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一
小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而阅读指导是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环节。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方法指导,供大家参考。
一、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和氛围
学校读书环境是一种语言,良好的读书环境的能够激发师生的读书欲望。把班级布置成一个小型图书室,开展了“自给自足”式的补充图书方式,进一步规范了图书角的建设,学生的课外书籍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教室的墙壁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出色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每一面墙壁,都浸润着文化气息,飘溢着浓浓书香。
我们学校早已把课外阅读列入课程表,每周三下午固定有一节课外阅读课,它已成为综合活动的主要课程。
二、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阅读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孩子读书的欲望增强,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读书能力,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
1、“以讲诱导法”
孩子不爱课外书,从根本上说是对课外书缺少了解。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
每周三的阅读课,我们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特点,适当安排一定的时间,引读部分童话故事、成语故事、作文天地、精典名着,用生动的描述和精彩部分的嘎然而止,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激发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2、“以身示范法”
古语道:其身正,不令侧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老师和学生一起撰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赏识激趣法”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为了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老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某一做法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我们还开展“读书小明星”、“课外知识小博士”、“书香小姐”等荣誉的评比活动。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激发阅读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传授读书方法,让学生会阅读
1、在阅读中积淀阅读方法
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对于一本书中的重点篇章段落,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地进行课外阅读的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作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慨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摘录批注法。此阅读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做到读与思共随。
2、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展开各类读书活动,可以是“我是小小推荐家”、“我是小小评论家”、“我是小小创作家”、“我是小小编辑”……。
还可以是读书经验交流会,与作家面对面等,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开展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活动中砺炼阅读品质,提升阅读品位,从而进入阅读的两良性循环。
3、在评价中培养阅读情感
阅读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会在日记中有所表达。因此,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积累的语言特别重要。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教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并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的方法。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在辩论会上,在小记者会上,在演讲会上,对学生在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制度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一个舞台,让积累腾飞。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出色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第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新课标在阅读要求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手抄报展评、读书笔记摘抄评比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第二,要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进行阅读训练,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层次,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
读的指导,应避免理性化、抽象化,应该引导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景当中,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还要避免割断情感的联系,要从整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把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要想方设法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读书意识和兴趣,教室内除了张贴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外,还应设立班级图书角,集资购买阅读图书和号召学生踊跃捐献图书,培养班级浓厚的读书氛围。
第四,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
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如学习《再见了,亲人》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谁是最可爱的人》;学习《景阳冈》后,可以向学生推荐《水浒传》;学习《鯨》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
另外,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监督并要求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不堪的黄色书刊。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会学生做文摘卡片。让学生置备卡片盒,避免散乱,每张卡片应适当留有空白,以备补充资料。教会学生不仅会做文摘卡片,而且还要求学生勤做文摘卡片,蜜蜂一样及时地不断地把精彩的片段、重要的材料和信息随时摘录下来,指导学生到知识的海洋中去寻宝。
创造口头交流信息机会,进一步加强指导怎样选择、积累有益信息,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
“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划线打重点号,也可以边读边思考,阅读后用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体会、见解,督促他们做到勤动笔多看书,及时写自己的感受,促进理解消化,提高表达能力。
在学生认真写读书心得的基础上,定期利用语文课进行交流,评出出色读者给予表扬,做到以读促说,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同时也领悟到阅读和写作的方法,学校或教师要适当地提供学生把阅读的感受和习作展示出来的场地。
二、依据个性心理特点和学段的不同推介书籍
要依据儿童的阅读需求特点,结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少年儿童教育读物,不同年级的孩子阅读的内容、重点,形式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有意注意时间较短,适合看图文并茂、情节动人、浅显易懂、篇幅短小的童话、寓言故事;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选择一些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奇闻趣事;如现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童话大王郑渊洁的作品,它们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孩子们喜闻乐读的,而高年级学生阅读速度快、阅读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有较大提高,因此可选择中长篇文章、人物传记、资料性读物、新闻报道等。
如小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让他们在阅读中找答案,解决一些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他们才会真正把课外书籍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三、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我和企鹅》之类的课文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用于写科学小论文,以培养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元程端礼说:“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3、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四、交流展示读书成果
当学生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如果得不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兴趣就会慢慢消退。为了稳定、保持这种兴趣,也为了获取学生课外阅读效果的反馈信息,我采用了形式多样的展示方法。
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通过读书笔记交流、故事会、朗读比赛、猜谜语、编小报等一系列的活动展示。
