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公文写作基础知识 > 2023年描写春天的作文800字照片 描写春天的作文800字七年级(7篇)

2023年描写春天的作文800字照片 描写春天的作文800字七年级(7篇)

作者: 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春天免费春天高中篇一

1905电影网讯由陈道明任总监制、黄渤任监制、张宏任总制片人的电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发布阵容海报,主演首次亮相——周冬雨、尹昉、宋小宝、潘斌龙、王景春、赵今麦、黄超、杨斯、黄晓明、宋佳、张航诚领衔主演(按出场顺序),郑罗茜、曾梦雪、付妤舒主演,李乃文、吴彦姝、赵亮特别出演。众多影帝、影后等实力演员联袂演绎,以普通小人物的视角,真实还原平凡而英勇的中国人民抗疫群像,展现出生生不息的“春天力量”。

据悉,电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预计于2022年春季与观众见面。12月30日,剧组亮相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闭幕红毯,出席主创们别出心裁地佩戴着严寒中盛开的鲜花,并将各自独特花语献给一直以来在逆境中坚守彼此、乐观生活的每一个平凡你我,与观众共同期待2022年春天的来临。

影片阵容海报公布

不同的平凡面孔迸发同样的温暖力量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此次影片《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公布的最新海报中,主演首度全阵容亮相,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在春暖花开、草木葱茏中“绽放”,述说着走出逆境后的喜悦,传递出坚韧的生命力量。各实力演员卸下“明星滤镜”,以朴素一面走进角色,演绎抗疫过程中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勇气与担当:周冬雨和尹昉携手饰演一对疫情之下患难与共的情侣;宋小宝与潘斌龙组成“农民工兄弟”不远千里驰援武汉;王景春与赵今麦上演社区邻里的隔离故事;黄超与杨斯搭档出演抗疫一线的医护夫妻;黄晓明、宋佳与“儿子”张航诚则共同还原了普通家庭的温情抗疫生活。

影片以鲜活具有烟火气的小人物为切口,力图创造一部温暖真实的、反映中国“平凡英雄”的抗疫题材故事电影,着力刻画在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中,奋战于一线的医护人员、支援于后方的社区工作者和自觉防疫的普通群众群像。无论是逆行出征的坚毅、顽强不屈的坚守,还是患难与共的担当、英勇无畏的牺牲,又或是守望相助的感动,正因“小人物”的涓流之力共同汇聚,才铸就了“平凡英雄”的磅礴伟力,点燃了生命的希望,其最终展现的是中国人永远热忱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和中华民族风雨同舟、与子同袍的强大凝聚力。

强大班底汇聚还原抗疫众生相

主创献礼花语致敬平凡你我

作为一部洞察时代的作品,电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集结了一众兼具实力与荣誉的主创,以中国电影人的担当记录着时代情怀。镜头后,不仅有周楠、张弛、田羽生、董越、饶晓志五位实力导演携手,以光影记录温暖中国、奉献各自的柔情底色,更有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副主席黄渤、书记张宏三位重量级影人的首度联袂合作。镜头前,王景春、黄晓明、宋佳、周冬雨等众多影帝、影后领衔演绎,力求还原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无畏奉献的抗疫全景,以此致敬在不平凡的岁月里,由无数“平凡英雄”迸发出的勇气、坚强所构筑的“中国奇迹”。

昨日,剧组亮相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闭幕红毯,出席主创各自佩戴一朵严寒中绽放的鲜花,将动人的花语献给观众——“纯洁的爱与思念”“逆境中的坚强”“幸福与希望”“坚强不息的精神”……凡此种种都象征着在艰苦难忘的抗疫斗争中伸过手、出过力的每一个“你”。同时主创也表示,此次为观众带来鲜花,不仅旨在致敬每一个平凡又不凡的你我,更是与大家一同期待影片的上映,期待2022年春天的到来。

电影《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预计2022年春天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春天免费春天高中篇二

郑州,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实习医生张佳琪一脸焦虑。每隔几分钟,她都会抬头看看窗外阴霾的天空。

此刻,这个医院里,还有5000多人和她一样,正在等待救援。

大雨,袭击了这座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也困住了这座拯救了无数病人的医院。

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7月20日,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到201.9毫米,突破历史极值。这意味着,这座城市一小时内承载了超过以往半年的雨水。

暴雨来得太突然了。医生、病人、家属拥挤在医院大楼里。大雨在极短时间内汇聚成洪流,让这座原本是1183位病人、69名危重病患者的“庇护所”变成了一座“孤岛”。

断电、缺水、手机信号微弱……如果医院不能及时得到救援,后果将不堪设想。

“军车!是军车!解放军来了!”翘首期盼救援之际,一声呼喊从人群中传来。沿着呼喊望去,狂风暴雨中,一辆军车朝着医院的方向涉水前行。

在张佳琪用手机拍摄的画面里,大半个车体没入水中,但车辆依然缓慢、坚定地前行着。车身悬挂的红色条幅上写着7个大字:“危难时刻见忠诚”。

从高空向下俯瞰,在积水中前行的军车,就像一艘满载希望的方舟,在这座被暴雨围困的城市里,把信心与勇气、生机与力量传递给每一名受困的群众。

张佳琪拍摄的这段视频,很快刷屏网络,“最牛军车”的称号叫响全国。短短十几秒的视频中,“最牛军车”逆流而上的光影,鼓舞了一群人,鼓舞着一座城,更让无数牵挂着灾情的人们看见了光明与希望。

“一直往前开”,是王赟赟的选择,更是人民子弟兵如山的承诺。

新冠疫情肆虐的那个春天,人民军队第一时间在武汉组织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来自全军多支部队的驾驶员和运输车辆将急需的药物、食品快速配送到火神山医院和各个方舱医院。

滚滚的车轮,承载着忠诚与担当,将属于中国军人的力量传递到每个角落,奏响抗击疫情、驱散病魔的英雄凯歌。

“危难时刻见忠诚”,这7个字的背后,镌刻着人民军队的初心本色——为了人民,一无所惜。人民军队用强大的执行力和战斗力一次次证明:即使是常人无法到达的地方,他们也能蹚出一条路来。

随着军队和国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汽车兵、驾驶员走上新岗位、奔赴新战场。在茫茫戈壁、在雪域高原、在南国密林……从一辆辆“最牛军车”里,我们追寻着强军兴军的道道辙印。

“最牛军车”是怎样“炼”成的?本期观察聚焦3个不同单位的驾驶员,从他们的成长轨迹中探寻“最牛军车”背后的故事。

“导弹车王”再冲锋

“最牛军车”在网络走红,中部战区空军某团四级军士长王一将这段视频保存到手机上。屏幕里逆水前行的军车,把他的思绪拉回到了一片泥泞的比武场。

那年冬日,西北戈壁,空军首届“金盾牌”比武现场。经过一整夜风雪肆虐,积雪混杂着泥土,场地上泥泞不堪。王一蓄势待发,身旁的导弹战车像一只沉默的野兽,静静等待着出发的命令。

“唰!”裁判挥旗,计时开始。王一跃上战车,发动车辆、鸣笛示意、挂挡起步,整套动作一气呵成。

淤积的烂泥死死粘住车轮,王一一脚轰开油门,车辆咆哮着冲入考核场。

8字形路、波浪形路……9个课目仅用时5分1秒,王一以完美的技术动作夺得该项目的第一名。重达33吨的特种车辆,在他的操作下完成了令人惊叹的赛场漂移。

那次比武,王一获得了“特种车驾驶”和“导弹装填”两项冠军,成为参赛人员中唯一一位独得两枚“蓝盾尖兵”奖章的战士。

“我爷爷是一名坦克驾驶员,从小我就想参军入伍。”出身于军人世家,王一对军车驾驶员有种特殊情愫。12岁时,王一经常坐在家中废弃的皮卡车里,想象着自己驾车在战场上奔驰的场景。

在战友们眼中,王一是个“一根筋”。他把每次训练都当作打仗,手中的方向盘就是他的武器。

一次,为了解决副驾驶侧反光镜挂杆、轮胎蹭杆的问题,王一琢磨出一个“笨法子”——把砖块放在地上,尝试用右轮去碾压。

起初王一掌握不好位置,怎么都压不上。一次两次三次,压得有些偏差;接着七次八次九次……通过记忆,他不断重复着操作动作。

那段时间,王一像着了魔,每天都要反复训练,直到无论拐弯还是直行,都可以让右轮准确压到自己想要的位置。

距离练准了,下一步,王一把视线放在了时间上。

一次考核中,他发现换挡速度的快慢对训练成绩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有的人1秒,有的人2秒,那我就争取在每次换挡时间上都比别人快出半秒。”依靠对分秒必争的执着,王一的成绩足足比之前提高了20秒。

“战友们都管你叫‘车王’,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个别称?”

“危难时刻见忠诚”的背后——

不一般的锤炼 不一般的底气

“王班长,你成网红了!”

