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报告 >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

作者: 曹czj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篇一

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和各方面大力扶持下,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工业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大幅增加,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序排放,使农村环境负荷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面对新农村建设,环境的保护该如何有效推进,立足州实际,作以下理性思考。

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目前仍有15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受客观条件限制,近20年来,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污染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留下了历史欠账,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变不良现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切入点,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州近20年来留下的环境欠账,已使部分州域环境失去了其应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恢复环境应有功能,才能为新农村构筑建设的平台。一是突出治理工业污染源,确保环境功能区的有效恢复。一方面以锰、钒、铅、锌等矿石生产加工业为治理重点,采取“严格环境执法、督促防污设施运转,提供技术指导、推行清洁生产,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达标排放”等措施,实现境域主要河流水功能的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力争3至5年时间,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生产秩序,依法关闭耗能高、污染重的小浮选、小冶炼、小化工等“十九小”企业,从严查处和打击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遏制工业污染反弹,全面恢复水功能区。二是突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村环境的优化整洁。农村面源污染又是当前农村的又一重要污染源,使农民健康面临威胁。全州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水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相当于工业企业排放废水量的64%和化学需氧量的59%;农业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增,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直线型增加,仍有83.9万农村人口饮用水高氟、高砷、高污染水。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直接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另一方面采取全面整治“闲置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在规划力度上求“实”。党委、政府要将新农村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同等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制定配套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确立“gdp”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应将“绿色gdp”考虑其中,改变过去只有“gdp”增长绩效,没有环境污染、资源耗损惩罚的格局。在明确权利时要将责任捆绑其中,特别是对政府、部门及环保主管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职责要具体、明了、实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出现“文字游戏”和模棱两可的“模糊职责”,“尽职”与“渎职”的奖罚,要有据可查。将污染治理作为考核一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指标一并考核,作为干部调动、升迁的条件之一。在计算“gdp”政绩的同时,也应计算“gdp”中的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环保职责。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证其合法化。二是在规划内容上求“全”。首先是环保指标概率要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新农村环境美化率、综合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每一项环保指标,必须做到衡量具体全面,既结合州实情,又与新农村要求相符。其次是操作涵盖面要广。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州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强调各项工作与环境相协调。再次,涉及面要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规划时,必须围绕环保这根主线,根据当地资源、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曾遇见的问题,从而作出科学、合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决策。三是在规划实施中求“真”。首先,规划思路不虚。在确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中,立足生态州建设实际,对技术能力范围内的资源,按有序开发原则,实行优先开发利用,对技术能力不及、资金严重不足、设计规模不大而又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或不予开发,严防资源的流失。其次,履行规划不软。对已实施的规划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 和《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条例》,开展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违法排污企业和违法违规项目;对新上工业企业,认真把好“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发达地区和州内城市落后、淘汰工艺与设备再进入农村和乡镇,控制新的工业污染产生。

据专家推算,只有当社会环保总投入占同期gdp1.5%到2%的时候,环境修复能力才能大于环境破坏速度。而州的社会环保总投入不到同期gdp的0.1%,低湖南省0.6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4到0.97个百分点。加大环保投入是环保应对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切入点。在众多投入中,财政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本投入最能起到导向作用,能起到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作用。为此,政府必须对环保投资采取倾斜政策,扶持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环保型“绿色企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加大“乡镇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乡村风景林木保护、水土流失防治设施、乡村保洁”等项目的投资。创新环保投入机制,建立起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做到“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使违法成本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业自动投入污染治理。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对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逐步替代、淘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一是将工业规模调“大”,减小污染源的再生。应对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州工业发展必须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经济增长格局。扩大生产规模,减小污染源的再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既发展生产,又确保整洁”的一大举措。调整工业结构,首先对现有工业企业规模进行调整,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规模准入标准,坚决取缔、关闭“作坊式”的小规模企业,让大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高新技术推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环保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对新农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二是将企业数量调“小”,减轻环境的压力。“散而多、小而全”是当前州工业企业的又一显著特点。这不仅增添了环境管理费用,浪费了矿产资源,还拉长了污染源的“线”,扩大了污染源的“面”,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增加了难度。调整工业企业数量,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环保投入,减轻环境压力。托依矿产品资源优势,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与资源匹配的企业体系,引导和推进优势产业和规模产业集聚,使企业数量由多到少,企业实力由弱变强,实现企业数量的整合,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工业调“活”。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壮大老爹公司、亿事达公司、武陵牧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生物药业作为新型环保工业的新亮点来抓,建立医药企业开发新产品体系。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三是将工业技术调“高”,确保资源的节约。采用新工艺,是工业企业朝精深方向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实现新农村“整洁”的最佳保障。着力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矿产业,要注重对伴生矿的回收利用,减少废渣排放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值。

