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年终工作总结 > 2023年童年意趣作文(3篇)

2023年童年意趣作文(3篇)

作者: 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年意趣篇一

;

巧妙运用数字入诗常能化平淡为神奇,变乏味为有趣,使枯燥的数字发挥出神奇的修辞功效,焕发出盎然诗意。

数字点染,精妙难言。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先以“三两枝”具体描写桃花零星开放实景,渲染初春环境气氛,再以“春江水暖鸭先知”点明题旨。“三两枝”不多不少,恰到好处,点出初春景物特征——少则春寒料峭,过于冷寂;多则春意盎然,稍嫌热闹——都无法与后文“春江水暖鸭先知”对季候变化的感悟相呼应。

数字比喻,言近旨远。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夸张的“千尺”潭水与“汪伦送我情”合成程度不等的妙喻,化无形友情为有形潭水,生动凸显汪伦踏歌送行的深情厚谊。

数字对比,强化情感。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一封”诉因由之微,“八千”写路途之遥。“一封”与“八千”对举,于巨大的数字反差中抒发了作者忠而获罪、非罪远谪的强烈愤慨。

数字排比入诗可增强语言节奏和气势。《孔雀东南飞》“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以连续的数字排比快节奏速写成长过程,刻画出一个自小能干明礼、多才多艺的刘兰芝。

古诗常用数字与多个名词性词语组成生动可感的图景,以构成列锦状物抒情。邵雍《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用数字列锦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独立风景巧妙组合成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数字运用意达声谐,浑然天成。

古诗常用数字前后搭配构成句式匀整、音调和谐的对偶。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和“一行”并列,“万里”与“千秋”对举,构成两组相映成趣的数字对偶。柳上黄鹂一只过于孤单,几只稍嫌吵闹,唯有“两个”才能体现双栖双宿相向和鸣的无边快乐!“一行”写出了青天下白鹭高翔,连成一线的优美意境。“千秋”言时间之久,“万里”写空间之遥。“千秋”“万里”拓展了想象的时空,于尺幅之中绘出无限风光,增强了诗歌意境的厚度和立体感,让人于短短诗句中感受到自然的壮阔美丽和生命的渺小卑微。两组对偶自然天成,朗朗上口。

数字铺垫,以助逆转。郑板桥《咏雪》:“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前三句堆砌数字,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稍嫌啰唆。若顺势写就将成败笔。好在作者出其不意将笔锋一转,寫雪花飞入梅林融入梅花,消失不见。逆转后的诗意和前文构成一幅完整画面,形成一种苍茫深邃的意境。第四句逆转是点睛之笔,读之使人宛如置身大雪纷飞的广袤天地。全诗先铺后转化腐朽为神奇,收到一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功效,使构思显得奇特而精妙。

数字顶针,首尾蝉联。萧衍《芳树》:“绿树始摇芳,芳生非一叶。一叶度春风,芳芳自相接。”描写树木变绿散发出满树的芳香。数词“一叶”上递下接,使前后两句首尾蝉联,形成数字顶针,细针密线地揭示了诗人赏玩芳树时领悟到的人生哲理:一叶之芳不如众叶之芳,个体力量不如群体力量。

(冯忠方摘自《郑州日报》2019年11月6日 图/雨田)

相关热词搜索:;

童年意趣篇二

;

崔志强,字苍岩,号水墨樵夫、梦华堂主、受戒胡子、二百芙蓉斋等。一九五三年八月生于北京。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北京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导师。曾任《中国书法》杂志副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主任。

其书法从汉隶人手、继攻篆书和草书。线条变化丰富,结字婀娜多姿,形成了自己雄强姿肆、古拙朴厚、自然放达的独特书风。篆刻初宗秦汉、后上溯殷商、下及近代,尤对吴让之、吴昌硕和齐白石艺术风格的学习用功颇深,印风粗犷豪放、古雅遒劲,在当代印坛独树一帜。

书法篆刻作品参加历届国家和国际权威大展并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和艺术馆收藏。多次出任全国展、中青展、篆刻展评委并受国家委派赴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讲学和参加学术交流。

著有《当代篆刻名家精品集·崔志强》、《当代著名篆刻家十人字典》、《崔志强篆刻集》、《北京七人印集》等多种著作、专集出版行世。

张晓东(以下简称张):您多次参与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展的评审,并且多次策划了全国性高水准的篆刻艺术展,看到过大量当代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的作品,请您谈一下当前我国的篆刻现状,并对当下的篆刻艺术水平作一评价。

