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期末评语 > 最新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十四篇)

最新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十四篇)

作者: 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一

第一,市场大小,即需求大小。所以,农村,县城,大城市,发达城市,随着集中程度越大,分工越来越精细。

启发:城镇化发展,群居,分工,提升生产率,提升供给度

第二,分工受交换成本的影响。“分工的目的在于交换,通过交换将别人兜里的钱变为自己兜里的钱,但是交换需要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所以很多发达城市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运输成本低于内陆运输,交换成本相对低”。

第四章,货币的产生

第一:分工,交换,货币。

分工产生后,生存离不开交换。交换需要标准和媒介,所以货币的功能是交换。书中言,在古代曾以牛羊,盐,金银等作为媒介,但是都存在各种问题。直至今天。

不知是什么人发明纸币,显然社会的进步是智者的引领。

第二:人的交换属性。

经济学者眼中的社会:分工产生,生存离不开交换。所以,社会的本质是商业社会。在商业社会,每个人都有交换属性。

第三:在交换属性里,你有升值计划吗?

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时间,专业,成果,资本等去交换。而重要的是,我们可交换的资本是什么,同时,在公平的时间河流里,我们是升值中,还是贬值中,不升值,自然贬值。因此在商业社会,每个人,不论愿意与否,具有交换属性的我们,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升值计划了。

第四:商品的交换价值

商品价值,其一是效用价值,其二是交换价值。衡量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构成商品真实价格的要素,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市场价格。

第五章: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

衡量商品交换价值的,表面上市货币,本质是劳动。以自己的劳动生产物交换他人的劳动生产物。世间一切财富,原来是用劳动购买,而不是用金钱购买,金钱只是量化的劳动。

商量真实价格a:劳动,其特性是在相对的时间里,是不变的或者变化较小的。

商品名义价格b:货币,其特性是变化的。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b=a

在相隔很远的地方,b≠a(跨国买卖)

在长时间里,b≠a。

关于b的变化,书中长篇大论,尚未细看。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二

如果要从本章中抽出主干,我想是:“分工现象”以及“分工的意义”的结合体。此二者构成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清晰可辨的,然而并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开头,亚当˙斯密就说:“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改良,以及在任何处指导劳动或应用劳动时所用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的大部分,都是分工的结果。”我想,这是本章的核心思想。作者展开分工的优势,以便其后章节的论断。

接下来,作者开始例举分工现象,首先是对“不重要的制造业”和“更重要的制造业”这二者所体现出来的分工现象的区分。他质疑“一般的设想”,即“分工是最完全地实行在某些极不重要的制造业上”。但并未纠结于此问题,并没有提供证据来证明这一命题是错的。而是给了我们一个视角,也即:“从这些不重要的制造业中,我们可以对这种分工现象一览无遗。”因为此类制造业工人少,各个不同部门的人往往集中在同一施工所。

再接下来,作者举了个更具体的例子,即“针制造业”。这是一种极微小的制造业,可在操作上,工序上却并不简单。正如作者所言:“一个工人,如果没有受过这种职业的训练,是不知怎样使用这种职业上使用的机器的。”再如:“计抽线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这些已为我们展开了制造业上分工的场景。此即为“分工现象”而这部分文字里所着重要体现的应当是分工之意义。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这十个工人(分工情况下),每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千枚以上,一人一日,可以成针四万八千枚的十分之一,那就可以说是每人每日成针四千八百枚。如果他们分别独立地工作,其中任何人都不熟习一种特殊的业务,那么他们不论是谁,漫说一日二十枚,就连一枚也会制不成。”

我想,这其中体现出“规模生产”的意思。如此的分工,只有在大规模生产之时才不至于浪费成本。进一步的我们或许可以说:“在社会契约达成的情况下,人们进行分工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如同作者接下来所言:“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内,农民往往就只是农民,制造业者往往就只是制造业者。”着这种分工愈加明显和成熟,也便意味着这个社会更具生产财富的能力。

想来这也就是作者希望阐明的观点,即分工的重要意义,即分工对于财富创造的积极推动力。

依我看来,这也确实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倾向了。

在后面的内容中,作者又阐明了分工之所以促成这种作业量提升的原因。依作者所言,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工人技巧的改良;第二:由于从一种工作到另一种工作,对通常会损失掉的时间的节约;第三:适当机器的利用,可以大大地便利和节省劳动。

其实这部分内容又可归于“分工的意义”之中去。分工的情况下,自然界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规律便会开始发生作用——分工使得生产力提高,且易于掌握操作的技巧,反过来这种经验的积累又是推动再发展的力量。是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结论:应促进社会合理、充分分工,进行社会化生产。

我们虽明白分工之意义,然而真正要使得分工得以充分的实现,却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社会的合意。或者说需要一种社会的默契。然而,这又建立在信息充分被接受的前提之下,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想让分工更为合理有效只怕不可能。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三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在此书中,亚当·斯密驳斥了旧的重商学说。这种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否决了重农主义者的土地是价值的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了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分工理论)重点强调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抨击了阻碍工业发展的一整套腐朽的、武断的政治限制。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例如,如果某种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价格自然上升,价格上升会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由于利润高,其他生产商也想要生产这种产品。生产增加的结果会缓和原来的供应短缺,而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自然价格”即其生产成本。谁都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问题却解决了。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后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因此,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包括"可怕的"军队,而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后,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后来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后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一定程度上预见到了马尔萨斯人口过剩的观点。

