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学反思 > 2023年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优质9篇)

2023年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优质9篇)

作者: ZS文王
2023年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优质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一

生1:圆柱有两个底面

生2: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学生举手的人不多,有点冷场〕

师:看来大家对圆柱有了一些了解,下面我们来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

(接着,教师出示小组学习要求,让学生通过观察圆柱实物,围绕3个问题,探索圆柱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圆形。

生2:我觉得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相等。

师:你们有办法证明圆柱的两个底面相等吗?

生3:〔该生是学困生,但在公开课中回答问题一向很积极〕如果圆柱的两个底面不相等,那么圆柱就会一头大,一头小。

师:恩(停顿),你能再说说吗?〔这时我听得不太清楚〕

生3:两个底面不相等,一头大,一头小,会东倒西歪。

师:(没有做出评价)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是通过把上面的盖子取下和底面相比,得出两个底面大小相等的。

师:说得太好了。(露出满意的神情)

(之后,老师拿出一个有盖的茶叶罐,按生4的方面演示了一遍)

板书:面积相等的两个圆

师:圆柱的面还有什么特征?

生5:我发现圆柱的表面摸起来很光滑,永远也“摸不到头”。

师:为什么“摸不到头”?你觉得圆柱的这个面和底面有什么不同?

生6:底面是个平面,而这个面不是平面。

师:我们就说这个面是曲面。(板书:曲面)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二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我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基础。

在复习导入阶段,首先通过唐老鸭和米老鼠的比赛,引入学生对圆柱的初步感知,然后通过出示生活中的圆柱形物体,导入课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在教学新知识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摸一摸、比一比,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

在讨论圆柱的侧面时,设置悬念,先让学生猜一猜:“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呢?”通过猜测再进行验证,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认识到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之间的关系。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练习阶段,我设计了针对性练习和发展性练习,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的填空题进一步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圆柱形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认识了圆柱的特征,并利用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在认识圆柱上下两个底面完全相同时,学生不能说出验证的方法,也没有时间让学生去动手操作验证;在学习圆柱的侧面展开与长方形各部分的关系时,学生对知识理解比较困难,演示不直观。总之,在这堂课中我丰富了自己的教学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通过这样的活动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吸取经验教训,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三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对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既为进一步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再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的。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交流,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这一过程,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的,对圆柱的特征有了较完整的认识。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圆柱有哪些特征?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直观图等方面进行研究的。我及时设问:“我们能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认识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后,我让学生对它们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在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时,先让学生观察底面积和高分别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猜想它们体积间的关系,再启发学生把以前探索圆面积公式的经验和方法迁移到探索圆柱的体积公式中来,进而推导出圆柱体积公式,验证猜想。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先布置学生完成学具中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模型的`制作,让学生对圆柱的表面积有个潜在的认识,并为教学体积公式奠定实物基础。教材先让学生围绕求圆柱形罐头侧面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在此基础上,我找来几个圆柱形并具有侧面商标纸的罐子,用剪刀剪开商标纸进行实物演示,再引导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圆柱展开图,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重点是理解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中的1/3“1/3”,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就没有亲身经历的体验,对1/3也就没有强烈的感受,所以我利用原有学生制作的模型,让学生在沙池中装、倒细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公式,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教材编排的特点,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度”确实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四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所以苟老师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及圆柱展开图的研究,所以在教学时,苟老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苟老师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苟老师认为苟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苟老师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这时苟老师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

对于高的探究,因为高在圆柱中是比较抽象的,如何让学生体会高的无数条及高的存在是本节课的难点,苟老师围绕着学生的思维走,学生基本能做出侧面上的高,所以苟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高让学生去思考高的特征,在研究完高时,苟老师反问一句“除了这些高以外,还有吗?”把学生再次带入探索的境界。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苟老师做了一些处理。苟老师给学生准备的圆柱都是用一张长方形跟两个圆包装的,所以在打开时,学生的答案都是统一的,在这时苟老师出示了一个圆柱打开是平行四边形,反问“这是什么原因啊?”这样就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思考。

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五

圆柱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导入新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了,利用课件出示长方形图片,并提现问题“由长方形你能想到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部分学生都可以由此联想到长方体,紧接着我通过实物演示和课件演示:长方形绕着其中的一条边旋转,运动轨迹形成圆柱的过程。引导学生由平面图形联想到立体图形,体会“面动成体”,并揭示课题:圆柱的认识。

