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育论文 > 最新长征节选课文(15篇)

最新长征节选课文(15篇)

作者: 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长征节选课文篇一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俯首一看,下意识地大叫一声:“小同志!”遂轻轻地把他放在了草地上,旋即也取下了军帽致哀。

旁边的战马通人性地伸动前腿刨地

警卫员低声哭泣:“首长,粮食……”

彭德怀缓缓地抬起头,望着战马

俯身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自语地:“多好的同志,都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别人……”

警卫员:“这点儿炒面太少了……”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

随着撕裂人心的枪声,战马缓缓地倒在草地上

警卫员疯了似的扑向战马,双手抱着战马的头大哭

彭德怀紧闭的双眼渐渐溢出串串泪水

震惊地:“老彭、老彭……”

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遂大步向前走去

夕阳西下、如血的晚霞染红了无边无际的草地

1.分析划线句的含义。

2.想一想,最后一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3.谈谈你对彭德怀的认识。

(十五)(淮安中考题)

生死攸关的烛光

这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

在法国第厄普市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瑙德夫人,她丈夫被德国人俘虏了,身边只留下两个幼小的儿女;12岁的雅克和10岁的杰奎琳。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这母子三人都参加了当时的秘密情报工作。

每周星期四晚,一位法国农民装扮的人便送来一个小小的金属管,管内装有特工人员搜集到的绝密情报。伯瑙德夫人的任务就是保证把它安全藏好,直至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把情报藏好,伯瑙德夫人想了许多办法,她先是把金属管藏在一把椅子的横档中,以后又把它放在盛着剩汤的铁锅内,尽管安全地躲过了好几次德军的突然搜查但她始终感到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一个绝妙的办法——把装着情报的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外面小心地用蜡封好,然后把蜡烛插在一个金属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当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几次严密的搜查。

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名德国军官,其中一名是本地区情报部的官员。他们坐下后,一名少校军官从口袋中掏出一张揉皱的纸,放在黯淡的灯光吃力地阅读起来。这时,那名情报部的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长官面前,情况是危急的,伯瑙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烧到铁管处后就会自动熄灭,同时也意味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看两个脸色苍白的儿女,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但是,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为这房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小儿子雅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把。”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房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走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灯就不行吗?”一手把烛台夺回。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突然,小女儿杰奎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可爱的小姑娘,一把拉她到身边,用亲切的声音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来我给你讲讲我的路易莎好吗?”杰奎琳仰起小脸,高兴地说:“那太好了……不过,司令官先生,今晚我的头很痛,我想睡觉了,下次你再来给我讲好吗?”“当然可以,小姑娘。”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三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阶梯时,蜡烛熄灭了。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年第3期)

1.联系课文内容,对标题中的“生死攸关”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描写的特定情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子三人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小说人物刻画的方法、情节安排的技巧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赏析。(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再解答。赏析时,找到任意一个自己体会的亮点,简洁表述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周团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反映了他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3.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而射杀了自己的坐骑,一方面他关心爱护战士,为了战士的生存他不得不这样做;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射杀陪自己南征北战的“战友”时痛苦心情,表现了他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1.那支藏有情报的蜡烛同母子三人的生命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意对即可)

2.烘托母子三人的紧张心情:渲染恐怖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3.母子三人中任何一个都可以,只要能说明原因,符合人物的个性特点,言之成理即可。(母子三人的共同点:爱国,沉着冷静,勇敢机智;母亲:关爱子女;孩子:聪明可爱。意对即可。)

4.能选点并作简要赏析即4分。(赏析精当,语言流畅,可获加2分)

长征节选课文篇二

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能按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教学过程 

(一)解题。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二)学生自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句、释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磅礴:气势雄伟。泥丸:泥团子,小泥球。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五)作业 。

1.朗读这首诗。

2.写课后练习读读写写的词语。

3.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读懂全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逐句讲解,深入理解诗句的意思。让学生读一句讲一句,先说说诗句中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反复读全诗,讨论、交流。

1.说出你对“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的理解?这句诗表达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品质?

(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战士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战士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这是实际上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这是红军战士眼里的山。这样对比来写,写山的大,表现出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面对的艰难困境;写山的小,表现出红军把这些艰难困苦当作平常的事,反映出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暖”一“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打着两岸,给人一种暖的感觉。当红军来到大渡河时,河上的泸定桥上只有十三根铁索。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欢快心情。沪定桥横空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军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字表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三)读全诗,展开想象,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意境和自己读后的感受。

(四)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请注意不要把“大意”说成“译文”也不要和“概括全文内容”相混淆。“大意”应该是:①以诗句所述及的内容为主,但可适当地增加一些实际存在而诗句没有提到的内容。②能够反映诗句所描述的人、地、事的基本面貌,比较直接具体。③叙述次序不必和诗序一样。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五)试给全诗分段写段意。