所以我觉得《国富论》是每个学经济的人必读的经典书籍,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得到收获。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四

经典的可贵之处在于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无疑就是这样的经典。对于经典著作,我总习惯于带着批判和疑问去阅读和思考。这使得我的阅读之路充满了荆棘,也充满了乐趣。这次的阅读,我把切入点选在了“斯密之于当代中国的意义”。带着这个疑问,我再次回到《国富论》寻找答案。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中国在这十年中的变化是举世瞩目的。简而言之,成就显著,问题依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中国在第二个十年中不得不面对的首要问题。中国能够跨越资本主义走过的路吗?不能!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罪恶,却没有找到改变的方法。事实已经证明,马克思开出的药方并不合适。当我们寻找新的方向时,亚当·斯密会是我们的选择吗?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我重读《国富论》的第一个启示。

亚当·斯密于1759年和1776年分别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两部闻名于世的著作。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详细阐述了人的行为的优缺点、责任心、同情心、高尚道德,建立了以人的利他心为出发点的道德价值体系;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构建了一个以人的利己心为出发点的经济学价值体系。后来,德国的斯卡尔钦茨基在《斯密的道德哲学及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一文中指出了“斯密难题”,即《道德情操论》中的利他与《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的利己很难在商品经济领域中实现统一。这样,关于“斯密难题”的争论至今众说纷纭,观点不尽相同。

虽然这本书被说成是经济学的著作,但经济永远是和政治密不可分的。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正处于美国独立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时刻,作者提出的方法如果能够得以实现,也许今日世界的版图会大不相同,而英国政府恰恰选择了目光短浅的作法,致使美国独立。亚当斯密认为:英国作为一个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把国都局限于英格兰本土,而应该对帝国版图内一切地区平等看待,哪里交的税多,哪里的议员数量就应该多,最后整个国家的首都都可以迁到交税最多的地区,如果这一理想实现,恐怕现在的美国就会是一个大的英国。

另外,关于殖民地管理,也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到了西方政府的立场。据亚当所述,东印度公司这样的殖民地公司与政府的关系并非象我们所想象那样。实际上,这样的公司是欺上瞒下,一方面骗取政府信任,获得巨额贷款及贸易独占权,另一方面又在印度欺压当地人民,结果是:英国政府一点都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任何好处,而印度人民更是损失惨重。那么,钱财到哪里去了?都被东印度公司的人贪腐化浪费掉了。简单地说,就是整个世界并没有从这样的殖民政策中得到利益最大化,并且这样的政策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使世界变得贫穷。所以,战后的反殖民运动有其天然合理性,纵使对英国这样的老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反殖民运动不但不是一件坏事,而且是一件好事。

再有,就是关于中国的表述,当时,正是中国的所谓康乾盛世,确切地说,是乾隆朝最富裕时期,而亚当并没有来过中国,却已能从两国的经济政策当中看到中国的“虚胖”,他说中国总体虽然似乎很富,但是论及单个国民的工作生存条件以及个体收入,已经远远比不上英国,而且这样的政策必定会压抑个体的积极进取精神,而英国的政策是当时最好的政策,每个国民都在政策中看到对未来的希望,所以迟早有一天,中国一定会被英国打败,中国一点都不可怕。果然不出所料,几十年之后,1840年的害人的物品战争,英国就给了中国以教训,直至此后的几十年,是一连串的战败与耻辱。这就是历史的宿命。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五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

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

公平、稳定、征收便利、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

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六

这本书买来一年多了,断断续续的看,至前几天次才看完主要部分。实在惭愧,既没有一气呵成的毅力,也没有成段自由的时间。可是,这本书给我还是很有收获,却不仅仅在于是对经济学理解。

朱光潜在《谈读书》里说,要学某门学问,这门学科的经典就不得不读,譬如学经济就得看斯密《国富论》,如今我看完这本书的主体部分,发现这真是不太恰当,关于《国富论》,我至少能够提出这么几点:

1。斯密的经济理论是基于一种几乎完全开放的自由经济体制,而当今世界完全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制几乎没有,中国更是如此,大型国企占了重要领域的大部分。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之大。在此不谈论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可是斯密的理论与现实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社会体制。

2。社会形态不一样。斯密的时代大约是18世纪,当时欧洲以农为主,工业革命正在起步,制造业刚刚兴起,而各种科技产业几乎没有,当时社会阶层大约是地主阶级,工人农民(劳务)阶级,资产阶级,以及贵族官僚阶级(我感觉斯密属于这个阶级),而此刻地主阶级已经没有了,而工薪阶级却很多存在,社会形态已不一致了。

3。背景的不一样,导致理解较为费力。斯密常常以英国地区,城市,还有英国古老的货币单位为例,由于缺乏对此的感性认识,往往难以理解深刻。4。由于本书成书较早,许多书中经过精细论述而提出的结论早已被之后的历史所证伪,有些而此刻已成为常识,比如关于货币性质,作者仍然很多论述,显得冗杂而烦乱。或许《国富论》在

世界经济历史上意义确实难有后者,可是本书作为两百多年后的之后者学习,显然已不太适合,以往经典未必此刻适宜。

当然经过本书还是了解到了许多的经济学知识,异常是经济学的那种推理,我想这应当是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比如论述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比如论述劳动产物的阶级分配,比如资产的划分。