探究圆柱的特征时,首先呈现了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认真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从具体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给出图形的名称,让学生对圆柱的认识经历由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学生的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加深对圆柱的认识。利用课件抽象出圆柱的几何图形让学生经历由直观物体到抽象几何形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再让学生举例说说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和特征则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通过自学教材、观察圆柱实物、摸一摸、比一比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整体地感知圆柱的特征。为了深化圆柱特征的认识,我还采用实物操作演示:长方形绕着其中的一条边旋转。从运动的角度认识圆柱的特征。

探究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我从圆柱的特征出发设置悬念,提出问题:是不是任意两个大小相同的圆(底面)和一个侧面就一定能组成圆柱?提出探究要求(1)侧面和两个底面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再动手实践操作进行验证。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多角度、多形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微课《圆柱的侧面展开过程》的播放使学生知道了圆柱侧面沿着高展开可能会出现的图形。明白了展开图形与圆柱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了圆柱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这样把教学重难点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猜想、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不同的练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圆柱的认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体现数学知识的有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设计“你发现了什么?”等开放性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思考、研究的天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六

生活中的圆柱体很多,学生看到的也很多,但是这些都是感性的认识。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柱的特征,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来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的。

在导入新课时,我直接揭示课题,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同学们你们今天带来了圆柱体吗?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好的圆柱形物体,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还是到处可见的。

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圆柱形的物体很多,学生对圆柱的认识都是感性认识,而课堂教学是对圆柱体进行理性的认识。学生对新知识是好奇的,所以在教学时,动手操作和探索研究,自我发现和掌握圆的柱的基本特征,是本节课的主题。

我让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自己带来的圆柱、比一比同学带来的圆柱,再和同学交流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认为我在这节课教学中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始终围绕学生的思维和操作探索研究在转,而不是学生围绕教师在转,因为在备课时就想到学生发现的问题与预案中的教学顺序未必相同,所以当学生说发现了上下两个圆面是“相等”时,我们就先研究两个底面,在研究前我首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相等”这个词来表叙是否准确?立刻就有学生说应用“完全相同”来表叙,因为完全相同与相等在概念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这时我反问一句“你怎样证明这上下两个圆就是”完全相同“的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探索的境界中,学生在课堂中能不能进行探究,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方法证明了上下两个圆是”完全相同'后。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还有个曲面,“这个曲面到底是个什么样?你想知道吗?怎样才能知道?”这一问又把学生带入对圆柱侧面的探究中去了。这时有学生说将圆柱上的包装纸剪开就知道了,这时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带来的圆柱体大多没有包装纸,怎么办?这也是教学预设中我没有想到的,因为我头天特意布置让学生找带有包装纸的圆柱体。这时,我临时将动手操作分为两种,一是将包装纸剪开看一看侧面是个什么样,另一个是给自己带的圆柱体做个包装纸。通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在我和学生的交流时,我有了很惊喜的发现,做包装纸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比、量,发现了知道了圆柱的侧面的底面周长相当于长方形的长,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而直接剪开包装纸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发现,这就说明了动手做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会带给学生更接近于本质的东西。通过动手做,本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真是实践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啊!这样就将教学重点、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并把“观察、操作、发现”的方法贯穿课的始终,既加深了学生对圆柱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的认识,又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于圆柱侧面剪开的教学,我做了一些处理。在以前的课堂中将包装纸剪开后成四种不同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不规则的图形还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课本中没有出现这么多的形态,老师若在课中做到了,教学水平可见不是一般了,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若课前不进行特别处理还当堂还真找不出这么多的形状,特别是不规则的那种,学生干嘛要把包装纸那样歪歪扭扭的剪下来呢?一般同学不会的,在圆柱体的特征教学中它能起到什么作呢?不管怎么剪成什么样不都要将它转化成长方形来研究吗?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非要逼着学生剪出四种图形确实没有多大意思,因此,教学中简化这一过程,当学生剪开侧面出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而没出现平行四边形和不规则的图形时,我用课件动画的展示了这四种形状以及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七

本课用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内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布置了《圆柱的表面积》预习提纲: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2、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3、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4、怎样求圆柱的底面面积?5、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上学生很快讨论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所以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已经能想象和深刻理解,并且通过想象和推理能够明确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展开的长方形的宽(长)就是圆柱体的高,因此,学生对于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能够理解和初步掌握。

第一:学生对于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练,具体表现在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时,特别容易出现混淆,原因就是对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办法掌握欠熟练,特别是求圆的面积时,部分学生总是忘记把半径进行平方,或者是直接用给出的直径去平方,这都是对圆的面积计算办法掌握不熟练的表现;第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都有待提高,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圆周率,又有半径的平方的计算,所以很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原因就是学生的口算能力、笔算能力都没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能熟练准确的计算,这都是学生能够准确求出圆柱体表面积的障碍。

