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情书大全 >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体会(大全5篇)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体会(大全5篇)

作者: BW笔侠
最新浮生六记读书体会(大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浮生六记读书体会篇一

最近开始看一些名人的著作,想涨一下自己的阅历和学问。《浮生六记》是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想在这个里记录一下我个人的小小观点和感受。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我当初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名字特别有诗意,我个人喜欢这种调调的诗文,其二呢是因为书的简介上说介绍了沈复合其妻子的爱情故事。我总是对美好的爱情有特别的期待所以选择这本书。

这本书现存的一共有四个部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很多人多说羡慕文中男主人公也就是沈复与妻子甘苦与共的爱情故事。可是我看完后觉得并不竟然。沈复与陈芸幼时相识,沈复对其一见钟情,特地求了母亲去提亲,当时沈母对芸娘(陈芸,以下简称芸娘)还是非常满意的。那个时候的芸娘父亲早亡,留下了幼弟和母亲。他们一家就靠着芸娘的针线活补贴家用,在这样拮据的日子里,芸娘还让弟弟去读书学习。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还自学识字。真可谓是一个艰苦朴素认证好学的好姑娘。

后来芸娘和沈复结婚后,感情甚好。甚至到了沈复要学外地学习,却舍不得芸娘,心心念念想回家,无心读书的地步。俗话说的好,先成家后立业,但是沈复居然为了夫妻间的相聚时光,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令人大为不解。也许这也就厌恶了沈复父母后期对芸娘厌恶祸根。身为一个合格的妻子,应该是鼓励丈夫在外好好读书,去考取科举,不应该和只想着顺从丈夫。另外还有一段种提到沈复和他爹在外地工作时,因为发现芸娘会写字于是叫了芸娘后代其婆婆写家书,后面婆婆觉得芸娘的家书写的可能有些不清不楚的,于是就不叫她写了就自己写了。这让公公觉得是芸娘不肯写家书,顾开始不喜了,后来沈复知道了原由,想像其爹解释,芸娘又劝他不要说,说是恐怖遭婆婆不喜。其实我觉得这种原由,其实可以让沈复稍加润色后和公公反应,这样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错误,让替公公开始不喜她了。接下来公公择妾这段我不太能理解,在古代看来娶妾很正常,但是这个是公公房里的事情,当下婆婆还健在并不应该由你一个媳妇来操办,你这样做了只会让婆婆厌弃,觉得你为了讨好公公背地里做这些,不够尊重她。

芸娘有些在我看来不够完美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否认她知书达理,能够陪丈夫闲谈诗书共游山水。无论贫富都能和丈夫一起风雨同舟,并不对其有任何抱怨。但是也同时因为她的这种知书达理,是的沈复更为的不求上进。

文档为doc格式

浮生六记读书体会篇二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的自传体散文,本书已经流传了二百余年,可以说影响了好几代人,这本书如今又在市面上出现,说明人们对于此类文学的热衷。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作者夫妇二人的日常生活,十分朴素,他们之间的感情温馨至极,整个居家生活都是浪漫洒脱的。他们夫妇二人去往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的人和事,这本书讲这一切都加以记录。在作者雨陈芸初次相见之时,就产生了情愫,可以说是情投意合,而他们所向往的生活也是充满艺术感的布衣蔬食浪迹天涯。

然而现实生活是人类梦想的最大敌人,渺小的人类只有抵抗,却很少有人能够战胜现实。他们的梦想如同大多数人一样,破灭殆尽,但是他们不忘初心,当初的快乐丝毫未减,这才是真正的爱情,无论任何事都不能将两人分离。这种生活在现如今都很难找到了,真正的浪漫就应该是像他们这样的,也只有这本书,才能真正体现夫妻之情。

“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沈复十八岁就与陈芸结婚,在这命运多舛的一生的末尾,陈芸还被疾病所困扰,虽然如此,两人依然没有分离,老天这么想拆散他们两人,直到陈芸去世也没能实现,莫非这就是超越一切的爱情?后来沈复独自一人离家漫游,过完了自己的余生。

