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读后感 > 2023年目送读后感心得(通用8篇)

2023年目送读后感心得(通用8篇)

作者: 薇儿
2023年目送读后感心得(通用8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一

上井归来在家时,偶然在妻子的书桌上发现了一本书——《目送》,信手翻阅书序《你来看此花时》,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顿时跃入眼帘,让我难以释手。

她还站在原地。

的感情、最刻骨铭心的伤痛。即使龙应台说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我依然感激于他的分享。

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书中还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子女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二

起初是为了打发闲暇时光开始读了《目送》这本书,意外的却对书中的深情渐渐产生共鸣。看着龙应台淡淡地叙述,从目送晚年的母亲开头,以目送衰退的父亲结尾,龙应台用那清晰沉稳的笔触给了我们很多视角,对生活,对父母,对子女,对时间,对距离……从她的叙述中认识了一段沉默的时光,沐浴了一份陈旧的心。在静静的夜里看到最后,已是泪眼朦胧。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无奈的愁绪贯穿全书,却未尝失去对未来的憧憬与对生活的希望;对于过去的不舍与深情追忆,渐渐变为对漫漫人生“生死大问”的深刻思考,目送着或悲或喜的往昔,斟酌着眼前的现实,悲凉、哀伤却更加珍惜。那些埋藏在灵魂深处,倏忽闪现却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她用这样的方式叙述,让人时而悲痛、时而无奈、时而感动,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成长,我们眼前的身影从高大渐趋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目送的背影。人生中的背影,总是能带给我们伤感,或远行,或老去,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痛。

阅读中总有种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生命匆匆的脚步,能留下的唯有回忆。文中没有歇斯底里的情绪,但却让人时常哽咽,让人体味到隐隐的凄凉与哀伤,敲击每个读者的心灵。“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两年前爷爷的离世,是压抑在我心中不可触碰的伤痛,让我至今都无法释怀,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那种不舍和悲凉在字里行间中得到了宣泄,压抑许久的情感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更是让我拾起回忆中儿时的画面,平凡而温暖。儿时的我常常去爷爷家玩,每次都是还没到家就先看到在路口徘徊、张望的身影,而离开时爷爷总是坚持送到那个路口,小路上,依然是那个身影,久久伫立,直到视线模糊,那里依然闪烁着追逐的目光。从小到大无数次承受着爷爷不舍的,满眼的目送。甚至在他最后的时光里,我去医院看望,记忆中那是爷爷第一次催促我早些离开,病床上爷爷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我的脚步,伴我归途。在火葬场的炉门前,我深深凝望爷爷远去的身影,似乎这是第一次我目送着他离开,遗憾的却也是最后一次,原来目送是那样的落寞与哀伤。

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总是随着光阴和距离增长。曾经的我们或是为了追逐梦想,又或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们背起行囊远离家乡,离开爱我们如生命的父母,在父母的目送中渐行渐远,留给他们的总是消失在小路转弯的背影。慢慢的我发现,越长大,所承受的生命的重量也就越大,牵挂的也越来越多,父母头上的白发、眼角的皱纹都让我们倍感心酸。不得不感叹时光的力量,让很多东西在岁月中无声的流逝,而我们能够做的,唯有珍惜。

《目送》写出了每个平凡的人在生活中都会遭遇的脆弱,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平淡之事、常人之情,在龙应台的笔下都用最朴素的方式绽放出了动人的诗意。读《目送》一书,会看到感性而又素朴的文字背后,对生命、对亲情、对幸福的深情领悟,刚柔之间,丰润而豁达。再多的遗憾和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回忆愈合过往的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在感悟之后,时间早已变作更加从容的微笑和更加坚定的目光,生命中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都在珍惜之后更显光彩,对于生命,最好的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让我们学会捧起一抹阳光,向目送着你的生命致敬,对被你目送的生命问安。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三

导语: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下面是文书帮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目送读后感!欢迎阅读和鉴赏。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这是写在书的封底的话,也是我看这本书的初衷.