(全诗共八句,每两句一联。第一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篇。第二联、第三联的诗句承接上联展开,使“难”、“万水千山”和“不怕”、“只等闲”有了具体事例。第二联写山,第三联写水。第四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总结全诗。)

(六)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这首诗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难险阻。中心思想:这首诗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

(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背诵这首诗。

(九)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长征节选课文篇三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2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长征节选课文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2、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3、学习红军指战员对待困难不屈不饶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故事情节,体会环境的作用,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难点: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

教学设想:

预习要求:1、查找有关影视艺术及红军过草地的资料

2、认真朗读课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填写读书卡

学法设计:基于本文的体裁是剧本,学习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运用朗读,观看影片,讨论,模拟播音员等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长征》第22集碟片,影碟机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 猜题导入  

上课之前先来测一测大家的iq(智商),请听题,四个提示:草地、雪山、二万五千里、红军。答案两个字。(长征)

请说明理由。 

请同学讲述红军过草地时发生的感人故事。

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还有很多,作家王朝柱也充满激情地讲述了一个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一 、自主积累,展示预习

交流读书卡(说明摘录理由并领读)由同学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其他同学可补充。

读书卡

课题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

生字 

词语 

资料 

备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

三、 自主研读,合作学习

a)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挑读段落,四人小组合作,提出问题或寻找亮点。 

b) 预备题目

①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为什么不勇往直前,却要爬进水塘赴死?

②一副铮铮铁骨的彭德怀,既然下决心枪杀了自己的战马,又为何要“溢出串串泪水”?

③作为导演,可以根据剧本在拍摄时加以修改,请发挥想象,你认为“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身全力向水塘爬去”能否给予特写。

说明:若小组通过合作学习能提出一些问题,发现一些亮点,且讨论较到位,见解较独特,理由较充分,预备题可不用。

四、 课堂延伸,畅谈感受

在学习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的英雄,有忍痛杀马的彭德怀、有舍己为人的周团长,那么你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呢?请以“走近英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欣赏影片,品味环境

1、观看《长征》第24集的片断,“让面杀马”,回味课文内容,注意片中环境描写。

2、结合剧本,体会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及其在剧中的作用。

二、模拟配音,性格凸现

1、 四人小组合作,任选某一部分进行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讨论人物性格

2、 由小组选择要配音的片断,播放影片,消去声音,由学生用话筒配音。(可以选两组左右)

3、 采用互评,自评等方式对“配音演员”进行评价,结合背景,环境,人物性格,提出合理性建议。引导同学们从语言中体会剧中人物的崇高精神魅力。

三、拓宽视野,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及平时看电视剧的体会联系有关影视作品的资料,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归纳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资料)影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视觉造型艺术,它熔文学、表演、摄影、音乐、美术于一炉。以推、拉、摇,跟移空格等各种镜头为基本结构单位,通过镜头的组接创作出运动的,有连续性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画面,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圆满地满足人们视觉感受的需要。

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 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

2、 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

3、 特点镜头的恰当运用

(说明:这个特点的归纳以学生的发言为主进行恰当引导归纳,不强求字词不差,若时间空余,可请同学们就这三个特点对此剧本进行分析。)

四、简谈感受,总结全文

通过精心选择和切换场景,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两个特写镜头的恰当运用,使得那一个个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和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红军指战员栩栩如生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亲爱的同学们,你想对他们对长征说些什么呢?

板书 《长征》节选

断粮晕倒 泥泞的草地

舍己为人 坚定的信念

让面杀马 乐观的精神

歌舞战饥

光明的大道

长征节选课文篇五

第一部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泥泞(níng) 猝然(cù) 犹豫(yù) 冤枉(yüān)

b.愕然(è) 蓦地(mò) 哀鸣(míng) 踉跄(qiàng)

c.篝火(gōu) 缰绳(jiāng) 疲惫(bèi) 掠过(lüè)

d.气氛(fèn) 绚丽(xuàn) 急骤(zhòu) 缴获(jiǎo)

2.揣摩下列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6分)

①彭德怀惨然一笑:“没事。不知为什么,我彭某人的眼睛冒起了金花,两腿一软,就栽倒了。”

②彭德怀哽咽地:“把马肉分给战士们。”

③一面大步踉跄地走着,一面举目四望。

3.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4分)

依然愕然猝然毅然

(1)(周团长)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 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2)警卫员 回身抱着战马的脖子失声地哭了。

(3)焦急地:“小同志,快醒醒。”

这个同志 动不动地低头坐着。

(4)xx大惊:“你哭什么?”