一是将农业品种调“优”,减少垦殖面积。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和生物防治措施,推广良种产品,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从近几年州农业发展来看,农业品种改良的不断深入,农业产值不断增加,20xx年达26.7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增加164元。但农药、化肥、薄膜的使用也在不断递增,仅20xx年至20xx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递增率高达4.6%、6.2%,20xx年农药使用总量高达3204吨,平均每亩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占使用总量的9.93%。给农村面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直接威胁农民健康。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接轨,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产品质量,减少播种面积,实现局部的退耕还林、退耕还山;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有效杜绝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使现有品种和技术得以进一步提升,实现物与人的双“优”。二是将内部结构调“佳”,减少面源污染。改变当前“单一、线性、简短”的农业结构方式,推行“复合式”的结构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最佳境界,既富裕了农民、发展了经济,又减少了面源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效益化利用。一要充分利用州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水体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线的生态农业,建成猕猴桃、柑桔、中药村、茶叶、草食牲畜产品等一批有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二要抓好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扶强做大水果、茶叶、药材等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出主打产品龙头企业,打响“绿色食品”牌子,争取进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区域绿色生态品牌的影响力。三要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格局。三是优化农村生活耗能,实现良性互动。当前州农村农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房”的原始耗能方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相悖。优化农村生活耗能,成了实现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环保基本要求。一要改变当前原始耗能方式。采取以“点”带“面”,在养殖大户和基础条件好、经济效益高的农村,大力发展节煤灶、沼气池。这一点已在州得到实施,并取得了突出实效。为与新农村建设尽快接轨,必须加大点到面的普及力度,力争5年到2019年时间,沼气能在州农村基本普及,使“伐木做饭、烧炭取暖”的原始耗能方式不复存在。同时要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公益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农业和林业,从而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以退人还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重点实现农业效益化、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和“村容整洁”。二要大力推广砌块建房,解决农民建房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的现象,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又是最具环保效益的前景产业。旅游资源是我州新农村建设最有潜力的优势资源。我们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放大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最大效益。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生态发展提供基础“硬件”。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效益。三是加大旅游宣传造势,营造新农村大环保氛围。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体现。目前,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雏形,农产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搞好“点——面”两个配套,为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长期和谐统一注入活力,促进环保后发力。一是搞好以农户、企业个体为循环圈的“点”循环配套。以单个农户和企业为中心,实现庭院内的“园、圈、气”生态循环和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水、气、渣”内部循环,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三废”污染,实现“点”上环境“整洁”。“庭院”生态循环坚持实施沼气项目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和庭院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药”生态经济园模式。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连经济园,一头连畜禽圈舍,园中饲草、桔杆和经济作物下脚料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入经济园,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扩大经济园建设规模,注重庭园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不断推进围绕庭院的生态循环圈内各环节的有机链接。工业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内部循环坚持实施生产技术的引进与环保配套污染设施的投入和企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使高新技术融合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之中,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水—气—渣”的有效循环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废”循环利用,为“面”上的循环提供基础,给实现新农村经济、环境的同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搞好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面”循环配套。农户与企业个体的发展不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全部要求;农户与企业个体经济的壮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有限,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经济大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根本。首先实现庭园经济向农业产业化基地的跨越是农业圈循环的起点。为改变生态家园户办工程中经济园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种植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各类经济园串联成相对连片的产业化基地,使千万个“小庭园”组连成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培植业主和大户,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要求发展产业化经营;同时,围绕猪、果、药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依靠二三产业带一产业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次是按照退、改、调搞好生态产业发展配套。“退”就是大力实行退耕还林、退人还山、人工造林、天然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改”就是将退出来的耕地、非耕地和农居周围的空地进行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提升地力;“调”就是利用改后的耕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以退促调、以改促调、以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篇二

近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和各方面大力扶持下,民族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得以快速发展,但工业粗放式经营,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的大幅增加,畜禽水产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大量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无序排放,使农村环境负荷急剧增加,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面对新农村建设,环境的保护该如何有效推进,立足xx州实际,作以下理性思考。

xx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民族贫困地区,目前仍有15万人处于温饱线以下。受客观条件限制,近20年来,陆续上了一批耗能高、污染大、附加值低的粗加工、重污染工矿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环境留下了历史欠账,并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变不良现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源头上把好环保切入点,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以污染源治理为切入点,还历史欠账,为新农村建设扫平障碍。

xx州近20年来留下的环境欠账,已使部分州域环境失去了其应有功能。只有加大老污染源治理,逐步恢复环境应有功能,才能为新农村构筑建设的平台。

一是突出治理工业污染源,确保环境功能区的有效恢复。一方面以锰、钒、铅、锌等矿石生产加工业为治理重点,采取"严格环境执法、督促防污设施运转,提供技术指导、推行清洁生产,建立长效机制、确保达标排放"等措施,实现境域主要河流水功能的逐步恢复。另一方面力争3至5年时间,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业生产秩序,依法关闭耗能高、污染重的`小浮选、小冶炼、小化工等"十九小"企业,从严查处和打击擅自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遏制工业污染反弹,全面恢复水功能区。

二是突出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确保农村环境的优化整洁。农村面源污染又是当前农村的又一重要污染源,使农民健康面临威胁。全州畜禽养殖排放的污水量和化学需氧量分别相当于工业企业排放废水量的64%和化学需氧量的59%;农业化肥施用量逐年递增,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直线型增加,仍有83.9万农村人口饮用水高氟、高砷、高污染水。农村污染源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直接威胁农民身体健康,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因此,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治理。一方面实施以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路、改水、改厕、改沟、改圈、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清六改"工程,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另一方面采取全面整治"闲置房"、村庄整修改造、拆旧建新式的村庄整体改造和建设农民社区新村等四种基本模式进行村庄改造,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高规格规划为切入点,筑环保平台,严防新农村建设重蹈覆辙。

一是在规划力度上求"实"。党委、政府要将新农村环保工作与经济发展同等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全面安排部署。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制定配套的环境保护政策,在确立"gdp"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应将"绿色gdp"考虑其中,改变过去只有"gdp"增长绩效,没有环境污染、资源耗损惩罚的格局。在明确权利时要将责任捆绑其中,特别是对政府、部门及环保主管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职责要具体、明了、实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不能出现"文字游戏"和模棱两可的"模糊职责","尽职"与"渎职"的奖罚,要有据可查。将污染治理作为考核一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指标一并考核,作为干部调动、升迁的条件之一。在计算"gdp"政绩的同时,也应计算"gdp"中的资源耗损和环境污染。建立健全综合决策机制,明确各部门环保职责。另外,要加大立法力度,保证其合法化。

二是在规划内容上求"全"。首先是环保指标概率要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新农村环境美化率、综合绿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每一项环保指标,必须做到衡量具体全面,既结合xx州实情,又与新农村要求相符。其次是操作涵盖面要广。从实际出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本州实际,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强调各项工作与环境相协调。再次,涉及面要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规划时,必须围绕环保这根主线,根据当地资源、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以发展的眼光考虑未曾遇见的问题,从而作出科学、合理而又极具前瞻性的决策。

三是在规划实施中求"真"。首先,规划思路不虚。在确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实施中,立足xx生态州建设实际,对技术能力范围内的资源,按有序开发原则,实行优先开发利用,对技术能力不及、资金严重不足、设计规模不大而又极具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或不予开发,严防资源的流失。其次,履行规划不软。对已实施的规划项目,严格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xx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环境保护条例》,开展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坚决取缔违法排污企业和违法违规项目;对新上工业企业,认真把好"准入关",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防止发达地区和州内城市落后、淘汰工艺与设备再进入农村和乡镇,控制新的工业污染产生。

