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导游词 > 内蒙古旅游概况导游词通用(8篇)

内蒙古旅游概况导游词通用(8篇)

作者: 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一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部,距克什克腾旗人民政府所在地经棚镇约90公里,保护区地跨达来诺日、达尔罕乌拉和阿其乌拉三个苏木,保护区的西北部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相邻,南部为小腾格里沙地的东段,西以锡林郭勒盟和赤峰市的边界为界,东距白音敖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约80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6°22′—117°00′,北纬43°11′—43°27′,总面积119413.55公顷。

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也是候鸟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因此,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珍稀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湖泊、湿地、沙地、草原及林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内蒙古高原上著名的内陆湖泊生态系统,遍布保护区全境的湖泊、河流、沼泽及湿草甸等构成了占保护区总面积35.8%的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它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起到了主导作用。保护区西北部的玄武岩台地及湖积平原上是宽阔坦荡的大草原,这里发育着内蒙古高原最具代表意义的栗钙土禾草草原。在保护区南部的小腾格里沙地上是别具特色的榆树疏林草原景观区,它是草原地带较特殊的一种类型。在保护区东南部的波状沙丘中,沙坨地植被与湿地植被镶嵌分布,这里疏林、灌丛、草甸、植被及沼泽植被环状分布,从而构成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沙地草原景观类型。

达里诺尔自然保护区现已查明有鸟类16目36科160种。在保护区内分布的国家重点动物中,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的鸟类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序列属a级—1的有:黑颧、丹顶鹤、白枕鹤、大鸨、玉带海雕、黄嘴白鹭等6种;属a级—2的有:灰鹤、蓑羽鹤、大天鹅等3种;属中国特有种b级的有:赤颈小天鹅、鸢、雀鹰、普通狂、白尾鹞、灰背隼、红角隼、黄爪隼、长耳号鸟 等11种。

保护区的涉禽、游禽的种类和数量在珍稀鸟类中占绝对优势,每当春秋两季,都会有几千只大天鹅和几百只白枕鹤、灰鹤、蓑羽鹤等在此栖息,另外还有几十只大鸨在该地区栖息繁衍。

该保护区有着多样的生态系统及丰富的珍稀物种资源。从景观生态系统看,保护区由北到南形成了玄武岩台地——湖积平原——湖盆低地——风成沙地依次排列的景观生态格局,与之相应的是台地平原及湖积平原植被——低湿地植被——沙地疏林草原植被的有序分布。另外,加上以达里诺尔为中心的湖群景观、以达尔罕山和砧子山等组成的山地景观,为丰富的物种资源提供了多样的生态环境。保护区现已查明有鸟类160种,啮齿类15种,鱼类21种,浮游植物72种,浮游动物36种,底栖动物20余种,高等植物约434种。此外保护区境内还有几种小型兽类。

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多样的物种资源吸引着当今中外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游客前来考察、参观和旅游,并给每一位来访者都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保护区既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又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场所。这里到处是景,到处是画面,来到这里,人们可以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保护区的西部、北部的玄武台地和湖积平原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景观,这里绿草茵茵,百花盛开,牛羊在草地上漫步,蓝天与绿草间古朴的蒙古包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那首“蒙古人”歌中唱到的“蒙古包的缕缕炊烟,轻轻地飘向蓝天……”,使人真正感到蓝天离我们那样的近。

保护区南部的达尔罕山,绿树成荫,怪石林立,当你站在山顶可以一览保护区的全貌。南部是连绵起伏的小腾格里沙地,那里榆树疏林、丘间低地、大小不等的水泡镶嵌分布,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沙地草原景观。在达尔罕的西麓,是波光莹莹的达里湖,看上去真是海天一色,远处的砧子山好像浮在水面,山下湖边的柳灌丛和沙滩,是游泳、垂钓的最佳场所。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二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察右后旗旅游观光。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陪同各位一道欣赏领略察右后旗的风光美景,希望我的导游服务能够令各位满意,使我们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在游览的过程中,您将了解到察右后旗悠久的历史文化,观赏到秀丽的湖光山色,亲身体会到我们察右后旗人民的真诚和热情。察哈尔右翼后旗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属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周边与7个旗县相邻。总面积3910平方公里,总人口20.74万人,由蒙、汉、回、满等8个民族组成。察右后旗旅游业起步于20__年,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20__万元,建成了宝格达乌拉生态旅游区(蓝天蒙古大营)和阿贵乌拉旅游区(阿贵庙)。自两个旅游景区建成以来,生态保护面积已达到30平方公里,接待国内外游客近50余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达2700余万元。一位内蒙古知名书法家董明先生至此地一游后留下了录某公《察右后旗揽胜》小词一首的墨宝。词曰:“乌兰察布,后旗风光秀。经济腾飞人和睦,喜跨小康之路。