彭德怀:“你冤枉他了。” 一怔。

4.“这在中国的历史上不仅是创举,而且也是中国文人的骄傲”这句话如何理解?(3分)

5.毛泽东同志曾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仿这个句子续写一个比喻,再以“课堂”为本体写一组比喻句。(4分)

长征是 。

课堂是 ,课堂是 ,课堂是 。

第二部分

(一)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6.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3分)

7.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3分)

8、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3分)

(二)七根火柴(节选)

王愿坚

卢进勇看着这场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

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下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恣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一,二,三,四……”

9.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无名战士却数了很长时间呢?(3分)

10.下面两个句子中“明白”的含义有什么不同?(4分)

①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②“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

11.“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放到卢进勇的手里”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2.“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这句中的“模糊”与“清晰”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3.读了选文,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2分)

(三)

情况越来越严重。有一天早上,一个炊事员挑着铜锅在我前面走,忽然身子一歪,倒下去,牺牲了。第二个炊事员从我身后跑过去,脸上挂着眼泪,拾起铜锅又挑起走。

草地的天气变化快极了:一会儿是狂风,吹得人睁不开眼;一会儿又是暴雨,淋得人直起鸡皮疙瘩。正午,雨下大了,部队停下休息,炊事班赶忙找个地方支起锅,烧姜汤、辣椒水给战士们解寒。汤烧开了,刚才挑铜锅的炊事员端着碗往战士手里送。他刚把姜汤递给战士,便一头栽倒在地上,停止了呼吸。仅仅半天工夫,眼睁睁地看着牺牲了两个同志,怎以不伤心呢?

第五天晚上宿营,连长要给炊事补充几个战士。这事让炊事员知道了,他们推举班长去见连长。班长对连长说:“连长,绝不能从连里抽人,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牺牲的同志的担子,我们担得起!”连长考虑了一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那时候我们连经过几次战斗,一百多人只剩下三十多个,实在不能再往炊事班里调了。

刚到后半夜,老钱偷偷爬起来为同志们烧开水。我知道昨天他还发高烧,要他休息,但他怎么也不肯休息。于是我便起来帮他。我望着他消瘦的面孔,不禁想起许多往事来。

我们是邻居。他没有一个亲人,是孤单单的穷汉子。后来我人家乡来了红军,他就参加了革命。那时我还在家里,他常跑来找我:“老谢,你还不参加红军?蒋介石骑在我们头上拉屎,三天两头‘围剿’、进攻,你能咽下这口气?”由于他的宣传影响,我才参加了革命。长征路上,他最辛苦。行军时,几十斤的担子挑肩上,从不让别人换;宿营时,总是要别人休息,把活儿抢过去自己干。他瘦得皮包骨,大家劝他多注意身体,可是他总是说:“没关系,我又能吃又能睡,累不倒。”他对战士们非常关心,就是在连续行军的情况下,也千方百计想法改善生活。打土豪分到了腌鱼、腊肉,自己从来舍不得尝一尝,全部留给战士们。因此,战士们一提到他,总是非常自豪地说:“有我们的钱班长在,就别愁饿肚子。”

我正想着,班长又在旁边催促我:“老谢,你去休息吧,我一个人就行了。”他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借着火光,我发现他脸上滚动着黄豆大的汗珠。我觉得有点不对头,刚要问他,只听到他用低沉的声音对我说:“老谢,给我点水喝!”这时水开了,我忙把锅盖起来,忽听身后扑通一声,回头一看,老钱倒在地上不动了。我急忙去过去伏在他身上,叫着,喊着。灶膛里火光熊熊,他的身体却在我的胸前渐渐变冷了。有的人死在战场上,有的人死在酷刑下,而我们的钱班长却死在他的岗位上——锅社前。

炊事员们醒了,连首长、战士们都来了,大家都沉痛地淌着泪。

第二天,铜锅又被另一个炊事员挑着前进。每天宿营,部队还是照常有开水和洗脚水。

部队到达陕北的时候,那口铜锅担在我的肩上。连长看见了,低下了头;战士们看见了,流出了眼泪。大家嘴里不说,心里都知道,炊事员全牺牲了。可是,在最艰苦的长征中,我们连的战士,除了战斗减员以外,没有因饥饿而牺牲一个人。而那口标志着烈士们功绩的铜锅,仍珍贵地保留在我们连里。

1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3分)

①围剿() ②腌鱼() ③宿营()

1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2分)

16.选文第二段中的环境描写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17.选文第五段为什么穿插了对老铁过去经历的回忆?(3分)

18.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3分)

19.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最打动你的心?说说你的感想。(3分)

20、片断写作练习:(40分)

