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建设方案 >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六篇)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六篇)

作者: 曹czj

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一

ok3w_ads("s005");

为高标准建设数字政府,加快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坚持统建共享,夯实数字政府建设基础

(一)统一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体系。坚持公共基础设施集约化、一体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减少重复投资,促进资源高效合理利用,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

1.?完善集约化政务云平台。按照集约化建设的原则,在现有“1+n”(1个省级政务云平台,n个市级政务云节点)框架下,优化省市一体化政务云服务体系。各部门不再新建或扩建政务云平台,由省级政务云平台提供云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跨区域的省级政务云节点,支持其他地区使用省级政务云平台,满足全省各级、各部门政务云服务需求。加强政务云平台管理,2021年年底前出台全省政务云平台管理办法,明确政务云平台建设管理要求和各方权责,2021年年底前形成全省统一、国内领先的政务云平台运行监管机制。统筹全省政务云灾备服务体系建设,2021年年底前实现关键数据异地灾备和关键应用双活灾备,2022年年底前建成全省统一的云灾备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按照“应上尽上”的原则,新建非涉密政务信息系统均应部署在政务云上;加快已建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步伐,2021年年底前省、市两级政务信息系统整体上云率达到xx以上。

2.?规范统一政务网络架构。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加快推动各级、各部门接入,2021年年底前纵向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全覆盖,村居(社区)按需接入,横向接入党委、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等机关。推进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整合,提升网络运行保障水平,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全省一张网”服务支撑能力。按照国家统一部署,2021年年底前完成全省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进一步整合互联网出口,统筹各级互联网出口管理,提升承载能力和服务质量,2021年年底前完成各部门互联网出口整合,2021年年底前完成市、县级互联网出口整合,实现省、市、县互联网出口统一管控。按照全省统一规划,有序推进电子政务内网建设。

(二)统一构建汇聚融合的数据资源体系。坚持数据资源统筹管理,构建覆盖各级、各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打破信息孤岛,拔掉数据烟囱,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共享应用。

1.?强化政务数据统筹管理。进一步规范政务信息资源目录,2021年选取3—5个重点领域开展目录规范化建设试点,2021年年底前形成全省统一、标准规范、动态更新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加强政务大数据汇聚管理,进一步完善全省人口、法人单位、公共信用、宏观经济、空间地理和电子证照6大基础信息资源库,2021年年底前健全“一数一源”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推动重点领域主题信息资源库建设,2021年年底前建成社会保障、精准扶贫、应急管理、知识产权等一批主题信息资源库,为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提供大数据辅助决策支持。推进政务数据质量提升,2021年组织开展数据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强化政务数据质量审查审核,2021年年底前建立完善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提升政务服务质量,提高辅助决策能力。

2.?扩大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巩固我省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成果,逐步扩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覆盖范围,2021年年底前实现政府部门全部接入,2021年年底前实现主要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按需接入。进一步提升省、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服务能力和效能,强化国家、省、市三级平台级联,提升数据共享交换支撑能力,提高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程度。适时出台公共数据开放管理办法,促进公共数据有序开放和规范管理,2021年年底前实现所有政府部门全覆盖,2021年年底前实现主要公共服务企事业单位全覆盖。提升数据开放平台服务支撑能力,为社会公众利用公共数据创造便利条件。2021年年底前依托公共数据开放网,深化地理信息、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加强开发利用,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展公共数据深度挖掘和增值利用,培育数据服务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和行业创新。到2022年,我省公共数据开放网数据总量居全国前列,数据资源开放水平全国领先。

(三)统一构建先进适用的应用支撑体系。坚持基础应用支撑资源共享共用,由省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标准建设、统一部署应用,为各级、各部门业务应用提供公共服务支撑。

1.?推动统一身份认证服务。继续完善全省政务服务统一身份认证系统,2021年年底前进一步丰富认证手段,完善认证功能,简化注册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支撑能力。深化统一身份认证应用,加快推动全省各级各类政务信息系统接入,实现与国家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对接,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省内面向社会服务的政务应用系统“一次认证,全省通行”。

2.?深化电子证照服务应用。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深化电子证照在政务服务事项受理、审批等领域应用,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重复提交材料、证明等问题。2021年年底前,按国家统一规范,完善升级省电子证照服务,对接国家电子证照服务系统,实现电子证照互认互通。按照“一次办好”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等有关要求,梳理企业和群众办事高频证照,推动业务办结时电子证照同步签发。

3.?加快其他共性服务应用。2021年年底前,积极完善非税收入统缴平台,按照“成熟一项、接入一项、上线一项”的原则,实现政府非税收入网上支付。2021年年底前,按照国家统一规范,建设全省电子印章系统,完成与国家电子印章系统对接;持续推进电子印章服务能力建设,2021年年底前形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服务电子印章支撑体系。

(四)统一构建可管可控的安全保障体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安全管理和技术保障机制,构建全方位、多层级、一致性防护体系,保障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平稳、高效、安全运转。

1.?完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权责清晰的安全管理体系,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要求,加强政务领域云、网、平台、数据、系统等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提高系统访问、技术应用、运维服务、数据流动等方面安全管理能力。推动政务云平台获得安全认证,落实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及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测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条块融合的安全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加强日常监测预警,确保安全工作协同共治。建立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安全应急培训,开展应急演练。

2.?强化安全技术支撑。健全集智能监测、威胁预测和态势感知于一体的安全态势分析机制,建设基于大数据的安全检测体系,为全省统一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和指挥平台提供数据支持。加强敏感数据保护,实现数据安全预警和溯源,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加大对数字技术专利、数字版权、数字内容产品及个人隐私等的保护力度。推动安全可靠技术和产品在重要领域的应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自主可控。按照国家密码管理政策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深化密码在数字政府各领域应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安全保障领域深度应用,推动安全运维自动化和专业化,提升安全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五)统一构建持续优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数字政府标准规范体系,以标准化支撑引领政府数字化转型,高标准建设数字政府。

1.?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以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为标准,围绕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再造,细化办事指南。加快改变传统以部门为中心的审批服务模式,从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角度,全面设计改造审批服务流程。进一步加强权责清单规范化建设,推动权责清单与“三定”规定有机衔接,持续优化“三级四同”(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名称、类型、依据、编码相统一)。

2.?推进数字转型标准化。结合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建设,加强国家标准规范的宣传解读和推广实施,健全完善我省政府数字化转型总体要求、数据共享、业务管理、技术应用、安全运维、系统集成等标准,构建具有我省特色的政府数字化转型地方标准体系。定期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和实施效果评估,推动标准规范全面贯彻落实。

二、突出整体高效,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

(一)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根据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趋势,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构建权威、便捷的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网上供给能力,促进政务服务规范化、便利化。