基本看完这本书,对于以后选什么样的书,对于经典,对于权威的推荐,我感觉更能理性的去选择了,经典未必适合,权威未必正确。或许一本书某人觉得读了醍醐灌顶,另一个人读了却毫无感觉,读什么书,为何而读?自我才是主体。别人的感受能够交流,却不能复制。

但我还是依然深信,书里包含了别人数十年的经验,或者包含了前人数十年的艰苦探索所得理论技术,如此方便易得,不拿岂不太可惜。所以我坚信着读书的力量,坚信努力的力量。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七

没想到英国的《国富论》和美国的《独立宣言》都发表于1776年,他们都对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一个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个促进了美国的诞生。

其实在我今天看来最值得学习的要算是作者的观察力、思考力、概况力,他搜索了如此丰富的资料,又如此敏锐地发现了规律,而且还如此精炼地做出了概况。其中有关“社会分工的作用,货币起源与发展,影响工资的因素”的分析在我读来真的是思路清晰、通俗易懂。他巧妙的将政治、历史、经济甚至是哲学结合起来,无愧乎获得“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的称誉。亚当·斯密于239年前就提出了社会的的分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的观点,于239年前就倡导自由贸易,足见其非凡的观察力、思考力及预见性。

当然,在今天我们看来“完全的自由贸易”有其弊端,从纽约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足可见市场是会有失控的时候。因为企业或者人性吧,在有利可图时是不会主动罢手的,所以太多资金投入到某些看似有利可图之处时便酝酿成了一场危机——利润已经到达顶峰时所有人便无利可图了,此时再掉头时因资金量太大、所需时间较长便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大多数人的贪婪性、盲目性,注定市场也会偶尔成为“疯子”。另外,从某种角度而言,确实存在某些野心家,他们企图垄断其他国家的市场,如果他们的野心一旦得以实现将会使得被垄断国家在该行业方面的研究、发展处于停滞或者中断的状态,是不利于该国科技、教育发展的。所以,适当限制某些产品的进出口是为了本国的发展着想。尽管,亚当·斯密点到了政府特殊情况下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是有必要的,但是总体而言他将贸易的完全自由化的好处过分夸大了,也可能是他对我们人类的期望过于理想化了——世界连成了一体竟然出现了如此之多的为投资而投资,为先富而投资的没有实际社会生产意义的行为!

但是,我又想,或许金融危机也是件好事,让那些盲目者、贪欲过重者来几次教训,只是此种教训似乎太惨重了——政府可能要垮台,国家经济实力可能要大大衰退,因此没有哪个政府敢于冒这样的风险吧?

另外,我想问问,什么是“财富”?对于国家和对于个人而言是一样吗?

仅仅是所拥有的金钱或者所生产的商品?美丽的自然环境算不算?国民的高素质(身体与文化)算不算?保护现有的美丽环境就等于节约了将来治理环境污染所花费的大量资金,等于减少了国民的因污染而导致疾病的医疗开支,美丽的环境其实就是难得的旅游资源;国民文化素质高,讲道德、懂法制,犯罪率自然低,对社会的破坏性也就低了,国民身强体壮,自然可以更好地工作(生产)。如果国家对于“财富”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推行的政策也自然就会发现变化的。

在国家而言,货币、经济总产量、消费能力、资源的占有量、教育的水平、科技的创新能力、国防的实力都是财富。但是对于国民个人而言,往往许多人在乎的是眼前的利益,那就是所能占有资源的能力,其实质就是有钱。如果真有利可谋(尤其是暴利),国民个人(其实也可以指企业)往往不会在乎牺牲眼前的环境、或者他人的、国家的利益,因为他们赚了钱就可以去享受恶劣环境中相对较好的生活,甚至可以带着资金去国外享受(如果他们感觉国内不好,如果国内被他们破坏够了)。其实对于国民个人而言,国防开支便是财富的损耗,要是国家将这部分费用用来投入教育、医疗、法制、环保,那社会整体环境很快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多次的国家之间的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损耗了多少财富呢?看来地球上的国是否有必要都消亡而只成为一个家?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八

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齐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本事,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本事,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之后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我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构成了我们今日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

斯密在《国富论》中要回答的最终问题是,感情与"公平的旁观者"之间的内在斗争,在社会的长期演进中究竟是怎样在历史本身的大舞台上发生作用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见第五编,他列举了社会发展的四个主要组织阶段,除非由资源的匮乏、战争或政府的坏政策予以阻止,否则这些阶段是会连续进行的。这四个阶段是:猎人的最初"野蛮"阶段,原始农业的第二阶段,封建或庄园"耕作"的第三阶段,商业上相互依存的第四阶段。每一阶段伴有与它的需要相适应的制度。

例如,在猎人阶段中"没有任何财产......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确立的行政长官或正规的司法行政"。随着牛羊群的出现,产生了比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形式,不仅仅包括"可怕的"军队,并且有不可缺少的法律和秩序堡垒。

斯密思想的核心是:这种制度是保护特权的工具,不能用自然法为之辩护。他说,"文官政府是为了财产的安全而设立的,实际上是为保护富人反对穷人而设立的,即为了保护有些财产的人反对根本没有财产的人而设立的。"最终,斯密将演进描述为从封建主义走向一个需要有新制度的社会阶段,这种新制度是由市场确定的而不是由同业公会确定的,是自由的而不是受政府限制的。这在之后称为放任自由的资本主义,斯密称之为完全自由的制度。这种物质生产基础的连续改