从灾区返回营地,王赟赟正在部队隔离点接受身体检查。

经过忙碌而紧张的救援,王赟赟难得有调整的时间。他翻阅着手机里的问候短信,给战友和亲人们回复平安。

面对突如其来的赞美,这名“95”后战士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十几天前,河南郑州持续暴雨。王赟赟作为火箭军某部救援队的一员,参与了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救助任务。

受领任务时,王赟赟和战友们刚从河南省儿童福利院转移了500多名儿童。来不及休整,救援车辆迅速编队,向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发。

福利院与医院分别坐落于城市的东西两头。王赟赟翻了翻地图,两个目的地之间的直线距离有30多公里,理论上只需要4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

暴雨,让这段并不遥远的路程充满着未知——城市的主干道已经被积水淹没,多处房屋遭到损毁,不少树木被拦腰折断……当车队行驶到高速公路出口时,雨越来越大,车队指挥员李进成不得不下达停止前进的命令。

李进成当即决定,由他带领王赟赟的车辆先行探路,挺进医院。

经验告诉他,车辆的最大吃水深度只有1米多,如果再往里走,车辆很有可能熄火,更别提水下未知的险情。有那么一瞬间,王赟赟觉得自己不是在开车,而是在汪洋里驾驶着一艘船。

400米、200米、100米……离医院越来越近,驾驶室内的积水已经没过了官兵们的膝盖。

王赟赟的这种底气,源自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那一年,王赟赟远赴高原执行某演训任务。他作为先遣队员需要驾驶运输车辆在规定时间内赶到阵地。过去,像王赟赟所在的运输分队,只需按照上级指示把物资和器材输送到位,并不直接参与作战行动。

这次演训却不一样。导演部规定,运输车队需要在无光条件下转进。这意味着,车辆驾驶员不能打开车灯,编队只能使用车上的荧光带和探照灯进行照明。

海拔高、路况差、环境复杂,王赟赟面临着军旅生涯前所未有的挑战。

“各单位注意,前方路段遭受空袭,道路受阻……”拐过一个路口,前方突然出现弹坑、震毁、坑洼等崎岖路面,车辆开始严重颠簸。

“稳住方向盘、调整油门和刹车”……短短几秒钟,王赟赟凭借娴熟的驾驶技术和稳定的心理素质完成多次紧急避险。最终,车辆虽到达指定地点,却因超时被扣了分。

“过去汽车兵更多的是把人和物送上战场,而今天,开车本身也是一场战斗。”王赟赟说。

这些年,王赟赟所在部队常态组织驾驶理论、场地综合驾驶、夜间驾驶等课目训练,模拟雨雾天、泥淖地、涉水区等极端驾驶环境,突出夜间载重、隐蔽伪装、自救互救等课目训练,全面锤炼驾驶员“运、住、走、打、藏、管、修”综合实战能力,推动驾驶员队伍从保障型向打仗型转变。

该部运输分队指导员王林也参与了此次医院的救援行动。军车涉水前行时,他就在王赟赟的身边。

“‘一直往前开’的背后,是能力底数的又一次考验。作为战斗力链条上的重要一环,我们驾驶员队伍有能力、有信心跨过一切障碍。” 王林说。

“极速车手”新跨越

“轰!”立秋时节,高山之巅,第76集团军某旅驾驶训练场上掀起满天烟尘。

两辆猛士突击车抵头相对,犹如被激怒的眼镜蛇,在16个三角锥间来回竞逐。

倒向而行的猛士车驾驶室里,四级军士长罗学的双手不停地在方向盘上舞动。轮胎与地面不停摩擦,发出剧烈的嘶鸣声,车轮的印记勾勒出一个个墨色的“8”字。

训练结束,两车追逐用时1分25秒。

这是该旅特种倒向追击训练的最快纪录。纪录创造者罗学是特种驾驶课目的“总教头”。

对于罗学来说,他对驾驶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超越极限。

这一次,罗学却遇上了他驾驶生涯中的最大挑战——倒向追击。

倒向追击是特种驾驶中难度最高的课目之一,也是执行反恐维稳、山地搜剿、通过复杂地段任务的一项重要技能。

“这种特殊的驾驶方式并不是为了‘耍酷’,而是实战的需要。” 罗学说,在反恐维稳行动中,恐怖分子很可能出现驾车逃跑的情况,而且对方也不可能“一直跑直线”。

为了练就极限车技,罗学下了不少功夫。第一个需要克服的是心理障碍——转弯时如果方向盘没有及时转正,很容易导致翻车。

“在追击时,转弯要尽量选择小角度。”罗学说,他发现大角度转弯后往往追不上前车,但角度太小又存在风险。

成百上千次地训练,让罗学深深喜欢上这门技术。他经常引用电影《飞驰人生》里的台词——“这不是驾驶的技术,这是驾驶的艺术”。他最喜欢听到对讲机里传出“漂”字的瞬间——左手猛打方向,右手猛拉手刹或右脚猛踩刹车——车轮在地面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最近,罗学戴着夜视仪,开始探索全黑条件下的特种驾驶。不久前,罗学参加了一场夜间定点清除行动演练。当“恐怖分子”驾车逃离时,他迅速驾车追击,成功封堵逃离路线,将目标车辆逼停。

对于开车,罗学坦陈自己“喜欢开快车”。但面对曾经带过的兵时,罗学的车却“减速”了。

陆军“特战奇兵-2019”比武竞赛展开,罗学报名参加特种驾驶的集训,碰到了自己带过的兵——上士李靖。于是,罗学主动退出,从队员转变成李靖的教练。

最终,李靖不负众望夺得了冠军。“快车开久了,要开始‘减速’,多给年轻人创造机会。”罗学说。

本报特约记者 袁 帅 王钰凯 通讯员 王妍洁 侯小斐

春天免费春天高中篇三

电视咖到电影咖有“壁”吗?短视频|复合型人才、青果文|青果2021年,张译凭借电影《悬崖之上》拿下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之后,成为了国内少有同时在电影和电视剧(白玉兰奖)领域,都获得最佳男主角荣誉的演员。毋庸置疑,张译是好演员。对于他而言,奖杯荣誉或许是另一种物质化的证明。一直以来,电影和电视剧在不少观众眼里,似乎始终有层隔阂,甚至网络上不少人说,两者之间存在壁垒。但如今,两者的关系越来越模糊。多年以前,张艺谋劝导章子怡的是,别演电视剧。而刘浩存所谈及的是,有好的剧本就去演,要跟上时代。甚至,张艺谋自己也开始筹划电视剧的拍摄。两者之间真的有壁垒吗?张译多年前曾在知乎上回答过一个问题,“作为演员,演电影和演电视剧有什么不同?”他提到,在现实主义的表演行当之中,电影表演的尺寸是最小的。在电影里表现吃惊,也许,只需要眨一下眼睛。近期,在电影院中,不乏所谓的电视咖跨界大银幕。譬如以《我的前半生》中“前夫哥”出圈的雷佳音,以及《亲爱的,热爱的》中的李现,交出了作品《古董局中局》;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位剧集中的老面孔,合力出演了高口碑电影《爱情神话》;更不用说《三十而已》中“养鱼夫妇”二搭的《以年为单位的恋爱》。毛晓彤和杨玏都曾在采访中强调,在演电影这件事上,都还是新人。谈及两者的细节差距时,毛晓彤坦言,“我觉得电影从拍摄上讲,磨合的时间更充裕,因为电视剧我们三个月可能拍三十集,电影我们也拍了两个月。但影片最后呈现就100来分钟,大家更有磨合、碰撞、调整的空间。”杨玏更是拿影片中的争吵戏对搭档夸赞了一番,“《三十而已》中的争吵戏时山崩地裂的,但是《以年为单位的恋爱》中,她非常的克制。”影片上映至今,不少观众对故事有所诟病,但对演员的表演都给出了不错的评价,目前收获了1.58亿的票房成绩。回顾其他电视剧演员横跨电影的作品,各有千秋。《爱情神话》保持着2021年豆瓣华语电影评分最高的好口碑,如今票房近2亿。主演马伊琍和吴越早在剧集《我的前半生》中有过搭档合作,两人凭借该剧获得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的提名,前者更是一度拿下了当年的最佳男主角。吴越今年再度凭借《扫黑风暴》,成为观众眼里的“老熟人”。而之前马伊琍主演的电影《找到你》,收获了2.85亿,还入围了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吴越在电影《少年的你》中,饰演的母亲角色,打破了过往青春电影中母亲形象的单一化,一度获得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至今被贴着“祝无双”标签的倪虹洁则先后在电影《中国医生》《过春天》《蓝色骨头》中,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收获了4.26亿票房的《古董局中局》,同样是贺岁档中非常亮眼的一份子。 主演雷佳音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表演令观众深刻,成为了大家又爱又恨的“前夫哥”。后续他在《绣春刀2》《超时空同居》《刺杀小说家》等作品中,都有不错的表现。其中,《绣春刀2》以2.66亿的票房成绩,让不讨喜的古装武侠题材在市场上有了亮点。《超时空同居》更是以超9亿的票房成绩,成为当时的黑马。 另一位主演李现,早年因网剧《河神》中被大众关注,后续因为《亲爱的,热爱的》的表现,一度成为不少剧迷心中的“现男友”。近年,他更是在《抵达之谜》《赤狐书生》《夺冠》等电影作品中,让更多人看到这位新生代演员的可能性。 从小荧屏到大银幕,演员们都交出了自己的答卷。只是电影咖和电视剧咖的区别,或许正如当时演员曾黎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的,“有什么电视剧、电影还话剧,那我们都是演员啊,演员什么都可以演那才叫演员。”