不喜欢离别,更不用说目送,无论是送与被.总觉得亲友离别很难过,这个送别的形式更让人伤感.所以我远行是很少让人来送的,我害怕在我的一个转身会看到落泪的双眸;我也很少去送别人,我恐惧自己那种无奈的不舍.但龙应台让我对目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龙应台已经年过半百,她的阅历要多过我很多.作为一个母亲,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这位母亲一直在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也没有.

这让我想到我的母亲,在我年少离家求学的时候,她是否也期待我远去的背影能回头看她;她是否会在我坐的汽车启动的时候追过来,和我能多呆一会.但是我却和龙应台的儿子一样,弃母亲的感受不顾,做着一切我该做的并且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次去机场送我母亲,我也是看着她排着长队去安检.我就这么看着看着,希望她能一切顺利,身上的化妆水不要因此被拦截.等她结束以后,微笑的回望了我一眼,仿佛是告诉我都ok了,我走了.原来目送中的一个回望会让一个人心安.

龙应台在经历父亲的去世时,是个雨天.她没有想到可以站的那么近,距离火葬场炉门也不过五米.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里.她撩开雨失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他们父女的这一别,只有在下辈子才能再续前缘了.

这又让我想到我的父辈们,我现在所经历的目送,都是很简单的凝望.虽然掺杂着不舍和无奈,至少我们都知道归期,至少我们可以聚首,至少这都不是最后一次的目送.其实这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只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们的一次次目送... ...

雾散,也散缺了迷茫,梦醒,也唤醒了酣睡的神伤,在这本深邃美丽的笔记里,我看到的不止是忧伤那么简单。

题记

连妈妈也不知道是何时,她和朝夕相处的飞飞不再是紧紧缠绕在一起的了。

十七岁的少年,儿童脸颊那种圆鼓鼓的可爱已经被刀削似的线条取代,他不再是那个依偎在妈妈怀中殷勤探问的孩子了。

涉过浓密的江离,粼粼的小溪里,那只睡着的白天鹅,让妈妈泫然欲泣地跪在丛中拍摄。

妈妈难以想象的是,长成少年的飞飞竟风轻云淡地说了一句:小孩!

妈妈的心颤抖了一下,原来,时间真的不可追。

安安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妈妈送他到机场。

告别时的拥抱,妈妈才察觉自己的头只能贴到安安的胸口,像是抱住了一只长颈鹿的腿。

安安在长长的列队里,等候护照检查,妈妈就像小时候一样,泛着微黄的眸子跟着安安的背影一寸一寸地往前挪,直到,直到和从前一样,把他完整地装到瞳中。

这时,妈妈想起了一段让她难以忘却的故事:

在金盏菊畔,安安把背对着妈妈的身子转了过来,紧紧抱着妈妈,呕心沥血地哭喊着:妈妈安安,也要和妈妈在一起!

故事在妈妈的脑海里重新播放了一次。

妈妈微笑着,等候,等候安安在消失前的回头一瞥。

但是过了很久,安安没有,一次也没有。

妈妈顿时明白了,她眼睛里的孩子,安安已经逃走了,她所痴恋的,不过是那些被时光冲淡,支离破碎的美好。

妈妈默默地站着,如今,她能做的,只是放手罢了。

因为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这句话是这样简单明了,令人不禁掩卷深思。

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不在绵长,父母就似那等待孩子回目一瞥的母亲。

一切只因前世今生的缘,他们所茫然的,所渴望的,只是子女的珍惜吧。

来一斤母爱是现代子女共同的误区,也许再一次回眸,你和你的父母已经成为生生的两端,彼此,永远站成了岸。

她有一双温柔的眼,为人母,慈爱地注视孩子,为人子女,关怀地注视父母;她有一颗细致的心,感受大千世界极致细微之处,寻找常人不曾想到的生活大道;她有一支淡如水的笔,却一针见血道破世事百态。