变,将带来的上层建筑的必然改变,这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可是也有一个重大的差别: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最终动力是阶级斗争,而在斯密的哲学史中,主要的推动机制是"人性",由自我改善的欲望所驱使,由理智所指导。

《国富论》远远不是一部通常所认为的学术论文。虽然斯密也劝说放任自由,但他的论证却更多地是反对政府干预和反对垄断;虽然他赞扬贪欲的结果,却又几乎总是鄙视商人的行为和策略。他也不认为商业制度本身是完全值得赞美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九

《国富论》是亚当。斯密的作品,其中他跟我们一一分析了经济与国家的种种关系,读后笔者觉得受益匪浅。

亚当?斯密在230年前就熟悉牛顿的思想,他还撰文赞扬过牛顿,后来他用牛顿的物理学原理作为经济体系,造出了一本掷地有声的《国富论》,后来西方就出现大量的所谓经济学名著。因此,世界就像开设了一个经济文化大赌场,所谓的经济学家就像赌场中一个个旁观他人输赢的马仔,围绕着博弈实体经济学理论凭个人感觉进行猜测,凭个人主观意愿盲目欣赏。但《国富论》里没有引入输赢与均衡的标准,没说怎样取胜,没有给出一个整体如何对大小的区分,没有开端,没有终结,也就是没有边界,都是一些宏观抽象的概念。无论混沌和有序怎样互相转换,《国富论》中并没有给出任何博弈行为取胜的依据。全世界经过230多年的研究,没有发现什么有效可示范的依据。230年以来,无数人渴望从书中挖掘有用的东西,最终发现了一句话“看不见的手”,它在《国富论》中只出现过一次,众所周知,一篇巨著里一个词出现一次,最多只能称其为一个文化信息,一个词偶然地出现,这不是经济学思想,更不是理论,亚当?斯密也就没有定性解释过它的本质特性。人们对它似懂非懂,几乎所有人的解释都是自圆其说,一传十,十传百,无限的放大,“看不见的手”就成了神话。今日我们用《博弈圣经》实体与性质的观点解释“看不见的手”,它就是博弈实体法则的威力。博弈实体法则的瘾魂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其内在逻辑是道德与博弈的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一套“博弈法则”使资源配置通过道德协同与博弈协同得到调整,亚当?斯密的“自发秩序”和“看不见的手”都是在观察博弈实体时得到的感觉。他宣称市场经济要自由放任,一切追求最大化,他是为了维系两个假设,一是效率,二是穷人的生活。亚当?斯密的“比较优势”只有对那些追逐自我利益的人们才格外地积极,这会带来你死我活的竞争和掠夺。西方的经济学大师,今日的大政治家、博弈专家都明白,二人同性质的博弈对局不是博弈实体就不存在“看不见的手”,对个体疯狂的掠夺就无法干预。可以想象在230年前亚当?斯密已经模模糊糊地感觉到了博弈实体的威力,可惜他还没有认识到博弈实体的本质特性,他感觉到,“人类行为的结果是非存心出现的”,好像参与者带来的利益不是上帝,也不是政府,都是吉祥慈善是“看不见的手”给予的,这是一个赌徒,对赌博结果的无奈,对博弈实体的无知才有这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我们从逻辑的哲学出发,研究科学发展观的博弈实体战略,发现它的文化结构复杂而宏大,人们难以理解,语言也很难表达,它比《国富论》描写的“看不见的手”复杂得多。“看不见的手”只有简单的几个逻辑步骤就可以告成,特别对哲学素养准备不足的经济学家他首先感觉到“看不见的手”语言流畅,琅琅上口,还有一个“手”以稳固的形象在场景中的表现,它还抽象而高度概括了市场运行机制恰是“看不见的手”,人们就深信不疑,学者也相信它,传播它,把它神话了。

马克思、恩格斯也讽刺过“看不见的手”,“这种关系就像古代的命运之神一样逍遥于环球之上”。

“看不见的手”没有表述政府特殊宏观调控对市场干预产生的社会效应,没有谈到政治人物和政府行为追逐国家利益的外交动机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没有表述官员的行为是代表国家实体战略的手,这是亚当?斯密理论的缺失。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不会演绎出正理均赢论,这是一个政治、经济、外交的通用名词,不谈正理均赢论,人们就会缺失道德,缺失人性,缺失对博弈实体社会的凝聚力。经济学的理论忽略博弈实体政治的社会特性也只能称为个体经济学和穷人经济学。如果不谈正理均赢论,一切追求最大化,它会逐步地使经济资本不断的扩张、掠夺、侵略,一定会跨越良知和人性,它没有具体阐明博弈实体法则的重要性,这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学理论。