/ 开奖 /

恭喜莲花、live、流峪飞侠获得《反贪风暴5》兑换码 o0 橘sisu喵 0o、明天、冲

获得《穿过寒冬拥抱你》兑换码

joker;靠近一点点;缺空点获得《误杀2》兑换券(1.4活动)分享、赞与在看只要你点,我们就是好朋友

春天免费春天高中篇四

董一格,马志莹,王梦琪,战洋,张泠,周安安(按姓氏拼音排序)

【编者按】:截至3月12日,电影《你好,李焕英》票房达到51.8亿,在国产电影中仅次于《战狼2》的56亿票房,导演贾玲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似乎已指日可待(唯一需要超越的记录是美国女导演派蒂·杰金斯执导的好莱坞大片《神奇女侠》,该片全球票房8.2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3.3亿元)。在成为现象级电影的同时,《你好,李焕英》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其中,如何从性别视角理解这部影片成为了一个核心议题。在下文中,六位女性学者从喜剧与性别、代际差异与阶层分化、父权结构下的母女关系、女性电影等方面对该片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我们理解票房奇迹之下错综复杂的性别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启发。

《你好,李焕英》海报

一.电影,喜剧,女性

董一格:这次对谈,为了激发大家讨论,我们专门取了一个听上去比较有争议的题目。一方面,这部电影口碑很好,观众缘不错。网络上有种说法是:电影背后的女性创作值得关注——贾玲现在是中国票房第二高的导演;而三十五岁的张小斐第一次做女主角,也是因为她和贾玲多年的姐妹情义。但是另一方面,也有种声音说,这种女性创作,是因为资本很聪明地认识到,用女性话题炒作,会增加热度。所以我们围绕这部影片的一个切入话题,就是《你好,李焕英》够不够女性主义?或者说从性别研究的视角,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这部现象级影片。

张泠:首先,以票房来判断一部电影高下比较有问题,在很多人为体系结构的操弄下,票房往往跟电影的质量不成正比。其次,应分析票房及现象背后的原因。不是所有女性导演都有女性主义视角,也不是所有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都是女性主义电影;另外,有些女性能获得资源成为导演是因为有流量,不见得因为对电影的理解及导演能力,这种例子除了贾玲,还有拍《致青春》(2013)的赵薇。贾玲因为演喜剧小品积累了一定文化资本,吸引了资本支持。至于这部电影的票房,还应该考虑电影之外的因素,如疫情后春节期间观众涌进影院补偿性观影、打亲情牌的广告等。

《你好,李焕英》最后二十分钟有过度煽情、消费亲情之感。可能因为个性的关系,我不太能接受将这么私密深厚的对故去母亲的情感以这种方式展示给大众。而且这部电影的视角比较自我,虽然以母亲为题,基本是当下世界观的投射,如个人物质欲望、虚荣心等,甚至是一种庸俗化的暴发户成功学心态,是当代资本主义化社会的大众价值观投射,缺乏八十年代年轻人对人生意义的想像可能性。如片尾晓玲开着敞篷车带着穿皮衣的母亲在山路飞驰,令人想起韩国电影《寄生虫》(2019)结尾儿子幻想自己发财让父亲住大别墅,同样作为“新穷人”心理安慰的新自由主义成功学逻辑。尽管影片以八十年代工厂与工人为背景,但这些也仅淡化为道具和背景,影片并未体现当时的时代状态与人物的精神风貌,像“星巴克气氛组”一样,不过是表面的符号堆砌。这让我想到以工厂和工人为背景的电影如《白日焰火》(2014)和《少年巴比伦》(2015),工人的历史和故事并没有得到尊重,仅被作为背景利用和消费。另外就是“喜剧遮丑”的问题,除了有些低俗桥段,如不择手段买电视,还有一些夸张、不合理的设定(如吃馊毛豆),都因是喜剧而合理化了。

马志莹:我来坦白一下,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哭了,毕竟遗憾是人们对生命流逝、往昔不再的普遍反应。这几年我父母得病,亲人离世,我因此沉迷于看各种穿越式的同人文,没什么营养可言,就是通过想象时光倒流、故人相见,来给自己一些心理上的宽慰。当然我知道,即使真能回到过去,有些遗憾可能还是会重演,因为除了个人选择之外,社会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人们的命运。比如说贾玲的妈妈李焕英,六七十年代进的一个三线工厂,2001年车祸去世,片子里只是简单提到她去世前生活清贫和面对“富婆”工友时的不屑。然而我们会想,她进厂时是一个光荣的社会主义工人,去世前即使工厂不破产转型、工人不下岗,境况也可能苍凉。中间这三十年,她经历过什么?心情是怎么样的?若是重来,即便她选择嫁给厂长儿子从而衣食无忧,或者避免死亡享受女儿的荣华富贵,那其他千千万万的“李焕英”呢?所以穿越故事,既是自我宽慰,恐怕也是自我麻痹,麻痹社会不公带来的痛,也麻木了作为群体寻求改变的动力。很期待对社会主义时期工业有研究的朋友来详细地分享一下“李焕英”们的经历,探讨影片历史叙事的得失。

不过作为女性观众,我还是很乐见这部电影的成功的。最简单一点,两个女主演,长相差异很大,其中贾玲并不符合当今大众对女性的审美标准。然而电影里两位女主没有竞争,都有爱情,而且爱情都跟外貌没有关系,这在票房大卖的国产电影里是很少见的,也比公然宣扬外貌歧视的央视春晚高得多。当然,片子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人指出排球赛那段通过拿斑秃女工开玩笑来进行身体羞辱(body shaming);同一段中对金发碧眼却说着流利东北话的毛芹进行的猎奇式、他者化凝视,也使我如坐针毡。即使我们只是以爆米花电影来看待《你好,李焕英》,这些笑点都很低级,创作团队可以且应该做得更好。

《你好,李焕英》剧照

战洋:贾玲的电影也可以放在中国的喜剧版图上理解。贾玲是冯巩的学生,受到京津曲艺文化的训练和影响。但是,贾玲目前从事的喜剧类型并不是相声或曲艺,而是小品。而当前中国的小品最有影响力的一支,是1980年代末开始发展的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及其奠定的喜剧语言和表达方式。为什么贾玲可以进入小品这个表演形态,我觉得可能和她的三线工厂背景有关。因为贾玲是三线化肥厂子弟,她非常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东北文化的影响。毕竟中国的三线工厂,很多都接受了来自东北、上海等工业重地的工人支援,在这些厂子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而东北普通话是比较主导的方言。这些经历可能让她的喜剧和东北喜剧有一种亲缘感,能让她进入小品这个类型,也塑造了贾玲的喜剧形态。

女性和喜剧的关系,一直是非常不和谐的。在传统的喜剧行业里,女性往往被认为不好笑。我记得郭德纲在相声选秀节目中就对女性相声演员说,你好好的干嘛来干这行啊。在美国也是如此,脱口秀行业一直是男性主导,比较晚才出现了非常成功的女性的表演者,比如ali wong。女性被认为不好笑,主要是因为包括郭德纲的相声和东北小品这样的门类中,往往需要依靠不断调动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制造笑点,甩包袱,这样的喜剧手法,本身就是建立在男性文化同盟之上的。这样就导致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一些喜剧表演者还是相信女性不好笑,而另一边很多女性主义者,则觉得他们的喜剧让人如坐针毡、笑不出来。

相互觉得对方不好笑,这恰恰说明喜剧行业欠缺表达女性经验的能力。贾玲的喜剧还是比较多依赖二人转奠定的东北喜剧的模式。从她春晚比较出名的《女神和女汉子》开始,不少作品还是依赖对于女性的body shaming来获得笑点,她的体重经常变成喜剧包袱。从这个意义上看,贾玲虽然有能力自嘲,但是她没有能力调动反讽的力量。

喜剧门类里,女性反思声音比较强的,是中国正在兴起的脱口秀。脱口秀领域目前比较突出的女性创作者是思文和杨笠,她们都通过自己的作品引起了大家对于性别议题的讨论。之前思文的“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段子,就代表城市女性对婚姻生活的反讽和吐槽。而杨笠前阵子“普通而自信”的段子,更是在城市中产女性中取得了很大共鸣,成为大家用来吐槽职场性别差异的热门词汇。甚至可以说,脱口秀中的女性表达,是中国比较自觉的带有女性主义意识的声音。脱口秀也因此变成了当代中国最具反讽能力的喜剧形态。

