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心得体会 > 2023年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与感悟(八篇)

2023年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与感悟(八篇)

作者: 曹czj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一

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培训,这短短几天的培训让我收获到了许多平常注意不到的东西,我会把收获到的这一切慢慢加入到我的课堂里,相信会对那些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这次的培训,我意识到我的原先的教育太过于死板,以致于学生们在上课时都没什么干劲,回答问题时不积极,偌大的教师只有我一个人讲课的声音在回荡。这次培训我见识了一下其他老师的讲课,我发现他们总是能够轻易的带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的声音里也总是充满着激情。

而且我发现很多优秀的老师,他们讲课的时候总是脱离了书本的,不需要向我一样时时刻刻看着书,他们对于书里的那些知识点了然于心,这让我十分的羡慕。当然我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行为不是现在的我可以做到的,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再加上自己刻苦的钻研。这次的培训只有短短几天,带给我的收益却是我平日里几年的收获,因为在教书的时候,我们是无法正确的判断自己是否教的好。也不会时时刻刻都有老师看在你的授课给你评价,大多的时候,我们都是在盲目的教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清楚这门学科的不易,相对于其他的科目来说,语文的确是一门比较轻松一点的课程,班里的学生随便一考,成绩也不会太差。可这门功课难就难在成绩很难得到高分,语文成绩的提升只能靠着平日里的积累和死记硬背。众所周知,靠死记硬背是读书效率最低的,因此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想想能够让学生们如何提起对这门功课的兴趣。

培训我看着上面讲课的老师,有几个甚至比我还年轻,但他们讲起课来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而我的讲课大概只会让人感到枯燥。两者之间巨大的差距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们考试成绩没考好固然有一份他们自己的原因,但老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通过这次的培训,对于老师这个岗位,我有了更深的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个劲的给他们塞知识,还不如教会他们如何去学习,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次我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后我会向那些有经验的老师虚心请教,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继续努力的。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二

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是承载新课标要求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工具和途径,而美学思想是语文教材文本中重要的人文思想内容,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高中语文新课标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新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这几年之中,课改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是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综上所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于情境中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探究学习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三

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作为一个语文教研员,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必须注意的第二点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现代教学论认为学力大致可以由三个同心圆所组成:最外一层,是知识,对于语文学科而言,包含着字词句篇、语言篇章等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第二层,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里面的核心层,包含着学习动机、兴趣、习惯和方法,也就是“知学、乐学、善学”。这是现代语文教学理论重心的转移,是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的重要标志。

而且,学法指导不应只看作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只有驱动学生自己去主动介入,历经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创造等心理体验,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养成习惯,形成学力。其次,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教师应充分了解“学情”,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适时引导学生自悟学法,有意识地强化活用,加强能力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以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提醒我们必须继续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课本的选文是一部小百科全书,无所不有,无所不包,要把教材作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范例,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开辟第二课堂,挖掘隐性课程,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语文教育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语文教育环境。语文教师应像导演、像领航员,课外阅读、社会调查、书法训练、日记撰写、诗歌背诵等等都可成为教学内容。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课程标准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块就是课程的评价。长期以来,语文课程的评价主要侧重在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而评价的方式又大都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以“分”为本的评价严重地扭曲了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使语文教学蒙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其实,语文学科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可以说它最能影响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部分,就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提出了新的实施原则、方法和策略,并为实施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一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学生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学生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运用现代技术搜索、处理信息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现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学生的书写能力,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能力。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能力,我们就应该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总之,一切的革新,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探索中前进,希望中学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四