忽略博弈实体政治,单一的追求主体效率最大化,有权有钱的人不知道自己与实体的关系,就会藐视博弈实体法则,使人的利益透支,权益透支,肆无忌惮,变本加厉,最后的疯狂形成巨贪罪恶,一切追求经济最大化的经济衍生物,像道德与诚信将会消失,一切浪费、污染、错误都包藏起来,表现虚拟的实体假象,最后造成经济危机,物价膨胀和市场经济大萧条。我们看《博弈圣经》二人对局的取胜原理,再看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可知,以人为本的行为才是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博弈圣经》在开篇中有一句话:“博弈并不关注目的的本身,而关注达到目的的行为,达到目的的行为才是经济研究的内容。”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十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由亚当·斯密于1767年开始著作,历时6年,终于完成《国富论》第一稿。之后3年,又进行重新修订,于1776年正式出版该著作。十年磨一剑,《国富论》在经济思想史上构建了第一个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经济学体系,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在经济危机波及全球的当下,反思经济危机爆发的来龙去脉,很多人开始从传统经济学著作中找寻蛛丝马迹。可见《国富论》等经典著作对现代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非同一般,对引导人们走出经济危机大有裨益,这也正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国富论》一书分别由:论劳动分工及分配,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论各国财富增长的方式,论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论国家的财政这五大部分组成。

在“第一章:论劳动分工及分配”中,亚当·斯密从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着手,经过深入研究后他认为劳动分工能使生产力得以成倍提高,而且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这一重要概念。同时,劳动分工也促使劳动生产专业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被打破,劳动产品的交换迫在眉睫,而交换所需的媒介——货币也是呼之欲出。产品的最终归宿为:劳动资本、资本利润和土地地租三项。 在“第二章:论财富的性质、积累和使用”中,亚当·斯密开创性地把资产细分为用于消费的资产(维持日常生活的产品)、固定资

本(机器和设备)和流动资本(食料、材料、成品和货币),这样深刻透彻的见解史无前例。另外,亚当·斯密还划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剖析了人们的借贷行为,分析了资本运用方法的不同对生产性劳动产生推动作用的差异。

在“第三章:论各国财富增长方式”中,亚当·斯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给欧洲各国带来的社会结构上的巨大变革出发,研究其财富增长方式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活的基本需要刺激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农村的兴起推动城市的进步,最终加速国家财富的增长;第二,地主兼并农民的土地,致使大片土地不利于改良,更不利于生产方式的改革,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地主不愿意改革,以致失去自己的权利、地位和财富);第三,都工商业的增加与富裕,对农村的改良与发展有三大贡献——首先,为农村的土地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农村土地的开发与进一步改进。其次,城市资本转入农村,为土地的改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最后,还有一点往往不为世人所注意,却是最重要的:农村居民一向与邻人争斗,对雇主依附。工商业的发达,逐渐使他们获得秩序、组织、个人的安全和自由。

在“第四章:论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中,亚当·斯密总结了不同时代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关于富国裕民的政治经济体系:其一,为重商主义,是18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种经济政治体制。重商主义者认为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国富论读书笔记心得

进口额——所获得的财富,相应的重商主义政策下两大主富国裕民的途径就是限制进口(关税壁垒)和鼓励出口(出口退税)。而亚当·斯密却在本书中抨击了重商主义,他更提倡自由贸易和开明的经济政策。其二,为重农主义,重农主义由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主义学派)提出。重农主义者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同样,重农主义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也不为亚当·斯密所倡导。

财政问题可谓是国之重中之重,也是一个很繁琐的难题。为此,亚当·斯密在“第五章:论国家的财政”中对于财政难题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首先,他确定了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原则,把政府的职能界定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持社会秩序和建设部分公共工程以及教育国民;同时,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征税原则:公平原则、确定原则、便利原则、经济原则。国富论读书笔记心得

《国富论》共五篇内容,其中第一、二篇为基本经济理论(增加国民财富的两条途径),第三篇为经济史(佐证两条途径),第四篇为经济思想史(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第五篇为财政专题(一个保障——经济自由主义),总的概括为: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国富论》主旨是富国裕民,而增加财富主要有“两条途径和一个保障”:一是靠分工和交换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靠资本积累和资本合理运用来提高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的比例;在

实现这两条途径的过程中,坚持经济自由主义是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十一

《国富论》——《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

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亚当。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亚当。斯密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国人对《国富论》并不陌生,但多将它看作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经济学说而束之高阁,除了高校经管类学生被导师要求阅读之外,普罗大众看过这本书的估计不多。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囊括了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可以说既是一部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也是经济学的一部奠基之作。虽然它体系庞大,内容广泛,但首尾一贯,结构严密。全书始终围绕的一个主题,就是如何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

财富的源泉是什么?斯密在序言中开门见山地说:“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既然“劳动是财富之父”,那么,要增加财富,就得提高劳动效率,或者是增加劳动数量。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很详细的论述了分工的重要性。不管是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还是管理的时效性或者生产设备的创新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十二

长这么大,几乎没有理财的概念,只知道赚了钱,然后把钱存起来,最多就是拿出小一部分钱做点小买卖。近两个月开始有意识的每天读书,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可能就是因为每天读书,看优秀人士分享的文章,让我对钱,往大了点说就是资本,有了重新的认识。

第一次读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籍,未免觉得有些晦涩难懂。所以读书的速度就相对慢了些,这一周读了《国富论》的第一部分。

书中有提到,每个国家的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品,或者可以说,全部年产品的价格,自然分为三个部分:土地的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它们构成了三个不同阶层人民的收入:靠地租生活的人、靠工资生活的人和靠利润生活的人。这是组成每一文明社会的三大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最终都来自这三大阶级的收入。