张泠:关于中国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时代状况的电影,大家都认为《钢的琴》(张猛,2010)呈现比较贴切。另外战洋提到女性与喜剧的刻板印象,贾玲说过她最初演喜剧感觉像“进错了澡堂”。此外,她要保持比较胖的体型,或者说“去性化”、削弱“年轻女性作为欲望客体”的刻板印象来演喜剧。至于这部电影的“东北性”,除了战洋提到的“三线”经验,贾玲长期的合作者从编剧到演员大都是东北人,如沈腾、沙溢、张小斐等。另外两位出色的女性小品演员是赵丽蓉和宋丹丹,当然她们是由影视演员而小品演员,在行业内已有一定地位,一般演奶奶或妈妈的角色,年轻单身女性在这个男权中心的、愈发娱乐化的行业里的空间就更有限。

二.被遮蔽/消解的历史

战洋:受众对于电影的反应,体现了比较明显的代际差异。无论在豆瓣评论上,还是在朋友的闲聊中,看过电影的年轻观众都会反映,自己感动得稀里哗啦,但自己的母亲反而无感,根本无法理解和共情。上述代际的区别,可能也是理解电影的入口之一。贾玲的电影不仅是个人化的表达,也是单一价值的表达。无论是对于母女关系的想象,对于年轻时母亲的理解,都是非常当代,缺少层次和历史感的。贾玲觉得自己不够争气,让母亲失望了。而回到1981年,她做的事情也是让母亲去和厂长儿子相亲。无论是母亲对于孩子的期待,还是孩子对于母亲如何才能得到幸福的判断,其内核是非常一致的,都是当代的成功学。也就是说,虽然是穿越题材,但是,影片展现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结构,都是非常去历史化的。这样的去历史化的表达,在老一辈中没有能够得到共情,也并不奇怪。毕竟八十年代工厂的生活和现在对当时的想象是不一样的。

反过来看80后90后的感动,我觉得,现在80后90后的城市女性群体,是重要的消费力量。这些女性对于性别问题的关注,也在推动资本迎合她们的趣味。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女性的消费力量?有些人可能会对女性的消费力量感到怀疑,认为这是受控于资本的运作和炒作。而有些人则可能比较乐观,认为通过消费的力量乃至资本的力量,也可以借力打力。

董一格:同意战洋和张泠说的,但对于女性创作是不是应该更宽容一些?

张泠:我的确希望有更多女性创作者投入电影业,但我也想提醒大家,不要让“女导演”变成像美国那样以单独成功案例掩饰结构性族群、性别不平等的“token”(象征符号)。现今在资本、市场控制下,女性导演获得拍片机会很不容易。但在1950-1990年代,国有电影制片厂体系和电影院校有计划地培养了一批优秀女导演,如王苹、董克娜、石晓华、史蜀君、张暖忻、黄蜀芹、胡玫、李少红、刘苗苗等,不胜枚举。电影学院导演系会有一定比例的女生,她们毕业后被分配到各电影厂,从导演助理经过历练成为导演。在市场化体系下,资本不会为了“性别平等”去培养女性人才,电影业的性别不平等愈发显露得触目惊心。《你好,李焕英》有六位编剧(多为东北人,片中东北味喜剧风格很明显),四位男性,算根据贾玲个人经验的团队创作。制片人之一台湾导演陈正道也拍过一部穿越电影《重返二十岁》(2015),当然也被网友批评翻拍韩国的《奇怪的她》(2014)。总之与任何商业电影一样,这部电影的运作是资本行为,其内核是保守的。甚至有男观众也看出来了:李焕英是“丧偶式育儿”。一个聪敏有活力的女工,后来孩子成了她全部的生活意义。影片仅将李焕英作为母亲看待,她的社会性在哪里?另外我同意前面几位的分析,这种去历史化的对八十年代的怀旧怀的是一种浪漫化的表象,对那时公有制和相对阶级、性别平等的结构缺乏了解或并不感兴趣。用比较极端的话说,无论创作者的动机是否无害,客观的情形是大小资产阶级夺了工人的话语权为他们“代言”,收取新中产的票房利润。但80后创作者的教育里缺失对80年代工人经验的理解(90年代后公共空间里就很少有对工人的深入讨论了,下岗工人也没有引起波澜),也就缺乏结构化处理的能力。从《夏洛特烦恼》引发的性别争论到《你好,李焕英》没有引发的代际矛盾,恰是新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电影不会引发对80年代工人的讨论,而只是将拍摄地工厂变成“网红打卡地”再度消费。

2021年3月2日,湖北襄阳,电影《你好,李焕英》拍摄地卫东机械厂,许多市民和游客在此参观、游玩。

周安安:最初注意,是看到了不少平常以中产职业女性为读者群的娱乐公众号都在赞美这部片子,说是女导演执导,为虽有演技但一直不红的女演员贡献了一个女性视角下的好角色,等等。这个宣传视角是来收割中产女观众注意力的:直击职场女性的天花板焦虑,有“女性帮助女性”的意味。

在观看这部电影过程中,我没有在第一时间发现任何可切入性别批判的角度,而是被剧情中的母女情带着走。我想这首先归功于电影叙事套路的成熟:近十年来随着商业电影院线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大陆兴起了不少市民喜剧电影。我觉得这些电影的叙事套路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可称之为“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讲一个小人物庸庸碌碌的日常,但会在一些关键时刻做出超越性的选择,如《我不是药神》(2018);还有一类可称为“平凡才是英雄”,《你好,李焕英》和另一部现象级喜剧《夏洛特烦恼》都属此类:首先设置一组矛盾,让人物为解决这些矛盾无所不用其极,最后结局设置一个和解的桥段来释放矛盾带来的情感张力。《李焕英》中贾玲的自责及《夏洛特烦恼》中沈腾的“奋斗”,最终都是通过他们发现自己是被亲人所宽容和照顾着而实现和解。全世界的市民喜剧都在宣扬小人物的善和平凡生活的珍贵,这些套路本身是普世的。但同时这种叙事技巧是非常具有操控性的,它通过直击人内心的基本情感来完成对你身体感受的操控。

《夏洛特烦恼》海报

至于沈腾出演的另外一部男性向喜剧《夏洛特烦恼》,我的观影经历则全然不同。这部电影在2015年暑期档推出时也被认为是充满诚意的国产喜剧之光,但却激起了女性观众的大规模不满。片中为夏洛兜底的亲人是一直被他伤害的妻子,影片前半部分中,夏洛对妻子的态度是毫无节制的漠视与利用。最后失去了一切的夏洛才幡然醒悟,发现始终站在自己一边的妻子才是归宿。即使在当时全网还没有所谓“撕裂性别”之说的情况下,这样自恋的男性中心设置还是引得女性观众们纷纷表达不满。现在想起来,这些不满都是今日网络性别议题白热化的先声吧。我也属于当时被冒犯的女性观众之一,整个观影过程可说是如坐针毡。

在《你好,李焕英》里,不断为贾玲行为兜底的那个人是她的母亲,我们自己多少代入的还是作为女儿的贾玲。如果说《夏洛特烦恼》是一种“男性中心的自恋视角”,那么《你好,李焕英》是否也带有一种“自恋的子女心态”?——比如大家都充分吐槽了的设置:贾玲对妈妈赎罪的方式是为厂长公子牵线搭桥,让妈妈嫁给一个有钱有势但并没有感情的人——这个设定太像是一个自我中心的小孩子的心态了。也有评论指出,这两部片子都渲染了女性/母亲的自我牺牲,还是落入父权文化的窠臼里。(不过这里还是有个性别维度:夏洛的目标是自我实现,而贾玲的目标是向母亲赎罪,女性则始终选择了为他人牺牲的行动目标。)

董一格:我发现我看了好多电影都会哭,但我未必觉得这个电影在深层次多有感染力,而是感到自己的情绪很容易被技术层面的东西“操弄”了——我不喜欢这种被操弄的感觉。然后听了几位发言,我觉得有两个“我”,一个是作为个体来消费这个电影(一种商品),另一个是作为一个有批判视角的人来聊这个电影背后的东西——这确实是很分裂的经验。

我在观影过程中,开始一直很不耐烦,觉得这部电影可能是由于技术局限,不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但是到了后20分钟,我又的确被感动了,会有一种很强的代入感,会想到自身经验——父母之情,就是那种“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某个人在完全无条件地爱我”——这件事情。也许我这种情绪很自私,甚至不正义,但不论如何,它真实存在,想到这个我就会想哭。