庙连蒙古大营,景区景点繁荣。民族风情浓郁,旅游产业新兴(调寄清平乐)”。这珠联璧合的文艺作品,不正是该旗社会风貌的一个鲜明的写照吗?好了,就让我们带着诗情画意去游览旗内几个代表性的旅游景区吧。

〔阿贵庙〕

阿贵庙位于白音察干镇东南10公里,是一座藏传佛教即黄教喇嘛寺庙,始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以后经过250多年的陆续修建,形成了气势宏伟的建筑群落。由于坐落在阿贵山上,俗称阿贵庙,清康熙皇帝赐名善福寺,蒙古语叫赛恩宝音图。整体群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山上山下错落有致,远远望去,金碧辉煌,十分壮观。每当夏季,山下小溪顺沟由西而东涓涓流淌。绿草如茵,植被繁茂,山泉汩汩,野花盛开,争芳斗艳。几棵古榆扎根在山石间,遒劲挺拔。小鸟鸣唱,鸿雁翱翔,景色宜人,一幅天然画图。登山远眺,山岭相连,此起彼伏,沟壑纵横,气象万千,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阿贵庙实为北方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遗憾的是在中被毁坏。阿贵庙恢复修建工作现已取得显著成果,一座百年古庙再现于人们的眼前。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在阿贵庙附近山上祭敖包,同时举行那达慕大会。农历六月十五日是庙节,也叫庙会,佛事活动非常隆重,远近牧民群众扶老携幼,驱车乘马蜂拥而来,热闹非凡。从农历六月十六日开始诵《雅日乃经》,直至八月初二诵经结束。从五月十五日到八月初三,各种佛事活动频繁,也是旅游的最佳时期。以阿贵庙为中心的阿贵乌拉旅游区现为国家2a级旅游区。

〔蓝天蒙古大营〕

位于白音察干镇西北11公里、208国道西侧2公里处。气候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日照较长而气温偏低,夏季凉爽怡人。暑夏时平均气温比北京低7℃,比大同、呼市低3—4℃,是难得的康乐气候黄金时期。这里地形开阔、地势平坦、水草肥美,绿色草原中以白色蒙古包和羊群点缀,再现了大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蓝天蒙古大营分生活区、别墅区、活动区、雕塑区和蒙古大营区,现已扩建为宝格达乌拉生态旅游区。来这里旅游的人,可以参加或欣赏骑马、射箭、摔跤,参与游泳、攀岩、民族歌舞、篝火晚会等。这里是体验察哈尔蒙古族民俗风情和避暑、度假、观光、娱乐的好地方。

〔八号地岩文岩画〕

八号地境内岩文岩画相对比较集中,大约在5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岩文岩画近百幅,尤其是赛忽洞村南有一座巨石堆成高约10米左右的山丘,很像人工假山,千姿百态,十分壮观。石块有房子那么大。东边向阳的石面上写有黑色藏文。据说是“南无阿弥陀佛”之意。奇怪的是每到夏秋季节,孩子们玩耍时,用石头或铁器将墨字蹭掉,成为白印,但只要雨水淋过,白印处又呈现出墨色字迹。小山南面一块较大的孤石上,刻有好似舞姿的单人像,十分引人注目;靠东的一块巨石上画有“小鹿”或“小羊”图形;小山西边一块巨大的倾斜长石上,有一道磨得十分光滑的印迹,很象是孩子们玩耍的滑梯板。距此不远处还有很多岩文岩画,可供游人观赏。 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野兽、飞禽、家畜、狩猎、放牧、人脚印、车辆、舞蹈、动物蹄印、十二生肖、牙形、畜圈、符号、人面像、云、太阳、交媾等等。其中尤以家畜和放牧为最多,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情况。据研究,这些岩画是先民在漫长的年代里陆续制作,其中属于新石器时代制作的画面有车辆、放牧、骑者、动物;北朝时期的岩画,多为图案化、程式化和抽象化的图形,以及酷似古突厥文字母的符号,此外,还有长矛、二齿杈、动物图案等;隋唐、元明清代作品有神像、文官立像和虎等。壁画内容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思想意识,是极为原始质朴的绘画艺术品。岩画以青铜时代游牧人作品为主,作画的民族有原始民族部落,其后则有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其中,尤以突厥岩画最有特色。究竟为什么先辈把绘画艺术留在岩石上,而且历经风吹日晒,仍保持完好,至今仍是谜。游人来此游览,心生豪迈之情,又可通过岩画一览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活全貌。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三