(三)以加大环保投入为切入点,壮环保事业,增强新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据专家推算,只有当社会环保总投入占同期gdp1.5%到2%的时候,环境修复能力才能大于环境破坏速度。而xx州的社会环保总投入不到同期gdp的0.1%,低湖南省0.6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94到0.97个百分点。加大环保投入是环保应对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切入点。在众多投入中,财政资金的投入对社会资本投入最能起到导向作用,能起到以小带大、以点带面的作用。为此,政府必须对环保投资采取倾斜政策,扶持污染治理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环保型"绿色企业"。引进市场机制,建立多种融资渠道,实行污染治理多元化,鼓励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加大"乡镇污染治理基础设施、乡村风景林木保护、水土流失防治设施、乡村保洁"等项目的投资。创新环保投入机制,建立起环境保护的价格体系,做到"污染者付费,治理者受益",使违法成本高于治理成本,促使企业自动投入污染治理。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对落后工艺和设备实行逐步替代、淘汰,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工业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一)以技术为纽带,将工业调精。

一是将工业规模调"大",减小污染源的再生。应对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的要求,xx州工业发展必须改变当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经济增长格局。扩大生产规模,减小污染源的再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既发展生产,又确保整洁"的一大举措。调整工业结构,首先对现有工业企业规模进行调整,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出规模准入标准,坚决取缔、关闭"作坊式"的小规模企业,让大规模企业做大、做强。加大高新技术推广,着力培育高新技术"环保型""龙头"企业,优先发展对新农村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

二是将企业数量调"小",减轻环境的压力。"散而多、小而全"是当前xx州工业企业的又一显著特点。这不仅增添了环境管理费用,浪费了矿产资源,还拉长了污染源的"线",扩大了污染源的"面",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增加了难度。调整工业企业数量,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环保投入,减轻环境压力。托依矿产品资源优势,在生产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与资源匹配的企业体系,引导和推进优势产业和规模产业集聚,使企业数量由多到少,企业实力由弱变强,实现企业数量的整合,达到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工业调"活"。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壮大老爹公司、亿事达公司、武陵牧业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形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把生物药业作为新型环保工业的新亮点来抓,建立医药企业开发新产品体系。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工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三是将工业技术调"高",确保资源的节约。采用新工艺,是工业企业朝精深方向发展的唯一动力,也是实现新农村"整洁"的最佳保障。着力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在重点行业的推广,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矿产业,要注重对伴生矿的回收利用,减少废渣排放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价值。

(二)以基地为链条,将农业调优。

一是将农业品种调"优",减少垦殖面积。通过加大品种改良和生物防治措施,推广良种产品,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从近几年xx州农业发展来看,农业品种改良的不断深入,农业产值不断增加,20xx年达26.7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1766元,增加164元。但农药、化肥、薄膜的使用也在不断递增,仅20xx年至20xx年,化肥、薄膜的使用量递增率高达4.6%、6.2%,20xx年农药使用总量高达3204吨,平均每亩1.7千克,位居全省第三,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其中高毒农药使用量占使用总量的9.93%。给农村面源造成很大的污染,直接威胁农民健康。为实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接轨,需要进一步加大品种改良步伐。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农产品质量,减少播种面积,实现局部的退耕还林、退耕还山;另一方面加大农业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量,有效杜绝农村面源污染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运用新技术的水平,使现有品种和技术得以进一步提升,实现物与人的双"优"。

二是将内部结构调"佳",减少面源污染。改变当前"单一、线性、简短"的农业结构方式,推行"复合式"的结构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环保的最佳境界,既富裕了农民、发展了经济,又减少了面源的污染,实现了资源的效益化利用。一要充分利用xx州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水体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为主线的生态农业,建成猕猴桃、柑桔、中药村、茶叶、草食牲畜产品等一批有xx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农产品基地。二要抓好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扶强做大水果、茶叶、药材等绿色主导产业,培育出主打产品龙头企业,打响"绿色食品"牌子,争取进入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扩大xx区域绿色生态品牌的影响力。

三要依托现有的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商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和种养加工一条龙、产供销一体化格局。

三是优化农村生活耗能,实现良性互动。当前xx州农村农民的生活仍沿袭着几千年的"伐木取暖、用柴烧饭、用树建房"的原始耗能方式。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能源在不知不觉中被浪费掉,与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质要求相悖。优化农村生活耗能,成了实现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环保基本要求。一要改变当前原始耗能方式。采取以"点"带"面",在养殖大户和基础条件好、经济效益高的农村,大力发展节煤灶、沼气池。这一点已在xx州得到实施,并取得了突出实效。为与新农村建设尽快接轨,必须加大点到面的普及力度,力争5年到20xx年时间,沼气能在xx州农村基本普及,使"伐木做饭、烧炭取暖"的原始耗能方式不复存在。同时要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小水电等清洁能源。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建立生态公益农、林补偿制度,鼓励发展高效农业和林业,从而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通过以退人还山、封山育林、退耕还林为重点实现农业效益化、林业生态化、能源多样化。确保农村面源污染的杜绝,实现新农村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富裕"和"村容整洁"。二要大力推广砌块建房,解决农民建房问题,从根本上杜绝破坏生态的现象,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资源为优势,将旅游业调大。

文化旅游产业既是一项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综合产业,又是最具环保效益的前景产业。旅游资源是我州新农村建设最有潜力的优势资源。我们要着力整合旅游资源,放大资源的聚合效应,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最大效益。

一是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生态发展提供基础"硬件"。

二是整合旅游资源,实现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效益。

三是加大旅游宣传造势,营造新农村大环保氛围。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推行循环经济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体现。目前,xx州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已初具雏形,农产品支柱产业初步形成;工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推行循环经济,搞好"点——面"两个配套,为实现新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三者的长期和谐统一注入活力,促进环保后发力。

一是搞好以农户、企业个体为循环圈的"点"循环配套。以单个农户和企业为中心,实现庭院内的"园、圈、气"生态循环和企业生产流程中的"水、气、渣"内部循环,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减少面源污染和"三废"污染,实现"点"上环境"整洁"。"庭院"生态循环坚持实施沼气项目建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和庭院经济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全面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猪—沼—药"生态经济园模式。以沼气池为纽带,一头连经济园,一头连畜禽圈舍,园中饲草、桔杆和经济作物下脚料饲养畜禽,畜禽粪便入沼气池产气,同时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入经济园,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生态循环链条。扩大经济园建设规模,注重庭园生态保护和生态绿化,不断推进围绕庭院的生态循环圈内各环节的有机链接。工业企业生产流程中的内部循环坚持实施生产技术的引进与环保配套污染设施的投入和企业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使高新技术融合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之中,体现在企业内部的"水—气—渣"的有效循环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废"循环利用,为"面"上的循环提供基础,给实现新农村经济、环境的同步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搞好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面"循环配套。农户与企业个体的发展不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全部要求;农户与企业个体经济的壮大,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十分有限,实现以农业、农村、农户为循环圈的经济大发展,才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根本。