1.靠地租生活的人——土地所有者。他们的收入既没有耗费自己的劳动,也用不着自己去操心,就像是自行来到手中一样,并不依靠他们自己的任何规划或设计。他们处境的安逸和无虞所自然造成的懒惰,不仅使他们无知,而且使他们缺乏运用心智的能力。

2.靠工资生活的人。当劳动的需求持续上升,或者当雇佣劳动的数量逐年显著增长的时候,劳动者的工资就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当这种社会真实财富处于停滞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很快就会降到仅能够使他赡养家庭,或繁衍后嗣的地步。当社会处于衰退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甚至会降低到这个水平之下。

土地所有者阶级通过社会繁荣所获得的利益或许要比劳动者多,但是没有一个阶级在社会衰退中会遭受到劳动者那样的苦难。尽管劳动者的利益是与社会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但他却既没有能力理解这种利益,也没有能力理解它与自身利益的关系。他的处境使得他没有时间去接受必要的信息,即使他具有了充分的信息,他的.教育和习惯通常也使他不能恰当地做出判断。因此,在公共讨论中,他的声音很少被人听到或较少受人重视,除非在某些特殊的场合,他的大声疾呼受到他的雇主们的鼓动、怂恿和支持,不是为了达到他的目的,而是为了达到雇主们自己的目的。

3.靠利润为生的人--劳动者的雇主。推动每个社会大部分有用劳动的,正是为了利润而运用的资本。资本使用者的规划和设计,支配和指导着一切最重要的劳动运作,所有这一切规划和设计的提出,都是以利润为目标。但是,利润率与地租和工资不同,并不随着社会的繁荣而上升,也不随着社会的衰退而下降。相反,它在富裕的国家自然地低,而在贫穷的国家自然地高,并且总是在没落最迅速的国家最高。

因此,这第三个阶级的利益和社会总体利益的关系,就与其他两个阶级不同。在这个阶级中,商人和制造业主通常是运用最大资本的两类人,并由于他们的财富而使得他们最为公众看重。他们终日从事着规划和设计,然而他们通常所考虑的都是他们自己具体生意的利益而不是社会的利益,所以他们的判断即使是出于最大的公正(这种判断也并不是每个场合都是如此),也是更多地取决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不是取决于对社会利益的考虑。

(这回才彻底明白了商人就是“万恶的资本家”的说法~)

大部分人都是第二个阶级的人,靠工资生活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努力成为第三个阶级的人呢?既然明白了资本的本质,我们就要努力挣脱这一阶层,当然光靠平时那点死工资是不行的。

今天刚好读了一篇罗振宇写的文章,他曾经讲过一本书,叫《干法》。这是一本特别经典的书,日本的稻盛和夫先生写的。稻盛和夫先生是日本唯一一位在世的“经营之圣”,他创办了京瓷、日航。全都是世界500强公司。

在《干法》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员工分成三类:

第一类叫自燃型,就是自己划个火柴就能把自己烧着了。自燃型的人,不用任何人管他,他自己就会玩命干。

第二类叫点燃型,你给他做做工作、谈谈心,然后划根火柴烧他一下,就能把他烧着。

第三类叫阻燃型,你拿火焰喷射器喷他,喷完他还是原样,就像陶瓷做的一样。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阻燃型的员工。

为什么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就像一些职场的人,本身是很优秀的人,曾经高考成绩也很好,上了很好的学校,工作了几年后,现在仍旧原地踏步,拿着跟新人同样的工资过活,他的心态就是“我这个人是很职业的,给多少钱办多少事。”

你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老板给你多少钱,而是取决于你创造了多少价值、你的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这是很重要的一个道理。

一个人的自尊是来自内在的,尊严感不是来自于别人怎么看自己,不来自跟别人怎么比较,不来自别人怎么对待我,而是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孔子就是这样的人,用他的话说就是“行所当行”,就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照样对你好,因为对你好是我的需求。

当一个人有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的时候,他才会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因为别人怎么对他,所以他故意要做那些跟别人对着干的事。

所以我们要做自燃型的人。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尽可能多培养一些新技能,提升自己。只有全面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领域,才能够有机会成为第三个阶级的人。

赚钱是能力,理财是水平。我们工作赚来的钱,除了留有日常开销之外,其他的一部分可以用来做投资理财,当然时机很重要。虽然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可是想想你缺钱的时候,你就明白它有多重要。

哪怕你现在是小白一个,也要赶紧学会理财,想办法把手上的钱打理起来。

如果你的资金少,而且只够支付日常开销,那么投资自己才是王道。

巴菲特有个“最重要的投资”观点:如果这一生只能投资一样东西,就是你自己。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十三

每个国家成员的劳动都是为本国国民提供生活所需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或者是用这部分产品换取外国的必需品和便利品。影响一国成员数量多少的原因,也就是说劳动提供的必需品和便利品数量的多少的原因。斯密说有两个:一个是劳动者劳动技能的熟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生产力,一个就是从事有用劳动和无用劳动的比例。相对这两点,第一点的影响更大,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文明未开化的种族中,人民有时候必须抛弃或者杀死其中的老弱病残,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在许多文明开化的社会中,总是有许多从事无用的劳动的人,比如古代的官员和军队!