本书就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股清流,它不与外世纷争,记录方式淳朴,因为故事本身耐人寻味。作者的高超之处不仅于此,他还将细节描写到淋漓尽致,连心理活动和一些耐人寻味的小动作都加以记录,有些时候还不乏风趣。作者虽然是有一定历史感的人物,但他和现在的人依然后很多相似点,我就在他身上找到了很多这样的特征。他贪玩,对很多新鲜事物抱有兴趣,也愿意与人分享快乐。两人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沈复总是能找到玩乐的方式,虽然不高级,但是两人却乐在其中。只可惜最终两人还是要分离,看到最终也难免为他们感到惋惜。

作者的经历是很多年轻人所向往的生活,面对生活的压力,也只有这种生活是最轻松的。但是现如今无论是多么富有,都很难做到,真正能找到另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也更是难上加难。最后沈复也看透了一生,并将一切记录在书中。

读完《浮生六记》感触颇多,大体有以下几点

1、感慨中国古时知识分子的精致和矫情。

无论沈复其人的家庭境遇或者个人生活过得多好,多坏,对生活方面他一直都比较矫情,比如温酒对诗,还有在室内养花草,非常小资,落魄时亦如是。

2、沈复的妻子芸娘,真的善良到令人心疼,一声尽心尽力照顾丈夫,满足他的各种习惯和爱好,像母亲一样纵容自己的丈夫,展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贤良淑德,但是现代社会这种品质也不一定会使自己的婚姻生活过的更好。

3、总体来看,我认为沈复就是个渣男。老婆孩子跟他一生没有过什么好日子,而且在妻子与父母发生误会的时候他并无作为,而且最终妻子含屈而亡,非常悲剧。而且因为自己日子过不下去,就让女儿早嫁,儿子给人学徒,实在懦弱无能,对于生活的现状没想办法奋斗改变,实为渣男一枚。

生活中自然有大喜大悲的时刻,但更多的多是些平常不过的日子,没有大的波澜,见不到大的起伏,每一天相似无二的日子,相似的心境,象平静的心电图映射到空间的墙上,暼一眼就象是看完了全部。

如果说是有了转变,那一定是因为一个人的出现,一个那么对的人,一个专属于你的那个人,独一无二到无可替代。

之于沈复,是他的芸娘。

念起,缘生,念起,缘深。

只是一眼,心跳瞬间陡起,再无力归于平静。

她象是一个仙女,转旋袅袅起舞间,每一时,每一刻,每一天,都不再能似从前一样。平常的平常,有了她的浇灌,润润的处处透着水灵。有些拮据的日间,有了她的心思,每每流露出新意与可爱。说的每一句,总能从她的眼睛里投射出会意的笑,烦忧蹙眉时,总是能从她瘦削的肩膀处,寻得力量。

这一切无关其他,皆是因为每寸光阴,皆用心诚意抚过,暗暗出力打磨,若是说丝丝关心,早在缕缕青丝漫,尖尖梳齿间,由青花褪成了水墨。

铭心于心,无关四记或六记。

时间能隔绝的,绝不是思念。

读书为人生乐事。

小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想读书而书太少。上大学后,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馆藏书,真的体会到“书海”的感觉,理解了“汗牛充栋”的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因为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心情,最重要的是能放得下手机拿起书本。南京大学的莫砺锋老师说手机的罪恶“罄竹难书”,我觉得也是。

“目耕缘”这个名字起得真好。把读书喻作“目耕”,既然是耕作,就必然有辛苦,也有收获。此次,能够参加《浮生六记》读书会,真的深感荣幸。

《浮生六记》是早就读过的。此次参加读书会,又精读了一遍。但是刚拿到书的时候,翻开来,竟然有译文,让我吃惊不小。文言文成为“外语”已经是一种现实。不用说没有句读的原典,就是校点好的名著,除了专业人士,能读懂的普通读者也真的不多。我总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常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连这个文化的载体都无法识读,又怎么去传承她?所以国学或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加强。在书本中“目耕”的这种阅读方式,也必须提倡和保持。