崔志强(以下简称崔):首先感谢《中国艺术时空》杂志对篆刻艺术的关注。文人参与篆刻也只有六七百年的时间,以前的篆刻或称印章是由文人和书画艺术家书写、工匠镌刻。自明代文彭等书画篆刻家自书自刻一直延续到清代,文人篆刻才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代篆刻家无论从所见到的古籍史料,还是刻印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人。特别是在篆刻的艺术水平上,文字取法范围更广,有的以商周甲骨文、金文入印,有的以楚简帛书入印,有的以秦汉砖瓦文字入印,有的以隋唐楷书入印,还有的以当今行草书入印。印章风格纷呈,既有秉承秦汉印的传统印风,又有求变求新的写意印风;材料品种更是繁多,有石质、瓷质、铜质等等;刀法已不仅仅拘限于冲刀、切刀和冲切并用,更多的技法使用让人眼花缭乱。章法布局上,体式更加多变,夷里求险,静中寓动,平稳变欹侧。线条表现出的意趣或涩拙、斑驳,或精致、整饬,或苍浑、朴实。印面虚实相生,既有点、线、面的结合,更有肌理的表现,画面更丰富、韵味更浓厚。各地印社林立、争奇斗艳。

从篆刻艺术表现力和表现形式上来讲,当代篆刻或彰显刀笔精致的工稳风格,或探寻刀情石趣的写意精神。或追求战国秦汉古风,或师法明清流派雅意,或宣扬时代审美新境,艺术形式上标新立异。当代篆刻具有继承传统与探索创新的双重性,其中探索创新应是主流,是当代篆刻创作生机之所在。

篆刻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一个范畴,流派纷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虽为方寸之地,却折射出东方美学的无穷魅力。

崔:中国篆刻艺术院成立时间不长,聘请了一批当今篆刻界有名望的篆刻家,并且举办了一系列比较高端的篆刻艺术展览,在国际和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并与西泠印社联合承办了“中国篆刻艺术”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在其后的履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还成功申报了“金石篆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西泠印社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学术性文人社团,号称“中国第一社”,西泠印社聚集了一批国内、国际具有影响力的篆刻家。收藏了大量的金石史料。但他的地域性特色较浓,似乎开放性和包容性不够。西泠四家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皆为浙江人,西泠后四家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也都是浙江钱塘人。今天的西泠印社正朝着更加开放、更加学术化的方向前进。近些年举办了许多有极大影响的篆刻展览、学术研讨会,以及在培养书法篆刻家上作了很多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是一个非常设的临时机构。主要负责承办中国书协全国篆刻展的策划和评审。也有一批造诣较深的篆刻家成为其委员。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是在最近几年成立的一个以篆刻研究和创作为功能的机构。倡导“写意篆刻”,是该院在篆刻艺术理论和创作方面的特色。近期举办了“全国写意篆刻展”,并在全国进行巡展。

崔:我的篆刻风格属于写意风格。

用字上,因我有过学习古文字学的基础,知道篆书可以怎么变化,不可以怎么变化。用字多取先秦古篆,以汉印文字的平正理念将金文的远古气息统一起来,化简为繁,增其开合,使篆法秩序易识好懂又气势纵横。

章法上没有太多技巧的经营,径取古玺、汉印平正从容的体势,稍施错落,求端庄大方的正大格局。

篆刻风格是依靠用刀来实现的。刀法上,我从来不用单刀,看似单刀就认为是单刀的朋友很多,我强调刻,毛的一面要一刀完成略加修饰,这是我独创的刀法。老辣、猛利、犷悍,纵横披靡捭阖。用刀挺健顺畅,要有厚度而不板滞。线条的明显特征是一边光一边毛,追求光的一面润而不滑,浑厚华滋;毛的一面露而不纤,尽得雅趣。

我对线条方向的处理用心颇多,常用大开大合的斜线条,使印面的空间变化更为丰富,自如无碍的用刀强化了线条的势态,又使多变的空间充满险峻通达之气,为印面营造出苍秀峻拔,超迈挥洒的雄强气势。

在取法古文字和形成自家刀法语言之后,使创作尽在掌握之中,放而不狂,逸而不野当是理性的体现。因此大写意不是不能随风而上,相涌而起,最重要的是能将内心的写意控制在一定的法度之内而不流于粗俗、怪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放达。颇具理性的写意是我篆刻的整体风格。