激发学生爱书、读书、知书、用书的学习兴趣,畅谈阅读的乐趣与收获,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掌握了读书、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从而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乐事,读中求乐,乐中求写,写中悟乐,学生们自然会在课外阅读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五、建立课外阅读的评价体系
课外阅读是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它具有开放性、广泛性,所以不能强行对每一位学生统一要求、统一步调、统一内容,评价标准要多样化,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
1、评定时间和方式
每周检查一次读书笔记、阅读记录卡,组内互相评价给出等级。教师不定期抽查并写出评语。
2、课外阅读的内容和范围
要求每位学生在学期初建立“课外阅读计划”和“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健康有益的书籍,也可以按照老师推荐的书进行阅读,还可以自行查找和学习课文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等。
一、兴趣,播种孩子阅读的心灵种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教师应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 多样。不同的阅读方式是使低年级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我在课内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雪地里的脚印》这个故事时,帮助学生体会小动物遇到“好狼先生”时话语中的不同语气,从而领悟他们对待“好狼先生”的态度。
2. 推荐。并没有真正不爱看课外书的孩子,只有对课外书缺少了解的孩子,低年级的学生更是如此。课堂上,我利用各种契机,用自身的语言描述,给孩子建立一个有趣的课外书表象,让孩子产生对课外书的一种向往。
如课内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后,为学生介绍故事出自《伊索寓言》,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看书欲望,调动孩子阅读类似书籍的兴趣。
3. 示范。古语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每次读书时间,我和学生一起读书、笔记;每次读书展示周,我和孩子们一起试写读后感、共编阅读小报。我们用自身阅读的状况、频率、习惯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以师道的示范作用带动孩子,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4. 赏识。为了低年级学生能保持读书的热度,在阅读教学的开展中,教师要以赏识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阅读过程,发现其“闪光点”,不失时机为孩子进行激励、表扬、喝彩,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如:开展“阅读之星”“博学之星”“书香家庭”等荣誉的评比活动。
二、绘本,打开课内指导的突破口
1. 相信儿童的生命主动性
从我校172名低年级孩子的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最喜爱阅读的是绘本。对孩子而言,色彩鲜艳的图画,浅显的文字,是他们选择它的主要原因。在低年级课外阅读的指导上,教师大可“投生所好”,以此作为课外阅读指导的突破口。
绘本,尤其是经典绘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语言的精粹。最简单的故事,最简单的对话,却给了读者极为开阔的思考与想象的空间。它的诱人之处在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透过简单的情节,看见丰富的多层的意蕴。
如《微风与小魔女》让孩子朦胧悟出父爱如风;如《鳄鱼班布》则让孩子感动于充满智慧、力量和温暖的榜样的力量。这种全无压力、轻松愉快、渐行渐深、渐行渐远的阅读,只有教师能做——也是教师第一应当去做的。
2. 绘本课内指导策略
一本书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它的封面,所以向来讲究的书籍都是精心设计封面和版式的。一本书的封面同时也透露出这本书的某些重要信息,甚至是这本书品位的一种象征。对于绘本,封面则更具有义。
阅读其封面,我会进行两项有意思的阅读活动。其一,猜测大意,产生期待。其二,激发兴趣,乐于阅读。
在环衬(蝴蝶页),作者和编辑有时在运用暗示手法传递一个小小的信息,让人值得玩味。所以在看到蝴蝶页时,我会指导孩子多停些时间,沉静下来品味品味。扉页总是阅读的起点。
因为正文向前后延伸,使得故事跨越了边界,让人读出无穷的意味。正文则代表着书的主题部分开始逐渐呈现。绘本,至少包括以下三种语言:一是图画语言——有图画来表达;二是文字语言——有文字来传递;三是图文结合、对照、碰撞产生的新的语言。
在课内指导中,我紧扣这三种语言进行课堂教学。最后是封底,可能是这本书的简介与导读,也可能是这本书的推介与评论。课内指导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
读书课,即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教会低年级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有利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给予他们阅读中相互交流的时间。
我为孩子们推荐读起来语言感觉较好、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和孩子兴趣相投的书籍,在获得我班家长的一致认同和大力支持后,以自愿为原则由家长自行购买,我每周精心备好一节课,与孩子们共同上读书课。
一学期下来,我在区、校共展示读书课例6节,在我班共上读书课15节,如指导《爱心树》的阅读,在动情的音乐声中,我深情地为孩子讲述故事,抓住故事转折点,进行设疑、补白、想象、推测……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同身受,故事还没讲完,在座家长的眼眶湿润了,孩子们已经泣不成声,当我让孩子说说爸爸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时候,孩子们放声大哭,此情此境,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1. 拟订学期阅读计划。如,二年级上学期,我安排孩子们阅读与学龄相关的阅读书籍“海豚湾绘本花园系列”共30本;《日有所诵2年级》共4本,《小巴掌童话》。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阅读有关书籍。
2. 巧妙切入。如抓住封面插图、作品名字、作者名字、孩子熟悉的话题引出读本。
3. 精彩朗读。如阅读《爱心树》时,教师通过朗读,把孩子带入情境。
4. 适时激疑。如阅读《雪地里的脚印》时,狼先生好不容易找到了脚印的主人——鸭子,当鸭子向他游来时,我问学生:为什么狼目不转睛地看着鸭子,突然忘记了自己要说些什么?让孩子去判断和思考,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5. 有效讨论。如阅读《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时,究竟生活在乡下好,还是生活在城市好,让学生展开有效讨论。最后,孩子得出结论,无论生活在哪里,都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自己的家才是最温暖的。通过讨论,让孩子更好地明白到故事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日记,收获孩子阅读的心灵硕果
及时地展现读书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低年级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作用。指导低年级孩子写好阅读日记,是阅读成果交流的其中一种方式。不动笔墨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日记作为一种表达方式,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阶段。所以,必须让低年级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凭借读书笔记、读书记录卡、读书日记的撰写,帮助学生消化阅读材料。
为了使日记更具有可读性,可让学生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美工。如:我班从一年级便设有《____的果园》这样一本综合实践本。首先,孩子可以摘抄课内外积累的词语,配以图画。然后,逐步过渡到能写一两句阅读感想。
这样,二年级上学期,我班85%以上的孩子均可以独立写好一篇简单的阅读日记,或续编、改编故事,并配以自己独立创作的图画。并在《____的快乐阅读》本中,记录孩子的阅读准备、读中感受,读后收获。
2.2020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方法指导
3.2020小学语文阅读方法指导
4.2020年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6.2020小学语文阅读课文的方法
7.2020小学语文短文阅读方法
8.2020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9.2020年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二
阅读教学是语文的半壁江山,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结合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挖掘阅读资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和发现是小学生的童真天性,通过兴趣的引导可以让学生自觉自发地进行阅读。通过教材内容的挖掘,可以让学生寻找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让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而产生,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去发现,更好地跟随教师进行语文学习,在丰富视野的同时,能够夯实基础,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
比如,笔者在进行《蜗牛》教学的时候,了解到学生们对于小动物都有着自己的喜好,很多同学家中还养着小狗、小猫等小动物。很多时候同学们与小动物都已经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对于蜗牛这样一个“慢吞吞”的动物研究则较少。
于是,我便让同学们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温暾可爱的蜗牛,并让同学们自行阅读关于蜗牛的文章,一方面与小蜗牛建立很好的朋友关系,另一方面也让同学们可以通过小动物的兴趣做引导,对于阅读产生极大的兴趣。正是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们不仅阅读了关于蜗牛的文章,还阅读了很多关于其他小动物的文章,其阅读的积极性不断提升。
(二)实现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
制定读书计划和师生共读可以促进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和加深二者的融合程度。由于小学生的特殊年龄结构,不同的年龄段知识系统的培育目标是不一样的,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看问题的角度也是有所区别的,所以老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地去合理安排读书计划。
比如,笔者在进行《曹冲称象》教学的时候,并没有立即让学生进入到课文之中进行阅读,而是在之前做了很多铺垫,逐步让学生过渡到文章的阅读之中。
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文章学习之前阅读一些关于“曹冲”的小故事,了解“曹冲”的生活年代,了解其生活背景。之后再让学生进入到文章阅读之中。学习完文章之后还给学生布置相应的“任务”,让学生结合所学习的文章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的“智慧故事”予以深化。通过这样铺垫—学习—深化的衔接方式,让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阅读习惯得以养成。