大家好,欢迎来内蒙古自治区参观游览。我叫张湛,是“呱呱叫”旅行社的导游,愿您在内蒙古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俗话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幸与大家相识,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将由我陪同大家一起游览内蒙古大草原,希望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大家能通过我走进草原,了解草原。恩,现在我们已经起程了,顺便我再介绍一下,内蒙古的具体情况。

在这个花的世界,草的原野上,那些悠哉悠哉、憨态可鞠、成堆成群的小牛犊,那些珍珠般洁白的羊群,那些出没于林间草丛的珍稀野生动物、那些婉转吟唱欢快的鸟儿,还有那些翱翔苍穹的雄鹰,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景色。

这里有着国家野生动物,三河牛、三河马、草原红牛、内蒙古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优良品种,在中外闻名天下。内蒙古草原辽阔、富饶而美丽,尤其在凉爽宜人的夏秋季节,塞外草原更添风采神韵,蓝天白云,无涯的芳草中蒙古包点点,牧歌声声,羊群好象白云在茫茫绿海中轻飘慢移,旅游者身临其境,定会舒展身肢,内蒙古是个绚丽多姿、极富传奇色彩的地方,草原“六大奇观”构成了独特的旅游胜景,别具北国风采,塞外情韵。

内蒙古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蒙古歌舞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灿烂明珠,赛马、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蜚声中外,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常常把到草原旅游的中外游客,带进浓烈的兴趣之中。

好了,我们已经到了内蒙古大草原,再等一会儿,你就可以吃到本地有名地奶豆腐、手抓羊肉,可以喝到奶茶了,怎么?馋了,那就随我一起进蒙古包吧!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四

各位游客,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中国西部秘境阿拉善盟最西端的额济纳旗。“额济纳”系西夏党项语,意为“黑水”(即今额济纳河);蒙古语称“亦集乃”,元代曾在此地设亦集乃路。额济纳旗旗名,源于额济纳河河名。额济纳旗面积114606平方公里,比江苏省和浙江省都大1万多平方公里,接近中国台湾、海南、宁夏三省区面积之和,是中国旗县(市、区)中面积最大者,但人口只有1.8万人,又是人口最少的县级行政区和不折不扣的“骆驼之乡”与“胡杨胜境”。