首先实现庭园经济向农业产业化基地的跨越是农业圈循环的起点。为改变生态家园户办工程中经济园自给自足的小生产种植模式,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将各类经济园串联成相对连片的产业化基地,使千万个"小庭园"组连成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引进培植业主和大户,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特色化要求发展产业化经营;同时,围绕猪、果、药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依靠二三产业带一产业的城乡产业统筹发展,有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其次是按照退、改、调搞好生态产业发展配套。"退"就是大力实行退耕还林、退人还山、人工造林、天然林管护,改善生态环境;"改"就是将退出来的耕地、非耕地和农居周围的空地进行坡改梯、薄改厚、瘦改肥,增加可用土地面积和提升地力;"调"就是利用改后的耕地围绕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调整工、农业产业结构,从而达到以退促调、以改促调、以调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篇三

近年来,关系民生民本的医疗卫生事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各地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加快,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药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各项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各项惠民政策惠及了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赞同。但作为贫困地区,卫生医技人才的严重短缺,就地就近看不了、看不好病,一直是群众看病“难”的一个顽疾,也是导致群众看病“贵”的最直接因素,更是群众最渴盼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贫困地区由于交通条件普遍不便,基础条件普遍落后,总体人口普遍不多,医院业务收入普遍不高,因此医务人员收入水平与富裕地区差距十分悬殊。这一系列因素,导致本区域以外真正有能力和水平的卫生医疗人才都不愿意到这种地方应聘、就职,甚至是本区域内人员毕业后都不愿意回来上班。所以,贫困地区的县、乡医疗机构虽然按相关规定核定了人员编制,设置了相应的临床医技科室,但由于外面人才引不进,现有人员专业技术水平有差距等因素影响,目前县乡医疗机构多半是“有岗无人”,特别是乡镇更为突出,多数是有业务科室门牌设置、有专门业务用房,唯独没有专岗人才。

多数贫困地区硬件严重滞后,软件先天不足,财力十分薄弱,其地域本身不具备人才聚集能力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本地现有人才,特别是专业岗位和科室带头人为了更高的追求、为了更好的生活,都纷纷辞职、离岗到更大的城市、更好的环境、更丰厚待遇的大医院应聘就职,从而导致部分专业科室没有真正业务过硬的专业人员负责,没有真正的科室专业医生临床诊治,专业设备没有真正的专业专职人员操作,专业科室找不到真正的专治医生,疾病患者得不到合理适度有效治疗。

外面人才引不进,现有人才留不住,但卫生医疗机构科室总要按规定设置,患者总要有人医治和护理,所以多数医疗机构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有降低门槛招聘医技人员和护理人员,从而导致群众的常见病、多发病都得不到充分有效救治,甚至是部分一线临床医师没有相应执业资质,这不仅给群众造成看病“难”,同时严重存在潜在的医疗风险。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健康和幸福的重大民生工程。因此,在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不但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和落实好中省市医改政策精神,而且还要结合地域实际,加强调研,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特别是作为贫困地区,要通过改革解决好群众“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的现状,重点是要解决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要让群众能就近、就地看到专业医生,并且看好病,不再为患上一般病就必须辗转到其他医院和地区才能看好。也就是说能就近就地看得了、看得好病,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地区“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卫生系统进人关键是要进“人才”,而非单纯进“人”。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省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同时也对医疗机构人员编制如何核定进行了明确规定,各级卫生和人事部门也都在积极争取和落实这一政策。特别是上级领导对人员重新核编和到位情况高度关注,甚至是作为医改年度任务予以下达,下级业务部门对空编人员的招录也是积极主动。为此,笔者认为: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单位在严格执行上级人员编制政策,积极重新核编的基础上,切勿盲目按空编总数一次性全部招录(安置)到位,避免形成招非所需,编满岗齐人多病难看的局面。更造成如有机会招聘外来“人才”时,却又因编满招不进,留不住。

作为贫困地区,在对空编人员进行招录过程中,一是在招录标准上,不能因为交通、环境等各种客观因素,对所需专业技术人才降低招录标准,甚至是以护理、行政或一般工作人员职数占专业技术人员编制,致使群众看病仍然“难”,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二是在招录方式上,要由原来单纯人社局考试录用改为参加国家相应专业考试,具有相应资质且通过业务水平考核,由卫生局根据所需情况上报人社局,再根据相关规定组织、审核,而后录入正式在编人员,真正做到招之所需,招之能用。

针对当前贫困地区医疗机构人员外面人才难引进,现有人员“专岗不专”、“有人无为”的现状,各级医疗机构要履行好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内部挖掘潜力,加强对现有在职人员的培训和培养,逐步提高医技水平。

一是抓好管理干部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效保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选聘好“领头羊”是关键。在现行体制和贫困地区卫生院环境有限的情况下,乡镇卫生院院长目前是无人愿干,同时无人能干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为此,要特别加强对家庭居住所在地就在其工作所在地人员的培训和培养,待时机成熟予以选聘,这样即可以解决因远离家庭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困难,又可以杜绝工作在他乡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心态,还可以增强在本地为熟人服务不得不做好的干劲。

二是抓好医技人员业务技能的培训。医技能力直接决定着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特别是针对当前医疗卫生队伍中人员素质不齐、综合能力不强、业务水平不高等现状,一方面要规范行为加强在岗在职常规培训,提升综合能力;另一方面要突出所需脱岗专业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三是抓好区域内技能的交流和帮带。为了改变群众看病就医“

舍近求远”的现状,每个乡村卫生医疗机构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技能,实现医疗资源相对均等化尤为关键。但受地域、人口、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要实现医疗资源均等目标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相关制度和机制先行。要将职称评聘、专业技术人员职务晋升等都必须到基层(省到市、市到县、县到乡)或边远县(乡)服务多长时间,并帮带业务能手多少名,成效和反响好与否怎么办,作为硬件条件予以规定明确,进而形成长效机制。