(三)開展活动,体验阅读乐趣
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强化,更加可以为学生阅读之后的沟通提供平台,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感想与同学、老师予以分享,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感受更加强烈,让学生的阅读效果更加显著。因此,教师要注重做好活动的开展,真正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 架设桥梁,找准阅读衔接点
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但是课外阅读应建立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参与不仅体现在对课内阅读的方法指导上,更应该体现在对课外读物的把握与引领中。
我校各个年级均立足于学段特点,选取各具特色的阅读衔接点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选取了下册第八单元“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实验蓝本,本单元有《古诗两首》《女娲补天》《西门豹》《夸父追日》四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中的成语故事《画龙点睛》等内容。每篇课文或体现了神话故事想象的神奇,或体现了民间传说中人物品质的美好。
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到两种类型文章的特点,结合课文我们推荐给学生诸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如学习了《乞巧》和《嫦娥》这两首古诗后,我们推荐了与之相关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嫦娥奔月》;学习了《女娲补天》后,我们带领孩子阅读了《女娲造人》;学习了民间传说《西门豹》后,我们推荐了《西门豹罢官》;学习了“语文园地”中若干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有关的歇后语后,我们又推荐了《八仙过海》《包公断案》等故事、传说,还推荐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长篇故事的片段。
此外,《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鲤鱼跳龙门》等都是教师在学完本单元课文后的推荐篇目,学生畅游在课外阅读的海洋中,从而进一步体会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的特点。
二、 立足课堂,激发阅读兴趣
在课题的前期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并不爱看书,他们是因为老师和父母的规定而不得不读。只要不在老师和父母的视线范围,他们宁可发呆也不愿拿起书本,即使捧起书本,也不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不高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如果我们的老师费尽心机,寻找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兴致勃勃地推荐给孩子,却发现孩子们压根不愿意去阅读,那将是一件多么扫兴的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如何调动学生的前期阅读兴趣,是我们老师需要直面的问题。老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第一阵地应是课堂。
人们为什么要在七夕这天抬头仰望星空去“看碧霄”?牵牛织女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渡河桥”?嫦娥为什么会偷灵药?灵药有怎样的作用?偷了灵药为什么会后悔?课堂上,孩子们预习完古诗后的一个个问题,就是促使他们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时机。
我在还没有执教这两首古诗的时候就下发了阅读材料《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嫦娥奔月》,让学生带着自己初读古诗的感受和疑惑去课外阅读这两篇神话故事,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对古诗相关的神话故事有了了解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在课上说说这两个故事,带着阅读感受进行古诗学习,不仅学生的疑问豁然开朗,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诗意的表达,课内阅读收效显著。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这便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确,我们教会学生读通、读懂文本不是目的,学生是否能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阅读,提高语文能力,服务于未来的生活、学习,方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时就得注意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以服务于学生的课外阅读。
仍以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专题“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例,我在执教这一单元时,为达成目标中提出的“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感受故事的神奇”,“学习故事中人物出色的品质”等目标。
《夸父追日》中“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他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然后结合这些神奇的描写,引导学生“想画面”,大胆想象当时的情景,在深入讨论中感受主人公不怕困难、为民造福的出色品质,最后“写感受”,表达自己个性化的体验。
此外,对于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见的疑难问题,如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词语,我也指导学生运用“查字典”“跳过去”“猜一猜”等方法去解决,运用课内方法,疏通课外困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四、搭建平台,交流阅读成果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之后,要给学生搭建展示阅读成果的平台,让学生体会阅读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一、立足于课内阅读
语文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有效地抓住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远远达不到要求,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任务,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学科特征,抓住语文知识和语文阅读技能等内容。
只有从教学目标出发,以教材为基础,然后扩展课外阅读才有意义,不要只顾扩展课外阅读而没有学好教材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立足于教材,帮助学生掌握《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即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质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只有提炼出文章的精华后,才能够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策略。我们可以仔细地查看我们目前的阅读教学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所进行的阅读教学活动侧重于延伸课外阅读,这就导致了语文教学的本末倒置,学生的语文功底并没有打扎实,语文阅读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
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更加看重阅读策略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十分看重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国外的语文课堂上则是更加注重学生的文章整体阅读能力,也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一颗落花生》中最后描写道:“我不怨天,也不忧地,更不恨人,我甚至感谢那恶狠狠的一粪耙子,是它使我坚强!使我成熟!使我知道了世间的纷杂和险恶!使我懂得了怎样去为人,怎样去做事。”通过总结教材内容后,将课外阅读的文章与教材文章进行对比,写作的手法、文章风格、记述的顺序、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有什么不同之处。
除此之外,要想培养学生高效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方法,运用高效的阅读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预测、提问、推理和想象等等。例如,如果你家的后花园也有落花生,那么你会怎么评价它?或者你会怎样来写《落花生》这篇文章呢?所以说,教师要用心为学生布置好合理的阅读教学任务,不能再采取传统的、简单的教学方式,而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水平,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找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课内激活课外,课外延伸课内
找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这是做好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关键所在。只有找到了这个衔接点,学生的阅读欲望才能有效地开掘,阅读视野才能由课内转向课外,我们的课内阅读也才找到了一个发展点,支撑点,从而搭建起学生阅读的桥梁。
1、以教材疑难问题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
在平时的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比如六年级《闻管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诗人听到失地收复的消息时不禁惊喜欲狂的心情总是理解不到,此时,将安史之乱的历史故事及作者的生活背景穿插到课堂上进行讲解,既深入理解古诗的含义又增长了知识,还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历史故事的兴趣。
2、以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外读物为衔接点,拓展阅读广度。
这一拓展方式,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教材的一些特定知识点、文化点进行延伸、重组、升华,让教材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出发点,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