1.?持续优化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以用户视角对政务服务网和app进行场景化、向导式改造,不断优化网上办事体验。加快升级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商事登记全程电子化,便利企业投资经营。2021年年底前,推动各级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全面纳入“一窗受理”范围,实现线上线下业务协同、一体化服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政务知识库,优化app掌上咨询投诉功能。加快“12345”政务热线平台与各类业务系统全面对接,实现“一链流转、一次办结”。推动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力争实现城市社区和中心村全覆盖。2021年年底前,全部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平台运行和管理,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为企业和群众办事“一次办好”提供有力支撑。

2.?整合建设一体化政务办公系统。2021年年底前,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公文、视频会议、即时通讯和信息公开系统,同步升级完善app。制定出台管理制度,强力推进系统应用,督促指导全省各级政务部门尽快实现数字化、移动化、协同化、集约化办公,精简文件会议,减少索要报表材料的总量和频次,有效解决“文山会海”问题。推进全省人事编制、财政、机关事务和档案管理系统整合。2021年年底前,以社会信用代码、身份证号为统一标识,逐步实现全省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人员、工资等的实名化管理;强化财政业务一体化集中管理,实现指标流、资金流和业务流闭环运行;深入推进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务用车等公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打破档案“数据孤岛”,力争实现一网查档、百馆联动、掌上查档。2022年年底前,通过大数据分析,探索实现机构编制人事工作的量化监控、预测模拟和精准管理,及时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加强政府采购监管,实现省、市、县三级公共机构节能、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等“一张网”管理,逐步实现全省政务数据和电子文件的统一接收、集中保存和规范管理,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共享利用。

3.?建设应用全过程督查考核系统。2021年年底前,加快推进省级重点工作“督考合一”系统建设,以推进“双招双引”和重大项目落地为重点,力争实现对重要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等的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和绩效评估,着力推动形成“大督查”格局。2021年年底前,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大考核”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运用大数据手段,将各类行政权力运行、政务咨询投诉举报以及公共资源交易等“三重一大”运行处置情况全面纳入权力运行系统,推动实现动态监管和即时监督。2022年年底前,逐步构建关联分析模型,健全基于大数据的行政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二)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的作用,推进大数据创新成果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

1.?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优化网上办事功能,促进就业数据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市场监管、税务、民政等部门信息共享,不断提高就失业信息收集效率和就业规模统计精度。2021年年底前,建成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系统,并在建设领域率先应用。深化“互联网+退役军人服务”创新应用,实现移交接收、教育培训、军人安置、就业创业、服务保障、抚恤优待服务覆盖。

2.?优化智慧社保服务。整合构建全省集中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业务系统,打造社会保险全流程智能监管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系统功能,加快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拓展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业务应用。加强大数据应用,动态掌握参保人员状态和社会保险待遇享受资格,提升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风险防控能力。2021年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全覆盖和电子社保卡上线。制定全省一体化医保信息平台规划,建设大数据分析、公共服务、智能监管等系统。2021年年底前,实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业务从“同城通办”“同市通办”到“全省通办”。积极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管理、医药价格管理、医用耗材和药品采购管理、信用评价管理、医保基金运行及审计监管等系统建设。2022年年底前,数据资源在社保政策制定、精准服务和跟踪评价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建成全省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推动实现全省医疗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增加智慧教育供给。2021年年底前,深化教育、公安、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扶贫、民政等部门数据共享,完善全省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大数据与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服务深度融合。2021年年底前,推动数字校园建设,逐步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开展各学段教育管理和教学过程大数据分析,完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2022年年底前,基本形成“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4.?丰富数字文化服务。巩固壮大主流思想,用好用活“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我省红色文化资源和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丰富网络文化空间,巩固网络精神高地。2021年年底前,基本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无线网络全覆盖;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均具备数字服务能力,全省50以上的文化馆具备数字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2021年年底前,初步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式、点单式数字文化服务,有效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新兴新闻出版业态和新媒体服务,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省市县共建共享的融媒体大平台。2022年年底前,通过挖掘分析文体供给、消费大数据,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水平。

5.?发展智能出行服务。2021年年底前,建设完善智慧交通大数据应用平台、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诱导发布系统、智能停车诱导系统、智慧公交系统、公交电子站牌系统等,将有关数据向社会实时开放,提升公众出行便捷度。推进智慧旅游移动化应用。2021年年底前,全面推行高速收费、停车收费的无感化、电子化。2022年年底前,建立智能交通通信网络,全面覆盖城市主要道路、机场、港口、车站,实现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应急处置智能化。

6.?推广智慧医养健康。2021年年底前,加强全民健康信息化建设,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积极探索推进电子健康卡使用。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普遍提供线上服务,远程医疗覆盖全省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加快推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探索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新模式。2021年年底前,加快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引导医疗机构依法开放医疗数据,实现健康数据资源行业共享。打造医养健康智慧服务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优质、便捷的健康和养老服务。加快推进全省食品药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应用,提升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水平。发展“互联网+体育”,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开通“15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为居民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健身服务。2022年年底前,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息服务体系基本覆盖全部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健康养老数据管理和智能分析系统,深度挖掘与应用健康养老数据,提高健康养老服务的可及性、精准化。

7.?提供精准救助服务。2021年年底前,建立全省一体化的社会救助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全程闭环、一链办理、一网通办。支持各地建立“爱心众筹”等网络平台,广泛汇聚、统一调配社会扶贫物资,实现贫困人口生活需求与社会帮扶资源有效对接。2021年年底前,建立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连接”的信息核对平台和资源网络,通过信息核对、大数据分析、电子证照和电子签章应用,提升救助效率和精准度。2022年年底前,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建成全省困难群众数据库,全面实现精准救助、阳光救助。

(三)推进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将大数据作为提升社会

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提升科学决策和风险防范水平,打造精准治理、有效监管、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

1.?完善数字平安体系。2021年年底前,健全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平台,实现基层网格信息数据与综治信息平台互联互通,不断提升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政法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建设,优化完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功能。强化数据警务建设,锻造高精尖侦查破案技术力量,规范执法服务。2021年年底前,初步完成政法跨部门协同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各政法单位之间从立案、侦查、起诉、审判、刑罚执行等各环节业务协作。完善公安信息化“三个一”建设,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公安数据资源智能研判,提高多侦联动、多轨联控和预警防范能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2022年年底前,强化全方位动态监管和综合分析应用,建成较为完善的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2.?完善应急指挥体系。2021年年底前,建设全省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和骨干指挥网络,初步建成与国家平台相连的省、市、县一体化公共安全应急响应和指挥决策平台。2021年年底前,整合交通、水系、行政区域界线、地名、地貌、植被、气象、人口、风险点和危险源信息,建设应急指挥信息资源库,建成全面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应急指挥网络。完善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监管巡察信息平台,实现精准监管。2022年年底前,进一步整合应急、公安、消防、气象、交通、城管等信息资源,建成智能感知、快速反应、精准指挥、科学决策的国内领先数字应急指挥体系。