人的一生,无论发达还是平凡,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都是“浮生”。你往前看,多少人寂寂无闻,来自尘,归于尘?可是沈复不是,因为他有《浮生六记》。虽然《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二记已佚,我们仍然从所存的四记中得到会心的一笑、发自内心深处的羡慕、感同身受的痛苦、怅然若失的遗憾以及从他文字中得到的安安静静的思考以及实实在在的享受。所以《浮生六记》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我觉得这种推崇不是这本书有多大的文学或者史料价值,恰恰是因为我们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是的,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但这些却让我们内心得到安慰。

我们的时代早已分化,一些人早就不愿意写信、写感悟。qq的说说或者微信的朋友圈,发的人也不多。因为在这个时代,敞开心扉、袒露心迹是不容易做到的。《浮生六记》告诉我们,要目耕,要手写。要多读好书,养心养德;要多写人生平凡事,会舒心顺气。人各有长处,我们普通的认识,也许就是他人寻觅良久的妙法。或者,我们的经历也可以成为鼓励他人前行、奋斗的精华。

浮生不浮皆赖文字,真情实感才可以得到共鸣。让我们在目耕缘读书会的带领下,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向着真、善、美,坚定前行。

沈复书闲情,堪称一绝也。余早时亦附庸风雅,植花、养鱼、观画、饮茶、听琴、玩石、品风、赏月,无一不尝,且津津乐道,自作文章,不期数十篇,结集而成书。然读《浮生六记》之闲情记趣,方知余皆浅尝辄止,不能比其十一。《浮生六记》书及养花、造园、盆景、书画、香道、清供、雅集,皆精到。三白书饮茶,于书中篇幅甚少,然短短数行,已令吾辈倾倒。吾尝饮毛尖、观音、普洱等茶数十种,然未至三白之境界。读芸娘置茶叶花心,荷经夜含苞,明朝复取而饮,余亦醉矣。若茶香透纸而来,袅袅如缕,不绝于口舌心目。余醉处非此茶之香,乃芸娘之悟,三白之福也。饮茶之意,非在味之浓淡,而在境之高下也。周敦颐书荷,已赠其君子之德。荷花之美,美在其清高。以茶入荷,非单增其味,亦增其高洁也。是茶饮之,方得饮茶之真义。余非茶不尝也,亦境不至矣。

三白植兰,是真知兰也,且有上品之兰,其香其形皆非俗物。然动余心者,乃其兰逝后,再不植兰。为爱兰也。余亦曾植兰数棵。然不善养,逐一而逝。其每逝余皆购新兰。虽亦尝醉于其花之香,陶于其叶之形,较之三白,终非真爱。

与三白相类,余亦喜观花,尝购瓶数枚,欲插花于瓶以赏之。然不得插花之法,其志遂无疾而终。余喜石,藏灵壁数枚。某日兴起,置之于花盆之中,欲比石于山,比花于树,然余之花盆皆陋,亦无心购精美者,遂不伦不类。三白与芸娘皆盆景也。不独其制之,赏之,盆景碎落之时,二人亦泣之。余读之感喟,不独余未尝因景碎而泣,亦喟无有与余共泣者也。

芸娘非能与三白共泣,亦能与三白共乐。三白每与友聚,芸娘皆拔钗沽酒,助其兴也;亦能妙思制虫之法,置于花上;更可雇摊贩为其游赏烹茗置饭,若置宅于春野。芸亦擅不费之乐,于俭省之途,谋日常之雅,更谋雅兴之酣。寻常女子不能为也。

近之文人林语堂谓芸娘国之文史中,最可爱之女子。余思语堂亦不得此类女子,故颂之。不止语堂,余思国之文人必皆然。芸娘比今人之谓红颜知已,又高一境界矣。三白能得芸娘为侣,乃其闲情之源。又因芸娘相伴,其闲情又非独闲情,乃融俗世与雅意于一,以心养身,以闲养情,以雅养常,是谓西人海德格尔言之“诗意栖居”也。

清秋夜雨,灯影映窗红。读三遍《浮生六记》,怔怔之久,感动着前人的一段恩爱悲欢。

我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的爱情,我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我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至死不渝,我仰望着他们一生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于俗尘。