哦,忘了给大家作自我介绍了,我叫格日乐。格日乐,蒙古语意为“光、光明、光亮”。大家就直呼其名,叫我格日乐或小格吧。

今天旅行社派我带大家去游览胡杨林与胡杨王景观区,我给大家先介绍一下与此有关的知识。

额济纳胡杨林区是居延绿洲的主体,沿额济纳河两岸分布,20__年被国家林业局核准建立额济纳胡杨林国家森林公园,20__年又被国家环保部门批准建立“七道桥胡杨林国家自然保护区”。胡杨,又称胡桐、异叶杨。杨柳科落叶大乔木,西北及内蒙古荒漠地区、盐碱地重要的造林树种。胡杨为稀有珍贵树种,是内蒙古保护树种之一,一般树高8-15米。材质轻松、纹理不直,通直少节,耐湿抗腐性强,可做家具、民用建筑、桥梁、门窗、桥桩、电杆、枕木、矿柱等用。用大径胡杨作独木舟,经久耐用。树干、枝、根均可提取胡杨碱,供食用,或作为制造肥皂、罗布麻脱胶、制革脱脂及其他工业原料。嫩枝树叶是驼、羊优质饲料,也是荒漠地区燃料的主要来源。胡杨喜光,非常适应大陆性荒漠气候,抗风沙能力强,耐寒冷,也耐酷热和干旱,在年降雨量60毫米、年蒸发量为20__毫米以上的荒漠地区也能正常生长。喜光湿,耐盐碱,能在含盐量0.7%以下的盐碱土中,与梭梭和柽柳混生。当土壤可溶盐总量在2%之内,仍可正常生长,2%-5%时,生长将受到抑制。胡杨最高可达20多米,胸径可达1.3米以上。一般雄树高大,雌树较矮小。树皮灰褐色。小枝细,叶形多变异,深绿色。4-5月开花,7-8月果熟,蒴果出种率非常低。内蒙古近年来采用嫁接育苗取得了较大成效,即利用速生的新疆杨作接穗,利用抗逆性强的胡杨作砧木。胡杨叶秋季金黄,经霜则变红,耐旱、耐寒暑、长寿。民间夸张地说:“胡杨胡杨三千年:活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又千年,倒了不朽还千年”。胡杨王,生长于阿拉善盟额济纳河西岸的亚布面村。是一株雄性树,树高23米,径粗2.6米,树龄400年以上。这株高大胡杨除1株主干外,还有2株粗大分枝,1株径粗1.3米,1株1.01米,形成了一个壮观夺目的庞大伞形树冠,是目前天然散生古老胡杨中的魁首,当地人都称其为“胡杨王”。胡杨林和胡杨王为阿拉善盟重要的旅游景观。每逢“金秋胡杨节”,游人云集额济纳,骑驼漫游胡杨林,阿拉善旅游愈红火。现在时值金秋十月,正是阿拉善金秋胡杨节隆重开幕后的第二天,是胡杨景观最美、大家能看得最开心、玩得最尽兴的时节。

大家能有幸捕捉这大好机遇,真是天赐之福哟。祝大家额济纳之旅功德圆满!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五

;

本文以锡林郭勒地区游牧蒙古族为例,解读我国蒙族游牧生产生活民俗。首先界定了游牧的真正内涵;其次,阐述分析了游牧蒙族的服饰、饮食、出行、迁徙、居住、宗教活动、民族体育等风俗习惯;第三,提出保护民俗和信仰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

【关键词】

蒙古族是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地。蒙古族因地域分布广泛,生业形式多样,而以草原游牧业为主的蒙古族现在仍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地区的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草原区。本文主要是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几大蒙古部落的蒙古族为主,结合历史文献、前人研究成果及调查了解的内容简要做一介绍。

一、“游牧”概念界定

人们对游牧社会有一个误解,认为游牧是相对农业而言是一种原始的人类经济生产方式,在人类文明史上属于由“渔猎”到“农耕”的中间进化阶段。事实上,游牧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高度技术性的理解与掌握,对环境的一种精巧设计和适应。游牧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环境存在有多样性的问题。

世界游牧包括九大游牧类型,分别是——蒙古草原游牧、西藏高原游牧、中亚山地游牧、苔原森林游牧、西亚山地草原游牧、阿拉伯沙漠游牧、东非草原游牧、西非稀林草原游牧、安第斯山高地游牧。

本文所涉及到的仅仅是蒙古草原游牧中的一小部分——锡林郭勒草原。锡林郭勒位于内蒙古中部地区,占地面积20.3万平方公里,面积广大,人口稀少,从东北向西南,草原类型丰富,分别为半湿润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在这些草原上生活着四个蒙古族部落,分别为乌珠穆沁部落、阿巴嘎部落、苏尼特部落、察哈尔部落。

历史上,不管是哪一个游牧部落,单一的畜牧经济不可能满足他们生活的必须品,他们需要用畜产品同相邻的农耕民族交换必须品,包括金属工具、粮食、衣物、装饰品等,或者通过战争的途径获得。

本文简要介绍一下在这种游牧生业背景下所产生的蒙古族民俗事项。

二、服饰

现在我们所能考查到的关于蒙古族服饰最早的记载就是《蒙鞑备录》中的一段记载:“(妇人)所衣如中国道服之类,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又有文袖衣,如中国鹤氅,宽长曳地,行则两女奴拽之。”[3]这段文字中提到了“顾估冠”,在实际的考古发掘中都曾出土过,但是只剩下一个桦木的框架。