龙应台的文字就像上好的绿茶,初尝有其苦涩感,但回味浓醇,令口舌生津。

第一次读她的书是在六年级,觉得内容着实生涩难懂,与我的生活相距甚远,于是便将它束之高阁,庋藏焉。

直到这个寒假重新将它取出,细读后忽然觉得烟消云散,眼前豁然开朗,读至精彩处,还不住颔首以表赞同。

所以,人对大义的理解能力与他的年龄、阅历成正比。

全书里令人影响最深的一句恐怕就是“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对其的理解是,每一代人都有他不同的思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就好像一条从宽阔的大道走进岔路。

在大道上父母与孩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一旦走到路口,父母、孩子就不得不选择最合适自己的那条路。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那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父母,多分一些爱给他们,不要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而心存愧疚。

还有一篇令我感想较深的是《狼来了》。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里,狼是一种残忍而机警的动物,它们总是捕食温顺的小绵羊和可爱的小猪;在故事“狼来了”中,狼群引得全村人手持锅碗瓢盆扛着锄头扁担欲杀之;更有父母从小告诫孩子“你再不听话,大灰狼就把你叼了去吃掉”云云。

然而事实上,狼并非如此可恶。

它们团结合作、共同进退、知恩图报、坚强执着、锲而不舍、和谐共生……由此可见,人从小被教授的观念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不到特定的情况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早教如此重要。

《目送》共散文七十三篇,道尽子女与父母的牵绊,兄弟的携手共形,朋友的牵挂,在脆弱的边缘迷失,在失落的低谷徘徊。

可以说读一本她的书,就是读一遍人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

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

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

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

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

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

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

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

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

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

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这个寒假,我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集《目送》.这是一本适合感情细腻丰富的人阅读的好书.

《目送》收录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整个暑假,我花了大量时间,终于读完了所有的七十三篇,书未读完时已被深深感动.

同名篇《目送》,给我的感受最深.这篇文章分成两个段落,第一段作为母亲,龙应台叙述了儿子华安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多年间的几个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离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长.第二段,龙应台作为女儿,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地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13岁的我来说,人生才刚刚起步,还不能完全体会龙应台“目送”中饱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会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间我一定也都会经历.只是我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有龙应台的那颗感动的心,那支感恩的笔.

1.《目送》读后感

2.目送读后感

3.目送读后感

4.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5.《目送》读后感范文

6.寒假《目送》读后感

7.龙应台《目送》读后感

8.写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四

这本生死笔记的作者就是龙应台,龙应台是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龙应台的文字,当“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一般;当“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是微风吹过一片金光灿灿的大麦田。

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就是以七十三篇散文的合集—《目送》,她写了父亲的亡,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和朋友的牵挂……这是一本记录她生活点滴的散文。在这本书中,她用优美的文字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母亲在对待日益成长的孩子时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女儿在面对日益苍老的父母时耐心温柔的守候;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记录了她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我记得在《目送》一书中“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猛地一震,继而涌出一股莫名的伤感——华安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妈妈的心,可是,他没有再像小时候那样不断的回头,而是选择了将背影送给他的妈妈。因为,他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他早已淡忘那个依赖母亲的小华安了,他不再是那个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围的那个小孩子了,是这样吗?还是他忘记了?他没有看到,妈妈的眼神一直都随着他的行进而移动;他没有注意到,妈妈的眼神一点点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点点的暗淡下来。

生命的意义在于懂得放弃,什么因放弃?什么不可放弃?这是一个既简单又不易的意义……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五

“目送”两字一入眼帘,便觉得有一条长长的路在眼前展开,过往那些回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关于爱的散文,有着作者对父亲离逝的不舍,对母亲老去的无奈,对儿子成长的欣慰,对兄弟携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对朋友牵挂的感动。面对成功与失败、坚强与脆弱,用一颗灵敏的心,用一支灵动的笔,缠缠绵绵,娓娓道来。读过此书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了对生活浓浓的爱意。