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工资财政都予以了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财政全额予以保障,在这种体制下,如何保证不养懒人,并最大程度激发工作人员干事热情,避免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是要制订科学的岗位设置和岗位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工作。要通过本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和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符合卫生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活力。

二是要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深化卫生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改革,充分发挥收入分配对人才的激励作用。制定绩效考核办法,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助和医务人员收水平挂钩。全面落实绩效工作,保障基层医务人员收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合理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强化医疗卫生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和医德医风考评制度,激励广大医疗卫生人员树立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篇四

(一)全县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74个村委会,2749个自然村,xx年末,全县总人口76.6471万人,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等11种民族,其中:汉族29.111万人,壮族32.7465万人,苗族9.1571万人,彝族3.765万人,瑶族1.6474万人,回族0.1316万人,其它民族108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xx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398万元,支出6.8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0元。

(二)全县民族地区贫困状况

——对全县彝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彝族村民小组共有77个,3381户,15038人。

——对全县瑶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瑶族村民小组共有46个,1446户,6969人。

——对全县汉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汉族村民小组共有342个,13807户,67499人。

——对全县苗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苗族村民小组共有1092个,15492户,57844人。

——对全县壮族地区贫困状况调查。截至xx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的壮族村民小组共有615个,29539户,131181人。

(一)全县已通水、电、路的情况

全县2749个自然村,其中,已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有1892个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69%(通水率);已通路的有2150个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78%(通路率);已通电的有2357个自然村,占全县自然村总数的86%(通电率)。

(二)全县未通水、电、路的情况

全县2749个自然村中未解决饮水困难的有857个,占自然村总数的31%;未通路的自然村有599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1.7%;未通电的自然村有392个,占自然村总数的14%。(见附表一)

(三)分民族的情况如下:

——对全县汉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汉族未通水的村民小组130个,未通电62个,未通公路124个,总投资4970万元,涉及18621户,人口83794人。

——对全县壮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壮族未通水村民小组325个,未通电95个,未通公路176个,总投资9170万元,涉及35021户,人口152894人。

——对全县苗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苗族未通水村民小组330个,未通电201个,未通公路255个,总投资13102万元,涉及13430户,人口63588人。

——对全县彝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彝族未通水村民小组45个,未通电14个,未通公路17个,总投资1289万元,涉及3401户,人口14505人。

——对全县瑶族地区未通水、电、路的调查结果

全县瑶族未通水村民小组31个,未通电25个,未通公路32个,总投资1661万元,涉及20xx户,人口9521人。(见附表二)

通过“xx”计划以来,国家对农村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广大农村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解决了很多村寨的饮水难、用电难、行路难的问题,也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一是实施扶贫攻坚乡的时候,扶贫攻坚乡镇实施了很多村寨的水、电、路项目,解决了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的问题;二是在实施“扶贫三项工程”大会战中,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村寨饮水难的实际困难;三是部门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整村推进、小康示范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民族团结示范村等建设中,由部门整合资金解决了一部分农村水、电、路困难村寨;四是实施农网改造期间项目的实施推进了农村电网覆盖进程;五是在解决饮水问题上,因地制宜,有水源的地方就实施管引,没有水源的地方就建水窖,不搞一刀切;六是异地扶贫能整合资源,异地搬迁有效地解决了移民的水、电、路问题;七是坚持国家扶持与广大群众自力更生相结合。在我县的广大农村,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扶持一部分,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创业精神,自筹资金、投工投劳来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一)财政困难,国家投入严重不足。**县大民贫,加之财政比较困难,每年光靠上级专项资金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村未通水、电、路村寨的需求。

(二)地处边辟,投资较大制约着水、电、路的建设进程。未通水、电、路的村寨绝大多数都是地处边辟,自然条件较差,环境恶劣的地区,基础设施滞后,人背马驮现象比较突出,这些地区往往是现阶段扶贫难度最大,攻坚克难的地区,尤其是拉电、修路、接自来水里程较长,而这些村寨户数少,人口少,工程量大,投资较大,投入与效益的反差也较大,这些地区成为现阶段扶贫的“硬骨头”,全靠当地群众自身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

(三)群众收入低,贫困程度深是严重影响着当地水、电、路的发展。我县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调查的情况看,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都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大多具有人多地少,土质较差,生态环境恶劣的特点,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靠天吃饭长期存在。

(五)由于自然条件、地区差异,各民族之间发展也不平衡。主要表现在自然条件上的差异和观念上的差异。有的群众的思想意识仍存在旧的思维方式,难予接受新生事物和新的社会文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到位,部份群众对产业结构调整怕没饭吃,仍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和小农意识,不积极寻找发展经济的有效途径。等、靠、要,得过且过的思想在某种程度上还很存在,缺乏穷则思变的意识和能力。

(六)县委、政府虽然采取了积极的措施,逐年对“三不通”地区实施项目加以解决,但由于资金有限,群众迫切需要与国家投入之间的差距较大,要彻底解决这些“三不通”问题任重道远,就**这样一个大县而言简直就是一个“马拉松”工程,导致群众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群众依然长期处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状态。

(一)建议上级政府一次规划,集中资金,尽快消除。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通过逐级上报,对我县“三不通”村寨存在的实际困难,能够得到省州的关心和重视,用一段时间尽快集中资金投入建设实施。解决他们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这些地区的群众也能共享建国六十来的辉煌;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政府公共财政带来的实惠。

(二)建议各级各部门要把“三不通”村寨作为优先扶贫的对象。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到这些“三不通”的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群众盼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倾听群众的呼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决群众之所需,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实实在在地为他们解决急需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否则条件较好和沿线村寨蒸蒸日上,变化较快,边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山河依旧,面貌未改,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要从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切实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和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夯实国民基础教育,着力培养民族地区群众自力自强,艰苦创业的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建设一些力所能及的项目,增强群众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

(四)加强科技培训,大力培育农业产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将农业实用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摆到突出的位置。各职能部门要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采取有针对性制定出近期和长远的发展规划,把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列入优先发展计划,宜林则林,宜畜则畜,多头并进,多方筹资,加大扶持力度。