另外,《蒙鞑备录》中还有一段记载:“其俗多不洗手,而每拿攫鱼肉,手有脂腻,则拭于衣袍上。其衣至损不解浣濯,妇人往往以黄粉涂额,亦汉旧妆,传袭迄今不改也。上至成吉思,下及国人,皆剃婆焦,如中国小儿,留三搭头在顖门者,稍长则剪之,在两下者,总小角垂于肩上。”这段记载中提到的其实是一些生活习俗和蒙元时期蒙古族的男子发饰等。其实将这段话放在这里,就是说明发饰其实也是配合他们的衣冠的。

姑姑冠这种装饰都是蒙古族贵族妇女的头饰,而且其“大忌人触”就是一种禁忌习俗。这些头饰不见于清代蒙古族头饰,更不见于当代。

当代的蒙古族服饰,具体的分类也非常多,在外人看来,他们大同小异。但是这里面的学问也非常之多,比如根据一个领口或是袖口,甚至一个纽扣都可以去辨识不同部落的服饰。值得注意的是妇女的头饰是白色的纱巾裹头,年龄不同,她们绾结的方位不同,中年妇女在后,而老年妇女在侧。总体上来讲,蒙古族的正式服装都讲究“穿靴戴帽”。就是说,如果仅穿了蒙古袍是不正式的,必须得戴帽子或是头饰,还必须得穿蒙古靴。因此很多蒙古男人都有一双十分考究的马靴。

三、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重要是以“红食”、“白食”为主。所谓“红食”就是各种肉类,但主要是牛羊肉;所谓“白食”,就是各种奶食品,牛、羊、马奶的副产品。

牧区的蒙古族非常纯朴好客,有客人来,他们都会端上奶茶和奶食,有时甚至端上肉食。夏季中主要是吃奶食的季节,喝奶茶和酸马奶,吃奶酪等。

吃肉也是有讲究的,比如,胸叉肉上的肉必须给最长者或是最“贵”者吃。肋条必须啃干净才能扔掉,否则就是暴殄天物。吃羊的舌头必须把舌尖割下来扔掉,若是吃了舌尖,尤其是妇女,就要变为长舌妇,家里就要起争执等。

到了夏季,奶食是经常能够吃到的。蒙古族的奶食的种类非常全,包括奶酪、黄油、白油、奶皮、酸奶等等。

牧区因为距离市场较远,牧民吃蔬菜不太方便,但是在夏季有很多野菜可以吃。那些野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比如黄花和野韭菜。黄花生长在水分条件好的地方,而野韭菜是生长在半干旱草原地区的。苏尼特羊肉出名,就是因为苏尼特草原上野韭菜是一种主要的牧草,有大面积的分布,羊吃了这种草,肉质坚实而且味道鲜美。

牧区的蒙古人过去也都是好猎手,在冬天的季节他们也会猎黄羊和狍子等动物来补充食物。但是有些动物他们是绝对不猎取的,比如鸿雁等飞禽。现在因为环境变迁,野生动物稀少,蒙古族越来越少打猎了。

四、居住

牧区牧民仍旧喜欢住在蒙古包里,蒙古包简易轻便适合迁徙移动的生活。我们在乃林高勒河谷见到的几乎全部是蒙古包。

“蒙古包”也称毡帐或是毡庐。从出土的文物来看,从北朝时期的陶俑就能见到十分生动的“蒙古包”的形象[5]。

北朝时期有两件骆驼佣,均是骆驼驮着顶毡和“哈那”墙(木制的围墙)。在唐朝的一尊三彩骆驼佣上驮着的除了以上提到两种蒙古包的建筑构件,此外还有一捆“木棍”,其实那是“乌尼”杆,也就是搭建蒙古包顶棚的“椽子”。

围绕蒙古包也有许多的禁忌或是民俗事项。蒙古包的门朝东南开,进入蒙古包时不能踩门槛。蒙古包内西北方向是正位,是放置神龛的地方,每一个蒙古包里都在那个位置上挂有成吉思汗的画像或是供奉成吉思汗的塑像。蒙古包的正中有火塘,或是火撑子,蒙古语叫火撑子为“陶勒嘎”。在蒙古族看来,火是圣洁的,是给予他们希望的,因此人不能从火塘上跨过,那样就玷污了火的圣洁。