指挥员跳下马来,向毛泽东报告说,叶剑英率部走出草地,攻占班佑,并送来了慰问品,毛泽东分外激动,叫大家快起来吃饭。整个草地沸腾了。

请你写一段场景描写,表现出当时“沸腾”的场面。

《〈长征〉节选》答案

1.a 2.①对自己眼花栽倒感到十分无奈,内心产生了一丝凄凉。②写出了彭德怀忍痛枪杀自己战马后难过的心情。③指因难走及少食等原因走路艰难摇摇晃晃。 3.⑴毅然(2)猝然(3)依然(4)愕然 4.因为中国在这之前的文人是只读圣贤书,不闻窗外事,更不用说和百姓一起闹革命,经历过草地、爬雪山这样的艰难。文人走出狭窄的天地,所以是创举,也是骄傲。(意近即可) 5.略 6.痴痴地、沉吟片刻、毅然、艰难地、全力 7.表现了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8.这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行动,周团长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意近即可) 9.一方面是因为无名战士生命垂危,体力衰竭,没有更多的力气,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名战士交出火柴时的认真、庄重。因为这是他牺牲前最重要的一件事。 10.无名战士的“明白”是要卢进勇明白他死前这一庄重的托付,要一根不少地把火柴交给党。卢进勇的“明白”表明他想到有了火柴可以生火,这个战友的生命有救了。 11.比喻。写出了无名战士转交火柴时的庄重态度。 12.不矛盾。“模糊”是因为眼眶里满是泪水,因而看一切都是雾蒙蒙的;“清晰”是无名战士的不朽精神,这在卢进勇心中是十分清晰的。 13.略 14.略 15.选文通过几件炊事班的平凡而动人的事迹,揭示了他们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16.环境描写是为了突出草地恶劣的天气,行军的艰难,从而突出人物不怕艰难的光辉形象。 17.补充交待的情节使我们更全面清楚地了解了老钱的形象,为突出下面人物的精神作铺垫。 18.语言朴实无华,似乎在与人交谈似的讲述了炊事班的感人事迹。 19.略 20.略

长征节选课文篇六

教学内容: 11课《长征》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 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 更喜     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略)

长征节选课文篇七

宁乡县实验中学  黄凤飞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影片,请看。

(多媒体播放《长征》录像)

师: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板书:长征)

师: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请同学们翻书62面,朗读诗歌,把诗读通顺,生字读准确。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看看同学们课文读得怎样了?

(课件出示诗歌《长征》)

请注意加点的字,谁来试试。

(生读诗歌)

师:生1读得流畅,但平舌音与翘舌音分得不是很清楚,跟老师读“水、沙、索”。生2有气势,但读错了一个字“岷”,注意与“眠”字区别,跟老师读“岷”、“岷山”、“眠”、“睡眠”。

师:老师也想读读,同学们评评。

(师范读)

生1:老师读得很有感情,节奏感强。

师:谢谢你的称赞。

生2:老师读得流畅,有气势。

师:多谢你的夸奖。

生3:我认为老师读的“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铁索”应该读得重些,因为从铁索两字可看出当时战斗的险恶。

生4:我认为老师读“走泥丸”时间隔久了,应紧凑些。

师:有道理,老师接受你们的批评,我相信同学们肯定能超过老师。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

生1:这首诗写了红军长征途中历尽艰险、战胜困难的过程,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生2:这首诗描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扬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生3:这首诗写红军不怕困难,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还写长征中两次主要的战斗。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课文是怎样具体生动描写的呢?请同学们按照学习提示自读自悟、合作学习。

(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请大家大胆展示自己,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暖”和“寒”字的意思,“暖”指红军内心十分高兴,“寒”字就是使人感到“寒心”的意思。

师:抓住重点字学习诗歌的方法真好。

(相机板书:暖、寒)

生2:我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意思:红军不怕长征艰难困苦,万水千山的路程只看作平平常常的事。

师:不错,理解透彻。

生3:我由“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想到红军不畏艰难,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是脚下流动的泥丸,而我平时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放弃,我心中感到惭愧,以后,我一定在困难面前坚强,做个男子汉。

师: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体会精彩极了。

生4:我知道“逶迤”是指山连绵不绝的样子,“磅礴”是指山气势雄伟的样子。

(师相机用简笔画表示并板书:五岭、乌蒙山)

师:抓住了关键词。

生5:我读懂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意思: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师:你的理解能力真强,只是这个字“皑”是读“áī”。

师:诗中哪一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

生1:不怕。

生2:等闲。

师:说说你认为哪一个词更能看出红军的英勇无畏?

生1:不怕一词可见红军能克服一切困难,非常勇敢,所以这个词好些。

生2:红军把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难道还会害怕吗?我认为“等闲”好些。

师:反问句极富说服力。

生3:我也认为“等闲”好些,从中既可以看红军不怕困难,也可以看出红军很乐观,能抱着一颗平常心面对一切。

师:分析很深入,通过讨论,我们认为“等闲”更好些。

(师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你能试着把这种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读出来吗?

师:看你胸有成竹的样子,请你试试。

师:读得流畅,再有气势一点效果会更好。大家齐读。

师:这样连绵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像什么?

(指图,板书:五岭)

生:像细小的波浪。

师:“腾”是什么意思呢?

(板书:腾)

生1:是跳跃、翻滚的意思。

师:能否换成“流”呢?理解更简单些。

生1:不能换,换成“流”就没有诗的韵味了。

师:有独特的见解。

生2:不能换,“腾”字可见波浪欢跃、活泼的样子,从而感受到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师:感悟很深,那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什么?