如在六年级有一个单元是以“走进鲁迅”为主题进行编排的,课本中涉及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等和鲁迅相关的文章,“资料袋”“日积月累”中还介绍了鲁迅和鲁迅相关的作品和名言,整个单元学习完之后学生对鲁迅这个人物形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个时候推荐阅读《守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逝去的锐利》等书籍,学生也会兴趣十足。
3、以教学内容为衔接点选择课外阅读材料,由一篇文章进入到整本书的拓展阅读。
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入全面的体会人物特点,我们也可以适时引入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三
课外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乃至整体素质的发展密切相关。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让课外书给孩子们打开一扇扇窗,开启一道道门,让孩子们遨游在书的海洋里。通过读书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孩子们在读书中体会到书的无穷魅力。
二、学情分析:
进入一年二期的学生,拼音掌握得较牢固,对于有拼音阅读的课外读物,学生基本上能独立完成,这还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爱读书的良好习惯。
三、阅读目标:
(一)开拓阅读面,激发阅读激情,降低理解度,提高阅读质量,懂得选择合适的书籍。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获得多种信息,获得独特体验。
(四)培养学生的智力水平。在语言得到丰富积累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把“阅读教学”作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的重要手段。教师借助阅读手段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最好伙伴,最佳启迪者和组织者。
四、活动方法及内容:
1、为了有效发挥图书角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多读书、读好书,班级图书角利用课外时间定期向同学们开发。
2、同学与同学之间,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
3、每个学生每学期向班级捐一本书,进一步充实班级图书角。
4、每周的阅读课,对学生读书活动进行针对性指导。
五、推荐书目:
1、必读书目:《日有所诵》(下卷)、《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
2、选读书目名称:注音读物《格林童话》、《窗边的小豆豆》、《猜猜我有多爱你》、(可以是自己家里有的书)
3、选读的报刊:《少年报》
六、实施措施:
1、以身作则,从老师自身做起,每天定时和学生一起看书。
2、利用每天的晨读和刚上课的一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古诗。
3、利用黑板报、教室环境布置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4、语文课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开展读书活动,鼓励学生多读好书。
5、准备一本好词佳句积累本,摘抄好词、好句。
6、开展“我和父母共读书活动”。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利用家长会,把一些家长好的做法介绍给他们听,让家长懂得重视环境的作用,既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物质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熏陶、体验,不断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从而让儿童在成长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七、活动评价:
八、选出一些摘录认真学生的摘抄本向大家进行展览。
1、班级开展背诵古诗、诵读故事比赛等活动。
2、学期结束评出一些“读书之星”进行奖励。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四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从课题确定、申报、制定研究计划、理论学习研究、教研探讨等方面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取得了一些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教师们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同时也遇到了不少困惑,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阶段性小结。
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负面效应和“应试教育”带来的对学生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学生主体定位转轨不到位,异常是研究中学生学习心理、品德行为很少顾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进取性,造成自控本事差、自学本事弱,不注重创造性地探究知识,学习处于麻痹状态,缺乏兴趣,导致出现厌学情绪。常规的德育工作不适应农村城镇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地方较多。表现为德育途经单一,方法和手段滞后,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经过调查分析,本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发达,外来子女就读较多,造成我镇中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有不少薄弱的地方:中学生物质拥有“过剩”,精神营养“不良”,社会商品与金钱背后不良风气的影响,由此导致少年儿童思想迷茫,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偏向,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全面构成,而各种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强,学校正面教育显得苍白无力。调查发现,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差别很大,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症状。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景,新的问题。在新的世纪,中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应经过什么方法途径有效地实施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这的确是一个事关中华民族前途未来的大问题。为此,我校确定了《语文学科德育渗透》的实验课题,全方位多角度地认真探讨德育途径和方法,实践求真,探索前进。
“中学生德育途经的探索”实验的目标是努力协调学校和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教育,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使社会各方面从不一样角度都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基于上述实验宗旨,结合我校实际,确定实验资料是:
(一)研究和探讨德育的途经:德育活动课、思想品德课、各种学科课、班主任工作、团队工作、学校文化、社会实践等均可与德育挂钩进行研究。
(二)研究和探讨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趣味引导法、激励指导法等。各个年级实验班根据本班实际情景,确定实验资料,拟定实验措施,进行探索。
1、探索礼仪教育的途经。礼仪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它与礼貌是孪生兄弟,相伴在同等条件下。所以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礼貌程度的重要体现。一个健康有序、礼貌提高的社会,不仅仅是一个“赏罚分明”的法治社会,还应是一个有“礼”,循“礼”的礼治社会。我们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抓,是因为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礼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礼貌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礼仪教育的长期性。
2、探索自信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自信地参与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主动性,让他们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认识自已,强化意志的培养,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其参与群体生活的信心。
3、探索最佳德育课堂的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身心发展实际规律,加强德育语文课教学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探讨其内化规律,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
4、探索有机高效的学科渗透教育模式。抓住学科渗透点,有机进行德育渗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进取性。
5、探索德育活动的最佳模式。在中学阶段,按低、中、高年级段,分别设计适合少年兴趣爱好的模块活动,变封闭式的说教为开放式的教育实践,力求使班队活动自主化,校外教育阵地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中学生做事,学会做人。
我们进行的中学生途径和方法的实验,主要采用自然实验法。按照自然实验法模式,将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06年2月2006年8月)实验的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申请立项,做好实验有关准备工作。搞好思想发动,强化社会参与意识,制定实验方案,调整配备实验教师。建立实验组织是进行实验的保证,提高认识是进行实验的思想基础。我们组织实验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提高对德育重要性的认识。课题组编制出实验方案。之后,学校组织力量对课题方案进行谁,课题组根据意见反复修改,使之臻于完善,变粗为精。
第二阶段:(2006年9月2008年12月)
1、实验的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开展实验。分年级段第一步进行礼仪教育,低年级的入学基本礼仪,中年级的孝亲敬长礼仪,高年级的社会交际礼仪等。“蒙以养正”,从小施以礼仪教育,养成良好的礼貌行为,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及至一生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昌他们将来成人,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起码的条件和素质。
2、实验的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渗透在教育、教学和各种活动之中,使德育落到实处。这一阶段在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德育途径方法的实验秘研究:(1)德育毓活动,培养规范化的行为习惯;(2)建设高品位学校文化,实现环境优化;(3)加强少先队职能工作的力度,实现自身教育的优化;(4)加强社区网络教育,实现育人优化;(5)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实现德育评价的优化。