“白文如雪团挂枝,一树梨花;朱文如石上青苔,绿意盎然。至使印面虽古尤新,幽中见丽。纵观之,可以看出一派华丽唯美的正大气象。”虽然有人写文章这样评价我的篆刻,但更像是我对篆刻艺术的终极追求。

崔:我对别人怎么评价我的篆刻并不在意,“以刻我心”是我的篆刻艺术观。

我的创作属大写意,但并不狂怪张扬,我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技法体系。篆刻是方寸艺术,一点变化就会出现一种风格,不研究这点怎么能提高鉴赏水平?所谓“始知真放在精微”。

篆刻艺术贵在平正中求变化,需要细品,味道在细品之中,一目了然那岂不是太简单了。一眼看去似乎变化很大的字法、章法在方寸间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篆刻艺术是最为“微妙”的艺术形式。

崔:基本是这样的。

崔:“他(邓石如)把篆书上生龙活虎千变万化的姿态运用到印章上来,这是印学家从未有过的新事。活力充沛,气象一新。特别是朱文印,光气剡剡,不可逼视,更有创造性的发展。”沙孟海先生这样评价邓石如。

以书入印是很多篆刻大师的成功之要决,所以书法特别是篆书的水准高低直接影响到篆刻家的影响力。如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既是篆书大家,又是篆刻大家。但也有特例,现在有一些篆刻家,篆刻很好,但篆书不曾写或写得很差。

张:您认为,作为一个篆刻家应当具备哪些方面的修养?

崔:技术层面的东西,很快就能学到,并且可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文字学的修养是长期的,要慢慢积累。现在年轻人首先要学好繁体字,不识繁体字,许多工具书就不会使用,不识繁体字在篆刻用字上可能犯错误。

因此,篆刻文字入印一定要符合六书的原则,作为一名印人,“小学”是必须要学的。

可见,前人将“六书”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其他姊妹艺术的修养也是不可或缺的。

崔:欣赏篆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字法,要以古文字为基础加以变化,或以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楚简帛书入印,或宗秦篆、汉篆,要遵循“印有书体”。

章法,是字法的扩张和延伸,夷中求险,险中求稳,有疏密之巧,有重叠之妙、有虚实之机。不同形制的印章,章法要求各异,古玺,奇正相生,变化多端;汉印,字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基本上是四字平分的布局。总之,章法要求计白当黑,讲究虚灵。尚虚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追求画外之旨,韵外之味,更追求跌宕之妙。

刀法,“是篆刻所特有的一种艺术语言,是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手段,也是形成一个篆刻家独特个人风格的基础条件之一”(刘江语)。刀中有笔,以刀法表现笔意、墨韵。笔中有刀,每根线条有刀痕显露,爽利,刚健,从而产生“金石味”的意趣。完成一方印,往往要用到包括冲刀、切刀等各种刀法。刀法要“深得篆势精蕴”(姚正镛评吴让之语)。

线条是刀法的行走痕迹,或苍劲中得古意,或刚健中求婀娜。直线强调力度,弧线彰显柔美。

刀法是基础,再好的字法和章法都要由刀法来实现的。

边款是烘托篆刻的艺术境界的。边款有单刀款和双刀款,字体多样,这直接体现篆刻家的书法功底。

朱文印,或旖旎工致的细线条,或粗犷泼辣的粗线条。白文印,或雄浑苍劲,或细如玉箸。

用石料刻印或言始于元代王冕,或言始于明代文彭。篆刻家吴颐人说:“篆刻要使用石章才能显示出的艺术效果,犹如国画用宣纸才能表现水墨的情趣一样。”是为确论。精美石料作印章材料,不仅提高了印面文字的艺术表现能力,而且更能表现边款的书法美以及印钮的雕刻美。

篆刻的意境美,是篆刻艺术的灵魂。印里有诗,印里有画,印里有哲理。是技进于道的自然结果。

丁敬:“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深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童年意趣篇三

;