我从小爸妈在外,跟着爷爷,他既有爸爸的阳刚,又有妈妈的温柔,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后来我长大了,他也老了,什么心脏病,肺心病都伴随着他,让他只能卧床休息。再接着,我出来工作了,他重病在床,直到最后也没见上一面。那时我多想说,让时光倒流吧。

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伤感。珍惜身边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为亲人,或为朋友,或为同事,是何等的缘分。阅读了《目送》,让我懂得生活既充满阳光,也有雨雪风霜。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过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六

前段时间去朋友家做客,在书柜中发现了这本人生之书,然后在朋友的极力推荐下,我拜读了台湾作家龙应台先生“人生三书”之一的《目送》,这本书用七十三篇散文写出了“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它是一本生死笔记,文字间更透漏着深邃,忧伤和美丽,更被称作二十一世纪的《背影》,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

读完这本书,令我最感动的还是第一篇。作者目送儿子华安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大学的成长,到最后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然后目送父亲的.衰老和逝去,在火葬场炉门前的最后一次目送。正如“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也许这就是生命的轮回,一个生命的诞生,见证生命的成长,陪伴生命的逝去。

当我阅读《目送》,想起自己的父亲时,我的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印象中的父亲身材挺拔无所不能,但岁月的流逝,父亲慢慢衰老,而身体也逐渐弯曲。还记得这次元旦假期结束时,父亲送我到车站,当我放好行李,上车和父亲临别后忍不住透过窗户望向父亲,映入眼帘的画面瞬间让我泪目,父亲一手扶腰,然后斜歪着身躯佝偻着身体一点点向回走,突然觉得父亲真的老了,常年的操劳让他身体已经变形,但他在我面前还是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少年的我们正如华安一样,在成长中总想脱离父母的怀抱,奔向属于自己的天空,留给父母的只有渐行渐远的背影。长大后的我们有了自己的家,有了孩子后,当我们作为父亲或者母亲时,也许才能体会到那时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突然想到前段时间看到的一篇文章,文中写到“现在呀,好像只有春节这七天才可以真正回家陪陪父母,其实每天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就五六个小时,一年也就四十个小时,就算二十年,也就三十天左右。”。我们总觉得二十年还很长,当子欲养亲不在发生时,我们才意识到时间不够用。所以趁现在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吧。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七

喜爱龙应台并不是由于她委婉,细致的艺术手法吸引住了我,只是在她的书里找到另一个自己。

我第一次见到这本书的小说名字——《目送》,就感触颇深:或许仅仅一种行動,一种眼光,一点执念,冥冥中却包括着出乎意料的慎重考虑。“目送”看起来简易,但它连同着父母给你的爱和这些没法言表的辛酸。

我还记得她在书里提及过:自身送孩子前去英国,在检票处,她紧抱孩子,感觉自身变成孩子的阻拦,他不会再像刚进中小学的那般靠自己了。从而,我想起了自身:父母长期在外面,仅有新春佳节时才会回家了一趟,并待上几日。每一次,她们又要出门时,我便觉得深深舍不得。但是见到龙应台那样想,我便搞清楚:我何尝不是她们心里的压力呢!

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在目送与被目送中渡过的呢!仅仅我出世到现在都还没觉得到被目送的味道,向来都是我目送他人离去。有一些事儿,你不想,但就那般发生了。大大家常常不专车接送我念书,只有我自己上幼儿园的情况下,会专车接送我上放学,但是,就是我看见她们摆脱幼儿园,直至她们的身影消退在我的视野里。也有如今,父母尽管每一年都是会回家,但是陪我的世界都很短。她们的暑假仅有几日,又要忙这忙那的,陪我的世界就过虑得寥寥无几了。她们每一次走全是“鬼鬼祟祟”的,不愿被我发现了,但我已经并不是小朋友了,每一次我都是在窗边看得一清二楚。我能感受到,龙应台那时候的体会——送出小孩时的情绪,那类“有话说不出,有泪流满面下不来”的觉得。