五、出行

蒙古族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热爱马,马不但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更是地位的象征,因此马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的蒙古族牧民也仍然喜欢养马,少者数匹,多者上百匹。即使是上百匹马,也不算多,相较过去的规模也已经缩小了很多。过去他们出行多仰仗马匹或是在迁徙时牛的作用也很大,可以用来拉勒勒车。

在夏季,牧民仍喜欢骑马放牧,他们骑在马背上进行一系列的生产活动。马鞍是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民族的典型随葬用品。锡林浩特地区和镶黄旗地区都曾出土过金马鞍,但都是作为明器来随葬的。

勒勒车也是蒙古族迁徙游牧的重要的交通工具,每到转场时,牧民会将一组勒勒车连缀在一起,由一头温驯并有力的大犍牛拉着,赶着他们的牧群,慢悠悠地走在草原上。勒勒车上放着他们的蒙古包,以及其他所有家什,有时还有一个装着大型木桶的水车也在行列里。路程远的转场有时得两到三天甚至更多时间。

但是现代蒙古族牧民家庭大多都有定居房屋,也都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迁徙时就再没有上述那样的景观了。少数的勒勒车都进入博物馆了。

养马的重要性就在于,如果驯马的话还得依赖于已经训好的马。草原上的马都处在一种半野生的状态,如果马驹长大到三岁左右就是驯马的最佳时期,太小时驯马,马的身体还未长成;太大了,又很难驯服。

驯马,就得在马群中把从未近人的小马用套马杆套住,套马绝对是技术活,精彩但危险。牧民策马飞驰,身后一窜尘土飞扬。被套住的生个子马,不备鞍,就那样骑上去,叫骑骣马。就看那马前撅后跳,但是牧民始终不撒手,颇为惊险,如是三番五次,马就被驯服了。

初夏,剪羊毛也是牧民重要的生产活动。剪羊毛时,几家人联合在一起,一家一家地剪,这样就使得劳动时热闹而高效率,也是拉近彼此关系的好场合。

六、宗教活动、娱乐事项

我们见到得最多的宗教活动就是蒙古族的祭敖包活动。在农历的五、六月间,各地这样的活动很多,届时还有规模大小不等的那达慕大会等等。

锡林郭勒盟地区最有名的敖包是位于贝子庙后面山上的额尔敦陶勒盖敖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祭祀,成为当地最大的敖包祭祀仪式。届时,有周边地区的数万民牧民前来赶会,当地政府会举办大型那达慕大会。

在那达慕大会上,主要是进行传统的“男儿三艺”的表演,包括骑马、摔跤、射箭。骑马比赛一般是在一早进行,因为那是一天中天气较凉爽的时候,马的状态容易发挥到最佳。而摔跤比赛是时间最长的。蒙古族的摔跤比赛又叫做博克,它是一种不分量级,不限时间的比赛。赛者双方本着“愿摔服输”的原则,使得比赛的氛围激烈而不失礼节,成为一种看似野蛮而实则文明的比赛。射箭也是非常精彩的一种比赛或是娱乐项目。

诸上,蒙古族民俗事项等都是在游牧这样的生业方式下产生的,现代的生活方式日益冲击着那些传统。作为一种民俗和信仰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不易在短时间内被冲击和改变,但是也在 “现代文明”背景下潜移默化地变迁,这是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面对正在消逝的一种文明形态,我们作为历史文化工作者有义务去记录和保护,因为它是我们文明的重要基因之一!

【注释】

[3][南宋]孟珙.蒙鞑备录.菁斋点校笔记小说丛刊·蒙鞑备録.