摘要:小说《京华烟云》,通过讲述老北京姚,曾,牛三个家族三十多年间的日常生活以及悲欢离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典雅古朴的民国世界。小说所涉及的大部分时段,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作者以文化包容的立场,以古典文化为框架,于平淡中和解古今中外的文化与思想。可以说,古典的美,折射于小说的任何一个角落,随便一个段落我们都能嗅到其中的典雅味道。而这部皇皇巨著所显现出的审美意趣,在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式微,国人急需重拾文化及审美自信的时刻,颇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学;审美;古典文化;道家哲学;《京华烟云》

一、道家思想之美

庄子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但是很难有哪部小说,像《京华烟云》这般完美的诠释庄子的哲学思想。小说阐述了庄子哲学的美,在于它对自然规律的追寻,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具体化的样子。姚先生看上去是小说中最矛盾的人。他作为商人而不在意金钱;他收集古董,读古典文学,却又是最早接受新思想的人,时代的改变让他感觉没有了约束,得到了自由,所以他不但资助革命,还鼓励孩子读洋书;他遇事见识卓越,但是对于中日之间的战争,他却让木兰去咨询曼娘这样保守人群的见解。所有这些行为在他身上辩证而和谐,他甚至是整部小说的精神支柱。在国家民族大难临头之际,父亲的道家思想所带来的精神力量,让木兰和许多像木兰一样的人,从小我的爱恨中解脱,她开始看开女儿的夭亡,理解儿子参战,去抚养别人的孩子而为民族留下希望,最终积极昂扬的加入全民抗战的行列,正是这种内敛无为却柔韧刚强的力量,让整个民族最终空前的团结与坚强。这就是道家哲学的美感所在,它是包容的,变化的,积极的和生长的,它随着人类的传承而传承发展。

二、名字之美

《京华烟云》数次讲到取名和鉴赏名字。首先是木兰姐妹和阿非的名字,木兰出自木兰从军的故事,听来爽利明快。莫愁出自梁武帝的诗:“洛阳女儿名莫愁。”阿非则出自陶渊明的诗“觉今是而昨非。”对于取名字,姚先生的道理是:在人生各方面,人会常由常人之俗而进入雅人之俗,而回到俗人之淳朴自然,所以最好的诗人作家给孩子取的名字都很简单,就如同日常生活里的重要东西,都是平易自然的,像苏东坡给儿子取名“过”,袁子才的儿子名叫“阿迟”只是因其晚生。小说对比了牛大人和曾先生的取名方式,牛大人之为商人,并不像木兰的父亲有高雅的情趣和洒脱的个性,他的为官,也不像曾先生有知识分子的清雅,他有俗人之雅的追求,所以他的子孙会叫国辉光祖之类的。而曾先生给孩子取的名字较牛大人则可看作是雅人之雅,木兰觉得简单高雅的“爱莲”和平易好听的“荪亚”都是可取的。而木兰追求的则是雅人之俗,她给女儿取名字叫阿满,因为她婆婆名字是玉梨,木兰套用白居易诗中“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中的“通”字为儿子取名。在讲了一番为孩子的取名之道之后,小说又讲到为园子取名。姚家买了一座王府花园,女儿们取的名字是“和园”“幽园”“朴园”之类,颇有苏州名园的味道,后来父亲取了静宜园,他认为这个名字有诗意又不夸张,顺乎本性又与身份相当,既然居此为家,便要表示居之安顺而不在诗意的隐遁。至此,作者所主张的一套融合诗书之美,或雅或俗,最终归于平淡生活的取名之道已经讲的很详细了。

三、破败与静谧之美

对于山水古迹之美,小说颇有一番认知。付姚孔三家同游香山,作为昔日乾隆皇帝狩猎练兵之所,香山曾经是威武雄壮的,但是到了小说中所写的时代,建筑大都坍塌,加上付先生唱的《李陵碑》,让这个场景极尽苍凉悲怆,木兰立夫都认为这样的景物最美,木兰觉得人生原属可悲,但也美丽。小说数次提到木兰要游圆明园,因为圆明园也是断壁残垣,她和立夫要欣赏的,就是这样的美。曼娘喜欢京郊姚家别墅的景致,因为那里绿树掩映,白鸭戏水,远处西山上还有处处庙宇。美之为美,并不能一足而论,所以我们才会觉得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而任何美景美物,不论是木兰眼中的废园残屋,还是曼娘喜爱的西郊田园,若非静谧无垠,恐怕也无法引人思索天地的浩瀚,体会时空的空蒙了。就像王维的诗,不论是大漠孤烟,还是山居秋暝,那份引起我们千年思索的诗意,是宇宙中最原始的静谧。想我们现代人的旅行,每到一处,人声鼎沸,熙熙攘攘,不知大家都能看到什么,又能体会到什么样的美感。