《新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如(七~九年级)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以上要求,考查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读音,默写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仍是语文试卷的一个重要部分。为体现新标准的要求,命题时将更加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如错别字改正和病句的订正,可从广告、招牌、标语、报刊文章中选取新鲜活泼的材料进行命题,使学生通过考试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新课程标准》阅读训练要求,概括地说,对阅读材料要做到"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命题将重在三点: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选择阅读材料时,坚持文质兼美的前提,注意体裁的多样性,以适合学生的各种"胃口";每一组命题要由易到难,阶梯式提升。二是根据新标准目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潜能。命题的原则是力求开放性和弹性,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使学生勇于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对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三是语文阅读命题除了取材于教材以外,也要选取一定量的课外读物。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每学年练笔不少于1万字。这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积极开展创造性的工作,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开展练笔活动,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淡化文体,让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关注生活,表现生活,提倡有创意地表达。

当前,初中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有些教师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教了,有些学生也觉得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了。针对这些困惑,我想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要学习和领会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师教学的纲领性文件,上新课程之前教师必须学透。很难想像,对新课程标准不熟悉的教师,能把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好。教师在学习新课程标准时要在学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一个教学原则性、方向性、计划性的指导文件,教师既要严格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进行教学,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因素去实施教学。

其次,要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不只是为教师制订的,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制订的。

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达到相应的语文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应用于课外。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在课堂内学语文,也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在课堂外学语文。

第三,要转变观念。

如果教师的思想观念不转变,即使是制订了再完美的新课程标准,也执行不了。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但我个人认为:新课程标准除了肯定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更多的是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这就要求每位教师都要转变观念。在转变观念时,有些教师认为应该彻底否定原来的教学观念,我不赞同这种看法。强调要转变观念,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全盘否定,而应该是对传统教学思想的扬弃。

也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改后不用抓基本的教学常规了,我认为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新课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完全抛弃原来的教学常规,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组织教学。因此,我的体会是对传统的教育必须是扬弃,而不是抛弃。既不能全部继承,只改课程不改观念;也不能全盘否定,样样翻新。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要求不能去掉,对教师教学的基本功的要求同样不能去掉。

第四,要转变角色。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导者转变为服务者,强调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始至终都是组织者、引导者、激发者、陪伴者和参与者。学生才是主角,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一定要围绕学生的学服务。这样,教师要转变为服务型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到“三备”:一备学生、二备教材、三备教法(包括教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订比较科学的教案,为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需,解学生所难。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以往的教学一般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学生只能跟着教师走,而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本无从谈起。转变角色,实际就是要教师营造民主的教育环境,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探究、发展的伙伴。

第五,教法和教具的运用要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上新教改课程时,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改革的精神,抛弃填鸭式的教学,不能搞满堂灌。应试教育的做法是不符合课改精神的,也是不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我们应大力提倡启发式的教学。中国古代的大圣人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有力地说明启发式的教育很重要。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不能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脱节。要与学生的学法挂钩,与学习内容挂钩,与学习效果挂钩。“方法”、“手段”和“技术”的运用都应从实际出发,不要片面地理解新课改就是用多媒体上课,语文课就是让学生按课文内容来表演,演课本剧、演小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高高兴兴,老师只是坐在旁边做免费观众。

首先教师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其次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学法转变,唤醒主体意识。在唤醒主体意识上,应该认识到学法指导不是简单的传授方法,而应突出学生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课堂设计要变"教"为"导",形成教与学的互动推进;课堂教学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教育观;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就课堂而言,"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而教学手段更应该是"语言+普通教具+现代媒体"。

我认为,在进行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不必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不必把课文变成剧本来让学生去表演。特别是像没有先进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能结合当地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用好黑板和粉笔也是很不错的。不能错误地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也不能错误地认为课堂一定要搞表演活动才能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教法和教具的选用基于以下几点来考虑:看看能不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否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这几年之中,课改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亦如百花齐放。“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是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综上所述,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再一次认识到语文新课程标准改革的重要性及改革的实质性,在新教学理念的支配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怎样才能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一改以往语文教学孤立,封闭,僵化的局面,下面,我就这几方面浅谈自己的体会。