3.?提升防灾减灾能力。2021年年底前,普查形成全省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风险信息资源库及风险防控一张图。开展物联网感知试点示范,实现重点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地震地质灾害多发区域主要风险隐患的监测预警。获取危化品、非煤矿山和消防、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风险和灾情多元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监测预警和评估。2021年年底前,重点开展森林和草场火灾监测预警,初步实现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推进覆盖全省的视频感知、航空感知、舆情感知、全民感知、物联感知一体化的风险感知骨干网络建设,形成综合感知和防灾减灾救灾大数据体系。2022年年底前,建成省风险感知网络,实现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全面监测和预警智能化。

4.?创新生态治理模式。2021年年底前,初步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基本实现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2021年年底前,加强生态环境感知体系建设,提高对大气、水、生态、核与辐射等环境要素及污染源全面感知和实时监控能力,支撑生态保护红线科学划定。2022年年底前,建立完善涵盖生态环境全要素的主题数据库,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污染物、环境承载力等数据关联分析和综合研判,推动跨流域、跨地域生态环境治理联防联控,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明显提升。

5.?构建“互联网+监管”体系。2021年年底前,建成全省“互联网+监管”系统,编制监管事项清单,汇聚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和国资管理等重点领域、行业监管数据,以信息化手段实现监管事项全覆盖、监管过程全记录、监管数据可共享。2021年年底前,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管、风险预警、决策分析等主要功能,不断拓展业务范围。2022年年底前,持续推进各级、各部门监管业务运行规范化,推动更多行业纳入监管,不断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和协同监管机制。

6.?加强社会信用建设。2021年年底前,完善省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推进与国家、省级各部门、各行业、市县公共信用信息的纵横联通。依托省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金安工程”建设,提升对金融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探索大数据和企业信用信息应用。2021年年底前,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一步拓展征信范围,扩大信用数据应用。完成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设任务,建设一批省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城市。2022年年底前,建成覆盖全省各行政区域、信用主体和信用信息类别的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形成完善的以信用为核心的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机制。

7.?构建数字法治体系。深入大数据在政府立法、行政执法监督、刑事执行与应急指挥、公共法律服务、综合保障与政务管理、全面依法治省决策支持等业务中的应用。2021年年底前,推进行政执法监督业务系统部署和应用,建立完善行政执法权力网上运行系统,强化执法权力、人员、行为、结果等信息共享。建设社区矫正远程视频督察、智慧司法业务、“司法行政+区块链”、视频交互和司法行政综合服务平台,全面打造法律服务“淘宝网”。2021年年底前,建设政府立法、“智慧矫正”和刑罚执行一体化等系统,提升司法行政工作效能。2022年年底前,构建智能化应用体系,建成集大数据分析于一体的全面依法治省决策支持系统。

(四)推进宏观决策数字化转型。统筹汇聚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强化关联分析和挖掘应用,提升政府基于大数据的科学决策能力和风险防范水平。

1.?促进经济调节数字化。2021年年底前,建立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体系,加强全省经济动态监测、趋势研判,实现主要经济指标智能化分析、可视化应用。2021年年底前,构建全省宏观经济、数字经济、区域经济、行业经济等领域数字化分析系统,为各级、各部门提供宏观经济调控决策支持和风险预警。2022年年底前,全省经济运行调节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宏观调控能力和决策水平进一步增强。

2.?推进统计监测数字化。2021年年底前,加快推进“互联网+统计”生产方式,实现大数据与部门统计数据互补运用和关联分析。2021年年底前,构建符合数字建设新趋势的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机制。2022年年底前,打造适应经济社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推动形成“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社会大数据”的政府统计综合大数据。

3.?健全辅助决策数字化。2021年年底前,全面开展政务大数据在社会态势感知、综合分析、预警预测、辅助决策等领域的示范应用。2021年年底前,在生态环保、教育医疗、文体旅游、社会保障、信用建设等重点领域,推动政务大数据深入挖掘应用,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2022年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决策长效机制,统筹运用政务大数据、商业大数据、社会大数据,有效预判和处理风险点,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推进区域治理数字化转型。围绕新型智慧城市,数字园区、社区、乡村和智慧海洋等重点领域,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技术应用,开展示范创新引领,提升区域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1.?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分级分类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实行动态评价,促进市、县两级共同提升。鼓励济南、青岛等市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发挥区域示范引领作用,打造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支持各市提升社保、医疗、教育、文化等民生领域智慧化应用,加强城市一体化运行监控和联动指挥建设。将新型智慧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多规合一”,推动地上建筑物、构筑物、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地下管线、综合管廊等城市设施数字化展示、可视化管理。建设完善房屋网签备案、住房租赁管理系统,积极推广应用智能家居和智慧楼宇技术,开展绿色智慧住区、智慧建筑、智慧建造、智慧市政、智慧城管等示范应用。构建城市“智慧云脑”,完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和调控体系,打造集资源配置、决策支持、融合应用、展示交流、宣传普及、线上线下于一体的省、市两级数据大厅,实现城市治理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慧化。2021年启动新型智慧城市达标创优三年行动。

2.?加快数字园区建设。研究制定全省数字园区布局规划和建设标准。大力开展数字园区信息基础设施环境建设,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撑平台。制定数字园区扶持政策,创新信息化服务模式,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优化园区营商环境,积极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要素汇聚,鼓励园区利用已建商务楼宇、众创空间、孵化器、标准厂房等设施,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核心产业和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开展数字园区创建试点,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将数字园区打造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间”。

3.?加快数字社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光纤入户改造,优化4g通信网络,推进5g通信网络建设,落实提速降费政策。整合社区各类安防监控系统和技防设施,提升社区安全管理水平。整合社区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改善社区服务,实现数据惠民。进一步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运用大数据手段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创新。2021年年底前,每个市完成1个以上数字社区试点建设任务,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社区建设模式。2021年年底前,数字社区服务模式和各项应用在各市主城区实现全面覆盖,形成8—10个示范性样板社区。

4.?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升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深化乡村网格化管理,整合人、地、物、事、情、组织等要素信息,探索应用数字化手段统筹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建设等,全面提升乡村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推进乡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和应用,打造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全省益农信息社建设,打造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到2022年,农村100mbps以上固定宽带用户达到85,“雪亮工程”入户数达1000万户,益农信息社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全覆盖。