第三阶段:(2009年1月2009年12月)实验总结阶段。一方面继续完善第二阶段的实验,另一方面验证总结、推广成熟经验,扩大实验面。再就是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系统总结。
(一)德育实验规范化
1、成立实验小组。学校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制定了学校德育实验目标和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每周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学校校外有德育基地,构建了德育社会网络,进取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内有育人活动室如:电视台、广播站、劳技室等,多角度、多方位强化德育环境。
2、重视课题管理。学校将课题管理列为工作重点。课题管理的区位体此刻研究流程上,管理好各环节的实验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手段。拟订的方案便于操作化。根据实验方案,实验教师投入具体的操作行为,有序推进研究的进程,使静态化的方案转化成动态化的实施。每一个实验班确定好实验题目,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进行,将总体目标具体化,逐步推进,使课题研究的进程显得明晰。注重实验研究成果,目的是变点为面,把各个班级实验研究的成果经过适宜的方式推出或推广,使之产生更大效益。
(二)德育资料系列化
1、根据《中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资料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团体主义教育、礼貌礼仪教育、孝亲敬长教育、养成教育、环境保护教育、热爱劳动教育、法制规约教育、激励转化教育等。在每种教育资料的实验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并在各种教育实验研究中交叉和相互渗透,寻找最佳切入点,避免形式主义,增强德育的实效情景。
2、我们还经过营造礼貌的学校文化氛围,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学校建设即是对学生进行无声的德育教育,经过努力,基本上做到了净化、绿化、美化,长年有绿,四季有花,处处育人。经过优美的学校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的礼貌行为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构成观念,进而转化为行为。
3、学校还聘请了校外辅导员,定期开展活动,共同研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交流学生在学校和家庭的学习和生活情景。每学期的优质课竞赛都邀请家长参加听课、评课,其评价标准必须要有德育资料,其竞赛结果张榜公布,并给与奖励。为检验德育效果,教导处定期经过试卷问答和德育知识竞赛,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学校还聘请了派出所警员为法治副校长,经常到学校举办法制讲座,主讲的资料有“梦想与道德”、“社会与法律”、“青少年维权岗服务”等,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4、每学期还举办小报竞赛,经过评比把优秀的小报经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大队部的每项活动都有计划、有记录、有结果、有总结。为加强内部管理,学校拟定了内部管理方案,统一制定了学生一日行为规范,开展的“五星班团体”的争创活动,每周进行评比。
5、学校经常组织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义务献血、清洁街道、慰问活动等;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发展变化,完成调查报告。每期组织一次“评先”活动,宣传先进师生的典型事迹,组织师生向他们学习,每年的“元旦”、“清明”、“六一”、“国庆”,学校都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和入队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三)德育方法科学化
我们在实验中,坚持德育工作研究的方向性、针对性、情感性、趣味性和激励性,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方向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向心力”。我们坚持教书育人的方向,大力开展德育工作,做到“讲层次、有实效”。如,每一天利用早读前的15分钟,经过校广播站,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好人好事的宣传,使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学习各行各业英模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校先进师生的优秀品质。
针对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说服力”。德育工作必须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征,针对他们的脾气禀性,不一样的举止言行,不一样的兴趣爱好,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采取不一样疏导方式。我们在德育实验中总结出五种疏导方法:(1)说理(2)规劝(3)慰抚(4)感化(5)警示。
情感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感染力”。“感人者莫过于情”,情感是沟通心灵的桥梁。情感投入的核心是关心人、体贴人。对学生教育满腔热情耐心引导,在学习上帮忙,在生活上体贴,在思想上关怀,使他们真正获得教师的爱。
趣味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吸引力”。我们依据青少年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一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自护自救演讲,安全知识抢答赛,尊师敬长、讲礼貌懂礼貌故事会,“我心中的二十一世纪”作文写作竞赛,“生命的意义”等,来吸引大多数人的参与,从而进行广泛地德育教育。
激励性,使德育实验研究富有“内驱力”。学校开展了“五星班团体”评比,制定了学生一日生活行为规范,大队部每一天有人监督检查,每周进行评比。各中队均制定出争章达标计划,按计划参与竞赛达标活动。
(四)德育途径多样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学德育途径的选择,必须体现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为此,我们始终坚持德育实验的扩展性,注重德育途径的多样性,强化全方位育人,其具体做法是:(1)建立爱国主义德育基地,列入教学计划统筹安排管理;(2)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工厂、商店、农村,深入基层,参加实践,体验生活,陶冶情操,验证课堂上所学的知识。(2)开展“手拉手”活动,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关心他人的团体主义思想。(3)过好“五节”;清明踏青节、六一儿童节、庆祝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科技艺术节。为学生供给发挥兴趣和特长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感染力,给学生留下一个终生难忘的小学时代。(4)强化《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不仅仅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背诵,并且要能自觉遵守,对学生的品德有科学的评估体系,有周评、月评、期评和年度总评。经过实验,学生生活丰富多彩、遵纪守法,行为高雅。
1、重智轻德现象仍普遍存在。如果把目前的德育与智育作一比较,不管你承认与否,事实有目共睹,在我们学校部分教师中,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落实在行动上却远远不够。追塑原因,自上而下,智育有硬指标:及格率优秀率,而德育没有。所以,尽管学校重视德育,尽管大家明白“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道理,但德育与智育比较,教师仍“一手软、一手硬”。
2、学科德育标签化。将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但审视我们的学科德育并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有机渗透,往往是标签化的。相当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在课前、课后或课中,说上几句与德育有关的话,就算是完成了学科的德育任务。这种标签化的方式,不能说没有一步效果,但与“润物细无声”和德育要求相比,距离是遥远的。
3、德育资料、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教师更习惯把道德教育当作一般的知识原理对学生加以灌输,忽视了思想道德教育丰富的资料,德育方法重说教、轻实践,存在着许多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
4、活动缺少创意,资料缺乏。德育离不开活动,尤其是小学生,如何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结合本地本校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学生易于理解的活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德育活动要具有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另外,需指出的是有些工作我们是做了,活动也搞了,但未能及时收集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总结得失。所以,能反映实验过程的构成性材料不齐。
1、班主任工作要求真务实。目前要以《守则》、《规范》为依据,结合班级实际,从小事抓起,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视学生思想转化,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怀沟通;统一教育方法,争取家长配合,构成教育合力。
2、少先队要发挥组织功能,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开展学生易于理解的种类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3、语文课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避免课堂说教,避免贴标签式的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重实践、重体验,提高语文课质量,另外,要注意选择典型个案,向外投寄,争取发表。
4、要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努力创设宽松融洽的、进取向上的从文环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同时要营造催人奋进的物态环境,到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重视活动过程的指导、督查,重视资料的积累。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五
课题名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研究
负责人:臧前伟