生: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师:“走”能否换成“跋”呢?这样更能体现红军面对的艰难险阻。

(板书:走)

生1:不能换,读起来不上口。

师:有一定道理。

生2:不能换,“走”字更能体现红军“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气度。

师:说得真好,你认为该怎样读这两句诗呢?

生1:读得豪迈,乐观。

生2:既要有气势,又要能体现长征的艰苦。

师:谁来试试。

(齐读)

师:为什么说“金沙水拍云崖暖”呢?

(课件出示金沙江的图片,板书:金沙江)

听老师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龙街,迷惑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绞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师: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1:表现了红军高兴的心情。

生2: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生3: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师:谁能说说红军高兴的理由?

生1:因为红军巧渡了金沙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所以高兴。

师:这是胜利的喜悦。

生2:红军不费吹灰之力夺下了金沙江,所以内心欢乐。

师:这是巧夺的欢呼。

生3:红军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渡过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所以高兴。

师:这是挑战大自然,战胜自然环境的喜悦,毛泽东曾抒发了“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你知道怎么读了吗?

生1:读得欢快一些。

生2:读得乐观些。

师:谁能试试?

师:老师不光从你的语言,还要从你的表情、眼神来感受你内心的快乐,你再大胆读一遍。

师:很好,大家齐读。

师: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

(课件出示:铁索桥)

师: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1:我由寒字想到那铁索寒光闪闪,阴森森的。

生2:看到“寒”字令人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生3:我想到了当时战斗非常激烈,红军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视死如归。

生4:我联想到红军战士攀着十三根铁链、面对敌人的狂轰乱炸艰难前进,下面又是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师: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

生1:我认为读得悲壮些。

师:有道理,你试试。

生2:我认为读得稍快些,体现一个“飞”字,因为抢得时间才能取得战斗的胜利。

师:有个性,请你读读。

生3:我认为该读得“寒心”些,可以用颤音来读“寒”字。

师:你很有创意,请试试。

师:请同学们采用不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自由朗读这句诗。

师:走出茫茫雪山后,红军心情怎样?

生:非常高兴。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

生1:从“喜”字可以看出。

(板书:喜)

生2:从“尽开颜”可以看出。

师:颜指什么?

生1:指脸部。

生2:指脸上的表情。

师:为什么用一个“开”字?

生1:好像绽开的花朵。

生2:使人感到一种动态的美。

师:分析恰当,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诗。

师:我们的红军历尽万水千山,克服艰难险阻,表现英勇无畏的气慨。

(板书:万水千山、英勇无畏)

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请生表演读、合作读,师相机评价: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等)

师: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让我们自由跟唱《长征主题歌》。

(课件播放歌曲)

师: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对英雄的沉痛缅怀及崇高敬意。

(全班站立背诵诗歌)

长征节选课文篇八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

长征节选课文篇九

〈  长 征 〉

教学要求:

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 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

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

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

“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 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 板书:惊险悲壮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 板书:无限喜悦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 、 、和 、两次战斗,以及 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 和 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

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 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 ·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 征

1935年10月红 军 不 怕 远 征 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不怕艰难险阻金 沙 水 拍 云 涯 暖, 欢快心情分述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惊险悲壮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无限喜悦

附: 《长征》学习辅导资料

1、“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2、“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3、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

敌人戒备森严。但红军一面佯攻龙街,一面分兵到绞车渡奇袭守敌,缴获渡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结果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到达江北。

4、飞夺泸定桥(小学语文第10册15课)

大渡河在四川西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有十三根铁索,横跨东西两岸,又叫铁索桥。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寒气逼人。

5、“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长征节选课文篇十

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1、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1、弄懂诗中所有词语的意思,从中领会全诗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慨。

2、读出全诗的节奏和韵脚,增加对诗这种体裁特点的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 红军长征路线图;红军过雪山的挂图;学习辅导资料每人一张;自制投影片数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学过哪些课文是讲述长征路上的故事?(《倔强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丰碑》)

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简单介绍长征。

长征取得了胜利,毛泽东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长征》。

这首诗,对举世闻名的长征作了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检查读课后的词语。

磅,读páng,不要读成bang;岷,读min,不要读成ming。

自由朗读诗,要求读准字音;再指名朗读,适当指导。

质疑(视情况作答,多放在讲读中解决)。

指导理解诗句。

齐读全诗后要求找出总写长征红军的精神和气慨的诗句。

板书:总写

⑴理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理解词语:远征,万水千山,只等闲

②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句诗。

⑵这两句诗概括写出红军的什么精神和怎样的气慨?

板书: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慨

从哪些诗句描述可以具体地反映出“红军不怕远征难”?