(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各级各部门要把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把解决一个村,扶持一个项目,帮助一方少数民族群众脱贫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地为民族地区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和好事。充分体现党委、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关注和重视,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战胜困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

(六)做好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各级党委、政府要十分珍惜和巩固这种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各级各部门要从落实民族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大局出发,同心协力,为建设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平安和谐的**而努力。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篇五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既是对贫困地区群众的深切关怀,更是对贫困地区干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跟上全面建设小康步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纵观全国发展格局,多数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水平较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如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这些贫困地区要加快发展、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的任务更艰巨,作为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贫困地区干部肩上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因此,笔者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负重克难是贫困地区干部的首要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按照“两个大局”的思想,依托东部沿海和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条件,率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波浪式、台阶式推进建设的模式,我国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大提高,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以西北五省区与东部沿海的广东、福建、浙江、山东和江苏五省人均水平为例,1980西部与沿海的人均国民收入只相差59.3元,到1993年这一差距拉大到972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9年西部与沿海人均gdp相差6264元,到**年差距扩大到26732元。东部及沿海地区的快速发展给边远地区、尤其是西部连片特困地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压力。

(一)在全局工作中的分量减轻。实力决定影响力。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的偏远、封闭和落后,贫困地区经济总量弱小及人的素质不高等因素,使得贫困地区对国力的影响甚微;另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的迅速发展,不仅仅是经济量的累积增加,在全局中所占额度扩大,更重要的是在区位和政策的双重优势条件下,产生出巨大的资源聚集效应,直接左右着贫困地区资源的调度和利用,导致贫困地区自己想干的事也必须一定程度地依赖发达地区,对全局工作决定性、有影响的作用力降低。

(二)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来看,主要表现为社会基础结构落后、人的素质较低、社会经济结构传统性强、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以及几者之间相互制约的恶性循环,严重束缚着贫困地区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外部力量来打破或弱化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循环链。从市场经济竞争来看,因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低等先天不足,在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贫困地区各种稀缺资源会流向经济效益高的发达地区,使本来发展后劲不足的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进一步弱化[2],自我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进一步丧失。

(三)发展背负着跨越与跳跃的包袱。贫困意味着被动,对贫困地区而言这种被动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抢占市场的制高点,不能引领发展的潮流。与此同时,这种被动还体现在:贫困地区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参照目标,那就是发达地区目前的水平。不能达到或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永远就是落后和贫困。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不仅在人均水平、经济总量、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差距,而且在包括人口素质、思想观念、教育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历史阶段性的差距,要缩小或消除这个差距,不仅需要国家在政策、资金上的倾斜支持,贫困地区还必须自力更生、奋起直追,跨越一些发展阶段,跳过许许多多正常发展的必由环节才能实现。

党的xx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不是“总体”小康,也不是“平均”小康,而是每个地区都要达到小康水平。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西部贫困地区,还有大批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相当的差距,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因此,贫困地区的干部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担负起本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责任,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

(一)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克服信心不足,是攻坚克难的前提。首先,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贫困是自然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的,消除贫困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从救济式到综合开发式的扶贫道路,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地使全国的贫困人口减少了约2.5亿。实践证明,贫困是可以战胜的。其次,为了加快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发展,国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教育方面的“两免一补”政策,农业方面的“粮食直补”政策,环境方面的“生态补偿”政策,扶贫方面的“连片开发”、“精准扶贫”和各级党政机关等单位开展的“定点扶贫”等等。这些政策几乎覆盖了农村发展相关的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而且都有相关配套财政投入,政策含金量相当大,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第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小康是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是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愿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干部责无旁贷。尽管贫困地区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因此,贫困地区的干部,既不能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也不能不知所措,迷茫困惑,而要树立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坚定信心,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主动担当贫困地区小康社会建设的各项任务。

(二)奋发自强,提高素质。要带领人民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和素质。相比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多数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相对闭塞,感受外界变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严重滞后,客观上导致了贫困地区干部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创新工作能力较弱,加之经济结构传统性强,自然经济色彩浓厚,贫困地区干部商品经济意识不强,领导市场经济的能力不足。这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更不能满足跨越式、跳跃式发展任务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贫困地区干部只有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锻炼的重要平台,把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己任,在实践中锻造意志、丰富知识、增长才干、奋发进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胜任新的历史使命。要善于学习借鉴,增强创新工作能力。贫困地区具有很多共性特征,但各地的实际情况又各有不同,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不能满足于照搬照抄,要在吃透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执行政策的创造性、灵活性和实效性。要勇于解放思想,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因循守旧,便难有突破。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困地区干部既不能安于现状、畏首不前,更不能无所适从、自甘落后,而要牢固树立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自觉运用市场经营理念来厘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运用市场规律来指导生产、发展生产。

(三)实抓实干,开拓奋进。艰巨的任务,只有靠良好的作风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完成。贫困地区发展滞后、条件艰苦,带领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广大干部有过硬的工作作风。这就要求贫困地区干部一定要保持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深入到基层群众中去,带着浓厚感情,察民情、问民需、解民忧,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理,全心全意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善于落实,切实担负起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重大责任,把落实好各项扶贫政策措施摆在突出位置,结合群众自身条件和发展愿望,帮助他们定路子、找项目,科学制定实施方案、计划,并全过程跟踪管理,及时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注重工作统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各方面的关系,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向群众学习,总结推广有效的工作方法,把群众组织和调动起来,让群众在改变贫困面貌中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因此,提高贫困地区干部的素质,建设一支好的干部队伍,不仅是干部自身成长与发挥作用的需要,更是贫困地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关键所在,对切实加快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思想教育,提高理论水平。在干部中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知识教育,尤其是加强对关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论述的学习。通过以会代训、短期学习班、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有关知识,教育引导干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根本任务、发展阶段、发展动力,消除贫困地区干部各种陈旧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基本理论素养和勤勉敬业意识,鼓励他们以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培养锻炼,提高业务能力。针对贫困地区干部思路不宽、市场经济意识不足、文化知识不高等问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一是上派挂职学习。从基层选派一定数量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上级党政部门或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挂职学习,通过边干边学,促进他们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积累经验,经过一定时期的工作实践后再回到本地工作。二是下派挂职锻炼。从党政机关选派一定数量年轻的后备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让他们熟悉基层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情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三是开展教育培训。坚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基层经验丰富的干部到各级党校和各类干部学校,通过轮训、培训等形式进行培养教育,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增强贫困地区干部领导经济发展能力。同时,可适当有计划地组织干部到先进发达的地区进行调查研究,考察学习,以开阔视野、学习经验,变他人经验为己所用。