所在单位:海林市柴河镇中心小学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而就本校而言,地处乡镇,学生多为附近农村的孩子,家长文化层次不高,留守儿童多,无力对孩子阅读做出更好的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量明显欠缺。另外学生的阅读缺少系统性,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缺少有效的衔接。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阅读对于孩子智力发展、性格塑造、人格形成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绝大多数是在阅读中形成的,而三分筑基在课内,七分筑塔在课外。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我们要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将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进行“主题阅读”,提倡阅读教学的“1+x”,让课堂知识作为课外阅读的根基,课外阅读作为课堂知识的延伸,在基础与拓展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
关键词: 课外阅读 “1+x”阅读 主题阅读 有效衔接
课外阅读:它是相对于课堂阅读而言的,指学生在课堂外通过对非教材内容的阅读而提升其理解力、拓宽其知识面的阅读活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主要有报刊、书籍、网络文本等。
“1+x”阅读: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泛读或者课外阅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读,读不懂也没关系,慢慢就弄懂了。
主题阅读:即大单元主题教学法,就是把语文书上的课文内容和主题一致的课外内容相互融合,通过一定的阅读模式有效地衔接起来,让学生阅读的量至少是原来阅读内容的二倍甚至是三倍,扩充阅读量,积累语言、感悟写法,丰富人生积累。
有效衔接:衔接即连接,指通过课内阅读延伸至相关课外文本,将课内和课外阅读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过程。轻松愉悦、活泼有趣、张驰有度、收放自如、前后呼应的,学生自主而非他主方为有效。
(一)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优化课内阅读的质态,以教材为圆心,以课堂阅读为辐射源,课内得法,课外发散,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人文素养,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内外阅读量的指标,使课外阅读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衔接,有效整合。
(二)课题研究内容
1.探索主题阅读课的教学模式。教给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等。
2.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
3.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一)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教师的教学实验、反思、总结,再实验、反思、总结,以达到预期效果,完成预期成果。
综合调查法: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
文献研究法:查找已有的与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教学策略相关的文献、资料、成果,为师生提供素材,构建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理论体系。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不断概括、归纳,提炼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时间
课题研究时间:2019年6月-2020年6月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9年6月)
1.撰写课题开题报告,做好开题各项准备工作。
2.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进行课题研究培训,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目的和意义。
3.课题研究人员明确分工,做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臧前伟:课题负责人,组织开展课题研究活动、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
苗林霞:课题培训,理论学习。
赵艳秀、苗林霞:课题资料的记录、归档、搜集与整理。
孙晓春、高 峰:调查、调研、组织座谈。
其他成员:参与教学研究、实践研讨活动。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9年7月-2020年5月)
1.进行初步研究,深入了解目前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包括语文教材的拓展阅读情况、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的分配、已阅读的阅读量、阅读书目的选择等,进行记录和资料整理。
2.继续学习课题研究相关理论知识。
3.进行主题阅读教学实验。加强有效的阅读指导,教给学生有效实用的阅读方法,凸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阅读质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4.探索“1+x”阅读模式。筛选适合学生的读物,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5.探索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衔接的课程模式。如在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上,增设自主阅读课、阅读分享课、经典诵读课、主题队会等,丰富现有的语文阅读课堂结构。
6.开展各种各样的阅读交流活动,如故事会、心得交流、手抄小报展等,强化榜样的导向作用。
7.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8.收集资料,总结语文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的教学方法。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20年6月)
1.对研究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撰写结题报告。
3.撰写相关论文或其他课题研究成果展示。
1.课题结题报告。
2.班级推荐阅读的书目。
3.学生阅读心得和完成的阅读作业。
4.阅读交流展示活动计划及小结。
5.每人一篇高质量课题研究论文。
6.课题研究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视频等。)
1.课题组共有11人。全体实验教师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均参加过“十二五”和“十三五”科研课题的研究。这样的科研队伍为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本课题着眼于语文阅读教学第一线,将受到除课题组人员以外的一线广大教师的关心和支持。
2.我校是科研课题研究先进学校,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健全,领导高度重视,能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六
2 .学生汇报自己所喜爱的《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
3 .以故事及故事中的人物为主线,达到指导学生读懂书中语言文字的目的。
4 .通过对名著的欣赏和对人物的分析,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合作探究。
5 .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三国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上到70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都能说上一段。同学们已经读了这本书,看了碟子,觉得自己可以被称为“三国迷”的举手。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多媒体出字幕:走进三国)
3.先来几题考考大家怎么样?(一题一题出示,先出示题目,再出示答案)
(1)桃园三结义三兄弟是谁?(刘备、关羽、张飞)
(2)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指谁?(诸葛亮、庞统)
(3)“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是谁说的?(曹操)
(4)《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罗贯中)
(5)“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周瑜)
(6)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貂禅)
(7)《三国演义》中有哪“三绝”,分别指谁?(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奸绝:曹操)
(8)“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是谁?(司马懿)
(9)“三足鼎立”指哪几个国家三分天下?(东吴、西蜀、北魏)
(10)诸葛亮病逝何地?(五丈原)
4.同学们读得认真,记得仔细,可真了不起。
二、群英聚会
2. 大家敬佩的英雄各不相同,看来对人物的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 由情节引出主要人物:看完三国演义,给你印象最为深刻的情节是哪一段?(以下环节随机,由学生所说情节教师相机引出主要人物)
关羽:
(1)生说:刮骨疗毒
(2)提到关羽,你还想到了哪些情节?(师相机点评)
(温酒斩华雄:出示原文,齐读)
(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单刀赴会、许都护嫂、华容道义释曹操、夜走麦城)
(3)面对曹操丰厚的条件让其归附,关羽报之的是“忠臣不侍二主”的回绝,忠心一片,苍天可鉴!也许,自桃园结义的那天起,关羽就已把自己交给了大哥,那是对大哥的情份,及至以后随之演化成对君主的忠义。被困麦城,这位凛然的汉子面对说客,说出了让人热血沸腾的辞令:(出示)
指名读、齐读)
(4)关羽走了,带着情义走了,留下了一段故事,一段我们传诵着,后人也一样会去传诵的故事。
诸葛亮:
(1)生说:草船借箭
(3)老师还收集了许多关于诸葛亮的歇后语,你猜猜会是哪些?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
(分组合作读歇后语)
(4)一条歇后语就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你能用最简洁,又最生动的语言说一个你喜欢的故事吗?(男女生比赛、生评价)
(6)我们钦佩诸葛亮,不仅仅因为他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更因为他知恩图报,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家天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杜甫的《蜀相》。
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曹操:
(1)生说:败走华容道
(2)在三国演义中,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曹操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我认为他也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3)对于曹操,同学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以上部分如果学生能说出来最好,学生如果说不到教师可适当引导)
(4)出示《观沧海》
刘备:
(1)生说:三顾茅庐
千古留传的那白帝城托孤的故事历来被人称颂,在世袭制的时代,一个君王敢把江山交托于外姓之人,恐怕历史上也只有他了。