【作者简介】

相关热词搜索:;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六

星期日,我又一次来到了位于呼和浩特市新华大街和中山路交汇处的内蒙古博物院,这是我第三次来这里了,但是,这里的各种展品还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在这里,我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体验了远古的神秘,明白了抗战的艰难,在这里,我受益匪浅。

神秘的远古自然——远古世界

我们先来到了“远古世界”展厅,这个展厅主要向游客们展示了远古时代的各种生物,比如说:恐龙、乌龟、猛犸象等。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锡林郭勒盟的查干诺尔出土的查干诺尔龙,这个恐龙身长26米,有12米高,重达40到50吨,是内蒙古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这条恐龙站在这个展厅中央的一块大石头上。由于体型巨大,它整整占用了两层展厅。它真是一个大块头啊,如果它还活着的话,那我们在它的眼里一定奇小无比。世界上竟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动物,这真是一个奇迹。

神奇的太空世界——飞天神舟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飞天神舟”展厅,这里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的飞天之路。刚进展厅,我们便看到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飞船从内蒙古升空,航天员在内蒙古着陆。”由此可见,内蒙古在我国航天事业上的重要地位。这个展厅首先介绍了宇宙的形成,然后,又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各种飞行器,以及科学家们所付出的艰辛地努力。从祖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成功对接,祖国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航天之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载着一颗颗卫星,带着一艘艘飞船飞上了广袤、无边无际的太空,它是祖国的骄傲,民族的自豪!那些辛勤工作的“幕后英雄”们,谱写了一曲飞天的乐章。

勇敢的成吉思汗——草原天骄

一提到成吉思汗,人们一定会想起毛泽东“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诗句。但是,当我来到“草原天骄”展厅,却看到了成吉思汗的勇敢、睿智和善于用人的一面。在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成吉思汗的智慧和他的蒙古军队的强大。成吉思汗这个卓有见识的军事家之所以所向披靡,是因为他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之所以拥有最先进的武器,是因为他善于用人。他每攻下一个国家,就会把这个国家的能工巧匠留下来给他制造兵器,你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能不强大吗?成吉思汗这个聪明的军事家留下的,是惊人的智慧。

此次的内蒙古博物院之行,又一次开拓了我的视野,又一次丰富了我的知识,又一次增长了我的见识,使我受益匪浅!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七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逐渐被定居轮牧所替代,住上了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了适应游牧时的生 活环境,他们倒场放牧时,仍需住在蒙古包里。蒙古族的服饰艳丽美观,别具一格。 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人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在蒙 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用“白”来祝福民族的健康与兴旺。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入包时,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包边。离包时走原路。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 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 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妇女坐月子, 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门的 左边挂的是红布。严禁客人打骂狗。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 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篇八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中俄界河旅游区考察游览。

额尔古纳河是中俄界河。中俄界河旅游区与俄罗斯赤塔州的五个市区相邻,与俄罗斯隔河相望,区内有两个一类口岸,即黑山头口岸和室韦口岸。黑山头口岸位于额尔古纳市政府所在地拉布达林镇西30公里处。额尔古纳市境内西部、北部,中俄边境线长671公里,蜿蜒曲折的额尔古纳河勾划出了中国雄鸡状版图上的巨冠轮廓,河的西岸为俄罗斯联邦,东岸为内蒙古自治区纬度的县级市——额尔古纳市。

界河风景区远离都市喧嚣和工业污染,处于草原和森林的衔接地带。界河旅游区内,河道蜿蜒曲折,滩岛星罗棋布,河滩两岸溪流纵横,沼泽处处,灌木丛生,具有典型的湿地特征。游人沿界河中心岛(中国领土)柳丛和水草穿行,会不时惊起水鸟振翅飞上天空。中心岛是集特色餐饮和娱乐、住宿于一体的旅游休闲场所。俄方小镇近在咫尺,房屋街市历历在目。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俄罗斯人在河边劳作、垂钓、游泳,戏耍的孩子们向游人挥手致意,偶有中、俄边防军巡逻艇与游艇擦舷而过。

相关推荐

最新内蒙古导游词200字12篇(通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最新内蒙古导游词800字实用(十二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

内蒙古导游词 内蒙古民俗导游词七篇(实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

2023年内蒙古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导游词500字精选(十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2023年内蒙古导游词 介绍内蒙古导游词500字精选(十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最新内蒙古民俗导游词6篇(优秀)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

内蒙古导游词干货三篇(精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

最新内蒙古景区导游词十一篇(汇总)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

鄂尔多斯的导游词大全(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

鄂尔多斯的导游词大全(九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