另外,我还想呼应刚才志莹说的那一点,我觉得显然这个电影是通过了贝克德尔测验(bechdel test)的,即评判在一部电影里,两个主要女性角色之间的对话,是不是除了跟男人的关系以外,也谈论其他内容,比如两个女人自己之间的事情,或者其他非两性话题。在好莱坞电影中,无法通过这个测验的“大片”比比皆是,国产电影也类似。我觉得《李焕英》能聚焦在女人间的关系刻画,还是挺珍贵的。这里我可能想和张泠商榷的一个问题——就是说对于举步维艰的女性电影人创作,我们是不是要那么“铁面无私”,把她们的作品仅仅还原成“又一部被资本操控的劣质电影”。我们对于女性创作,是否应该还是以建设性批评为主,利用女性观众的力量,去帮助它变得更好? 我成长的过程里,只能看什么《大话西游》、冯小刚,后来是黄渤、沈腾,这些通通是男人视角的影视作品,我作为自我意识强烈的女性,只有旁观感,没有认同感。

战洋:张泠刚才对资本在电影行业中机制做了特别专业和细致的批评,我觉得很有启发。但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在目前资本主导电影工业的情况下,女性主义的策略应该是怎样的?当然这个我们不一定能够马上谈清楚。我自己还是乐见《你好,李焕英》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贾玲是女导演,也因为我担心求全责备可能无助于改变女性在电影和喜剧行业的边缘化的位置。

张泠:理解两位的意思。我可能是“爱之深而责之切”吧。资本绑架之下,个体女导演拍出来的也很难不是男权逻辑的。有个概念叫“racial capitalism”,即资本主义自诞生起就与种族主义密不可分。我们也可以说,资本主义也是男性中心的。好莱坞女导演如拍过《拆弹部队》(2008)、《猎杀本拉登》(2012)的凯瑟琳·毕格罗(kathryn bigelow),要拍男性电影甚至有军事帝国主义霸权倾向的超级男性电影证明自己的实力。作为电影研究者,对电影及其生产模式与背后的资本关系应有批判意识。且观众的电影趣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是社会文化的产物,需要培养。快餐消费式电影的流行对资本牟利当然是好事,但给电影业带来的长远影响并不令人乐观。女性导演和表达在独立电影圈有更多可能性,无论剧情片还是纪录片,这点在中国也一样。但它们的影响力显然不如《李焕英》。商业电影的宣传机器是非常强大的。我同意一格对女性视角电影的呼唤,但《李焕英》中的女性关系表面看不是关于男性,实质上还是关于男性:关键点是帮助李焕英嫁给哪个男性能“改变命运”、能不“输一辈子”。什么时候中国银幕上女性人物之间是在互相帮助谋事业、或为更广大的人群谋福利,可以不一定是母女,可以是关于女性的友谊与社群建设,那才是真正的进步。

三.母女关系与父权结构

马志莹:影片之所以一开始就抓人,在于它讲了一个母女矛盾:母亲似乎不满意女儿的平庸,女儿在自卑驱使下用尽办法取悦母亲。当然,剧情通过穿越告诉我们,母亲并没有不满女儿,这一切都只是女儿的心理作用。然而对很多人而言,这种矛盾是真实存在的。在一胎化的年代,育儿承载着家庭的心血和焦虑。母职话语和女性在社会经济地位的低下,使得母亲在育儿中的劳动和情感投入往往更高,成为“严母”,母女或母子之间的挣扎并不少见。我期待喜剧能以其四两拨千斤的力量带人们直面这一矛盾,寻求家庭和结构层面的解决,而不是轻飘飘地否定和消解矛盾。

王梦琪:母女关系很值得讨论,是女性研究里很重要的话题。母女之间因为亲情和共同的性别体验,会建立起很强的感情纽带。但在父权体制下,母女之间往往又存在互相伤害的体验。我记得有一个精神分析理论说母亲的创伤是会遗传的,会导致女儿重复母亲的悲剧。我们刚开始是准备借这个电影来聊一些女性相关的、特别是母职的话题。虽然这部电影宣传了一个特别被主流认可的无私奉献的母亲形象,但不同代际的观众对这个电影的反应还是有分歧的。比如电影开头,贾玲修改了录取通知书骗她妈,还让她妈当众出丑。我看到这里时心想,这也太恶劣了,这要被打断腿吧。高考成绩不好是一回事,但改通知书是一个撒谎的行为,我觉得这个挺严重的。如果是我妈来看这个电影,她肯定也会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但是在电影里李焕英就特别宽容,马上就原谅了女儿。这种包容其实体现了一种特别绝对的母爱。这种母爱无限宽容,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就好。可以说是所有文化里多样母爱形式的最大公约数。但是母爱,或者说现实里的母女关系,应该是很难,或者说不可能做到这么绝对的。所以,我们要如何去想象和表现多样性的,更具体的母爱呢?我们谈母爱,是不是也可以加入有关母亲本身作为一个人的矛盾和挣扎的叙事? 比如我们可以想象的一种母爱,在孩子如果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情,比如撒谎的时候,会严厉批评,坚决纠正。之前网上很多年轻人说带母亲去看这个电影,自己哭了母亲看了没什么反应,我想可能也是母亲作为母亲,对母爱的具体体验要远远丰富于电影的表现吧。

张泠:母爱当然伟大,但我们应如何讨论母女关系,是不是要无条件地歌颂母爱?刚才已提到片中李焕英“丧偶式育儿”的问题,因为在晓玲成长过程中看不到父亲。李焕英年轻时意气风发,有种不服输的劲儿,结婚有了小孩之后,孩子成了她全部的生活意义。她对孩子也没有过高要求,说只要我的孩子健康开心就可以了。所以贾玲所谓“争气”只是说女儿想让妈妈高兴,怎样让她高兴呢?回到过去帮她嫁得更好,嫁给厂长的儿子,去深圳发财,有着非常光鲜的物质生活……这一整套价值观,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是有问题的,当然现在在国内已经被很多人接受,因为常被各式各样的文化娱乐产品、社交平台宣扬,很多人每天生活在这样的价值观里面。作为研究者我们是不是有必要分析一下,比如说新自由主义时代个人主义的核心概念在电影中的体现。第一个是要找到“真我”,像好莱坞电影《花木兰》(2020)中那样;第二个就是亲情、家庭,这是最重要的,延展版的个人主义。丧失了对社会的思考、对超越原子化的个体和家庭的更大意义的追寻,甚至把那些东西全都消解了。

《你好,李焕英》剧照

王梦琪:我们可以既有批判也可以被电影的某些部分感动,两者不一定冲突。同时我们可以不限于聊这部电影本身,还可以观察分析它带来的社会反响。我看时没有想到女性主义视角,因为这个片子表现的价值非常主流。我不时对某些剧情桥段产生不满(比如说主角想让妈妈嫁给厂长儿子这个设定其实很生硬)。但片子最后的反转确实感动到了我,补裤子的细节设置也比较出人意料。我看豆瓣的电影评分看到有些人打很低的分数,原因是这个电影没有顾及男性的感受。有人批评说,贾玲难道不在乎她爸爸的感受吗?看到这些评论我才意识到,这个电影触动到一些人的神经。这么一部很自然的讲母女关系的电影,本来也没有必要过多宣传父亲,但居然会有人这么被冒犯到。原来没有着重表现男性角色和视角,对某些人来说就是一种冒犯。

董一格:梦琪提的母女关系问题很重要。我最早进入中国研究领域时,读过一本讲当代中国母女关系的书,对我很有启发,是harriet evans写的《性别的主体:城市中国的母与女》the subject of gender: daughters and mothers in urban china (2007)。我第一次知道在女性研究视角下,可以把母女关系本身作为一种“分析性范畴”去思考很多问题。这是很有突破性的一个视角,因为父权制家庭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关于家庭政治的知识生产也一度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比如很多早期社会学研究预测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研究者最早看的变量是一个家庭里父亲的职业和教育程度,而不看母亲的,因为母亲(在西方社会1970年代之前)大多是全职主妇,经济上完全依附于父亲。换句话说,在描述、分析家庭及代际关系方面,我们的话语体系本身就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因此,关注、研究母女关系,其实是一种对于我们熟悉的那套话术的挑战,它蕴含了崭新的东西在里面。反思我自己,也内化了很多这种父权制的家庭秩序,比如说我的心理认同问题、很多情感的投射,都是偏向父亲那一边的。但是我也注意到其实有很多人跟我是完全不一样的,她们的母女关系其实是更坚实的一种联结。

马志莹:对,母女关系和母女矛盾是很重要的命题。以往中外的文艺作品,很多都是围绕父子矛盾展开的。比如西方作品中常见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儿子通过反抗乃至“杀死”父亲,但同时继承父权秩序,来实现家庭和社会的权力更替。那么女性为中心的作品如何呈现母女关系,它可能有什么样的张力和矛盾,这些张力矛盾如何被社会历史所形塑,要怎样去解决,观众能不能通过这种关系的发展想象新的社会秩序,都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上面我提到,《你好,李焕英》利用但同时也消解了“严母-不成器的女儿”这一普遍性的矛盾。当然,这只是中国式母女矛盾的一种,我们亲身体验过的还有其他模式。一格提到,包括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就是在成长过程中很长时间内都更崇拜爸爸,觉得妈妈平庸、没有理想,从而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在拥抱女性身份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价值。有人指出这种心态是父权文化把男性作为价值依归的表现,我很同意。不过我想这不单纯是文化的问题,也源于社会经济对女性的压迫使得婚姻家庭中的女性确实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反而要用自己的再生产劳动为他人实现理想铺路。