5.?加快智慧海洋建设。构建海洋综合感知网络,实施“透明海洋”“健康海洋”重大工程,优化海洋观测站点布局,构建海域海岛、经济发达区、灾害频发区和典型生态区实时在线监测体系。整合环境监测、预报减灾、水文气象、海洋渔业、远洋运输、海上安全等海洋数据资源,完善全省海域核心数据库,建成智慧海洋大数据共享支撑平台。建设智能海洋牧场、智能船舶、智慧港口、智慧滨海旅游等应用平台,推进传统海洋产业数字化升级。到2022年,全省涉海核心数据共享率达到90。建成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海洋大数据产业集群,逐步实现海洋信息透彻感知、超算互联互通、数据充分共享、应用服务智能,有力助推海洋强省建设。

三、强化保障措施,确保工作任务落实

(一)强化组织保障。按照“全省一盘棋”原则,构建职责明确、统筹推进的数字政府建设工作格局。将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项小组更名为数字建设专项小组,统筹推动数字政府建设;各市、各部门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完善数字政府建设领导机制,制定工作推进方案,细化目标与任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各部门要明确专门处室,负责本部门、本行业信息化规划、协调和实施,同步推进业务发展与数字转型。调整整合各部门现有信息化工作机构,强化统一技术支撑。

(二)强化环境保障。推进信息化促进条例修订工作,制定实施电子政务和政务数据管理办法,持续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构建良好的数字政府建设运行法治环境。进一步完善竞合机制,融聚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各方资源,组建省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联盟,成立数字政府研究院、新型智慧城市研究院,实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举办全国性大数据创新应用大赛,培育创新创业新模式。筹备举办数字治理高峰论坛、国际会议等重大活动,总结推广数字政府改革创新成果。发挥微信、微博、客户端等各类新媒体作用,强化省市数据大厅展示、体验等功能,全媒体宣传数字政府品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人才保障。落实省人才新政“20条”,完善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入实施“泰山人才工程”,引进和培育数字治理研究人才团队。对于特殊岗位和急需人才,进一步畅通选任渠道、丰富选拔方式,采用公务员聘任制等方式,吸引和择优选用专业化人才。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开展面向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的高级管理培训和普通公务、技术人员的轮训。注重培养既精通政府业务又能够运用大数据手段开展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优化高校学科设置,增设一批大数据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相关学科专业,争取设立3—5个博士后流动站。充分发挥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的“智库外脑”作用。

(四)强化资金保障。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力度,支持数字政府建设。完善多元投资机制,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作用,吸收优质资本参与,加快推动设立支持数字建设方面的基金。建立完善省部合作、政银合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专项资金,引入各类金融资本,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金融支持相结合的优势,优先培育和支持一批数字政府建设重点项目。落实深化省级预算管理改革等要求,修订完善省政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办法,严格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归口管理。

(五)强化监督保障。创新写实考核和精准督查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制定发布“信息化发展指数”,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将数字发展资金分配与建设项目绩效评价等挂钩,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激励作用。完善常态化审计制度,2022年年底前实现项目审计全覆盖。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对数字政府建设项目进行监督。

相关热词搜索: 实施方案 高标准 数字 政府 建设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二

近日,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六政办〔20xx〕10号),现就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20xx年1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xx〕50号),从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管理新体制、强化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要求强化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的责任制,抓好规划实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监督评价和运营管护等工作。

(二)20xx年6月15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皖政办〔20xx〕8号),提出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和新增产能的核定流程、核定办法。加强新增耕地指标跨区域调剂统筹和收益调节分配,拓展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一)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决策部署的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制度层面上落实更为系统规范的实施方案,有利于巩固提升我市粮食产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

(二)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需要。为实现耕地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增,打破“土地”这个制约瓶颈、拓展发展空间、筹集建设资金、提升粮食产能和农业发展质量,通过明确优先在大中型灌区、“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高标准农田以及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的总体目标和“一编二审三尽”的工作思路,指导各县区厘清实现路径和操作流程,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2月20日市政府专题会后,按照市政府主要领导工作部署,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组织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分管负责同志和相关业务人员、技术单位,在开展县区实地调研基础上,立即研究起草《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经多轮讨论修改,并呈送市政府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审定。实施方案充分体现出“一编二审三尽”的工作思路,明确了编制方案、审核审批、项目实施、验收核定工作流程,列出了项目推进时间计划表。3月6日市政府召开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业务培训会,市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同志全面解读了《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

《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共三部分内容,具体情况是:

(一)总体思路。明确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支持区域、“一编二审三尽”的工作思路和耕地质量等别“应提尽提”、旱改水“应改尽改”、新增耕地“应增尽增”的工作目标。

(二)工作措施。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流程,细化分阶段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一是科学编制方案。遵照“以图找地、以地对图、多图比对、现场确定”的技术路径进行内业套合,对初步确定项目区范围逐地块外业调查,综合内外业调查成果确定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将资源图斑全部纳入项目规划设计。二是严格审核审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组对项目设计方案进行集中审核,确保实现“三尽”目标;对通过集中审核的项目,市农业农村局进行批前审查;对通过批前审查的项目,市农业农村局依据专家评审意见批准立项并报省农业农村部门核准。三是规范项目实施。严格规范项目招投标,严格执行项目实施计划,严格落实项目质量管理。四是及时验收核定。项目竣工后,农业农村部门及时组织工程验收。工程验收后,按照“县级初审、市级审核、省级复核”程序,自然资源部门及时开展新增耕地指标验收核定,并报省级审核备案,通过全国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管系统完成在线报备。

(三)保障措施。主要是从组织领导、业务培训、协作配合、资金保障、督查考核五个方面,对各县区政府、相关业务部门及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组细化任务、提出要求,确保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有力有序高效推进。

一是在项目规划设计前,遵照“以图找地、以地对图、多图比对、现场确定”的技术路径,对拟选址范围先行内业套合、外业调查,再确定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向资源潜力大的区域倾斜,有利于实现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二是突出目标导向,在常规性项目市级评审前增加集中审核环节,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林业、水利等部门共同审核把关,确保耕地质量等别“应提尽提”、旱改水“应改尽改”、新增耕地“应增尽增”,确保符合相关政策规定。

充分发挥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组办公室的统筹协调、跟踪督办职责,按照《六安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的目标任务、操作流程、时间节点,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政府、相关业务部门,压实责任,形成合力,确保按时按量优质完成任务。同时在工作推进中注意收集新问题、研究好办法,不断修改完善制度,为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夯实基础。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三

ok3w_ads("s005");