劳动分工使得同样数量的人,生产的商品大大增加。这要归因于三种情况:第一,每一个工人只从事一种工作,能提高劳动熟练程度;第二,节约了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的时间;第三,发明了一些机器,大大提高劳动效率。那造成分工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在人类族群内部是禁止偷盗和抢劫,所以某个人想要获得某种物品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自己劳动获得,一种通过交换获得。在族群内,某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比如善于制造弓矢的人发现自己专心制作弓矢比自己去打猎更有利;比如善于造房的人发现自己专心造房比种田更有利,于是他们就是专心从事某种劳动了,分工就产生了。交换引起了分工,分工的程度必然受到交换能力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因为市场太小,劳动者无法用他们自己消费不完的剩余劳动产品来随意换得需要的别人的劳动产品。最先开化的种族都是在河流附近,因为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相对来说,水运对于陆运有天然的优势:第一,水运风险较低,陆运要通过野蛮民族的领地,危险较大;第二,成本相对较低,通过水运需要的人数和交通工具较少。所以由于水运的好处巨大,工艺和产生的改良出现在水运便利的地方就理所当然,这样改良要很久才会传到内陆地区。

当劳动分工完全确立后,一个人自己的劳动只需要很小部分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必须拿着自己用不完的劳动产品来换取其他人的劳动产品。在交换的过程中,有一些物品得到所有的人的公认,可以换取所有的劳动产品。在这期间,有贝壳、糖很多的物品充当了这个角色,但是最终都被金属所取代。这是因为金属易于保存,易于分割。于是金属货币就这样产生了。

一个人是贫还是富,依照他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多少和品质决定。商品的价值分为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等于该商品能使他购得或者支配的劳动量,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是尺度。世间所有财富,最初都是用劳动而不是用金银购买的。虽然劳动是所有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但是商品的价值通常并不是用劳动去衡量的,而是通过商品的名义价格去衡量的。通常而言,劳动也像商品一样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所谓真实价格就是报酬劳动的一定数量的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所谓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货币。劳动者的贫与富,不是与劳动的名义价格成比例,而是与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劳动的真实价格,一年一年的来说货币更容易体现。一个世纪来说谷物更容易体现。

在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之前,劳动是决定各种物品相互交换的主要标准。比如,两个小时劳动才能获得的物品的直接必定两倍于一个小时就能获得的物品。如果要让资本投入生产,必须给其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资本利润),这个时候资本也参与了劳动产物的分配,资本的利润与资本的规模有关。土地私有化之后,地主会要求土地上所有的产物中的一部分会自己(也就是地租),这个时候地租也参与劳动产物的分配。劳动不仅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劳动那一部分的价值,而且衡量价格中分解为地租和利润的那部分价值。分开来说,每一件商品的价格或交换价值,都是由这个是那个部分全数或者其中之一构成。合起来说,构成一国全部劳动年产物的商品价格,比如由这三个部分构成,并且财富就是以这三种方式在不同的国民之间分配。一国财富的劳动产物的普通或平均价值是逐年增加,还是逐年减少要取决于工资,利润以及地租是以怎么样的比例在国民间分配。

商品的自然价格就是一种商品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于生产,制造这商品乃至运送这商品到市场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资和利润,这商品就是按自然价格出售的。商品的市场价格就是商品通常卖出的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有时高于自然价格,有时低于市场价格。市场上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称为有效需求者,他们的需求是有效需求,因为这种需求使得商品的出售可能实现。市场上任何一种商品的供售量,如果不够满足这种商品的有效需求,那种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就不能得到他们所需求的数量,他们当中有些人,宁愿支付高价格也不愿意得不到商品。于是竞争便在有效需求者之间发现,市场价格高于自然价格,价格上升程度大小,要看货品的缺乏程度和竞争者富有程度和浪费程度的大小。反之,如果市场上的供售量超过了这种有效需求,这种商品就不能全部卖给愿意支付自然价格的人,其中的一部分必须卖给出价较低的人,市场价格于是低于自然价格。下降程度的大小,要看卖方怎样急于要把商品卖出,易的物品比耐久性商品在卖方之间竞争更大。市场价格虽然能长期高于自然价格,但是却不能长期低于自然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自然价格,必然是工资,利润或者地租中某一方或全部都不能达到自然率。这样这三方肯定抽掉一部分,使商品数量接近有效需要量,向自然价格靠近。自然竞争的市场价格一般都是卖方能承受的最低价格,垄断的市场价格都是有效需求者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关于劳动工资和利润,如果一个人通过劳动不能获取养活自己,那他必须通过坑蒙拐骗来获取他活下去的必需品。所以在制定最低工资时必须要让劳动者能养活全家人。最高工资不是出现最富裕的社会,而是出现在最快富裕的社会,也就财富增加最快的社会。在不断进步的社会资本具有较低的利润,劳动者具有较高的工资;在财富停滞的社会资本具有较高的利润,较低的工资;在即将衰退的社会,资本具有最高的利润,最低的工资。