还有一种我能想到的矛盾模式,是我们作为独生女,普遍追求自我表达与价值实现,反抗性别压迫,却常常觉得母亲守旧、无法理解我们。然而我们可能忘记的是,母亲不仅受到过深重的性别歧视与规训,而且有过作为“半边天”的骄傲与辉煌。作为新时代女性,我们需要对母辈的处境有结构性的认识,方可避免对女性产生本质性的怀疑与否认。若能与母辈的生活和反抗经验相联结,也能使我们的行动基础更广、力量更强。我期待女性电影人能更深入地探讨母女关系,帮我们做这时代的功课。

《你好,李焕英》里面两位女主角之间除了传统的代际关系之外,还有一个维度,那就是女儿穿越到过去,两人作为平辈互相支持、保护,建立起了近似友情的纽带。这很有意思,说明母女关系的出路与父子关系不同,不一定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臣服,而可以是相互扶持乃至并肩作战。当然,影片对这个友情维度的探讨很粗糙,因为它对李焕英生活世界的去历史化,使得我很难相信晓玲能真的像朋友一样理解李焕英,而去政治化也使得她们的并肩而行欠缺具体目标。不过作为商业电影,有这点灵光闪现,我觉得还是值得表扬。

四.电影性,对过去的“中产化”

张泠:电影史上有一种类型叫情节剧(melodrama),更细分有“家庭情节剧”,好莱坞和中国电影里都有。三、四十年代好莱坞有种亚类型被女性主义电影学者称为“maternal melodrama”(母性情节剧),如《慈母心》(stella dallas, 1937)等。这种电影的核心是母亲为了女儿更好的未来(比如嫁入上流社会)牺牲自己。李焕英这样的母亲不是中国电影里独有。《李焕英》表面上是关于女性,但最后还是讲母亲是怎样一位伟大的无私的母亲,没有主体性和没有社会性的母亲。资本在电影工业中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决定了它生产的电影产品的保守价值观。

有人讲电影就是通俗产品。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个问题历史化一下。讲到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六、七十年代大约是全世界艺术电影的黄金时期(那时以欧美为主),比如说在纽约很多人排队看欧洲艺术电影导演戈达尔、安东尼奥尼、伯格曼的电影。这些艺术电影可能看起来不会像看“爆米花”电影那么轻松,但会有精妙的电影语言、深邃的哲理、深切社会关怀与批判、创新的视听形式等等。我们2000年左右在北京电影学院读书时,大家也是对这种电影趋之若鹜。国内观众的趣味变化跟全球潮流密切相关。在全世界范围内,比如说八、九十年代以后艺术电影衰落,好莱坞特技电影、“爆米花”电影蔓延到全世界。但八十年代的中国因为尚未引进美国大片,又在国有制片厂体系下不必太过考虑市场,出现了一批颇有实验性的电影,“第四代”和“第五代”导演都拍出许多优秀之作(同期也有动作、喜剧、悬疑等本土商业片类型出现),这个趋势大约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商业潮流结束。

1950-1980年代,很多中国电影艺术性很高,且艺术性和通俗性并不矛盾,比如谢晋的电影,或者《五朵金花》(1959)、《刘三姐》(1960)等广为流传的电影,在艺术上有追求,在大众性上也不逊色。这些是高质量的流行电影,并不是说流行电影就一定要低质,高质量的电影就一定曲高和寡。2000年之后,电影业资本的力量肆虐,整个行业的标准都在松懈,无论这个人是否受过专业训练、有无电影感,只要ta有资源、能带来流量,ta就可以成为导演。就像现在有些流量明星,不需要有演技,不需要讲台词,甚至只要说1234567,有人给ta配音就可以了;甚至不需要到片场,拍绿幕后期合成就可以了……这样的创作态度在八十年代以前是匪夷所思的,整个行业现在是个赚快钱的行业,缺乏对电影、对观众智识的基本尊重。

为什么我们讲曾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应该有电影性?我们讨论一些文化艺术媒介,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每种形态都有自己的独特表达方式。电影的独特性在哪里?用电影语言来讲述故事、表达思想和情感、气氛。举个例子来说,黑泽明的《七武士》(1954)里有个场景,有个武士战死,全村人悲痛沮丧,忽然有个武士冲进屋子里,拿了一面旗插在坟头上,这种慷慨激昂的样子,使得全村人的精神都振奋起来了。没有任何台词的三个镜头,就把这种情绪气氛完整有力地传达给了观众。如果一部电影总是需要台词来推动叙事,那是小品和话剧而不是电影,因为没有用电影的思维来思考。很遗憾在全世界范围内,用电影思维来思考的导演越来越少了,大家对像手艺人那样做电影的标准也越来越低了。电影需要思维和趣味的训练,就像我们读文学一样,没有这个过程,导演和观众的趣味都会慢慢退化。甚至现在我的学电影研究和制作的学生也很少看以前的所谓经典电影,都在netflix看一些网剧。全世界大约都是这么一种状态,大家都觉得只是娱乐消费无所谓,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和艺术形态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而仅作为牟利工具而存在,也不可能再像社会主义时期宣传和实践的那样,“是无产阶级的文艺武器”。

周安安:我因为缺乏电影训练的相关背景,很多时候对张泠批判的这点不够敏感;甚至我会觉得让一家人在过年时去电影院看场引入了电影叙事技巧的小品,也算是一种基于本土文艺发展脉络的新民俗。前面志莹和梦琪都提到了本片剧本“粗糙”和“历史化”的问题,那么即使将对影片的观影经历作为一种“民俗”去理解,这部电影也还是有不到位之处,未能达成让不同代际的观众在观看中分享共同情感的效果。

作为一部春节档合家欢电影,制片方打出的广告语是“大年初一 笑顺爸妈”,意思是你要带父母去看这个电影,完成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时刻。结果却是80后子女看了很感动,母亲却不太感动。最终没有“笑顺”爸妈,只是娱乐了自己。我想理由除了“子女的自我中心”外,在还有一个因素是:这部电影虽然试图打怀旧牌,复原80年代厂矿的氛围,但那只是80后将自己的记忆碎片直接用自己的逻辑去关联起来的厂矿生活,而不是真正实践着这种生活的60一代的生活逻辑。我有几位朋友的父母在看过后都表示,这部片子表现的“80年代精气神”是错误的。所以我想这部片子不能达成一个合家欢的功用、不能在不同代际的观众之间唤起共同的情感,可能也与中国社会这四十十年来的急速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观念变化有关。

在剧情中,贾玲穿越后得到厂矿社区青年的接纳,是她使用了在90年代之后流行起来的港台大众文化来吸引朋友们。比如广播站诗人写不出诗,贾玲就帮忙抄了首刘德华的歌词;拿下小混混,靠讲了个《古惑仔》故事;影片的高潮是在一个非常形式主义的社区文艺汇演上,贾玲用别开生面的二人转赢得了满堂喝彩……这些叙事逻辑其实是基于80后自身的文化经验展开的:社会主义工人文化在港台流行文化面前曾经不堪一击,后者被认为更贴合人性和更具创作技巧。但其实厂矿生活有其重要的业余文化生活面向,很多工人的文化趣味很高,并且有像“文艺汇演”这样的日常参与机制,其整体文化素养可能是高于不少被大众媒体喂养大的80后打工人的。以二人转为例,通过对东北工人文化变迁的实证研究可以得知,“刘老根大舞台”这个喜剧团体的受众,其实和旧厂矿工人是两个群体,后者是在工人文化消亡之后才重新成为东北喜剧的代表的。所以片中“脱裤出丑”的这一二人转桥段赢得了工人喝彩,这恐怕是不太可能在80年代早期那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发生的。

当代市民喜剧中大量出现的“屎尿屁”喜剧要素,也许可以看做一种香港市民喜剧和二人转文化结合之后的产物,这样的文化表现形式可能并未深入到片中“李焕英”们的文化心理之中去。就像以“浪子回家”为主题的《夏洛特烦恼》反而激怒了家中的另一半一样,以母女和解为主题的《你好,李焕英》可能也未能让两代人在笑声中达成理解。

现在随着新一代青年导演的成长,以回忆80年代为主题的片子一下多了起来。其中大多把80年代的日常生活描绘为一种对安宁祥和之中充满对物质生活渴望的状态,这种描述可能从表面上来看并没有问题,但对新鲜物质的热情与好奇可能并不能直接等同于我们今日的中产阶层消费主义文化逻辑,这中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个人主义文化改造的过程。80年代还是一个存在于各种不同社会群体的记忆之中,尚未被历史化和结构化的时间段。大众文化首先开始重新表述这段社会史,这过程中所激起的不同代际、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不同情感反应,也许可以成为未来我们探索这段历史蕴含的丰富性的一个入口。