三、总结
在同学们侃侃而谈间,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耳边又回荡起一个个永载史册的名字,让这屋子里挥洒着一股英雄豪气。你们可真不愧是小小三国迷!最后让我们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优美旋律中再来回顾一些精彩画面。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七
问题探究教学:“问题探究教学”是透过创设有感染力的问题及情境,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构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务必解决的求知状态,引导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问题中练习,在尝试中创新的教学方式。一般包括“学习准备、目标解析、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检测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和“问讲读议练做”六种基本方法。提倡做到:第一,不确定环节用时。第二,不拘泥环节应用完整。第三,不规定环节顺序,能够不完整重复呈现。
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学习潜力,一个是学习关系。
学习方式不仅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更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信息交流、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活动结构。因而,学习方式最核心的是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升华的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建构方式。如果我们把教学活动或学生的学习仅仅看作是获取符号知识的活动,那么理解性学习也许就应是最主要的方式,然而教学活动事实上并不只有获取符号知识这个单一的目标,如果我们仅仅采取理解性学习这种方式,显然有问题。因为理解性学习难以满足师生情感交融、观念沟通的需要。
(一)开题论证、制定研究目标资料
20-年11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研究》批准立项,课题组聘请了xx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郭xx老师、xx区教研室副主任李xx老师、xx区教研室数学教研员吕xx、物理教研员董xx老师为指导专家。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论证,讨论并透过了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制定了为期一年的研究计划。
1、课题的研究目标
(1)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创设简单和谐的育人环境,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切实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
(2)以此为契机,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深化我校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构成一支教学潜力水平过硬的教师队伍。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力,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勤于探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题的研究资料
(1)探索各教学环节中自主学习的基本模式。
(2)探索学科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建立班级学习共同体。
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中,目前采用最多的合作学习样式就是小组合作,我们计划在实验班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工作。每个成员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有明确的小组分工和职责,最大限度的发挥成员的用心性和创造性。
(3)探索探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探究学习是近些年来人们强调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务必具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问题或主题,二是方法,三是过程,四是条件。我们的研究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潜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4)构建多元评价方法
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构成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的评价机制,也是实施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研究的重要资料。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建立相适应的自主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学生学习状况时,不仅仅注意学习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程度、参与潜力的增强与提高。评价中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注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使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习有关理论,打下研究基础
2月18日,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了各成员的分工,课题组重点推荐并统一购买了一批教育理论书籍及有关教育专著,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自主管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资料和成功经验。每位成员都撰写了读书笔记并在博客中发表。高武生老师的《学会合作》读后感、李xx老师的学习《新课程理念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实施》心得体会、雷xx老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解决》读后感分别从不同角度深刻地谈到了学习有关书籍的体会。透过组织学习,提升了理论水平,为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探讨研究方法,确立实施步骤
为了让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实践指导性,我们研究组发放了200张学生调查问卷和100张教师调查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完成了调查报告,明确了研究方向。同时课题组确定了8个课题实施的实验班及课题研究计划,召开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动员大会,将班级学习共同体作为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载体,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组织专家对课题进行了论证,撰写了开题报告,并于4月25日在我校召开了课题开题仪式暨工作站揭牌仪式,区教育局副局长刘xx、区教研室副主任李xx出席了会议并为工作站揭牌。
1、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利用现有手段,从图书、期刊、报纸、网络上查找与问题探究、学生学习方式有关理论文章,并以此为研究依据开展课题研究。
(2)调查法。透过在师生中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的症结所在,找准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行动研究法。透过观摩学习、交流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到本地和外地学校进行实地调研,总结他人优点,提升自我发展。
(4)案例分析法。根据八个课题研究实验班带给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反思、评价,不断完善研究方案,改善教学方法,总结出有效的学生学生学习方式。
2、课题实施步骤:
此项课题研究周期为一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学习有关理论,了解问题探究、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资料和成功经验。
(3)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和学生培养目标体系。
(4)培训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召开开题会报告会,由专家认定并启动此课题的研究,完成开题报告。
(2)组织各项相关的教研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实践,收集各学科教学案例。
(3)及时搜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定期召开研讨会,做好各阶段的总结,构成中期报告。
(4)聘请专家进行研究过程中的指导。
(5)研究个体撰写研究个案、论文及模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统计和分析课题资料,汇编相关研究成果(论文、案例及反思),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结题。
(四)科学拟定量表,理论结合实践
目前,我们的课题研究进入第二阶段:课堂实践阶段
1、校内公开研讨促进老师反思成长
在理论应用于实践之前,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讨论并拟定了比较科学的量表从三方面用于课堂观察,在我校课题组成员范围内,进行了课例研究活动。
课例实践中,我们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操作模式,透过“学习准备、目标解析、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检测与评价”六个教学环节和“问讲读议练做”六种基本方法进行课题研究。研究中提倡做到:第一,不确定环节用时。第二,不拘泥环节应用完整。第三,不规定环节顺序,能够不完整重复呈现。
王xx、张xx、霍xx等老师分别向我们展示了语文、数学、物理等不同学科在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探索和尝试,课题组成员参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评课等各个环节。课堂观察依据量表,各个成员任务明确,观察仔细。课后评课活动科学规范,讨论热烈,评价中肯,雷xx老师对王xx的授课撰写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案例反思,霍xx老师的《摩擦力》教学反思都是对我们的课题应用于实践的进一步思考。在评课议课中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得以碰撞,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所有的课题研究活动我们都用录像、摄影、笔记等形式做了详细记录,为今后教学及研究工作留下了宝贵的实践学习资料。
2、校际同课异构加大辐射带动