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达达文档网小编为此收录了,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市场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运转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打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断夯实中国经济长远发展根基。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从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等方面,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行了顶层设计,是进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大举措,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基础支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强调“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意见》提出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各项措施,正是对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所作出的重大部署,这对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核心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更高层次上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就是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提供体制机制上的可靠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产品市场到服务市场、从商品市场到要素市场的一系列重大转变,市场机制作用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来,我国市场体系质效大幅提升,有力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市场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如市场基础制度规则不健全不统一、市场基础设施不完备不贯通等,都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意见》正是根据这种状况,抓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关键问题,全方位地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和规划。在市场的软硬件基础建设方面,《意见》对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制度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办法;对建设、完善和优化现代流通网络、市场信息交互渠道、交易平台等提出了相关措施和意见。在市场运行质量和机制方面,《意见》对统一建设与发展土地和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和数据市场、能源市场、生态环境市场等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对健全、提升商品质量体系、标准和计量体系、消费服务质量等提出了具体措施。在市场监管规制方面,《意见》对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等也都提出了具体措施和要求。这些都有利于推动我国市场体系建设,既是推进深层次改革、促进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的主动选择,也是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和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应有之义。在这一过程中,既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是关键所在。《意见》之所以把“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作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项重要原则,强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用足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优化供给,让供给更好地服务扩大需求,以统一大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工、促进竞争”,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那么,政府究竟应履行什么职能,以及怎样履行这些职能呢?《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以往的基础上对政府职能作了新的概括,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并强调要“加强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职责和能力,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这既明确了政府职能的范围,又明确了各级政府职能的重点,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创造了重要条件。

明确了政府应履行什么职能,还必须解决政府如何履行职能的问题。这里仅就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这两项主要经济管理职能加以简要说明。宏观经济调控是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经济管理职能,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性影响,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通过逆周期调节或跨周期调节,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为使宏观经济调控与发挥市场作用相一致,降低调控成本,不仅要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还要采取各种措施,适时进行微调,提升宏观调控的精准性。因此,政府如何履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直接决定着市场作用的发挥。

市场监管是各级政府的另一项重要经济管理职能。市场监管是否科学有效,措施是否得力,也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作用的发挥。如果市场监管不力,对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和市场退出等监管不到位,就会影响资源配置的方向、结构和效率;如果监管不科学,所采取的措施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也会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从而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作用的有效发挥。对那些垄断行业,特别是经济垄断和自然垄断行业,政府肩负着更多的市场监管责任。如果监管缺位或越位,不仅会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范围,还会影响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找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着力点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目的。

所谓资源配置效率,就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方面进行分配所取得的效率和效益。资源配置效率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指的主要是资源分配效率,解决的是社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它主要通过整个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安排来实现。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指的主要是资源使用效率,解决的是如何生产的问题,它主要通过企业(生产单位)内部的管理和技术提升加以实现。

一般情况下,宏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计划配置方式,一种是市场配置方式。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从总体上说,市场配置资源往往比计划配置资源更有效率。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情况下,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市场体系运行的效率问题、垄断和无序竞争问题、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问题等。其中,前两个方面的问题,主要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以解决。后一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引导社会预期等加以矫正。

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有很多优势,比如有较强的韧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但如果不统一、不协调,区域之间、产业之间形成垄断与封锁,就不能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而要实现统一和协调,就要聚焦《意见》提出的“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等要求精准发力。只有实现了这些统一和联通,才能加快市场体系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流转,从而大大提升市场运行效率。

垄断和无序竞争也是影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重要因素。《意见》对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作出具体规定,强调要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等。

对于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滞后性问题,需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主要是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制定和执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确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的经济预测等引导社会投资和消费。在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关热词搜索: 建设 市场体系 工作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四

根据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精神,为加强和规范我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力争保质、保量完成工程项目建设任务,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为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总体要求,以整体连片土地整治为抓手,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为目标,以“节约集约、统一规划、统筹资金、整村推进、集中建设”为原则,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总规模15万亩,总投资9000万元,涉及10个乡镇、90余个行政村。主要布置在大广高速、邯临公路、定魏公路、经济开发区南北连接线两侧,共分四个区域:一是河南疃镇、第四疃镇;二是镇、槐桥乡;三是安寨镇、白寨乡、南里岳乡、大河道乡;四是侯村镇、依庄乡。项目建设主要工程为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项目建设必须在2014年11月7日前竣工并通过验收。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市国土资源局要求,结合各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具体责任分工如下:

县国土资源局作为项目承担单位,负责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论证、工程质量、项目资金的使用管理、竣工验收等工作。对项目实行“七公开”:一是项目立项前期工作公开。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年度补充耕地计划、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要求,拟定土地整治项目的项目区范围,公开征求项目所在地群众意见。二是项目资金来源与立项公开。征求同级财政部门意见,依据有关规定公示项目建设资金来源,项目立项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国土资源局负责在公开栏公开项目预算情况、立项情况。三是项目招标管理公开。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有关规定进行招投标,由监察局、检察院、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等单位参与监督。四是项目实施公开。公开项目名称、批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规模、主要工程、投资金额、建设工程等。五是质量监督公开。由项目监理单位全程对项目进行监理,严格按照《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做好施工阶段监督检验,并接受村民小组的监督。六是资金使用公开。项目资金使用严格执行《省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实行专账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挤占、挪用,并接受审计和财政部门监督。七是竣工验收公开。项目竣工验收严格执行《土地整治项目验收规程》,由国土资源局、监察局、检察院、发改局、财政局、审计局组织,实行专家验收制。项目完工后,施工单位要开展自验,然后申请项目主管单位进行初验,初验通过后由国土资源局向上级提出申请,进行最终验收。

发改局负责指导、督促项目的实施,并参与招投标工作。

财政局负责统筹安排项目工程建设资金,保证项目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做好审计迎检,参与项目招投标工作。

监察局全程负责监督项目招投标、项目实施中的资金使用及纪律检查工作,确保资金按规定合理使用。

检察院负责项目投标单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配合有关部门监督检查招投标全过程,规范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公安局负责打击无理取闹、阻挠施工等行为,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审计局负责对工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项目费用支出情况、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等进行竣工决算审计。

农牧局负责整治后的耕地质量监测等工作,并对提高耕地质量提供技术指导。

林业局负责对项目区内农田防护林种植给予支持,并提供技术指导。

水利局负责对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并提供技术指导。

供电公司负责对项目区农电设施建设提供支持,简化审批程序,并予以技术指导。

交通运输局负责对项目区内道路建设给予支持,并提供技术指导。

乡镇政府要成立土地整治工作办公室,负责人由乡镇长担任,成员由主管副乡镇长及项目区包村干部、村委会主任等人员组成,主要负责做好项目区土地整理宣传及施工单位入场等工作。同时,负责督促各行政村在项目竣工验收交接后,做好工程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并制定出详细具体的管护制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为组长,相关领导为副组长,发改、财政、监察、检察、公安、审计、农牧、林业、水利、供电、交通及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项目建设的领导、推进、监督、检查、验收等工作。同时,成立资金运行监督监管机构,主要负责监管项目资金使用,做到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使资金效益最大化。