电影《你好,李焕英》拍摄地卫东机械厂

董一格: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继续追问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为什么我们这几年很多爆款的片子都是“回到过去”这样的主题?《夏洛特烦恼》是回到1997年,韩寒的《乘风破浪》也是回到80年代,还有小众点的雷佳音和佟丽娅演的《超时空同居》等等。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电影特别能触动我这种80后——如今电影的消费主体,而我们之所以怀念那些东西,就好像二十多年前父母辈们突然开始唱红歌,其实当时的他们就是现在的我们——人到中年,生活里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没啥情趣,又有各种负担,于是想去逃避到一个虚拟安全空间,也就是回到你成长阶段最熟悉的东西里去。所以你会在《夏洛特烦恼》里,因为听到《公元1997》那些歌而感动,但可能在当年,我们根本不喜欢这些主旋律。到了这个年纪突然听到这些觉得有触动,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当时这套文化本身有多少认同,而因为它恰恰发生在我们的青春期,这触动可能更是跟我们的荷尔蒙和脑突触有关。

原因有很多。这里我想呼应其他几位,我觉得原因之一,是对过去的“中产化”——gentrification of the past。安安说这部电影是透过我们今天那种中产阶层消费视角,去建构一个想象中的过去,似乎那一切都是美好的,另一方面,影片又抹杀当时国企工人的主体性以及他们的文化造诣。这些我都很同意。一个想商榷的地方是,其实当年也有“厂花”是会选择嫁给比自己位高权重的人的,不是所有女性都像李焕英不屑于“高攀”——这一点是基于我自己对社会主义时期工人的研究发现。

第二个追问是:抛开文艺评论,从社会科学视角说,有一个“怎么办”的问题。一方面,贾玲导演这样的女性个体,诚然不代表一种对正义伦理有自觉的女权力量,但另一方面,她又确确实实拥有一种“女性的力量”,虽然可能是一种个体的、精英化的力量。那么,当我们的观众逐渐有很多这种有话语权、有消费能力的女性观众出现,并且慢慢积累到了一定可观数量的时候,这些女性作为一个群体,是不是也有一种力量可以发展——作为消费者,我们是不是就只能永远被动地去被各种银幕背后的资本、权力操弄?我们能否有某种制衡的可能?哪怕只是一种努力的方向?否则岂不是说,我们永远都无法改变我们的文化?但我觉得性别文化秩序已经在悄然地改变了,未来大有可观。当然,这个问题不是今天能解答的,但我们今天的讨论本身就是一种尝试。

张泠:同意。我也希望关于性别的讨论更多纳入阶级面向,不仅面对都市中产阶层消费群体,也多听听劳工阶层的声音。

责任编辑:朱凡

校对:张亮亮

春天免费春天高中篇五

有很多做自媒体的朋友不想真人出镜,所以选择了做影视剪辑!刚开始的时候,非常简单,只要搬运就可以,也没什么侵权之说!但是后来,简单的搬运已经行不通了,平台对版权的保护越来越严格,尤其是这两年,稍不注意就会被检测出侵权,轻则扣分,重则封号,让很多的创作者苦不堪言!

但是最近,西瓜平台出台了最新的政策,做影视剪辑不在被扣分,也不会被封号,也可以搬运,但是搬运的话不会有收益!

有些作者很奇怪,这政策为什么说是影视剪辑的春天?

小编个人认为,这个政策的好处在于作者可以大胆的尝试去摸索如何把影视变成自己的原创视频,即使做错了,也不用担心扣分或者封号!

另外,平台也开通了中视频计划,加入中视频计划可以获得更高的曝光和更多的流量,那么,收入也会随着提高!

还有,想要做影视剪辑的朋友一定要坚持去做,不要半途而废,因为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坚持不懈才会有结果!

之前四万多的播放量,收益才十几块钱,现在三百多的播放量,收益就达十几块钱,这也算是一大进步吧!

小编会继续坚持下去!有疑问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评论留言,我们互相交流交流!

春天免费春天高中篇六

一直想去挺一下《过春天》,自从年初迷影精神赏评奖之后,就对这部片子念念不忘。虽然,影片很遗憾没有成为我们的年度大奖得主,但在我心中,这一定是去年最需要关注的一部新人作品。

影片周五已经正式上映了,看了下这两天的票房表现,不太行。再看了下猫眼评分,也不是很行。好在,豆瓣评分依然很行。

或许,这也能说明,影片更适合哪类观众吧。

虽然这是部新人导演作品,但是,影片展示出的导演能力和影像把握,让人相信,这位仅有一部剧情片的白雪导演,她的未来,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这也是我们想去推荐这部影片的原因。

在过去几年里,华语的青春片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类型。

有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一个被过度剥削的选题。流量明星,极其狗血的剧情(堕胎,劈腿,三角恋,车祸和绝症),再加上一点点人到中年对青春的可怜回望,就构成了所谓的“国产青春片”。

在这样一股风潮下,国内出现了更多的青春片,确实是着力于拍摄普通人的青春。

主角大多是非常年轻的新人演员,穿起校服来果然毫不违和。剧情也大多集中在平淡的校园生活,读书、考试、同窗友情,以及少年少女之间的淡淡暧昧。

这类青春片,或者说在形式上更多是青春剧,大多成本都不高,也未必在技巧上有多成熟,但那种有些粗糙、不成熟的青涩感,并不完全是减分项。

正如很多人说这是“一股清流”,清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质朴,有瑕疵,但我们至少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努力做到真实,这已经是难能可贵的进步了。

但是,我也一直觉得,尤其对于华语青春片而言,“青春”的范畴,其实并不是仅此而已。

在这个层面上,《过春天》的出现才是更加让人感到惊喜的。

它不再“简单”,反而能很成熟地用一个相对复杂的文本,来赋予青春更为丰厚的含义。

很喜欢这张海报

当然,这部电影依然拥有上述优点,即它是十分贴近真正“青春”的质感的,也依然让观众充满了对于青春的共鸣和向往。

在选角上,影片基本是新人演员,剧情也是围绕着高中女生的日常生活展开。

尤其女主角黄尧,刚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手长脚长,腰肢纤细,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就是一个高中女生了。

但这种“像”又不仅仅只是外形而已。

佩佩身上一直有一种蓬勃的朝气,尤其在影片前半段,女主角和闺蜜之间打打闹闹的校园生活,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状态,会由衷地让人感到心向往之。

这都要归功于黄尧非常自然的演技,完全贴合角色,但又很难看到表演的痕迹。尤其对比其他新人演员,这么自然的状态是很少见的。

另一方面,佩佩的人设是一个不爱说话的女孩,但她却有很多心事。内心的矛盾与暧昧,很多时候都要靠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的细节来呈现。

一个沉默又摇摆不定的女主角,很多时候如果拿捏不好的话,是不太讨喜的。但黄尧的表演很细腻,她很好地将这个女孩的一腔心事都传达了出来。

当她板着脸的时候,你不会觉得“这个演员好面瘫”或者“不爱笑的小姑娘真不可爱”,反正会很感同身受于佩佩的倔强与烦恼。因为她的脸上总是有故事的。

当然,也不得不说黄尧很幸运,可以遇到白雪和《过春天》,遇到佩佩这样一个有更多发挥空间的角色,而她无疑也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佩佩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她家在深圳,却拿着香港的身份,在香港的学校读书。

这样尴尬的身份,让她既不属于深圳,也不属于香港。既不认同身边的母亲,也很难在远处的父亲身上得到更多的爱。而在学校里,虽然有一个富家千金好朋友,但在光芒四射的港女身边,她只能是个陪衬。那种落寞感,总是藏在欢笑背后。

她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或者说,就像每一个青春期的女孩一样,她希望被看到,希望反抗压在她身上的规则和秩序。

于是,机缘巧合之下, 她开始了“走水”:将iphone手机偷偷带过深圳海关。

这样一个剧情转折,让《过春天》变得截然不同。我们终于也有一部青春片,讲述了校园之外的青春。

犯罪虽然遥远,但是过着双城生活的“单非家庭”女孩,将香港的iphone手机偷渡到内地,这些都是真实在深圳上演的事实。所以佩佩的故事依然充满了现实性。

观众也并不是只能在发生过了的事情上找到共鸣。

大多数人的青春里,当然都不会有“走水”和“过春天”,但这不妨碍我们对佩佩的经历感同身受。因为她的动机、她的矛盾、她的痛苦,都让我们感到很熟悉。

她对闺蜜既崇拜又隐含嫉妒的矛盾情绪,对救过自己一命的闺蜜男友“阿豪”懵懵懂懂的好感,想要取悦阿豪、想要寻求刺激、想要被看见、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都促使她选择成为水客。

更重要的是,对于水客而言,她这样的双重身份反而变成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她变得“重要”了起来。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站在了她仰慕的人身边。

