获取知识、能力、人格以及学习经历等一切活动的总和。具体来说,大到学校的总体布局、硬件设施、办学思想,小到教师的课堂教学乃至日常指导、勉励、批评学生过程中的措辞,均属课程的范畴。

二、真正理解开发校级课程的意义。校级课程的开发,将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课程意识,使得教师不再被动地执行学校下达的教育教学指令,转向深入挖掘教师个人的教学专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开发校级课程的教师对自身专业能力的认可、对自身职业的眷恋和自信程度都明显高于其他教师。校级课程对教师队伍凝聚力的形成,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校级课程的开发,是校长领导力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校长领导力的加强与完善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一位好的校长往往关系到一个学校的优化发展,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校长积极领导校级课程开发,将对学校的长远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三、联系实际,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个性化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让课堂成为校长工作的重要场所,让上课、听课成为校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课程、研究教学、研究教师、研究学生,校长既要从学校未来的发展角度进行总体规划,从全校课程的高度上进行整体统筹,更需深入日常的课堂教学,细致观察学生发展中的实际需求,鼓励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主开发校级课程,认真关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的落实。由此确保校长课程领导力有实实在在的抓手,从源头上保证学校课程开发工作在整体上的稳步推进。

五、强调校园文化在传承课程育人理念方面的魅力。

实施新课程教学副校长的角色定位

新课程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然而,教师这种角色的重新定位,几乎等于要改变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其艰难性是不言而喻的。笔者在新课程实验的实践中,就常常感受到自己和身边的老师面对这种“蜕变”的痛苦、困惑、迷惘,有时还会走进自身角色重新定位的误区。

误区一:新课空间自由度大,教师缺乏自信。

新课程空间自由度大,教师认为自己须文武兼备,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行,缺乏走进新课程应有的自信,乃至“惧怕”学生。而新课程施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发展。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平等的参与者。

(1)充分信任,予学生学习时空。教师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2)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学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信地开展教学活动。

误区二:新课程实施灵活性大,教师难以驾驭。

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得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精彩纷呈的学习活动,还不习惯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观察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学生的需要没有真正地被关注。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

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

误区三:新课程强调主体参与,教师“全身而退”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便以为要把教学舞台全部交给学生,自己不自觉地由教学的“中心”走向教学的“边缘”,甚至退出教学舞台当“观众”。

相应之对策:做一个成功的引路人。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意愿和动力。

(2)教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教师除了必须把学生自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外,还需精心设计每一次自学的目标、内容,同时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

误区四:新课程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多采取“拿来主义”

新课程倡导教师合作的工作方式,在与他人合作中,教师往往不顾自身特点,一味采取“拿来主义”。

相应之对策:定向发展自身的教育个性。

(1)提高综合素质。不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之中,教语文的可以光顾数学、体艺等学科,教数学的也可以涉猎文史、科学等知识,努力使自己拥有多元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综合型教师。

(2)明晰自身优势。教师要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后果进行自我反思和与他人合作反思,从中寻找自己的优势。要在教学实践中加大自身优势,善煽情的教师可以想想怎样让自己的课堂涌动激情,善引导的教师则可以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润物细无声”,朝着这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个性潜能的方向发展。

(3)逐步形成风格。把自己的个性渗透于自身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完善,以逐步形成自身的教学风格。

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批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

2001年9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在我国38个地区实施,我们区有幸成为其中之一。经过一段时间操作,认真比较新旧课程,有很大差别。旧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主体性,重视个性的发展。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面对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以历史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方向。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在新教材《原始社会》一节中,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泥捏出北京人、山顶洞人像,再比较二者异同。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观察,用心雕塑,兴趣盎然,记忆深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也得到体现。

二、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已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三、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学生要学会学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例如,述说四大发明在人类进程中的影响。

把全班分成小组,每组任务明确,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最后每个小组把各自的经历、报告向全班介绍交流。因每个人会有各自体会,这许多体会的汇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n。

[1][2]。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

教研室是中国教育的特有机构。许多年来,教研员们大多习惯了面对几十、几百位老师讲解教材、大纲,心中不免得意、唯我;习惯了听老师讲课,把我们的想法给予老师;习惯了奔波于几十、甚至上百所学校;习惯了在办公室伏案,勾画理想的课堂、理想的教学……教研室在课程改革中做什么、怎样做,是每一个教研人应该思考的。