(三)加强干部管理,激发工作活力。建立健全高效、廉洁、勤政的干部工作机制,坚持用制度管理干部,不断强化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标准,全面考核干部的德、能、勤、绩,突出干部的实绩考核,坚持领导评价与群众评议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考核、使用和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干部工作积极性。改革工资和保障制度,努力改善基层干部工作生活条件,让贫困地区干部经济待遇上逐步提高,使他们能把主要心思用在工作上,踏踏实实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真正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领路人。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篇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发展战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农民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等原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压力大、担子重、困难多、路程远。如何加快推进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1、农村基础条件落后。经过多年的扶贫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重大改善,但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相比仍然非常落后。

2、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贫困地区大多是农业县,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缺乏现代农业产业支撑,农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3、农民收入水平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返贫现象比较突出,平均返贫率在20左右,有些地方高达70至80、另外,贫困地区农民和其他人群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

4、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

5、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缺乏。主要原因是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老弱病残留守,一方面导致劳力、资金和物力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造成参与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人员明显减少,精神文明建设也无法保证。同时,贫困农村普遍存在党员队伍素质不高的问题,乡村干部培训又跟不上,党的基层组织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6、群众思想观念比较落后。部分贫困地区群众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也有少数基层干部认为扶贫就是给钱给物,缺乏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精神和办法。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改善水、电、路和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高支农资金比例,重点解决农村通水、通路、通电、通沼气、通信息等“五通”问题;二是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大力争取金融系统的支持,加大信贷投入。要通过特色资源招商,吸引外来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三是加大农民筹资力度。正确引导和鼓励群众主动筹资投劳,积极参与投资少、见效快、自己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改厨、改厕、沼气等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质量。

近年来,马山县多渠道筹集资金,先后实施了县城给水系统改造工程,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的目标。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9个、人饮工程20个,建设生态文明村20个,建设沼气池1253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38.2。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努力培育支柱产业,提高农村发展水平。要坚持以贫困地区的特色资源为依托,以城镇为中心,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进程,重点发展特色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要培育支柱产业、壮大特色基地、经营龙头产业、引入科学技术、完善基础建设,采取综合措施,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同时,要积极探索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马山县在培育支柱产业上狠下功夫。一是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的战略,利用丰富低廉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特色矿产品和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优势产业群,又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二是采取“公司基地大户”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实施养殖业“一十百千”工程(即力争用3至5年时间,实现全县罗非鱼年产量达1万吨、瘦肉型母猪年末存栏达10万头、马山黑山羊年饲养量达100万只、马山土鸡年饲养量达20xx万羽,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翻一番)。通过引进产业化龙头公司、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成立协会等方式,建立了马山黑山羊种羊和马山土鸡种鸡生产等农业产业化基地;三是以城镇为依托,发展壮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此扩大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的容量,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就业渠道,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3、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一是要用好用足国家的扶贫开发政策,加强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扎实做好贫困户的小额信贷、异地安置等多种方式的扶贫工作,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加大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的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群众创造增收来源。

贫困地区调研报告模板篇七

党的十七*以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金融支持“三农”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及多元化的趋势。虽然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得到一些改善,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跟不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旺盛的金融服务需求存在着一些差距,这些差距所表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银行难贷款和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环境建设滞后、城乡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的综合反应。为切实掌握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我们分别调查了山西省**市**区石羊坂村、张胡村和孟高庄村近120户农户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两家金融机构,并以此为例,对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做了初步探讨。

位于山西省中部的盆地,全区面积1328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5镇3乡9个街道办事处,194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截至目前,全区蔬菜种植总面积已突破35万亩,产量连续2019年全省夺冠,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达40多种。红枣面积30万亩,产量2200万公斤,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集约化畜禽饲养总量占到80%,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

辖内农村地区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2家金融机构,其中农村信用社网点17个,占到网点总数的60%以上,因而全辖金融服务需求也以农村信用社为主。20xx年,全辖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16.28亿元,贷款余额11.3亿元,其中农业贷款比年初净投放1.85亿元,占新增各项贷款的75.5%,农业贷款余额达到4.9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43.4%。开办的主要金融业务有:储蓄、信贷、汇兑、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理财等,其业务开展范围紧紧围绕农户的生产生活,乡镇以下除储蓄、信贷外,基本无其他业务。

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按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分别选择了辖内极具典型意义的三个代表性村落的530户农户,一个是较贫困村东赵乡石羊坂村、一个是较富裕村东阳镇孟高庄村、最后一个是中等收入水平村北田镇张胡村。每个村落随机选择40户共计12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显示:三个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150元,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主要收入来源以粮食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外出打工为主,贷款总量增幅不大,其它生活性消费贷款需求也尚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支出状况看,农村以建房支出和子女教育支出为主,其次为治病、生活费和农业支出,总体支出和收入大体相当,略有盈余。

农户收入有限,有储蓄意愿,但较多的以现金形式存在。样本农户收入大概分为三个区段,入不敷出约15%;收支平衡约55%;略有结余约30%,这一区段的农户较多的集中在1000-5000元之间。受财不外露观念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真实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因而现金的结余会更多。农户储蓄能力低下,受收入限制外,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网点不足,现金的存取不方便。

1、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普遍存在需求,但在资金的来源上较多的选择了向亲戚朋友借。

在120户被调查的样本农户中,68户需要贷款,占样本量的56.67%;余下52户中有20户认为自己资金足够,不需要贷款;而另外32户不需要贷款主要是自己困难,不敢贷或暂时无投资项目,因此农户贷款需求面应为83.33%。但在实际资金需求时,60%以上的农户首选向亲戚朋友借,因为向亲戚朋友借可以不付利息或少付利息。这与我区农户多子女现象突出有关,几千元的资金需求在一个家族内往往很容易得到满足,但春耕农忙时节,农户资金紧张或需要大额资金时,仍然会选择向农村信用社贷款。

2、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需求覆盖面近几年逐渐上升,但仍有较多的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样本农户在回答对信用社贷款是否容易时,无一例外的选择近几年越来越容易,这也证明了我区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贷款方面的确做了大量工作,得到了农户的充分肯定。但仍有较多的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特别是低收入农户,能够得到贷款的不足一半。