⑴根据回答板书:分述

⑵具体指导理解诗句:(参考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理解回答)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五岭”“乌蒙”分别指什么?它们是“千山”的代表。

②“五岭”有什么特点?(理解“逶迤”)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腾细浪”)

③(显示投影片)根据②自问自答,乌蒙山有什么特点?(理解“磅礴”)但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什么?(理解“走泥丸”)

④小结:“逶迤”“磅礴”形容山的大,是实际的山;“细浪”“泥丸”形容山的小,是红军眼里的山。写山的大,表现

红军远征的艰难;写山的小,表现红军把艰难困苦当作平常事的英雄气慨。

板书: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根据上两句诗的方法进行学习)

①“万水”的代表是什么?金沙江有什么特点?“暖”字反映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什么心情?板书:欢快

②(显示投影片)根据①同位互问互答大渡河有什么特点?哪个字反映了红军飞夺泸桥惊险悲壮的场面?板书: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理解:“岷山”“三军”“尽开颜”

②出示红军过雪山情景的挂图,朗读这两句诗。

③“喜”字表现了红军怎样的心情?板书:无限喜悦

指导朗读全诗(读出红军大无畏精神和英勇豪迈气慨)

按诗内容填空。

诗人在诗歌中写了红军攀越、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次战斗,以及________________的困苦过程,以革命领袖的伟大气魄,概括地表现了长征中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赞颂了红军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这是一首七律诗,七字一句,在节奏上是四顿。读时应读出韵脚an和以下节奏。

红军/ 不怕/ 远征/ 难,金沙/ 水拍/ 云崖/ 暖,

万水/ 千山/ 只/ 等闲。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更喜/ 岷山/ 千里/ 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教师范读(读出“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慨)

学生练习,再指名读。

小结诗的特点。(感情特别丰富,语言格外精炼,讲究押韵与节奏)

练习背诵。

毛泽东诗词欣赏。(鼓励学生读毛主席的诗词)

《菩萨蛮·大柏地》、《西江月·井冈山》、《解放南京》等

作业 (略)。

附板书:

15 长征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大无畏精神

总写 万水千山只等闲。 英勇豪迈气慨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不怕艰难险阻

金沙水拍云涯暖, 欢快心情

分述 大渡桥横铁索寒。 惊险悲壮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无限喜悦

长征节选课文篇十一

一、词语积累

1.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如:为了北上抗日,红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了史无前例的远征。

2.万水千山: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如:红军跨越了万水千山,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

3.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如:这事非同小可,切不可等闲视之。

4.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常用来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如:逶迤的环山公路盘旋而上,直上云端。

5.磅礴:①(气势)盛大、雄伟。如: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蔚为壮观。③(气势)充满。如:革命者大义凛然、正气磅礴,吓得敌人心惊胆颤。

6.三军:①指陆军、海军、空军。②对军队的统称。③本课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7.开颜:脸上现出高兴的样子。如:他听医生说自己的病不难治好,终于开颜一笑。

二、近反义词

近义词:长征--远征等闲--平常逶迤--蜿蜒开颜--高兴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反义词:难--易暖--寒细浪--巨澜等闲--非常

三、难句讲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中国工农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无数的山、无数的水、无数的艰难困苦,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这两句诗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叙。长征之“难”,一是“"远”,纵横十一个省,行程两万五千余里;二是“万水千山”,无数的险山恶水造成了征途的艰险;三是前有敌人的堵截,后有敌人的追击。但这些艰难被红军视作寻常,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呀!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乌蒙”都是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是“千山”的代表。这两句诗是说,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的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实际上的“五岭”、“乌蒙”都是“逶迤”、“磅礴”的高山大岭,但在红军眼里却是小小的“细浪”、“泥丸”。写山势高峻,是红军远征艰难的实际状况;写山的微不足道,是红军一往无前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大渡”都是红军跨越过的河流,是“万水”的代表。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湍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铁索高悬在波涛汹涌的江面上,使人感到寒气逼人。这两句诗记叙了两处斩关夺隘的壮烈经历和红军当时的心情。巧渡金沙江,不费一枪一弹,令人欣慰,心中“暖”;抢渡大渡河,飞夺河上的泸定桥时,战斗惨烈,惊险悲壮,因此有寒气逼人之感。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更使整个红军全部喜笑颜开的是,过了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岷山,心情豁然开朗,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红军跨越了千山万水,冲破了无数艰难险阻,战胜了前堵后追的敌人,终于一步步接近了最后的胜利,他们怎能不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呢?

四、篇章学习

这首诗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诗的开头两句,是全诗的总括,也可以看作是对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高度概括。接下来的6句,可以看作是头两句的具体化和分叙。这6句中,写到了长征中途经的五个险峻的处所: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同时写出了红军指战员在战胜这些艰难险阻时的心情。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以下特点:

1.语言高度凝炼。长征是历时一年、途经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壮举,这首诗却只用了寥寥56个字便把长征中所经历的几处险山恶水都反映出来,并点出了这几处的特点(五岭的“逶迤”、乌蒙山的“磅礴”、金沙江的“水”与“云崖”。大渡河的铁索桥、岷山的“千里雪”)真是做到了言近旨远、言简意赅。