在课程改革中,太多的习惯失衡了。我们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同时又欣喜地看到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遇。说挑战,是因为我们已有的教学思想、经验、工作方式、甚至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可以说我们是和教师们同时接触、感受新课程的,或者说是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说机遇,课程改革为教研室、为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

教研室以及教研员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是理论者和教师间的桥梁。教研员观察思考问题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践层面。教研员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才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教研员要发展,而且应当优先、超前地发展。只有教研员发展了,才能推动区域的课程改革,才能将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教研员如何和教师们互动发展?教研方式如何促进新课程的实施?“重建教研文化”的命题,历史地摆在各级教研室、各位教研员的'面前。

二、教研文化重建的诠释。

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主体,人的现代化是在实践中完成的,因此,教师的课程实验研究必然要经历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思辩与碰撞,才能形成新的教育理念,进而内化为教师的教学技能,实现课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的价值。

教研也就不仅是教学研究工作,里面应包含深刻的人文内涵。我们需要研究课程,更需要理解、研究教师。课程本身就是科学和人文精神的载体。教研工作应该能够有效地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与教师的交流、研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课程目标的实现;唤醒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开发、建立丰富、生动、具有特色的课程资源;鼓励教师专业发展,倾听、理解、协商、研讨,鼓励、认同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富有个性的做法和创造;建立教研员与教师的平等协作互动的关系;在教研员的自我反思中,获得自我的专业发展。我们的教研工作从没有像现在更关注人--教师、学生了。

重建教研文化,就是教研的内容要有效地解决课程改革实施中的问题、为课程的建设提供实据;教研的工作模式、运行机制要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实验和推进,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也使教研员自身获得专业发展,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理想。

教研员要为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思想、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为提供好服务,教研员要做学习的先行者、理念的传播者、积极的探索者、不倦的思考者、资源的开发者。

三、建立教学、研究、科研一体的工作模式。

新课程的实验过程是一个开放、民主、科学的探索过程。教学研究如何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而且要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基础教育课程纲要》的第九部分“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指出: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各中小学教研机构要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等作用。

我们把握住改革实践的关键要素“人”,从而制定了在课程改革中《河西区教研室的工作职责》。其基本内容是:教研的内容、形式都要有效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于学生身上。同时,用科研提升教研,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研究课程改革,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建立教学、研究、科研一体的工作模式。

1.教研的内容:课程。

问题研究和课题研究相结合,预设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结合。我们可以运用教师访问卡、教研员和教师课后交流、教学反思和札记、听课后做案例分析等方式,收集问题针对性强、研究的成果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获得成功的体验、研究的快乐,能充分调动教师课程研究的主动性、提高专业发展的自觉性。

2.教研的形式:互动。

由单一的讲座的形式丰富为对话、参与、沙龙、论坛等多样式。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互动,教研员做研究的首席。互动的教研形式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每次教研活动,教师们不再是聆听者,而是参与者、研究者。他们总是在思考着、反思着。教师在教研中是否积极发言列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指标。

3.教研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教研资源包括人和物。人的方面:教研为教师提供平台。教研员不断发现、收集、吸纳、推广教师们创造出来的生动、鲜活的经验,有价值的思考,富有个性的思想,让教师们能互相鼓励、互相说服、互相学习,甚至让教师们走上讲坛。物的方面:教研室收集、征集课程改革的信息、课程实施的资料。建立信息库、案例库、工具库,给教学实施提供丰富的物质保证。

4.教研的途径:三级。

三级:区级、校级、片级。以校为基础,以区、片为平台。

区级教研:以新课程改革任务驱动,以问题为中心;教研员由单纯的指导者转向参与者、研究的带头者,寓指导于共同的反思中;培训贯穿实验研究的全程;共性中突出个性;一般中突出特殊;整体中重视小组和个体;总目标下设计阶段目标。

片级教研:确立课程改革实验基地校。建立、履行《基地校工作公约》,由基地校的骨干教师组织周边学校教师定期活动,教研员做旁听者、信息搜集者,学校和教研室共同管理。

校级教研:以校本培训为主。研究内容预设与生成相结合,有针对性;活动方式多样;定期区里组织校级教研观摩活动;教研室予以教研组长的培训,为学校培训提供思想、技术支持;教研工作的调研和情况分析。(作者单位:天津市河西区教研室)。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