(二)加强工程质量管理。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杜绝出现“豆腐”工程,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土资源局和监理单位要建立严格的质检和质量控制制度,并抓好落实。工程施工要严格按规范进行,并按施工计划控制施工进度;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做好各工程队的自检、专检工作;施工前对工程所采用的原材料、设备进行严格检验,并报监理工程师签字同意后方可使用,并加强对工作质量、工序质量的检查,保证工程质量。

(三)加强资金使用管理。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对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明确项目资金的开支范围,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账专用、专项核算,不得截留、挪用或挤占。进一步完善内部稽查制度,强化对项目工程施工的财务管理,规范项目资金拨付程序,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支付工程款,严禁预支和超支,每笔款项都必须有工程结算清单附件,施工单位代表、现场管理人员、监理人员和项目主管单位领导签字,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及时支付。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五

ok3w_ads("s005");


打开文本图片集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中国实现了飞跃式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发展都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70年来,衣、食、住、行等领域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以食为天,新中国建国以来,食品产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传承与创新同在,新科技与老技法共同发展。农产品作为食品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多方面阐释了建国70年来的惊天巨变,其中特别提到了农业在这场巨变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粮为食之本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进程有目共睹,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人口,与此同时,人们餐桌上的食材越来越丰富,品质也更加优良。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总产量为2000多亿斤,1952年为3000多亿斤,1966年达到4000亿斤,从3000多亿斤到4000多亿斤用了14年时间。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6000多亿斤,从4000多亿斤到6000多亿斤用了12年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8000亿斤,1993年,全国粮食产量突破9000亿斤,此后14年间,分别于1996年、1998年和1999年三次达到10000亿斤,之后粮食产量有所波动,到2007年又重新站上10000亿斤的台阶。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201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

从2000多亿斤到13158亿斤,粮食总产量的提升和相关国家政策以及农业科技进步是分不开的,国家对于农产品的重视极大推动了我国农业发展。

“渔”跃龙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渔业生产快速发展,水产品产量实现了由总体匮乏向总体充足轉变。这和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深化和渔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密切相关,特别是渔业“以养殖为主”发展方针的确立,我国渔业开始繁荣发展,水产品总产量自198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得到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了生态优先、养捕结合、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我国渔业进入绿色发展期。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水产品产量6458万吨,比1949年增长143倍,年均增长7.5%。

经济作物助民致富 丰富人们生活

经济作物是农产品中效益较高的品类,在地理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往往能够带动当地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棉花、油料、糖料是主要经济作物,对产地经济的提升较为明显。

《报告》显示,1949年,全国棉花产量44万吨,改革开放后,国家实施一系列政策鼓励种植棉花,我国棉花生产迅猛发展,到1984年,全国棉花产量达到626万吨的历史阶段高点。2000年后随着纺织业的快速发展,棉花产量迅速攀升,2007年达到760万吨历史最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棉花生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平稳发展。2018年全国棉花产量为610万吨,比1949年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3.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油料消费需求逐步增加,油料生产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油料产量在前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基础上,突破并站稳3200万吨台阶。2018年全国油料产量达到3433万吨,比1949年增长12.4倍,年均增长3.8%。

1949年全国糖料产量仅有283万吨,1978年增加到2382万吨。改革开放后,糖料生产发展迅速,产量日益增加。2018年,全国糖料产量为11937万吨,比1949年增长41.1倍,年均增长5.6%。

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畜产品供应总体不足。改革开放后,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蛋、禽、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传统养殖业发展迅猛,家禽养殖加快发展,畜产品产量快速增加,主要畜产品产量持续稳居世界第一。

《报告》指出, 1952年全国猪牛羊肉总产量仅有339万吨,2018年增加到6523万吨,增长18.3倍,年均增长4.6%。在主要肉类品种中,1980年猪肉产量1134万吨,2018年增加到5404万吨,增长3.8倍,年均增长4.2%。1980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27万吨和44万吨。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牛羊肉消费需求持续增加,推动牛羊生产快速发展。2018年牛肉和羊肉产量分别为644万吨和475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23.0倍和9.7倍,年均分别增长8.7%和6.4%。

除此之外,我国禽蛋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改革开放后,禽蛋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2018年全国禽蛋产量达3128万吨,比1982年增长10.1倍,年均增长6.9%。

奶业:强民之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奶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畜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奶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食品产业的发展脉络。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资料显示,1949年,全国仅有4家乳品厂,12万头奶牛,年产奶量20万吨,乳制品产量仅有0.1万吨。1978年,我国奶牛数量增长到48万头,年产奶量达到97万吨,乳制品产量达到4.7万吨,约为1949年的50倍。1978年至1998年间,我国乳制品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随着奶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奶业进入飞速发展期,牛奶产量从2000年的827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945万吨。2008年后我国奶业进入产业调整期,牛奶生产平稳发展。截至2018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乳制品企业共有589家,与1949年的4家相比足足增长了147倍。

中国奶业协会会长李德发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列举了中国奶业70年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一是奶牛养殖产量快速增长,质量显著提升。2018年全国奶类产量为3176.8万吨,是1949年的146倍。标准化规模养殖成为主体,100头以上比重达61.4%,比2008年增加了40多个百分点。荷斯坦牛平均单产7.4吨,是1949年2.7倍。规模牧场机械挤奶达到100%。二是乳品加工产量迅猛增长,质量明显改善。2018年,全国乳制品产量2687.1万吨,乳制品生产企业587家,规模以上乳企实现销售额3398.9亿元,与1949年相比,均有上万倍的增长。生鲜乳和乳制品抽检合格率99%以上,在食品中领先。三是乳品消费数量大幅增加,种类更加丰富。2018年奶类人均占有量34.3千克,是1949年的76倍。四是奶业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伊利、蒙牛、光明、君乐宝、飞鹤等一批中国乳企正在不断加快国际化的步伐,扬帆出海,积极“走出去”,搭建新的竞争生态圈。伊利、蒙牛双双跃居全球乳企前10强,彰显了中国奶业品牌强势崛起。

奶类产品的安全性一直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奶业人为此做出了很多努力。目前,中国奶业已初步建立基于风险分析和供应链管理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监督管理的治理体系,覆盖从牧场到餐桌全过程。据农业农村部从2009年至2018年抽检生鲜乳数据,黄曲霉素m1、铅、铬、三聚氰胺和革皮水解物等监测指标样品抽检合格率100%。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数据显示,乳制品的监督抽检合格率连续三年在99%以上,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连续10年零检出。2018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乳制品样品合格率为99.8%,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抽检样品合格率达到99.9%。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高延敏在第十届中国奶业大会上发言时指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配合工信部等部门,认真抓好乳业发展工作,特别是从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个方面推动乳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一是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的种类,鼓励企业开发创新型产品,重点发展婴配乳粉、奶酪等特色和功能性乳制品;二是引导乳品企业将质量安全作为生命线。扩大婴配乳粉等重点领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试点范围,开展与国际标准对标达标工作,切实提升乳品的品质和质量;三是进一步加强乳制品品牌建设。