5月14日在xx初中举办了“实验初中共同体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活动,我站教师王xx、霍xx和xx初中教师曹维静、韩xx,就八年级语文和八年级物理作同题异构课展示。工作站的全体成员及共同体学校的代表100余人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老师们对这种形式的研讨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评课活动进行的十分扎实有效,老师们就自己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真诚地交流讨论,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3、依托电视媒体增强宣传力度
20-年4月,渭南电视台《教育在线》联手与xx市教育局、xx区教育局推出了一档新栏目《名师讲堂》。工作站成员霍xx、张xx老师参与了节目录制。录制前期,课题组全体成员对霍老师和张老师的课进行了研讨、磨课,最终构成了比较成熟的示范课。两位老师共录制了五节示范课,于4月28日――6月12日在xx电视台播出。节目播出后,课题组成员对这几节课的光盘进行了观摩学习,大家反复观看,从自主学习时间的把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转换时机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推荐,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的进展。
1、20-年2月高xx的《二氧化碳的制法》教学案例获市级一等奖,《制取氧气》(教学实录)获市级一等奖。
2、20-年3月雷xx的教学论文《跳着趣味的舞蹈前行在写作课上》荣获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大赛省级一等奖。
3、20-年4月,霍xx省级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挂牌成立。建立了建立了“霍xx教学能手工作站”博客,工作站qq群,作为工作站发布消息、交流沟通、解疑答惑的平台,为成员带给一个温馨的网络之家。
4、霍xx老师的《压强》、《液体的压强》、《气体的压强》做为一个知识系列专题分别于4月28日、6月9日、6月12日在xx电视台播出。张xx老师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探索勾股定理》分别于5月1日、5月8日播出。
5、20-年4月,我校教师肖xx的《紫藤萝瀑布》、雷xx《人琴俱亡》、姜xx《氧气的制取》分别荣获xx区20-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教学课件类一、二、三等奖。
6、20-年6月,课题组指导的张xx、张xx、马x荣获20-xx区教学能手称号。
7、课题组收集了二十余篇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论文;录制了十余节课堂实录;理化组收集了三十余件学生自制的学具。
1、唤起兴趣,发挥学生能动性
既然学生是学习的活动的主体,教学首先要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准备阶段教师用学生更感兴趣的游戏进行或故事导入。教师将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的开始就得以唤起,迸发出强烈的探究热情,从而迅速地进入自主思考阶段。
2、自主探究,展示预习体验
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是方法上的,而不是结论性的。例如王xx老师的《黔之驴》教学,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并用比比看谁了解的更多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文言文学习中看注释,学文言的方法是一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此又一次得以培养。学生自读课文,圈画读不准的字词,又是读书动笔习惯的培养。
自主探究环节,教师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应到达的目标与要求之后,只要引导学生借鉴一些先进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于自己学习的方法,或自学看书、或操作发现、或观察归纳、或猜想验证等。学生根据教师提示自主思考,用心发言,认真聆听同学发言,自主学习、语言表达、学会听讲、创造及发散思维的潜力得到提高,自主、倾听、多角度思维的习惯在流淌的听课当中毫无雕痕地得以培养。
3、合作交流,碰撞思维火花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为学生创造一种合作探究的环境,课堂气氛简单,讨论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讨论热烈,教师及时融入讨论当中,予以合理指导,学习激情一向处于高涨状态。
4、归纳总结,奠定自信的基础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中学生适时学生反思与回顾,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小结,又是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与回顾。让学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归纳学法,能够迁移并发现和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获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悦,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自信的基础。
总之,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课堂中,透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学、合作学习、及时批注积累等习惯得到了充分培养,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值得借鉴与学习。
研究中我们也在思考,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更适合于那个水平段的学生;对哪个学科的教学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更显著;“自主、合作、探究”与“自律、自由”如何有效协调,如何提高学生合作中参与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从而到达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这都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1、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来自教学一线,教学任务繁重,不能保证有效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课题研究,有些研究任务不能如期完成。
2、前期研究构成的文字性成果比较多,但交流发表的较少。
努力方向:
1.及时对课题前期研究的状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存在的不足,加强自我评价和课题管理,同时提出改善的意见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2.用心创造条件,推广现有的成果与经验,进一步加强课题组、工作室成员交流与协作,丰富课题手段。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修养,加强研究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3.按照研究计划,有效推进实施,力争后期获得更丰富的课题成果。
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设计十模板篇八
1、学生汇报在阅读冰心作品的活动中的阅读情况,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
2、通过交流、展示、朗读、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老师利用课件和语言创设情境。
用优美音乐作背景,及教师深情的语言,营造出学习氛围,将学生引进冰心作品爱的意境使师生很快受到感染。
二、汇报展示所了解的冰心其人及作品。
1、简要介绍所了解的冰心。
2、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
了解两个问题:
(1)简要介绍你所了解的冰心。
(引导学生了解冰心作品中体现的童心、母爱、对大自然之爱的主题。)
(2)你读了多少篇冰心的作品?记住了哪些?是从哪儿读到的?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意在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质和量,问题(1)通过汇报交流对冰心其人其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给学生勾画出冰心其人其作品的大致轮廓,弥补个人课外阅读的片面性;问题(2)则重在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整理、阅读资料的方法,增进交流,引导学生“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习运用更多、更好的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三、回顾学习方法回顾在学习《海伦凯特》时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抓住冰心作品清新秀丽,语句优美,同时又抒发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特点,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回顾旧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挖掘已知经验,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欣赏、品味作品
1、学生寻找自己的阅读伙伴,组成阅读小组,在小组内用“抓精彩语段,用情去读,用心品味”的学习方法去品读最喜爱的作品。并请推荐同学,参加集体汇报。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1)、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
(2)、自主合作,集体赏析。
请各小组将交流成果向全班同学展示,我们共同来品味冰心的作品,教师适时点拨。
为了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除各小组推荐的人选外,鼓励学生自荐。展示朗读的形式不限,展示的作品多篇。
引导学生按自己的阅读兴趣自行分组朗读、品味。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展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促使学生以更大的热情主动投入整理、赏析同类作品。
让学生充分谈出自己的品味理由,展示学生自己阅读、感悟过程。
五、推荐名句段
学生用情去读,用心品味冰心作品中的名段。
老师推荐名段。(课件展示)通过配乐朗诵、调动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充分的品味到冰心作品中“爱”的主题。旨在促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拓展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总结,留有余味,学生回味,细听。
通过今天的“品冰心作品”活动,我们对冰心其人、其作品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位伟大的儿童文学家冰心,深深打动了在场的你们、我们、他们以及天下所有爱好她作品的人们。希望同学们在课外再继续去品味冰心作品。
师生的情感都融入冰心作品的“爱”中。冰心的名篇佳句,将久久地停留在学生心中。
3.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