课程是国家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教师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振兴,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对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杠杆,也是学校加快教育创新、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动力。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指挥者。校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在当前,学校能否顺利推进课程改革,能否通过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固然受到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课程资源、地方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制约,但关键在于校长的情感态度和工作力度。校长的责任心、事业心直接关系到教师对课改的态度,关系到一所学校推进课改的进程和实效。课程改革、教育创新,要依靠领导班子、广大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但如果校长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无措施,如果校长只是指挥别人干,自己袖手旁观,如果校长对课改精神似懂非懂,缺乏深刻的理解,学校的课程改革就不可能有大的进展,教育创新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因此,我们作为一校之长,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落实自己的责任,率先垂范走进新课程,积极进取开创新教育。

二、

校长是一位教师,但首先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课程改革中,校长面临着比教师更大的挑战,肩负着比教师更重的责任,不仅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直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更重要的是必须承担对本校课程改革规划、组织、管理、指导的职责,真正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领路者。

1.规划。也就是要对本校课改实验工作、课程开发和管理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长远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的工作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只是学科教学改革,而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不只是简单地调整课程、更新教材,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工作千头万绪。因此,校长首先要明确课改目标,把握课改方向,组织人员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改目标,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规划本校的课程改革,既要制定两年、三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的改革目标,又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工作策略、保障措施,使课程改革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思路。

我们遥观初中是一所农村初中,这几年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在广大教职员工的努力奋斗下,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学校管理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原有基础十分薄弱,教学设施、师资素质、内部管理等许多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建办学特色等仍不理想。去年6月我区课程改革动员大会后,我们在分析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认真规划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在课改内容上,我们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方式改革、课程评价改革等全面策划,整体推进,同时把深化学科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争取在两到三年内使学科教学出现全新的面貌。在保障措施上,我们把加强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作为重点,同时在教育设施、学校管理、社区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研究落实新的措施。

2.管理。推进课程改革,并以此为动力推进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的一项中心工作,也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主课题。因此,对课程改革一把手校长要亲自抓、亲自管,要重点抓、重点管。对课改实验工作的管理固然离不开集体的力量,固然要依靠行政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但只有校长直接抓直接管,才能真正摆到“中心工作”的位置,校长也只有在直接抓直接管的过程中,才能正确把握课改的精神和要领,才能掌握课改的主动权、话语权。

校长对课程改革工作的管理,一是组织,也就是以自己的权力和威信,以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指挥和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投身课改实验,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要根据学校课改规划,确定各处室、各位教师在课改实验中的工作职责,使每位行政人员和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都能承担一定的责任,都能在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二是协调,也就是及时做好课改各方面、各环节的协调工作。学科教学、课程开发、课程培训等,时间、设施、师资调配等,在实际工作中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只有及时处理各种矛盾,妥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才能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整体水平。三是评价,也就是对学校的课改实验工作要及时反思总结,对教师参与课改的态度、绩效要及时评价。既要及时发现问题,更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特别是对教师的工作,要及时予以激励性、指导性评价,要善于发现、总结教师在课改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从而激发和维持广大教师投身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创造性。

3.指导。校长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还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者。在课程改革中,管理与指导也是不可分割的,在管理中予以指导,通过有效的指导加强管理。校长对教师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首先是指导教师正确领悟课改精神,正确把握课改方向,帮助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统摄具体的课改研究和实践工作。当前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构建新课堂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困惑,产生不少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校长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形成本校的改革思路和目标追求,及时为教师指点方向。其次,要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开发新课程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新课程、新教材的课怎么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如何开发和实施等等,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有许多方法问题、技术问题。不少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校长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当然,我们许多校长与教师一样,也是刚刚进入新课程,是与教师在同一起点上研究课改、实践课改。因此,校长对课改工作的指导不同于专家的指导,主要是与教师一起研究、实验的过程中予以帮助和指导。