结构优化促发展

我国农业飞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实现了由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发展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报告》指出,从产值构成来看,1952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85.9%,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6%、11.2%和 1.3%。改革开放后,林、牧、渔业开始全面发展,农林牧渔四业结构日益协调合理。2018年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四业产值的比重为57.1%,比1952年下降28.8个百分点;林业占5.0%,提高3.4个百分点;畜牧业占26.6%,提高15.4个百分点;渔业占11.3%,提高10.0个百分点。

种植业生产由单一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向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转变。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近三年来累计调减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5000多万亩,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面积800多万亩,增加大豆面积2000多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1400多万亩。经济附加值较高的各类经济作物和特色作物生产发展迅速,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规模扩大,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结构正在加快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产,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分和优势农产品布局,支持优势产区发展,农业生产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主产区优势逐渐彰显。粮食主产区稳产增产能力增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增大。2018年主产区粮食产量合计10354亿斤,比1949年增长5.7倍;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为78.7%,比1949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在主要粮食品种中,小麦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和江苏等省份,2018年5省小麦产量合计占全国小麦产量的79.3%,比1949年提高23.8个百分点。

棉花、糖料等经济作物也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棉花向优势产区新疆集中。《报告》显示,随着国家在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新疆棉花生产不断扩大。2018年新疆棉花产量511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比重达83.8%。糖料向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集中。2018年广西、云南和广东3省(区)糖料产量合计为10346万吨,占全国糖料产量的86.7%。另外,蔬菜、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烟叶、茶叶等产品生产也都形成了优势区域和地区品牌。

设施改善、人才培养缺一不可

70年来,我国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加快了农业发展进程。

国家持续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投入兴修农田水利,深化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农田灌溉条件明显改善。据水利部统计,2018年,我国耕地灌溉面积为10.2亿亩,比1952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9%。深入开展“沃土工程”建设,大力改造中低产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

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全国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4亿亩,完成9.7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生产方面,实现了由主要依靠人畜力向主要依靠机械动力的转变。1952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仅18.4万千瓦,拖拉机不到2000台,联合收获机仅284台。随着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加,农作物机械化率大幅提高。2018年全国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0亿千瓦,拖拉机2240万台,联合收获机206万台。2018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农业机械拥有量较快增长,广泛应用,不仅极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把农民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高强度农业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

农业科技发展,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对农业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和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超级稻推广项目等持续推进,科技在农业生产中推动作用日益增強。

另据科技部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比2005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同时,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受过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的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467万人。

历经70年发展,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品类逐渐丰富,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等诸多变化都印证了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坚实步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既是我国农业70年巨变真实写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

相关热词搜索: 为民 为国 之本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六

ok3w_ads("s005");

这次召开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调度工作视频会议,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精神,落实xx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视频会商会议要求,深入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全省农田建设条线疫情防控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工作。刚才,厅农田建设管理处王昭处长通报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各市xx局分管负责人交流了本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讲得都很好,各地应互学互鉴。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完成“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还是推进“x”新xx建设再出发的起步之年。但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春季农田建设工作造成了较大冲击,给顺利完成全年建设任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是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决策部署的需要。近期,中央和省委对统筹推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了系列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中央决策部署的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都要抓好,党中央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都要完成”,“不能有缓一缓、等一等的思想”。x月xx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再次明确要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推动复工复产。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农业复工生产。x月xx日,xxx省长到xx市xx区调研指导高标准农田建设复工建设情况,要求加快项目实施推进。xxx副书记多次到厅里调研会商防控和农业复工复产,并赴xx等实地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x月xx日,xxx副省长利用半天时间专门听取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度情况汇报,对当前加快项目实施和今后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系列工作部署,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是决战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需要。当前,我省正处于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大、强度大、面积大,能够在同一区域内采取综合性治理措施,配套全面的基础设施,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农民增收打牢基础,可以补齐高水平全面小康“三农”发展的短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稳定粮食生产、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省粮食总产稳定保持在xxx亿斤以上,高效设施农业占比超过xx%,均离不开建成的灌排设施齐全、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

(三)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要加强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粮食生产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质农产品供给,为守好“米袋子”和“菜篮子”提供有力支撑;
也可以有效改善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基础性保障。

(四)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是展示粮食主产省担当作为、扎实完成硬任务的需要。x月xx日,xx部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视频会商会议明确,到2020年建成x亿亩、到2022年建成xx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是中央确定的硬任务,已列入国家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量化考核。越是特殊时间、困难关头,作为粮食主产省的xx,越要展现担当作为形象和责任,要率先完成年度硬任务。20xx年我省建设任务为xxx万亩、2020年为xxx万亩,这些已被列入省委常委会重点工作和省政府“十大百项”重点项目。2020年建设任务也已写进今年省委一号文件。面对“硬任务”,各地一定要重视起来、迅速行动起来,确保完成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任务。

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今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越是面临困难和挑战,越要增强信心、坚定信心,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以真抓实干的政策举措、稳扎稳打的实际行动,努力减少疫情对农田建设的影响,坚决完成好全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

新冠疫情防控态势向好以来,全省各地主动作为,落实措施,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复工。截至x月xx日,全省2019年xxx万亩在建xxx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面复工,复工率xxx%。据近期项目建设工作调度汇总分析,目前全省总体进度近xx%;
2020年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初步设计基本完成,xx%的项目已完成项目立项评审。从大家刚才汇报情况看,各地项目建设和有关工作进展呈现三个特点。

(一)工作推动及时。x月xx日,省厅印发《关于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农田建设项目有序复工工作的通知》后,各地积极响应,迅速行动,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复工,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xx、xx两市立足早谋划、早部署、早落实,在省级印发通知前就出台市级指导意见,提前部署复工相关工作;
x下旬,xx、xx、xx、xx等市相继出台了贯彻落实省级通知要求的文件,进一步细化措施、明确要求、落实责任,有序推动项目及早复工。

(二)措施落实有力。各地有效建立工作推进督导机制,通过建立微信工作群,挂钩负责,分片包干等多种形式,及时掌握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农田项目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用工调度、机械进场、材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xx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春季施工竞赛,比进度、赛质量,市级高标办带领第三方质量检测机构赴各项目施工现场开展督查、检查,同步抓好工程质量管理。xx市针对外地务工人员不能及时到位的实际,主动联系当地的工匠,帮助施工单位落实施工人员,保障复工项目加快进度。