算练习。第三:熟记常用数据。比如熟记了15到95的平方,同时也就能熟记1。5到9。5的平方了,这样,如果给出的直径是一些单数,半径是1。5到9。5的数据,半径的平方也就能够比较快而准确地记住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总之,让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可以为下一步学习和计算圆柱的体积扫清障碍。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八

本节课是对圆柱体的认识,内容看似简单,但实际并非如此。从主观原因来说,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他们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客观上来说,我们的教学设备不足也有一定的原因,没有足够的教具和比较先进的教学用品。整节课我只能通过我手中的一个简单圆柱体和个别学生带来的圆柱体的生活用品完成对圆柱体的认识。没有的同学只能凭空想象完成学习。因此,这是造成教学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另外,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也很差,手中就算有教具,也不知道该怎样利用好手中的学习用具,让它成为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课前我还让每位学生准备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从直观上认识圆柱体后,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做一个圆柱体,并且从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圆柱侧面的关系。很多学生却不能一下发现它们联系在那。这时我感受到的是老师是不是在平时教学时对学生包办的太多,以导致他们动手能力如此之差。由此提醒我,以后授课时都应该给学生自由,大胆的发挥他们好动的特点,以达到我们新课标要求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上完本节课后,刚好学校安排六年级数学老师到掌政中学的小学部听课。在那遇到了燕鸽小学的六年级数学老师,因为都是去年一起到大新的,又都是经验颇少的'老师,在听课的时候有上课老师讲到的内容我们俩不由得联系到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紧接着的圆柱的认识。那位老师提到侧面积和表面积应该分开来讲。我马上给出了反对的意见。她说到学生不会计算侧面积。其实,在上这节课时,我特别注重上节课学生对侧面和长方形的关系的教学。侧面积的计算如果学生对圆柱的侧面与长方形的关系搞清楚的话,学生在侧面积上不会有太大困难。所以学生不会计算侧面积的原因是上节课没有完全掌握。

所以,通过交流我认为我的这节课也有成功之处,从课后学生的知识拓展和通过其他教师的授课结果来看。我成功的地方完全归功与学生通过最直观的学习和自己动手观察长方形和圆柱的侧面的关系。由此,我认为:耳听千遍,不如手动一遍。老师说多少,有的学生还是听不进去,但要是让他们自己动动手,不但满足了他们好动的心理,而且让他们通过实践检验真理,会铭记与心。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篇九

我们现在的教学倡导向“40分钟”要质量,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在教材固定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教学有广度有深度,其中练习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是我执教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时的一些心得和感受。

学生哪个环节比较薄弱或是哪里容易出错,相对而言,老教师会有经验得多。作为年轻老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做到精讲精练,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例如事先把学生做过的'练习题先做一遍,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充实课堂练习,争取在40分钟新课里想办法解决,从而提高课堂实效。但是,只教教材,是远远不够的。除了教材上的练习题,平时还有练习册和试卷,老师都要提前准备,也让学生做到“有备而练”,这样,学生做起作业来就不会产生畏难等消极情绪,反而会增强自信心,激发练习兴趣。

例如在《圆锥体积》一课的新授环节,通过一系列实验,学生不难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三分之一”,反过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有经验的老师会在这时候进行追问:“在等底等高的条件下,圆柱的体积比圆锥体积多多少?反过来问,圆锥体积比圆柱体积少多少?”从而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我已通过实践证明,这一问一拓展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做练习册的相关练习时,既轻松又灵活很多。

通过这件事的点拨,我觉得老师要够“灵活”。一方面要深啃教材,全面了解;另一方面也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敢于创新。只要是——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和认识,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样的练习就是有效的练习,就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写到这里,我深深地觉得自己今后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反思,不断努力。

相关推荐

2023年大风吹教案反思(优秀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

小班美术活动胡萝卜教学反思与评价(汇总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大班科学灯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案和反思(汇总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

最新二年级春风教学反思(优质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

初中数学老师教学反思(通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

热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记录(模板15篇)

人生是一场不断前行的冒险,我们需要敢于追求梦想和突破自我。总结应该突出重点,言简意赅地概括出学习或工作生活的关键成果和教训。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人生总结,希望能

2023年文山会海自查自纠报告(汇总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

小班科学领域教学活动设计红黄蓝设计思路 小班科学领域活动方案(模板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

2023年幼儿园大班户外亲子活动方案设计(优质5篇)

当面临一个复杂的问题时,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方案来分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包括资源的利用、风险的评估以及市场的需求等,以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