4.服务。也就是为教师开展课改实验和教育教学创新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参加课程培训、开展课改研究、开展校本课程等等,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资金、资料、设施等客观条件,校长必须努力为课改创造良好的条件,及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服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只落实责任,不考虑相应的权利,只下达任务,不考虑相应的条件,课程改革同样难有作为、难有突破。因此,校长不仅是课改的指挥者、管理者,还应该是课改的后勤服务员。启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以来,我们行政班子进一步确立为教师服务的意识,体谅教师工作的辛苦,尊重教师创业的需要,妥然安排课务,尽量增加教师学习、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加大资金投入,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增添大量设施设备;加强对外联系,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更多的机会。

5.参与。中小学校长,既是校长,也是教师,也承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直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示范带头作用。要求教师怎样备课、上课,教师首先看你学校领导怎样备课、上课。因此,校长必须直接参与课改实验,与教师一起学习、研究和探索,在参与中感受课改、组织课改、指导课改;必须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率先改革创新。校长自己能够积极钻研新课程,率先尝试新教法,才能真正引领教师走进新课程,才能很好行使对课改工作的决策权、指挥权。近一年来,我及我校几位副校长、教务主任,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学习、研究课改精神和新课程新教材,率先上新课程研究课,组织教师听我们的.课、评我们的课。

三、

推进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研究新教法,开创新教育,不仅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更是对我们校长的工作能力、管理水平、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考验。校长要在课程改革中很好履行规划、管理、指导、服务的职责,根本的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使自己的专业素质适应新课程的新要求。

1.加强学习。要对学校的课程改革、教育创新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管理,有效指导,首先我们校长自身必须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和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精神,正确把握课改的基本目标、基本方向,正确领悟新课程体现的新理念、新思想。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新教法,尽快掌握先进教学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要认真学习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的有关文件和文章,积极吸取外地的先进经验。如果校长学习不认真、认识不深刻、观念不更新,在课改过程中就必然会失去发言权,弱化管理权。一年多来,我校结合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课程培训为主体的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活动。我们校长不仅动员广大教师加强业务学习,特别是加强自已的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区、市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直接组织、参与本校的培训工作,平时工作再忙也要挤出时间看书学习。

2.深入研究。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对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的变革,在实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教育教学形态尚未彻底革除,新的教育教学形态尚未建立,各种观念、方法的碰撞,给人们带来许多困惑,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作为一校之长,必须抓住课程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针对课程改革提出的新挑战,深入思考研究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和方略。必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深入研究课改实验中的具体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通过深入研究,进一步认清方向,理清思路,促使课程改革顺利推进。通过深入研究,扎扎实实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使课改实验产生更好的实践效应。通过深入研究,尽快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3.积极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学习、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把所学所思的用于实践,必须在实践中开拓创新。作为校长,不能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思考研究后认准了的,就要坚持不懈地去尝试、去落实,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产生新的感受、新的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校长也只有带头在实践中探索,才能不断增强感召力、影响力,真正成为课程改革的引路人、带头人。

4.勇于创新。学校和教师不是被动地执行新课程,而是要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创造性地实施实施新课程,积极推进课程创新和发展。因此,推进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学校、我们广大教师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气魄、创新的行动,在已有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特别是在课程开发、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这一轮课程改革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创新的空间。我想,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克服求稳怕变的情绪、消极等待的思想,大力发扬与时俱进、勇于开拓的精神,抓住某些方面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争取有所突破,创出本校的特色。

启动课程改革,加快教育创新,使学校工作更加繁杂,使许多校长在各级各类的会议、活动中疲于奔命。我感到,一方面我们校长要克服浮躁浮夸心理,发扬务实求真作风,静下心来学习一些东西,研究一些问题,做好一些实事。另一方面,希望有关行政部门精简一些会议,简化一些程序,归并一些事务,把校长从繁琐的杂务中解放出来,使校长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教师一起学习、研究、实践。

浅谈课程改革中校长的责任和职责

小学教育是我国九年教育的基础,为以后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作为小学教育者我们必须要正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且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努力,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