(三)工作成效明显。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推动,全省复工率快速攀升,从x月xx日省厅发出通知起算,xx天内全省在建项目复工率达xx%,不到一个月时间达到xxx%。xx、省监狱管理局、xx、xx、xx、xx和xx等x个市和省直单位,在x月底前复工率达xxx%。x月xx日,省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通知》后,各地进行再发动、再推进,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其他各项工作也同步推进,取得复工建设和有效防控的双成效。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建设进度不平衡。从调度情况看,进度快的工程建设完成率达xx%,已进入项目收尾阶段。但有个别地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项目进度还不足xx%,极个别项目甚至刚刚起动。2020年度项目初步设计个别地区没有完成专家评审。

二是疫情对项目建设影响的研判不充分。疫情防控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我省目前在建项目工期受疫情影响时间滞后约x个月。有些同志认为疫情已经好转,对工期影响不大。但从复工项目进度分析,疫情对工期的影响不容乐观,潜在的用工不足、物料涨价、交通运输等困难和问题,对项目建设的影响有多深远,目前还不能确切估计。

三是工程质量管理有待加强。去年国务院大督查,以及信访、媒体暴露已建项目工程质量不达标,建成项目不能用、不好用等问题,需要引起大家足够重视。疫情防控期间,人手不足、原材料供应困难等情况客观存在,容易出现不按图纸、施工工序、技术标准等规范施工,以及原材料质量把关不严、工程监理不到位等影响工程建设质量方面的问题。

当前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期,也是农田建设的黄金期。为加快推进在建项目实施,扎实做好申报项目前期工作,努力夺回疫情耽误的工期,我们要认真谋划,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力争x月底上报2020年项目实施计划,x月xx日前基本完成20xx年度项目建设任务。

一是统筹协调。各地xx部门要认真分析研判疫情影响,准确摸清20xx年项目复工建设和2020年项目计划申报进展情况和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困难,一项一项研究,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要指导项目乡镇有针对性采取措施,及时帮助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千方百计克服各种困难,切实推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是分类指导。各地要加强日常调度,适时组织开展实地督导、召开调度会议,各项目乡镇对标任务,制定实施方案,倒排建设工期,抢抓时间进度,弥补工期损失。农田建设管理人员要积极深入项目区一线,指导地方做好疫情期间施工管理和项目申报。

三是加快资金调度。地方xx部门要主动与财政部门及时进行对接,积极筹集调度资金,配合做好项目资金报账拨付工作。要指导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合同和施工进度,做好报账申报,加快审核拨付,保证企业工程款及时回收,降低企业资金成本,确保备料充足,满负荷施工。

一是优化作业。地方xx部门要积极协调项目乡镇、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通过增加施工人员,改变单一施工模式,采取流水作业、多点施工,推动项目区“全面开花”,加快推进建设速度;
要督促施工单位增调施工机械,提高机械作业率,积极推广防渗渠机械化一次成型、装配式建筑物和使用商品混凝土浇筑等措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

二是挂图作战。各级部门要督促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将建设任务、进度目标绘制成进度计划图,实行挂图作战。要将每个项目、每个标段任务量排出,明确时间节点、目标任务,通过列表挂图上墙,定期例会督查,推动各施工单位对标找差,加快工程建设。

三是加强调度。省厅采取十天一调度、一通报,推进项目进度建设。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进度调度,开展百日竞赛活动,及时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对突出问题,要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汇报,提请领导帮助协调解决。

一是加强质量管理。严格按图纸、技术标准和施工合同组织施工。切实把好材料设备进场关,加强施工工序管理,单元工程质量不合格的,不得进入下道工序。强化施工质量巡查,加强工程建设监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二是加强安全管理。省厅近期下发了《关于加强农田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各地要牢固树立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意识,切实抓好农田建设安全生产工作。xx部门应督促乡镇落实项目建设安全责任制,项目乡镇要与施工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加强施工安全监管,把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位。

三是压实防控责任。按照“谁用工、谁管理、谁负责”的要求,进一步压实农田建设项目复工的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及时督促工程参建各方,制定防控方案,开展风险防范教育,做好现场人员健康排查,抓好施工现场和食宿区域疫情防控措施落实。

(四)加强规划设计,及时申报项目。实践证明,高标准农田项目规划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和资金效益的发挥。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确保按期报送项目实施计划。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县级和项目乡镇要按照市级专家评审意见,及时完善项目规划设计,确保提出的问题整改到位。要坚持集中连片、规模开发、整体推进;
按照不同农区资源特点,围绕不同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科学规划确定建设内容,推进小田并大田。要注重土地平整、农田林网、生态措施和智能设施等建设与装备,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初步设计审批。要及时公示项目评审结果,完善项目初步设计审批工作。市级初步设计审批应“原汁原味”反馈专家审核指出的问题,要核定项目各单项工程概算,提高初步设计审批工作质量和效果。

三是按时保质上报实施计划。市级要加强项目实施计划的汇总审核和初步设计修改情况的核对,督促县级要按照实施计划提纲编制,说清项目建设情况,汇好项目计划投资任务数据,核对预期效益,确保报表内在逻辑合理。市、县要按要求填报合规性审核表格,按期上报项目实施计划。

一是强化工作督查。各地要深入项目区一线,加强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前期勘察、实地监督检查,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会商,帮助协调解决。督促监理单位强化现场监督,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农民群众加强监督,扎实推进农田项目建设进度。

二是建立责任制。省厅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挂钩联系制度,相关处室的处级干部实行分片包干,定点挂钩联系市级,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及时帮助解决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困难。各市、县可参照省厅做法,建立健全责任制度。

三是构建奖惩机制。省厅将与各市签订高标准农田建设承诺书,请市级于x月xx日前将承诺书报省。对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在激励考核中进行加分,对不能按时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的,将采取约谈、通报地方党委政府、扣减下年度项目资金等措施进行处罚。各地也要建立完善奖惩工作机制,坚持按合同管理规范项目初步设计编制单位、项目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与项目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行为,全面推进项目高质量建设。

新征程任重道远、新使命催人奋进。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积极践行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坚定信心、攻坚克难,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各项工作任务顺利完成,为推动我省农田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繁荣,为建设“x”新xx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热词搜索: 农田 调度 高标准 工作会议上 发言 ok3w_ads("s006");

ok3w_ads("s007");

相关推荐

推荐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汇总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

有关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汇总(七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需要提前准备一份具体、详细、针对性强的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是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等。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

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范本

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

关于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方案策

精选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4篇)

为了确保我们的努力取得实效,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书面计划,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

最新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四篇)

确定目标是置顶工作方案的重要环节。在公司计划开展某项工作的时候,我们需要为领导提供多种工作方案。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以下是小编给大

有关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精)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常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是为某一行动所制定的具体行动实施办法细则、步骤和安排等。方案的格式和要求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

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简短

“方”即方子、方法。“方案”,即在案前得出的方法,将方法呈于案前,即为“方案”。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

岗位练兵方案范文(精)(四篇)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

精选岗位练兵方案范文通用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预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方案能够帮助到我们很多,所以方案到底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