2.想像丰富。这首诗把逶迤的五岭想像为“细浪”,把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想像为“泥丸”,巧渡金沙江之后想像那里所云崖变“暖”,抢渡大渡河觉得那横跨江面的铁索“寒”气森森。这些大胆、奇特的想像,把诗人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概表现出来了。

3.两两相对的句式。这首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十分整齐。“五岭”对“乌蒙”,都是山名;“逶迤”对“磅礴”,都是用来表示事物性质的词;“腾细浪”对“走泥丸”都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词后边一个表事物名称的词。“金沙”对“大渡”,都是水名;“水拍”对“桥横”,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边一个表动态的词;“云崖暖”对“铁索寒”,都是表事物名称的词后一个表示状态的词。这种两两相对的句式,不但结构整齐、琅琅上口,还能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长征节选课文篇十二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  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长征节选课文篇十三

佚名

【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更、喜、尽、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体会诗中运用的夸张手法的作用。

3、背诵全诗,并能讲出大意。

【课前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歌曲录音。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范读、激起情绪。

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板书课题)。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现在李老师把这首诗朗读给你们听。(教师背诵全诗)

毛主席写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

二、初读,介绍时代背景,结合读讲一、二两句。

△试读

1.因为这是一首律诗,学起来有一定困难,我们自己先试试把它读正确。

2.指名四人轮读,试读课文。

3.诗中涉及到好多山名水名,你们能搞清楚吗?

山名:五岭乌蒙岷山

水名:金沙江大渡河

4.讲述(介绍时代背景):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指图),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讲读第一、二两句。

5.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也可以怎么说?

(出示: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6.红军长征除了万水千山的障碍,天上每天有几十架敌机侦察轰炸,地下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遇到了许许多多艰难险阻。表示艰难险阻很多,也可以用什么词?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出示:千难万险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红军历尽千难万险。(有意识运用以上出现的词语)

7.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板书:难)

8.但红军用自己的双腿走过来了,你们说远征难,红军怕不怕,响亮地回答。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进一步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板书:等闲)

9.这里说万水千山只等闲,加了"只"表示什么?

10.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豪迈、等闲,有蔑视的意味。)

指点: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再读一遍。

现在诗歌的时代背景懂了,全诗主要的内容懂了,我们抓住这两句的意思,再继续自学,想想每个词句的意思,有不懂的做上记号。提问。

△进一步自学,提出疑难。

11.学生提出疑难。

三、带入情境,读讲3--8句。

(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通过《长征》这首歌曲的节奏--这音乐的语言,从总体上体会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

1.指点:要解决这些疑难,先要体会体会诗歌的整个意境。现在请你们听用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听着歌曲的旋律来体会红军怎么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

2.播放长征歌。

3.描述:听着这首激动人心的歌,好像我们也看到了红军大队人马越过万水千山的场景,那五岭上谷乌蒙峰峦留下了多少红军战士的足迹;金沙江畔仿佛回荡着红军胜利的欢呼声;大渡河上好像还闪动着红军战士攀着铁索桥奋勇前进的身影;千里岷山好像还映着红军战士的张张笑脸……

啊,这万水千山,千山万水,诗人怎能一一写下,在这里毛主席选取了两座山,两条水为代表。

4.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五岭逶迤。""五岭连绵不断。"

释"逶迤",山势这样弯弯曲曲,连绵不断就?逶迤"。用"逶迤"也可形容河流道路连绵不断。

5.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二十几个狼山那么高。

(粉笔示意画)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______。

6.指点:这一对句子都是写山。

五岭写山岭之长,

乌蒙写山巅之高。

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7.但是我们红军战士不怕,跟随着红旗翻过了五岭,又越过了乌蒙,征服了一座座大山,在红军的眼里这山是大还是小,从哪里可能看出来?

8."腾"是什么意思?"走"呢?

9.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李老师给你一个词"像"。

(例句①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跳动的细浪。)

(例句②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动的泥丸。)

指点: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进一步写出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

10.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1.过渡:山,红军不怕;水呢,红军也不怕。红军涉过许多江河,在这里毛主席也选了两条。

12.毛主席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的情景,"云崖"懂吗?就是高耸云端的山崖,形容山崖之高。刚才有同学问,为什么金沙水拍云崖"暖"呢?请你们听一段录音。

13.播放录音:

1935年5月有,红军主力在毛主席率领下,浩浩荡荡向云南进发。快要到达金沙江畔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远远望去,乌黑乌黑的一长列大山横在眼前,金沙江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滚滚江水飞溅起层层浪花,撞击着两岸的云崖,发出轰轰的巨响。正是:金沙江水浪滔滔,两岸峭壁插云霄,巨浪翻滚几丈高,船行水上一叶漂。敌人为了阻挠红军北上,又封锁各处海口,而且抢去了江面所有的渡船。

穿插设问:你们说,面对汹涌的江水,狡滑的敌人,红军要渡金沙江怎么办?红军是怎么巧渡金沙江的呢?