一、改变传统人才观。

课堂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新精神是“新课标”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教师就应该激活学生的情感,营养学生的德性,并用自己的航标之灯,去照亮学生的希望之路,使他们的心灵世界也通明透亮。孕育着这样的心灵,一切美好的事物才能从外部走向内部,从客体走向主体,一句话,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二、于情境中轻松学习。

《新课标》更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强化语言实践便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的能力,其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个成功的教育工作者,他能够和谐地把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既能让学生充分阅读,又能有效发挥教师的指导阅读的作用。我认为,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乎如何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在乎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探究学习以人为本。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供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提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教育界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过去我们讲得很多。语文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是人类传承文化、积累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的工具。

如果认识到此为止,语文就可能陷入“纯工具论”的误区或“工具理性主义”的泥潭。只是工具,就可以因为某种需要而转换职能、失却本我,嬗变为和其他工具等同的工具,语文就异化了。

语文作为工具,是和人、人的生命,具体的人、社会历史的人紧紧地联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人,语文就不复存在,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离不开人,它富于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是智慧之泉,是创造之源。语文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积淀社会文明的精粹,散发民族文化思想的光辉。因此,语文又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程中的体现,是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的课程。因此,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生命力、创造力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生命运动的过程。

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决定着语文教学在于揭示人性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价值。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主体──主人决定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由于旧观念的痕迹很深,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很艰难的、有时甚至是很痛苦的。人们常说,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有人被飞驰的时代列车抛弃;同样,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时刻,也有人由于因循守旧而被时代洪流所淘汰,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五

20xx年12月22日,xx市高中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在我校举行。我听了两节优秀的课堂和邹国金教授的精彩讲座后,感慨颇多,受益匪浅,现将我此次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邹国金教授向我们强调了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重要性。对此我也深有同感:提高语文教师素质是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与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个人业务素质有很大关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知识储备、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多方面。而要提高自己的语文专业素质,就要不断充实知识、锻炼技能,并在不断实践和总结。提高语文教师素质,能够提升语文教师的个人魅力,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从而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重视回归文本,重视对关键字句的品味和揣摩,这是“深读”文本,“深思”文本,“品味”文本的体现,也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重要的学习方法。赏析诗歌,除了从整体把握诗人的感情外,还要具体分析诗歌的意象和品味这些意象所创设的意境,从而感悟在这些意境下诗人的思想情感。散文也如此,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由景看情。而“情”的发现和感悟,无不是立足于文本。

语文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好句子中去发现美,鉴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这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通过这次培训,我重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六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七

有人说“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确,不学习不进步实际上就是一种退步。成为一名教师已经一年了,经验增长了一些,但锐气与进取心也磨掉不少,有时甚至觉得浸在一堆堆的作业、备课本中都喘不过气来了,更别提还有顽劣的学生用他的懒惰和不上进触动敏感的神经。直到我参加了江苏省高中语文教师网络培训,为我提高自己打开了一扇窗。

从学习的内容来说,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和我们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有关,专家深入浅出的讲解,课后的交流也让我深受启发,觉得有这么多的同行参与进来,发现自己困惑的问题也让他们头疼,终于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寂寞和孤军奋战的事。

从学习的效果来说,我觉得学到的东西也能在教学中迅速地应用起来,改善自己的课堂。比如,作文专题那一讲,老师讲了一堂如何打开学生思路的课,当时我就想这样的方法对指导学生的写作真的有用吗?没过几天,讲解单元练习里的一个作文题时,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这个方法。那篇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文题是“记住这一天”,我指导学生先从“记”字入手讨论,再采用老师用过的方法,让学生大胆联想,看他们能想到什么,平时不怎么回答问题的学生也敢于开口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当时我就觉得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是值得尝试的,后来看学生的习作,虽然优秀文章仍是寥寥,但至少很多学生知道了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可以写什么,我想这就是学习的收获吧。