人的这一辈子,只不过便是在一次次目送中留有一生一世的直接证据。

目送读后感心得篇八

看了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我感触颇深,书中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细微感情描绘十分真切。应该说作者用她自己的切身体会,讲述着这世间最动人的东西——亲情。由此,我想谈谈自己看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她与儿子之间以及她与母亲之间的小故事。她发现,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有了许多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看法,他变得有思想,甚至有些叛逆。他会开始有些嫌弃自己的妈妈懂得东西太少、没见过世面,讨厌她在看见什么稀奇的东西之后就大惊小怪……由此,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妈妈,小时候,对我而言,她就是天,她会讲一些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教我唱动听的歌曲,那时候总觉得,妈妈是世界上最博学的人。然而,我慢慢的长大,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妈妈的依赖就少了。电话里,她开始变得沉默,总是默默的听我讲述着我看到的世界,然后,淡淡的嘱咐我,一个人在外面要照顾好自己。

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学着从一个母亲的角度看孩子的成长,龙应台作为一个母亲,她的态度让我明白,不论是儿时那个懵懂的你,还是后来那个成熟的你,变的,从来都只是外在的表达方式,不变的,是母亲对孩子的爱。

所以,即使现在的你认为自己已经足够成熟,也不要随便忽略母亲的感受。不要总是嫌弃她给你买的衣服不够时髦;不要总是抱怨她讲话啰啰嗦嗦;不要总是怪她懂得太少……要知道这么多年来都在包容你、都在爱护着你。

有些话啊,要快些讲出来,因为也许某天,你已经没有讲的机会了;有些爱啊,要快些表达,因为这爱太深厚,要用一辈子回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因为路途中的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书中关于作者和她父母之间的故事更是让我动容,偶尔的一张老照片,一段逻辑不明的对话,都饱含的她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她说道,她的母亲有五个儿女,一个在大陆,四个在台湾,都有很大的成就,而母亲在年老时,患上了痴呆症,经常认不得他们,但作者总会耐心的告诉她:我是你的女儿。她的父亲患病时她在医院照顾,亲手给父亲换洗,从不嫌弃。也许,我们总是觉得时间还很多,以后再去回报我们的父母。可是,中国有句老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认为自己有实力去回报父母是,也许他们已经老得不认识你了。

我想,也许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应该不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让他们看的我们过得很好,是经常关心他们,耐心的倾听他们讲述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你也许还未发现,当年取得某些成功时,他们也许表现的很淡然;而当你失意时,他们会在你身边告诉你:孩子,有我们在,什么都不要怕。也许,他们不会经常说我爱你,而他们的爱却从未减少。

也许,你只能在某个瞬间强烈的感受到父母的爱,让你觉得这爱不过是沙上印、风中音、光中影,殊不知,这感情,早已深入骨髓。

满上遍野茶树开花。

这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用简单的对话写出了在父亲生命的尽头,作者每天跟他打电话的内容。看出了作者对父亲即将逝去的不舍与心痛,还有淡淡的后悔,她觉得作为儿女,自己为父母做的太少了。我们还小,还不用面对这样痛苦的永别,但我们也必须知道,这一天总会到来,我们能做的只有活在当下,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才不会在未来的某天幡然醒悟、后悔不已。

满上遍野的茶树,盛开着花,满上遍野的一片白。这是作者最后为父亲送别的画面,很唯美,也很伤感。

看完了《目送》,我将会珍爱与父母相处的每个瞬间。

相关推荐

爷爷的爷爷读后感四年级(汇总10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

最新双面猎犬读后感(汇总7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

最新感恩小故事读后感 感恩故事读后感(通用7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

小芝麻大故事感悟 芝麻开门读后感(汇总5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感悟,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感悟范文,希

拿破仑读后感(实用9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

2023年天籁梦想的读后感(优质5篇)

读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

最新验收讲话致辞(模板6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

小贝尔探险记读后感(大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

2023年再见零读后感 再见钢琴读后感(汇总8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

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读后感(优质6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