请你们继续听:但是红军战士按照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扰乱敌人视线,同时又顺利地俘获了敌人侦察用的两只船。结果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捉到俘虏六十多个,夺取了金沙江的主要渡口。很快,红军所有大队人马,全部胜利渡过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敌人的包围圈,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

14.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15.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16.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17 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导语 :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

"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朗读。金沙水拍云崖暖(轻快)大渡河横铁索寒(加重语气)

男女生轮读,再齐读三、四、五、六四句。

提示:律诗当中四句是一对一对的,非常整齐。指名读。

小结:红军山不怕,水也不怕,真是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讲七、八两句。

过渡: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才能取得远征的胜利,七、八两句自己学,你们觉得哪些字眼含义很深不能放过?找到了还要细细推敲、琢磨、自己问自己。

(如:"喜"为什么要喜?为什么尽开颜?)

指名读。齐读。

小结:全诗先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然后写越山,山不怕;再写涉过水,水不怕,最后长征全面胜利,全军欣喜若狂。

朗读全诗。指名读。

四、总结全诗。

最后让我们用毛主席的一段话结束我们这一堂课。(出示小黑板,先默读一遍,再轮读。)

师: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生:没有,从来没有的。

男:长征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女: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女: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刘: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师: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齐:是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结束:今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长征》诗,感受到红军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不畏艰难险阻,坚持到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从这首壮丽的诗篇中,我们汲取了怎样的力量,大家课后进一步体会。

长征节选课文篇十四

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长征节选课文篇十五

六年制十一册《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一九三五年十月写的一首七律诗,全诗意境壮阔、气势磅礴。毛主席用他那如椽的巨笔,抒发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段革命家的豪情胸怀,给我们挥洒了一幅幅长征途中的壮丽画卷。郭沫若曾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作为教师,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与诗之情感呢?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可以这样进行:

一、创设情境,激之以情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也是首先从感受开始的。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1、谈话激情。“同学们一定都知道《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述的长征故事吧。我们的红军战士个个都是钢铁汉,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取得了革命的决定性胜利。毛主席为此写下了这首《长征》诗,这是一曲对英勇的红军战士的热情赞歌”。这是上课伊始,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调娓娓道来,学生一上课就聚精入情,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感导入  诗歌之情中了。

2、视听激情。鲁迅先生说:“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学生的感知是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情感。《长征》一诗配有插图:昏晦的穹苍下,一支红军队伍行进在冰雪覆盖的山岭之中。他们顶风冒雪、你帮我助、勇往直前,恰似冰天雪地之中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时,教师播放歌曲《红军不怕远征难》,雄浑高昂的曲调,惊心动魄的画面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凝神视听,入情入境。

3、范读激情。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范读正是教师从教材中感受了作者的情,以教材的字里行间理解了作者的情思,把无声的语言文字通过美读,正确、示范性地表达作者情感的一种方式。教师范读《长征》,那高亢激昂、抑扬顿挫的朗诵可把诗之恢弘、雄浑和谐壮美的韵律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荡气回肠,使学生对诗文生趣动情,也为学生感情朗读提供了极好的榜样。

二、析词解句,悟之以情

有人说:“语言文字实际上是作者情感的符号。教学中教师必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愫,把倾注在文中诗人的情挖掘出来,让学生悟之以情。例如教诗中颔联:“逶迤”、“磅礴”、“五岭”、“乌蒙”等词意后设计以下提问:“五岭”与“细浪”、“乌蒙”与“泥丸”有联系吗?通过思考讨论,学生悟出了用“逶迤”、“磅礴”形容“五岭”、“乌蒙”,是极力往大处说,愈说得大,愈见远征之难,而“细浪”、“泥丸”又尽量往小处说,愈说得小,愈见红军不怕艰难的顽强精神。加之运用“走”、“腾”两动词,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活画出“五岭”、“乌蒙”的雄姿,进而衬托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战斗英姿和豪迈气概。由此可见作者造境之宏壮、气魄之伟大、想象之超凡,令人叹服。这样学生在理解了诗意、体验了诗情后,才做到了诗人、诗情与学生之情三情相融。

三、品味吟诵,抒之以情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毛主席的《长征》无论是从诗的意境、情韵,还是锤词炼句都是堪称光辉篇章,这样的好诗令人情绪激昂、百读不厌。教师应让学生在反复吟诵、反复思考、反复品尝中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乐观豪放的情怀,只有如此熟读精思、口诵心惟,才能以声传情、抒之以情。

相关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案(十一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花未眠》教学设计音乐朗诵课文(实用十三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

《观潮》教案学情分析(1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

最新月亮上的足迹课文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设计(16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

最新满井游记讲解 满井游记课后题答案(优质十二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

2023年黄河颂说课稿 《黄河颂》教学设计(优秀五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

最新驿路梨花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

2023年《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及反思(十五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

八下语文第四单元课件十三篇(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八下语文第四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 朱相远(通用十三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