一、小学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现状。

教育观念落后,教育观念与时代的发展相脱节。对于小学教育而言,教育管理观念对于学校的发展以及学生们的发展影响都是非常巨大与深远的。现在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在不断地推进,但仍然还有不在少数的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并没有跟随者时代的发展进一步的变化为先进的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管理观念,固守传统的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不善于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对于问题进行研究,用陈旧的观念来指导教育管理工作。老旧的教育管理观念与时代的进步严重脱节,对于教学管理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制约作用,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在开展与推进等方面都受到了极大的阻碍。教育管理队伍不完善。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已经到来,经济科技现在飞速发展,那么教育事业也应该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而发展,一个好的教育学校必定是少不了一个强有力的教育管理团队的支持和保障,但是根据目前大部分的小学来看,小学教育管理中的用人机制比较不完善,而且在教学方面用到人才都是高学历的人才,但是在小学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却是并没有投入一些高素质的人才,让小学教育管理体系中的淘汰体系不明确,存在才能与职位不相符合的现象。还有的一种现象就是一些小学的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意识非常薄弱,仅仅只是从行政管理方面来抓教育管理的工作。现如今教育管理的改革迫在眉睫,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势,教育管理工作者更是应该要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来应对现如今严峻的形势,更要紧跟潮流,与时俱进,创造出一条能够适应新形势与新课改的小学教育管理的创新之路。

二、在教育管理中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变落后陈旧的观念。想要对于小学教育管理中的课程进行改革,首先就是要改变教育管理者陈旧落后的教育管理观念,一个新的适应当前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念在教育管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引导性、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如果想要在教育管理的课程改革中得到发展,那么就应该改变以往的陈旧的落后的.教育观念,走出以往的教育管理误区,引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积极主动性与创新性。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地研发新的适合当代社会的驾驭管理理念,对于课程改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教师的教学中,也受到了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错把自己当成课堂上的主体,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一方。课程改革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使学生们能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们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来促进学生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建立合理的完善的课程管理体系。小学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占有重要大的位置,小学阶段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们日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对学生日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说既然想要培养出社会的栋梁,优秀的人才,就必须要对于小学课程进行改革,将小学的课程合理化、科学化,为学生们日后的发展方向提供更多的选择。现在小学生的课程问题就是过于单一化,并不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的发展。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改革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我国应该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生理发展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来对小学课程教育进行改革。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进一步要求我们以素质教育为主,旨在教育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课程教育体系,对于小学生们能够掌握更多的更全面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更加高尚的道德修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根据我国素质教育的特点并且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以及生理发展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管理体系是刻不容缓的信息时代的新要求。在新的课程管理体系下,要求教师从学生们的角度出发,摒弃以前的课堂上教师为主体的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指导为主,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增强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既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又充分的落实了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让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小学教育事关我国未来的发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家长以及全社会都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及新课程改革对于小学的教育管理观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小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要正视在驾驭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的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措施,跟随着时代的脚步,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理念进行更深层次的创新与改革,保证学生们在小学的教育当中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保证小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2]李峰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探讨。

相关推荐

最热中央人大工作会议心得体会大全(18篇)

工作心得体会是我整理和梳理工作经验的一种方式,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工作目标。小编搜集了一些优秀员工的工作心得体会,他们的经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宝贵的指导。

最热小学师德活动心得体会范文(12篇)

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总结的一种主动行为,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欣赏和学习。小学教师德育活动是指通过开展各

最热护士个人工作亮点总结大全(20篇)

个人总结是对自己能力和表现的一次自我检视,是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推荐阅读以下个人总结范文,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个人总结的写作技巧和要点。在院领导和科室

2023年变更起诉申请书(通用15篇)

在申请书中,可以适度展示个人的情感和情绪,但要注意保持专业和适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更多申请书范文,供大家学习借鉴。诉讼请求:_______________

最新给父母做饭心得体会及收获大全(20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分享经验,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启示。10.以下是一些独特而有个性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创意和灵感。作为一个孩子,我

2023年简单的付款协议大全(20篇)

合同协议可以帮助双方明确交易的条件、期限和责任,避免争议和误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合同协议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乙方:____________

优质对牢记领袖嘱托心得体会认识(汇总15篇)

写心得体会的同时,要注重对问题的总结和分析,找出改进自己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是一些值得阅读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迪和帮助。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热门制药工程的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写心得体会可以促使我们更加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写作心得体会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作为一名学习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我

2023年特困民警申请书(模板14篇)

撰写更多申请书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更要注重如何将自己的优势与申请要求相匹配。通过参考申请书范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所需表达的主题和思路,并将其融入到自

最热远离违法犯罪心得体会(汇总16篇)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写作有所帮助。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如何让他们在成长中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