3、农户贷款期限、金额与现实需求不相符。

农村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工商业的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从小额转向大额,从短期转向长期。基层信用社信贷资金发放权限仅一年期20xx0元,与农户生产周期和资金周转不一致,特别是在肉牛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

4、较高的利率

限制了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

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执行半年期8.82‰、一年期10.02‰,利率己成了农户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不少农户说能够借款绝不贷款,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样本农户在实际资金需求时,60%以上的农户首选向亲戚朋友借。

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户假币知识的缺失,使农民对大面额纸币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收受大面额人民币时翻来复去左看右看,一些农民甚至拒绝收受大面额人民币,因为一张100元券人民币是一个农民一年人均纯收入的3.17%。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20-40岁的人对假币识别率较高,通常能够达到95%以上,而老年人和小孩对假币的识别率较低,甚至有的老年人缺乏起码的识别能力。去年以来,**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假币宣传活动,深入乡村对假币的识别进行了认真宣传,每到一处,都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纷纷要求要多搞几次反假币宣传,但受人力物力的限制,很多偏远乡村农民的要求无法满足。

1、农户保险知识缺乏。

调查显示:农民对相关保险知识知之甚少,仅知道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对保险的种类、作用更是不清楚,这一现象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更为突出。样本农户反应从未看见保险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保险知识。

2、农户保险需求大,但参保率不高。

通过外出务工农户介绍及农民进城看见保险公司的宣传。一些农民对保险知识及其作用也开始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随着种养殖业、外出务工风险的加大,大分部农民更加认识到了保险的必要性,但苦于手头紧,家庭不宽松,难以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投保。扣除学校要求的学生强制保险外,样本农户实际投保的仅4户,占调查农户的1.67%。

3、目前保险险种与农户保险需求相脱节。

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等,对于这一类保险、农户有需求,但不愿意拿出钱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不宽松,有限的收入必需用在更需要钱的地方,而农户最愿意投保的也最值得出钱的种养殖业保险,却不开展。

农村金融电子化的建设为农户的支付结算带来了很大方便,但似乎永远满足不了农户需求。不少农户对结算十分不满,特别是没有金融机构的乡镇。自20xx年以来,**区农村信用社汇兑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去年9月份开始,已实现全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目标,农民在**市各县(市、区)的乡镇均可直接汇兑结算,然而全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业务仍然有其局限性,突出表现在信用社办理的银行卡只能在市内农村信用社间实现通存通兑,在市外仍然无法结算,使农民工不能将务工收入及时汇回,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卡在农村信用社的推行。

虽然农户金融知识匮乏,但投资理财的愿望极为强烈。一部分手中有余钱的农户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资金增殖。投资于农业期限长、风险大、见效慢,投资于商业又没有相应的市场环境,因此民间借贷成了这部分农户的不二选择。在20xx年以前,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近几年,随着政府打击高利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农信社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加强,县辖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民间借贷的范围及利率均大幅度下降,但仍然十分活跃。

中央银行肩负着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应注重发挥其窗口指导和调节引导作用,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重组整合。

1、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及时制定货币信贷指导意见,通过政策传导、行业指导、检查督导,进一步引导农贷方向,增加农贷投入。

2、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作用。合理确定再贷款的期限、额度和发放时机,努力做到了再贷款期限与农户贷款期限、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利用支农再贷款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发放支农贷款的利率应不浮或少浮,以减轻农民负担。

3、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农业发展银行在体现国家扶持意向和扶持力度方面发挥商业银行不可替代的政策性功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储备资金需要,支持培育现代化粮食市场体系的同时,应积极拓展服务领域,重点支持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

4、深化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放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稳步提高国家用于农业和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农业投资的规模,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的投资比重应成为投资的重点。逐步加大,并坚持持续有效的长期投入,确保农业发展的后劲。

2、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增加财政补贴。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政策性支农作用,降低金融机构对支农信贷投入的风险,用少量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金融部门支持“三农”的积极性。

1、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以改革试点为契机,不断创新支农服务功能,为农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建立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避免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的局面,多方面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以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

2、合理设置网点,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按经济区划合理设置农村信用社网点,为农户提供信贷、各项中间业务等服务,对于由于规模小、业务萎缩、保本经营难,而被撤并了的乡镇信用社,可通过设置代办站、补充农金员、增加农贷协管员等途径,解决农户金融服务难,尤其是信贷服务难的问题。

3、加快疏通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在资金汇寄方面,金融部门应想农民之所想,为外出打工人员提供一个便利资金结算渠道,保证农村汇款结算安全高效。

4、开展业务咨询,传授金融知识。农民群众对经济生活中的有关金融政策越来越感兴趣,金融部门的业务人员应该深入农村,积极宣传、解释金融、保险方针、政策,推介金融新产品、商业保险以及农业政策性保险知识,为农民提供金融信息,传授反假币、识假币知识,使农民免受假币之害。

1、完善农村社会征信体系,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快充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解决由于农村信贷机制不健全,广大农户因为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而无法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问题。

2、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一要大力开展诚信宣传,通过宣传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信用氛围,提高广大农民的信用意识,维护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二要继续开展信用“村、镇”建设,对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三农”贷款需求要优先予以满足,项目贷款优先给予评估和安排,贷款利率给予优惠,以促进农村地区讲诚信、守信用环境的形成。三要建立完善社会信用的正向激励与逆向惩罚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不法行为,进一步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社会风气。

1、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依据农户需求开发不同的保险种类,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农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

3、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贷款担保中介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相关推荐

新年主持词开场白 新年主持词开场白单人汇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

最新前台员工管理规章制度 前台员工管理规章制度内容精选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最新团支书竞选演讲 团支书竞选演讲稿优质

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那么演讲稿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

师范调研报告 师范调研报告自我评定汇总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美术老师模板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

2023年饮用水调研报告 饮用水调研报告总结实用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

最新高考专项个人陈述报告 高考专项个人陈述报告可以抄吗优秀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报告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报告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

2023年商贸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内容 商贸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内容有哪些模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

幼儿园大班计划 幼儿园大班计划书模板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计划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计划呢?下

最新宿舍规章制度 公司宿舍规章制度(六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