沈复,生活初是小康,但后家道中落,虽为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与妻子陈芸虽在饥寒交迫的日子下生存,但却志趣相投,彼此恩爱。但最后,夫妻二人却天人永隔,满是凄惨。就在陈芸去世让沈复再找一人时,沈复说:“卿果中道相舍,断无再续之理,况‘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耳”。

通读后,不觉中发现,另一种想法却涌上心头。

沈复作为一介书生,虽然娶了聪明又有情趣的芸作为妻子,但他自己却在家中不懂得如何处理与亲人之间的关系,窝窝囊囊,连自己的妻子都保护不了。最终落得自己都被排挤出门,与芸四处飘泊,无所依靠,外出借钱,半路差点身亡,幸得他人相救才得以苟活。

卷一卷二的那些情趣,只能作为生活的点缀,却无法成为主流。那些让人看起来羡慕不已的闺房之乐,在缺少衣食的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在《坎坷记愁》中写到沈复二人投奔夏氏家中。淳朴的夏氏虽嫁了农民,但丰衣足食,生活稳定,一家人其乐融融。相比芸,聪明的芸嫁给了沈复这个才子,却遭到家人的排挤,外出流浪,且重病在身,受尽了艰苦。

芸最终去世了,沈复以“夫妻恩爱不到头”来做自我安慰,但陈芸去世的真正原因,他并未在自己身上找过。朱奇志点评曰:“芸之早夭,谁致之耶?大户人家,是非众多,此其一也;姑婆偏信,冷酷无情,此其二也;三白迂阔,不善生计,此其三也。三白作此荒唐论,不知是糊涂还是敷衍?”

浮生六记读书体会篇三

《浮生六记》是一本很可爱的书。“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是当下人们对被心爱的偶像“圈粉”过程的高度概括,我觉得用来形容我与这本书的相遇也很贴切。

我读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9月推出的彩绘本,装帧非常漂亮,护封的人物工笔彩图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一古代男子坐在案前,一女在旁拎起餐盒盖子,是书中沈复夫妇定情的“共啜桃花粥”图。书中的插图也是同样风格的工笔彩画,精致淡雅,此乃“始于颜值”。于是很少主动读文言文书籍的我决心把这本书带走,就算在书架上摆着也赏心悦目。

但若从真正“读”书算起,就不是始于颜值了,而“陷于才华”和“忠于人品”有点过于笼统,我想具体分享一下这本书打动我的过程。

一、始于夫妻的“发糖”

“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全书的第一卷名叫《闺房记乐》,追忆作者与妻子陈芸相遇相知,伉俪情笃。这特别的开篇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少女心,读的时候觉得字里行间都迸散出粉色泡泡,感叹着古代情侣的“糖”(秀恩爱的情节)怎么也这么甜。上文提到的“共啜桃花粥”一幕也是出于这一卷:沈复年少时随母送亲,结束后感到饥饿,芸便悄悄牵着他的袖子到房间,拿出藏着的暖粥小菜。这时芸的堂兄进来了,笑着调侃这对小情侣:“刚刚我要粥的时候你说没有了,原来是留着给未来夫婿呀。”

成亲后的两人更是“耳鬓相磨,亲同形影”,面对新婚后的小别离,“桃李争妍之候”在沈复眼中也“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得知可以返家时立刻“喜同戍人得赦”;两人志趣相投,芸常常陪着丈夫“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当沈复听到妻子说“爱李(李太白)心深”“有启蒙师白乐天先生”时,也要强地将自己与两大家并列:“我的字是‘三白’,是你的丈夫,你跟‘白’字怎么这么有缘?”发现意外的小默契是爱人之间的专属游戏;当然两人相处中也会有分歧和摩擦,沈复认为自己性格爽直,而妻子“迂拘多礼”,但还是被她的恭敬待人之心影响,自己不知不觉间也常使用“岂敢”“得罪”之类的词语。虽然每一卷的篇幅都不长,但这些“糖”遍布了第一卷的字里行间,在之后的记叙中也能偶尔觅见。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细节:家庭之内,或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我觉得写恋爱剧本的编剧都可以好好读读这一卷,学习一下怎样给观众“发”细腻动人又舒服自然的“糖”。