四、生活意趣之美

姚父是一个能够充分享受生活的人,他带孩子们游西山,看大水,吃馆子,让他们的童年充满乐趣,他的生活态度使得木兰也十分注重生活意趣,她从甲骨文和中医中能够找到平静和智慧,在断壁残垣中体会美感,她能一大早去接荷花上的露水,也能亲自下厨,变着法的做好吃的。后来她甚至追寻内心的感受,南迁杭州,过起布衣小帽的乡下生活。木兰愿做逍遥之游,让日子更诗情画意,哪怕更加清贫,她也会想办法想出几种不费金钱却新颖有趣的寻乐之法。这也就是小说所赞赏的,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生活,对心灵的尊重,对生活的熱爱。对此付先生的总结是,最高的性格,其中要有一部分精神自由,但是要使之归于常态,而木兰最终也结束了在杭州的隐居生活,随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歌声,加入到抗日民族的行列之中。

五、古礼之美

小说在礼仪的叙述上十分细致。姚家乔迁之喜大宴宾客时,我们可以了解一整套的宴会礼仪,比如如何在宴席中如何排座次,上座怎么讲究,左右的座次如何看出长幼尊卑,像曼娘的母亲被人让到主坐,是因为哪些原因,而她自己不愿轻易坐,又是因为哪些原因等等。而主人家的小辈要坐末座给客人敬酒,而主人家要结束宴会,便站起来把椅子往后一推,向大家道谢。这一整套宴会礼仪从容有序,哪怕今天我们都觉得非常实用。婚礼是这部小说叙写得最多的场面,这其中曼娘和经亚的婚礼最让人印象深刻。婚前新娘不可以住在新郎家里,所以要提前搬走,然后从新郎家准备的礼物,到媒人伴娘的选择,到装饰布置,再到赞礼的各种赞唱,然后再到各种行礼,挑盖头,以及夫妻间的交杯酒等等一系列细致描写,完全将我们带进了这场民国婚礼,唯美如画。小说对于日常生活的礼貌也多有涉及,立夫多次与长者打交道,都非常注意礼貌,比如初见姚先生,他施四川古礼深深一揖而不同小姐们打招呼,理当如此。姚家两位小姐要帮立夫擦鞋,会注意到立夫的自尊心,由聊天入手委婉提出。曾先生作为老一代的读书人,对新派作风极为不喜,他惋惜斯文儒雅的士大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没开化不斯文的一代年轻人。而一个归国留学生拜访他时不断的用食指指着他这件事,更加让他不能容忍。即便五四以来,文坛多提倡新文化运动,只要是古老的有历史的,都会收到批判和摒弃,这个过程让传统礼仪受到重创。华夏礼仪的淡漠,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这是我们至今都遗憾的。

小说情节在姚家买了王府花园,邀请亲朋共赏的时候,达到了审美欣赏的最高潮,此前的情节,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家在闲暇时对生活品质和情调的追求,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美的论述,木兰姐妹的游园观感,可算小说对审美意趣的总结,木兰认为要掩藏豪华于无形,而以淳朴自然为本相,木兰后来和全家隐居杭州,就过的是这样的生活,事实证明,这样的美曲高和寡,而木兰也险些因此家庭破裂,至此她开始重新审视妹妹的美学标准,也就是游园时莫愁的话:以豪华为表,以淳朴自然为里。这句颇有道家意味的总结,不但是小说对审美意趣的总结,也是传统文化和道家思想对审美标准的陈述,更是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回顾传统审美所应该思索和借鉴的。

参考文献:

[1]林语堂.京华烟云[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

相关热词搜索:;

相关推荐

2023年幼师个人工作总结(3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总结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

有阳光的日子作文800(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最新有阳光的日子作文600字(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2023年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陈述报告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陈述报告(8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个人陈述报告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陈述报告100字(八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

2023年写人细节描写摘抄 写人典型事例细节描写(三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

缝隙中的阳光作文记叙文 缝隙中的绝美光亮作文600字(30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缝隙中的阳光作文记

2023年童年忆趣作文开头(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

2023年清洁服务协议书 校园清洁服务(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清洁服

最新走过童年作文800字 走过童年作文600字初中(6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