单看《过春天》,你很难想象这会是一部新导演的作品,因为在各种层面上,这都是一部技巧很纯熟老练的电影了。

影片的摄影和美术都值得称道。影片选材有足够的社会意义,场景大多写实、生活化,拍摄也多采用自然光。这不代表这部电影很“平”,它的镜头相当考究,甚至有时候很大胆。包括那些跳动的手持,出众的美术,都让人觉得这部影片很漂亮。

玻璃、镜子等道具的运用

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配上非常有节奏感的电子乐,以及片中的几场重头戏,都被衬得更加风格化。

值得提起的一是佩佩偷渡手机的几场海关戏,手持摄影、鼓点配乐和三次定格,既有犯罪类型片的紧张感,又体现出了创作者的生猛和大胆。

更让人念念不忘、几乎所有人都会提到的,则是那场男女互缠胶带的情欲戏。

充满张力的人物互动,极为暧昧的红光,没有环境音、只剩男女粗重呼吸的声音设计,都让这场戏充满了极为私密的感染力。

这场戏的高级也在于,在事实上,这两个人其实什么都没有做,没有任何暴露与性。但影像所传达出的情欲刺激,却比他们做任何事都更加激烈和躁动。与此同时,那种没有捅破窗户纸的、少男少女之间的暧昧与羞涩,都含在了那场戏当中。

这是一种情绪的传递,而更多的景象,需要在观众的脑内完善。

这样的设计,就足以让你为这位新人导演鼓掌了。

而这之后,当你看到他们的事情败露,另一个小混混极为粗暴地将她身上的手机撕下来时,也能清楚地感受到少女的身体被蹂躏的痛苦。这种情感的张力也是前后呼应的。

《过春天》的特点,不仅在于它将犯罪类型和青春片结合在一起。

与此同时,这个故事也隐含着诸多符号和隐喻,有很多解读的空间,而这些表达又都一目了然。这是一个典型的学院派剧本会呈现出的状态,丰富又准确,每一个细节都是有功能和作用的。

“犯罪”并不仅仅提供了一种类型片的观赏性,它本身就有强烈的隐喻。犯罪等同于诱惑、危险和刺激,象征着蠢蠢欲动的青春期对于冒险的渴望。甚至,在这个故事里,还变成了男女关系的纽带和渠道。

“走水”这一行为同样也充满了寓意。为什么是走水呢?因为这就是深圳会发生的事情,这是更能折射出现实的行为。

因为唯有“走水”才会如此需要佩佩的双重身份,才会让她找到足够的认同感。

因为对于佩佩来说,这件事充满刺激,又没有太大的威胁,不是杀人放火,没有生命危险,她游走在犯罪的边缘,但还不至于完全失控。

也因为“过境”这件事,更隐晦地表达了创作者对陆港关系的思考。

在学院派的精准之外,这部电影同样难能可贵的,是来自导演白雪的女性视角。

身为女性的细腻和敏锐,让佩佩内心的割裂和身份焦虑才可以被勾勒得如此真实,而影片从始至终,所讲述的也一直是少女的成长。甚至于,你会觉得这部电影是很温柔的。

就好像,在走水的主线之外,佩佩与阿豪懵懵懂懂的感情,一直点缀在其中,而同样是这部电影非常打动人的一部分。尤其是阿豪这个角色,实在很让女性观众心动。

或许也有赖于白雪,她很知道怎样的男生,才最会让青春期的少女怦然心动。阿豪看似又痞又凶悍,但粗中有细,内心温柔,还很值得依靠。他救过佩佩两次,又与她有很多共同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出身底层,想要拼命往上爬。

对于佩佩来说,她仰慕一个男生,她与仰慕的男生可以如此接近、共享一个秘密,也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当阿豪带着佩佩去太平山上看夜景时,你不由感叹,一百对在香港谈恋爱的情侣都要上太平山,这个在港片里司空见惯的浪漫桥段,这个未尝的吻,在此刻居然依然可以如此温柔。

佩佩的成长,同样也来自于这段懵懂的感情:在最开始,阿豪在她心中是遥不可及的存在;随着走水,他越来越需要她,他们越来越靠近。

而到最后,阿豪失败了,走水也失败了,她终于告别青春期的悸动,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埋单,真正踏入更为冷酷的成人世界。

或许,《过春天》并不完美,影片略嫌仓促的收尾方式,也是很多人批评她的原因。

另外一个不太平衡之处在于,这部电影被分成了深圳和香港两个部分,但在影片中,香港的戏份过于吃重,而深圳的部分、包括佩佩母亲的存在,都过于“功能性”了,也因此显得有些刻板。

但这毕竟是导演的处女作,出现少少瑕疵,实在无可厚非。这部电影已经出现了足够多的惊喜,实在不想要再过多地苛责什么了。

对于我来说,更为遗憾的是,截止到写完这篇稿,《过春天》的累计票房还没有超过五百万,排片也非常不理想。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新人处女作,这样的结果虽然不太意外,但还是觉得很遗憾的。

还是很希望这样一部电影,能够被更多人看到啊。

春天免费春天高中篇七

10月14日,电视剧《春天里的人》传出定档讯息。知名影视工作者“影视葛二蛋”老师发布媒体动态,告知观众,这部电视剧定档央视电视剧频道,10月23日起,每晚三集连播。该剧由凌潇肃、李晓峰等演员主演,讲的是基层党员干部的故事,充满着生活社区的味道。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电视剧频道正在播出佟丽娅等人主演的电视剧《霞光》。这部全员“二虎八鸡”的谍战剧作品,因为独特的人物塑造,反倒是收获了非常不错的电视剧收视率。基于酷云等等多平台的收视率数据来看,央视电视剧频道最近一直处于同时段收视率领先状态上。因此,即将接棒的《春天里的人》,会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收视基数。

截至目前,关于《春天里的人》的物料资料十分有限。该剧由浙江艾沃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一些新秀型的影视公司,容易在电视剧自身的营销上跟不上时代的路数。因此,该剧离正式播出只有10天时间,观众们依旧看不到这部剧的海报、预告片等物料内容。对于该剧的出品方而言,尽快释出物料内容,确实是当务之急了。

电视剧《春天里的人》最早的名称是《小巷大总理》。这部电视剧开机拍摄的时候,用到的便是《小巷大总理》这个名称。“总理”的意思,可能是某些方言区当中的“总理”的意思。这里边,“总”字读四声,而不是三声。“总理”的意思,则是一个区域或者活动当中,总领其事的人。这个职位(职业),多是公益性质的,多见于农村的红白喜事当中。《小巷大总理》改名《春天里的人》,可能是担心非方言区的观众不理解“总理”二字的意思。

该剧讲述了宁州大学博士教师徐盈盈(李晓峰饰演)来到春天里社区调研,意外被推选成为社区主任,在繁杂的社区治理工作中不断思考探索,从一个基层工作新人,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社区干部,在社区民警姚立杰(凌潇肃饰演)、社工同事和众多社区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将老厂区改造成为居民们向往的特色中心街区。以此向观众呈现出社工群体以及社区工作的整体风貌,让观众更加了解基层工作的艰辛。

三十出头的基层党员徐盈盈还没从家庭变故中恢复,就又意外被推上了社区主任的位置。然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她甫一上任,接踵而至的麻烦事几乎将她击垮。面对居民和同事的误会和不理解,徐盈盈重拾信心,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朋友、民警和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帮助居民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矛盾和纠纷,一步步赢得了年轻人的支持和老一辈社区工作者的鼓励,她带领大家齐心协力开展社区基础建设改造和精神文化活动,从而收获了居民的信任和温暖的回应。社区亲如一家的热情不仅照亮了徐盈盈生活中的阴影,也令她看到美好的未来正在招手。

从剧情梗概来看,电视剧《春天里的人》讲的是基层社区的故事。可能会有观众觉得,基层社区,有什么可看的啊。千万不要小瞧基层社区的故事,这里边可能充满着人间的烟火气。如果作品足够具备真实质感的话,可能会成为非常优秀的电视剧。类似的作品,央视播出的《装台》,聚焦的便是西安城中村这个社区环境当中的生活,无疑是非常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社区生活故事内容当中,尤其是聚焦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视剧作品当中,宋方金老师的《热爱》,也是珠玉在前。这部《热爱》,也是从一位社区工作者的视角,为观众们讲述了一个社区当中的生活百态。观众们在《热爱》当中,不仅可以看到年轻人的情感追求,也可以看到中老年人的生活内容。

基于以上认知,老编对这部《春天里的人》抱有基本期待,希望该剧能够实现《装台》一样的烟火气质感。(文/马庆云)

相关推荐

2023年自制创意小台灯作文(3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2023年劳动真辛苦的作文 劳动真辛苦的作文400字四年级(七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2023年劳动辛苦作文450 劳动真累作文(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2023年克服困难的议论文800字(3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

体育生梦想的作文(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2023年描写春天的作文800字免费 描写春天的作文800字高中(九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

2023年天空作文200字(十三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

2023年做客的作文500字 做客,作文(八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

2023年做客的作文210个字左右(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

最新一次正确的选择作文450字(七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