二、陷于语言的清奇

要沉下心去读文言文著作并不容易,甜蜜的爱情或许只够支撑着我读完第一卷。能让我继续读下去的,是贯穿整本书的清新奇妙、质朴真挚的语言风格和自然流畅、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

俞平伯为此书写序时说道,它不像信手写出的日记,也不像精心结撰的文章,“明明是天开的图画,然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这也是说出了我的读后感。从全文的角度来说,看似只是把自己的经历按顺序写下来一般,但又不似流水账般草率随意,作者会有意无意地在文中埋下悬念、伏笔的大小钩子。如在开篇便有一句暗示陈芸命运的“不知夭寿之机,此已伏矣”;卷一结束后简单提及的芸为丈夫纳妾未果,“竟为之死”;还有在《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后卷三的名字《坎坷记愁》,都勾起我再探究竟的好奇心。

而从语句段落的安排来讲,竟让我读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文言文难读,景物环境的的描写难读,但当我读《浪游记快》一卷时却津津有味。作者的用词简洁又形象;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间又相互推进;时常会引用传说和运用比喻的手法增强趣味性。这些描写不会让你感觉乏味,有时我习惯性跳过一些段落,但又会强迫自己倒回去,反复读两三遍,我不想错过词句中暗藏的“惊喜”:如山中那块“可鉴人形,能鉴前生”的石头、送小沙弥肉馒头的小插曲等。在写景的段落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几句:“出南门即大海,一日两潮,如万丈银堤破海而过。船有迎潮者,潮至,反棹相向,于船头设一木招,状如长柄大刀,招一捺,潮即分破,船即随招而入,俄顷始浮起,拨转船头随潮而去,顷刻百里。”场面壮观,画面感极强,见字如身临其境,叹为观止。

三、忠于作者的豁达

最后,我欣赏这本书呈现的生活态度。有夫妻间的患难与共,芸被公婆厌恶,被逐出家门,沈复选择与妻子一起搬出去住,尽管生活变得贫苦,两人相互扶持,不离不弃;有朋友间或萍水相逢的真情相助,芸的朋友不忘幼时疾病相扶之誓,租房子认识的老妪在困难的时候给予陪伴与帮助;有个人与生活之间的相处与调解,顺境与逆境各有活法,大自然是始终不变的精神归宿。生活顺遂时,在家剪枝插花,夜里携爱侣赏沧浪风景,夏日则租田间小屋避暑,闲时与友人寻访名山大川;不如意时,在郊外树下与三五知己饮酒赋诗同样快活,跟随朋友在外经商、工作的奔波途中也能遇见别样风景,偏僻无名的山河、院寺也能发现可爱之处。因为始终与大自然有着亲密的联系,作者身上散发着独特的豁达的气质,他可以是儒雅的文人,体贴的丈夫,可以是豪爽的朋友,爱好游历的旅伴,可以是“肆无忌惮,牛背狂歌,沙头醉舞”的自然中人。

《浮生六记》有种让人慢慢平复内心浮躁,变得专注的感染力,阅读的过程难得的舒服和愉悦。

浮生六记读书体会篇四

读书为人生乐事。

小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想读书而书太少。上大学后,看着琳琅满目的图书馆藏书,真的体会到“书海”的感觉,理解了“汗牛充栋”的真意。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书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事情。因为一是要有时间,二是要有心情,最重要的是能放得下手机拿起书本。南京大学的莫砺锋老师说手机的罪恶“罄竹难书”,我觉得也是。

“目耕缘”这个名字起得真好。把读书喻作“目耕”,既然是耕作,就必然有辛苦,也有收获。此次,能够参加《浮生六记》读书会,真的深感荣幸。

《浮生六记》是早就读过的。此次参加读书会,又精读了一遍。但是刚拿到书的时候,翻开来,竟然有译文,让我吃惊不小。文言文成为“外语”已经是一种现实。不用说没有句读的原典,就是校点好的名著,除了专业人士,能读懂的普通读者也真的不多。我总是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常说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连这个文化的载体都无法识读,又怎么去传承她?所以国学或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要加强。在书本中“目耕”的这种阅读方式,也必须提倡和保持。