其实这次的学习还给了我另一个体会,就是惭愧。当看到别的老师旁征博引,理论结合实际,侃侃而谈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理论积累是在是浅薄得可怜;当看到别的老师洋洋洒洒,或做散文或诗情澎湃时,我发现自己的文笔生涩得很;当别的老师激情万丈的时候,我有时却难免会偷偷懒,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惭愧。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方面,我都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习惯的有无、阅读视野的宽窄和阅读积淀的厚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关系,只要我们找到两者的结合点,舞好两柄“利剑”,相信就能“双剑合璧,威力剧增。”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要重视我们自身的写作教学。有人统计,目前有90﹪以上的语文老师有阅读习惯,但是阅读的内容多为教学参考书籍。所以老师要带头读书,而且读好书多读书。其次,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重视作文讲评,让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得。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我在语文教学观念上面也有了新的认识。学生的学习不是单靠老师讲会的,更重要的是靠他们自己学会的。我明白了一些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依靠他们的实践来培养。但是老师的讲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也是非常必要的。老师要讲的是学生不会的、不懂的、想不到的,也就是要讲重点、难点、疑点。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要发挥好自己的主导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能力。

1、针对教学经验不足,我决定在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的同时,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及兄弟学校的同行讨教经验,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他们学习。

2、重视作文教学。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并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可以限时作文,45分钟写800字左右的文章。批改作文时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写评语时少批评多激励,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3、及时充电,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教学工作注入新鲜血液,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

4、激发学生的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教师让学生结合个人爱好,选择一些相接近的名著阅读,还要边读边做读书笔记,记下优美文段,记下心得体会。

专家们的精辟讲座为我们一线教师的教学指明了一条宽敞的教学之路,让我们在教学中找到了方向,找到了依据,成为我们教改之路上的又一面旗帜,从而确定了教学研究的大方向。通过观看聆听专家们的理论见解,我再一次体会到语文教学的不定性,趣味性,可欣赏性,让我再次对研究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高中篇八

我省明年即将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本学期教研组多次组织学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引发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 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就是要学生自己去多读书,多背书。读多了背多了语感就有了,书面语言的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规律也就逐渐熟悉和掌握了。写出的文字就能像韩愈说的那样“文从字顺各识职”了。现在许多老先生,包括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在内,他们一谈起自己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无不回想起当年孩提时代读书背书的经历来。总之,要使得学生像会说那样会写,就要让他们多读书,多背书,多写作。这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和正道。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按照新课标精神,既要符合新课标课标精神,又要切实可行。下面我谈谈几种具体的做法。

一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目的是为了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在阅读和方面的能力。阅读和写作采取开卷的做法,试卷以能力立意,注重能力的迁移。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朗读、背诵和口语表达、交际能力。

二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对自己的语文能力情况(包括课内外听说读写等方面)作一个基本评价,等第分“a、b、c、d”四级。互评是让学生做“考官”,通过公布条件、自报申请、考查通过等程序确定“考官”人选和资格。然后授予他们以职权,对学生的背诵、朗读及口语表达等进行“考试”。内容采取临时抽签办法确定。

三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语文过程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平时的课外阅读、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情况,要记载下来,作为同学的学习情况的记录。这些记录在期末评价当中要在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由具体描述。

四结合:描述和成绩相结合。以前学生学习的结果只是单一的考试成绩,现在,我们要把学生平时的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和过程等情况作出描述,同考试成绩一道,记入学生的学习情况档案。

五结合:学校与家长相结合。家长对孩子在家的学习和表现应该是有所了解的。让家长参与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也是一个促进。

相关推荐

2023年亲爱的老爸作文300字 亲爱的老爸作文600字(八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

最新就业培训讲座心得体会1000字(四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

最新爸爸的童心作文300字 爸爸的童心作文700字(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爸爸的童心作文600字(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

语文阅读的心得体会 语文阅读心得体会初中(四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

新课标语文心得体会(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

最新军训感恩教育心得体会 感恩教育心得体会300字(六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加强教师师德师风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修养心得体会(7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

十年后的我想象作文600字(九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

最新十年后的我想象作文300字 十年后的我想象作文700字(七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