国富论读书笔记摘抄 国富论读书笔记3000字篇十四

我对经济学的认识向来笼统而宽泛,我们说《国富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圣经,不如说他是西方政治经济学的圣经来的准确。通读《国富论》,斯密大致想告诉读者的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致历史及其中的规律,并且告诉我们要如何才能使得一个国家健康得走向富强。个人觉得,在《国富论》中是有一些符合当时英国社会的问题,然而正如编者所说,这毕竟是3个多世纪前的作品了,毕竟会有一些对于现今世界来说不是问题的问题在书中出现,然而读完《国富论》后,我还是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社会分工导致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因为工人们能够更加熟练而专心地做某一件事情。然而斯密认为,人们在分工前,在各行业表现出来的天赋差异是很小的,相反,practice、makes、perfect,人们在社会分工才能上的不同是分工的结果。因而我认为,从伦理学上说,不同职业之间的歧视是不合理的,术业有专攻,要是在原始社会,不同职业之间的差别也只是物物交换时交换的物品不同罢了。另一方面,我本以为人们的天赋可能是存在很大差别的,比如有的人说我不喜欢学数学,不喜欢这个那个的,我分析个人经历及对周围人们行为的思考后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借口罢了。人们是不存在譬如“我学不好数学”的说法的。只不过是你在从事某项工作初期,是否有所成,是否得到褒奖,是否树立了足够的自信。当你得到认可后,一般情况下你会喜欢所从事的工作,从而更加多地练习,练习越多,越是精于之,渐渐地,便成为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或是能手。反之则越发认为它枯燥无味,无法在工作中找到乐趣,渐渐便远离这一行了。卡耐基认为,人们在娱乐活动中和工作中都能得到乐趣,然而那些只能在娱乐中找到乐趣而无法在工作中找到乐趣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他将在生计中挣扎而并不快乐。所以,whatever、you、do,do、it、well。

斯密认为,社会要发展,市场就要广阔,市场要广阔,交通物流就一定要便利,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洞来填满人们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或者说分工程度与交换价值)。

第二,此书给了我关于货币的一个新的认识,虽然还不全面,然而我却不由得对手中着看似理所当然的纸币的存在感到惊叹。

斯密认为,货币是一种每个人都想拿来交换的东西(不得不说,每个人内心对黄金发自内心的喜爱的确为经济的繁荣带来了益处,且碰巧的是,黄金还很易于分割)。而纸币代替金银成为货币的方便之处在于纸币制造费用比铸币便宜且鉴别假币比鉴别黄金纯度简单。人们对纸币的信任,是建立在人们对政府的信任上的,而这一信任的普遍达成从某方面说也是来之不易的。(参考资料:货币与信任——郑也夫)

第三,说到货币,我们便不得不说财富。货币与财富是紧紧相关但却完全不同的东西。财富是与消费这个动作紧密关联的,财富的目的就是为了消费,也就是说,消费品,其实就是财富,一切可以被耗损成为垃圾的东西就是财富。换句话说,要是黄金除了当作货币没有任何作用(首饰珠宝业)且不会耗损,那么采金业所创造的社会财富就是零。然而就算是纸币会被耗损,因而货币就像是一个国家的消费品,一台汽车一样,国家要用它,所以造币业工人劳动生产的纸币可否认为是国家的消费品呢?但货币很定不是市场的消费品,因而货币只能代表购买力(在某种信任下),而不是财富。所以货币的价值,应该总是与国民生产的价值相匹配的,否则货币价值便会改变。

此外就是作者对发展国家的一些看法,物流通商业,做国内物流最能促进国家的发展,而帮其他国家做物流,商人只能得到的是资本利润,却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基于前面对财富的解释,我们应该可以像这样理解,为什么像阿富汗,非洲,阿拉伯地区这样盛产钻石,金银以及石油的地方却很难发展为富足的国家,因为他们国内生产的可供消费的食物,布料是很有限的,国家大量收入来自少数产业,导致贫富悬殊大,社会总体进展缓慢,货物供不应求,大量依赖进口。

个人在书中的另一个体会是关于法律的,在说道法定最高利息时说道,制定过低的利息容易使大多数人作出违法行为,因而我认为,法律应¥%)——、该是保障大多数人的行为而限制少数人的行为(笼统的这样说,这和伦理学的公平原则看上去是相悖的)。

是故法律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制定才能有效执行。

书中一句话很有意思“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虽然他主观上是利己的,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必然会把资本用于最有利于社会的方面。”这是否意味着这也是最容易赚到钱的地方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者对生产性劳动者明显有偏爱倾向,然而在现今社会,物质条件不断上升时服务也不失为另一种消费品,或者是奢侈品,因而我不认为女佣是非生产性劳动者,她的服务对繁忙的商人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它生产的价值也应用她的工资来衡量。(我很好奇gdp是怎么统计出来的,gdp与流通货币量是相匹配的吗?)

此时我发现,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心理学是5门十分有关联的学科。

《国富论》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学很多方面,很多部分我很难看懂,例子不足无法理解,故希望以后能在一些教材中对经济学有进一步的了解。那时再看国富论估计会明白更多其中对错。

相关推荐

小学生防溺水班会主题班会教案 小学生预防溺水主题班会内容(4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小

2023年鞋匠的儿子读后感300字四篇(大全)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

项目财务自评报告 财务部门自评报告(优质30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报告吗?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

2023年植树节演讲稿300字模板(4篇)

演讲稿要求内容充实,条理清楚,重点突出。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

植树节演讲稿300字模板(6篇)

演讲,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掌握这些以后,就可以决定采取什么方式来吸引听众

最新草房子的读后感大全(四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

最新员工安全生产承诺书 安全生产承诺书简短(大全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员工安全生产承诺书 安全生产承诺书简短(优质九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

2023年三创赛教师承诺书(7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

产品质量承诺书 产品质量承诺书 简短(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产品质量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