人的一生,无论发达还是平凡,站在历史长河的岸边看,都是“浮生”。你往前看,多少人寂寂无闻,来自尘,归于尘?可是沈复不是,因为他有《浮生六记》。虽然《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二记已佚,我们仍然从所存的四记中得到会心的一笑、发自内心深处的羡慕、感同身受的痛苦、怅然若失的遗憾以及从他文字中得到的安安静静的思考以及实实在在的享受。所以《浮生六记》一直得到大家的推崇。我觉得这种推崇不是这本书有多大的文学或者史料价值,恰恰是因为我们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是的,我们从中看到一个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但这些却让我们内心得到安慰。

我们的时代早已分化,一些人早就不愿意写信、写感悟。qq的说说或者微信的朋友圈,发的人也不多。因为在这个时代,敞开心扉、袒露心迹是不容易做到的。《浮生六记》告诉我们,要目耕,要手写。要多读好书,养心养德;要多写人生平凡事,会舒心顺气。人各有长处,我们普通的认识,也许就是他人寻觅良久的妙法。或者,我们的经历也可以成为鼓励他人前行、奋斗的精华。

浮生不浮皆赖文字,真情实感才可以得到共鸣。让我们在目耕缘读书会的带领下,阅读经典,品味人生,向着真、善、美,坚定前行。

《浮生六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浮生六记读书体会篇五

想去听的人生第一场演唱会名字叫“浮生之旅”。与这部书一样,都用到了“浮生”这个词。

他们在巡回演出的海报上这样写道:

“浮生”一词该怎么解释呢,是浮浮沉沉的生命,还是漂浮转而安稳的一生,抑或是浮生偷得半日闲的惬意,都是,也都不是。浮生该是依附于你,是风向随你,是昼夜在你手里,属于你的,任你浮想的一生。

人之生命便是一场路途,前路漫漫不能回头。总要走的,要来的,要遇见的,要失散的。有些行囊带不走,有些行囊丢不掉,所以这一生,也是“浮生之旅”。

文字是个好东西,借由它我们才能看到沈复的这部《浮生六记》,才能穿过历史的尘埃去一探数百年前一个古人的浮生之旅。

文言文做成的文章初读确实有些吃力,可慢慢读进去才发现原来文字竟可以精炼到如此的地步,短短几个字就能把人物、景物描写的透彻入里,鲜明生动。

不得不佩服沈复的文字功底。跟着他的文字了解到他的浮沉一生,有他对妻子的深沉感情,有对家庭亲情寡薄的无奈,也有对山物景色的独到见解。读起来让人时而羡慕,时而唏嘘,漂亮的文字。

人生果然若江河,时而湍急时而平缓,从不缺故事。没有永远有趣的日子,也没有永远悲惨的生活。若能做到不妄喜,不妄悲,知世事无常是人生常态,能坦然用平淡之心待之,浮浮沉沉中淡然过完这一生也未必不是喜事一桩。

这样的书值得多读几遍,并不是所有印成的铅字都能称作书。历经数百年仍能流传至今,甚至被称为小红楼梦必有它过人之处。有时翻一段文字出来,一个人慢慢通读下来,细细咀嚼,其意境之美,总觉言语难以表达。

相关推荐

最新体育自荐书学生应届毕业生(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2023年镇安全生产会议记录 安全生产会议记录(模板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保安公司工作总结和工作计划 保安公司工作计划(实用5篇)

当我们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并为之制定相应的计划。我们该怎么拟定计划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计划书范文,我们一

最新项目投资意向合作的意向书 项目投资合作意向书(优秀5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

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反思 高三物理教学反思(精选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

数学老师教育工作体会与感悟 数学老师教育工作心得体会(优秀8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感悟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感悟,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感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

2023年度社区爱国卫生工作总结 社区爱国卫生工作计划(精选5篇)

总结,是对前一阶段工作的经验、教训的分析研究,借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从中提炼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高认识,以正确的认识来把握客观事物,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实际工

2023年小学毕业典礼代表发言稿(大全1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

开业活动的主持词(大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最新租房合同可以带走吗(通用5篇)

在人民愈发重视法律的社会中,越来越多事情需要用到合同,它也是实现专业化合作的纽带。怎样写合同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合同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